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症
」 腸病毒 疾管署 疫情 食物中毒 重症全台單周逾2萬人染腸病毒!5歲童四肢水泡 專家估疫情持續到「這時間」
全台單周超過2萬人染腸病毒,台中更是有一名5歲女童發病四肢都是水泡,讓家長驚呼,「太可怕!」醫師表示,近期台南出現一例腸病毒克沙奇A16型,可見病毒活躍活躍。據疾管署數據,9日至16日,全台有超過2萬2313人染腸病毒,創10年同期新高,也超越今年春夏,單周329班停課,比近4年同期還高,專家估月底到跨年疫情在高原期震盪。小兒科醫師施勝桓說,近期門診腸病毒佔1/3,而且病況慘,一名5歲女童發病2天四肢滿是水泡,嘴巴更是多處潰傷,連腳底板都有,也不能穿鞋子走路,症狀緩解後變成大量脫皮。小兒科醫師胡書瑋也在「幸胡醫師」粉專發文,「這波腸病毒有出現不少青少年罹病,手腳常常破的挺厲害的,甚至有碰到高中同一班7人淪陷,雖然都是輕症,但是手腳破洞不太舒服,其中一人來我門診,原本以為是近期主流的克沙奇A6或A16,想不到抽血檢驗居然驗到71型。」疾管署說明,疾管署說明,腸病毒在家庭及人口密集的場所最容易傳播,提醒大人出外返家後,務必先更衣,在摟抱、餵食嬰幼兒前,應以肥皂正確洗手,並時常清洗及消毒幼兒常接觸物品及玩具,以降低嬰幼兒感染腸病毒的機會。家中幼兒如感染腸病毒,應在家休息並避免與其他幼兒接觸或至人口密集公共場所,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並請留意幼兒健康狀況,一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應儘速送大醫院治療,以掌握治療黃金時間。
中年男愛吃生醃海鮮 肚裡驚見7條活寄生蟲…還有無數蟲卵
大陸一名53歲曾姓男子上腹部不適近半年,最近疼痛情況更是加劇,就醫發現膽道有結石,還有7條活生生的肝吸蟲,原來他愛吃生醃海鮮。據廣州日報報導,曾男上腹部不適近半年,最近越來越痛,就醫發現有膽囊結石、膽管炎,手術後醫師更是發現,他的膽有結石,還夾出7條活生生的肝吸蟲。醫師說,原本手術只要一個多小時,但因為夾肝吸蟲延長到5個多小時,因為蟲在亂鑽,而膽道內還有無數的蟲卵,把蟲卵和蟲屍沖掉很費時。曾男坦言,他平常很愛吃生醃,如生醃蟹、生醃雪蛤,生醃魚每2個月也會吃一次,月初才大吃一次,他雖然知道有寄生蟲,但身體都沒不舒服以為沒事,他知道自己的膽有問題,可能是抵抗力太低了。南城醫院外科主任阮舜說,民眾常吃網紅生醃,體內都可能會有寄生蟲。據悉,中華肝吸蟲肝吸蟲感染症的成蟲,可以寄生在膽中20到25年,輕症者症狀不明顯,蟲體過多會引發細菌感染等。報導稱,肝吸蟲感染症事大陸最嚴重的食源性寄生蟲疾病之一,吃生醃除了有肝吸蟲,也可能用沙門氏菌等,淡水魚還是海水魚都會有大量的寄生蟲。阮舜提醒,家中切魚的砧板、菜刀要及時清洗,生熟廚具也要分開。至於要如何百分之百遠離寄生蟲,阮舜說,就是加熱。
全台單週262班停課!腸病毒創5年新高 醫揭「重症5前兆」快就醫
國內腸病毒疫情下降,惟仍高於流行閾值,據最新全國停課統計,第39週(9月22日至9月28日)單週262班,為5年同期最高,其中幼兒園197班、國小18班、托嬰中心等其他機構47班,預估疫情在11月中旬脫離流行期。對此,小兒科醫師巫漢盟列出5項重症前兆,如果孩子出現類似情形,應立即就醫。巫漢盟在臉書粉專「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小兒科巫漢盟醫師」表示,今年腸病毒疫情反常,原本應該在入秋後就漸漸脫離流行期,這次不但沒有,甚至就診人次突破以往。醫生指出,腸病毒傳染途徑主要透過腸胃道(水、糞、口、食物感染)和呼吸道(飛沫、噴嚏、咳嗽)傳播。巫漢盟進一步說明,腸病毒輕症前兆包括發燒、手足口症(四肢與臀部紅疹或水泡)、疱疹性咽峽炎(發燒、嘔吐、咽峽小水泡或潰瘍)、呼吸道及腸胃道症狀(咳嗽、鼻水、腹瀉),如果孩子出現類似狀況,建議家長讓孩子在家休息並持續觀察,嚴重時要儘速送醫;若家中有其他孩子,須做好隔離照護。醫生提醒,如果小孩有嗜睡、肢體麻痺、肌躍型抽搐、嘔吐不止、未發燒時呼吸急促及心跳加速等情形,恐怕是腸病毒重症前兆,應立即就醫。巫漢盟說,想對抗腸病毒,除了加強免疫更要充足睡眠、均衡飲食、運動,平時注重個人衛生,用肥皂勤洗手,因為酒精無法殺死腸病毒。巫漢盟建議,可以用稀釋漂白水(水:漂白水=1000cc:10cc)進行環境與物品消毒,並謹慎處理患者糞便與分泌物至康復,「這波腸病毒疫情預估在11月才會脫離流行期,大人自己也得注意,因為得到後的症狀可能比孩子嚴重更多,記得要做好衛生管理,才能避免感染喔!」
腸病毒「重症前兆」曝光 醫示警家長:別碰小孩吃剩的
疾病管制署15日表示,上周國內腸病毒疫情下降,但仍高於流行閾值,門急診就診共計15666人次,提醒家長及教托育機構保持警覺。對此,兒科醫師顏俊宇表示,已經10月中了,腸病毒仍肆虐,「真的是傻眼!」他也示警要注意小孩的重症前兆,有的話要趕快送往急診。同時更提醒,爸爸媽媽千萬不要吃小孩吃剩的食物,「不然就算大人也會難逃中標喔。」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41週(10月6日至10月12日)門急診就診計15666人次,較前一週17456人次下降10.3%,惟可能受國慶日放假部分門診休診影響,尚須觀察;近期疫情呈持平波動趨勢,處流行期病例數仍多。對此,顏俊宇醫師昨(18日)晚也在臉書發文指出,都已經10月中了,腸病毒還是肆虐,「真的是傻眼!」他最近看診持續性的目睹腸病毒的寶寶和小孩,有咽喉多處潰瘍的「疱疹性咽峽炎」,也有手腳肛門出現紅斑疹和小水泡的「手足口病」,害得很多幼兒園和小學班級都受到影響而停課,「家長老師都一起大崩潰!」顏俊宇續稱,大部分小孩病程是燒2至3天,喉嚨破洞喉嚨痛大約5至7天,身體疹子大概1至2週慢慢消退,他也示警,主要需注意有沒有重症前兆,有的話要趕快送往急診,包括:嗜睡、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突然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幸好腸病毒感染絕大部分都是輕症,接受症狀治療就會慢慢康復」。但顏俊宇也提醒家長,「要注意不要吃小孩吃剩的食物,不然就算大人也會難逃中標喔。」總之,為了避免腸病毒感染,平時就要注意個人衛生多洗手,以及避免分食及共用餐具,學校最好要定時500ppm漂白水消毒,減少同學間群聚感染的風險。
國小童中流感媽崩潰:上週才打疫苗 醫這樣說
秋冬天氣變涼,呼吸道疾病也開始蠢蠢欲動,小兒科醫師顏俊宇分享,一名國小女童打完流感疫苗,一週後中鏢,讓媽媽難以相信,他強調,「打完流感疫苗通常至少約『2週』後才會產生保護力。」顏俊宇在臉書粉專發文,診間一個國小妹妹上週才打流感疫苗,怎料高燒39度、小腿酸痛、咳嗽等,快篩發現中A流。媽媽說,「原本想說上禮拜五才打流感疫苗的,應該有保護力,然後剛好學校在準備運動會,小孩跑大隊接力腳酸很正常,結果居然還是中。」顏俊宇說「打完流感疫苗通常至少約「2週」後才會產生保護力,當然有些打完兩週後,可能因為抗體不足或型別不同,還是可能會得流感喔,但至少可以大大減少流感重症等風險。」顏俊宇表示,現在流感輕症患者沒有「公費」口服克流感,要治療只能自費,有點傷荷包。顏俊宇強調,「趁流感病毒還沒大肆擴散前,大家趕緊打流感疫苗,才能提供更完善的保護力喔。」疾管署8日表示,本年度公費流感及新冠疫苗自10月1日起正式開打,然受山陀兒颱風災防假影響,流感疫苗接種進度人數較去年同期略低,截至10月7日止,開打一週公費流感疫苗接種約73.1萬人次(疫苗接種率約11.3%),為去年同期(110.1萬)六成五;新冠疫苗則逆勢增加,開打一週接種約17.9萬人次,為去年同期8.1萬人次的2.2倍,應與兩種疫苗同時開打,增進民眾接種意願和便利性有關,兩種疫苗單日最高接種量,流感疫苗為昨(10/7)接種19.3萬,新冠疫苗為上週五(10/4)接種4.4萬。本週起各地接種服務恢復正常,預估流感疫苗單週接種可破百萬、新冠疫苗單週接種可突破20萬人次。
缺錢缺人缺設備…各措施皆未到位 居家醫療制度陷困境
衛福部健保署自2016年推動「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但醫政單位編列經費太少、人才培訓與投入不足、相關設備未到位;「缺錢、缺人、缺設備」下,使居家醫療制度如同徘徊在十字路口,沒有明確願景。「居家醫療」(日本稱「在宅醫療」)主要目的為幫助失能、行動不便者在家接受治療、減少醫院病床負擔,已獲歐美、日本等先進醫療體系認可並行之有年。日本推動在宅醫療比台灣早近20年,已成功普及化,主因是在宅醫療醫師收入多於診所醫師,新執業醫師更以投入在宅醫療為第1志願。反觀韓國因醫院一床難求而不斷增床,未以居家醫療因應,終導致醫護人員負擔過重引發抗爭。健保署2016年推動「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但缺乏急重症照護模式及配套,也未涵蓋長照機構住民,推動進度緩慢,因此今年7月1日加碼實施「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擴大居家醫療照護服務對象,讓急症患者、長照機構住民、急診感染症輕症患者都能在家、在機構住院,希望降低醫療成本、促進在地老化。但台灣醫政單位編列經費太少、人才培訓與投入不足、相關設備未到位。以經費為例,在宅醫療與整體醫療保險支出比率,台灣僅0.16%,日本占2.3%,是台灣的14倍多。雲林縣西螺鎮「好所宅診所」是雲林第1家專門型在宅醫療診所,院長黃子華以他投入3年多的經驗,認為台灣推動居家醫療面臨的困境在於健保給付仍不足,目前居家醫療醫師的收入僅約開門診的一半,所以大部分醫師不願加入,若須承作則採輪流方式,這有待逐步提高健保給付來解決。另有護理人員缺乏投入意願、急症照護設備不足的問題。缺乏護理人員方面,黃子華提到可用團體戰輪流值班,再藉提升健保給付增加薪資吸引護理人員;設備方面則有賴公部門編經費支持。據統計,若住院患者從醫院轉至住家,可減少醫院約2成病床負擔,有效緩解醫院一床難求問題。因高血壓慢性病接受居家醫療的70歲蔡阿公認為身體已不舒服,還要拚老命去醫院,單是搭車過程就很累,到醫院還有感染其他疾病的風險,居家醫療只要在家等待就好,診療費不到300元,加醫師計程車費500多元,1000元有找,實在很值得。成大醫院社區健康照護中心主任楊宜青指出,因應高齡社會在家、機構、社區的照護需求,政府推動居家醫療與在宅急症醫療政策成功於否,關鍵在於政府要用多少力道推動?有沒有完善配套措施?
輕症也打電話求助!桃園救護車遭濫用 消防籲「有需求才叫」:避免排擠資源
桃園市消防局統計,近5年桃園市消防緊急救護出勤次數逐年上升,2019年為10萬4643次,去年達12萬3356次,其中因「急病」送醫人數從2萬6907人提升至3萬4455人。基層消防呼籲民眾真有需求才叫救護車,否則會排擠資源。桃園市主計處依照消防局資料統計,近5年桃園市消防緊急救護出勤次數逐年上升,2023年達12萬3356次,與2019年相較,去年出勤次數增加1萬8713次、17.9%。去年資料中,急病送醫3萬4455人次最多,占38.8%,次為車禍受傷2萬7204人次,占30.6%。另與2019年相較,2023年送醫人次增加1萬24人次,車禍送醫從2萬9337人次下降到2萬7204人次,但急病送醫增加7548人次最多。此外救護車出勤,但未送醫次數也從2萬6023次提升到3萬5435次。基層消防反映,部分民眾認為119很方便,還不用付費,因此輕症也會打電話求助,以身體不適、不舒服為由送醫,可是「不舒服」的判斷很主觀,消防員也很難拒絕,但救護車的數量有限,有些分隊若2輛車都出勤,就要從其他分隊調派救護車支援,勢必壓縮到救護能量。基層也說,未送醫次數提升,就代表有民眾明明沒有緊急狀況,卻還是撥打119,但隊員跑一趟、了解狀況再返隊,少說也要花1小時,希望民眾能理解。另消防局也統計桃園市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傷病患急救概況,2019年時送醫2094人次,成功救回468人次。2023年1896人次,救回666人次,成功比例從22.3%提高到35.1%。主計處也分析,主因為消防局善用民間資源挹注救護車輛及裝備器材,並辦理高級救護訓練員訓練,結合學理與實務,增進到院前救護品質與處置完整性,提升患者存活率。新屋區廣濟堂昨天就捐贈1輛救護車給消防局,廣濟堂堂主黃揚修說,未來還要捐600萬的消防車。
護理師荒醫院掀關床潮!北市聯醫人力短缺...病患等嘸病床陷無解
近年醫護招募不易,在護理人員缺乏狀況下,導致多家醫院有床沒護理師的現象。有議員指出,許多民眾陳情等不到病床的問題,向台北市衛生局調閱資料後發現,其實北市近況因護理人力不足出現大量關床朝,造成民眾在急診等待病床,其實並非沒有病床可以入住,而是沒有護理師可以照顧。國民黨台北市議員詹為元表示,近期收到許多民眾陳情,去看病卻等不到病床,向衛生局調閱資料後發現,北市近日因護理人力不足出現大量關床朝,聯醫不積極招攬更多人才進來,反而減少病護比,簡直是投機取巧,只改數字不改現況,根本是治標不治本。根據衛生局資料顯示,台北市6個聯醫院區的近5年平均護病比為例,分別是2019年為10.1、2020年為9.4、2021年為7.9、2022年為7.9、2023年為9.7、2024年截至7月為止為9.5,由此可知,護士的量能越來越不足護理荒愈發嚴重。進一步檢視近5年內,台北市6個聯醫院區的未開放病床占許可病床比例,從2019年有21%、2020年有21%、2021年有24%、2022年有23%、2023年有21%ㄒ2024年截至8月只有27%。可以看出未開放病房數比例持續上升。衛生局回應,以目前急診待床情況而言,較為嚴重的是醫學中心,此與民眾就醫習慣有關,遇急症習慣前往大醫院急診,造成醫學中心急診過度壅塞,往往為了處理輕症病患,影響重症病患緊急處置,易致病患於急診室滯留時間過長,影響急診處置效率及服務品質。衛生局也訂定醫學中心急診分流獎勵辦法,對象以醫學中心待床超過24小時病患為原則,由醫師建議病患轉診至就近適當之急救責任醫院,讓一般輕、中度傷病患得到更有效率之醫療服務,近幾年的護病比大約在9至10之間,未開放床數比例偏高有多重原因,例如院區空間不足、舊病房輪流整修等,並未有惡化情況。聯合醫院表示,為提升護理人員留任並降低離職率,自2023年6月起即提高護理人員夜班津貼,小夜班每班調整為500元,大夜班每班調整為800元,並透過固定班獎勵、簽約獎助、專業能力進階獎勵等福利留住人才。另外,也與各大專護理科系及長照系學校產學合作,提供學生獎助金方案,鼓勵護理科系優秀學生畢業後從事臨床照顧服務。
腸病毒就醫人數上週破1.4萬「首周停近200班」 羅一鈞曝流行期持續至10月中下旬
國內腸病毒疫情持續,疾管署18日表示,本月8日至14日門急診就診計1.46萬人次,較前一週略升0.7%,疫情仍處於高原期,另外,開學首周停班課通報則來到192班,以幼兒園為最多。對此,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近期腸病毒南北疫情有不同,中部以北疫情已經開始下降,南部東部則還在上升,預估9月底全國疫情下降,但流行期將持續至10月中下旬才脫離。疾管署表示,腸病毒疫情仍處於流行高點(圖/報系資料照)近期觀察腸病毒疫情出現南北差異,羅一鈞表示,中部以北縣市的疫情開始下降,南部、東部則還在上升,但病毒型別沒有差異,原因還不太清楚,不排除和北部天氣已經轉涼、南部仍偏熱等氣溫因素有關,整體南部腸病毒高峰會下降相較北部晚一點。另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37周(9月8日至9月14日)門急診就診計14,598人次,較前一周(14,493人次)略升0.7%,近期就診人次呈上下波動,疫情處高原期;近四周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克沙奇A10型次之,另易引起嚴重症狀之腸病毒A71型近期未檢出,D68型則為零星檢出輕症感染個案。針對學童部分,羅一鈞表示,國內開學首周停班課數共192班,創5年來同期次高;其中147班為幼兒園、6班為國小、39班為托嬰中心,預估近期每周停班近200班的情況還會持續到9月底,之後才會明顯下降,但流行期將持續至10月中下旬才脫離。疾管署統計,今年累計5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及克沙奇A10型2例,其中4例為未滿1歲幼童,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也再次強調,腸病毒疫情持續仍高於流行閾值,加上中秋假期相聚歡慶佳節,增加病毒傳播及群聚感染風險,提醒家長和教托育機構提高警覺,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國內腸病毒疫情達高峰!開學首周已停課72班 中秋後恐衝高點
疾病管制署10日表示,國內腸病毒疫情持續,仍高於流行閾值,9月1日至9月7日門急診就診計14,241人次,與前一週14,641人次持平,疫情仍處高點,而目前學校已經開學,據疾管署最新數據顯示,全台已有72班因疫情停課,其中50班是小學、幼兒園,且中秋假期將至,家庭出遊、親友團聚、出入人潮擁擠的公共場所機會增加,疾管署呼籲大人小孩皆應注意個人衛生,落實肥皂勤洗手。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9月1日至9月7日門急診就診計14,241人次,與前一週14,641人次持平,疫情仍處高點;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克沙奇A10型次之,另易引起嚴重症狀之腸病毒A71型近期未檢出,D68型則為零星檢出輕症感染個案。2024年累計5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及克沙奇A10型2例,其中4例為未滿1歲幼童,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呼籲要做好居家環境清潔消毒,以降低病毒傳播的機會,此外,倘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應設法與其他幼兒隔離,減少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並注意嬰幼兒健康狀況,留意是否出現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把握治療黃金時間,降低重症風險。疾管署提醒,目前學校已經開學,請家長及教托育人員持續保持警覺,加強教導學童肥皂勤洗手、生病在家休息等正確防疫觀念。另外,腸病毒型別多元,目前除腸病毒A71型外,其他型別尚無疫苗可供預防,呼籲大人小孩皆應持續採行相關預防措施,包含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注意居家及學習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消毒、時常清洗及消毒幼兒常接觸物品及玩具、避免接觸感染者、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於流行期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等,才能防範社區內不同型別腸病毒之感染與侵襲。疾管署呼籲,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近13萬人上周腹瀉急診就醫! 腸病毒上周亦破1.4萬就診「創5年新高」
疾病管制署於3日表示,近期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仍未趨緩,且腹瀉群聚通報案件呈上升趨勢,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8月25日至31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達近13萬人次,較前一周略升1.3%,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惟低於2023年同期,近5周整體呈上升趨勢。疾管署亦表示,8月25日至8月31日腸病毒急診就診計14萬人次,較前一周略升2.4%,近期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處流行期且高於過去4年同期。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第35週(8月25日至31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9,536人次,較前一週127,876 人次略升1.3%,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惟低於去(2023)年同期,近5週整體而言呈上升趨勢;另全國近四週(第32至35週)共接獲98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48起,以檢出諾羅病毒(29件,占60.4%)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14件,占29.2%)。疾管署說明,近期腹瀉群聚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而細菌性病原有增加的趨勢,檢出病原以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病毒與細菌性腸胃炎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細菌性腸胃炎有時會伴隨血便或膿便,症狀可持續1至10天,病程長短取決於所感染的病原種類及個人的免疫力,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疾管署強調,病毒與細菌性腸胃炎感染期間應充分休息並補充水分與營養,必要時補充電解質,並且注意正確洗手,降低病原傳播的風險。受病患污染的器物表面,應用2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1,000 ppm)擦拭;處理患者嘔吐物及排泄物前應戴上手套與口罩,並用10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5,000 ppm)消毒清理。此外,餐飲、團膳業者應落實備餐環境消毒與清潔,並留意工作人員(尤其是廚工)衛生及健康情形,如出現嘔吐、腹瀉或發燒等症狀請暫停工作,並於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才可上班。疾管署亦表示,國內腸病毒疫情仍高於流行閾值,隨著開學季到來,學童間密切互動頻繁,使得腸病毒更易於校園間傳播,且可能成為社區及家庭之間疾病傳播的管道,增加群聚風險。籲請家長與教托育機構人員,加強教導學童落實「濕、搓、沖、捧、擦」正確勤洗手,及生病在家休息等良好衛生觀念,並注意居家、學習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與重點消毒,確保學童健康。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8月25日至8月31日門急診就診計14,279人次,較前一週13,946人次略升2.4%,近期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處流行期且高於過去4年同期;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克沙奇A10型次之,另易引起嚴重症狀之腸病毒A71型近期未檢出,D68型則為零星檢出,惟感染個案均為輕症。而2024年累計5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及克沙奇A10型2例,其中4例為未滿1歲幼童;本周各級學校已陸續開學,須注意學童間互動將增加腸病毒群聚與疫情傳播風險,呼籲民眾留意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
開學注意!腸病毒、腹瀉就醫人數雙攀升 疾管署:疫情恐燒至9月底
全台中小學將於本週五(30)開學,疾病管制署27日示警,近期監測發現腸病毒與腹瀉疫情雙雙上升,其中腸病毒反常在暑假期間沒有脫離流行,另一方面,上週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萬5895人次,較前一週121905人次上升3.27%,近4週呈上升趨勢。開學加上中秋連假,疾管署預期這兩大疫情將延燒至9月底,提醒民眾注意。疾管署疫情中心監測顯示,腸病毒疫情在上週門急診就診計13701人次,較前一週上升5.8%,近期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仍處流行期。近4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0型為多,克沙奇A16型次之,另易引起嚴重症狀的腸病毒A71型近期未檢出,D68型則為零星檢出,不過感染個案均為輕症。另一方面,上週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萬5895人次,較前一週12萬1905 人次上升3.27%,近4週呈上升趨勢,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另全國近4週(第31至34週)共接獲79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37起,以檢出諾羅病毒(21件,占56.8%)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12件,占32.4%)。疾病管制署表示,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於流行期,隨著本週校園開學,尤須注意學童間互動將增加腸病毒傳播風險,也可能增加家庭及社區群聚感染的機會。疾管署呼籲教托育機構人員與家長,務必加強教導學童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落實正確勤洗手,以及生病在家休息的防疫觀念,確保自身、同學及周遭親友的健康。近期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歷年資料顯示,腹瀉群聚場所以學校、餐飲旅宿業為主。開學日將近,籲請民眾留意飲食及手部衛生,如出現疑似症狀,除了儘速就醫外也應落實生病在家休息,以避免病毒傳播提升疫情風險。
10月大男嬰腸病毒致肺水腫!國內「打疫苗仍重症」首例 羅一鈞曝原因
國內確認首例曾經接種疫苗的腸病毒重症!疾病管制署13日公布個案是北部10個月大男嬰,因為嗜睡、發燒就醫收治加護病房,住院時一度出現肺水腫及休克情況,後續確認感染克沙奇病毒A2併發重症,且發現他曾經接種過2劑自費腸病毒疫苗。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腸病毒疫苗僅針對71型,但對於其他型別腸病毒沒有交叉保護,家長還是要做好防範措施。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8月4日至8月10日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計11381人次,較前一週11506人次基本持平,仍處於流行期,疫情傳播風險持續;近期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型」為主,另易引起嚴重症狀之腸病毒「A71型」及「D68型」為零星檢出,且感染個案均為輕症。今年累計5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及克沙奇A10型2例,其中4例為未滿1歲幼童,疾管署呼籲民眾及教托育機構人員注意預防措施及警覺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提醒,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流行期,腸病毒的傳染力強,在人與人密切接觸、互動頻繁的地方最容易傳播,例如家庭、幼兒園、安親班及托嬰中心等,籲請家長與教托育機構人員,多加留意嬰幼兒健康狀況,並加強教導學童落實肥皂勤洗手,及生病在家休息等良好衛生觀念,並注意居家、學習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與重點消毒,確保學童健康。另外,暑假期間,全家出遊時,別忘了持續落實個人防護措施,請家長協助孩童出入公共場所後正確肥皂勤洗手,避免傳染病威脅。另外,今年社區流行腸病毒以克沙奇A型為主,對腸病毒71型疫苗無交叉保護效果,打過自費腸病毒71型疫苗仍可能感染,同樣應做好防範措施。疾管署再次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駕車癲癇釀1死4傷!成大女職員曾被禁止考照 因「這公約」才重新開放
台南成功大學校區於12日發生死亡車禍,54歲成大林姓女職員因在駕車過程中癲癇發作,結果導致車輛失控,最後造成1死4傷的慘劇。後續有媒體報導指稱,原本台灣有規定癲癇患者不得考取駕照,但由於遭聯合國認定該條文涉嫌歧視,最後才於2020年有條件的開放癲癇患者考照。根據媒體報導指出,在2020年之前,台灣法令原嚴格禁止癲癇患者考取駕照。但這項規定在2006年遭到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的質疑,被認定有對身心障礙者的歧視。為了回應國際公約的要求,交通部開始著手修法。經過多年的討論和準備,台灣終於在2020年9月放寬了相關規定,允許輕症或病情可控制的癲癇患者考取駕照。但為了確保道路安全,新政策也設立了嚴格的條件。在目前現行的規定中,癲癇患者除了需要符合一般駕照體檢標準外,還必須提供醫療證明,證實在過去兩年內病情穩定無發作。此外,這類駕駛者的駕照有效期縮短為兩年,每次換照時都需要提供最近三個月內由神經專科醫師開具的診斷證明。交通部更進一步規定,若癲癇患者在持照期間發生癲癇發作或涉及交通事故,必須立即繳回駕照,並停止駕駛。要重新取得駕駛資格,患者需要提供兩年內未發作的醫療證明,才能再次參加考試。
小症狀上藥局...藥界籲政府檢討分級醫療 就醫過多加收部分負擔
藥界近年宣導「自我照護」概念,希望民眾小症狀上藥局。基層藥師協會呼籲政府全面檢討分級醫療制度,針對就醫次數過多者加收部分負擔,貧戶、重大傷病者除外。另建議比照日本,一年到藥局買藥達一定金額就能抵稅,鼓勵民眾自我照護。基層藥師協會理事長沈采穎認為,台灣看病過於方便,一些民眾認為「我付保費,高興怎麼看就怎麼看」,但這是不對的,分級醫療有全面檢討的必要。台灣自我照護產業協會理事長蔡宜芳也認為,健保的錢應更多投注在重症身上,若小症狀上藥局仍不會好,藥師也會輔導民眾看醫生。以上呼吸道感染為例,一年就醫耗費的健保資源近300億,沈采穎認為,政府須加強宣導流鼻水、過敏、拉肚子、頭痛等小症狀先上藥局。為避免資源浪費,一年就醫超過20次者,可考慮加收2成部分負擔,超過30次則收3成,同時將重大傷病者、貧戶排除在外。沈采穎認為健保不應包山包海,輕症的藥品如乙醯胺酚、布洛芬,都不應由健保給付。為鼓勵自我照護,日本更祭出一年上藥局買藥達3~5萬可抵稅的作法,建議政府參考,避免排擠重症的需求。基層醫療協會秘書長羅源彰提醒,兒童無法正確表達,有時覺得耳朵怪怪,很可能是中耳炎,但中耳炎的抗生素不易在藥局買到,病情延誤恐致聽力受損。拖很久的症狀也不宜直接上藥局,像是1~2個月的咳嗽,醫師一聽就知會不會是氣喘,若聲音不對,還可能是肺癌。羅源彰說,台灣醫療可近性高,診所數量與超商差不多,不同於美國,到診所得預約排隊;也不同於對岸,除醫院,就只能去藥局。在資源充足之下,診所能擔任分級醫療第一層角色,提供最快速、便捷的照護,有問題也會轉到大醫院治療。
拜登首度鬆口「這原因」將考慮退選 隔天立刻確診新冠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於美東時間6月27日的總統大選首場辯論會中出現「毀滅性演出」,導致民主黨內換人呼聲不斷,如今拜登(Joe Biden)終於在17日播出的採訪中首次鬆口,若出現「健康狀況」,他可能會重新考慮與川普(Donald Trump)競選的決定。沒想到他卻在當天稍晚檢測出Covid-19陽性,目前症狀輕微。綜合CNBC、BBC的報導,黑人娛樂電視台(Black Entertainment Television)主持人戈登(Ed Gordon)在16日的採訪中詢問拜登:「您個人會希望說:『如果我看到這點,我就會重新評估參選』嗎?」根據17日播出的1段採訪片段,拜登答道:「如果我出現了一些健康狀況,如果有人、有醫生來跟我說:『你有這個問題、那個問題』」,那他就會考慮。沒想到拜登隨即在拉斯維加斯首場造勢活動結束後的17日檢測出Covid-19陽性,白宮新聞秘書尚皮耶(Karine Jean-Pierre)根據白宮醫師的說明稱,拜登有「上呼吸道症狀,包括流鼻涕和乾咳,還出現一般性的身體不適。他在首場競選活動上狀態良好,但考量到他的症狀沒有好轉,我們對他進行了COVID-19的檢測,結果呈現陽性。」白宮醫師則表示,拜登已服用了輝瑞新冠口服藥「Paxlovid」,並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指導,在德拉瓦州(State of Delaware)里霍博斯比奇(Rehoboth Beach)的住家中進行自我隔離。此前拜登已安排在美國最大的拉丁裔非營利倡導組織「UnidosUS 」的年會上發表公開演說,但如今被迫取消。對此,「UnidosUS 」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穆爾吉亞(Janet Murguía)也在會議上宣布:「我剛剛和拜登總統通了電話。他對今天下午無法加入我們深感失望。大家都知道,總統參加了許多活動,但他剛剛檢測出了新冠病毒陽性。」報導補充,拜登曾在2022年7月首次檢測出Covid-19陽性,並在接下來的幾天內出現康復停藥後又反彈陽性的狀況。另根據白宮醫師的1份備忘錄顯示,拜登已接受多次Covid-19疫苗加強注射,最近一次是在2023年9月。此外,他第一次感染時為輕症,包括流鼻水、疲勞、高燒和咳嗽等症狀,同時也服用「Paxlovid」進行治療。
救護車成「119大車隊」 基層怨:7成救護案件「根本浪費資源」
台灣有著領先全球的醫療資源與技術,但卻因為低廉的健保費的關係,讓不少人養成「大小事都找119」的惡習,甚至將急難救命的救護車當作前往指定醫療院所的計程車。也有基層救護人員抱怨,其實7成的救護案件根本就是在浪費資源,這也讓一些醫院因為急診室滿床而被迫「扣床」。根據《記者爆料網》報導指出,有基層救護同仁抱怨,至少有7成的救護案件屬於濫用資源,像是搭乘救護車前往醫院掛門診、甚至感冒、經痛、痛風,或是一些輕微的小病症都成為搭乘救護車的理由,這不僅使救護車變成了「119大車隊」,南部醫院還常因急診室滿床而被迫「扣床」(救護車擔架床不得離開,直到急診有床位為止)。就有同仁分析,這主要是因為「醫護人力不足」或「救護車送入急診的多為輕症病患」所致。報導中也提到,浪費醫療資源的民眾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經常撥打119的,另一類是認為只要付錢就可以叫救護車的。舉例來說,有民眾打119請救護人員送他們到自己指定的診所,如這些診所並非急救責任醫院,且病患情況不危急,救護人員會告知其需收費,但多數民眾常以「我繳錢,你送那間診所」來要求服務。事實上,各地消防局對濫用救護車的行為均有收費規定。如高雄市的標準為「傷病患經評估為非緊急狀況並經急診檢傷分類為第四級或第五級」,或是將人送到急診但患者去門診掛號等情況,收費為1700元。自今年(2024年)以來,高雄市消防局共開出18件收費單。台南市則對非緊急傷病患或經急診檢傷分類為第五級的病患收費1400元,今年已開出4件收費單。而屏東縣的基本費用為五公里以內600元,超過五公里每公里加收30元,並包括每人500元的救護人員費用,但今年尚未開出任何收費單。高雄市政府消防局強調,緊急救護服務是政府服務國民的重要政策,設立收費辦法是為了遏止濫用,並非以收費為目的。高雄市政府消防局希望確保市民的生命、身體及財產安全,並確保因個人經濟狀況而擔心申請救護車送醫的民眾能夠得到適當的治療。高雄市政府消防局還是希望,救護車載送緊急傷病患仍以服務市民為原則,不當使用消防救護車才會開立收費繳款書。
待冷氣房助長新冠! 專家示警「感染數上看150萬人」:8、9月恐又有一波
疾病管制署2日指出,國內COVID-19疫情持續上升,上週(6/25-7/1)新增932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1週(6/18-6/24)新增815例上升,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64例死亡病例,較前1週新增40例上升,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對此,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陳秀熙也示警,由於今年夏天特別炎熱,因此民眾都躲在冷氣房內,而這可能會使疫情惡化,他也預估這一波感染人數恐上看150萬人。疾管署指出,目前全球主要流行變異株JN.1、KP.2及KP.3及近期快速增加的LB.1,皆因具免疫逃脫特性,具較佳傳播力,目前研究顯示無觀察到疾病嚴重度差異性;現有快篩與PCR等檢測方法仍能有效偵測,已核准抗病毒藥物亦持續有效。美國CDC評估接種XBB疫苗對青壯年與高齡者,皆具有效疫苗保護力,建議高風險者補接種疫苗,以得到更佳的保護力。疾管署進一步說明,國內新冠疫情上升且處流行期,評估近期仍呈上升趨勢,7月中旬後可能進入高原期。另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四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及境外檢出變異株均以JN.1為多,占比分別為47%及38%,仍為國內主流株;KP.2的占比略升,分別為20%及25%,其餘重點變異株分別為LB.1占比為14%及9%,KP.3占比為9%及15%,XDV.1占比為8%及9%,將持續監測疫情變化及變異株流行趨勢。陳秀熙昨(3日)也指出,這波疫情各地發展沒有明顯差異,其中北北基屬於都會區,密集交流會加速病毒傳播,因此感染率相對高,且50至64歲,以及65歲以上這2大族群的致死率也會提升,尤其觀察最近1周,65歲感染後的死亡率是50至64歲的20倍。陳秀熙也點出關鍵,由於今年夏天天氣炎熱,因此民眾都待在冷氣房內,然而這種現象恐助長疫情。他也預估,台灣這一波流行的總感染數將上看150萬人,包括輕症、無症狀感染者。陳秀熙提醒,民眾可戴口罩、施打新冠疫苗,來加強防疫、預防感染,若有疑似症狀可使用家用快篩,並到醫療院所就醫。他也強調,台灣疫情發展和歐美相比,慢1個半月至2個月,目前歐美正流行新變異株LB.1,傳染力及免疫逃脫力不亞於KP系列病毒,若LB.1在台灣的病例占比持續上升,8、9月可能會再發展新一波疫情。疾管署則提醒,民眾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可先使用新冠家用快篩試劑,並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以利醫師診斷。此外,呼籲65歲以上長者或有免疫不全及免疫低下民眾等高風險族群,如已接種1劑且間隔12週(84天)則可再接種第2劑以增進保護力,不僅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之健康。接種院所資訊可至疾管署官網「新冠/肺鏈疫苗專區」(https://gov.tw/eU4)查閱。
新冠疫情發威!疾管署估2周後達高峰 LB.1下月來襲夏季恐150萬人染疫
新冠疫情發威,疾管署預計2周後達高峰,單周確診數恐上看6萬人。公衛學者示警,這波疫情過了高峰不一定會趨緩,需密切觀察LB.1變異株。LB.1有效再生數(Rt值)為3.7,不容忽視,若持續傳入台灣,恐在8月造成另波大流行。近一周資料顯示,65歲以上新冠感染者,死亡比率已是50到64歲族群的20倍,機構住民、免疫力差的脆弱族群應小心,還是要打疫苗,預防中重症。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指出,台灣KP.2、KP.3逐漸上升,已占整體的26%,類似今年5月的美國。目前美國LB.1正在流行,傳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並不亞於KP.3。陳秀熙說,近期各年齡層的感染趨勢都上升,如以0~49歲年齡層為參考組,JN.1對65歲以上者的影響約為年輕人的23倍。而在KP.2和KP.3流行下,65歲以上年齡層的感染風險已增至年輕人的30倍,這表明KP.2、KP.3在這波夏季流行已超越了年初的JN.1,若加上無症狀、輕症感染者,這波夏季流行的感染數將上看150萬人。公衛學者林庭瑀利用國外經驗、多篇研究換算,KP.2、KP.3的Rt值為3.2,LB.1則高達3.7。LB.1這分支不容忽視,若未做好防護,從海外傳回國,可能在8月造成另一波大流行。因應疫情所需,食藥署表示,國內已核准4件家用快篩試劑許可證,包括飛確RV2、研準、台塑生醫、亞培,產能無虞。針對有醫師反映,兒童口服抗生素Curam糖漿缺貨,食藥署說,Amoxicillin複方口服兒童製劑,過去健保月用量約2.4萬劑,目前庫存約10萬劑。除GSK、Sandoz尚有輸入,國內亦有永信藥品生產,可供臨床替代使用。
台南新冠疫情升溫!上周門急診人次破萬 急重症65歲以上占81%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上升,台南市政府衛生局統計上周(6月23至29日)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增加93例,較前1周上升21%,上周門急診就診計1萬1310人次,較前1周9221人次上升23%,今年門急診累計9萬2649人次、急重症995例,其中急重症又以65歲以上占81%最多。台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賴俊良說,新冠疫情已進入第6波流行,目前每10個發燒病人就有7個是新冠確診,建議民眾出現發燒情況,先在家篩檢,減少到診所篩檢等候的時間。針對目前醫院急診爆量,他也說,輕症者優先去診所就診,如症狀未改善或出現重症,診所也會幫忙轉介到醫院看診,避免一窩蜂擠到醫院急診。由於5月19日起口罩令全面解除,他說,口罩一解封,案例就多起來,提醒民眾前往人多地方、公共場合一定要戴口罩。台南市政府衛生局強調,目前治療新冠肺炎的藥物儲備充足,診所也都有配發,呼籲落實分級分流並加強醫院感染管制措施。衛生局前天線上召開「台南市COVID-19醫療分流與診治專案會議」,邀南區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指揮官柯文謙及醫師公會、診所協會、台南各大醫院討論相關配套措施,落實分級分流並加強醫院感染管制措施。柯文謙表示,疫情上升原因不排除是氣溫上升,導致民眾待在室內時間拉長,加上口罩令解禁、飛沫傳染機率增加,且不只新冠疫情,流感及其他呼吸道傳染病染疫機率都大幅提升,生活回歸常態仍應持續落實戴口罩、肥皂洗手等個人衛生習慣。會中針對新冠肺炎感染個案,優先使用瑞德西韋(Remdesivir)和倍拉維(Paxlovid)等藥物;另,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因效果有限,為「有條件下使用」藥物,於無法使用倍拉維、瑞德西韋及其他建議藥物時,有條件使用,後續將依中央下貨量與各醫院使用情形分配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