輻射量
」 輻射 日本 福島 癌症 核電廠不吸菸肺癌3/低劑量電腦斷層是唯一篩檢方式 濫用恐增加輻射量與風險
藝人汪建民因肺腺癌驟逝,引發外界震撼,也讓更多民眾迫切想知道「該做低劑量電腦斷層(簡稱LDCT)」?嘉義長庚胸腔腫瘤科主任方昱宏坦言近來大批民眾要求進行篩檢,他認為若符合高風險族群是「實證醫學」,若不符合就是「商業行為」,不必要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不僅會因為偽陽性帶來精神壓力,後續可能也會接觸過多的輻射傷害,顯然弊大於利。低劑量電腦斷層被視為早期檢測肺癌的最有效方式,國健署也針對肺癌高風險族群提供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只要是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或是年齡介於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民眾,可至國民健康署審核通過的肺癌篩檢醫院接受2年1次免費的LDCT篩檢。若想自費篩檢,價格大約5000元左右,並不便宜,但近年來自費篩檢人數持續增加。「並非所有人都需要做LDCT檢查!」方昱宏說,LDCT已被證實能夠有效發現早期肺癌病變,特別對於重度吸菸者能降低約20%的肺癌死亡率。然而,篩檢並非沒有風險,若不屬於高風險族群,可能會引發過度診斷及過度治療問題。方昱宏說,LDCT檢查目前的篩檢率不到5%,也就是100個人中僅找出1~4人肺結節有惡性腫瘤,實證醫學的數據無法證明篩檢對所有人都有好處。「何況LDCT檢查的偽陽性很高,很多人檢查後發現有肺結節,首先結節不一定是癌症,大部分的結節屬於良性,可能是良性腫瘤、感染後的疤痕或纖維化,但民眾得知後大多會心情相當沉重。」嘉義長庚胸腔腫瘤科主任方昱宏認為,並非所有人都適合做LDCT檢查,建議有相關風險再進一步考慮。(圖/長庚提供)方昱宏說,為了知道結節到底是否為惡性腫瘤,就必須切片或進一步做正子攝影。「有些民眾可能有服用某些藥物或身體條件不好,切片手術可能會有一定的風險;而正子攝影雖可進一步看清楚,卻有更強的輻射。」更何況許多肺結節非常小,甚至只有0.4公分,按照常理來看根本無需切片。「但許多民眾已經自費做LDCT檢查了,發現有結節一定會堅持除掉,這麼執著的例子不少,也看得出民眾對肺癌的恐懼。」方昱宏說,其實醫界對於LDCT檢查的態度也分兩派,反對一方不贊同過度診斷、過度治療,但反對方也承認LDCT檢查是目前唯一可早期篩檢肺癌的方法。「所以我反對普篩、但也反對甚麼都不做!」方昱宏認為高危險族群應在醫師的專業建議下,定期篩檢和追蹤;若篩檢發現有肺結節,對於不同大小和型態的結節,醫師會依據病史及影像特徵制定適當的追蹤和處置計畫,回歸理性判斷,才能真正對症下藥。亞東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熊佩韋表示,副總統陳建仁、柯文哲太太陳佩琪醫師都因LDCT檢查,而找到小於1公分且無症狀的早期肺癌,進而手術切除痊癒。不過,熊佩韋也認為LDCT的確有偽陽性高、過度診斷等疑慮,非危險族群無醫學證據應做篩檢。至於輻射量,若屬於高風險族群仍然是利大於弊。另外,熊佩韋建議LDCT檢查宜在篩檢經驗豐富、且有多專科肺癌診治的醫療機構進行,較能精準判斷篩檢結果。
60歲婦人半年急瘦8公斤「確診食道癌末期」 專業醫提醒:10習慣養出一身癌
腎臟科醫師洪永祥近期分享案例,內容提到一名年過60的婦人,因為吞嚥困難導致半年內急瘦8公斤,後來該名婦人確診食道癌末期,甚至還轉移到肺部肝臟。洪永祥醫師解釋,該名婦人日常習慣吃過鹹的醃製醬菜、喝酒,久坐,這些都是容易致癌的壞習慣。洪永祥醫師也為此列出10大養癌的壞習慣清單,呼籲民眾不得不防。洪永祥醫師解釋表示,在討論致癌的壞習慣時,大家往往會想到抽煙、喝酒和嚼檳榔這三個主要因素。然而,有許多其他容易被忽視但卻有罹癌風險的生活習慣,希望大家能及時改正。洪永祥醫師也為此列出10大養癌的壞習慣清單:第十名:喜歡喝會燙口的熱湯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逾攝氏65度C的熱飲,定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口腔是身體非常耐熱的部位,通常可以容忍到約攝氏60度C左右,黏膜被湯燙傷約3天左右的時間就能修復好,但若不停反覆傷害黏膜,在來不及修復的情況下,也可能提高罹患口腔癌與食道癌的風險。洪永祥醫師建議民眾遇到感覺會燙口的熱湯熱飲,務必再放涼一些再入口。第九名:保麗龍碗裝泡麵並用書本重壓在講到泡麵之前先來澄清一下用紙杯塑膠蓋裝熱騰騰咖啡會不會致癌?台灣人愛喝咖啡出名,根據國際咖啡組織(ICO)統計,台灣人2021年全年咖啡消費總數約28.5億杯,平均每人每年約喝122杯,一大早上班族都會人手拿著一杯用紙杯與塑膠蓋的熱咖啡,大約於 2013 年傳出熱咖啡杯蓋會致癌, 6 號PS(聚苯乙烯)杯蓋不夠耐熱,溶出致癌物苯化合物的疑慮,衛福部當時也公開澄清,6 號塑膠的標準為耐熱度攝氏 95 度、持續 30 分鐘的條件,強調正確使用就不用擔心。後來咖啡業者改用更耐高溫5號 PP聚丙烯可耐熱達100-140度。來消除大家喝熱咖啡致癌的疑慮。洪永祥醫師表示,基本上若業者守法照規定來,喝熱咖啡用紙杯裝與塑膠蓋還算安全,但這邊要特別提醒當心的反而是泡麵碗,很多6號塑膠會使用在泡麵碗,現在市售的泡麵碗大多為紙盒容器,但仍有少部分附的是保麗龍碗,如果燒開水沖泡麵、又用鋁箔蓋上再壓一本厚厚的書泡好幾分鐘,高溫悶燒,這樣就可能超過 6 號塑膠的耐熱使用範圍,而 6 號塑膠在動物實驗中確實會增加動物的罹癌風險,長期累積恐對人體產生致癌風險。洪永祥醫師建議建議,外帶咖啡還是自備不銹鋼或陶瓷保溫杯、泡泡麵還是用陶瓷碗最安全。第八名:喜歡吃烤焦的食物很多人喜歡焦香美味:烤肉、烤麵包、焦掉的鍋貼、鍋巴等,肉類的脂肪和蛋白質燒焦產生危險的致癌物是多環芳香烴,這是在人類已經發現有致癌風險的一級致癌物。而鍋貼麵皮麵包是澱粉,產生的致癌物是丙烯醯胺,這個物質是歐盟食品安全局在2015年發現在動物實驗具有致癌風險,認為不管任何族群都可能造成癌症發生的增加,因此在2017年入法,歐洲要求速食店提供的產品需抽查丙烯醯胺濃度,而美國FDA要求洋芋片及餅乾廠商需提供產品丙烯醯胺的濃度於成分表。洪永祥醫師說明,當然所有致癌物都是總量的問題,澱粉食物高溫烹煮,難免會出現丙烯醯胺,所以並不是都吃不得,但千萬不要過量。洪永祥醫師建議,烤肉烤麵包烤得金黃可以吃,但是燒焦黑就建議不要吃。建議把燒焦的部位剪掉、切掉不要吃進肚子,並且同時多攝取大量膳食纖維的蔬菜降低風險。第七名:睡覺不關燈洪永祥醫師說明,開燈睡覺有機會提高患甲狀腺癌的風險。《Cancer》癌症期刊上的一項研究顯示,比起睡眠時接觸較少光線的人來說,睡眠中長期暴露在光線之下的人,患甲狀腺癌的風險會增加55%,其中女性比男性更加高危。《美國醫學會雜誌》有研究發現,長期在睡眠時暴露在人工光線之下,會增加變肥的機會,而體重增加的比例,還會跟着光的強度而有所增加,也就是光源越強,體重便增加得越多。而肥胖又是導致多種癌症的危險因子。第六名:經常做電腦斷層檢查洪永祥醫師表示,照一次頭部電腦斷層所接受的輻射量就相當於照100次胸部X光攝影;胸部電腦斷層則相當於照350次胸部X光攝影。 刊登在美國權威期刊《循環(Circulation)》一項研究發現,經常重複接受複雜影像檢查者會罹癌風險會增加,其中電腦斷層和心臟導管檢查是主要的輻射來源,占了81%。電腦斷層仍是X光攝影的一種,因此會有輻射致癌風險。美國《消費者報告》曾報導一項研究發現,電腦斷層攝影(CT)釋放的輻射,每年可能導致2.9萬美國人罹患癌症,其中婦女占三分之二。洪永祥醫師建議,每個病人一年照胸部X光最好不要超過50次,而電腦斷層則是除非必要才做。第五名:不喜歡刷牙漱口洪永祥醫師提到,頭頸部癌在台灣的發生率節節升高,其中以口腔鱗狀細胞癌佔多數,以前都認為與抽菸、喝酒、檳榔或人類乳突狀病毒(HPV)有關,但是口腔裡面的細菌也是不是可能會引起口腔鱗狀細胞癌?以前的研究指出口腔的細菌也可能會引起腸胃道癌症,但是會不會也引起口腔內的癌症,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在最近的研究已發現口腔內的細菌可能引起胰臟癌、大腸癌及口腔癌等。其中最顯著的例子也是影響人類健康最大的是幽門桿菌,幽門桿菌會引發胃癌或胃淋巴瘤。洪永祥醫師建議,每天記得刷牙漱口做好口腔的清潔習慣第四名:經常裝潢住家與買新櫥櫃洪永祥醫師表示,2004年國際癌症研究署把甲醛歸類為一級致癌物,根據統計,有4成的5年裝潢仍然偵測出甲醛超標,卻只有不到30%消費者知道建材或家具中會有甲醛氣味殘留,最長需要15年才能完全揮發。 洪永祥醫師說明,長時間的甲醛曝露,除致癌外會導致頭暈、噁心、嘔吐,學齡前兒童更容易受到影響,造成過敏性鼻炎、氣喘等問題,甚至肝腎都會出狀況。洪永祥醫師建議,裝潢可選擇通過綠建築標章的產品,或是低甲醛建材;選擇建材櫥櫃時,可先試聞氣味,若氣味刺鼻則建議不要購買。也可選甲醛多已揮發完全的中古家具,或採用原木建材與家具,避免毒害。第三名:喜歡吃加工紅肉洪永祥醫師提到,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已宣布將「加工肉品」列為一級致癌物(充分證據顯示對人類致癌),而紅肉則被列為2A級致癌物(很可能對人類致癌),該署指出,加工肉品及紅肉的攝取量與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都有劑量效應關係,每天食用50克的加工肉品會增加18% 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每天食用100克的紅肉會增加17% 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洪永祥醫師解釋,國人過去1天紅肉攝取量超過100公克者就高達24.3%。進一步分年齡看,有36.8%的13歲至15歲的青少年每日紅肉攝取超過100公克!洪永祥醫師建議,日常最好遠離加工肉品及少吃紅肉(豬、羊、牛),以魚肉、禽肉等白肉來取代紅肉,攝取同時多吃天然蔬果。第二名:久坐洪永祥醫師解釋,所謂的久坐,是指睡覺除外每天坐著或躺著6個小時及以上,「久坐不動」是非常確定致癌危險因子。許多研究表明,久坐的生活方式與增加罹患各種癌症風險相關。2022年,知名期刊《歐洲流行病雜誌》刊登了一篇綜述論文,研究人員納入了來自 77 項原始研究超过 200,000 個癌症病例。研究發現,久坐行為會增加罹患六種癌症的風險,乳腺癌發病率增加8%、結腸癌增加25%、前列腺癌增加8%、直腸癌增加7%、子宮內膜癌增加29%和卵巢癌增加29%。另外,久坐行為還能導致癌症患者生存率下降,其中結直腸癌患者確診後的久坐行為增加其特異性死亡風險61%。洪永祥醫師建議,民眾買個會升降的辦公桌儘量站著辦公腿酸再坐,減少坐沙發看電視時間且每坐三十分鐘起來伸展與活動。第一名:吃太甜太鹹洪永祥醫師提到,先前美國研究人員給小鼠餵食含糖很高的加工食品,結果發現,小鼠罹患乳腺癌的風險增高,且增加癌細胞存在擴散到肺部的潛在風險。另一項加拿大魁北克拉瓦爾大學的研究也顯示,每週喝3杯以上、每杯約355毫升含糖飲料的女性,乳房組織密度會增加,提高細胞癌變的風險。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說癌細胞喜歡吃糖,事實是在食用過度的碳水化合物(例:高GI值的食物或精製糖)時,會使得血糖快速飆升而導致的體內的一連串作用而有促癌風險。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最近發表報告,指出胃癌與攝取高鹽食物關係密切。英國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所發表的研究報告如果每天吃高鹽分、醃漬類、醬菜等食物加上本身有胃幽門螺旋桿菌會增加胃癌的風險。洪永祥醫師建議,不要養壞你的味蕾,從小養成品嚐天然食物的天然美味,減少高鈉與高GI精緻糖的攝取 。
婦罹1病剩半年可活!醫曝「10大壞習慣」搖頭嘆:養出一身癌
生活習慣與健康息息相關!一名6旬婦人因吞嚥困難,就連流質食物也難以下嚥,短短半年內暴瘦了8公斤,就醫發現原來她竟是「食道癌」末期,癌細胞已轉移至肺部、肝臟,存活期大概只剩半年,醫師追問其飲食,才得知原來婦人平常會在電視機前面坐一整天,邊看電視邊喝米酒,下酒菜是醃製醬菜及重複烹煮的鹹菜肉湯,而且習慣喝燙嘴的熱湯。對此,腎臟科醫師洪永祥揭曉「10大養癌習慣」,呼籲民眾盡快戒除這些壞毛病。「10大壞習慣養出一身癌!」醫師洪永祥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除了大眾耳熟能詳的抽煙、喝酒、嚼檳榔等致癌3兄弟外,生活中也有許多地雷習慣恐增加罹癌風險,但卻非常容易被忽略,以下為10大養癌壞習慣:第10名:喜歡喝會燙口的熱湯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逾攝氏65˚C的熱飲,定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口腔是身體非常耐熱的部位,通常可以容忍到約攝氏60˚C左右,黏膜被湯燙傷約3天左右的時間就能修復好,但若不停反覆傷害黏膜,在來不及修復的情況下,也可能提高罹患口腔癌與食道癌的風險,建議燙口的熱湯、熱飲,務必放涼一些再入口。第9名:保麗龍碗裝泡麵並用書本重壓很多泡麵碗都會使用6號塑膠製成,現在市售的泡麵碗大多為紙盒容器,但仍有少部分附的是保麗龍碗,如果燒開水沖泡麵、又用鋁箔蓋壓厚書,在高溫悶燒好幾分鐘下,可能會超過6號塑膠的耐熱使用範圍,而6號塑膠在動物實驗中確實會增加動物的罹癌風險,長期累積恐對人體產生致癌風險,建議還是使用陶瓷碗泡麵最安全。第8名:喜歡吃烤焦的食物很多人喜歡焦香美味的食物,像是烤肉、烤麵包、焦掉的鍋貼、鍋巴等,但肉類和蛋白質燒焦會產生一級致癌物多環芳香烴,而澱粉類食物燒焦則會產生致癌物丙烯醯胺,建議把食物燒焦的部分去除,並多加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降低風險。第7名:睡覺不關燈開燈睡覺有機會提高患甲狀腺癌的風險,癌症期刊研究顯示,比起睡眠時接觸較少光線的人來說,睡眠中長期暴露在光線之下的人,罹患甲狀腺癌的風險會增加55%,尤其女性風險更高,而睡眠時長期暴露在人工光線下,也會增加肥胖的機率,建議關燈入睡。第6名:經常做電腦斷層檢查照一次頭部電腦斷層所接受的輻射量就相當於照100次胸部X光攝影,胸部電腦斷層則相當於照350次胸部X光攝影,研究發現經常重複接受複雜影像檢查者會增加罹癌風險,其中電腦斷層和心臟導管檢查是主要的輻射來源,占了81%,建議每人1年內照胸部X光不要超過50次,除非必要才做電腦斷層。第5名:不喜歡刷牙漱口頭頸部癌在台灣的發生率節節升高,其中以口腔鱗狀細胞癌佔多數,近期研究發現,口腔內的細菌可能引起胰臟癌、大腸癌及口腔癌等,其中對人類健康危害最大的就是幽門桿菌,恐引起胃癌或胃淋巴瘤,建議每天刷牙漱口,做好口腔的清潔工作。第4名:經常裝潢住家與買新櫥櫃根據統計,有4成的5年裝潢仍被偵測出一級致癌物甲醛超標,且甲醛氣味殘留最長需要15年才能完全揮發,長時間曝露在甲醛環境中,除了致癌外,還會導致頭暈、噁心、嘔吐、過敏性鼻炎、氣喘等問題,甚至肝腎都會出狀況,建議裝潢可選擇通過綠建築標章的產品,或採用原木建材與家具。第3名:喜歡吃加工紅肉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已將「加工肉品」列為一級致癌物,而紅肉則被列為2A級致癌物,每天食用50克的加工肉品會增加18%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每天食用100克的紅肉會增加17%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建議少吃加工肉品及紅肉,並以魚肉、禽肉等白肉來取代,同時多多攝取蔬果。第2名:久坐研究發現,久坐會增加6種罹癌風險,包括乳腺癌發病率增加8%、結腸癌增加25%、前列腺癌增加8%、直腸癌增加7%、宮內膜癌增加29%及卵巢癌增加29%,且久坐還會降低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建議盡量站著辦公,且每坐30分鐘就要起身伸展與活動。第1名:吃太甜太鹹研究顯示,每周喝3杯以上含糖飲料的女性,乳房組織密度會增加,提高細胞癌變的風險,而攝取高鹽食物則容易罹患胃癌,建議多吃天然食物,減少高鈉與高GI精緻糖的攝取。
日50歲男性員工在福島核電廠「測量輻射量」 1小時後被發現倒地身亡
日本東京電力公司14日發布公告,宣布一名任職於協力廠商的50歲男性員工,13日在福島第一核電廠內進行輻射檢測,約1小時被發現倒在員工休息室,送院搶救後仍不治身亡。據《福島中央電視台》報導,東京電力指出,該名協力廠商的50多歲男員工13日中午12時半被發現倒在福島第一核電廠的休息室內,當時他已經心肺功能停止,當天下午1時半被救護車送往醫院接受治療,經過數小時搶救,仍於13日下午死亡。據報導,該名男性員工在當天早上工作前還進行過健康檢查,當時該男子的健康狀況良好。之後他戴著全套防護服與全罩式面罩,在核電廠地下進行了約10分鐘的水質輻射量檢測作業,再來就是被人發現倒臥在休息室。東京電力宣稱,經檢測,男子的死因與輻射無關,但「根據家屬的意願,我們不予以對外公開答覆。」
車諾比「變種狼」竟有超能力 成人類抗癌新曙光
1986年4月26日蘇聯車諾比(Chernobyl)核電廠驚傳爆炸,大量的放射性物質外洩,共有56人死亡,15萬居民被迫撤離,核電廠周遭變成禁區,卻意外成為野生動物的天堂,近日科學家發現車諾比的變種狼,有望能讓人對抗癌症。車諾比核電廠1986年爆炸。據《The Telegraph》報導, 從1986年核電廠爆炸以來,人們從周邊撤離,避免受輻射侵害,禁區面積為2590平方公里,因為少了人類干擾,動物能在此繁衍,該區的輻射量為 11.28毫侖目(millirem),是一般人暴露量的6倍,儘管如此,動物還是能安全生活。核電廠控制室。據《每日郵報》報導,2014年普林斯頓大學生物學家洛夫(Cara Love)開始研究動物如何在此生存,她的團隊從狼身上採集了血液樣本,給狼戴偵測輻射量的GPS項圈,偵測輻射暴露水平。研究表明,狼每天接收致命的輻射量,但牠們的身體有非常強烈的抵抗力,這可能跟基因突變有關,專家希望藉此預防人類的癌症。該研究1月表於「綜合與比較生物學學會」(SICB)西雅圖年會。車諾比的狼和鹿。據悉,禁區內的綠色樹蛙也會變成深色或黑色,從2002年以來為增加生物多樣性,36種動物被引入該區,稀有的普氏野馬數量多了一倍。遺傳學家奧斯特蘭德(Elaine Ostrander)認為,他們有絕佳機會解釋一個關鍵問題,「如何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生存15個世代?」狐狸。
首起罕見職災!韓國空服員罹胃癌逝世 遭證實與「宇宙輻射量」有關
韓國大韓航空一名空服員因胃癌過世,而且被認定可能是因為長期受太空輻射問題影響,進而導致職業災害,同時也成為韓國因輻射造成職業災害的首例案件。根據《韓聯社》報導,該名宋姓男空服員自1995年開始在大韓航空上班,直至2021年為止平均每年飛行時數為1022小時,其中甚至有一半都是往返美洲和非洲的長途航班。據悉,搭機時的宇宙輻射影響會增加至5倍以上,也因為空氣太過於稀薄,因此會導致缺乏足夠的大氣層來阻擋宇宙的輻射。對此,大韓航空就表示,他們已設法確保機組人員每年累積的輻射暴露量不超過6毫西弗(mSv);且宋男罹患胃癌的原因目前排除和輻射相關。首爾南方的職業病判定委員會則表示,宋姓死者累積輻射暴露量恐高於實測值,而且因為長途航線性質,還有飲食不規律等原因,可能與癌症存在著因果關係。宇宙輻射對於偶爾搭乘飛機的旅客不會有影響,但是相較長時間停留在空中的機長或空服員等人影響較大。根據原子力安全委員會每年紀錄的「環境輻射安全管理調查結果」報告中顯示,自2017年至2021年的這五年以來,空服員們最大輻射暴露平均為5.42毫西弗,高出一般民眾的5倍左右。
福島核電廠「廢水輸送管脫落」廢水噴到5人 2人輻射超標送醫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又發生意外,負責營運的東京電力公司(TEPCO)表示,25日有5名工作人員在清洗核汙水處理設備時,因為臨時設置的軟管脫落,導致所有人被含有放射性物質的核廢水潑到,所有人員當時都穿著防護服,但其中兩人在經過去污作業後,輻射劑量仍然高於標準,需送醫進一步觀察。根據日本《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5名協力廠商的作業員25日上午10點30分左右,在清洗處理污染水淨化裝置的管線內部時,因為輸送含輻射性物質廢液的軟管脫落,導致約100毫升的廢液噴出,5名作業員均被濺到,其中4名作業員的皮膚沾到了廢液。根據東電表示,作業員均穿戴防護衣及防毒面具,據稱他們沒有將放射性物質攝入體內。東電當時用水讓他們清洗身體,但是有兩人即使經過9小時,輻射量仍未下降到一定的水準以下,因此被送至福島縣立醫科大學持續接受去污治療,據了解,其中一名20多歲工人全身接觸到放射性汙染,而40多歲工人則是雙手、下半身接觸到放射性汙染。福島第一核電廠在2011年3月11日因為東日本大地震遭海嘯侵襲,引發爐心熔毀,因此引入大量海水冷卻,而這些受污染的核廢水經處理後貯存在電廠內,日本自今年8月24日開始排放福島含氚處理水入海,引發國際關注。東電指出,5名工人中有4人的皮膚接觸到核廢水。(圖/翻攝自推特)
旅客攜「保健石」入境 輻射竟超標1050倍
大陸大連海關表示,一名旅客入境通過輻射監測門時,警報響起,而他攜帶一袋「保健石」,輻射超標1050倍,其中的放射性物質釷-232還是致癌物質。這讓網友直呼,「同航班太慘了。」據《九派新聞》報導,大連海關22日表示,大連周水子機場海關發現一名入境旅客,經過核輻射監測門時,警報響起,他攜帶「保健石」,輻射量達每小時105微西弗,輻射超標1050倍。儀器分析結果出爐,竟發現保健石有放射性物質釷-232,質釷-232曾被世界衛生組織癌症研究機構,列為1類致癌物清單。此文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同航班太慘了」、「同機人員也會受到核輻射傷害吧!也不說是從哪個國家搞到的害人貨」、「什麼保健石有這功效,都不用藥了,直接把人送走」、「讓他吃了」、「間諜」、「怎麼帶上飛機的,上飛機之前也得安檢呀」。據了解,釷-232易吸收中子變成鈾-233,而鈾-233容易發生核分裂,含釷-232的二氧化釷懸浮液,曾被當診斷的造影劑,俗稱釷造影劑,不過因為接受釷造影劑的患者,有65%長肝腫瘤,所以目前已被棄用,釷-232也被列為致癌物質。此外,類似事件在大陸也不是第一起,沈陽海關7月發現旅客帶15條保健石項鍊入境,輻射量每小時約46微西弗,輻射超標468倍,保健石分析後有放射性物質鋇-133和釷-232。
大陸民眾搶購「核輻射檢測儀」 卻發現住家輻射值最高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於24日開始排放核廢水到太平洋,不只讓中韓台等國掀起「囤鹽潮」,就連中國大陸的核輻射檢測儀也被搶購一空。對此,有民眾收到貨品後便開始四處測量,沒想到卻意外發現核輻射量最高的地方,竟然是自己的住家!據《環球網》的報導,許多核輻射檢測儀產品的介面上都會顯示,儀器可以測出X射線、β射線等輻射,也可測量食品、化妝品、大理石等,因此完全可用於室內的居家測量。對此,浙江人夏雲琪也向記者表示,因為家住沿海城市,生怕受核輻射影響,因此他也買了一個測量儀。沒想到在住家和社區周圍測試後,他發現家裡顯示的輻射值最大,「在戶外測量,儀器顯示只有0.06-0.08μSv/h,但拿到室內反而升高了,有0.1-0.2μSv/h。」有人因此懷疑,是不是建材可能含有輻射?記者為此在8月29日來到位於上城區的中豪建材市場,並諮詢了幾家販售石材、板材、裝飾材料、陶瓷衛浴的店家。老闆們都聲稱,自家產品沒有輻射,不過他們並沒有拿出核輻射相關的檢測報告,石材上也沒有標註安全等級。其中一位店主聲稱,花崗岩、大理石等石材都可能會出現輻射問題,因為天然石材含有一些天然礦物,可能存在一些對人體有害的元素,但消費者選購時不必過分擔憂,因為「要說放射性的話,其實我們身邊很多東西都有放射性,只要不超過標準就對人體無害,我們生產的原材料都是經過檢測的,不會出現輻射量超標的情況。」另一位老闆則指出,「一般而言,天然大理石輻射相對高於人工大理石。如果擔心輻射問題,建議選擇人工大理石。的確有不少人在選購大理石材時會擔憂輻射,如果有買家特別擔心輻射,我會告訴他們不用糾結,買人造的。」瓷磚店老闆黃進也提醒,如果擔心輻射、甲醛等一些裝修材料可能存在的危害,建議選擇正規的廠家,知名的品牌,並且在裝修材料的時候問清楚相應的質檢標準和質檢證書。對此,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則告訴記者,「受檢測方式和精度限制,老百姓自己購買核輻射檢測儀測量意義不大。在家裡頭測輻射值有波動,跟建材可能有一定關係。」事實上,為驗證「大理石輻射危害健康」的真實性,中國官媒《央視》過去就曾做過調查報導,當時清華大學輻射防護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朱立在建材市場上,使用專業儀器對大理石輻射的放射值進行現場檢測。結果顯示,幾款大理石樣品均屬於A類建材,可以安全使用,使用範圍不受限制。而《央視》也對市面上各類建材的放射性,請權威機構進行了科學檢測。檢測人員事後表示,「送檢的大理石樣品,檢測出的放射性均較低,甚至比木材、玻璃和瓷磚還要低,但都在國家對於放射性的控制標準之內,因此不必恐慌。」至於在家中測得的核輻射值究竟要多少劑量才是安全的?記者詢問國家核安全局官網發現,中國國家標準對公眾接受的輻射劑量限值為每年1毫西弗(mSv),這與國際原子能總署設定的標準是一致的。
謝長廷指「微量放射性元素」對人體有益 毒物專家:盡量不要接觸
日本政府讓福島核電廠的核廢水排入大海,引發周邊國家抗議與禁止當地漁產品進口,當中核廢水放入後水質與魚類是否會含有「放射性元素」受到討論。中華民國駐日代表謝長廷就在臉書上認為,「微量的放射性元素反而對身體有益」,但毒物專家就認為,沒有相關數據可以顯示對人體有益,認為最好盡量不要接觸。謝長廷在臉書發文寫出,「微量的放射性元素反而對身體有益,例如北投溫泉、日本玉川溫泉,因為兩地溫泉都有一種特別的北投石,含有微量鐳,研究對健康有益」,他認為「幾十年前美國的教授トーマス・ラッキー (Thomas Donnell Luckey)曾經受NASA委託,研究太空人在放射性較高的地方生活對其健康的影響,他經過十多年研究得出結論,就是低度放射線反而對健康有益,後來不少研究報告肯定其說,這也就是激活療法(Hormesis)的依據,在世界各地有健康中心」。微量的放射性元素對身體有益的言論,引發網友高度討論,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教授顏宗海受訪時就表示,輻射在大自然中無所不在,包括照X光、搭飛機等都會接觸到低劑量的輻射,但根據接觸量,每照一次X光,暴露的輻射量是0.02毫西弗,每人每年暴露劑量不能超過1毫西弗。顏宗海認為以醫學觀點來看,輻射物質對人體是沒有好處的,如果沒有必要,都建議盡量不要接觸,科學家居禮夫人在1898年發現鐳,之後研究指出,如果長期接觸,可能會沈積在骨頭裡,恐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
日本父母憂心重引311悲劇 自費檢測福島核汙水
日本從24日起開始排放福島的核汙水,時至今日依舊引發不少國際爭議。而在日本當地,有一群憂心後代子孫安危的父母親們,自掏腰包檢驗福島的海水與海產,深怕核汙水排入大海此舉會影響到環境生態。根據《NBC NEWS》報導指出 ,這個名為「Tarachine」的非營利組織,其內部成員大多是有子女的父母,該組織成立於福島和災後,當時他們透過民眾的捐款買入專業的檢驗設備,接著透過自學、與專業學者合作,持續監督福島當地的輻射量變化。「Tarachine」的實驗室負責人木村愛表示,在大自然的幫助下,福島當地的輻射量經過了12年才下降,但福島當地居民也忍受了12年。而在日本政府決定排放處理後的福島核汙水後,又讓他們感到憂心忡忡,木村愛表示「我擔心的是那負面的遺留,也就是汙染」。目前「Tarachine」已經開始針對福島核汙水排放現場的海水進行取樣,同時也將附近的漁產等樣本送交機器化驗。木村愛表示,他擔心核汙水的排放可能會破壞福島當地生態系統的未來,更擔憂12年前的悲劇可能會再次上演。
福島核廢水今排入海 藍營批政府「遇到日本就腳軟」
日本東京電力公司今(24日)上午宣布,預計核處理水排海作業預計於當地時間24日下午1時(台灣時間中午12時)開始。台中市議會國民黨團今天開記者會,譴責中央政府「遇到日本就腳軟」,鄰近國家陸續反彈並抵制,但民進黨對這樣重大的食安危機不僅沒反對也沒作為,要求中央拿出具體作為守護民眾健康。根據日本《NHK》報導,東京電力公司24日在記者會上表示,經過濃度檢測,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核汙水的含氚量遠低於排放標準,且目前氣象條件沒問題,因此會依照政府計畫,於24日下午1時將核處理水排入海中。日本稱核廢水已經過處理、稀釋達安全標準。台中市議會國民黨團書記長黃馨慧說,福島核廢水是核災時機組爐心熔毀,用來冷卻反應爐的水,跟一般的核廢水不同,這關乎老百姓的健康,鄰近國家群起反對,但民進黨政府卻態度消極,「台灣孩子的餐桌要考誰守護?」。議員李中表示,日本選擇最便宜、外部處理成本最高的方法處理核廢水,對人類社會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全世界都要抵制,民進黨政府卻沒反對也沒作為。議員黃健豪說,汙染水有很多放射性元素,沒人可以保證沒有任何問題,請中央政府嚴正表態;議員羅廷瑋說,執政黨無能「遇到日本就腳軟」,至少要負起最基本的責任,告訴國民哪些東西可能有潛在的風險;議員黃家恬指出,今天排放核廢水後,台灣針對氚的檢驗量足夠嗎?未來的監測計畫是什麼?應說清楚。國民黨立委參選人廖偉翔批,日本處理過程中沒有足夠測試,無法讓人民安心,台灣政府卻毫無作為;立委參選人林家興也說,周邊各國都有禁令出來,但台灣毫無作為,原能會甚至說屆時到台灣輻射量可忽略,難道台灣人的健康是可忽略的嗎?請說清楚。國民黨立委楊瓊瓔指出,不管中央是基於台日友誼還是政治利益,還是要將國人的食安放在第一位,提出三大要求包括對日本政府表達嚴正聲明,若核汙水造成漁業損失及國民健康威脅應負賠償責任;擬定監測內容公布方法讓國人安心;定期派員至福島審視排放是否符合標準。
心跳不規律恐導致中風發生! 台大團隊最新技術精準治療心房顫動
你知道心跳怎麼來的嗎?正常人的心臟在右心房有個節律點,叫竇房節,控制心臟每分鐘收縮60到100次。如果心臟不正常放電,就會導致心跳次數與頻率不正常,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心律不整。若此心律不整是因為心房快速不規律的收縮,就是心房顫動。心臟不正常放電 心跳過快、不規律導致心房顫動臺大醫院心血管內科劉言彬醫師表示,所謂心房顫動,其實就是心房的電生理出了問題,產生不規則、不正常的放電。心房會做非常快速的收縮,可以達到每分鐘350下到600下。而這樣的收縮會產生成兩個主要的問題:1.心臟沒有有效的收縮,血液在心房內的流動變得比較慢,容易形成血栓造成中風。2.引起心跳快、不規則的收縮,這種快速的收縮會引起病人心悸、頭暈、運動耐受性不佳的情況。治療心房顫動 降低發生中風的風險心房顫動最擔心的是引起中風發生,患者可以使用口服抗凝血藥物控制心房顫動並降低中風的風險,心律不整藥物亦可以控制心房顫動的發生。而使用心導管消融術,也就是所謂的電燒手術,是另一個有效的方法。劉言彬醫師說,以藥物控制心房顫動的復發比例大約是50%,而接受心導管消融術(電燒手術)的狀況下約可以降低到30%以下。心導管消融術(電燒手術)能從根本解決心房顫動問題臺大醫院團隊心導管團隊表示,藥物控制只是治標無法治本,電燒手術才能從病因改變心房顫動的狀況。目前臺大醫院使用最新的導管技術監測電燒手術,降低手術風險。臺大醫院心血管內科賀立婷醫師說:「過去診斷心房顫動的導管沒有那麼進步,診斷的精細度不高,治療的效果和安全度比較沒有辦法預期。」賀立婷醫師補充,現在有比較好的器材,包含電燒的管子,除了電燒的功能,前方還有一個壓力感測器,可以告訴醫師導管是否以正確的壓力碰觸心臟,增加治療的有效性,並且避免碰觸壓力太大,心臟發生破裂、出血等狀況的風險,大大增加了手術的成功機率。心臟內超音波導管 輔助電燒手術順利進行另一個臺大醫院心導管團隊的利器,則是使用最新心臟內超音波導管,不只讓電燒精準度提升,更大幅降低放射線使用時間。過去電燒手術時,多是使用X光來定位電燒管的位置,一次手術幾乎等於拍了一千張X光。但近年來有新型的技術,藉由心臟內超音波導管即時觀察心臟模擬畫面,讓醫師執行手術更精確、更快速、更安全,也降低病患受到的輻射量。臺大醫院心血管內科林廷澤醫師說明,這個新的超音波叫「心臟體內超音波」,簡稱為ICE,可以建構整個心臟的構造,即時顯示手術時管子的位置,取代傳統X光一張一張拍攝的方法,降低輻射量的同時也加速了手術時間、增加手術安全性。疑似心房顫動症狀 醫師籲盡速就醫臺大醫院心血管內科林亮宇醫師分享,數據顯示心房顫動的治療越早開始越好,心房顫動時間久了,病變位置會擴大,再進行手術的治療效果會比一開始要差,復發的機率也會增加。林亮宇醫師最後也提醒大家,心房顫動引起的中風無法預知,有可能隨時發生。如果覺得有心悸、心跳比較快、心跳不規則、頭暈,或是甚至喘、冒冷汗,一定要去看心臟科醫生,看看是不是有心房顫動的發生。
微波輻射會致癌?營養師揭驚人真相:4情況更危險 「這些食物」別加熱
現在的超商除了販賣飲料、零食,也有各式熟食或微波食品供選擇,是許多人快速解決三餐的首選,但也引發不少健康疑慮。對此,營養師高敏敏發文揭開真相,指很多人認為微波爐的輻射會致癌,其實微波爐的輻射量非常低,不對對人體造成影響,所以比起微波爐輻射,更要當心以下4大風險。重複加熱使營養流失:重複加熱除了會滋生細菌,還會造成營養流失,建議加熱以一次為限。隔夜菜易變質:吃過的食物請勿放置隔夜,以免口水造成食物污染。建議如果要保存成便當,在吃之前就先盛好再做享用。微波時間過長:大家應該都聽過,食物復熱時一定要完全加熱,但為什麼不能加熱至可以食用的溫度即可呢?其實就是因為加熱可以達到殺菌的效果,將食品加熱超過70°C 較能有效殺菌,但過長的微波時間會使食物變成硬塊,過短又會使食物無法熟透,建議多加注意微波時間保鮮膜、塑膠:微波前建議將各種塑料做拆除,如保鮮膜、塑膠等 以免誤食塑化劑。不過比較特殊的是便利商店的塑膠包裝,通常都是無安全疑慮的,可以直接微波。高敏敏強調,微波純粹就是在釋放熱能,不會殘留在食物當中,要當心的反而是微波食品當中的鈉含量跟營養素易流失的問題。另外,營養師也提醒,4種物品千萬不要微波,,包括密封食物、金屬容器、有皮食物及有殼食物,否則有可能引發爆炸,不可不慎。
「乳癌傳統治療」易增心血管風險 弧形刀新技術減少器官輻射量
64歲的王女士是左側乳癌患者,至亞東醫院就診後隨即安排手術切除乳房腫瘤,並進行病理檢測,發現有多顆淋巴結轉移,術後陸續接受化療等藥物治療及放射治療。乳癌患者經由手術後的藥物治療、放射治療可以減少復發並提高存活率,然而對於左側乳癌患者,接受乳房及淋巴區域的放射治療時,因位於乳房附近的心臓也接受了部份輻射劑量,進而增加晚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為避免此狀況,亞東醫院放射腫瘤科侯沛羽醫師特別採用弧形刀放射治療,不僅同時兼顧療效,也較傳統放療更能保護心肺,減少治療的副作用。以心臟超音波追蹤王女士放療前及放療3年後的左心室收縮功能,顯示其心臟收縮功能皆未受到影響,保障了病患的心臟功能與生活品質。弧形刀(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放射治療技術,藉由360度全體積弧形式調控治療,使多個不同角度的放射線進入體表,不但能避開照野附近的心、肺等內臟器官,也提供乳房最優化的放射劑量分佈。侯沛羽醫師表示,針對乳癌病友接受乳房及淋巴區域放射治療時,在臨床治療上使用弧形刀技術,可有效減少心、肺、對側乳房、食道等器官受到的輻射劑量,進而降低心肺毒性和副作用。亞東醫院乳癌病人接受高端先進的弧形刀放療,及其治療後保留心臟功能的優異成果,近兩年亦分別發表於國際知名的學術期刊(Cancers,2021)及 (Bioengineering,2022)。
超偶女神癌逝...每天逾7人死於乳癌 「這樣做」降低4成風險
藝人朱俐靜4日由家人證實因乳癌過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乳癌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2020年將近70萬人死於乳癌。依據衛生福利部109年死因統計資料,有2655名女性死於乳癌,平均每天約7.3人死於乳癌,是婦女癌症死亡率的第3位。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女性朋友們,要正視乳癌定期篩檢的重要性,定期篩檢可以降低41%的乳癌死亡風險,並減少30%的晚期乳癌發生率。造成乳癌的危險因子包括:老化、基因變異、生育因子(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晚生育、未曾哺乳等)、具有乳癌家族史、相關病史(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及肥胖等。其中菸、酒、飲食、身體活動等因素,可以透過健康的生活型態加以預防。美國癌症研究所指出38%的乳癌是可以被預防,女性朋友們在年輕時就要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包含:飲食均衡、規律身體活動、維持理想體重、遠離菸酒等致癌因子、適時釋放自我的身心壓力等。而乳房X光攝影可用來偵測乳房的鈣化點或微小腫瘤,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根據我國實證研究,大規模篩檢能降低41%的乳癌死亡風險,並減少30%的晚期乳癌發生率。至於檢查過程暴露放射線的安全性議題,取決於使用劑量、篩檢開始的年齡、篩檢頻率等,依據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資料,單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接受的輻射量約為0.7毫西弗劑量;美國保健物理學會指出,人體每年接受低於50毫西弗劑量的輻射,並無明顯致癌效應發生,民眾無須過度擔心。
戰火焚燒車諾比破萬公頃林地 俄軍阻擋消防滅火…核汙染恐波及歐洲
在俄烏戰爭開始沒多久後,烏克蘭境內的車諾比電廠就遭到俄軍佔領,而也因為戰火的關係,電廠周遭森林因此起火燃燒。而烏克蘭議會表示,由於俄軍阻止烏克蘭消防員進入森林內救火,如果放任野火持續蔓延,核汙染將會被釋放到大氣中,透過風帶往烏克蘭、白俄與其他歐洲國家。烏克蘭議會於27日發文,內容中表示自從俄軍佔領車諾比電廠後,廠區附近的森林因為戰火的關係發生火災,由於風勢與乾燥氣候的助長,目前車諾比境內已有31處火災。而即便烏克蘭消防隊想要進入滅火,但也因為俄羅斯軍隊的阻撓而無法成行。烏克蘭人權監察員丹尼索娃(Lyudmyla Denisova)表示,由於車諾比森林不斷燃燒,放射性核素也因為大火而被釋放到大氣中,在強風的助長下,核汙染將會波及波蘭、白俄羅斯等歐洲國家。丹尼索娃也希望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能派遣消防員前往撲滅火焰,更希望俄羅斯軍隊能撤出車諾比。據悉,在這場戰事中,車諾比核電廠多次登上國際版面。斯拉夫蒂奇市長福米切夫(Yuri Fomichev)也曾表示,車諾比核電廠雖然並非是一個可以正常運作的核電廠,可是仍然需要確保所有系統正常運作。但由於俄軍包圍的關係,工人的精神與注意力會越來越差,這絕對是一種安全上的威脅。9日與11日也兩度傳出電廠內電力供應被切斷,安全系統因此面臨停擺危機,烏克蘭當局也2度進入核電廠進行搶修。根據紀錄,車諾比電廠附近森林也曾在2020年發生2次森林大火,火勢分別燒毀100公頃、20公頃的林地,而當地的輻射量也因為火災的關係,瞬間值一度高出正常數值的16倍之多。
睡前愛玩手機注意 當心「這些問題」找上門
許多人喜歡在睡前玩手機,殊不知此舉會造成眼睛極大的負擔。北京大學首鋼醫院神經外科醫師趙興華表示,躺在床上滑手機有可能造成視疲勞,導致視力下降變成近視,甚至誘發青光眼,引起角膜上皮脫落,不可不注意。醫師說明睡前玩手機會導致視覺疲勞,容易誘發青光眼。(圖/翻攝自微博)根據《人民日報》報導,趙興華指出,不少人喜歡在睡前關燈躺在床上玩手機,但時間久了恐會對眼睛造成極大危害,在黑暗中滑手機除了會引起視疲勞,導致近視、散光,「尤其在側躺時,兩個眼睛壓力不同,更容易產生散光症狀。」趙興華表示,躺在床上時若姿勢不對,呈半坐位的姿勢靠躺在床頭,則可能讓頸部的曲度嚴重變形,「若長時間保持姿勢不變,就會容易引起頸部肌肉受牽拉,會導致椎間盤的前後方壓力不一致,這樣會誘發頸椎病。」此外,趙興華指出,睡前不建議玩手機的第三個原因,是擔心人們在入睡前若看到了讓人反應過大的新聞或者影片,將會導致腦細胞過度活躍,不利於睡眠,進而產生失眠症狀,長時間失眠則容易引起一連串的健康問題。最後,趙興華表示,手機的輻射量雖然不大,但長時間在黑暗中玩手機,容易加重細胞色素的沉積,對皮膚有害;另外,他也指出,關燈玩手機會造成眼睛瞳孔散大,堵塞眼內液體的循環流通,很容易造成青光眼,也容易引起眼睛腫脹、眼乾、產生異物感等,而在黑暗中,手機螢幕亮度過大,也會使得眼睛淚液成分改變甚至減少,嚴重者將導致角膜上皮脫落,不可小覷。
傳統兒童心律不整手術輻射強 3D立體定位系統達成「零」輻射
國內約有五十萬人有心律不整的問題,其中心房顫動是老年族群心律不整中最常見的症狀,而多數的民眾對心房顫動的篩檢意識低,不了解該病可能帶來的嚴重問題。除了高齡族群外,兒童也會有心律不整問題,其中最常見的兒童心律不整為心搏過速,若是藥物無法控制或是狀況嚴重時,則需考慮進行心導管手術,但手術需仰賴X光透視機輔助,間接導致兒童暴露在輻射之下,增加可能產生的後遺症。臺中榮民總醫院教學部副主任李必昌指出,台灣心律不整盛行率大概為全人口的1-2%,一般成年人的心跳為每分鐘60-100下,新生兒為每分鐘120-160下,心臟節律不正常,過快、過慢或不規則都屬於「心律不整」。孩童心律不整的盛行率大約為0.1-0.15%,又可細分為心搏過速、心搏過緩、早期收縮三大類,其中心搏過速最為常見。李必昌副主任進一步說明,孩童的心搏過速是心跳由於某些因素(例如:發燒、拉肚子、緊張、運動等)突然增快到平時心跳數的上限以上,通常高達每分鐘200下以上,此時孩童會感覺到胸痛、胸悶、心悸,也可能有呼吸困難、易喘、暈眩,甚至嚴重會導致暈厥。然而,孩童對於症狀較不易表達,因此家長可能較難察覺。家長平時應多觀察孩子的活動狀況、食慾與情緒狀態,若發現孩童有焦躁、不安,和日常表現不同的狀況就需多加留意。過往在兒童心律不整治療上仍有許多瓶頸,李必昌副主任表示,針對4歲以上或是體重15公斤以上孩童,且藥物無法控制或症狀嚴重者,建議採取導管治療。然而過去傳統電氣燒灼術放置心導管時,為確認導管路徑與放置位置,需X光透視機的輔助,每次發射總輻射量約為4至6毫西弗,相當於照射200至600張胸部X光,孩童長期暴露在輻射下,可能增加未來罹癌風險,也對往後孩童甲狀腺、性腺有較大的影響。近五年來,3D立體定位系統已使用在孩童電燒手術上,李必昌副主任表示, 3D立體定位系統能幫助醫師精準判讀導管的位置與心臟訊號,且透過3D立體定位系統加上超音波導引,能實現「零輻射」心律不整導管手術,突破以往孩童輻射累積的風險,同時也能降低醫護端暴露於輻射的危害。除了孩童心律不整之外,心房顫動是成人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臨床試驗與治療準則委員會主任委員暨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心臟科主治醫師趙子凡指出,全台有超過30萬名心房顫動患者,盛行率約為1.7%,且每6至7位民眾中,就有一位終其一生會罹患心房顫動。年紀越大,罹患心房顫動的風險越高,臺灣80歲以上的民眾,約每10人就有1位患有心房顫動。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理事暨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律不整暨電生理中心葉勇信主任表示,心房顫動是由於心房不規則放電,導致心房出現快速紊亂的顫動,每分鐘可達到300次,由於快速、紊亂、沒有效率的收縮,心臟血流在心房裡流動狀態不佳,便容易淤積形成血栓、血塊,並隨著血流跑到身體各處,若是跑到腦部血管,就會形成中風。有不少病患心房顫動的症狀並不明顯,成為診斷最大的瓶頸,趙子凡醫師進一步說明,心房顫動不易發現,約一半的患者沒有症狀,很多患者往往都是中風後住院才發現自己有心房顫動,不論是有症狀或無症狀的患者,中風的風險一樣高,若能提早發現,即時投予治療,可減少約三分之二的中風機率。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除了針對兒童心律不整持續貢獻外,更攜手與嘉義縣、宜蘭縣、基隆市政府合作,推出心房顫動篩檢計畫,致力於篩檢出潛在心房顫動患者,及早治療減少中風風險。趙子凡醫師表示,過去藉由心房顫動篩檢計畫,找出了許多潛在患者,並提升治療率,據統計,2021年在嘉義縣與宜蘭縣,總共篩檢了兩萬多位社區民眾,其中偵測出心房顫動的人數達300多位,這些民眾大多數都不知道自己有心房顫動問題,其中已知為心房顫動患者且有在服用抗凝血劑的比例約為十分之一左右,透過篩檢與後續轉介治療,服用抗凝血劑的患者比例增加至六成左右。葉勇信主任進一步說明,國民健康署例年都會舉辦成人健檢,提供40歲以上未滿65歲民眾每3年1次、55歲以上原住民、罹患小兒麻痺且年在35歲以上者、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成人健康檢查,過去心電圖沒那麼方便,因此並未列在國民健康署成人健檢的常備項目中,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利用手持心電圖裝置的便利性,在政府行之有年的健檢中,增加心房顫動篩檢項目,經由學會的專科醫師判讀心電圖並回報衛生局,由衛生局通知建議疑似為心房顫動者,轉介到附近合適的醫療機構做後續處理。李必昌副主任提醒,由於兒童較無法有效表達自我症狀,因此家長扮演著關鍵角色,除了平時需觀察孩童的表現有無異狀外,也可以透過個人智能裝置紀錄孩童心律,監控偵測心律不整的問題。另外,心律不整與咖啡因、茶鹼有關,建議盡量少攝取,同時需適度運動、保持生活作息正常才能才維持身體的健康狀態。趙子凡醫師和葉勇信主任呼籲,心房顫動是多發性成因構成,年齡越高、或是有心臟相關病史、家族史者屬於心房顫動的高危險族群,請主動進行心房顫動篩檢,及早診斷、治療,避免嚴重併發症,也期望未來有更多縣市政府加入「心房顫動篩檢計畫」,協助民眾遠離心房顫動危機,一起為台灣人民心臟健康盡一份心力。
行政院解禁福島食品 民眾黨提3訴求表態不反對
行政院今(8)日上午召開記者會,宣布以「三原則」、「三配套」,解禁日本福島等五縣食品進口台灣;對此,民眾黨立院黨團表態不反對開放,但希望執政黨能做好開放的配套措施,並提出3大訴求,包括社會溝通、源頭管理,以及明白標示。民眾黨團表示,福島核災至今超過10年了,福島五縣地區的輻射殘留量,的確已經大幅降低,台灣和日本的環保團體也曾到福島現場了解過,但為了國人健康和食品安全,還是要全面審視。民眾黨團指出,雖然日本台灣交流協會認為「福島食品和CPTPP無關」,但民進黨政府仍執意以國際化為由,宣稱只要開放核食,就能幫助台灣在國際上爭取盟友。黨團批評,民進黨政府為了合理化核食進口,再次使出抽換概念之術,如同把反萊豬稱為反美豬,這次將核食正名為「福島五縣食品」,又拋出把核食更名為「福食」的構想,難道只要不叫核食,就不必妥善管理嗎?賣場日本食品專區示意圖。 (圖/林士傑攝)民眾黨團也表示,核輻射污染範圍受地形、風向影響,並非均勻的同心圓擴散,不是按照縣市一刀切就安全,像是埼玉縣就未被列管,但部分地區輻射量卻比被列管的群馬縣高;又例如菇類和水產輻射殘留量較高,理應被獨立列管,顯見之前光以五縣地區來管制,並不符合實際情況。民眾黨團強調,核食問題不需以媚日或反日為前提,希望政府以民眾健康為重,跳脫黨派利益與意識形態的鬥爭,在過渡時期,做好源頭管理、明白標示,尤其原產地的溯源管理,包括查廠、抽檢,都必須在開放前完成。民眾黨團認為,食安規範應涵蓋原料、再製品、調味料,甚至是食品添加劑等,不至於衝擊國內食品商。政府應做好適當標示,讓民眾充分獲得資訊,自由做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