醃漬食品
」4年來首例肉毒桿菌中毒! 該如何預防?食品應加熱多久才能破壞毒素?
國內出現今(2024)年首例肉毒桿菌素中毒個案,也是自2020年7月以來首例確診。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經過疫調發現,這名個案曾經有食用過期食品的情形,不過目前個案仍在插管治療中,沒辦法詳細詢問過往飲食史,也沒有食品檢體可進行檢驗,所以還無法確認真正導致中毒的可能原因。南部5旬婦人肉毒桿菌中毒 仍在加護病房插管治療今年首例肉毒桿菌中毒病例為南部50多歲女性,林詠青醫師說明,這名個案本身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史,7月13日開始出現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症狀,隨後出現眼皮下垂、講話/發音困難、吞嚥困難、全身無力等情形,隔日前往急診就醫。經電腦斷層檢查排除腦中風可能性,醫師懷疑這名個案應該是肉毒桿菌中毒,因此通報採檢,於7月19日確診。不過林詠青醫師表示,由於個案症狀持續惡化,因此插管收治加護病房,目前已住院約1個多星期,意識清楚,但還有眼皮下垂、吞嚥困難、肢體無力等症狀,仍在加護病房插管使用呼吸器治療中。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這名個案為外食族,獨居在家不開伙,根據非同住家人轉述,個案有食用過期食品的習慣,發病當天早上有吃過期包子,但事實上包子不太像是容易引起肉毒桿菌中毒的嫌疑食品,有請醫院幫忙口頭詢問是否食用罐頭、真空包裝食品等,但個案搖頭否認,所以是否跟過期包子有關,還是有吃其他東西,都有待進一步調查了解。如何預防? 勿吃異常食品、應加熱逾「這時間」肉毒桿菌所產生的毒素可能會造成嚴重的神經性中毒症狀,林詠青醫師指出,最常見的肉毒桿菌中毒類型為「食因性肉毒桿菌中毒」,也就是食用含有肉毒桿菌毒素的食物導致中毒,通常在食用後約12-72小時會出現症狀,不過也有可能短至2個小時或長達8天才有症狀出現。若家庭自製醃漬食品或罐頭於製作、包裝過程遭受污染,加上密閉或真空等缺氧保存環境時,都有可能導致肉毒桿菌中毒。林詠青醫師提醒,除了要低溫冷藏妥善儲存食品外,若外觀異常(如:膨脹、生鏽、凹陷的罐頭)或有變質的罐頭或醃製品等一定要避免食用此外,肉毒桿菌的毒素不耐熱,因此林詠青醫師建議,民眾應將食品徹底加熱至100度,維持十分鐘以上的話就可以有效破壞毒素,避免中毒的情形發生。疾管署也提醒,肉毒桿菌孢子廣泛分布於自然界,1歲以下嬰兒因免疫系統尚未健全且腸道菌叢未發展完全,應避免餵食蜂蜜,以降低中毒的機率。
不只遺傳基因影響 防「鼻咽癌」醫師提醒「這類食物」要少吃
亞洲人好發鼻咽癌,據研究顯示,罹患鼻咽癌的原因不只有遺傳基因,還與基因遺傳、EB病毒及飲食因素有關。日前節目「健康好生活」邀請了家醫科醫師陳欣湄談鼻咽癌,醫師提到,兒童不宜吃過多醃漬品,據統計資料指出,從小吃醃漬品的兒童比不吃的罹患鼻咽癌的機率多7倍。醫師提到,家中有些阿嬤會給孫子吃醬菜等醃漬食物,但醃漬類食品吃多除了可能胃部會有毛病外,孩子未來得到鼻咽癌的機率也會多7倍。如果要給孩子吃醃漬食物的話,醫師建議盡量給予孩子新鮮一點的醃漬品,千萬不要給醃得很久的食物。醫師補充說明,鼻咽癌發生風險並不只有醃漬食物,最常見的風險有三種,分別是基因遺傳、EB病毒與飲食。醫生提醒到,所謂的EB病毒其實常見於感冒,所以被驗到EB病毒陽性並不等於確診鼻咽癌,應當在之後安排鼻咽相關檢查才能正確判斷;飲食部分,醫生說,醃漬類食物對成年人來說影響不大,需要注意的是菸酒相關問題。醫生告訴大家,鼻咽癌的症狀很像一個小感冒,會透過像鼻塞般的鼻子流血來表現,另外因鼻咽腔是互通的,所以當塞住了耳朵時會有耳悶、耳塞的感覺。醫生分享病例,曾有名40歲女患者罹患鼻咽癌,患者相當不解,明明自己不菸不酒,怎麼會得到鼻咽癌?在與患者討論後,醫生發現她曾得過EB病毒,且小時候常吃醃漬類食品,推測可能是因此患上鼻咽癌,醫生在節目上提醒大家,給孩童吃醃漬食品要適可而止。
孩童吃飯「少夾這種魚」!台大醫示警:成年後鼻咽癌飆7倍
初期不易被發現「鼻咽癌」,在台灣每年約有1600人罹患此疾病,若發生遠隔轉移,存活期最短僅6個月。對此,台大醫院副院長、台大醫學院耳鼻喉科教授婁培人表示,若是年幼時經常食用醃製的「鹹魚」,那麼罹患鼻咽癌的機率將大大增加至7倍。婁培人在《健康2.0》節目中指出,包括基因遺傳、EB病毒感染、醃漬食物等,是發生「鼻咽癌」的3大主因,若家族中有鼻咽癌病史,其他家人的罹癌機率將大幅增加;而EB病毒普遍存在生活環境中,如果食用者自身存在基因弱點,同時無法抵抗EB病毒感染,相對也是鼻咽癌的好發族群;另外,醃漬食物含有大量的易致癌物質「亞硝酸鹽」,愛吃鹹魚、醬菜、榨菜、醃蘿蔔及一些發酵食物,未來罹患鼻咽癌的機率則愈高。對此,婁培人提醒,有研究發現若年幼時食用大量的醃漬食品,日後發生鼻咽癌的機率,恐是其他人的7倍之多,不過若是成年後才吃醃漬物,影響鼻咽癌的機率則較小,呼籲家長們盡量避免讓孩童吃下過量的醃漬物。
宅食經濟發威!食品業產值連5年創新高 果乾堅果、冰品增幅最大
經濟部統計處今(15)日公布食品業2020年產值達4,727億元,創歷史新高,較上年增加98億元,年增2.12%,連續5年正成長。其中,富含植化素及膳食纖維的果乾、堅果等休閒產品增長快速,同時台灣近2年平均氣溫皆創新高,亦帶動冰品需求成長,脫水食品及冰淇淋去年產值分別達到72億元及25億元,皆創歷年新高,年增20.52%及17.09%,連續3年及2年呈正成長,為年增幅度最大的。另,隨人口結構高齡化,預防保健意識提升,帶動機能性保健及營養補充食品需求成長,年產值達195億元續創新高,年增9.78%,連續6年正成長。其它食品業產值佔比雖達44%,卻因疫情關係中斷連續17年的正成長。(圖/經濟部統計處提供)統計處表示,「肉類加工及保藏業」小類是食品業2020年產值成長之最大貢獻來源。至於「其他食品業」產值達2,060億元,佔比44%雖然居冠,但是中斷連續17年的正成長、年減2.01%,主因是冷藏餐食、其他烘焙炊蒸食品、精製茶等因COVID-19疫情重創觀光產業,致相關產品訂單大幅減少,惟膳食及菜餚、保健營養食品、速食麵粉條類食品等受惠防疫儲備需求而成長,抵銷部分減幅。「肉類加工及保藏業」產值達1,323億元、占28%,年增7.43%。主因民眾因疫情減少外食而多自行烹煮,推升冷凍肉類、雞肉產值分別創下歴史第3高、第1高,二者合計占72%。另香腸、培根、火腿等醃漬肉品,則是外食族經常搭配之食材,也因疫情宅食經濟發酵,致2020年膳食及菜餚、醃漬食品產值分別為304億元、79億元,皆創歷年新高,年增6.63%及0.17%,連續7年及6年呈正成長。經濟部統計處發言人黃偉傑表示,今(2021)年1-6月食品業產值達2,457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78億元,年增7.80%,展望全年,宅食經濟需求仍在,加上海運缺櫃影響部分食品進口以及農業原料上漲,推升國產供給量與市場價格,今年食品業產值可望維持正成長,再創新高。
夏菌大爆發2/肉毒桿菌孢子充斥大自然 4月大嬰兒竟意外中毒急救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消化科醫師陳柏存說,遍布大自然之中的肉毒桿菌屬於孢子型態,由於有一層保護膜,所以耐受度十分強,存活數年以上都沒問題,一旦食物沾附肉毒桿菌孢子,就算烹煮過也無法破壞,在無氧、PH質4.5以上、攝氏3度以上、低糖與低鹽的情況下,就會增殖並分泌毒素。最近就有一位4月嬰兒因為吃自製蔬菜泥而驚傳肉毒桿菌中毒,由於腸道尚未發展好,一點點肉毒桿菌孢子就足以引發不適。隨著氣溫飆升,食物上的細菌容易大量滋生,尤其真空包裝食品恐有肉毒桿菌疑慮,吃下肚可能引發食物中毒。(圖/黃威彬攝)而真空包裝食品更適合肉毒桿菌孢子繁殖,程涵宇營養師表示,如果未經高溫殺菌,真空包裝食品在常溫下就容易滋生肉毒桿菌毒素,所以要購買冷藏銷售及保存的真空包裝食品,購買後也要盡快冷藏,而且要加熱後再食用,「因為肉毒桿菌毒素並不耐熱,高溫烹調就會讓毒性消失。」但部分真空包裝食品撕開即可食用,例如豆干、玉米、火腿、鴨賞、涼筍等,若是食物沾附肉毒桿菌孢子、存放環境不佳,食用後就可能造成肉毒桿菌中毒。營養師程涵宇表示,大多數真空包裝食品皆無採高溫殺菌,建議民眾購買冷藏保存的商品,並加熱後再吃。(圖/程涵宇提供)除此之外,自製醃漬食品也是常見的肉毒桿菌中毒案例。「如果食物上已經有肉毒桿菌孢子,又沒有控制好酸鹼值,就很容易累積毒素。」陳柏存說,台灣曾有類似案例,國外也發生過醃製肉類、罐釀莢豆、油漬生大蒜等中毒事件。(待續)
慘!這4類食物業績狂掉最高3成 防疫期國人最愛吃的有6種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讓國內第1季整體製造業產值年減2%以上,但最新統計,屬於民生內需產業的「食品製造業」卻逆勢年增2.41%,產值創歷年同期新高。其中「膳食菜餚」、「泡麵」6大類受益疫情成長暢旺,「茶葉(精製茶)」、「即時餐食」等4類食品則成為疫情受害者,前者業績更是狂掉3成以上。經濟部昨日發布「食品製造業產值」統計,2019年產值共繳出4629億元,年增3.16%,連4年創新高,表現穩定。今年第1季也有1126億元,持續成長2.41%。經濟部解釋,主要是生產製造活動如常,加上防疫需求升溫所致。疫情影響,讓不同食品業表現卻是兩樣情。根據統計數據顯示,首季因民眾防疫減少外出、囤貨儲貨以及增強身體抵抗力需求,共有6大類食品受益。包括「膳食及菜餚」、「鮮乳」、「保健營養食品」、「速食麵粉條類食」、「醃漬食品」、「白米碾製、麵粉」,其中「膳食及菜餚」年增8.8%,產值78億元,為歷年同期最高。相對於因為疫情重創觀光、餐飲業,相關的「精製茶(茶葉)」、「即時餐食」、「黃豆油(沙拉油)」與「烘焙炊蒸食品」,就成為疫情4大類食品受害者。第1季精製茶產值11億元,年減34.32%,受創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