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端
」 斑馬線 交通部長家庭主婦手指腫痛無力!常摔破碗盤 就醫檢查竟是「類風濕關節炎」
一位42歲家庭主婦,原本以為自己只是兩手中指和食指有腫痛無力的感覺而已,不以為意,偶爾到藥局買止痛藥吃吃,雖然有一定的止痛效果,但不吃又痛,痛了又吃,這樣持續了一年多,直到最近因頻頻摔破碗碟,心生害怕,才到醫院求診。經一連串檢查,確診罹患類風濕關節炎。腕關節長期腫痛 罹患類風濕關節炎澄清醫院免疫風濕科孟家駒醫師表示,經由身體檢查、按壓該婦女的手部各關節,發現多隻手指的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兩手的腕關節都有腫脹、疼痛的情形。再經由抽血檢查,發現類風濕因子陽性、發炎指數偏高,為了進一步瞭解她關節炎影響的範圍,以超音波檢查後發現,雙手的五個掌指關節、兩個近端指間關節、兩手的腕關節都有發炎的情形,符合類風濕關節炎的典型特徵,證實她罹患了類風濕關節炎。致病因與這些有關 免疫調節藥物改善症狀孟家駒醫師強調,手部的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腕關節,是類風濕關節炎最常見的侵犯部位。目前醫學上統計,女性和男性罹患類風濕關節炎的比率是3:1,且以30歲到60歲的女性居多,致病的原因除基因外,與抽菸、牙周病、感染後導致的免疫功能失調有關。該婦女確診類風濕關節炎後,經服用免疫調節藥物後,手指關節和腕關節的疼痛無力現象,已獲得很好的改善。關節出現這些症狀6週以上 應盡速就醫孟家駒醫師呼籲,如有兩個以上的關節持續腫脹、疼痛、僵硬、無力或是活動度受限達六週以上,尤其雙手關節同時出現症狀,千萬不可輕忽,須趕快尋求專科醫師的診療。對已罹患類風濕關節炎者,關節疼痛時應多休息,減少患部關節過度彎曲,當症狀緩解後,需避免大角度活動、避免手指負重過大,早上起床需先做適度關節活動後,再進行日常工作。
屏東公務員執行任務遭誤解引發衝突 骨折提告卻遭法院3度駁回
屏東縣一名洪姓鎮公所里幹事,近日因執行職務而遭遇一場誤會,導致與伍姓婦人的兒子發生激烈衝突,結果造成自己左中指骨折,雖然洪幹事對伍男提告妨害公務、傷害及強制等罪,但檢方最終以不起訴處分結束此案,洪幹事提出異議後也遭高雄高分院駁回,甚至在屏東地方法院三度自訴也遭到駁回。事情發生在112年9月22日下午,洪幹事前往伍婦家中,執行發放鮮奶兌換券的任務,恰巧此時伍婦的兒子從二樓下來,看到陌生的洪幹事,心中產生疑慮,誤以為洪是詐騙集團的成員,於是上前詢問並要求洪幹事出示身分證明,在雙方的對話中,情況迅速惡化,伍男對洪幹事進行拉扯,導致洪的左中指近端指骨折。洪幹事隨後向警方報案,並提起訴訟,要求對方承擔妨害公務罪、傷害罪和強制罪的責任,屏東地檢署經過調查後,認為洪的指傷並非伍男所造成,因而對伍男作出不起訴處分。洪幹事不滿檢方的決定,於是聲請再議,但高檢署亦駁回其請求。隨後,洪幹事透過律師向屏東地方法院提出自訴,但最終遭到法院駁回,裁定書指出,伍男並不認識洪幹事,因擔心母親遭到詐騙而阻止其離開,法院強調,雙方之間並無任何事前糾紛,因此伍男並無意傷害洪幹事的動機。更值得注意的是,裁定書中提到,洪幹事在事件發生時,持拐杖試圖攻擊伍男,伍男則是在被動的情況下試圖奪回拐杖,這顯示出衝突並非單方面的攻擊行為;此外,法院表示尚無足夠證據證明洪幹事的傷勢確實是伍男所造成的,因此裁定駁回洪幹事的控訴。
肝不好一看就知道!醫揭4特徵「肝變人就變」:肚子大也是警訊
「護肝」是忙碌現代人最關心的議題之一,坊間也流傳許多辨別肝臟健康狀態的小技巧,不過,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指出,其實只要看一個人的外觀「4特徵」,就能大致確認對方的肝好不好。黃軒在臉書發文直言:「你肝變了,你人就變了。」表示在觀察小夜班、大夜班入院的病人後,逐漸能透過病患臉色、容貌、步態,推斷對方的肝臟是否出現問題,並整理出4特徵:一、 顏色改變肝功能出問題時,其處理膽紅素能力可能下降,而膽紅素是舊紅血球分解成的黃色物質,當膽紅素積累到一定程度,便會沉積在皮膚和眼睛的白色部分,導致皮膚和眼睛呈現黃色或棕色。另血液中總膽紅素數值正常為0.2到1.2 mg/dL之間,超過 3 mg/dL就是黃疸的典型表現,黃疸除給人不健康感覺,還可能影響個人的自信心。又肌膚呈黃色或棕色,是肝臟無法有效清除銅和其他重金屬,導致色素沉著的表現。大人出現嬰兒常見的黃疸,也可能是肝功能有異症狀。(示意圖/Photo-AC)二、 蜘蛛痣變多又稱蜘蛛狀血管瘤的蜘蛛痣,是因肝無法有效分解雌激素,造成雌激素升高,這些未被分解雌激素會刺激皮膚下小動脈擴張,形成蜘蛛痣的網狀。其表現通常為1個小紅點,周圍有許多小血管由中心向外散射,形狀類似蜘蛛腿,這些痣主要分布在上半身,尤其是臉、頸、軀幹。三、 肚子大四肢腫脹肝功能受損後合成白蛋白能力下降,而白蛋白是維持血液中膠體滲透壓的關鍵,其水平下降時會導致水分從血管內滲至組織間隙,引發全身各部位水腫,肚子變大(腹水)、下肢水腫是最明顯的表現。另外,低蛋白血症還有疲勞、虛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呼吸困難等症狀。指甲也能反映肝功能。(示意圖/Photo-AC)四、 手掌又粗又紅肝不好會在手掌表現出手掌紅斑(肝掌)、手指變粗短、指甲增厚症狀,其中手掌因雌激素活性過強,導致掌毛細血管擴張出現紅斑;手指形狀也因肝功能不良,引發雌激素無法正常代謝,導致變粗且短;肝功能減弱致黑色素增多,造成指甲可能變厚,並呈現縱向隆起、白色帶,近端甚至呈粉狀白等情況。黃軒呼籲大家應關注身體的微小變化,如果發現有肝不好引發的細微變化,應盡早就醫確認。
拇趾外翻不走路也痛 「關節融合手術治療」順暢步行
足部在人體站立與步行時支撐全身重量,足底舒適與平衡不可輕忽,但卻有不少人深受足部拇趾外翻所苦,不走也會痛的苦楚讓生活品質大打折扣。足部拇趾外翻 嚴重影響甚鉅羅東博愛醫院骨科王秋猛醫師表示,足部拇趾外翻是指腳趾大拇趾呈現往內側傾斜成ㄑ字型的現象,與先天遺傳和鞋型使用有關,發生年齡不一。小幅度的足部拇趾外翻並不至於影響生活,但外翻角度可能隨年紀逐漸加大,且女鞋楦頭窄,也會導致症狀惡化,甚至疊蓋至第二、三指。王秋猛醫師指出,腳骨突出處摩擦鞋子楦頭導致疼痛,病人便會反射性以後腳跟、腳外側觸地走路,此舉長期恐導致腳掌傾斜、無法順暢步行,連帶影響身體平衡,最後膝蓋和下背後腰都疼痛,牽連甚廣。以關節融合手術 治療後宛如新足王秋猛醫師提醒,當疼痛難忍影響生活,則建議盡快安排手術改善,以免愈拖愈嚴重。足部拇趾外翻角度不一,適用不同的手術矯治,現行有蹠骨截骨術、蹠趾關節融合手術與蹠跗關節融合手術等手術方式,由醫師為病人評估適用。蹠骨截骨術適用於矯治幅度輕微的病人,依據外翻角度採取遠端、中端、近端的「截彎取直」,以薄且鋒利的微創骨鋸截骨,能減少骨頭耗損、保留最多健康骨質,截骨後再以骨釘釘回,拇趾歸位,疼痛也能大幅改善。蹠趾關節融合手術與蹠跗關節融合手術則適用於矯治嚴重足部拇趾外翻者,因腳趾大幅度歪斜的病人,關節軟骨多已磨損消耗殆盡,手術過程會以微創骨鋸將部分皮質骨削除、海綿骨融合精準接起,改善外翻角度同時治癒關節炎,讓足部改頭換面宛如新足。行走都會疼痛 盡快安排手術「足部拇趾外翻不宜以拖待變,因為症狀只會愈來愈嚴重。」王秋猛醫師表示,足部拇趾外翻情形千變萬化,建議疼痛者積極求診,由骨科專科醫師評估最適宜的手術,一舉改善宿疾,重拾腳踏實地的人生。
7旬翁走沒幾步腿痠麻又痛!檢查竟是「周邊動脈阻塞」作怪 延誤治療恐截肢
70歲陳伯伯近年來兩腳走路時又痠又麻,走到菜市場就要休息2、3次,每走一小段路就會腳痠,甚至嚴重會小腿腹疼痛,此外還有腳趾腳背冰冷、傷口不易癒合,困擾不已。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加護病房主任張釗監表示,「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輕則影響行走,重則須截肢。陳伯伯接受「下肢動脈血管整型介入術」,終於不再痠麻痛,能夠陪太太走到市場買菜了。陳伯伯到國泰醫院就診,進行周邊血管超音波檢查及下肢動脈血管攝影,發現大腿動脈近端有嚴重的血管阻塞狹窄。他接受下肢動脈血管整型介入術,把阻塞部分打通,傷口小恢復快,當天即可下床,隔天就能出院回家。陳伯伯腳痛症狀明顯改善,同時經由醫師勸導戒除抽菸習慣並規則服藥及定期門診追蹤,現在已無腳痠麻痛情形,重要的是可以陪太太走路到市場買菜。下肢動脈阻塞 可怕的隱形殺手張釗監表示,下肢動脈阻塞是個發生率不低,但常常被忽略的疾病。這些病患的腿部症狀往往被當成神經或骨關節的病症而延誤治療。下肢動脈阻塞輕則影響行走,重則會讓雙腳肢體壞死而截肢。雖不會立即致命,但會讓人行動不便甚至殘廢,是可怕的隱形殺手。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簡稱PAOD)是指供應雙腳動脈血管產生狹窄進而造成阻塞,血液無法充分供給兩腳,以至於肢體缺氧發紺,嚴重甚至壞死,必須要截肢。他提醒,如果有以上的症狀,懷疑是下肢動脈阻塞的話,要儘速求助於專業的心血管科醫師,透過周邊動脈超音波、下肢分段壓力檢查及血管攝影等檢查,確認病灶嚴重度及範圍。三大治療方式藥物治療血管腔內手術外科繞道手術治療張釗監表示,PAOD治療方式可大致分為藥物治療,血管腔內手術(俗稱通血管)以及外科繞道手術治療。近年來由於器材及技術的進步,血管腔內手術逐漸成為處理下肢動脈阻塞的首選治療方式,其好處為傷口小(微創),危險性低,術後疼痛度低,且可根據需要分段/重複執行。不過,並非所有病人都能用此方法處理,有些病灶仍須依靠傳統的外科繞道手術才能有效的重建血流循環。無論採取何種治療方法,通常都建議合併藥物治療(包括抗血小板藥物,血管擴張藥物或血栓溶解藥物,視病情而定),以達到較佳的長期治療效果。醫師提醒,血管的保養是全身性的,除了飲食習慣的調整,包括少油、少鹽及高纖飲食之外,矯正危險因子也很重要。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的病患需要按照醫師指示好好控制,而戒菸更是避免血管繼續受到傷害的重點!其他包括末端肢體的保暖、運動訓練、 控制體重等等,也對下肢動脈的保養有正面的幫助。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女星「皮肌炎」得年19歲 醫:1類型最快6周奪命
印度電影《我和我的冠軍女兒》中飾演二女兒「芭碧塔」的童星蘇哈尼巴特納加(Suhani Bhatnagar),因罹患罕病「皮肌炎」,於16日不幸病逝,得年19歲。對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陳得源指出,「皮肌炎」易被當作單純的皮膚病或關節疼痛,若屬於快速進展型,發病6至12周就有可能攻擊肺部奪命,因此及早診斷並介入治療是關鍵。陳得源表示,皮肌炎是種自體免疫疾病,這種疾病屬全身性,全身都有可能被侵犯,在台灣其實並非罕病,國內約有2千多名患者,該病也被健保認定為「重大傷病」。該病初期會有「皮疹」、「關節痛」或「肌肉發炎」,有患者可能會出現「近端肌肉無力」,爬樓梯或穿衣服都會受影響,所以很容易被當作皮膚病或關節疼痛。但也有部分患者,屬於僅有皮疹或關節炎,沒有肌肉症狀的特殊型,這種患者發病很可能會直往內臟攻擊。陳得源指出,若侵犯到肺部,很可能直接造成肺部用於交換氧氣與二氧化碳的肺間質出現損傷,進而導致可能致死的肺間質病變。另外,「皮肌炎」也容易和其他腫瘤合併存在,包括乳癌、大腸癌、肺癌患者,可能同時會有皮肌炎,一般來說,只要透過抽血檢查,就可從對應的肌病變特異型抗體,進而釐清是否罹患皮肌炎。陳得源也說,部分患者是屬於來勢洶洶型的皮肌炎,一旦罹病,就會直接攻擊肺臟,在6至12周就有可能攻擊肺部奪命。醫師呼籲,若有「皮疹」、「關節痛」、「肌肉發炎」、「近端肌肉無力」等症狀者,可做抽血檢查,能夠及早發現,就有助控制病情。
男誇海口狂嗑60隻蝦!醫一查:胃竟脹到5倍大 險把腸子撐破
農曆春節連假將至,許多人在大啖美食前,應也要提醒自己不要突然暴飲暴食。敏盛綜合醫院微創手術中心執行長陳榮堅分享,有名40歲的男性跟友人聚餐時,誇下海口說自己食量很大,竟一餐吃了5、60隻蝦子,男子掛急診後,陳榮堅發現他的胃竟已經脹到是正常胃的5倍大,還因此導致急性腸阻塞,十分危險。陳榮堅近日在臉書專頁「外科陳榮堅醫師——不藏私的漸健美園地」發文指出,日前有名40歲的男性掛急診,他一看到電腦斷層掃描結果,發現男子的胃竟然已經脹到是正常胃的5倍大,且連近端的小腸也都非常脹,大概有一半的小腸都是脹的。陳榮堅指出,一般這樣的情況會發生是因為胃、小腸、大腸這條路徑的某個地方被塞住了,因此他也詢問男子的病史,男子則表示肚子沒有開過刀,看起來也不像是長腫瘤的樣子,醫師便接著問最近是否有做什麼特別的事?這一問才知道,患者在傍晚和朋友聚餐時,誇下海口說自己的食量很大,而且很愛吃海鮮,所以那一餐竟吃了5、60隻蝦子,還有些其他食物。由於突然暴飲暴食,也導致急性腸阻塞。陳榮堅說,這樣的情況其實很危險,一旦抽血發現發炎指數或敗血症指數升高時,就代表腸子快被撐破了,必須緊急開刀。而後醫師幫男子抽血檢查,發現發炎指數有點高,但幸好還沒有到敗血症的程度,所以先幫患者放鼻胃管,一放下去,馬上就有大約1000cc的液體流出,其中混了一些血液和小小的食物殘渣。男子一餐的暴飲暴食,也導致他鼻胃管插了3天,住院住了5天。因此陳榮堅也呼籲民眾,正確的飲食觀念很重要,除了要選對食物以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突然「暴飲暴食」。
泰勒絲愛貓身價高達30億! 竟比她球星男友高2倍
美國樂壇天后泰勒絲(Taylor Swift)是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歌手之一,據彭博(Bloomberg)分析,泰勒絲在去年正式登上億萬富翁的寶座,而這位天后私底下還是個「貓奴」,日前有網站發表全球最富有寵物排行榜,結果顯示泰勒絲的愛貓奧利維亞(Olivia Benson)的身價十分驚人,甚至比她的男友NFL球星凱爾斯(Travis Kelce)還要高出2倍。綜合外媒報導,泰勒絲是位名副其實的「貓奴」,她一共養了3隻貓,有蘇格蘭摺耳貓梅雷迪思(Meredith Grey)、奧利維亞(Olivia Benson)與1隻布偶猫班傑明(Benjamin Button)。泰勒絲在社群網站上,也常常曬出愛貓的生活點滴,此外她也曾讓奧利維亞在自己MV中客串,更讓牠拍過可口可樂廣告,奧利維亞甚至還有了自己的帆布鞋系列,曝光度頗高。日前就有網站發表全球最富有寵物排行榜,並估算奧利維亞的身價,結果顯示竟高達9700萬美元(約30億台幣),而泰勒絲的男友凱爾斯的身家則約為4000萬美元(約12.5億台幣),遠遠比不上奧利維亞。泰勒絲與男友凱爾斯。(圖/達志/美聯社)凱爾斯在2020年與堪薩斯城酋長隊簽訂了一份為期4年、價值5725萬美元(約新台幣17億)的合約,目前正處於第3年,他的平均年薪也達到1400萬美元,成為NFL薪水第二高的近端鋒。
痛風者吃火鍋必閃食材出爐 乾香菇、納豆、蟹黃上榜
近期氣溫驟降、天寒地凍,相信火鍋、羊肉爐等熱騰騰的鍋類美食已經成為許多人聚餐的首選。但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表示,就臨床經驗而言,在冬天10個發作痛風的病人,有4個就是因為吃火鍋造成的。林軒任也分享了許多食材的普林值排行,其中乾香菇、納豆、蟹黃都被歸類在高普林值的食物中。林軒任在臉書專頁發文表示,民眾不知道痛風發作到底有多痛,他曾聽聞病人解釋,那種痛的程度,連一陣風吹過都會痛!「所以痛風發作的時候,真的是很可怕啊!」林軒任醫師也提到,痛風好發於大拇指近端指節、膝蓋、腳踝、手肘,發作的關節會出現紅、腫、熱、痛,且痛到幾乎無法活動。至於為何會造成痛風,林軒任解釋,主要是水分突然減少,或是體內的尿酸值突然升高。要治療痛風的話,要判斷是否為急性,如果是急性痛風,主要是採用非類固醇類止痛藥(NSAID)、秋水仙素、類固醇等藥物治療。但如果痛風沒有發作,這三類藥物不建議長期使用。而如果是慢性痛風保養,主要是透過降尿酸藥物,像是第一代 allopurinol、第二代 benzbromarone、第三代 feburic acid藥物,但如正處於痛風發作期,但沒吃過降尿酸藥物,不建議此時開始服用。林軒任也分享容易讓痛風發作的地雷食物,其中高普林值得食物有牛、豬、鳥禽、文 蛤、牡蠣、花枝、 蝦、章魚、鯖魚、鯛 魚、鮪魚、蟹黃、乾香菇、納豆、肉汁、雞精、湯底等,這些食物每100克都有100至1000mg,務必要特別留意。林軒任醫師也在文章中表示,民眾如果痛風發作時,應該吃消炎藥物、秋水仙素,或類固醇。而民眾如果是長期高尿酸,又伴隨三高、腎臟、結石,或痛風石等問題,應長期服用降尿酸的藥物。而如果長期吃降尿酸藥物的民眾,面對到痛風發作時,應該繼續吃降尿酸藥物,如果在此之前沒有吃過,則是等到痛風緩解後再服用。接著最重點的地方就是,平時都要避開容易誘發痛風的地雷食物。
中風復健手腳仍無力? 「上肢機器輔助訓練」助有效改善
廖女士於去年三月不幸中風,左邊的手腳都變得沒有力氣,經過一段時間復健,力量還是不足,抬高或抓東西都感到困難,而且越來越緊繃,有時活動時也會感到疼痛,家人也越來越不敢協助進行復健運動,故到醫院復健部就診,經治療情況改善許多。肉毒桿菌素紓解緊繃 上肢機器輔助訓練治療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復健部林蕙筠職能治療師解釋,廖女士剛到院就診時,醫師評估覺得應該先處理整個上肢緊繃的問題,於是建議施打肉毒桿菌素,緊繃感亦於注射後消失,也開始能進行一點手臂動作,並進一步建議她,可考慮使用上肢機器輔助訓練治療。廖女士每週接受兩次療程,她表示有機器手臂輔助,比起由別人幫忙活動肢體運動,有比較好的支撐,而且動作速度慢慢進行也比較穩定,也開始願意嘗試配合出力,感覺動作有比較舒適,也沒有疼痛的情況。機器手臂取代人力 智慧化訓練模組對症下藥林蕙筠職能治療師說明,上肢機器輔助訓練可依據病人不同的力氣狀況,提供上肢近端(肩膀、手肘)或遠端(手指)的動作訓練。其中上肢近端訓練是使用機器手臂取代人力,與傳統復健訓練相比,提供病人更加穩定的動作輔助支撐;此外,也能透過先進的肌電訊號感測技術,配合上肢的肌肉動作收縮情形,可設定多種智慧化訓練模組,讓治療師視病人狀況及能力,選擇合適的訓練模式與調整難易程度。醫師專業評估 制定個別化復健訓練計畫近年來,機器輔助訓練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應用,除了用於腦中風病人之外,也可以用於其他肌肉骨骼及周邊神經損傷的復健。林蕙筠職能治療師強調,要接受這樣的治療,需要先經過復健科醫師及職能治療師的專業評估,確認病人適合接受訓練,如果肌肉張力過強,會建議先處理張力問題,比如安排肉毒桿菌素注射,再由職能治療師根據病人需求與狀況,制定個別化的復健訓練計畫,幫助病人回復日常生活功能。
髮片遮不住! 事業女強人掉髮求助中醫改善
60歲的陳女士為公司企業負責人,忙碌導致疲憊不堪、失眠,最近一個月落髮情況越來越嚴重,每次出門都要戴著帽子或髮片遮掩,自信全無。患者排除頭皮感染及甲狀腺功能紊亂等疾病後,透過中醫望聞問切判定為是肝腎氣血虧虛,導致壓力型「休止期落髮」,予以中藥及針灸調養,2個月後陳女士落髮減少並增生新髮,睡眠品質也得到良好的改善。壓力、賀爾蒙變化及藥物 皆可能出現「休止期落髮」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呂秉勳表示,正常頭皮上約有10萬個毛囊,每個毛囊所長出的頭髮皆會經歷生長期、退化期與休止期三個階段。休止期結束時,舊的頭髮會掉落,再接著長出新的頭髮,如此一再循環。一般而言,九成以上的頭髮均處於生長期,只有小於1%處於退化期,其餘5~10%為休止期。可若是遲遲未生長出新髮,臨床上即可能被診斷「休止期落髮」,而心理壓力、產後賀爾蒙變化與疾病藥物治療皆有可能導致「休止期落髮」。根據醫學標準,一天落髮量在80~100根以下被視為正常,超過100根即為嚴重落髮。呂秉勳說明:「掉髮量的計算方法是以晚上睡覺時的掉髮量為基準,將其除以睡眠時數再乘以24小時,就可得出一天的總掉髮量。例如:起床後發現床上有40根頭髮,總睡眠時間為8小時,則其一天的落髮量即約120根左右。」養血以治本 針灸改善新陳代謝及血液循環呂秉勳解釋,就中醫角度而言,落髮與人體的肝、腎、脾胃及氣血密切相關,毛髮的潤養源於血液,但髮的生機根源於腎氣,另脾胃是氣血生成的源頭,其盛衰直接影響氣血充盈與虧虛,也會影響頭髮的生長。因此治療慢性休止期落髮的關鍵是養血以治本,同時滋養肝腎與補益脾胃治其標。呂秉勳醫師指出,針對肝腎氣血虧虛的病人而言,臨床會依病人脈象,以七寶美髯丹、加味逍遙散、丹參、甘草、黃耆、苦參、何首烏、當歸與川芎等藥材調養。至於針灸部分,可分為近端取穴及遠端取穴,近端取穴則是直接針對頭部的經絡疏通,遠端取穴則可推動整體氣血循行,改善身體的新陳代謝及血液循環,讓頭髮進而開始重新生長,恢復生長期、退化期與休止期的正常循環。良好作息、充足睡眠 運動有效減輕焦慮情緒呂秉勳提醒,除了中醫調養外,良好的生活作息也是擺脫落髮不可或缺的一環。呂秉勳醫師表示,褪黑激素能促進頭髮生長並降低毛囊細胞的氧化,因此充足的睡眠十分重要,而人體在運動時會分泌腦內啡,它能夠有效減輕緊張和焦慮的情緒,對壓力型的休止期落髮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女子便祕10天肚子成腫塊送醫 手術竟取出「20公斤」糞便
8月7日中國浙江杭州一家醫院公布一起病例,一名53歲的女子因便秘10多天,家人摸出肚子硬塊,便將女子送醫,術後竟取出近1公尺約20公斤的糞便,消息一出,引發網友熱議。53歲女子長期飽受便秘的困擾,表示近5年更加嚴重,各種通便方法都試過,卻沒有得到改善,近期女子感到腹部脹痛、胸悶氣閉,5到6天才能勉強排一次便,這次已便秘10多天,讓女子的肚皮隆起,家人觸摸後發現有結成硬塊的大便形狀,才將女子送醫治療。經醫院檢查,女子遠端結腸腸管狹窄,蠕動功能減弱或消失,進而讓糞便通過不順暢,積在近端結腸腸管,導致腸管嚴重擴張,直徑超過20公分,讓女子的肝臟、胃、小腸等器官遭擠壓移位。醫生診斷為「巨結腸」,需進行手術取出糞便,術後近取出約20公斤的糞便。貼文發出後,網友們感到震驚不已,「一下子瘦了20公斤」、「我也拉過一次,超長超粗的,差一點暈過去,極為難受」、「4個我的貓」、「醫生真的不容易」、「這大蟒蛇應該風乾保存起來,警示大眾關注腸道健康」。
卡努颱風尾狂掃「這地方」 全台累積雨量仁愛鄉包辦前7名「2360戶停電」
卡努颱風未直撲台灣,但是受到外圍環流影響,加上西南氣流關係,造成中南部多處地方帶來豐沛雨量。根據氣象局資料顯示,全台各雨量站累積雨量第1名至第7名都在南投縣仁愛鄉,包括投83線、85線、89線、台14線、台14甲線等多處路段坍方,交通中斷,全鄉停電數達累計造成停電2360戶,將近總戶數的一半。大貨車險慘被泥流吞噬。(圖/民眾提供)中央氣象局統計4日0時至15時30分的累計雨量,全台前10名就有7個雨量站在仁愛鄉,且包辦1名至第7名,其中,第1名為親愛村萬大水庫宿舍旁的564毫米,第2至7名依序為台電仁愛服務所、仁愛鄉南豐村、奧萬大森林遊樂區員工宿舍、大同村仁和路21號、精英村富貴路及守城段4地號的433.5毫米。氣象局全台雨量統計前百名,前10名幾乎在仁愛鄉。(圖/民眾提供)南投縣仁愛鄉受卡努颱風西南風影響,眉溪溪水暴漲,根據公路總局表示,台14線73.5k仁愛橋水位持續上漲,且上游集水區持續降下豪雨,為免危及橋梁結構及行車安全,本局埔里工務段現場已派員守視,持續嚴密觀測水位,後續如達封橋水位,工務段不排除於4日晚間19時啟動仁愛橋預警性封橋作業。另外,台14甲線18K+700翠峰路段坍方阻斷,工務段和廠商機具持續積極搶通,由於目前仍持續大雨,邊坡出現零星落石影響搶通作業,預計下午17時搶通;埔里段保全人力已於近端台14甲18K翠峰、24K鳶峰及遠端0k霧社及32.7k松雪樓兩端進行管制,災點前後端無人車候,敬請用路人如非必要勿前往災點。氣象局持續發佈該路段豪雨特報,雨量如達道路封閉行動值,考量用路人安全,台14甲線18K~32K+781 (翠峰~松雪樓)路段,不排除實施預警性封閉道路措施,呼籲用路人預為改道,前往台中可改走台8線大禹嶺,往台8線梨山方向接台7甲線至宜蘭走國道往台中,或往台8線花蓮方向。全台土石流、大規模崩塌等警戒集中中南部山區。(圖/農委會水保局提供)
激烈運動後竟出現血尿? 醫:小心橫紋肌溶解症
疫情解封又迎接暑假,許多人奔向爬山、游泳或戶外運動,或是勤跑健身房鍛鍊體態與健康。國泰綜合醫院暨內湖國泰診所腎臟內科主治醫師曾柏榮提醒,適度運動對於控制體重、增進心肺功能以及避免心血管疾病等都有幫助,但若運動過於劇烈,超過肌肉的負荷,就有可能在運動後因為肌肉受傷,導致尿液變紅,甚至尿量減少等狀況,此時的小便變紅褐色不一定是真的血尿,很可能是得了「橫紋肌溶解症」。什麼是橫紋肌溶解症? 橫紋肌溶解症是肌肉受傷、壞死後造成發炎的一系列症候群。受傷的區域會疼痛、 僵硬、無力、腫脹,尤其近端大塊的肌肉如肩膀、上臂、大腿等更容易發生。除了肌肉的症狀外,也會有許多代謝的廢物跟發炎的物質被釋放到血液中,受傷的肌肉會釋出大量的肌球蛋白,這些肌球蛋白經過腎臟排出到尿液中,使尿液呈現暗紅或褐色,造成腎臟的損傷,發炎過程中水分會滯留在組織中,讓身體缺水的狀況更為嚴重,而使腎功能進一步惡化。橫紋肌溶解症也會造成電解質的異常,肌肉細胞中的鉀跟磷離子被釋放到血液中造成高血鉀、高血磷,鈣離子會沉積在組織而造成低血鈣,這些電解質的變化跟發炎反應會進一步影響其他器官的功能。為什麼會得到橫紋肌溶解症? 曾柏榮說明,過度的運動是造成橫紋肌溶解症常見的原因之一,運動強度過高、時間過長都可能造成肌肉的損傷,尤其炎炎夏日,若水分補充不足、熱無法排出,造成熱衰竭、中暑等,更會加重肌肉受傷的風險。除了運動造成的肌肉損傷外,車禍、跌倒、撞擊等外傷也可能直接傷害肌肉造成橫紋肌溶解症。其他可能的病因包括藥物、毒物、感染、甲狀腺疾病或發炎性肌肉病變等。4招預防橫紋肌溶解症 避免過度的運動造成肌肉損傷,運動前需要足夠的熱身安排訓練計畫時應衡量自身體能狀況,勿從事強度過高的運動運動時需要多補充水分,並注意肌肉的症狀、適度休息如果運動後出現相關症狀則盡速就醫檢查 運動是很好的生活習慣,適度的運動是維持健康的必要條件,但並不是運動強度越強、時間越久就對身體越好,如果讓肌肉受傷,甚至到橫紋肌溶解症的程度反而對身體有害,所以運動要適度、水分要充足才能真正強身健體。 原文出處:夏天運動後血尿? 小心橫紋肌溶解症
急喊卡!斑馬線新規一出民炸鍋 交通部長出面滅火
為洗刷我國行人地獄惡名,交通部先前宣布,6月30日起,汽車不禮讓行人將重罰6000元,內政部警政署配合檢討修改取締原則,擬只要有行人在行穿線上、或準備進入行穿線,汽車就需停等,消息曝光,遭外界痛批「白癡政策」。交通部長王國材22日急滅火,坦言確有不合理之處,暫緩實施,下周一召開跨單位會議討論。警政署前晚透露新制路口不停讓行人取締原則,針對畫設行穿線的路口,就算行人尚未進入斑馬線範圍內,只要站立於路邊,且距斑馬線邊緣1公尺內,欲穿越馬路時,駕駛人就應依規定禮讓行人先行;若行人已進入斑馬線範圍內,汽機車行近斑馬線,不論行人位於車輛的近端或遠端,汽、機車都要立即暫停,讓行人先過。前晚消息一傳出,網路立刻炸鍋,許多網友分析在小路口或許可行,如果大路口也實施,未來只要幾個行人就能癱瘓整個市區交通,更有不少人直接批評,根本是白癡政策,認為政府完全沒有考慮到台灣的道路設計,只一心急於洗刷行人地獄惡名,而矯枉過正。王國材昨天上午前往高公局北區交控中心視察端午節連續假期國道疏運情形後,對此表示,行穿線分「遠端跟近端」,依照中央分隔島或中央分隔線做分隔,若有車輛經過較寬馬路時,發現遠端有行人踏入行穿線範圍就要馬上停讓的話,確實不太合理。他說,前晚即與內政部長林右昌、警政署長黃明昭討論,認為取締原則應該訂得更清楚,例如大路口可用分隔島切分為遠端及近端,當行人已穿過分隔島、靠近車輛的近端,轉彎車輛才需要停讓。至於沒有分隔島的路口,可能以雙黃線做為切分。交通部路政司強調,有幾種可能方案,還要再與公路總局、警政署、運研所等單位討論。路政司長林福山指出,警方對於禮讓行人現在已有一套執法標準,無論接下來的執法面標準為何,都不影響修正條文實施。消基會交通組召集人李克聰則說,行人不只在過馬路遇到危險,連走在人行道都可能面臨機車、自行車上來爭道,要讓機車全面退出騎樓與人行道除透過工程改善,也可多設便宜的路外停車場增加誘因,還給行人安全的步行環境。
「斑馬線有人全停讓」挨轟行車地獄 王國材:警政署想有明確執法標準
為洗刷「行人地獄」惡名,6月30日起不讓行人將加重罰6千元,且要強制上道安講習課程,昨晚(21日)警政署表示,30日起只要斑馬線上有行人,不論遠近,駕駛都要停讓,結果此話一出卻遭網友砲轟「行車地獄」、「白癡政策」。對此,交通部長王國材昨夜緊急與內政部長林右昌聯繫,今晨確定將暫緩實施,朝向「行人已在斑馬線近端或過中心線需停讓」研議,下周才會定案。交通部16日預告修法,只要不停讓行人、拒絕攔檢稽查和逃逸等6項違規除罰款外,都要接受道安講習。對此,警政署也指出,行人若站在路邊距離斑馬線1公尺範圍、要穿越馬路時,駕駛人就應依規定暫停、讓行人先行通過;若駕駛人未立即暫停讓行人先過,汽車前懸(即車頭)或機車前輪再進入斑馬線範圍內,就應舉發。此外,若行人已進入斑馬線範圍內時,汽機車行近斑馬線,不論行人位於車輛的近端或遠端,汽、機車都要立即暫停讓行人先過。若駕駛人未立即暫停讓行人先行通過,汽車前懸或機車前輪再進入斑馬線範圍內,同樣應舉發。而路口有義警、志工等人指揮,駕駛不聽指揮強行通過,也可直接舉發。沒想到此舉卻引發PTT網友砲轟「白癡政策」,認為以後只要去斑馬線上站著就可癱瘓交通,稱駕駛大概都不用開車了,乾脆都改成行人徒步區,直接禁掉汽機車上路好了。對此,交通部長王國材今(22日)指出,有關「不論行人遠近駕駛須停讓」規定,係警政署與交通部討論執法依據方案之一,但是這樣只要有人在人行道上車子就要停,按造中央分隔島、分隔線,人行道分近端、遠端,初步覺得在比較長的馬路,遠端有人踏到人行道就要停是不合理的,雖保護行人,但是影響車流順暢甚鉅。王國材也強調,他昨晚與內政部長林右昌、警政署長黃明昭溝通討論後,確定該方案將暫緩實施,朝向行人進入斑馬線近端3公尺或進入斑馬線中心線就要停讓方向來討論,細節仍到下周討論研議後定案。王國材還解釋,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執法討論,是因為6/30以後處罰條例對於不禮讓行人有比較嚴格的處罰標準,包括最高開罰6000元、記點3點,以及參加道安講習3小時,法規非常嚴格,所以請所有駕駛注意新規。在此規定下,警政署想要有明確的執法標準,就提出「有人在人行道,車輛就停等」,但不盡合理,所以在下周一,由交通部司長進行會議,也將邀請警政署討論。王國材補充,過去警政署是用人車距離3公尺以內執法,但發現很多車輛開得非常快,對行人很危險,所以標準嚴格一點,但會依「近端」進行討論,希望趕快定案,因為6/30處罰條例就會正式上路。
「斑馬線有人全停讓」喊卡 王國材稱太過嚴格:朝「行人在近端需停讓」研議
為洗刷「行人地獄」惡名,6月30日起不讓行人將加重罰6千元,且要強制上道安講習課程,昨晚(21日)警政署表示,30日起只要斑馬線上有行人,不論遠近,駕駛都要停讓。對此,交通部長王國材昨夜緊急與內政部長林右昌聯繫,今晨確定將暫緩實施,朝向「行人已在斑馬線近端或過中心線需停讓」研議,下周才會定案。交通部16日預告修法,只要不停讓行人、拒絕攔檢稽查和逃逸等6項違規除罰款外,都要接受道安講習。對此,警政署21日表示,6月30日正式實施,近期會加強宣導。警政署指出,行人若站在路邊距離斑馬線1公尺範圍、要穿越馬路時,駕駛人就應依規定暫停、讓行人先行通過;若駕駛人未立即暫停讓行人先過,汽車前懸(即車頭)或機車前輪再進入斑馬線範圍內,就應舉發。此外,若行人已進入斑馬線範圍內時,汽機車行近斑馬線,不論行人位於車輛的近端或遠端,汽、機車都要立即暫停讓行人先過;若駕駛人未立即暫停讓行人先行通過,汽車前懸或機車前輪再進入斑馬線範圍內,同樣應舉發。而路口有義警、志工等人指揮,駕駛不聽指揮強行通過,也可直接舉發。對此,交通部長王國材今晨(22日)又喊卡,指出有關「不論行人遠近駕駛須停讓」規定,係警政署與交通部討論執法依據方案之一,但是因為太過嚴格,雖保護行人,但是影響車流順暢甚鉅,經與警政署討論暫緩實施。後續會就另一方案「行人已在近端駕駛須停讓」進行討論,研擬保護行人執法依據。王國材補充,該案為警政署提出的建議,任何行人只要進入人行道範圍,汽機車就要停讓,但考量部分大型路口斑馬線相當長,若還在另一側遠端就要停車可能會造成交通壅塞,他昨晚與內政部長林右昌、警政署長黃明昭溝通討論後,確定該方案將暫緩實施,朝向行人進入斑馬線近端3公尺或進入斑馬線中心線就要停讓方向來討論,細節仍到下周討論研議後定案。
女子車禍險斷指! 「高階顯微手術」助接回血管免截肢
37歲黃姓婦人,日前車禍導致右手中指創傷性截斷,整形外科醫師發現患者右手中指呈現慘白狀,且按壓觸感冰冷,旋即安排顯微重建手術,順利將手背靜脈置換斷裂的手指動脈,成功接回斷指。受傷手指險截肢 顯微手術緊急橋接動脈成功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整形外科醫師鄭旭棠表示,患者到院前已預先安排骨折手術和顯微手術前置作業,手術中更發現,患者不僅右手中指近端指骨開放性骨折,右手中指兩側的手指動脈也因車禍截斷,以致右手中指外觀呈現慘白,觸壓時呈現冰冷,若不儘快處理,受傷手指未來可能面臨截肢命運。經固定骨折處後,醫療團隊先清除壞死的動脈,然後取病患自體的2公分手背靜脈,利用顯微手術橋接吻合近端和遠端斷裂的手指動脈,手術歷時長達三個小時,術後橋接的血管順利灌流到右手中指末梢,病患住院五天即順利出院。手指外傷兩側斷裂 末梢血液循環難維持鄭旭棠表示,手指外傷第一時間務必要檢查手指末梢的血液循環,因為正常的手指兩側都有手指動脈,萬一有一側的手指動脈斷裂,末梢的血液循環還可以維持,但如果兩側都斷裂,就可能無法維持,至於正常的手指末梢,應該都是呈現飽滿的粉紅色,觸診的時候,應該是溫暖的,輕輕的壓手指末梢,然後放開,會立即飽滿變紅。高階顯微鏡精準切割 術後服用血液循環藥物鄭旭棠表示,藉由高階顯微鏡放大倍率,可以執行精準切割、縫合以及轉移等步驟,不僅順利縫合血管,並提升手指的敏感度與靈活度,維持最佳生活機能,但也建議患者術後必須使用幫助血液循環的藥物,確認手指末梢血循正常後才能順利出院。
席琳狄翁「僵硬人症候群」惡化取消巡演 專業醫:症狀容易被忽略
美國知名歌手席琳狄翁先前曾自爆罹患罕見疾病「僵硬人症候群」(Stiff Person Syndrome),如今又因為病情惡化的因素,宣布取消接下來的巡迴演唱會。台大醫院神經部兼任主治醫師楊智超先前就曾撰文表示,該病症是罕見的神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多在患者成年後發病,而且因為好發於腹部與下背部的肌肉,很容易被患者當作緊張、下背疼痛而忽略處理。台大醫院神經部兼任主治醫師楊智超先前曾在台大醫院神經部網站上發文,內容中指稱僵硬人症候群( Stiff person syndrome)是種罕見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主要症狀為軀幹及近端肢體僵硬、緊縮,尤好發於腹部與下背部的肌肉。該病症多在成年後發病。文章中也表示,有60至80%罹患該疾病的病人,血中及腦脊髓液中會出現抗麩胺酸脫羧基(酉每)的抗體(Anti-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antibody),這種酵素是合成中樞神經一種抑制性傳導物質GABA所需的,若遭受到抗體的破壞,可能導致中樞神經抑制功能的不足,使得肌肉產生過強的活性,繼而變得僵硬。而該病症最主要的症狀就是身體肌肉變得僵硬,觸感硬如鐵皮,若肢體也出現僵硬時,行走、活動都會受限。因此病罕見,患者很可能被當作太緊張或一般下背痛處理。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也有專文介紹該病症,文章中則表示該病症目前尚未有完全治癒此症的藥物,常用的藥物有苯二氮平類(Benzodia- zepines)藥物,如:Diazepam、Clonazepam用於治療患者痙攣症狀,因這類藥物可增強GABA接受體對GABA的親和力,以抑制神經元的活化。另外,Baclofen、Sodium Valproate、Cortisol等也是常用藥物。患者若有適切的治療,其症狀應能獲得良好的控制。
婦人手舉不起來一查不是50肩 原因竟是「免疫疾病」作祟
58歲何姓婦女近幾個月感到疲軟無力,走點路就氣喘噓噓,連梳頭髮都沒氣力,體重也快速下降,她懷疑肝臟有問題,也可能有五十肩,才會手舉不太起來,後來因呼吸急促掛急診,經檢查才發現是免疫疾病多發性肌炎。多發性肌炎 影響到呼吸就危險衛福部彰化醫院免疫風濕科醫師王仕凱表示, 多發性肌炎的特點是對稱性的上下肢近端出現肌肉無力,以及包含肝功能指數在內的肌肉酵素升高,何女比較危險的是,她不只是四肢近端肌肉受侵犯導致無力,呼吸系統的肌肉也受侵犯,以致呼吸急促,用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治療後,目前穩定恢復中。罕見自體免疫疾病 好發中年女性王仕凱醫師說,多發性肌炎為少見的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中年女性,常合併惡性腫瘤,最常見於鼻咽癌,此個案經會診後,排除合併癌症,讓何女鬆了一口氣。何女回診時向醫師表示,現在終於可以梳頭、也可以輕鬆刷牙,疲累感也漸漸消失,最重要的是她終於可以再下田去,不過,還是擔心會再復發。維持良好生活作息 降低復發機率多發性肌炎發生原因仍不明,研判可能是免疫系統有缺陷,在病毒或細菌感染時,引發抗體攻擊自己。王仕凱醫師指出,一般認為,作息正常、紓解壓力,應能降低復發的機率,最重要的是定期追蹤,才能在合併癌症時早期發現治療;另有研究發現約5成的病人會因為肺臟受侵犯出現肺部纖維化,也要定期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