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錯置
」大老闆書單/福壽洪堯昆談循環經濟 許多浪費往往是資源錯置
食品大廠福壽(1219)橫跨食糧、飼糧、畜水產、油脂、穀物、寵食、農資材等多面向,長期推動並力行「糧農循環經濟」,在事業體間建立獨特循環經濟模式,四年多前即成為國內第一家獲得驗證的食品業者,董事長洪堯昆在春節假期間,為CTWANT讀者親自導讀《循環台灣》一書,介紹甚麼是循環經濟:我推薦大家可以閱讀由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執行長陳惠琳共同出版的這一本書《循環台灣》,裏頭有許多台灣新世代創業家實踐資源循環的經驗,有成功、有失敗;有挑戰、有突破;有挫折,還有更多感人的過程。近年來「循環經濟」一直是個熱門的議題,但到底甚麼是循環經濟呢?對環境對社會又有甚麼影響呢?在1990年Pearce & Turner《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一書中提出「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的概念,依據永續發展的原則建立資源管理架構,使經濟系統成為生態系統的一部分。簡單來說,循環經濟是一種再生系統,藉由減緩、封閉與縮小物質及能量循環,使得資源投入與廢棄、排放達成減量化的目標。循環經濟有很多不同的定義,是一個未來真正可永續發展、零浪費,並可與我們所處的環境和所擁有的資源共生的想法。各國大力倡導 由傳統經濟轉為循環經濟模式傳統經濟模式為「開採→製造→消費→拋棄」單向的線性模式,因此要發展經濟,勢必需開採更多大自然資源、製造及銷售更多的商品,連帶的也拋棄更多的廢棄物;這種線性經濟思維無法永續發展,同時也因而造成氣候暖化日益嚴重,也促使各國開始正視這些問題。循環經濟則強調是一種「資源可回復、可再生的經濟與產業系統」,發展模式建立在「製造→使用→循環」封閉的循環,透過重新設計經濟發展的模式、改變我們的思維,在循環經濟體系下將不會有所謂的廢棄物存在。現今有許多的浪費往往是由於資源的錯置,某個產業的廢棄物對於另一個產業來說可能是珍貴的資源,但是在資訊不夠流通、科技不夠發達的情況下兩者往往沒有合作的機會。若能將製程中所謂的產品以及廢棄物,轉換思維定義為「正產品」與「負產品」,如此將有助於企業重新思考如何將產品由負轉正,而非將廢棄物一味的做去化處理。資源充分運用 商模重新設計在資源的運用上,聯合國提出了三重「脫鉤」的概念,也就是利用更少的資源、更少的汙染,來創造更高的價值。例如經濟活動與資源脫鉤(Resource Decoupling):讓每份資源的產出效益極大化,追求資源生產力的提升。經濟活動與環境衝擊脫鉤(Environmental ImpactDecoupling):著眼在追求經濟活動時對環境衝擊的最小化。資源使用與人類福祉脫鉤(Well-beingDecoupling):消費者的幸福不單純建立在物質之上,怎樣能夠認同產品價值進而將人類社會的幸福感與資源的消耗脫鉤。商業模式的重建在書中也多有描述,例如鼓勵企業以提供服務來替代提供商品、農業或建築業等的資源循環等等,尤其在「循環台灣,全面啟動」章節裡,作者提出台灣屬缺乏天然資源的島國,國內企業應將眼光放得更遠,不走削價競爭的路線,透過產業升級推動高品質高價值的業態正是台灣最大的優勢。企業方面從基層員工開始著手,社會方面則從教育入門,如此相輔相成下台灣才有機會領先全球,提升自我價值,成為全球局勢中無可取代的合作夥伴;未來如何擴大體系兼顧企業經營及環境永續作為,實為下一步該好好思考的重點,也希望福壽能在永續經營理念下朝下一個百年邁進。福壽推行「糧農循環經濟」在2018年獲得SGS驗證通過BS:8001循環經濟標準及最適化最高等級,是台灣第一家食品業者獲得驗證;2022年還獲得農委會科技菁創獎及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獎等肯定。福壽董事長洪堯昆推薦天下雜誌出版的《循環台灣》,認識循環經濟。(圖/翻攝自誠品書店官網)
火車過了才吹哨?林思銘:小朋友也質疑發口罩時機
國民黨籍立委林思銘今(23)日指出,台灣新冠肺炎致死率排名全球第3,但確診者拿不到藥,衛福部近日卻對學生狂發快篩劑、口罩消化庫存,痛批政府防疫資源錯置,防疫措施荒腔走板,指揮中心至今不肯公布8400億防疫預算詳細的用途與去向,質疑後面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秘密。林思銘說,地方民眾反應,近日高中以下學校學生頻頻收到指揮中心統一發放的防疫物資,前兩周每人收到一盒5劑快篩試劑,最近又公布將發下口罩,每人50片,連小學生都跟他說,「口罩禁令都快解除了,為何現在才發口罩?」林思銘表示,衛福部資源錯置,近兩周平均確診致死率,台灣每百萬人口死亡數為2.43人,全球排名第3,確診者最常反應的是「拿不到藥」;另一頭,卻大發口罩和快篩劑。他說,醫師受限於衛福部制定的種種開藥、給藥限制,甚至還要經過審核,現場多半只能給一些症狀緩解用藥,這些醫療障礙不去除,中重症和死亡率永遠很難下降。林思銘指出,民眾當初要疫苗沒疫苗、要口罩沒口罩、要快篩劑沒快篩劑,指揮中心除了要預算很快之外,所有的措施都慢世界好幾拍。最令人質疑的是,8400億紓困防疫預算,目前為止剩餘不到200億,但任憑外界如何質疑「錢究竟用到哪裡去了」,指揮中心就是不肯公布細目。林思銘說,防疫預算在各部會間預算流用情形嚴重,顯見指揮中心根本無法掌握紓困防疫的實際需要,光經濟部一個部會,就淨流出623.82億元,而淨流入最多的兩個單位分別為衛福部417.22億元、交通部222.48億元,大家像無頭蒼蠅一樣,想到哪做到哪,缺乏遠見與規劃,難怪作為荒腔走板。林思銘呼籲指揮中心誠實面對防疫失策,在忙著銷毀高端過期疫苗、大發口罩、快篩劑去化庫存品外,趕快回頭消除一下醫療障礙,讓不幸染疫者可以獲得最快速、有效的治療。
300億租金補貼上路 張其祿:政府有錢何不加速蓋社宅
行政院「300億元中央擴大租金補貼專案」將在明天上路,民眾黨立法委員張其祿今(30)日指出,蔡政府以「大普惠」名義執行300億擴大租金補貼,看似積極協助無房族解決租房財務壓力,實則是蔡政府「房市三箭」政策跳票後的欲蓋彌彰,更可能造成我國財政飲鴆止渴,政府有錢想要解決問題,應該加速蓋社宅,而不是大撤幣,不僅看不到成效,還可能造成租金愈漲愈高的反效果。張其祿指出,但不少租房族對「300億元中央擴大租金補貼專案」仍保持觀望態度,就有專家直言,以申報房屋支出抵稅比例來說,台灣申請的人不到三成,可看出房屋黑市仍然存在,未來租金補貼成效有待觀察。張其祿說,大多數房東長期以自用住宅的名義申報相關的稅賦,不願讓租房情形曝光,因此房客難以提供租賃契約影本申請補助;專家也直言,擴大租金補助前提,需設法解決租屋黑市,才能幫助真正社會弱勢家庭。若弱勢族群及青年有意申請補貼,向房東要求提供證明,可能造成房東疑慮,未來續租被刁難或可能被漲房價,政府提供補助讓房客申請,看似「普惠」實則是便宜行事。張其祿說,補貼政策不僅無法確實到達目標族群,把錢花出去還達不到效果,更因為資源錯置,排擠建置社宅、提高公宅比率的預算,居住正義的問題延燒更久,房價可能越疊越高,租金漲價雪球也越滾越大。他呼籲,政府有經費,應該把資源用在加快租屋市場透明化上,並加速社會住宅興建,提高社會住宅總量占全體住宅百分比,才能真正解決「民眾租不起」的問題,而用成效有疑慮的補貼政策撤幣,更對財政造成負擔、債留子孫。
無殼族最大痛點 高房價 21~30年不吃不喝才能買房
由巢運團體(OURs都市改革組織、崔媽媽基金會)與台科大李根在老師聯手打造的「天龍房屋」計畫,於5日正式閉幕,並召開記者會,公布「天龍房屋」辦理期間蒐集約2,000位民眾「居住現況調查」成果。結果顯示,無殼族買房的最大痛點,有高達九成二以上,卡在高房價;其中有23.7%認為,買房此生無望。巢運也提出下階段居住正義修法目標,交予包括民進黨、民眾黨、時代力量等多位立委,將民眾心聲送入國會,並宣告新階段「巢運2.0」正式啟動。巢運的天龍房屋也針對民眾居住現況進行調查發現,民眾苦於「買不起又租不好」。調查方式是於計畫過程中,邀請至現場參觀及關注此議題民眾,填寫「居住現況調查問卷」,截至昨(4)日止,累計共收到1,990份有效填答。在這些調查對象中,就年齡,七成為40歲以下的青年族群;就月收入,超過4萬者占六成,意即「有一定經濟能力青年族群」為此次調查對象之大宗。在居住現狀上,超過一半是租屋族(53.2%),住在家人買的房子約三成(35.1%),僅不到一成(9.3%)購屋自住,亦抽樣顯現都會區青年族群居住模式之分佈概況。於調查內容上,詢問重點放在「對於居住感到最痛苦」的項目。經彙整分析所有問卷後,結果顯示,民眾對於購屋感到最痛苦的前三名為:比例最高的是「高房價」占92.4%;其中過半對買房抱持悲觀態度,至少需要21~30年不吃不喝才買得起占27.3%,認為買房此生無望占23.7%。至於民眾對於租屋感到最痛苦的前三名為:排名第一是「租金過高」占51%;排名第二是「租屋補助看得到吃不到(48.1%)」;第三為「房東普遍逃漏稅(45.8%)」。透過上述調查,巢運指出,以青年為主民眾的居住痛苦為:在高房價情境下,既使已達一定收入,仍對購屋感到困難乃至絕望,同時對囤房空屋現象深感不公,又即便勉強購屋也憂慮公設灌水問題。另一方面,採租屋解決居住需求,則是苦於租金上漲與租屋黑市(房東普遍逃漏稅),租屋權益(抵稅、設籍、糾紛)缺乏保障,政府補貼美意也常看得到吃不到。對既有居住政策,巢運認為,制度改革投入不足。雖然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社會住宅、租金補貼、包租代管等措施,但為何民眾(特別是青年族群)的居住痛苦感受未能有效緩解?為何還是「買不起又租不好」?巢運認為,關鍵在於政府居住政策的「偏科」,著重以福利補貼舒緩高房價民怨,但在住宅市場制度性改革則是投入不足,甚至是規避。首先,面對高房價背後的百萬空餘屋資源錯置,以及7%的多屋(4房以上)家戶擁有22%的住宅總量的囤房趨勢,不願正視問題並引導釋出使用(出售、出租)。其次,對高達七成以上的租屋黑市現象持續不作為,放任百萬戶以上租屋族權益受損,致使租屋市場低度發展,無法成為民眾安居之替代選擇。最後,由於前兩者問題未解,福利補貼終有侷限,社會住宅供不應求、包租代管事倍功半,乃至租金補貼「看得到吃不到」。巢運自2014年推展迄今,見證諸如房地合一稅、社會住宅、租賃專法,乃至去年底甫通過的實價登錄2.0等改變。然展望未來,居住正義倡議行動仍須持續推進,藉「天龍房屋」閉幕記者會,我們宣示新一波「巢運2.0」正式啟動,積極連結跨黨派改革力量,搭配2022年及2024年大選時程,推動兩大面向制度改革。首先,推動房產稅制改革,包括課徵囤房稅,引導空屋釋出。目標為引導多屋者空屋釋出進入租屋市場,連帶促成餘屋去化,增加民眾租屋與購屋之供給。對此時代力量黨團、台灣民眾黨黨團、以及國民黨個別立委皆已提出「囤房稅」修法版本,巢運將積極配合倡議爭取及早修訂通過。另外巢運主張,租賃所得稅改革,落實租屋實價登錄。目標是住宅租賃行為「全面納管」,進而整合進當前實價登錄系統。房東端可透過分離課稅與大赦條款,鼓勵房東誠實申報;房客端則將租金支出列為特別扣除額,進一步保障租客法定權益。另外巢運呼籲,政府應保障居住消費權益,推動建物、公設分離計價。目標乃導正公設浮濫與不當虛坪灌水弊端,維護購屋消費權益。然為避免虛坪計價與實坪計價因「登記與否」對既有房產持有人及購屋市場造成過大衝擊,採主建物、附屬建物、公設分離計價機制,讓民眾明確瞭解不同「效用」空間之對應「價格」資訊,做為消費與否之依據之關連。至於推動多年的租賃專法增訂罰則與調處機制,以保障租賃雙方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