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心電圖
」 猝死 心肌梗塞 心臟病胸悶、腹悶就醫找不到原因 「1024切電腦斷層檢查」成功揪病灶
60歲陳女士有糖尿病病史,前陣子因為胸悶、腹悶而至醫院急診,抽血檢查無發現明顯異常便回家休息,隔數日回診心臟內科追蹤。雖症狀經開立一些胃酸逆流的藥物後得到改善,但因家人曾做過心臟冠狀動脈支架,加上本身有糖尿病,擔心自己有潛在心血管疾病,故陳女士接受了1024切電腦斷層檢查,並因而發現冠狀動脈確實嚴重阻塞,立即安排了心導管檢查,並成功放置冠狀動脈支架。目前陳女士整體狀況良好,門診亦規律追蹤中。1024切電腦斷層檢查 精準揪出病灶安南醫院心臟內科醫師蘇貞元表示,1024切電腦斷層檢查可以提供精密的檢查,在各種不同的臨床情境下,對診斷都大有助益。蘇貞元醫師指出,鑒於症狀跟過去病史而懷疑患者有心血管疾病時,運動心電圖、心肌灌流等非侵入性檢查,為目前優先的評估工具;不過,當臨床狀況需要更多、更精確的資訊時,1024切電腦斷層檢查的優勢便顯而易見,可清楚顯示病灶細節、精準檢測冠狀動脈阻塞情形,幫助醫師精準診斷病情,及早提供相應治療。早期檢查發現 有效降低心肌梗塞與亡率蘇貞元醫師呼籲,早期檢查發現心臟疾病並接受治療,可有效降低心肌梗塞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同時,這也是安南醫院引進1024切電腦斷層檢查儀之首要目的,期許為更多患者提供更精準的診斷和治療,降低心臟病的致命風險。
《紅人榜》20歲柯辰勳猝逝 醫曝4種致命性心律不整
《超級紅人榜》歌手柯辰勳昨(28日)疑似因心血管併發症猝逝,得年20歲。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整理出,常見4種致命性的心律不整,其中肥厚性心肌症為引起年輕人發生猝死的最常見原因。黃軒過去曾以《年輕人猝死:背後隱藏的殺手》為題指出,希臘曾對6030死亡年齡介於1-35歲的人做死因分析,其中有349名年輕人突然猝死,83%和心血管疾病有關;此外,研究人員針對有記錄心血管疾病病史或遺傳疾病的20個高風險家族進行研究,其中25%的人被檢查出有基因突變,這些潛在的基因變化,導致了這些年輕人很容易誘發致命性的心律不整。致命性的心律不整,黃軒整理常見4種:1.右心室心肌病變引發心律不整(ARVC)一名23歲女性病患發生猝死,在做心臟超音波愕然發現右心室擴大,右心尖有似動脈瘤;病人身上,發現有c.2508delA的基因受損,她的家人也測出同樣的c.2508delA的基因受損,這些人平常不太會有症狀的。另一案例是18歳年輕男性運動猝死,左心室輕微的肥大;病人的母親和姐姐,和他一樣,也都有2146-1G>C基因受損,這些家庭成員,都會是猝死高危險群,他們容易死於右心室心肌病變引發心律不整。2.長QT症候群(Long QT syndrome)心律不整以長QT症候群最為常見,它的特徵是在心電圖看到QT間隔的過度延長(男性大於440毫秒,女性大於460毫秒),易造成心室顫動(ventricular fibrillation),心跳易停止跳動,這些人基因檢查有c.292T>C的基因突變,都是威脅生命停止的殺手。3.多發型性心室心律不整一名17歲男性病患發生猝死,他的13歲弟弟也突然死亡,而他36歲姐姐常常會有昏厥症狀,結果發現,姐姐心臟超音波檢查和心電圖一切都正常,只有在運動心電圖下,才出現多發型性心室心律不整,檢查了他們的基因,有c.7226T>A 的基因突變,易誘發多發型性心室心律不整的發作。4.肥厚性心肌症(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肥厚性心肌症是一種遺傳性心肌病變,為引起年輕人發生猝死的最常見原因,其臨床表現具多樣化,可能從無症狀到嚴重的心絞痛、心衰竭之症狀和猝死。黃軒提到,一份發表在《國際鑑識遺傳學期刊》的荷蘭研究,其針對102名荷蘭猝死案例進行基因檢測,發現有近6成(58.8%)的案例帶有導致心律不整的基因變異,其中有3個基因是首次被發現,有7個基因在此研究中首度證實有關聯性。針對成年人,2017年美國心臟協會(AHA)、美國心臟病學會(ACC)以及心律協會(HRS)針對心律不整病人管理指引中就建議,心律不整病患可以考慮進行基因檢測,根據基因的分型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黃軒表示,隨著醫學進步,利用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透過抽血即可最多同時檢測208個基因、200種疾病等,各自精準醫療實驗室,都會有這些檢查,只是價格不便宜而已。
少年莫名五度暈厥險死亡! 植入「體內去顫器」保住一命
家住彰化市的陳同學今年16歲,目前高中二年級的他平常喜歡刺激的電玩遊戲及現場看棒球賽,但他從小到大發生過4次暈厥,就醫後卻檢查不出原因。第五次暈厥是2020年9月國中二年級,當時他在學校暈倒喪失意識,臉色慘白;校護趕來急救,使用自動去顫器AED後,發現是惡性心律不整,經電擊後恢復正常心律,接著由救護車轉送彰基,插管維持呼吸和急救後復甦治療,很順利地甦醒並恢復正常呼吸。惡性心律不整 年輕族群易猝死收治陳同學的彰基兒童醫院兒童心臟內科吳焜烺醫師表示,惡性心律不整在年輕族群很容易導致猝死,像是新聞曾報導幾位30歲上下的年輕藝人明星,猝死的原因為「心源性猝死」,有很大部分與心律不整相關。心律不整治療方式一般以植入體內心律去顫器為主,因此也為陳同學植入體內心律去顫器,幫助調節心律。 及早診斷暈厥症 避免急性發作吳焜烺醫師指出,陳同學幾次暈厥都沒有找到原因,後來是透過基因學檢查,證實罹患兒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心室頻脈(CPVT)。CPVT是一種少見的遺傳性鈣離子通道病變,其特徵是腎上腺素能誘導雙向和多型態性心室頻脈,因此常發生在兒童和青少年運動或情緒壓力期間,它可能導致心跳加快(心悸)、昏厥(暈厥)或心臟驟停;CPVT死亡率極高,若不治療,30 歲時死亡率可達31%。由於 CPVT 僅在腎上腺素分泌期間才能觀察到,因此如果懷疑有CPVT,應該以運動心電圖測試進行檢查,並以基因檢測確定診斷。去顫器助整流常心律 防止驟死機會CPVT有多種治療方法,治療過程將取決於病人心律不整的發生率或嚴重程度,症狀輕微,可以用藥物治療,包括β受體阻滯劑和抗心律失常藥;至於像陳同學這樣已經多次昏倒的高危險患者,則需要植入式心臟除顫器。
69歲聽障計程車司機「撞死28歲新婚女」 公路總局曝肇事主因:與聽力無關
新北市中和一名新婚9個月的28歲女子,6月27日上班走斑馬線過馬路,被右轉的計程車撞上,搶救8天仍不幸過世。由於司機高齡69歲而且戴助聽器,女子丈夫質疑「交通部怎會讓這種人持續上路」。對此,公路總局也給答案了。事發當時,女子走在斑馬線上欲橫越馬路,走到一半被準備轉彎的計程車撞倒,直接被捲入車底,造成全身多處擦傷、顱內出血,搶救多日仍宣告不治。女子丈夫痛訴,司機在回答警方過程明顯反應緩慢,且帶有助聽器,認為不適任計程車司機,質疑交通部怎麼能繼續讓不適任駕駛繼續上路。女子丈夫懷疑,為何司機高齡69歲還戴助聽器,卻可以繼續上路。(圖/家屬提供)據了解,由於人口高齡化,交通部審慎評估後,將計程車職業駕駛年齡限制自2010年從65歲放寬至68歲,2017年再延到70歲。公路總局規定,計程車駕駛超過60歲需要每年換照和體檢1次,68歲以上體檢項目增加失智症、白天嗜睡指數、睡眠品質、運動心電圖檢查、尿液、血液、生化檢驗等。根據公路總局監理站調閱資料,肇事計程車司機今年2月10日曾因換照體檢,體檢紀錄由醫生檢驗合格並簽證,2月18日審驗合格發照。體檢紀錄顯示,駕駛自1997年取得職業小型車駕照,聽力檢測都正常,今年才配戴聽力輔助器,而聽力檢測規定,可辨別音響即可。公路總局監理組指出,從事發影片來看,肇事原因是計程車駕駛沒有停讓斑馬線行人造成,與聽力無直接關係。
醫師胸痛3個月找不出異狀 「電腦斷層一照」撿回一命
一名57 歲的內科醫師,胸悶胸痛長達三個月,某天身體非常不適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急診室急救,透過心臟酶指數以及心電圖檢查,沒有發現異狀。再透過門診電腦斷層掃描,確診是心血管前降支病變,經過緊急心導管手術,搶回一命,目前持續門診追蹤。心導管室主任陳業鵬表示,這名內科醫師並無糖尿病,可能跟工作長期壓力有關,造成心血管阻塞,幸好,這名醫師的右冠狀動脈微小血管持續供應血流, 如果再延遲,最嚴重恐猝死或失去意識。由於前降支血管完全阻塞,且有對側的側枝循環供應,斑塊推測比較硬,屬於複雜性手術,在醫護團隊的努力下,只花不到50分鐘就打通血管。陳業鵬指出,心血管阻塞,三高,肥胖,壓力和抽菸等,都是高危險因子,會造成冠狀動脈問題,近幾年也發現,桃竹竹苗地區,心血管阻塞,有越來越年輕的趨勢,30多歲就發生心臟三條血管右冠狀動脈、左迴旋支,以及左前降支有嚴重病變及血管狹窄,需做心導管手術,因此,建議排解壓力,健康飲食,一個月量一次血壓監測健康。內科部長林圀宏表示,個案胸悶胸痛來急診,抽血、心電圖都沒有異常。類似這種個案在門診可以選擇跑步運動心電圖,鉈201核子醫學攝影和心臟動脈的電腦斷層,但該個案沒有做跑步運動心電圖和鉈201,因為這兩項檢查必須心臟負擔,激發心臟缺氧的表徵,才會看到異常,但個案心臟狀況不穩定情況去增加心臟負荷,可能有較高風險;相較之下,電腦斷層沒有風險。除了減少病人心臟負荷,也是心導管術前的準備工具,異常病症一目了然。醫學影像科總技師周思賢表示,本院心臟電腦斷層檢查,利用8K HD寶石級高階電腦斷層儀執行掃描,以非侵入性的方式,快速、無痛與精準的執行檢查,掃描後能提供準確的鈣化分數與評估血管狹窄阻塞程度,讓病灶無所遁形。
AI好給力2/防猝死又不遺漏癌細胞 智慧判讀將「打破名醫迷思」
許多人生病後總會到處尋求知名醫師治療,因此這些名醫的門診往往大排長龍,甚至出現「掛號黃牛」,但隨著人工智慧科技的介入,無論是經驗豐富的老醫師或菜鳥,只要搭配AI判讀,就能更精確判斷病況,可預防心肌梗塞導致猝死、也不會漏掉影像檢查中癌細胞的蛛絲馬跡。75歲陳伯伯有一天起床突然感到胸悶、上腹不適,就醫後診斷為輕度胃食道逆流,但治療一個月後卻始終沒有改善,於是醫師將陳伯伯轉介到心臟內科,在進行運動心電圖檢查後,發現陳伯伯最大心跳為每分鐘139下,呈現輕度缺氧狀態,依照傳統判讀為冠狀動脈血管阻塞50%,屬於中度風險,只要後續追蹤觀察即可。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心臟血液系吳宏彬醫師表示,為精準評估陳伯伯的心血管狀態,於是進一步採用「運動心電圖AI輔助判讀系統」同步判讀,透過大數據交叉比對心電圖的資訊,結果AI報告顯示陳伯伯的冠狀動脈血管阻塞機率已高達72%。這讓吳宏彬提高警覺,立即為陳伯伯進行心導管冠狀動脈攝影,赫然發現陳伯伯血管狹窄程度已高達99%,緊急置入心臟支架於冠狀動脈治療。若是依照傳統判讀結果讓陳伯伯返家觀察,陳伯伯很可能會突然爆發心肌梗塞猝死,但由於AI輔助判讀的介入,才讓陳伯伯逃過死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影像科梁馨月主任表示,運動心電圖是診斷冠狀動脈疾病的重要工具之一,傳統以人工判讀的方式不僅耗時,而且往往難以區別細微的差異性,人工分析的準確率臨床上只有40%~50%。有鑑於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人工智慧中心蒐集4年來近千筆冠狀動脈阻塞達70%以上的運動心電圖像,並與心導管資料結合,設計出「運動心電圖AI輔助判讀系統」。人工智慧中心主任許凱程表示,目前AI模型準確度約80%,敏感性為88%,分析後的數據可突破傳統人工判讀的限制。透過大腸鏡檢查及早發現瘜肉可及早偵測大腸癌,但傳統判讀的結果會因醫師經驗而有所不同。(圖/報系資料庫)除了更積極預防猝死之外,AI輔助判讀也能防範連續15年患者人數最多的大腸癌。根據國健署2022年資料顯示,台灣每年有近1萬7000例大腸癌新發生個案,雖然大腸鏡檢查已被證實能有效降低死亡率與發生率,但隨著醫師判斷大腸鏡偵測腺瘤的能力不同,也可能會遺漏危險病徵。台大醫院、國泰醫院、雲象科技因此共同研發「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跨兩院共收集超過3000位病患、逾40萬張影像資料提供人工智慧訓練,包括一般肉眼不易觀察到的瘜肉,皆能被AI捕獲,準確度高達95%。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暨綜合診療部主任邱瀚模表示,就算是經驗豐富的醫師,對於小於5毫米的瘜肉遺漏率仍可達23%,但若有AI工具的輔助,精準度就可達9成以上,甚至是難以察覺的扁平型、凹陷型的大腸瘜肉也難逃過AI偵測。國泰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洪志聖認為,未來醫師執行大腸鏡檢查時若搭配此AI系統,即可以每秒30張的影像辨識能力偵測腸道並標示出瘜肉,即時、有效判讀大腸鏡檢查影像,不僅更有效率,也能解決醫師間偵測診斷能力的落差問題,讓患者獲得更好的醫療品質。
體外震波治療有助於心臟疾病免開刀
氣溫驟降造成眾多心血管病患緊張,擔心血管過度收縮造成血管嚴重阻塞影響心臟功能,嚴重者甚至有猝死可能。但仍有許多心血管病患檢查出問題後,因害怕手術不願意接受治療,只透過藥物控制。目前藥物不一定能有效改善病情,因此許多人好奇是否有較積極的非侵入式治療能改善病症。家中經濟支柱不敢開刀 震波治療免開心新概念一名台積電工程師因胸悶、心悸至心血管中心檢查,被診斷出冠狀動脈血管已阻塞約70%導致供應血量不足,若氣溫驟降或情緒起伏引起突發性的血管收縮可能引發嚴重阻塞,造成永久性心肌受損。工程師作為家庭經濟支柱,不願因手術影響工作,與醫師討論後以藥物控制搭配體外震波治療,促進血管再生、擴大心臟血流範圍。經一年療程明顯改善胸悶、心悸症狀,並與醫師討論持續進行療程。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陳玠宇醫師表示,過去震波治療多用在腎臟結石,心臟震波透過震波碎石治療1/10的低能量「按摩心臟」,在不傷害心臟的情況下促使冠狀動脈受到刺激擴張,刺激因心肌缺血而進入休眠狀態的心肌細胞重新作用。心臟震波治療過程如心臟超音波一般,醫師透過心臟超音波監測,再引導震波棒至需治療位置,每次30~90分鐘的治療時間,在醫師安排的週期內分別治療9次,整個療程約一年可以完成。約有80%病患完成療程後,有明顯症狀改善。平時健檢不可忽略 儘早發現身體隱藏症狀經研究顯示,血管堵塞50%~70%患者會明顯感受到胸悶、喘或是心悸等情形,通常一般民眾在較頻繁且明顯感受到胸悶或心悸的身體不適才就醫時,多數心臟堵塞情形已超過70%,已造成缺氧症狀影響心肌細胞,甚至影響心臟功能,需盡快進行治療。若心悸、胸悶頭暈情況持續不見改善,建議儘快就醫治療,若診斷為冠狀動脈缺血,病患不需因爲對手術的既定印象過於緊張。目前針對此病症大多先透過藥物治療,以緩解症狀、增加血液循環,若無法改善的情況醫師則會依照個人情況透過一般熟知的氣球擴張術、血管支架手術或繞道手術改善血管阻塞症狀。若不願意或不適合上述侵入式手術,則可經過醫師專業判斷後進行非侵入式治療的體外震波,透過震波促進血管再生、擴大心臟血流範圍以改善心臟功能。健保制度提供許多心臟相關檢查,目前針對心臟常用的檢驗方式分別為:運動心電圖、核子心肌灌注掃描、高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掃描。前兩項檢查雖有健保給付,但無法清楚識別血管阻塞情況;後者則是需要健保給付,但需接受輻射照射,三者皆需與醫師討論後依照個人情形安排適當檢查。若檢查後發現有冠狀動脈缺血症狀,建議及早依照醫師建議治療,心臟手術相當複雜需從藥物、個人生活習慣及飲食多方改善,並持之以恆的治療與監測才能維持健康的身體狀況。
男子以為胃食道逆流 AI及時判斷「血管堵塞72%」逃過猝死
75歲陳伯伯平日生活習慣良好,有高血壓病史,有一天起床時陳伯伯忽然感覺胸悶心悸,原以為是胃食道逆流,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尋求協助,經消化內科再轉介到內科部心臟血管系,吳宏彬醫師建議陳伯伯使用運動心電圖檢查心血管狀態,運動心電圖顯示陳伯伯運動最大心跳每分鐘139下,ST段輕度下降呈現缺氧,依傳統人工判讀與風險因子評估僅為冠狀動脈中度風險(冠狀動脈血管嚴重阻塞程度50%),屬於後續追蹤觀察,無需介入檢查。為幫助精準評估陳伯伯的心血管健康狀態,吳宏彬醫師採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今年五月起推行的「運動心電圖AI輔助判讀系統」同步判讀,透過大數據交叉比對心電圖的資訊,AI報告顯示:陳伯伯的冠狀動脈血管嚴重阻塞機率已高達72%。於是吳宏彬醫師進一步建議,應進行心導管冠狀動脈攝影作內部精密檢查,結果顯示,陳伯伯左前降支狹窄竟已高達99%,吳宏彬醫師當下立即經皮冠狀動脈介入,並緊急置入心臟支架於冠狀動脈治療,陳伯伯萬幸逃過心肌梗塞一劫。陳伯伯出院後,胸悶狀況明顯改善,且配合飲食調整、運動養成及藥物控制,目前心臟狀況良好,持續在門診穩定追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心臟血液系吳宏彬醫師指出,心臟本身所需的氧氣主要透過三條分枝的冠狀動脈供給,讓心臟保持完整的功能;當供給心肌血氧的任何一條冠狀動脈發生狹窄或阻塞時,就會阻斷心臟的氧氣及養分供給,導致心肌缺氧,抑制心肌收縮,使心臟無法搏出正常血液量,嚴重者引起心衰竭或心律不整,一般而言,心絞痛、心肌梗塞是中高齡常見的冠狀動脈心臟病,更是形成猝死的主要原因。吳醫師分析,冠狀動脈阻塞通常是由於多重因素,例如抽菸、年紀大、糖尿病、高血酯等形成「動脈粥樣硬化」瘢塊而限縮血管的管徑。當病人運動的時候,因為管徑縮小造成供應心臟的血流不足,病人因而會有胸悶、呼吸喘等癥狀,臨床上稱為「冠狀動脈疾病或心絞痛」。當動脈粥狀硬化瘢塊發生破裂與血管內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交互作用,快速形成血栓便完全塞住了血管,造成血管下游的心肌損傷甚至死亡,就是臨床上的急症「急性心肌梗塞」。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影像科梁馨月主任說,衛福部統計民國110年國人十大死因,心臟疾病依然是高居國人第二大主要死因,僅次於癌症,且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數每年持續上升,顯示國人心血管健康議題,需要被重視,梁馨月主任進一步分析,運動心電圖是診斷冠狀動脈疾病的重要工具之一,然而,傳統的人工判讀十多張心電圖不僅耗時,且往往難以區別細微的差異性,人工分析準確率臨床上只有40%-50%。有鑑於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人工智慧中心蒐集四年來近千筆冠狀動脈阻塞達70%以上的運動心電圖像,並與心導管資料結合,設計「運動心電圖AI輔助判讀系統」。許凱程主任表示,「AI透過深度學習架構進行訓練,透過擷取運動心電圖3個時間點的訊號,使模型學習由靜態至動態運動心電圖訊號的變化;此外,AI模型也挑選10個量測特徵和2個衍生特徵訊號,如過去病史、最大做工等,一同輸入至模型中進行訓練,用以判別患者冠狀動脈是否嚴重狹窄超過70%。目前模型準確度約80%,敏感性為88%,分析後的數據可突破傳統人工判讀的限制」。梁馨月主任進一步建議,中高齡族群為了瞭解與維持自身心血管健康,每年健檢不妨增加運動心電圖,進一步分析心臟運作,若增加透過人工智慧輔助分析,更能精準地預測心血管疾病演變,及早給予治療,防範未然。
中年男痛風卻皮皮…拖1年才回診血壓飆高 驚覺罹患「致命心臟病」
痛風又稱代謝性關節炎,當涉及到蹠趾關節時也稱為足痛風,經常被描述為週期性發作的刺激性關節炎,造成關節紅、軟、熱、腫等現象,也會導致痛風石、腎結石,或者急性尿酸腎病。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近日在節目中透露,一名50多歲男子飽受痛風所苦,卻未按時回診,最後罹患高血壓心臟病,須放置支架。柳朋馳日前在《健康2.0》節目中分享個案,該名男子年約50多歲,曾因痛風到診所治療,但未規律回診,某次卻跑到大醫院掛號,希望領取效果更強的止痛藥,以緩解痛風症狀;經過相關檢查,醫師發現患者的收縮壓已達150毫米汞柱,腎臟功能也明顯變差,隨即提醒對方要多注意,避免病情繼續惡化。沒想到,男子依然不以為意,直到1年多後才回診,主述運動時有胸悶感,還會喘個不停;醫生當時先替患者做初步檢查,驚見其血壓已飆至180毫米汞柱,連忙安排運動心電圖,再轉至心臟科,結果顯示對方的血管嚴重阻塞,已達高血壓心臟病程度,需置放支架,否則有生命危險。柳朋馳提醒,痛風是一種慢性疾病,主要是因血液中的尿酸濃度過高所導致,而高尿酸不僅會誘發痛風性關節炎,也會對腎臟功能造成損害,進一步引發痛風腎病變;由於腎臟功能與心血管疾病息息相關,兩者互為因果,醫生也強調「民眾勿輕忽偶爾發作的痛風,嚴重都可導致致命的高血壓心臟病。」
新竹市收入奪冠「血壓也最高」 常外食壓力大!科技人陷心血管風險
高血壓、高血糖與高血脂合稱為三高,是現代人的健康大挑戰。由衛福部公布2020年國人十大死因與2019年的數據相比,高血壓死亡人數增幅位居首位(+7.2%),從國泰健檢近三年(2018-2020年) 台北、新竹、台南中心資料中顯示,19-64歲的健診者,血壓異常現象以新竹地區比例較多,且男性大於女性,年齡也有慢慢下降趨勢,可見以往只會在中老年人發現的三高疾病,漸漸邁入年輕化。現代人因生活規律改變、工作壓力大與飲食習慣不佳,使得台灣年輕人罹患高血壓者愈來愈多,依據全國十大死因中第七的高血壓,雖然排名未達前三名,但死亡率逐年上升的風險卻最嚴重。除了中老年人之外,待遇令人稱羨的科技新貴更是許多醫師眼中罹患高血壓的高危險族群。根據我國2019年綜合所得稅申報數據顯示,新竹市以132.3萬元位居全國第一,收入越高相對帶來的工作壓力也較大,經常性的外食、長時間睡眠不足、高競爭工作環境與壓力等,都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增加高血壓、血脂異常等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若加上天氣轉變,氣溫變冷時血管收縮,當原已狹窄的血管發生劇烈收縮,更易增加急性心肌梗塞的機會。平時毫無症狀,素有隱形殺手之稱的高血壓,就像是科技人的共同夢魘,也是扼殺家庭幸福的劊子手,壓力、熬夜、睡眠品質不佳,身體長期處於疲勞狀態,導致血壓偏高、身體修復能力變差,血管產生發炎狀態,都將增加心肌梗塞的風險,不得不慎。國泰新竹健檢中心葉勳龍院長表示,預防心血管疾病要先做好3件事,分別是定時量血壓、調整飲食、改變生活型態如戒菸,另外也可透過靜態心電圖、運動心電圖、心臟超音波來了解身體狀態,才能及早發現血管相關病變的問題。此外,也可定期健檢審視自身整體健康狀態,國泰健檢2021年正式上線的官網線上預約,2022年趁勝追擊推出國泰i健康APP,無論是線上預約,或是進行健檢流程時,透過APP隨時掌握自己的檢查進度;健檢完成後的報告在當天下午5點後,即可於APP看到血液檢驗、身體組成分析等數值報告,快速便利,在健康意識逐年抬頭的現在,隨時隨地一手掌握健康大小事。
明金成猝逝!心肌梗塞存亡僅10分鐘 醫分析「這習慣」讓年輕人血管傷痕累累
演而優則導的明金成,今年1月20日喜獲龍鳳胎,剛升格當新手爸爸,卻於昨(8日)深夜因心肌梗塞猝逝,享年51歲,留下太太與20天大的雙胞胎。心臟病長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僅次於癌症,但若將所有心血管疾病加總起來,每年死亡人數高達四萬八千多人,早已超越癌症。心臟病是一個概稱,其中包含了心肌梗塞、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心肌炎等等疾病,但不管是哪一種,猝死機率都相當高,其中又以急性心肌梗塞最致命,倒下去第一分鐘如果立刻急救,尚有8~9成機率活命,之後每拖一分鐘存活率就下降7至10%,10分鐘之後幾乎就沒機會了!而冬天更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根據研究顯示,每年的10月到隔年2月,爆發心臟病的比例會增加將近3成,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氣溫變化,另外,夜晚也是心臟病的危險時刻。中醫大新竹附醫內科部部長暨心臟血管科主任林圀宏表示,統計顯示,8成心血管患者都在夜晚發病,尤其是睡到一半離開被窩時風險最高,醫師透露,因為睡覺時身體缺乏水份,血液會較為濃稠,再加上身體沒有活動,本來就容易造成血栓,萬一又突然起身、溫度變化過大,心臟就容易出狀況,而近來溫度變化較為劇烈,恐怕也是明金成昨晚爆發心肌梗塞的原因。此外,林圀宏醫師分析,吸菸恐怕是近年來心肌梗塞年輕案例增加的原因,因為香菸中的有毒物質會直接傷害血管,而且不是只有一、兩條血管,而是全身血管,範圍相當大,如果從國中、高中階段時就開始吸菸,20多歲血管就已經傷痕累累,40~50歲更是猶如走在鋼索上。林圀宏醫師提醒,想要遠離心臟病,定期健檢最為重要,尤其是患有三高疾病、家族史、抽菸等危險族群,除了一般的血壓、心電圖、X光之外,建議更進一步做精細的檢查,例如運動心電圖就能找出難以發現的心律不整問題,及早預防、治療,才能真正遠離心臟病這個不定時炸彈。
冬天好發!別以為胸悶才需警覺 70歲婦「出現這症狀」竟患心絞痛
70多歲的江太太患有糖尿病以及高血壓、高血脂,平常在門診拿藥控制病情,最近她常常在活動時覺得很喘,爬個一兩層樓梯就覺得快喘不過氣,天氣變涼之後,症狀似乎變得更嚴重了。本來以為是肺部的問題,門診安排X光檢查卻沒有什麼異狀,呼吸功能也正常。由於喘的症狀一直困擾著江太太,她被轉診來到心臟內科,安排了心肌灌流檢查之後,發現心肌有局部缺氧。在醫師與家人共同討論之後,江太太住院接受心導管的檢查,證實在心臟的左前降支冠狀動脈有嚴重的狹窄,經過氣球擴張以及藥物支架的置放,她的症狀在隔天就已經感覺有大幅改善,出院之後繼續維持藥物治療。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蘇彥伯醫師表示,心臟的運作依賴分布於表面的冠狀動脈供應氧氣和養分,隨著年齡增加,或者是本身有家族心血管病史、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抽菸等等心血管風險,血管內會呈現慢性發炎的狀態並且累積膽固醇斑塊,逐漸讓血管硬化、狹窄,進而造成心肌缺氧。這時除了會並引發胸悶、痛的症狀之外。也會有活動就喘的症狀。這一類的病人目前被歸類於慢性冠狀動脈症候群,也就是俗稱的心絞痛。蘇彥伯醫師說,這類病患因心臟持續的缺氧,不只造成不適的症狀,讓生活品質下降,也有可能讓心臟的功能逐漸變差。倘若血管內的斑塊不幸發生破裂,會誘發血栓的生成而造成急性的血流阻斷,也就是俗稱的心肌梗塞。這時心肌完全沒有氧氣的供應,會造成急性的損傷並且引發嚴重的胸痛、心律不整甚至是昏厥、猝死的現象,若不及時治療死亡率可以高達百分之三十以上!典型的慢性冠狀症候群,症狀包括胸部悶痛、疼痛時會伴隨頭冒冷汗並可能會牽連到下巴、肩膀或是手臂等處。蘇彥伯醫師說,胸悶痛的感覺通常時間不會持續超過十五分鐘,在活動的時候症狀會被誘發,休息可以緩解。有很大一部分的老人家、女性、以及糖尿病患者,症狀的表現並不典型,常常像江老太太一樣用喘的症狀來表現。秋冬季節由於溫度的急遽變化或降低,有可能會造成血管痙攣收縮,造成症狀的惡化。蘇彥伯醫師表示,病患因為上述症狀來門診就醫時,醫師會先評估病患症狀是由於心血管病變的機會有多高,通常年齡越大或是同時有心血管風險所預估的機率就越大。同時醫師會安排胸部X光、心電圖以及心臟超音波等評估心臟功能。若懷疑心臟有可能缺氧,醫師會根據病人的狀況安排合適的檢查來判定病人是否有心肌缺氧的情形,例如運動心電圖:讓病人在跑步機上快走同時監控心電圖是否有缺氧或心律不整的變化;核子醫學心肌灌流檢查:經由血液注射放射性同位素,觀察同位素在心臟肌肉受壓力以及休息時分布的情況來判定心肌缺氧的區域。蘇彥伯醫師說,近年來經由電腦斷層的冠狀動脈造影越來越受到重視,這個檢查可以直接觀察血管的構造以及病變的型態,相當有利於心導管術前的評估,不過目前國內健保尚未給付,需要自行負擔費用。每種檢查都有優缺點,可以和心臟專科醫師討論後,再決定自己適合哪一種檢查方式。若病人證實有心肌缺氧,如果狀況穩定或影響的範圍不大,可以先考慮藥物治療,利用藥物降低心臟的氧需求、擴張心臟血管、或是預防心肌梗塞。蘇彥伯醫師表示,假若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是檢查發現有多條血管狹窄,心臟收縮功能受損,就可以進一步考慮心導管介入術治療。醫師會經由手的橈動脈或是鼠蹊部的股動脈建立管路將導管送至心臟冠狀動脈開口注射顯影劑照相,若有明顯狹窄的狀況,可以使用氣球撐開並且置放支架使血流回復暢通的狀態。蘇彥伯醫師表示,目前的研究顯示,置放支架確實能夠有效改善缺氧所造成的心絞痛症狀,現在主流使用藥物塗佈支架,更可以進一步減少未來再度阻塞的風險。隨著科技進步,除了巨觀的血管攝影之外,目前還有更精密的血管內影像檢查,利用超音波或是雷射光源直接探查血管的構造,協助支架精確地置放。血管介入手術之後會需要長時間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以避免血管突然發生血栓而造成心肌梗塞。如果檢查當中發現有多條血管病變或是左主幹發生病變,有時候亦需評估是否使用外科方式做血管繞道,可以達到比較持久的效果。總而言之,隨時注意自己是否有心血管風險,積極控制,配合醫師的檢查治療,可以早期發現,早期處理,以提升生活品質並且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的機率。
男比女更愛油甜食物 每2人中就有1人血糖異常
近年來,常聽到的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以及腰部過胖,數字看似無感,但卻是民眾經常忽略的健康警訊!國泰健檢公布匯聚三年期間27.2萬筆客戶健檢資料,統計顯示,約12%符合代謝症候群問題,其中男性異常率大於女性,此外,50歲以下男性每4人就有1人空腹血糖及三酸甘油酯過高,顯示男性「又油又甜」健康警訊。根據衛福部公布2019年死因統計,心臟疾病位居第二,代謝症候群是慢性病的前身,與心血管疾病的併發症有密切的關聯,血壓高、腰圍過粗、空腹血糖、三酸甘油酯高、高密度膽固醇偏低5項指標,符合3項者就是代謝症候群。國泰健檢葉勳龍院長表示,以國泰健檢2018年到2020年健檢統計,50歲以上女性近一半腰圍過粗,20-50歲青壯年男性族群血壓過高占22%,空腹血糖50歲以上男性每2人就有1人異常,其中糖尿病前期(100-126)占大宗,數據中也發現,50歲以下男性每4人就有1人空腹血糖及三酸甘油酯過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異常雖然不明顯,但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的膽固醇)逾4成男性異常。代謝症候群無法靠自覺症狀發現,家族有心臟病史及高血壓、糖尿病、高血壓、肥胖及抽菸習慣者為高危險群。代謝症候群非疾病,是一群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的總稱,不良的生活型態占50%、遺傳因素20%,國泰健檢葉勳龍院長提到,體內須由胰島素調控血糖,當細胞對胰島素敏感度變差,導致大量葡萄糖與胰島素留在血液,造成血糖濃度失衡,產生胰島素阻抗,身體代謝就會出問題;葉勳龍院長提醒,空腹血糖值100-126即為糖尿病前期,若未從飲食、運動改善,恐引發糖尿病。此外,有代謝症候群的人未來得到「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心臟病及腦中風」的機率,分別是一般健康民眾的 6、4、3、2 倍。葉勳龍院長說,除了定期檢視代謝5大危險因子,民眾可透過運動心電圖、心臟超音波、頸部動脈超音波、周邊動脈硬化評估等健檢項目,進行心血管風險評估。國泰健康管理資深營養師王盈堤真實案例分享 ,一名35歲的孔先生,長年忙於工作應酬、飲食不正常,且愛喝愛吃含糖飲料、滷味、宵夜曾有一週2次訂8塊炸雞桶的紀錄,體重直逼110公斤,體脂率35%,經健檢後不僅有肥胖問題,且健檢報告腰圍、三酸甘油酯、飯前血糖出現紅字,符合代謝症候群;不僅如此,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的膽固醇)過高,數值異常,在營養師的專業建議之下,調整生活型態改變飲食習慣,搭配營養品補充,經過2.5年的努力,用最健康的方式,不靠藥物,憑著毅力及健康飲食,減重了37公斤,減脂率破65%,原本滿江紅的健檢報告書,變成了一份對家人的健康承諾,擺脫代謝症候群,逆轉油甜人生!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是預防疾病發生的關鍵!資深營養師王盈堤建議掌握以下三大原則「健康飲食」、「維持運動」、「定期健檢」來遠離代謝症候群。健康飲食每日必要達到一碗半的蔬菜量,還要避免加工、油炸食品,運用「三低一高」,低油、低糖、低鹽、高纖的標準來檢視自己的日常飲食,也可多以植物性蛋白,如豆腐等來取代肉類。運動方面則建議多做有氧運動,以增加肌力、肌耐力、增進心肺適能等運動為主,上班族可選擇快走做為運動,且每次時間達30-60分鐘,同時改掉不良的生活習慣,如熬夜、吸菸、喝酒等,可大幅改善及避免罹患代謝症候群。
猝死時機點2/你適合跑馬拉松嗎? 最好先做2檢查才安全
國光客運副董事長王應傑的兒子王怡中去年12/17於運動時突然心肌梗塞,25日仍因心臟衰竭死亡,享年39歲,由於王怡中平時有運動習慣,再加上家族無心臟病史,因此讓親友們格外震驚不捨,王應傑受訪時曾感嘆:「只能說遇到了!」王家友人也直呼,不知「明天」與「意外」哪個會先報到?心臟負責人體的血液循環,每分每秒都在運作,如果已經有相關危險因子如肥胖、三高疾病等,一有閃失就容易導致心臟「當機」因而導致猝死,例如劇烈運動就可能瞬間導致心肌缺氧導致猝死。「很多人自認平時都有運動習慣,所以不可能突發心臟病,這是錯誤的觀念。」中醫大新竹附醫內科部部長暨心臟血管科主任林圀宏說,門診有太多運動健將在如常運動時突發心臟病的例子,主要分成兩個原因。內科醫師林圀宏提醒,若有相關心血管疾病風險,要特別小心任何「用力」的時刻,因此要避免便祕的問題。(圖/醫師林圀宏提供)第一是超過負荷。「雖然平時有運動習慣,但可能本來就已經超過體能負荷,所以某一次身體狀況不佳時,就可能引發心臟病風險。」其次是心臟有狀況而不自知,林圀宏說許多運動健將從沒想過自己健康有異狀,直到心臟病發作才知道心臟血管堵了2~3條。「這些人平時運動、沒有三高或家族史,怎麼也想不到自己有心臟病。」林圀宏建議可在健檢時增加運動心電圖或斷層掃描,才能揪出潛在的心臟危險因子,先確定生理機能一切正常之後,再循序漸進增加運動強度,而且只要身體感到不適,就要休息,千萬不要逞強運動。近年非常流行重量訓練,但若有心臟疾病而不自知,就可能爆發心血管風險,建議先進行運動心電圖等檢查,確認無虞才健身。(圖/報系資料庫)
猝死時機點4/午睡逾1小時風險大增 年輕人吸菸成早死原因
歐洲醫學心臟學會的期刊近來發表一篇新研究,發現若是長期午睡時間超過1小時的人,心血管風險較一般人高出34%。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一般心臟科主治醫師蘇彥伯說,適時的午睡其實能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但如果午睡過久,可能反而適得其反。「因為午睡需要超過1小時,這顯示睡眠品質不佳,背後可能隱藏呼吸中止症的問題,另外,睡眠時間長也代表不動的時間較多,可能有肥胖等問題,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蘇彥伯分析。(圖/報系資料庫)想要及早遠離心臟病風險,蘇彥伯認為定期健檢最為重要,尤其是患有三高疾病、家族史、抽菸等危險族群,除了一般的血壓、心電圖、X光之外,建議更進一步做精細的檢查,例如運動心電圖就能找出難以發現的心律不整問題,及早預防、治療,才能真正拆除心臟病這個不定時炸彈。(圖/本刊攝影組)(圖/陳家欣繪)
新儀器!0.28秒完成心臟斷層掃描 可見末梢血管更精確
跨年夜寒流來襲,引發許多猝死案例,其中大多數是心臟疾病,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引進8K-HD全景寶石電腦斷層(GE Revolution CT),院長陳自諒表示,電腦斷層心臟檢查是目前非侵襲性檢查心臟血管的最佳利器,有五大特色。第一為快速,0.28秒的時間可完成全部心臟血管掃描、降低82%的輻射劑量,第二提供精準的鈣化分數與心臟血管阻塞狀況,第三無痛,第四智慧診斷,第五超高空間解析度0.23mm,甚至末梢血管仍能清晰可見,進而評估心肌梗塞發生的風險。副院長阮春榮指出,8K-HD全景寶石電腦斷層一次心跳內0.28秒的時間可完成全部心臟血管掃描;相比於傳統電腦斷層,最高可降低82%的輻射劑量,另外,檢查結果相當準確,超高空間解析度0.23mm,即使末梢血管仍清晰可見,而且能精確分辨血管斑塊、結石、以及腫瘤的成分。醫學影像科主任劉昌憲表示,電腦斷層心臟檢查能有效診斷因斑塊造成冠狀動脈的狹窄,而斑塊可能是由脂肪、膽固醇及鈣化形成,沉積在血管壁內,造成血流量變少,嚴重時將可能會堵塞血管造成心肌梗塞。在執行電腦斷層心臟檢查時,需要注射對比劑,對比劑能幫助血管顯影,清楚看見血管壁上的斑塊及狹窄程度,提供醫師最佳的診斷及治療。檢查結果相當準確,超高空間解析度0.23mm,即使末梢血管仍清晰可見(圖左,圖右為一般斷層掃描)。(圖/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提供)醫學影像科主任劉昌憲建議以下情形者可透過健檢或是心臟血管科做電腦斷層心臟檢查1. 懷疑血管構造先天異常者。2. 疑似有冠狀動脈狹窄且有胸悶或胸痛者。3. 運動心電圖及抽血報告(如CK-MB、troponin)異常者。4. 接受過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患者或心臟支架者。5. 心臟衰竭患者。胸悶或胸痛這些症狀也有可能發生在主動脈病變或肺病變的患者,所以是否接受電腦斷層心臟檢查是需經過醫生審慎判斷後才能決定。最近天氣溫差變化大,容易造成血管痙攣、斑塊剝落進而發生急性心肌梗塞,提醒高風險族群更要注意保暖,以防憾事發生。心肌梗塞一瞬間就可能毀了一個美滿的家庭,每一個人都不可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