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順差
」 美國 台灣 中國 財政部 俄羅斯喊5大方向均衡發展 童子賢批產業現況偏食
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12日表示,台灣產業發展應朝五大方向發展,包括站穩高科技、強化服務業國際競爭力、重啟創業潮流、重新布局製造業版圖、重視農業為戰略產業。童子賢12日和行政院長卓榮泰、工商協進會理事長吳東進、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等人出席工商協進會會員大會,童子賢並以「產業發展與世界局勢」為題進行專題演講。他說,科技產品占比在台灣整體出口比重中,高達六至七成,但自古至今,進出口貿易都需要內外安定的政治環境,尤其台灣一年有美元9,000億左右的進出口貿易總額,超過全台一年GDP(國內生產毛額)規模,算是貿易頻繁大國,政治安定尤其重要。童子賢說,台灣進出口貿易順差擴大,稅收連年超收、人均GDP超過3.3萬美元,國際間也看好追上日本,但物價比起日本卻高得沉重。他舉例,一名朋友最近去日本吃和牛,回到台灣類似品質店家,換算居然要一點五倍的價錢才吃得到。童子賢回顧,指出台積電2月在日本舉辦九州熊本場開幕儀式,當時日本媒體將台積電熊本設廠比喻為歷史上的「黑船事件」,形容為黑船2.0,也就是打破了鎖國僵局,迎接國際貿易大開放。童子賢憂心,台灣產業長期獨沽一味是「偏食的小孩」,好比森林中的林相,若只有單一植物,一枯俱枯、一榮俱榮,實在缺少分散風險的概念,導致產業規模和長相,對服務業、農業十分不利。他呼籲,在應用、行銷、服務和行銷上,政府和業界要積極找尋服務業、農業的高附加價值。童子賢話鋒一轉,肯定台灣醫療健保獲得台灣高達九成的滿意度,稅收也算健全,包含全民生產力、個人綜所稅、產業營所稅都貢獻良多,整體產業投資新技術實力也逐步增強,台積電領軍的先進製程,在可預期的未來,都還算領先美、日、韓等科技大國,後勢尚稱可期。
日圓貶破160警訊浮現 國泰世華林啟超:亞洲央行將面臨兩壓力
日圓今(29日)早盤一度貶破160大關,創34年新低,但午盤急拉兌美元到155,市場猜測是四日本央行出手干預。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表示,日圓貶到160,對亞洲央行是警訊,將面臨兩大壓力,一是進口通膨問題,二是資金外流所導致的緊縮壓力。林啟超認為,現在是日本央行出手干預的時機,今天(29日)早盤從153到160很快,似乎有點貶過頭,日本十年公債利率已慢慢往上走,美日利差沒有進一步擴大,日本央行與財務省這時出手是合理的。但方向上來說,日本政府不希望日圓強烈升值,低位匯率對經濟有幫助,但也不希望變成投機客的金錢遊戲。林啟超分析,這波日圓貶值,不全然是日本因素,最根本關鍵是美國,美國降息循環幅度縮小是影響最大的,本來預期終點利率在3%,現在都已上去到4.25%,影響到所有非美貨幣。其次是日本當地的狀況。林啟超分析,日本財務省與央行看重的問題不同,財務省是內閣,有意維持日圓低位匯率,因為好不容易日本企業開始加薪,要讓情緒維持下去,相較疫情前日圓已貶4成,光是出口營收就多4成,且日本經濟還未真正回到軌道,維持低位匯率,拼出口與觀光,是維持經濟的重要策略。但日本央行關注的是進口通膨壓力,去年5、6月西德州原油價格才71元,今年第二季以來平均價格在84元,油價年增近兩成,日圓則貶超過1成,當匯率在低位、油價相對上漲時,進口通膨壓力劇增,預估日本央行接下來還可能升息。日圓貶到160,也為亞洲央行帶來警訊。林啟超指出,這次亞幣貶值是被動的,亞洲央行壓力很大,如果美國降息更延後,資金一直出去,貨幣政策要寬鬆就很難,預期未來幾個月亞洲央行還是會維持緊縮,因此看到3月台灣央行升息,印尼也開始升息。林啟超表示,亞洲央行其實很矛盾,很多亞洲國家都是靠出口,大部分央行希望匯率維持低位,但如果太低,資金流出壓力大,尤其現在有進口通膨的壓力,加上這次美聯準會遇到「公信力挑戰」,市場質疑美聯準會對下半年通膨預估把握度不高,雖然美降息「在路上」,但路上的「視線不清」。且日圓貶到160,代表日圓相對其他亞幣貶更多,貿易上也有著「不公平」,林啟超表示,像新台幣相對日本是強升,台灣出口到日本的廠商會很辛苦,日本也會考量,會不會被美國財政部認為是故意用貶值的方式,讓日本貿易順差變大。當亞洲各國為了出口,是否會形成亞幣競貶競賽?林啟超說:「我不認為會是競貶的問題,不會有國家會放任自己貨幣貶下去」,亞洲央行維持匯率低位是對的,有利於出口,但是太低,會讓資金進一步外流,不見得是好事,反而會讓亞洲央行有進一步貨幣政策緊縮的壓力。林啟超也提到,新台幣的貶值,也包含國內超額儲蓄的特殊因素,台灣可投資工具較少、資本市場淺碟,不管是法人與個人,都有誘因要往海外投資。以往外資大買台股時,新台幣會升值,但近期因資金往海外投資,往美股、美債,會抵銷外資帶來的升值。不過相對日圓來講,新台幣還是貶比較小的。日圓還有沒有可能續貶下去?林啟超認為,亞幣最大兩國是日本與大陸,日本希望日圓維持低位,大陸則因實體經濟復甦力道弱,人行只會寬鬆不會緊縮,而日銀雖預估還會升息,但就算升1%,跟美國利差還是很大,日圓仍有可能續貶。
陸認定台灣構成貿易壁壘 工商界表遺憾籲「及早雙邊磋商」
工商協進會15日表示,中國大陸商務部於今日宣布「就臺灣地區對大陸貿易限制措施進行貿易壁壘調查最終結論」,認定臺灣地區對大陸貿易限制措施構成貿易壁壘,對此結果感到令人遺憾。工商協進會指出,中國大陸是我國最大貿易夥伴,也是我國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兩岸經貿往來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對於本項調查結果令人遺憾,工商界建議政府審慎應對,兼顧「公平貿易」與「維護我國產業權益」原則,持續與對岸善意溝通, 及早進行雙邊磋商或採取其他適當措施,化解雙方歧見。此外,建議政府針對相關產業的衝擊,尤其是農漁牧等弱勢產品,研擬配套措施;並加強拓展出口市場,分散過度集中風險,以健全我國貿易體質及韌性。
台灣才是匯率被操縱國? 楊金龍:我滿同意的
美國財政部8日發表外匯政策報告,台灣續列匯率操縱國觀察名單,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9日在立院備詢時指出,台灣在美方的3項監控標準中符合2項,這與近年的貿易結構有關,「在一段時間內」很難扭轉,暗示恐成為常態,但不必擔心被美方制裁。立委詢問若匯率並非央行能主導,台灣根本不是匯率操縱國,而是「被」操縱國,楊金龍也同意這項看法。根據美方標準,列為匯率操縱國必須符合以下3項條件,首先是美國商品貿易順差超過150億美元以上,第二,經常帳順差對GDP比率逾3%或依美國財政部模型估算其經常帳缺口對GDP比率逾1%,第三是淨買匯金額對GDP比率逾2%,且12個月中有8個月(含)以上為淨買匯月數。台灣因符合第1、2項,被列入觀察名單。楊金龍表示,因為美中貿易衝突,近幾年美方資通訊需求旺盛,使台對美順差增加;至於經常帳順差與國內超額儲蓄是一體兩面,這幾年都超過美國檢視標準。而美國較在意淨買匯金額,也就是央行阻升情況,台灣近兩年沒有阻升新台幣,這部分美方無疑慮。楊金龍解釋,經常帳順差占GDP要降到3%以下非常困難,恐怕要到「很久很久以後」,而我國過往對美順差均在150億美元以下;美中貿易衝突後,美國對台資通訊產品需求很大,因而導致順差大增,美方可接受順差不全然是台灣單方因素,而匯率問題,「美國沒有對我們指責」,所以不擔心制裁問題。立委郭國文提及,是否意味台灣被美國列為觀察名單可能成為常態?楊金龍坦言,短時間內要脫離這兩項標準不易。郭國文說,台灣對美順差是因貿易戰引起,如今美元強勢、新台幣又一直貶,台灣根本是匯率「被」操縱國,這段發言讓楊金龍頗有共鳴,不斷點頭稱是,笑著回應:「我滿同意的。」至於景氣與物價問題,楊金龍說,今年經濟成長率(GDP)可保1,應在1%至1.5%之間,明年受到基期以及出口慢慢好轉,以及投資增加、消費維持動能等影響,會比今年來得好;至於物價因政府採行實務面供給措施,雖然近期因颱風導致蔬果及外食上漲,但台灣通膨相較其他國家溫和,明年CPI應會再下滑。
楊金龍:美中爭端使台美貿易順差大 台灣要「避免成制裁對象」
近年美中衝突情勢,全球發展出現新變局。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昨天(29日)受邀至政大舉辦的2023年國際經濟與金融趨勢論壇,發表專題演講「全球化最新發展與台灣因應之道」。他表示,美中爭端使台灣對美國貿易順差擴大,宜持續關注其發展,並避免成為美國貿易制裁對象。楊金龍在演講中提到,台灣為小型開放經濟體,與全球經濟整合程度深,加上過去台灣積極參與全球貿易。隨近年全球化發展步調調整,對於台灣經濟前景具重大意涵,也有值得持續關注的變化和趨勢。美中爭端使台灣對美國貿易順差擴大,楊金龍表示,台灣應持續關注相關發展,並避免成為美國貿易制裁對象;同時,因應供應鏈重組,金融業可把握機會順勢發展為台商貿易結算及資金調度中心。對於金融業發展,楊金龍指出,不同於香港及新加坡等金融中心,台灣經濟發展主要以台廠在國內或全球布局為主,經濟腹地較分散,但隨台企產線逐漸擴大東協布局等海外據點,國內銀行與東協國家資金往來趨於密切,一方面擴大金融服務業等經濟腹地,另一方面降低過去高度集中在中國投資生產的現象,提供金融業發展新契機。楊金龍點出,主流經濟學觀點偏重全球化帶來互利互惠的總體面經濟效益,但忽略全球化有贏家、也有輸家的個體面分配不均問題,並忽略全球化恐限縮國家政策空間,可能引發政經不穩定。為避免全球化造成的外部性及逐底競爭問題,主要經濟體宜透過國際政策協調來制定全球化基本規範。值得注意的是,在地緣政治風險及全球供應鏈重組變局下,讓台企能以投資與貿易地區分流因應,提升台灣生產韌性並使經貿發展更平衡,帶來新發展機會。不過,企業仍面臨諸多挑戰,須妥適應變,並搭配政府政策支持,讓台灣繼續保持競爭優勢,確立不可取代地位。
蘇貞昌批服貿害生計 戴湘儀:民進黨為選票犧牲國家前途
前行政院長蘇貞昌批評,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與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挺重啟服貿,是罔顧台灣400萬從業人口的生計。新北市議員戴湘儀昨(27)日反嗆說,蘇貞昌就是因為執政不得民心,疫情嚴峻下逢中必反,不務實處理兩岸關係才會下台,逢中必反只會犧牲國家前途,兩岸的經貿、教育、文化、經濟等合作應該要在取得民眾共識與支持下儘速展開。戴湘儀指出,民進黨去年九合一大選潰敗,內閣幾乎遭到全面撤換,但民進黨不僅沒有危機意識,陸委會前陣子還沾沾自喜表示「台灣8成民眾支持蔡英文兩岸政策」,顯示執政黨活在平行時空,完全不知民間疾苦,現實是「民眾對於民進黨處理兩岸關係早已喪失信心。」。「當蘇貞昌和民進黨大聲疾呼反服貿的同時,對於服貿的主協定『ECFA』卻沒有任何意見」,戴湘儀說,到現在為止,立法院仍然有行政院提案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蘇貞昌當了這麼久的行政院長,難道忘了選舉時與蔡英文站在一起批判ECFA是「糖衣毒藥」、「落入一中框架」,結果蔡政府對大陸的貿易順差從2016年的667億美元,增加到2021年的1047億美元,依存度破43%達到史上最高。戴湘儀說,民進黨嘴上「抗中」,實際行動卻大大相反,「抗中」只為了選票製造族群仇恨、對立,正是民進黨執政七年台灣停滯不前的原因。她全力支持台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與各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但絕不是草草了事、扈從大國;蔡政府2021年1218公投前夕信誓旦旦項百姓保證「進口萊豬就能夠加入CPTPP」,結果時至今日沒有任何實質進展,又是一張空頭支票。「我們譴責民進黨犧牲台灣經濟前途,只為圖謀政治利益的反中、抗中。」戴湘儀說,她支持務實、理性的向中國大陸發展有利台灣的經貿關係。兩岸不但要重啟對話、務實交流,包括兩岸服貿協議在內的兩岸經貿、教育、文化、經濟等合作,也要在取得民眾共識與支持下儘速展開。
美財政部公布匯率操縱報告 「台灣等7國列觀察名單」央行回應了
美國財政部日前公布半年度匯率政策報告(檢視期間為2022年全年),雖未將任何貿易對手國列為匯率操縱國,惟將中國大陸、南韓、德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瑞士及台灣列為觀察名單。對此,中央銀行表示,因台灣對美國商品及服務貿易順差為510億美元及經常帳順差對GDP比率為13.3%,觸及2項美方檢視標準,所以才被列入觀察名單。據了解,美國財政部每年4月、10月都會向國會提交「美國主要貿易夥伴外匯政策報告」,觀察主要貿易夥伴是否藉由匯率政策對美進行不公平貿易。美方的匯率政策報告共有3項檢視標準,藉以評估20個主要貿易夥伴是否過度干涉匯率,若符合條件就會被視為匯率操縱國,美國有可能會採取相關制裁措施。本次美國財政部匯率政策報告之3項檢視標準分別為:對美商品及服務貿易順差逾150億美元;經常帳順差對GDP比率逾3%或依美國財政部模型估算該經濟體有龐大經常帳缺口;淨買匯金額對GDP比率逾2%,且12個月中有8個月(含)以上為淨買匯。對此,央行今(17日)表示,本次匯率政策報告因台灣對美國商品及服務貿易順差為510億美元及經常帳順差對GDP比率為13.3%,觸及前2項美方檢視標準1 ,爰仍被列入觀察名單;而同期間本行淨賣匯130億美元(約GDP之1.7%),以及淨買匯月數小於8個月,均未觸及第3項美方檢視標準。央行強調,本行與美國財政部溝通管道順暢,未來雙方仍將在良好的互動基礎上,持續就總體經濟及匯率政策等議題進行溝通。
我國出口持續呈負成長 Q1經常帳順差跌至190億美元創疫情來新低
全世界景氣不佳,中央銀行上周五(19日)公布我國第一季國際收支,由於出口減額大於進口減額,經常帳順差較去年同期減少122億美元,至190億美元,創2020年疫情爆發以來的近3年新低。不過,金融帳淨資產增加(淨流出)121.9億美元,使國際收支順差來到47.2億美元,為近8個季度來次高,僅次上季。根據央行統計,第一季經常帳順差190億美元、金融帳淨流出121.9億美元,分別創下2020年第二季與2021年第四季以來新低,央行準備資產隨外匯存底成長而增加47.2億美元,顯示我國出口因新冠疫情紅利不再。央行說明,第一季經常帳順差較去年同期大減,122億美元,主要是因商品貿易順差120.3億美元,年減80.3億美元。由於全球景氣趨緩和廠商去化庫存效應,出口持續呈負成長,而進口也因國際原物料價格下跌和出口引申需求疲弱而減少,整體則是出口減額大於進口減額。金融帳方面,則是連51季淨流出,累積7436.9億美元。因聯準會升息的磁吸帶動,海外投資收益提高,證券投資淨流出179.5億美元,其中居民對外證券投資增加264億美元,主因銀行投資國外債券。金融央行則說明,第一季台股本益比偏低具吸引力,吸引外資進駐,非居民證券投資淨增加84.5億美元,整體證券投資淨資產增加179.5億美元。不過,央行強調,服務收支逆差為疫情前的常態。經常帳順差國家,金融帳淨資產多呈增加,表示該國資金淨流出,經常帳有順差的國家如日本、南韓、瑞士、德國等,金融帳淨資產多呈增加。
半導體產業優勢+台商回流 台灣去年人均GDP達32811美元超越南韓
經濟部統計處昨(28日)發布當前經濟情勢概況,表示因半導體產業優勢,加上台商回流,台灣近10年平均每年經濟增長3.2%,優於韓國的2.6%,兩地人均GDP差距急速縮減,加上韓圓貶值幅度較大,2022年台灣人均GDP為32811美元,超越韓國的32237美元。台韓皆為高人口密度經濟體,經濟發展模式與產業結構極為類似,近年台灣經濟增長速度較快,近10年平均每年經濟增長3.2%,優於韓國的2.6%。以台韓近年經貿發展比較分析,關鍵因素包含我國製造業附加價值率占GDP比重上升,以及製造業各業別成長力道高於韓國,兩國人均GDP差距急速縮減。經濟部統計處指出,台韓均以出口為導向國家,製造業地位舉足輕重,觀察兩國產業結構變化,我國製造業附加價值占GDP比重由2013年29.1%上升至2022年34.2%,增加5.1%,南韓則由27.8%降至25.6%,減少2.2%,我國製造業占GDP比重增加,南韓則下滑,兩國趨勢相反。觀察兩國製造業各業別的附加價值結構比,統計處指出,台韓產業均聚焦於電子及精密儀器,南韓雖以電子及精密儀器業居大宗,但占比27.5%較我國低。南韓整體製造業10年平均成長2.8%;我國主要集中在電子及精密儀器業,2021年占製造業54.8%,2013至2021年平均成長8.7%,優於整體製造業5.5%。2022年台灣受惠於半導體具有領先制程優勢,带動產業鏈需求暢旺,維持貿易順差514億美元;但韓國受疫情影響,加上進口能源價格高漲,反轉為貿易逆差478億美元。國際預測機構S&P Global於18日公布最新預測,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2.3%,為2021年以來最低。國內經濟因全球經濟受通膨及升息壓力影響,終端需求仍顯低迷,供應鏈持續消化庫存,3 月出口及製造業生產指數年減19.1%、15.2%。展望未來,雖5G、高效能運算、人工智慧、雲端資料中心,以及車用電子等新興應用持續拓展,有助挹注接單動能,惟全球經濟前景仍面臨通膨、美中科技戰等多項不確定因素干擾;隨疫情影響淡化,業者推出促銷活動催生買氣,帶動門市客流量提升,且宴席及聚餐需求持續回溫,均有助於增加消費意願,預期零售業、餐飲業營業額將持續擴增。
大陸本土品牌比亞迪、蔚來正在崛起 中製汽車去年外銷逾250萬輛領先韓美
彭博社於上周四(26日)援引中國乘用車協會的數據指出,自2020年以來,中國製汽車的海外出貨量增加了兩倍,去年達到250多萬輛,僅落後於德國和日本(與德國僅相差6萬輛),並且已經領先於美國和韓國。報告表示,中國品牌已經是中東和拉丁美洲市場的領導者。歐洲銷售的中國製汽車主要是特斯拉、Volvo等海外品牌的中國工廠出品,同時比亞迪、蔚來等中國本土品牌也正在崛起。彭博社認為,這一趨勢,凸顯出中國正在向製造業價值鏈的上游移動,向競爭激烈、監管嚴格的市場出口生產更復雜、更精密的產品,中國已不再是低成本消費電子設備、家電和聖誕玩具的世界工廠。根據歐盟統計局的數據,2021年是中國汽車具有分水嶺意義的一年,這一年中國對歐盟的出口激增156%,達到43.5萬輛。榮鼎市場諮詢公司(Rhodium Group)董事Agatha Kratz認為,這一情況主要由於中國國內產業的蓬勃發展,部分原因是中國企業越來越好,也有部分原因是產能過剩,這將是一個痛點。當中國本土汽車市場逐漸趨近飽和,車企嘗試出海,並憑藉著質優價廉的優勢迅速擴張。據UN Comtrade提供的數據,2021年中國產乘用車出口均價約為1.37萬美元,約為德國車的三分之一,比最便宜的日本車便宜30%左右,這代表中國汽車有可能對日本和韓國車型構成威脅。尤其是在全球削減碳排放的努力下,各國開始鼓勵電動汽車製造,強大的本土供應鏈使得在中國生產電動汽車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便宜。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愛馳汽車海外業務執行副總裁Alexander Klose認為,電動汽車的革命為中國車企「彎道超車」提供了機會,轉向電池意味著電機不再是一個區別。從技術上講,它創造了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自2009年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後,中國的汽車製造業和相關供應鏈始終保持增長,一些在十年前還需要進口的零部件,如高強度鋼和增強玻璃纖維,現在已經可以由國內企業生產。2021年,中國首次在汽車和汽車零部件領域實現貿易順差。
兩岸貿易依存度38%十多年新低 去年對陸港出口順差1004億美元僅半導體成長
財信傳媒集團董事長謝金河昨(15日)深夜在臉書發文分享,去年全球貿易都衰退,台灣出口仍然有7.4%成長,創歷史新高,但預計今年貿易額續摔、出口有逆差危機,他示警台灣去年對陸出口僅半導體成長,其他電子產品均衰退16.58%,可以看出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並表示台股虎年封關在即,提出5項重要數據,供兔年投資參考。一、全球貿易都衰退的2022年,台灣全年出口4795.2億美元,比2021年4464.6億美元,仍然有7.4%成長,十分難能可貴。不過,去年出口最高峰在3月的435億美元,12月的357.5億美元,已是全年最低,呈現逐月衰退,今年是產業去庫存的1年,貿易額仍將持續衰退。二、去年台灣出口仍然創歷史新高,今年勢必衰退,不過,比起南韓去年出現472億美元逆差,台灣去年仍有519.2億美元順差,但相較2021年的644.14億美元及2020年的589.78億美元,已是歷史第三高。台,韓都是出口導向的國家,但南韓以大企業為主,正好面對中國直接競爭,明年壓力會更沈重。三、至於台灣對中國、香港去年的貿易順差仍高達1004.35億美元,只比2021年1046.8億美元略低一些。這兩年,兩岸關係非常不好,但台灣對中港順差都逾千億美元,如果按照中方統計,台灣對中國的順差高達1565億美元,中港仍是台灣最重要的出口市場。若沒有去年來自中國1004.35億美元大順差,台灣已是逆差國。謝金河也進一步分析,台灣去年出口到中國以半導體為主的電子零件為核心,全年對中國出口1160.09億美元,占總出口的62.4%,台灣去年對中國出口都衰退,只有半導體出口仍成長,資通訊產品仍衰退16.58%,由此可以看出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四、過去一直以來,大家都在呼籲兩岸貿易依存度太高的問題,去年台灣對中港出口1859.75億美元,全年衰退1.6%,兩岸依存度降到38.8%,是十幾年來新低。這與中國出口不振有關,去年12月,中國出口衰退9.9%,如果中國出口不振,這個比例還會降。五、山不轉路轉,去年中國出口比重下降,台灣對美國出口比重從10.5%上升到15.7%,對美國順差294.14億美元,創歷年新高;台灣對東恊順差267.19億美元,是歷史次高;對新加坡順差169.97億美元,也是歷史上最高。另外,台灣去年對日本逆差209.78億美元,和進口材料,零組件有關;去年油價大漲,台灣對中東地區的逆差293.85億美元,也是新高紀錄。
我友邦巴拉圭4月總統大選 在野黨候選人揚言「當選將與台斷交」
巴拉圭執政黨紅黨(Colorado Party)的總統候選人潘尼亞(Santiago Pena)說,自己將與台灣保持聯繫,台灣是一個自治島嶼。至於在野黨總統候選人艾里格里(Efrain Alegre)則表示,如果在4月的選舉中獲勝,巴拉圭將與台灣斷絕外交關係,並與中國開展關係,以此促進主要經濟的大豆和牛肉出口。路透社報導,這使得地緣政治問題成為競選的核心問題,巴拉圭是全球僅有的14個與台灣保持外交關係的國家之一,也是唯一一個這樣做的南美洲國家。近年來,中國說服了該島的一些盟友改變立場,上一個是尼加拉瓜。艾里格里主張,巴拉圭應該與中國建立關係,以開放進入其巨大的大豆和牛肉市場的渠道,這是農民長期以來的需求,「巴拉圭必須與中國建立關係,我們在畜牧業和糧食行業的利益目前正遭受重大損失,我們對與台灣的關係持這種關鍵立場,因為我們認為我們從這種關係中得到的回報還不夠。」潘尼亞則強調,如果自己在4月30日的選舉中獲勝,巴拉圭與台灣超過60年的關係將保持完好無損,「我認為在這個意義上沒有任何變化,我會捍衛與台灣的歷史關係。」台灣外交部則表示,正在密切關注巴拉圭即將舉行的選舉,並正在尋求加強與各方候選人的關係,「我國大使館正在積極加強與不同政黨候選人的聯繫和溝通,以贏得對台灣與巴拉圭友好的支持。」巴拉圭與台灣的關係近年來一直受到壓力,尤其是來自該國牛肉生產商和農民的壓力,他們認為這種關係是他們的產品進入世界最大市場的障礙。巴拉圭農村協會(ARP)主席說,「我們為給予台灣的政治支持做出了犧牲,整體來說,我們認為我們得到的補償很少。」2021年,巴拉圭從中國的進口總額為40億美元,而出口額僅為3000萬美元。同年度,巴拉圭對台灣的貿易順差為1.18億美元。巴拉圭是全球前10大牛肉出口國和第四大大豆出口國,大豆是其主要經濟作物。大豆產量約為每年1000萬噸,加上其衍生品,可產生超過20億美元的外匯。主要大豆商會生產協會聯盟主席Hector Cristaldo表示,本國產品目前被中國拒之門外,中國約佔全球市場的三分之二,「今天幾乎不可能向這個巨大的市場銷售產品,我們生產的產品足夠中國一個城市的一個社區使用,而(北京)想要的是我們與台灣斷絕關係,這就是巴拉圭面臨的困境,我們的當局必須解決這個問題。」
向台商喊話 國台辦:不要錯過今後30年的發展
2022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開幕式20日在廈門舉行。大陸國台辦副主任潘賢掌致詞時呼籲,兩岸經濟密不可分,唯有加強合作才是人間正道;兩岸企業家峰會台方理事長劉兆玄表示,峰會將選定適當的項目如電動車等,推進兩岸產業鏈的深度合作。潘賢掌表示,兩岸經濟合作符合市場規律。新時代十年,大陸一直是台灣最大出口市場、最大島外投資目的地和最主要貿易順差來源,兩岸貿易額翻了一倍,台商來大陸投資項目增加近45%,強力拉動了台灣經濟發展。今年1月至11月,兩岸貿易額達2945億美元,給台灣帶來約1438億美元的巨額貿易順差。潘賢掌表示,歷史和現實都深刻昭示著,兩岸經濟密不可分,脫不了鉤、斷不了鏈,唯有加強合作才是人間正道,才能更多造福兩岸同胞,台灣經濟發展、民生改善也才有更大確定性和更堅實依靠。潘賢掌向台商喊話,如果抓住了中共二十大前大陸30多年的快速發展,那今後的30年要繼續緊緊抓住。如果沒有抓住前30多年的發展機遇,千萬不要錯過今後30年的發展。因為中共二十大後的30年,大陸的發展空間將更加巨大,發展更加高質量。劉兆玄致詞時提出4點建議,包括:深化雙邊經貿交流,拓展未來新興商機;加速數位綠色發展,推動產業創新鏈合作;協助拓展內需市場,積極掌握新的商機;落實各項惠台措施,紓解台商經營困難。劉兆玄表示,面對當前全球產業供應鏈解構重組的新挑戰,兩岸產業應聚焦具有發展潛力的新產業領域,採取「試項試點」、「先行先試」、「複製擴大」的路徑,逐步建立兩岸產業創新鏈合作的新模式,並以此作為峰會下一階段的重點計畫,積極加以推動。峰會將選定適當的項目如電動車等,推進兩岸產業鏈的深度合作。劉兆玄表示,為協助台商拓展大陸內需市場,建議大陸方面給予台商國民待遇,並幫助台灣產品建立通路,輔導台商運用直播帶貨、社交電商、社區團購等電商平台,引導台灣商品進入大陸消費市場。劉兆玄表示,台灣的產業公會建議大陸方面允許台商一體適用《外商投資法》,或將各項惠台措施明確納入《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之中,請大陸方面優先予以考慮。
中國採購俄天然氣 俄:將改用人民幣和盧布支付
據財聯社報導,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當地時間周二表示,該公司將把對中國的天然氣出口付款方式從歐元和美元改為盧布和人民幣。俄氣沒有提供付款機制的進一步細節,也沒有說明何時將付款方式轉為盧布和人民幣。歐洲國家準備聯合起來給俄羅斯能源價格設置上限,以壓制俄羅斯,因為在這場制裁中,俄羅斯通過高價售賣能源,經濟不垮反升。但俄羅斯直接釜底抽薪,宣佈關閉「北溪一號」輸氣管線,對歐盟徹底斷供俄羅斯天然氣。中國為何轉賣與此同時,土耳其媒體爆料——「中國高價向歐洲國家出售俄羅斯的天然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土耳其媒體爆料的依據,是中國海關的資料顯示,2022年上半年俄羅斯出口了235萬噸價值21.6億美元的燃料,通過西伯利亞管道向中國出口的液化天然氣則是增加了63%,中國從俄羅斯進口了235萬噸液化天然氣。實際上,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速,中國對天然氣的需求量相應地快速增加,但中國的天然氣儲備能力有限,而中俄兩家公司簽了一份長期合同,到2025年輸氣量將達到480億,再算上未來還將啟用的兩條管道,每年天然氣供應還能再多500億立方米。儲備能力達到了上限,當然就要轉賣,歐洲急缺,正好往歐洲賣。所以土耳其媒體及一些西方媒體就聲稱,中國向歐洲出口高價俄氣,當「白手套」間接違反歐洲的禁運。「但他們忘了,中國的天然氣來源可不只俄羅斯。」報導稱,美國前總統川普在任時期,為了減少中美貿易順差,逼中國買天然氣,逼中國向美國企業簽了8000萬噸為期20年的天然氣長期協議,為了防止中國反悔,甚至還加了許多違約條款,一旦不買,中國就要付美國高額違約金。不過好在長期協議通常有個固定價,不是隨行就市價,於是以接近頁岩油氣開採成本的價格與美國簽署了這個協議。報導稱,現在中國自己的儲備裝滿了,和美國協議定下的天然氣,從美國港口裝船出來,直接運到歐洲以現價賣給歐盟,甚至還能打個折,解歐洲燃眉之急。不是背刺是合作歐盟想擺脫俄羅斯天然氣,中國幫助了歐洲,有人認為這是「背刺俄羅斯」,到時候俄羅斯一怒之下把中國也停氣了怎麼辦?報導稱,首先要知道,俄羅斯經濟基本上靠的就是能源,包括這次俄烏戰爭也是,以前的天然氣出口主要是面向歐洲,現在「北溪一號」已經無限期徹底關閉了,缺了中國這個巨大市場豈不可惜?但中國天然氣儲能達到了極限停買,俄羅斯的收入命脈不就又被掐住了?而且西方國家試圖給俄羅斯能源價格設上限,石油、天然氣一個都不放過,如果壓價到歐洲接受的程度,俄羅斯肯定不滿意了,所以俄羅斯選擇讓利給友好國家,白宮發言人尚皮耶稱,美國認為,「俄羅斯已經向一些國家提供高達30%的大幅折扣和長期合同」以繼續向世界市場供應石油。所以中石化向歐洲的轉售,不僅不是背刺俄羅斯,反而是中俄歐的三贏。報導稱,歐洲國家制裁俄羅斯是政府行為,但中企向歐洲售賣美國天然氣是市場行為,如果中國不轉售,最高興的是高價售賣的美國。中國的轉售,分薄了美國的市場,讓歐洲得以購買到較低價的能源,讓俄羅斯的能源能夠繞過制裁繼續出口,自己還能賺錢,何樂而不為?目前美國對這種供貨的反應暫時沒有更進一步的表態,尤其是在由於台海危機使得美國和中國關係緊張的背景下。世界多國爭搶液化天然氣船,對中國影響有多大?液化天然氣(LNG)船火了。截至9月2日,Flex LNG和Golar LNG今年迄今的漲幅分別為48.2%和98.1%,在世界經濟多個行業低迷背景下,這樣的數字格外醒目。LNG船成為香餑餑,背後是國際能源市場的巨大震蕩,俄烏衝突下,經濟制裁、油氣禁運都已成為武器。與美國站在一起制裁俄羅斯的歐洲,如今面臨嚴重的油氣危機,借助LNG船儲氣成為歐洲多國當前最緊迫的任務。世界的LNG船本來就運力有限,且製造週期相對較長,構成了歐洲解決能源危機的「瓶頸」。世界多國爭搶LNG船,中國會受影響嗎?液化天然氣船供不應求《環球時報》引述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董秀成觀察,「在歐洲對俄羅斯採取制裁措施後,『北溪一號』、『北溪二號』管道輸送的天然氣也在減量,因此很多歐洲國家都選擇轉向進口液化天然氣。」但值得注意的是,液化天然氣需要通過在零下161.5攝氏度的低溫條件下運輸液化氣的專用船舶進出口,其運輸方式極度依賴海運。董秀成表示,「全球LNG船的數量有限,歐洲的能源擔憂蔓延至日韓,運輸船供不應求,這才導致了LNG船的費用大幅上漲。」據瞭解,目前全球700餘艘LNG船掌握在貨運公司以及天然氣貿易商手中,液化天然氣運輸與天然氣交易方式類似,採取市場化的訂單制,遵從「先到先得」或「價高者得」的原則。液化天然氣運費價格評估機構Spark Commodities的報告顯示,在多方競價之下,9月中旬至11月中旬LNG船的日租費已超過10萬美元。在利益面前,液化天然氣貿易商們正在瘋狂預定船隻。8月17日,韓國大宇造船因旗下玉浦造船廠為新加坡天然氣運輸巨頭BW Group按時交付2艘LNG船獲得了200萬美元的特別獎金。據韓聯社報導。英國造船和海運業分析機構克拉克森發佈的數據顯示,7月全球新船訂單量為210萬修正總噸(CGT),其中韓國承接116萬修正總噸(19艘),佔比55%,位居全球第一。中國承接62萬修正總噸(35艘),以30%的佔比排名第二。國際船舶界權威認證機構英國勞氏船級社預計,韓國和中國的6家專業LNG船製造商年產量為70-80艘。而據能源諮詢機構Rystad Energy預測,由於訂單激增,作為LNG船最大建造國的韓國造船業產能全滿,最快要到2027年才能承接新訂單。但董秀成提出,在短期內歐洲「虧氣」的情況還將持續,原因是LNG船製造難度高,生產周期需要以年計算,遠水不解近渴。另外他強調:「並不是所有國家都有進口液化天然氣的能力。這要求液化天然氣的出口國必須有能夠建設大型的天然氣液化設施的港口,而進口國也必須在港口修建天然氣再汽化設施。「這次德國深陷天然氣危機就是因為沒有滿足條件,無法直接從港口接收液化天然氣。」最新消息顯示,德國首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終端已於今年7月開啓動工,但最早投入運營的時間也需等到明年年初。對中國影響有多大?在動蕩的國際天然氣市場以及LNG船極度短缺的背景下,中國是否會受到影響同樣引發關注。報導稱,在中國的能源供給中,天然氣的佔比不到30%。中國一年大概消耗3000多億立方公尺天然氣,其中,僅有三分之一依靠進口。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說道:「中國進口天然氣的來源國不僅有俄羅斯、澳洲、馬來西亞、卡達,還有美國和土庫曼,結構相對穩定。」而針對液化天然氣運輸價格推高的情況,林伯強稱,「相較於其他國家,目前中國的情況保持在比較穩定的狀態。雖然中國同樣面臨油輪價格和LNG船租金上漲的問題,但中國對其依賴性並沒有那麼強。中國進口的天然氣大多數是通過管道,海運進口的液化天然氣只佔很小的比重,而且中國有自己的LNG船,因此運輸導致的天然氣價格的上漲對中國來說相對可控。」據瞭解,中國LNG船數量即將突破百艘。此外,中國本土造船廠還接到了大量國外訂單。中國船舶集團的官方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底,該廠累計手持訂單243艘,2088.7萬載重噸。同時,中國可運輸17.4萬立方公尺液化天然氣的大型LNG船也已研發成功,這一船舶的出現將為中國的天然氣發展帶來更好的保障。林伯強補充,另一方面,雖然國際天然氣價格上漲,但是中國天然氣價格上漲的壓力被分散到幾個主體,地方政府會提供一些支持,中央政府也在持續推動西氣東輸的工程,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這三大企業也會幫助穩定天然氣價格。「因此,短期來看,未來1年到2年,天然氣市場的波動可能不會對我國能源產生大的衝擊。」歐洲備戰「凜冬」歐洲是當今世界這場能源危機的「震中」。凜冬將至,歐洲各國對天然氣的需求愈發迫切,大到發電取暖,小到生火做飯,民生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天然氣。歐洲天然氣總庫存網站數據顯示,截止8月31日,德國儲氣罐填充水平為84%。德國柏林能源問題經濟學者維海恩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歐洲各國的儲存設施彌補了用氣量的波動,從而形成了一種天然氣市場的緩衝系統。「歐洲正在為冬天做準備」,歐洲新聞電視台報導稱,在西班牙,議會已經批准了政府的節能計劃。葡萄牙也在為冬季做準備。政府將在8月底前提出一項節能計劃,比如減少商店營業時間等措施。克羅地亞政府希望將木屑顆粒和木柴的增值稅降至5%,太陽能電池的增值稅將完全下降。家住德國漢堡的馬庫斯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他們一家三口所居住的100平方公尺左右的公寓,去年使用天然氣燒水和供暖,一年花費了900多歐元,而今年預計將達到2500歐元。對中等收入家庭而言,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因此,一家人現在每周只洗兩三次澡。面對即將到來的冬季,家裡也準備用木柴取暖。雖然歐洲已在為過冬「儲氣」,但現實情況是各國民眾和當地公共設施的能源使用均處於非正常狀態。若在秋季結束前,歐洲還未停止對俄羅斯的制裁,天然氣危機將繼續影響這些國家,全球LNG船短缺的局面也將持續。對這些國家而言,即將到來的冬天不僅會格外寒冷,社會動蕩和政治動蕩的風險也會增加。據報道,英國政府已經開始制定計劃應對可能因能源危機引發的社會動蕩。
大陸制裁再出招 貨物有繁體字、MIT海關全都扣留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將結束亞太出訪行程,但大陸的實彈軍演還未結束,物流市場又傳出,接到貨運公司通知,如果進出口報關單據出現R.O.C、台灣、中華民國,大陸海關就會直接扣貨。大陸與台灣在2021年的貿易依存度為42.3%,雙方往來金額相當龐大,台灣對大陸的貿易順差達到1,716億美元(約新台幣5.11兆元),一直到今年大陸仍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而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影起大陸當局不滿,除了宣布為期4天的實彈軍演,同時也祭出若干制裁辦法,5日又傳出報關業者接獲大陸貨運公司通知,無論貿易國、運抵國是台灣的話,報關單據只要出現R.O.C,海關就會直接扣貨,若外包裝、外箱如果是繁體字或者出現Made in Taiwan也會直接扣貨。事實上早在2015年時就有類似的規定,只要兩岸關係有風吹草動,該通知就會不斷地發送,就連美中貿易戰時也曾出現。
俄羅斯百年來首見「外幣主權債務違約」! 台灣投資人也遭殃
俄烏戰爭爆發後,以歐美為首的全球多國接連對俄羅斯祭出制裁,導致莫斯科當局難以向海外債權人支付外債款項和利息,俄羅斯昨天(26日)正式面臨1918年以來首次的「外幣主權債務違約」,部分持有俄羅斯歐洲債券的台灣投資人亦是這次俄國外債違約的受害者,他們尚未收到已於5月27日到期的債券利息。通常外匯儲備耗盡或是政府不願付款才會導致一國陷入外債違約的困境,但俄國坐擁全世界1/6的大宗商品,每年都賺取了大量的外匯,而且還在最近的俄烏戰爭期間因為能源和糧食價格的上漲,而在美國實施核彈級SWIFT金融封鎖的情況下,呈現倍增的貿易順差。雖然債務違約不太會對目前經濟情勢良好,無須向國際借貸的俄羅斯構成太大的威脅,但違約還是會影響俄羅斯的名譽和信用,增加未來國際借貸的成本和難度,外國債權人還可以因此向當地法院申請扣押俄羅斯的海外資產,最後,如果西方與俄羅斯重修舊好,讓俄國重新融入國際金融體系,它可能也會因債務違約而面臨一個漫長且成本高昂的債務重組過程。但壞消息還是發生了,24日歐盟針對提供俄國支付歐元債券服務的公司提出制裁,導致俄國2筆1億美元的歐洲債券款項錯過了支付期限後30天的寬限期,其中2900萬美元是以歐元計價的債券,7100萬美元則是用美元計價,而且這2筆歐洲債券沒有附加盧布兌付的條款,因此俄國也無法透過盧布支付債券利息,儘管莫斯科當局上週才宣布將以盧布支付約400億美元的未償還國際債券。另據路透社報導稱,雖然上述的400億美元債券約有一半由外國投資者持有,但所幸這些俄羅斯債券在台灣所持債券中的佔比不到0.5%。俄羅斯財政部長先前才稱俄國債務違約是西方的一場鬧劇,克林姆林宮表示,俄羅斯經濟情勢良好,不應該會發生違約,但由於歐美的制裁,他們無法向海外的債券持有人匯款,莫斯科當局還指責西方,試圖用「人為操作」將俄國推向債務違約的窘境。俄羅斯的債務違約也讓部分投資人擔心,與俄羅斯金融市場資金互動頻繁的歐洲是否會因此產生連鎖反應。對此,國際貨幣基金 (IMF) 總裁喬治艾娃(Kristalina Georgieva)在3月時曾表示,即使俄羅斯出現債務違約,也不會導致全球金融危機,因為國際銀行對俄羅斯的曝險總額只有約1200億美元,儘管數字不小但「並非系統重要性」。自1998年俄羅斯爆發金融危機以來,俄國還沒有發生任何形式的債務違約,而俄羅斯上次發生外債違約則是要追溯到1918年的布爾什維克革命爆發之後,當時推翻沙皇政權的蘇共領導人列寧(VladimirLenin)因為拒絕承認俄羅斯帝國的債務而拖欠外債付款。
歐美經濟制裁不讓匯款 俄羅斯百年首見「外幣主權債務違約」
俄烏戰爭爆發後,以歐美為首的全球多國接連對俄羅斯祭出制裁,凍結了約半數的俄國外匯和黃金儲備,尤其美國還丟出了核彈級金融封鎖,將俄羅斯多家銀行踢出SWIFT世界金融電文傳輸系統,種種制裁導致莫斯科當局難以向海外債權人支付外債款項和利息,俄羅斯昨天(26日)也正式面臨1918年以來首次的「外幣主權債務違約」。通常一國的外匯儲備耗盡或是不願付款才會陷入外債違約的窘境,但俄國坐擁全世界1/6的大宗商品,每年都賺取了大量的外匯,而且還在俄烏戰爭期間因為能源和糧食價格的上漲,而在美國實施金融封鎖的情況下,呈現倍增的貿易順差。其實莫斯科當局在戰爭爆發後數月一直避免陷入債務違約,因為這不但會影響國家的名譽和信用,提升未來的借貸成本和難度,外國債權人還可以因此向當地法院申請扣押俄羅斯的海外資產。但24日歐盟對提供俄國支付歐洲債券服務的公司提出制裁,導致俄國2筆1億美元的歐洲債券款項錯過了支付期限後30天的寬限期,其中2900萬美元是以歐元計價的債券,7100萬美元則是用美元計價。克林姆林宮表示,俄羅斯經濟情勢良好,不應該有理由違約,但由於歐美的制裁,他們無法向海外的債券持有人匯款,莫斯科當局還指責西方,試圖將俄國推向「人為的債務違約」,俄羅斯財政部長先前也稱俄國債務違約是西方的一場鬧劇。俄羅斯的債務違約也讓部分投資人擔心,與俄羅斯金融市場資金互動頻繁的歐洲是否會因此產生連鎖反應,對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 總裁喬治艾娃(Kristalina Georgieva)在3月時曾說過,即使俄羅斯出現債務違約,也不會導致全球範圍的金融危機,因為全球銀行對俄羅斯的曝險總額只有約1200億美元,儘管數字不小,但是「非系統重要性」。俄國目前大概有400億美元的未償還國際債券,其中約有一半由外國投資者持有。自1998年俄羅斯爆發俗稱「盧布危機」的金融危機以來,俄國還沒有發生任何類型的債務違約,而俄羅斯上一次拖欠外債則是發生在1918年的布爾什維克革命,當時新上台的蘇共領導人列寧(Vladimir Lenin)拒絕承認俄羅斯帝國沙皇政權的債務。
憂生育率創新低 馬英九再喊話「我也是虎寶」
為了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前總統馬英九從正月初一起就陸續安排廟宇參拜行程,今天是大年初三,馬英九上午前往台北市的台灣省城隍廟參拜。一直關心國內出生率過低問題的馬英九,在致詞時表示,今年是虎年,過去傳統民俗習慣影響,虎年生育率會比較低,但生育率若繼續創新低,對台灣未來相當不利,他因此呼籲民眾要「勇敢生虎寶」,請民眾別有顧慮,「虎年出生的孩子也不錯,因為我就是虎年出生!虎年出生的小孩還是有機會當總統!」。馬英九參拜城隍爺後,也向在場民眾拜年並致詞。他說,在擔任台北市長時,每年過年就會到城隍廟上香祈福,已經是維持幾十年的老習慣,也因此與台灣省城隍廟的董事長,變成很要好的朋友。馬英九表示,「台灣省城隍廟」的名稱很特殊,因為台北市曾經是省會,城隍管轄範圍很廣,善男信女也多,他以前到城隍廟參拜,都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最近他則希望將這八個字加長一點,改成「風調雨順颱風小,國泰民安出口多」。馬英九說明,颱風小,就會有水但不會有災,出口多,台灣經濟才能成長,去年經濟成長就是因為對外貿易順差多,這是好消息。馬英九還說,今年是虎年 ,往年的民俗習慣都認為,虎年生育率會比較低,但如果生育率再低下去,對台灣很不利,要民眾別放在心上,因為虎年出生的孩子也不錯,他就是虎年出生。馬英九希望民眾別太受民俗習慣限制,畢竟哪年出生的沒關係,只要健康都好!
專家看2022年人民幣多空交織 預測雙向波動可能加劇
在即將過去的2021年,人民幣目前匯率小幅升值2.5%左右,但總體依舊在合理區間雙向波動,全年波動區間壓縮到6.34元和6.58之間,均值為6.46元。展望2022年的人民幣匯率,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表示,明年影響人民幣匯率的因素仍將是多空交織,預計雙向波動態勢可能進一步加劇。對於2022年影響人民幣匯率走勢的因素,根據大陸財聯社引述管濤說,在貿易項下,大陸出口前景仍然是影響人民幣匯率走勢的關鍵因素,而明年大陸出口主要取決於全球疫情發展。管濤指出,大陸近年先後推出「增加匯率彈性+調控資本流入+擴大資本流出」的外匯政策組合。對於明年外匯方面的可能政策,他認為政府部門或會繼續引導企業樹立風險中性意識,加強對貨幣錯配和匯率敞口風險的管理。管濤建議增加貿易以人民幣計價結算,並鼓勵金融機構幫助企業提高外匯資金使用效率,適當增加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對外投資額度,支持境內機構購匯對外投資,有效對沖貿易順差。
陳吉仲舉泰國為例稱反萊豬傷經貿 王鴻薇:自曝其短
四大公投將於12月18日舉行投票,政府相關部門近日積極為政策辯護,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就以泰國與歐盟為例,稱若反萊豬公投過關,將影響我國經貿。對此,台北市議員王鴻薇指出,去年泰國背負壓力拒絕萊豬,還趁勢讓泰國本土豬肉出口成長339%,她反問「去年一月萊豬開放到現在,我們到底換到了什麼?」陳吉仲昨臉書發文指出,去年年底,為了制裁泰國未參考國際標準及科學根據訂定萊劑標準,拖延開放符合安全容許的萊豬進口,美國宣布取消泰國部分品項的關稅優惠,被取消的品項總值約240億台幣,占美國給予泰關稅優惠總值的1/6,包括泰國重點出口的芒果、鳳梨、鋼管及礦石等的零關稅優惠。陳吉仲再指,除了泰國,歐盟也因長期禁止使用荷爾蒙(包括萊克多巴胺)飼養的牛肉進口,與美國、加拿大產生貿易爭端。1996年美加向WTO提起訴訟,WTO以歐盟禁令缺乏科學證據判歐盟敗訴,美加可以正當合法對歐盟實施貿易報復,後來歐盟被迫給予美國8成非荷爾蒙牛免關稅配額,1年約2萬公噸,2019年更進一步被要求逐年提高到3萬5千公噸。陳吉仲說,在自由貿易的世界裡,若一方對他方不遵守國際標準,就有可能失去從他方獲得的經貿利益,而我國對美國貿易總值2.4兆,貿易順差5300億,假設反萊豬公投通過,對照泰國案例,顯然會有相當大的衝擊,而且不限於農牧產業。他指出,台灣自今年元月依照國際標準開放萊豬進口,但要求市面上所有豬肉產品必須清楚標示產地來源國,不僅符合國際規範,也充分保障豬農及消費者權益,萊豬開放進口至今,沒有任何一批進口豬肉檢驗出萊劑,既不會影響其他國家跟台灣的經貿往來,也不會被要求增加將嚴重傷害養豬產業的免關稅配額,是最多贏的方案。對此,王鴻薇質疑,陳吉仲故意不說,去年泰國不但硬扛壓力拒絕萊豬,還趁勢讓泰國本土豬肉出口成長339%。王鴻薇批評,一樣是農委會,泰國守護人民再創高峰,陳吉仲則是卑躬屈膝急著拿人民健康換利益,「你這就是在自曝其短、丟臉丟到家。」王鴻薇反問陳吉仲,去年一月萊豬開放到現在,我們到底換到了什麼?全世界這麼多國家不開放,但執政黨整天威脅自己國民,「你(陳吉仲)才是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犧牲國家長遠的經貿發展,更令人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