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性關節炎
」 退化性關節炎 肥胖 膝蓋 減重 關節關節炎讓8旬嬤痛不欲生 機械手臂導航手術「隔日即下床」
80多歲的林阿嬤長年飽受退化性關節炎困擾,特別是右膝近期每況愈下,頻繁莫名疼痛與反覆腫脹,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連上下樓梯或從椅子上起身都痛苦難耐,外出得靠輪椅代步,甚至連獨自步行一小段路都無法完成,因擔心麻煩家人,林阿嬤盡可能減少外出活動,自我封閉讓心情鬱悶。雙和醫院骨科陳冠豪醫師說,林阿嬤以前因工作關係,常需要久站,當時雖有痠痛的情形,但大多休息幾天或服用消炎藥物就會好,如今上了年紀,疼痛感越發強烈,甚至連消炎藥物,或注射玻尿酸都無法改善。另外,透過影像檢查發現,林阿嬤右膝軟骨嚴重磨損與骨刺生長,導致股骨與脛骨直接摩擦,骨架變形歪斜,進而引發疼痛不適,也是明顯的退化性膝關節炎。經討論後,決定以置換人工關節的方式來幫助林阿嬤重拾希望。考量到林阿嬤年紀較長,為減輕手術對身體的負擔以及希望術後快速恢復,因此將採羅沙機械手臂導航手術系統(ROSA Knee)來進行膝關節置換術,在醫療團隊的努力下,歷時約1個半小時便完成手術。值得注意的是,林阿嬤在手術後隔日即能下床,並依靠著助行器慢慢行走,休養5天後即順利出院,一星期後返診追蹤時,已能放開拐杖行走,隨著膝關節疼痛與活動度均顯著改善。陳冠豪醫師說明,羅沙機械手臂導航手術系統是以機器人手臂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透過術前計畫與完全客製化的3D立體建模,輔以AI運算即時定位追蹤導航,加上多動向機器人手臂,達到精準置換人工關節之目的,同時減少對病人的軟組織及肌肉傷害,有效降低術後疼痛感與提升功能恢復速度,後續便能盡快展開術後復健,以及減少併發症的機率。陳冠豪醫師強調,每位病人的症狀不盡相同,退化程度也不一,然面對不同嚴重程度的膝關節退化,應要有適當的治療策略,並非只有置換人工關節一途,但臨床上常見民眾因輕忽自身關節狀況惡化,導致錯失治療良機,間接讓許多醫療選擇的可行性。建議民眾若發現膝蓋疼痛持續2至3週,合併腫脹緊繃時,就應就醫接受詳細檢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之效果,不只是為減緩不適,也是替未來熟齡樂活作好準備。
車禍左膝關節積水、疼痛! 「自體骨髓幹細胞」重建膝健康
32歲的黃先生因車禍造成左膝重創,長期飽受劇烈疼痛和關節積水之苦,生活品質大幅下滑。經過深思熟慮,他選擇接受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治療,短短半年後,黃先生的症狀獲得顯著改善,不僅擺脫疼痛困擾,還能重拾運動樂趣,擁抱充滿希望的生活。突破性細胞療法 造福軟骨缺損亞東醫院骨科部副院長張至宏醫師詳細闡述了細胞治療的過程:首先在局部或半身麻醉下,從患者骨盆抽取骨髓幹細胞。這些珍貴的幹細胞隨後在符合人體細胞組織優良操作規範(GTP)的實驗室中精心培養、增殖,最終形成名為Kartigen的軟骨修補移植物。最後,醫療團隊透過關節鏡或微創手術,將這些修補物精準植入患處,促進軟骨修復。軟骨缺損及時修補 新式治療更明朗 林凱旋醫師強調,軟骨缺損雖不等同於退化性關節炎,但若置之不理,可能演變為更嚴重的關節問題。相較於傳統的微骨折手術和馬賽克鑲嵌術,Kartigen軟骨修補移植物具有獨特優勢,不僅能在不損傷自體軟骨的前提下修復大面積缺損,還能生成與天然軟骨極為相似的組織。生活質量和膝關節功能均顯著改善 證實細胞治療成效卓越治療半年後,黃先生的康復進展令人振奮。他不僅恢復了正常行走能力,還可以自如地蹲下和跑步,困擾已久的關節積水問題也徹底消除。根據術後追蹤評估,黃先生的生活質量和膝關節功能均獲得顯著提升。他的日常生活和運動時疼痛指數(VAS)都從3降至0,意味著完全告別疼痛。此外,他在膝關節損傷及骨關節病治療效果評估(KOOS)和膝關節功能評分(Tegner Lysholm)中均達到滿分,國際膝關節文獻委員會主觀膝部評估(IKDC)亦接近滿分。MRI MOAKS評分更是從32分大幅改善至14分,充分證實了治療的卓越成效。
專家曝「超慢跑」7大好處! 不過「4族群不適合」多加留意
近年來非常流行「超慢跑」,你跟上了嗎?超慢跑是一種低強度、步伐小、速度非常慢的跑步運動。在這種運動中,你可以保持微笑、輕鬆聊天,甚至唱歌,所以也被稱為「微笑慢跑」,是能夠輕鬆上手的健康活動,但到底該怎麼跑,你知道嗎?此外,超慢跑真的有這麼好嗎?來聽聽專家怎麼說。超慢跑的好處台灣健身運動醫學推廣協會理事長陳俊忠教授表示,超慢跑是一種受歡迎的有氧運動,特點在於高效能、低強度,適合各種年齡層,甚至連膝蓋不好的人也可以進行。以下是超慢跑的好處:有氧運動提升全身健康:強化心肺功能與呼吸、改善血糖問題、保持肌肉量、促進循環和代謝。鍛練全身各部位肌肉:特別訓練慢肌纖維,能有效提高身體的耐力和健康狀況。輕鬆減肥燃脂:超慢跑雖然速度慢,但能有效消耗能量,能量消耗比走路多了2.5倍,達到燃燒脂肪的效果,但不容易疲勞或造成運動傷害。不傷膝蓋:超慢跑步幅小、動作輕,避免了足底筋膜炎等問題,不會對膝蓋造成過度壓力,適合各年齡層。穩定血糖:特別適合飯後20分鐘的運動,有助於穩定血糖。改善肝功能:適度運動有助於改善肝臟血液循環。不用出門、不用器材、不受時間與地點限制:隨時隨地都可以運動,最適合長輩或時間有限制的人。你可以在室內(不管是在家還是辦公室)原地跑,也可以到室外跑,甚至邊跑步邊聊天,增進情感交流。不需要特別的裝備,入門門檻低,只要一雙運動鞋與計時器,就可開始超慢跑。超慢跑的建議速度超慢跑的速度比一般的慢跑還要慢,陳俊忠指出,建議的速度是每小時4~6公里,相當於用10~15分鐘跑完1公里,或是每分鐘踏180步的頻率,比健走的速度稍快一些,可以保持自然呼吸,是輕鬆而有效的運動方式。超慢跑一次要跑多久?依據美國心臟醫學會建議,超慢跑的運動效果最好的時間是30~50分鐘,但因人而異,可以根據個人狀況調整:初學者:建議每天跑10~15分鐘,然後逐漸增加運動時間。有運動習慣者:每次跑30分鐘,甚至可以增加到60分鐘,目標是每週至少達到180分鐘的運動時間。想要瘦身:建議每天至少超慢跑30分鐘,隨著功力增加,時速可以逐漸加快到7公里。超慢跑講求持續度,記得先從輕鬆的節奏開始,逐漸增加距離和時間,循序漸進、持之以恆,隨著體力的增加,慢慢提高運動強度,以獲得更好的健康益處。正確的跑姿與訣竅陳俊忠強調,超慢跑的正確跑姿是成功的關鍵,以下是正確姿勢建議與訣竅:保持背部挺直:避免含胸駝背。稍微抬起下巴:眼睛看著水平前方,保持自然呼吸。手臂自然擺動:雙手手臂稍微彎曲,大約維持在髂骨上方,隨身體自然擺動。前腳掌先著地,腳跟再落地:重心放在前腳掌,而不是後跟,有助於減輕對關節及膝蓋的壓力。不可以只讓前足著地,變成墊腳跑,因為這樣會造成腳踝和小腿緊繃、痠痛,甚至產生足底筋膜炎的狀況。避免用力踏地:超慢跑的目的是讓心率處於最大心率的60%左右,有燃燒脂肪的效果,同時不會超出心臟的負荷。保持膝蓋微彎:如注音符號ㄍ字型,有助於增加膝蓋的緩衝力、減輕膝蓋負擔。步伐要小,步頻要快:保持每分鐘180步的節奏,可以搭配節拍器的韻律感,使用手機下載節拍器App,調整為180 bpm,選擇2拍,跟著節拍器跑,就很容易掌握節奏。記住「不痠、不痛、不硬(肌肉不會僵硬)、不喘」的原則,超慢跑時保持自然呼吸、微笑的步調,避免過快的速度造成肌肉疲勞和不適感。超慢跑的注意事項超慢跑對關節相對較安全,因為它是一種低強度的運動,以下是一些關於超慢跑對關節的注意事項:低衝擊性:超慢跑的步伐較小,不像高速跑步或激烈運動,會對關節造成過大的衝擊。肌肉支持:超慢跑有助於增強肌肉,特別是腿部和核心肌肉,這有助於支持關節。適度運動:保持適度的運動量,不要過度,以免對關節造成壓力。選擇適合的地面:選擇較軟的地面,例如草地或跑步機,在室內也可以舖瑜伽墊原地超慢跑,以減少對關節的壓力。適當的鞋子:穿著適合的運動鞋,提供足夠的緩衝和支持。哪些人適合超慢跑?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指引,超慢跑適合以下人群:運動能力低下的民眾:即使是肥胖族群,也可將超慢跑作為初階有氧運動。久坐少動的民眾:超慢跑是初階入門的有氧運動,相對簡單且方便,降低了開始運動的阻力。高齡族群:超慢跑不特別追求速度,負擔較小,適合長輩輕鬆上手。超慢跑不需要任何器材輔助,適合運動初學者、沒有太多時間運動的人,或是患有三高和退化性關節炎的族群。哪些人不適合超慢跑?雖然超慢跑適合各個年齡層,但有些人不適合進行這種運動,不適合超慢跑的族群包括:嚴重關節問題的人:如果你有嚴重的膝關節或踝關節等問題,超慢跑可能不適合你。心血管疾病患者:如果你有心臟病、高血壓或其他心血管問題,應該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運動。代謝性疾病患者:例如糖尿病患者,需要謹慎選擇運動方式,以避免低血糖。過度肥胖者:體重過重會增加關節負擔,需謹慎選擇運動方式。超慢跑真的有這麼好嗎?超慢跑讓許多人趨之若鶩,不過陳俊忠提醒,超慢跑也有其缺點,包括:強度太低,不適合一般人:從來沒有運動的人,能以超慢跑開始養成運動習慣,這是很好的,不過它應該只是一個開始,而不是一個終點或目標,因為它的運動強度太低了,如果沒有重大疾病或是身體特別虛弱,花費時間透過超慢跑增加活動量,對身體的益處沒有想像中來得大。比較單調無趣:雖然超慢跑不受地點限制,反覆原地慢跑就能進行,這是它的優點,但也是缺點,如果沒有配合看電視或聽音樂,容易覺得枯躁乏味,不容易養成持續運動的習慣,最後甚至因為覺得無聊而放棄了。建議根據個人喜好來嘗試多元運動,有助於養成運動習慣,像是騎車、游泳、瑜伽、太極拳或氣功,或是登山健行等。專家的建議陳俊忠認為,只要是能夠持之以恆的運動,對於身體健康都有好處,不一定要跟隨流行,每天只侷限於超慢跑。建議除了超慢跑之外,再多找些自己喜歡的其他運動,搭配各種情境選擇適合的運動,讓運動多元化與兼容性,既有足夠的運動強度與時間,達到提升心肺功能與肌力的目的,同時將運動巧妙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成功養成運動習慣,才能活得快活、健康又長久。(內容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退化性關節炎人口達350萬 日吃40毫克UC-II「保養效果增3倍」
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退化性關節炎人口高達350萬人,過去患者大多為老年人,但隨著生活習慣改變,退化性關節炎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除了積極治療之外,日常飲食也相當重要。扶原中醫診所中醫師陸孝宸建議攝取6大類食物,第一是富含膠原蛋白的食物,例如豬蹄、豬皮、軟骨、魚皮、雞腳;第二是Omega-3脂肪酸,如魚肉、魚油、黃豆粉、核桃;第三是維他命C如芭樂、奇異果、木瓜、草莓、花椰菜、苦瓜;第四是高鈣食物,如小魚乾、蝦米、牛奶、優酪乳;第五是生物類黃酮食物如芹菜、洋蔥、藍莓、香蕉、柑橘類水果、銀杏;第六是有機硫化物食物,如高麗菜、花椰菜、芥藍菜、紅蘿蔔。若要另外補充保健品,市面上關節保養產品成分相當多,從葡萄糖胺、軟骨素到近年相當熱門的UC-II都有。UC-II是一種非變性第二型膠原蛋白,第二型膠原蛋白是與軟骨、韌帶較有關聯,非變性的概念是不會因水解機制抑制UC-II抗發炎、調節免疫的作用,因此其結構能夠誘發免疫機轉,真正有效降低發炎狀態。也因此,民眾現在到骨科門診詢問如何補充保健品,醫師多會建議是以補充UC-II為主。過去UC-II保健品都是錠劑形式,現在也有廠商推出首款喝的UC-II奶粉,內含美國專利足量40毫克UC-II,還能同時補充高鈣、優蛋白,和13種關鍵營養素,一起照顧骨骼與肌力,許多研究皆顯示,每日補充40毫克UC-II,靈活行動力的效果就能達到葡萄糖胺+軟骨素的3倍以上。營養師林安安表示,行動力保養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建議從青壯年時期吸收力尚佳的時候,就開始補充關鍵營養素,更重要的是環節、骨骼、肌力三者缺一不可,只要每天喝一杯牛奶就能輕鬆補充足量UC-II,以及高鈣和優蛋白,輕鬆保養關節健康。」關心食安、健康的朋友們別錯過~!LINE社群搜尋:健康一把抓加入我們,立刻掌握全家大小的健康與秒懂食安地雷,還有獨家健康小撇步!!【健康一把抓】→https://reurl.cc/qrypl3
再生醫療雙法初審通過!胎兒禁止成細胞提供者 最重罰2000萬元
《再生醫療法》與《再生醫療製劑條例》雙法草案9日獲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初審通過。依《再生醫療法》草案,為避免無行為能力者被迫提供細胞,其代理人在為他做決定時,須經公證,羊水、臍帶及胎盤可做為組織來源,但是胎兒不可成為細胞提供者。《再生醫療法》重要條文。草案也規定,為保護病患「知」的權利,政府應年年公開再生醫療治療成效;若有重大傷害或死亡,病患將得到救濟,並將非醫療機構執行再生醫療的罰鍰提高至10倍,可重罰2000萬元。《再生醫療法》及《再生醫療製劑條例》是國內發展再生醫學及細胞治療的根本大法。再生醫療是指以基因、細胞及其衍生物,用於治療、修復或替換人體細胞、組織及器官的製劑或技術。在未完成立法前,衛福部在2018年發布《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簡稱特管辦法),開啟細胞治療的時代,共核准6大類自體細胞治療技術,適應症包含癌症、燒傷、退化性關節炎及膝關節軟骨缺損、皮膚缺陷等。國內近年積極提倡再生醫療雙法,不只幫助需要的患者,也著眼於商機。據估計,全球市場產值在2050年可達3800億美元,生醫界認為,可望成為台灣另一座護國神山。特管辦法將落日 再生醫療法銜接行政院去年提出《再生醫療法》草案挨批是為廠商開大門,甚至被形容是「類高端」,今年政院版做了大幅修正,朝野終於取得共識。前天在衛環委員會審查時,來自異體(別人)或異種(其他動物,例如豬)的細胞,能否應用於再生醫療,引發朝野立委爭執。民眾黨立委陳昭姿認為,日韓再生醫療蓬勃發展,我國卻不敢開放,值得深思。民進黨立委邱議瑩則說,限制異種、異體細胞,將扼殺科學研究的發展;民進黨立委王正旭也擔心影響病患治療。雖然也有立委持保留態度,經討論後,朝野同意,在「恩慈療法」下,若須用到異種細胞,必須先做人體試驗。所謂恩慈療法,即危及生命或嚴重失能的疾病,且國內尚無適當藥品、醫材、技術的治療,可向主管機關提出專案申請。然而,衛福部昨日在做草案文字修正,卻把「異種」誤植為「異體」,修正版本傳入委員手中,被王正旭問起,衛福部坦言寫錯,改回「異種」。無行為能力者提供細胞 須公證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說,醫改會原期待立院可就是否有條件開放異體細胞,或採正面表列等方式進行討論,可惜卻沒有。異種來源不是人類,她認為風險最大,異體的風險雖也高,但因一人細胞可供多人使用,有助減輕病患負擔,是否限制異體,應考量疾病型態而定。另針對無行為能力者的細胞提供,過去民間擔心上演《姊姊的守護者》劇情,胎兒被迫成為他人細胞提供者。民眾黨提案,應排除胎兒及無行為能力者提供細胞,經2天討論,朝野各退一步,「代理人」例如父母,為無行為能力者做決定時,須經公證,但限定只能用於治療疾病,而胎兒不做為組織來源,但羊水、臍帶及胎盤除外。對於病患的救濟,此次未討論。消基會董事長吳榮達認為,人為因素造成的傷害或損害,都應有救濟措施,不應僅限「重大傷害或死亡」者。林雅惠推估可能是台灣沒有合適的第3單位可承接救濟業務,呼籲政府思考有無更周全的做法。再生醫療法雙法草案昨天送出委員會,不需經朝野協商、待立法院二讀、三讀通過。
郁方髖關節突打不開嘆:一夜老化 「拍照2姿勢」是致病元凶
女星郁方出道多年,外貌和身材保養得宜,讓人相當羨慕。不過她的左髖關節卻突然出現問題,完全打不開,往下壓就會疼痛,只好找中醫針灸,才知道致病元凶正是拍照最常擺的2種姿勢。郁方今(3日)在臉書發文感嘆:「老化,就是一夜之間的事!」她仗勢自己心態年輕,保持開心的心情,每天都蹦蹦跳跳,怎料有一天左髖關節突然間打不開,「盤腿的時候只能45度,往下壓就會疼痛」,心情頓時晴天霹靂。郁方左髖關節突然打不開,拍照姿勢是致病元凶。(圖/翻攝自郁方臉書)郁方指出,女明星拍照喜歡三七步、坐時腿斜跨,都是致病的元凶,她奉勸大家,不要忽略身體的小毛病,否則很快就會變成退化性關節炎,「老了會老豆Q」,即使開刀換人工髖關節一樣會痛。好在郁方多年的主持經驗,有病識感,立即找醫師針灸,1、2次效果就很明顯好轉,「醫生說也許第3次我就畢業了!」不過以後也不能掉以輕心,只要有一點點不對勁,就要防微杜漸,以防事態擴大。郁方更透露,她只不過是稍微和自己的化妝師分享針灸的心情,對方就馬上去預約掛號針灸,甚至恢復的速度比她還快,也恍然大悟這麼多人都有這樣的問題,也直言:「想要優雅的老去,就要有健康的身體」。
肥胖之糖尿病友注意! 醫:做到這件事,有望逆轉糖尿病
一位55歲婦人血糖高、體重近70公斤、體脂高達35.4%,在規律服用血糖藥後,糖化血色素持續控制在7.1%,收治該婦人的知名診所家醫科醫師許書華建議調整藥物搭配減重計畫,目前體重59.1公斤,體脂25.2%,糖化血色素5.8%,藥物也已先暫停持續觀察!許書華分享,糖尿病又合併肥胖的患者,若能將體重降低15%1,有望逆轉糖尿病。許書華提醒,8成糖友同時有過重或肥胖,稱之為「糖胖症」,相較單純的糖尿病更難控制血糖2。且會增加大小血管病變、器官病變風險3,包括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整體風險會增加27%,肥胖患者之風險更會提高到49%4對於健康的威脅甚大。糖胖症減重15%更有望逆轉糖尿病1患者要如何擬定減重攻略呢?醫師進一步說明,體重只要降低5至10%,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可獲得改善5;體重降低15%以上,更有機會緩解糖尿病1。美國糖尿病學會(ADA)2023年起,將「血糖管理與體重控制」調整為糖尿病患者主要的治療目標之一,與器官保護同等重要6。許書華醫師解釋,因為肥胖會造成胰島素阻抗,胰島素阻抗也是導致糖尿病的主因之一7。反之,若減輕體重,血糖會比較穩定8、降低併發症的發生9!此外,若有多囊性卵巢或退化性關節炎的糖胖症患者,但只要減輕一定程度的體重,就能獲得改善5。從第一線藥物 選擇兼具控糖與降低體重的治療武器許書華醫師分享,兼具控糖與降低體重的治療藥物以GLP-1腸泌素與SGLT2抑制劑為主,兩者都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對腎臟的保護也有效果。GLP-1腸泌素 (媒體常稱之為瘦瘦筆、瘦瘦針):促進胰島素分泌、抑制升糖素分泌,能夠延緩胃排空,產生飽足感,抑制食慾。但須注意劑量應循序漸進,以免造成腸胃道不適、噁心。SGLT2抑制劑 (媒體常稱之為排糖藥):排除多餘的糖份,讓糖份隨著尿液排出。患者服用後需多攝取水分,避免生殖泌尿道感染風險。許書華醫師也補充說明,若要考慮GLP-1腸泌素在一線用藥就使用,過往僅有針劑可供選擇,但最近口服劑型也被放寬可於一線治療。但並非所有GLP-1腸泌素藥物都有健保給付,醫師會考量患者疾病嚴重程度、用藥順從性、經濟等條件,使用最適合的武器,患者也可與醫師討論對於疾病管理的期待,提升治療效果。資料來源:1.Endocrinol Diabetes Metab Case Rep. 2022 Sep 1:2022:22-0295.2.藥師週刊第2298期_糖胖症的體重管理及藥物治療_劉俊良藥師3.彰化基督教醫院_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_【糖尿病+肥胖=糖胖症】4. Diabetologia. 2009 Jan;52(1):65-73.5.國民健康署_成人肥胖治療指引6.Clin Diabetes 2023;41(1)4–317.Anesthesiology . 2008 Jul;109(1):137-48.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_Diabetes Home_Diabetes Basics_Type 2 Diabetes9.衛生福利部屏東醫院_認識糖尿病慢性併發症
腰薦椎退化性關節炎不可逆! 醫曝「日常9個改變」避免症狀惡化
腰薦椎是骨關節系統的一部分,其獨特性在於彎曲活動外,也承載身軀的重量。如同身體其他系統,骨關節系統亦會隨年齡退化,腰薦椎也不例外,在反覆性物理機械性運動下,腰薦椎體會產生結構性變化。重要腰薦椎 退化性關節腰薦椎體結構性變化則會造成功能性的影響,主要是被包覆在腰薦椎體內的神經血管組織因結構性變化(諸如:黃韌帶肥厚、骨關節肥厚)受壓產生各種症狀,在感覺部分會有下背疼痛、肢體疼痛、或是痠緊、僵直等不適感,在運動部分,則是腰部下背或受壓部位肢體無力。腰薦椎退化性關節炎是一不可逆的退化過程,影響因素極其複雜且難以量化,以生命進展部分觀點而言,甚至不算是疾病,但有症狀的腰薦椎退化性關節炎確實對患者生活品質產生重大影響,患者活動力因而下降,間接影響了健康。先採保守治療 效果不佳建議手術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神經外科主任馮睿哲指出,多數腰薦椎退化性關節炎的病人在接受幾種非手術性的保守療法:臥床休息、藥物治療、牽引治療、局部熱敷與按摩、射頻燒灼和神經阻斷藥物等輔助治療皆能獲得改善,若是保守療法不能奏效時,才會考慮手術治療。日常生活起居9個改變 避免症狀惡化馮睿哲主任建議患者之日常生活起居可做以下改變,亦有助於症狀緩解與避免惡化。改變方法:1、床鋪應軟硬適中,最好是在木板床上加鋪一個薄墊。2、臥床姿勢:仰躺時,雙膝下方置放枕頭,如為側躺,髖關節與膝關節宜彎曲,並在兩膝間加放一個枕頭。3、起床方式:由仰躺時先將兩腿彎曲,翻身側臥,將雙腳移到床下,用雙手用力將上半身撐著坐起。4、上床方式:先坐在床沿,用手向旁撐著,慢慢向床邊躺下,再將下肢彎曲移到床上,成側臥狀,再翻身仰臥。5、不可坐太柔軟之沙發或無靠背之座椅,坐時上身保持垂直坐下,先坐在椅子邊再靠椅背,並保持上身垂直。6、要從椅子站起來時,先將臀部移至椅子邊,足移到髖關節的正下方,保持上身垂直地面而後站立。7、走路時應抬頭挺胸,保持上半身垂直地面。8、避免彎腰取物,如欲拾取地上物,應蹲下撿取。9、避免背負重物。
八旬老婦頻跌倒! 看診才發現是安眠藥、肌少症惹禍
80歲黃奶奶本身患有高血壓、輕度失智症、憂鬱症及退化性關節炎等病史,長年在心臟科與精神科門診就醫追蹤。過去一年黃奶奶曾多次跌倒,地點包含家中廁所、家門外防火巷與戶外等處,共通點多為行走間跌倒,在親友陪同下前往就醫希望找出原因並降低跌倒次數。安眠藥物加上肌少症 增加老年人跌倒風險新竹臺大分院老年醫學部醫師蘇柏維藉由詳細診察,發現黃奶奶有跌倒前頭暈症狀,跌倒時間不太一定,白天及晚上都有發生過,跌倒後需旁人攙扶,無法自己站起之情況。在身體檢查、步態與神經學檢查方面皆無發現明顯異常,但仔細回顧她的用藥發現,約8個月前,病人因睡眠障礙問題,開始使用安眠藥,此後家人便偶爾會聽病人提及頭暈症狀。同時測試黃奶奶五次起立坐下所花時間,共需18秒,疑似有肌少症表現。經與病人及家屬討論後,決定將原本使用較長效的安眠藥暫停,改為使用較短效的藥物,並鼓勵提升飲食蛋白質攝取,以及轉介復健科強化肌力訓練。預防跌倒撇步 六大招含藥物與生活管理蘇柏維提供一些預防跌倒發生的撇步,民眾可善加運用:1. 定期身體檢查:老年人應該定期身體檢查,包括視力、聽力、平衡能力等方面,及早發現並處理健康問題可以減少跌倒風險。2. 藥物管理:若有使用潛在可能導致跌倒的藥物,譬如會導致頭暈、昏睡或平衡問題,老年人可諮詢醫師或藥劑師,確保了解藥物的副作用,並按照醫囑使用,避免自行調整藥物劑量或停藥。3. 室內安全:保持居住環境的安全,移除地面上的障礙物,如雜物、地毯、電線等。確保房間光線充足,使用夜燈或走廊照明,以避免黑暗中發生意外。4. 平衡和運動訓練:定期進行平衡和運動訓練有助於提升老年人的平衡能力和肌肉力量。適合的活動包括散步、太極、瑜伽等,可諮詢醫生或物理治療師,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5. 使用輔具和安全設施:根據老年人的需求,提供合適的輔助設施,如手杖、步行器等,或在浴室和廁所安裝扶手和防滑地墊,減少滑倒的風險。6. 家庭與社區支持系統:家人可定期與老人交流,關注他們的身體狀況和需求,若有需求可尋求資源協助老人處理日常活動,如購物、清潔等。跌倒防治 首需安排周全性跌倒評估、危險因子篩檢蘇柏維提醒,老年人跌倒是一個常見且嚴重的健康問題,除了單次跌倒造成的傷害外,很可能讓本來就已衰弱的老人,更加劇衰弱與失能的進展,另對於曾經跌倒者,也會加倍再次跌倒的風險。當家中的老人家發生跌倒事件時,千萬別當作是長者老化正常會發生的現象,若有反覆跌倒情況發生,更應考慮至老年醫學科門診進行周全性跌倒評估及危險因子篩檢,才是跌倒防治的第一步。
男子軟骨受損疼痛不堪! 接受「自體軟骨修復手術」重拾籃球魂
54歲從事室內裝潢的詹先生,年輕時期就熱愛打籃球,去年5月因長期運動造成膝關節傷害而持續疼痛,不但工作受影響,就連球場都去不了。詹先生尋求馬偕紀念醫院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任陳暐錚治療,接受「自體軟骨修復術」,手術隔日即以拐杖輔助下床,3天後順利出院,術後1個月可以患肢跺踏地,3個月就恢復日常行走。膝關節軟骨受損3大原因陳暐錚表示,根據健保署統計,2017年膝部關節炎就醫83.7萬人,較2016年增加近5萬人,其中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人數約2.5萬人。造成膝關節軟骨受損的原因很多,如年齡增長的關節老化、運動傷害(過度或使用不當)、外傷等,若輕微的軟骨受損未能妥善治療,則容易演變成退化性關節炎。早期退化性關節炎並不易察覺,患者可能僅有暫時性的關節痠痛,若未能早期發現,日後可能演變成慢性發炎持續惡化,最終將導致關節四周增生及關節囊肥厚,關節變大,嚴重者可能導致關節無法自由活動,影響行走能力。關節老化運動傷害(過度或使用不當)外傷(半月板磨損、韌帶損傷)自體軟骨修復術 再生醫學新進展陳暐錚指出,膝關節軟骨是保護膝關節的最後一道防線,據有吸震及減少關節摩擦的功能,軟骨若受損便會造成膝關節隱隱作痛或腫脹。考量詹先生年紀輕,有持續工作的需求,且不能毀了年少時的「籃球夢」,於是建議採取恢復期短、傷口小的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術。醫師表示,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術屬於微創手術,只需經由膝關節兩側各一個1至2公分的傷口,分別從患者自體不需受力處取出微量健康軟骨,不需耗時培養,在手術室中以特殊酵素活化切碎後,立刻可以植回受傷部位。植入之軟骨隨著時間,逐漸生長成與人體軟骨相近的「類透明軟骨」,術後可以刺激軟骨生成的復健活動輔助,病人平均術後3至4週可以脫離拐杖行走,半年至1年回診追蹤軟骨生長狀況即可。以詹先生為例,因年輕時的運動傷害以及裝修工作的負擔,讓膝蓋軟骨的傷害加重擴大,不僅須放棄年輕時熱愛的籃球,連工作以及生活都已經受到影響。這樣的膝蓋軟骨傷害以往沒有更好的治療方法,只能保守治療緩解症狀,或是最終選擇人工關節置換。新的軟骨再生治療,以目前臨床追蹤患者術後恢復觀察,已追蹤超過10年仍然維持高滿意度。詹先生術後恢復良好,他表示由於長期運動及工作因素,右膝已經進行過3次關節鏡治療,沒想這次在工作時摔了一跤,左膝就連下樓梯都沒有力氣,原本打算更換人工關節,但考量使用年限15年左右恐70歲時需再更換,與醫師討論決定採自體軟骨修復,手術後不但可以迅速恢復工作,而且還保住了籃球夢,讓他感到相當開心。4大關節軟骨療法比一比陳暐錚表示,骨髓刺激術是目前最普遍治療膝軟骨的方式,須先將膝軟骨底部的骨頭鑽數個小洞,使其受傷出血,促進纖維軟骨形生成,手術時間短,但缺點是纖維軟骨與人體自然的透明軟骨不同,使用年限較短,依照個人體質及生活習慣大約可以維持2至5年;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是膝關節損傷治療的最後方式,但置換人工關節的同時,會犧牲原本可能相對正常的組織,例如韌帶,而且可能會影響後膝關節活動力,傷口較大。陳暐錚強調,避免軟骨受損最重要的是維持良好及正確運動方式,因軟骨沒有神經,所以初期即使軟骨受損也不容易被察覺,可能發現的徵狀有微微痛感以及觸摸不到痛點的深層痠痛感,活動時膝關節摩擦發出喀喀響或是感覺到關節活動不平滑等,建議一但膝關節發生不適,有類似徵狀時,應尋求專業醫師協助診斷確定問題。醫師最後提醒,自體軟骨修復術是微創關節鏡手術,禁忌相對較少,但仍建議術後2周內避免過度負重,最好配戴護具或是使用拐杖分散重量,以免影響到軟骨生長。可以進行抬腿或膝蓋彎曲、伸直訓練,第3、4周左右再開始進行復健,循序漸進的增加練習及踩踏。
抗生素出貨量提升 博晟1月營收年增近200%
博晟生醫(6733)受惠旗下愛膝康使用率持續提高,以及抗生素Minocycline取得健保給付、出貨量增加,自結113年1月營收營收達1162 萬元,月增5.6%,年增199.18%接近兩倍,創歷史次高。待抗生素打入醫學中心後,博晟營收有望再增長。博晟抗生素Minocycline於去年3月取得健保署核准納入健保給付,供應全國近百間醫療院所臨床所需,其中醫學中心的供應比例高達八成。據了解,目前每月出貨量約1萬支,預計本季底前會進入台大與義大,後續再至林口長庚與北大,估今年出貨量約15萬支,較去年接近倍翻。至於軟骨再生產品「愛膝康」,可有效治療膝蓋疼痛以及輕中度退化性關節炎,去年醫院通路佈建以及產品銷售量均較前一年增加1倍,醫師使用人數也從去年的16人增加至目前的77人,公司估今年國內銷售至少翻倍成長。此外,博晟也積極關注國內抗生素短缺情形,產能部分預計將提升至現有的五倍,並且持續深耕技術移轉,或出口Minocycline的海外市場,如中國及美國市場都已有潛在合作對象接觸中。
台寶中榮簽三年合作研究 董座黃智遠:「細胞治療離不開醫院」有助自體異體新藥開發
台寶生醫(6892)與臺中榮民總醫院簽署產學研究暨應用推廣合作協議,鎖定自體異體細胞醫療新藥領域,台寶生醫董事長黃智遠表示,「細胞治療離不開醫院,中榮有高規格GTP實驗室,希望藉此創新細胞治療,落地開花結果。」此合作案將由中榮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中心主任李冠德醫師擔任計畫主持人,以三年為一期,以雙方將共同執行的治療下肢缺血新藥MSC/VEGF一期臨床試驗為例,透過骨髓採集篩選合適捐贈者,建立全球獨創的異體基因修飾骨髓間葉幹細胞庫,配合中榮的精準醫療檢驗量能,建立完整的產品特色分析輪廓,將有助於產品開發。之後利用中榮的GTP實驗室進行「去中心化定點照護/床邊照護」生產(decentralized point of care cell production),再結合台寶生醫的細胞醫療GMP廠進行集中式 細胞製程開發與量產(centralized cell bank manufacturing),便可達到最佳商業模式。雙方於17日完成合作協議簽約儀式。依據台寶生醫公佈自結業績,2023年12月營收為2269萬元,年增737%,創歷史單月次高;累計2023年全年營收8547萬元,年增91%,創歷史新高,受惠國際新藥客戶看中台寶生醫製程檢驗與量產平台品質,搶下CDMO訂單,2023年營收百分百來自CDMO的業務貢獻,海外收入占比破四成,爭取到哈佛大學及其附屬醫學國際合作案,結盟美國TRACT公司共同開發器官移植抗排斥孤兒新藥,壯大新藥研發實力並強化產品線組合。台寶生醫董事長黃智遠表示,台寶生醫這次與中榮合作是一項重要指標性意義,希望嘉惠國人健康。台寶生醫經過轉型在新藥、細胞治療與CDMO皆有明顯性成長,兩項新藥進入二期、三期臨床試驗(Chondrochymal治療膝部退化性關節炎;Biochymal治療下肢缺血的困難傷口癒合)等,CDMO接單也挹注營收表現。中榮院長陳適安則表示,中榮這二年在數位醫療已成為兩岸三地、與國際間300家醫療院所連線的全球唯一的智慧醫院,且在2022年2月邀請李冠德醫師加入中榮,成立細胞治療實驗室GTP,現已有10個再生醫療團隊,針對重症、急症、難症、罕症等加以突破。台寶生醫營運長楊鈞堯指出,由台寶量產細胞凍管半成品運送至醫院存放,待病患有需求時,在醫院的GTP實驗室將凍管進行特殊技術處理,並在醫院進行最終品管檢驗,完成後直接送至病床邊給病患施打,藉此保持解凍後的細胞活性。未來期能進一步建立將凍管運送至全球,於醫院操作後放行的運作模式,一旦取得「中榮模式」成功,複製至國內其他醫院並輸出海外,產業跟醫院端更緊密的結合,達到更好的細胞治療效果,解決過往細胞產品難以供應全球的問題。
中年婦退化性關節炎不適遷怒丈夫 多管齊下找好關「膝」
54歲劉女士患有退化性關節炎,原本她不以為意,但適逢近來冷氣團頻報到,膝痛問題變本加厲,加上患有第4期腎臟病,不適合口服消炎止痛藥,導致她每天寸步難行、情緒低落,將不滿發洩在丈夫身上,所幸就醫後透過類固醇注射減緩疼痛,並搭配物理治療訓練肌力及輔具減緩膝蓋負荷,總算恢復好感情。退化性關節搗亂 日常調整恢復生活品質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怡維表示,經X光影像檢查後,因軟骨有明顯受損,且關節縫隙開始變窄,確認是退化性關節炎惹禍,評估後建議先接受類固醇止痛針劑治療,同時戴上輔具減輕膝蓋負擔,待症狀明顯改善後,配合每週物理治療增強肌力,同時調整飲食習慣適度減重,果然逐漸恢復日常生活,約莫2個月後回診,夫妻感情已經明顯融洽許多。退化性膝關節炎 這些人是高風險群陳怡維醫師指出,膝關節是支撐身體重量的關鍵部位,然而長期負擔重量可能造成軟骨磨損、骨頭露出並開始相互摩擦,產生骨刺,同時關節腔內也會形成積水,引發發炎,導致退化性膝關節炎,尤其又以肥胖、女性、老年和曾有膝關節外傷病史者為高風險族群。穩定膝關節 減少疼痛感針對這類患者,會先評估外觀和關節角度,並安排影像檢查以決定採取保守或積極治療,前者包括外用、口服止痛藥、營養補充品、輔具、體重控制、物理治療等,或是局部膝關節注射治療如類固醇、玻尿酸、高濃度葡萄糖液、自體濃縮血小板血漿等,另外保持適度運動也可加強膝部周圍肌肉的力量,有助減輕關節內軟骨的負擔,對於穩定膝關節、減少疼痛很有幫助。陳怡維醫師強調,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的治療是一段持久的過程,透過與醫師合作,制定適合自己的治療計劃,才能更快恢復日常生活功能,提升較佳生活品質。
年輕工程師下背疼痛難耐! 生物製劑治療成功控制病情
柏倫(化名)是名20多歲電腦工程師,今年年初逐漸出現下背到臀部疼痛,早上起床時背部尤其僵硬難受,就醫多次都未能有效緩解。疼痛讓他後半夜睡眠難以安穩,嚴重干擾平日工作及生活品質,輾轉至免疫風濕科檢查求診,確認是罹患「僵直性脊椎炎」。收治個案的台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蔡弘正醫師表示,柏倫前三個月使用傳統消炎止痛劑治療,疼痛及僵硬的緩解改善有限,檢驗發炎指標持續居高不下。醫病共同討論後,加入生物製劑治療,病情快速獲得穩定控制,柏倫現在不僅一夜好眠,白天正常工作,也可以開心騎腳踏車及從事其他戶外運動!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 列台灣重大傷病第三名全身性風濕免疫疾病常源自病人的免疫系統紊亂,導致慢性發炎,也常造成器官系統功能受損。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更列台灣重大傷病排名的第三名!振興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主任蔡世滋醫師表示,風濕病因為肌肉骨骼系統的退化、發炎或代謝異常,造成疼痛、僵硬與運動限制。最常見的是一般所謂的退化性關節炎;其次是發炎性的風濕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等);以及代謝性問題所造成的風濕病。風濕疾病藥物選擇多元 積極治療提高生活品質蔡弘正醫師說明,目前風濕疾病有許多治療選擇,傳統會先使用消炎止痛劑,再來是使用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物(DMARDs)。在這些傳統的藥物治療下,病人通常可以獲得不錯的控制。若是仍無法有效控制病情,就會建議使用「生物製劑」或小分子藥物治療,以期鎖定標靶,進行更精準的治療。目前有口服、點滴及皮下注射等多元藥品治療,相較傳統藥物能更快緩解患者症狀,提高生活品質。二位醫師共同提醒,冬季來臨氣溫驟降,風濕疾病患者應注意保暖、按時服藥,並建議施打疫苗提高保護力,才能擁有健康的生活。醫師父子檔傳承 攜手造福廣大風濕疾病患者近年來過敏免疫風濕科門診,總是排著長長的人龍,蔡世滋醫師行醫四十多年,不遺餘力,耐心仔細的治療每一位病患,曾經病人票選為專治難病的第一名風濕免疫科醫師。他的兒子--蔡弘正醫師從小耳濡目染,受父親啟發,近年也加入風濕免疫醫療領域,期盼未來父子檔持續攜手,造福眾多風濕疾病患者。
翁罹退化性關節炎常軟腳 微創置換人工膝關節不再寸步難行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75歲張姓老翁5年多前診斷出右膝患有退化性關節炎,但因恐懼開刀後遺症,屢屢拒絕就醫建議,終日與柺杖為伍,直到日前他痛到寸步難行經常軟腳,只好尋求醫療協助,經詳細說明手術風險及術後復健療程,總算讓他安心接受微創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一個月後順利擺脫柺杖。退化性關節炎 女性患病年齡比男性早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醫療副院長、骨科部長黃揆洲表示,根據統計,國人65歲以上罹患退化性關節炎比率高達6成,其中女性因較易骨質疏鬆,患病年齡比男性早,約在更年期時期,男性則以六十歲以後居多,症狀多為關節疼痛、無力、僵硬腫脹甚至變形,許多患者甚至因而不良於行,被迫減少活動導致肌肉萎縮。及早就醫 以利保留較多骨本年長者常因各種原因抗拒就醫,導致關節炎症狀越來越嚴重,以前述患者為例,若能在關節炎早期就醫,或許可評估採用高位脛骨截骨術或部分膝關節置換手術,以保留較多骨本。黃揆洲強調,良好的人工關節置換完整過程,除了骨科手術本身外,更包含術前評估、衛教及術後護理、止痛、復健等,需仰賴骨科、麻醉科、復健科、護理部、藥師、營養師、社工師等跨領域團隊共同合作,才能有效降低病人對手術的排斥,以及手術後住院及返家期間的不適,以加強持續復健信心。關節出現這些症狀 應盡快就醫診治黃揆洲提醒,目前膝蓋或髖關節置換手術發展日新月異,治療效果十分顯著,建議已經患有嚴重退化性關節炎的長者,盡快赴醫治療,若出現關節疼痛、僵硬、無法伸直或者走路卡卡作響等前兆,也可以就醫評估檢查,安排保守治療,以重拾健康快樂的生活品質。
超高齡銀髮族硬舉大賽登場 老人家肌力訓練沒問題嗎?
老人家重量訓練,這件事聽起來很突兀又很冒險,但事實上,全年齡層都能進行肌力訓練,且隨著年紀增長,肌肉開始流失、體力衰退,更應該藉由訓練來維持、增進肌力。日前,就有推廣中高齡訓練的健身房舉辦《聖誕老人硬舉大賽》,吸引68位60歲以上民眾參與,藉此推廣肌力訓練的好處。肌力提升好處多 預防衰老、暢通經絡活血肌力提升的目的在使生活功能更好、更自由,杏仁復健科診所院長林杏青醫師表示,力量、功能性訓練都很重要,例如有髖關節動手術換人工關節的案例,術後訓練透過比較強的肌肉力量,漸漸可以自行爬樓梯。訓練上專業的評估重要的是帶來「安全有效」的訓練,不同的身體狀況會有相應需要注意的情形。例如骨質疏鬆不適合扭轉等動作,心臟病要注意血壓的起伏,退化性關節炎要降低衝擊避免膝蓋痛等等,因此動作控制的評估也很重要。循序漸進有規劃的運動並不危險,重量本身不是單一危險因素,動作的品質關係較大。睦霖復健科診所院長蔡育霖醫師身兼中醫背景,蔡醫師從中醫的專業表示,中醫說的五臟對應的大致上其實就是肌腱韌帶神經、循環系統、肌肉、皮膚、骨骼,強調的是整體的保養與增強,因此,中醫也很強調鍛鍊的概念:強身健體、未病先防,這點與現代醫學沒有衝突。當代的肌力訓練以及良好的運動計畫就是可以幫助身體整體增強的方式,採科學的方式循序漸進的訓練,才能夠避免受傷。運動、訓練的好處包含預防衰老、暢通經絡氣血、調節五臟六腑,另一方面就是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肌力、骨質密度,充足精、氣、神,整體狀態可以變得更好!訓練前須經專業人員評估 安全有效為最大考量練健康物理治療師暨總教練鄭宇劭表示,因學員生理疾病各種不同,特殊狀況長輩在訓練前需詳盡了解該長輩相關的禁忌症及動作限制,並且訓練前後需做血壓測量、握力篩檢等,確保學員訓練時強度學員身體能夠負荷,並且必須從輕重量甚至墊上開始訓練,循序漸進,才能安全、有效地穩定成長。長者也可以增肌減脂 訓練外還有四大飲食關鍵叮噹營養師指出飲食攝取有四大關鍵:(1)熱量充足提升(2)蛋白質攝取量(3)注意維生素D、鈣攝取(4)抗發炎。擁有足夠的熱量才可以將營養轉換成肌肉,接下來是每餐的蛋白質份量跟手掌心一樣大即可,維生素D及鈣質則是與骨骼健康、免疫習習相關,最後是要留意減少體內發炎數值,可以降低身體走向分解狀態,避免肌肉流失,除了補充Omega-3(魚油)等抗發炎物質外,維持良好腸道菌環境就避免引發腸漏症讓身體發炎因子增加!飲食之外,也有研究指出,不管是阻力訓練還是有氧訓練,對於認知功能、改變身體組成、甚至提升胰島素敏感度都有幫助。但如果要減少肌肉量流失或增加肌力,則需要靠阻力訓練(重訓)。只要有規律的訓練,再加上良好的飲食控制,長輩想要增肌減脂絕對不是問題!「健康是練出來的!」並非只有健身好手才能站上舞台,只要願意訓練,都能比過去的自己更進步!練健康為推廣中高齡肌力訓練,希望藉《聖誕老人六角槓硬舉大賽》提供長者表演的舞台,也檢視自己的訓練成果,鼓勵自己也激勵他人,活動發起人黃元杰希望在這次賽事之後,能持續喚起大眾對於健康及肌力訓練的重視,一同為自己的健康把關,除透過訓練擺脫病痛外,更獲得自在人生。
超狂通識課3/北中南學子最愛課程一次看 醫療比例高「貼近生活又實用」
美國名校耶魯大學三百年來最受歡迎的選修課是「快樂學」,台灣的學子呢?CTWANT記者調查北中南大學最夯通識課的前三名,發現醫療相關課程居多,以中興大學為例,前三名包括兩堂不同指導教師的《生活與醫療科技》與《體驗生活中的醫學》。中興大學校方表示,前三名授課教師皆為彰基醫師,由於學士後醫學系去年才成立,錄取名額僅有23名,因此推測大多是其他科系學生選修。台大本學期最受歡迎的通識課是《國民法官必備之基礎鑑識科學》,總共有2592人登記搶修,其次是《鋼琴作品與演奏欣賞》2548人登記、《毒道之處~看不見的危機》2214人登記。南部的中山大學最受歡迎的通識課是《科學、媒體與文化》,指導老師李育諭認為台灣學生雖然仍屬被動,但已經愈來愈勇於發言,和過去大為不同,而且很有自己的想法,並不脆弱。中興大學公關部門告訴記者,第一名的《生活與醫療科技》早在110學年度即已開課,授課教師王偉勛是彰基骨科部副主任,課程內容包含急診常見疾病如腦血管、發燒,以及骨科常見疾病如退化性關節炎、骨科常見手術等,「應是教授內容實用,所以很受學生歡迎。」中山大學最受歡迎的通識課前三名,領域也涵蓋非常廣,包含科學、人工AI、文學領域,第一名《科學、媒體與文化》的指導老師李育諭表示,這門課是希望從媒體、文化等各層面去研究科學領域,也讓學生了解科學影響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停電,有一段期間經常停電,造成許多人生活不便,我就發現不少學生對核能的立場突然轉變,原本是主張反核,現在卻不同了。」李育諭說,這顯示這些學生對科學不夠了解,所以才希望透過這堂課,讓更多學生對科學有個全面的了解,不至於發生一個事件,就瞬間改變觀點。中山大學最受歡迎的通識課是《科學、媒體與文化》,指導老師李育諭同時也是農業專家,曾教過《都市農業與永續發展》,帶著學生一起栽種農產品。(圖/翻攝自中山大學官網)為了讓課程內容更貼近學生,李育諭在開課初期會調查學生對於課程的喜好,雖然仍有一些課程設計,但中心思想是「學生想學什麼,我們就教什麼」,也盡量多元化刺激學生思考,例如會邀請《科學月刊》的主編與記者,讓學生了解一篇科普文章誕生的過程,同時自己也嘗試寫一篇科普文章。「我也鼓勵同學們將文章投稿到科工館,參加它們舉辦的《全國科學探究競賽》,結果去年學生們表現很好,分別得到第二、三名跟佳作。」不僅如此,李育諭盡量讓學生在課堂上分組討論,避免從頭到尾都是老師講課,也從中更了解學生的想法。「例如我很驚訝他們對於AI的看法,現在網路詐騙這麼多,但學生們卻希望AI盡量開放,最好不要有任何限制,所以我就會經常提醒他們要多小心。」李育諭說,現在的年輕學子相當注重創意,所以總是希望刺激愈多愈好,「我也發現學生們愈來愈會表達自己的意見,只是還是比較被動,一定要被點名才會發言,但他們沒有那麼脆弱,所以大人們實在無須過度保護。」中山大學的學生也在PTT上發言,表示原本以為《科學、媒體與文化》是涼課,才會有這麼多人搶修,實際上課後發現課程內容豐富、教師幽默有趣,所以覺得這堂課實在是通識課的典範,鼓勵學弟妹們未來選修。
代謝差、宛如人體除濕機! 女星靠三寶消「水腫型肥胖」
44歲女星何嘉文嘗試過多種減肥方式,卻發現體重數字下降只是治標不治本。她近期請中醫師吳明倉醫師診斷,發現自己屬於「脾虛濕阻型」體質,體內濕氣重又偏虛寒,水分代謝差,宛如人體除濕機!醫師建議從食衣住行開始改善,何嘉文因此隨時準備圍巾、保溫杯、暖暖包進棚錄影,笑稱「老妹三寶」有助養成健康好身材,進一步調理後健康瘦下8公斤!何嘉文過去忽胖忽瘦的身材曾引起討論話題,更曾因使用錯誤的減肥手段,導致身體出狀況,158公分的她變成65公斤。她坦言自己為了維持身材嘗試過百百種方式,但最後發現都是治標不治本。直到這次看中醫,何嘉文了解到自己的體質偏虛寒冷,水分代謝相當不好,容易有腸胃悶脹、四肢水腫等症狀,再加上台灣是海島國家,身體幾乎處於濕濕重重黏黏的狀態。她分享以前以為減重只要少吃多動就好,接觸中醫後完全顛覆以往對於減重的認知,找出肥胖源頭,可深入淺出的了解自身健康狀態及調理重點。每周固定回診並搭配使用APP管理體重,隨時記錄飲食,慢慢養成了許多好習慣。台灣成人過重或肥胖率高達47.9%世界衛生組織(WHO)早於1997年將肥胖視為一種慢性疾病,在全球是不容忽視的重要議題,台灣也不例外。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估計全球有8億人有肥胖症,而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成人過重或肥胖率高達47.9%,相當於每2位成人就有1人過重。肥胖不僅對於外觀、身體與心理健康都有影響。我國十大死因中,就有8項與肥胖有關,包含: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此外,常見的慢性疾病中,多項也與肥胖密切相關,如第二型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退化性關節炎、癌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憂鬱症、非酒精性脂肪肝、不孕症、胃食道逆流,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科學中醫「五型體質」瘦身攻略 根據調查,後疫情時代國人進行漢方保健的就診人數明顯增加,其中超過7成民眾著重在長期調理。中醫師林朝暉表示,自2020-2023年期間,中醫減重的詢問度成長了2.5倍,相關產值成長2.4倍。根據近5年、10萬例的臨床研究,減重國人中,7成為「肝鬱氣滯型」,也就是現代人俗稱的「壓力型肥胖」,次高為6成4的減重民眾含有「脾虛濕阻型」,吃得少卻仍然看起來肥胖,俗稱「水腫型肥胖」。實際上單一的體質並不常見,近6成民眾,同時在2個或2個以上的肥胖體質取得高分,這種複合式肥胖已經相當普遍,傳統的公版減肥中藥無法滿足現代人普遍的複合式肥胖。《中醫五型減重》一書歸納五種肥胖體質,並依據「望、聞、問、切」四診來評估每個人的狀況,客製化療程並決定用藥方向。由飲食管理到療程規劃,提供民眾體質管理與體重規劃。壓力型-肝鬱氣滯型壓力大導致暴飲暴食,習慣用吃來發洩。水腫型-脾虛濕阻型久坐不動造成體內循環不佳,或是喜好冰品,水分因此長時間在體內滯留,影響人體代謝機能,進而造成肥胖或水腫。老饕型-胃熱濕阻型這類人通常食慾很好,或經常外食,特徵是胃口大、火氣大,飲食油膩、重口味,容易有三高、痘痘肌或是便秘症狀。虛弱型─氣血虛弱型體質虛弱、氣血不足者,常見於工作太忙的上班族、生產後的婦女或久病者,因身體營養不足容易疲倦。失調型─腎陽虛痰濁型一般是因老化內分泌失調或代謝降低造成,可能因更年期、慢性病或作息不正常導致。此外,坊間常會擔心吃中藥會不會有副作用,像是心悸、手抖、拉肚子等?林朝暉表示,實際上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不同,適合的治療方式也有別,醫師可隨時針對病人的用藥反應調整劑量與處方,安全第一是基本原則,溫和不傷身是精神基底。
五旬婦女膝關節退化疼痛無力 檢查竟發現是「走路姿勢」惹禍!
53歲林姓婦女覺得右腳膝蓋疼痛無力、蹲不下去,至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骨科門診就醫發現膝關節退化。醫師看著林婦走入診間的步態,發現她走路姿勢不正確,詢問後原來是她工作時左腳曾不慎踢到鐵條而受傷,因為疼痛所以走路重心多改放右腳,長期不正確的走路姿勢可能就是導致右膝軟骨磨損的原因,診視後確診右膝退化性關節炎,在安排「半套」人工膝關節置換後疼痛感消失,大幅改善生活品質。膝蓋加速退化 嚴重影響生活梁文雄醫師指出,林婦因為左腳受傷疼痛,將力量移到右腳,這樣雖然可以少讓左腳承受身體的重量,減緩疼痛感,但長期下來右膝不堪負荷,並且加速退化,嚴重影響生活。起初林婦對手術感到焦慮,期間嘗試至國術館,但效果不彰因此決定就醫。梁文雄醫師說明,早期膝蓋退化性關節炎不一定需手術治療,可藉由體重控制、適當運動、充足休息及藥物來控制,但如果損壞嚴重,就會建議手術治療。膝蓋軟骨磨損 置換人工關節手術的選擇會依據關節退化的程度及狀態來決定,由於林婦經檢查為內側軟骨磨損,評估可施行半套人工關節置換,僅清除局部受損的關節軟骨,不會破壞健康韌帶,傷害較小,恢復更快,病人術後當天就下床走路,術後兩天即可離院返家。不論是半套還是全套,其實人工關節置換術是常見的手術,對疼痛的緩解相當有效。梁文雄醫師呼籲,不要害怕接受治療,也提醒不要接受民俗療法或自行購買藥物服用,以免延誤就醫時機。
癌症治療有無新方案、醫師說法不同? 7成癌友尋求第二意見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罹癌要找哪位醫師好?」、「不同醫師講的不一樣?」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111年癌症死亡時鐘比110年再快轉3秒,平均每10分7秒就有1人因癌症死亡。面對癌症時鐘又快轉,如何篩選正確的資訊,成為癌症患者的重要課題,多位醫師齊聚「超預防醫學 細胞治療暨台灣百大認證名醫線上諮詢平台」為癌友解惑,掌握「細胞治療」先機。看醫生比想像中還辛苦?癌症已連續41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榜首,每年奪走5萬多條人命,佔總死亡人數24.9%。但排隊掛號3小時,卻只見到醫師5分鐘?醫師在外縣市,還要規劃請假、交通、住宿?造成癌友諸多不便與困境。醫師說的內容我還是有很多疑惑?有沒有其他治療可能?病況複雜,現在的醫師不一定是這領域的專家…現在看的醫師和之前看的醫師給出不同的治療方案?遲遲無法決定治療方案…細胞治療兩大應用領域:癌症治療與再生醫療早年只要被診斷為癌症,彷彿被宣判死刑,只剩無法逆轉的併發症與癌細胞擴散。隨著醫學進步,除了傳統手術切除、放射治療與化療,現今細胞治療運用人體自身幹細胞再生能力,可自行修補受損組織。隨著醫學進步與台灣再生醫療法規鬆綁,細胞治療的管道越加多元。有別於傳統治療的侷限性,細胞治療主要可分為癌症治療與再生醫療兩方面。癌症治療運用在分化免疫細胞上,利用免疫細胞的特性來治療癌症,讓患者降低療程的副作用,並維持原有的生活品質。再生醫療利用幹細胞進行組織修補與替換,並抑制體內的發炎反應,目前多運用於退化性關節炎的軟骨修補、大面積燒燙傷的皮膚修補、脊隨損傷或中風、神經系統受傷等。此外,細胞治療及再生醫療對於醫學美容臨床治療也有相當大的助力,賴輝元醫師表示:「像是由血液離心萃取出高濃度血小板血漿而製成的生長因素凍晶,就可在術後搭配使用,讓血小板進到皮膚發揮作用,目前衛福部也有核可細胞治療在皮膚缺陷如皺紋、凹洞及疤痕之填補及修復等,相信未來兩者會是醫學美容發展的重點之一,帶來更多的可能性。」▲賴輝元醫師表示,目前衛福部也有核可細胞治療在皮膚缺陷如皺紋、凹洞及疤痕之填補及修復等,是未來醫美發展的重點。(圖/醫美集團提供)對於有罹癌高風險、家族病史者、曾做過健檢但久未追蹤等情況,可依據個人需求至線上尋求專家意見。平台集結台中榮民總醫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奇美醫院等多位醫師,只要發現癌友有問題,即可開啟「綠色通道」立即至門診接受進一步治療。超預防醫學 從特管法開始2016年政府修正《人體試驗管理辦法》(又稱恩慈條款),對於癌末或嚴重失能患者,若國內尚無有效藥物可治,可自費參與免疫細胞療法試驗治療。2018年政府公布特管法(「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修正條文),其後衛福部官網宣導特管法規範內之細胞治療內容、價格與執行機構、醫院、醫師等資訊。細胞治療邁向合法、公開、透明之路。另有媒體於2023年4月報導,總收案人數已達約950人。細胞治療協助解決3大問題保養修護幹細胞擁有強大的自我更新與分化功能,可進行身體組織的修復。健康存摺細胞治療是未來大健康趨勢,及早儲存健康細胞,成為疾病治療新選擇。延緩衰老細胞將隨著年紀退化,回輸健康細胞有助於對抗衰老與調節免疫系統。醫美集團創執行長林信一分享,罹患一個癌症不只一個部位有症狀,癌細胞會全身跑,癌症治療相當仰賴醫師專業經驗。然而,身處資訊爆炸的時代,訊息繁雜又快速,資訊量龐大且碎片化,民眾難以區分真假,尤其是艱澀專業的醫療領域,常有「我得了癌症要找誰治療?到哪家醫院治療?」的疑惑,不少癌友延誤治療而喪命。如何更精準、有效且降低副作用的方式治療癌症,精準醫療與預防醫學成為醫學界關注焦點,更是未來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