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
」 鄱陽湖 乾旱 高溫 老爺廟鄱陽湖跌破12米枯水線 陸「鳥中國寶」東方白鸛入秋首現身
受近期持續高溫影響,大陸境內最大淡水湖鄱陽湖水位快速下降,其標誌性水文站星子站今(10日)跌破12米枯水線。隨著水位下降,保護區內能觀測到的鳥類明顯增多,吳城保護管理站工作人員展開鳥類同步調查,發現3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在湖區棲息,是鄱陽湖範圍內入秋以來首次監測到東方白鸛。《湖南日報》報導,今年入汛後,鄱陽湖水位快速上漲,在7月4日達到今年最高水位21.55米後開始下降,分別在8月3日跌破19米警戒線、8月26日跌破16米。在9月4日跌破14米後,鄱陽湖水位下降速度進一步加快。江西省水文監測中心數據顯示,今日上午8時,鄱陽湖湖口站水位下降至11.76米,星子站水位下降至11.92米,較昨日下降0.39米。隨著鄱陽湖水位持續下降,保護區內能觀測到的鳥類種類和數量明顯增多。鄱陽湖南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8月份調查記錄顯示,在保護區內的各個監測點,大白鷺、蒼鷺等鳥類頻頻出現,還記錄到了小鴉鵑、白胸翡翠、水雉等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吳城保護管理站工作人員展開鳥類同步調查,發現3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在湖區棲息。(圖/翻攝自《湖南日報》)此外,早在1週前,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吳城保護管理站工作人員入秋以來,首次監測到「鳥中國寶」、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東方白鸛在湖區活動。東方白鸛屬大型涉禽,牠們的嘴部呈黑色,長而粗厚,腳呈暗紅色,眼周裸露皮膚呈粉紅色,身體上的羽毛主要為純白色,尾部黑色。據了解,東方白鸛冬季主要棲息於開闊的大型湖泊和沼澤地帶,大陸國內繁殖於東北東南部,越冬於長江以南各省,在江西分布於鄱陽湖區域,屬冬候鳥,極少部分為留鳥。目前,全球80%以上的東方白鸛都在鄱陽湖越冬。
親子樂園喋血慘劇 白孔雀「被逼跳上鐵軌」避難遭輾斃
江西東鄱陽湖國家濕地公園發生一起白孔雀命案,一隻原本在園區自由放養的野生白孔雀,因不斷被遊客拔羽毛,但卻沒有可以躲藏的地方,因此飛上列車軌道上,沒想到列車突然開出就將白孔雀當場輾斃,遊客撞見也當場尖聲尖叫。白孔雀因被遊客亂拔毛,飛上鐵軌上避難,沒想到慘遭軌道車輾斃。(圖/翻攝自微博)綜合陸媒報導,位於江西省鄱陽縣境內江西東鄱陽湖國家濕地公園,世界上六大師第之一,也是亞洲濕地面積最大的地點,當中的侯鳥樂園有30多種珍稀鳥類,也是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不少親子遊客都會來到此處,還可以和孔雀、天鵝互動接觸,但卻有不少沒水準的遊客亂拔孔雀羽毛,意外把孔雀逼上絕路。鄱陽白沙洲濕地公園工作人員表示,因51假期公園人流量較大,有很多遊客拔孔雀的毛,導致這隻白孔雀無處躲藏,飛到了軌道上,此時軌道纜車開出將白孔雀輾壓致死,目前已經安排專人看護軌道,不讓這樣的事件再度發生。
江西多日無雨鄱陽湖面積持續縮小 專家:恐釀生態危機
據央視新聞報導,江西省生態氣象中心表示,9月19日至9月29日,江西省無降水,鄱陽湖水域面積持續減小。受乾旱影響的不只是人類,江豚和候鳥都直接面臨生存危機。根據Aqua衛星資料最新監測,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面積為638平方公里,較歷史同期(歷史同期平均為2252平方公里)偏小72%,相較6月27日今年監測到的最大水域面積3331平方公里減少8成,較9月19日監測到的歷史最小水域面積651平方公里又再縮減13平方公里,為歷史新低。鄱陽湖乾了,受影響的不只是人據中青網報導,9月4日,一隻長江江豚疑似因擱淺死在鄱陽湖松門山水域的灘塗上。江豚處於鄱陽湖生態系統食物鏈頂端,生活在鄱陽湖的江豚佔種群總數近一半,它的健康意味著鄱陽湖的健康。它通體光滑、嘴巴上翹,由於人類活動和環境污染,2017年的科考數據顯示,長江江豚僅剩約1012頭,是長江最後一種哺乳動物。往年的這個時候,鄱陽湖還有較大水面,江豚往往是分散分布的,但是今年9月初,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梅志剛在鄱陽湖調研時發現,水位接近枯水期極枯時期,它們都聚在鄱陽湖北部及通江水道的開闊水域。在今年夏天的持續高溫下,這群散熱能力差的哺乳動物只能躲在有限的深水區域。江西省上饒市余乾縣的江豚灣位於鄱陽湖東南岸,這裡因為江豚多而聞名,但是今年,梅志剛第一次沒有在這裡觀測到江豚。觀測結果顯示,江豚跑到了附近的信江支流的瑞洪大橋。橋梁附近因為人類活動多,通常不是江豚棲息的第一選擇,「但豚隨魚遷,它們為了一口吃的,追著魚走,今年沒得選了。」按照往年的規律,10月下旬,70多萬隻候鳥將緊隨其後,沿著貫穿22個國家的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路線,躲過獵槍、暴雨和天敵,陸續來到水草豐美的鄱陽湖過冬。但今年迎接他們的將是大片難以棲息的乾裂灘塗,以及長勢過高、難以下嚥的苔草。還有往常應該填進它們肚子的沈水植物塊莖和魚蝦螺蚌,到了今年,前者沒能長出來、後者剛出生就被曬乾。都昌縣候鳥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李躍算了算,9隻白琵鷺所在的馬影湖是都昌縣為數不多的大面積水域,有1800畝,大約只夠一兩萬隻鳥支撐近一個月。如何搶救缺水的鄱陽湖截至9月底,都昌縣水利局正按照「5個月不下雨」的預案進行用水分配,首次啓動了內湖水源新妙湖、大沔池,作為縣城人飲用水的備用水源,地方鄉鎮則在一個月里挖了200多口深水井保障農村人飲用水,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這是原來從沒有過的」。水利部水旱災害防禦司司長姚文廣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目前,長江流域抗旱供水總體可控,大中型灌區的灌溉水源和城鎮集中供水得到有效保障。人的生存基本沒有問題,鳥卻不一定。9月15日,吉林向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觀測到6隻已經抵達的白鶴,這裡是鄱陽越冬白鶴的中途停歇點。人們也不知道,大部隊什麼時候會抵達鄱陽湖。每年秋冬季節,三分之二候鳥會棲息在碟形湖。碟形湖是鄱陽湖的「湖中湖」,有專家形容它是「臉盆中的碟子」。它在豐水期融入主湖,當水位降到12米以下時成為孤立水域,大多不深,但物種資源豐富。都昌縣候鳥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李躍目前最緊要的工作,就是給朱袍山附近的碟形湖補水。他啓用了兩台挖掘機挖引水渠,其中一台因為離主航道太近、地面太濕,沒挖兩下就「爬不起來」,只能在下面墊了鋼板繼續挖。李躍知道,並不是所有碟形湖都「有得救」。李躍選擇朱袍山,是因為他在調研時發現附近一些碟形湖還存有10公分左右深的水,個別地方長出了少量蓼子草,但稀疏、乾枯,顏色暗紅,如果及時補水,蓼子草和其中殘餘的魚蝦、螺螄還能得到一定恢復。而其他候鳥往年的棲息地,如三山水域,大部分水面消失,已經不太適合候鳥棲息,「現在只能突出重點,全面恢復是不可能的」。李躍預計10天左右能完成補水工作,他已經開始著手下一步割苔草的工作。雁鴨類候鳥佔鄱陽湖越冬候鳥近80%,苔草是它們重要的食物來源。現在苔草纖維化嚴重,只有割掉老葉才能長出嫩葉。割草並不容易,人工割很慢,大型機械又太重,無法乘船通過水深變淺的主航道。天氣條件也很重要,割完下場雨,長勢會更好。現在,李躍走在乾裂的河灘上,熟練地跨過死魚、螺蚌,要關注碟形湖的補水情況、聯繫割草的人手支援,還要把穿著短褲、在快見底的碟形湖里捕撈河蚌的居民勸走,「每天都忙不贏(方言,指忙不過來)」。為了降低今年遊客遊覽對濕地環境的破壞,9月19日,生態環境部門聯合林業部門、公安部門、城管部門、文旅部門、屬地鄉鎮開展聯合執法,嚴禁各類車輛進入鄱陽湖濕地範圍。除了一些「搶救性」措施,李躍還會擠出時間在三山、和合湖區、梟陽圩堤附近碟形湖築壩清淤,「現在我們考慮的不僅是今年,而且是長遠的生態保護。」
鄱陽湖「極枯水期」 遊客竟飆車破壞溼地
澎湃新聞16日報導,「汛期反枯」的鄱陽湖水位持續走低,有車主在湖灘上競速飆車、肆意碾壓溼地,就此,廬山市、湖口縣等沿湖縣市發出了「不駕駛機動車進入鄱陽湖溼地」呼籲,並採取挖斷出入口、設置警示牌等措施。據微信公號「九江發布」9月15日消息,為保護鄱陽湖溼地生態環境,廬山市林業局向市民發出了《保護鄱陽湖溼地倡議書》,倡議市民「不駕駛機動車進入鄱陽湖溼地,不開車碾壓溼地。消息稱,由於天氣原因,今年鄱陽湖較往年提前100天進入極枯水期,湖水退去的廬山市鄱陽湖落星墩呈現出一派綠油油草原景象,吸引了大批遊客前去觀光旅遊,一些車主出於各種原因也將車輛開上了湖灘,大片草地在碾壓之下枯萎變黃,裸露出泥土,對鄱陽湖溼地造成了嚴重損害。9月13日下午,廬山市有關部門在通往落星墩的觀景台路口設置了阻車樁,並立了警示牌。澎湃新聞報導,今年8月,廬山市林業局在《保護鄱陽湖溼地倡議書》中提醒,廣大市民在鄱陽湖湖洲遊玩時隨身攜帶垃圾袋,不亂扔垃圾,看見垃圾,請彎腰撿起,爭做文明人;不駕駛機動車進入鄱陽湖溼地,不開車碾壓溼地。當月,廬山市林業局聯合市公安局水利局、城管局等部門開展執法巡查活動引導市民遊客步行進入鄱陽湖溼地切實保護鄱陽湖溼地生態環境。據微信公號「中國廬山發布」文章介紹,一些車主將車輛開上湖灘,肆意碾壓 溼地、競速飆車,嚴重破壞溼地環境。為保護好鄱陽湖溼地資源,執法人員對周邊道路的出入口進行了挖斷填埋處理,確保車輛不能駛入,並在合適地段設置禁止通行標示牌,同時加大宣傳力度,勸導市民遊客遵守相關規定。澎湃新聞報導,9月7日,九江市湖口縣林業局也聯合縣公安局森林分局、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湖口監測站及縣愛鳥護溼志願者協會等單位,積極開展2022年 溼地保護專項行動,重點整治鄱陽湖進入極端枯水期以來,乾裂裸露的湖床上出現競速飆車,車輛下湖碾壓湖灘,嚴重破壞溼地環境的不良行為,共同維護鄱陽湖溼地生態環境,確保即將遷徙到來的越冬候鳥安全。據江西新聞用戶端消息,湖口縣本次專項行動採取大力宣傳、積極勸導、挖斷下湖道路、加大巡護頻率等方式進行。工作人員在湖灘實地積極勸阻前往鄱陽湖湖床草地觀光的市民遊客,不要駕駛機動車輛進入鄱陽湖溼地,更不要把車輛開到湖中鞋山遊玩,杜絕破壞 溼地草地行為。對下湖道路出入口進行挖斷或填埋處理,人為設置障礙,確保車輛不能駛入湖灘碾壓溼地草地。在沿湖道口醒目地段,豎立印有「禁止下湖賽車、嚴禁車輛碾壓湖灘」等字樣的宣傳牌,引導市民遊客遵守相關規定,步行進入鄱陽湖溼地觀光的同時,不要亂扔塑膠等生活垃圾。自9月1日起,該縣已提前進入鄱陽湖重點管護期,巡護人員每日須在責任區內巡護2遍,鄱保辦每周巡查1-2次,力護鄱陽湖「一湖清水」,留住贛鄱大地候鳥低飛、生態優美的畫卷。此外,上饒市鄱陽縣也組織開展聯合專項行動,嚴厲打擊在湖區溼地非法占用、開採、開墾、填埋、排汙等破壞溼地、草洲違法行為。嚴厲打擊非法獵捕、殺害、食用野生動物等違法行為,在溼地、草洲、候鳥棲息地豎立永久性標識牌,嚴禁機動車輛擅自進入溼地、草洲行駛,保護溼地和草洲植被。
長江流域乾旱3785萬人受災!經損1390億 救災資金逾30億
大陸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周學文昨指出,7月以來,大陸南方遭遇罕見持續高溫少雨天氣,長江流域旱情迅速發展。目前乾旱共造成3785萬人受災,428萬人需生活救助,農作物受災面積404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315億元人民幣(下同,約合台幣1390億),他強調,氣象預測顯示,長江中下游秋季降水偏少,可能夏秋連旱,抗旱形勢依然「不容樂觀」。周學文稱,7月以來長江流域平均降水量160.3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50.4%,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少,另長江幹支流來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2到8成,上中游來水量為1949年以來同期最少;當前長江幹流及洞庭湖、鄱陽湖水位創有實測記錄以來同期最低。7月起,長江流域平均高溫日數32.5天,為1961年有完整觀測紀錄以來歷史同期最多;長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區和四川東部、重慶等地,高溫天氣超過35天。他表示,根據氣象部門預測,31日,南方地區的高溫將結束。這幾天,華西地區的四川、陝西、甘肅、重慶以及湖北降雨增多,應急管理部在嚴防旱澇急轉,怕長期乾旱再遇突發強降雨,造成洪災。但據預測,後期長江中下游秋季的降水還是偏少,可能夏秋連旱,抗旱的形勢依然不容樂觀。應急管理部會同財政部緊急預撥7億元中央自然災害救災資金,會同國家糧儲局緊急調運中央抗旱物資裝備,全力支援地方抗旱減災。日前頻刷新高溫紀錄的重慶市,6個區縣30日上午起出現暴雨至大暴雨,當地旱情稍緩和,市內16條中小河流出現1至5米漲水過程。中國水利部昨指出,26日至30日,西南、黃淮、江淮等地出現強降雨,河南、四川、湖北、陝西、江蘇、安徽等省旱情有所緩解。昨起四川全部大工業、一般工商業恢復正常供電,重慶取消有序用電和商業節約用電措施,電力供應恢復正常。西南地區由極端高溫引起的缺電荒緩解。
中國大陸百年大旱!長江流域曬出黃土 網瘋傳「大旱3年內必有大地震」
中國大陸近日遭受熱浪襲擊,不只多地出現攝氏40至43度高溫,長江流域甚至因為乾旱嚴重,就連鄱陽湖水位創下71年新低,水量只剩不到600平方公里,周圍的小湖泊全都消失。嚴重乾旱情況讓各種網路謠言四起,其中最離譜的,或許就屬「大旱後必有大地震」的「旱震理論」,不少網友擔憂經歷這次乾旱後,近年恐怕會有大地震發生;不過大陸專家呼籲「旱震理論」仍然有許多可議之處。從今年7月開始,中國大陸多個地區遭遇百年難遇的嚴重乾旱,不少大陸網友紛紛想起「旱震理論」,擔憂近年恐怕會發生嚴重地震;根據網路資料,所謂「旱震理論」是由大陸國家地震局的地震學家耿慶國提出,理論指出6級以上大地震的震央區域,在地震發生前1至3年的時間裡,往往發生了嚴重的乾旱,且乾旱範圍越大,震級也越大,如果旱災之後第3年才發生地震,那麼震級也會比乾旱後第一年發生的地震來得大。中國大陸民間瘋傳「旱震理論」,不少人擔心近期乾旱後3年內,將會發生大地震。(圖/翻攝自微博)簡單來說,該理論認為,在地震形成的過程中,會產生「地熱」,導致地表溫度升高,地表乾熱,將造成地區空氣水含量減少、濕度降低,因此造成少雨、乾旱情況,同時還會使該地區的地殼變薄,造成地殼下流動的岩漿形成「岩漿鏇泉」,引發地震。根據耿慶國的研究,中國大陸在大旱之後3年內發生大地震的機率高達84.8,只有15.2%的旱區,在大旱之後3年內沒有發生地震;此理論雖然在地質學界屬於非主流,但據「華人百科」條目資料,耿慶國成功預測了1975年的海城地震,以及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旱震理論」也因此擁有不少擁護者。《澎湃新聞》透過數據解析「旱震理論」真實性。(圖/翻攝自《澎湃新聞》)不過該理論真的準確嗎?《澎湃新聞》近日透過數據解析「旱震理論」真實性,報導首先指出,該理論所定義之「旱區」,占地廣大到25.2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江浙滬3地面積總和,也就是說城市A發生大旱,遠在283公里外的城市B在3年內發生地震,就會被旱震理論視為「有效」。另一方面,在過去1百年內,中國大陸發生乾旱的次數並不在少數,再加上理論提到「乾旱後未來3年」,許多地方大多數時候都處於理論所說的「可能發生大地震時段」;以汶川大地震為例,在1900年至2013年共114年中,汶川有58年都是處於大旱或是大旱之後3年內。中國大陸民間瘋傳「旱震理論」,不少人擔心近期乾旱後3年內,將會發生大地震。(示意圖/Unsplash)報導也指出,「旱震理論」指出,大地震前3年半內有大旱的比例是96.6%,因此「大地震前必有大旱」,但如果把統計時間拉長,可以發現從1900年至2013年,中國大陸共發生142次6級以上大地震,大震之前1至4年為旱區的情況有79次,僅有一半出頭;在同樣的時間內,大陸地區共發生1297次大乾旱,1至3年後發生大地震的,只有38次,占比不到3%。報導最後提醒,民間除了「旱震理論」外,還有地震雲、霧霾預示地震等「預測地震的理論」,部分地區甚至有「大旱老虎理論」或是「大旱螃蟹理論」,然而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還沒有監測到任何大地震前必定會發生的訊號。
大陸能源局堅決防止「拉閘限電」 北京祭440億「抗旱保秋糧」
面對嚴峻旱情與缺電問題疊加,大陸官方嚴陣以待。除大陸水利部表明要有抗長旱準備,保證人民飲水安全,大陸國家能源局表明,堅決防止「拉閘限電」,確保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活用能用電需求之餘,大陸總理李克強更信心喊話強調,中央將拿出100億人民幣(約440億台幣),指導農戶「抗旱保秋糧」。李克強昨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指出要進一步做好抗旱減災工作。科學調度水資源,多措並舉增加抗旱水源。優先保障群眾飲用水。保障農業灌溉用水,中央預備費拿出100億元,重點支持中稻抗旱。抓緊研究推動晚稻豐收舉措,中央財政持續予以支持。此外,大陸水利部長李國英8月20日至23日赴長江流域部分省市檢查指導抗旱保飲水安全、保秋糧作物灌溉工作。他稱,要把確保民眾飲水安全放在第一位,精準保障對象,落實兜底措施,加強組織力量,不落一戶一人,任何情況下都要絕對保證民眾飲水安全。李國英還說,要科學精準實施以三峽水庫為核心的長江上游梯級水庫群聯合調度,精準對接長江中下游和洞庭湖、鄱陽湖區城鄉水廠引水及諸灌區取用水。高溫持續籠罩,大陸多地缺電頻傳,大陸國家能源局表示,截至目前有21個省級電網負荷創歷史新高,除東北以外其餘5個區域電網均創新高。下一步將繼續應對好川渝地區極端高溫和乾旱災害,確保電力有序供應。大陸國家能源局指出,預計下半年,能源消費將繼續呈現持續增長態勢,進入冬季取暖期後,煤炭、天然氣、電力需求進一步增加,能源行業將提前制定保障預案,增強供應能力,確保溫暖過冬;將繼續全力以赴做好迎峰度夏、度冬能源電力保供,堅決防止「拉閘限電」,確保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活用能用電需求。電荒衝擊太陽能設備關鍵原料多晶矽的生產,大陸工信部等三部門24日發布通知,嚴禁多晶矽及電池等物料儲備的囤積居奇,嚴打哄抬價格、壟斷等違規行為。通知提到,各地工業和信息化、能源主管部門要有效利用大陸太陽能光電大市場,引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深度對接。加強多晶矽等新增項目儲備,根據下游需求穩妥加快產能釋放和有序擴產。
長江不敵高溫曬成樹狀圖 上海東方明珠為省電熄燈
近期全球氣候異常導致多國面臨災害,以大陸長江流域來說,乾旱情況嚴重,就連鄱陽湖水位都創下71年來最新低。原先這裡還有環繞小島的碧綠湖水,但如今卻只剩光禿黃土,水量只剩不到600立方公里。而老天不下雨也苦了農民,在四川還發生果樹上的葡萄,成串直接被曬成葡萄乾。此外大陸官方也擔心持續高溫,未來恐會出現缺電問題。因此,人口稠密的上海,率先發布暫停開放部分區域照明。像是外灘以及地標東方明珠都熄燈、暫停營業。
大陸連日高溫⋯鄱陽湖創70年來最低水位 湖底魚類被曬成魚乾
大陸各省近期高溫頻傳,極端的氣候對民眾和自然環境而言並非好事。其中「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因當地連日突破攝氏40度的高溫,致其較往年提前100天進入枯水期,目前水位已降至9.99公尺,為1951年歷史記錄以來同期最低水位。綜合陸媒報導,大陸中央氣象台今(21日)已連續第10天發佈高溫紅色預警,而此前多地接連傳出攝氏40度以上氣溫,致各地多處河流、湖泊的水位明顯下降,甚至出現乾涸的情況。大陸水利部17日表示,長江及洞庭湖、鄱陽湖的水位較往年同期低4.85至6.13公尺,洞庭湖和鄱陽湖的水面面積更是比6月時縮小了近4分之3。據鄱陽湖星子水文監測站19日資料顯示,目前鄱陽湖水位已降至9.99公尺,創下1951年有記錄以來最早進入枯水期的紀錄。另據微博「媒荔枝風景線」影片顯示,在鄱陽湖入長江口,昔日寬闊的湖面上出現大片黃色泥灘,航道變得狹窄難行;更有大陸網友曬出,原本棲息在鄱陽湖的野生魚類因湖水大面積乾涸,而被曬成魚乾的影片。昔日寬闊的鄱陽湖因連日高溫而愈發乾涸,湖面上出現大片黃色泥灘。(圖/翻攝自微博/媒荔枝風景線)據大陸網友發佈的影片顯示,原先棲息在鄱陽湖的野生魚類因湖水大面積乾涸,而被曬成魚乾。(圖/翻攝自微博)
大陸今夏高溫頻創紀錄 四川限電波及特斯拉等汽車供應鏈
大陸今夏高溫頻創紀錄,電力拉警報,浙江、湖北及重慶3省市率先試行電動車錯峰充電,降低高峰時段充電功率,鼓勵車主深夜充電。同時,四川限電波及特斯拉等汽車供應鏈,特斯拉已發函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尋求支持。恒生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王丹表示,毀滅性熱浪正席捲中國,這種可怕情況恐持續2至3個月。大陸國家電網負責人指出,首批試行浙江、湖北及重慶3省市約有電動車80萬輛、充電樁35個,將在下午3時至晚上10時用電高峰時段適度調整充電功率,並適當延長充電時間,最多延長5至6分鐘,以平抑用電負荷。同時,國網將透過手機充電App,發放充電服務費5折優惠券,引導電動車車主在夜間等低峰時段充電。該負責人解釋,如上述數量的電動車集中在高峰時段充電,將增加200萬千瓦的負荷,相當於30多萬戶家庭的用電,錯峰用電措施將更能保障民生用電需求上汽集團和特斯拉近日向上海市經信委反映,受四川省部分街鎮限電影響,重點汽車零件供應商無法足量生產,將導致上汽乘用車、特斯拉等主機廠出現零件短缺、影響整車下線,主要涉及成都銀利汽車零組件公司等16家零件企業。上海經信委表示,為保障兩地產業鏈供應穩定,特商請四川工信廳協調當地有關部門,為這些企業傾斜一定電力資源,減少白天限電時間,滿足企業連續足量生產需求。四川在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版圖中占有重要位置,尤其是核心的動力電池領域。四川鋰系列產品產量居全大陸第一。此外,王丹接受CNBC訪問時表示,這波中國的熱浪是一個「非常可怕的狀況」,可能持續2到3個月。將影響大型能源密集型產業,並對整體經濟甚至全球供應鏈產生連鎖反應。目前已經看到鋼鐵、化工、化肥等行業生產放緩,這些對建築、農業和整個製造業都非常重要。她說,正如預估,去年缺電時期導致中國GDP成長率減少0.6%,今年影響恐更大,預期將減少1.5%。長江鄂州段水位突破157年最低。有700年歷史的「萬里長江第一閣」觀音閣,在江心巨石上破水矗立。大陸中央氣象台連續八天發布高溫紅色預警,八省市部分地區最高溫可達40℃以上。預計本輪高溫將持續到25日,26至27日南方地區高溫範圍將減小、強度減弱。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水位退至不到10米,創1951年有紀錄以來新低,也刷新最早進入低枯水期紀錄。
熱到爆 43℃才進前10榜中 重慶51條河斷流
大陸今年夏天熱到離譜。在15日高溫前10榜中,沒有43℃都擠不進榜單。最高溫湖北興山、重慶市巫溪都達43.7℃,重慶開縣、四川簡陽43℃。大陸中央氣象台昨繼續發布高溫紅色預警,已是連續發布第5天,也是高溫預警第27天。今年夏天高溫事件強度已達1961年以來最強。但另一方面長江汛期卻「喊渴」;重慶51條河流斷流,24座水庫乾涸。包括四川東部、重慶中西部、陝西南部、湖北東南部、湖南中北部、江西中北部、浙江中部以及新疆吐魯番盆地等地的部分地區最高氣溫可達40℃以上。安徽、浙江、江蘇等多地已相繼出台措施,要求工業企業錯峰生產,讓電於民。近期多省黨政一把手都考察電力保障等工作,江西省委書記易煉紅慰問電力搶修一線人員時說,「不停電就是最好的服務」。高溫影響,有地區出現乾旱狀態。沿著長江,從上游的重慶,到中游的武漢、九江,下游南京,本該在梅雨期進入汛期的長江流域,降水卻由偏多轉為偏少,尤其是長江下游幹流及鄱陽湖水系偏少5成左右,為近十年同期最少。長江15日多處水位為有記錄以來歷史同期最低,出現「汛期反枯」的罕見現象。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6省市耕地受旱面積967萬畝,有83萬人因旱供水受到影響。中國水利部預測未來一周,長江流域旱情將持續發展。而黃河流域上中游、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黑龍江嫩江松花江、海河流域部分水系等還將有強降雨洪水過程,水旱災害防禦形勢依然嚴峻。水利部部長李國英要求,要千方百計確保旱區群眾飲水安全,迅即調度以三峽水庫為核心的長江上游梯級水庫群和洞庭湖「四水」、鄱陽湖「五河」水庫群為下游補水。大陸中央氣象台預計,未來一周,南北方將呈截然不同的天氣狀態,北方地區多雨;南方則維持7月21日以來的高溫狀態。
狠男「行李箱藏女屍」搭計程車!司機手沾血報案 警懸賞13萬抓兇
太可怕了!中國江西吉安發生一起命案,一名謝姓男子將屍體裝進行李箱內,隨後叫了計程車,因為太重請司機幫忙,司機看到箱子上的血跡感到疑惑,於是立刻報警,但男子早就藉口拿東西消失無蹤。警方認為男子涉嫌重大,目前已發布懸賞通緝。綜合陸媒報導,事發於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謝姓男子早上7時許叫計程車,並請司機幫忙抬,過程中司機手上沾到血跡,還發現箱子裡面比較軟,便好奇詢問男子,對方卻要他不要管閒事,不久說要拿東西離開,幾分鐘後司機發現行李箱內的屍體後報警。男子將屍體裝進行李箱後叫計程車。(圖/翻攝自微博)經過警方勘查,行李箱內是一具女性屍體,謝男有重大作案嫌疑,因此頒布協查通報,凡提供有效線索直接破案的,將給予3萬人民幣(約12.8萬元新台幣)獎勵,目前正持續偵查中。警方正全力通緝男子。(圖/翻攝自微博)消息曝光後,引發熱烈討論,「求司機心裡陰影面積」、「這也太嚇人了吧」、「司機今天要做噩夢了」、「希望警方能盡快抓獲兇手,調查清楚,讓老百姓能安心,也希望不要曝光這個司機車牌了,估計以後人家都不好接客」、「惡劣」,還有網友提到,「河南的行李箱兇手還沒找到是嗎?這又來一個」。據了解,去年6月20日在中國河南鄭州市航空港區鄱陽湖路與凌空街交叉口東南角處,發現一個行李箱,裡面竟然放著一具女性屍體,被害人25歲左右,身高約150公分,頭髮長約30公分,栗色染髮(髮根部有10公分黑髮),死亡時間3個月以上,至今仍未找到兇手,如今又發生命案,讓網友都十分擔心。
搜奇/中國百慕達 鄱陽湖老爺廟水域30年吞船200艘
大西洋的百慕達三角,不斷發生船隻、飛機離奇失蹤的神祕事件聞名於世,不過在中國大陸的江西省,也有個被列為「大陸十大旅遊禁區」的「百慕達」。在美景如畫的鄱陽湖,卻有一片撲朔迷離的恐怖水域,沉船事件頻頻發生。據稱,僅上世紀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的近30年間,都昌老爺廟水域有200多艘船隻沉沒,1600多人失蹤,生還卻被嚇瘋的不下30人。鄱陽湖老爺廟水域30年吞船200艘。(圖/翻攝自江西衛視)老爺廟水域位於大陸最大淡水湖「鄱陽湖」,連接長江的咽喉地段,北起星子縣城,南至都昌縣城附近。從地圖顯示,老爺廟水域南北長約27公里,寬近8.9公里,由於東岸有座「老爺廟」,因此得名。老爺廟水域有無數沉船事故傳聞,最著名就是在1945年的「神戶號」(Kobe Maru)沉船事件。鄱陽湖老爺廟水域30年吞船200艘。(圖/翻攝自江西衛視)1945年4月16日,正好是二戰結束的時候,當天風和日麗,日軍的神戶號運輸船,裝載著200多名士兵和大量古玩、金銀珠寶在鄱陽湖上行駛。就當神戶號行經老爺廟水域時,湖中央竟出現一股巨浪,一瞬間還出現大霧瀰漫的景象,甚至還有暴雨傾盆。此時,神戶號竟斷裂下沉,迅速從湖面消失,接著雲開霧散,這個湖面瞬間恢復風和日麗的景象,整個過程大約5、6分鐘。日本駐九江海軍部隊聞訊,立即派出一支優秀潛水隊伍趕往探查搜救。當時,這支隊伍的隊長山下提昭大佐,帶著7位潛水員下水,這片水域並不深,僅30多公尺,這一行人潛入湖中之後卻不見一絲動靜,直到天黑時分時,見到提昭大佐一個人浮了上來。不過他臉色蒼白,神情呆滯,不管外界詢問到底發生什麼事,他一句話都沒說,事後證實他當下已經精神失常了。神戶號的消息曝光後,引起了美國著名的潛水打撈專家愛德華波爾頓(EdwardBolton)博士關注,甚至獲得邀約來到老爺廟水域打撈神戶號,但耗費數個月,愛德華的團隊不僅一無所獲,甚至還有幾名隊員失蹤,而愛德華和整個團隊卻對失蹤一事三緘其口,到底失蹤的成員去哪裡?據傳這一切和明朝皇帝朱元璋有關。
搜奇/中國百慕達 鄱陽湖老爺廟與朱元璋有關?
1946年,美國著名的潛水打撈專家愛德華波爾頓(EdwardBolton)博士,受邀來到老爺廟水域打撈神戶號,歷時數月,耗資上百萬元,仍然一無所獲,而且幾名隊員還失踪了。40年後,愛德華在回憶錄《聯合國環境報》(United NationEnvironment News),其中一節首次披露當年找尋神戶號的真相。1946年,美國著名的潛水打撈專家受邀來到老爺廟水域打撈神戶號,歷時數月,耗資上百萬元,仍然一無所獲,而且幾名隊員還失踪了。(圖/翻攝自浙江衛視)那天,成員在水下大約搜索了1公里時,忽然聽到「呼」的一聲,一道刺眼的白光朝他們射過來,湖水當下劇烈搖晃,耳邊甚至傳來刺耳的聲響,愛德華還搞不清楚發生什麼事時,就被一股力量牢牢吸往漩渦的方向,他當下感到頭昏眼花,漸漸進入昏厥狀態。就在這時,愛德華腰部受了重重的一擊,這一撞使他清醒過來,正好身邊有一塊大礁石,他連忙緊緊抱住它,逃過一劫。上世紀80年代,大陸海軍某部為支援對老爺廟區域的科學考察,派出一支潛水隊前往,結果同樣一無所獲。(圖/翻攝自中新社)據愛德華回憶,當下看見一道長長的白光在湖底翻滾,和他一起下水的幾名成員都被白光挾著一路翻滾,消失在漩渦中,他表示,雖然後來派出打撈隊員反覆搜救,卻沒找到一具屍體。除了愛德華,上世紀80年代,大陸海軍某部為支援對老爺廟區域的科學考察,派出一支潛水隊前往,結果同樣一無所獲。帶隊的海軍中尉申大海很不甘心,最後一天他決定獨自再下水搜尋,結果他這一去就不復返。隔天下午,當地民眾在距離老爺廟約15公里的昌芭山湖發現他的屍體,昌芭山湖是個不足20平方公里的內陸湖,四面環山,與鄱陽湖並不相通,為何他的屍體會在這裡出現,至今依然是個謎。朱元璋得天下後,不忘舊恩,封巨龜為「元將軍」,在湖邊建「定江王廟」,百姓稱為「老爺廟」。(圖/翻攝自浙江衛視)從「都昌縣政府網站」資料顯示,即便是擁有近50年航運經驗的老船夫對老爺廟水域仍感到敬畏,這裡風暴瞬間而來,過程大都僅10幾分鐘,過後馬上恢復平靜。這個「魔鬼水域」毫無徵兆的發威方式,讓許多水上人家提心吊膽,祭拜老爺廟已成當地民眾遵循的習俗。這個「魔鬼水域」毫無徵兆的發威方式,讓許多水上人家提心吊膽,祭拜老爺廟已成當地民眾遵循的習俗。(圖/翻攝自中新社)說到老爺廟的由來,據《明清時期鄱陽湖地區民間信仰與社會變遷》一書中提到,明朝的朱元璋與陳友諒戰於鄱陽湖,有神相助。黿(音元,鱉科動物的一種)現身護主,「元將軍」傳說由此而生。文中提到,朱元璋得天下後,不忘舊恩,封巨龜為「元將軍」,在湖邊建「定江王廟」,百姓稱為「老爺廟」。如今民間傳說就是這隻龜精興妖作怪。為此,船行至此,船老大都要上岸焚香燒紙,殺牲畜祭奠。對於這神秘的氣候異象,民間傳說是元將軍的緣故,不過大陸官方認為,這是「風力強、水流紊亂」的關係。
搜奇/中國百慕達 鄱陽湖死亡水域沉船事件背後真相添新謎
鄱陽湖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重要濕地,也是亞洲最大的越冬候鳥棲息地,「飛時遮盡雲和月,落時不見湖邊草」的壯觀美景,更是鄱陽湖的獨特景色。每年秋末冬初,有成千上萬隻候鳥到鄱陽湖這裡過冬。(圖/翻攝自江西衛視)每年秋末冬初,有成千上萬隻候鳥,從俄羅斯西伯利亞、蒙古、日本、朝鮮以及中國東北、西北等地來柏楊湖老爺廟這裡過冬,包括占世界總數95%以上的白鶴、50%的白枕鶴和60%的鴻雁。保護區內鳥類有300多種,近百萬隻,其中白鶴等珍禽50多種。在當地人眼裡沉船的種種神秘現象,源於老爺廟的離奇傳說。(圖/翻攝自江西衛視)該水域的古今沉船消失無蹤,在當地人眼裡,沉船的種種神秘現象,源於老爺廟的離奇傳說,直到2013年3月18日,大陸方面曝光了「首度發現沉船」的消息。綜合陸媒的報導指出,有考古學家在水下發現一艘鐵質沉船,判斷其屬於1970至1980年代。考古團隊表示,他們在鄱陽湖下發現了一艘長28公尺、寬7公尺的鐵質沉船。(圖/翻攝自江西衛視)考古團隊表示,他們在鄱陽湖下發現了一艘長28公尺、寬7公尺的鐵質沉船。(圖/翻攝自江西衛視)據考古團隊表示,他們在鄱陽湖下發現了一艘長28公尺、寬7公尺的鐵質沉船,雖然這是老爺廟水域發現的第一艘沉船,但專家並沒有多透露細節,事後也沒有後續的消息傳出。為何老爺廟水域容易翻船,原因竟是「風力強、水流紊亂」所致。(圖/翻攝自江西衛視)至於老爺廟水域為何容易翻船或是沈船事故發生,大陸央視《地理.中國》節目中有提到,這是「風力強、水流紊亂」。節目稱,每年9月到來年5月,南下的冷空氣由於廬山阻擋,通過狹長湖口水道時產生「狹管效應」,風速猛增,於老爺廟水域達到最大;此外,鄱陽湖的水流也在此形成「狹管效應」,造成水流紊亂。專家解釋,有五大河流匯聚老爺廟水域,大量泥沙極易堆積。船隻陷入泥沙層,由此不見了蹤跡。(圖/翻攝自江西衛視)專家解釋,有五大河流匯聚老爺廟水域,大量泥沙極易堆積。船隻陷入泥沙層,由此不見了蹤跡。(圖/翻攝自江西衛視)關於老爺廟水域船為何幾乎找不著,央視節目稱,有五大河流匯聚老爺廟水域,大量泥沙極易堆積。船隻陷入泥沙層,由此不見了蹤跡。按理來說,離奇沉沒的幾千艘船舶應該把那一片水域都覆蓋滿了,但不可思議的是,這些船隻都「人間蒸發」,船骸怎麼也打撈不著,歷次潛水探查的人都沒有在湖底見過完整的一艘船隻。這些船到哪去了呢?船上的人又去哪裡了?令人百思不解,冥冥之中似乎有一種連科學也無法解釋的超自然神秘力量,存在這浩瀚無垠的鄱陽湖裡,持續等待有朝一日,有人能夠去揭開這一連串的謎底真相。
長江5大淡水湖禁漁10年 專家:濫竽充數的大閘蟹最先被淘汰
經歷7個月的季節性禁漁期,數百艘漁船在太湖捕撈鮮味,但從10月1日起,太湖水域將全面禁捕、連同其他幾大淡水湖實施大陸《長江流域禁漁計畫》,暫定為期10年、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但此舉也同時帶動中秋時節將近的大閘蟹漲價疑慮,業內人士指出,優質品牌蟹和中小型精品蟹的價格可能還有小漲空間。但就長期產量來看,據第一財經引述陽澄湖大閘蟹協會原會長、大閘蟹品牌聯盟榮譽理事長楊維龍分析,主要取決2方面,第一是水質,要看減少圍網養殖後的水域環境能否得到改善;第二是市場,觀察消費者對養殖環境調整後的產品是否認可。如果2個條件轉好,結果可能就是產量加大,如果條件不好可能就是減量。楊維龍也說,儘管禁漁令從去年就已開始,但從產量來看,全大陸大閘蟹的總產量呈上升趨勢,這主要得益內塘養殖擴大和稻田蟹的增產。另從價格來看,品質優良的大閘蟹仍有小幅漲價空間,但品質差、濫竽充數的大閘蟹將最先被淘汰。在天然漁獲部分,江蘇另一大湖洪澤湖也將在10月結束捕撈。加上從去年8月開始,鄱陽湖、洞庭湖、巢湖相繼宣布進入10年禁捕期。這意味大陸5大淡水湖將走進史上最長的全面禁漁期。至於具體為何要禁捕?回顧2019年調查,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已跌至最差的「無魚」等級。作為聯合提出「長江十年禁漁政策」建議的專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主任徐跑之前曾說明,10年可為「四大家魚」為代表的長江漁業資源提供至少2至3個世代的保護期。沒了野生捕撈,大陸業者更多的是加速養殖的標準化池塘。中國漁業統計年鑒顯示,2019年人工養殖淡水產品產量占比達到94.24%,天然生產占比僅5.76%。中國漁業協會河蟹分會祕書長韓英林也說,「不管是哪個湖,退養還湖都是大趨勢」。但該行業仍需面對部分水產品種尚未大面積人工養殖的問題,像「太湖三白」中的白魚、白蝦養殖產業較為成熟,但銀魚卻還是以野生捕撈為主。
三峽大壩防洪能力 專家拍胸脯
長江三峽大壩自2003年投運後,其安全性及防洪能力一直受外界熱議。三峽集團總工程師及多名專家在近日刊登「三峽三問」的科普文章,當中指出,防洪功能最主要在荊江河段,即便百年一遇的洪水都可抵擋;且三峽大壩在此次汛情共攔洪約140億立方米,讓多地免於洪害;安全部分,也有超過1.2萬支監測儀在監控壩體狀況,安全無虞。長江在歷史上發生多次洪災,依損害程度被分為「百年一遇」、「千年一遇」和「萬年一遇」;而在三峽大壩建成前,扮演疏洪角色的荊江大堤平均每10年就會潰堤一次,也因此有了「萬里長江,險在荊江」的說法。近日常被拿來與此次洪災作為對比的「1998年大洪災」,就發生百萬官兵死守荊江大堤的血淚故事;後來的三峽大壩為了抵禦這類極端的洪水,提出相當高的設計規格,並聯合周圍水庫作為調度,據稱能抵禦「百年一遇」的洪水不分洪。三峽集團總工程師張曙光解釋,三峽大壩的主要3個功能為攔洪、削峰與錯峰,3者會交替進行,才能抓住有利時機、騰出應對下次洪水的庫流量;近日看到三峽大壩不斷交替洩洪,實則是正常程序,每次的洩洪量也經過調配;傳言稱「三峽洩洪破壞力是天然洪水的25倍」是完全沒有根據的說法。截至19日,三峽大壩在這次汛情中累計防洪運用達5次,攔洪總量約140億立方米。據長江水利委員會的測算,三峽水庫此次單獨運用降低城陵磯水位0.2米,通過長江上游水工程聯合調度,降低城陵磯水位0.8米,讓下游的洞庭湖、鄱陽湖與荊江等地控制在安全範圍內,極大減輕防洪壓力。三峽集團流域樞紐管理中心負責人也出面為大壩安全性背書,他稱,大壩不如外界想像的脆弱,早在1994年起,三峽工程就開始安裝安全監測儀器,截至今年6月已達1.2萬支,對其建築結構與外界變因有全天候的監控,安全無虞。
大陸暴雨+洪水 鄱陽湖半年間「乾旱→破歷史水位」成境內最大湖
大陸近期連日暴雨,長江中下游處處是水災,就連鄱陽湖的水域面積都來到近10年最大,五大支流入湖口的濕地更是直接被淹沒,景象令人不敢置信。洪水淹沒的區域還在擴展中,鄱陽湖暫時成為大陸最大湖泊。(圖/大陸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綜合《新華網》、《中國青年報》報導,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面積於7月8日18時達到4206平方公里,為近10年最大,比5月27日增大1999平方公里,較歷史同期平均值(3510平方公里)多出2成。(圖/新華網)據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表示,7月7日至8日江西省有35個縣市下起暴雨,影響範圍是自1961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昨(12日)0時鄱陽湖星子站的水位已超過22.52公尺,創下最新記錄,但長江中上游依舊有強烈雨勢。(圖/大陸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據《民聲天下》、《民生談》資訊顯示,7月8日鄱陽湖水體面積約4942.6平方公里,比7月2日的3579.6平方公里增加了大約38%,已超越原本大陸最大、面積有4537公里的青海湖。去年才因為乾旱而露出千年遺跡「落星墩」的鄱陽湖,短短半年反而成為最大湖,讓人感嘆大自然的力量果然是人力難以改變。
異常高溫造成強降雨 同時也加速冰川融解
長江流域自6月8日梅雨季開始,連日暴雨,大陸最大淡水湖鄱陽湖水位已超過1998年水位,並且還在上升,預計第二次洪峰將在7月15日左右到達。外界擔心98年水災重現。比較今年與1998年的氣候情況,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異常高溫。根據大陸水利部編寫的《中國98大洪水》,1998年為繼1995年之後又一個聖嬰年且其強度為歷年最強。而據大陸國家氣候中心3月初公布資料顯示,2019/2020年冬季(2019年12月1日-2020年2月29日)暖濕氣候顯著,全大陸冬季氣溫為歷史(1961年有氣象紀錄以來)同期第5高,降水量為歷史同期第5多。而今年5月大陸平均氣溫為17.2℃,較常年同期偏高1度C。大陸氣象局副局長余勇日前也向《瞭望》周刊分析這次長江大雨的發生情況:在全球變暖背景下,今年入汛以來,截至7月10日,大陸平均降雨量為336.1毫米,較常年同期(313.8毫米)偏多7.1%,特別是6月以來,南方降雨持續時間長、雨區重疊度高、雨量大,導致多年不見的洪水。異常的高溫除了改變季風,形成大雨,同時也加速長江上游冰川的融解,讓洪水更加嚴重。在《中國98大洪水》報告所提到的4個洪水的形成原因中,也包括「歐亞高原和青藏高原上的積雪較多」。2018年8月10日,新疆喀喇昆侖山區的克亞吉爾冰川就曾發生融雪性大洪水,600萬至1000萬立方米的巨大冰湖一度危及建設中的阿爾塔什大壩安全。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也曾於2018年與大陸研究單位合作考察了大陸5條主要冰川,並於當年11月發表《冰凍圈告急:2018氣候變化影響下中國冰川研究》,這份報告警示,大陸部分冰川31年間退縮1.2公里,厚度減少13米,此一現象正加劇水資源危機、導致冰湖潰決、洪水及冰崩災害頻發。而據2016年公布的研究數據,長江源頭的冰川40年內退縮1200米,這已成為未來長江水災的永久隱患。別忘了,1998年那場20世紀長江第二大洪水,曾造成2.23億人受災、4150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2551億元人民幣(約為新台幣1兆724億元)。
影/水災不斷!長江中下游「淡水湖破歷史水位」 官方坦言:如臨大敵
大陸長江流域近期受到暴雨影響,多處出現洪水、土石流,受災幅員廣大。其中長江上游水情緊急,長江中下游的淡水湖水位持續上漲,淡水湖「鄱陽湖」的水位已超過1988年洪水時的22.52公尺,創下歷史新記錄。(圖/十年漂泊 Fly X YouTube)據《浙江日報》報導,長江下游的洞庭湖、鄱陽湖及太湖,受到河水匯聚導致水位持續上漲,江西省委書記劉奇直言「如臨大敵、如履薄冰」,防汛抗旱指揮部昨(11日)已將鄱陽湖湖口附近江段、鄱陽湖湖區列為洪水紅色預警。(圖/十年漂泊 Fly X YouTube)同時,長江乾流也對鄱陽湖形成頂托倒灌,導致水位持續上升;江西省軍區上饒軍分區出動民兵隊伍,爭取時間加固堤壩。民兵隊伍,爭取時間加固堤壩。(圖/人民日報微博)鄱陽湖5日時水位就已超過警戒線,今(12日)上午更已突破22.52公尺的歷史記錄,而且水位還在繼續上升,是1998年以來最為嚴峻的水災。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揮部最新統計,截至昨日下午5時,水災已導致鄱陽湖流域521萬餘人受災、43萬餘人被緊急轉移安置,還有455千公頃農作物受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