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飲料
」 中暑 腸病毒 脫水 夏天 高溫爺孫戀林靖恩超商偷飲料 李坤城兒暗諷「不勞而獲」:打臉辛苦工作的人
已故音樂人李坤城與林靖恩的「爺孫戀」曾引發轟動,然而在男方癌逝後,她多次因脫序行為登上新聞版面,除了偷吃民眾的外送餐點,日前又爆出在超商偷25元的運動飲料。李坤城之子李卓軒今(9日)發文稱,「如果這個社會風氣鼓勵偷搶拐騙,豪橫奪取,不勞而獲,坐享其成,那不就是狠狠打臉大部分正正當當辛苦工作賺錢的人了?」李卓軒今天在臉書寫下,「不管是一代二代三代九代祖宗十八代,誰不是睜眼就早出晚歸辛勤經營自己的事業,才得以能吃飽睡好有個遮風避雨的地方。誰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是解決了別人的問題,幫助了別人,滿足別人的需求,別人心甘情願付給你賺來的。」李卓軒進一步提到,「如果這個社會風氣鼓勵偷搶拐騙,豪橫奪取,不勞而獲,坐享其成,那不就是狠狠打臉大部分正正當當辛苦工作賺錢的人了?少被一些大陸幹片被洗腦了。一周工作辛苦了,週末了,好好休息犒賞自己一下吧。」判決指出,林靖恩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有,基於竊盜之犯意,於民國113年3月18日9時36分許,在臺中市一間全家超商內,徒手竊取該超商所陳列販賣之FIN飲料1罐,得手後未經結帳即離開超商,走至隔壁早餐店門口椅子上飲用飲料,經該超商員工發現,報警當場查獲。檢方偵訊時,林靖恩對犯罪事實坦承不諱,依刑法第320條第1項之竊盜罪嫌提起公訴,並依刑事訴訟法第451條第1項聲請逕以簡易判決處刑。台中地院簡易庭審酌,林靖恩正值青壯,不思以正當途徑獲取所需,竟為本案竊盜犯行,侵害他人之財產法益,實屬不該,應予非難。台中地院簡易庭考量,林靖恩犯後已坦承犯行,然並未與告訴人達成和解或調解成立,兼衡其犯罪之動機、目的、手段、及所生損害之程度,暨其自述之智識程度、家庭狀況及其素行品行等一切情狀,依竊盜罪處罰金新臺幣3000元,如易服勞役,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開學腸病毒爆發!病童沒食慾暴瘦 醫提醒:家長請留意「1問題」
近來國小學童媽媽之間最流行的打招呼語,可能就是「你家孩子也中了嗎」?原因是腸病毒邁入高峰期,學童因開學後交叉感染,導致患者人數突增,其中有多位學童食慾差導致脫水嚴重,不得不住院治療!腸病毒常見這些症狀 嚴重有致命風險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科醫師鄭詩橤表示,腸病毒好發於五歲以下兒童,症狀常見有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同時合併發燒、嘔吐等症狀,一般感染後潛伏期平均約3至5天就會出現症狀,病程約7到10天左右會逐漸好轉,不過仍有極少數患者病情會惡化,出現抽搐、意識不清、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情形,甚至會有致死風險。當心脫水問題 出現口乾舌燥、容易疲累加以警覺不過,鄭詩橤強調,腸病毒重症的發生比例不高,家長們更要當心的是脫水問題,她表示,腸病毒會造成口腔及舌頭潰瘍或長水泡,導致進食時引起強烈疼痛感覺,對多數孩子來說,可能連吞一口飯都是折磨,以致於食慾降低、營養吸收變差,造成身體脫水、體重減輕。鄭詩橤也指出,脫水前往往會先出現口乾舌燥、容易疲累、心跳加快、眼窩凹陷、尿量減少及四肢微涼等徵兆,所以家長可以觀察孩子的尿量是否變少及尿液顏色是否變深等,判斷是否有脫水現象,並可透過補充白開水、含糖量低運動飲料或者電解水改善症狀,切忌飲用碳酸飲料或過甜飲料,避免脫水症狀更加嚴重。預防腸病毒 這些方法最關鍵鄭詩橤也提醒,如果孩童脫水情形持續惡化,最佳方式就是儘速住院打點滴補充身體水分,等待體力稍稍恢復後,再補充冰涼、軟質食物,可有助於增加抵抗力、加速復原腳步。但最重要的預防關鍵,仍是勤洗手、周邊環境消毒、避免共用物品,尤其病童務必在家休養,以免引起群聚感染,才能讓這波疫情早日消退。
嘉義榮昌戲院大火!消防員跪地灌水降溫照曝光 同業嘆:重點是缺人
嘉義縣朴子市「榮昌戲院」日前不幸遭遇火災,這座承載了當地居民眾多回憶的老戲院最終付之一炬,引發了當地居民和文史工作者的不捨之情。而在火災之後,一張消防員跪地瘋狂灌水降溫的照片曝光後,引起不少網友的不捨,甚至有同為消防員的網友表示「重點就是在缺人」。據了解,這場大火於8月31日清晨4時35分發生,消防人員出動大批人力,耗時近3小時才將火勢完全撲滅。初步估計,火災燃燒面積達1200平方公尺,而起火原因仍有待消防火調科進行詳細調查。而近日有網友再臉書社團「路上觀察學院」上傳了一張十分獨特的照片,照片中,一名全副武裝的消防員跪地單手拿著水管,正在瘋狂灌水幫自己降溫。照片曝光後,迅速獲得超過3.5萬人的按讚,許多網友紛紛讚揚消防員是「真英雄」。分享照片的網友表示,照片的拍攝者是在8月31日上午5時55分拍攝的,當時消防隊員已奮戰一個多小時。他透過熱氣蒸騰的玻璃門,捕捉到了這個令人感動的瞬間。一位自稱是消防員的網友Wu也提到,相較於裝備,消防部門更缺乏人力。他解釋,剛從火場出來的消防員狀態類似於「剛打完一場格鬥的運動員」,極度疲倦且體溫升高,迫切需要「補給、降溫、休息、清潔」。網友Wu認為,理想的救災現場後勤應該像拳擊賽中場休息時一樣,有專人照顧剛退出火場的消防員,幫助他們卸下裝備,加速降溫和恢復體力,甚至提供運動飲料補充水分和電解質。網友Wu也表示,以照片中的情況為例,該名消防員有可能是口鼻不舒服正在沖洗,這時候就需要有人能夠幫他卸除裝備,以便幫助其降溫、恢復體力。網友Wu也透露,有些縣市甚至會監控消防人員的體溫和脈搏,以確保他們的安全。
腸病毒單周就診1.4萬人! 兒科醫示警:家長要當心脫水問題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8月25日至8月31日門急診就診計1萬4,279人次,較前一周1萬3,946人次略升2.4%,近期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處流行期且高於過去4年同期。台中市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科醫師鄭詩橤提醒,家長更要當心的是脫水問題,因為腸病毒會造成口腔及舌頭潰瘍或長水泡,進食時引起強烈疼痛感覺,導致食慾降低,造成身體脫水。鄭詩橤說明,腸病毒好發於5歲以下兒童,常有包括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同時合併發燒、嘔吐等症,一般感染後潛伏期平均約3至5天就會出現症狀,病程約7到10天左右會逐漸好轉,然而仍有極少數患者病情會惡化,出現抽搐、意識不清、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甚至有致死風險。鄭詩橤指出,事實上,家長更要當心的是脫水問題,因為腸病毒會造成口腔及舌頭潰瘍或長水泡,進食時引起強烈疼痛感覺,對孩子來說可能連吞一口飯都是折磨,導致食慾降低、營養吸收變差,造成身體脫水、體重減輕。鄭詩橤進一步說明,脫水前會先出現口乾舌燥、容易疲累、心跳加快、眼窩凹陷、尿量減少及四肢微涼等徵兆,家長可以觀察孩子的尿量是否變少,及尿液顏色是否變深等,判斷是否有脫水現象,並補充白開水、含糖量低的運動飲料或者電解水改善症狀,切忌飲用碳酸飲料或過甜飲料,避免症狀更加嚴重。她表示,若孩童脫水情形持續惡化,要儘速住院打點滴補充身體水分,等待體力稍稍恢復後,再補充冰涼、軟質食物,有助於增加抵抗力、加速復原腳步,最重要的預防關鍵仍是勤洗手、周邊環境消毒、避免共用物品,尤其病童務必在家休養,以免引起群聚感染。
女子誤服乾燥劑「狂喝水自救」 醫生傻眼:急性水中毒
近日,中國福建泉州一名女子誤服了少量乾燥劑,她害怕自己中毒,上網查詢得出「需大量喝水促進新陳代謝」的自救方法,於是在3個小時內狂喝5公升的清水,最後依然被送進加護病房,原因是「急性水中毒」。據《新浪新聞》報導,近日福建泉州一名女子誤服了少量乾燥劑,因為憂心自己中毒,上網查詢後得到「大量喝水自救」的結論,於是在3小時內狂喝牛飲5公升清水。不料喝完沒多久,就出現頭暈噁心、手腳抽搐等症狀。緊急送醫後,該女子被確診為急性水中毒,病情危急,立即被送入ICU接受治療,經過數日全力救治才脫離險境。報導指出,「水中毒」源於體內水分與電解質的嚴重失衡。短時間內大量飲水,尤其是缺乏電解質的純淨水,會導致體內水分過多,而鈉含量相對不足,進而出現中毒症狀。報導還指出,抗利尿激素異常、或是口渴中樞受刺激引發的過度飲水,以及精神性飲水過量等,也是水中毒的常見誘因。近日正值炎夏,高溫天氣下,戶外工作者、運動愛好者常遇見大量出汗而急需補水的狀況。醫師提醒,除了飲用白開水外,可以適度飲用含有電解質、鈉、鉀等關鍵元素的運動飲料,協助身體維持水鈉平衡,預防水中毒事件的發生。
解輸液缺貨危機!健保署定案調高「120項輸液」健保支付 10月上路
日前,輸液大廠永豐化學出包竟然造成國內輸液缺貨危機,引起輿論譁然。然而細究原因,在於台灣輸液的健保價比運動飲料還便宜,導致藥廠不敷成本。健保署15日公布生理食鹽水、葡萄糖、乳酸鈉等注射劑、沖洗液等基本輸液價格調整,共計120項調高核價,超過一半品項的支付價已達法定天花板,最高成長達1.27倍。健保署估計,一年新增支出2.5億元,新價格預計10月1日上路,盼能帶來穩定供貨。據《中央社》報導,健保署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以下簡稱共擬會)15日討論氯化鈉(生理食鹽水)、葡萄糖、乳酸納等基礎輸液支付調整,各項成分共18個分組,達120個品項,包含注射液與沖洗液,會議結論同意「全數調漲」。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醫審及藥材組長黃育文指出,與會專家認同基礎輸液屬於「不可或缺醫療用品」,全數調漲後,最大漲幅達原價1.27倍,最快10月1日上路,整體財務衝擊約新台幣2.5億元,希望有助於讓國內廠商願意增量生產。黃育文說明,輸液支付價格過低問題早已著手處理,廠商從今年4月起,便陸續提供成本分析。依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第34條規定,若產品成本不敷,廠商可透過成本分析資料,提出價格調整建議。值得注意的是,120個品項中,約62項價格達健保法定支付上限31.5元。黃育文表示,常態性核價必須依法行事,價格調整需循序漸進。由於支付價格上限10多年未調整,可能與現行物價有落差,藥業公會希望打破天花板,不排除未來有修法可能性。這次生理食鹽水「SODIUM CHLORIDE注射劑1500毫升」分組,共2個品項,健保原支付價為40.9元,新支付價為50元,但仍待議價。黃育文解釋,主因是健保署核定的價格與廠商建議價格有落差,這次共擬會討論後,委員建議健保署再與廠商議價。不過,這次調整輸液支付價格,起因並非永豐停產輸液造成缺貨。黃育文解釋,5月底臨時共擬會同意專案期間以平時價格2至3倍支付,屬於短期優惠、有期限,僅至今年10月31日止,若優惠需延續至11月要重新議價;今天共擬會決定常態性核價沒有期限,希望改善產能,讓供貨更穩定。
小孩「喊腳痛」可能是中暑前兆! 各種不可輕忽的兒童熱傷害訊號
全台高溫肆虐,家長帶子女外出玩耍時,要注意小朋友是否出現中暑症狀,因小朋友會比大人更容易中暑。日本執業醫師塚田佳子透過媒體警示,小朋友因為身高較矮,比起大人更容易接受到地面的輻射熱,即便身處在同一個場所,一名120公分的孩子,體感溫度會比170公分的大人高出7°C。據《集英社Online》報導,進入夏季後,時常聽到有人中暑送醫的消息。令人擔心的是,大人理解什麼是「累」的標準,小孩子卻因為無法準確表達,因此常常無法正確傳遞出求救訊號。集英社為此拜訪兒童醫院院長塚田佳子,請她分享夏天有哪些孩子中暑的症狀,是家長不能輕忽的警訊。塚田佳子表示,所謂的中暑是指「在高溫、高濕度的環境之下,身體無法適應而產生的症狀統稱」,包括出汗過多脫水、體溫過高使血管擴張,導致血液無法循環等。塚田提醒,比起大人,小孩其實更容易中暑。因為孩子個子矮,比起成人更容易受到地面輻射熱的影響。即便身處在同一個場所,一名120公分的孩子,體感溫度會比170公分的大人高出7°C。因此往往可以看到大人覺得狀況還好,但孩子卻哭鬧表示難受的畫面,並不是孩子太過嬌慣,而是他們面對的環境真的比大人更惡劣。塚田指出,孩子在中暑初期,大多會抱怨頭痛或噁心,這時候可能聽起來跟感冒沒有太大的區別,但家長請務必將中暑的可能考慮進去。如果家長看到孩子的小臉開始發紅、潮紅,就是最明顯的警訊,代表孩子的體溫已經開始升高,體內開始累積熱量。如果孩子在外玩耍,回家抱怨腳「疼痛」或者「僵硬」,雖然一般家長常常會先考慮是不是腳受了傷,但其實也可能代表過度出汗,導致孩子體內的鈉含量下降,必須多加留意。那麼,如果發現孩子出現上述中暑跡象,家長應該怎麼做?塚田表示,如果當時家長與孩子在戶外,請先將孩子轉移到陰涼的地方。這時,孩子可能因為暈眩而跌倒,因此建議讓孩子躺下休息。中暑時,必須替孩子補充因出汗而流失的鹽分,可以給孩子飲用體內吸收率高的運動飲料或口服補液鹽。如果條件許可,可以試著用冰袋保持孩子腹股溝區域的涼爽,並在保持水分充足的同時密切關注患者。以上,其實都是治標的方法,真正治本的方法,其實是密切注意天氣預報,避免在過度炎熱的時候帶孩子外出。讓孩子穿著吸汗材質的衣物,並盡量在通風良好的地方度過。此外,為了避免孩子在睡覺時中暑,可以讓孩子在睡前喝一點運動飲料塚田提醒,中暑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可能會危害生命的嚴重傷害,大人們要密切注意孩子發出的訊息,才能幫助他們平安度過炎熱的夏天。
一進冷氣房「莫名頭痛」小心中暑!營養師教戰:多吃6食物助散熱
不少民眾有感今年夏天特別炎熱,中暑意外也不時傳出,營養師余朱青提醒,若進到冷氣房卻突然感到頭暈、頭痛,小心可能是中暑跡象,建議可食用「6食材」幫助體內散熱消暑。余朱青在臉書發文表示,由於台灣環境相對濕度偏高,也會影響身體的排汗能力,因此只要氣溫高於攝氏32度,中暑機率就會大幅增加,而常見的中暑症狀除了體溫上升、皮膚乾躁發紅、心跳過快、呼吸急促、低血壓之外,還可能因為情況惡化讓體溫調節機能失效,導致體溫飆高、頭昏、噁心、嘔吐、視力障礙、抽筋甚至昏迷。對此,余朱青也分享「預防中暑3方法」,第一、補充足量水分、避免電解質不平衡:每日至少喝1500-2000c.c.水分,選擇冷開水協助降溫,且需分次小口慢慢喝,若在戶外每小時則建議補充至少500c.c.水分;若大量流汗也可適度飲用運動飲料,補充流失的電解質。第二、選擇利尿排汗食材:像是紅豆、綠豆、薏仁、西瓜、香蕉、奇異果等食物都是高含鉀量食材,多吃可幫助身體排水、排濕氣,藉此達到散熱的效果。第三、避免高溫時段外出:一天當中陽光最猛烈的時間點落在上午10時至下午2時,若要進行戶外活動,應避開紫外線最強烈的時段,並適時選擇陰涼處休息,才能預防高溫帶來的熱傷害。
全台烤番薯!熱急症就醫人數暴增 急診醫揭「5分類」:這種最慘
進入炎熱潮濕的夏季,加上全球暖化影響,近年來台灣的高溫和極端高溫天數不斷增加。亞東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張閎斌指出,最近因熱急症前來急診的民眾數量不斷上升,顯示高溫和高濕度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張閎斌醫師表示,人體會通過「輻射」、「傳導」、「對流」和「蒸發」等方式來維持體溫恆定。然而,當外界溫度高於體溫時,輻射、傳導和對流這些散熱方式會失效,加上在高濕度的環境下,人體透過出汗「蒸發」散熱的效率也會降低。因此當人體暴露在高溫、高濕度環境下,就可能會出現各種熱傷害。張閎斌醫師說明,在急診醫學裡,熱傷害急症可區分為5種:熱中暑:很多民眾會誤解中暑的定義,其實「熱中暑」是熱急症中最嚴重的一類,指的是人體的體溫調節功能失效,出汗蒸發無法有效散熱,導致核心體溫升高超過攝氏40.5,引發中樞神經系統障礙,症狀包括躁動、迷糊、抽搐和昏迷等。如果延遲治療,可能會導致永久性損傷,且死亡率較高。熱水腫:常發生在手或腳,特別是老年人在經過長時間交通旅途後容易出現,也可能出現在從寒冷環境回到溫暖地區的年輕人身上。由於皮膚血管擴張和組織液滯留所致,通常幾天內會自然消退,但少數可能延遲至6週,建議可抬高腿部並穿彈性襪以促進回流。熱痙攣:容易發生於在濕熱環境下進行劇烈運動的人,因大量出汗導致水分和電解質流失,腿部、肩膀或腹部會出現抽筋,可能持續達15分鐘。這時應將患者移至陰涼處,並給予鹽水或運動飲料。若出現小腿痙攣,可抓住腳趾向上翹,腳跟下蹬,同時伸直膝關節。如抽筋持續不止,需立即送醫處理。熱暈厥:可能於熱環境中長時間站立時發生,因下肢靜脈血液滯留引起姿勢性低血壓。只需將患者移至陰涼處平躺並補充水分,通常短暫休息後症狀會很快消失。熱衰竭:常發生於高溫環境中,或因空氣不良而大量流汗,導致水分和電解質流失。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嘔吐、皮膚濕冷、虛弱、脈搏快而弱、姿勢性低血壓、暈倒和視力模糊;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但不超過40度,意識清醒。應迅速將患者移到陰涼處平躺,保持呼吸通暢,可慢慢補充運動飲料,降溫後迅速送醫。張閎斌呼籲,民眾應避免在強烈陽光下長時間活動,隨時補充水分,穿著寬鬆、透氣且淺色的衣物,保持良好的空氣流通。此外,也要避免在高溫高濕環境下獨自工作,最好能以團隊方式合作,以避免可能的不幸發生。在炎熱天氣中,定期休息並避免過度勞累也十分重要,以維護身體健康。
中暑也有分種類 專業中醫提醒「4類人」不建議刮痧
目前外面的溫度一天比一天高,讓不少在戶外的人都倍感難受,許多民眾也都是想盡辦法的窩在室內吹著冷氣。但有中醫師表示,傳統觀念中認為高溫高濕的氣候特徵讓人容易中暑,但中暑其實有陰陽之分,一直待在冷氣房也很容易種陰暑,而且陰暑與陽暑的處理方式也都不同。另外在於孕婦、年老體虛等4類人,就算中暑了也不能用刮痧來處理。昌盛堂中醫診所日前在FB粉絲專頁發文,內容中詳細解釋中暑的種類與處理方式。文章中提到,中醫將中暑分為「陽暑」和「陰暑」兩種。多數人認知的中暑屬於「陽暑」,即在戶外勞動或運動時,受高溫侵襲且水分補充不足所致;如果你是戶外活動愛好者,特別容易中「陽暑」。陽暑的成因是長時間在高溫環境中活動而沒有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常見於廚師、軍警、農夫、建築工人和運動員等人群。其症狀包括體溫升高、不出汗、口渴、鼻息灼熱、呼吸急促、噁心嘔吐、無力倦怠、頭暈頭痛等,嚴重者可能出現神智不清、暈倒和休克等熱衰竭狀況,需緊急送醫。處置陽暑的方法是立即降低體溫和補充水分,將中暑者移至陰涼處休息,解開衣物幫助排汗,飲用稀釋的運動飲料或打點滴。中醫認為夏季屬「火」,臟腑對應「心」,過度流汗會消耗心氣心血,導致中暑症狀,因此夏天應避免過度流汗,可以多食用當季瓜果如苦瓜和西瓜,苦瓜有良好的降火效果,而西瓜有「天然白虎湯」之稱,是補水退熱的天然食材。也可飲用綠豆薏仁湯、酸梅湯等,清熱利濕又能生津止渴。而對於民間常用刮痧來治療中暑,文章中也提到,刮痧能疏通氣血瘀滯,讓熱氣排出,中醫的確會使用刮痧來治療陽暑,但刮痧後應補充水分。另外在於過度虛弱、孕婦、年老體虛者與皮膚有傷口或發炎者不適合刮痧。另一種而「陰暑」則多見於常待在室內、經常吹冷氣或喝冰飲的人,因身體無法適應冷熱溫差變化,導致排汗和散熱不良。不同的中暑成因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法,因此了解兩者的區別非常重要,否則可能會加重身體負擔。文章中提到,陰暑多見於脾胃虛弱、體內濕氣重的人群,症狀類似感冒,如頭痛、頭暈、嘔吐,伴隨身體悶熱、排汗不暢、食欲不振等。與陽暑不同的是,陰暑不建議刮痧,也應避免冰品和寒涼飲料,應該選用熱稀粥、四神湯、冬瓜薑絲湯等調理脾胃、排除體內濕氣的湯品。陰暑與「濕溫病」相似,常因飲食不節、脾胃濕熱所致,平時應清淡飲食,多運動以排除濕邪,避免劇烈溫差引發中暑。
3天逾百人次熱傷害就醫!預防熱中暑 學「3招2步」保平安
近期,全台各地連日受到高溫肆虐,據衛福部資料,2024年6月因熱傷害就診飆破700人次,遠超過2023年同期的517人次;7月1日至3日更已累計百人次就醫。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發布公告,分享「3招」預防熱中暑,同時也傳授「2步驟」協助熱中暑患者,讓民眾夏日保平安。台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熱中暑是一種嚴重的高溫相關疾病,當人體無法通過正常的散熱機制來調節體溫時就會發生。熱中暑不僅危及生命,而且在夏季相當常見。隨著全球氣候變遷,極端高溫天氣越來越頻繁,了解熱中暑的風險、預防措施和應對方法變得尤為重要。熱中暑的發生原因有許多種,環境是主要誘因,如長時間暴露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中,當環境氣溫超過35°C、且相對濕度較高時,人體難以通過出汗降溫,就增加了發生熱中暑的風險;當中,自身生理因素也扮演重要角色,特別是當人體的體溫調節機制失調時,某些群體更容易受到影響,包括老年人、嬰幼兒、慢性病患者,以及需要長時間在戶外工作或運動的人。此外,某些藥物也可能影響體溫調節,增加熱中暑的風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急診科主治醫師鍾稟彥表示,識別熱中暑的症狀至關重要,早期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皮膚發紅發熱且乾燥、心跳加快和呼吸急促,如果不及時處理,症狀往往會迅速惡化,出現高燒(體溫超過40°C)、意識混亂、抽搐、甚至昏迷。值得注意的是,熱中暑與熱損傷的主要區別在於,熱中暑患者往往皮膚乾燥無汗,這是因為體溫調節機制已經完全失效。預防熱中暑的關鍵在於採取適當措施,首先應盡量避免在最熱的時段(通常是中午到下午3點)外出或進行戶外活動,如必須外出,要確保充分補水,每15至20分鐘喝一次水,即使不口渴也要主動飲水;穿著寬鬆、淺色、透氣的衣物有助於散熱。在室內時,使用空調或風扇來保持涼爽。對於必須在高溫環境工作的人,應調整作息,增加休息頻率,並在陰涼處休息。特別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更要注意避免暴露在高溫環境中,並保持室內涼爽。如果疑似熱中暑,立即採取緊急施救措施,首要任務是將患者移到陰涼處,脫去多餘的衣物;可以用冷水淋浴、冰敷或用濕毛巾擦拭身體來迅速降溫,如果患者意識清醒,應給予水份或運動飲料補充體液和電解質,但不要讓其大量飲水。如果症狀嚴重或患者出現意識不清的情況,必須立即撥打急救電話請求協助就醫。在等待救援的過程中,持續監測患者的體溫和意識狀態非常重要。鍾稟彥強調,熱中暑是一種可以預防與治療的嚴重疾病。通過了解其熱損傷的風險因素、及時辨別症狀,並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可以大大降低發生熱中暑的機率。在炎熱的季節,個人都應該多留意自身和周遭的狀態,避免熱中暑產生不可預期的後果。
星生代/韓啦啦隊女神邊荷律太愛台灣美食 2個月吃胖4公斤
25歲「韓國甜心」邊荷律今年3月加盟中信兄弟啦啦隊Passion Sisters,她受到媽媽影響接觸K-pop,從小看BoA、Wonder Girls表演耳濡目染,開始看影片自學舞蹈,幾年前看到啦啦隊徵選毅然決然報名參加,2019年起陸續效力於韓職培證英雄、起亞虎,當時就圈了許多台灣粉絲。日前她接受時報周刊CTWANT專訪,自招來台短短2個月胖了4kg,罪魁禍首竟是「台灣好吃的太多了!」從小接觸K-pop的邊荷律,看影片自學舞蹈。(圖/林士傑攝)今年初,中信啦啦隊向邊荷律拋出橄欖枝,雖然不曾訪台,但邊荷律對台灣粉絲熱情印象深刻,爸媽也對台灣印象不錯,鼓勵她來試試看,唯獨擔心台灣常地震,沒想到邊荷律剛踏上台灣土地,沒多久便遇到「43大地震」。回想起當時的恐怖經歷,還在睡夢中的邊荷律被地震搖醒,嚇得她趕快叫醒隊友李丹妃,2個人窩在一起崩潰:「怎麼辦,會不會死掉?」遠在韓國的邊爸、邊媽得知消息後,立刻打越洋電話過來關心,好在雙姝平安無事。邊爸邊媽擔心女兒來台遇到地震,沒想到邊荷律語剛來半個月就震撼體驗。(圖/林士傑攝)來台生活幾個月,怕熱的邊荷律坦言還在克服台灣的溫度及潮濕,先前她在艷陽下應援,忽然一陣暈眩,臉部也跟著脹紅,第一次體會到「中暑」,讓她十分驚嚇「第一次這樣」!好在經紀人手邊都有備足運動飲料、冰袋,讓她及時緩解。抵擋不了台灣美食的邊荷律,一天一杯珍奶讓她胖了4公斤。(圖/林士傑攝)邊荷律也努力學習中文,雖然仍需要翻譯在旁協助,但她學會不少基本問候,像是「辛苦了」、「請多多指教」、「謝謝大家」,她還會數數,但邊荷律自招之前在唸數字時,因發音不標準,導致隊友們聽到「7、8」都笑了,之後才知道原來7、8像在講髒話。但邊荷律依舊努力克服語言隔閡,曾自己去買東西,也會自己搜尋地圖單獨去腳部按摩,「我去的那家剛好沒有韓文,我是看幾分鐘選擇『這個』。」雖然中文還不流利,但邊荷律努力學中文,還曾自己去逛街按摩。(圖/林士傑攝)她對台灣美食也如數家珍,幾乎每天一杯珍珠奶茶,也常吃雞排,導致她來台2個月體重飆升4公斤,邊荷律哀喊:「台灣好吃的太多了,沒辦法抗拒。」但她被經紀人爆料手搖飲都點半糖,邊荷律解釋,因為韓國人常喝果汁、奶昔、碳酸飲料,非常習慣點少糖,「來台灣發現大家喜歡喝茶,都是點微糖或無糖,很神奇!」不過邊荷律也不愛喝水,經紀人為了她的健康著想,要求她至少喝無糖茶,她才發現新滋味。寵粉的邊荷律,會趁下班休息時間回粉絲訊息。(圖/林士傑攝)人氣越來越高的邊荷律,透露每次結束應援,IG都會收到5、6百則訊息,全部都是球迷替她捕捉的球場美照,她下工後都會花幾小時回覆粉絲,經常回到凌晨2、3點才睡覺,就是為了照顧到每一個喜歡她的人,邊荷律感動地說:「有粉絲體諒我,把留言翻譯成韓文,我也會回傳中文,這種經驗滿多的!」而說到台韓球迷文化差異,邊荷律認為兩邊一樣熱情,但是台灣球迷對啦啦隊更加關心,啦啦隊員還會有個人應援毛巾等周邊商品,讓她非常訝異。邊荷律在台灣看到啦啦隊員都有屬於的應援毛巾和周邊商品覺得很驚訝。(圖/林士傑攝)
預防低血壓的四方法 適量喝咖啡和規律運動
一般而言,年輕女性的低血壓不是低於80/50 mmHg的話,對身體健康沒有立即性的危害,不需要採取積極性的治療,只要改變生活習慣,病情即會漸漸緩解。血壓是維持全身血液循環的原動力,由心臟收縮力的強弱、血液量的多寡,以及血管壁的阻力,來決定血壓的高低;然而在年紀大的人身上,這些調節機轉的功能逐漸退化,就容易導致血壓過低。 低血壓的3個威脅 1.增加心臟病風險國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嘉修指出,目前醫界認為,60歲過後開始低血壓,很可能與血管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風險升高有關,因為血管內皮功能逐漸退化,血管硬化程度越來越明顯,收縮壓逐年上升,舒張壓反而偏低,收縮壓很高約150~160 mmHg,舒張壓約40~50 mmHg,發生心血管疾病比例高出2~4倍。2.增加腦中風機率由於舒張壓是反應血管彈性,特別是已經罹患心血管疾病者,如果血壓偏低的話,代表血流量不足,容易發生暈倒、心絞痛、短暫缺血性腦中風。研究發現,收縮壓與舒張壓之間的落差越大,代表大動脈硬化越嚴重,腦中風的機率越高,當血管硬化、彈性差,血流從心臟衝出來時,血管無法以舒張或收縮來緩衝壓力,血流衝出的作用力大,反作用力也大,就會造成收縮壓偏高、舒張壓偏低,代表大血管硬化程度越厲害。3.增加失智症風險老年人容易出現姿勢性低血壓,也就是收縮壓在姿勢變化間,會大於20 mmHg,通常與調節血壓相關的神經系統退化有關,常會引起暈眩及跌倒。長期血壓偏低的患者,可能較容易感覺到疲倦、暈眩、情緒低落等症狀,有些憂鬱症或老年失智症等精神問題,也被認為和慢性低血壓有關。根據美國的研究發現,75歲以上老年人,舒張壓每降低10mmHg,日後發生失智症的風險,會比一般人高出約20%,舒張壓太低與阿玆海默症的發生有明顯相關;老年人如果持續性低血壓達2年以上,未來發展成失智症的機率便提高為2.19倍,推測原因可能與持續性低血壓,造成長期腦部血流灌流不足有關。預防低血壓4方法夏天比較容易發生低血壓,臨床上,高達8成患者因低血壓就醫。張嘉修說明,夏季的氣溫比較高,血管容易擴張,血壓本來就會低一些,再加上天氣炎熱,身體容易流汗加速散失水分,血壓更容易偏低,如果又沒有補充適當的水分,就會造成低血壓的情形。1.補充足夠的水分天氣熱容易流汗,體內水分大量流失,平時記得補充水分,尤其運動後,更要攝取時夠的水分,以免發生脫水。2.適度攝取鹽分增加鹽分攝取可提高血壓,因為鹽分中的鈉,可以使水分滯留在血管中,讓血管的總液體量增加,血壓就上升了,建議低血壓的患者每天適量攝取約12克的食鹽,可改善低血壓的症狀。運動大量流汗後,低血壓者可喝運動飲料,補充鈉離子。3.規律運動養成運動習慣可以增加肌肉量及肌肉強度,肌肉收縮能使靜脈的血液回流,增加心臟輸出的血液量,穩定血壓進而改善低血壓症狀,同時調節自律神經、增強心血管功能,促進血流循環。4.適量攝取咖啡因咖啡因能幫助血管收縮,使血壓突然升高,對於低血壓患者,可以適當喝茶、咖啡,將血壓稍微拉高。(內容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大夏天「喝冰水」恐中風? 醫師這樣說
近期台灣受到太平洋高壓勢力影響,天氣炎熱,各地高溫普遍為33至35度,這也讓許多民眾相當希望能在夏天中來一杯冰水感受涼爽,不過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外科醫師鄭伊佐表示,雖然在高溫下飲用冰飲不一定會引發中風,但在氣溫達到40度時,確實應避免飲用過冷的水或冰水,以防溫差過大引起不適,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醫學教授李建璋則認為,當體溫過高時應立即進行降溫,此時喝冷水、冰水不會猝死,且可避免器官遭受致命危害。近來天氣炎熱,網路上也流傳一則說法,無論天氣多熱,都應堅持喝溫開水,避免飲用冷水或冰水,以防止人體的小血管破裂或爆炸。酷暑中喝冷茶或冰水,可能會危及生命,當氣溫達到38度以上時,人從戶外回家後應先休息,不要立即喝冷水或冰水,也不要馬上洗冷水澡。此外,剛在陽光下曝曬過的皮膚也不應立即沖涼,需等待30分鐘後再洗澡,若此時立刻洗冷水澡,可能會導致中風。對此,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外科醫師鄭伊佐也在《健康2.0》解釋說,在炎熱環境中,周邊血管會放鬆,大量流汗容易導致脫水,若此時突然飲用冰水,體溫驟降會導致血管急劇收縮,可能引起血壓上升,造成頭痛不適,還可能增加中風和心絞痛等致命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他建議民眾應逐步補充水分,避免大量飲用冰水,「先用常溫水解渴,並適度補充電解質,等到進入陰涼處、體溫下降後,再慢慢飲用冰水,這樣可以避免因溫差過大而造成的血管傷害。」鄭醫師也提醒,許多人夏天喜歡喝手搖飲料,但這類飲品含糖量高,反而會加速身體脫水,其實是越喝越渴,因此他也建議運動後要補充水分,最好是選擇等滲透壓的運動飲料最為理想,飲用後可以補充水分,等滲透壓也不會使體內水分流失,還能適度補充電解質。根據《三立新聞網》的報導,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醫學教授李建璋認為,網路上流傳的天熱時喝冷水或冰水會使血管收縮導致猝死的說法毫無根據。李建璋指出,熱衰竭和中暑是由於人體中心體溫過高引發組織和器官受損,這時應該立即進行物理性降溫,像是吹電扇、泡冷水或喝冷水,也可用毛巾包裹冰塊,放置於患者的腋下等處,以快速降溫。這些方法是治療熱衰竭和中暑的最有效手段,人體不會因快速喝冷水或冰水而導致心肌梗塞等猝死問題。
解決國內輸液荒代價大! 衛福部砸3億專案進口、本土增產
市占七成的永豐化工公司停產衝擊國內輸液供應,健保署7日召開共同擬定會議,決定多砸5000萬,給國內廠商高於原價的專案價,以鼓勵增加產量供應,以用量最大的500C.C.注射液為例,原價為25元,在6~10月專案期間,提高至30~35元,待專案結束,價格就會恢復常態。另食藥署也啟動7家藥商的專案進口,首批10萬瓶/袋(500C.C.)下周將到貨,包含國內增產、國外進口的產品在內共花3億元,可確保6~7月的供應無虞。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因應永豐停產,6~10月內,國內的藥商預估要增加500萬袋輸液的供應。輸液共有500、1000、1500C.C.3種規格,又分為注射液、沖洗液,前者3種規格都有,後者則只有500、1000C.C.。目前共有5家廠商,合計起來有5大類、13個品項。以用量最大宗的500C.C.注射液為例,過去的核價是25元,6~10月專案期間,價格則提高30~35元,石崇良預估,專案期間健保署將多支出5000萬元,用於協助國內增產,另在專案進口上,則會支出2.5億,整體花費會控制在3億元之內。石崇良表示,專案價是為了補貼廠商加班增產的成本,健保署提出3項要求,藥商必須配合食藥署調度、不得有藥價差、根據食藥署評估決定專案中止時間。專案期間為6~10月,但要在什麼時候終止還不一定,另因藥商反映,輸液價格比運動飲料低,健保署8月將召開共擬會議,重新討論輸液常態性的核價。至於輸液專案進口部分,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表示,針對大包裝輸液,現已核准7家藥商專案進口,包括台灣大塚製藥、韋淳、台灣柏朗、培力藥品、美達特、橫山、百特,下周起陸續輸入,首批至少有10萬瓶/袋500C.C.的輸液,目前已上船,尚無法預估是哪一天到貨,但可確保6~7月的供應無虞。
屈尺異聞2/恬靜小山城凶案屢震驚社會 台灣第一起分屍案、首宗人肉炸彈
新店屈尺山區一間小洋樓,30多年前發生入室竊盜案,住戶兒子遭歹徒以膠帶掩住眼、口、鼻慘死,加上他本身罹患智能障礙,發生如此慘案讓人唏噓,純樸的小山城發生此凶殺案,老一輩人憶及此事言之鑿鑿「兇手就是要殺人的」,由於至今仍未破案,凶宅雖曾請法師作法,但經年無人居住,且時有靈異傳聞。據當地人指出,遭殺害的40歲兒子平常和老母親一起住在 2層樓小洋房,該處鄰近警政署保三總隊。事件曝光後,警方介入調查,但無奈當年監視器未設置完全,兇手追緝至今無果,一名頭髮花白的7旬鄰居回憶「離保三總隊這麼近,竟發生殺人案,而且經過多年,至今未破案」。本刊調查,屈尺為原住民語之音譯,昔日為泰雅族屈尺社的生活區域,早年公路還沒開通之前,十分曲折,直到明治31年(西元1898年),日人曾修築屈尺古道,作為進入烏來的要道。當地有屈尺古道,鄰近小粗坑發電廠,還能與小粗坑綠廊步道連走,山光水色景色絕美,宛如仙境。其實,屈尺曾發生全台第一件分屍案,1959年12月24日上午,工人在台電屈尺沉沙池撈起鐵絲籠內的2條人腿,後續警方找到一顆頭顱,頸部遭利刃切開,「雙眼張開,死不瞑目」,接著找到軀幹。經查,死者為30餘歲孫伯英,他自軍中退伍後轉任稅捐稽徵處當公務員,遭同袍劉志才、袁毅銘覬覦一萬多元的退役金,先騙他入股開公司又邀他同住,接著2人將他打死分屍。最後劉男被判處死刑,袁男涉嫌殺人部分遭翻案,只以協助遺棄屍體判刑3年。奇怪的是,法醫楊日松曾證實,被害人孫伯英的頭顱存放在刑事局法醫室,用培養液保存後竟然長出毛髮、還生出鬍子,他自述會跟孫聊天,「常幫頭顱刮鬍子,結果刮了又生」,成為法醫所怪談。對此,楊日松曾解釋是工友把福馬林、酒精、消毒水的比例調錯,皮膚沒有死所致。另外,同樣在屈尺,2003年發生台灣首見的人肉炸彈案,前科犯黃金生遭檢舉涉改造槍械,在新店山區屈尺遭大批警方圍捕,抱著自製炸彈和警方對峙了6個多小時,期間要求記者到場訴冤屈,警方派人喬裝貼近,黃男以為電視台正在連線,講的十分激動,未料接過「記者」提供摻有安眠藥的檳榔、運動飲料時被他發現異狀,大喊「我知道你們是警察」、「算50聲給你們跑」,最後引爆炸彈,黃金生被炸碎血肉模糊、當場喪命。屈尺在2003年發生人肉炸彈案,前科犯黃金生遭檢舉改造槍枝遭警方包圍,雙方僵持6小時,最後他引爆炸彈將自己炸死。(圖/報系資料照)
小孩腸胃炎只能吃白色食物? 小兒科醫曝6大迷思:避開「這2類」就可以
近日腸病毒、諾羅病毒迎來大流行期!門診看腸胃炎的小孩也有增多趨勢。對此,小兒科醫師陳如瑩也發文破解6個常見的小孩腸胃炎迷思,包括只能吃白色的食物、需補充運動飲料、奶粉要稀釋喝等,她也建議只要避勉攝取油膩或刺激性食物,6大類營養素都要吃,才能增強免疫力。陳如瑩近日在臉書粉專《陳如瑩醫師-小兒腸胃 親子減重》發文指出,最近門診腸胃炎的小孩變多,以下她將破解6個常見的小孩腸胃炎迷思,也是她在門診時對家長的衛教重點:只能吃白色的東西:在衛教家長腸胃炎的飲食時,很多家長會問:「是不是只能吃白色的食物?」其實,腸胃炎的飲食,不必侷限於白色食物,以往聽到白飯、白吐司等白色食物,可能被視為較為溫和,但如果只補充這些東西,就只補充到澱粉。重點應該是熱量的攝取與均衡飲食,以增強免疫力。建議吃家裡烹煮的家常菜,6大類營養素都要吃,避免油炸或刺激食物即可。奶粉要稀釋喝:關於腹瀉或嘔吐時的飲食,經常被問到是否應該稀釋奶粉。答案是不建議!稀釋奶粉可能導致熱量減少,增加低血糖的風險。如果需要更多水分,建議使用小兒電解水,而非調整奶的水量。要補充運動飲料:大多市售運動飲料糖份比例較高,電解質含量較低,不適合嘔吐或腹瀉的小朋友。建議補充小兒電解水,較符合腸胃炎流失體液的補充。吐就要先禁食:在處理大人的腸胃炎,我們常常會用禁食的方式,讓腸胃道休息一下就會比較好。然而在小朋友的腸胃炎,就不建議這麼做。因為在腸胃炎時,孩子很有可能因為一段時間沒有吃東西,造成脫水或者是低血糖,這是非常危險的。所以還是要適量的進食和補充水份。小朋友不能用止瀉藥:小朋友一樣可以使用腸胃症狀治療藥物,不過,會根據孩子的體重去做計算,建議尋求兒科專科醫師,使用孩子合適用的止瀉藥。有部分成人使用的止瀉藥在小朋友身上會造成腸胃蠕動減緩,甚至不動,而造成嚴重的腸阻塞,造成更嚴重的問題。吐就一定是腸胃炎:腸胃炎大部分會有嘔吐和腹瀉的症狀。如果只有嘔吐,有時可能是發燒不舒服造成的嘔吐,或者是嚴重咳嗽咳到吐。還有許多嚴重的疾病也有可能造成嘔吐,像是心肌炎、較嚴重的全身性感染、或是糖尿病酮酸血症等。所以如果孩子單純只有嘔吐的話,陳如瑩也建議尋求專業兒科醫師的評估,最重要還是要觀察孩子的精神活力、食慾、尿量狀態,才不會延誤就醫。陳如瑩在文末也補充小兒腸胃炎該就醫的危險徵象,如果症狀惡化或幾天後沒有改善,或者有脫水徵象、持續發燒、血便等現象,應立即就醫。特別是6個月以下的嬰兒,更應該注意食慾活力尿量等脫水狀況。
醫曝4種偽健康飲品! 公開成分:恐越吃越胖
市面上有些看健康的食品,實際上暗藏不少的陷阱,對此,肥胖醫學專科醫師許芷瑜也YouTube中發布影片,分享市面上常見的4種偽健康飲品,包括糙米漿、燕麥飲及堅果飲、果汁、運動飲料,提醒民眾在選擇時需要多加注意。肥胖醫學專科醫師許芷瑜在在診所YouTube頻道發影片分享,指出市面上有許多聽起來或看起來很健康的產品,但若是食用方式不正確,或沒仔細看背後產品成分表,可能會讓人攝取過多的碳水化合物或添加物。對此,許芷瑜也分享了4種偽健康飲品,提醒民眾需要多加注意。第一樣是「糙米漿」,因為台式的糙米漿為增添口感,往往會加入糖和烤過的花生調味,導致醣上加糖的情況,液體形式也容易被身體吸收。且市售糙米漿還可能含脂肪酸甘油酯或反式脂肪,因此應該少量攝取,或盡量選擇原始糙米飯更好。第二樣是「燕麥飲和堅果飲」,液體狀的燕麥飲升糖指數高,加上有些燕麥飲會添加過多的糖跟配料,導致血糖、膽固醇和體重都升高。堅果飲則是含有各種澱粉,讓身體更容易吸收,進而轉化為脂肪。第三樣是「果汁」,一杯新鮮的果汁需要使用多顆水果,又難提供飽足感,因此容易攝取過量,造成攝入的果糖過多,還會增加高血糖和心血管疾病風險。最後一樣則是「運動飲料」雖然運動飲料在對的時間點喝,確實能增強運動表現,但錯誤使用可能引發肥胖和脫水問題,建議運動超過1小時,且有明顯的喘、流汗時再飲用即可。
腸病毒進入流行期!醫整理10大QA示警:大人也會得 酒精消毒沒用
疾病管制署今(23日)表示,上週(4月14日至4月20日)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11,643人次,較前一週(9,518人次)上升22.3%,已達流行閾值(11,000人次),研判國內進入腸病毒流行期,且近期疫情呈快速上升趨勢,呼籲民眾提高警覺。兒科醫師陳敬倫特地在臉書粉專整理出有關腸病毒的10大QA,供家長們參考。Q1:腸胃炎、腸病毒分不清楚?A1:腸胃炎是因為病菌感染或吃壞肚子的上吐下瀉、腹痛;腸病毒是感冒病毒造成發燒、咽喉潰瘍的疱疹咽峽炎。有的人會在手掌、腳掌或其他部位出疹,稱作「手足口病」。Q2:腸病毒重症前兆也會一直嘔吐?A2:腸病毒可能在剛發病、人不舒服時嘔吐,或口腔潰瘍無法吞嚥時把食物吐出來,但一直噁心嘔吐要懷疑是腦幹、腦炎的重症前兆。Q3:什麼是肌躍型抽搐?A3:肌躍型抽搐類似嬰兒驚嚇反射,這種動作在快睡著時偶爾發生是正常的,但睡覺時一直發生,或連清醒時也發生就是重症前兆。Q4:呼吸、心跳急促如何觀察?A4:發燒哭鬧時心跳、呼吸本來就會加快,需要等安靜退燒時再評估。Q5:大人也會得腸病毒?A5:大人也會得到腸病毒,只是症狀通常不典型,常被以為是感冒。所以大人小孩都要多用肥皂或洗手乳洗手,酒精無效。Q6:腸病毒休息7天怎麼算?A6:休息7天是從發病日開始算,此時分泌物、病毒最多,傳染力最強。Q7:打腸病毒疫苗就不會感染腸病毒?A7:腸病毒有60多種,疫苗只有保護最容易發生重症的71型,因此即便打了疫苗,還是有機會得到其他型別的腸病毒。Q8:小孩需要打腸病毒疫苗?A8:1998年腸病毒71型大流行,造成405例重症、78名例死亡,超過新冠造成的兒童重症死亡數。預防腸病毒71型重症死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打疫苗。Q9:小孩腸病毒可以吃冰?A9:腸病毒的疱疹咽峽炎和疱疹完全沒有關係,沒有抗病毒藥物可以使用,孩子常常喉嚨痛到不吃不喝,可以吃一些冰涼食物緩解疼痛、減少脫水機會,例如電解質液、優格布丁、運動飲料和果汁等。Q10:小孩腸病毒指甲會斷裂?A10:手、腳掌出疹的孩子,常常在3、4週後會有指甲斷裂、剝離的現象,主要是因生病期間的指甲生長不良,所以會從脆弱的位置斷裂,只要不斷修剪指甲就會恢復正常。
鐵腿水泡、足底筋膜炎、拇指外翻歪又痛 備戰長征追媽祖!
「粉紅超跑」白沙屯媽祖每年遶境徒步約400公里,大甲媽祖也展開來回340公里長征。高雄長庚骨科助理教授主治醫師詹舜文提醒,民眾遶境時最常出現的足部問題包括扭挫傷、鐵腿、起水泡,還有足底筋膜炎等,可準備保護性佳、支撐力強的鞋子,若行程中感到不適,應適時休息、按摩、伸展,嚴重者則建議尋求物理治療、注射治療、體外震波治療,才能確保心靈保庇,足部也健康。一、外傷扭傷長途步行第一大類傷害是外傷,若路面不平坦,容易造成扭傷或拉傷。預防的方式是穿著保護性佳、支撐力強的鞋子,可於出發前先行試穿,才不會因為路面不平坦或是小石子造成扭到。二、疲勞性傷害第二部分傷害為疲勞性傷害,常見的如鐵腿、起水泡。鐵腿詹舜文表示,鐵腿主因在於肌肉乳酸堆積,導致肌肉疲勞與疼痛,參加遶境這類長時間走路的活動之前,可以提前幾個月開始訓練,養成出門運動的習慣,訓練腿部肌肉,並在行程中定期讓自己稍微休息,放鬆腿部肌肉來減緩疲勞的狀況。水泡若路面有積水或下雨,皮膚和鞋子的摩擦力加大,較容易產生水泡。預防水泡重點,選和合適的襪子以及注意保持足部乾燥,避免鞋子濕掉。三、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炎指的是足底部位發炎,分為慢性和急性。慢性慢性足底筋膜炎與穿鞋習慣或工作型態有關,例如有些人喜歡穿夾腳拖或高跟鞋,或是工作需要久坐久站,較容易產生足底筋膜炎,建議穿著支撐性佳的慢跑鞋。急性參加遶境較容易引發急性足底筋膜炎,走路的時候腳跟後側會疼痛。當感到足部不適,詹舜文建議民眾可以適時休息、按摩、伸展來紓緩足部壓力。若仍無法有效緩解疼痛,建議接受物理治療。進一步還有注射治療、體外震波治療。體外震波治療治療原理是將探頭放置在筋膜發炎的位置,將能量打到病灶,刺激局部血管增生,達到治療效果,須由專業醫師評估施行。四、拇指外翻詹舜文解說,拇指外翻指的是大拇指往外側移動,嚴重者甚至會把第二腳趾往上推,變成交叉狀況。當大拇指內側凸起處的表皮神經,穿鞋摩擦到就會紅腫疼痛。因此,最好勿穿著窄頭鞋子,建議穿著寬頭跑步鞋較佳,可放鬆大腳趾內側突起部位的壓力,也能減少內側突起部位和鞋子摩擦產生疼痛與水泡,另外對於足弓也會有較佳的支撐性。追隨媽祖遶境考驗善男信女的虔誠與體能,除了事前萬全準備,醫師最後也呼籲,長時間運動、水分流失之後,會造成電解質不平衡,提醒民眾隨時補充水分以及電解質,例如運動飲料,便能讓進香行程更平安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