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載市場
」機殼廠華孚樂看EV、智慧座艙成長 總座:鎂鋁合金「有很大空間」
車用機殼廠華孚(6235)周五(24日)舉辦法說會,總經理甘錦添表示,明年將強化亞洲市場,並指出今年全球電動車(EV)銷量可望成長28.3%達2064萬輛,帶動智慧座艙興起。此外,華孚除華眾當塗廠預計明年第四季量產外,也規劃在越南設新廠,以符合客戶需求並分散生產集中風險。根據工研院產科國際所資料,預估2023年全球汽車銷量可達8660萬輛,年成長6.1%,創自2019年以來新高,而電動車銷量估2064萬輛、成長高達28%,並將隨全球淨零碳排趨勢持續成長。隨著電動車崛起顛覆使用者的駕車體驗,客戶希望帶給使用者科技感,對減震、散熱、強度以及最重要的輕量化等要求提升,需要更強的機構件。甘錦添指出,華孚的鋁鎂合金的車載產品,主要應用在智慧座艙用機構件及機電盒、電源與安全機構件等。而華孚在車內支架顯示器項目非常多,在全球車載市場中約10至15%。歐洲車使用鎂鋁合金比重約15%,甚至達25%,有些高端車約10%。因此甘錦添認為,鎂鋁合金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會持續拓展市佔率,也看好大尺寸機構件因技術門檻高,對獲利能力有正向提升效用。此外,目前華孚以歐系客戶佔營收比重48%最高、其次為美系佔35%、亞系佔17%。甘錦添指出,亞洲市場未來將成重點開發區域,其中日系電動車市場已看到機會,華孚正設法切入。至於中國市場,雖中國車生產高速、但變化也較大,華孚目前對中國市場保守看待,更傾向爭取穩定大量、有市場能見度的訂單。華孚第三季營收14.5億元,季增1%、年增33.1%。毛利率 31.4%,年增 3.9 個百分點。營益率14.8%,年增4.9個百分點。稅後純益2億元,季減10.7%、年增 127.3%,每股純益(EPS)1.04元。累計前三季營收42.23億元,年增 44%,毛利率31.5%,年增6.1個百分點,營益率15.6%,年增8.1個百分點。稅後純益6.24億元,年增223.3%,每股EPS為3.24元。
面板雙雄Q2同步盈轉虧 友達:下半年亮點車載市場
面板廠友達(2409)及群創(3481)公布第二季財報,受到價量齊降影響,兩家面板廠本業均轉盈轉虧,雙雙中止連7季本業獲利的紀錄,友達單季每股稅後純損0.59元,群創單季每股稅後純損0.45元。友達第二季合併營收為628.8億元;毛利率為2.7%,營業淨損46.5億元;歸屬母公司淨損為56.3億元,單季每股稅後純損0.59元。群創第二季合併營收為579億元,毛利率為7.2%,營業淨損57億元,稅後純損47億元,單季每股稅後純損0.45元。友達董事長彭双浪表示,展望第三季,由於整體經濟前景仍不明朗,品牌廠客戶仍以去化庫存為優先,因此下半年整體市場看法也相對保守,預估第三季面板總出貨面積將季減14-16%,至於產品平均單價,公司將在產品組合持續優化,希望能維持第二季水準。友達指出,第二季面板總出貨面積為491.9 萬平方公尺,季減18.7%,年減 23.2%,價格部分,產品平均單價(ASP)為每平方公尺約374美元,季減 13.6%,另外單季產能利用率也下滑至70%。同時友達也強調,不僅品牌客戶以優先去化庫存,觀察中國面板同業狀況,庫存水準也比整體產業平均還高,因此也為後市變化增添變數。從終端應用領域來看,車載將是下半年的主要亮點,因為車載市場正逐步走出缺料陰霾,同時電動車、自駕車等需求也不差。群創表示,第二季因俄烏戰爭、中國部份城市進行疫情靜態管理、全球通膨以及美國升息等因素,使全球經濟及市場需求均受到影響,面板需求及價格遭遇逆風。展望第三季,外在變數對經濟前景及終端需求的影響程度,尚不明朗。公司將密切關注市場變化,加速推展非顯示應用領域的產品開發,並提升高附加價值產品營收比重,同時視情況調整產能利用率。
大立光8月營收破40億登近期新高 林恩平喊「缺料問題嚴重」
光學元件大廠大立光(3008)營收傳佳績,8月營收較上一個月成長5.49%,回升到40.11億元,創下7個月來新高記錄,累計前8個月營收297.45億元;大立光執行長林恩平表示,缺料問題相當嚴重。雖然8月營收已經是7個月來的新高,相較去年同期或是累計年度前個8月營收,分別是年減20.29%及16.28%雙減。今年營收表現一直無法拉高,主要原因是受到手機部分零組件缺料影響,加上客戶對鏡頭及價格有比較多迎合市場的想法,進而影響大立光營收表現。目前大立光主力產品是1000萬畫素以上的產品,占整體出貨比重40%~50%,2000萬畫素以上產品占10%~20%,800萬畫素產品占不到10%。林恩平表示,今年下半出貨的多是較低規格的6P及7P鏡頭,原本預訂年底前有2家要出貨8P鏡頭的訂單,也因缺料因素,會遞延到明年出貨。關於9月營收,林恩平表示,在拉貨動能較高下,預計營收將高於8月。至於要如何提高營運績效,林思平進一步說明,一來希望透過良率及稼動率拉升毛利率,二來從新事業領域著手,即近期申請設立以生產車用光學鏡頭為主的子公司「大根光學工業」,專攻車用市場,擴大事業布局,在車載市場轉為積極。大根光學工業,資本額新台幣10億元,目前在車載產品已經有2家主要客戶,會成立的主因是車用鏡頭既有大客戶成長需求超乎預期,客戶希望大立光能持續供貨,考量為了讓資源更專注,才決定成立新的子公司。
大立光稱霸台股10年 林恩平股東會釋出重返車載市場重訊
光學鏡頭廠一哥大立光(3008)縱橫台股10年,隨著競爭對手近幾年加入,5月將股王寶座讓給矽力-KY,大立光今年營運受阻,市場關心光學股王的轉型計畫,其中VCM(音圈馬達)+Lens的設計何時落實在營收上,更是關注焦點,而向來只專注在技術的大立光執行長林恩平更在股東會上釋出重返車載市場的重訊。由於新冠疫情造成智慧型手機市況不佳,加上美國的禁令重創華為手機銷售,大立光去年合併營收559.44億元,年減8%;營業毛利374.72億元,年減11%,合併毛利率66.98%;稅後盈餘245.28億元,年減13%,每股盈餘182.86元。大立光股東會後記者會,執行長林恩平。(圖/張文玠攝)雖然受到美國大舉封殺華為手機產品,但蘋果新iPhone拉貨啟動,大立光7月合併營收升至38.03億元,月增12.85%,年減17.84%,前7月合併營收257.36億元,年減15.6%,由於部分客戶陸續下單,8月看起來比7月好一點。林恩平也不諱言,疫情影響下半年高階鏡頭導入速度,原訂年底出貨8P的2家客戶,因元件缺料遞延到明年,下半年多為低規格6P及7P鏡頭,價格不好毛利率就較差,希望透過良率及稼動率去拉升毛利率。大立光股東會後記者會,執行長林恩平。(圖/張文玠攝)智慧型手機成長面臨瓶頸,市場關注大立光進行轉型,特別是VCM的進展,對此,林恩平指出,VCM持續在出貨,且已在今年7月認列營收,至於VCM+Lens綁在一起的款式則還在設計中,不過已著手申請專利。同時,大立光7月已透過持股5成的子公司大陽出貨,開始認列VCM營收,惟近期引進不少新機台以致虧損。林恩平坦言,目前手機鏡頭和車載鏡頭的營收還是差很大,手機鏡頭仍是公司的重心,未來雖會採手機鏡頭和車載鏡頭雙軌發展,但配比則會再做動態調整。至於車載市場,大立光態度明顯轉趨積極,林恩平表示,目前除主要客戶外,還新增另一家客戶,其中原有客戶成長有些超乎預期,另大立光也在著手開發其他新客戶,不過,會聚焦在量大一點的客戶上。大立光股東會後記者會,執行長林恩平。(圖/張文玠攝)看好車載鏡頭訂單成長快速、為了減少內部資源競爭,大立光也宣布成立子公司大根光學工業,資本額暫定10億元,並規劃「非球面模造玻璃」產能,目前車用產品主要製程在台灣,也有部分在大陸東莞廠,大立光不排除未來若有更好的據點也會考慮設廠。對於大立光態度如此積極,市場分析,除了大客戶成長超乎預期,競爭力強勁也是原因之一,從林恩平分析市況所提及的,「當初認為規格也沒有太難,但不知為何只有我們在出,不知道競爭對手問題出在哪裡」可窺見一般。大立光在8月10日已除息,目前尚未填息完成,股東會通過配發每股配息91.5元,同時也修改公司章程,股利由1年1次改為每半年配發,今年上半年的股息,最快第4季入帳,預估能激勵投資人持股信心。
車用半導體大缺貨!晶圓代工增產 專家:下半年有解
車用半導體短缺問題短期難以緩解,研究機構TrendForce報告指出,今年全球車市銷售回溫,總量將達8400萬輛,較去年增加700萬輛,車用半導體緊缺問題將持續影響整車出貨。對於外界關切,全球瘋搶下,台灣車用晶片形同「重要戰略物資」,能否以晶片換疫苗,或成為爭取國際資源籌碼,資策會總監陳子昂分析指出,缺貨問題是國際車廠自己造成,我方政府只能為國際關係下去協調,但基本還是要尊重市場機制。備料不足 追單協調TrendForce表示,自2018年起全球車市逐步疲軟,加上去年受到疫情嚴重衝擊,使主要模組廠的備貨動能明顯不足。然而,今年全球汽車市場復甦,車用半導體的用量大幅上升,近期半導體供應鏈的缺貨現象,已從消費性電子與電腦資通訊產業,逐步蔓延到工業控制與車載市場。陳子昂指出,缺貨主要是國際車廠自己造成的,去年因為疫情縮減支出,備料不足,現在消費者要買車了,才開始追單,卻發現搶不到產能,只有遊說各國政府進行協調。TrendForce表示,過去車用半導體市場主要以IDM(垂直整合)或Fab-lite(部分製造外包)生產為主,例如恩智浦(NXP)、英飛凌、意法半導體(STMicro)、瑞薩(Renesas)、安森美(On Semiconductor)、博通(Broadcom)、德州儀器等。由於車用半導體一般需要高溫高壓的操作環境,以及較長的產品生命周期,高度要求產品可靠度與長期供貨,因此通常並不輕易地轉換產線與供應鏈。影響出貨與利用率但隨著自營晶圓廠的資本支出、研發攤提與營運成本越來越高,近年IDM車用半導體供應商也擴大委外代工到台積電、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聯電、三星、世界先進、穩懋半導體等晶圓代工廠。不過,在全球晶圓代工產能不足的情況下,車用半導體受產能排擠影響顯著,目前車用半導體以12吋廠在28奈米、45奈米與65奈米的產線最為緊缺;同時,8吋廠在0.18微米以上的節點也受到產能排擠。TrendForce預估,今年全球整車銷售量將自去年的7700萬輛回升至8400萬輛,同時,汽車在智慧化和電動化發展下,對於各種半導體元件的用量將大幅上升,車廠備貨量偏低,將會嚴重影響車廠產能利用率與整車出貨。台廠晶片增配有望政府出面協調車用晶片出貨,盼解全球大缺貨之荒,國內車廠樂見其成,認為晶片雖不是直接供應給國內組車廠,中間要轉好幾手,但這個議題被炒熱,確實提升台灣在供應鏈的能見度與重要性,有機會多配些晶片。根據製造流程,若晶圓代工產能開出,約20到28周可反映在成車上。意思就是說,現在開始增產車用晶片,大概也要到下半年,全球車用晶片供給才會恢復正常,在此之前,產能缺口仍大,就看原廠如何調配既有貨源。車廠主管認為,車用晶片貨源有限,原廠就算拿到供貨,也是看各車款重要性、各市場貢獻度分配,台灣「不會排在前面」,但不排除因為這起事件,讓原廠意識到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提高對國內組車廠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