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寧生
」白袍科技3/醫生樂玩AI斜槓寫「護理APP」 大林慈濟醫護員3天工作量5分鐘OK
「在民國70年代,住院醫師的第一要務,就是每個禮拜開會,大家要搶在100多個實習醫師前,到X光室排隊預約借片子,這就可能要排一整個早上。」大林慈濟醫院院長賴寧生告訴CTWANT記者,如今醫護人員用自家工程師以ChatGPT為基礎寫成的「行動護理APP」,過去三天的工作量5分鐘搞定,位於嘉義的大林慈濟醫院,在2019年成立智慧醫療中心,一開始任務是把醫院資料數據化,不過在新冠疫情爆發後,醫護環境有了新變化,也讓這個「田中央」的醫院,罕見擁有自製研發APP的能力。「現在全球都缺護理人員,缺到醫院必須關床因應。」 大林慈濟醫院護理師部副主任林靜享表示,主要就是因為工作壓力高、工時長、薪資低,職業壽命不長,臨床上常會看到護理人員人手一塊板,上面夾著滿滿滿的代辦事項,「資訊化程度越高,卻反被電腦綁的越死,」因為他們必須詳細記錄病人的資訊,每天下班後都還必須在電腦前「寫回憶錄」,護理人員普遍有「遺漏焦慮」,就怕漏了什麼、會危及到病人的生命安全。所以大林慈濟醫院以護理師為中心點出發,這兩年因ChatGPT問世後,加速開發出「行動護理APP」,跟HIS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系統直接同步,還導入AI,讓護理紀錄可以直接用講的,帶一支手機就像同時帶著所有人的病歷,做任何事前可以先查病患的資料、核對給藥資訊,讓護理人員解放雙手,醫生也能直接在APP上聯繫,不會被電話打斷工作,有效改善護理人員的下班時間,能花更多時間在臨床上。大林慈濟智慧醫療創新中心主任林庭光。(圖/陳曼儂攝)「其實我們有些開會也不用PPT了,直接看手機」心臟內科醫師林庭光就是大林慈濟智慧醫療創新中心主任,他跟CTWANT記者解釋為何要自制APP,若用別人的系統,沒留下自己的knowhow,想要什麼額外功能都只能拜託廠商、還不一定會做,且醫院投資硬體、可能10年後就不能用了,沒辦法換零件是很大的問題,「所以我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手機是我的平台,AI就用微軟和ChatGPT,」以此開發出行動護理APP,就能讓大家工作順利、準時下班。他舉例,過去外科助理每3個月都要做一次總整理,大大小小的數據要到處去撈資料,過去花3天的工作量,現在5分鐘就能完成,還能隨時做不同時間段的分析。林庭光笑說「其實我是一個很好的使用者,任何電腦系統到我手上都會當機,因為我會找到他的極限」,年輕時夢想就是想當發明家,現在有AI讓程式的門檻變低,手機也很方便,可以輕鬆做出工具,讓人很興奮,「自己做,反而比買外面的系統還快」,同事提出要什麼需求,他們就能馬上改好,「每個人都覺得是在做一件很有趣的事,不斷地維護APP,就像是『變形金剛』,今天看到的、跟下個月看到的東西完全不一樣。」「真的很感謝科技的發展,讓醫療有脫胎換骨的機會」。賴寧生表示,這可以讓醫護人員同時水平展開各單位的數據,未來等資料越來越多後,就是分析縱深,接下來看能否做預測與建議。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成功抗癌,積極投入AI的醫療照護平台。(圖/黃耀徵攝)生策會會長翁啟惠表示,台灣在AI布局超過20年,加上台灣的醫療指數是世界第一,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健保資料庫,也已建立新的人體生物資料庫,如果結合AI來處理與分析醫療大數據,將開發更精準、有效率的早期預防與檢測創新產品;未來台灣生醫產業也將從疾病治療為重心,拓展至涵蓋更前端的精準預防與健康促進。「我不是醫生,只是個工程師黑手,但政府5年前說要推動智慧醫療,我們就全心全意投入項目」今年75歲的台灣首富、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曾在2005年被診斷出肺腺癌,成功抗癌19年未再復發,8月時他提到廣達做AI的醫療照護平台,需要上山下海、研發成本很貴也很難,目前支出和收入不成比例,但能幫助醫生「是做AI人的理想」,所以他會在這領域努力堅持到80歲以上。
異膚抓癢床單見血! 小老闆每天吞8顆類固醇竟釀白內障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小戴」年僅22歲就創業當餐飲業老闆,但背後卻隱藏著辛酸。原來他從小確診異位性皮膚炎,經常搔癢破皮流血、睡不好,不得已服用高劑量類固醇,曾經一天高達8顆,比同學吃的糖果更多,依然無法有效控制,長期更導致白內障,經手術才找回視力。小戴最後求助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院長賴寧生,經評估後接受生物製劑治療,症狀明顯改善,讓原本對治療灰心喪氣的他,重新點燃希望。異位性皮膚炎4大症狀 反覆發作共病多賴寧生是國內免疫風濕醫療領域的先驅。他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頑固性濕疹,屬於慢性發炎、反覆發作、不具傳染性的皮膚疾病,主要因免疫細胞的發炎反應所導致,且症狀可能因皮膚障壁受損、外界病原及過敏原侵入、皮膚發炎反應而加劇,通常從嬰兒時期開始發病異位性皮膚炎常見嚴重搔癢、皮膚乾燥、紅斑與丘疹,以及因反覆搔抓導致皮膚變厚變硬的苔癬化現象。特別是搔癢感,經常讓病友半夜睡不好、劇烈搔抓,不但造成皮破血流,增加感染的風險,長期睡不好也會影響生長發育與人格發展。類固醇很可怕? 標靶藥物助及早精準抗發炎賴寧生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發炎反應,治療以類固醇與抗發炎藥物為原則。許多人因擔心副作用而將類固醇視為毒蛇猛獸,這是不對的,其實,低劑量的類固醇能有效緩解異膚的發炎反應,長期且高劑量的用藥才需要謹慎評估。至於抗發炎藥物,不同種類有其不同的藥效極限,應依據疾病輕重程度,及早採取對應的治療,尤其更嚴重的頑固性或中重度異膚病友,建議採取標靶精準療法。針對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治療不僅要趁早也要有效!賴寧生形容,「生物製劑」與「口服小分子藥物」等標靶藥物就像精靈炸彈,能精準鎖定引發乾癢和發炎的細胞激素,防止免疫發炎反應的進行,緩解中重度異膚急性的發炎、降低反覆復發的風險。另一方面,免疫細胞具有學習的能力,即為「塑化理論」。若一開始治療中重度異膚,先給予抗發炎效果較差的治療,就像塑膠定型計畫,容易促使發炎細胞讓自己變得更壞;反之,若能在塑膠還未定型前加以阻撓,就能改變過敏免疫的反應模式,達到精準治療、調整體質的作用,預防其他更嚴重的頑固型過敏病變。國際研究 生物製劑有機會調整體質1生物製劑精準且有效的治療,有機會調整體質。 2嬰幼兒中重度異膚病友早期使用生物製劑,早期阻斷過敏進行曲,可降低近4成食物過敏、鼻過敏與氣喘等相關過敏的風險。以小戴為例,綜合計算病灶面積、皮膚發紅、浮腫、抓痕與苔癬化程度等條件,臨床評估屬於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使用傳統的類固醇藥膏、抗組織胺、免疫抑制劑等抗發炎藥物治療,改善效果有限,因此予以具標靶治療特性的生物製劑。經治療,小戴最困擾的搔癢感消失了,睡眠品質改善,生活品質也跟著大大提高,從原本對治療不抱任何希望,到現在充滿信心,終於等到穩控異膚的機會。目前我國健保針對12歲以上青少年與成年的中重度異膚,已給付多種標靶治療藥物,對於年紀更小的異膚寶寶與兒童,目前也有適用的生物製劑可選擇。醫師呼籲異膚病友,不要放棄希望,多與醫師討論,都有希望一起戰勝異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