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娜伊谷
」 嘉義阿里山吊橋棧道斷1死5傷 團員憶:準備拍團體照突然垮
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福美吊橋棧道13日發生斷裂意外,5人重摔,其中一名廖姓婦人頭部重創亡,據悉,苗栗縣通霄鎮退休協會42人到阿里山參加2天1夜遊,14日照樣跑行程,團員們想到意外發生時,依舊心有餘悸。13日下午4點多,苗栗縣通霄鎮退休協會成員要去阿里山鄉達娜伊谷生態園區,行經福美吊橋旁景觀平台,因為木板脫落有5人跌落,送醫後,75歲廖婦不治。團員說,「大家說照時團體照,就踏過橋地方,站好準備要照,突然就垮下去」,當時有人尖叫,還看到很多人掉下去,有人趕緊叫救護車。另外4名傷者意識清楚,送醫無大礙。據悉,出事的福美吊橋景觀平台,由中華民國紅十字總會在2009年的八八風災後拿善款興建,2011年5月捐給阿里山鄉公所,後續由公所維護,完工13年,事故詳情及責任歸屬待釐清。嘉義縣長翁章梁知情後,指示文觀局全力協助家屬處理後續。阿里山鄉長高瑞芳表示,他對此消息很難過,釐清事實再說明,也討論如何善後,「碰到這件事我是非常的難過、遺憾」,該設施目前已封閉。
銅門村再生2/遊客蹂躪又遭風雨肆虐 生態廊道開放無期
花蓮縣秀林鄉銅門村33年前在歐菲莉颱風時遭遇土石流災害,該村第12及13鄰的房舍被掩沒,相關單位在該起不幸事故後設立了土石流警示機制,在可能遭受土石流為害的區域內設立了「保全戶」,一旦降雨量達到警戒值,就必須撤離到避難所。銅門村除了有知名的「慕谷慕魚生態廊道」外,還有原住民打造的「銅門刀」這項特產。前慕魚護溪隊分隊長鍾明智是一位銅門刀製作達人,他的製作工坊就位在「保全戶」的警戒區內,平時只能用來工作,禁止在裡面居住。他的父祖輩原本住在立霧溪上游,他自己則出生在附近山裡的部落,後來銅門村開闢了道路,他與家人就搬下來到靠近溪谷的地方,靠打鐵為生。銅門刀達人鍾明智的「鄉野鐵店」位在土石流警戒區內,僅能做為工作室,不能在內居住。(圖/劉耿豪攝)銅門刀傳承最早可追溯到荷蘭人來台的時代,以前台灣沒有鐵器,是由荷蘭人首次帶來鐵刀,到了鄭成功時代再引進了中國大陸的鐵器,但純度仍不高;到了日治時代,太魯閣族從日本人那邊學會製作武士刀的方法,煉出百分之百的鋼,而且過程中用水淬火,不同於一般製作使用油,更能控制不同部分的成分,成為一絕。「我們原住民的刀,從刀背到刀刃的硬度與韌性不同,既鋒利又不易斷裂。」鍾明智說,如果整把刀都是百分百堅硬的鋼,很容易就斷,他一面說,一面拿刀用力砍金屬門檻,證明自己所言不虛。「慕谷慕魚的美景被外界得知後,大批遊客湧入,不僅留下許多垃圾,還有人在溪邊烤肉,搞得環境髒亂、蒼蠅到處飛。」鍾明智說,因此村民決定限制遊客人數,一天只能讓600人進入,後來因為通往生態廊道的隧道坍塌,村民索性停止開放遊客進入,至於何時開放、如何管理,居民之間仍有不同意見,現在仍在討論中。 已退休的前銅門國小總務主任許勝雄說,滅村慘案發生當年居民的危機意識不夠,有很多人在附近挖庭院石出售,可能是導致土石流的主要原因之一;他說,遭到土石流埯沒的住宅區,中間是一條「無名溪」,平時乾涸,下雨的時候才會形成小溪,但居民為了方便活動,在無名溪上堆土石做為步道,阻礙了溪水流動,1990年歐菲莉颱風來襲時,這條無名溪形成了6個水潭,最後水潭接連潰堤,挾帶的土石把下方的房舍掩沒。「現在哪裡發生了土石流,就會想到我們這裡。」許勝雄說,災害發生已經是30多年的事,但至今仍不容易忘記當年的慘況;但另一方面,慕谷慕魚也是早在十幾年前就最先發展的生態休閒區,那時都還沒有阿里山的「達娜伊谷」,屏東、台東及新竹的原住民休閒園區也尚未開始,其他地方的社區協會還到銅門村的慕谷慕魚來取經。他感嘆,現在因為部分的居民對如何開放觀光仍有不同意見,慕谷慕魚封閉已6年,希望近期的部落會議能達成共識,再為地方帶來新的活力。慕谷慕魚生態廊道在東段一號隧道於2016年10月發生坍方後關閉,雖然隧道已在今年7月修復,但仍待居民召開部落會議,討論開放外地民眾前往觀光事宜。(圖/報系資料照)
午後雷雨阿里山達娜伊谷溪水暴漲 3男溯溪受困驚險獲救
嘉義縣阿里山區昨(11)日下午下起雷雨,3名男子原本相約至「達娜伊谷」溯溪,卻因溪水暴漲受困,緊急向消防局求援。警消人員獲報抵達現場,經評估後架繩橫渡,救援人員一步步越河,驚險將3人陸續救出。消防局表示,昨天下午4時54分獲報,民眾指稱阿里山達娜伊谷附近山美大橋上游,有民眾受困,請求協助。警消隨即派遣奮起湖、阿里山、三和分隊及第三大隊部人員,共6車12人前往。警消抵達現場,發現共3人受困,救援人員評估溪水湍急,加上天色愈來愈暗,不利救援任務進行,經評估後決定使用拋繩槍、架設繩索,由救援人員涉險一步步走在湍急溪水中橫渡到對岸,畫面相當危險,所幸順利於晚間7時42分將3人全部救出,3人皆無受傷,救援任務圓滿完成。據了解,中央氣象局統計「達娜伊谷」上游的里佳村,昨天下午約2時許降下雷雨,不到2個小時累積降雨量68.5毫米,短時強降雨造成「達娜伊谷」山洪暴發。中央氣象局提醒,這一周午後雷陣雨又快又急,請民眾注意雷擊及溪水暴漲溪河、海濱戲水,要多隨時留意天氣變化!
阿里山英迪格酒店開箱2/「ton'u kitchen粟餐廳」菜色大窺秘 揉合原民風味與在地食材 三餐各自精采
前一篇我們開箱了阿里山英迪格酒店的整體空間,這一篇我們就來講講館內唯一餐廳「ton’u kitchen粟餐廳」的餐點與空間。當遊客踏入位於1樓的餐廳時,便會看到以隨風搖曳的小米田所設計的視覺意象,ton’u是鄒語小米的意思,也是過去鄒族主食之一,設計團隊以滿滿的小米意象裝飾圍繞著座位區,營造出慶典氛圍,也象徵「食滿豐收」。座位區可見小米田視覺設計。早餐會不時調整飯、麵類與小吃品項,讓住客保有新鮮感。這裡屬於全日餐廳,從自助式早餐、午間定食到向fine dining靠攏的晚間套餐皆具,雖然呈現方式不同,但都集結嘉義特色小吃、阿里山在地食材與鄒族料理等特色。以主要搭配住房專案的早餐來說,餐檯上便可能出現西市排骨酥湯、山豬肉鹹塔、鹽梅馬告大根、甜柿鹿肉沙拉等特色菜,但最特別的還有會不定期調整的飯、麵與小吃,像是雞肉飯、北港土豆仁飯、煎粿、肉捲、控肉飯、肉燥飯,甚至嘉義特有的白醋涼麵,都可能是供應選項之一。早餐除了原民風味料理或嘉義小吃,也有煙燻鮭魚、現煎歐姆蛋等大眾化選擇。「原鄉三味定食」。(1,280元+10%)而午餐目前主要供應兩套定食套餐,其一為「原鄉三味定食」,以鯝魚、山筍與芥末為重點,可吃到鯝魚炊飯、山筍赤味噌湯、麻竹筍豬肉角煮、季節生魚片、白山葵手作豆腐等菜餚,融合原民與日式料理風味;另一套「阿里山茶薈」則主打苦茶油、高山茶、蘆花雞,可吃到爽口的苦茶油蘆花雞配金萱茶飯、刈菜筍干蛤仔湯、蜜紅茶樹豆燉豬腳、山當歸醉蝦、佛手瓜苦茶油煎蛋、阿里山醬筍等,偏向中式與原民風味。「阿里山茶薈」午間定食。(1,080元+10%)將「酒蒸海螺」(左)吃完,再打開底下蓋子會發現用羽衣甘藍包裹的「獵人包」。而餐廳斥資百萬引進有「烤箱界法拉利」美譽的西班牙國寶級Josper烤爐,設置在開放式廚房餐台區,讓每位用餐客人都能感受主廚直火炭烤的美味。直火炭烤講求的除了火候還有木柴,主廚遵循鄒族傳統、選擇相思木為燒烤原料,相思木木材的取得並非是透過砍伐而成,而是需要等相思木自然倒塌後,才能整理撿拾出可用木材。其質地堅硬扎實,燃燒時不易爆裂、燃燒時間長且穩定,煙燻風味也更加濃郁,而此烹調手法在「無盡藏」晚間套餐中表現得更為明顯。像是包含獵人包與酒蒸海螺的「‘a veo veo yu」,過去鄒族打獵時常會攜帶松木、地瓜與獵人包,其中所謂獵人包是用作糧食補充,主廚以此為靈感,以相思木直火烤鹿肉,切丁後搭配壽司米、羽衣甘藍、醬筍塔塔醬等製作,覆於其蓋之上的酒蒸海螺是以蔥薑加小米酒蒸煮,搭佐京都味噌醬提出螺肉鮮甜;還有一道「山上人家」實為「真鯛藁焼」,即融合日式稻燒手法處理鯛魚,再搭配醃漬醬筍與橘醋提味,再度混合鄒族跟日式風味。「山上人家」。也有名為「市場傳統」的特色菜,擺盤很法式,但靈感卻是從傳統小吃網絲豬肉捲而來,將豬絞肉、豬舌與達娜伊谷燻肉用豬網油包成肉捲,並以嘉義在地季節食材甜柿泥與白醋調和。而三擇一的主菜同樣盡力扣緊鄒族元素,皆選擇直火炭烤加上樹豆泥佐味,「森林就地取柴」選用3至4個月的母蘆花雞雞腿部位,不做任何醃漬,直接直火對決,佐以半熟蛋、第戎芥末醬、香草等製成的「親子醬」,加上蒜味樹豆泥呈現;尺寸驚人的「嘉義究好豬戰斧」以可樂與醬油簡單醃漬,並以相思木直火炭烤,並用青蔥、薄荷、香菜、苦茶油與橄欖油等燒烤出香氣製成的炊煙綠醬搭佐,可品嘗食材原味;「美國SRF極黑牛直火炭烤牛排」也以Josper烤爐直火對決,牛排吸附相思木的香氣,炭烤後表面酥香、肉質軟嫩。晚間除了可享用套餐,還提供如圖的歡饗甜點自助吧與紅白酒/軟性飲品暢飲,每位3,580元+10%。特別的是,無論是晚餐餐前麵包或是早餐餐檯的各色麵包,皆可見麵包師傅的紮實功力,晚餐的餐前麵包包括小米法棍、小米雜糧與山櫻花軟包三種,法棍直接抹上添加馬告、野蜂蜜的奶油,馬告鮮明野香直擊味蕾,搭配起來尤為契合;而「山櫻花軟包」則以阿里山/梅山一帶產的櫻花果加上克林姆製成,鬆軟又清香。早晨吃到的山葵風味奶油捲,不會過嗆也不會過膩,正好刺激食慾、讓人想大快朵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