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額死亡
」 疫情 新冠肺炎 超額死亡 陳時中 死亡氣候變遷衝擊…全球暖化利於細菌、病毒繁殖 醫憂10年就來一次大流行
新冠肺炎衝擊之下,造成台灣在2020~2023年間,出現3.3%的超額死亡,其中大部分都集中在後幾年,2022年、2023年,超額死亡率達到10.77%、7.2%。近年全球暖化造成氣候變遷,感染科權威、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說,溫度升高將導致細菌、病毒繁殖更快,增加不同物種的交流,過去20~30年才會出現一次大流行,未來可能10~15年就會出現。臺北醫學大學4日發表調查,2020~2023年間,台灣平均年超額死亡率約3.3%,是OECD國家的2分之1,與日、韓、星等國接近,並顯著低於美、英、德等高收入國家。由於台灣的疫情多集中於2022年以後,若只看2022年、2023年,則超額死亡率分別是10.77%、7.2%。受氣候變遷衝擊,陳時中直言,未來疫情爆發的頻率,不會像SARS到新冠,間隔這麼久,頻率將提高。黃立民指出,全球溫度變高,利於細菌、病毒繁殖,有水的地方變多,利於蚊蟲生長。過去受限於氣候,不同物種的生存範圍被限制,不會碰在一起,但氣候變化下,碰在一起的機會變多,將產生新的生態,細菌、病毒也會更多樣,帶來更複雜、更快的傳染病,一些只在非洲、中南美洲出現的疫情,也可能會更容易傳出去。黃立民表示,全球暖化之初,一些冬季流行的呼吸道疾病會減少,但其實病毒可以適應天氣。舉例而言,現在赤道上的國家,一年四季都有流感出現,台灣夏天也有流感傳播。專家難以預估哪一種傳染病會變多、哪一種傳染病會變少,但氣候變遷勢必會導致傳染病的「牌局」改變,過去20~30年才會出現一次大流行,以後可能10~15年就來一波。因此,黃立民呼籲,一定要加強監視。若下個疫情的出現,如同新冠,在武漢傳了好幾個月才被發現,就會造成嚴重的影響,越早知道,也越能有機會去改變。他提醒醫界,臨床上看到嚴重的疾病,務必要探究原因,才不會有漏掉的病原,不能因為不想找、病人過世,就這樣算了。
比戰爭、自然災害影響更大!新冠疫情衝擊 全球預期壽命縮短1.6年
美國華盛頓大學健康計量評估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11日於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發布研究指出,全球預期壽命於新冠疫情期間(2020至2021年)縮短了1.6年。研究員指出,新冠疫情造成的影響比半世紀內所有戰爭與自然災害更廣泛。目前國內新冠疫情仍處高原期,疾管署14日將討論是否比照美國,讓長者再接種一劑XBB疫苗。研究分析全球204國數據發現,疫情期間全球成年男性死亡率上升22%,女性死亡率上升17%。先前研究顯示,1950至2021年間全球預期壽命已成長23年,研究團隊稱新冠疫情象徵「預期壽命連續數十年延長後的逆轉」。研究第一作者、研究員舒馬赫(Austin Schumacher)指出,疫情期間有84%地區預期壽命下降,顯示出新冠病毒毀滅性的潛在影響。他表示,對世界各地的成年人而言,新冠疫情造成的影響甚至比半世紀內所有戰爭與自然災害都更加廣泛。在疫情初期便有所行動的澳洲與紐西蘭則取得相對較佳的結果。澳洲是預期壽命在疫情期間不減反增的32國之一,2021年死亡率只上升0.01%,紐西蘭則是超額死亡率最低的國家。國內疫情方面,過去一周共新增408例新冠中重症確定病例,較前一周新增523例,下降22%。死亡個案共60例,較前一周少10例,但疫情仍處於高原期。死亡病例中,最年輕為北部1歲男童,無慢性疾病,未曾接種XBB疫苗。男童染疫後,併發多重器官衰竭,心跳停止,使用葉克膜治療,仍不幸死亡,發病到死亡僅間隔5天。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說,美國建議65歲以上長者、免疫力不全及低下者,再接種一劑XBB疫苗。為增進高風險族群免保護力,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將在14日討論是否跟進。
防肺炎鏈球菌捲土重來 公費疫苗擬下修至65歲
國內核准3種肺炎鏈球菌疫苗新冠肺炎防疫措施鬆綁後,長者與幼兒易感染的肺炎鏈球菌恐捲土重來。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研擬放寬肺炎鏈球菌公費疫苗接種對象,從71歲以上長者,下修至65歲以上,疾管署今年已規畫25億元預算,採購237萬劑結合型疫苗(PCV),最快10月就可與流感疫苗一起接種,預計本周可望拍板。自費4000元 決標每劑1060元國內肺炎鏈球菌公費接種對象現為71歲以上長者,以及2個月、4個月新生兒與1歲幼兒。其餘民眾若要接種,自費價格每劑約3800至4000元。根據衛福部民國113年度預算,今年已動用25億餘元,向久裕企業採購237萬劑PCV13價或PCV15價兩種劑型肺炎鏈球菌疫苗,決標單價為每劑1059.8元。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說,上周ACIP會議就擴大接種對象討論,尚未定案,初步規畫將開放65歲以上長者公費接種。接種時間最快落在今年10月與流感疫苗同步上路,預計本周或下周將有結果。曾淑慧表示,國內核准上市的肺炎鏈球菌疫苗有兩大類,分別為結合型疫苗(PCV)及多醣體疫苗(PPV)。兩者皆屬不活化疫苗,可與其他疫苗在不同部位、同時接種。疾管署目前規畫的公費項目包括PPV(23價)、PCV(13或15價)疫苗,還在做最後確認,擬考慮同時開打。可飛沫傳播 幼兒長者為高危險群23價疫苗是多醣體疫苗,13價、15價疫苗是結合型疫苗。ACIP召集人李秉穎說明,23價疫苗已經問世很久,雖然可以涵蓋23種細菌類型,但沒有免疫記憶力,保護時間較短;結合型疫苗可誘發免疫記憶和抗體反應,保護時效較長。疾管署表示,肺炎鏈球菌屬於革蘭氏陽性的鏈球菌,常潛伏在人類鼻腔內,並可透過飛沫傳播。一旦民眾感冒、免疫力降低,快速複製的肺炎鏈球菌即可侵入呼吸道、血液,引發肺炎、菌血症、腦膜炎等,稱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疾病感染症(IPD)。肺炎鏈球菌也是幼兒中耳炎、鼻竇炎最常見的病原,又以5歲以下幼童、65歲以上老人為兩大高罹病率族群,其他高危險族群包括脾臟功能缺損或脾臟切除者、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者、人工耳植入者、慢性病患、酒癮者、菸癮者、腦脊髓液滲漏者、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者。若肺炎住院 成本遠超過疫苗本身擔任ACIP委員的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國人落實防疫措施,肺炎鏈球菌的感染也減少,但隨著疫情解封,各界擔憂長者的傳染病,如流感、肺炎鏈球菌都將捲土重來。陳秀熙表示,疫情後,許多人都出現「免疫負債」,特別是戰後嬰兒潮的人數相當多,若政府未補助長者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恐怕難以鼓勵長者自行接種,恐導致超額死亡持續發生。北醫附醫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認為,對長者來說,任何一次因肺炎住院所增加的個人、公共成本,將遠超過疫苗本身的費用,政府要下修公費對象年齡是可理解。不過在有限的經費下,疫苗的錢應用在刀口上,建議政府應先找出施打率不佳的年齡層,提出增加接種意願的解方。在擴大開放65歲以上長者接種之際,也應考量其中哪些人具備危險因子,以此做為優先接種對象。
2年少1.48歲 國人平均壽命「倒退嚕」跌破80歲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昨在醫療政策記者會指出,國人的平均壽命正在倒退,從2020年81.32歲,到2022年變成79.84歲,2年少了1.48歲,侯友宜直言,「執政黨不該感到汗顏嗎?」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直言,醫療人力再不加速補足,國人平均壽命還會繼續下降至2025年。近10年國人平均壽命。(圖/林周義製表)內政部最新統計,台灣連續2年平均壽命減少,2022年死亡人數較上年增加2萬3672人、標準化死亡率上升9.5%,致國人平均壽命較2021年減少1.02歲,不僅在OECD國家中落後,也輸給日本、韓國。侯友宜批評,民進黨全面執政快8年,醫療環境下滑、健康品質劣化,病人及家屬背負沉重經濟負擔的痛苦吶喊,民進黨「醫師主席」賴清德,有聽到人民聲音?「是刻意選擇聽不見,還是害怕面對?」陳秀熙認為,台灣連續兩年平均壽命下降,與國際相同是受新冠疫情影響,但台灣又落後日本等先進國家,是因超額死亡數太多。陳秀熙表示,台灣戰後嬰兒潮世代在疫情間折損頗多,即使現在疫情已趨緩,因護理人員人力不足,導致醫院關病床,脆弱族群得到不到醫療照顧,超額死亡率還在升高,現在仍高達20%,估計會持續到2025年。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韓國1996年時,平均壽命落後台灣1歲,這2年則超車台灣2歲,台灣在新生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可避免死亡率、癌症5年存活率等健康指標,都輸給日韓,足見蔡政府執政8年,對衛生投資不足。洪子仁再以經常性醫藥衛生支出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做比較,台灣2021年僅占GDP6.6%,相比南韓的8.4%、日本的11.2%均大幅落後,侯友宜主張提高到8%,就是希望至少比照南韓。「如果總統把人民生命價值擺在最重要位置,就應該解決健康指標下滑問題!」洪子仁表示,近來出現30年最大缺藥潮、急診塞到爆、疫後醫護缺工造成關床,都與健康投資不足有關,總統參選人應該拿出魄力面對。
非新冠超額死亡 半數栽在這3種慢性病
新冠肺炎去年出現超額死亡現象,在整體13%的超額死亡中,直接死於新冠者占8%、非直接死於新冠則有5%。公衛學者分析非新冠超額死亡死因別,發現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貢獻」最大,分別占19%、15%、15%,不容小覷。因疫情仍在持續、醫療量能尚未恢復,推估6月國內的超額死亡可能會達到25%以上。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說,世界在新冠流行、後疫情時代持續面臨超額死亡問題,包含直接染疫而死亡,以及慢性疾病、癌症病患因醫療量能不足或醫療可近性降低所造成的非新冠超額死亡。台灣2020年到2022年,超額死亡從負3%逐步增加至2%、13%。原預期在疫情趨緩之後,超額死亡情況將減少,但從今年5月數據來看,超額死亡有所上升。陳秀熙團隊日前估計,因疫情仍在持續、醫療量能尚未恢復,6月的超額死亡可能會達到25%以上。陳秀熙認為,2022年13%超額死亡中,非新冠的相關死亡占了5%。經團隊分析,在十大死因中,心血管疾病的超額死亡占15%,糖尿病占15%,高血壓占19%,肺炎占5%,腎炎和惡性腫瘤分別占2%,其他非十大死因則占了41%,這反映出在醫療資源的調配中,需要對不同疾病進行合理配置。為因應當前問題,陳秀熙認為,應將慢性病風險分為高、中、低。高風險包含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高血壓患者,中風險包含代謝症候群異常患者,低風險則是健康檢查無異常者。風險分層後,未來面臨XBB等新變種病毒時,就能提供個人化健康照護,減少憾事發生。
2022年國人死因排行 新冠肺炎大躍進至第3!預估2025年才會明顯下降
國人2022年死因統計日前出爐,新冠肺炎從第19名升至第3大死因,而直接、間接死於新冠的超額死亡數,也達2萬2852人。學者指出,台灣出現超額死亡的時間點較晚,為延遲負債,且超額死亡未來幾年仍然會發生,預計要到2025年,新冠在死因的排行才會明顯下降。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指出,美國在2020、2021年,新冠肺炎皆為第3大死因、2022則為第4名,而英國在2020、2021年皆為第1名、2022為第3名。台灣新冠肺炎在去年升至第3大死因,顯示超額死亡出現延遲負債,其實沒有國家能躲過超額死亡,只是誰先誰後。陳秀熙表示,去年的BA.2、BA.5大流行,造成許多人喪生,台灣整體超額死亡約13%,超額死亡一定會繼續。公衛學者林庭瑀指出,今年受BA.2.75流行、醫療量能尚未恢復所影響,3月的超額死亡為25%,4月一度降至4%,但上月超額死亡再起,達到17%,其中有4%是因感染新冠致死,其餘是非直接感染的死亡。「醫護人員非常短缺,政府必須重視,否則將會付出非常多的代價」,陳秀熙分析,上月超額死亡中,有13%是非直接死亡,這代表脆弱族群因併發症而死亡者正在上升,估計6月份的超額死亡將上看25%以上。去年底開始,國內就爆發護理人員離職潮,截至上月,已有1726人離職,直接衝擊脆弱族群。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理事長陳玉鳳表示,護理人員常處於高壓、疲憊、過負荷、人力不足的情況中,且有許多人至今沒領到防疫津貼。當整個人被消耗殆盡,就會造就疫後離職潮。陳玉鳳說,離職的護理師不怕找不到工作,履歷一丟,就有一堆醫院要請,但許多人都已受夠,想好好休息。政府必須和基層人員對話,透過工會了解實際情況,而不是什麼事都找「坐在雲端」的醫院高層,才能接地氣,改善人力問題。
官方數據報告 歐洲今夏熱浪致2萬多人超額死亡
2022年,從巴黎到倫敦的氣溫達到近40度或更高,世界天氣歸因小組的氣候科學家發現,如果沒有氣候變化,這樣的高溫「幾乎是不可能的」。一份彙編官方數據的報告24日稱,今年法國、德國、西班牙和英國的夏季熱浪導致2萬多人超額死亡。路透社報導,2003年的熱浪導致整個歐洲(主要是法國)超過70000人死亡,並導致許多國家實施預警系統,要求人們檢查他人和開設空調學校等措施。奧地利格拉茨大學的熱浪研究員Chloe Brimicombe表示,這可能緩解了2022年熱浪的部分影響,但死亡人數仍高於預期。Chloe Brimicombe說,「我認為這是2003年以來影響最大的熱浪。」由於當局不會將大多數死亡直接歸因於高溫,因此統計學家使用超額公式進行估算,查看與歷史基線相比,在給定時期內死亡人數比預期多多少。熱可以透過誘發中暑而致命,中暑會損害大腦、腎臟和其他器官,但它也可能引發其他疾病,例如心臟病發作或呼吸問題。世界氣象組織本月表示,歐洲在過去30年變暖的幅度是世界其他地區的兩倍多。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中心表示,2022年夏季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法國報告稱,西歐夏季超額死亡人數中約有一半死亡,總死亡人數為10420人。英國國家統計局報告稱,夏季英格蘭和威爾士的超額死亡人數達到3271人。西班牙在6月至8月期間記錄了4655人死於高溫,而德國衛生機構報告了 4500人。
陳建仁:台灣疫情死亡率是全球最低國家之一 防疫措施讓各國驚艷
前副總統陳建仁今(21)日強調,台灣的疫苗接種覆蓋率名列前茅,死亡率是全球最低的國家之一。2300萬台灣人都是防疫英雄,也讓各國驚艷於台灣的防疫典範。陳建仁今在臉書表示,9月上旬他擔任總統特使,到梵蒂岡參加「若望保祿一世教宗榮列真福品大典」,並出席宗座科學院理事會和院士會議。歐盟國家的出入境已經完全解封,既不需要篩檢證明,也不檢查疫苗接種證明。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譚德塞在9月14日表示,COVID-19全球大流行有望結束,促請全球各國把握機會終止疫情。陳建仁指出,從2019年COVID-19疫情爆發至今,我國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每日召開記者會,公開透明地說明疫情,徵用大眾媒體公益時段宣導防疫措施,進行疫情風險評估與溝通,公布各項防疫措施,以確保民眾「知的權利」,健全民眾防疫的知識態度與行為。他說,此舉不僅轉變國人面對疫情的心境,從恐慌、學習進入成熟,也很快建立民眾對指揮中心的信任感與公信力。公信力帶來社會安定、促進全民團結、消除大眾恐慌與疑慮、引領全民遵守防疫規範、有效對抗假消息的攻擊。陳建仁表示,在超過兩年半的COVID-19疫情期間,看到台灣人民的無我、勇敢、慈悲與堅毅。醫護、防疫、清潔、運輸、收銀、外送等第一線公共服務人員,不顧自身安危,積極堅守自己的崗位,照顧病患、防疫消毒、服務民眾。此外,全民也都能團結一心,互助合作。無論在戴口罩、實聯制進出公共場所、避免群聚活動、踴躍接種疫苗、誠實接受疫調匡列、嚴格遵守隔離檢疫規定,都表現得可圈可點。他以台灣、新加坡和38個OECD國家的每百萬人口COVID-19累積死亡數來比較,台灣是最低的第四名(443.38),僅次於新加坡(294.85)、日本(351.83)和紐西蘭(384.43),遠低於大多數國家。以主要的40個國家每十萬人口估計累積超額死亡數,台灣是最低的第三名(48.98),僅次於紐西蘭(-8.25)和盧森堡(44.88),遠低於大多數國家。陳建仁認為,一個國家要解封國境,必須做好萬全準備,包括:提升疫苗接種覆蓋率、普及快篩使用率、及時給予高風險確診者抗病毒藥物。他以最重要的疫苗接種覆蓋率來看,在四十個國家當中,至少接種一劑疫苗的覆蓋率,台灣排名第四(90.79%),僅次於葡萄牙(94.77%)、智利(92.68%)和新加坡(92.13%),如圖3所示,遠高於大多數國家;至於每百人口疫苗追加劑接種數,台灣更是排名第三(81.62),僅次於智利(138.95)和日本(91.55),遠高於大多數國家。陳建仁強調,在自由、民主、多元、開放的台灣,良善治理與公民素養的良性循環是防疫成功的保證!2300萬人都是防疫英雄,讓各國驚艷於台灣的防疫典範。
最新民調 防堵新變種病毒入侵與新指揮官表現 過半民眾沒信心
啟思民本基金會今天舉行記者會公布最新防疫民調,主持記者會的基金會董事長、國民黨立委江啟臣指出,此次民調表態率很高,代表民眾對防疫是很有感的,願意回答問題的。民調結果顯示,超過5成3的民眾對政府新冠肺炎防疫表現不滿意,大過滿意者。至於政府能否圍堵BA.4、BA.5新變種病毒在台灣肆虐,有6成3民眾防疫表示沒有信心,江啟臣因此認為,民眾開始對指揮中心的存在無感,不論是對新指揮官的信心,或者是未來疫情管控信心都變成很低。江啟臣指出,很多人認為此次指揮中心人事的安排,確實就像前任防疫指揮官陳時中所言的「類降級」,儘管外界對於指揮中心的存在看法不盡相同,但民眾關切的是,如果到了秋天,新變種病毒疫情又爆發,目前的指揮中心安排,會不會導致跨部會整合出現問題,不利疫情管控,這份民調可以說是向政府提前示警。民調結果顯示,對於目前民眾對政府防疫表現,回答非常滿意的有13%、有點滿意的32.3%、有點不滿意的30.3%、非常不滿意23.5%,53.8%的不滿意率,明顯高過滿意的45.3%。對於民進黨台北市長參選人陳時中之前擔任防疫指揮官的表現,有42%滿意,56.1%受訪者不滿意。至於指揮中心的疫苗採購政策,不滿意者突破5成,其中,回答滿意者有12.8%,有點滿意31.4%、有點不滿意26.4%,非常不滿意28%。對於日前引發極大爭議的染疫者遺體火化之亂,有超過64.1%的受訪民眾認為,主因在於指揮中心指引不明。針對指揮中心每日公布確診數及染疫死亡數,相信者僅35.6%,不信者為61.2%,似乎凸顯多數民眾仍認為,外界不斷質疑的染疫黑數與超額死亡是可能存在的。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在經歷四月份疫情大爆發後,台灣現在進入所謂的「輕症適應期」,雖然每日確診民眾仍是兩萬多,但大家面對疫情的心情已經不太一樣,逐漸恢復到生活常軌,政府與防疫機構也要做政策上轉換。此外,這次民調,大家對陳時中滿意、不滿意度表態的非常清楚,回答不知道的人很少,但對未來的指揮組合不知道沒意見還有近19%,代表對王必勝與薛瑞元兩位新上任者還無法判斷,也顯示外界對兩人仍有期待,畢竟才上任兩天,表現很難評論。前立委沈富雄則認為,這份民調不能只看資料分析,精華在交叉分析,如果仔細探討這份民調的交叉分析結果,民調顯示,民眾不論是對於行政院所作所為或者是陳時中團隊防疫表現,表示支持贊同的遠比不如持反對者要少,而且台灣對於疫情評價與反應是高度政治化,好像藍的受訪者越來越不滿,越綠的越認同陳時中,但他認為疫情原本應該是中立的、無關政治,這也是很奇怪的現象。而在藍綠支持者都有定見下,中立選民的反應成為最值得觀察的對象,目前看來中立選民應該是站在國民黨這邊,表態也與藍營支持者一致。
8月單日確診數站回4萬大關? 王必勝:有可能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昨天本土新增2萬6943例、境外移入253例,新增57例死亡。疫情雖趨緩,但台大公衛學者預測,BA.4、BA.5在國內占比8月中旬將達到40%,若持續攀升至55%以上,單日確診數恐站回3.5萬~4萬之間。指揮官王必勝坦言,「當然有可能」,面對變種病毒於國外再掀疫情,他也宣布,第4劑疫苗接種對象擴大至50歲以上,7月22日開始施打。而昨日死亡案例最年輕為40多歲女性,在家中昏迷送醫,因肺炎併呼吸衰竭,急救無效死亡。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指出,國際間觀察BA.4/5病毒,平均花26天就會在該地從1%成長至20%,從20%成長至40%則約需11天,且每增加10%,感染率就增加4%,因此估計當我國BA.4/5占比達55%時,每日新增個案數就會回升至3.5萬至4萬,且時間點很可能在8月底。陳秀熙也指出,我國6月分的超額死亡率為43%,其中有63%是因新冠致死,37%是因無法得到醫療照護間接死亡,呼籲政府在關注確診病患之餘,也要關心癌症與慢性病患的照護需求,若醫療量能持續緊縮、人力短缺,超額死亡率就難以下降。BA.4/5疫情可能在8月讓國內疫情重返單日4萬大關?王必勝表示,這件事當然有可能發生,不過還要看到時候狀況。至於超額死亡率過高,王必勝則建議不要看短期。因應BA.4/5變異株來襲,指揮中心經ACIP專家委員會同意,宣布擴大第二次追加劑接種對象,周五(22日)起,開放50歲以上成年人,可於第三劑接種時間間隔5個月以後,預約接種第四劑疫苗;曾經確診過的民眾,則建議確診3個月後再打。另指揮中心日前宣布「騎機車免戴口罩」,但同車者僅限同住家人,也遭質疑無法查處,形同虛設。王必勝坦言,處罰上確實有認定困難,希望先以勸導方式。至於他在前天「散步不用戴口罩」說法,挨批擾民,他昨天重申,重點在「如果有症狀或無法保持社交距離」,就需要戴口罩,請民眾在此原則下自行衡量。
熱浪狂襲 西班牙10天內「超過500人喪命」
西班牙總理桑切斯(Pedro Sanchez)20日引用了卡洛斯三世衛生研究所(Carlos III Health Institut)所發布的數據表示,持續10天的熱浪中,有500多人死亡。法新社報導,桑切斯引用了卡洛斯三世衛生研究所發布的數據,估計了與高溫有關的死亡人數。桑切斯說,「10天的熱浪中,有500多人死亡,這與意識形態無關,而是與現實有關,與地球正在經歷的氣候緊急情況有關。」他敦促人們,要格外小心。檢視卡洛斯三世衛生研究所發布的數據,該數據根據與往年平均水平相比的超額死亡人數估算了與高溫有關的死亡人數。不過卡洛斯三世衛生研究所強調,這些數字是統計估計值,並非官方紀錄。另外檢視西班牙氣象機構的初步數據,這次熱浪可能是西班牙有紀錄以來最強烈的一次,也是最長的三個熱浪之一。科學家認為,這種熱浪的倍增是氣候危機的直接後果,溫室氣體排放的強度、持續時間和頻率都在增加。根據《observador》報導,西班牙的熱浪導致氣溫超過45度,並引發多起火災,摧毀了全國數萬公頃的土地。當地官員要求政府承擔所有森林火災的協調工作,並要求歐盟進行合作。
第三波熱浪侵襲葡萄牙 死亡人數超出預期
極端氣候逐漸頻繁,熱浪侵襲整個歐洲,葡萄牙因熱浪死亡的人數也超出預期,僅僅上周就有523人死亡,這是葡萄牙今年的第三次熱浪,當地電視台也強調,未來極端氣候會越來越頻繁。根據外電報導,葡萄牙的氣溫再次上升,造成超額死亡,據前兩周的報告來看,死亡人數已經高達761人,氣象學家將這些死亡原因歸咎於熱浪,強調高溫影響不太可能少於1000人死亡。SIC電視台表示,儘管死亡原因不全然是因為高溫,但這些超額死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熱浪,DGS衛生組織總監Graça Freitas警告,最近幾天的極端氣溫可能會導致慢性病脫水,因此,需要特別關注慢性病患者、幼兒和老年人。這是葡萄牙今年出現的第三次熱浪,SIC強調,未來幾年會出現越來越多的極端現象。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說法「熱浪與死亡人數有直接的關係」,氣象是最危險的災害之一,1998年到2017年約有16萬5千人死於熱浪。SIC認為,如果覺得高溫比奇他極端氣候更容易克服的想法是錯誤的,人體對高溫的容忍程度有限,可能會因為脫水遭受心臟衰竭、腎損傷等結果。
半年死亡人數首見破10萬! 學者:恐藏「染疫歿」黑數
國內爆發Omicron本土疫情,內政部近期公布人口統計,今年6月人口死亡數達2萬1033人,比去年同期增加4000多人,不僅是首次單月死亡逾2萬人,今年上半年累積死亡10萬2117人,也是上半年死亡數首次破10萬人。台大國發所教授薛承泰說,死亡數創新高除代表疫情嚴峻,按指揮中心公布6月因染疫死亡4000餘人,相對今年6月整體死亡較前年同期增加7000多人,顯見染疫死亡仍有黑數。內政部6月人口統計顯示,6月死亡數2萬1033人,較上個月增加3624人,相較去年同期增4394人,創有史以來首次單月死亡數破2萬人,主要原因是新冠肺炎死亡總數超過8100人。今年各月死亡數,1月1萬5954人、2月1萬4887萬人、3月1萬8239人、4月1萬4655人,5月1萬7409人、6月2萬1033人,顯見本土疫情5月大爆發後,死亡數連兩個月上升。薛承泰說,按指揮中心每天公布死亡數計算,6月因疫情死亡4000餘人,但今年6月整體死亡數較前年同期疫情較緩時增加7000多人,中間差距3000人可能有部分黑數,隨著死亡數增加,相對5月的黑數有減少趨勢。對於染疫死亡黑數減少,薛承泰認為,主因為染疫死亡認定範圍擴大,加上民眾意識到疫情升溫;原本預估6月疫情會下降,從死亡數可看出疫情尚未趨緩,7月疫情是否降溫,須視下個月公布死亡數變化而定。薛承泰說,去年指揮中心採用《經濟學人》超額死亡計算方式得到負數,是因跟全世界疫情平均比較,去年台灣疫情控制不錯,所以是負數;今年上半年翻轉成正數,因為每個國家疫情高峰點不同,今年台灣疫情較糟糕,所以超額死亡計算呈正數。
台灣半年死亡人數破10萬 受疫情衝擊史上首見
內政部最新統計顯示,2022年上半年全國死亡人數為10萬2,177人,是史上首次半年死亡人數突破10萬人,其中6月死亡人數為21,033人,首度單月死亡數超過2萬人,這與新冠疫情衝擊,全國累計因疫情死亡人數8,224人密切相關。國內2022上半年人口統計。疫情衝擊初期的2020年,上半年死亡人數為88,555人,2021年上半年進入三級警戒,當時半年死亡人數為93,649人,但2022年上半年就增加到10萬2,177人。衛福部統計顯示,2021年因疫情死亡人數為896人,但到2022年7月19日止,因新冠死亡人數已累計到8,224人,顯示今年上半年因疫情死亡人數已達到7,328人,這讓上半年全國死亡人數首度推升到10萬人以上。其中,6月死亡人數超過2萬人,亦是史上首見。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指出,依指揮中心每日公告死亡人數計算,6月因疫情死亡人數約4,000人,但6月死亡人數超過2萬人,跟2020年6月疫情初期相比,相差約7,000人,顯示這中間可能有3,000人的死亡黑數。薛承泰也表示,2021年整年較2020年,死亡人數多了11,000人左右,但衛福部公布因疫情死亡僅896人,計算人口老化等因素後,至少有6,000人是不明的超額死亡人數。因台灣對疫情採取嚴格管控,疫情走勢與國際略有不同,2020年6月死亡人數是13,893人,到了2021年6月是16,639人,但到了2022年6月,就上升到21,033人,與疫情初期有7,000人左右的差距。此外,在出生人數上,因前兩年疫情影響,無法舉辦婚宴,導致結婚對數下降,進而衝擊今年出生人口數,加上國人習俗不喜愛在農曆虎年生子,因此今年上半年出生人數僅67,149人,是上半年出生人口數史上最低數據。而因2021年下半年對室內集會活動鬆綁,民眾恢復婚宴,使得2022年6月出生人口數從5月的9,442人回升到10,943人。薛承泰預估,儘管下半年出生人數可拉回來一些,但2022年出生人數將較2021年減少1萬人左右,約14萬人到14萬5,000人左右。
專家籲指揮中心7/16解散「提名陳時中參選」 本人親上火線回應了
本土疫情趨緩,確診數和死亡案例持續減少,未來新冠肺炎有望降級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就建議,指揮中心可在7月16日解散,因為常規流感化防疫,已經不需要指揮中心,到時民進黨也能提名陳時中參選台北市長。對此,指揮中心也回應了。王任賢指出,疫情逐漸下降,現階段針對新冠肺炎的監測、通報及隔離標準仍很嚴格,反而干擾常規醫療,造成非新冠的死亡人數增加,指揮中心仍存在就是超額死亡的最大問題,由於常規流感化防疫之後,根本不再需要指揮中心,因此認為最佳的解散時機是在7月16日。此外,年底九合一大選將至,民進黨雙北市長人選尚未決定,資深媒體人周玉蔻今(7日)在臉書爆料,民進黨組合將是衛福部長陳時中和屏東縣長潘孟安,「雙北絕妙組合,蔡英文主席是認真的,讚」。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副書記長王美惠表示,陳時中是一個做到哪裡、講到哪裡的人,時間到了就會去適當的位置,民進黨在全代會前就會提出最好的人選。針對指揮中心解散,以及參選台北市長問題,陳時中透露,應該是說讓疫情流感化,怎麼樣的一個組織的運作,中央政府自有定見,至於下周將受徵召參選北市長的傳言,他沒有正面回答,僅表示:「這問題有機會再回答」。
台解封指數已達標 學者籲推「過渡期」政策放寬口罩規定
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公衛學者指出,台灣7月初的解封指數已降至0.5以下,達0.4,預估到了月底將進一步降至0.3。目前歐、美、亞洲各國都已陸續推動「過渡期」政策,鬆綁口罩令,多數都僅要求公共場所、人口密集處、大眾運輸上戴口罩。學者認為,台灣的口罩防疫文明仍須維持,無法完全放掉,但可要求在高傳播地點、老年人或慢性病患維持戴口罩措施,這也是台灣走入地方流行的原則。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台灣截至7月1日,各區流行已逐漸收斂至地方流行指標,介於0.1~0.2%之間,這說明了已能和地方流行做接軌。若進一步區分不同年齡族群,0~19歲及20~49歲每日感染率收斂至0.2%,50~69歲及70歲以上收斂至0.10~0.15%,各區疫情皆受控,年輕族群的防火牆已築起,這是也是中重症個案減少的基礎。陳秀熙表示,以台灣目前情形推估,台灣7月初的解封指數為0.4,已達到低於0.5的標準,而在7月底,接解封指數更將下降至0.3,這顯示台灣目前符合解封條件,有助於走向地方流行。若能採取大流行到地方流行的「過渡期」監視政策,就能讓疫情受控,避免超額死亡。依模型推估,在未考慮「過渡期」監視政策之下,台灣在走入地方流行後7月底每日感染人數為2萬7126例,8月底降至2萬3469例,然而若能採取「過渡期」監視政策,7月底每日感染人數將為1萬2738例,8月底降至6426例。若僅靠疫苗保護力、抗病毒藥物,未改善醫療能量緊縮問題,台灣將無法回到新常態生活,7~8月超額死亡仍可能達10~15%。在大流行到地方流行的「過渡期」,台灣應採取流感化監視政策。台北醫學大學教授陳立昇表示,相關做法包含使用定點監視,透過門診、實驗室、公衛部門來監視新病例是否有新變種病毒,另以抽樣方式進行抗原檢測以監視感染盛行、利用血清抗體調查評估族群免疫情形。口罩過渡期政策方面,講師黃聖雯以歐洲為例,多數國家的口罩政策從「硬性」規定轉變為「軟性」建議,僅有德國、西班牙規定在醫療機構、大眾運輸上配戴口罩,葡萄牙則要求在大眾運輸上戴口罩。而瑞典、芬蘭、冰島、丹麥、英國、法國、希臘都已取消口罩,其中英國建議在擁擠封閉的公共場所戴口罩,法國、希臘則建議在大眾運輸上戴口罩。至於美洲,美國、加拿大也已取消口罩令,僅有南美少數國家要求公共場合戴口罩。美國政府建議在搭乘大眾運輸時戴口罩,加拿大則建議在公共室內環境配戴口罩。亞洲方面,則採條件式放寬,紐西蘭、澳洲、馬來西亞等,建議在公共場所、封閉環境及大眾運輸上仍需戴口罩;日、韓則建議若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時需要配戴口罩。泰國政府取消口罩政策,但建議在擁擠的地方患有慢性病及健康狀況不佳者仍須戴口罩。新加坡取消安全距離,僅室內環境戴口罩,戶外環境可自行決定,但鼓勵配戴。陳秀熙表示,由此可見,單日感染較低的國家,口罩措施放得比較鬆,而單日感染率比較高的國家,如新加坡、紐西蘭、澳洲等,都還是維持一定的口罩規範。亞洲國家比較保守,因疫苗施打條件不如經濟發展高的國家,多數要求公共場所、人口密集、大眾運輸上配戴。台灣的口罩防疫文明要繼續維持,還無法完全放掉,主要原因是台灣還在地方流行適應的期間,因此在過渡期,可限制高傳播地點、老年人、慢性病族群戴口罩,這也是台灣走入地方流行的原則。
台灣擁「防疫雙冠軍」! 兒童接種率與投藥率皆稱霸全球
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開台灣在新冠疫情防疫政策上的紀錄,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5至11歲兒童疫苗接種率及投藥率,台灣皆是世界第一。台灣5至11歲兒童疫苗的接種率是75.1%,莊人祥表示,以目前現有的資料顯示,美國只有36.5%、日本有18.5%、加拿大有56.1%。投藥率方面,莊人祥表示台灣準備相當充裕的口服抗病毒藥物,截至6/29的資料,台灣投藥率是7.82%,美國是5.56%、英國只有0.22%、香港是5.91%、日本是3.25%、韓國是1.33%。除此之外,台灣染疫死亡率在主要國家中處於最低程度、台灣的超額死亡則是世界第二低。莊人祥說,美國的染疫死亡率為每百萬人3151人、英國是每百萬人2707人、香港每百萬人1269人、南韓每百萬人478人、紐西蘭每百萬人299人,台灣則是每百萬人277人,相較之下相當低,不過仍比日本每百萬人248人、新加坡每百萬人233人略高一些。此外,曾有專家質疑台灣因疫情有超額死亡的現象,不過根據《經濟學人》專文報導,台灣的超額死亡是世界第二低,每十萬人超額死亡、疫情期間超額死亡都是「負數」,僅次於紐西蘭,但莊人祥也坦承,由於台灣疫情爆發較其他國家晚,所以數字未來有可能會增加。
去年死亡增1.1萬人 新冠排名曝光
衛生福利部公布最新國人死因統計,110年死亡人數共18.4萬人,較109年增加1.1萬人,而去年國內爆發新冠本土疫情,外界關注死亡人數增加,是否與超額死亡有關?衛福部官員表示,並無相關統計,僅引用《經濟學人》數據表示「台灣從109年到110年都是負數」,指並無超額死亡的問題。專家則認為,慢性疾病死亡數可能受到醫療排擠而增加,但社交活動減少可能降低某些疾病死亡數,兩者消長之下即可得出超額死亡數。衛福部統計處副處長劉訓蓉說明,110年死亡人數上升有兩大原因,一是人口老化,二是去年1月低溫天數多,而新冠肺炎列死因第19位,並非死亡人數增加主因。110年死亡人數較109年增加,是否因國內本土疫情導致超額死亡?劉訓蓉引述《經濟學人》模型推估結果指出,台灣自109年到110年超額死亡皆為負數。疾病管制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則補充說明,根據《經濟學人》統計模型推估,109年到今年4月為止,台灣超額死亡數為「負4310」。不過,台大國發所教授薛承泰曾表示,根據內政部統計,100年至109年死亡人數共增加2萬人,可歸因於寒流或流感,但去年是暖冬,卻比前年多死了1萬人,增加的死亡人數創歷史新高。哈佛大學公衛學院流行病學研究所博士李建璋說明,超額死亡是以「實際死亡數減掉預期死亡數」,實際死亡數是固定的,因此關鍵是如何推估預期死亡數;每個機構設計的推估模型不同、納入不同的變數,計算出來的超額死亡數就會不同。對於《經濟學人》推算台灣超額死亡為負數,李建璋表示,不清楚該模型加入哪些變數,因此難以評斷是否公允。他推測,疫情期間社交活動限縮,導致肺炎、流感等死亡數減少,而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死亡數,可能受到醫療排擠而增加,兩者消長之下即可得出超額死亡數。至於衛福部認為人口老化導致死亡人數增加,李建璋表示,確實有所關聯,但應進一步分析「排除年齡因素」的標準化死亡率是否增加。他呼籲衛福部應開放死亡統計的詳細資料供學術研究,以了解國人死亡情形。
去年死亡大增1.1萬人 衛福部揭原因
衛生福利部公布110年國人死因統計,死亡人數共18萬4172人,較109年增加1萬1105人。去年國內爆發本土疫情,「新冠肺炎COVID-19」也納入國人死因,排名第19位。另受到疫情影響,民眾減少外出,十大死因第7位「事故傷害」中,「運輸事故」死亡人數創歷史新低。衛福部統計,110年死亡人數共18萬4172人,其中十大死因佔7成6;和109年相比,除了肺炎死亡人數減少1.4%,其餘皆上升,以高血壓性疾病、糖尿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增加最多。衛福部統計處副處長劉訓蓉指出,110年死亡人數上升主要有兩大原因,首先是人口老化,由於65歲以上人口增加快速,死亡人數也隨之上升,死亡年齡中位數是77歲;其次是去年1月低溫天數多達3分之1,為105年霸王寒流後,首次死亡率和標準化死亡率同時增加。去年國內首度爆發本土新冠肺炎疫情,衛福部統計,110年因新冠肺炎死亡共896人,包含國人國外死亡57人。劉訓蓉說明,由於死因統計是以直接導致死亡的「原死因」判定,可能和疾管署公布的死亡人數有些微不同。劉訓蓉指出,新冠肺炎排名國人死因第19位,並非去年死亡人數增加主因。是否因為新冠肺炎導致去年超額死亡?她說明,以《經濟學人》統計模型推估,台灣從109年到110年超額死亡數都是負的;截至5月31日統計,全球僅台灣和紐西蘭仍維持負數。衛福部統計,110年十大死因依序為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與109年相比,高血壓性疾病排名從第7名升到第6名,事故傷害降為第7名。據統計,110年事故傷害死亡共6775人,與109年差異不大。劉訓蓉指出,受到本土疫情影響,民眾減少外出移動,事故傷害的「運輸事故」死亡人數較109年減少85人,創歷史新低。若以年齡別觀察,1到24歲死亡人口以事故傷害居死因首位,25到44歲以癌症與輕生居前兩名,45歲以上則以癌症與心臟疾病居死亡前兩名。
6月底解封指數降至0.5↓ 學者預測:將轉成地方流行
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各國近期雖受Omicron亞變異株BA.4、BA.5不同程度的影響,但發生率、死亡率都未像過去BA.1、BA.2時代那麼高。公衛學者預估,台灣的情況類似紐西蘭、新加坡,屬於高峰流行感染率低、地方流行感染率較高的國家,若接下來未出現新一波大流行,6月26日以後,解封指數會降至0.5以下,地方流行時代已來臨。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今年初開始,全球出現BA.1、BA.2的「雙胞胎」大流行,各國流行的高點不一,隨著疫情下降,BA.4、BA.5出現後,大家也關心是否會出現「第3胞胎」的流行,這取決於追加劑施打的效力是否足夠避免產生流行高峰、減少對中重症的影響。陳秀熙表示,全球六大洲受亞變異株的影響不一樣,產生的高峰型態也不一樣,但共同點在於,在BA.4、BA.5出現後,發生率、死亡率都沒有像BA.1、BA.2的時代那麼高,確診數僅微微增加、重症死亡也沒有增加,這都支持了地方流行時代的來臨。面對疫情從大流行走入地方流行,陳秀熙表示有5大關鍵,包含「社區免疫保護」 防火牆、「追加劑及次世代疫苗」防疫、「新型變種病毒交叉免疫保護」 防疫及監測,如BA.4、BA.5防疫及監測、「抗病毒藥物及醫療照護」治療及照護、「中重症監視」社區流感化監測。目前台灣20~49歲年輕族群的免疫防火牆已達75%,是免疫保護的火車頭,其次是50~69歲54%、0~19歲46%,而70歲以上只有45%,需靠年輕族群的防火牆保護。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首批50多萬劑Novavax疫苗預計本月底抵台,有望在7月7日開打。陳秀熙說,該疫苗可作為基礎劑、加強劑、追加劑,特別針對未施打疫苗者及高危險群進行施打。各國依Omicron流行高峰每日感染率、地方流行每日感染率,可分為3類,其中台灣與新加坡、澳洲、紐西蘭都屬於高峰流行感染低、地方流行感染率較高的國家,預估進入地方流行後每日感染率約為0.10~0.12%,台灣為0.12%,6月底地方流行開始後,北北基桃單日新增個案為0.11%、竹竹苗宜花東為0.10%、中南高彰為0.12%、投雲嘉屏0.09%。6月26日後,如沒有新一波的大流行,解封指數預測會降至0.5,地方流行時代來臨,可維持新常態生活,讓醫療能量恢復正常,避免太多超額死亡出現。陳秀熙認為,台灣可考慮將新冠肺炎由第5類法定傳染病轉為第4類,即較為軟性的、以流感監測為基礎的防疫。台北醫學大學教授陳立昇表示,「流感化」監測可依疾病嚴重程度來設計監測方式,在輕症監測方面可以基層或定點醫師門診個案,利用系統抽樣方式做檢測,對於嚴重急性呼吸道個案,則可針對住院個案進行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