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音波導引
」 疼痛 手術8旬嬤胰臟腫瘤!無法吃固體食物 「胃腸微創手術」順利治療
87歲的蔡女士在醫院追蹤B肝時,意外發現早期胰臟腫瘤,雖能開刀根治,但考量病人年事已高,病人也擔心開刀後復原狀況不佳,因此與病人及家屬討論後,決定選擇支持性療法,以放射性治療控制腫瘤進展速度,同時放置胰管支架改善病人消化狀況。然而,隨著腫瘤慢慢長大,開始壓迫到小腸,將腸道堵塞,吃東西無法通過,只能喝水、喝牛奶維持營養。微創胃腸道吻合術 內視鏡超音波導引不需開刀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腸胃內科醫師柯秉宏指出,過去這種情況需要外科手術治療,但都有違病人原本不想開刀的初衷,所幸醫療進步帶來新的微創治療選擇。經討論後,病人及家屬決定選擇自費的微創胃腸道吻合術,利用內視鏡超音波導引,將狀似啞鈴的金屬支架兩端分別架在胃和小腸之間,繞過腫瘤阻塞處,建立胃和小腸間的新通道,讓病人可以重新恢復飲食,生活品質與營養狀況能獲得大幅改善。微創無體外傷口 為病人提供多一項治療選擇柯秉宏醫師說明,胃腸道吻合術是透過內視鏡進行,因此體外沒有傷口,復原極快,只需兩、三天時間等待置入的金屬支架完全打開後,就可以開始吃東西。不過,因為支架寬度約只有50元硬幣大小,因此飲食上仍要留意選擇較細或較小的食物。目前這項治療並未被納入健保給付,但卻能為不想開刀的病人提供另一個治療選項。
減重防禦股2/康霈女總談創業淚灑人生 當年「淨值剩1元」押房籌錢不敢說
堪稱首檔醫美新藥股康霈(6919)10月4日以433.8元由興櫃轉上市,一開盤股價就大漲24%衝上537元,9日收盤價為522元,其大股東友華(4120)股價今年以來上漲10多元。這一檔所開發新藥雖尚未取得藥證,但投資人已在股價上反應期待,原因是康霈的新藥為局部減脂注射劑且陸續公布的臨床數據令人驚艷,搭上瘦瘦筆帶動全球減重塑身熱潮列車。康霈上市記者會後,CTWANT記者專訪董事長徐坴暉與執行長(總經理)暨研發長凌玉芳,兩人回首12年創業路,不約而同提到2019年公司走入谷底,淨值只剩一元,借錢照發薪水,在人前強顏歡笑,「我那時把房子抵押揹到二胎,跟太太財產分開制,免得受我牽累……。」徐坴暉回首這段找錢留人的辛苦歷程,看似雲淡風輕,實則幾經峰迴路轉,尤其是2021年5月間,在董事張高榮醫師推薦公司給友華生技(4120)董事長蔡正弘,8月引進資金1.68億元,翻轉康霈命運,順利催生新藥。負責新藥催生的正是凌玉芳,她主導研發同時身兼總經理、執行長,公司上百項專利都出自她的手。凌玉芳出身桃園軍人家庭,考上北一女後因參加街頭遊行,父親擔心台北自由學風讓女兒不夠專注學業,轉學到中壢高中,後來陰錯陽差考上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但她鍾情化學,遂轉攻成大醫學院生物化學暨分子生物學研究所碩士畢業。康霈研發局部減脂注射劑,其臨床試驗專選最難減重的腹部。圖為康霈創辦人、執行長暨研發長凌玉芳。(圖/報系資料)「這是我第一次談康霈,說到流眼淚。」蓄著大波浪長髮、有著彩繪指甲、一雙炯炯有神大眼的凌玉芳,總是笑臉迎人,她接受CTWANT專訪首度談起自己的人生故事,包括姐姐癌逝及讀學時身兼五家教、一個麵包啃一天等種種生活苦境,逼使自己從低谷中站起來。畢業後,凌玉芳進入新藥相關產業,從事醫藥法規與專案管理,也做醫美行銷需求分析多年,直到2012年才決定與徐坴暉出來一起創業,走上研發醫美減脂新藥之路。凌玉芳解釋,「我完全是從醫美和市場角度來看需求,我看了許多研究報告,也訪談了許多醫師,幾千頁的外文資料也讀,發現很多人想要局部減脂但害怕動手術,苦無沒有好的非手術治療方法,因此才會想開發此類新藥,而且還要做別人沒做過的地方,就是最難減脂的腹部,開始著手。」這讓她吃盡了苦頭,因為用注射劑做腹部局部減脂,不但在台灣沒有,在全球的新藥臨床試驗也史無前例,甚至沒有主持相關類似經驗的試驗主持醫師團隊和CRO,剛開始的前二年,他們寫電郵到歐美許多臨床試驗機構邀請醫師加入,「很多人覺得康霈是言不見經傳的小公司,根本不理睬我們。」凌玉芳說。凌玉芳接著進一步說,「幸好澳洲的Dr. Goodman熱愛研究願意擔任CBL-514的2a臨床試驗的主持人,等到我們2a期臨床試驗數據療效很顯著,才陸續有知名醫師願意加入試驗,且隨著更多數據公布,現在是好多國際知名醫師主動寫信給我們想要加入CBL-514的臨床試驗。」凌玉芳談到推動新藥研發的臨床試驗過程中,從找錢、募資到邀請醫師擔任試驗主持人,人前人後她和徐坴暉看盡了臉色,但二人始終不放棄。如今,康霈的新藥CBL-514注射劑預計今年Q4與明年Q1公布2項局部減脂2b臨床解盲統計數據;此外,同成分但劑量與劑型不同之CBL-514D,專注用於疾病治療用途,目前在罕病竇根式症亦進入2b臨床階段。友華生技2021年間決定投資康霈後,成為法人注資領頭羊,讓康霈擁有資金可以推動多項新藥臨床試驗。圖為友華生技董事長蔡正弘。(圖/報系資料)CTWANT特別問了一路走來遇到哪些貴人?凌玉芳秒回恩師,成大醫學院生物化學暨分子生物學研究所賴明德教授,當初不在意她大學並非讀相關科系,也無經過實驗室實習,仍收她當研究生,開啟了她對分子生物學的熱愛和專業,也因此進入細胞凋亡的研究領域。「他給我非常大的空間,我在實驗室不只一次的修改做實驗的方法還有流程,他只要跟我溝通過覺得合理都欣然接受並且一路支持我」「我需要去家教來賺生活費和學雜費,他也容許我在用餐時間先離開去家教。」當年,只有凌玉芳一人邊唸研究所邊家教,大部分教授不容許。接著,凌玉芳提到股東Joe,「他當初評估覺得康霈有潛力,但他老闆不願意投資,結果他選擇自己投資我們」「後來也找了很多好朋友投資一路支持我們,包含在我們淨值剩1元左右的時候,也協助我們找投資人買回部分不願意繼續投資的股東股票,幫公司解決困境。」還有一位Mike,是Joe的好友,「我們上興櫃後,這位股東一路買,目前是前十大股東,他是骨科醫師,非常了解超音波導引注射,這次的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SA)也是因為他有受此之苦,我們才發現514可能可以治療OSA,他本身對投資和生技領域都蠻熟悉的,我們的數據他也都看得懂。」「我們2023年現增30億元風雨飄搖之際,最後能夠順利成功並且超額認購,Mike和Joe幫了非常大的忙⋯…,因為他們在投資圈認識很多投資人本身又很專業,所以介紹並說服了很多投資人加入我們的現金增資,那時候我們的價格一度已經跌破現增價,很多人都傳我們現增會失敗……。」「還要感謝友華蔡董看好我們,義無反顧成為康霈第一個法人投資者,帶動其他的投資人願意投資我們,才讓康霈有相對充足現金可以推進後續的臨床試驗,成功完成興櫃前二次現增取得十幾億現金,更得以展開多個適應症的二期臨床試驗。」其實,友華本身在2022年也是有代理一款抑制食慾為機轉的減重口服新藥「康纖芙」(Contrave),正式進入減重市場;而在這之前則是投資康霈取得股權約3.1%(康霈發行新股的最新持股比率),並擁有康霈CBL-514溶脂注射劑台灣獨家代理銷售權的優先議價權,這也讓友華股價跟著起飛。如今康霈從興櫃轉到上市,二位創辦人念茲在茲的貴人,以及一路相挺的公司團隊與許多股東們,讓他們有機會完成全球第一個局部減脂新藥開發。
肝癌手術釀膽道受損!時常感染 「微創人工膽道」有效改善生活品質
76歲的林先生之前因肝腫瘤接受手術治療,術後膽道受損,造成膽汁無法排出,雖經外接引流管,但因造成生活不便,且不時引起感染問題,十分困擾。了幫助林先生重建膽道,醫療團隊一開始嘗試從外部建立引流管,將膽汁引流至體外,減少發炎,希望等待受損的膽道恢復功能,但膽道功能並未順利恢復。因而採用「內視鏡超音波導引膽管引流術」,從體內以微創方式為林先生重建人工膽道,讓膽汁可以從肝臟直接流入胃部,體外不再有引流管影響生活品質,同時能改善消化功能,一舉多得。膽汁被引流到體外 營養不斷流失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腸胃內科醫師柯秉宏表示,膽汁能乳化脂肪,幫助脂肪消化,之前林先生的膽汁被引流到體外,導致營養不斷流失,不僅造成生活品質變差,營養狀況、消化功能也在變差。若要重建膽道,其中一個方式是直接換肝,但畢竟病人年紀較大,做這類大手術風險較高,且臺灣肝臟需求非常高,也希望將肝臟留給真正有需要的人。微創建立人工膽道 膽汁直接由肝臟流至胃部所幸目前醫界已有較先進的技術,可以從體內以微創方式在胃部到肝臟間建立人工膽道,讓膽汁直接由肝臟流到胃部,完成後病人復原非常快,不但可以拔掉外部引流管,大幅改善生活品質,也不用再擔心管路滑脫或感染的問題,讓林先生非常開心。反覆感染發燒 治療改善生活品質林先生的媳婦王小姐感動表示,剛開始因為公公的膽汁沒有辦法排乾淨,每個月都要因為感染、發燒跑兩三次醫院,真的很痛苦,感謝柯秉宏醫師積極幫忙設法改善,讓公公能恢復正常生活,遇到好醫師真的不簡單,很感謝柯醫師還有醫護人員的幫忙協助。
0403大地震X光機受損 台大緊急採「零輻射手術」搶救患者
台大醫院致力於降低手術過程中病患輻射暴露量,自2018年開始以3D定位系統來治療陣發性上心室頻脈,取代X光的使用,大幅減少病患受到的輻射線。而自2023年積極以心臟內超音波輔助進行零輻射心房顫動電燒至今,至今年3月底已有40位病患成功達成零輻射的目標,完全免去輻射暴露的致癌風險。心房顫動的電燒手術主要在左心房執行,操作上必須從右心房穿過心房中膈,將導管送入左心房後方能進行進一步診斷及治療,這個穿透心房中膈的技術,傳統上都是利用X光透視,透過導管與心臟陰影或是顯影劑呈像的相對位置來完成穿刺的動作,是手術過程中可能發生心臟破裂等併發症的關鍵步驟。近年來由於心臟內超音波的興起,醫界開始使用心臟內超音波來引導心房中膈穿刺、協助導管操控、監測手術過程中的心臟狀態,除了可以降低對X光的依賴,並能及早發現併發症而及早處置,對於提升病患安全有相當大的好處。4/3全台大地震,台大醫院導管室有兩台X光主機毀損,當天預定電燒手術的病患皆無法施行,只能先出院回家,擇日再入院。然有位病患近期因心律不整,屢屢造訪急診,若取消手術可能導致病情控制不易,於是醫療團隊決定在沒有X光機備援的情況下,全程使用心臟內超音波導引,完成電生理學檢查,診斷出複雜性(心房顫動)及單純性心律不整(房室結迴旋頻脈),最終以零輻射方式成功完成電燒治療手術。然要完全要達到零輻射手術的目標,手術的部分流程必須稍做修正,因此對於習慣以X光來完成大部分手術的醫師可能會覺得有些不方便,輻射對於人體DNA的影響有時候是難以預測的,根據ALARA原則,若能以零輻射的方式完成電燒手術卻不減手術有效性,絕對是未來醫療發展的方向。而致力於降低病患輻射暴露量的台大醫院心臟科游治節醫師指出,心臟內超音波不只可以運用在心房顫動的病患身上,舉凡必須進入左心房或左心室治療的術式都可使用。目前健保署已經通過心房顫動電燒手術可以健保給付心臟內超音波,然而由於擔心醫療預算衝擊過大,目前只先開放復發的病患可申請健保給付,並於4月1日起生效,然國外先進國家多早已將心臟內超音波列入心房顫動,期待未來健保署能在經過審慎的成本分析後,將心臟內超音波納入所有複雜性心律不整電燒手術的給付範圍,藉以提升病患福祉。
七旬翁急性心衰休克! 北慈「微型心室輔助器」成功救回
76歲的許先生日前因急性心肌梗塞併嚴重心臟衰竭與休克,緊急送往台北慈濟醫院救治,醫護團隊給予抗凝血劑,並第一時間入心導管室診斷為三條血管阻塞的嚴重冠狀動脈心臟病,經裝置主動脈內氣球幫浦輔助心臟跳動並會診心臟血管外科預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然而,嚴重的急性心肌缺血使許先生心臟收縮功能非常差,考量緊急手術風險極高且加重心臟負擔,徐展陽醫師帶領團隊在術中一併裝置「微型心室輔助器(Impella)」。提供急性心臟衰竭心室輔助 微型心室輔助器新選擇徐展陽醫師說明,微型心室輔助器(以下簡稱Impella)是新型也是目前體積最小的心臟幫浦,可提供急性心臟衰竭患者的心室輔助。徐展陽醫師說明,目前臨床運用在心因性休克患者的機械輔助灌流裝置,耳熟能詳的包括短期的主動脈幫浦、葉克膜體外心肺支持系統以及中長期置入體內的心室輔助器等。葉克膜常用於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急性心衰休克患者,可在最危急時迅速裝機並建立體外支持心肺循環;而當心臟功能無法恢復,則進一步銜接至中長期的體內心室輔助器,用於等待心臟移植。而Impella是種嶄新的微型輔助器,為一軸型微小驅動馬達,可由經皮穿刺股動脈或透過右鎖骨下的微小切口,由右鎖骨下動脈植入,提供高風險心導管治療、心臟手術後的短暫心臟衰竭穩定的血液循環支持。Impella系統 避免併發症產生徐展陽醫師解釋,醫師可利用Impella其微小、軸型的特性,在複合式手術室透過X光以及經食道超音波導引之下,直接穿過主動脈瓣,深入左心室進行血液抽吸減壓,再由馬達遠端灌流入升主動脈直至全身;而傳統葉克膜系統是經由鼠蹊部逆向灌流,若病人心臟功能非常差,會與心臟原有血流對抗產生阻力,很可能造成心臟腫大、嚴重肺水腫、產生泡沫血痰、下肢缺血壞死等全身併發症。非所有病人都能使Impella 留意身體保健是關鍵Impella的角色仍和葉克膜一樣,定位為暫時的心室輔助系統,若因心臟衰竭嚴重、心肌無法恢復,仍需考慮進一步裝置中長期體內心室輔助器,邁向移植之路。徐展陽醫師補充,並非所有病人都能使用Impella,凡心臟換過金屬瓣膜、存在心室內血栓、或同時併有呼吸窘迫、缺氧的患者均不宜使用。徐展陽醫師提醒,民眾仍須注重日常身體保養,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防患未然。
她手麻、無力「睡覺還會被麻醒」,確診腕隧道症候群! 醫點名高風險群
46歲林小姐任職於餐飲業,常需備料、清洗盤子、擰抹布等大量使用手部,林小姐漸漸發現手掌和手指有發麻的情形,並從原本一隻手變為雙手,尤其在騎機車時麻痛的感覺特別明顯,晚上睡覺時有時還會被麻醒,早上起床也會覺得雙手有腫脹的感覺,甚至拿碗、拿筷子時,手有無力感。就醫透過理學及神經傳導檢查,確診為腕隧道症候群。腕隧道症候群 這些人容易發生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復健科董怡君醫師說明,腕隧道症候群是由於正中神經在經過手腕處受到壓迫,造成手指及手掌麻痛,此外,大拇指也可能會感到無力,導致抓不穩東西,較容易發生的族群為女性、糖尿病患者、需要高重複、高強度用到手的工作者等。口服+注射治療緩解症狀 需搭配復健助恢復治療腕隧道症候群,董怡君醫師表示,除了使用口服消炎止痛的藥物,還可接受超音波導引注射,將藥劑(如類固醇、低濃度葡萄糖水、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精準注射至正中神經的周圍,促進症狀緩解;此外,尚需配合復健治療,除了透過儀器治療減緩神經發炎,學習神經滑動運動等也有助恢復;另外,可於晚上配戴手架,減輕腕隧道中的壓力,使夜間麻痛狀況改善;最後,日常生活的習慣必須調整改善,以避免復發。手麻原因多 盡快就醫對症下藥為上策董怡君醫師提醒,手麻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頸椎神經受到壓迫、腕隧道症候群、肘隧道症候群等,藉由神經傳導檢查可正確診斷,並配合不同治療方式,才能有效緩解症狀,並改善生活品質。
手肘外側、前臂疼痛不堪找無原因! 超音波檢查揪病因
40歲任職廚師的陳小姐,每天需要處理大量的食物及清理廚房、清洗廚具等,久而久之,開始感覺左手手肘外側及前臂疼痛,後來症狀加劇,連擰毛巾都會痛,甚至休息時也感到不適。診所就醫後醫師說骨頭沒事,後續也跑了幾家醫療院所接受復健、針灸及止痛藥物治療,但仍效果不佳。後續求診到新竹臺大分院生醫醫院竹東院區復健科就醫,由理學檢查及超音波即時診斷後,發現陳小姐左肱骨外上髁炎合併肌腱病變與部分撕裂。超音波精準診斷 揪出潛藏的病灶馮仕豪醫師說明,所謂的肱骨外上髁炎是由於前臂手腕伸肌群長期反覆過度用力造成組織牽扯,使附著在肘部外側的肱骨突出處的肌腱勞損甚至撕裂,通常會發生在網球愛好者,故俗稱網球肘。馮仕豪醫師針對網球肘的診斷,除了病史詢問及理學檢查,首重軟組織超音波檢查。在超音波檢查下醫師可清楚確認肌腱是否有腫大、撕裂,與其骨頭附著處是否有不平整情形。有了精確的診斷,才能針對不同病況給予適當治療,自然能有效緩解疼痛。導引注射加體外震波 復健運動治療病根馮仕豪醫師表示,關於肌腱腫大及撕裂,可接受超音波導引注射,將增生藥劑(如高濃度葡萄糖水、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精準注射至受傷肌腱處;若合併骨頭附著處不平整慢性發炎情形,更可搭配體外震波,促進修復;此外,亦須配合正確復健,學習肘部肌肉伸展與肌力訓練等運動;必要時可配戴護肘於肘外髁疼痛點下兩指幅寬處,緩衝肌腱的張力拉扯以加速復原。全面治療病根,才能有效順利恢復。最後,則必須改善使用習慣或運動技巧以避免復發。個別化治療 對症下藥才有用馮仕豪醫師提醒,不少病人常抱怨肘痛總是久治不癒,而病因可能不盡相同,可能是肌腱炎、肘關節炎、韌帶撕裂、滑囊發炎甚至微小骨裂等,但唯一不變的是超音波精準診斷搭配個別化治療,才能針對病根,有效處理。
乳房腫痛潰爛!33歲少婦感染超古老結核菌 醫驚:相當罕見
彰化一名已婚的33歲林姓女子,因乳房有硬塊且紅腫,甚至脫皮潰爛,近期前往坊間診所治療,但一個月後症狀仍未見改善,她擔心自己是罹患乳癌,改去醫院的乳房外科就診,結果醫師檢查後發現,林女並非罹患乳癌,而是感染了古老的細菌「結核菌」,需服藥半年才能根治。據了解,類似案例近150年來不到600個,相當罕見。替林女醫治的員榮醫院乳房外科醫師陳國棟表示,林女半年前開始感到左側乳房腫痛、有硬塊,同時伴隨紅腫及疼痛,她起初先到診所求醫,但服用抗生素1個月仍未好轉,林女擔憂乳房不保,因此轉到員榮醫院就診,醫師為林女進行乳房超音波檢查,發現已有部分組織壞死,立即手術切除壞死組織,將膿瘍引流出來,再給予抗生素控制,並進行細菌培養。陳國棟醫師指出,林女起初連續2次細菌培養檢查都呈陰性,醫師建議使用超音波導引做切片檢查,結果竟驗出「噬酸性結核桿菌」,才知道林女是十分罕見的乳腺結核病,將其轉到胸腔內科治療,預計需連續服用6個月的抗結核病藥物才能根治。陳國棟表示,根據相關文獻記載,乳腺結核病近150年不到600例,相當罕見,他行醫近30年,這是遇到的第2個病例,他進一步解釋,乳腺結核病有3%至5%機率會轉為乳癌,而乳腺結核的感染有2種可能,一是原發型,當病人皮膚或乳房有傷口,哺乳時感染結核桿菌;另一種是續發型,病人本身就帶有結核菌,經血流帶到乳房,造成乳房結核。陳國棟醫師也指出,,結核菌是相當古老的細菌,人類歷史上最早感染結核病約在5000年前的非洲,主要是藉由空氣與飛沫傳染,後來隨著卡介苗、可對付結核桿菌的抗生素問世,結核病才逐漸受到控制。不過近年來,結核菌的盛行率增加,原因和結核菌的抗藥性、國際間旅遊增加、接觸來自高發生率地區的移工有關,據了解,女子丈夫工作的公司有不少外籍移工,推測可能因此接觸到結核菌。
經常半夜肩膀痛到醒!竟是五十肩惹禍 「2合併治療」緩解症狀
55歲陳小姐,患有糖尿病,長期服用口服藥物控制。前陣子突然感到肩膀痠痛,一開始並不以為意,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現肩膀在舉高的角度下出現受限情況。更糟的是,夜間睡覺時如果壓到患側的肩膀,劇烈的疼痛導致她常在夜間因疼痛而驚醒,嚴重影響工作和日常生活的穿衣、拿東西、洗澡等。最終診斷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也就是俗稱的五十肩。五十肩比例女性較高 活動角度受限且症狀無法緩解奇美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邱如凰說明,原發性的沾黏性肩關節囊炎通常原因不明,但若病人本身有糖尿病、甲狀腺疾病,或曾經因腦中風或骨折而長期不動者;次發性的五十肩風險會較高。五十肩最常見的症狀包括肩膀疼痛和肩膀活動角度受限,這種疼痛可能向上或向下輻射至頭頸部或上臂,尤其在高舉手臂過頭或將手臂移到背後時會感到疼痛和僵硬。此外,五十肩通常被認為是50歲人的疾病,但實際上常常發生在40至60歲的中年人,而女性患病的比例較男性高。五十肩為自限性疾病 常見4個疾病階段 過去通常認為五十肩是一種自限性的疾病,病人會依序經歷四個疾病階段,這個過程可能長達近兩年的時間。然而,最近的研究指出,如果不接受相關治療,大多數病人雖然最終疼痛會減輕,但角度仍然受到限制,甚至有些病人可能會停滯在某個階段,導致症狀持續無法得到緩解。沾黏性肩關節囊炎(五十肩)病程,通常被分為四個階段疼痛期(1-3個月)疼痛首次出現漸凍期(3-9個月)疼痛加劇,角度受限程度增加結凍期(9-15個月)疼痛逐漸減輕,角度受限達到最嚴重解凍期(15-24個月)疼痛幾乎消失,角度仍然受到限制五十肩治療方式多元 這兩種雙管齊下效果較佳五十肩的復健治療包含關節鬆動的徒手復健、深層熱療、類固醇注射以及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治療,目前多數研究認為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治療搭配徒手復健效果最佳。邱如凰指出,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是醫生透過超音波導引,將大量液體精準地注入關節腔內,以撐開沾黏的關節腔。不僅可以縮短疾病持續的時間,還能加速疼痛的緩解,達到長期角度改善的效果。邱如凰補充,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可直接於門診操作,不需全身麻醉,一次療程以2至3次居多,但會因人而異,每個人適合的治療不盡相同,需要由專業醫師判斷找到最適合的選擇。
求好心切操過頭!重訓姿勢不良 反釀運動傷害
近年來健身運動熱門,高雄35歲謝姓男子跟上健身風潮,想練出傲人胸肌,沒想到卻因姿勢錯誤、暖身不夠,加上負荷重量太大,導致肩膀疼痛;另名38歲許男也是為了健身,在臥推胸肌、背肌時槓鈴太重,造成右肩疼痛,檢查是右肩肱骨頭水腫。2人前往高雄中正脊椎骨科醫院檢查後,利用「超音波導引PRP(高濃度血小板)注射治療,終於能夠重回健身房。謝男熱愛重訓,想練他的肩背肌群,也想練出胸肌,沒想到因為求好心切、訓練過度而「操過頭」,造成肩膀疼痛,雖然謝男曾在他院嘗試體外震波等復健,但效果有限,疼痛仍未好轉,轉而求助中正脊椎骨科,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他右肩盂唇撕裂合併囊腫,以及肱骨水腫。另名38歲許男到健身房練胸肌、背肌,臥推時槓鈴太重,造成右肩疼痛,經檢查是右肩肱骨頭水腫。復健科醫師林純如說,臥推練胸肌,躺著將槓鈴往前推,接著上臂往後、往外的外旋動作,常造成肱骨和肩胛骨相互擠壓,導致肩膀受傷。復健科醫師林純如說,正常人骨頭表面光滑,但受傷骨頭的骨皮質凹陷,經由「超音波導引PRP(高濃度血小板)注射治療」,將生長因子注射到受損部位,修復受傷的後肩盂唇,並在肱骨頭做骨內注射治療,治療後肩膀不再疼痛,也恢復重訓運動,不僅肌群長回來,也重拾自信。林純如說明,平時若重訓超過自身負荷太大,就容易造成運動傷害,有時運動傷害需要利用開刀來治療,但開刀的恢復期長、且之後的復健更是遙遙無期,因此多數人會選擇利用「超音波導引 PRP(高濃度血小板)注射治療」讓運動傷害慢慢康復。
床墊鋪地直接睡! 頻繁蹲起造成老婦這部位嚴重受損
住家沒有電梯,床鋪沒有床架而直接置於地板的緣故,57歲的邱女士每天都需要上下樓梯,頻繁地蹲下、站起來或跪地。而她總是覺得右腳膝蓋不穩定,不時有軟腳的情形,要是做蹲下、跪下或下樓梯等動作時,還會伴隨膝蓋後側、內側疼痛,就醫發現過度使用膝蓋,已導致後十字韌帶受損。「後十字韌帶」慢性受損 膝蓋軟軟、卡卡的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醫師吳柏陞說明,後十字韌帶損傷有急性、慢性之分,急性損傷如運動傷害、車禍等因小腿前側遭受向後的撞擊,致使斷裂;慢性損傷則是因過度使用導致韌帶磨損撕裂。慢性受損初期,病人大多覺得膝蓋軟軟、卡卡的,卻無法具體說出不適的點,加上位置較深按壓不到,就醫也難以診斷,容易被誤以為是退化性關節炎,必須仰賴理學檢查檢視是否有外觀上、運動時的異常;透過超音波檢查韌帶有無受傷、腫脹,必要時則可配合核磁共振確認整個膝關節結構是否正常。大多適用增生治療 其應用範圍廣單純後十字韌帶急性損傷的治療以固定、冰敷、吃止痛藥、復健等保守為主,若是合併其他損傷,也需要評估是否以手術介入。而一般慢性損傷,則能用增生療法治療。吳柏陞醫師指出,增生治療是透過超音波導引,將藥物注射到受傷部位,引起受傷的組織輕微發炎,促使其修復的技術。常見的注射藥劑如高濃度葡萄糖水、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PRP)、羊膜等,療程則視藥物類型3-6週注射一次,約2至4次。大部分病人皆適用增生療法,只有少數有急性感染或凝血功能不佳的患者不宜接受此類治療。而除了後十字韌帶損傷外,增生治療亦可適用於各個關節、肌腱、韌帶的受損或退化,包括脊椎、髖關節、肩膀、足底筋膜、腳踝等部位。損傷須及時治療 避免早發退化性關節炎吳柏陞醫師提醒,後十字韌帶的撕裂傷或斷裂若未適當處理,容易因膝蓋支撐力不足發生軟骨、半月板磨損而造成早發性的退化性關節炎,不可不謹慎;且膝蓋痛的原因諸多,不單只是退化性關節炎,因此若膝蓋不適遲遲未有起色,建議及早至復健科、骨科找尋病因,由醫師評估最適切的治療。
選對治療方法 助延長肝癌存活期
83歲林先生因腹痛送至醫院急診,發現末期肝腫瘤及血管侵犯,由於年紀及多重內科疾病關係,採取標靶藥物治療,經過18個月後,胎兒蛋白腫瘤指數便恢復正常,且腫瘤明顯縮小,顯見肝癌已達到良好控制。依照肝癌患者疾病狀態 給予不同治療選擇安南醫院消化內科醫師郭立夫說明,根據研究統計數據,慢性B型肝炎及C型肝炎在現今醫療技術下,已獲良好控制及治療,但肝癌和肝內膽管癌仍為現行癌症發生率前五名,其中又以俗稱肝癌的肝細胞癌為大宗。醫療團隊會依照患者的體力、腫瘤大小、位置、腫瘤數目、擴散範圍等,提供不同的治療選擇,即便嚴重到晚期肝癌了,仍有多元化療法可考慮。早期肝癌以根除性治療為主 六大手術依患者病況而定郭立夫說明,早期肝癌仍以根除性治療為原則,並進一步舉例六大類型手術:一、肝葉切除手術及肝臟移植手術:早期肝癌且肝功能良好的病人,治療存活率高且復發率低,肝葉切除手術是主要的治療選擇。若肝功能不佳,則可考慮肝臟移植手術。二、射頻燒灼治療(RFA,Radiofrequency Ablation Therapy,俗稱電燒):如果評估身體不宜接受切除手術,且腫瘤數目為3顆以內、每顆小於5公分,便建議採取射頻燒灼治療,經由超音波導引,透過細針穿刺將電流轉化成熱能,把腫瘤細胞組織凝固壞死,達到腫瘤死亡之目的。三、5治療:若腫瘤過於龐大而不適用前兩項手術,則可使用肝臟動脈血管栓塞治療。由於肝癌為透過肝臟動脈供應腫瘤營養,栓塞肝臟動脈的血管可阻止供應養分,使腫瘤自然凋亡。四、標靶藥物治療:通常適用於晚期肝癌、肝功能正常但腫瘤已侵犯到門靜脈,或是已有肝外轉移的患者。但需注意是否有高血壓、腹瀉及手足症候群(手腳皮膚易脫皮)等副作用。五、免疫藥物治療:透過活化及增強患者免疫系統來攻擊癌細胞,進而提升存活率,但可能造成肝炎、肺炎等其他器官功能異常的副作用。雖然副作用發生比率不高,仍須注意治療後的身體變化。六、放射治療:包括光子刀、電腦刀、質子刀、釔90放射線治療,透過高單位能量輻射線照射腫瘤部位,以達到治療效果。平均存活期拉長逾兩年 早期發現治療效果佳郭立夫強調,肝癌仍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效果最好,他以過去晚期肝癌患者為例,因治療選擇不多,平均存活時間通常不到半年;但隨著近年治療方式越來越多元,晚期肝癌已無須恐懼,患者平均存活時間亦漸漸拉長至超過兩年。
93歲老翁飽受疼痛之苦 「高頻熱凝手術」15分鐘緩解
一名93歲的病患,因為脖子到肩膀非常疼痛,痛到一年來都只能坐著睡覺,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外科巫智穎醫師,考量到病患年事比較高且心臟衰竭,開刀風險高,因此,建議可採用高頻熱凝手術,經過約15分鐘手術,打了兩針 ,病患表示,一周後疼痛指數減少幾乎一半,兩周後回診,疼痛指數大幅降低,終於可以躺著睡覺了。另一名68歲病患,右邊後頸到手臂很痛,尤其轉動起來頭部更是劇烈疼痛,經過檢查是高位頸椎第一第二頸椎疼痛,由於該病患之前做過腰椎手術效果不滿意,對手術猶豫,因此接受高頻熱凝手術,由於病患痛點圍繞重要神經血管腦幹,屬於高危險和複雜性手術,醫師手過程定位要非常清楚,目前恢復良好。巫智穎醫師表示,高頻熱凝手術的原理是將導針置入所需治療的神經周圍利用高頻電波傳遞能量達到止痛效果,分為「傳統式」及「脈衝式」,傳統式是將產生疼痛的感覺神經破壞,脈衝式是經由改變神經傳遞,讓神經「暈倒」,「睡著」達到止痛效果。整個治療過程是在局部麻醉或靜脈麻醉之下進行,經由術中X光或超音波導引將導針置入適當位置,治療時間約15至50分鐘,治療後無需住院,即可返家,無手術傷口,治療後當天可能會有腫脹痠麻無力,一到兩周後即可恢復生活品質。高頻熱凝手術可以適用於三叉神經痛、頸腰椎疼痛、肩關節、膝關節疼痛、癌症疼痛等,止痛效果因人而異,通常為數月至一年以上。有些病患可能一年就會來打一次,跟醫美治療黑斑一樣,打掉黑斑如果再長出來,就再打掉。巫智穎醫師指出,醫師下正確診斷是最重要,才能做正確判斷,治療起來才事半功倍,例如有些病患頸椎脊椎腰椎退化,側彎疼痛很厲害,如果開刀可能要打十多根釘子,不見得一定好,但經過x光,超音波或核磁共振,可以找出特定痛點來治療,舒緩疼痛也可以少吃止痛藥。巫智穎醫師強調,疼痛是人體在出現問題,提醒自我保護的重要機制之一,疼痛介入性治療雖能有效降低疼痛但並非可以取代手術,不過,對於身體狀況不好不適合手術,或是對手術有疑慮病患,可與醫師充分討論,選擇最適合的方式。 慢性疼痛在如今文明社會中比例日漸增加,好發年紀也有往下趨勢,舉凡30幾歲上班族、工程師長期久坐久站,60幾歲老人骨關節退化,頸腰椎骨刺,甚至手術後產生的沾黏、神經痛等等,都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圖說
她35歲生理期常腰痠背痛 恐是「身體關節」惹禍
35歲陳女士,在生產後的每次生理期來臨前,經常腰痠背痛,尤其下背痛嚴重,更是深受其擾。雖然長期接受復健治療,但症狀只有部分緩解,經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主治醫師董宥汝醫師進行周全性結構式評估,發現陳女士薦髂關節不穩定問題,便進行徒手復位治療,後續採以超音波導引再生注射於單側薦髂關節,困擾已久的下背疼痛與不穩定感終於順利獲得緩解。下背痛症狀多 常見原因有這些董宥汝醫師說明,下背痛在復健科門診是相當常見的問題,尤其是女性好發下背痛的機率較男性高;女性因有婦科、生產、賀爾蒙影響,下背痛所造成的問題會比一般還要複雜、影響更久遠。下背痛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見的診斷可能為椎間盤突出、骨刺、腰椎滑脫等,但事實上薦髂關節不穩定及功能不佳所造成的下背痛也不在少數,尤其是女性下背痛更需特別注意這個原因。薦髂關節「失守」 恐衍生多種病灶董宥汝醫師指出,薦椎兩側與髂骨相臨處即為薦髂關節,可以配合身體彎曲、伸展、旋轉做一些小幅度的關節活動,穩定身體,同時也具有承上起下的功能,將身體上部的重量均勻分散至雙下肢。若是長期姿勢不良、慢性下背受傷、腹部核心與臀部肌肉力量不足等,都可能導致薦髂關節附近的韌帶、肌肉、筋膜受損,進而造成薦髂關節不穩定。而常見症狀包含久坐腰痠、變換身體姿勢時會疼痛、疼痛的範圍從臀部延伸至大腿後側等,症狀可大可小,可能時好時壞,也可能嚴重影響生活。透過超音波導引 再生注射雙治療董宥汝醫師強調,薦髂關節及其附近的構造相當複雜且構造比較深,倘若電、熱療或徒手治療的成效不佳,超音波導引再生注射治療可以協助解決薦髂關節不穩定的問題,醫師會利用超音波辨認出薦髂關節及周圍的韌帶,並於超音波即時影像下,將針與其內的增生藥劑精確得注入關節與韌帶內,達成修復的效果,並增加薦髂關節的穩定度。
椎間盤突出引發疼痛 復健科醫師教「2招」舒緩肌肉
很多人都有「閃到腰」的經驗,常見狀況例如在天氣冷且剛起床伸懶腰時、突然用力打噴嚏時以及搬起重物時,一名宅配司機陳先生經常需要搬貨,甚至需要搬運沉重的冰箱、冷氣等,每天都覺得腰痠背痛,某日搬貨時手一滑,連人帶貨物往前撲倒,瞬間感到腰部一陣剌痛,就醫診斷為急性椎間盤突出。確認脊椎病症 才能有效治療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復健科呂學智醫師表示,椎間盤的功能是增加脊椎的活動度還有緩衝脊椎受到的壓力,急性的椎間盤突出通常是外力所造成的,當過度使用腰部、脊椎受到過大的壓力或是受力不均時,就有可能造成椎間盤突出,若沒有壓迫到神經,大部份病人只有在彎腰、咳嗽或打噴嚏時會感受到腰痛;如已經壓迫到神經,則可能引起下肢神經症狀,例如痛、麻、灼熱感、下肢無力感。情節嚴重者,例如嚴重導致大小便失禁、嚴重肌肉無力,需要由骨科、神經外科醫師進行手術評估治療。呂學智醫師說明,急性期活動時可使用束腰支撐身體負荷,也能緩解疼痛,必要時可以採用藥物進行疼痛控制、更進階的治療則有超音波導引尾骶孔脊椎硬膜外注射治療或超音波導引注射神經根阻斷治療緩解急性疼痛。透過復健治療 有空放鬆肌肉有空時可做背部肌肉放鬆運動,第1招,平趴在床上,並讓腳掌垂出床緣,即可簡單放鬆背後肌肉,並幫助椎間盤回到正確位置,第2招眼鏡蛇式,趴式時雙手撐起,支撐於胸部兩側,視線看前方或頭向上仰,雙腳併攏,也可以再做進階版眼鏡蛇式,在眼鏡蛇式的動作時,以小腿帶動腳跟向上,使腳跟貼進頭部,以核心出力、停留數個呼吸再放下。動作時注意不可低頭一邊滑手機或做別的事,錯誤姿勢不但無法幫助放鬆,還會增加頸部壓力。當急性疼痛期過去之後,可透過復健治療改善症狀,例如牽引治療,以機器牽拉身體,讓脊椎產生負壓來使椎間盤突出的情況漸漸改善。順利復原後,建議要養成訓練核心肌群與伸展的好習慣,透過訓練腰背部的肌肉與核心肌群,增加肌肉力量與控制能力,並透過正確腰背部伸展動作,放鬆肌肉,才能減少椎間盤突出再次發生的機率。
婦人倒垃圾竟釀肩旋轉肌撕裂 免手術!超音波導引 PRP注射治療
57歲陳太太某天倒垃圾後覺得肩膀痠痛,本來覺得可能只是拉傷,不料過了一週,疼痛範圍慢慢擴散,且晾曬衣服時手覺得無力抬不太起來,因而求診台南市立醫院復健科。經鐘毓婷醫師安排理學及超音波檢查,發現是肩旋轉肌撕裂。陳太太先接受兩週的藥物與復健治療,疼痛有些許減緩,但仍覺得肩膀疼痛影響日常生活,於是決定採用增生注射與自體血小板PRP注射,經3次療程後覺得疼痛大幅改善。鐘毓婷醫師指出,肩關節是人體活動度最大的關節,而肩旋轉肌群負責肩膀活動時的穩定性,讓肩膀在執行屈曲、外展或是旋轉時不至於脫臼,但也容易受傷。受傷的原因通常是日常生活過度使用(例如做家事、反覆地抱小孩)、不良的運動姿勢,也有一些人是因為某一瞬間動作太快(例如提重物、突然舉高等)造成旋轉肌肌腱受傷。常見的症狀為疼痛與無力,在超音波的檢查下,會看到旋轉肌肌腱發炎或是夾擠,嚴重或未積極處理可能導致旋轉肌肌腱撕裂甚至斷裂。以往民眾一聽到撕裂,直覺會想到需開刀做修補,然而,隨著超音波技術的進步,民眾可先至復健科接受肌肉骨骼超音波檢查,評估旋轉肌撕裂嚴重程度,除可確認是否有撕裂,也能評估是否有其他的狀況,例如鈣化性肌腱炎、滑囊炎…等。若是小撕裂則選用非手術的方式修復,如增生注射、PRP注射或是羊膜注射,其原理為將生長因子注射至破損處,刺激組織修復,一般來說注射後4週可追蹤肌腱修復狀況,若有改善可繼續施打。而療程長短視破損程度與個人狀況而不同,平均需3~6次療程。目前的研究建議要在超音波導引下做注射,效果才會明顯,注射後避免搬抬重物,以及肩膀盡量在不痛的範圍下活動,同時補充足夠的蛋白質、維他命B群以及維他命C,讓身體有足夠的營養素促進肌腱韌帶的癒合。另外,平時可以做肩關節的保養運動,包括肩關節活動度訓練(手指爬牆運動,避免關節沾黏)、肩胛穩定動作(划船、滑輪下拉)、以及旋轉肌肌力訓練(彈力帶外旋)等,維持肩關節完整的活動度以及肌力,避免旋轉肌肌腱的受傷。
苗栗76歲老婦走不出喪子之痛 長期過度抑鬱造成3年內反覆腹痛化膿
劉榮啟主任提醒婦女,子宮化膿可能是癌症的前兆,若出現症狀時一定要及早就醫。(圖/大千醫院提供)苗栗縣76歲李姓老婦因下腹痛求診,檢查出子宮病變,囊腫位置還大面積化膿,因為她3年前也曾發生直腸穿孔化膿,醫師細問發現,老婦因近年孩子相繼離世,長期傷痛抑鬱致免疫力下降,才導致她反覆發生化膿問題。李姓老婦因下腹痛長達3個月到醫院就醫,經醫師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疑似有高達8公分的腹部腫瘤,並推測出可能是子宮病變或囊腫,需要接受手術治療,但她3年前曾發生自發性直腸穿孔及化膿,歷經手術與半年時間的人工肛門治療,其腹部沾黏非常嚴重,若再次手術恐造成許多問題。經過婦產科、外科和放射科醫師共同討論後,決定先以子宮鏡搭配超音波導引治療,同時也預備子宮切除大手術。醫師透過子宮鏡檢查發現,疑似腫瘤的地方竟有一大片的子宮化膿,當下隨即處理,成功在15分鐘內引流膿瘍,而且病理切片為良性,在經過抗生素治療1周後,就順利康復出院,讓李姓老婦不必再經歷一次大手術。大千綜合醫院婦產科生殖中心主任劉榮啟表示,李奶奶本身沒有糖尿病,但這3年來卻連續發生2次腹部化膿的問題實為罕見,經細問後才發現,因她的孩子在這些年相繼離世,至今還無法走出傷痛,長期過度抑鬱導致身體免疫力大幅下降,才會讓化膿問題反覆發生。劉榮啟說,造成子宮化膿的原因有年長者免疫力下降、糖尿病、慢性子宮發炎、未取出植入的避孕器等原因,如果長時間有分泌物、腹痛、發燒都是子宮化膿的症狀,需要特別留意。他也提醒,有植入避孕器的婦女,記得每5年要更換一次,停經後更要記得取出;另外,子宮化膿可能是癌症的前兆,若出現症狀時一定要及早就醫,若無及時處理,可能釀成敗血症危及生命。
傳統兒童心律不整手術輻射強 3D立體定位系統達成「零」輻射
國內約有五十萬人有心律不整的問題,其中心房顫動是老年族群心律不整中最常見的症狀,而多數的民眾對心房顫動的篩檢意識低,不了解該病可能帶來的嚴重問題。除了高齡族群外,兒童也會有心律不整問題,其中最常見的兒童心律不整為心搏過速,若是藥物無法控制或是狀況嚴重時,則需考慮進行心導管手術,但手術需仰賴X光透視機輔助,間接導致兒童暴露在輻射之下,增加可能產生的後遺症。臺中榮民總醫院教學部副主任李必昌指出,台灣心律不整盛行率大概為全人口的1-2%,一般成年人的心跳為每分鐘60-100下,新生兒為每分鐘120-160下,心臟節律不正常,過快、過慢或不規則都屬於「心律不整」。孩童心律不整的盛行率大約為0.1-0.15%,又可細分為心搏過速、心搏過緩、早期收縮三大類,其中心搏過速最為常見。李必昌副主任進一步說明,孩童的心搏過速是心跳由於某些因素(例如:發燒、拉肚子、緊張、運動等)突然增快到平時心跳數的上限以上,通常高達每分鐘200下以上,此時孩童會感覺到胸痛、胸悶、心悸,也可能有呼吸困難、易喘、暈眩,甚至嚴重會導致暈厥。然而,孩童對於症狀較不易表達,因此家長可能較難察覺。家長平時應多觀察孩子的活動狀況、食慾與情緒狀態,若發現孩童有焦躁、不安,和日常表現不同的狀況就需多加留意。過往在兒童心律不整治療上仍有許多瓶頸,李必昌副主任表示,針對4歲以上或是體重15公斤以上孩童,且藥物無法控制或症狀嚴重者,建議採取導管治療。然而過去傳統電氣燒灼術放置心導管時,為確認導管路徑與放置位置,需X光透視機的輔助,每次發射總輻射量約為4至6毫西弗,相當於照射200至600張胸部X光,孩童長期暴露在輻射下,可能增加未來罹癌風險,也對往後孩童甲狀腺、性腺有較大的影響。近五年來,3D立體定位系統已使用在孩童電燒手術上,李必昌副主任表示, 3D立體定位系統能幫助醫師精準判讀導管的位置與心臟訊號,且透過3D立體定位系統加上超音波導引,能實現「零輻射」心律不整導管手術,突破以往孩童輻射累積的風險,同時也能降低醫護端暴露於輻射的危害。除了孩童心律不整之外,心房顫動是成人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臨床試驗與治療準則委員會主任委員暨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心臟科主治醫師趙子凡指出,全台有超過30萬名心房顫動患者,盛行率約為1.7%,且每6至7位民眾中,就有一位終其一生會罹患心房顫動。年紀越大,罹患心房顫動的風險越高,臺灣80歲以上的民眾,約每10人就有1位患有心房顫動。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理事暨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律不整暨電生理中心葉勇信主任表示,心房顫動是由於心房不規則放電,導致心房出現快速紊亂的顫動,每分鐘可達到300次,由於快速、紊亂、沒有效率的收縮,心臟血流在心房裡流動狀態不佳,便容易淤積形成血栓、血塊,並隨著血流跑到身體各處,若是跑到腦部血管,就會形成中風。有不少病患心房顫動的症狀並不明顯,成為診斷最大的瓶頸,趙子凡醫師進一步說明,心房顫動不易發現,約一半的患者沒有症狀,很多患者往往都是中風後住院才發現自己有心房顫動,不論是有症狀或無症狀的患者,中風的風險一樣高,若能提早發現,即時投予治療,可減少約三分之二的中風機率。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除了針對兒童心律不整持續貢獻外,更攜手與嘉義縣、宜蘭縣、基隆市政府合作,推出心房顫動篩檢計畫,致力於篩檢出潛在心房顫動患者,及早治療減少中風風險。趙子凡醫師表示,過去藉由心房顫動篩檢計畫,找出了許多潛在患者,並提升治療率,據統計,2021年在嘉義縣與宜蘭縣,總共篩檢了兩萬多位社區民眾,其中偵測出心房顫動的人數達300多位,這些民眾大多數都不知道自己有心房顫動問題,其中已知為心房顫動患者且有在服用抗凝血劑的比例約為十分之一左右,透過篩檢與後續轉介治療,服用抗凝血劑的患者比例增加至六成左右。葉勇信主任進一步說明,國民健康署例年都會舉辦成人健檢,提供40歲以上未滿65歲民眾每3年1次、55歲以上原住民、罹患小兒麻痺且年在35歲以上者、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成人健康檢查,過去心電圖沒那麼方便,因此並未列在國民健康署成人健檢的常備項目中,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利用手持心電圖裝置的便利性,在政府行之有年的健檢中,增加心房顫動篩檢項目,經由學會的專科醫師判讀心電圖並回報衛生局,由衛生局通知建議疑似為心房顫動者,轉介到附近合適的醫療機構做後續處理。李必昌副主任提醒,由於兒童較無法有效表達自我症狀,因此家長扮演著關鍵角色,除了平時需觀察孩童的表現有無異狀外,也可以透過個人智能裝置紀錄孩童心律,監控偵測心律不整的問題。另外,心律不整與咖啡因、茶鹼有關,建議盡量少攝取,同時需適度運動、保持生活作息正常才能才維持身體的健康狀態。趙子凡醫師和葉勇信主任呼籲,心房顫動是多發性成因構成,年齡越高、或是有心臟相關病史、家族史者屬於心房顫動的高危險族群,請主動進行心房顫動篩檢,及早診斷、治療,避免嚴重併發症,也期望未來有更多縣市政府加入「心房顫動篩檢計畫」,協助民眾遠離心房顫動危機,一起為台灣人民心臟健康盡一份心力。
85歲老翁急性膽囊炎 內視鏡超音波「取石」不須開刀
85歲姓男子有高血壓、糖尿病及慢性腎病的病史,上月因發燒及右上腹痛到亞東醫院急診就醫,經電腦斷層掃描後發現一顆3公分大且硬的膽結石及急性發炎。因患者年紀大又具有慢性疾病麻醉及開刀風險較高,經評估後轉介至亞東醫院超音波暨內視鏡中心由鍾承軒主任執術,利用經口內視鏡超音波導引,放入雙翼官腔吻合金屬支架進入膽囊內,將膽囊內發炎感染的積液引流至腸胃道內,配合電動液壓及碎石金屬網將結石碎掉取出,3-4週後再使用胃鏡將金屬支架取出達到「保膽取石」治療效果,因病人無須開刀,術後痊癒很快。急性膽囊炎是膽結石常見的併發症,而外科開刀切除膽囊是急性膽囊炎的治療首選方式,然而隨著台灣逐漸高齡化,使得許多老年人尤其合併有慢性疾病者,倘若發生膽結石合併急性膽囊炎時,其外科開刀及全身麻醉的風險增加,只能暫時性地使用經皮穿肝置放塑膠外引流管將膽囊內發炎感染的膽汁積液排出並配合抗生素來治療,鍾承軒主任說明,這樣的治療方式無法取出膽結石,且外引流管的滑脫以及拔除後會有反覆發炎的狀況,治標不治本。內視鏡超音波導引金屬支架進入膽囊內,將膽囊內發炎感染的積液引流至腸胃道內,配合電動液壓及碎石金屬網將結石碎掉取出。(圖/亞東醫院提供)鍾承軒主任表示,近年來隨著內視鏡醫療儀器及技術的進步,許多經自然孔洞(如口、肛等)的微創內視鏡技術可以取代傳統外科侵入性手術治療許多疾病,尤其是內視鏡超音波在膽胰疾病上的應用,除了疾病的診斷以外,也在腸胃道管腔內執行超音波導引,來做內引流治療,並同步配合較大管腔的金屬支架置放術,可以建立不同器官之間的人造廔管來增加內視鏡治療的空間。雖然內視鏡超音波相比過往療程療效更佳,但鍾承軒主任仍提醒,目前健保尚未給付相關治療,此外在急性膽囊炎的應用只適用於經外科醫師評估無法開刀治療之患者,因此若有出現相似徵狀,需與主治醫師討論評估其可行性,方能執行手術。
妙齡女乳房有硬塊 微創手術「將腫瘤切成薯條狀」抽吸乾淨不留疤
24歲的黃小姐,原本住在桃園,近期因工作調來台中。先前就發現右側乳房有一個小腫塊,但因工作環境改變,無暇顧及自身,導致右側乳房腫塊迅速增長至5公分,到婦產科門診就醫後就隨即被轉診至臺中醫院乳房微創中心評估。所幸經過超音波導引真空負壓切片系統切除後,黃小姐在傷口小於0.5公分且乳房無變形下,恢復良好,於24歲生日前夕重獲新生。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婦女保健中心主任唐于雄指出,女性最常見的乳房腫塊是纖維囊腫,99%為良性,通常是女性荷爾蒙過度刺激乳房擴張所致,常伴隨乳房腫脹疼痛,建議平常飲食要避免高熱量及高油脂;若為可移動性的腫塊,則大多為纖維腫瘤,好發於15~35歲年輕女性,若腫瘤三個月內變大20%(如1.0公分增長為1.2公分)則建議接受粗針切片或乳房手術。臨床數據顯示,非典型增生的乳房腫塊約有17%會轉變為乳癌,不可不慎。臺中醫院目前多以超音波導引真空負壓切片系統診斷及治療,在對腫塊進行移除時能同步進行切片,有助於乳癌的早期發現與及時治療。唐于雄主任表示,超音波導引真空負壓切片系統就像把馬鈴薯般的腫瘤,切成薯條般慢慢地抽吸切除。目前女性乳房手術鮮少有傳統術式,多以微創為主,不容易讓女性朋友留下疤瘡,目前乳房外科以使用3D彩色高解析超音波導引暨自動負壓乳房腫瘤切除為主流,傷口小,約0.3~0.5公分,術後疼痛感大幅下降、復原快,且不留疤痕,能迅速恢復正常生活。唐于雄主任說,年輕女性在面臨工作和生活的極度壓力下,容易使乳房葉狀肉瘤快速增生,由良性逐步擴展,甚至轉變為惡性腫瘤,建議女性朋友若在自我檢查時摸到乳房腫塊,切勿過度驚慌,因在臨床上有85%以上都是良性腫瘤,但仍需盡快找專業的乳房外科醫師,以精密高解析度的超音波檢查確認。臨床上5公分以內的腫塊都能以微創手術去除,但若任由腫塊增生,可能就要面臨乳房切除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