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走神經
」心梗1個月前已有預兆 醫揭「5大非典症狀」:三高族群要小心
在寒冷的冬季,心肌梗塞的風險隨著溫度降低而上升!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也示警,心肌梗塞早在發病前1個月內,恐已有預兆,但往往是非典型性的症狀,往往會被患者忽略。對此,他也整理出心肌梗塞的5大非典型症狀,包括消化不適或腹痛、呼吸急促、極度疲憊、頭暈或暈眩、肩頸疼痛或手臂酸痛,同時點名「三高族群」要更加警惕。黃軒醫師今(8日)早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在寒冷的冬季,心肌梗塞的風險隨著溫度降低而上升,而且症狀可能表現得較不典型。許多研究指出,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如胸痛、胸悶等。但在冬季,有可能被「非典型症狀」所掩蓋。黃軒解釋,心肌梗塞1個月前,可能就有症狀了,「美國心臟醫學會曾經研究發現,在未發生心肌梗塞前的1個月內,這些常見的胸痛典型的症狀,男性29.7%、女性也只有57%,才有典型的胸痛。然而,在心肌梗塞前的1個月內,取而代之的,是非典型性的症狀,這些常常被忽略,到了急性發作,往往已經來不及了。這些非典型的心肌梗塞症狀,包括例如極度疲憊(70.7%)、睡眠不足(47.8%)和坐著休息,也會感到呼吸急促(42.1%)。這些症狀都使患者較難察覺病情,且可能更容易被忽略,導致延誤就醫,增加危險性。所以黃軒醫師也整理立冬後,心肌梗塞的非典型症狀:消化不適或腹痛:根據《PubMed》上的一項研究指出,冬季心肌梗塞患者中,有相當比例表現為消化不適或腹痛,類似於胃部不適的症狀,容易被誤認為是腸胃問題。心肌梗塞引發的腹部不適可能是因為迷走神經受到影響,這會引發胃腸道的症狀。再者,心臟的缺氧可能引起內臟疼痛的傳導,導致上腹部不適。呼吸急促:另一篇《PubMed》研究發現,特別是在寒冷氣溫下,患者可能會感到呼吸困難,這是由於心臟負荷增加所致,但容易被忽略或誤診為呼吸系統疾病。心肌梗塞時的呼吸急促,主要是由於心臟供應血流的能力下降、急性肺水腫、呼吸系統氧氣供應不足等多方面原因所引起的。極度疲憊:冬季心肌梗塞患者常常表現出極度的疲憊。根據《PubMed》研究,這類症狀特別常見於老年患者,且往往不被視為心肌梗塞的指標。心肌梗塞會激增交感神經系統亢進,導致身體釋放大量壓力荷爾蒙如腎上腺素。這些荷爾蒙,雖能暫時幫助維持血壓和心臟收縮,但也會讓患者在急性期過後感到極度疲憊,尤其老年人特別容易受其影響。頭暈或暈眩:在寒冷的環境中,血壓波動加劇,有些患者可能會經歷頭暈甚至暈厥現象。《PubMed》的一項臨床觀察指出,這種症狀在冬季特別突出,但常常被忽略。心肌梗塞時,心臟的泵血能力受損,導致全身的血壓下降。當血壓過低時,大腦得不到足夠的血液供應,從而引發頭暈或暈眩感。這種情況在心臟功能弱的患者中更為常見。肩頸疼痛或手臂酸痛:根據多篇《PubMed》文獻,冬季心肌梗塞患者可能會感到肩膀、頸部或手臂的酸痛,這些疼痛甚至會擴散至上臂,而非傳統的胸部疼痛。心肌梗塞引發的強烈疼痛刺激會沿著神經傳遞,並影響到附近的神經分支。由於肩膀和手臂的神經靠近胸部,這些疼痛信號可能被「轉移」,讓人感覺到手臂或肩膀的疼痛。我們稱為「反射性疼痛」!黃軒續稱,心肌梗塞的非典型症狀多樣化,可能會模糊臨床診斷,使患者容易誤以為是其他疾病。因此,冬天若出現上述症狀時,應特別警惕心血管問題的可能性,及時就醫檢查,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的族群,他們常常出現的都是非典型的胸痛!
5旬男上廁所後暈倒 心臟科醫師解密:中年人較常見
最近有一名50歲出頭的男子,半年內發生2次上廁所後直接昏倒的狀況,家人們很擔憂,他便就醫檢查,但發現並非心臟相關疾病;醫師研判與迷走神經反射有關,主要是排便或小解時腹部用力或憋氣,使血液回流心臟的量減少,造成血壓下降、心跳變慢導致昏倒。中華民國心臟醫學會專科指導醫師、宇平診所院長劉中平在臉書粉絲專頁「劉中平醫師的心臟科筆記」,分享他在門診遇到的病例,一名50歲出頭的男病患,主訴半年內發生2次昏倒,都是在他上廁所之後,表示自己頭暈失去意識後就倒在廁所裡面。該名男病患當時被家人送急診後,他醒過來身體也沒有異常狀況,在急診室醫師建議下前往心臟科檢查,但心臟功能完全正常,24小時心臟記錄器也沒有特別變化;男病患因為很怕又發生意外,便找到劉中平醫師診治。劉中平醫師說明,昏倒是心臟科門診常見的症狀,上廁所後暈倒還是重中之重,因為廁所有磁磚和堅硬的洗手台,容易造成外傷和頭部出血,後果不堪設想。針對此病患的狀況,劉中平醫師指出,可能與迷走神經反射有關;在排便或是小解時,肚子需要用力加壓還有憋氣,這種動作過於強烈或持久,會造成回流到心臟的血液量減少,使得血壓下降,腹部壓力增加刺激到頸動脈的壓力受器,就會出現迷走神經反射,導致心跳變慢,綜合各種原因就會讓人頭暈、失神,嚴重會昏倒的情況。劉中平醫師提到,一般昏倒常見於年輕女性或高齡老人,但是上廁所後的暈倒,則是中年人比較常見。除此之外劉中平醫師也補充,要減少上廁所暈倒的風險,應避免便秘和憋尿、多喝水多吃蔬果、給自己充裕時間如廁;而廁所內加裝扶手和地板鋪設軟墊,則能防止昏倒後受傷。最後劉中平醫師也呼籲,民眾在昏倒之前有胸部悶痛或是心跳加速症狀,昏倒後又無法立刻爬起來,甚至出現長施間失去意識,就要請醫師評估是否有潛在的心臟或腦部疾病。
3刀男中捷隨機砍人 醫示警「這3部位」要護住!受傷恐四肢癱瘓
台中捷運昨(21日)發生隨機砍人案件,20歲洪姓男子攜帶一把菜刀、2把水果刀搭乘捷運,期間突朝乘客揮舞,造成2名乘客受傷,引發社會恐慌。回顧過去,醫師呂謹亨就曾示警,遇到類似情形,若閃躲不及,頸部、左胸、右下背等3處要保護好。呂謹亨在粉專《泌尿科呂謹亨醫師 - 大亨醫師》表示,意外發生,很難有反應時間,要受害者壓住出血點自救,難度非常高,遇到攻擊,能逃就逃,如果閃躲不及,儘量以手腳護住頭頸、胸腹要害,避免重要臟器大血管受到嚴重傷害。呂謹亨示警,遭襲擊時,頸部、左胸、右下背要保護好。1.頸部呂謹亨指出,頸部兩側布滿致命的血管、神經,中央是氣管,迷走神經沿頸兩側分布,是人體最脆弱的神經中樞「走廊」,一旦嚴重損傷即可致命;頸動脈為大腦提供80%以上的血液,並與椎動脈一起輸送血液與氧氣至心臟,如果受傷,可能四肢癱瘓、呼吸、心跳驟停,若是出血造成血腫,壓迫氣管,也會無法呼吸窒息。2.左胸呂謹亨提到,有心臟、肺部、大血管分布,可以將它分成立即致命和可能致命兩大類,立即致命的包括,呼吸道阻塞、張力性氣胸、開放性氣胸、連枷胸、大量血胸、心包膜填塞;可能致命的包括,開放性氣胸、血胸、肺挫傷、氣管支氣管破裂、心臟鈍挫傷、外傷性主動脈剝離、外傷性橫膈傷害、縱膈胸穿透傷。3.右下背呂謹亨說明,右下背遭襲擊恐造成腎臟、肝臟受損,通過腎臟的血流佔有全身總血量的四分之一,肝臟也是是血管十分豐富,肝臟腎臟破裂或血管斷裂出血,都要緊急手術才救得回來;體血液約占體重十三分之一,正常人體有約4000至5000毫升血液,如一次失血超過總血量的20%,即可能休克,超過25%-30%即可能死亡,失血過多,大腦缺氧,在4到6分鐘後,會開始受損,如果超過10分鐘沒有任何急救,會造成腦部無法復原的損傷。
泫雅為身材每天只吃1份飯捲 鏡頭前「淚崩」泣訴一個月曾暈倒12次
南韓「小野馬」泫雅擁有火辣好身材,一直都是粉絲心中的模範比例,但其實她曾因過度減重,健康狀況頻頻亮起紅燈,還一度暴瘦到體重只剩3開頭。她近日登上節目《全知干預視角》坦言過去病態減肥,在活動期間甚至一天只敢吃一條飯捲。當時她因為吃太少,一個月內甚至昏倒了12次,讓她現在感嘆「保持健康最重要」。泫雅近日推出新歌〈Q&A〉回歸歌壇,她日前參加節目《全知干預視角》錄影,過去食量很小的她如今吃飯時胃口大開,並表示自己過去行程幾乎滿檔,為了保持最佳體態,長期每天只敢吃一份紫菜飯捲。她邊講邊落淚,「以前我幾乎不吃食物的,有時候甚至餓了1個禮拜。」,加上當時身體出狀況患有迷走神經性暈厥症,因此曾1個月內暈倒了12次。泫雅表示,在異常的刻意減重下,26歲後健康狀況明顯惡化,導致舞台表現不好,她希望自己未來都能有健康的身體,還在節目中向自己喊話:「不要再生病了,要像現在一樣健健康康的最好」。講到動情處,還一度淚崩,讓粉絲相當心疼。泫雅在節目中向自己喊話:「不要再生病了,要像現在一樣健健康康的最好」。(圖/翻攝YT/MBC )
堅信「冷水澡強身健體」…他突昏倒地板全是血 頭部8公分撕裂傷急送醫
洗冷水澡可強身健體?一名70多歲的老翁因為在浴室昏倒,被家人發現時已經躺在血泊中,緊急送醫過後,發現頭部有達8公分的撕裂傷,而經過詢問後才知,老翁堅持每天洗澡都要用足夠冰的水,天氣太熱還要加冰塊。對此,醫師就指出,如果水太冷,可能會讓迷走神經興奮,進而使心跳變慢,太過刺激才會暈倒。急診科醫師柯世祐在節目《醫師好辣》分享,他之前在急診室遇到一位老翁,被救護車送進醫院時,床上已經滿滿一灘血,老翁的家屬則透露,老翁是在浴室昏倒,待他們發現時已經倒在地上了,過段時間老翁醒來,也看見身旁的地板上全是血。經過醫師檢查,老翁的頭部有將近8公分的撕裂傷,且傷口很深,老翁回憶起事故當時,表示他只是沖一沖水,然後再醒過來,便發現自己倒在地上,不記得發生了什麼事。此時,老翁的妻子才提到,上次也曾發生過類似狀況,由於丈夫從年輕時就,就堅信「冷水澡可以強身健體」,天氣太熱還會加上冰塊,更覺得只要一天不洗冷水澡,就會容易生病,洗完冷水澡反而精神很好、心臟有力、皮膚變好。對於老翁這樣的迷信,柯世祐就提醒,如果洗澡時水太冷,有時候一經刺激,就會使得迷走神經興奮、心跳變慢,而那位老翁大概就是類似情況,在大熱天受到冰水刺激才暈倒。後來,柯世祐也勸說老翁,直言「每次動不動就摔,你有一天會摔到腦袋,真的出血怎麼辦」,老翁才終於答應「以後不會加冰塊」。
頭痛到想撞牆!檢查竟是「叢發性頭痛」作祟 醫曝解決方式
44歲的上班族黃先生最近六年來於春夏交替之際,都有大約三週時間會發生單側劇烈頭痛合併同側眼睛腫脹,而且不自主地流眼淚,不但痛到起身不斷踱步,甚至興起想要撞牆的念頭!當發作後就得去住家附近藥局拿止痛藥但都沒有效果,必須休息兩三週等頭痛症狀慢慢消失才能重返工作崗位。就醫經安排檢查後診斷為「叢發性頭痛」,接受高濃度氧氣治療與預防用藥調整後,頭痛發作次數與嚴重程度均大幅降低,擺脫定期頭痛魔咒。頭痛分2種 叢發性頭痛有人痛到自殺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神經內科陳培愷醫師表示,頭痛一般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頭痛。「原發性」頭痛意謂頭痛本身即為痛的成因(大部分腦部影像檢查無異常),九成以上的頭痛屬於「原發性頭痛」;「次發性」頭痛意謂頭痛由其他原因所引起(如感染、腫瘤、外傷、出血等),「叢發性頭痛」正屬於原發性頭痛的一種,其症狀劇烈是各類頭痛之最,早年還有人痛到自殺身亡,所以也被稱為「自殺性頭痛」。叢發性頭痛 常見4大症狀陳培愷醫師說,叢發性頭痛症狀包括:一、單側眼眶、上眼眶、顳部,每次可能維持15分鐘至3小時,且可能兩天發作一次或多次二、頭痛常合併同側結膜充血、流淚、眼皮水腫、鼻塞流鼻水、前額潮紅流汗、瞳孔縮小、眼皮下垂和耳漲等三、痛起來會不安與躁動,常會起身踱步四、周期性發作是重要特點,多數患者除了每天於相同時間(如早晨或入睡後一、二小時)發作外,也常在每年特定期間(如季節變換時,以十二月與三月最多)發作成因不明 推測與自主神經系統有關陳培愷醫師指出,叢發性頭痛的成因目前不是非常明確,據研究推測與自主神經系統、三叉神經血管系統和迷走神經三大系統有關,其中特別是「下視丘」相關的自主神經系統,由於下視丘在人體扮演生物時鐘的角色,故能解釋病患為何會定時發生頭痛的原因。另外,叢發性頭痛發生以男性居多,台灣患者男女比例是六比一。依據調查中發現,吸菸可能是重要因素,患者中男性有七成九、女性有三成六曾經或正在吸菸,女性病患有逐年增加趨勢,可能與女性吸菸人口增加有關。正確診斷病因須8年 預防治療方式一次看陳培愷醫師補充,如果以國外千分之三盛行率推估,台灣約有六萬名患者,但也因相對少見,而且誤診比率高,調查研究顯示,患者要被正確診斷出病因,平均竟要八年之久。建議當發作時的「急性治療」可用純氧治療、麥角胺及英明格等藥物快速降低頭痛程度,「預防治療」則可使用類固醇、鈣離子阻斷劑與鋰鹽等,多半在一週內就能見效。此外,在發作期宜避免喝酒、飛行與登山等誘發因子,頭痛才不會突然降臨而影響健康。
食安連環爆2/專家一度認為「仙人掌桿菌更像兇手」 米酵菌竟可在人體繁殖
這周台灣壟罩在寶林茶室奪命食物中毒案的食安風暴下,在毒素真凶未確認前,專家一度懷疑「仙人掌桿菌」,甚至有疫調專家認為「仙人掌桿菌的孢子可在人體內繁殖,但米酵菌不行」,28日晚證實米酵菌酸是禍首後,也間接證實米酵菌也能在人體內繁殖,未來恐怕更難對付!寶林茶室案持續擴大,由於患者皆曾食用粿條(粄條)或河粉,台北市衛生局因此針對食材供應鏈稽查。衛生局長陳彥元說,已查獲上游供應商位於新北,此廠商另供貨至南港的中盤商「鴻祈食品行」,一共供應雙北10家小吃店,目前已停止供貨,所以消費者不會再吃到有風險的食材。目前致病原因仍在檢驗中,疫情調查專家何美鄉也針對米酵菌酸、仙人掌桿菌毒素進行分析,她在臉書撰文表示,「這兩種毒素的毒性標的都是細胞粒腺體,所造成的多重器官衰竭的臨床症狀很類似。兩者最大的不同是米酵菌是植物的病原體,而仙人掌桿菌則是人類的病原體,所以米酵菌的繁殖環境是在不高於32度的室溫,文獻上沒有它是否曾經在人體內繁殖的紀錄,但推測是不會的。」而仙人掌桿菌則完全可以在人類的腸胃道內繁殖,何美鄉說,第二例死亡的66歲男子病程變化,和繁殖環境非常相關。「這位66歲的男性病程相當曲折,依據女兒的敘述,在寶林用餐後數小時就有腸胃道的症狀,隔日又有暈眩肢體無力等全身性的症狀,到醫院後看似症狀緩和後,卻忽然極速惡化,最後多重器官衰竭。」何美鄉認為可以提出以下的假說:第一波腸胃道症狀是來自食物中攝取進去少量的毒素,但可能在食物裡面也含有病原體,譬如耐溫的孢子,這些孢子在體內的37度厭氧的環境下是可以被活化而繁殖,同時產生毒素。因此何美鄉認為仙人掌菌機率較大。如今檢驗確認死者體內有米酵菌酸,恐怕也間接證實米酵菌可在人體內繁殖。對於檢驗結果,何美鄉隨後受訪時表示,過去米酵菌酸中毒很少被看到,文獻上也是有限,米酵菌酸是由Burkholderia gladioli(唐菖蒲伯克氏菌)汙染,因此現在要找出這個菌,現在不確定是哪一個食材或醬料有,但可以確定是在寶林廚房內有。何美鄉說,應溯源找到產生此毒素的病菌,追尋食物的源頭,並評估是否可以控制其擴散,希望能盡量減低此病原體進入台灣植物生態的風險,這是當務之急。其實仙人掌桿菌毒素也頗具威力,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表示,仙人掌桿菌會分泌一種嘔吐毒素cereulide,它對熱和酸具有高度抵抗力,因此不怕胃酸,加熱也無法破壞。當毒素到達胃和十二指腸,會透過結合5-HT3受體刺激迷走神經引起嘔吐,還透過抑制脂肪酸氧化、細胞損傷和抑制人類自然殺手細胞來改變線粒體活性,進而造成急性肝衰竭和橫紋肌溶解症。沒有即時治療的話,患者可能會出現多器官衰竭,伴有瀰漫性凝血異常、低血糖、急性腎衰竭和代謝性酸中毒,死亡率高達5成。營養師程涵宇表示,「仙人掌桿菌可在10~50℃中繁殖,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30℃,最常發生在沒有冷藏的澱粉類食物,例如米飯、義大利麵等,尤其在夏天,食物於20℃以上的環境中放置時間過長,使該菌大量繁殖並產生毒素,再加上食用前未經徹底加熱,因而導致中毒。」沒吃完的白飯若是冷藏過久,同樣會孳生仙人掌桿菌,建議放置冷凍較為安全。(圖/123RF)程涵宇說,《美國臨床微生物學雜誌》曾刊登一名仙人掌桿菌中毒案例,20歲的比利時男大生為了避免在空腹的狀態下運動,因此將自己5天前吃剩、放置在室溫狀態下的義大利麵加熱食用,男大生隨即出現嘔吐、腹瀉等不適症狀,隔天家人察覺兒子沒踏出房間,開門查看時才發現男大生躺在床上,已無生命跡象,後來證實是仙人掌桿菌中毒。程涵宇說,飯、麵、板條等食物烹調後要儘速食用,如果沒有馬上吃,應保溫在60℃以上(放在電鍋要確定電鍋溫度有高於60℃),若不確定,建議不吃就要立刻放冰箱,不要放在室溫過久,如果這類澱粉食物已經預估會存放超過2天以上,務必冷凍保存,再盡速吃完。程涵宇提醒,仙人掌桿菌的芽孢非常耐高溫,在水煮、小火煮、煮、燜、燉、燉、蒸這種有水的加熱方法中,孢子需要在121 °C下持續5分鐘以上才能被消滅。如果是用燒烤、炙烤、烘烤、烘烤、灼熱、炒這種沒有額外加水的加熱方法,120 °C下要1小時才可殺死孢子,所以還是事先預防較為妥當。
雲林虎尾驅魔命案 高大成判斷全家都患上「集體妄想症」
雲林縣虎尾鎮1日凌晨發生一起命案,29歲的陳姓男子遭到全家認為卡到陰,由媽媽主持驅魔儀式,最終被發現重傷倒在地上,沒有生命跡象傷重不治。法醫高大成就認為,陳男恐是食道內迷走神經被刺激,導致休克,至於陳家當時恐怕已陷入「集體妄想症」。知名法醫高大成得知這起驚人的驅魔命案後,表示這類的案件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過去就有曾改編為電影的台灣驅魔事件,全家中邪或是聽到幻聽等狀況,實際上卻像是怪力亂神。他表示,科學角度上精神疾病會少部分遺傳,若父母有精神疾病,兒女也可能會有,或是一家人陷入集體妄想症的狀況,因此接觸到錯誤訊息,就可能走向歪路。這起虎尾的事件,母親徒手伸進兒子嘴巴30分鐘,爸爸和弟弟壓制他的雙手雙腳,最終造成他窒息死亡,若嘴巴被硬塞進圓形物體卡死,約5分鐘就休克死亡。高大成推估,陳男有可能是食道內迷走神經被刺激,半昏迷後無法反抗,導致休克最終窒息死亡。警方調查,陳姓一家人是單純的農家,爸爸為送貨司機、媽媽為家管,弟弟在養豬場工作,被害陳男則在冷凍工廠上班,但陳男近期行為反常,在就醫未果後,被帶去參加廟會,事後被認為是「卡到陰」。
老翁便秘10天「灌腸完秒猝死」 醫曝原因嘆:活活噴到掛
真是「屎」料未及!哥倫比亞網紅醫生羅伊斯(Rawdy Reales Rois)在TikTok分享罕見的「便完即死」案例,表示一名65歲退休患者因長達10天無法排便就醫,卻在完成灌腸手術後猝死,提醒灌腸並不適用每個便秘患者。羅伊斯表示,老翁就醫時已連續數天無法排便,甚至記不清楚是7天還是10天沒大便,並希望羅伊斯替他灌腸排便。雖然老翁心電圖還算正常,但因為有心臟病史,加上有流汗、心律加快的症狀,羅伊斯拒絕老提出的灌腸要求,避免藥劑對心臟及腎臟產生危及性命的副作用。之後,醫師因為用藥效果不彰,羅伊斯加開劑量並建議老翁「下床走動」老翁趁這幾小時的空檔,找上另名醫師,並說服對方替他灌腸。等羅伊斯收到老翁消息時,對方已經因搶救30分鐘無效死亡。羅伊斯解釋,老翁因「拉太快」刺激迷走神經導致血壓突然下降,進而引發心臟驟停。另據《太陽報》報導,英國公立醫院醫師凱伊(Philippa Kaye)表示,嚴重便秘或排便用力過猛,可能導致直腸脫垂、腸阻塞而危及生命,並會導致中風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發作,而排空腸道的確會刺激迷走神經,進而造成血壓下降,引發後續疾病。
國中生多次暈倒「竟是心臟釀禍」 電燒迷走神經可緩解
一名國中生多次暈倒,原先被診斷為癲癇發作,最後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林圀宏,林圀宏診斷國中生是迷走神經暈厥,在過度刺激的情況下,導致心跳變慢血壓下降,腦部沒有得到血液供應而昏倒,目前透過節律器防止心跳變慢。林圀宏表示,國外興起利用電燒心臟迷走神經節的治療方式,把迷走神經節燒灼之後,達到抑制心跳變慢、血壓下降的效果,來治癒迷走神經性暈厥的的病人。林圀宏表示,在暈眩的類別裡面有一種稱之為迷走神經性的暈厥,就是附著在心臟的迷走神經,過度刺激的情況下,導致患者心跳變慢,血壓下降,而腦部沒有得到充足血液供應而昏倒,代表每次暈倒都是非常突然,連防備的時間都沒有,非常危險,例如開車如果突然昏厥,很容易造成車禍,又像是站立突然暈倒,容易造成骨折嚴重外傷等。過去以裝節律器來防止病患心跳慢,但如果病患合併有血壓下降問題,裝節律器並無法改善,而且很多都是屬於年輕的病人,導致每十年要不停的更換節律器,不停的動手術,或是透過藥物讓病人的血壓上升,都是屬於保守治療方式。約在5年以前,國外開始興起燒灼心臟迷走神經節的一個治療方式,把迷走神經節燒灼之後,達到抑制心跳變慢、血壓下降的效果,來治癒迷走神經性暈厥的病人,治癒率達到90%以上,因此,可以一次性的改善和解決病症。迷走神經節是長在心臟的表面,神經節是一個屬於不可再生的組織,所以把附著在心臟表面的迷走神經,藉由電燒的方式找到它的位置之後,加以破壞迷走神經節,讓心跳和血壓恢復正常。
古人也懂嗨?青銅時代遺髮驗出「冰毒成分」 專家:會聚在洞穴裡一起吸
古人比你想像得更懂嗨!科學家在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島 (Balearic Islands)一處洞穴中,採集到距今3000年前的青銅器時代古人毛髮,並檢測出含有迷幻藥、興奮劑成分,成為歐洲最古老的毒品使用證據。西班牙巴利亞多利德大學教授朵思(Elisa Guerra-Doce)指出,該頭髮樣本發現於群島中的梅諾卡島(Menorca)某洞穴墓穴,並被裝在內有同心圓裝飾的盒中,以遭染成紅髮的形式被發現。化學分析顯示,頭髮含有抑制迷走神經,加快心率、散大瞳孔及鬆弛支氣管的「阿托品」(Atropine),以及在現代可用來合成安非他命、冰毒的「麻黃鹼」(ephedrine)。朵思認為,該洞穴可能是薩滿儀式場所,古人在此「吸毒」並進入「意識改變」的興奮狀態,而盒子中的同心圓裝飾,或許是用來代表眼睛。朵思將該研究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有趣的是,發現青銅時代毒品的梅諾卡島,其鄰島伊維薩島(Ibiza)及附近島嶼馬加魯夫(Magaluf)都是現代人的派對熱點,可見人類唯一從歷史學到的教訓,就是無法從中學到教訓。另值得一提的是,英國74歲重金屬歌手奧茲‧奧斯本(Ozzy Osbourne)曾因早年吸食致死劑量的各種毒品,卻屢屢逃過死神鐮刀引發科學家興趣。研究後發現,奧茲具有特殊的變異基因,該基因雖讓他更容易酒毒上癮,卻也賦予他超越常人的耐受度。不過,即使有強大基因護體,奧茲還是戒酒戒毒並成功。《CTWANT》提醒您:◎珍惜生命拒絕毒品,毒品防制諮詢專線:0800-770-885
講話很虛?恐是單側聲帶麻痹 「可調式甲狀軟骨成形術」2小時獲新「聲」
42歲的小華,非先天性言語功能障礙患者,但在說話這件事日漸感到困擾,經常有氣無力,就醫檢查發現左側聲帶麻痺且以注射玻尿酸仍無法改善,後來改採可調式甲狀軟骨成形術及語言治療輔助,恢復情況良好,已可重返職場並到教會唱詩歌。69歲的市場攤販王先生,食道癌手術後也出現說話氣息音與喝水易嗆咳等問題,無法叫賣對生活影響極大,曾接受過一次玻尿酸治療注射但效果不符期待,改接受可調式甲狀軟骨成形術治療,目前術後2年追蹤良好,不僅聲音宏亮,還可以每天唱卡拉OK,大幅改善生活品質。馬偕紀念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系喉科主任謝麗君醫師表示,嗓音障礙的個案中除了聲帶水腫或聲帶長繭外,單側聲帶麻痺也十分常見,有高達2~3成的病人發生原因不明,常見的症狀有聲音沙啞、因聲帶無法完全閉合而出現講話氣息音、發聲費力、音量減小,嚴重時還會伴隨吞嚥困難及嗆食。謝麗君醫師表示,在採取保守的「嗓音及行為治療」下,一般而言,可能在3至12個月內自然恢復,解決「失聲」的問題,但若受到腦、肺、食道或甲狀腺腫瘤等壓迫聲帶致使神經受損,或接受甲狀腺、心臟、頸椎等手術後造成的單側迷走神經或喉返神經受損時,則會使肌肉喪失收縮能力,造成聲帶無法運動,導致聲門閉鎖不全的問題。針對這些患者長久性發聲功能受到影響或因工作無法配合長達1年的等待期,可進一步選擇「聲帶注射手術」,採取注射玻尿酸或自體脂肪等物質填補聲帶麻痺造成的空隙,患者可不需住院,但因注射物質會被人體逐漸吸收,持久度因人而異,一般而言可以維持半年至1年左右。另外,無法接受效果短暫且需反覆注射手術的永久性單側聲帶麻痺者,可以選擇持久度與穩定度較佳的「甲狀軟骨成形術」,由於此術式複雜度高,需仰賴醫師高端的技術與豐富的經驗,目前馬偕紀念醫院率先亞洲與全球同步參加「可調式新式咽喉植入物」臨床試驗,目前此新式可調整植入物已通過食藥署審查取得醫材證。謝麗君醫師表示,最新的「可調式甲狀軟骨成形術」,有別於過往需在植入前由醫師仔細雕琢適合大小,且植入後無法調整,可能發生「失之毫釐,差以千里」的遺憾;而可調式甲狀軟骨成形術的特點在於,手術時間約2小時,只在頸部留有4至5公分傷口,醫師於手術中即可讓病人嘗試說話,並對發出的聲音立即進行反饋調整,手術當天聲音就能有明顯的改善,在術後聲帶消腫後,若對聲音不滿意,還可以於門診進行微調到最佳「美聲」,且不需特別復健、練習及保養,恢復正常生活。謝麗君提醒,若出現氣音、聲音沙啞、失聲或喝水容易嗆到的情形時要盡早就醫,若診斷為單側聲帶麻痺,應積極尋找原因,配合醫師、語言治療師的治療,患者應避免聲帶乾燥,多喝水,減少長時間說話,減少胃食道逆流或是刺激性飲食;此外,18歲以下孩童聲帶因會隨著生長而發育,有聲帶麻痺困擾時,不建議採用植入物的方式,而改以神經接合術治療為主。
「這主食」比菜更容易壞掉! 醫師提醒「炒飯症候群」:恐終身洗腎
現代人常說隔夜菜不健康,但腎臟科醫師江守山表示,經過研究發現,其實米飯比菜更容易壞掉,也更容易產生毒素。對此,江守山也分享自己曾經遇過的病例,一名30幾歲、腎功能不佳的男子,某天因吃到腐壞的米飯,嚴重腹痛、血壓驟降,險些洗腎。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在節目《健康好生活》中表示,上述病例是全家一起誤食到腐敗的米飯,均食物中毒,「大家一起中獎」。而該男子本身腎功能差,雖然未達洗腎程度,但當天因食物中毒、嚴重腹痛,迷走神經太過興奮,導致血壓驟降,全身冒冷汗,出現所謂的「休克型低血壓」,當時收縮壓甚至來到62、舒張壓近40毫米汞柱。他表示,腎臟功能差者,若血壓急遽至該男子的數值,可以直接造成腎小管壞死、重創腎功能,嚴重恐要終身洗腎,「所以不要忽視拉肚子這個小病。」江守山補充,「國外也發生過很多次,就是都認為飯不會壞,尤其很多廚師都會教說,冰過或放過的老飯去炒,才會粒粒分明和好吃」,但米飯若腐敗其實很容易長出仙人掌桿菌,並產生「可抗熱」的內毒素,因此即便煮熟都還是無法消滅此菌,吃下去照常食物中毒、上吐下瀉,甚至腹部不適、血壓驟降、嚴重傷害腎臟血管,造成腎臟永久性傷害。所以江守山也再次提醒,飯絕對不是不會壞,「只是飯看起來比較乾燥,所以看不出來它已經壞掉」,民眾千萬別輕忽「炒飯症候群」食物中毒的風險,嚴重可能會造成腎臟等器官敗壞,慘淪終身洗腎。
人夫只是上個大號…竟「記憶消失3小時」 狂跳針問老婆:我在哪?
只是進去上個廁所,怎麼連記憶都「被消失了」?彰化縣一名52歲的劉姓男子,近日中午在家,只是進去廁所上個大號,起身後居然突然失憶,兩眼無神、一直跳針式的問家人同樣問題。家人看到劉男不對勁,一度擔心是中風,趕快帶去掛急診。但劉男在急診觀察近3小時,做了神經內科相關檢查都沒問題,腦部也沒有受到外力撞擊,後來才在回神後,一臉不解問家人「我為什麼在醫院?」對剛剛自己的行為全部失憶,醫生研判,男子可能罹患了少見的「暫時全盤性失憶症」。綜合媒體報導,家住彰化員林的劉男,日前某天中午在家上完大號後,雙眼無神地跳針問老婆「今天是幾號?」、「我吃飯了嗎?」就算家人已經解答了,如劉男仍重複提問。家人擔心他可能因大便太用力,引發中風問題,趕緊將人送往彰化醫院掛急診,而人到醫院的劉男,仍不停問「我在哪裡?」當時醫院急診室對劉男進行電腦斷層及抽血等檢查,但檢查的結果顯示都很正常。後來在急診留觀察近3小時後,劉男的思緒才慢慢恢復,但對自己剛剛發生什麼事,為什麼來醫院卻完全不記得,還反問在場家人「我為什麼在這裡?」對此,收治病例的彰醫神經內科主任連宮瑩認為,患者在清醒狀態下卻無法記憶,還會一直重複問同樣的問題,事後卻不記得前一段時間所發生的事,且排除中風、癲癇、頭部外傷、腦出血,他研判應是罕見的「暫時全盤性失憶症」(transient global amnesia),在臨床上並不多見,通常也不會有大的後遺症。連宮瑩表示,發生暫時全盤性失憶症的原因並不明確,可能起因於腦部短暫缺血或缺氧,當血流及氧氣供給穩定後就會恢復。至於這起個案,他推測有可能是患者上廁所時膀胱用力,迷走神經反射,使其血壓下降,才引起腦部短暫缺血。
吃太多胃食道逆流怎麼辦? 營養師揭「飲食禁忌」
過年期間民眾常常大魚大肉,甜食、餅乾不間斷,熬夜打麻將還與親友飲酒作樂,這樣的飲食模式很容易導致胃部不適,尤其是胃食道逆流。營養師何埻安統整了民眾胃食道逆流的主要原因以及緩解方法,呼籲民眾在過年期間也要保護胃部健康。過年飲食、作息要注意 胃食道逆流常見原因是「它」胃食道逆流不一定是胃酸過多造成的,最常見的原因其實是暴食造成的下食道括約肌鬆弛。營養師何埻安建議,過年期間還是盡量三餐定時定量、避免空腹攝取咖啡因、過量菸酒以及暫時避開高油高糖的飲食減少刺激我們的胃部。而腹壓過大,也會導致食物被推回食道,民眾最容易因衣、褲穿得太緊而發生這樣的情況,建議穿著合適寬鬆的衣物來降低腹壓,進而避免胃食道逆流發生。此外,過年作息日夜顛倒容易導致自律神經失調,影響胃酸分泌。營養師何埻安提到,胃部佈滿自律神經叢,尤其是迷走神經,當生理時鐘錯亂也容易使胃酸分泌異常,建議維持正常作息、避免睡前吃宵夜及過於亢奮、熬夜打牌。胃酸侵蝕食道有「這些」症狀 營養師提醒飲食禁忌而胃食道逆流有10%是由於胃酸不足造成的,胃酸分泌不足的情況會接二連三影響食物的消化(尤其蛋白質食物),造成胃部不適。營養師何埻安指出,平時過量服用制酸劑藥物,容易導致胃酸分泌不足,因為這類藥物會抑制胃酸分泌,若想避免胃酸過度減少,建議在醫療人員指示下停止服用這類藥物或替換其他藥物。營養師何埻安也特別提醒,胃酸逆流會侵蝕食道黏膜,民眾若是發現有喉嚨沙啞、有痰及灼熱感的情況,就有可能是因為胃酸已經侵蝕到食道,此時應避免刺激性食物,包含高油、高糖,以及難消化的食物,像是糕餅、油炸物等等。
長期腸胃不適猛吃胃藥NG? 專家籲:恢復身心平衡
許多人腸胃不適,就會來顆胃藥舒緩。營養學專家劉博仁說,腸道會獨立思考,如果遇到壓力就會讓消化工作停擺,「因此當長期腸胃不適,排除腫瘤、感染等因素之後,不要只是猛吃胃藥,而是要恢復身心平衡狀態。」劉博仁近日在臉書專頁發文說,腸道是第二個大腦,還會獨立思考,「有位音樂系學生,主修薩克斯風,每當要面臨考試或是表演時,他就腹痛如絞,苦不堪言,可是一表演完畢或是考試結束六到八小時後,這症狀就逐漸緩解。許多人都有類似經驗吧,這其實就是腸子神經感受到壓力,因而產生的腸道壓力症候群!」劉博仁表示,「當壓力來臨時,腸子內的神經系統會因此停擺所有消化工作,當這罷工持續時,你就會感到消化不良,營養吸收一定受到影響,更麻煩的是,胃以及腸子的蠕動轉變成痙攣性收縮,你就會感到胃痛,有時還會痛到想嘔吐。」劉博仁指出,心寬體胖是因為沒壓力,所以比較快樂,讓腸神經系統順暢,消化也變好,所以才會發福,「有意思的是,腸神經元也會分泌許多神經傳導物質,最有名的就是血清素,腸神經元會透過不同方法與大腦相互溝通,像是迷走神經、多巴胺、腦內啡、催產素、促腎上線皮質素釋放因子(CRF)等,因此「腸—腦連結」(gut-brain connection)就是目前研究的重點。」劉博仁說,「簡單說,情緒會影響腸胃功能,腸胃神經功能失調也會影響情緒,無論何者為因,何者為果,我若是用『唇亡齒寒』來比喻腸跟腦的關聯一點也不為過!」劉博仁在最後強調,「因此當長期腸胃不適,排除腫瘤、感染等因素之後,不要只是猛吃胃藥,而是要恢復身心平衡狀態,透過靜坐、冥想、氣功、太極拳、瑜珈、補充益生菌、修補腸漏等等,來達到腸腦平衡。」
曹西平起床突癱軟動不了「倒地3天沒人知」 醫示警4症狀:快就醫
資深藝人曹西平出道40多年,有話直說的個性吸引一票粉絲追隨,不過他近年來慢慢淡出演藝圈,很少出現在螢光幕。沒想到,他先前有次在家突然癱軟無力,倒在地上3天無法動彈,大小便只能直接在地上解決,最後靠意志力爬到門口,向鄰居求救才保住一命。曹西平曾在2005年離開演藝圈,前往泰國定居,沒想到身體出問題,險些沒命。資深媒體人胡孝誠在節目《健康2.0》透露,某天曹西平起床,突然覺得下半身癱軟,整個人倒在地上,雙腿沒辦法動彈,結果這樣的情況持續了3天,想要大小便只好就地解放,後來靠著意志力爬出去,被鄰居發現緊急送醫,才脫離險境。因為此事,曹西平決定把泰國的房子賣掉,搬回來台灣住,也不敢再獨居了。曹西平把泰國的房子賣掉,搬回台灣。(圖/翻攝自曹西平臉書)事實上,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偶爾也會發生頭暈目眩、失去知覺的情形。對此,台北醫院神經外科主任丁賢偉指出,常見的原因有4種,民眾若有相關症狀,一定要馬上就醫。一、心律不整當心臟跳動有一些不規律時,就會產生血栓,打到腦子裡面就會造成「暫時性的缺血性中風」,嚴重甚至可能猝死。二、迷走神經暈厥迷走神經是全身體最長的神經之一,從腦子一路到腸胃,負責管理心臟的跳動等,若出現異常,可能會發生心臟痙攣,導致患者陷入昏迷。三、腦血管疾病常見的包括出血性中風、阻塞性中風,其中暫時性腦缺血要非常注意,可能是大型中風的前兆。四、直立性低血壓(姿態性低血壓)突然從臥姿變成站姿,心臟不夠力把血液打到腦部,就會有頭暈、意識不清等情況,如果有服用高血壓藥物,更容易出現類似情況。
女子狂打嗝影響工作 藥師曝可能是「這些原因」
打嗝是普通的生理現象,但打嗝打得不停,卻很有可能影響我們的生活。藥師玲玲在臉書上分享,有位女子去藥物諮詢,並表示自己的工作室總機,時常需要接聽電話,但最近卻常打嗝打得不停,讓她在接聽電話時很尷尬,女子詢問該怎麼處理。據藥師表示,打嗝是種非自主、間歇性的橫膈肌與肋間肌痙攣性收縮,打嗝的情況可能斷斷續續,也有可能會持續數周。而引起打嗝的原因有很多,常見的有6種:與飲食有關,可能是吃太多、吃太甜;和人體有關,可能是迷走神經或膈神經異常;和腸胃道疾病有關,可能是胃脹、胃炎、消化性潰瘍或是胃癌等;和生活習慣有關,可能是思覺失調症、過度興奮、壓力等;和生活習慣有關,如吞入空氣;和藥物有關,有服用類固醇、苯二氮平類鎮靜安眠藥、中樞神經系統鎮靜劑巴比妥類藥物,都有可能引起打嗝。後來女子表示最近有服用安眠藥,且腸胃常感到不適,有脹氣的感覺,再加上最近常常打嗝,讓她備感困擾。藥師也與女子確認安眠藥和腸胃不適的時間,再比對女子打嗝的時間,發現兩者是吻合的,所以女子的打嗝狀況,可能與服用安眠藥引起的腸胃不適有關。藥師也建議女子,如果失眠的情況有改善,可以減低安眠藥的用量,或是請醫師更改藥物的種類,而腸胃的問題,可以讓醫師評估是否需要做治療。如果持續出現打嗝的情況,藥師也有建議大家可以使用3種方法,打斷正常呼吸模式法:暫時憋氣以破壞正常呼吸,緩解打嗝。冰涼冷卻法:喝冷水或用冷水漱口刺激鼻咽及食道,以緩解打嗝。抵制橫膈刺激法:打嗝時蹲下抱膝,壓迫胸部給橫膈壓力,也可以改善打嗝。藥師也提醒,如果以上方法都沒有用,可以服用藥物來改善,如果去除打嗝的可能原因後,仍無改善且持續48小時,藥師建議可以就診處理,但也表示無須擔心,因為打嗝是可以恢復的。
「聚焦式超音波」治療頑固性癲癇 安全又精準!北榮研究登國際期刊
藥物效果不佳的頑性癲癇患者過去一直苦無簡易且有效的治療方法,近期聚焦式超音波療法的出現可望改變這個情況。臺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癲癇科尤香玉主任帶領團隊進行為期一年半的突破性臨床研究,嘗試以「聚焦式超音波」治療頑性癲癇患者,初步證實可將超音波能量安全地聚焦到癲癇發作點,同時也觀察到電生理訊號的改變,相關結果已於111年1月發表在癲癇學界國際一流期刊《Epilepsia》。癲癇發作源自於腦部不正常放電,已開發國家每年10萬人中有50人發病,而開發中國家則高達100人。癲癇患者中約有20-40%屬於對藥物反應不良之頑性癲癇(drug-resistant epilepsy)。根據109年的統計,台灣頑性癲癇病患列入身心障礙者將近5000名,大部份需要家人照護,承受發作伴隨的不適及意外風險,對於個人及家庭都造成巨大且長期精神、經濟的影響。臺北榮總癲癇團隊使用低強度聚焦式超音波脈衝(Low-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Pulsations)技術,能無創穿顱達到調節或阻斷大腦特定區域之神經傳導訊號(如癲癇發作症狀的訊號),而不造成輻射、感染、出血和組織破壞等腦部損傷。相較於行之有年的侵入式治療,包括手術切除、射頻燒灼、腦深層刺激、迷走神經刺激及立體定位放射線手術等,低強度聚焦式超音波脈衝侵入性低,患者接受度高;而侵入性較低的其他神經調節技術,如經顱磁刺激,經顱直流電刺激和三叉神經刺激,也因空間解析度差,不具專一性或腦部穿透力小,效果方面有其力有未逮之處。因此,低強度聚焦式超音波脈衝這種非侵入式治療同時具備安全性與精準性,可針對深部病灶治療頑性癲癇。在109年10月順利完成共6位頑性癲癇受試者的試驗後,於110年9月第二屆聚焦式超音波神經調控研討會(2nd Focused Ultrasound Neuromodulation Symposium)及110年11月的第七屆國際聚焦式超音波線上研討會(7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ocused Ultrasound Virtual Conference)發表初步結果,除了觀察到腦電波訊號於治療前後變化之外,部份受試者也出現腦波頻譜改變的情形,但受限於此先導試驗觀察期的限制,仍需要後續更多受試者參與試驗來優化治療參數。在這項試驗中證實其可安全地投射聚焦式超音波能量到適當的腦內位置,並獲得治療程序上的調整依據。試驗主持人尤香玉主任認為,非侵入且低能量之聚焦式超音波神經調控,將是未來治療癲癇可行的治療方式,故北榮團隊在110年5月及7月分別獲得IRB與TFDA核准後,現在已經開始下階段試驗收案,希望能擴大受試者規模及觀察時間,來確認治療效果並作為日後治療參數的基礎。這項仍在進行的創新癲癇醫療研究,由尤香玉主任領導團隊全盤規劃並克服繁雜的執行程序,順利完成6例初步試驗並成功銜接擴大後續研究,展現成果獲國際矚目。
攝氏40度高溫下騎腳踏車 5歲童狂喝冰水突昏迷倒地猝逝
天氣炎熱,防中暑必須多喝水,不過千萬小心別拿到水就猛灌以免造成身體不適,埃及加爾比亞省一名5歲男童日前在艷陽下與朋友騎腳踏車玩耍,怎料他竟喝完冰水後,突然昏迷倒地,必在緊急被送醫搶救後仍不治身亡。綜合外媒報導,該名男童居住於埃及加爾比亞省城市坦塔,24日當地氣溫飆高到攝氏40度,不過精力旺盛的孩子們仍然在艷陽下騎腳踏車遊玩,而後男童因為口渴,大口灌下一杯裝有冰塊的冰水,沒想到他隨後當場倒地,雖緊急被送醫急救,最終仍不治。男童的遺體隨後被交由坦塔大學附屬醫院解剖,醫師表示男童的死亡原因是血液循環功能急速下降。心臟科醫師加姆拉維則補充表示,在激烈運動後突然灌下冰水,會對調節心律和控制身體機能的迷走神經造成刺激,嚴重時會導致心律不整、昏迷等症狀,甚至可能會造成生命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