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骨受損
」男子軟骨受損疼痛不堪! 接受「自體軟骨修復手術」重拾籃球魂
54歲從事室內裝潢的詹先生,年輕時期就熱愛打籃球,去年5月因長期運動造成膝關節傷害而持續疼痛,不但工作受影響,就連球場都去不了。詹先生尋求馬偕紀念醫院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任陳暐錚治療,接受「自體軟骨修復術」,手術隔日即以拐杖輔助下床,3天後順利出院,術後1個月可以患肢跺踏地,3個月就恢復日常行走。膝關節軟骨受損3大原因陳暐錚表示,根據健保署統計,2017年膝部關節炎就醫83.7萬人,較2016年增加近5萬人,其中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人數約2.5萬人。造成膝關節軟骨受損的原因很多,如年齡增長的關節老化、運動傷害(過度或使用不當)、外傷等,若輕微的軟骨受損未能妥善治療,則容易演變成退化性關節炎。早期退化性關節炎並不易察覺,患者可能僅有暫時性的關節痠痛,若未能早期發現,日後可能演變成慢性發炎持續惡化,最終將導致關節四周增生及關節囊肥厚,關節變大,嚴重者可能導致關節無法自由活動,影響行走能力。關節老化運動傷害(過度或使用不當)外傷(半月板磨損、韌帶損傷)自體軟骨修復術 再生醫學新進展陳暐錚指出,膝關節軟骨是保護膝關節的最後一道防線,據有吸震及減少關節摩擦的功能,軟骨若受損便會造成膝關節隱隱作痛或腫脹。考量詹先生年紀輕,有持續工作的需求,且不能毀了年少時的「籃球夢」,於是建議採取恢復期短、傷口小的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術。醫師表示,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術屬於微創手術,只需經由膝關節兩側各一個1至2公分的傷口,分別從患者自體不需受力處取出微量健康軟骨,不需耗時培養,在手術室中以特殊酵素活化切碎後,立刻可以植回受傷部位。植入之軟骨隨著時間,逐漸生長成與人體軟骨相近的「類透明軟骨」,術後可以刺激軟骨生成的復健活動輔助,病人平均術後3至4週可以脫離拐杖行走,半年至1年回診追蹤軟骨生長狀況即可。以詹先生為例,因年輕時的運動傷害以及裝修工作的負擔,讓膝蓋軟骨的傷害加重擴大,不僅須放棄年輕時熱愛的籃球,連工作以及生活都已經受到影響。這樣的膝蓋軟骨傷害以往沒有更好的治療方法,只能保守治療緩解症狀,或是最終選擇人工關節置換。新的軟骨再生治療,以目前臨床追蹤患者術後恢復觀察,已追蹤超過10年仍然維持高滿意度。詹先生術後恢復良好,他表示由於長期運動及工作因素,右膝已經進行過3次關節鏡治療,沒想這次在工作時摔了一跤,左膝就連下樓梯都沒有力氣,原本打算更換人工關節,但考量使用年限15年左右恐70歲時需再更換,與醫師討論決定採自體軟骨修復,手術後不但可以迅速恢復工作,而且還保住了籃球夢,讓他感到相當開心。4大關節軟骨療法比一比陳暐錚表示,骨髓刺激術是目前最普遍治療膝軟骨的方式,須先將膝軟骨底部的骨頭鑽數個小洞,使其受傷出血,促進纖維軟骨形生成,手術時間短,但缺點是纖維軟骨與人體自然的透明軟骨不同,使用年限較短,依照個人體質及生活習慣大約可以維持2至5年;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是膝關節損傷治療的最後方式,但置換人工關節的同時,會犧牲原本可能相對正常的組織,例如韌帶,而且可能會影響後膝關節活動力,傷口較大。陳暐錚強調,避免軟骨受損最重要的是維持良好及正確運動方式,因軟骨沒有神經,所以初期即使軟骨受損也不容易被察覺,可能發現的徵狀有微微痛感以及觸摸不到痛點的深層痠痛感,活動時膝關節摩擦發出喀喀響或是感覺到關節活動不平滑等,建議一但膝關節發生不適,有類似徵狀時,應尋求專業醫師協助診斷確定問題。醫師最後提醒,自體軟骨修復術是微創關節鏡手術,禁忌相對較少,但仍建議術後2周內避免過度負重,最好配戴護具或是使用拐杖分散重量,以免影響到軟骨生長。可以進行抬腿或膝蓋彎曲、伸直訓練,第3、4周左右再開始進行復健,循序漸進的增加練習及踩踏。
軟骨修復再生手術 一次手術改善膝蓋功能
台灣運動風氣漸盛,雖培養運動習慣能夠有助身體健康,但小心,運動傷害如影隨形!運動是不分年齡的活動,卻都有可能發生運動傷害,其中常見的便是過度運動導致膝關節疼痛的問題;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國人膝關節退化盛行率約15%,等同於6.5個人中就有1人飽受膝關節疼痛之苦,且因許多年輕人運動不當,造成膝蓋的損傷,又未即時接受正規治療,導致關節退化有年輕化的趨勢。根據健保署統計,2017年膝部關節炎就醫達83.7萬人,較2016年增加了近5萬人;其中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人數約2.5萬人。膝關節主要構造包含大腿骨、髕骨、前後十字韌帶、軟骨及脛骨。膝蓋疼痛不適的原因其中包含軟骨受損所引起的不適,而導致軟骨受損的原因像是先天性受損、退化、運動傷害、外力傷害、半月板磨損或韌帶損傷等。因此,發生局部的軟骨損傷時,建議早期治療,若嚴重到影響生活及行動力,演變成退化性關節炎時,就得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臺中榮總醫院骨科部運動醫學科為全國十大臨床試驗醫院之一,自2011年加入臨床研究後,積極配合收案,篩選並執行臨床試驗個案共33例,占總試驗人數92例中的1/3,收案人數居全國之冠。臺中榮民總醫院骨科部李政鴻部長提到,本次發表的「一次性手術自體軟骨修復技術」便是生技產業開發與醫學研究中心相互配合的成功案例。此技術已轉移給工研院,並由生技產業界協助完成臨床研究,是第一個完成樞紐臨床試驗取證的第三類醫材,目前已取得臺灣衛生福利部(TFDA)認證,是國內第一個自主研發的再生醫學產品。臺中榮民總醫院骨科部運動醫學科陳超平主任說明,「一次性手術自體軟骨修復技術」已完成樞紐性臨床試驗數據分析,於今年4月取得認證,且臨床上只需一次手術,手術相對方便,術後一年後,經關節鏡與組織切片結果發現,軟骨缺損處部分或完全再生達97.7% 1 ;經過五年臨床研究追蹤,顯示比骨髓刺激術在高強度運動能力表現上具顯著優勢,能有效讓病患回復運動功能。現為臺中榮總外科部整形外科張捷凱醫師,七年前於國外求學時,不慎在打籃球時意外受傷,當時僅接受了藥物治療,但膝痛問題未能有所改善,原本喜歡打籃球的他,也因此被迫放棄在最愛的籃球場上縱橫馳騁;所幸六年前回國後,於本院接受了「一次性手術自體軟骨修復技術」,目前恢復情況良好,已能和以前一樣,可重新上場打球,和一群球友切磋球技。收治上述個案的陳超平主任表示,「一次性手術自體軟骨修復技術」是擷取病患少量非應力區的自體軟骨,經切碎、特殊處理後,以微創手術植入關節軟骨損傷處,形成再生軟骨組織來修復軟骨缺損,不僅傷口小,手術約40分鐘可完成,且根據臨床數據驗證,術後六週有效減緩膝關節疼痛問題,三個月改善症狀,有效恢復運動功能,改善生活品質。陳超平主任進一步說明,常見的關節軟骨磨損療法均各有優缺點:玻尿酸注射只能短期減緩疼痛,消耗完畢又得重打,治標不治本;細胞療法是在體外培養細胞,病患需要動兩次手術;人工關節使用效期雖長,卻必須犧牲其它正常組織,並不適合所有病患。醫師提醒,軟骨磨損所造成的關節退化是不可逆的現象,因此,在發生局部的軟骨損傷時,就應聽從醫師的建議,接受治療,並建立正確的生活習慣及從事適合的運動,好好保養膝關節,才可獲得相當程度的改善。
隆鼻後成歪鼻 女子2度提告名醫均不起訴
八仙塵爆事件中,替20名急診傷患動手術而聞名的台大名醫黃慧夫,遭自稱去年動手術隆鼻失敗,讓她的鼻子歪了的鍾姓女子提告詐欺、偽造文書等罪,經台北地檢署將黃不起訴後,鍾女再告黃過失傷害罪,但北檢仍認為罪嫌不足,今再度不起訴黃。鍾女控稱,黃去年3月為她進行隆鼻手術,她花了33萬元,結果手術失敗,讓她變成歪鼻,控告黃詐欺、偽造文書罪。但檢方認為罪嫌不足不起訴黃。日前鍾女再以她今年6月找許姓整形名醫看診,他開立診斷證明書,指出她鼻軟骨受損,控告黃過失傷害。許姓醫師證稱,鍾女鼻子確有歪掉的狀況,也在她鼻中取出卡麥拉隆鼻使用的矽膠填充物。但她鼻子裡的填充物不一定與黃有關。檢方因此今再將黃不起訴。台大醫生黃慧夫因在八仙塵爆後替20名急診傷患動手術而聞名,他曾被控11年前替車禍受傷的少年動手術時,涉嫌業務過失重傷罪,一審判無罪,二審改判4月徒刑,事後高院再審,去年12月判黃無罪確定。
手指變形會痛?可能是女性荷爾蒙作祟
一名教人跳社交舞的女老師,有一天突然感覺到自己的手指好像變得怪怪的,出問題的是左手食指的第一第二關節變得僵硬,難以活動。50歲的她到醫院就醫後,才知道這叫希伯登氏結節(Heberden's nodes),靠近手指和腳趾末端的關節因為軟骨受損發生骨關節炎,通常在中年後出現。據朝日新聞旗下的《AERA dot.》報導,這種希伯登氏結節即使就醫,大部分醫師也束手無策,會向病人解釋這是因為「使用過度」、「無法治癒」或「年齡」造成,目前尚無徹底治癒的療法。日本平瀨博士醫師指出,希伯登氏結節是不少人的困擾,並非所有患者都需要治療,但當中仍有不少人因為過於痛苦而影響日常生活,尤其孕婦或更年期婦女因為荷爾蒙的急遽變化, 導致手指變形,最容易出現這個病症。他建議,有此困擾的人可以定期多補充含有大豆異黃酮成份的納豆等大豆產品,以改善症狀,但若已經變形嚴重的手指,就必須就醫開刀進行手術治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