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日點
」 太陽天氣熱別抱怨「大」太陽!7/5將今年迎最小太陽 天文館揭炎熱原因
暑假來臨,台灣天氣炎熱各地更屢創高溫,人們常把高溫歸咎於頭頂的太陽,但其實7月5日是地球今年離太陽最遠,也是太陽看起來最小的1天。當日下午1時6分,地球將通過「遠日點」,相較於今年1月3日通過的「近地點」遠了約500萬公里,台北市立天文館表示,這個距離足以塞下超過390顆地球,即使光速也得17秒才能穿越。天文館表示,與近日點相較,地球在遠日點時所接收到的太陽輻射能量少了約7%,照理會降溫才是,但事實上由於地球自轉軸傾斜,7月時北半球受太陽直射且日照時間長,加上北半球陸地面積較大、溫度變化明顯等,綜合這些因素,對氣候的影響,遠超過因距離太陽較遠而減少的輻射能量,所以夏季炎熱,實在不是因為太陽太「大」的緣故。天文館說明,當天太陽的視直徑也比過近日點時小了約3.3%,如果將相同器材在過近日點與遠日點時所拍攝的太陽影像並列,便很容易比較出其間的差異。造成近日點與遠日點的原因,是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為橢圓形而非完美圓形,此外在其他星體的引力作用與歲差等因素影響下,地球通過近日點及遠日點的日期和與太陽的距離也並非固定,會有微小的變化。
今天距離太陽最近!2024年「最大太陽」登場 目視放大3.4%
2024年「最大太陽」登場!台灣時間今(3日)上午8時38分為「近日點」,也就是一年當中,地球公轉軌道最靠近太陽的位置,此時抬頭遙望太陽的視直徑會比平常「放大3.4%」。綜合外媒報導,地球繞著太陽公轉,運行軌道是一個橢圓形,因此才有與太陽距離遠近的差異,而距離太陽主體最近與最遠的極端點,又被稱為「近日點」和「遠日點」,每年1月上旬地球會經過近日點,遠日點則是發生在7月上旬,將是全年目視最大、最小太陽的2個時段。2024年的「近日點」落在台灣時間今(3日)上午8時38分,此時地球距離太陽僅9140萬英里(約1億4710萬公里)、太陽視直徑為32角分31角秒,堪稱「年度最大太陽」,相較地球通過「遠日點」的視直徑大了3.4%。有趣的是,為何太陽最靠近地球的時候,氣候反倒不見得炎熱?原因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時「地軸是傾斜」的,以台灣所處的北半球為例,地球每年1月份行至近日點時,太陽直射在南半球,因此北半球接收到的太陽熱能較少,氣溫自然較低;反之地球行至遠日點時,太陽直射在北半球,此時雖然「日地距離」較遠,但接收到的太陽熱能反而較多。另外,由於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速度會受到「日地距離」變化影響,促使一年四季的長度均不相同,當地球運行至近日點時,公轉速度比起經過遠日點要來得快,此時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造成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更短。
地球明運行至近日點…「視直徑大3.4%」全年最接近 準確時間出爐
地球將在週四(5日)0時17分運行至「近日點」,是1年中最接近太陽的位置,此時地球距離太陽0.983296天文單位,也就是1億4,709萬8,988公里,比起7月4日地球過遠日點時的1.016680天文單位、1億5,209萬3,163公里來說,足足近了大約500萬公里,也使太陽的視直徑大了3.4%,是全年中太陽最大的一天。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表示,地球過遠日點時,距離太陽約1.016680天文單位,也就是1億5,209萬3,163公里,而週四0時17分運行至「近日點」,距離太陽約0.983296天文單位,也就是1億4,709萬8,988公里,足足近了大約500萬公里,也使太陽的視直徑大了3.4%,全年中太陽最大的一天。雖然離太陽特別近,但天氣怎麼還是冷颼颼?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透露,其實決定氣候的因素很多,比起距離來說,陽光照射的角度更加重要。地球通過近日點時剛過冬至不久,太陽直射南半球的南回歸線附近,比起夏至直射北回歸線時,位於北半球的臺灣,單位面積接收到的陽光少了將近30%,而且日照時間也比夏至時短了大約3小時,因此儘管距離近了3.4%,但臺灣仍處於寒冷的冬季!另外,太陽自2019年底進入新的第25週期後,活動日漸升高,幾乎每天都有大量太陽黑子分佈在太陽表面,甚為壯觀。臺北天文館特別於開館日的10至12時、14至16時,開放專業望遠鏡供民眾及學校團體以安全的方式,仔細觀賞這顆對我們最重要的恆星。
小行星以「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為名 台泥支持多元物種保存成現代方舟
台泥(1101)企業團今(17)日舉行「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小行星」發表會暨授證儀式。台泥表示,早在2007年時,辜嚴倬雲女士與當時台泥董事長辜成允,將位在屏東高樹鄉的「泰和農場」部分土地提供出來,由台泥企業團投入經費支持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李家維,推動成立「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目前「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熱帶與亞熱帶植物保育基地,更於2021年正式躍上天際。國立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將所發現的第526460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Ceciliakoocen),並通過IAU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審查。「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小行星為2006年08月28日由鹿林天文台台長林宏欽及美國馬里蘭大學葉泉志博士共同發現,大小約在1-3公里之間。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小行星繞行太陽一圈5.62年(軌道週期),離太陽最近時(近日點)為3億公里,最遠時(遠日點)為6.46億公里。台泥董事長張安平表示,此次命名彰顯「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對於物種保育及生態永續的無私奉獻,希望這個地球上最大的熱帶植物保種中心,能成為植物諾亞方舟,乘載著永續的希望繼續前行;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小行星也將此精神化為永恆,在宇宙中照耀大地。台泥董事長張安平表示,保種中心團隊正協助台泥以原生植物復育花蓮和平、蘇澳太白礦區,已大量繁殖白及與東方狗脊蕨的幼苗。(圖/黃耀徵攝)辜嚴倬雲女士由兩位女兒辜懷群與辜懷如代表出席發表會,並接受中央大學周景揚校長授贈的紀念銘版。張安平承諾,台泥將長期出資支持保種中心的日常運營,勇於承擔處理人類文明與大自然複雜關係的重任,也希望新冠病毒可以消失,2022年可以是更好的一年。張安平於記者會上提到:「老董事長公亮先生儒商風範,為兩岸,亞洲和世界和平然諾一生,將企業的經營宗旨與社會利益緊密相連,心中所念便是謀求人民福祉與回饋社會。辜嚴倬雲女士則熱心公益事業,無償捐出屏東泰和農場20公頃土地,用於建設植物保種中心。從年輕便致力慈善事業及婦女地位的平等均權,支持弱勢團體,從未改變。」張安平指出,保種中心座落的泰和農場原是片種植著瓊麻和甘蔗的畸零地,這塊貧瘠的沙礫地,早年因為辜嚴倬雲女士的苦心經營而留下來,不僅幫助過周遭幾百戶窮苦的農家,還能為生態保育盡一份心力,保種中心當年以「辜嚴倬雲」為名便是感念她52年來的費心經營。保種中心成立宗旨,契合台泥企業團追求永續地球的經營理念,從生活環境到多元物種的存續,都是台泥努力的方向,台泥從保種中心成立之初便全力支持,至今13年從未間斷。保種中心以熱帶和亞熱帶的瀕危或珍稀植物為主要蒐集項目。從初期的蘭科、鳳梨科等12類植物,後再新增秋海棠、多肉、水生及苔蘚等,保種中心已累積近30類植物,其中有許多世界之最、或野外滅絕的種類,到2021年,已有3.4萬種活體植物。此外,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也針對植物的不同部位,進行液態氮冷凍保存,現已有4000多個物種、2.5萬份組織標本,為下一個世代的科學家準備研究材料。
小行星以「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命名 成為最「有種」的小行星
中央大學今天表示,將學校鹿林天文台所發現的第526460號小行星命名為「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 Ceciliakoocen )」,彰顯其對物種保育及生態永續的無私奉獻,更成為台灣最「有種」的小行星。「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2007年成立,蒐藏超過3.4萬種來自世界各地的活體植物,為全球最重要的熱帶和亞熱帶的植物保種中心。台泥企業團今舉行「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小行星」發表會與授證儀式,希望這個地球上最大的熱帶植物保種中心,能成為植物諾亞方舟,乘載著永續的希望繼續前行。「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在台泥前董事長辜成允及辜嚴倬雲女士大力支持下成立,其使命為保育全世界熱帶及亞熱帶植物,以永續地球上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這個保種中心以異地活體保存,學術研究為本,透過國際學術交流,參與世界熱帶植物保育計畫。目前已成功培育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植物,其中蘭花、鳳梨、秋海棠及蕨類收藏更是世界之最。中央大學表示,「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小行星為2006年08月28日由鹿林天文台台長林宏欽及美國馬里蘭大學博士葉泉志共同發現,大小約在1-3公里之間。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小行星繞行太陽一圈5.62年(軌道週期),離太陽最近時(近日點)為3億公里,最遠時(遠日點)為6.46億公里。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肯定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對於保存物種,以及盡力降低物種消失的危機所付出的心力。中央大學以地球科學起家,在環境永續上與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並肩同行,以科學的專業,守護台灣和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