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醫學科
」男子退休常「睡不好、關節痛」 擔心得重病!檢查竟是憂鬱症惹禍
67歲徐先生2年前退休後,因睡不好服用安眠藥,之後又因肩膀關節疼痛吃了許多止痛藥、做復健,但都沒有明顯改善。且相較以前經常跟同事親人外出活動,徐先生退休後逐漸提不起勁,不想出門,更擔心自己是不是得了重大疾病。他到家庭醫學科求診,確定身體沒大礙,轉診到身心醫學科門診,發現原來是憂鬱症。在規律服藥下,徐先生的疼痛敏感度降低,生活品質明顯改善。10%長者有憂鬱症 6%有自殺傾向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罹患憂鬱症的比例增加,退休的老年人是憂鬱症的高危險族群之一。根據國外統計,每100個長者會有10個有憂鬱症狀,其中1至2個會符合憂鬱症診斷。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張芳瑜表示,一般10到20個有自殺企圖的成年人中會有1個自殺死亡,但在65歲以上的長者中,4個有自殺企圖者中就有1個死亡,且一般高齡族群中約有6%長者有自殺的想法,因此長者的情緒不可忽視。女性患者數是男性2倍 7種人要當心張芳瑜指出,65歲以上老年人因為屆齡退休,失去生活重心,身體疾病增加,身邊親友陸續離世等多重原因,發生憂鬱症的機率高。此外,憂鬱症無論發生在哪個年齡層,女性的發生率都較男性高出1倍,且除了遺傳原因外,致病原因也與中風、巴金森氏症、紅斑性狼瘡和部分藥物的副作用有關。另外,對自己要求高、情緒時常處於緊繃狀態、社會家庭支持度不足的人也是好發族群。而老年人跟一般成年人憂鬱症狀的不同,在於老人不會表達內心的鬱悶情緒,所以會將身體的不舒服放大,以身體症狀表現出來,最常見的是疼痛。因此當相關檢查都正常或與他感覺痛苦的程度不成比例時,就會進一步評估是否為心理作用造成。憂鬱是失智前兆 及早檢查、規律治療張芳瑜提醒,憂鬱症是失智前兆,若遲遲未治療,不僅病情會加重,更可能影響病人的認知功能,演變成失智症;若病人本身就有失智情況而又未治療憂鬱症,就會加速退化程度。由於失智症與憂鬱症有許多症狀重疊,因此老年人憂鬱症評估必須更完整,要涵蓋抽血檢查排除內外科疾病、藥物、營養的影響,還要有醫師的會談評估。治療則以血清素藥物為主,原則上若是病人這輩子第1次發病,建議至少維持1年的治療,直到病情穩定;但若是反覆發病3次以上就會建議拉長時間,至少治療3年。照顧身心健康 5撇步遠離憂鬱症張芳瑜最後呼籲,憂鬱症是可以治癒的疾病,延誤治療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認知能力和身體狀況,必須盡快就醫。長者要預防憂鬱症,可以在退休前預先規劃好未來的生活,藉由規律的社團活動轉移生活重心,而維持均衡飲食、適當運動並戒除菸酒等良好的生活習慣也對憂鬱症有一定程度的預防。健康醫療網提醒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你我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張老師專線:1980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生命線專線:1995
「路怒症」會合併其他情緒障礙 可靠4種方法改善
開車出門時常都會遇到車流量龐大和路況不佳的狀況,若遇連續假期或國定假日,交通賭塞更是嚴重,導致部分駕駛會出現不耐煩、焦躁憤怒的情緒,也就是俗稱的「路怒症」。醫師李嘉富指出路怒症為「間歇性暴怒症」的一種,通常會合併其他情緒障礙,他表示:「可以利用腹式呼吸、正念練習、聆聽音樂、閒聊家常等四種方式改善。」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李嘉富醫師說明,路怒症患者會因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做出衝動的反應,包括言語或肢體上的攻擊,嚴重的話甚至會自殘、傷害他人、產生許多負面的想法,他表示:「路怒症是間歇性暴怒症的一種,在台灣的盛行率約在3%以上,不算少見。」李嘉富表示:「造成間歇性暴怒症的原因可能與大腦杏仁核和前額葉有關。」他進一步說明,因杏仁核為掌管情緒的中樞,而前額葉為抑制情緒產生衝動的理性中樞,若杏仁核在前額葉發揮作用前,先發出指示訊號,就容易導致情緒大於認知,出現身心失控的狀況。他補充:「間歇性暴怒症的患者通常會合併患有其他情緒障礙,如憂鬱症、焦慮症、躁鬱症等,當疾病發作時,攻擊性的行為會為患者帶來解脫與愉悅感,不過發作時間不會超過半小時,且患者事後會產生強烈的內疚感。」因間歇性暴怒症的症狀表現,容易被誤認為患者脾氣不好或更年期所致,所以通常不會即時送醫治療,對此,李嘉富提醒:「若症狀發生頻率一年超過三次或一個禮拜超過兩次、持續超過兩個月以上,就可被診斷為間歇性暴怒症。」為降低此症狀的發生,他建議:「可以利用腹式呼吸、正念練習、聆聽音樂、閒聊家常等四種方式改善,有助調節神經系統。」
年節車流堵塞出現「路怒症」 醫教4妙招緩解情緒
一年一度的農曆新年即將到來,返鄉團圓、出門遊玩時,難免會遇到塞車或路況不佳的情況,導致部分駕駛出現焦躁、不耐與憤怒等情緒,甚至對周遭的人惡言相向、身體暴力,影響行車安全,出現俗稱的「路怒症」。路怒症屬陣發性暴怒症 是一種行為障礙對此,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李嘉富醫師指出,路怒症在醫學上屬於「陣發性暴怒症」的一種,駕駛的衝動行為並不能預期。間歇性暴怒症是一種行為障礙,其症狀表現包括因細故而引發的怒罵與行為攻擊,這種遠超合理程度的憤怒表現,在臨床上只要衝動行為嚴重,且一年超過三次,或一個禮拜超過兩次、持續超過兩個月以上者,就可能診斷為間歇性暴怒症。其致病機轉可能與大腦杏仁核與前額葉有關,杏仁核是掌管情緒的中樞,前額葉則是理性中樞,用以抑制情緒所產生的衝動,若是在主導理智、邏輯的前額葉發揮功用前,杏仁核就已經發出訊號,此時容易出現情緒大於認知,產生身心失控的情形。常合併其他情緒障礙 無病識感多數未就醫李嘉富醫師說明,間歇性暴怒症病人通常會合併患有其他情緒障礙,如躁鬱症、焦慮症、憂鬱症等,當疾病發作時,攻擊性行為會帶來一種解脫或愉悅感,但一般發作時間不會超過三十分鐘,且事後會有自責內疚的悔意。由於間歇性暴怒症的症狀表現容易被誤以為只是單純脾氣不好或更年期所致,因此病人較無病識感,也不會就醫治療。身邊親友這樣做 穩定駕駛情緒當這類傾向的民眾在年節駕車上路時,便容易因交通狀況、其他駕駛者的行為等因素而產生強烈的負面情緒。李嘉富醫師建議,若發現身邊親友日常曾頻繁出現無預兆的衝動行為時,應盡量避免讓其駕駛,若真的出現情緒煩躁的症狀時,可以利用以下方式,協助穩定駕駛情緒:腹式呼吸:緩慢地用鼻子吸入空氣,吸氣時腹部自然膨脹,然後閉氣3至5秒,用嘴巴緩慢將氣呼出,以此調節神經系統、降低壓力、改善焦慮和憂鬱情緒、增加活力。正念練習:情緒的產生,是因為自己對周圍的人事物產生負面念頭,進一步促發負面情緒,但周圍人事物可能是中性的,只是因為自己賦予這些情境意義時,給予了負面的結論。因此可以練習在事件發生當下,給自己十秒的時間緩和,別讓情緒壓制理性。聆聽音樂:研究證實聽音樂可以幫助調節情緒,帶來快樂並使身心放鬆,特別是慢速、低音且沒有歌詞的音樂,可以減少壓力與焦慮,當然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類型,增加愉悅感。閒聊家常:當發現駕駛情緒出現波動時,身邊親友可以透過閒聊家常的方式,選擇駕駛有興趣的話題,轉移情緒,必要時可停靠休息站,確認緩和後再行上路。
失智症更名「神經認知障礙症」!飲食預防效果有限 醫教你如何延緩
72歲的簡奶奶因腿部痼疾,不常出門社交或運動,但最近家人發現簡奶奶時而脾氣不好,時而陷入憂鬱情緒中,生活中還出現許多妄想行為,由家人帶至身心醫學科就診,經醫師問診、抽血及神經學檢查後,診斷簡奶奶有輕度神經認知障礙症(退化性失智症),幸好此階段能藉著調整作息及生活習慣來延緩退化速度。神經認知障礙症 常見這些症狀中榮嘉義分院身心醫學科醫師王登五表示,根據統計數據,65歲以上老年人約5%患有失智症,失智症近期更名為「神經認知障礙症」。神經認知障礙症是一種退化性的疾病,主要影響了大腦功能,特別是記憶、學習、思考和判斷能力等認知功能,初期症狀可能很輕微,例如:忘記鑰匙放在哪裡、忘記跟別人約定的時間等,然而隨著病情的惡化,患者可能會漸漸忘記更重要的事情,如:自己現在的身分、熟人的名字,或者如何完成基本的日常任務等。AD-8 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 自測風險因此,王登五醫師呼籲65歲以上長者,可透過「AD-8 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進行初步篩檢,若檢測得分小於2,表示目前沒有明顯失智症狀,建議每年都進行至少1次篩檢追蹤;若得分在2以上,或日常生活中出現對於發生過的事完全忘記、表達或理解能力明顯變差、情緒持續低落、性情改變或失去原有興趣,對空間時間混淆不清等症狀,建議至身心科進一步檢查,早期發現治療,以有效降低失智程度並延緩症狀惡化。養成健康生活方式 出現症狀可至這些科別評估王登五醫師提醒,根據目前的研究證據,維他命B、E、銀杏及不飽和脂肪酸等補充品對於預防失智症效果相當有限,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良好的飲食、運動、保持身體健康等,才是預防失智症最有效的方法,如果家中長輩有任何疑問或需進一步資訊,建議諮詢身心科或神經內科,透由醫療專業評估為個別情況制定合適的預防措施或改善對策。
每天526件家暴正在發生! 醫籲「正視1事」別選擇性忽略
根據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統計,台灣2022年家庭暴力通報案件高達19萬2千多件,平均每天約有526件家暴案件發生。家庭暴力是循環歷程 女性被害人數為男性2.46倍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王亮鈞醫師表示,家庭暴力常見的形式分為身體暴力、精神暴力及經濟暴力,無論男女皆有可能成為受害者,但根據統計,全國每十萬人口家暴事件通報被害人數女性約為男性的2.46倍。過去有學者提出家庭暴力是循環歷程,通常會有家庭暴力醞釀的壓力期、爭執進入白熱化的爭執期、暴力行為正式開始的虐待暴力期與家庭暴力暫時停歇的蜜月期等四階段的循環。在前兩個階段,被害者情緒可能會從焦慮壓抑轉為憤怒爭執,當遭受到虐待暴力後,恐懼、憂鬱等負面情緒又會相繼浮現,若被害者此時沒有求救意識的話,就可能進入蜜月階段,加害者會給予被害者補償,或是被害者因當時所處的心理、環境等種種因素,最終選擇性忽略所遭受的傷害,從而陷入家暴循環。法律協助+藥物治療 度過情緒低潮當被害者無力承受的最後,即可能出現焦慮症、憂鬱症、恐慌症及酒精濫用的表現,甚至可能在嚴重暴力行為後出現壓力創傷症候群,導致被害者無法維持正常生活,人際社交與工作能力皆可能受到影響。王亮鈞醫師說明,除了第一時間尋求法律協助外,以台灣醫療端而言,第一線的主要療法是藥物治療。血清素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主要掌握情緒和睡眠等機制,被認為是幸福與快樂感的參與元素之一,藉由藥物讓血清素在體內累積,可以調節心情、食慾和睡眠,幫助個案加速度過情緒最低潮的時期。情緒穩定後心理諮商 2種方式一次看此外,待個案情緒穩定後,可進一步安排心理諮商,方向可分為個別諮商與家庭諮商。個別諮商是透過一對一的個別晤談,協助整理過去經驗,使個案得以尋找改變的契機與方向;若是包括加害者在內的其他家庭成員,與被害者皆有意願尋求與過去不同的相處模式,經評估後會安排家庭諮商,由治療師幫助家庭成員理解彼此真實想法及立場。王亮鈞醫師補充,透過上述治療,醫師會在個案下次面對壓力源時觀察其抗壓性,檢視症狀是否復發,建議整體症狀緩解後,仍要繼續藥物治療至少半年。簡式健康量表評估 超過15分應就醫家庭暴力是一個向下沉淪的循環,及時的覺察格外重要,王亮鈞呼籲,民眾務必在第一時間尋求警政人員的協助,並及時就醫及保全證據。後續若自覺有出現情緒低落、興趣喪失、失眠、飲食習慣改變、生活動力下降、大量飲酒或自殺想法等情形時,可透過簡式健康量表進行評估,分數超過15分達重度時都建議接受身心科專業診斷,以得到妥善的治療。
家中長輩失智了嗎? 「1篩檢量表」可初步檢測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76歲獨居的何奶奶自從3年前老伴過世,頓失生活重心,每天坐在家中發呆,也幾乎不與朋友接觸,平時只有重口味食物可聊以慰藉,幾年下來血壓、血糖及血脂嚴重超標,對各種活動興趣缺缺,經常忘東忘西,言語表達也不流暢,鄰居察覺異樣帶何奶奶就醫,才發現原來何奶奶已有輕度退化性失智症,所幸藉著調整作息及生活習慣,能夠延緩退化速度。「AD-8 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 得分2以上應就醫臺中榮總嘉義分院身心醫學科醫師沈正哲表示,根據統計數據,65歲以上老年人約有5%患有失智症。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現代人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然而每個人都可能面臨的退化性疾病,至今仍無法完全預防,因此呼籲65歲以上長者,可透過「AD-8 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進行初步篩檢。若檢測得分小於2,表示目前沒有明顯失智症狀,建議每年都進行至少1次篩檢追蹤;若得分在2以上,或日常生活中出現對於發生過的事完全忘記、表達或理解能力明顯變差、情緒持續低落、性情改變或失去原有興趣,對空間時間混淆不清等症狀,建議至身心科進一步檢查,早期發現治療,以有效降低失智程度並延緩症狀惡化。糖尿病與失智症相關 應積極控制三高沈正哲建議,65歲以上的長輩做好血壓控制,將收縮壓維持在130mmHg以下避免心血管疾病誘發大腦病變;且糖尿病與失智症之間存在關聯,中老年人也要做好體重管控避免三高或引發糖尿病;此外,空污及香菸的有害物質會對大腦帶來負面影響,建議盡早戒菸並遠離二手菸,並減少聽損或跌倒等事故造成的外傷,以減緩大腦老化。充足睡眠、維持運動習慣 地中海飲食延緩失智沈正哲也提醒,每周酒精攝取量應小於21克,平日保持5至10小時良好充足的睡眠、維持運動習慣及終身學習,採取天然蔬菜水果,蛋豆白肉、天然乳製品的地中海飲食,都是能有效保健大腦,延緩失智的方法。
大學畢業潮來襲!職場新鮮人身心理壓力大 專家列4大建議抗壓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24歲的小誠本身性格害羞內向,大學期間曾經擔任研究助理,畢業後即考上公職成為一般上班族,但在正式踏入職場後,小誠感受到全職工作與大學打工的差異,工作的責任負擔變得龐大,人際互動也不甚順遂,因此每每下班後都以熬夜打電動的方式紓壓,導致隔日精神不濟,上班情緒焦慮低落,形成一種惡性循環。身分轉換有壓力 職場新手須調整身心覺察到自己有些身心狀況後,小誠來到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門診,經安排與潘奕瑄臨床心理師進行心理治療。小誠逐漸找到因應壓力的方法後,慢慢適應了職場生活,也能把既有的良好工作能力發揮出來。潘奕瑄臨床心理師指出,學生在這段期間容易因面臨身分轉換而產生心理壓力。主要的挑戰包括上班族規律的生活不若大學時期自由自在、職場階級嚴明不像校園環境包容、要從習慣的學生身分重新摸索成為職場新手、工作負擔重及人際互動中利害牽扯的擔憂等。職場情境挑戰不同 4技巧增加信心助抗壓潘奕瑄臨床心理師也提供四個技巧協助職場新鮮人增加信心,盡快適應職場:1.尋求支持:若遇到無法排解的困擾,可以適時尋求身邊同儕好友的支持,大家一起吐吐苦水、互相幫忙想辦法,不要悶在心底。2.觀察學習:多多觀察身邊的同事們是如何因應工作挑戰的。親友們或許能提供建議,但唯有在該工作情境中的人,才能真正了解壓力所在並有效因應,因此觀察前輩們的處世方法與狀態,有可能可以轉換為個人工作與人際技巧。3.休閒活動:休息時間選擇多樣化的休閒活動,讓自己感受到愉快、放鬆,為自己的心靈充電。4.自我實現:除了得到薪資收入外,試著找到工作中的自我意義,幫助自己化被動為主動。例如:目前工作環境雖然有人際互動的困擾,但可以提供自己接觸多樣化挑戰性客戶的機會,提升自我技能,為未來職涯加分。情緒明顯改變兩週以上 應盡快就醫診治畢業後,工作將佔據生活的一大部分,焦慮、低落與挫折是生活步調改變時的正常情緒反應。潘奕瑄臨床心理師提醒,若情緒明顯發生改變且持續兩週以上,甚至干擾食欲、睡眠等生活作息,影響人際關係與休閒活動進行時,建議尋求專業協助,調整身心狀態。
每天有11名飲酒者死亡 每天喝一罐沒事?醫揭「酒精成癮判斷要點」
45歲的周先生,從高中時期開始接觸含有酒精的飲料,每天喝一罐烈酒已成為他的習慣,若沒飲酒情緒就會變得暴躁、焦慮,甚至出現暴力行為,兩年前也罹患酒精性肝炎,身體每況愈下。日前全身無力、貧血,已無法勝任工地工作,至急診檢查後發現血紅素只剩下5.7(正常數值為13),轉介身心醫學科評估,發現長期酗酒是貧血及身體問題的根源,經評估後住院治療其酒精戒斷及身體併發症,讓身體器官得到復原的機會。 沒有健康飲酒量 長期恐致多重疾病上身根據台灣國民健康署2018年的統計,平均每天有11名飲酒者因不當飲酒行為失去生命。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陳益乾主任提到,沒有健康的飲酒量,喝酒百害而無一利,長期飲酒常會出現腸胃出血、肝病變、胰臟炎、糖尿病、癌症、腦部損傷、失智及諸多精神症狀、情緒症狀等健康問題。更值得關注的是國人有47%帶有變異型的乙醛去氫酶(ALDH2)基因型,飲酒後會造成身體乙醛堆積,乙醛是世界衛生組織認為的一級致癌物質,過量飲酒會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治療酒精成癮分4階段 補充足夠的營養、水份及維生素酒精會造成全身器官的傷害,治療酒精成癮的患者需進行系統性的身體檢查,包含肝功能、胰臟功能、造血功能的血液檢查,必要時安排腦部影像及腹部超音波檢查。醫生透過專業,診斷是否為酒精成癮及評估身體併發症,治療上則分成中毒期、戒斷期、戒除期、復健維持期四個階段。陳益乾主任表示,酒精中毒期會評估病患身體存在的疾病及潛伏外傷的可能性,處在急性焦躁狀態具潛在攻擊危險時,會適度給予合適之鎮靜藥物,並且補充足夠的營養、水份及維生素B1。戒斷期最具挑戰性 嚴重死亡率近10%陳益乾主任指出,戒斷期對於長期喝酒的病患最具挑戰性,常伴隨著併發症,像是自律神經會過度興奮、心悸,腸胃不適,且容易產生意識混亂,若合併譫妄時,未及時治療死亡率將近10%,此時採用合適藥物減少戒斷症狀。最後的復健維持期則針對病患提供功能評估,安排後續轉銜職能治療與職業重建。《健康醫療網》提醒您,「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心情低落以為是憂鬱症 一查竟是腦瘤
58歲邱女士日前突然變得疲倦消極,以為自己是身心方面出了狀況,故而至身心醫學科門診,經醫師問診後發現邱女士出現步行不穩、視力模糊、嗅覺喪失等症狀,便安排核磁共振造影,赫然發現她前顱底有一8公分的巨大腦瘤,遂轉診至神經外科進行腦瘤全切手術,成功摘除巨大腦膜瘤,1週後平安出院。腦膜瘤生長緩慢 易頭暈噁心、嗅覺與情緒變化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李定洲指出,腦膜瘤的發生率佔整體腦瘤的三分之一,尤其好發於30歲至50歲成人,其中以女性居多,男女比約1:2。腦膜共有三層,由外到內依序是硬腦膜、蜘蛛網膜及軟腦膜,腦膜瘤的成因主要來自蜘蛛網膜的帽狀細胞增生,常生長於大腦半球的圓凸部、蝶谷脊、矢狀竇旁等部位。大多數腦膜瘤生長速度緩慢,其出現的症狀取決於其生長位置與速度,以邱女士為例,前顱底由額骨的框板、蝶谷體前部、蝶谷小翼和篩骨的篩板構成,容納大腦半球的額葉,額葉掌控人體的自主行為,如負責行走行為、視覺感知、長期記憶與情緒控制,一旦腦膜瘤生長於前顱底,便會造成額葉損傷,因而出現頭暈頭痛、噁心嘔吐、嗅覺喪失、視力減退、情緒變化等臨床表徵。腦瘤全切手術為主 放術治療聚焦病灶腦膜瘤的治療以腦瘤全切手術為準則,透過高速氣鋸打開適當大小的頭骨將腦膜瘤剝離後取出,但開顱手術仍會存在無法完整摘除的可能,因此可採用立體定位放射治療,藉由三度空間立體定位的方法將多個放射線射束集中於顱內病灶,以發揮定點、聚焦的治療效果,亦能避免周邊正常組織受到不必要的照射。劇烈頭痛、神經功能異常 務必就醫診治李定洲提醒,若是出現劇烈頭痛及神經功能異常時,務必及時就醫;同時也建議具有家族史或神經學症狀異常的40歲以上成人定期接受核磁共振造影或電腦斷層檢查,從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神采奕奕變疲倦消極…58歲婦「嗅覺喪失」就醫 前顱驚見8巨瘤
本來整日都神采奕奕的58歲邱女士日前突然變得疲倦消極,以為自己是身心方面出了狀況,故而至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門診。醫師問診後發現,邱女出現步行不穩、視力模糊、嗅覺喪失等症狀,便安排核磁共振造影,結果顯示患者前顱底有一顆8公分的巨大腦瘤,遂轉診至神經外科門診。李定洲醫師予以腦瘤全切手術,成功摘除巨大腦膜瘤,1週後平安出院。李定洲醫師指出,腦膜瘤的發生率佔整體腦瘤的三分之一,尤其好發於30歲至50歲成人,其中以女性居多,男女比約1:2。腦膜共有三層,由外到內依序是硬腦膜、蜘蛛網膜及軟腦膜,腦膜瘤的成因主要來自蜘蛛網膜的帽狀細胞增生,常生長於大腦半球的圓凸部、蝶谷脊、矢狀竇旁等部位。醫師說明,大多數腦膜瘤生長速度緩慢,出現的症狀取決於其生長位置與速度,以邱女士為例,前顱底由額骨的框板、蝶谷體前部、蝶谷小翼和篩骨的篩板構成,容納大腦半球的額葉,額葉掌控人體的自主行為,如負責行走行為、視覺感知、長期記憶與情緒控制,一旦腦膜瘤生長於前顱底,便會造成額葉損傷,因而出現頭暈頭痛、噁心嘔吐、嗅覺喪失、視力減退、情緒變化等臨床表徵。李定洲醫師提醒,若是出現劇烈頭痛及神經功能異常時,務必及時就醫。(圖/台北慈濟醫院提供)李定洲表示,腦膜瘤的治療以腦瘤全切手術為準則,透過高速氣鋸打開適當大小的頭骨將腦膜瘤剝離後取出,但開顱手術仍會存在無法完整摘除的可能,因此可採用立體定位放射治療,藉由三度空間立體定位的方法將多個放射線射束集中於顱內病灶,以發揮定點、聚焦的治療效果,亦能避免周邊正常組織受到不必要的照射。李定洲醫師提醒,若是出現劇烈頭痛及神經功能異常時,務必及時就醫;同時也建議具有家族史或神經學症狀異常的40歲以上成人定期接受核磁共振造影或電腦斷層檢查,從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被看扁學生未來事業有成 補教從業員揭「逼讀書悲劇」:認清長才最重要
一名女網友日前哭訴,剩下不到1個月就要迎來考試,但卻對讀書提不起勁。對此,從事補教業的台大醫學系畢業生表示,由於看過太多被逼著讀書的學生精神崩潰,也遇過許多一度被他看扁的孩子,出社會後事業有成。因此,他認為比起苦讀,能夠認清自己的長才最重要,「如果你念書念不好,也不必感到絕望。」原PO在Dcard發文表示,年紀不到40歲的他長期身在補教業,多年來看過太多被逼著讀書導致的悲劇,像是有學生在大學讀到退學、跳樓、被通報失蹤或被送進台大醫院身心醫學科住院60天;也得知一些孩子,拿著他過往以為會一輩子撿角(形容一個人不成器、沒出息)的學歷,卻憑一己之力創立室內設計公司、水電行、直播工作室、修車行、洗車行,後來更在雙北地區買了要價千萬元豪宅、開著天價跑車。原PO指出,多年來看過太多被逼著讀書導致的悲劇。(圖/翻攝自Dcard)原PO指出,那些一度被他看扁的學生,絕大多數來自收入平庸的家庭,父母能花錢給他們補習就是最大的恩惠。他對此也說,能夠認清自己、發揮自己的才能,這才是未來高收入所需要具備的特質。「很多人會覺得念書念不好就等於沒有未來,但這其實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原PO認為,學歷固然重要,在於它能幫助人們理解知識、掌握技能,並在職場上取得更好的機會,但不代表學歷就是唯一的出路,「有些人天生就很有創業的天賦,他們能夠想出一些獨具創意的點子,並且實踐出來,實踐才是創造財富最困難的部分。」不過,原PO提到,要想成為一個成功的創業家並不容易,因為需要很多的耐心、毅力和勇氣,哪怕面對挫折和困難,也必須保持積極的心態,不斷調整自己的策略堅持下去,同時還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和途徑、學習更多的技能來增強自己的實力,「這,不是簡單的讀書可以解決。」原PO解釋,「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實踐,我們才能夠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並且讓自己的事業不斷壯大。」所以他也鼓勵,如果念書念不好,也不必感到絕望,因為每人仍有很多的機會和選擇,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路。原PO鼓勵,如果念書念不好,也不必感到絕望,因為每人仍有很多的機會和選擇,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路。(圖/翻攝自Dcard)
勸兒子婚前深思 親家母暴怒每天傳LINE辱罵1年半判決出爐
陳女控告親家母蕭女,因不滿她曾勸子婚前深思,蕭女竟每天發LINE羞辱她,長達1年半;陳女指控,此舉導致她和兒子失和、兒子也崩潰得憂鬱症,向蕭求償撫慰金10萬元及醫療費2740元。蕭女辯稱,陳母子不睦與她無關,貼文僅設1人閱覽,未公開。法官認定,蕭女長期傳訊嘲諷、辱罵已侵害人格,還嗆「批評妳上千篇,卻一句也不敢回嘴」,顯為故意持續,判賠5千元,可上訴。陳女的兒子與蕭的女兒在2020年7月間結婚,陳女指控,她在兒媳結婚前,曾勸兒子要深思熟慮,親家母蕭女認為她不祝福這宗婚事而不滿,自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間長達1年半,近乎每天用LINE發文明諭、暗喻地羞辱她。陳女說,兒子因婚事等不諒解,不但退出家庭LINE群組,還遷進親家戶籍,她遭到重大精神打擊,多次崩潰、莫名掉淚、食不下嚥、體重遽降,自2021年6月起到身心醫學科就診,經診斷罹患憂鬱症。蕭女辯稱,她設定貼文僅陳1人可閱覽,未公開,並未侵害名譽權,陳因母子感情不睦、家庭決裂而導致憂鬱症,則與她無關。法官認為,言語或文字辱罵、譏諷也涉及貶抑人格尊嚴,尤其蕭女還留言:「我批評妳上百篇,卻一句話也不敢回嘴」、「妳還是念念不捨我的貼文」,可見她明知對方有閱覽貼文,還持續辱罵,長達1年半頻率甚高,已超越一般可容忍程度,並構成侵權。法官以陳女因母子關係破裂導致憂鬱症,向蕭女求償醫藥費並不合理,審酌蕭女在LINE貼文閱覽對象僅陳女1人,認定精神損害以5千元賠償為適當。
大阪鬧區大樓火警 27人心肺驟停「出動44輛消防車」
日本大阪北區今(17日)當地時間10點20分,某大樓4樓傳出火警,據悉該層樓是一間醫學中心,火災發生後消防部門一共出動44輛消防車,並在到場後30分鐘將火勢撲滅,根據日媒報導,目前至少有10人獲救,但有27人驚傳心肺驟停。綜合日媒報導,消防部門於當地時間10點20分左右接獲通報,火災發生地點位在4樓醫療中心的身心醫學科,當時包含患者以及員工,一共有近20人在起火的那層樓,根據最新消息,消防隊一共派出44輛消防車,在30分鐘左右撲滅火勢,不過也有27人傳出心肺驟停。報導中提到,該層樓約有20平方公尺的面積遭到燒毀,目前警消正在調查起火原因以及確切地點。
醫護蠟燭多頭燒!確診男患者失憶裸奔出病房 竟是出現「ICU症候群」
國內疫情延燒,許多醫療院所也傳出有確診者有出現脫序行為,台北慈濟醫院日前就有1名男子因出現呼吸喘、咳嗽有痰等症狀,自行前往醫院篩檢,結果不但發現這名子血氧濃度為偏低的87,X光片還發現兩側肺部都有浸潤現象,故隔日立刻入住ICU插管治療,隨後再轉往專責病房。未料這名男患者過程中竟突然出現混亂、意識障礙和失憶等急性精神症狀,甚至脫光衣物奔出病房。據台北慈濟醫院急重症管理中心吳燿光主任表示,這名男患者在拔管後,28日由專責病房照護,未料患者30日下午1點左右,竟自行推著點滴走出病房,恰巧被穿著防水隔離衣的護理師發現,趕緊將他安置回房,隨後在31日午間再度會診身心醫學科醫師。所謂的「急性精神混亂」是加護病房常出現的症狀,俗稱「加護病房症候群」(ICUsyndrome),意指加護病房封閉式環境及身體的併發症,所產生的心理及行為改變。據吳燿光指出,類似這名男病患狀的患者,在專責病房內有好幾位,並包含多名精神疾病患者,他認為疫情除了造成急性肺部病變及身體的損傷,對患者身心也帶來影響,甚至引起譫妄症狀及記憶缺損等心理方面的疾病。另外,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主任陳益乾表示,所謂「譫妄症」是指身體疾病或某些合併藥物,引發大腦功能急速失調、導致混亂的情況,患者的病程時好時壞,臨床上,在ICU症候群比例並不低,相信在疫情期間,病人於隔離情況下使症狀加劇。
6歲楊小妹太魯閣出軌不幸罹難 8歲姐頭骨碎開刀術後良好
太魯閣號出軌事故,其中一位楊爸爸趁著清明連假獨自帶著2名幼女要去台東玩,沒想到6歲的小女兒不幸罹難,8歲的大女兒頭骨碎掉送醫搶救;事發迄今第6天,花蓮慈濟醫院也傳來楊小妹已清醒的喜訊,楊小妹手術後恢復良好,眼睛、手腳可以動,且嘗試說話,等腦部消腫後再進行腦後重建手術,預計1周內慢慢恢復,之後可轉普通病房。據了解,楊爸爸2日上午獨自帶著8歲長女和6歲小女兒,搭乘408次太魯閣列車要去台東玩,沒想到卻搭上如同「死亡列車」的太魯閣號。搜救隊員事後透露,楊爸爸得知小女兒當場無生命跡象時,痛心地央求他「再讓我抱她一下」,畫面十分哀傷。慈濟醫院指出,楊爸爸在事故中,一根肋骨斷掉、臉部與頭部有撕裂傷,目前正在普通病房住院,日前也負傷忍痛到現場替小女兒招魂,告訴她「爸爸帶你回家了」。楊爸爸也告訴院方有招到小女兒的魂魄,感覺小女兒正在加護病房守護腦部剛開完刀的姊姊。花蓮慈濟醫院院長室醫務秘書李毅今天受訪表示,早上醫護人員前往加護病房探視楊小妹時,他的復原狀況十分穩定,意識清醒,而且還可以吃東西,楊爸爸得知後也感動到流下眼淚,感謝醫護人員不眠不休的照護。李毅說,楊小妹因為頭部受損,經手術後目前左邊的顱骨已拿掉,過一段時間會再動手術放回,不過還不太能說話,因為擔心她營養不足,尚未將餵食管拿掉,但她會出「啊啊啊」的聲音,努力嘗試地簡單說出一些話。李毅接著說,慈濟醫院加護病房上有2位傷患,目前恢復狀況都還不錯,但還是需要一段觀察時間,且身心醫學科輔導她們渡過心靈創傷。目前住院人數共15人;其中包含3位加護病房,12位普通病房;另外也有2位傷患將轉到桃園的醫院,衛生主管正協助協調。此外,門諾醫院林姓一家4口,父子倆經醫院團隊的治療與照顧,病況已穩定,今上午一家4口分別乘著3輛救護車返回桃園,進行後續的治療與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