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瑋倫
」 鄒瑋倫 咳嗽 莊雅惠 新冠肺炎 養生嗑鍋養生2/你該進補嗎?專家推薦3時機 2神湯老少通包、四季皆宜
颱風過後氣溫逐漸轉冷,人體開始進入冬季的「閉藏」階段,正是適合進補的最佳時機。專家建議掌握3時機進補,分別是氣溫攝氏23~26度時、持續下雨時、疲倦睡不好時,另外,藥燉排骨、四神湯是專家認為四季都可吃、同時適合所有人的補湯,建議適時滋養身體。「很多人愛亂進補!」鄒瑋倫中醫師告訴CTWANT記者,她曾有病人在中秋節後吃薑母鴨進補,當時氣溫直逼攝氏38度,所以吃完身體非常躁熱。「攝氏38度時,人體的血液非常暢旺,根本不需要進補,當溫度降到攝氏23~26度時,就是適合溫補的時機。」鄒瑋倫說,古人多以節氣、季節作為進補時機,但如今氣候暖化,四季變得愈來愈不分明。「過去遵循的『秋收冬藏』已難貼合現況,所以看時機很重要,但更關鍵的是個人體質與狀況。」鄒瑋倫舉例,她有一位病人在夏天高溫38度時大啖麻油雞,身體卻沒有過分燥熱,原因是她長時間待在極度寒冷的冷氣房工作,所以她可以在夏天進補也沒問題。此外,天氣寒冷時也不能天天進補,建議每周一次或一個月2~3次即可。除了氣溫變冷,長時間下雨也適合進補。《黃帝內經》中記載,「因於濕,首如裹」,就說明濕氣過重時,身體會出現沉重不適感。「此時你會覺得四肢沉重、頭痛倦怠,這時也適合進補。」鄒瑋倫補充,許多上班族頻繁加班,極度疲累下精神渙散,卻又睡不好,這時也可以喝一下補湯恢復體力。台灣人熱愛吃鍋進補,但專家提醒要注意氣溫、體質,以免補過頭反而更燥熱。(圖/報系資料照)在四大名補中,鄒瑋倫最推薦藥燉排骨,除了它適合四季溫補之外,從0歲到99歲都可食用,而且多數人也不會再加其他火鍋料入湯。李思儀中醫師則推薦四神湯。「四神湯中包含山藥、蓮子、茯苓、芡實,其中山藥、蓮子健脾益胃;茯苓健脾胃、利濕氣;芡實補腎氣。此外,山藥、茯苓可養肺氣;芡實可緩解夜尿、頻尿;蓮子有助減緩腸胃敏感、拉肚子等症狀。」李思儀說,四神湯屬於平性藥材,適合所有人食用,而且四季皆宜,就連感冒都能吃,不過,唯一要注意的是,部分四神湯會添加薏仁,屬性偏寒涼、且具活血功效,所以女性生理期時不適合吃。鄒瑋倫認為一個好的藥膳補湯,不用挑最珍貴的藥材,只要挑選喜歡得宜就好。「例如喜歡子排、肋排,就挑選品質好的子排,同時搭配認真處理過的中藥材。」鄒瑋倫以生地為例,要蒸一次、曬一次,總共9蒸9曬後才是品質好的熟地,而不是價格高就代表一定好,建議找信譽較好的商家,可以多方聽取建,或找較知名的品牌或診所購買藥材較有保障。
嗑鍋養生1/颱風後「四大名補」正對時 中醫:亂加蔬菜當心烙賽
颱風一個接一個來,緊接著東北季風又報到,讓台灣陷入下雨、驟冷、潮濕的境地,「此時正是『四大名補」吃鍋養生的好時機,包括十全大補、藥燉排骨、燒酒雞、羊肉爐』,鄒瑋倫中醫師告訴CTWANT記者,這些集合老祖宗千百年智慧的藥膳具有提神養氣的功效,不過她也提醒,「若是亂加蔬菜恐會導致腹瀉,反而得不償失。」十全大補、藥燉排骨、燒酒雞、羊肉爐的藥材配方已廣為流傳,無論是中醫診所或市售商品都可買到。「十全大補適合經常手腳冰冷、頭昏眼花、貧血氣虛;藥燉排骨促進血液循環,可補充精神體力,四季都可以吃;羊肉爐適合倦怠疲勞想補充體力的人,由於羊肉屬熱性食物,所以較適合秋冬食用;燒酒雞能補氣養身,但含有酒精,適合對酒精接受度高的人。」鄒瑋倫說。「它們都非常適合跟食材一起烹煮,例如雞肉、羊肉、排骨,單純喝煲湯、吃肉就能暖胃暖心,還能促進腸胃道消化、提振食慾,也可以促進循環,提升睡眠品質。」鄒瑋倫說,這四大名補歷經千百年不斷修正後,調整成如今的配方,但因台灣人十分熱愛火鍋料理,這四大名補又被當成火鍋食用。「例如店家已經調製好一鍋很棒的藥燉排骨,但許多人卻又另外加一堆火鍋料,或是甚麼蔬菜都加進去,食物的寒、熱、溫、涼、平等屬性全都混淆一起,很容易造成腹瀉,然後有些人就誤會是因為太補了!」鄒瑋倫解釋,蔬菜中含有草酸,若與補湯中的中藥材、肉類混在一起,很容易產生不好的氣味,甚至可能增加結石、尿酸增加導致痛風的風險。鄒瑋倫中醫師認為單喝藥膳補湯最能滋養身體,若要加蔬菜則要適量,以免食物屬性混淆。(圖/CTWANT資料照)「單純喝補湯是最好的,身體也最能吸收藥膳的精華。」真要加蔬菜,鄒瑋倫建議把握「三蔬三根」的適量原則,也就是三樣蔬菜、三樣根莖類。「盡量單純一點,再視個人狀況選擇,例如糖尿病患不要選擇芋頭這類的根莖類食物,以免增加血糖波動。」但也有專家認為藥膳加蔬菜沒問題。「我自己吃羊肉爐時,最喜歡加高麗菜、大陸妹些蔬菜了!」李思儀中醫師說,她的許多病人也都是以藥膳包當成火鍋湯底,然後加入想吃的蔬菜,不曾聽過有不適的情形。熱愛吃鍋的營養師程涵宇認為,就營養價值上,藥膳火鍋不僅能調節體質,還能吃出好氣色。「藥膳火鍋中的中藥材如黃耆、人參、枸杞等有助提升免疫力,搭配當季蔬菜簡單燙煮一下就起鍋,保留更多的維生素與礦物質增強代謝。」另外,紅棗含豐富膳食纖維、枸杞有維生素A,具有養血滋陰作用,有助於改善氣色、潤膚養顏。程涵宇說,寒涼性的蔬菜如白菜、竹筍、冬瓜、絲瓜、茼蒿,吃較多時可能會稍微減少溫補藥材的藥性,建議選擇平性的蔬菜,如木耳、青江菜、香菇、菠菜,較不會與藥材起衝突。鄒瑋倫建議品嘗藥膳補湯時,若有任何狀況都可與中醫師討論,或許是體質不適合某些藥材,或是另外加入的食材有問題,這些都需要進一步討論與釐清。另外,也不要一邊喝補湯、一邊喝手搖飲料、汽水、冰飲,都會讓藥膳效果打折,如果擔心上火,可再準備水果如水梨等平衡一下。
小吃逆轉術2/台灣5美食「連專家都說健康」 營養師誇:簡直減糖救星!
別以為營養師一定反對夜市小吃!專家表示,其實仔細探究台灣美食的內容,會發現其中有不少藏有豐富營養,而且大多製作相當費工,一般人難以在家烹調,所以若能選對小吃還能幫健康加分。四神湯、滷味、鹹水雞、潤餅、木瓜牛奶就是專家認為最推薦的台灣小吃,其中潤餅的餅皮只有半碗飯的澱粉量,再加上充滿纖維質的內餡,被專家誇獎「簡直是減糖救星」!中醫師胡乃文曾分享一位78歲患者的故事,這位患者有三高問題,他於是建議患者多喝四神湯,其中的山藥放多一點降血糖,薏仁也多放一點降尿酸,患者天天服用,2年後竟然逆轉三高問題。營養師程涵宇表示,四神湯是山藥、茯苓、芡實、蓮子組合而成,可以吃到天然的全穀根莖類補充膳食纖維,其中山藥比一般澱粉熱量更低,同時含有豐富山藥皂苷、黏多醣,能降血糖、維持消化道健康。不過,四神湯常搭配豬腸等內臟食物,建議換成排骨較為健康。滷味也是台灣小吃的健康選擇,程涵宇說,滷味的組合多變、選擇多樣化,超級容易達到營養均衡,當正餐也沒問題!「我建議選擇全穀雜糧的蓮藕、馬鈴薯;蔬菜類的菇類、木耳、海帶、花椰菜高纖必點;豆魚蛋肉類選豆乾、滷蛋、豬腱、牛腱;堅果類選花生,這樣營養非常多元。」專家建議挑選有脫油處理的鹹酥雞店家,藉此減少油脂的攝取。(圖/翻攝自童小紫臉書)鄒瑋倫中醫師尤其推薦加熱滷味,「加熱滷味的油脂會溶於湯汁中,只要不喝湯,熱量會比冷滷味略低一些,再挑選青菜、肉類,不要點油豆腐、雞腳這類油脂高的食物,就會非常清爽好吃。」程涵宇也提醒別挑火鍋料、百頁豆腐,然後掌握「蔥多醬少」,就會更健康。「鹹水雞和滷味一樣,選擇也非常多元,尤其夏天吃更覺得清爽,我建議蔬菜量可以多一點,至少要是整體的一半!」程涵宇非常喜歡吃鹹水雞,她提醒吃雞肉就好,不要吃雞皮,同時也不要選內臟,減少飽和脂肪的攝取,她自己偏愛搭配「高纖三寶」茭白筍、菇類、花椰菜,吃來非常清爽!另一個令程涵宇大為讚賞的台灣小吃是潤餅。「它根本是減糖外食救星啊!餅皮只有約半碗飯的澱粉量,搭配豐富的蔬菜、又有飽足感,還會加入肉絲或蛋皮豆乾等蛋白質來源,營養非常均衡。」不過,許多潤餅裡面會撒上含糖花生粉,程涵宇建議不灑、或是撒一點點就好,避免攝取過多糖分。口渴了,別急著喝珍珠奶茶,程涵宇建議喝木瓜牛奶,除了是天然水果,並且含有豐富維生素A、C及葉酸,搭配高鈣的鮮奶,對健康非常加分,而且台灣木瓜的甜度很高,不加糖也非常好喝。程涵宇也愛邪惡的鹹酥雞,但會特別挑選使用脫油機的店家,將剛油炸過後的食物放入脫油機內桶,利用旋轉產生離心力甩出油分,盡量減少一些油脂,同時一定至少會點2份蔬菜,尤其優先選不裹粉的四季豆、玉米筍,這樣比較不會吸油,然後一定要加香氣十足的九層塔,最重要的是,程涵宇絕對不自己獨食,一定會找親朋好友一起吃,以免自己一不小心吃過頭囉。
小吃逆轉術3/夜市隱形熱量之王是誰? 吃來清爽卻比便當還邪惡
逛夜市是台灣特有的文化,但吃一輪下來恐怕熱量爆表,專家提醒,魔鬼往往藏在細節中,夏天應景的剉冰、豆花正是夜市的隱形熱量之王,它吃來雖然清涼爽快,但若是選擇花豆、珍珠等餡料,一碗熱量恐怕飆破1000大卡,比一個便當還邪惡!熱愛美食的鄒瑋倫中醫師,一講起夜市小吃就讚不絕口。「我很愛吃蚵仔煎搭配米糕,再加一碗蛤仔湯,先喝湯,才不會吃太多高熱量的蚵仔煎跟米糕。」鄒瑋倫也想幫蚵仔煎平反一下,她認為雖然熱量高,卻擁有很好的蛋白質、同時也有青菜,只要少一點醬其實也很健康。營養師程涵宇也認為蚵仔煎營養均衡。「蚵仔煎是油煎食物,油含量約1湯匙、總澱粉量約等於1碗飯,但蚵仔煎可以同時吃到蚵仔、雞蛋2種蛋白質,而且蚵仔是平常較少吃到的食物,又同時含高鋅、高鐵,而且料理中還會加入小白菜或空心菜等蔬菜,很不錯。」糖葫蘆也是鄒瑋倫認為很棒的夜市小吃,因為它大多是以水果加糖製作而成,含有纖維素,熱量也不高。「起碼比珍珠奶茶、含糖飲料好多了!」鄒瑋倫認為,夜市的隱藏熱量都藏在烤、炸、醬料、飲料、冰品,而冰品是她認為最恐怖的隱藏熱量之王。「無論是剉冰或冰涼的豆花,都是大家在夏天最喜歡吃的甜品,如果只加愛玉、仙草、薏仁,熱量就大約只有400~500大卡,而且非常健康,但如果加了紅豆、花豆、芋圓,熱量恐怕就飆就到1000多大卡,比便當還可怕!」糖葫蘆是傳統夜市小吃,專家認為含有纖維質、茄紅素、熱量也不高。(圖/記者黃耀徵攝)程涵宇說,如果是單純的綠豆湯、紅豆湯,起碼仍是天然的原形食物,只要注意吃完之後減少其他澱粉的攝取量,仍然是一道很棒的甜點,建議挑選餡料時,盡量多選原形食物就不會踩雷。程涵宇建議,逛夜市時採取「共食」的方式,就是大家一起享用餐點,這樣可以吃到很多種類的小吃,但又不會攝取過多熱量。另外,只要按照正確的進食順序,就容易有飽足感,不會吃過頭。「建議先吃非油炸的蛋白質,像是鹹水雞、滷味(選肉類跟蔬菜)、烤鳥蛋、蚵仔煎等,能夠增加飽足感;接著再吃澱粉為主的小吃,例如章魚小丸子、雞蛋糕、豬血糕、蔥油餅。」程涵宇說,炸物如地瓜球、鹹酥雞留在最後吃,這樣吃下肚的份量會比較少,身體會比較沒有負擔。
小吃逆轉術1/大吃夜市美食卻消除脂肪肝 58歲的她「3撇步」減13公斤
你喜歡臭豆腐、炸雞排?還是酷愛烤玉米?台灣琳瑯滿目的美食小吃是許多人的最愛,但好吃歸好吃,台灣小吃由於大多是高油高熱量,所以總被貼上「不健康」的標籤,事實上,美味可以兼顧健康。醫師透露,一位58歲女性原本有脂肪肝,體重高達68公斤,雖然她照吃最愛的夜市小吃,但靠著少加醬、不碳水、不喝湯,竟然逆轉脂肪肝,且一口氣減去13公斤!AI教父黃仁勳來台時熱愛夜市小吃,也令人見識台灣美食的魅力,同屬「吃貨」的中醫師鄒瑋倫認為,只要觀念正確,健康也能兼顧口腹之慾。「台灣小吃最令人擔心的就是高熱量、高油脂,但其實只要稍微調整,許多小吃的營養價值都不錯!」鄒瑋倫透露,她有一位同為美食愛好者的58歲女醫師友人,由於體重飆升至68公斤、且已經有脂肪肝,所以想要調整飲食習慣。「但她不想放棄最愛的夜市小吃,所以她還是天天吃美食,但把握3個原則,持續2年後竟然逆轉脂肪肝,而且體重瘦到55公斤左右。」鄒瑋倫說,這3個原則分別是「不碳水、少加醬、不喝湯」,首先是不碰澱粉類食物,例如滷肉飯、炒米粉,就算想吃鹹酥雞,也只吃肉、豆類,不吃甜不辣、百頁豆腐;其次是減少醬料,烤玉米、蚵仔煎不直接刷醬或淋醬,而是請店家另外裝一份,稍微沾一點醬即可。最後,也絕對不喝湯,因為高湯的熱量相當驚人。黃仁勳訪台時幾乎跑遍各大夜市吃美食,台灣小吃的魅力由此可見。(圖/報系資料照)只是稍微調整吃法,卻能照樣吃美食、又同時兼顧健康。鄒瑋倫笑說,自己和這位朋友一起吃飯相當痛苦,因為朋友不碰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但她卻是標準的「碳水王」。「我自己的做法就是『鬆鬆緊緊』,體重變瘦了就去夜市隨心所欲開心大吃,但如果已經變胖,需要克制澱粉類食物,那就盡量不碰碳水化合物食物。」但如果明明不該吃,但就是很想吃滷肉飯、炒米粉呢?鄒瑋倫說,那她也有2個小撇步。「首先,就不要再吃炸雞排這類高熱量食物,或是不喝肉羹湯、改喝無糖綠茶,盡量讓總熱量不要太高;再來就要多吃一些蔬果,讓碳水化合物不要吸收太快。」鄒瑋倫最近愛上寧夏夜市的美食,她每次「開吃」前,一定先在夜市口買一杯可消暑熱的「六一散」中藥茶飲來喝,藉此平衡後續美食帶來的燥熱,讓自己大啖美食之餘,也同時保有健康。
夏季重傷害2/中醫師曝「呷涼場合」是關鍵 打趴冰淇淋!最健康冰品出爐
「吃冰呷甜」會增加罹癌率?專家認為,精緻糖對於健康的危害十分明顯,但冰品可能是無辜的,無論中西醫,都沒有證據表明冰品會造成疾病,事實上,甚至有研究顯示喝冰水有助運動時的耐力,中醫師認為在冷氣房吃冰才是最大的問題,另外,相較於滿滿添加物的冰淇淋,專家認為剉冰可以自行選擇水果、天然食材,是最健康的冰品選擇。日本營養師望月理惠子認為吃冰會增加罹癌風險,程涵宇營養師則持不同看法。「沒有科學證據顯示冰冷的東西對人體有害,也不會因為喝冰飲或吃生食而感冒或喉嚨痛,主要還是吃進的食物成份、類型影響疾病,而非低溫。」程涵宇說。以最單純的冰水為例,除了同樣能幫助身體排出毒素、促進循環,甚至有研究顯示喝16°C的水可能是脫水運動員最佳的補水溫度,而且運動期間,飲用更冷的水可能會改善人的表現和耐力。但的確有人不適合喝冰飲,程涵宇說,一項針對669名婦女的2001年研究發現,一些人喝冰水後可能會引起頭痛。「研究顯示,在喝了150毫升冰水後,7.6%的參與者出現了頭痛。原本就有偏頭痛的人,喝冰水後頭痛的可能性更增加2倍。」中醫師鄒瑋倫表示,如果吃冰後會頭痛、生理痛、筋骨痠痛,那的確不適合吃冰,但若是身體健康,吃冰的確沒有甚麼禁忌。「以台灣夏天這麼熱的天氣來說,吃一點冰真的不為過!」鄒瑋倫表示,門診中有許多氣喘、過敏患者經調養後恢復健康,一樣也可以有限度的吃冰。台灣特有的手搖飲文化,讓民眾每天攝取過多的精緻糖,也影響成千上萬人的健康。(圖/報系資料照)「關鍵在於地點跟時間,例如不要在冷氣房中吃冰,而是到戶外空氣流通的地方吃冰,而且最好在早上11點到傍晚的時間,這時候全身氣血暢旺,吃冰就不會影響健康。」相反來說,在冷氣房吃冰則是冰上加冰,就很容易感冒、不舒服。鄒瑋倫透露自己非常熱愛吃冰,從冰淇淋、雪糕、雪酪到剉冰都喜歡,她認為其中剉冰是最健康的選擇。「冰本身沒有問題,但如果加入添加物或是加工物,就會傷害健康,如果是吃剉冰,就可以自行選擇要加哪些食材,例如紅龍果丁、石花凍、杏仁凍,再淋一些蜂蜜或糖水。」鄒瑋倫說,其實糖與鹽是暑熱調節生理機能的電解液,只要適量食用,並不會有問題,例如蜂蜜、砂糖、椰糖、冰糖都好。「有問題的是『假糖』,例如手搖飲中常見的高果糖糖漿、人工代糖、甜味劑等,很容易造成脂肪肝與其他疾病。」程涵宇也認為剉冰選擇性較多,「配料可選擇水果、或是天然的薏仁、燕麥、花豆、紅豆綠豆等,低卡的仙草、愛玉、白木耳、燕麥也不錯,避免選擇精製的澱粉類例如粉條、粉圓、湯圓等。」如果真的想吃冰淇淋、雪糕、冰棒,就建議先看標示,盡量選擇添加物較少的冰品。鄒瑋倫中醫師表示,「假糖」如高果糖糖漿、甜味劑才是傷害健康的真正禍首。(圖/CTWANT資料照)
龍年瘦掉潮3/爆紅「超慢跑」懶人運動奏效 41歲男減33公斤「甩掉三高」
從日本紅到台灣的「超慢跑」,是一種速度極慢的慢跑(每小時4~6公里以下),甚至在原地跑即可,因此被封為「最有效的懶人運動」,就有一位41歲男性靠著飲食控制、超慢跑,一年內體重從110公斤降至77公斤,足足減去33公斤,本來的三高問題、重度脂肪肝全部消失,重獲健康。日本慢跑專家梅方久仁子是超慢跑權威,醫學系畢業的她,50多歲時健康狀況不佳而開始運動,一開始是走路,一段時間後她越走越快,試著將雙腳離開地面,就這樣用很慢很慢的速度跑起來,她發現流汗情況比單純走路還好。於是她用耗氧儀偵測,以同樣4公里路程比較,超慢跑比走路的能量消耗多了2.5倍,她把這個發現撰寫出書,從此讓超慢跑一炮而紅。近年在台灣推廣超慢跑的體適能教練徐棟英表示,超慢跑時最大心率約60~80%,根據研究,最有利燃燒脂肪的心跳區間為最大心率60至70%。因此超慢跑好處在於輕鬆、安全、強度低,不易產生疲勞感、造成運動傷害,但同樣可以消耗能量,達到燃燒脂肪的效果。超慢跑本身不需要任何器材輔助,隨時隨地都可以跑起來,不受環境限制,想要在戶外跑或邊看電視邊跑都可以,對於長輩或是運動時間有限制的人來說,是最適合的跑步形式。徐棟英提醒,超慢跑時前腳掌一定要先著地,腳後跟再落地,同時膝蓋要微彎,保持自然呼吸。(圖/翻攝自徐棟英臉書螢幕截圖)徐棟英教授的超慢跑課程,主推「節拍超慢跑」,也就是加上「節拍器」輔助跑步的頻率,來調整腳步的速度與頻率。「超慢跑的時速約4~6公里,比健走稍微快一點而已,跑步時保持自然呼吸,如果發現自己呼吸開始急促、很喘,代表可能跑太快,可以試著把速度慢下來。」徐棟英也分享成功案例,「一位41歲男性體重110公斤,不但有三高,還有重度脂肪肝,於是他嘗試以超慢跑搭配飲食控制來減重。」首先他戒掉飲料、油炸食物,每天做30分鐘的超慢跑,1~2周後再把時間拉長為1~2小時,超慢跑的同時一邊追劇,時間一下子就過去了。此時再把飲食控制的力道加強,開始計算每天攝取的卡路里,由於是外食族,所以男子便以會標示熱量的超商食物為主,盡量挑選熱量低、蛋白質高的食物,最後再執行168間歇斷食法,持續一整年後,男子終於減重成功變成77公斤。林口長庚運動醫學骨科邱致皓主任表示,「超慢跑的確適合全部的人,尤其是擔心增加膝蓋負擔的老人家,可以嘗試看看,但要看運動強度才能決定是否有瘦身效果,以成年人來說,每分鐘心跳要達130~150下,才可稱為有氧運動。」不管如何,邱致皓認為多活動都是好的。鄒瑋倫中醫師則認為超慢跑最適合老人家、極度肥胖者、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只要運動,一定都是好的,而超慢跑屬於有氧運動,再加上對膝蓋較沒有負擔,所以適合上述3個族群,可以減少脂肪、增加心肺功能。」但鄒瑋倫建議超慢跑之後,應該要銜接其他類運動,尤其是老人家,若只有進行超慢跑,由於缺乏無氧運動來增加肌肉量,可能會增加肌少症風險。「不過有活動還是好的,就有男性患者本來一個晚上要夜尿好多次,超慢跑之後就改善很多,這也是事實。」 超慢跑4步驟。建議先從10分鐘開始原地跑走,之後再漸漸增加到20分鐘。若有減重需要,可能依自身狀態慢慢延長到1小時1.跑步時要看前方,不要低頭,以免造成頸部傷害2.前腳掌先著地,腳後跟再落地3.跑步時膝蓋一定微彎曲4.腳步輕、步伐要小,每分鐘約180步(可利用節拍器設定)。
「國際討厭香菜日」! 整株都是寶的「最佳解毒劑」超狂營養曝光
2月24日是一年一度的「國際討厭香菜日」,香菜就跟哈密瓜一樣,其特殊的香氣,有的人喜歡,也有一派則避之唯恐不及,但其實香菜富含豐富的營養價值,營養師及中醫師更大讚「整株都是寶」,還有醫師將其譽為「最棒解毒劑」,甚至還有助平衡血糖、提升食慾、對抗細菌和解決腦霧等效果,好處多多。在許多台灣經典小吃中,常可看到香菜的蹤影,有人認為香菜可以幫助提味,但也有人特別厭惡,根據研究員Nicholas Eriksson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研究,他們從3萬名受測者中做基因掃描,發現用來感受氣味的基因OR6A2,對醛類物質十分敏感,而香菜就含有大量這類物質,所以遺傳這種基因的人就特別厭惡香菜,約有1至2成人食用香菜時,吃到的是「肥皂、蟲、泥土」的味道。但其實香菜富含豐富的營養價值,營養師宋明樺表示,香菜所含的維生素C比番茄多3倍,超過桃子、梨子和蘋果,維生素C在很多蔬果中都有,一碰高溫就被破壞,但因為香菜通常「最後才放上去」,甚至搭配涼拌菜,因此維生素C能完整保留。此外,胡蘿蔔素更是比番茄、菜豆、黃瓜等高出10倍之多;還富含維生素B1、B2、礦物質鈣、鐵、磷、鎂、鉀等等。此外,中醫師鄒瑋倫則說,香菜從種子、根到莖、葉子都可入藥,甚至整株都可以拿來啃,尤其葉子很特別,當出現胃虛寒、飽脹不適者,取香菜葉拌入湯或飯中,對胃中不和或消除飽脹感會有效果,可說是「整株都是寶」。最後,洛桑加參醫師曾在《不生病的藏傳養生術》一書中提到,攝取香菜一段時間後,能夠清除心、肝、肺、腎及消化道裡的重金屬,稱之為「最棒解毒劑」;此外,還有助平衡血糖、提升食慾、對抗細菌,和解決腦霧等效果。
全民酷酷掃1/男大生劇咳2周「失眠又嘔吐」 病毒輪番上!嬰幼童輕忽恐變重症
疫情解封的同時,民眾也面臨「免疫負債」的代價,除了新冠肺炎仍持續發生之外,各式各樣的病毒也鋪天蓋地而來,而共同的症狀都是咳嗽,再加上時值秋天,本就容易「酷酷掃」,也讓醫師驚呼簡直是「全民皆咳」,呼籲要好好對症下藥,否則久咳恐落得終生病根,而5歲以下嬰幼童更要當心,劇烈咳嗽可能是感染「小孩殺手」病毒的症狀,一不當心恐變重症。「咳咳咳….」,相信許多人最近常聽到陣陣咳嗽聲,因為近來不只新冠病毒持續肆虐,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人類間質性肺炎病毒、肺炎鏈球菌、腺病毒等也廣泛流行,根據疾管署統計,上周類流感就診人數就高達11萬210人,國慶日連假期間許多人都在生病中度過。「更慘的是,許多人吃藥好幾天,卻還是咳個不停,吃完西藥又換中藥,這樣的患者最近就增加4成。」中醫師鄒瑋倫表示,很多患者是遭受一連串的病毒攻擊,例如就曾遇過連續4次確診的患者;還有另一個患者是先得流感、接著又確診新冠肺炎,飽受折磨。「還有一位男大生,剛從南部北上就學,結果整間寢室的室友都感冒了,他也不例外,一開始他不想看醫師,後來咳了1周,不只睡不好、甚至咳到吐,看了西醫兩輪都還沒改善,最後他就醫才知道得了A型流感。」鄒瑋倫認為,今年實在有太多病毒一起出現了,若出現感冒症狀,建議一定要看醫師比較安全。中秋、國慶連假南往北返,病毒傳染也跟著擴散,建議出入公共場合要多洗手、戴口罩。(示意圖/侯世駿攝)尤其是5歲以下的嬰幼童更要當心,被封為「小孩殺手」的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MPV)近來也很猖獗。「這個病毒9月中在美國、澳洲大爆發,現在台灣也要格外當心,它的症狀很像一般感冒,但特殊之處在於高燒不退,就算住院打點滴也難以退燒,而且會一直劇烈咳嗽,彷彿快把咳出肺臟來。」鄒瑋倫說。小兒感染科醫師黃瑽寧表示,hMPV若發生在過敏氣管的孩子身上,比較容易會誘發過敏咳嗽,甚至讓氣喘發作。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則提醒,hMPV感染可能會併發重症,包含肺炎、腦炎及心肌炎,國外研究顯示hMPV感染兒童的ICU入住率可達12.2%~24.29%,建議若發現孩子發燒、食慾差、咳嗽、呼吸急促,建議趕緊就醫,以免錯失治療良機。鄒瑋倫說,千萬別輕忽咳嗽,就算是一般感冒的咳嗽,久咳不癒就可能惡化成過敏性咳嗽,天氣一旦變化、甚至過於疲累,就可能引發劇咳,就曾有患者此連續咳嗽半年之久,建議及時治療,否則落下病根,恐怕要花上更久的時間才能調養回來。
全民酷酷掃2/醫師怕治咳「5大類型對症下藥」 30歲「天選之人」中鏢虛咳2個月
「醫師怕治咳」這句俚語相信大家並不陌生,正因為咳嗽的原因實在太多,所以就連醫師也要花一番功夫才能揪出病因,CTWANT記者特別請中醫師從咳聲大小、次數、發生時機等歸納出5大類型咳嗽,並針對體質建議調養之道,讓你終結咳嗽人生。鄒瑋倫中醫師表示,從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咳嗽就一直折磨著許多人,甚至一直延續到現在。「我有一位30多歲的男患者本以為自己是『天選之人』,沒想到8月中確診,於是開始咳嗽,沒想到篩陰之後卻依舊咳個不停,細心調養之後,又感染了流感,又繼續咳,簡直讓他痛不欲生。」鄒瑋倫說,像上述患者這類咳嗽將近1~2個月的稱為「虛咳」,由於氣弱,所以咳聲小、次數也不多,這類患者較為虛弱,心肺功能差、吃不好睡不好,所以需要補中益氣,建議以白果、杏仁調養,也可喝香菇雞湯,或是加上黃耆、黨蔘,都是不錯的選擇。中醫師陳歭嘉表示,若是一感冒就咳嗽,通常屬於「熱咳」,可能還伴隨發燒的症狀,咳嗽時夾雜痰音,痰通常呈濃稠的黃綠色、濃濃的,有時候會覺得鼻塞,建議不要吃燥熱的東西,像是燒烤、辛辣、油炸的食物一定要先忌口。鄒瑋倫則建議以清熱解毒調養,可添加杏仁、貝母等中藥材,再搭配一點蒲公英 魚腥草,藉此減緩咳嗽與喉嚨痛。如果久咳不癒,同時身體感到虛弱,專家建議可喝香菇雞湯補中益氣。(圖/報系資料照)若咳嗽發生在感冒中後期,則屬於「冷咳」。陳歭嘉說,此時咳嗽聲聽來緊緊的,吹到冷風、吸到冷空氣時,咳嗽會顯得特別嚴重,一般沒有痰,或是咳到後來會有透明、白色、泡沫狀的痰跑出來,同時會比較怕冷,偶而會流點鼻水,建議可以吃些溫熱的東西,像是薑茶,冰冷的東西不要碰,多穿點衣服防風、戴口罩避免吸到冷空氣,才不會一直咳起來。另外,秋天由於較為乾燥,因此容易發生「燥咳」,如果平常身體就偏乾的人,就會在這個季節會有乾咳的現象,通常會合併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發癢等現象,嚴重一點還會流鼻血、咳血,建議可以多吃些木耳、多喝水,幫助身體補水、保水。還有一種讓人咳到懷疑人生的咳嗽,就是「胃食道逆流咳」,陳歭嘉說,因為咳嗽大多會往呼吸道去治療,而忘記胃食道逆流的刺激也會引起咳嗽,這種咳嗽常常發生在吃飽飯、吃過甜食後、或是躺下來睡覺的時候,平常會覺得喉嚨癢癢的、有點痰的感覺,建議少吃甜食等難消化的食物,飲食要定時定量把胃顧好,真的咳起來了,可以喝一小口水,把胃酸衝下去、減少刺激,咳嗽就可以緩解。
全民酷酷掃3/中醫教授私房運動秘招 「金剛蹲」5分鐘如跑1公里
中秋節過後,隨著東北季風到來,時序也已經進入秋天,由於正值「免疫負債」巔峰時期,中醫師認為睡眠充足、運動才有本錢抵抗各式病毒,但由於今年秋天降溫速度快、又時常下雨,所以大幅減少戶外運動的機會,中醫師特別教授私房運動秘招「金剛蹲」,由於需大量使用股四頭肌,因此短短5分鐘的效果猶如跑步1公里,但因為較為費力,建議從5秒開始循序漸進。根據《黃帝內經》記載,秋三月宜「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也就是生活作息要規律,早睡能藏精氣、早起可清肺氣、收斂生機,藏精補精是最佳養肺方法。鄒瑋倫中醫師表示,秋天養生的首要原則就是「保護元氣」,如此才能有足夠的本錢對抗秋冬疾病。「其實睡眠充足、運動就是最好的養生之道,但偏偏今年秋天冷得早、溫差較為明顯,所以不適合外出運動。」中醫師鄒瑋倫表示,有一位患者夏天時爆發心肌梗塞,治療好心臟問題後,便下定決心開始運動,在專家跟醫師的指導下,他從5月起持續每天運動,身體狀況也相當好,但最近天氣不佳,又擔心溫差引發心臟問題,所以苦惱無法外出運動。「其實室內運動也不錯,可以利用彈力繩、瑜伽筒、跑步機等,或是跳一些有氧運動都很好。」鄒瑋倫透露自己最近常做一種名為「金剛蹲」或「羅漢蹲」的室內運動,由於需大量使用到股四頭肌,所以訓練5分鐘的效果,就猶如跑1公里一般,可強腰健體、促進新陳代謝,讓氣從足下往上升氣,手腳會感到相當暖和。運動前一定要先暖身,可以拉拉筋骨,或是使用瑜伽筒伸展肌肉。「因為很費力,所以建議一開始先蹲5秒鐘就休息一下,反覆3~5次即可。」鄒瑋倫解釋,「金剛蹲」姿勢的正確性很重要,首先脊椎要永遠保持在正中間,身體不能歪斜,接著兩腿打開到肩膀兩倍寬,然後半蹲。「此時大腿與小腿要成90度直角,也就是大腿要與地面平行,然後將雙手向上伸展,呼吸時提氣到脊椎、頭頂、手指間,最後踮起腳尖,保持靜止5秒鐘。」鄒瑋倫說,這款運動有助於穩定下肢,也能保護膝關節,同時可讓身體變得暖和,完成後也要記得收操,同樣伸展肌肉與筋骨,可以預防蘿蔔腿。秋天養生可多喝梨子湯來潤肺,具有溫補作用。(圖/報系資料照)除了運動,鄒瑋倫認為秋天首重生津止渴,「煮過的梨子具有潤肺的功效、梨子皮更含有豐富維生素;再加上一些龍眼肉安神、枸杞溫補,就是一道很棒的湯品。」建議準備半顆不去皮梨子切絲,5~8顆龍眼肉、枸杞約20公克,一起加入700~1000c.c.的水煮沸後,一天內喝完即可,就能滋潤肺氣。
五毒月解方1/端午節行房「男人易早衰」? 專家授「私房養生4寶」排濕熱
自古以來總認為農曆五月百病氾濫,因此農歷五月俗稱為「毒月」,其中更點名9天最易傷身損氣的日子,被稱為「九毒日」。而端午節正是九毒日之首,這一天需喝雄黃酒、插艾草等來避邪驅毒,最重要的是不宜有性行為,古人認為此時行房易傷男人元氣,更可能導致猝死,但專家並不認同,反倒認為適度洩火反而對身體比較好,也透露自己的私房養生4寶「蔥、薑、大黃瓜、絲瓜」,藉由食療方式排出濕熱。古書《傷寒論》認為「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農曆五月自古以來都被視為「毒月」,尤其有9天特別容易生病,以今年來說,分別是初毒日(農曆5/5~5/7)6/22~6/24、中毒日(農曆5/15~5/17)7/2~7/4、末毒日(農曆5/25~5/27)7/12~7/14。端午節的諸多傳統如立蛋、掛艾草等,都有古人傳承的智慧,希望排除邪氣,好讓身體氣血更通暢。(示意圖/侯世駿攝)鄒瑋倫中醫師表示,九毒日是「陰陽交泰」的日子,天氣很熱、濕度又高,所有的陽氣都跑到體表上,但腸胃卻非常虛寒,在這樣的狀態下,如果飲食油膩、又吃很多生冷蔬果如西瓜,很容易導致腸胃消化功能不佳,身體也會感到不舒服。而端午節是九毒日之首,自古就有許多傳統解毒方式,例如採摘艾葉以辟邪氣,佩戴香囊以清污濁,甚至會禁止夫妻在這一天行房,因為古人認為五毒月充滿邪氣、穢氣,會影響到人的磁場,因此不適合行房,尤其端午當日陽氣旺盛,體力消耗特別快,若是縱慾過度恐影響男性的身體健康,古人甚至會要求妻子在五毒月時回娘家「避風頭」。鄒瑋倫則認為,凡事過度當然不好,但適度洩火反而對身體有益,所以不認同這樣的說法。「但九毒日的確需要調養身體,首當其衝就是要把身體的濕冷熱毒排出去!」鄒瑋倫建議可以將艾草浸泡水中煮熱後泡腳,若是不耐高溫,也可以用冰鎮方式泡腳;另外,在五毒月時很容易覺得又懶又倦,頭腦昏昏沉沉地什麼都不想做,此時可以擦一些薄荷油、或使用嗅香劑暢通呼吸道,也順便醒腦。鄒瑋倫也透露自己的五毒月私房養生法,「我在農曆五月時會長期吃一道養生菜,先準備蔥、薑、半條大黃瓜、半條絲瓜,不須爆香,蔥薑直接與大黃瓜先一起煮,主到大黃瓜呈現透明時,再加入絲瓜即可。」鄒瑋倫說,大黃瓜解毒、除濕,再搭配充滿水分的絲瓜,既可除濕熱又能通經絡,非常適合五毒月時食用。
五毒月解方2/天氣熱爆卻頻頻感冒 醫師揭密「大家都忘了打開這一機」
農曆五月被稱為「毒月」,原因就在於非常容易生病,醫師就發現近來因感冒、咳嗽求診的患者不少,由於天氣又濕又熱,許多人猛吹冷氣、電風扇,卻反而不小心著涼。除了適時調整冷氣、電扇的強度之外,醫師表示許多人最常忽略打開除濕機,「濕邪」一旦入侵呼吸系統,就會引起鼻過敏與感冒。另外,許多人夏天常會出現濕疹,醫師也建議多吃葉菜類蔬菜,幫助身體代謝肉類食物,有助於減緩濕疹。夏天氣候悶熱潮濕,稍微活動一下就會滿身大汗,如果沒有及時擦乾汗水,當心濕疹上身。鄒瑋倫中醫師表示,若是體內排除濕氣的管道阻塞,例如少喝水、不排便,再加上外在環境如熱濕寒夾雜產生濕氣,就會造成濕疹。如果濕疹猶如白心粉圓、且相當密集,較屬於氣虛濕熱體質;濕疹類似紅心粉圓、且零星分布,屬於肝胃火盛體質;如果濕疹彷彿零星的透明珠珠屬於脾虛寒濕體質。可依照體質加以調養身體,例如氣虛就要補氣,可以喝黃耆冬瓜薑絲湯;火旺就多喝薄荷冬瓜茶;濕氣重就吃薏仁小米粥利濕。飲食上建議清淡,鄒瑋倫表示,不可吃過多太鹹、油膩、重口味食物,其他如芒果、竹筍、涼拌食物容易引發過敏反應也要避免,平時可以多吃豆腐、白木耳、山藥、薏仁等能夠修復皮膚,而且建議多吃葉菜類如地瓜葉,因為葉菜類不會刺激濕疹症狀,而且能幫助身體代謝。天氣熱到不行,站在大太陽下很容易汗流不止,此時若狂吹冷氣、電扇,反而容易導致感冒。(示意圖/黃鵬杰攝)另外,天氣雖然愈來愈熱,但感冒、咳嗽的患者卻沒有減少。李琪中醫師表示,就連她自己也常常因為冷氣風口對著吹,因此開始流鼻水、咳嗽。李琪表示,電扇和冷氣的風屬於中醫的「風邪」,是百病之長,所以電扇直接對著身體吹,非常容易導致著涼感冒,如果天氣真的太熱時,她建議打開冷氣讓室內溫度降低,切記別讓冷氣風口直接吹向身體,然後再將電扇作為調節通風的工具,放在較遠的位置,並開啟擺頭功能,或者將電扇的風量開大,但對著牆壁吹讓空氣對流即可。除此之外,李琪提醒一定要常開除濕機,她表示這是多數人最容易忽略的一點,台灣屬於亞熱帶氣候,環境濕度經常高於75%以上,環境濕度可以視為中醫的「濕邪」,首要影響的就是呼吸系統,像是慢性鼻過敏、長期咳嗽和氣喘。李琪說,許多人平常覺得昏昏沉沉、汗要流不流、身體常有黏膩感的時候,也可能是因為環境太潮濕,她自己平時使用的除濕機具有偵測濕度的功能,超過70%濕度就會開啟,其他如陰天、下雨天或剛下完雨,只要覺得空氣潮濕,她就會適時進行除濕。李琪表示,有些人擔心人在室內時開啟除濕機會過於乾燥,其實只要控制濕度在60%左右,就會舒適又不會太乾燥,而且有時天氣悶熱時,只要開除濕機搭配電扇,就會頓時覺得乾爽,根本不需要開冷氣,還能節省些微電費。
10多天沒上大號 30歲女狂吐「巧克力」醫曝恐怖真相:從嘴巴出來
現代人多數有便秘的問題,假如沒有影響到生活,大部分人都不會特別在意。不過,有一名女性患者,習慣10幾天沒上大號,結果某天突然身體不適,睡覺到一半狂吐,吐出好幾條咖啡色的長條物,本來以為是巧克力,沒想到竟是「排泄物」。中醫師鄒瑋倫在《健康2.0》分享,過去有一名30歲女子,習慣10多天不大便,有次冬天以為感冒,頭感覺很重,在吃完東西就睡覺,結果半夜起來狂吐,隔天馬上帶去看醫生。因為來不及去馬桶吐,直接吐在地上,當時有把照片拍下來,女子自述有吃巧克力,但是她一看顏色和外觀不對勁,不可能吐出來是條狀,而且好幾條。鄒瑋倫詢問下才發現,女子是低位的腸阻塞,意指在迴腸、結腸、直腸段的腸阻塞,導致好幾天沒排便的壓力,噴過幽門下面,再經過胃賁門,最後從嘴巴吐出來。假如有便秘困擾,應該調整飲食習慣和生活作息,包括多喝水、多攝取膳食纖維、多運動等,假如都沒效才考慮在醫師指示下服用瀉藥、軟便劑或灌腸,但不建議過度依賴藥物,否則便秘情況之後可能更嚴重。
愛爬山婦人跌倒2週後過世 醫示警:糖尿病如「蝴蝶風暴」不可大意
中醫師鄒瑋倫日前在節目中提醒糖尿病控制的重要性,她舉例之前就有患者因為糖尿病控制不佳,發生車禍後傷口難癒合,結果在一次跌倒後,不到20天就過世,事後才知道原來是腿中風才會跌倒,而不是肌少症,而且回家後又沒有留意,演變成腦中風而過世。中醫師鄒瑋倫在節目中以「蝴蝶風暴」形容糖尿病的處境,她舉例先前就有位65歲喜歡運動,長期爬山的患者,因為一直以來都有酗酒問題,又自認身強體壯,因此對於糖尿病控制不以為意。直到有天,病人不小心出車禍,膝蓋、小腿有多重擦傷,長達3個月不良於行,且又因為糖尿病問題導致傷口癒合相當緩慢。結果婦人前往急診拿藥時,又不小心跌了一跤,回家後行動越來越遲緩,家人都認為她可能是肌少症問題。結果後來才發現,老婦最後連講話都出狀況、還出現神智不清的現象。之後送醫檢查才知道,原來當時會在急診室跌倒是因為老婦腿中風。醫師指出,病人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導致血管內壁鈣化加厚,但跌倒回家後又沒有留意,而演變成腦中風,所以不到20天就過世。因此醫師提醒,糖尿病猶如蝴蝶風暴,一沒控制好,就會衍生很大的問題,所以千萬不能大意。
關鍵之秋2/亂進補反而傷肺氣 確診後「別碰9大刺激物」以免咳不停
中醫觀點認為,入秋之後,人體陽氣會逐漸衰微,而秋天與肺臟互相對應,所以古書記載:「形寒飲冷最傷肺」,這代表無論是外來的寒氣,或食入過多寒冷的食物,都會損傷肺部元氣。但也千萬不要一昧亂補,否則反而適得其反,專家也提醒確診剛康復時,別碰蔥、薑、蒜、辛辣、燒烤、炸物、菸、酒、咖啡等9大刺激物,以免咳到不行!莊雅惠中醫師表示,隨著新冠疫情爆發,許多民眾也愈來愈注重養生,但多數人卻都用錯方法。「最常見的錯誤就是一昧補氣!尤其最常自己亂用黃耆、枸杞來進補,結果反而容易補過頭,反而讓體內太燥。」偏偏秋天正是燥氣最旺的季節,身體本來就容易過於上火,若是再加上過多的進補,內外交攻之下就更加燥熱,而中醫認為燥熱之氣最傷肺,「結果進補反而更糟糕!」針對這類患者,莊雅惠建議此時多吃具有「養陰」作用的蔬果或藥物,如梨子、柚子、洋菇、蓮藕、白木耳、百合等。梨子具有養陰作用,若是燉煮過更有潤肺功效,可再另外添加龍眼肉、枸杞,作為日常的養生湯品。(示意圖/報系資料庫)鄒瑋倫中醫師則建議,「煮過的梨子具有潤肺的功效、梨子皮更含有豐富維生素;再加上一些龍眼肉安神、枸杞溫補,就是一道很棒的湯品。」只要準備半顆不去皮梨子切絲,10~15顆龍眼肉、枸杞約20公克,一起加入700~1000c.c.的水煮沸後,一天內喝完即可。王彥喬中醫師認為,秋季的健康飲食原則,要注意「少辛多酸」,辛辣食物會發散耗氣,酸的食物可以收斂氣,所以要少食辛辣並多吃潤肺食物,首選是百合,其次可多吃白木耳、山藥、蜂蜜、秋葵、蓮藕、蓮子、甘蔗、蘿蔔、梨子等可以滋潤身體食物。周宗翰中醫師提醒,很多確診後剛康復的民眾都會有喉嚨乾癢、想咳嗽的症狀,更要注意別吃蔥、薑、蒜、辛辣、燒烤、炸物、菸、酒、咖啡等刺激物,因為會刺激呼吸道黏膜引發咳嗽,也別碰甜點、餅乾、糖果、飲料、冰涼水果等含糖量高的食物,因其質地比較黏膩,容易附著在咽喉,促使口鼻分泌物增多,生成痰涎引發咳嗽。王彥喬臨床上也發現許多新冠患者康復後多有燥熱現象,鼻咽腔及氣管黏膜較乾燥,因而咳嗽、痰黏、口乾渴等症狀會持續較久,但如果又喝冷飲,就可能因耗損正氣而使得症狀反覆出現,甚至引發便祕、蕁麻疹等,建議可以調整飲食,同時攝取充足水分,以減緩長新冠的不適症狀。
關鍵之秋3/吹風機溫暖「這部位」快速驅寒 按壓4穴位能止咳化痰
74歲的資深藝人張小燕,近來因嚴重「秋咳」引發身體不適,讓許多關心她的粉絲相當著急,專家指出,秋天主燥,再加上台灣特有的天氣型態,因此特別容易刺激呼吸道系統,進而引發咳嗽、氣喘等症狀,建議注意保暖,若是不小心受寒,可以趕緊洗個熱水澡,或是以吹風機溫暖穴位,也可按壓穴位止咳化痰,減緩秋燥不適症狀。根據《黃帝內經》記載,秋三月宜「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也就是生活作息要規律,早睡能藏精氣、早起可清肺氣、收斂生機,藏精補精是最佳養肺方法。鄒瑋倫中醫師表示,秋天養生的首要原則就是「保護元氣」,如此才能有足夠的本錢對抗秋冬疾病,以及下一波的疫情高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師鄒曉玲則認為,保暖是最重要的事,「秋天溫差大,非常容易感冒,尤其染疫後身體較為虛弱,更要多注意適時添加衣物,如果不小心感覺受寒,建議趕緊洗個熱水澡,或是利用吹風機吹穴位來驅寒。」例如可促進血液循環的風池穴,位於椎動脈兩旁,是促進血液灌流到腦部,臉部和五官的大穴位,建議只要吹到溫熱即可,以免燙傷。台灣秋天時常下雨、有時又有颱風,因此濕氣較重,也容易引發呼吸道系統的過敏症狀。(示意圖/黃耀徵攝)鄒曉玲說,秋天燥氣較旺,很容易口乾舌燥、皮膚乾癢、鼻黏膜也較乾,再加上台灣秋季易下雨、颱風,所以有時又溼氣相當重,再加上早晚溫差大,呼吸道系統很容易受到刺激,進而引發過敏症狀,例如咳嗽、過敏性鼻炎等。擁有「綜藝教母」之稱的藝人張小燕,最近就因嚴重咳嗽而閉門不出,也缺席一些公開活動,讓人感到相當擔心,原來74歲的張小燕一直以來都有氣喘的老毛病,每到換季就會出現呼吸道過敏症狀,而今年「秋咳」過於劇烈,才讓她元氣大傷,幸好目前症狀已經緩減許多,也逐漸恢復健康。想要改善「秋咳」,也可以靠按壓穴位舒緩症狀,郭大維中醫師曾撰文指出,可以按壓天突穴、雲門穴、定喘穴、太淵穴等4個穴位,有助於止咳、化痰、治療氣喘等。另外,也要避免吃辛辣、油炸食物,才不會引發不適症狀。
爆烤40天1/短短數小時就可能熱死人?! 「3種營養素」成救命關鍵
受到極端氣候影響,歐洲多國今年夏天都創下史上最高溫紀錄,英國首度突破攝氏40度,葡萄牙城鎮洛桑氣溫更高達攝氏46.3度。世界衛生組職(WHO)歐洲區域辦事處主任HansKluge22日表示:「這波熱浪,光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已造成超過1700人身亡。」台灣近來氣溫也屢屢飆破攝氏40度,猶如一條紅通通的「夯番薯」,根據衛福部截至7/21的統計,今年7月已有444人次因熱傷害就診,是去年同期250人次的1.8倍,也已超過去年整個7月的423人次,單日因中暑就診者就超過30人。但你知道嗎?根據老祖宗制定的節氣來看,這樣的爆熱天氣,恐怕將持續長達40天!鄒瑋倫中醫師說,「中國古曆認為,三伏天是一年內氣溫最熱的季節,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其實也就是太陽直射地球最強烈的時間點,今年的初伏是7/16,末伏則落在8/15,再把前後日子算起來,大約會熱40天左右。」別小看熱傷害的威力,三總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醫師表示,中暑的症狀猶如「溫水煮青蛙」,許多人往往只是覺得熱、頭有點暈,下一秒就已經倒地暈厥,中暑時由於體溫調節中樞功能異常,未及時處理可能引發休克、心臟衰竭、橫紋肌溶解,甚至死亡,所以若已覺得不舒服,就要趕快到冷氣房或陰涼處讓身體降溫,若體溫依舊很高,要儘速就醫。「依照中醫理論,進入三伏天之後,血液流通是很暢旺的,所有的陽氣、熱氣都衝到皮膚體表外面,相對的,五臟六腑就空掉了,所以人會感覺很不舒服,這是因為心氣都很虛,這時候就很容易產生急症,例如中風等。」鄒瑋倫說。國外研究也注意到過熱與中風的關聯。一向關心地球暖化的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地理系教授CamiloMora預估,2100年時將有更多人因過熱引發27種疾病,且可能在短短幾小時內就導致猝死,包括中風、腎衰竭、血液中毒、休克等。根據衛福部統計,今年7月熱傷害人數是去年同期的1.8倍,光是一天就有超過30人因為中暑送醫。(圖/報系資料庫)為何同樣的熱傷害,有人會嚴重到中風?有人卻不受影響?營養師廖婉如表示,這可能與個人的腸道環境有關,根據2020年國際期刊《Nutrients》的研究指出,熱中暑除了會導致體溫調節失常,更重要的是會影響血管收縮與循環,進一步導致神經、器官壞死,而腸道若是有較多好菌,就能產生屏障作用,避免身體產生過度的免疫反應。廖婉如說,腸道中存在很多神經叢及免疫細胞,當身體處於熱中暑狀況時,由於血流降低,腸道蠕動也會跟著下降,並且使腸道細胞受傷,造成腸道的屏障受損,此時免疫反應被激發,就會使人發燒、凝血異常、器官衰竭等。營養師何埻安建議補充3個營養素,藉此讓腸道環境變得更好。「第一個是槲皮素,是一種來自植物的多酚類成分,含有豐富植化素,已被研究證實可以維持腸道屏障的健康,並且是血管舒張因子,降低血管壓力,有助於降低熱中暑後的發炎反應,通常存在新鮮蔬果中。」其次是益生菌,日常好菌的補充也是維持腸道健康重要的關鍵因素,建議平時可吃優格、泡菜。最後是益生質,也就是益生菌的食物,它能使好菌營養並定殖在我們的腸道,木耳、香菇、蘆筍、海帶都是不錯的益生質來源。何埻安提醒,如果輕微中暑,可以多吃含有瓜胺酸的食材如西瓜,因為瓜胺酸有助一氧化氮生成,具有舒張血流的作用,同時下降發炎反應,但如果體溫持續降不下來,就要趕緊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爆烤40天2/研究證實!曬太陽竟會讓人變胖? 多喝「阿嬤偏方」快速消暑
面對地球愈來愈極端高溫氣候,民眾不僅要預防熱傷害、中暑,還得與肥胖大作戰!國際多項研究顯示,「陽光會刺激皮膚產生飢餓荷爾蒙,讓人食慾大開而導致體重上升」,「人體缺乏水分時,也會促使脂肪產生」。要如何喝水?中醫師告訴CTWANT記者,「喝阿嬤的『空心菜水』!直接補充電解質。」根據外電報導,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研究團隊針對3000名民眾進行調查,長期觀察受試者2年內的飲食習慣,結果發現每到太陽輻射最強的夏天,男性攝取的熱量就會明顯增加,但女性卻沒有這樣的現象。進一步分析,發現原來是陽光會刺激皮膚產生一種飢餓賀爾蒙,所以常曬太陽的人比較容易覺得餓,進而攝取更多熱量導致發胖。而女性由於受到女性荷爾蒙影響,所以不會因此分泌飢餓荷爾蒙,所以相較於男性,女性曬太陽時並不會影響到食慾。美國國家衛生院研究員的美國醫學博士Richard Johnson也發表一篇研究,認為缺水和肥胖之間可能有關聯,而夏天的高溫最容易導致人體缺乏水分。研究顯示,當動物開始缺乏水分時,體內的碳水化合物便會開始產生果糖,因為果糖能夠刺激身體分泌抗利尿激素(vasopressin),藉此幫助身體儲存水分,但抗利尿激素同樣也會刺激脂肪產生。Johnson博士表示,以駱駝為例,駱駝的駝峰裡儲存的並不是水,而是脂肪。脂肪燃燒後會產生水,因此動物在缺水時就會囤積脂肪,這是身體面對缺水,或是預期會缺水時的應對機制。許多長輩都相信喝「空心菜水」能解暑熱,中醫師認證的確有效,關鍵就在於含有大量鉀離子。(圖/翻攝自SA123網站)那多補充水分就好了嗎?「還不夠好!多補充水分這句話不夠精準,事實上要補充的是電解質。」鄒瑋倫中醫師說,人體大量流汗時會把礦物質、電解質都排出去,如果只有喝水,就沒辦法補充流失掉的鈣、鉀、納。除了喝電解質飲料之外,鄒瑋倫也相當建議喝「空心菜水」。「以前老一輩的阿嬤常常都在忙完農活、勞動完之後,把空心菜丟到水中一起煮開,再喝下熱湯來解暑,關鍵就在於其中大量的鉀離子。」如果喝不慣空心菜湯,鄒瑋倫建議也可以煮一鍋番茄豆腐湯,因為番茄同樣富含鉀離子,而豆腐又是優質蛋白質可以修復受損細胞,同樣能緩解暑熱的不適症狀。
爆烤40天3/「濕熱交攻」皮膚患者暴增6成 上班族胸部竟長滿「尿布疹」
熱浪襲來,你做好準備了嗎?鄒瑋倫中醫師說,今年4~5月一直下大雨,讓人體處於較虛弱又潮濕的狀態,然後隨即就面對動輒攝氏40度以上的高溫,如果睡眠不佳,體內便會較為燥熱,「所以最近因為皮膚問題求診的人變得非常多,比去年同期增加6成左右,包括蕁麻疹、熱疹、毛囊炎都有。」鄒瑋倫說,「前幾天有一位患者來看診,我忍不住開玩笑說他是『尿布疹』長到胸部去了!」原來這位上班族男性平時需要穿襯衫,由於不透氣又悶熱,所以從乳頭以下到腰部長滿密密麻麻的熱疹,彷彿小嬰兒屁股上的尿布疹一般,而這位患者身形並不肥胖,純粹是體內太過燥熱所導致。還有不少患者在髮際線上長滿毛囊炎,原來是高溫下長時間戴安全帽造成的,就連耳背也是近來常見的「重災區」,除了熱疹,許多人還長了疔瘡,推測可能是夏天戴口罩摩擦又潮濕造成。想要改善皮膚狀況,鄒瑋倫建議先少吃重口味食物,例如燒烤、油炸類食物等,多吃蔬果少吃肉,才能減緩體內的燥熱之氣。另外,天氣太熱又經常出入冷氣房,許多人會出現「陰暑」。「有一位女患者最近頭痛很厲害,連吃10天止痛藥都無法改善,主要就是因為她常常一下熱、一下冷,造成血管劇烈收縮所致,我就先幫她調睡眠,讓她晚上先睡好,否則失眠隔天會更容易中暑,就會變成惡性循環。」鄒瑋倫說。炎炎夏日狂吹冷氣也會造成體質虛寒濕冷,建議可喝綠豆湯、薏仁湯健脾胃,藉此除去身體濕氣。(圖/翻攝自食在豆花臉書)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師鄒曉玲則表示,中暑分為陽暑和陰暑2個類型,陽暑多發生在長時間烈日曝曬,大量流汗、水分補充不足,症狀表現是身體發高熱,非常口渴,流很多的汗,甚至四肢無力或暈倒。陰暑多發生在炎熱天氣下頻繁進出冷氣房,身體在太陽下流了很多汗,一進到冷氣房又變得很冷,身體的毛細孔和微血管急速緊縮,造成身體的熱無法散出而中暑,除了頭痛,有些人還會輕微發燒、頭暈、疲倦、噁心反胃。鄒曉玲建議漸調整冷氣溫度,不要讓室內外溫差過大,或是穿上薄外套或戴頂帽子,避免毛孔急速緊縮。鄒瑋倫說,長時間吹冷氣也會讓身體血液循環變慢,但氣溫高又會促使血流加快,就會造成體內循環跟不上夏天的快節奏,就會讓體質變得虛寒濕冷,手指末稍囤積濕氣,同時頭也會感到脹痛、肩頸緊繃,建議從健脾開胃調理起,可多吃綠豆湯、薏仁湯,都具有除濕效果。由於夏天容易流汗,依中醫理論,流過多的汗會傷心耗氣,所以夏季養生一般都以「養心和胃」為主,建議多吃苦性、酸性食物,因為中醫認為「苦才能入心」,所以富含水分的苦瓜是不錯的選擇,其他如酸梅汁、烏梅汁、洛神也可適量品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