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循環署
」 環境部 回收 資源循環署 塑膠袋新的不一定比較好 新北推再生粒料應用 達零廢淨零雙效
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於16日上午於新板金融大樓辦理「新北2024循環經濟論壇」,出席的新北市朱惕之副市長表示,新北市要達成2050淨零碳排,再生粒料的循環應用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透過學者專家的經驗交流,期許未來以公私協力方式,讓再生粒料在公共工程上有更多、更多元的創新應用突破。「新北2024循環經濟論壇」邀請環境部沈志修常務次長及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技術處徐肇晞副處長蒞臨指導、並邀請行政院張子敬前政務委員、環境部資源循環署賴瑩瑩署長、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林志棟榮譽教授、中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張達德榮譽教授、台北大學經濟學系李叢禎教授,以及新北市政府工務局、環保局等國內再生粒料領域學者專家,共同探討「再生粒料公共工程應用」的政策方向、技術與應用成果,期望再生粒料全循環模式能引領未來循環經濟發展。本次論壇有二大主軸,分別是「資源循環發展與再生粒料工程應用」、「循環經濟推動與再生粒料減碳效益」,新北市朱惕之副市長致詞時表示:「面對氣候變遷,要達成2050淨零碳排,再生粒料的應用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目前再生粒料使用已逐漸推廣開來,新北市在實踐過程形塑出搖籃到搖籃的資源再利用模式,希望透過本次論壇的經驗交流分享,讓再生粒料有更創新的應用突破,一起促進並達成循環城市之永續發展。」新北市朱惕之副市長於論壇上致詞,希望透過本次論壇的經驗交流分享,實現再生粒料有更創新的應用突破,一起促進並達成循環城市之永續發展(圖/新北市環保局提供)。資源循環發展與再生粒料工程應用方面,賴瑩瑩署長分享我國在循環經濟政策制定與推動現況,由源頭減少原物料使用及推動各類資源的循環再利用。而再生粒料在工程的實際應用,透過林志棟及張達德教授的介紹,也讓大家了解使用再生粒料的工程品質,並不輸給全新物料,翻轉只有使用全新物料才有好品質的傳統觀念,也期待未來能有更多工程可以導入再生粒料使用。李叢禎教授、楊至中總工程司及李俊毅簡任技正,在「循環經濟推動與再生粒料減碳效益」方面,則分享了新北市運用再生粒料的實際推行亮點成果,透過技術創新,落實環保減碳,達到循環再利用的最佳效果,成為全國資源循環利用的標竿。焦點座談張子敬前政務委員總結強調,透過公私協力才能創造資源循環產業更有效的鏈結與技術創新,讓無機再生粒料的使用更往前推進,讓更多的可能與想像化成實際行動,加速實現零廢棄與淨零願景,達到綠色及數位雙軸轉型,與環境永續的目標。新北2024循環經濟論壇聚焦「再生粒料創新應用及循環經濟發展」,共同為循環經濟找到新的亮點,加速實現零廢棄與淨零願景(圖/新北市環保局提供)。新北環保局表示,「新北2024循環經濟論壇」展現新北市實現2050淨零排放的務實作法與決心,也讓大家了解再生粒料應用在公共工程的成功模式,從而「敢用、會用、一定要用」,以實際行動積極推動資源循環,確保地球有限的資源能夠以循環再生的方式持續使用,為下一代創造更永續的未來。
免再跑監理所! 汽機車停駛、報廢「9月起可線上申辦」
每年辦理機車及自用小型車停駛數量約有16萬件,現行民眾辦理車輛停駛登記,須將號牌及行照攜帶至監理所(站)臨櫃辦理,為使民眾辦理車輛停駛更便利,公路局宣布,自9月起,將於「監理服務網」推出「汽機車停駛」線上服務,及開放繳註吊銷或吊扣牌照車輛線上申請報廢,可大幅節省民眾往返辦理的時間。公路局今(10)日在官網公告說明,「汽機車停駛線上服務」初期提供自然人車主申辦機車及自用小型車停駛,民眾登入監理服務網會員後,於線上提出停駛申請,同時繳清汽燃費及交通違規罰鍰,並於10日內將號牌及行照郵寄至監理所(站)即可完成登記,系統將會寄送停駛證明供車主留存,車輛後續如有使用道路之需求,應先至監理所(站)辦理復駛。至於法人車主部分,後續將持續規劃辦理。除此之外,公路局表示,民眾現行可至監理服務網線上申請,並將號牌及行照寄至監理所(站),即可完成報廢登記,如果同時有車體回收與車籍報廢需求,則可透過環境部資源循環署「廢車回收一站通」提出申請,一次完成車體回收與車籍報廢,施行至今已有約32萬輛車申辦。公路局強調,為擴大該2項服務適用對象範圍,提供更多民眾便利的服務,繳註(吊)銷或吊扣牌照車輛若已不再行使用,民眾也可透過前面2項服務進行申辦。公路局也提醒,民眾於線上申請停駛或報廢,均須在10日內,將號牌及行照寄至監理所(站),逾期未寄送者將以退件處理,民眾須再次於線上申請及寄送號牌與行照方可完成登記;如已完成停駛或報廢登記車輛,不得行駛道路或於道路停車,若是違規上路,將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12條規定,處汽車所有人3600元以上、1萬0800元以下罰鍰,並會當場移置保管車輛。
2026手機循環率目標15%!業者將負回收責任 未達標即開罰
台灣每年銷售500萬支手機,即便環境部早在2006年起將手機列為清潔隊應回收項目,但因為民眾不知道回收點、擔憂個資外洩、缺乏回收獎勵,目前回收率只有12%,環境部7日預告草案,擬賦予手機業者回收手機責任,並提高租賃、舊機買回或維修等循環服務比例,使手機回收及維修的「循環率」能在2026年達15%,預計2025年上路。環境部指出,歐美多國已立法將手機回收的責任歸於手機業者,例如美國有《電子廢棄物回收法》、歐盟訂有「廢電子電機設備指令」、日本設立《廢舊小型電子產品等再資源化促進法》,台灣2022年手機回收率12%,雖然是歷年新高,但仍有努力空間。環境部調查發現,超過5成民眾將舊手機閒置在家,沒有拿出來回收,原因包括不知道回收點、缺乏回收獎勵、擔憂個資外洩,為了解決手機回收困境,資源循環署7日預告「應標示分類回收標誌之行動電話製造、輸入業範圍及其他應遵行事項」草案,預計2025年1月1日實施。資源循環署永續消費回收組長李宜樺說明,草案要求手機製造、輸入及販賣業者負起回收責任,並提高手機回收及手機租賃、舊機買回或維修等循環服務比例,使循環率在2026年達成15%目標。他舉例,蘋果、三星、華碩等所有手機品牌業者應負起回收責任,經銷商、零售商則需配合明確規範廢行動電話的回收方式,包含在場所設置回收設施、營業場所或出入口標示、協助保全消費者個人資料避免外洩,並提供回收優惠給消費者增加誘因。李宜樺表示,手機品牌業者明年起應每年向環境部提報當年手機銷售量、回收數量等多種資料,2026年即要達成15%循環率目標,若未達成,應提改善計畫,隔年仍未達成,將處以3萬至15萬元罰鍰。
全台旅宿明年起不提供一次性備品 下一步恐連「1必需品」都沒了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於今(30)日辦理《瓶水相逢減塑有旅》宣傳記者會暨環保大師論壇,邀請交通部觀光署周永暉署長、旅宿業者雲品集團盛治仁董事長、青年代表蘇打綠樂團何景揚團長(藝人阿福),與環境部彭啓明部長對談,分享及暢談各領域內如何響應環保減塑的經驗,現場並有60家各地旅宿業與飲用水相關業者參與,共同宣傳旅宿業減塑。強調減塑旅宿不僅是未來主流,更是展現個性與感情、活出樣貌的新時尚。環境部除宣布提供補助,鼓勵旅宿業者減少使用塑膠瓶裝水,也公布資源循環署的吉祥物「循環四寶」,希望以外星寶寶2.0可愛又復古的吸睛造型宣傳資源循環的理念,呼籲旅宿業者及全體國人,改變既有旅遊模式,不提供、不使用一次用備品與塑膠瓶裝水,同時也提醒「一次用旅宿用品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將於明年1月1日上路,估計一年可減少2,300公噸塑膠、減碳約3,000公噸。環境部部長彭啓明表示,當年環保署成立時,外星寶寶風靡全台更帶領民眾合力垃圾分類的行動,如今面對垃圾量再次升高的狀況,環境部請2.0版的藍博士、紅辣椒、黃金鼠、翡翠蛙重出江湖,陪伴民眾適應9月1日上路的禁用一次性塑膠杯、明年全球塑膠公約等挑戰。彭啓明指出,正在舉辦的巴黎奧運以永續為主軸,彰顯減碳減塑是未來趨勢,環境部以補助、促參等協助,引進資源與資金鼓勵業者逐步轉換,共創環保新文化。彭啓明強調,環境部與積極與觀光署配合,要讓環保成為臺灣觀光的特色之一。環境部資源循環署於今(30)日辦理《瓶水相逢 減塑有旅》宣傳記者會暨環保大師論壇。(圖/環境部提供)觀光署署長周永暉以雙方長期合作的重點「小琉球」為例,在地年輕人目前以「海灘貨幣」機制,用住宿折扣等鼓勵帶動觀光客減少垃圾量與減碳、減塑行動。周永暉指出,全球正在倡議旅宿品牌的低碳減塑,觀光署也將以一年為期,要協助多一倍的旅宿業者取得環保標章,以爭取國內外觀光客支持。周永暉表示,除了鼓勵特色民宿,觀光署將訂出各縣市的KPI以帶動一般旅宿業者改善,他預估旅遊業成本會增加,觀光署也將編預算因應。周永暉指出,除了旅宿,運動賽事、展會等活動也是減碳行動的一環,近年的運動賽事可見到如馬拉松、自行車的參賽者也開始有意識設法減廢。坐擁日月潭美景的五星級雲品國際,近年積極參與國內外永續評比,甚至主動進行碳盤查。「環保不方便也不便宜。」董事長盛治仁直言,觀光業正在尋求在周到服務與減碳兩者間平衡,雲品在內部溝通初期也常面臨員工「五星級飯店怎麼可以沒有?」等擔憂與質疑。初步從2018、2019年開始在一個樓層嘗試不提供瓶裝水,取而代之的是在走廊設置氣泡水機,在房間提供以玻璃瓶裝盛並標明填裝時間的氣泡水,提醒住宿者若有需求再自行裝填。盛治仁也回顧,曾因不主動提供牙刷等備品遭顧客上網爆料引發上千回應,但他發現,2022年時9成網友跟著批評、2023年卻已收到4成支持的聲音。蘇打綠樂團團長阿福迴響指出,自己很喜歡到雲品度假,帶著孩子用自己的水壺裝水,騎著自行車享受周遭的湖光山色的愉快時光。蘇打綠曾舉辦零廢棄音樂節,阿福認為減塑文化應該從多接觸大自然、活出自己的個性與儀式感做起,當擁有自己風格自己時尚的環保杯,就不會想要用跟大家一樣的一次性的紙杯、塑膠杯了。他更認為,有自己風格的永續理念與減塑行動的旅宿業者,將得到相同理念的年輕消費者支持。環境部資源循環署於今(30)日辦理《瓶水相逢 減塑有旅》宣傳記者會暨環保大師論壇。(圖/環境部提供)資源循環署署長賴瑩瑩說明,因應全球旅遊減塑倡議,資源循環署已訂定「一次用旅宿用品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將於114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針對包含觀光旅館業、旅館業、民宿及其他住宿業進行規範。包含洗髮乳、潤髮乳、沐浴乳及乳液等4種液態盥洗及保養用品,改用大瓶裝取代小瓶裝用品;梳子、牙刷、牙膏、刮鬍刀、刮鬍泡及浴帽等6種個人衛生用品則不得主動陳列(SPA、游泳池等附屬設備、服務設施、客房以外之經營設施則不在管制範圍內),希望透過「以大代小」、「鼓勵自備」,來達到源頭減量,在旅遊的同時也能實踐環保。此外,國內部分飯店業者除提前配合一次用旅宿用品減量公告外,也跟國外許多觀光旅館、酒店一樣,自發性將一次用塑膠瓶裝水改以玻璃瓶裝水、增設飲水機等措施。玻璃瓶裝水在房客使用完畢後,會由廠商回收、沖洗再重新裝填。彭啓明鼓勵飯店業者可依現有設施特性、安全問題、成本考量及服務品質要求,優先針對會議場所及客房進行減塑作為,再來是游泳池、健身中心、遊戲場等休憩場所,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瓶裝水,建議的減塑方式有:(一)玻璃瓶裝水、鋁罐水;(二)設置飲水機、氣泡水機;(三)客房配備煮水壺、冷水壺;(四)搭配可重複使用的容器,如使用玻璃、瓷杯等;(五)提供外出使用循環杯借用;(六)宣導民眾自備環保杯等,提供消費者更多無塑選擇。資源循環署說明,一次性塑膠備品及瓶裝水的減量並不會影響飯店的服務品質,請民眾給予業者鼓勵及支持,優先選擇這類環保的旅宿業。為鼓勵更多業者以「重複使用」取代「一次即丟」,資源循環署也規劃獎勵補助措施,補助方式分為地方型飯店補助方案及區域型重複充填系統試辧方案,期以公私協力、跨領域合作帶動減少使用塑膠瓶裝水,降低對環境的破壞與污染。資源循環署呼籲,旅宿業者可以調整服務模式、逐步轉型,相信消費者也願意支持業者的轉變,也期許民眾及企業響應政府減塑政策,培養「自備、重複、少用」觀念,永續旅遊自備旅宿用品及拒絕使用塑膠瓶裝水,實踐減塑行動,一起為環境盡心力。
全國飲料店9月起不再提供「一次性塑膠杯」 環境部:每年減少7.9億杯用量
「一次用飲料杯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於2022年7月1日正式實施以來,透過自備飲料杯享5元優惠,以及連鎖速食店業、連鎖便利商店循環杯免費借用服務等措施,達到減少一次性飲料杯使用目的,已減少17%一次性飲料杯使用量。預計每年將約7.9億個塑膠一次用飲料杯改以提供其他材質、民眾自備飲料杯或借用循環杯替代;截至目前全台已有21縣市不提供一次性的塑膠飲料杯,並且於2024年9月起全國均不提供。據統計,2023年有7間連鎖便利商店及8間連鎖速食店業共15個品牌,門市數為1,763家,提供約19萬8千杯循環杯借用。依據便利商店及速食店業者提供的2023年減量資料,消費者自備飲料杯數量達1.6億杯次,自備率成長2.8倍,達成政策引導習慣改變目的。資源循環署針對循環杯衛生程度,已訂定「循環(外借)杯良好服務指引」,針對循環杯材質及標示、借用及歸還、清洗、檢驗、環保理念溝通、良好服務標誌等6大面向規範,要求業者所提供的循環杯服務有一致品質及服務水準,且需每半年提供檢測報告。資源循環署指出,2023年所有業者提供的檢測報告皆為合格,民眾可以安心借用。資源循環署表示,後續除持續推動循環杯租借體系外,也研議擴大補助辦理職棒賽事及封閉場域導入循環杯,使未接觸過循環杯的民眾也能體驗循環杯借用服務,進而在未來消費時能將借用循環杯納入考慮,並逐步養成循環杯使用風氣。
環境部9月起禁用一次性塑膠杯 逐步養成循環杯風氣
111年7月1日正式實施「一次用飲料杯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以來,已減少17%一次性飲料杯使用量,預計每年將約7.9億個塑膠一次用飲料杯改以提供其他材質、民眾自備飲料杯或借用循環杯替代,113年9月起全國均不提供一次性的塑膠飲料杯。環境部公告,自一次用飲料杯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正式實施以來,藉由自備飲料杯享5元優惠,以及連鎖速食店、連鎖便利商店循環杯免費借用服務等措施,已減少17%一次性飲料杯使用量,預計每年將減少7.9億個塑膠一次用杯。據統計,112年連鎖便利商店及連鎖速食店業計有15個品牌業者(7家連鎖便利商店及8家連鎖速食店),提供約19萬8千杯循環杯借用,實際提供門市數為1,763家,占總門市數12%。依據便利商店及速食店業者提供的112年減量資料,消費者自備飲料杯數量達1.6億杯次,自備率成長2.8倍,達成政策引導習慣改變目的。資源循環署針對循環杯衛生程度,已訂定「循環(外借)杯良好服務指引」,針對循環杯材質及標示、借用及歸還、清洗、檢驗、環保理念溝通、良好服務標誌等6大面向規範,要求業者提供的循環杯服務有一致品質及服務水準,且需每半年提供檢測報告。並指出,112年度所有業者提供的檢測報告皆為合格,民眾可以安心借用。資源循環署表示,後續除了持續推動循環杯租借體系外,也研議擴大補助辦理職棒賽事及封閉場域導入循環杯,使未接觸過循環杯的民眾也能體驗循環杯借用服務,進而在未來消費時能將借用循環杯納入考慮,且逐步養成循環杯使用風氣。環境部資源循環署再次呼籲民眾,在購買飲料時,儘量自備環保杯,如果忘了帶,可以借用循環杯,除了減少垃圾產生,還能享有折扣。
飲料店不提供「一次性塑膠杯」 全台9月起實施…預計每年減少7.9億個
隨著民眾的環保意識抬頭,許多店家使用環保包裝替代一次性拋棄式塑膠。環境部在2022年7月1日正式實施「一次用飲料杯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減少17%一次性飲料杯使用量,如今為了擴大減少使用量,宣布今年9月起飲料店不提供一次用塑膠杯,預計每年可減少7.9億個塑膠一次用飲料杯。環境部指出,「一次用飲料杯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自2022年7月1日正式實施以來,截至目前全台已有21縣市不提供一次性的塑膠飲料杯,並將於今年9月起全國均不提供。根據環境部統計,去年連鎖便利商店及連鎖速食店業計有15個品牌業者(7家連鎖便利商店及8家連鎖速食店),實際提供門市數為1763家,占總門市數12%,提供約19.8萬杯循環杯借用。按便利商店及速食店業者提供的2023年減量資料,消費者自備飲料杯數量達1.6億杯次,自備率成長2.8倍,達成政策引導習慣改變目的。另外,資源循環署針對循環杯衛生程度,已訂定「循環外借杯良好服務指引」,針對循環杯材質及標示、借用及歸還、清洗、檢驗、環保理念溝通、良好服務標誌等6大面向規範,要求業者所提供的循環杯服務有一致品質及服務水準,且需每半年提供檢測報告。
全台47處市場響應減塑 夜市跟進「困難重重」
逾半塑膠袋使用量來自傳統市場或夜市,環境部2022年起補助各縣市推動「示範減塑市場」,今年共47處響應,預估可減少20%、0.45億個購物用塑膠袋,但夜市減塑卻一直未納入,環境部表示,因夜市客源多為觀光客,非計畫性購物,加上販售食物多樣,還在評估如何鼓勵減塑。環團則表示,環境部不該害怕攤商反對,而是要將夜市、市場列入限塑對象,並提供長期誘因,使攤商更有意願配合政策。根據環境部統計,50%至60%塑膠袋使用集中在傳統市場或夜市,因此推動各縣市推動至少1處「示範減塑市場」,每座市場實施減塑時間約為半年至1年,作法包含提供二次袋或循環袋、購物車或籃、攤販張貼「不主動提供塑膠袋」標語,並詢問消費者是否需要購物袋,改變過去直接替消費者裝袋的習慣。環境部資源循環署長賴瑩瑩指出,47處減塑市場可減少20%、0.45億個購物用塑膠袋,不過為確保生鮮食品衛生,生鮮袋仍可以使用,至於夜市減塑,因夜市的消費型態不同,還在評估如何鼓勵減塑。環境部資源循環署組長李宜樺補充,市場多為計畫性購買,民眾事前可準備環保袋,然而夜市一半以上客源是觀光客,加上攤販販售食物多樣化,兩者的減塑措施必須分開構想,未來能否比照減塑市場,辦理各縣市至少一處「減塑夜市」的可行性,需要時間討論。看守台灣協會祕書長謝和霖觀察,因市場推動減塑,常運用環境部補助,給予民眾誘因,然只要試辦結束,部分攤商基於提供塑膠袋給民眾較方便的觀念或習慣,就故態復萌;夜市、市場還是要列入限塑對象,過去環境部推動14類場所限塑,相信民眾會慢慢習慣市場、夜市限塑,也可以加強向外國觀光客宣導,要攜帶環保袋前往消費。
燃料分級管制太寬鬆...環境部預告修法 SRF排放標準將加嚴
環境部推動SRF(固體再生燃料)以解決垃圾問題,但過去相關管制標準過於寬鬆,讓部分SRF的料源恐混入如PVC等含氯塑膠,燃燒時會產生戴奧辛,導致民眾不滿,環境部20日再次預告相關辦法,將就SRF含氯量高低等分級管制,明列各類燃料使用對象及要求裝設高規格的空氣汙染防制設備,並加強管制使用資源循環燃料衍生的空氣汙染排放,如戴奧辛等就比照最嚴格的大型焚化爐排放標準。環境部20日預告「公私場所固定汙染源燃料混燒比例及成分標準」、「公私場所固定汙染源應符合混燒比例及成分標準之燃料」及「鍋爐空氣汙染物排放標準」等3項修正草案。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副司長張根穆表示,盼透過此次修正達到源頭分級管理、製程操作防制、管末排放管制等3面向精進,依SRF的含氯量高低訂定不同標準,並參照固定汙染源最佳可行控制技術規範應裝設戴奧辛、粒狀物、硫氧化物及氮氧化物等汙染防制設備,並要求使用SRF採用最嚴格的重金屬與戴奧辛排放標準。環境部資源循環署副署長林健三說,目前已啟動SRF營運體檢輔導作業,將在體檢結束後提出SRF管理辦法,將會與大氣環境司的管制一致,也思考要在未來的資源循環促進法中載明管制SRF的法源。看守台灣祕書長謝和霖說,對於依料源品質不同,要求不同排放標準限制樂觀以對,但現行SRF燃料多為混燒使用,應依混燒比率不同訂定不同標準,而非全數以同一標準,憂心便宜行事讓業者可以輕鬆過關。
吃過的紙餐盒要回收? 環境部解答了
現在外食族眾多,而大多還是用紙餐盒,而用過的紙餐盒需要回收嗎?而有人覺得要丟紙類,也有人覺得丟一般垃圾。對此,環境部做出解答。一名網友近日PTT發文,「聽說回收公司根本不收紙餐具,因為又油又不好處理,所以最後還是壓一壓燒掉,那我浪費時間處理紙餐盒、紙杯,最後都要燒掉,那我分類是做爽的嗎?」此文一出,有網友紛紛留言「被你發現了」、「假道學啊」、「紙餐具回收這超假掰的」、「處理紙餐盒的人不用吃飯嗎」、「現在才發現」。據《TVBS》報導,一名上班族認為,紙餐盒是餐盒不是紙類,所以用完要洗乾淨,放在回收桶,「我們全家都會,從長輩、小孩我們每個人都會分類。」環境部資源循環署分組長連奕偉表示,很多人覺得紙盒吃完油油的,沒有回收價值,就丟垃圾,也有人想說紙盒就是紙,跟舊報紙舊雜誌一起回收,這都不是妥適的去處。對此,環境部循環署呼籲,紙餐具是公告應回收廢棄物,民眾用完餐後,可以採取簡單的「清、分、疊」三步驟:用餐巾紙擦拭、清理殘渣、分類回收與堆疊整理,再交給清潔隊或回收商。循環署提醒民眾養成自備餐具、選擇提供環保餐具的店家、減少使用紙餐具的環保生活習慣,若一定要使用紙餐具,也應落實分類與資源回收,避免將資源物當垃圾處理。
塑膠袋使用量不減反升 擬評估擴大限塑範圍
環境部2002年起實施限塑政策,民眾在14類場所需付費取得購物用塑膠袋即是其一,但立委發現,國內塑膠袋使用量不減反升,要求評估擴大限用購物用塑膠袋範圍。環境部回應,會討論將有開發票店家、傳統市場、夜市、早餐店納入限塑範圍的可行性,明年針對各方有共識的部分,公布草案。台灣2002年起實施限塑政策,針對購物用塑膠袋、免洗餐具、飲料杯、塑膠托盤及包裝,採取禁止、限制運作及鼓勵自備的方式,減少垃圾產生量及處理量。但環境部17日在立法院社福及環衛委員會指出,因國人消費習慣性及市場攤販未納管,購物用塑膠袋用量超過全國整體用量50%以上。民進黨立委林月琴質疑,塑膠袋、餐具使用量及內銷量近年創新高,減塑政策沒有打中核心;民進黨立委林淑芬也表示,根據經濟部統計,2011年塑膠袋生產量為19.3萬公噸,其中內銷量為14.2萬噸,2021年生產量已攀升到31.6萬噸,其中內銷量20萬噸,國內塑膠袋生產、內銷量分別成長1.6至1.5倍,奇怪怎麼越限塑,塑膠袋使用越多?林淑芬指出,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曾訂定,2020年每年每人使用塑膠袋量為400個,到2030年每人每年使用量則是100個。但據了解,2022年每人每年使用量卻是430個,建議環境部評估擴大限用購物用塑膠袋範圍、已限用單位進一步實施禁用、擴大使用兩用袋。環境部長薛富盛表示,多數塑膠袋用量來自傳統市場、攤販、夜市,某種程度來說,確實是漏網之魚,14處塑膠袋使用量卻只占不到2成,坦言減塑政策沒有打到痛點,但目前正在討論將開發票店家納入限塑對象,傳統市場、早餐店則是下一波。環境部資源循環署組長李宜樺補充,今年會分別針對開發票店家、傳統市場、夜市、早餐店評估,且徵詢相關業者、民眾意見,如果各界認為有場所可納入限塑範圍,會放入草案並在明年預告2至3個月,若期間未收到意見,便正式公告。
限塑22年用量「不減反增」 2025擬擴大管制:發票店家、傳統市場、夜市、早餐店
環境部2002年起實施限塑政策,要求民眾在14類場所需付費取得購物用塑膠袋。但有立委發現,22年來國內塑膠袋使用量不減反升,要求評估擴大限用購物用塑膠袋範圍。環境部回應,會討論開發票店家、傳統市場、夜市、早餐店納入限塑範圍的可行性,2025年會針對各方有共識的部分公布草案。據《中時新聞網》報導,環境部17日到立法院社福環衛委員會,報告「限塑政策執行成效及家戶與一般事業廢棄物減量知檢討與策進作為」,表示2002年起實施限塑政策,針對購物用塑膠袋、免洗餐具、飲料杯、塑膠托盤及包裝,採取禁止、限制運作及鼓勵自備的方式,減少垃圾產生量及處理量。環境部指出,限塑政策中,購物用塑膠袋限制使用對象共14類對象,管制後,與2020年使用量相較,每年減少108億個,但因國人消費習慣性及市場攤販未納入管制,購物用塑膠袋用量依然超過全國整體用量50%以上。已從2023年起,推動全國各縣市42處「減塑市場」,每月每處可減少10%塑膠袋用量,今年會擴大辦理。民進黨立委林月琴表示,環境部升格前曾訂出2030年全面禁用4項一次性塑膠製品,升格後卻稱禁限用不再是唯一方向,質疑政策轉彎,尤其塑膠袋、餐具使用量及內銷量近年創新高,也質疑環境部推動減塑政策「沒有打中核心」。民進黨立委林淑芬也表示,根據經濟部統計,2011年塑膠生產量為19.3萬公噸,其中內銷量為14.2萬噸,2021年生產量已攀升到31.6萬噸,其中內銷量20萬噸,國內塑膠袋生產、內銷量分別成長1.6至1.5倍,問「怎麼越限用越多?」林淑芬指出,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曾訂定,2020年每年每人使用塑膠袋量為400個,到2030年每人每年使用量則是100個,但據了解,2022年每人每年使用量卻是430個,建議環境部評估擴大限用購物用塑膠袋範圍、已限用單位進一步實施禁用、擴大使用兩用袋。環境部長薛富盛表示,6成以上塑膠袋用量來自於傳統市場、攤販、夜市,某種程度來說,確實是漏網之魚,目前推動減塑的14處塑膠袋使用量卻只占不到2成,坦言現行減塑政策「沒有打到痛點」,但他也表示對這些場所立刻施行限塑,會影響民眾日常生活,需要時間宣導。但目前正在討論將開發票店家納入限塑對象,傳統市場、早餐店則是下一波。環境部循環署長賴瑩瑩則表示,今年會討論購物用塑膠袋限制使用的對象,及分階段實施的時程,明年提出草案;環境部資源循環署組長李宜樺補充,會分別針對開發票店家、傳統市場、夜市、早餐店評估,且徵詢業者、民眾意見;如果各界認為特定類型的場所可納入限塑範圍、已決定上路時間,會放入草案並在明年預告一段時間,期間如未收到意見,便正式公告。
政府導入「廢轉能」技術 將廢棄物轉為再生資源
全台垃圾量驚人!根據環境部資源循環署統計,2022年全台一般垃圾和事業廢棄物總數量高達3,241萬公噸,現有焚化爐每年去化量僅650萬公噸,根本消化不掉,造成各地廢棄物遭非法棄置、甚至形成垃圾山!其中,因產業復甦產出的大量工業污泥也因處理費暴增高達10倍,非法棄置情形更嚴重。為了解決問題,政府相關部門規劃增設事業廢棄資源處理設施,且積極推動將廢棄物轉為再生資源,導入「廢轉能」技術因應。中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張添晉表示,污泥廢棄物目前國內來源有二,分別是政府的污水處理廠,以及工業區與科學園區的事業單位污水處理單元,均透過高溫燃燒處理。經濟部產業園區管理局指出,公有大型焚化廠依照規定必須先收受一般廢棄物,造成事業廢棄物去化管道受阻;合法掩埋場餘裕量已近飽和,且焚化爐屆齡歲修情況持續發生,處理設施容量不足,處理費用提高,出現非法棄置、垃圾暫存場悶燒失火污染空氣等問題。資源循環署指出,全台24座公有焚化爐,主要處理民生垃圾,有餘裕量才會幫忙處理事業廢棄物,但這些焚化爐,半數逾20年使用期限,且有歲修及設備老舊問題,新焚化爐或處理設施興建進度緩慢,且每年尚有約181萬公噸事業廢棄物待處理。此外,根據市場調查,許多廠商只能將初步處理後的污泥暫時存放在廠區,等待後續處置,各地累積污泥數量日益龐大;資源循環署統計,2022年一般污泥總量達278萬5,091公噸,因此提醒重視全國污泥的去化問題,希望產業主管機關經濟部能早日處理。環境部指出,過去事業廢棄物大多直接進入24座大型焚化廠,環境部與經濟部等相關部會為改善廢棄物處理量能不足及空污排放問題,提出擴大去化強化措施,規劃2022年至2025年增設12座事業廢棄資源處理設施,並協調經濟部及國科會釋出27.41公頃環保用地,將事業廢棄資源逐步自國內24座大型焚化廠分流,餘裕量將優先協處一般生活垃圾,落實工業區污泥處理之產源責任、紓緩大型焚化廠量能負荷。同時,環境部自2019年起推動可燃廢棄資源燃料化,目前營運中焚化爐發電效率最高約18%,進入專燒爐燃燒發電,發電效率可高於25%,有效將事業廢棄物「轉廢為能」。張添晉說,此舉不僅可降低空污,高溫處理後的污泥將轉成底渣及飛灰,經檢驗無毒後可融入建材作為非結構性使用,做到資源循環。
台灣手機回收率僅12% 環境部將規範製造、輸入業者 2024年4月生效
智慧型手機在台灣年銷售超過600萬台,鑑於手機內有貴金屬及稀有金屬等70多種元素,但目前回收率僅12%,環境部近日預告手機回收應遵行事項草案,要求手機製造、輸入業者於營業場所設置回收設施,並訂定循環率目標,預計明年4月1日生效。環境部表示,我國2006年公告手機為清潔隊應回收項目,2008年起與手機品牌及販賣業者合作舉辦手機回收活動,而此期間包括歐盟、美國、日本等已立法將手機回收的責任歸於手機業者。環境部近日預告「應標示分類回收標誌之行動電話製造、輸入業者範圍及其他應遵行事項」草案,表示智慧型手機因體積小、售價高、儲存大量個人資訊,消費者汰換後常囤積於家中。根據之前調查,民眾不願回收手機的主因,以獎勵優惠不足占3成4最多,其次是回收據點方便性約2成8、想等壞掉再回收及希望有資料銷毀服務各占約1成為主。環境部要求業者於營業場所或入口處標示「分類回收標誌」與「本店配合環境部資源循環署廢行動電話回收服務」圖樣及文字,並設置廢行動電話回收設施;採取適當銷毀或防範措施,避免洩漏廢行動電話儲存的個人資料,並提供消費者回收廢行動電話優惠等。環境部設定逐年要達成的目標,循環服務及回收數量占同品牌販售總數(簡稱循環率)自2025年1月1日起至少達15%;2030年1月1日起至少30%。業者若違反規定,得處新台幣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經通知限期補正或改善,屆期仍未補正或完成改善者,按日連續處罰。
手機循環月10月開跑目標回收8萬支 業者祭夯機抽獎響應
10月為環境部資源循環署手機回收月,今年除了延續去年特色點位加倍以外,電信業、手機業者同時響應,加碼鼓勵回收手機,目標單月回收逾8萬支手機。「手機回收循環月」活動自112年10月1日起至10月31日止,民眾至指定據點完成回收步驟並登錄抽獎資訊,可獲得通路加碼優惠,還可獲得抽獎資格,總獎品價值達30萬元,最大獎為5支iphone15,每回收3支廢手機可再贈加1次抽獎機會。遠傳(4904)也跟進手機回收加碼活動,民眾在10月持不限廠牌廢棄手機,至遠傳直營、加盟門市進行回收,除有機會抽中資源循環署提供大獎,遠傳再加碼送1000元指定節能家電購物金。台灣三星電子與財團法人黑潮文教基金會合作推動手機回收活動,每回收一台不限品牌的廢棄手機並完成登錄,即回饋100元支持財團法人黑潮文教基金會,關懷海洋環境、生態、及文化永續教育。同時也宣布10月加碼抽2023年最新旗艦摺疊機Galaxy Z Flip5(256GB)。響應循環署舉辦的手機回收循環月活動,消費者凡於10月1日至10月31日期間,至全台75間三星智慧館門市及14間三星維修服務中心回收廢棄手機,不限品牌,完成登錄流程即可。為促進永續消費及生產、提升資源使用效率及加值化處理廢棄資源,環境部資源循環署於8月22日成立,以「綠色設計源頭管理」、「能資源循環利用」、「廢棄物量能平衡及管理」3大循環策略,以及「串聯上、中、下游產業暢通循環網絡」、「發展創新技術與制度」2大驅動支柱作為施政主軸,促進廢棄資源循環使用,延長產品使用壽命,減少原生物料使用,進而創造減碳效益。配合循環署成立也邀請業者共同合作,除了回收通路擴大以外,也將推動手機業者回收循環法制化工作,規劃手機回收及維修合併設計「循環率」,以訂定逐年達成目標方式驅動業者將循環、永續納入前端設計,及透過檢修、販售中古機等,延長手機使用壽命,減少資源取用及消耗。循環署表示,環保署從108年起舉辦「手機回收月」,從該年當月回收2.3萬支開始,逐年增加到去(111)年當月回收7.2萬支,成長近3倍,也讓該年度整年手機回收成長至73萬支。今年再擴大回收管道,新增量販店、電子通路、通訊行、中古機等四類業者參與,目標希望回收循環月當月能回收超過8萬支手機,全年可減少11,200公噸CO2排放,約101座大安森林公園的吸碳量,並可促進金、銀、鎢、鈷、銅等金屬循環使用,全年可創造3,038萬元產值。循環署說明,回收手機時,只要將「資料備份」並確實恢復原廠設定,故障無法開機的手機,也可以透過破壞傳輸孔,如此一來就不用擔心個資外洩,更呼籲民眾定期檢視家中壞掉或不再使用的手機,達到循環再利用。
紙吸管藏癌2/環保玩真玩假?每年20億紙杯無法直接回收 「多這一層」加熱恐染塑化劑
台灣人愛喝飲料,不只吸管量驚人,根據荒野保護協會推估,台灣1年至少消耗掉20億個一次性飲料杯,其中又以紙杯居多。別以為不用塑膠杯,就已盡到環保責任,事實上多數紙杯都無法直接回收,正因為上面塗有一層塑膠淋膜,這些淋膜也出現在各式各樣的紙製容器餐盒,專家提醒,淋膜紙製品不只僅有部分能循環再生,部分商品加熱可能還有塑化劑疑慮。2022年4月環保署針對所有一次性塑膠杯提出管制政策,規定連鎖超商、速食、飲料、超市等通路外帶飲料不得提供「一次性塑膠杯」,台北市去年12月起開跑,其餘如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等皆在今年陸續跟進,除了以降價鼓勵消費者自備環保杯,也規定連鎖超商、速食店要陸續在門市提供循環杯,而業者則轉而以紙杯取代原本的一次性塑膠杯,但仔細查看這些紙杯,雖然外觀看起來是紙,但為達到耐水耐油效果,內部會上薄薄一層塑膠塗層,俗稱「淋膜」,不只紙杯上有,許多紙製容器、餐盒上都塗有這層淋膜。塑膠淋膜以PE材質最常見,其耐熱度從攝氏70-90度到90-110度都有,若遇上熱美式、熱湯麵、小火鍋這類液態燙食,就可能產生塑化劑的風險。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常見的塑膠材質大致上分為7類,各自以1~7號代稱,其中3號的PVC材質含有塑化劑,但不代表PVC之外的塑膠製品就安全,例如淋膜雖然是PE材質,但研究發現部分商品曾受塑化劑汙染,所以若是再次直接加熱同樣有「塑毒」問題,建議把盛裝的食物放置瓷盤再加熱較為安全。除了食安問題,這些紙杯、紙製容器進行回收時也不能直接當成紙張回收,資源循環署表示,淋膜紙製容器屬於廢紙容器,會先送到專業處理廠,技術分離出紙漿與塑膠之後,紙漿再進行回收,也就是僅有部分能循環再生。生產不含淋膜紙杯、紙製容器的台灣環保寶內銷外銷業務負責人楊忠達表示,除了回收過程繁瑣,技術分離後的紙漿也很難再製造出良好的紙張。華紙與早餐聯盟合作推動全紙回收容器,華紙纖維材料事業部總經理陳瑞和表示,估計每天可省下15噸二氧化碳排放。(圖/報系資料照)中華紙漿(簡稱華紙)在2018年時推出無塑無氟的「益利(Easy)系列」,不論是飲料杯、咖啡杯、便當盒等商品,都沒有淋膜、PFAS,可以直接全紙回收,甚至就連手搖飲料上的封膜,都以紙取代塑膠,今年5月更開始於弘爺漢堡、東方美、吉得堡、巨森早餐吧等4家早餐店,推動使用全紙回收容器,華紙估計,以台灣早餐外食族500萬人推算,每天即省下15噸二氧化碳排放,亦即一年可為台灣減排5,000噸二氧化碳,回收纖維可再製成相當於1,700萬包再生影印紙的各式環保紙品。華紙纖維材料事業部總經理陳瑞和受訪時指出,目前多數店家基於成本考量還是傾向選擇含淋膜紙杯與紙製容器,雖然國內使用量少,但華紙的全紙商品在國外卻有不錯的外銷成績,讓陳瑞和忍不住感嘆:「環境友善的好產品,國人卻沒什麼機會使用,真可惜。」
紙吸管藏癌3/滲血海龜催生環保限塑商機 不要再買了!重複利用才正確
2015年哥斯大黎加岸邊一隻海龜成為全球焦點,因為牠鼻子內卡了一根15公分長的塑膠吸管,使牠不斷流著鼻血,那一刻喚醒大眾環保意識,也催生出巨大的限塑商機。仔細想一想,為了取代一次性塑膠製品,你是不是買了更多環保杯、環保手搖杯帶、環保餐具?專家表示,如果沒有重複利用這些產品直到它壞損,那就失去環保意義,也依舊救不了海龜。近日因紙吸管含致癌成分,而讓環保議題再成焦點,資源循環署表示,禁用塑膠吸管的初衷是希望民眾盡量不要使用吸管,可採直接喝的方式,若有需要也應是使用不鏽鋼或玻璃吸管,「因為它們可以一再使用,不是用過就丟。」但許多消費者因此購買許多相關商品,舉例來說,台北、新北於去年12月、今年5月起開始在連鎖超商速食禁用一次性塑膠杯之後,momo電商平台發現單月環保杯業績瞬間增加4成。不只如此,周邊商品如環保手搖杯袋、吸管等也都賣得嚇嚇叫。根據外電報導,自從2015年塑膠吸管成為眾矢之的後,全球光是一年的拋棄式紙吸管的市場就高達16億美元。就連蘋果iPhone也改採環保再生材料,業界評估將引爆數千億元的環保商機。但回歸到根本,卻有許多民眾不曉得正確的資源回收方式,根據環境部調查,在一般垃圾中有超過4成的可回收資源,包括廚餘、塑膠、紙類、紙製容器通通都被裝在一起丟棄。除此之外,最常見的錯誤方式還有錯誤分類,以1杯手搖飲料為例,紙吸管是一般紙類回收;可生物分解PLA吸管則歸屬於可堆肥處理;塑膠封膜PET應丟棄在塑膠類;淋膜紙杯則是廢紙容器類。2022年4月環保署規定連鎖超商、速食、飲料、超市等通路外帶飲料不得提供「一次性塑膠杯」,也以降價方式鼓勵消費者自備環保杯。(圖/趙文彬攝)華紙纖維材料事業部總經理陳瑞和受訪時表示,由於手搖飲料杯分類方式過於複雜,不免讓人覺得麻煩,所以最後的結果往往就是整杯丟在一般垃圾類,若能推廣使用不含塑的全紙商品,「從紙封膜到全紙回收杯,民眾只要和過往一樣,整杯丟入『紙類』回收桶,循一般廢紙回收管道處理,就能減少後端回收商的成本與工序,避免因回收不當造成二度污染。」另一個常見的資源回收錯誤是沒有倒掉剩餘的食物液體,資源循環署表示,先倒掉殘留食物與液體、並且稍微沖洗,可以讓後續的回收更順利,也不會污染其他回收物品,「不要留下過多食物殘渣,但也不必洗到非常乾淨,因為後續都會經過專業處理,只要好好分類就可以。」
原訂2024開始徵收碳費…證實再延一年上路 環境部解釋了
碳費徵收再延一年上路!依行政院原本規畫2024年開始收取碳費,但昨日環境部氣候變遷署長蔡玲儀證實,由於法律不能溯及既往等,會待明年碳費審議委員會拍板碳費後,以2024年的碳盤查為基礎,在2025年開徵碳費。工總表示,樂見環境部與企業溝通,將法規規畫細緻化,未來才有利於企業遵從。環境部昨正式揭牌,下設資源循環署、氣候變遷署、環境管理署、化學物質管理署及國家環境研究院等單位。蔡英文總統及副總統陳建仁昨天出席「環境部揭牌暨部長布達典禮」時皆表示,希望加速推動碳費機制及《氣候變遷因應法》相關子法的修訂,陳建仁期許,盡速推動碳定價。蔡玲儀表示,目前碳費徵收對象仍是以年排碳量逾2萬5000噸的製造業及電力業等為主,初估全台約有500多家,今年底會將自主減量優惠費率、碳費徵收辦法、碳費審議會辦法等預告,碳費審議會明年初拍板碳費後,由於法律不能溯及既往,因此於2025年徵收碳費,並接軌2026年上路歐盟碳邊境稅(CBAM)。碳權交易所已在今年8月成立,但碳權交易辦法卻遲遲未訂出,蔡玲儀提及,碳權交易所碳權包括國外碳權、國內自願減量額度(如沼氣回收、汰換電動機車等),提供增量抵換之用,抵換後可抵減要繳交的碳費等,目前預估11月預告交易辦法、年底正式公告。蔡玲儀說,由於碳費2025年徵收,因此2024年溫管基金沒有收入來源,行政院編列公務預算挹注3.1億元,將優先推動效能標準、排放強度、部門減量及自願減量建置等。至於碳費要收多少?環境部長薛富盛說,台灣參考是歐美、日本等先進國家的碳費機制,過去環保署也與業界多次討論,並整理各產業建議。工總提出多項建言,包括碳費應該前低、後高,滾動式檢討;政府應避免對同一排放源實施碳排交易及課徵碳費;部分廠商已投資溫室氣體減量,進行設備汰換以及製程改善,碳費收取配套應將廠商之前自願減量成果納入。台灣的碳費制度是否能接軌國際,產業界持保留態度,希望政府徵收碳費後,可以提供證明文件,以降低企業出口被課碳關稅、重複課稅風險;以及政府所收的碳費應「專款專用」,所收的碳費有7成可以協助企業推動淨零碳排轉型工作。
環境部今揭牌 蔡英文說明三項改制重點
環保署今(22日)正式升格為環境部並正式掛牌,蔡英文總統也親臨主持揭牌儀式,她致詞時表示,這次環境部改制的三項重點,包括新設「氣候變遷署」、新設「資源循環署」,以及成立「國家環境研究院」。期待藉由環境部的改組,各單位都能加速落實淨零轉型,為台灣的環境永續盡一分心力。1987年成立的環保署,終於在《環境部組織法》三讀後,今日正式升格為環境部,首任環境部長是中興大學校長退休的薛富盛。蔡英文在致詞時表示,薛富盛是材料工程領域教授,對於透過材料科技的研發來達到節能減碳,並進一步強化循環經濟的發展與落實,有深厚的研究,更有長期推動的經驗。蔡英文提到,在薛富盛擔任興大校長的期間,興大的南投校區,不但成立台灣第一所「循環經濟研究學院」,也規劃了大學城智慧微電網、氫燃料及太陽能創能系統等,成為結合教學和實務的最佳典範,他更宣示,政府訂定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興大校園則要在2040年,提前達成100%的淨零碳排。因此她深信,薛富盛是兼具行政經驗與行動力的科學家,一定能讓環境部發揮更大的功能。蔡英文說明,環境部改組的3大重點,包括新設「氣候變遷署」,統籌因應氣候變遷及溫室氣體減量,配合台灣碳權交易所8月初成立,未來碳費機制及《氣候變遷因應法》相關子法的修訂;其次是設置「資源循環署」,從過去環保署著重在後端的汙染防制,提升為整體資源循環零廢棄的戰略,邁向循環經濟與零廢棄的目標;第三則是成立「國家環境研究所」,作為氣候科學與環境治理科技的研究單位,並與國科會合作,打造台灣氣候科學研究的生態系統,為氣候與環境治理打造堅實的後盾。蔡英文表示,目前全球都面臨氣候變遷的挑戰,加速淨零轉型的進程、落實永續發展,更是台灣提升競爭力刻不容緩的任務,她也期待,藉由環境部的改組,各個單位都能夠加速落實國家重要的施政目標,為台灣的環境永續、淨零轉型盡一分心力。
立院三讀通過!環保署「升格環境部」增設4次級機關
環境部組織改造相關草案3月底初審通過,經黨團協商後,《環境部組織法》草案今在立院三讀通過,環保署升格為環境部,並明定其9大掌理事項,及設立氣候變遷署等4個次級機關。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局勢,有效解決長久以來環境困境,環保署改制為環境部,次級機關部分,也設置4個三級行政機關包含,氣候變遷署、資源循環署、化學物質管理署、環境管理署。三讀條文規定,環境部掌理的9大事項,其中包括所屬機關辦理溫室氣體減量與氣候變遷調適、廢棄物清除處理、資源循環、化學物質管理及災害預防應變、環境管理及執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的督導、協調及推動,以及環境影響評估、環境檢驗測定、空氣品質保護、水體品質保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