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當運動
」 中醫 骨折 黃軒 熬夜 疾管署5旬婦後腰疼痛有燒灼感!檢查竟是皮蛇作祟 醫曝「這些人」是高風險族群
58歲邱女士因後腰部位疼痛多天並伴隨著灼燒感,至醫院就醫。經醫師診斷,邱女士後腰半邊局部神經痛且皮膚有水泡,應為帶狀皰疹感染,幸好及早就醫,經抗毒藥物治療並休息安養後,已經康復。一生近三分之一機會得「皮蛇」 曾得水痘、年紀大機率高臺中榮總嘉義分院家醫部主治醫師蒲柏瑞表示,醫學名稱為「帶狀皰疹」,就是臺灣大家熟知的「皮蛇」或「飛蛇」。一生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機會,會得到帶狀皰疹,因為小時候得過水痘,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就會終生潛伏在體內的神經節裡,等到年紀大或是身體免疫功能比較差,無法抑制病毒時,潛伏的病毒就會伺機活化。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研究計畫報告指出,台灣人得到帶狀疱疹的機率是32.2%,而50歲以上併發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比率約為28%,越高齡者出現皰疹後神經痛機率越高。灼熱、發燒、倦怠是前驅症狀 儘早治療減少後遺症蒲醫師指出,帶狀皰疹特徵為沿著皮膚感覺神經分布,出現單側、疼痛、水泡性的皮疹,但在皰疹出現前數天就可能有灼熱、感覺異常,輕微發燒、全身倦怠等前驅症狀,數天至數星期內會在發紅之表皮上長出內容物清澈之水泡。神經痛的感覺常被描述為具燒灼感、刺痛、麻痛等,情況嚴重時,連衣服摩擦到皮膚都會感到異常疼痛。若出現這些症狀,一定要及早就醫治療,特別是台灣中南部冬天日夜溫差大,老年人抵抗力差更易引發「皮蛇」纏身。建議施打疫苗加以預防 運動、飲食、規律生活可提升免疫力蒲柏瑞醫師說明,臺灣皮膚科醫學會建議Shingrix帶狀皰疹疫苗接種對象為50歲以上成人,及18歲以上有免疫、代謝、血液性疾病、HIV感染者及罹患惡性腫瘤等高風險族群。感染過帶狀皰疹的人,未來仍有可能再次感染,建議可在感染半年後施打疫苗;對疫苗成分曾發生嚴重過敏反應、發燒中、懷孕或哺乳期婦女不適合接種。蒲醫師建議,眾經由適當運動、規律生活以及飲食均衡來提升自己的免疫力,有症狀可向醫師尋求專業諮詢。
名嘴張友驊散步跌倒過世!衛福部揭「老人常摔地點」 骨科醫:7類人注意了
資深名嘴張友驊在夜間散步時不慎跌倒,重創頭部,當場失去呼吸心跳,經送醫多日救治後,於昨(11)日上午過世,享壽70歲。事實上,衛福部過去曾指出,107年的死因統計中,跌倒高居65歲以上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的第2位。對此,骨科名醫也示警,這「7類人」容易跌倒,請務必要特別注意。衛福部表示,根據國健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發現,3280位65歲以上老人中,自述過去1年曾跌倒者有495人,這也代表著,每6個老人就有1位在1年內有跌倒經驗。衛福部也提醒,分析長者最容易發生跌傷意外的地點,於室內分別是臥室、客廳、浴室;室外則是街道、公園、農地。而從長者跌傷的原因來看,第1位是滑倒或絆倒,其次是失去平衡或頭昏,第3位則是碰到或撞上物品或人。衛福部強調,嚴重跌倒可能會造成長期臥床甚至死亡,呼籲長者防跌要從生活小細節做起,切勿輕忽跌倒的傷害,規律運動、維持居家環境及用藥安全,都是防跌的好方法。另外,台大醫院骨科部教授、主治醫師楊榮森曾經在《健康2.0-名醫觀點》頻道中說到,「俗話說衰老從腳開始,死亡從跌倒開始」,跌倒後可能引起骨折,骨折後很容易造成死亡。楊榮森提到,調查統計發現,若因跌倒後造成髖部骨折,會引起很高的死亡率,其中男性在跌倒後1年內死亡率達22%、女性則15%,雖經過幾年來大家的努力,女性已降至11~13%,「假如說跌倒造成的是腦出血,或是其他傷害的時候,死亡率會更高」。對此,楊榮森警告,臨床上有7種人容易跌倒,包括中風、帕金森氏症、失智症、視力不良、肌少症、平衡感不好以及骨質疏鬆症患者。若想要好好預防、強健骨骼,楊榮森建議,首先要好好休息保存充分的體力,再者要有適當的保護,除了運動使肌肉、骨骼更加強壯外,也要注意環境的安全保護,必要時可安裝扶手;最後,要適當運動,不僅對肌肉、骨骼、腦部組織、腸胃蠕動等等有益處,也會改善整體的力量及平衡功能,身體更強壯、健康後,也比較不容易跌倒,降低死亡風險。
7生活習慣「超傷心臟」!不吃早餐「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22%
現代人在繁忙生活中經常忽視一些日常行為,這些行為看似無關緊要,卻可能對心臟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對此,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就指出,長期不吃早餐、有壓力、過胖、過勞、久坐、打呼、熬夜,都會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甚至可能導致心因性猝死。黃軒今晨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而我們的生活方式常常成為推動其風險的關鍵因素,「因此了解改善不良生活習慣,對保護心臟極為重要。」為此他也列出下列7種不好的生活習慣,長期下來不僅會增加心臟病的風險,甚至可能導致心因性猝死。一直不吃早餐:會使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22%,死亡風險增加25%。根據研究發現,規律吃早餐有助於降低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風險。一直在打呼:你的收縮壓會上升3mmHg,舒張壓上升4mmHg。如果打呼是由阻塞性睡眠中止症候群(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引發的,更加危險!長期的OSA會使心臟衰竭的風險增加至140%。一直有壓力:生活壓力使我們的身體長期受到壓力荷爾蒙(cortisol)的影響。這些反覆長期的刺激會導致血壓升高,膽固醇和血糖也會隨之升高。在長期生活壓力下,你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增加近2倍。一直久坐不動:如果你一直坐著不動,心血管風險會增加30%。每小時久坐會使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5%。一直過勞:研究人員發現,相比每周工作35至40小時的人,每周工作超過55小時的人,心肌梗塞風險增加17%。腦血管疾病風險增加35%。一直過胖:體重過重和腰圍過寬是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體重指數(BMI)超過27.6,心血管疾病風險提升3倍以上(3.3至5.3)。男性腰圍超過99公分、女性腰圍超過93公分,均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4倍以上(3.8至4.8)。一直在熬夜:熬夜使睡眠品質變差,長期睡眠不足會使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67%。尤其是那些睡眠不足5小時的人,研究顯示這些人的冠狀動脈鈣化程度會增加200%至300%。黃軒也補充,透過對這7種常見的日常習慣進行分析,我們發現許多看似平常的行為實際上可能對心臟健康構成巨大威脅。無論是忽視早餐、久坐不動,還是熬夜和過度勞累,這些習慣的累積效應都會顯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合理安排飲食、管理壓力、保持適當運動和充足的睡眠,將有助於維護心臟健康,降低心臟病發作的可能性。透過改變生活習慣,我們可以大幅改善心臟健康,延長壽命,並擁有更健康的生活品質。」
女子視力突變模糊!就醫檢查竟是「肺癌」 醫曝:是轉移性腫瘤惹禍
31歲的A小姐過去沒有什麼疾病,某天發現左眼視力模糊,因而至眼科門診就診,經過詳細的檢查,發現在左眼脈絡膜下有腫瘤轉移,造成黃斑部積水,產生視力模糊與視野暗點的現象,轉介至腫瘤科之後,確診為肺癌合併眼部脈絡膜轉移。患轉移性腫瘤 恐導致視力模糊新竹臺大分院腫瘤醫學部陳奕崙醫師說明,癌症可以轉移到眼睛或其周圍組織,常見的轉移包括來自乳癌、肺癌和黑色素瘤。這些轉移性腫瘤可能導致視力模糊、眼痛、視野缺損或眼球突出的症狀。建議病人如果出現視力模糊或喪失、眼球疼痛或不適、視野中出現暗點或閃光、甚至眼球突出的現象。另外,某些癌症會引發自體免疫反應,導致免疫系統攻擊眼睛的組織,特別是視網膜細胞,這種情況稱為癌症相關視網膜病變,自體免疫反應也可能誘發葡萄膜炎,可能的症狀包括視野缺損和視力逐漸減退。建議有這些情況應迅速就醫治療,以減少視力損失。癌症治療免疫力醬 恐增眼部感染風險陳奕崙醫師表示,化療或標靶藥物是治療癌症的重要手段,但治療過程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增加眼部感染的風險。此外,一些化療藥物會直接影響眼睛,造成視力模糊、乾眼症、黃斑部水腫、視神經病變等。因此,定期眼科檢查是早期發現和治療眼部問題的關鍵。同時,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與生活型態,並在有任何眼部不適時,及時告知醫療團隊。預防和管理並重 定期眼科檢查不能輕忽 陳奕崙醫師提醒,在癌症治療過程中,預防和管理策略相當重要,癌症病人應定期進行眼科檢查,以便及早發現眼部問題,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如均衡飲食、充足睡眠和適當運動,以增強免疫力,並與醫生隨時討論所有藥物的副作用,詢問是否有替代方案,減少眼部風險,才能在戰勝癌症的路上前進,還能擁有清晰、健康的視力。
朋友恐影響壽命 專家示警:社會健康降低慢性病風險
許多人希望通過養生來延長壽命,減少疾病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而除了通過飲食調理、適當運動和心理調適等方式增強免疫力,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以外,根據研究顯示,其實朋友也關乎到自己壽命的長短。根據《BBC》的報導,社交網路可能會像運動習慣一樣影響健康,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重視人際關係狀況,研究顯示,擁有良好社交網路的人比感到孤立的人健康得多,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成立了一個新的社會聯繫委員會,並將其列為「全球健康優先事項」。雖然將身體健康與人際關係強度聯繫起來可能令人懷疑,但報導指出,這幾十年來醫學界對「生物心理社會」健康模式的理解不斷加深。這門學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初,當時加州公共衛生部的萊斯特·布雷斯洛(Lester Breslow)啟動了一個項目,旨在找出可延長壽命的習慣和行為。他從阿拉米達縣招募了近7千名參與者,通過問卷調查詳細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並追蹤他們的健康狀況。布雷斯洛的團隊在十年內確定了許多對健康至關重要的因素:不吸煙、適量飲酒、每晚七至八小時睡眠、鍛煉、避免吃零食、維持適度體重、吃早餐,這些結果現在是大多數公共衛生指南的基礎。然而到了1979年,布雷斯洛的同事麗莎·伯克曼(Lisa Berkman)和S·倫納德·賽姆(S Leonard Syme)發現了第八個影響壽命的因素「社會關係」,擁有最多聯繫人死亡可能性是擁有較少聯繫人的一半,即使考慮了社會經濟地位和健康狀況,以及吸煙、運動和飲食等因素,結果依然顯著,且研究顯示,各種關係都很重要,但某些關係更具保護作用。與配偶和親密朋友的聯繫提供了最大的保護,即使是教堂或保齡球俱樂部的普通熟人也有助於延長壽命。這一說法最初在公共衛生指南中被忽略,因為科學家習慣於將身體視為一種與精神狀態和社會環境無關的機器,然而廣泛的研究證實,社會聯繫和孤獨會影響對多種疾病的易感性。社會支持可以增強免疫系統,保護免受感染。在1990年代,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謝爾登·科恩(Sheldon Cohen)要求276名參與者詳細描述他們的社會關係,並進行感染測試,結果顯示,擁有廣泛社會關係的人感冒的風險顯著降低。此外,研究還發現,社會健康的提升還降低了罹患慢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的風險,根據英國老化研究發現,孤獨感得分較高的人未來十年患2型糖尿病的機率較高,且社會關係較強的人患阿茲海默症和其他癡呆症的風險也較低。最有力的證據是在心血管疾病,一個多年來追蹤數萬人健康狀況的研究強調了社會聯繫的重要性。孤獨會使心臟病發作、心絞痛或中風的風險增加約30%,這些研究表明,社交網路對健康和長壽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應該優先考慮人際關係的維護和發展。
男子退休常「睡不好、關節痛」 擔心得重病!檢查竟是憂鬱症惹禍
67歲徐先生2年前退休後,因睡不好服用安眠藥,之後又因肩膀關節疼痛吃了許多止痛藥、做復健,但都沒有明顯改善。且相較以前經常跟同事親人外出活動,徐先生退休後逐漸提不起勁,不想出門,更擔心自己是不是得了重大疾病。他到家庭醫學科求診,確定身體沒大礙,轉診到身心醫學科門診,發現原來是憂鬱症。在規律服藥下,徐先生的疼痛敏感度降低,生活品質明顯改善。10%長者有憂鬱症 6%有自殺傾向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罹患憂鬱症的比例增加,退休的老年人是憂鬱症的高危險族群之一。根據國外統計,每100個長者會有10個有憂鬱症狀,其中1至2個會符合憂鬱症診斷。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張芳瑜表示,一般10到20個有自殺企圖的成年人中會有1個自殺死亡,但在65歲以上的長者中,4個有自殺企圖者中就有1個死亡,且一般高齡族群中約有6%長者有自殺的想法,因此長者的情緒不可忽視。女性患者數是男性2倍 7種人要當心張芳瑜指出,65歲以上老年人因為屆齡退休,失去生活重心,身體疾病增加,身邊親友陸續離世等多重原因,發生憂鬱症的機率高。此外,憂鬱症無論發生在哪個年齡層,女性的發生率都較男性高出1倍,且除了遺傳原因外,致病原因也與中風、巴金森氏症、紅斑性狼瘡和部分藥物的副作用有關。另外,對自己要求高、情緒時常處於緊繃狀態、社會家庭支持度不足的人也是好發族群。而老年人跟一般成年人憂鬱症狀的不同,在於老人不會表達內心的鬱悶情緒,所以會將身體的不舒服放大,以身體症狀表現出來,最常見的是疼痛。因此當相關檢查都正常或與他感覺痛苦的程度不成比例時,就會進一步評估是否為心理作用造成。憂鬱是失智前兆 及早檢查、規律治療張芳瑜提醒,憂鬱症是失智前兆,若遲遲未治療,不僅病情會加重,更可能影響病人的認知功能,演變成失智症;若病人本身就有失智情況而又未治療憂鬱症,就會加速退化程度。由於失智症與憂鬱症有許多症狀重疊,因此老年人憂鬱症評估必須更完整,要涵蓋抽血檢查排除內外科疾病、藥物、營養的影響,還要有醫師的會談評估。治療則以血清素藥物為主,原則上若是病人這輩子第1次發病,建議至少維持1年的治療,直到病情穩定;但若是反覆發病3次以上就會建議拉長時間,至少治療3年。照顧身心健康 5撇步遠離憂鬱症張芳瑜最後呼籲,憂鬱症是可以治癒的疾病,延誤治療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認知能力和身體狀況,必須盡快就醫。長者要預防憂鬱症,可以在退休前預先規劃好未來的生活,藉由規律的社團活動轉移生活重心,而維持均衡飲食、適當運動並戒除菸酒等良好的生活習慣也對憂鬱症有一定程度的預防。健康醫療網提醒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你我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張老師專線:1980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生命線專線:1995
高壯肥肚族群要注意 12種癌症罹患風險明顯高於常人
民眾大多都有觀念,肥胖族群本來就比一般身材正常的族群很容易罹患一些疾病,但至於是哪種肥胖,似乎大家沒有特別的概念。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就在FB發文指出,那種身材高大、腹部的族群,在面對甲狀腺癌、腎癌、胰腺癌等12種癌症的罹患風險,較常人升高12%。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日前在FB粉絲專頁發文,內容中引述一項由33萬人參與的研究,當中依據參與人員的體重指數(BMI)、身高、體重、腰臀比、腰圍、臀圍,將他們大致歸納為四種體型:第1組:全身性肥胖(胖得很勻稱)。第2組:個子高,全身分布更多脂肪。第3組:個子高,腹型肥胖(肚子上脂肪更多)。第4組:個子矮,體重和BMI高,但臀圍和腰圍細。在歷經15年的追蹤研究後,33萬人中有4.7萬人罹患癌症,透過後續的分析,發現其中有2組人的罹癌風險更高,分別是「全身性肥胖(胖得很勻稱)」與「個子高,腹型肥胖(肚子上脂肪更多)」兩組,其罹癌的機率相較於正常人分增高了10%與12%。而「個子高,全身分布更多脂肪」的罹癌風險則提高3%、「個子矮,體重和BMI高,但臀圍和腰圍細」的罹癌風險沒有升高。研究人員也發現,在「全身性肥胖(胖得很勻稱)」這個組別中,有10種癌症風險升高存在正相關性,這些癌症包括:子宮癌、食道(腺)癌、肝癌、腎癌、膽囊癌、胰腺癌、骨髓瘤、乳腺癌(絕經後)、結腸癌、直腸癌。而在「個子高,腹型肥胖(肚子上脂肪更多)」這個組別中,食管癌、甲狀腺癌、腎癌、胰腺癌等12種癌症風險升高存在正相關性。此外,這些身材的人還與食管鱗狀細胞癌、口腔癌、咽癌、肺癌等癌症風險有較高的關聯。在「個子高,全身分布更多脂肪」這個組別中,與甲狀腺癌、乳腺癌、惡性黑色素瘤、腦癌、中樞神經系統癌等5種癌症風險升高存在正相關性。黃軒醫師最後也總結如下:1.全身性肥胖(包含大肚腩):罹癌風險升高了10%2.個子高,腹型肥胖(大肚腩):罹癌風險,更升高了13%3.這兩種肥胖身材,只要併有「大肚腩」,罹癌風險就會增加➕10%以上!4.這次研究通過大量數據分析發現,「大肚腩」同時併有「高個子」的人患癌症的風險更高。黃軒醫師也解釋,根據這些研究結果,可以得出結論:身材中存在這兩個特點—大肚腩和高個子的人,患癌症的風險更高。這可能與脂肪分布、體重指數、腹圍和臀圍等因素有關。因此,保持健康的體重和體型對於降低患癌症的風險非常重要。肥胖確實會增加患癌風險,但大肚腩的「腹型肥胖」與癌症風險的聯繫更為緊密。至於何為「腹型肥胖」,黃軒醫師解釋,其最大特徵就是大肚腩,腰圍大於臀圍,四肢較細。脂肪主要沈積在腹部的皮下以及肚子里的肝臟、胰腺、胃腸道等器官周圍和內部。他也引述《BMC醫學》上的研究發現,表示腰圍越粗,患癌風險越大。研究人員對350萬參與者進行了平均8.3年的長時間隨訪研究,發現有超過27萬的人最終罹患癌症。為此,黃軒醫師也建議民眾日常要做好體重管理,以及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簡要概括:1.營養的平衡維持健康體重首要步驟是:攝取均衡的營養。美國癌症協會(ACS)指出,癌症病患在治療期間如果營養足夠,可幫助維持體重,從而更好地承受治療帶來的副作用,並減少感染風險。此外,適量的體重也能保持良好的體力和活力,對身體的復原有著積極的影響。2.運動的重要規律的運動,不僅可以幫助控制體重,還能提高整體健康水平。運動有助於增強心肺功能,提升免疫力,並且可以直接影響癌症細胞的生長和擴散。根據香港大學癌症專家研究建議:癌症康復者,應該每週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以有效控制體重。3.飲食的控制除了運動,飲食控制也是體重管理的重要部分。避免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選擇富含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可以幫助維持健康體重,並減少癌症風險。研究表明,減輕體重可以顯著降低某些類型癌症的發生率黃軒醫師最後也提到,體重管理防癌,是一個多方面的過程,涉及營養、運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透過這些方法(飲食/營養、運動)我們不僅能夠減少癌症的風險,還能提高生活品質和整體健康。最後也強調「飲食控制、均衡營養、適當運動」缺一不可。
掉髮太可怕!研究曝「悲傷指數如喪偶」 醫推「這方法」再現黑髮
時常聽到有人說「頭髮是第2張臉」,好不好看也會影響到人的自信心,甚至影響到生活,就有1項英國研究指出,女性若嚴重掉髮,悲傷指數如同喪偶,顯示其擁有極高的嚴重性。對此,皮膚科醫師徐常捷就建議,除了要有充足睡眠外,多吃綠色蔬菜、堅果、含B群的食物等,都有助於黑髮生成。徐常捷在三立健康節目《奕起聊健康》上提到,頭髮對於人體而言,只剩下「好看」的功能,而有一項英國研究顯示,女性若嚴重落髮時,其悲傷指數等同於喪偶。他也笑道,時常有女性會開玩笑說,她的頭髮可能比老公更重要,所以會花很多時間保養頭髮。如果想助攻黑髮,徐常捷認為就是要養生,諸如黑芝麻、何首烏等所謂「吃黑補黑」的食品,效果反而經常讓人失望,而他也直言,除了遺傳體質外,多吃綠色蔬菜、堅果、海鮮、含B群或生物素的食物(例如胚芽類食物),加上充足睡眠、減少處在高壓生活環境、適當運動,都有助於頭髮再次變黑。徐常捷強調,睡覺是種不用錢的生髮、黑髮方式,因為當人在白天活動時,身體的營養會優先給重要的器官,比如五臟六腑、大腦、眼睛等等,頭髮則只能趁睡眠時間汲取養分,也就是說,當身體出現狀況時,就可能為了身體養分不被瓜分,而出現落髮的問題。徐常捷表示,氣血就是循環加營養,一旦頭髮變少了,它的血循環也會自然萎縮,像是高壓而「一夜白髮」都是真的會發生的情況,係因人體的免疫系統,當覺得要降低成本時,就會切換成省電模式,去攻擊毛囊中的黑色素。另外,徐常捷指出,人生第1根白髮通常平均在35歲才報到,如果在35歲之前出現白頭髮,除了可能是遺傳性的問題外,也要注意是否為發炎引起,進而去選擇不同的養分、保養方式,讓白髮再次黑回來。
食安連環爆3/日本紅麴風暴釀4死 燒到台灣?食藥署坦承使用同批原料
日本小林製藥「紅麴」保健食品風暴持續擴大,截至29日已有4人死亡,114人住院。台灣也傳出疑似案例,高雄一名70歲婦人去年3月開始服用大醫生技的「紅麴膠囊」,2個月後出現急性腎臟病需洗腎,食藥署表示婦人服用的紅麴膠囊是使用小林製藥的紅麴原料,是否因此導致腎功能惡化,仍需進一步釐清。另外,日本知名味噌製造商「丸米」也傳出疑似混入蟑螂殘骸,台灣也有相關產品輸入,邊境也採檢到一批日本秋刀魚乾含有一級致癌物,已全數退運銷毀,未流入市面。小林製藥在28日舉辦的股東大會上坦言,去年4到12月生產的紅麴產品中,可能混入了「未知成分」,因此導致使用者出現腎臟疾病。根據《共同社》報導,日本厚生勞動省29日表示,小林製藥紅麴保健品中驗出的不明物質為軟毛青黴酸,是青黴菌中衍生而出的天然化合物。目前不清楚產品為何會含有這種物質。而這種物質具有抗生物質的特性,「毒性相當高」且效果幾乎可以到抗瘧疾的程度,目前仍不知道如何影響腎臟。根據富士電視台報導,一位45歲男性因膽固醇高,從今年1月起每天服用小林製藥的紅麴保健食品,2個月後再抽血檢查,竟發現腎功能急速惡化,被醫師告知「如80多歲老人的腎」。日方目前已有26家業者、49項產品啟動自主回收。我國食藥署也指出,國內有兩家業者進口小林製藥的紅麴原料,其中「三合興產驗股份有限公司」由新北市衛生局預防性封存紅麴原料共405.7公斤;「和司特股份有限公司」由台中市盤點其39家下游業者及少量自用,總計3120公斤已預防性下架。包含上述2家業者在內,目前共有31家業者自主通報使用到相關紅麴原料提供消費者「退換貨服務」。由於部分產品有不同批號或製造日期,目前總共123件產品啟動預防性下架,食藥署已將資訊公告在官網,提醒民眾避免食用或購入。(https://www.fda.gov.tw/tc/siteContent.aspx?sid=12919)。紅麴屬於發酵食品,是利用蒸熟的米飯經由紅麴菌發酵所製成。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紅麴菌的代謝物天然紅麴色素、水解酵素等等,被認為能降膽固醇、降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因此成為受歡迎的保健食品。但紅麴發酵過程中也容易遭橘黴素汙染。藥師沈采穎表示,如果大量吃下橘黴素超標的紅麴,可能會損害肝臟、腎臟。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表示,許多民眾吃紅麴產品的目的是降血脂、降膽固醇,但其實應該先飲食控制、適當運動,如果效果不佳再用藥物控制,例如降膽固醇藥物Statins。沈采穎說,研究顯示,藥物能降低38%的高血脂,而魚油只能降低3.4%的高血脂、薑黃是1.3%、紅麴是6.6%,相較之下,保健品的效果並不好。食藥署指出,國內有兩家業者進口小林製藥的紅麴原料,分別是「三合興產驗股份有限公司」、「和司特股份有限公司」,目前皆以預防性封存與下架。(圖/台中市食安處提供)顏宗海則提醒,紅麴產品基本上是安全的,但如果民眾有服用慢性病藥物,就要當心,因為紅麴產品跟很多藥物會有交互作用,會增強藥的濃度,例如紅麴產品不能跟Statins的藥一起吃,否則容易導致肝功能異常、橫紋肌溶解症的風險,其他一些降三酸甘油脂的藥物也不能和紅麴產品一起吃。日本食安問題連環爆,知名味噌製造商「丸米」也傳出疑似混入蟑螂殘骸,緊急回收10萬多件商品。食藥署3月26日證實國內有輸入同製造廠的味噌產品約3.25公斤。食藥署指出,依《食安法》第7條第5項規定,將請業者落實自主管理與自主通報。同樣在3月26日,食藥署公布的邊境檢驗不合格名單當中,也有一批從日本進口的秋刀魚乾,被驗出一級致癌物苯駢芘超標,達80.6µg/kg,超標近40倍,全數50公斤,依規定退運銷毀,未准予進入國內市場。食藥署提醒,民眾若業網購或出國時,應避免購買以上產品,也要避免食用。
四十八歲關穎自曝靠睡眠維持凍齡 洪暐哲許下「活動到哪公益做到哪」心願
時尚名媛關穎與歌手洪暐哲今(28日 )現身知名醫美集團擔任剪綵嘉賓及公益大使,關穎表示希望能鼓勵更多人關注弱勢兒童的教育和成長,48歲的她也被問到如何一直維持在凍齡的狀態?她笑說:「多睡覺!」洪暐哲分享這次擔任公益大使與剪綵嘉賓的心得。(圖/守葳醫美集團)關穎表示先前孩子還小的時候,比較沒有時間讓自己多休息,「現在要多愛自己一點,除了充足睡眠、多喝水、適當運動注意防曬保濕外,平時也會做簡單的保養,像是水飛梭、海菲秀等,當然每年年底來一個徹底大保養也是必要的。」對於最近小孩學才藝的新聞事件,關穎說:「雖然沒看新聞,但自己有三個小孩,其實也很鼓勵他們去多嘗試不同方面的興趣跟才藝,但如果只學了一堂就跟我說就不喜歡,我其實也會希望他們再嘗試看看,才能夠知道自己是不是適合,不會強迫他們,也尊重孩子們的本性。」洪暐哲許下「活動到哪,公益就做到哪」的願望。(圖/守葳醫美集團)被問及豪門婚姻婚變頻傳,自己有什麼看法?關穎感慨地說:「其實大家走到這個年紀,身旁的朋友的確有不少人遇到婚姻的狀況,但我的想法是,只要不影響到小孩,大家各自可以選擇喜歡的生活方式也沒什麼不好。」而洪暐哲也分享這次擔任公益大使與剪綵嘉賓的心得,他表示自己還是個新人,雖然能力有限,但他許下「活動到哪,公益就做到哪」的願望,「所以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我就走訪過了台中、南投、新竹仁愛之家、雲林獨居老人的公益救助及一些獨立志工單位,有時候沒辦法有很多的錢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那我就想說可以用我的表演去做陪伴,讓小朋友們開心。」但沒想到的是,洪暐哲說小朋友最愛的竟然是他帶去的麥當勞,「就連我要唱歌跳舞,他們卻喊著要看魔術,害我最近真的想拜師學藝,去學幾招魔術來表演給小孩看。」提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洪暐哲認為是去南投偏鄉部落送物資給重癱兒,「那次部落因水災導致道路無法暢通,我們才知道原來他們有多麼不容易,光物資的運送就是一個大問題。志工說他們很常收到不合用的成人奶粉及尺寸不對的尿布,這些重癱兒除了需要特殊尺寸的尿布,加上身體機能不完全,甚至志工要用手挖才能協助排便,因此長期需要吃兒童益生菌幫助排泄。」他也說有很多照護上的細節,需要大家多花一些時間了解,才能真正有效幫助到他們。至於醫美的體驗,洪暐哲雖然經驗不多,但也覺得很神奇,「因為自己還年輕,本來覺得醫美跟我沒有什麼關係,沒想到之前因爲拍戲,鬍子生長速度太快,竟然成為我的困擾,常常白天才刮,下午就又長出來,導演常常喊說不連戲,後來體驗了醫美的除毛療程,把疼痛感降到最低之外,也解決了我的困擾。」他開心表示現在不用常常刮鬍子,節省了很多時間。
小林製藥紅麴案疑1死、76住院 國內進口逾1萬公斤原料急回收
日本小林製藥爆出旗下紅麴保健食品導致多人洗腎、緊急下架,截至26日,76人因腎臟出問題住院,其中多人需洗腎。小林製藥坦承,目前掌握1起死亡案例,疑似與服用紅麴保健食品有關。食藥署查驗後表示,小林製藥回收的5項機能性保健食品未有申請輸入我國的查驗紀錄,但國內有2家業者輸入該公司紅麴原料,共56批報驗紀錄、共1萬1115公斤,已通知輸入業者辦理回收。小林製藥宣布召回5款產品日本經濟新聞報導,小林製藥本月22日宣布自行回收部分含有紅麴成分的保健食品,因為有人服用這些產品後出現腎臟疾病症狀。住院人數共增至76人,有些人一度需要洗腎。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死亡個案在2021年4月至2024年2月約3年間,持續購買「紅麴降膽固醇錠」,1天服用3粒。另外,使用小林製藥紅麴原料的寶酒造公司公主動回收日本酒,台灣也發現有2家公司進口,已要求此2間公司回收此款日本酒。小林製藥緊急宣布召回5項保健食品,26日在官網聲明證實,一名消費者連續3年服用公司回收的一款紅麴保健品,罹患腎臟疾病後不幸身亡,目前仍在調查死因與產品間的因果關係。我業者進口1萬公斤原料 酒也遭殃除了用於自家商品,小林製藥還將紅麴原料賣給給日本、台灣等地52家公司,已有廠商相繼宣布召回產品。台灣是否有相關進口紀錄?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署副署長林金富表示,該公司發布回收的5項機能性保健食品未有申請輸入我國的查驗紀錄,但有2家國內輸入業者有輸入該公司「紅麴原料」的紀錄,統計111年1月1日至113年3月22日計有56批報驗紀錄,已同步通聯該2家輸入業者辦理回收,邊境也已經停止該公司紅麴相關產品及原料輸入查驗申請。目前2家台灣業者有輸入日本小林製藥公司紅麴原料,56批報驗紀錄、共1萬1115公斤,業者皆已進行通報。食藥署提醒食品業者,倘有使用或販售小林製薬之紅麴相關原料或產品,請依日本原廠通知或建議,停止使用、販售及自主下架,並應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7條第5項,落實自主通報,倘有使用或販售但未通報者,依同法第47條,可處新台幣3萬至300萬元罰鍰等。小林製藥紅麴保健食品導致腎病原因為何?林金富說,已行文詢問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與日本企業在台代表等相關單位,盼儘速獲得相關資訊。至於日本紅麴原料是否可能為橘黴素汙染?他指出,食藥署於108至112年共抽驗市售紅麴製品199件,其中紅麴膳食補充品(膠囊錠狀食品)12件,橘黴素檢驗結果均未檢出,實際原因還不確定。另外,財政部國庫署表示,日本宝酒造株式会社回收其今年1月起以「期間限定」方式進行販售之「松竹梅白壁蔵『澪(みお)』PREMIUM〈ROSE〉」(300毫升及750毫升),因該酒品使用小林製藥公告回收之紅麴原料作為著色劑。我國曾有2家業者進口該酒品,已請進口業者辦理市面回收,並籲請購買該酒品之消費者切勿飲用,且向進口業者洽詢回收酒品相關事宜。國內2業者緊急回收對此,大醫生技表示,旗下紅麴膠囊每一批皆有正式COA及第三方單位檢驗,包含橘黴素、有害微生物、西藥、重金屬及其他已知各項有害物質皆未檢出。近日由於日本小林紅麴於日本原廠驗出未知物質,為了安全,大醫生技健字號紅麴膠囊已於第一時間預防性下架、停止供貨,若民眾目前仍有大醫生技健字號紅麴膠囊產品,請暫停食用。相關退貨問題可撥打客服專線。三合興產業股份有限公司也表示,鑑於日本小林製藥生產紅麴原料停止使用和自主回收通知,將進行自主管理作業,並呼籲下游業者已製成品先行停止銷售,原料儘速退回、收回,已製成品待日方通知再行後續處理,並請勿再食用。國內尚未接獲有關健康受害通報,日方原廠也仍在查證不明原因中,造成下游業者及消費者困擾與憂慮,由衷表達歉意!毒物醫:太多人同時出現不良反應,很不尋常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根據研究,紅麴具有降膽固醇的效果,在國內國外都是安全產品,食藥署過去幾年檢驗都未驗出橘黴素。到底為何會出現腎病?顏宗海認為,紅麴發酵過程可能產生橘黴素,量大恐有腎毒性,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第3級致癌物,但其他化合物污染也可能致病。他表示,小林製藥紅麴保健食品事件,據了解有13人出現不良反應,2人需洗腎,「這次很不尋常」,真正原因還很難說,只能靜待日本調查結果,釐清是否有橘黴素汙染。他呼籲,民眾吃紅麴保健食品主要是希望降低膽固醇,事實上,飲食控制、適當運動、藥物治療都是有效方式。中原大學生物科技系副教授招名威表示,紅麴事件主要問題不是主元素紅麴本身,而是原料在製造、加工或其他的環節可能發生問題導致毒素污染。但目前為止日本沒公布,也不確定是不是紅麴最常被污染的「橘黴素」,呼籲民眾這段時間多注意,避免吃含有這類成分的保健品。
混合感染「H10N5與H3N2」!她發病17天亡 「5要6不」一次看
疾病管制署今(1日)表示,依據中國衛生部門上月30日發布資料,中國安徽省宣城市新增1例新型A型流感(H10N5)人類感染病例,為60多歲女性,具慢性病史,同時感染季節性流感H3N2,於去年11月30日發病,12月2日病情加劇入院接受治療,12月7日轉至浙江省醫療機構住院,因病情嚴重於12月16日死亡,其檢體於今年1月22日分離到季節性流感H3N2及禽源性H10N5流感病毒,並於1月26日經中國疾控中心複驗確定。其安徽、浙江兩地之密切接觸者均未發病且檢驗陰性,回溯監測後未發現其他可疑病例,該單位評估該H10N5病毒全基因分析為禽源性,感染人類風險低。疾管署指出,新型A型流感係指每年週期性於人類間流行的季節性流感H1N1及H3N2以外,偶發出現感染人類的其他動物流感病毒,這些病毒主要感染對象為雞等禽鳥類或豬等哺乳類動物,屬於A型流感病毒,一旦感染人類,即統稱為「新型A型流感」病例。根據文獻回顧,全球曾出現造成新型A型流感病例的流感病毒包括H1N1v、H1N2v、H3N2v、H3N8、H5N1、H5N6、H5N8、H6N1、H7N2、H7N3、H7N4、H7N7、H7N9、H9N2、H10N3、H10N7、H10N8等亞型;各亞型對人類疾病嚴重度高低不同,疾病嚴重度高為 H5N1、H5N6、H7N7、H7N9、H10N3、H10N8,其他則屬疾病嚴重度低。疾管署提醒民眾,不接觸或餵食禽畜。(示意圖/達志/美聯社)本死亡個案除為首例人類感染H10N5病例報告外,亦為罕見之混合感染季節性流感及新型A型流感致死個案,後續尚待世界衛生組織正式評估H10N5之傳播風險及疾病嚴重度高低。疾管署說明,因應中國近年來發現有H5N6、H10N3、H9N2、H3N8等人類病例,先前陸續已將中國共18個行政區之新型A型流感旅遊疫情建議等級提升至第一級:注意(Watch),包括山西、湖北、青海、雲南、陝西、海南、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省、寧夏回族、西藏、新疆維吾爾及內蒙古自治區、北京、上海及天津市,提醒民眾前往當地遵守一般預防措施。另先前亦已將二年內曾報告本土疫情之13個行政區提升為第二級:警示(Alert),包括廣東、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四川、貴州、甘肅、河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及重慶市,提醒民眾前往當地採取加強防護。疾管署呼籲民眾,不生食禽鳥蛋類或製品。(示意圖/達志/美聯社)針對本次事件,疾管署仍維持安徽、浙江之旅遊疫情建議為第二級:警示(Alert),並持續監測中國相關疫情資訊。另自去年11月26日起於4處國際機場執行之「定點監測、鼓勵採檢」,至1月28日統計已採445人,均未自中港澳入境有症狀旅客發現新型A型流感。疾管署呼籲,此次個案應屬偶發案件,發生大規模傳播流行風險為低,呼籲民眾於日常生活中仍應落實「5要6不」原則,「5要」為肉類及蛋要熟食、要以肥皂澈底洗手、出現症狀,要戴口罩速就醫並告知職業及接觸史、與禽畜長期接觸者要接種流感疫苗、要均衡飲食及適當運動;「6不」為不生食禽鳥蛋類或製品、不走私及購買來路不明肉品、不接觸或餵食禽畜、不野放及隨意丟棄禽畜、不將飼養禽畜與其他禽畜混居、不去空氣不流通或人潮壅擠的場所。
最後節氣「大寒」到!4生肖留意健康 命理師曝六大開運法
2024年1月20日22點08分節氣來到「大寒」,全年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有農諺「大寒三白定豐年」。『大寒見三白,農人衣食足」。三白意指下三場大雪。可見,農家忌諱在大寒節氣天晴無雪。相關諺語“小寒不寒寒大寒”。“小寒凍土,大寒凍河”。 「大寒」宜養腎,別以爲腎虛都是男人的專利,更把補腎等同於補性功能。常言道“男怕傷肝,女怕傷腎”,女人更要注意腎虛!腎被古人稱爲是“命門”,是女人健康與美麗的發動機及發源地。過去腎虛虧多常見於更年期的女性,但如今,二三十歲的女性患上腎虧的病例卻漸多,年紀輕輕就腰痠背痛腿軟,渾身無力、怕冷、沒胃口,不化妝的時候,更是一臉憔悴,面對是暗黃無光的臉,早起後浮腫的眼睛,日漸脫落的秀髮。天氣寒冷,寒氣通於腎,寒邪首先侵襲的就是腎。補腎,對於女人來說至關重要! 《黃帝內經》上說寒冷冬天的養生首重「去寒就溫」,如何做到「去寒就溫」防體寒、維護身心健康呢?以去寒就溫養腎養元氣為主。“寒為陰邪,易傷陽氣”,人體陽氣源於腎,數九寒冬,禦寒保暖,首當養腎。 2024年「大寒」這半個月,健康要注意的生肖是屬鼠、牛、馬、羊,容易過度勞累而引起神經緊張,失眠多夢的毛病,但只要多些時間放鬆休息,終究問題不大。一些病痛,在所難免,會有神經緊張的傾向,必須盡量多休息,多做適量運動以放鬆身心!出差或外出旅行必須注意安全第一,不要作危險性的運動,以免樂極生悲,應提高警惕。 以下提供食、衣、住、行、育、樂的「大寒」開運養生與禁忌:一、食的開運大法:1.人們可以根據不同體質進行飲食調補。偏於陽虛的人食補以溫熱食物為宜,羊肉、雞肉等都屬於溫熱食物,偏於陰虛者以滋陰食物為宜,可以多食用鴨肉、鵝肉、木耳等。2.忌吃生冷瓜果、霜淇淋、冰凍飲料等,以免內外皆寒傷脾胃,如梨,西瓜,生菜,綠豆等寒性之物,少吃海鮮和冷飲,吃吃黏硬之物,如奶油,油炸食物等,以免加重腸胃負擔,造成消化不良。3.冬天宜養腎陽,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棗等黑色食物及杏仁、核桃、大蒜、栗子、桂圓等食物,均有補腎益腎作用。二、衣的開運大法:1.增添衣物防寒防風,俗云:“大寒大寒,防風禦寒”,外出之時要穿外套,戴上口罩,帽子和圍巾。2.防寒保暖,及時添衣,衣褲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軟寬鬆,不宜穿得過緊,以利於血液的流暢。3.“冬天戴棉帽、如同穿棉襖。”人的頭部是平衡整個身體熱量的最主要部位,若頭部受寒,極易引起感冒。三、住的開運大法:1.室內溫度保持在15-20℃爲宜,不宜過高或過低;要減少去公共場所的次數。2.應每天開窗數次,以便空氣流通,將室內濁氣加速散去,讓陽光充盈室內,可保持乾燥。四、行的開運大法:1.大寒養生要順應冬季“藏”的原則,要早睡晚起,每天多睡1小時。早睡可以養人體的陽氣,晚起可以養陰氣,使精氣內聚以潤五臟,從而增強身體的免疫力。對於上班族特別提倡早睡1小時。老年人尤其要注意不宜過早起牀,晨練要推遲一些,最好待日出後再出門。2.在冬天,熬夜對身體的傷害比在其他季節更大。現在不少年輕人習慣熬夜,一到週末就長時間補覺,久而久之對健康相當不利。3.冬季夜長日短,人們也應適當調整作息時間,最好等到太陽升起後再起牀。有些人因爲工作原因,不得不天沒亮就起牀,那更應儘量早睡。在冬季,最好能在晚上23點(子時)之前上床休息。五、育的開運大法:1.切忌運動過量,出汗太多,避免陽氣隨汗液而出,受到損傷。鍛煉應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快走、慢跑、廣場舞等。運動強度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而定,以微微出汗最好,下雪天或室外溫度低於攝氏12度,最好暫停戶外鍛煉。2.冬季靜養還要格外重視養心、靜心,靜養並不意味著不動或少動。冬季進行適當運動還是有益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冬季要避免劇烈運動,因爲大汗淋漓時,寒氣容易通過張開的毛孔侵入體內,容易使人生病。3.俗話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這說明不少人因為冬天天冷,就不願運動,其實冬天運動對身體有益,有助於增加免疫力,能夠預防感冒、肺炎、支氣管炎等疾病。六、樂的開運大法: 不過度勞累,情緒穩定,保持良好的心境,切忌急躁和精神抑鬱。所謂“暖身先暖心,心暖則身溫”。意思是說心神旺盛,氣機通暢,血脈順和,全身四肢百骸才能溫暖,方可抵禦嚴冬酷寒的侵襲。因此在大寒時節,我們應安心養性,怡神斂氣,尤其是老人家,因今年大寒前後適逢春節,兒孫滿堂,此時精神調養還應注意避免過喜或傷心,減少心腦疾病的發生。要注意保持心情舒暢,心境平和,使體內的氣血和順,不擾亂機體內閉藏的陽氣,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防猝死!飲食遵守「三低一高」原則 在家「深蹲」輕鬆提升肌力
隨著現代飲食習慣逐漸西方化的影響,代謝症候群已經是現代人常見的健康狀況,也讓所謂過勞以及猝死的問題逐漸浮上檯面,黃威杰營養師表示,代謝症侯群本身不是一種疾病,而是對於血壓、血脂肪、血糖和腰圍等數值出現異常的統稱,這些數據的異常會使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大大上升,例如常見冠狀動脈症候群、中風、高血壓、心臟病和周邊動脈阻塞等等。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代謝症候群標準如下:1.腹部肥胖:男性的腰圍≧90cm(35吋)、女性腰圍≧80cm(31吋)。2.血壓偏高: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5mmHg。3.空腹血糖偏高:空腹血糖值≧100mg/dL。4.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150mg/dL。5.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男性<40mg/dL、女性<50mg/dL。符合三項(含)以上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 。黃威杰說,大多數心血管疾病其實是可以被預防的,只要我們能夠減少生活當中的一些危險因子,例如均衡抗發炎飲食、規律運動和減少酒精攝取。黃威杰也提倡日常飲食「三低一高」的健康口訣:低油、低糖、低鹽、高纖,減少紅肉和過多的飽和脂肪攝取,避免過高的精緻澱粉和及含糖加工食品,每日攝取充足的膳食纖維,建議每人每天至少攝取20~35公克。另外,當胰島素發生阻抗時也是產生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族群,而適當的運動也能改善這個問題,因為身體細胞需要使用葡萄糖作為能量使用,而葡萄糖進入細胞就需要胰島素的幫忙,這時候如果血液葡萄糖無法進入細胞,身體的正常代謝功能就會出現問題。根據美國心臟病學會(AHA)建議,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或每週75分鐘高強度運動以及一週兩次的阻力訓練,維持適當運動可增進血液循環、改善心臟健康。對此,黃威杰就建議民眾,在家也可以做一些簡單運動,透過自身體重做到負重訓練,例如:跳繩、伏地挺身、深蹲和波比跳等等來增加心肺功能。而阻力訓練不像有氧訓練需要長時間運動,黃威杰也舉例說明:「深蹲運動以每次15~20下為基礎,配合間接休息60秒,最好能連續做5組,這樣就是一個很好的居家提升肌力運動。」因為這一類的心血管疾病初期都沒有症狀,所以如果處於高風險的族群,還是要開始注重良好均衡飲食、規律作息和養成運動習慣才能有效遠離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
運動有機會逆轉心臟老化? 醫師:「循序漸進」是關鍵
隨著年齡的增長,心臟肌肉僵硬、失去彈性逐漸成為老化的常態,這不僅導致心臟功能下降,還可能引發心臟衰竭等問題,難免令人擔心該如何避免或根治。根據復健科醫師王思恒在粉專「一分鐘健身教室」指出,「適當運動」有機會令衰退的心臟起死回生,運動永遠不嫌晚,但必須要「循序漸進」才能避免運動傷害。 王醫師指出,即使是在50歲之後才開始運動,仍有逆轉心臟老化的希望。有位經常運動的69歲運動員,心臟表現竟與年輕人一樣有彈性。更指出,有研究針對平均年齡53歲中年受試者,進行為期2年的實驗。期間受試者循序漸進增加每週5~6小時的運動量,選擇運動項目隨個人喜好,包括跑步、腳踏車及游泳,訓練強度達到中高水平,每週還包括2次高強度間歇訓練。 經過2年的運動訓練後,重新檢測受試者的身體數值。學者們發現,他們不但最大攝氧量竟然增加了18%,且成功逆轉左心室肌肉的硬化現象。王醫師呼籲,運動訓練應當循序漸進,特別是初次接觸運動的人來說,建議從每天30分鐘開始,一步一腳印,保持穩定。 王醫師更表示,做動作的「姿勢不對」或「用錯力」往往不是主因,運動受傷的患者問題多半出在「未循序漸進」,在太短的時間內重複做太多、太難的運動才造成的傷害‧如果姿勢是運動傷害的主因, 職業選手及教練應該幾乎不可能會受傷,顯然實際狀況並非如此。
85歲老太太多處骨折不知已骨鬆 女兒駝背變矮竟然也同病
85歲苗栗獨居老太太,一年前在浴室滑倒引發髖部骨折,家人考慮老太太行動不便需要照顧,接至台北就醫治療,醫生診察時發現,老太太不但脊椎曾經因壓迫性骨折使用骨水泥,手腕與肩關節也都曾因骨折接受手術治療過,醫師特別檢查骨密度,確認罹患骨質疏鬆症,就連陪同女兒竟然也是骨鬆患者。遺傳也是骨鬆高風險因子 家人患病最好也確認自己骨質狀況台大醫院骨科部主任王廷明醫師表示,高骨鬆風險包括高齡、停經後、茹素、運動量少、長期吸菸喝酒等,在各界努力下,很多民眾都已經開始注意自己是否具有骨鬆危險因子,其實遺傳也是骨鬆常見成因,如果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親友罹患骨鬆,就要小心自己骨質是否健康,盡快主動接受檢查。王廷明醫師說明,85歲個案在髖部骨折前數年,就曾因骨折就醫,檢查確認骨密度T值僅有-2.9,但當時並未積極治療,導致後續骨折。此次陪同就醫的60多歲女兒,在診間時也被察覺到駝背,測量身高竟比年輕時矮了6公分,骨密度檢查T值只有-2.6,雙雙診斷為骨質疏鬆症,因此母女都自費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治療1年後母女骨密度都大幅提昇,減少未來發生骨折危險。骨密度小於-2.5就應規律治療 減少流失與加速生成對抗骨鬆威脅王廷明醫師提醒,單純骨鬆沒有明顯症狀,大部分患者常在脊椎壓迫性骨折後,或輕微跌倒讓撞擊部位骨折,才知道骨質不佳,想要在危害發生前治療骨鬆,高風險族群最好先利用DXA骨密度檢測確認骨質,一旦骨密度T值小於-2.5,最好要長期且規律接受治療,同時保持良好營養攝取與規律運動習慣。王廷明醫師指出,目前治療骨鬆藥物可分成兩大類,分別為減少骨密度流失藥物,與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台灣健保將前者訂為第一線用藥,可避免骨質惡化太快,後者則是第二線用藥,能快速提高骨密度,但假使骨鬆狀況非常嚴重,想要趕快拉高骨質或骨折手術成功率,可以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骨密度不佳做手術增加失敗風險 可先加快骨質生長提高成功率王廷明醫師強調,臨床面對嚴重骨鬆病患要做手術,經常發現骨釘較難鎖在骨頭上,或更換人工關節時,容易發生鬆脫或下沉,導致手術失敗率上升,因此如果病人手術急迫性不高,經濟考量許可下,會建議先用藥物快速增加骨質,可以提高手術成功率,併發症機率也會降低,未來再骨折發生率也會減少。簡單化用藥提高長期規律治療意願 適當營養與預防跌倒也很重要王廷明醫師也說,治療骨鬆如同高血壓,只要中斷用藥,病情很快會打回原點,但獨居長輩常有多種慢性病,用藥方式容易很複雜,常會影響規律治療骨鬆意願,甚至忘記回診檢查與用藥,因此在診間會不斷提醒老人家,一定要規律回診外,也會根據病人狀況,簡單化藥物使用方式,增加疾病治療意願。王廷明醫師補充,骨鬆患者除了規律穩定接受治療,也要保持足夠鈣質與維生素D攝取,並且預防跌倒也是重要關鍵,居家環境要保持明亮,浴室最好能安裝扶手,如果年紀較長行動不便,外出活動務必攜帶助行器或柺杖,但千萬不要因為害怕意外就不出門,適當運動對保護骨質與維持肌力有很大好處。台大醫院致力改善骨鬆醫護治療品質 臨床研究不斷獲國際肯定王廷明醫師提到,隨著人口高齡化骨鬆威脅日益增長,台大醫院對骨鬆醫護投入相當多資源,骨科部所有醫師都接受過相關訓練,也累積很多經驗,能根據每一位病患狀況,給予最妥善的治療處置。另外在學術研究上,台大體系醫院也不斷有臨床研究,甚至在世界骨鬆協會發表,並拿到很好的評價,希望能不斷提高骨鬆醫療品質。
越穿越冷! 挑錯禦寒衣物恐失溫 醫曝:「這樣穿最保暖」
天氣冷颼颼,許多人把保暖衣物穿上就出門,醫學博士黃軒提醒,挑選合適的材質與合身衣物非常重要,如果穿錯甚至可能導致失溫,優先保護容易散失體溫的部位,例如頭部、手部和腳部,戴上帽子、手套和厚襪子,並穿著合適的鞋子,避免腳部潮濕。禦寒穿搭也是一門大學問,醫生發文提醒如何穿搭、挑選材質,才不會越穿越冷,穿對衣物才能暖暖呼呼的過冷冬。(圖/擷取自黃軒醫師Dr.Ooi Hean)黃軒在個人臉書粉專「黃軒醫師Dr.Ooi Hean」發文提到,正確保暖穿搭可以從挑選適合的內衣開始,適合的內衣材質對於保持體溫和舒適度非常重要,根據不同環境選擇也不同,寒冷的戶外可以許選擇像是羊毛、羊絨,長時間在室內環境的話就可以選擇棉質、合成材料。黃軒接著表示,寒冷天氣穿著涉及到多層保暖,穿搭外套可以劃分為基底層、中間層、外層三部分,基底層選擇羊毛、絲綢或聚丙烯等材料,對於保持體溫、濕氣排出有很好效果,中間層挑選羊毛、化纖或合成保溫等可以捕捉體熱的材質,最後外層可以再套一件防風防水的夾克,保持內層溫暖。許多人也會圍上圍巾保護頸部,黃軒提到,雖然圍巾有許多不同的圍法,但根據實驗結果發現,最保暖的方法是環扣式圍法,透過將圍巾對折再對折的方式,圍出四層防護,脖子周圍有更多布料重疊,自然不容易讓熱空氣逃跑,也能防止冷空氣鑽漏洞黃軒提到,選擇適合的手套對於保暖很重要,尺寸測量可以根據掌圍、手套全長和中指長來測量,不能太緊也不能太鬆,要留有一些空隙讓空氣流通,材質方面更推薦皮質,相較於棉絨、尼龍來說更加防風防水。黃軒說明,其實除了穿搭,也可以適量食用辛辣的食物,如薑、蒜、辣椒等,透過刺激血液循環,使身體產生暖和的感覺,但要注意不可過量,以免傷害胃部,黃軒提到,適當運動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增加體溫,如散步、跳繩、做瑜伽等,而且不只增加體溫,還可以改善心情,減壓放鬆,不過也要注意不要過度出汗,以免失去體溫。
五旬婦女膝關節退化疼痛無力 檢查竟發現是「走路姿勢」惹禍!
53歲林姓婦女覺得右腳膝蓋疼痛無力、蹲不下去,至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骨科門診就醫發現膝關節退化。醫師看著林婦走入診間的步態,發現她走路姿勢不正確,詢問後原來是她工作時左腳曾不慎踢到鐵條而受傷,因為疼痛所以走路重心多改放右腳,長期不正確的走路姿勢可能就是導致右膝軟骨磨損的原因,診視後確診右膝退化性關節炎,在安排「半套」人工膝關節置換後疼痛感消失,大幅改善生活品質。膝蓋加速退化 嚴重影響生活梁文雄醫師指出,林婦因為左腳受傷疼痛,將力量移到右腳,這樣雖然可以少讓左腳承受身體的重量,減緩疼痛感,但長期下來右膝不堪負荷,並且加速退化,嚴重影響生活。起初林婦對手術感到焦慮,期間嘗試至國術館,但效果不彰因此決定就醫。梁文雄醫師說明,早期膝蓋退化性關節炎不一定需手術治療,可藉由體重控制、適當運動、充足休息及藥物來控制,但如果損壞嚴重,就會建議手術治療。膝蓋軟骨磨損 置換人工關節手術的選擇會依據關節退化的程度及狀態來決定,由於林婦經檢查為內側軟骨磨損,評估可施行半套人工關節置換,僅清除局部受損的關節軟骨,不會破壞健康韌帶,傷害較小,恢復更快,病人術後當天就下床走路,術後兩天即可離院返家。不論是半套還是全套,其實人工關節置換術是常見的手術,對疼痛的緩解相當有效。梁文雄醫師呼籲,不要害怕接受治療,也提醒不要接受民俗療法或自行購買藥物服用,以免延誤就醫時機。
「2慢性病」控制不佳恐變心臟衰竭! 醫曝背後主因
60歲的中國大陸台商林先生,20幾歲時就檢查出有高血壓,林先生在台灣都是到專科診所就醫拿藥控制高血壓,到中國大陸工作了10多年後,被診斷出罹患糖尿病,但病情在當地醫療院所拿藥控制得並不理想,整個人又累又喘,總覺得心臟有一股無力感,考慮後決定趕快回台灣做進一步檢查。心臟衰竭關鍵主因 體內腫瘤影響代謝大里仁愛醫院心臟內科黃民評醫師經診斷林先生是心臟衰竭,由於林先生年紀輕輕就有高血壓,黃民評醫師研判「可能有其他問題」,進一步安排抽血結果有低血鉀情形,接著進行電腦斷層檢查,竟然在腎上腺發現一顆腫瘤,這是由腎上腺分泌的荷爾蒙所形成的腫瘤,除了會造成高血壓影響心臟功能之外,還會干擾體內代謝導致胰島素的阻抗變強,因此讓林先生的血糖變得難以控制,心臟長期以來經歷如此折磨就變成了心臟衰竭。心臟衰竭常見這些症狀 三高是高危險族群黃民評醫師指出,如果發生心臟衰竭時,會降低血液的供應量,即引發包括:疲倦、喘及下肢水腫等症狀,當心臟衰竭更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呼吸衰竭以及急性腎臟損傷等情形。黃民評醫師說,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病人屬於心臟衰竭的高危險族群,家中休息時測量血壓收縮壓超過130,或者是舒張壓超過80毫米水銀汞柱,就要小心高血壓。一般人的血壓大約從40歲起可能就會慢慢變高,建議應該定期量血壓和體重。假如年輕時即有高血壓,更要提高警覺是否是其他原因造成的續發性高血壓,例如腎臟疾病、內分泌腫瘤及睡眠呼吸中止症等。注意飲食攝取均衡 適當運動不可少黃民評醫師提醒,心臟衰竭的病人要注意飲食營養攝取均衡,建議可採取少糖、少油、少鹽、少吃加工肉類品、多吃蔬菜,而且攝取適當水份和鹽份的原則。另外,病人亦需要做適當的運動,定期回診追蹤病情,遵照醫囑吃藥,隨時注意身體狀況,確保自身健康。
佳娜懷孕6個月健身被狂勸 祖雄曝「孕婦運動」注意這3點
烏克蘭正妹佳娜和祖雄在今年結婚,2人也經常在社群上曬恩愛,佳娜現在懷孕6個月,還是有跟祖雄去健身,讓不少人擔心。對此,祖雄拍影片解答,正常來說孕婦可以運動,但是有3點要注意。祖雄說,他現在會帶老婆去做運動,很多人會留言表達擔心,勸他不要帶孕婦運動或過度勞動,因為傳統華人會擔心動了胎氣,而在運動科學上來看,孕婦保持適量運動,在生產時能更順利也較快,因為生小孩需要很大力氣,也需要額外肌力支援。祖雄表示,孕婦還是能適當運動。(圖/翻攝herotai_official IG)不過,祖雄強調,孕婦運動還是要注意3點:1.避免身體碰撞,因為任何碰撞的運動,可能會撞到寶寶。2.不能讓心跳在短時間急速衝高,尤其是會喘到不行的高強度運動,在有氧時要保持能輕鬆說話,不會氣喘到不行,就是孕婦合適的輕度運動。3.一般情況下孕婦都能運動,如果身體有特殊狀況,建議還是要找專業健身教練或詢問婦產科醫生。影片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跑步機真的要慢,我朋友懷孕都每天重訓 身材一點都不像孕婦超棒」、「懷孕不是一味的坐著,適量的運動是很好的」、「佳娜現在運動起來還是好美」、「孕婦體力都比我好」、「西方會運動,東方死不動」、「很健康的觀念」、「這樣適度訓練運動很好,基本上生出來小孩可以直接領健身教練證」、「我在健身房工作,也是有孕婦來運動」。2人上月度蜜月。(圖/翻攝戴佳娜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