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展快速
」 食腦變形蟲 疾管署 親水設施 新北 腦炎「人工智慧」進展快速怕被搶飯碗? 韓國律師協會懲戒AI法律諮詢服務
據韓國《中央日報》報導,韓國律師協會近日對年初推出的24小時免費人工智慧(AI)法律諮詢服務「AI大陸亞洲」做出紀律處分,引發社會各界對韓國法律科技創新可能受阻的擔憂。律協於9日召開懲戒調查委員會,經一致決議,決定對AI大陸亞洲展開紀律處分程序。此次處分對象包括大陸亞洲所屬的法務法人及其代表律師在內的7名律師。根據韓國律師法的相關規定,律協在遇到涉嫌違法行為時,將由懲戒委員會確認處分理由,根據實際情況採取相應措施。然而,若大陸亞洲對律協的處分提出異議,案件將由司法部懲戒委員會進行最終裁決。AI大陸亞洲自去年3月正式發布以來,因其透過線上聊天的方式提供即時免費法律諮詢服務,迅速吸引了社會關注。該平台由法律資訊科技新創公司 Nexus AI 開發,結合亞洲大陸的法律數據以及韓國知名科技公司Naver的語言模型「HyperCLOVA X」進行法律諮詢。大陸亞洲旗下團隊在過去9個月內編寫超過1萬個問答來訓練系統,期望藉此提升AI的法律服務能力。然而,律協對AI大陸亞洲所提供的服務質疑已久,特別是擔憂其可能對傳統律師職業造成影響,導致部分律師失業。此外,律協也對平台是否違反「律師廣告規定」、是否涉及「非律師從事法律事務及共享利益」以及「洩露客戶個人資訊」等問題提出了質疑,並要求大陸亞洲做出詳細解釋。根據業內觀點,律協可能會對AI大陸亞洲採取高強度的處分,藉此樹立先例,防止類似AI法律服務在未來擴大。特別是在韓國法律市場中,AI服務尚屬首例,律協對這類創新技術的介入與處置,將會高度影響未來法律與科技結合的發展方向。
危險!澳洲「食腦蟲」再現 當局關閉游泳湖區
澳洲西部一處受歡迎的游泳湖區德拉克斯布魯克堰(Drakesbrook Weir),今年已經是第3次因「食腦阿米巴原蟲」風險而關閉,澳洲當局正在進行檢測。去年台灣也發生感染案例,一名30多歲女性到室內親水設施遊憩後,出現頭痛、肩頸僵硬等腦炎症狀,病程發展快速,發病1周後死亡。根據當地報導,位於西澳伯斯(Perth)市以南100公里的德拉克斯布魯克堰,今年已經是第3次因阿米巴原蟲風險而關閉。當局正在進一步測試,直至排除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amoeba)存在之前,這個受歡迎的游泳湖不會重開。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會導致致命的阿米巴腦膜炎。原蟲能透過鼻子進入大腦,在腦中大量繁殖並吞食腦部。阿米巴原蟲入腦的個案雖然相當少見,但死亡率高達99%。西澳已知自1980年代以來有3起相關病例。專家表示,即使只有極少數人感染,一旦感染,大多數人都無法存活,阿米巴腦膜炎患者會在3周內致命。政府建議,任何在湖中將頭浸入水中並感到不適的人,都應立即就醫。澳洲衛生部專家表示,阿米巴原蟲可以在兒童嬉水池和氯化不良的游泳池中發現,如果泳池裡的水溫熱、不含氯,但有一點汙垢,就會面臨阿米巴原蟲感染的風險,因此應該定期更換池水。美國衛生部門則在一份報告中稱,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從嘴食入肚中不會導致疾病,但若是從鼻子進入,則可能會致命,例如潛水、滑水或其他水上活動時可能發生的情況。台灣去年也發生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感染死亡案例,為我國史上第2例。一名30多歲女性兩度前往室內親水設施遊憩,後來出現頭痛、發燒、畏寒、頸部疼痛、抽搐症狀,經醫院通報不明原因腦炎,後續病程進展快速,發病1周後死亡。醫院採集檢體並送疾管署實驗室檢驗,確認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感染。當時共追蹤642名曾前往該室內親水設施的民眾,均無出現疑似症狀。根據我國疾管署監測資料,1965年在澳洲發現首例人類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病例,近5年巴基斯坦及美國持續有零星個案,巴基斯坦每年約10例,美國每年約5例,以7到8月為多;2022泰國、印度亦曾有零星案例。
60歲男「大便出現2症狀」!檢查竟是腸癌第四期擴散 複合式治療成功救命
60歲經商有成的張先生,發現自己大便習慣改變並且偶有出血,由於當時於診所檢查時發現有痔瘡病灶,因此由診所醫師治療後並未再進一步檢查。但此後長達5到6個月,糞便皆有鮮紅血色,進而接受大腸鏡檢查,豈料僅短短不到一年時間,病理報告確診為大腸直腸癌第四期,腫瘤從直腸轉移到肝臟、肺臟,最大顆肝臟腫瘤甚至有6.5公分。三管齊下複合式治療 癌細胞穩定控制收治張先生的彰基血液腫瘤科暨細胞治療中心主任賴冠銘醫師表示,張先生雖然病程進展快速,但其當機立斷,接受細胞治療等複合式治療,因此看起來生活品質維持的不錯。賴冠銘主任為張先生規劃的第一階段治療,先接受自體免疫細胞_自然殺手細胞(NK cell)治療強化張先生免疫力與體力,並接受西醫標靶與化學治療破壞癌細胞生長、與中醫輔助治療減緩身體不適,三管齊下。張先生的細胞治療最後的第六劑回輸後,同年3月追蹤正子攝影,發現肝臟及肺臟轉移部份已完全消失。接著由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譽耀醫師,針對原發部位進行直腸切除術,並自同年6月開始第二次細胞治療_樹突細胞(DC)、9月完成五劑注射,10月追蹤磁振造影,癌細胞穩定控制中。腫瘤擴散多部位手術難度高 跨科別討論採TaTME張譽耀醫師表示,張先生一開始由於腫瘤擴散到許多部位無法手術,彰基針對這種病情複雜的大腸直腸癌病人,皆會舉辦多專科團隊會議,邀請血液腫瘤科、大腸直腸外科、肝膽外科、胸腔外科、放射科、病理科、放射腫瘤科、核子醫學科等專家,一起開會討論,怎麼做才是對病人最好的。在開會討論後,決定先讓張先生到血液腫瘤科治療,治療過後,後續的檢查也證實了絕佳的治療效果。張譽耀主任採用的是經肛門全直腸繫膜切除手術(TaTME),這個手術的優點,就是可以經由肛門內視鏡,在手術當下定位出腫瘤的位置,即時決定需要切除的腸道,確保腫瘤有被醫師拿乾淨,又能盡可能保留病人的腸道,以減少術後頻便、滲便對病人造成的影響。合併中醫治療 減輕放化療副作用中醫部主任陳稼洺醫師指出,在癌症治療中,患者往往需要接受手術併放射、化學及標靶療法等,常伴隨著強烈的副作用和不適感,而在合併中醫治療的經驗中發現,中醫確實能幫助患者減輕放、化療及標靶藥物的副作用,也能加快手術後之康復,並提高存活率及降低癌症復發和轉移,維持長期療效。
20歲女子半路暈倒送醫無心跳 醫示警:「這症狀」不能輕忽
身體有異狀時不能輕忽!近日中國浙江一名20歲女子小麗(化名)在等車時突然暈倒在路上,送進急診室時已無呼吸心跳,所幸醫護人員進行了一個半小時的心肺按壓搶救後成功將小麗從鬼門關前救回。令眾人驚訝的是,檢查後發現原來小麗突如其來暈倒的主要原因竟然是5天前「腹瀉」症狀。綜合陸媒報導,小麗在暈倒前5天曾發生腹瀉、解水便等症狀,因此醫師們懷疑是「病毒感染」導致的急性暴發性心肌炎,這種疾病在年輕人發病機率高,一開始症狀並不明顯,病程卻進展快速,如未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死亡風險將高達80%以上。所幸小麗在醫護人員的努力不懈之下,已脫離生命危險,大腦和神經功能都恢復正常機能。醫護人員花費一小時半的心肺按壓搶救後將小麗成功救回。(圖/翻攝自微博)對此,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張海澄提醒,感染初期症狀可能被感冒掩蓋,像是發熱、咳嗽等,如果上述症狀持續1至2週未好轉,且伴隨特殊症狀如呼吸困難、心悸,就要懷疑可能是心肌炎。根據統計數據顯示,約4%的病毒感染可能對心臟造成影響,並且千萬不要在病毒感染期間劇烈運動或過度疲勞,患者應應留意自身症狀,若無好轉應馬上送醫治療,以免錯失治療時機,增加暴發性心肌炎的風險。網友也紛紛讚賞醫生們的機智判斷「按壓一個半小時是搶救回來的關鍵」、「感覺生活中很少醫生能堅持按壓一個半小時吧?」、「醫護人員輪番按壓了一個半小時,這才是醫者仁心啊!」更有網友分享自身症狀「三天兩頭拉肚子的我嚇得瑟瑟發抖」、「一周七天,有四五天都在拉肚子」。
燒腫癢汗咳瘦 別輕忽淋巴癌初期六大徵兆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淋巴癌被譽為「沉默殺手」,是從淋巴結長出來的腫瘤,初期症狀可能有頭頸部、腋窩等的淋巴結腫大、不明原因發燒、夜間盜汗、皮膚發癢、咳嗽、體重減輕等六大徵兆出現,「整體來說,還是以淋巴結腫大最為常見。」新光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游介宇提醒,如果發現淋巴結有變大、變硬,且固定不動時,就要小心可能是惡性腫瘤,要儘早做切片檢驗,以及早接受治療。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 惡性度高淋巴癌包括兩種類型,分別是何杰金氏淋巴癌以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癌。從國健署的癌登資料顯示,國內非何杰金氏淋巴癌每年發生人數約3000人左右,死亡率不低,但卻是少數能治癒的癌症之一,如能及早診斷接受治療,治癒率可達7成以上。在非何杰金氏淋巴癌中,有將近5成屬於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DLBCL),是所有淋巴癌中,比例最高的類型。游介宇指出,DLBCL惡性度高、病程進展快速,即使是早期,癌細胞也可能已經擴散出去,且因屬全身性,是無法靠手術根治的,目前治療方式仍以標靶藥物合併化學治療為主。新機轉藥物問世 為治療找到新契機過去治療DLBCL都以化療為主,自從上世紀末開始有對抗CD20的單株抗體藥物問世後,才有了突破,成功提高了治癒反應率。這二十多年來,陸續也有標靶藥物及化療藥物問世,臨床會以不同的排列組合試圖再提高治癒率,但都失敗;「直到最近,有新的標靶藥物出現,為DLBCL的治療找到新的契機。」游介宇進一步說明,過去使用的標靶藥物是對抗CD20單株抗體為主,新的標靶藥物是靶向CD79b的抗體藥物複合體,是將單株抗體與化學治療藥物透過連結物質結合在一起,在安全性一致下,有更好的治療效果。根據2021年美國血液病年會,POLARIX試驗結果發現,對於DLBCL預後程度相對比較差的患者,在兩年追蹤後發現,使用新的CD79b抗體藥物複合體與抗CD20單株抗體及化療的雙標靶組合,比起傳統的標準治療,無疾病惡化存活期顯著有將近7%的差距,「整體來看,使用雙標靶組合的病患,其復發及死亡風險降低27%。」游介宇強調,從臨床試驗數據上來看,新的CD79b抗體藥物複合體與抗CD20單株抗體及化療的雙標靶組合有其優勢,「當然,即使是以傳統的單株抗體合併化療藥物也有不錯的成績,關鍵在於不要輕忽可疑的症狀。」目前衛福部已於2022年12月通過可用於DLBCL的起始治療,礙於目前尚未納入健保給付規範,並非所有病人適用,詳細資訊建議與主治醫師做討論。醫師再次提醒,如果發現淋巴結有腫大、變硬、又固定不動時,且合併有前述六大症狀,千萬不可輕忽!務必要進一步就醫,以切片檢驗是否為惡性淋巴癌,以及早發現早期治療。
罕見「麻生病」台灣絕跡 印尼看護來台卻發生最終搶救無效死亡
一名來台已6年的印尼看護,因手腳關節疼痛,且開始出現紫斑前往就醫,但卻遲遲無法找出病因,最終病情惡化轉往三軍總醫院,才發現這是台灣絕跡的罕見「麻生病」,但由於初期未能接受妥善治療,後續因壞死性的過敏性血管炎,經搶救後仍不幸死亡。三軍總醫院感染科醫師王永志收治了這名32歲的印尼看護,他分享該個案在台當醫療看戶長達6年,發病前10個月開始出現間歇性關節疼痛,包括雙側肘部、手指關節和膝關節等處,當時並未接受適當藥物治療,後續四肢皮膚出現紫斑狀病灶,才到醫院就診,藥物治療數天後病情仍惡化,因此轉診到三軍總醫院。王永志表示,病患入院時病況危急,四肢皮膚已呈現壞死情形,經由皮膚切片顯示出小血管具有血栓形成,伴隨嗜中性球、淋巴球和巨噬細胞浸潤,特殊染色發現耐酸性桿菌,並經由基因檢測確定為麻風分枝桿菌,透過疾管署取得治療藥物。麻生病是由麻風分枝桿菌引起的,主要是與患者長期密切接觸,或經由鼻腔、上呼吸道黏膜接觸到含有細菌的分泌物而受到感染,潛伏期持續時間約2至20年,疾病會影響周邊皮神經、皮膚及黏膜,造成各式各樣的臨床症狀。這名患者也出現了麻生病產生皮膚變色的雷諾氏現象,這樣的狀況相當罕見,這是一種極為罕見的過敏反應引起壞死性的過敏性血管炎,診斷極具挑戰,病程進展快速且具威脅性,特點是四肢皮膚出現紫紺狀的斑塊,造成嚴重壞死病灶,常因疾病的延遲診斷導致缺乏適當的治療。王永志指出,麻生病在台灣極為少見,甚至算是早已絕跡,主要為東南亞地區境外移入個案,每年確診個案大約都在10人以內,臨床醫師常常容易忽略,透過這起特殊案例希望提醒民眾,若是有長期東南亞地區旅遊史或是當地移入之民眾,當出現異常皮膚表現時,千萬不要忽略一些罕見疾病包括麻生病,要儘速至大醫院就診。
台積電美國廠進展快速 魏哲家:2025年上半年量產4奈米晶片
晶圓代工龍頭廠台積電(2330)周四(19日)召開法說會,海外布局不斷推進,總裁魏哲家透露全球擴廠進度,並指出美國亞利桑那州廠近期在水電、裝機取得良好進展,已為營運展開前期準備,目標2025年上半年開始量產。倍受矚目的美國亞利桑那州廠方面,魏哲家表示,在聯邦政府的大力支援下,持續與當地的貿易和工會夥伴,發展正向關係並密切合作。在第一期晶圓廠的廠房基礎設施、公共建設和設備安裝等方面情況改善許多,已有較好進展,為營運展開前期準備,到目前為止已聘用近1100名當地員工。魏哲家指出,有許多當地員工被安排來到台灣的台積電晶圓廠,以便累積大量的實戰(hands-on)經驗,進一步提升其技術技能,同時融入公司的營運環境和文化。台積電原先預計2024年量產,後改成目標2025年上半年量產4奈米製程技術,相信一旦此晶圓廠開始營運,將能夠在亞利桑那州提供與台灣晶圓廠相同水準的製造品質和可靠度。至於歐洲廠,魏哲家表示,已計劃在德國德勒斯登,興建一座以汽車和工業應用為主的特殊製程晶圓廠,未來將採用22/28奈米和12/16奈米技術,目標2024年下半年開始興建,2027年底開始生產;日本廠方面,台積電將採用12/16奈米和22/28奈米製程技術。目前已聘用約800名當地員工。晶圓廠設備已於10月開始移入,按照進度有望於2024年末進入量產。至於中國廠,魏哲家表示,近期獲得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展延豁免,南京廠得以持續營運,目前正在申請「經認證終端用戶」授權,預計不久的將來取得無限期豁免。台積電認為,海外晶圓廠的起始成本高於台灣,主因是海外晶圓廠規模較小、整體供應鏈的成本較高,以及相較台灣海外的半導體生態系尚處於早期階段。並表示未來將與各地政府密切合作以取得其支持,並將利用大量生產、製造技術領先、規模經濟等基本競爭優勢,持續降低成本。台積電強調,透過上述行動,將有能力吸收海外晶圓廠的高成本,並仍然可達到長期毛利率53%以上,且可持續的股東權益報酬率高於25%,繼續為股東實現價值最大化。
公視推AI使用準則 宣布攜手日本NHK研究手語
台灣公共電視在9月1日記者節這天,率先頒佈AI使用準則,成為台灣第一個訂定AI規範的傳播媒體,期盼發揮公共服務的精神並持續創新;同時公視也宣布成立跨部門的AI創新應用專案小組,並推出多項AI科技發展與應用計畫。AI科技進展快速,但科技的誤用可能對公眾與社會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公視率先提出AI使用準則,做為基金會內部運用相關技術與工具的原則。公視董事長胡元輝表示,在公共服務與公眾信任的前提上,公視使用AI的過程及結果,應該要體現公共媒體服膺的正確、多元、品質、創新等價值。此外,站在以人為本的原則,在AI科技運用上,更應確保人在工作流程的決策與監督地位。此外,公視總經理徐秋華宣布,將自9月1日起成立跨部門的AI創新應用專案小組,目前已進行的工作包括美術組圖像設計,以及導入AI輔助行政管理,以降低人力成本,提升工作效率。未來也計畫透過AI對話模型,並結合內部已建置的PTS School影音教育訓練系統資源,成為輔助新人教育訓練的「導師」。 因應2025年東京聽障奧運的舉行,公視也確認將與日本NHK合作AI手語主播KIKI的台灣手語版,未來有望建立台灣的AI手語辭庫,開發AI機器人手語溝通等,更進一步將AI手語運用在防災、救難等公共領域。而公視台語台也將與台灣的陽明交通大學合作,透過AI協助「台語語料庫計畫」。公視新聞部也計畫讓AI助理主持人「P帥」穿上西裝,與真人主播涂恩晨搭檔,於明年1月「2024總統立委選舉開票特別報導」提供資深編輯全程預審與監督,有關歷次選舉回顧、事件重點條列的訊息,目前涂恩晨也已展開與AI機器人互動、合作主持的特訓。最新推出的第二期Vtuber 海月粼粼,未來也將投入AI人工智慧技術提升節目製作的效率,例如透過表情或語音的智慧辨識即時發動直播時的動畫效果。並透過自動化使用Vtuber 海月粼粼的形象,創作語音表情、社群頭貼等節目素材,藉以豐富節目類型與時數,讓Vtuber 海月粼粼能陪伴更多的觀眾,並與觀眾建立更牢固的聯繫。
杭州男被小龍蝦刺傷「3天後多重器官衰竭亡」 醫揭致命關鍵
小小的傷口,就足以致命!中國杭州有一名52歲男子,在清理小龍蝦時,手指不小心被螫傷,沒想到病菌順著傷口蔓延,導致病情進展快速,送醫搶救時已陷入昏迷,最後因敗血症以及多重器官衰竭不幸離世。據《澎湃新聞》報導,男子家住杭州蕭山農村,有人在他家周邊的田裡養小龍蝦,告知想吃就可以自己去抓,近日他帶孫子去抓時,左手大拇指在清洗龍蝦被刺傷,因為傷口不深、沒什麼流血,就沒有太在意。殊不知,隔天大拇指腫脹疼痛,手指部分皮膚開始發黑,到了晚上還開始發燒、畏寒、噁心、嘔吐,男子本來想等天亮再去醫院,但情況愈來愈嚴重,整個左前臂腫起來,比平常粗了一圈,於是立刻打電話給兒子,怎料講到一半就昏倒。男子到達急診室時,左前臂皮膚發黑,出現大片的黑色水泡,左手拇指整節發黑,出現嚴重敗血症和敗血性休克,生命狀況極為不穩定。由於敗血症致死率高達35.3%,醫護立即動手術,做出一系列搶救措施,但病患本身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和慢性腎病,病情急轉直下,被螫傷3天後仍不幸過世。男子手指腫脹發黑。(圖/翻攝自澎湃新聞)為何一個小傷口就沒命?男子的血液送檢顯示,感染氣單胞菌,廣泛分布於淡水、海水、汙水、土壤中,是人畜以及水產動物共患病的病原菌,對人和多種水生動物具有很強的致病性,傷口接觸到該菌,可能引起水泡、瘀斑、蜂窩組織炎、壞死性筋膜炎或肌肉壞死和敗血症等,48小時內病情就會急速進展,嚴重可能必須截肢,甚至危及生命。醫生推測,可能是氣單胞菌寄生在小龍蝦上,再透過男子的傷口進入血液。問題的嚴重程度取決於個人的身體狀況,抵抗力差或有基礎急病的人,危險就大大增加,呼籲在處理小龍蝦、海鮮等食材要特別小心,盡量戴上防水厚手套,或藉助工具防止被刺傷;假如不慎受傷,要密切觀察是否出現紅、腫、熱、痛、化膿等情況,一旦腫脹加速、身體出現寒顫、發熱等要高速警惕,盡速就醫。
北部女染「食腦變形蟲」亡!親水設施採檢出爐 進出水口等3處陰性
疾病管制署9日表示,國內發生俗稱「食腦變形蟲」的「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fowleri)」感染個案,為北部30多歲女性,發病前曾前往新北市某室內親水設施,7月26日出現症狀,於1日死亡。衛生單位針對設施水質與環境進行檢測。疾管署今(15日)公布初步檢驗結果,10處檢體有3處為陰性,其餘還在檢驗中。疾管署表示,個案為北部一名30多歲女性,近期無國外旅遊史,發病前曾前往室內親水設施遊憩,今年7月26日出現頭痛及肩頸僵硬症狀,後續出現發燒、畏寒、頭痛、頸部疼痛抽搐就醫,後續病程進展快速,於1日死亡;診療醫院通報不明原因腦炎,採集檢體送疾管署實驗室檢驗,確認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感染所導致的腦膜腦炎。台北市衛生局日前表示,目前已完成個案疫調,確認對方近期除了7月21日前往新北某室內親水設施遊憩外,沒有去過其他地方玩水。另一方面,新北市衛生局已要求該業者預防性暫停營業,並會同疾管署進行環境採檢以釐清感染源,預計近期會有初步結果,檢測報告則估1到3週後出爐。疾管署今日公布初步檢驗結果,採集的10處檢體中,有3處結果已出爐,包括進出水口等處,檢測結果為陰性,剩餘7處檢體還在檢驗中。另一方面,疾管署專家會議也提出強化防治建議,其中一項要求針對7月21日至8月9日間曾到該場域遊憩的民眾,以最後暴露日為準,進行健康關懷14天。疾管署提醒,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好發於夏季,籲請民眾於戲水或泡溫泉等活動時,應避免水進入鼻腔,或避免將頭部浸泡於水中,於自然水域戲水時,亦應避免攪動底部池水或淤泥;戲水或泡溫泉後出現發燒、頭痛、噁心或嘔吐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護人員相關接觸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 ://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北部女染「食腦變形蟲」發病7天亡 疫調結果出爐…去過新北這親水設施
疾病管制署9日表示,國內發生俗稱「食腦變形蟲」的「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fowleri)」感染個案,為北部30多歲女性,發病前曾前往室內親水設施遊憩,7月26日出現頭痛及肩頸僵硬症狀,於1日死亡。對此,北市衛生局今(13日)表示,已完成個案疫調,確認除了新北某室內親水設施遊憩外,個案沒去過其他地方戲水。疾管署表示,個案為北部一名30多歲女性,近期無國外旅遊史,發病前曾前往室內親水設施遊憩,今年7月26日出現頭痛及肩頸僵硬症狀,後續出現發燒、畏寒、頭痛、頸部疼痛抽搐就醫,後續病程進展快速,於1日死亡;診療醫院通報不明原因腦炎,採集檢體送疾管署實驗室檢驗,確認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感染所導致的腦膜腦炎。台北市衛生局今天接受訪問表示,目前已完成個案疫調,確認她近期除了7月21日前往新北某室內親水設施遊憩外,沒有去過其他地方玩水。另一方面,新北市衛生局已要求該業者預防性暫停營業,並會同疾管署進行環境採檢以釐清感染源,預計近期會有初步結果,檢測報告則估1到3週後出爐。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澳洲於1965年發現首例人類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病例,國際間近5年於巴基斯坦(信德省)及美國持續有零星個案;其中巴基斯坦每年約10例;而美國每年約5例,以7至8月為多,自1962年至2022年累計157例;去年泰國及今年印度亦曾有零星感染案例;我國曾於2011年確診1例因接觸溫泉水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死亡病例。疾管署指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為淡水湖泊、河流中自然生存的單細胞寄生蟲,喜好溫暖環境,能生存於46℃的溫熱環境中,在更高的溫度下也可短暫存活。溫暖的淡水(如湖泊及河川)、溫泉水、工廠排出的溫水、含氯量不足的游泳池、熱水器及土壤中都可發現其蹤跡。人類可能在自然水域活動時,將病原體吸入鼻腔,並沿著嗅覺神經進入腦部而發病,但喝下遭病原體污染的水則不會被感染,也不會透過人與人接觸傳播,人類病例罕見。疾管署說明,該疾病潛伏期約1至7天,發病後病程進展快速,初期症狀為頭痛、發燒、噁心、嘔吐,之後出現頸部僵硬、抽搐、意識變化、譫妄、昏迷等腦炎症狀,發病後死亡率約99%。疾管署強調,地方衛生單位已對該室內親水設施進行環境採檢以釐清感染源,並依傳染病防治法第21條,請業者預防性停業及進行環境清消。疾管署提醒,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好發於夏季,籲請民眾於戲水或泡溫泉等活動時,應避免水進入鼻腔,或避免將頭部浸泡於水中,於自然水域戲水時,亦應避免攪動底部池水或淤泥;戲水或泡溫泉後出現發燒、頭痛、噁心或嘔吐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護人員相關接觸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 ://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新北女染食腦變形蟲喪命 業者淚崩「好不容易撐過疫情」…現況曝光
新北市一名30多歲女子,日前到親水設施遊玩,沒想到感染俗稱「食腦變形蟲」的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從發病到死亡只有短短7天,這也是台灣史上第2例,距離上次發生已經是12年前。業者情緒激動喊冤,透露好不容易撐過疫情,現在不知道該如何面對,目前店家已被要求預防性停業,採檢結果最後1周後就會出爐。據悉,個案在7月26日出現頭痛及肩頸僵硬症狀,還出現發燒、畏寒、頭痛、頸部疼痛抽搐,後續進展快速,在8月1日死亡,採集檢體送疾管署實驗室檢驗,確認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fowleri)」感染所導致的腦膜腦炎。由於個案近期沒有國外旅遊史,發病前曾前往一處親水設施,地方衛生局接獲通報後,已進行環境採檢,最後1周、最慢2到3周,就可以知道檢驗結果。新北衛生局要求業者預防性停業。(圖/新北衛生局提供)店家預防性停業中,被要求全面清消,老闆情緒激動、眼眶泛淚,坦過疫情期間好不容易撐過來,卻突然發生這種事,又還沒有個結果,不知該怎麼面對。業者接受《中央社》訪問,提到其他教練和學員每天都來,且每天投氯,不解為何會發生這種情況,全天都在泳池的教練得知此事後也很擔心,業者已安撫好教練情緒,並推算時間過了潛伏期,確認員工和教練身體都是健康的。
女染食腦變形蟲亡!結果最快1周出爐 業者喊冤這樣說
9日疾管署表示,北部一名30多歲的女性因確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於8月1日死亡,在發病前曾2度前往室內親水設施遊憩。新北市衛生局於9日接獲通知後,已進行環境清消,並要求業者預防性停業,對此業者則無奈回應,每天都會投氯消毒,不了解這種情況為何還會發生。疾管署於10日表示,9日晚間已前往該設施採檢,結果最快1周出爐。疾管署9日發新聞稿表示,北部一名30多歲的女性近期無國外旅遊史,在發病前曾2度前往室內親水設施遊憩,後於7月26日開始出現頭痛、肩頸僵硬、發燒、頭痛、頸部疼痛抽搐等症狀,後續病情急轉直下,於8月1日不幸死亡。採集個案檢體後,送疾管署檢驗,確認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fowleri)」感染所致的腦膜腦炎。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此個案為國內第2起確診病例,而上起確診病例已相隔12年。新北市衛生局於9日接獲中央通知後,已對該設施進行環境清消,並依傳染病防治法第21條,請業者預防性停業,疾病管制署10日表示,9日晚間已前往該設施採檢,結果最快1周出爐,慢的話須2至3周。業者則無奈表示,每天都會投氯消毒,不了解這種情況為何還會發生,而衛生局10日請他們預防性停業,並不代表設施的水質有問題,該設施的股東也說,新北市衛生局說他們僅是「足跡」之一,據他了解,採樣結果也符合標準。疾管署指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為淡水湖泊、河流中自然生存的單細胞寄生蟲,喜好溫暖環境,能生存於46℃的溫熱環境中,在更高的溫度下也可短暫存活。溫暖的淡水(如湖泊及河川)、溫泉水、工廠排出的溫水、含氯量不足的游泳池、熱水器及土壤中都可發現其蹤跡。人類可能在自然水域活動時,將病原體吸入鼻腔,並沿著嗅覺神經進入腦部而發病,但喝下遭病原體污染的水則不會被感染,也不會透過人與人接觸傳播,人類病例罕見。該疾病潛伏期約1-7天,發病後病程進展快速,初期症狀為頭痛、發燒、噁心、嘔吐,之後出現頸部僵硬、抽搐、意識變化、譫妄、昏迷等腦炎症狀,發病後死亡率約99%。疾管署提醒民眾,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好發於夏季,請民眾於戲水或泡溫泉等活動時,應避免水進入鼻腔,或避免將頭部浸泡於水中,於自然水域戲水時,亦應避免攪動底部池水或淤泥,戲水或泡溫泉後出現發燒、頭痛、噁心或嘔吐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護人員相關接觸史。
史上第2例!台灣相隔12年「食腦變形蟲」再現 新北30歲女發病7日內亡
相隔12年,國內出現史上第2例俗稱「食腦變形蟲」的阿米巴腦膜腦炎個案,為新北市30多歲女性。醫師指出,由於症狀無特異性、難以早期診斷,且無特效藥,一旦發展為腦炎,死亡率為99%,提醒民眾泡溫泉或戲水要小心。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說明,這位女性近期無國外旅遊史,發病前曾兩度前往室內親水設施遊憩,今年7月26日出現頭痛及肩頸僵硬症狀,後續出現發燒、畏寒、頭痛、頸部疼痛抽搐就醫,後續病程進展快速,於8月1日死亡。診療醫院通報不明原因腦炎,採集檢體送疾管署實驗室檢驗,確認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fowleri)感染導致腦膜腦炎,地方衛生單位已對該室內親水設施進行環境採檢以釐清感染源,並依《傳染病防治法》第21條,請業者預防性停業及進行環境清消。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1965年在澳洲發現首例人類感染病例,近5年巴基斯坦、美國、泰國、印度有零星個案,以7至8月為多。我國曾於2011年確診1例因接觸溫泉水感染而死亡病例,75歲男性泡溫泉後出現頭痛、頸痛、食慾不振、手腳發麻、全身無力等症狀,發病後25天死亡。台灣寄生蟲學會前理事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指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生活在自然界,過去國外案例都是發生在人煙較稀少的野外水域,一般游泳池若使用經處理的自來水源,出現阿米巴原蟲的機率微乎其微。黃高彬指出,阿米巴原蟲會從鼻腔進到人體,沿著嗅覺神經往上跑,到達腦部中樞神經;由於症狀沒有特異性,難以早期診斷,且目前沒有特效藥,一旦進展到腦炎,病程發展快速,查出感染原因時恐怕已來不及救治,死亡率99%。疾管署提醒,該疾病潛伏期約1到7天,發病後病程進展快速,初期症狀為頭痛、發燒、噁心、嘔吐,之後出現頸部僵硬、抽搐、意識變化、譫妄、昏迷等的腦炎症狀。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好發於夏季,疾管署籲請民眾在戲水或泡溫泉時,應避免水進入鼻腔,或是將頭部浸泡於水中;於自然水域戲水時,應避免攪動底部的池水或淤泥。
國內驚現12年來「食腦變形蟲」首例!30多歲女發病7天亡 死亡率99%
疾病管制署今(9日)表示,國內發生俗稱「食腦變形蟲」的「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fowleri)」感染個案,為北部30多歲女性,發病前曾前往室內親水設施遊憩,7月26日出現頭痛及肩頸僵硬症狀,後續出現發燒、畏寒、頭痛、頸部疼痛抽搐就醫,確診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後續病程進展快速,於1日死亡。疾管署表示,個案為北部一名30多歲女性,近期無國外旅遊史,發病前曾前往室內親水設施遊憩,今年7月26日出現頭痛及肩頸僵硬症狀,後續出現發燒、畏寒、頭痛、頸部疼痛抽搐就醫,後續病程進展快速,於1日死亡;診療醫院通報不明原因腦炎,採集檢體送疾管署實驗室檢驗,確認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感染所導致的腦膜腦炎。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澳洲於1965年發現首例人類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病例,國際間近5年於巴基斯坦(信德省)及美國持續有零星個案;其中巴基斯坦每年約10例;而美國每年約5例,以7至8月為多,自1962年至2022年累計157例;去年泰國及今年印度亦曾有零星感染案例;我國曾於2011年確診1例因接觸溫泉水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死亡病例。疾管署指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為淡水湖泊、河流中自然生存的單細胞寄生蟲,喜好溫暖環境,能生存於46℃的溫熱環境中,在更高的溫度下也可短暫存活。溫暖的淡水(如湖泊及河川)、溫泉水、工廠排出的溫水、含氯量不足的游泳池、熱水器及土壤中都可發現其蹤跡。人類可能在自然水域活動時,將病原體吸入鼻腔,並沿著嗅覺神經進入腦部而發病,但喝下遭病原體污染的水則不會被感染,也不會透過人與人接觸傳播,人類病例罕見。疾管署說明,該疾病潛伏期約1至7天,發病後病程進展快速,初期症狀為頭痛、發燒、噁心、嘔吐,之後出現頸部僵硬、抽搐、意識變化、譫妄、昏迷等腦炎症狀,發病後死亡率約99%。疾管署強調,地方衛生單位已對該室內親水設施進行環境採檢以釐清感染源,並依傳染病防治法第21條,請業者預防性停業及進行環境清消。疾管署提醒,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好發於夏季,籲請民眾於戲水或泡溫泉等活動時,應避免水進入鼻腔,或避免將頭部浸泡於水中,於自然水域戲水時,亦應避免攪動底部池水或淤泥;戲水或泡溫泉後出現發燒、頭痛、噁心或嘔吐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護人員相關接觸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 ://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30多歲女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猝死 疾管署示警:泡溫泉或戲水當心
疾管署今(9)日表示,國內發生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死亡病例,為北部30多歲女性,近期無國外旅遊史,發病前曾前往室內親水設施遊憩,今(2023)年7月26日出現頭痛及肩頸僵硬症狀,後續出現發燒、畏寒、頭痛、頸部疼痛抽搐就醫,後續病程進展快速,於8月1日死亡;診療醫院通報不明原因腦炎,採集檢體送疾管署實驗室檢驗,確認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感染所導致的腦膜腦炎,地方衛生單位已對該室內親水設施進行環境採檢以釐清感染源,並依傳染病防治法第21條,請業者預防性停業及進行環境清消。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於1965年在澳洲發現首例人類感染病例,國際間近5年於巴基斯坦(信德省)及美國持續有零星個案,巴基斯坦每年約10例,而美國每年約5例,以7-8月為多,美國自1962年至2022累計157例,去(2022)年泰國及今年印度亦曾有零星感染案例;我國曾於2011年確診1例因接觸溫泉水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死亡病例。疾管署指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為淡水湖泊、河流中自然生存的單細胞寄生蟲,喜好溫暖環境,能生存於46℃的溫熱環境中,在更高的溫度下也可短暫存活。溫暖的淡水(如湖泊及河川)、溫泉水、工廠排出的溫水、含氯量不足的游泳池、熱水器及土壤中都可發現其蹤跡。人類可能在自然水域活動時,將病原體吸入鼻腔,並沿著嗅覺神經進入腦部而發病,但喝下遭病原體污染的水則不會被感染,也不會透過人與人接觸傳播,人類病例罕見。該疾病潛伏期約1-7天,發病後病程進展快速,初期症狀為頭痛、發燒、噁心、嘔吐,之後出現頸部僵硬、抽搐、意識變化、譫妄、昏迷等腦炎症狀,發病後死亡率約99%。疾管署提醒,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好發於夏季,籲請民眾於戲水或泡溫泉等活動時,應避免水進入鼻腔,或避免將頭部浸泡於水中,於自然水域戲水時,亦應避免攪動底部池水或淤泥;戲水或泡溫泉後出現發燒、頭痛、噁心或嘔吐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護人員相關接觸史。
男子服感冒藥全身搔癢、冒皮疹 醫揭「1原因」惹禍:還可能致命
40歲張先生因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就醫服藥後症狀逐漸緩解;但卻發現身上開始長疹子,而且越來越癢,範圍不停擴散,由於皮疹進展快速,讓他趕緊就醫,所幸經詳細檢查為藥物過敏,醫師建議除暫停服藥外,同時搭配低劑量類固醇治療,一周內大幅改善。藥物皮疹進程快速 嚴重恐皮膚潰爛、死亡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皮膚科暨醫學美容中心醫師王羽安指出,皮膚是藥物不良反應最常表現的器官且千變萬化,可以長得像蕁麻疹、血管炎,也可以形成許多水泡或膿皰,以上症狀統稱為藥物疹。藥物疹常常由軀幹開始出現,往四肢擴散,大小不一的紅色斑塊會逐漸聚集成一整片,合併局部搔癢或疼痛。若皮疹的進程快速,僅在兩三天內就擴散至全身,就屬於較為嚴重的藥物疹,尤其是產生水泡或膿皰、合併黏膜部位(如眼睛、口腔、生殖器)腫脹破皮、發燒、倦怠等系統性症狀者,可能會影響到皮膚以外的器官,產生許多後遺症。史蒂芬強森症候群(Stevens-Johnson syndrome)是臨床上最為嚴重的藥物疹,皮膚呈現如燒燙傷大面積的水泡及壞死脫皮,黏膜嚴重潰爛,常合併敗血性休克及肝腎功能衰竭,最甚者可造成死亡。常見消炎止痛藥過敏 「立即性過敏」通常數小時內出現根據一篇2022年的文獻統計,近18年來在臺灣最常產生嚴重藥物不良反應的藥物包含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抗癲癇藥(carbamazepine, phenytoin, lamotrigine)、磺胺類藥物、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抗病毒藥物、抗尿酸用藥(allopurinol)等。立即性的藥物過敏在服藥後幾個小時內就會出現,如蕁麻疹或過敏性休克;延遲性的藥物疹則在服藥後3至14天後才產生,臨床表現更為多樣化。健保註記為藥物過敏把關 切勿亂服成藥王羽安表示,藥物安全首要的步驟就是遵從醫師指示服藥,不要擅自停藥或改變劑量,也不要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服藥後,需仔細觀察身體是否出現任何不適,並參考藥袋、外盒、仿單的說明,若皮膚出現大面積紅疹、黏膜疼痛、水泡、膿皰以及破皮等症狀,應立刻停藥並儘速就醫。預防勝於治療,醫師會將過敏的藥物註記在醫院系統及健保卡上,病人在不同醫療場所就診時,也應主動告知醫療人員曾有藥物過敏的紀錄,另外可隨身攜帶近期內使用的藥品或藥單,讓臨床醫師可更快速及完善的評估。
流感重症死亡創單周新高 7歲童打過疫苗發病3天亡
疾病管制署表示,國內上周新增32例流感重症、7例死亡,皆創下單周新高;其中年紀最小的死亡個案為南部7歲女童,曾接種本季流感疫苗,因發燒、腹痛、頭痛症狀赴急診,併發腦炎及心肌炎,發病3天不幸病逝。疾管署說明,上周新增32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分別為19例A型H1N1、11例A型H3N2、2例A型未分型,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為19例男性、13例女性,發病日介於5月15日至27日,其中25例具慢性病史,28例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另外,上周新增7例流感死亡個案,分別為6例A型H1N1、1例A型H3N2,年齡為未滿10歲及80多歲,為3例男性、4例女性,發病日介於4月2日及5月22日,其中6例分別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肝臟疾病、腎臟疾病、失智等慢性病史,4例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流感死亡7例中有6例為成人,皆在感染後併發肺炎,因呼吸衰竭及敗血症過世,重症徵兆主要是呼吸衰竭、意識狀態改變,也有觀察到一開始有類流感症狀,中間一度好轉,後來又演變成重症死亡的情形。另有1例未滿10歲流感死亡個案,為南部7歲女童。林詠青表示,個案曾接種本季流感疫苗,5月下旬出現發燒、腹痛、頭痛,隔天至急診就醫,經症狀治療後回家,當晚出現意識狀態逐漸不清,再度到急診就醫,經過檢驗檢查結果為流感併發腦炎及心肌炎,轉到加護病房治療並給予抗病毒藥物,由於病況變化快,住院隔天就過世。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提醒,腦炎病程進展快速,家長在這一波流感疫情當中,應多加注意小朋友是否有警示徵兆;雖然該名女童曾接種本季流感疫苗,但時間已逾半年,目前流感主流型別正在轉換中,打過疫苗風險雖較低,但仍不能輕忽。疾管署統計,上週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達75897人次,較前一週上升4.4%,整體疫情趨勢上升;近期社區流感病毒A型H1N1占比上升,與H3N2同時流行。本流感季自去(111)年10月1日起截至今年5月29日流感併發重症病例累計219例(95例A型H1N1、114例A型H3N2、5例A型未分型、5例B型),其中死亡33例(13例A型H1N1、19例A型H3N2、1例B型),79%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94%具慢性病史。疾管署呼籲,目前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仍持續活耀,請民眾仍要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落實勤洗手、有發燒、咳嗽等類流感症狀戴口罩及生病在家休息等措施,如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等危險徵兆,請儘速就醫,並配合醫師指示服藥,以降低併發重症的風險。其若是自身及親友為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高風險慢性病人及孕婦等流感高危險群,應特別留意健康狀況。同時提醒醫師,如遇病人符合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用藥條件,不需流感快篩,即可開立公費藥劑,以掌握治療黃金時間,降低重症風險。
腸病毒71型高死亡率 疫苗開打減少感染風險
全國腸病毒疫情持續升溫,門急診數自四月底已連續兩周突破萬人,疾管署更指出近期腸病毒就診人次是2017年以來同期最高。腸病毒為幼兒常見傳染病,國內首次腸病毒71型大流行爆發於1998年,根據疾管署統計,當年有405例重症病例,其中78例死亡,重症致死率達19.3%,家長無不聞聲色變。臺灣流行疾病學專家何美鄉博士指出,最近一次腸病毒流行已是新冠疫情之前;依照腸病毒每2-3 年流行的特性,加上防疫解封,今年恐怕是腸病毒重新流行的一年,因此提前預防更加重要。所幸,本土腸病毒疫苗歷經十多年研發,最快今年七月可供自費接種,預防最易引起重症和死亡的腸病毒71型,為嬰幼兒家長一大福音。腸病毒71型死亡第一名型別 出現四大前兆立即就醫腸病毒在全球呈大規模、週期性流行,各國流行型別也不盡相同。何美鄉博士指出,腸病毒其實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包含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每種病毒還可以再分為多種型別,共達一百多種。為什麼「腸病毒71型」值得關注?何美鄉博士表示,腸病毒71型為國內歷年腸病毒流行之主要病毒株,也是亞太國家最常見引發重症的型別,其可怕之處在於會侵犯中樞神經系統造成腦幹腦炎、肺水腫與肺出血等重症,致死率更超過三成,直接致死原因多為心肌炎與腦幹腦炎。茂盛醫院副院長簡佳裕醫師進一步表示,九成的腸病毒71型重症皆為5歲以下嬰幼兒,除了發燒外,幼兒大多會出現手足口病或單純口腔潰瘍的疱疹性咽峽炎,但高達八成的新生兒均為無症狀感染;而且腸病毒病程進展快速,平均發病三天內便可併發重症。何美鄉博士強調,新生兒免疫力較低,加上其血腦屏障尚未發育完全,腸病毒更容易鑽過血腦屏障、侵犯腦部造成重症。新生兒於產前、生產中或產後階段皆有可能感染腸病毒,因此家長務必留意嬰幼兒重症4大徵兆,若發生須立即送醫。嗜睡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呼吸心跳急促腸病毒恐釀神經性後遺症 肢體不協調恐影響終生腸病毒全年皆可感染,簡佳裕醫師觀察,由於前幾年新冠疫情高度防疫,少有腸病毒疫情傳出,導致許多家長警覺性降低,甚至有許多錯誤認知,簡佳裕醫師也一一解釋:腸病毒傳染力不高。錯,腸病毒傳染力強,超過五成來自家庭成員傳染(大孩子傳給小寶寶),且糞便內潛藏病毒傳染力可達12週。腸病毒只會得一次。錯,腸病毒型別多,得過一種也可能感染其他種。不知道腸病毒也有後遺症。研究發現,腸病毒71型併發腦炎或心肌炎等重症的幼兒,康復後仍可能留下神經性或心臟疾病後遺症,例如注意力不集中、肢體不協調,也可能有過敏性疾病與社會心理問題等長期影響。以為腸病毒就是腸胃炎,殊不知腸胃炎表現多以吐、拉、肚子痛為主,腸病毒則以口腔潰瘍或手腳水泡為主,較少出現腸胃症狀。本土首支腸病毒71型疫苗 呼籲爸媽主動出擊,制伏腸病毒「目前腸病毒沒有特效藥,重症患者多只能採取支持療法,因此具備完整認知、及早預防才是保護孩子的作法。」何美鄉博士指出,預防腸病毒須靠多方面介入,由於過去無疫苗可接種,家長大多只能透過勤洗手、注意環境衛生等方式降低病毒傳播機會。「所幸現在腸病毒71型疫苗上市,可提供孩子主動免疫的防範措施、降低重症發生風險。」簡佳裕醫師補充,本土首支腸病毒71型疫苗歷經十多年研發,以台灣流行之B4亞基因型病毒株,配合高產能細胞培養生物反應器製程,保護率高達98%,對亞洲流行的腸病毒71型主要亞型病毒具優異交叉保護力,適用於2個月至6歲以下的高危險族群,而且只須接種兩劑並間隔28天,是嬰幼兒與家長的一大福音。何美鄉博士與簡佳裕醫師提醒,新冠疫情讓民眾防疫意識抬頭,但可能忽視其他傳染病預防,尤其本月已進入腸病毒高峰期,腸病毒疫情逐漸升溫,鼓勵家長可與醫師討論接種腸病毒71型疫苗、建構孩子保護力。
女子吃減肥藥、膠原蛋白腳水腫! 就醫竟發現是狼瘡性腎炎惹禍
30多歲婦女跟風吃減肥藥、膠原蛋白,卻前後兩次引發雙腳水腫而就醫。醫師詢問發現,其吃的減肥藥、膠原蛋白都沒有標示成份,驚訝婦人「勇氣十足」,判斷腎臟功能可能異常,經病人同意接受腎臟切片檢查,發現婦人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狼瘡性腎炎,持續服藥後才穩定控制。紅斑性狼瘡 初期症狀不明顯臺中慈濟醫院腎臟內科醫師陳慧芬指出,紅斑性狼瘡是自體免疫的全身性疾病,自身抗體會攻擊全身包括:中樞神經、腎臟與心臟等器官,其中腎臟是最常受侵犯的器官之一。臨床統計,超過60%至70%的紅斑性狼瘡病人會出現狼瘡性腎炎,成因是病人的免疫複合體容易沈積在腎臟,誘發免疫反應進而傷害腎臟,初期症狀不明顯,臨床表現有蛋白尿、血尿,蛋白尿嚴重時會像婦人出現下肢水腫。無早期接受適當治療 嚴重恐致命陳慧芬醫師以相關研究報告提醒,一到三成的活性狼瘡性腎炎病人,若無早期接受適當治療,可能導致末期腎臟病,甚至有致死風險。而紅斑性狼瘡常侵犯15至45歲女性,陳慧芬醫師表示,婦人兩次懷孕生子過程平順,30多歲才確診算比較慢。不敢斷言減肥藥、膠原蛋白觸發疾病,但不排除是減肥藥藉脫水瘦身,導致腎臟功能變差進而影響身體,出現下肢水腫意外發現狼瘡性腎炎,幸好沒有影響其它器官,目前固定抽血驗尿追蹤都正常。遵從醫囑服藥 勿信偏方造成腎傷害近年紅斑性狼瘡早期診斷治療與追蹤進展快速,預後也大為改善。陳慧芬醫師提醒,紅斑性狼瘡治療方式會有些副作用,確診病人遵從醫囑服藥十分重要,千萬不要因為害怕治療用藥的副作用,聽信偏方使用來路不明的草藥,等病情嚴重再回診,可能已造成腎臟不可逆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