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顯示
」 腸病毒 疾管署 比特幣 流感 FED明全台有雨!「這天」起氣溫下降明顯 寒流恐報到時間點曝光
今、明(1日、2日)兩天東北季風稍減弱,各地天氣仍較涼,南方雲系北移,今台灣西半部山區有局部短暫雨,其他地區及澎湖有零星短暫雨,金門、馬祖為多雲到晴。氣象署預報,未來一周氣溫以周五(3日)後下降較為明顯,周四(2日)各地白天高溫約19~21度,早晚低溫約15~17,感受濕涼,澎湖16~18度,金門14~18度,馬祖12~14度;周五(3日)至周日(5日)受東北季風影響,氣溫下降,北部、東北部低溫降至13~15度,中南部及花東約16~17度,澎湖16~18度,金門12~18度,馬祖11~14度;周一(6日)南下的冷空氣強度有更為強的趨勢,各地低溫將再下降約1~2度。分析師林孝儒在粉專《天氣風險 WeatherRisk》表示,今明兩天東北季風將略有些減弱,且將持續受南方雲系通過影響,預測各地都是較為陰沉的天氣,也將有短暫雨機會,尤其迎風北、東部及中部山區,降雨影響相對較多些;預測氣溫方面,高溫約17-22度,低溫約15-19度,感覺上仍偏涼冷,尤其清晨及夜晚外出活動務必攜帶雨具並注意保暖,以免著涼。林孝儒指出,周五(3日)起,另一波東北季風將再度南下影響,並逐步減弱至周末期間,北部及東部將維持陰天有短暫雨的天氣,高溫約17-20度,低溫約15-17度,整體感受偏涼且濕冷;相較之下,中南部則有較穩定的天氣型態,以晴時多雲為主,白天高溫可達20-24度,低溫則約14-17度,但日夜溫差明顯,早出晚歸的朋友應特別留意衣物調整,避免著涼。至於下周一(6日)開始,林孝儒分析,天氣型態有較大變化的可能,預測受新一波強冷空氣南下影響台灣,各地氣溫下滑幅度可能較本周顯著,依目前預測資料顯示此波冷空氣是不排除有機會達到寒流等級,具體影響程度及時間點尚有變數,仍需持續觀察。
政論漫畫家魚夫肝癌病逝 醫師提醒「6症狀」應立即就醫
知名政論漫畫家魚夫林奎佑於30日因肝癌過世,享壽65歲。也由於肝臟素有「沉默的器官」之稱號,據稱魚夫在發現肝癌時已經末期,甚至一度住進加護病房。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在院方網站就表示,因肝癌的症狀及表現容易與腸胃疾病混淆,若有以下6種情況時,應立即就醫檢查。根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在院方網站資料顯示,由於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以致於肝癌早期通常沒有什麼症狀,等到身體有異樣到醫院檢查時,往往為時已晚。因肝癌的症狀及表現容易與腸胃疾病混淆,若有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檢查以免延誤治療。而這6種情況分別如下:一、上腹部疼痛、腹脹當肝癌變大接近皮膚表面,導致出現凸出或上腹部脹痛。二、疲倦、食慾不振、體重減輕通常這類症狀較無特異性,可能是由於肝臟發炎或消化功能變差導致。體重減輕的因素很多,癌症也是常見的可能性。三、黃疸眼白與皮膚會變黃。四、下肢水腫、腹水因肝功能衰退,肝臟合成的白蛋白不足,血管中的水份流出,大量積存在腹腔,而有腹脹、腹圍變大、食慾不振、下肢水腫、體重增加、尿量減少、噁心、嘔吐、全身倦怠等症狀。五、吐血因肝癌引起食道或胃靜脈瘤破裂出血,造成黑便或鮮血便。甚至更嚴重的會大量吐血。六、急性腹痛肝癌破裂出血,引起腹部突發劇烈疼痛,嚴重還可能因此休克昏厥。肝癌如果已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到末期肝癌階段,還可能引起其他症狀,例如,轉移到骨頭引起疼痛;轉移到肺部引起呼吸喘、咳血等。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消化系醫師王鴻偉也曾官網發文表示,臺灣每年約有8000人死於肝癌,其中約有8成為慢性B 型肝炎帶原者,1成左右是慢性C型肝炎感染者。民眾通常不清楚自己是否為B型肝炎帶原者或C型肝炎感染者,因此抽血確認有無B、C型肝炎是篩檢的第一步。 感染B、C型肝炎病毒後,帶原者有可能肝功能維持正常,或是肝功能異常而導致肝臟反覆發炎和纖維化,進而產生肝硬化或肝癌。因此,慢性肝炎帶原者需每6個月接受腹部超音波及肝功能檢查,若是已有肝硬化,則需每3個月篩檢1次。另外,長期酗酒、藥物濫用、黃麴毒素,以及有肝癌家族史,都是引發肝癌的危險因素。王鴻偉醫師也強調,肝癌治療的方式日新月異, 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仍然是救命關鍵。自知有罹患肝癌高風險(例如有B型肝炎、C型肝炎、肝硬化、 長期酗酒或肝癌家族史等)的民眾,一定要定期追蹤,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今明全台有雨 下波強冷空氣來襲時間曝光
今日為2025年1月1日,中央氣象署資料顯示,今日臺灣西半部山區有局部短暫雨,其他地區及澎湖有零星短暫雨,金門、馬祖為多雲到晴。明日基隆北海岸、東北部地區、恆春半島及西半部山區有短暫雨,東北部地區及西半部山區並有局部較大雨勢發生的機率,其他地區及澎湖、金門有局部短暫雨,馬祖為多雲到晴。根據中央氣象署資料顯示,1日、2日東北季風稍減弱,各地天氣仍較涼;南方雲系北移,1日西半部山區有局部短暫雨,其他地區亦有零星短暫雨,2日基隆北海岸、東北部地區、恆春半島及西半部山區有短暫雨,東北部地區及西半部山區並有局部較大雨勢發生的機率,其他地區有局部短暫雨。3日東北季風再增強,4日、5日東北季風影響,北部及東北部天氣較涼,其他地區早晚亦較涼;3日基隆北海岸、大臺北、東半部地區及恆春半島有局部短暫雨,其他地區為局部短暫雨後多雲,4日基隆北海岸、東北部、東部地區及大臺北山區有局部短暫雨,大臺北、東南部地區及恆春半島有零星短暫雨,其他地區為多雲到晴;5日基隆北海岸、北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雨,東北部、東部地區及恆春半島有零星短暫雨,其他地區為多雲到晴。6日東北季風再增強或大陸冷氣團南下,7日東北季風或大陸冷氣團影響,北部及東北部天氣偏冷,其他地區早晚亦冷;各地大多為多雲到晴,僅東半部地區及恆春半島有零星短暫雨,6日北部地區為局部短暫雨後多雲。氣象專家吳德榮在「氣象應用推廣基金會」專欄表示,最新各國模式模擬,下周一(6日)另一波冷空氣開始南下,下周二(7日)起強冷空氣持續南下,目前各國模式調整的強度,以強烈大陸冷氣團的機率為最高,但為第8至10天的資料,不確定性大,會繼續調整,應持續觀察。
腸病毒2重症!新生兒「併發腦膜炎」險死 40歲女染流感呼吸衰竭亡
疾病管制署今(31日)表示,國內新增2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分別為北部未滿1個月新生兒及南部10多歲男童。新增病例中未滿1個月新生兒,於今年12月18日出現新生兒黃疸、發燒、發紺及血氧下降情形,經檢驗發現白血球及血小板偏低,肝指數升高,疑似腸病毒併發腦膜炎,隨即收治新生兒中重度病房並通報,住院期間發生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病變,轉收治兒童加護病房,檢驗後確認為感染伊科病毒11型併發重症。疾管署表示,另名10多歲男童於今年12月5日出現發燒、咳嗽及流鼻水等症狀就醫,12月11日出現肢體無力症狀,12月14日再度就醫並收治住院,經通報檢驗確認為感染腸病毒D68型併發重症。2名個案目前皆已出院。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52週(12月22日至12月28日)門急診就診計14,434人次,較前一週(16,137人次)下降10.6%,疫情呈下降趨勢,惟仍處流行期;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及腸病毒D68型,社區仍持續具其他腸病毒型別活動。今年累計10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克沙奇A10型2例、克沙奇A16型、克沙奇B3型、克沙奇B4型、伊科病毒11型及腸病毒D68型各1例,其中年齡未滿1歲幼童計7例,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提醒,腸病毒D68型症狀以發燒、流鼻水、咳嗽為主,與典型腸病毒常見的疱疹性咽峽炎或手足口病等症狀較為不同,少數病患可能會發生肺炎、腦炎、肢體麻痺等併發症,目前尚無疫苗或藥物可供預防及治療,最有效的預防方法為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減少出入擁擠的公共場所、落實生病在家休息等措施,降低腸病毒傳播風險。流感疫情方面,第52週(12/22-12/28)類流感門急診就診約10萬9千人次,近期呈上升趨勢,且急診就診病例百分比達11.2%,超過流行閾值)11.0%),進入流行期。近四週合約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流行流感病毒以A型H1N1為主。國內上週(12/24-12/30)新增19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本流感季自今年10月1日起截至12月30日累計369例,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58%),另死亡病例累積85例,死亡數為近十個流感季最高;確定病例及死亡病例均有9成以上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死亡個案中,最年輕為40多歲北部女性,未接種流感疫苗,感染H1N1型流感後病情迅速惡化,12月上旬再度赴急診時,已出現右側肺炎、敗血性休克等,收治加護病房後又併發細菌感染,住院3週不幸病逝,死因為流感併發肺炎、呼吸衰竭。
濟州航空遭爆為衝營收 單機月飛418小時「遠超其他航空公司」
南韓濟州航空7C-2216航班於29日上午9點從從泰國曼谷飛往南韓全羅南道務安國際機場,但是在降落時滑行出跑道撞擊圍欄爆炸,機上181人僅2人獲救,有179人不幸罹難。而如今有消息指出,濟州航空為了衝高營收,讓飛機每個月長時間飛行,明顯高於其他廉航與一般航空公司。根據南韓媒體報導指出,濟州航空7C-2216航班在事故前48小時內共飛行13次,範圍涵蓋無安、濟州、仁川等機場。另外還有以及中國北京、泰國曼谷、台灣台北等國際航點。資料顯示顯示,濟州航空的單機月均飛行時間為418小時。相較於濟州航空,其他航空公司的單機月均飛行時數分別是真航空(Jin Air)371小時、德威航空(T’way Air)386小時、大韓航空(Korean Air)355小時、韓亞航空(Asiana Airlines)335小時。從中可以得知,濟州航空的單機月均飛行時間為韓國國內航空公司中最高,遠超其他廉價航空與全服務航空公司。目前外界傳聞是旅行社為了賺錢,所以才向濟州航空「過度包機」。但有旅行社業者表示,航空公司是根據預估需求安排航線,地方旅行社無法向航空公司要求增加運行次數。而即便真的有旅行社開出需求,但如果當地機場沒有可用時段,航班也無法安排,因此包機過度編排在結構上是不可能的。而濟州航空也表示,此次事故並非因維修疏忽所致。濟州航空經營支援本部長宋京勳(Song Kyung-hoon)在前一天的簡報中表示「無法說這是過度運行。我們按照計劃的日程進行細緻的維修,計劃內的檢修以及每天起降前後的檢修都非常仔細,沒有任何疏漏。」
韓國務安空難才剛發生 濟州航空隔日同型號航班「起落架故障」返航
南韓濟州航空7C-2216航班於29日上午9點從從泰國曼谷飛往南韓全羅南道務安國際機場,但是在降落時滑行出跑道撞擊圍欄爆炸,機上181人僅2人獲救,有179人不幸罹難。而現在有消息指出,在事發隔日,也就是30號當天,濟州航空一架航班又因為起落架故障問題返航,而發生問題的機型也與務安空難的失事航班相同,都是波音737-800。根據《韓聯社》報導指出,濟州航空7C-101航班於30日清晨6點37分從金浦機場起飛,原本計劃飛往濟州。但是在起飛後不久後,機組人員發現飛機起落架發生異常,所以機長立即向機上161名乘客報告,同時做出返航決定。後續該架航班於7點25分安全降落回金浦機場,後續濟州航空更換飛機後重新執行航班任務。報導中提到,起落架是飛機在起降過程中的關鍵裝置,直接關係到飛行安全,尤其在緊急情況下起到減緩衝擊的作用。而在29日的重大事故中,濟州航空7C-2216的3個起落架全部都無法正常運作,被認為是導致客機墜毀的核心原因之一。而由於這次發生起落架異常的機型是波音737-800型飛機,不僅是7C-2216航班屬於相同機型,同時也是濟州航空主要機型之一。根據資料顯示,濟州航空41架飛機中,有39架飛機均為7C-2216為波音737-800。
9縣市低溫特報「跌破10度」 跨年夜多雲有雨「看煙火條件差」
受到強烈冷氣團及輻射冷卻影響,夜晚清晨寒冷低溫,而今(29)日冷氣團減弱,氣溫逐漸回升,仍要小心日夜溫差可能在10度以上。中央氣象署上午10時31分針對9縣市發布低溫特報,今晚至明(30日)晨局部地區有10度以下氣溫(黃色燈號)發生的機率,請民眾小心注意。根據氣象署資料顯示,目前低溫特報「黃色燈號(寒冷)」發布範圍包括桃園市、新竹縣、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宜蘭縣、花蓮縣、金門縣,預計影響時間將持續到30日上午9時,提醒民眾要注意保暖及日夜溫差。中央氣象署上午10時31分針對9縣市發布低溫特報。(圖/中央氣象署)氣象署預報員張竣堯指出,昨(28)晚至今天清晨是這波冷氣團最冷的時候,配合輻射冷卻作用,西半部低溫普遍在10度或以下,最低溫出現苗栗農改6.8度,是今年入冬以來整體低溫最廣泛。今天台灣則主要受到北方高壓影響,高壓位在中國浙江一帶,高壓附近雲量偏少,包含台灣。張竣堯提到,今白天冷氣團減弱,溫度些微回升,各地高溫20度以上;今晚到明天清晨仍然有輻射冷卻的條件,彰化到桃園、南投、宜蘭及花蓮,甚至金門,都可能有10度左右低溫。明天清晨中部以北、宜花低溫普遍11至12度,其他地區14至16度。明天溫度逐漸回升,但夜晚清晨溫度下降快速,特別在西半部包含中部、南部日夜溫差大在10度以上;週二(31日)受到另一波東北季風增強影響,冷空氣不強,以東北季風強度為主,影響範圍主要是北台灣,將整天濕涼,氣溫約在14至18度,其他地區低溫16至18度、白天高溫20度左右。降雨方面,張竣堯表示,今、明天環境偏乾,僅東半部零星降雨,各地晴到多雲。週二跨年當天,因東北季風增強,基隆北海岸、大台北山區及東半部開始有降雨,其他地區則受到南方水氣影響,屬於多雲,因此看煙火條件並不好。張竣堯說,週三(1月1日)元旦到週四(1月2日)有南方水氣及東北風影響,全台各地轉為陰雨,由於中高層降雨型態是整天多雲,偶有飄雨;週五(1月3日)仍有部分水氣通過,南部及中部山區有些雨勢,週六(1月4日)降雨則以基隆北海岸、大台北山區跟東半部為主。
馬來西亞爆發禽鳥疾病「新城病」 嚴重衝擊燕窩產業
馬來西亞近日爆發一種高度傳染且致命的禽鳥疾病「新城病」(Newcastle Disease),嚴重衝擊當地燕窩產業,對此燕窩加工商MyMBN Bhd表示,政府已暫停向中國出口燕窩產品。據外媒報導,MyMBN在26日向交易所提交的文件中表示,該公司已收到獸醫服務部的勒令暫停通知,並於1月1日生效,該公司表示「此次暫停適用於整個行業,包括加工燕窩和加工燕窩的周邊產品。」MyMBN承認此事件將對公司的業績產生潛在的影響,但公司正在採取措施以減輕任何不利的影響,包括將銷售重點重新分配到越南現有的替代出口市場和當地市場。該公司在先前的聲明中表示,中國和當地對燕窩產品的需求減少,導致價格下跌。MyMBN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第三季(2024財年第三季)淨虧損從1年前的157萬令吉縮減至896,000令吉,而收入則從865萬令吉增長32.6%至1,147萬令吉。在2024財年首9個月,MyMBN淨虧損34萬3000令吉,而去年同期淨利為148萬令吉,而收入則從4,939萬令吉增長9.7%至5,418萬令吉。今年迄今為止,MyMBN在ACE上市的股票已下跌31.6%。新城病是由於副粘波病毒感染之急性接觸性傳染病,主要引起呼吸器,神經症狀及胃腸之病變,本病自 1926年首次發現以來,已廣佈於全球大部份國家,台灣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資料顯示,臨床症狀的嚴重程度因病毒株及感染鳥類的年齡、免疫狀況、種別等因素而異,由幾乎無明顯的呼吸症狀到非常嚴重的沈鬱、產蛋量下降、呼吸頻率增加、大量下痢後死亡或存活者出現神經症狀,嚴重病型之死亡率可達100%。對人類的威脅相對較低,僅可能引起輕微症狀如結膜炎或感冒。
網傳「人類間質肺炎病毒」致死率高達43%!醫師駁斥曝治療關鍵
大陸近期出現與流感、新冠肺炎(COVID-19)相近的「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MPV,中國稱「人類偏肺病毒」),傳染力持續升溫,網路上傳出該病死亡率高達43%。對此,胸腔科醫師蘇一峰指出,人類間質肺炎病毒成年人感染的致死率非常低,低於千分之一。蘇一峰常在臉書上分享醫療知識,對於近日人類間質肺炎病毒的傳言,他表示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MPV)其實沒那麼可怕,跟其他感冒呼吸道病毒差不多,感冒症狀發燒咳嗽都可能有,嚴重者肺炎會喘,「最大問題是只能症狀治療,沒有疫苗和抗病毒藥物,只能使用化痰藥物和類固醇等等藥物治療」,他強調成年人感染的致死率非常低,低於千分之一。另外,蘇一峰不解台灣為何將hMPV翻譯成「人類間質肺炎病毒」,照理說英文直譯應為「人類偏肺病毒」,他質疑翻譯的人不懂什麼是間質肺炎,直呼根本是亂翻一通。網路傳言「中國爆發人類間質肺炎病毒,死亡率43%,沒有特效藥?」民間組織「事實查核中心」指出,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MPV)不是大陸新興傳染病,而是全球皆有的病毒,也是冬季呼吸道傳染病毒之一。感染者症狀多是一般感冒症狀,甚至無症狀,整體死亡率不到1%;唯幼兒、年長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有較高的重症風險,須特別注意。有報導稱「特定人群感染病毒後死亡率達43%」,事實查核中心解釋,該研究是針對造血幹細胞移植患者感染hMPV、RSV病毒100天後致死率,不是泛指一般健康者。事實查核中心強調「傳言誤導此病毒死亡率高,是引人誤解的錯誤訊息。」近期大陸監測資料顯示,14歲以下感染hMPV者有增加趨勢;但台灣監測數字顯示,近2個月均沒有檢出hMPV病毒,是低度流行,事實查核中心提醒民眾反而要留意流感病毒。
20歲女赴非確診瘧疾重症「返國再發」 疾管署籲:前往流行地區前1個月先至門診諮詢
疾病管制署26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瘧疾病例,為20多歲本國籍女性,她於2024年11月上旬曾至非洲盧安達,但未服用瘧疾預防用藥,到了11月20日在杜拜當地醫院診斷瘧疾重症,經治療後症狀改善,並於11月30日返國,12月21日因出現發燒,伴隨寒顫、骨痛、肌肉痛且無上呼吸道感染症狀,至醫院急診,經診斷為惡性瘧再發,個案經治療後狀況穩定,目前在家休養中,衛生單位將追蹤個案健康狀況及後續檢驗結果。對此,疾管署呼籲民眾前往瘧疾流行地區,請至少於出國前1個月,先至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並依醫師指示於出國前、出國期間及返國後持續不中斷服用瘧疾預防藥物。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年截至12月24日共計9例瘧疾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較過去5年(2019至2023年)同期2至7例略高,分別為5例外國籍及4例本國籍,發病年齡介於20多歲至60多歲,檢出病原體為5例惡性瘧、3例間日瘧及1例三日瘧,感染國家為非洲安哥拉、喀麥隆、奈及利亞、衣索比亞、尚比亞、馬拉威、盧安達及亞洲緬甸及印度,其中1例死亡。國內近10年(自2015年起)累計63例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年齡以21-50歲為多(占71%),感染地區以非洲國家為多,檢出病原體以惡性瘧為主,其次為間日瘧。疾管署指出,國際間瘧疾疫情持續,且於我國發生境外移入病例,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年報資料顯示,2023年全球有2.63億病例及59.7萬例因瘧疾死亡,約94%病例及95%死亡病例發生在非洲區域,超過一半的死亡病例發生在4個國家:奈及利亞、剛果民主共和國、尼日及坦尚尼亞,其中,剛果民主共和國於近期爆發不明原因疫情且已導致近600人罹病,大部分是兒童,致死率約6.2%,亦研判與瘧疾及營養不良有關。另盧安達今年迄今累計逾51萬例,已高於去年同期。此外,亞洲今年疫情部分,印度迄今累計逾20萬例,高於去年同期,泰國及韓國亦分別累計4000及700餘例。疾管署表示,瘧疾是由感染瘧原蟲之瘧蚊叮咬人類而傳染的疾病,可分為間日瘧、三日瘧、惡性瘧、卵形瘧;其中以間日瘧及惡性瘧最常見。大多數人感染後,可能於7天至30天內出現症狀,早期症狀與流感類似,主要為發燒,也可能出現頭痛、肌肉痛、關節痛、噁心、嘔吐和疲倦等症狀,如未接受適當的治療,發病數天後會出現間歇性或週期性的畏寒及顫抖、發燒及出汗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導致脾腫大、黃疸、休克、肝腎衰竭、肺水腫、急性腦病變及昏迷。間日瘧跟卵形瘧可能潛伏在肝臟數星期或甚至數年後再復發,所以在治療完血液瘧原蟲之後,必須再服用primaquine 14天做根除治療,以避免間日瘧或卵形瘧復發。疾管署呼籲,民眾前往瘧疾流行地區,請至少於出國前1個月,先至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並依醫師指示於出國前、出國期間及返國後持續不中斷服用瘧疾預防藥物;旅遊期間請穿著淺色長袖長褲,塗抹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儘量安排住在有紗門紗窗的房舍;返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提供醫師旅遊史及曾服用的瘧疾預防藥物等資訊,以做為診斷與治療參考。
和碩「天價」倒貨暴賺7.4億!佳能25日賣壓出籠爆15萬張
台股今(25)日開高走高,最高上漲100.49點,來到23320.62點,隨後走勢震盪,12點30分左右,指數上漲33.56點,來到23256.33點。機器人概念股持續熱燒,光學廠佳能(2374)身為強勢熱門股,早盤股價一度衝高到72.3元,創下1995年1月上市掛牌以來新高,但隨後快速翻黑,午盤來到66.7元,跌3.40元,以跌幅4.85%的成績成交15.1萬張,為盤中成交量冠軍。佳能近期因擁有機器人機器視覺相關題材,獲得市場資金追捧,股價連番飆漲。不過,和碩(4938)昨日公告處分佳能(2374)約1.5萬張持股,逢高了結處分利益約7.45億元。但經此交易後,和碩手中仍握有1.8萬張佳能,金額約為8.33億元,持股比例達6.22%。受此消息影響,佳能今天以高盤開出後遭逢獲利了結賣壓,盤中股價翻黑,但能率(5392)集團看好佳能前景,持股穩定增加中。佳能自結11月合併營收為5.87億元,年增27.83%,稅前盈餘為6500萬元,年增409.52%,稅後盈餘為6000萬元,年增314.29%,單月每股盈餘為0.21元;累計前11月合併營收為56.32億元,年增24.36%。佳能預估,2024年第4季可望仍是年成長,單季營運將介於第2季與第3季之間。根據《yahoo!股市》資料顯示,截至今日12時30分,盤中個股成交量排行前五名分別為,第一名佳能,成交張數15萬1206;第二名友訊(2332),成交張數9萬5860張;第三名新盛力(4931),成交張數8萬6017張。
哈薩克耶誕空難32人生還...乘客「踉蹌步出殘骸」畫面曝光 多人倖存要感謝「他」
亞塞拜然航空公司(Azerbaijan Airlines)一架飛往車臣共和國的航班,周二(25日)耶誕節當天在哈薩克境內墜毀,機身落地瞬間甚至炸出火球,機體也斷成數截。雖然一度傳出機上72人僅6人生還消息,不過根據亞塞拜然航空新公布說法,機上有32人倖存,現正在住院接受治療。而透過網路流傳的畫面顯示,在這班客機即將墜毀之際前,機鼻在最後一刻曾有短暫的向上拉起,導致機身在低空一度水平飛行小段距離,大大降低了衝擊力,隨即才向右傾斜並墜毀在地,顯示機師直到最後一刻仍在試圖控制機身,嘗試讓乘客盡可能生還。綜合外媒報導,今(25)日,一架從亞塞拜然大城巴庫(Baku)飛往俄羅斯附庸國車臣共和國首都格羅茲尼(Grozny)的亞塞拜然航空客機,在哈薩克境內阿克圖市(Aktau)約3公里外的市郊墜毀。據了解,這架機型為巴西航空工業(Embraer)190型,機身編號J2-8243的客機,一共載有62名乘客、5名機組人員。該班機疑似因為在空中受到鳥擊導致機身受損,機師不得不選擇緊急改變航線並迫降。根據網路上流傳多支未經證實的現場影片,這架客機在墜毀前最後一刻,機鼻被緊急向上拉起,導致飛機進行了短暫的水平飛行,最後仍漸漸向右傾斜,最後得以用相對平緩的角度撞擊地面。顯示機師直到最後一刻仍在試圖控制機身,嘗試讓乘客盡可能生還。機身落地後,現場雖然炸出火球與濃煙,機身也斷成好幾截,但仍有不少影片拍到,有身上染血、受傷的乘客踉蹌地從機身殘骸走出,並且接受現場救難人員的照顧。根據哈薩克衛生部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機上67名人中有28人幸運生還。且由哈薩克交通部提供的乘客名單判斷,62名乘客中包括亞塞拜然籍乘客37人、俄羅斯籍乘客16人、哈薩克籍乘客6人、吉爾吉斯籍乘客3人。另根據《亞塞拜然新聞》報導,亞塞拜然航空宣稱機上人員共有32人住院接受治療。根據亞塞拜然政府緊急事務部說明,目前墜機現場的火勢已經被撲滅,倖存者包括3名兒童,均已送抵附近醫院救治。哈薩克政府則表示已展開調查,會與亞塞拜然當局合作釐清事故原因。此外,據俄羅斯航空監管機構聲明,初步資料顯示,機師是在發現班機遭遇鳥擊之後決定迫降。亞塞拜然總統阿利耶夫(Ilham Aliyev)原定25日當天在俄羅斯出席峰會,目前已兼程趕回亞塞拜然以應對後續事態。
工研院打造保險創新服務 攜逾20家業者搶攻兆元商機 慧保科技創新試算平台 一鍵利益最大化
保險就像是日常生活的保護傘,能在關鍵時刻起到重要救援,但如何最大化理賠金額,保障自身權益,是普遍消費者遇到的難題。為解決此痛點,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補助下,工研院今(25)日宣布成立保險科技新創公司慧保科技,打造全臺首創整合型AI理賠試算平台,一鍵即可估算理賠金額,讓民眾不再為複雜的保單條款困惑,並提供精準保單選購與醫療決策共享(Share Decision Making;SDM)服務。經濟部產業技術司表示,近年來,AI技術發展突飛猛進,已成為百工百業轉型的重要推手,從傳統製造業、醫療服務,到零售、金融等,其中保險業導入AI就是一個新興趨勢,越來越多保險公司在銷售、核保等領域使用機器學習與預測分析,來提供客戶更精準、更客製化的服務,根據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資料顯示,臺灣每年保費收入約3兆元,考量現今醫療保險內容與規劃越來越多元及繁瑣,經濟部產業技術司補助工研院投入創新保險理賠金試算系統「醫起付」的研發,現已整合大誠保經、錠嵂保經、國泰金控等全臺21家壽險公司、約5萬張醫療相關保單理賠金試算模型,讓民眾能根據實際需求,快速分析在手保單,保障自身權益最大化,期待為保險業注入創新能量,進一步改善民眾對保單的理解與使用體驗,更促進金融保險業者的數位轉型。(圖/工研院提供。)工研院資深副總暨協理蘇孟宗表示,根據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資料顯示,臺灣保險滲透率位居全球第3、保險密度亞洲第4,儘管我國保單數量龐大,但實際出險保障比例卻偏低,鑑於未來新式手術、藥品與醫療器材自費比例提高,保險的支援顯得更加重要,因此需要創新技術來確保民眾能更有效的利用手中保單,得到應有的保障。工研院自2018年起致力於保險理賠試算與保單銷售科技產品研發,今年更正式Spin-off成立新創公司慧保科技,期待慧保運用AI技術,全方位重塑保險產業,為醫療、保險業者創造新藍海商機。慧保科技執行長楊承益表示,慧保科技旗下有兩項主要平台:「醫起付」、「慧保U」。「醫起付」整合保險存摺,透過分析相關文件、手術單、疾病名稱等關鍵字,搭配獨家開發的理賠金試算引擎,在進行醫療決策時提供病患、醫師保險理賠金試算報告,不只是幫助民眾爭取最大利益,也能讓醫師透過此報告提供最好的醫療評估。另外,由於涵蓋21家壽險公司保單,慧保科技模擬超過500種醫療費用情境打造「慧保U」提供給保險業務,輔助業務發現保戶醫療缺口,精準銷售合適的保單,進而達到雙贏的目標。工研院秉持以智慧科技創造幸福生活,發展「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聚焦智慧化致能技術領域,運用先進AI技術解決日常痛點。此次推出的AI保險科技,正是為了解決民眾保障不足的問題,期望讓科技真正融入人們日常當中並提升生活品質。
冬瓜飆漲每斤約40元!菜販嚇傻「從沒賣過這麼貴」 青蔥較去年貴5倍
2024下半年受到多個颱風登陸影響,菜價一度居高不下,而在近期,隨著中南部蔬菜產地復耕,菜價也已明顯回穩,每公斤平均批發價降至42.5元,回到往日水準,其中葉菜類降價更是讓買菜族「很有感」。然而,平常每斤只要十多元的冬瓜,最近卻飆升到近40元,使得市場菜販忍不住驚嘆,父母賣菜30、40年,「還沒賣過這麼貴的冬瓜」。根據台北農產運銷公司統計,今日蔬菜到貨量1558公噸,一市場約1082噸、二市場約476噸,進貨量較休市前大幅增加,每公斤平均批發價為42.5元,「受量增較多與拍賣中氣候不穩影響,買氣尚可,交易市況平順,各菜種行情價格跌多漲少,因到貨結構關係,平均價格上漲」。資料顯示,地瓜葉每公斤仍要價70元、香菜(芫荽)每公斤71元、九層塔每公斤90元,而大白菜、小白菜已降至30元以下,高麗菜(甘藍)也來到33元。然而,從北農行情預警報告來看,像是青蔥、甜椒、茄子、苦瓜、南瓜、韭菜等等,平均價都較去年同月高出不少,尤其青蔥今日每公斤平均價為783.3元,去年同月則只有124.9元,價差658.4元,相當於5倍多,十分驚人。另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新莊公有市場菜販廖炯程指出,近兩周菜量供應趨穩,葉菜類價格大幅下修,但瓜果類價格仍在中高價位,其中冬瓜價格漲勢非常驚人,平常每斤只要10至20元,近期卻飆到每斤近40元的天價,他的父母賣菜30、40年,最近也嚇傻喊「還沒賣過這麼貴的冬瓜」。廖炯程說,台灣冬瓜產季主要在每年4至10月,收成後可以擺放半年以上慢慢賣,但今年產季接連颱風來襲、加上豪雨不斷,重創產區,去年單一批發市場就可以拍賣8000公斤,但上周五(20日)只有1500公斤,還得靠進口補足市場需求,量少價揚,才會帶動冬瓜價格。農糧署副署長姚志旺則表示,近期菜價明顯回穩,葉菜類復耕順利,供應量已銜接上來,至於冬瓜、苦瓜、大黃瓜等瓜果類,因復耕期約需要3個月,預計下月供應量就能逐漸增加,價格還要觀察供需狀況,但預期農曆年前蔬果供應量就無須擔心。
天氣太冷了!新北2日17人OHCA急送醫 7人不幸身亡
近期由於強烈冷氣團襲擊的關係,台灣各地都出現低溫情形,在新北市當地也在短短2日內發生17起OHCA(無呼吸心跳)送醫的案例,當中僅有10人成功救回,有7人就這樣不幸過世。根據媒體報導指出,中央氣象署資料顯示,在22日清晨,北部與東北部氣溫普遍只有12至13度,苗栗以北及宜蘭局部地區甚至出現跌破10度的低溫。氣象署預測,23日冷氣團仍將持續影響台灣,北部與東北部氣溫僅在13至18度之間,中南部及東部地區夜間氣溫也將降至13至16度,金門則是10至17度,馬祖則是9至13度。同時又因為南方水氣北移影響,基隆北海岸、大台北山區與宜蘭山區將有短暫降雨,其他地區亦有局部短暫雨。也因為連日低溫的關係,消防局表示,單是在21日當天,就出現13例OHCA病例,當中成功救活9人;截至22日中午為止,又新增4例,其中僅1人恢復生命跡象。等於說短短2日內,就有7人因低溫不幸離世。消防局也提醒民眾,寒流來襲時應注意保暖,特別是老年人及心血管疾病患者,需避免清晨外出及勞累過度,以降低健康風險。此外,家中若有人出現胸痛、呼吸困難或突然昏厥等症狀,應立即撥打119並進行心肺復甦術(CPR),以爭取寶貴救治時間。重症醫師黃軒曾提醒,冬季是心肌梗塞高發季節,尤其低溫時血管收縮加劇,導致心血管疾病發病率上升。他強調,心肌梗塞的黃金治療時間為發病後90分鐘,並呼籲民眾遇到類似症狀時,千萬不要忍耐疼痛、胡亂拍打身體、亂服藥或延誤就醫。
景氣冷…鋼鐵、石化業碳排不減反增 業者曝原因
根據環境部公布事業碳排放量資訊,即便去年各廠直接、間接碳排放相較2022年各減少4%,但細看個別工廠,近年景氣不佳、產能過剩的鋼鐵、石化業碳排不減反增,其中台塑石化在雲林縣的麥寮一廠碳排增加最多,中龍鋼鐵的增幅則是排名第6。目前需執行碳盤查的行業別為發電業、鋼鐵業、石油煉製業、水泥業、半導體業、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業,以及全廠直接及間接排放達2.5萬公噸的製造業。環境部統計,去年應碳盤查對象共553廠,相較2022年增加3廠,去年直接溫室氣體排放量共214.5百萬公噸,能源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量共54.6百萬公噸,前者排放量均較2022年減少3.9%、後者減少4%。細看各廠碳排,環境部「事業溫室氣體排放量資訊平台」資料顯示,台塑石化麥寮一廠2023年碳排量,相較2022年增加93萬1964.751公噸,是碳排增幅第1名的工廠;台積電各廠2023年碳排比起2022年,增加33萬2281.94公噸,其中有3廠的增幅排名前10;中龍鋼鐵碳排放則增加24萬5666.056公噸,增幅排名第6名。環境部長彭啟明指出,環境部目前列管碳排放2.5萬噸以上事業,要求每年申報碳排放量,可能因為業績、擴廠出現增加或減少,是很正常的現象,重點是降低整體排放量,未來也會逐步往下列管,要求1萬噸或5000噸以上事業也需碳盤查。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補充,目前除了考慮擴大碳盤查對象,也正在討論降低製造業碳盤查門檻,不過降幅仍在討論中,最快明年1月預告草案。台塑化主管表示,首先,2022年有新冠疫情,基期低;第二、當台電缺電時,會由台塑火力電廠支援,穩定國內供電。現正斥資逾1300億元,推動燃煤改燃氣的麥寮電廠,有助減碳。中龍鋼鐵指出,鋼鐵業的煤並非燃料,而是用在煉鐵的冶金煤,目前全球鋼鐵業持續朝鋼方向研究,為減碳,已在2022年1月成立「節能減碳及碳中和推動小組」,設定短、中、長期減碳目標。
破壞波羅的海電纜疑犯是中國貨船 登船調查後隨即啟航出發埃及
位於波羅的海瑞典領海內的兩條通訊電纜於11月17日與18日遭到外力切斷,後續也因此引發歐洲各國高度警戒。事件發生後,一艘中國船隻「伊鵬3號」(Yi Peng 3)成為調查的主要目標。根據船隻追蹤資料顯示,該船在電纜受損期間曾駛經相關海域,自事發以來一直停泊於瑞典與丹麥之間的卡特加特海峽(Kattegat strait)的國際水域。但是在3國調查團登船檢查後,伊鵬3號目前已離港啟航,朝著埃及前進。根據《barrons》報導指出,瑞典海岸警衛隊於16日表示,目前「伊鵬3號」已經起錨向北航行,計劃前往埃及的塞得港(Port Said)。瑞典當局將繼續監控其動向。在啟程之前,來自瑞典、德國、芬蘭和丹麥的調查團隊已登船進行檢查。丹麥外交部長拉斯穆森(Lars Lokke Rasmussen)也提到,在調查過程中,丹麥主要是扮演協調角色。瑞典警方也參與這次登船行動,但僅以觀察員身份進行監督,並未採取具體調查行動。據了解,兩段受損電纜分別是瑞典哥特蘭島(Gotland)至立陶宛的Arelion的電纜,以及赫爾辛基(Helsinki)至德國羅斯托克(Rostock)的C-Lion 1電纜。後者在瑞典厄蘭島(Oland)以南斷裂,距赫爾辛基約700公里(435英里)。由於事件發生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的緊張局勢下,歐洲官員懷疑此事可能與破壞行動相關。但克里姆林宮對此予以否認,稱這些說法「荒謬」且「毫無根據」。瑞典首相克里斯特松(Ulf Kristersson)曾在11月下旬呼籲中國配合調查,強調目前尚未對任何國家或具體提出指控。但瑞典事故調查局(SHK)局長阿爾貝克(John Ahlberk)表示,外傳認為電纜損壞與船隻錨具有關,所以很重視船員的陳述。但由於調查行動是由中國主導,瑞典無法完全獨立操作。報導中提到,波羅的海地區的水下基礎設施自俄烏戰爭爆發後頻遭破壞。2022年9月,北溪管道(Nord Stream pipelines)因水下爆炸被摧毀,其原因至今仍未確定。2025年10月,一條連接芬蘭與愛沙尼亞的海底天然氣管道,疑似因中國貨船的錨具損壞而被迫關閉。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更新「健康食品」標準 白吐司慘遭除名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日前公布了最新的「健康食品」標籤標準,這是30年來的首次重大更新。新標準將限制食品中的飽和脂肪、鈉及添加糖含量,同時要求「健康食品」必須包含一定量的關鍵食物群成分,例如水果、蔬菜及低脂乳製品等。而在過去名單中存在的白吐司,在這次更新中慘遭除名。根據《CNN》報導指出,過往可以被標記為「健康」的食品,如白吐司、甜化穀物和部分酸奶將不再符合資格。但堅果、種子、鮭魚、橄欖油、部分花生醬以及罐裝水果和蔬菜則會納入新的「健康」食品範疇。FDA表示,這些更新旨在與最新的營養科學接軌,幫助消費者更輕鬆地做出健康的飲食選擇。FDA專員卡利夫博士(Dr. Robert Califf)在聲明中指出「為了應對慢性疾病等公共健康挑戰,食品應該成為健康的載體。這次的標準更新不僅能改善大眾獲取營養訊息的方式,還能幫助家庭建立更健康的飲食模式。」根據資料顯示,美國大部分民眾的飲食中的飽和脂肪、糖、鈉的攝取量均超出推薦值,而水果與蔬菜的攝取量則普遍不足。FDA副專員瓊斯(Jim Jones)表示,飲食相關疾病,如心臟病、癌症和糖尿病,是美國主要的致病和致殘因素,也讓美國成為高收入國家中平均壽命最低的國家之一。報導中也提到,新版「健康食品」標籤屬於申請性質,食品製造商可在符合標準後申請使用該標籤。符合新標準的食品最快可於2025年初開始使用新標籤,而尚不達標的產品則有3年的過渡期來調整。瓊斯表示,新規定可以促使食品製造商改革配方以符合健康標準,從而提升整體食品供應的健康程度「我們希望食品行業能與我們合作,讓健康標籤成為快速識別營養食品的普遍標籤,幫助大眾構建更健康的飲食。」而除了修訂「健康食品」標籤標準外,FDA也在研發可貼於食品包裝正面的營養標籤,以輔助包裝背面的詳細資訊,幫助消費者快速辨識健康食品。美國心臟協會執行長布朗(Nancy Brown)認為,更新後的定義將讓消費者在選購食品時對「健康」標籤更具信心,同時激勵食品製造商開發符合新標準的產品。布朗也提到,這些標籤可能僅出現在少數食品包裝上,因此FDA推動的正面包裝標籤系統顯得尤為重要。
寒假出遊注意!日本腸病毒「單週爆千例」 醫示警:有重症可能性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表示,國內腸病毒疫情呈現下降趨勢,惟仍處於流行期,請民眾持續做好手部衛生,尤其近來天氣寒冷,可能影響孩童濕洗手意願。另一方面,醫師提醒,國人常去的日本腸病毒單週增加8617例,疫情較台灣嚴峻,病毒型別也不同,呼籲計畫近期出遊的家長,應盡速帶孩子接種疫苗。《TVBS新聞網》報導,小兒科醫師施勝桓表示,台灣流行的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居多,日本則是71型;雖然國內目前尚未有71型重症傳出,但病例數若增加,仍有重症可能性。醫師強調,近期家長若計畫帶孩童出遊,除了提防蘋果症,也要小心感染腸病毒71型,最好的預防方式就是盡快接種疫苗。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50週(12月8日至12月14日)門急診就診計17,508人次,較前一週(22,279人次)下降21.4%,惟仍高於流行閾值(11,000人次)且處流行期;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克沙奇A2型及腸病毒D68型,社區仍持續具其他腸病毒型別活動。今年累計8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克沙奇A10型2例,克沙奇A16型、克沙奇B3型及克沙奇B4型各1例,其中6例為未滿1歲幼童,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提醒,腸病毒型別多元,目前除腸病毒A71型外,其他型別尚無疫苗可供預防,呼籲大人小孩皆應持續採行相關預防措施,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注意居家及學習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消毒、時常清洗及消毒幼兒常接觸物品及玩具、避免接觸感染者、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於流行期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等,才能防範社區內不同型別腸病毒之感染與侵襲。另外,須注意酒精對腸病毒之毒殺效果有限,平時可使用濃度500 ppm的消毒水(10公升清水+100毫升含氯漂白水)進行一般環境消毒,降低病毒傳播風險。
全球近萬例死亡!3年來首例「萊姆病」境外移入 法國男遭蜱蟲咬「腿冒紅疹」確診
睽違3年再爆「萊姆病」境外移入!疾管署今(20)日公布1起「萊姆病」境外移入病例,一名60多歲法國籍男性,在今年5月至10月至法國,自述9月中旬在法國被蜱蟲叮咬後,腿部出現紅疹,來台後因大腿紅疹情形未改善,於12月上旬就醫,經醫師通報採檢驗確認感染「萊姆病」。疾管署提醒,「萊姆病」是由被感染的蜱蟲叮咬而傳播,不會人傳人,但如果沒有妥適治療,後期可能會出現心臟或神經系統異常。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該名法國籍男性為在台外籍配偶,今年5月至10月返回法國,自述9月中旬在法國被蜱蟲叮咬後,腿部出現紅疹,返台後因大腿紅疹情形未改善,於12月上旬就醫,經醫師通報採檢驗,確認感染「萊姆病」。個案潛伏期間具法國旅遊史,且於自述從法國來台前遭蜱蟲咬傷,研判感染地為法國,個案目前正服用抗生素治療中。疾管署說明,「萊姆病」是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藉由被感染的蜱(俗稱壁蝨,tick)叮咬而傳播,不會人傳人;多發生於哺乳類動物,包括人類、鼠類、狗、貓、牛、馬及鹿等。萊姆病潛伏期為3至30 天(平均約7天),70%至80%感染者會出現遊走性紅斑,感染初期會有頭痛、發燒、寒顫、噁心、嘔吐、肌肉疼痛及淋巴腺腫脹等類似感冒的症狀,若無妥適治療,後期可能會出現心臟或神經系統異常。疾管署統計,台灣自2015年至2024年迄今,累計了12例確定病例(每年介於0-3例),均為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以美國7例(占58.3%)為多,其餘為瑞典、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另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顯示,全球今(2024)年截至10月,累計報告超過1331萬例病例,近1萬例死亡病例,為有記錄以來疫情最嚴重之一年。疾管署指出,國際萊姆病近年疫情上升,且分布區域有擴散趨勢,台灣鄰近及東南亞國家疫情持續,其中菲律賓、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病例數高於近年同期,大陸廣東省近1週新增180例病例;美洲地區疫情持續,今年迄今累計報告逾1,270萬例,以南美洲巴西逾1,002萬例為多,另墨西哥、哥倫比亞、巴拉圭及秘魯等國疫情亦為嚴峻。疾管署也提醒,民眾若到野外踏青或前往流行地區時,應加強防護措施,包括著淺色長袖衣褲、手套及長靴等保護性衣物,將褲管紮入襪內等,並於皮膚裸露處塗抹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蟲藥劑;返家前應檢查是否遭蜱叮咬或附著,並儘快沐浴及換洗衣物。疾管署強調,如發現遭硬蜱叮咬,應用鑷子夾住蜱的口器,小心將蜱摘除,避免口器斷裂殘留於體內,並立刻用肥皂沖洗叮咬處,降低感染風險。如出現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接觸史以利醫師診斷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