醫囑
」 張學友 衛福部 心血管疾病 抗生素 死亡率轉冷心血管疾病發生機率暴增! 醫授「6大護心之道」跟著做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立冬後天氣開始轉冷,受東北季風影響天氣驟降,原本溫暖的天氣一下子轉冷,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比其他月份增加,很多人的身體來不及適應,心血管疾病就發生了。冬季心血管疾病常難控制 這些人應多加注意保暖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家醫科主任楊晉州表示,冬季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常難以控制,導致急性併發症發生率增加,主要是因為氣溫低,血管收縮,易造成中風、心肌梗塞,甚至血管破裂造成出血等危機。而抽菸族、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患者,也是好發心肌梗塞與中風的高危險群,提醒更要特別注意身體的保暖。防心血管疾病風險 牢記護心之道那麼對於這些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楊晉州主任分享「六大護心之道」:1、適當均衡飲食:宜攝取優質蛋白質,如魚類、豆類、雞蛋、牛奶、瘦肉等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以及新鮮蔬菜水果。飲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膩;低脂低鹽,少吃動物油、精緻類高糖點心或飲料、咖啡。2、戒菸並遠離二手菸:戒菸永遠不嫌晚,只要成功戒菸達2年以上,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能降低80-90%,而二手菸帶來的危害與一手菸相同,因此建議務必遠離。3、健康睡眠:充足睡眠可幫助你保持心臟的健康。長期睡眠不足和睡眠品質不佳會增加動脈中脂肪斑塊積聚的可能性(粥狀動脈硬化),會增加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機率。4、緩慢的起床與身體的保暖:冬季早晚溫差較大,早晨清醒後,建議先靜坐5分鐘後再起床活動。建議等太陽出來、溫度回升後再出門運動,運動前要做暖身。外出活動時要多添加衣服,可以戴口罩、手套和帽子來保暖。因為臉部、手及頭部容易受寒而引起末梢血管收縮,使心跳加快或冠狀動脈痙攣,發生供血不足,有可能導致栓塞。5、適量的運動:心血管疾病患者要維持適量的運動,運動的型態不要選則太激烈,建議快走、游泳、跑步等。當運動過程中發現胸口悶、緊、有壓迫感、感覺很喘等不舒服的現象時,要記得停下來休息,並且盡快就醫。6、心情的穩定:情緒激動是心血管疾病的大忌,患有冠心病、高血脂患者更要放寬胸懷,保持心情的平靜,不要讓情緒起伏太大。定期篩檢莫輕忽 遵從醫囑為不二法門楊晉州主任表示,除了平時的生活習慣外,定期針對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的篩檢也相當重要,才能及早發現相關危險因子介入。若已經確診,更要定期接受治療,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調整藥量或停藥,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遠離威脅。
沉默疫情!抗生素抗藥性持續升高 全球人口平均壽命少1.8年
抗生素抗藥性問題已成全人類健康的重大隱憂,若抗藥性問題持續,預計到了2035年,全球人口平均壽命將縮短1.8年;而至2050年,每年將造成1,000萬人因感染抗藥性細菌而死亡,甚至高於癌症死亡人數,可以說是「沉默疫情」。近年來,臨床觀察到抗生素抗藥性細菌比例逐年升高趨勢,以台灣加護病房中最常見的屎腸球菌為例,從2007年到今年,抗生素抗藥性比例上成長了1.88倍;第二常見的肺炎克雷白氏菌抗藥性比例,甚至成長了10倍之多,導致臨床治療困難,經常需要用到後線的抗生素治療。更有研究顯示,抗藥性細菌感染比一般細菌感染更具威脅性、致死機率相對高出66%,患者住院天數也因此增加7.5天。和20年前相較,70歲以上長者因抗藥性細菌感染死亡人數大幅上升80%。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王復德理事長指出,「抗生素抗藥性不但會讓可以治療的藥變少、增加住院天數與療程,導致醫療費用的上升,最令人擔憂的是促使對多種抗生素具有抗性的『超級細菌』出現,讓感染變得難以控制,甚至不治。」他指出,耐碳青黴烯類細菌日益嚴重,特別是鮑氏不動桿菌(CRAB)被認為是台灣的頭號超級細菌,其抗藥性高達7-8成,患者常面臨無藥可醫的窘境,嚴重影響病人的預後。因應抗生素抗藥性嚴重威脅,行政院也將於明年正式啟動「國家級防疫一體抗生素抗藥性管理行動計畫」,期望達到5年內抗生素使用量下降5%與碳青黴烯類抗藥性鮑氏不動桿菌(CRAB)住院病人感染發生率下降10%等兩大主要目標。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邱政洵理事長提醒,抗生素是用來治療細菌感染,並不是消炎藥或是退燒藥,民眾一定要遵守抗生素使用「四不一要」原則,以及透過「診間三問」詢問醫師,以減少抗生素抗藥性風險產生。「四不一要」原則是「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隨便自己買抗生素吃、「不」吃他人的抗生素、「不」要隨便停藥、「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診間三問」,第一是「需不需要?這次的症狀與診斷需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第二是「小心什麼?本次服用抗生素該注意什麼?」第三是「吃多久?處方中的抗生素應該服用幾天?」邱政洵理事長同時也強調預防重於治療,呼籲民眾透過日常預防措施來降低病菌引起的感染,間接減少使用抗生素的機會。他建議民眾平時應勤洗手保持雙手清潔,注意身體感染徵兆及其併發症,若有持續發燒、呼吸困難、血壓降低等症狀出現時,應立即就醫不拖延。此外,他也提醒民眾根據國家公衛政策接種相關疫苗,如流感、肺炎鏈球菌、新冠疫苗,來獲得專一性抗體以預防感染。
「抗生素濫用」釀危機! 十年後平均壽命恐縮短1.8年
根據最新全球研究,每年有數百萬人因抗藥性細菌失去生命,對全球醫療系統造成巨大壓力。預估到2035年,全球平均壽命將因此縮短1.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抗藥性問題列為重大公共衛生危機。抗生素濫用恐致「無藥可用」 10年後壽命恐縮短1.8年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張厚台表示,疫情期間抗生素使用量增加,加護病房內的抗藥性細菌數量上升,導致重症患者的治療難度更高,尤其高齡患者的死亡率也隨之上升。為降低抗藥性風險,加護病房已與藥師和感染控制團隊合作,嚴格管控抗生素的使用,並升級感染監測系統。內科部主任廖俊星指出,臨床上遇到抗藥性細菌時,醫療團隊往往不得不使用副作用較高的第二線藥物,這不僅增加患者的健康風險,亦對醫療資源帶來額外負擔。防無藥可用 謹守「四不一要」、「診間三問」亞東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楊家瑞提醒民眾,抗藥性問題遠比想像中嚴峻,必須共同努力維護抗生素的多樣性,加強全民對正確使用抗生素的認識。臨床上仍發現許多民眾對抗生素存在錯誤迷思,如擅自停藥、私自購藥、主動要求開立抗生素等行為。他再次呼籲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應遵守「四不一要」原則:「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私自購買抗生素服用「不」服用他人抗生素「不」隨意停藥「要」遵循醫囑使用抗生素此外,他也推廣「診間三問」的概念,幫助民眾在看診時能與醫師有效溝通:「有沒有」:藥物是否包含抗生素?「吃多久」:處方中的抗生素應服用多長時間?「小心什麼」:服用抗生素時應注意哪些事項?
「用藥常見10問」你也有嗎? 醫籲:千萬別自行增減藥或停藥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台灣腎臟病盛行率達12%,相當於成年國人每8人就有1人發生腎臟病變。有感腎移植和慢性腎臟病患者藥品眾多,易混淆或出現藥品交互作用,影響健康,臺中榮總提醒病友,遵循醫囑用藥,有問題就問藥師,避免自行增減藥或停藥,才能妥善控制慢性腎臟病。腎移植病人 一天需服用多種藥物臺中榮總藥學部陳秀美主任指出,中重程度的慢性腎臟病常與心血管或代謝疾病伴隨出現,而腎移植病人則有免疫抑制劑、預防感染藥物等需服用,這些病友一天得吃10種以上的藥物,而腎病藥師門診就是協助病友處理用藥的疑難雜症,統計110年12月至113年8月已服務2479人,共5955人次;其中逾6成是65歲以上長輩。自行減藥或停藥原因多 影響用藥成效依據「歐洲藥事照護網之藥物相關問題分類系統」分析門診服務,病人曾發生之藥物相關問題共有917件,其中「治療效果不佳」有424件(佔46.2%)最多,其次是「(可能)發生藥物不良事件」有235件(佔25.6%)。進一步分析這917件的原因,以病人「故意使用/服用少於醫囑的藥物」有249件(佔27.2%)最多。臺中榮總藥學部鄭景耀藥師說明,病友自行減藥或停藥的原因五花八門,舉凡藥太多,少吃幾顆沒關係,或自認沒症狀就不用吃藥,也有擔心藥太多會傷腎,甚至有病友減肥縮減一日三餐變兩餐,隨餐後藥物也自動縮減成2次,影響療效。其次原因為「服藥時間或服藥間隔不適當」,有123件(佔13.4%)。鄭景耀解釋,曾有病友看病吃藥覺得好像沒效果,誤以為是個人體質問題,但經過藥師如偵探般抽絲剝繭,揪出癥結是服藥時間錯誤造成。腎臟病友服用止痛藥當心 避免造成腎損傷另一方面,門診統計也發覺有1成的腎臟病友曾使用可能危害腎功能的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鄭景耀提醒,止痛藥是家庭常備藥物,但腎臟病友要特別留心使用,常見病友去看牙醫疏忽說明有腎臟病而誤用,或以為止痛藥都一樣,服用他人藥品造成腎損傷而不自知。腎友常見用藥十問 別害怕開口問醫生臺中榮總腎病藥師門診也整理出病友常見用藥十大問題,並呼籲病友不要因為擔心或害羞而不問。 服藥問題1腎移植手術後服用的免疫抑制劑,是否可併用其他藥物?2我的藥物和食物是否有交互作用?3藥物忘記吃該如何處理?4藥物數量少吃該如何處理?5藥物數量多吃該如何處理?6吃藥時間複雜該如何安排?7抽血/檢查/手術前禁止喝水服藥,之後該如何補吃藥?8不知道處方藥品更改/外觀改變?9藥物副作用如何處理?10移植手術後需要用的抗生素漱口水該如何泡製?以上問題考量每位病人之藥物、服藥頻次與時間、藥物交互作用情況,以及病人生活作息而需個別規劃回覆,請務必與專業藥師討論,以有效解決藥物相關問題。
25歲女結婚1年沒懷孕…注射排卵藥物有喜了 產檢驚見「9胞胎」傻眼
大陸江西省南昌市1名25歲侯姓女子近日到醫院進行產檢,沒想到結果顯示宮腔內有9個孕囊緊靠,均見原始心管搏動,代表她懷上了罕見的9胞胎。侯女表示,自己結婚近1年未懷孕,今年10月注射了促排卵藥物,「最開始檢查是3胞胎,後來檢查是8胞胎,今天檢查是9胞胎。現在等待醫生下一步建議。」《瀟湘晨報》報導,侯女懷揣著成為母親的深切渴望,今年10月初按照醫囑開始促排卵藥物的注射治療。令人驚喜的是,僅僅1個月後,侯女士便成功懷孕,然而隨後的醫院孕檢結果,卻帶來了另一番複雜的情緒,因為宮腔內竟顯現出9個緊密相連的孕囊,且每個孕囊中均可見到原始心管搏動的跡象。侯女丈夫表示,此時的心情很忐忑,之前擔心懷不上,現在一下就懷了9胞胎,擔心老婆身體吃不消,接下來要聽醫生意見,看如何保胎。值得注意的是,多胞胎的自然受孕概率極低,以雙胞胎為例,其發生率約為1/89,而三胞胎的概率更是低至1/8000至1/10000之間,至於四胞胎及以上的情況,則更為罕見。湖南省婦幼保健院國際醫療部主任醫師田輝說明,9胞胎對於產婦風險極大,首先產婦可能面臨大月份流產或不良妊娠的結局;其次,胚胎分裂出現胎兒異常或染色體、基因等遺傳因素的異常風險大大增加。另外,孕早期也可能有一部分胚胎自然停育,「一般來說,常規3胎或3胎以上的妊娠我們就建議減胎了」,但現階段暫不清楚侯女的絨毛膜性,需要根據孕周及絨毛膜性來選擇適宜的減胎方式。
移工收容所暴斃!遭指要求開「自然死亡」 移民署駁斥:報驗釐清中
移民署宜蘭收容所11日傳出一名45歲印尼籍女移工因身體不適,其被發現時已無生命跡象,緊急送醫後仍不幸宣告不治,事後卻有媒體指出宜蘭收容所要求醫院開立「自然死亡證明」,被醫院拒絕引發爭議。移民署也對此嚴正駁斥,強調第一時間察覺異狀後便立即急救,同時通報119送醫,絕無要求醫院開立「自然死亡」一事。移民署指出,該名收容人10月21日所收容,在11月7日時曾表達咳嗽等身體不適之症狀,同日便已安排就醫,收容所也持續關懷其身體健康狀況,而女子也在就醫後遵照醫囑服藥休息。不過11日上午女子的同寢室友卻發現女子遲遲未起床,從而察覺異狀,緊急向所方通報。宜蘭收容所獲報後也在第一時間對女子進行急救,同時通報119,惟其送醫後仍不幸宣告不治,後續也依規定通報警方調查,並報請地檢署相驗,以釐清死亡原因。移民署強調,宜蘭收容所相當重視受收容人健康,每週均定期安排醫生到所看診,遇有緊急傷病也會安排所外就醫以備應處,針對本案處理過程均依規定處置及通報,絕無隱匿,也無需隱匿,對於此事件發生深表遺憾,宜蘭所已於第一時間通報駐台北印尼經濟貿易代表處聯繫家屬,並將全力協助家屬處理喪葬事宜。
燒錢徒勞2/管控超級細菌事倍功半 政府橫向整合應提升指揮位階
號稱是國家級的抗生素抗藥性管理5年計畫明年即將上路,但除立委葉元之踢爆衛福部未強制要求醫療機構通報院內超級細菌感染病例,統計結果恐嚴重失真外,專家也提醒國內感染科人力不足、抗生素抗藥性根源複雜等棘手難題,必須由衛福部、農業部、環境部通力合作才能控制,建議該國家計畫的主管層級應提高到政院,各部會齊心協力才能事半功倍。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醫師指出,感染科醫師主責病患生死的緊急狀況,例如高燒不退、術後感染陷入昏迷,不像慢性病可以長期找醫師拿藥看病,在「業績」掛帥在現實環境中,感染科醫師的健保點值難與其他科醫生相提並論,薪資也受到衝擊,感染科醫學生人數少,醫師人力自然吃緊。王任賢表示,台灣濫用抗生素問題嚴重原因複雜,包括病患迷信抗生素效果、醫生怕病患病情惡化超前給藥,以及環境性的抗藥性因素(例如動物飼料摻雜抗生素或醫院含排放抗生素廢水,進入人體食物鏈)等。但對照目前法定傳染病都要通報衛福部,感染超級細菌卻不用,對病患威脅就可能被低估,更可能對醫院制訂政策、分配預算有不利影響,衛福部應要求醫院,將超級細菌視同法定傳染病強制通報,不僅能提醒醫院重視防範控制,亦可提升感染科醫師在醫療機構中必要性。感染科醫生特別提醒民眾,有病要看醫生,不要自行到藥局買抗生素,以免體內累積過多抗生素,產生抗藥性,危害健康。(圖/趙世勳攝)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王政太醫師則表示,該學會已向健保署爭取試辦感染科醫師「審核」醫院內部抗生素使用狀況時,也能比照醫師開藥獲得健保點數給付,但更期待未來「試辦」可以長期實施,讓感染科醫師付出與回報成正比,鼓勵更多醫學生投入感染科領域。王政太指出,免疫不全性病患,包括癌症病人因接受治療而免疫不全,及侵入性治療(例如開心手術)術後病患,都是感染超級細菌的可能高風險族群,感染科醫生責任就是全力降低術後感染機率。高風險(染病)族群除應按醫囑做好健康管理(飲食睡眠等)、接種疫苗強化免疫力,也要避免自己與親人濫用抗生素。至於民眾抱怨親人住院感染後,抗藥性檢驗太慢錯失換後線抗生素時機,王政太也說,最新尖端快速檢驗感染設備(例如使用聚合酶連鎖反應PCR偵測),就算醫院願意添購採用,檢驗費也不斐,常需患者自費(千元到五萬元不等),即使家屬接受,要全面落實到地方型醫院或診所也仍有困難,現階段降低醫療機構內部感染比例,仍是防治超級細菌的關鍵。「抗生素抗藥性根源複雜,之前食藥署原本計畫針對優酪乳、乳酸菌飲料調查菌種抗藥性,也與此有關。」基層藥師協會理事長沈采穎說,雖然後來衛福部對該研究態度保留,但其實隨著醫藥、食品科技進步,連胃酸抑制藥都有研究顯示可能會增加病人發生院內感染肺炎的風險,優酪乳菌種既可能與抗藥性有關,自然也應研究釐清。她表示,要預防抗藥性出現,除了病患要有不直接買藥、或逕行要求醫師開藥的衛教警覺,避免在不知情的狀況下,累積抗藥性風險外,由於目前抗生素使用紀錄,並未強制登載健保卡的就醫紀錄中,若民眾仍自行買抗生素使用,一旦緊急就醫,醫生未必能精確掌握抗生素使用史,就可能錯失及時投入後線抗生素控制病情,衛福部除應強制要求醫院通報院內感染超級細菌病例,也應要求診所、藥局若開抗生素藥品,應登載在病人健保卡上,才能完整紀錄病患使用抗生素史,作為就醫參考。不少學術研究都指向業者在家禽飼料中未依規定添加抗生素,可能導致食用者體內抗生素超高,成為產生抗藥性的高風險群,對健康恐造成危害。圖為業者養殖家禽畫面,非新聞當事人。(圖/黃耀徵攝)「若真要控制抗藥性,應由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統籌衛福部、農業部、環境部等相關單位通力合作」沈采穎認為,嚴格管制食用家禽濫用抗生素(農業部主管)、嚴格控制醫療機構排放含過量抗生素廢水(環境部主管),都屬於抑制抗藥性工作的一環,若僅由衛福部逕行要求其他部會配合,欠缺橫向合作,將如同植物生病不找出病源,卻只是修剪染病樹葉,最終恐淪於紙上談兵。
血糖健康新指標!妥善運用連續葡萄糖監測系統,降低併發症風險!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根據國健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資料顯示,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1%,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值介於100-125mg/dL)盛行率約25%,也就是每10人就有1人罹患糖尿病,每4人就有1人正處於罹患糖尿病的高風險中。糖尿病患者血糖長期控制不良,可能會增加視網膜病變、膀胱炎、腎臟炎、血管、神經病變等併發症風險,需特別注意。耕莘醫院新陳代謝內分泌科主任馬文雅表示,如果一個糖尿病個案血糖是120mg/dL和160mg/dL,另一個糖尿病個案血糖是70mg/dL和210mg/dL,單就糖化血色素(HbA1c)的數值評論,這兩位個案的表現相同;但以血管風險來說,會是120mg/dL和160mg/dL的糖尿病個案比較低,這其中的關鍵是血糖變異度。血糖變異度 血糖健康新關鍵CV(Coefficient of Variation,變異係數)是項用來評估血糖波動性的指標,計算公式是血糖的標準差除以血糖的平均值後,再乘以100以得到百分比。CV數值越高,表示血糖的波動性越大,這可能會影響到糖尿病的控制和管理。一般建議CV應該低於36%,將血糖的變異保持在相對穩定的範圍內。CV過高可能預示著患者的血糖穩定性相對不佳,需要調整飲食、運動或藥物治療來改善血糖穩定性; 而定期監測血糖和計算CV能有助於患者了解自身的血糖變化,並進行適當的調整與管理。如何監測血糖變異度連續葡萄糖監測系統(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 簡稱CGM)在2017年被美國糖尿病學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DA)認可為重要的血糖管理工具。有別於傳統血糖機每次扎針只能得知當下的血糖數值,連續葡萄糖監測系統在皮下組織植入軟針後,能持續監測數天組織間液中葡萄糖濃度,再將估計的血糖數值回傳到手機App上。因此連續性葡萄糖監測系統( CGM )的優勢在於可以長時間觀察血糖數值變化與趨勢; 再透過這些數據去計算各項血糖管理的指標表現,讓使用者在App上就可以即時查看! 因此CGM這個新型的數位血糖管理工具,可說是目前最簡便,在家就可以查看血糖變化全貌的工具。妥善運用CGM 就從TIR判讀開始馬醫師表示,有些人覺得自己很認真遵從醫囑,回診時糖化血色素卻沒有達到預期,這種狀況可以透過連續葡萄糖監測系統(CGM)來了解究竟是什麼原因。許多糖尿病患者在安裝了連續性葡萄糖監測系統(CGM) 看到自己的血糖變化後,卻往往不知道如何應用這些數據,著手調整自己的飲食、運動或用藥。其實 CGM 最常用的追蹤指標為TIR(目標範圍的時間佔比),代表著在監測的這段時間中有多少時間血糖是達標的,一般建議讓第一型與第二型的糖友,血糖目標設定在70-180 mg/dL,且TIR維持在70%以上,血糖控制的穩定性較為理想。當TIR的數值越高,代表血糖達標的時間越長,通常血糖變異度就會越小,也可以降低併發症的風險。數據會說話,CGM是您最佳控糖夥伴過去傳統血糖機的時代,血糖數據的蒐集全仰賴糖尿病患者扎針測量;現在,連續葡萄糖監測技術的發展使得患者不再需要頻繁扎針,即可隨時輕鬆查看自己的血糖數值,甚至可以回顧血糖是如何變化,患者直接在手機上就可以看到飲食、用藥或是運動對血糖控制的效果; 而透過資訊的整合分享,醫療團隊也能根據完整的數據記錄,協助患者揪出控糖的盲點,進而輔助醫療決策。安裝CGM之後,糖尿病患者不再侷限於三個月定期回診才能檢視這段時間的血糖表現,而是能夠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持續追蹤控糖指標。
染新冠致免疫力下降 40歲男菜花反覆發作「醫3招助改善」
「每天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檢查菜花有沒有復發。」一句話道盡許多菜花患者的無奈。顧家醫療總院長顧芳瑜表示,雖然菜花治療並不困難,但其反覆發作的特性卻常常困擾患者,讓他們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顧芳瑜曾收治一個案例,是位40歲改車行老闆,因為過去曾有過幾次不安全的性行為,後來在感染新冠肺炎後,可能因為免疫力低下讓潛伏在體內的HPV以及疱疹病毒雙雙發作。雖然曾使用口服抗病毒藥以及雷射手術治療,但只要遇到工作忙或壓力大,就會再次發作,平均2-3月就發作一次。於是顧芳瑜建議他完整注射三劑HPV疫苗,調整作息,並且使用一些營養品及營養點滴輔助,藉由以上3個方式,該男子目前已經維持7-8個月沒有再復發。顧芳瑜表示,想有效避免菜花反覆復發,建議患者除了遵循醫囑積極接受規律治療之外,快速增強免疫力可能更是預防復發的重要關鍵。他建議在營養品補充方面,可多補充硒、鋅及維他命E三大營養素。硒是天然抗氧化劑,幫助清除體內自由基,保護細胞健康,還能促進男性生殖健康和重金屬排毒,減少病毒的負面影響。鋅則有助促進正常代謝和皮膚健康,提升身體的癒合能力,對於維持免疫功能非常重要。而維他命E則是強效抗氧化劑,保護細胞不受損,促進血液循環與新陳代謝,提升免疫防禦力,讓病毒難以趁虛而入。但由於現代人生活忙碌,可能連三餐都沒法好好吃,遑論按時補充保健食品。顧芳瑜表示,若真的無法按時補充營養品,也可以考慮注射免疫加強點滴,其原理是直接注入營養物質,讓身體可以更快補充吸收,達到有效提升免疫力的效果。
抗藥性細菌威脅日益嚴峻 感染科醫師憂「恐面臨無治療武器可用」
抗生素是治療細菌感染的藥物,但不當使用將導致細菌產生抗藥性。國內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加護病房的抗藥性細菌比率,近10年不斷攀升,最高增加至3倍,且多重抗藥性問題也延燒至門診和兒童病人。感染科醫師憂心,若新藥研發趕不上抗藥性產生的速度,恐面臨無治療武器可用的危機。抗藥性細菌的威脅日益嚴峻,世衛組織(WHO)稱為「無聲的大流行」,並列入全球十大健康威脅。抗藥性細菌會導致病人住院天數增加、醫療費用上升,如果抗藥性危機未能有效遏制,推估至2050年,每年有3.3萬人因抗藥性感染死亡,占台灣每年總死亡人數的2成,財產損失估計3000億元。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莊涵琄指出,過去10年來,國內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加護病房抗藥性細菌比率持續攀升。2023年第1季和2014年相比,具有碳青黴烯類抗生素抗藥性的克雷伯氏肺炎桿菌上升231%,腸桿菌上升198%,腸球菌上升了62%。過去認為抗藥性問題較常出現在年長者或重症加護病房,其實多重抗藥性問題已延燒至門診和小兒科。莊涵琄說,今年發現不少黴漿菌感染的成人或兒童,抗藥性約有6到7成,須使用到第二線藥物才行;門診也發現,針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蜂窩性組織炎,一線藥物盤尼西林效果越來越差。新竹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林千裕指出,抗藥性是整個群體的問題,去醫院探望重病患者之後,就可能把抗藥性細菌帶回家。林千裕說明,當病人診斷為細菌感染,通常會一次做8、9種藥物敏感性測試,判讀哪種抗生素對病人最有效,但臨床上偶爾會遇到病人測了全部抗生素,卻找不到哪種可有效對治,等於束手無策,須嘗試是否有第10種抗生素可用,或是加大劑量、合併使用等做法,希望克服抗藥性問題。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指出,抗生素研發困難,成本和收穫不成比例,需要珍惜使用,他提醒民眾實踐「四不一要」原則,即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自行購買抗生素、不吃他人的抗生素、不隨便停藥,以及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
她感冒「聽醫囑狂喝水」 1天喝下4公升險喪命
雖然說多喝水有助於身體健康,但喝太多也可能會出事。澳洲一名41歲女子尼娜蒙若(Nina Munro)因感冒不舒服,為了加速康復,她按照醫師指示大量喝水,卻差點因此喪命。根據外媒《鏡報》的報導,蒙若起初出現咳嗽、喉嚨痛、耳痛等症狀,6週內就診了5次,期間接受了多輪類固醇和抗生素治療,並使用鼻噴劑與退燒藥。然而她的病情未見改善,反而因服藥使鈉含量下降。當地醫師認為這是類固醇戒斷現象,建議她多喝水以改善症狀。隨後蒙若連續嘔吐3天,某天喝下約4公升的水但未進食,她表示,「我以為需要喝掉大量的水來排出體內毒素。」然而當晚她的情況惡化,丈夫緊急呼叫救護車送醫。檢查結果顯示,蒙若的血液鈉含量降至每公升100毫當量,遠低於正常範圍的135毫當量。經過5天住院治療,醫師確診蒙若的低鈉血症是由於過量飲水和藥物引起。所幸經治療後她的健康逐漸恢復,並已順利出院。衛福部曾在官網指出,水分可透過腎臟幫忙排除體內廢物,並透過流汗來調節體溫等重要功能,連細胞內脂肪代謝時也需要水。適當的飲水能預防便秘發生,所以水真的很重要。水分過多或不足都會由腎臟來調節,所以如果有腎功能異常,則可能因水分無法排出而產生水腫。會以為喝水體重增加,通常是因為吃太鹹,鈉的攝取過多,身體為了稀釋鈉濃度而保留水分,就造成水腫。不過衛福部提醒,水分固然重要,但是喝太多反而會過度稀釋體內的鈉濃度造成低血鈉症,也是俗稱「水中毒」(例如在正常情形下,飲水量卻高達4000至5000 cc/ 日),導致身體浮腫和頭痛,嚴重的話會致死。腎臟功能差、血壓高,則應依身體狀況調整飲水量。
金鐘59/納豆頒獎反應遲緩?他動手「賞阿ken巴掌」逗笑全場 網喊:好感動
第59屆金鐘獎「節目類」頒獎典禮18日晚間登場,納豆和阿Ken擔任頒獎人,由於納豆兩年前腦出血中風,這次是他復出後首次出席大型頒獎典禮,頒獎典禮上阿Ken問說,「很多人說你反應變慢了真的假的?這樣要給你特訓一下,那我們來玩猜拳輸的要打巴掌的遊戲」,兩人一來一往逗笑全場,包括網友也感動直呼「有點感動」。納豆賞阿Ken巴掌。(圖/翻攝自金鐘獎YT)頒獎典禮上,阿Ken提議玩測試反應的遊戲,原先,納豆回話時故意裝作反應很慢,卡了幾秒鐘,不過兩人出拳時卻是阿Ken輸了,納豆當下光速一巴掌呼了過去,讓阿Ken當場傻眼。對於這對節目老搭檔在台上的逗趣互動,全場紛紛被納豆的超快反應逗笑,就連網友也感動表示,「老搭檔還是厲害」、「納豆還是好好笑」、「納豆講話好像有比節目上好了」、「真打哈哈哈哈哈哈哈反應很快嘛」。納豆2022年因為腦出血住院開刀,他在宣布病癒回歸之後,手上的工作相較於過去減少許多,今年初才宣布回歸的《全員請上車》,不過6月開始似乎就沒看到他的身影。據《鏡週刊》引述經紀人說法,這是因為節目中有些遊戲太過激烈,因此會視他的狀態參與。因此目前他固定的節目只剩《食尚玩家》,至於《同學來了》、《完全娛樂》,則是有受邀才會去主持。此外,納豆生病後所幸有女友依依一路陪伴照顧,依依除了照顧納豆的生活起居外,更帶著他一起直播。雖然工作量不如以往,收入銳減,但似乎不影響兩人感情,甚至傳出納豆確認身體狀態穩定後,已經計劃求婚,並在今年將依依娶回家;依依也曾說過想結婚生子,據納豆和依依的經紀人表示,納豆目前身體都沒什麼問題,也持續配合醫囑,加上依依有督促他養成運動習慣,比照之前已經好很多,至於求婚還沒聽說,有好消息一定會跟大家分享。
廢棄藥品不亂丟! 桃園市衛生局提醒:正確遵循3步驟
家中有過期或不再需要的藥品時如何處理?桃園市政府衛生局藥政管理暨稽查科提醒,首先要避免家人再行服用這些廢棄藥品,接著判斷屬於何種種類的藥品,再依正確的步驟將廢棄藥品妥善處理,不可以隨意丟棄,以維護自身的用藥安全及減少環境汙染。衛生局說明,特殊藥品需拿回醫療機構或藥局回收,如果有治療療程已結束卻未服用完畢的藥品,或是家裡存放許久不確定保存期限的藥品,以及外觀明顯變質、已經過期的藥品,建議應該丟棄。不同種類的廢棄藥品則有對應的丟棄方式,若為特殊藥品(如針劑、抗腫瘤藥品、抗生素、荷爾蒙藥品及管制藥品等),需拿回醫療機構或藥局回收,切記不要直接丟在垃圾桶或倒入馬桶,以避免造成環境汙染。而一般藥品按劑型分類處理,衛生局舉例,包括膠囊、錠劑,可直接丟進垃圾袋,隨一般垃圾焚化處理,如果是藥水,切勿倒入馬桶或水槽中,須依「放、倒、丟」三步驟正確處理,步驟一「放」應先將可以吸水的物質(如廢棄衛生紙、報紙、砂土、咖啡渣、茶葉等)放進夾鏈袋或塑膠袋中,步驟二「倒」應將藥水倒入袋中後確實將夾鏈袋或塑膠袋密封,步驟三「丟」再將袋子丟進垃圾袋隨一般垃圾焚化處理,其他藥品包裝或容器則依規定進行回收。衛生局局長賈蔚提醒民眾,就醫所攜回的藥品應遵照醫囑及藥袋標示資訊按時服用及存放,切勿囤積藥品,並按照藥品說明書(仿單)或藥袋上的指示存放藥品,避免將藥品放置於陽光直射或濕熱環境,以確保藥品的品質及安全。若有需要丟棄的藥品時,務必先判斷藥品正確的丟棄方式再行處理,如有藥品丟棄及回收相關問題,也可以詢問社區藥局的藥師,或將藥品帶回原就診醫療院所藥局,向專業藥師諮詢,才能同時兼顧用藥安全及環境保護。
濫用瘦瘦筆!狂吐一個月食道出血 專家提醒「6種人不適合打」
許多民眾為減肥使用時下流行的「瘦瘦筆」,但瘦瘦筆是藥品!瘦瘦筆為一種「類升糖素胜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 GLP-1)」賀爾蒙藥品,稱作GLP-1受體促效劑。目前食藥署已核准的GLP-1受體促效劑藥品中有4種(liraglutide、semaglutide、dulaglutide及lixisenatid),適應症均為治療糖尿病或預防心血管事件的發生,但僅有liraglutide及semaglutide的核准的適應症可用於體重控制。南投衛生局陳南松局長表示,即便liraglutide及semaglutide經醫師處方可用於體重控制,但民眾仍應遵循醫囑,在藥品核准的適應症及用法用量下正確使用,例如成人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30、成人BMI在27至30間且有一項體重相關疾病等,並配合飲食控制體重,才能瘦得健康有元氣。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主治醫師姜冠宇曾受訪表示,臨床上遇到一名個案,施打兩、三次後嚴重併發嘔吐連續一個月,照胃鏡發現,吐到胃疝脫,就是嘔吐到胃凸到橫膈膜的位置,導致更容易胃食道逆流,並且食道裂出血,已無法吃東西只能住院持續觀察,連續就醫都難以改善。姜冠宇說,瘦瘦針的臨床試驗顯示約有5%至9.2%的患者會發生噁心和嘔吐,數字看來無感,但真的產生副作用相當可怕。營養師高敏敏則提醒6種人不適合打瘦瘦針,分別是孕婦或哺乳媽咪、18歲以下及75歲以上者、膽囊炎患者、胰臟癌患者、個人或家族有甲狀腺 髓質癌病史、第二型多發性內分泌腫瘤症候群。陳南松呼籲民眾注意,前述藥品均為醫師處方用藥,皆須經醫療診斷後,由醫師針對適應症開立處方籤,民眾亦須留意自身病歷的處方合理性及與醫師討論使用方式及劑量等。為加強管理糖尿病治療用GLP-1 agonist注射劑藥品之流向及使用稽查專案,南投衛生局今年度共查核9家次,未發現違規情事。民眾有減重需求,應先從改善飲食習慣做起!適當的飲食形態配合適度的運動,才是減重路上的好幫手。藥物減重也應先諮詢專業合格的醫師或藥師,倘出現身體不適等情況,應先停藥並立即尋求專業醫藥人員協助。
日本89歲上皇后美智子摔倒骨折…稍早結束手術 衛福部示警:老人跌倒將增加罹病率和死亡率
日本89歲上皇后美智子6日傍晚驚傳在家中跌倒,右腿劇烈疼痛,於昨(7)日送往東京大學醫院接受檢查後,才診斷為骨折,因此安排今(8)日上午進行手術。最新消息稱,美智子的手術已於稍早結束。根據日媒《TBS News》、《朝日新聞》報導,美智子6日晚間在東京都港區赤坂御用地的仙洞御所內摔倒,雖然使用輪椅,但右腿仍出現強烈的疼痛感,便在7日下午2時許至醫院檢查,發現右大腿骨上側骨折。上皇明仁隨後於下午5時左右前往醫院陪伴美智子。美智子被安排在今日上午動手術,稍早手術也在台灣時間6時30分順利結束,術後她將住院一段日子,至於何時能出院尚不清楚。據悉,一位親密助手透露,上皇后美智子與上皇明仁都接受了這一情況,表現地相當平靜。報導指出,美智子將在本月20日年滿高齡90歲,而她上一次住院,是於2019年(令和元年)9月接受乳癌手術。另外,台灣衛福部健康署曾公告,相關調查發現,老人事故傷害死亡原因中,第1位是交通事故,每10萬人裡有40.8人,第2名便是老人跌倒(落),每10萬人中有24.61人。健康署提到,老人一旦跌倒,將引起身體傷害,重則骨折或頭部外傷,會增加罹病率和死亡率,而有些長輩可能因有跌倒經驗,開始害怕再跌倒,因此選擇自我限制行動,導致功能和活動能力逐漸喪失,「防跌要從生活小細節做起,居家環境、規律運動及用藥,都是可以預防的方法,切勿輕忽跌倒的傷害,也千萬別因噎廢食」。健康署接著說明,老人最常發生跌傷的地點,包括住處內的家俱旁、浴室、淋浴間或廁所,或是人行道、有高度或坡度的地面等等,造成跌傷最常見的前3項活動為騎車、上下床及耕作。對此,健康署提醒,長者應該多運動,增強下肢肌力、人體柔軟度及平衡、遵循醫囑用藥;居家環境方面,要維持適度照明、清除路線上障礙物、加裝防滑裝置及扶手;在下床或起身時,應將動作放緩,以防發生姿態性低血壓而跌倒;外出時則要注意保暖、防滑,注意過馬路時的燈號秒差,並在上下車時先確認車子已停妥再移動,不宜太過倉促。
69歲張友驊頭撞地命危!高齡長者「常見跌傷地點曝」落實預防3關鍵
69歲政論名嘴張友驊昨(3日)晚間行經台北市信義區吳興街的一處巷弄時不慎跌倒,導致他頭部遭到重擊,當場失去呼吸心跳,目前仍命危搶救中。事實上,衛福部先前曾提醒,跌倒是長者意外死亡的第2大主要原因,包括家俱旁、浴室、廁所及具坡度的地面,都是長者最容易跌傷的地點,不得不多加留意。據了解,張友驊昨天晚間6時許與妻子在信義區吳興街的巷弄散步時,過程中疑不小心踢到花圃,一時失去重心摔落在地,台北市警察局信義分局接獲張妻通報後,立即趕赴現場救援,發現張友驊已當場失去生命跡象,經施以心肺復甦術(CPR)及自動體外去顫器(AED)急救後,張友驊雖恢復心跳但仍無意識,緊急將人送往醫院搶救。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除了需完善健康醫療、安養照護等服務體系外,高齡者的生活環境更是不容小覷,其中65歲以上長者在「事故傷害死因」中,位列第2的就是「跌倒致死」。事實上,衛福部過去曾表示,長者一旦跌倒恐釀成身體傷害、骨折或頭部外傷,進而增加罹病率與死亡率,由於害怕再次受傷,不少長者因此自我限制行動,導致功能和活動能力逐漸退化,營造安全的居家環境、規律運動及遵循醫囑按時服藥,均有助降低高齡者摔傷的風險。至於老人常見跌倒地點有哪些?衛福部說明,住處內長者容易跌傷的地點為家俱旁(椅子、床、沙發或其他家俱旁)、浴室、淋浴間或廁所;室外則為路邊(包含人行道)、有高度或坡度的地面。對此,衛福部建議,長者的居家活動範圍應適度照明,像是設置床邊小燈、廁所通道設夜間壁燈、備妥緊急備用照明,平常行徑路線保持動線淨空,居家地板維持乾燥與防滑,浴廁、樓梯加裝扶手及防滑配件。
沈慶京傳全身抽搐「第5度戒護就醫」!北所證實經醫囑辦理住院 律師:將再拚交保
京華城弊案持續延燒,檢廉也密集偵辦,其中,威京集團主席沈慶京涉向國民黨北市議員應曉薇行賄,被法院裁定羈押禁見在台北看守所,他在收押期間內就曾數度出現身體不適,被戒護送醫。今又傳出沈慶京因全身抽搐,再由看守所戒護送急診。據沈慶京的律師透露,這是沈慶京在押期間第5次戒護就醫,會盡快聲請交保補充理由狀遞交給北院。台北看守所證實,沈慶京1日上午確實因身體不適,所內醫師指示戒護外醫診治,經台北醫院醫師診斷辦理住院手續。沈慶京上午10點多由台北看守所派車送往衛生福利部立台北醫院,經醫師檢查指示住院觀察。對此,沈慶京的律師表示,這是沈慶京在押期間第5次戒護就醫,身體狀況很不好,但先前為沈慶京聲請交保就醫,至今尚無結果,2日上午會到台北醫院戒護病房探望對方,並給他在聲請交保補充理由狀簽名,盡快遞狀給北院。沈慶京涉嫌行賄北市議員應曉薇4740萬元,8月30日被北院裁定收押,但他在收押期間內就曾數度出現身體不適,被戒護送醫。而今為沈慶今收押第32天,又再傳出他身體出狀況被送急診。沈慶京被收押至今已三度被北檢提訊,且每次下囚車時都要坐輪椅到候審理等候應訊,甚至被發現大腿上有尿管,疑似掛尿袋。律師透露他多次上吐下瀉,強調「情況真的不太好」;目前所方已通知家屬,另據北所表示,後續將配合專業醫師診斷,使沈慶京獲得妥適診療。
沈慶京傳全身抽搐送醫!醫揭「3類」常見原因 另有7疾病發作相似易誤判
京華城容積率弊案延燒,威京集團主席沈慶京因而遭羈押禁見。不過沈慶京昨傳出因身體不適、全身抽搐送醫而被民眾目擊。振興醫院急診重症醫學部代理部主任田知學說,急診接到的抽搐個案大致有3種,其中從警局、法院、監所送來的個案,以壓力、焦慮引發過度換氣、手麻腳麻,以及四肢抽筋最為常見,但實際情況需要醫師親眼看到個案才能判斷。近期檢廉偵辦京華城案,查出沈慶京涉嫌以4740萬元賄賂國民黨台北市議員應曉薇,遊說柯市府提高京華城容積率。日前沈慶京和應曉薇2人聲押禁見獲准。但在昨(5)日,有民眾在醫院目睹一群穿矯正署衣服的人正推著一名老爺爺,其手部疑似因上銬受毛巾遮擋,該長者貌似就是沈慶京。台北看守所對此表示,5日下午依醫囑將沈慶京送醫,就診後昨晚已返回北所,會持續掌握其身體狀況,即時提供妥適醫療資源。但對於沈慶京究竟因何病因就診,北所則表示因涉及個資無法說明。對於病患全身抽搐的可能原因,田知學指出,一般在急診常見的抽搐病患,原因可分為3種,第一是腦部不正常放電而造成的典型癲癇;第二是死亡前腦部不正常放電;第三則是因為緊張、焦慮、壓力引發過度換氣,導致個案出現手麻腳麻、四肢抽筋的反應,也最容易被誤判。田知學指出,癲癇發作超過5分鐘、意識未恢復,就有可能致命,因此臨床遇到抽搐個案,到院第一時間會優先使用麻醉劑或鎮定安神的藥物,避免患者持續抽搐,待症狀穩定後,再安排抽血、電腦斷層等釐清有無腦部出血或中風的情況,酌情安排腦波圖等其他檢查。田知學表示,從過去經驗來說,警局、法院、監所送來急診的抽搐個案,有很多都是屬於第三種情況,即緊張、焦慮、壓力等情緒反應引發的抽搐,不過個案實際情形需要由醫師親眼看到病患、評估很多細節差異才能分辨,因此她也無法推測沈慶京出現抽搐症狀的真正原因。另外,根據《台灣急診醫學通訊》文章指出,抽搐是大腦電氣的異常活動,其面貌千變萬化,表現可以從微妙的失神到全身劇烈的痙攣。然而並非所有的抽搐都是直接出自大腦異常電氣活動,有些疾病的表現也與抽搐發作類似,容易造成臨床上的誤判。文章說明,包括昏厥、代謝失調、中風、肌張力不全症、偏頭痛、猝睡症或猝倒症、心理疾患等,都是有可能被誤認為是癲癇發作的疾病。其中以中風來說,其神經學缺陷表現與某些癲癇發作的症狀十分相似。尤其當患者出現突發性的意識障礙、肢體抽搐或是短暫的語言障礙時,這些症狀可能與癲癇發作的表現難以明顯區分。此外,暫時性缺血性中風和中風患者可能不會出現麻木、運動無力、視力變化或語言障礙等典型症狀,進一步增加了錯誤判斷的可能性。該文章指出,想要正確判斷抽搐原因,需要參考生命徵象的穩定性、心電圖的細微異常、指尖血糖值的檢測、到意識喪失的有無、局部神經學、發作前後狀態的異常,每一步都不容忽視,皆有助於跨過診斷的陷阱,為病人提供更合適的治療方案。
免費肺癌篩檢出千人罹癌 衛福部籲高風險群快來篩
肺癌已連續14年為我國癌症標準化死亡率最高之癌症,於110年亦為癌症發生人數第1名。國民健康署今(6)日公布,從111年起,共有11萬4,445人次接受了肺癌篩檢服務,找出1,401名確診肺癌個案;國健署署長吳昭軍呼籲,具肺癌家族史或重度吸菸史之高風險民眾應接受免費肺癌篩檢,雖然篩檢可以早期發現肺癌,但並不能防止癌症的發生,吸菸者及早戒菸,才是降低風險良方。國健署今日表示,肺癌已連續14年為我國癌症標準化死亡率最高之癌症,於110年亦為癌症發生人數第1名。但只要早期發現,5年存活率可達9成,為遠離肺癌之威脅,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呼籲,具肺癌家族史或重度吸菸史之高風險民眾應接受免費肺癌篩檢。但除了肺癌篩檢定期作,搭配戒菸更為保險。肺癌之所以難防治,主因是早期肺癌通常沒有明顯徵狀,很多人是在出現明顯症狀後才就醫,診斷時多為晚期,因此國民健康署自111年7月起推動高風險族群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肺癌篩檢,所補助的對象包含:1.具肺癌家族史者: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每2年1次。2.重度吸菸者:50至74歲且吸菸史達30包-年(備註)以上,仍在吸菸或戒菸未達15年之重度吸菸者。每2年1次。為順利安排肺癌篩檢,國民健康署提醒,先打電話到醫院確認篩檢的資格和流程,若有吸菸情形,也請務必於篩檢前接受本署特約機構提供的戒菸服務才能進行檢查。國民健康署呼籲,雖然篩檢可以早期發現肺癌,但並不能防止癌症的發生,吸菸者及早戒菸,才是降低風險良方。篩檢異常怎麼辦,國健署說明,從111年7月1日至113年6月30日,共有11萬4,445人次接受了肺癌篩檢服務,找出1,401名確診肺癌個案,其中早期(0及1期)個案占了83.2%(1,165人),證實肺癌篩檢有助於早期發現,而根據統計,肺癌1期的5年存活率近9成,若肺癌進展到第4期,則存活率僅剩1成。然而,篩檢只是發現病灶的工具,吳昭軍呼籲,篩檢後若結果顯示異常,務必要遵循醫囑進行追蹤或確診,每2年定期篩檢,可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病情延誤。為降低肺癌的威脅,請提醒身邊符合篩檢條件的親友,儘快接受篩檢服務。凡是符合參加肺癌篩檢之民眾,皆可至肺癌篩檢合約醫院進行篩檢諮詢及預約排檢。目前全國已有194家合約醫院,遍及全國22縣市,民眾可就近進行篩檢。備註:包-年:平均每天吸菸包數*吸菸年數。(例如每天1包,共吸菸30年,或每天1.5包菸,共吸菸20年,皆為30包-年)
富貴手乾癢、龜裂好煩惱! 食藥署授正確使用護手霜及藥膏方式
乾燥的環境加上疫情期間養成酒精消毒的習慣,讓手部乾癢、龜裂問題越來越多!為了維持手部保濕,許多人都會使用護手霜,然而,若富貴手情況加重,皮膚科醫師也開了藥膏,那到底要先擦護手霜還是藥膏?會不會產生交互作用?就讓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來為民眾解惑。富貴手族群更要保護雙手 先擦藥再擦護手霜富貴手屬於乾燥型的濕疹,舉凡醫療人員、美髮人員、餐飲人員等長時間反覆接觸刺激物質或戴手套者,都是富貴手的高危險族群。此外,女性、抽菸、汗皰疹及異位性皮膚炎都與富貴手有正相關。若經皮膚科醫師診斷,開立含有保濕成分之外用藥膏或外用類固醇藥膏,應該如何使用以發揮最大效益呢?食藥署說明,藥膏應依據醫師開立醫囑方式使用,一般來說,可早、晚擦一次,若需同時使用外用藥膏及護手霜,又擔心會影響藥膏濃度和效果,可以先塗藥膏,間隔15至30分鐘以上再擦護手霜。護手霜的成分多為凡士林或礦物油,可選擇無香料的產品較不易過敏,且用量要適中、塗抹要輕柔,若有其他使用上的問題,也可以諮詢醫師、藥師或藥劑生。適度清潔手部 飲食水分睡眠都要足夠食藥署建議,手部日常保養很重要,應避免接觸刺激性物質如清潔劑、酒精等,若需接觸可戴手套隔離,或選擇溫和清潔劑適度洗手。飲食方面可避免甜食或燥熱的飲食,並補充充足的水分與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