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成長
」 通膨 經濟部 外銷 AI 薪水拚3年來首度全年轉正!9月外銷訂單拉出連7紅 但增幅僅及預期低標
經濟部統計處21日公布9月外銷訂單金額537.9億美元,年增4.6%,拉出連7紅,但增幅僅及預期低標。累計前3季4289億美元,年成長3.7%,以去年低基期來看,幅度並不大。但經濟部看好第4季在傳統旺季下,還是能迎來3年來首度全年轉正。9月外銷訂單增幅4.6%,主要受惠人工智慧(AI)、高效能運算及雲端產業等商機,統計處長黃于玲表示,按貨品別觀察,資訊通信及電子產品分別年增7%及10.5%,光學器材因半導體帶動光學檢測及量測設備接單,也增3.3%。傳統貨品則有好有壞,在半導體業者積極擴廠,部分鋼材及金屬製品接單續增下,機械、基本金屬各年增3.6%、4.3%,可是化學品、塑橡膠製品受國際油價走跌、下游客戶採購觀望,以及海外同業產能開出影響下,仍都負成長。下單地區方面,美國金額180億美元,年增8.3%,東協也成長超過1成,但是大陸(含香港)與歐洲都各衰退3.6%、4.2%,尤其大陸減幅頗令人擔心,電子產品少了2.6億美元最多,化學品與塑橡膠產品也不好。黃于玲說,電子產品接單減少,是大陸改下單給供應鏈位在新加坡子公司的關係。美國則是對高階晶片需求非常強勁,因此電子產品金額就比去年多25%。她說,大陸前9個月固定資產投資累積僅增加3.4%,有無止損要觀察。因對岸已祭出加大財政與貨幣寬鬆政策,如能刺激內需,就可以挹注台灣訂單表現。但資通信產品接單雖年增7%,可是受到Google提前發表Pixel 9智慧型手機等影響,增幅不若前2月。黃于玲說明,確實這個月手機訂單有減少狀況,研判是手機新品提前發表,基期不一致。後續要關注10月、11月份,才能知道手機新品銷售有沒有減少。展望10月,統計處認為,受半導體產業及伺服器需求暢旺,年終銷售旺季備貨需求挹注,訂單可望年增1.2%到5%,連8紅在望。黃于玲預期,第4季訂單在回復季節性旺季成長下,增幅會比前3季高,全年可望正成長。
少子化、老化更趨嚴峻 2037年中高齡勞動人口突破5成
依據國發會17日公布「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4年至2070年)」報告,自2030年開始,我國總人口數將低於2300萬人,至2070年,總人口數僅有1497萬人。統計顯示,45至64歲工作人口在2037年突破5成,顯示勞動人口高齡化將成趨勢。國發會三階段人口推估一覽表。國發會每2年依據最新戶籍人口資料,推估未來50年人口結構發展。依據國發會報告,少子化更趨嚴峻,政府過去所做的人口推估失準。國發會坦言,2040年我國出生數開始低於10萬人,較上次推估提早了15年到來。國發會表示,這次人口推估有4大結論,首先「未來總人口持續下降」,我國人口在2019年達到高峰為2360萬人,自2020年開始負成長,今年為2340萬人,減少至2070年的1497萬人,其中0至14歲幼年人口減少171萬人、15至64歲青壯年人口減少920萬人、65歲以上老年人口則增加248萬人,在三大人生階段,僅有老年人口增加。第2「超高齡社會」時點維持2025年不變;第3「人口紅利」結束時點維持2028年,第4是「長期老化程度再提升」。國發會人力發展處長謝佳宜說,國人壽命延長,加上少子化影響,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預估2070年為46.5%,原本現在是3.6名青壯年人口扶養1位老人,屆時每1名青壯年人口需扶養1名老人。因應少子、高齡化更趨明顯,國發會17日提出少子化、勞動市場、經濟/產業、財政收支及社會環境等五面向對策,預計2025年2月邀集各相關部會召開會議討論研提具體解方。謝佳宜說,已與各部會研議少子化因應策略,如請部會研議擴大人工生殖補助對象,延長育嬰留職停薪時間或者相關津貼是否再擴大等。東海大學經濟系教授邱達生表示,少子化不只是先進國家的共通問題,現在也延伸到東南亞與新興國家,這會讓經濟產生質變,最明顯的是總人口數、勞動人口大幅縮減、老年人口增加,產品、服務的需求就會減少,經濟停滯不前,通縮取代通膨,不僅阻礙薪資成長、企業訂單下滑、經濟愈來愈慘,且在人的壽命拉長,真正體驗生不如死窘境。
亞洲人財富勁升7.8% 台灣人均資產523萬元排第二領先日本
安聯今(14)日發布最新「全球財富報告」,檢視將近60個國家的家戶資產負債狀況,其中美國以26萬320歐元(約新台幣915萬)的人均金融資產淨值坐穩冠軍;台灣則以14萬8750歐元(約新台幣523萬)的人均金融資產淨值,穩居亞洲第二富有經濟體,僅落後具有17萬1930歐元人均金融資產淨值的新加坡,大幅領先日本9萬1940歐元。安聯指出,至2023年底,金融資產總額高達239兆歐元,不過3大資產類的增長率卻有顯著差異。一方面,證券(11.0%)和保險、退休金(6.2%)受益於股市繁榮和利率上升,增速快於過去10年的平均水準。安聯發布最新的「全球財富報告」中的2023年人均金融資產淨值排名。(圖/安聯人壽提供)另一方面,相較於前幾年新冠疫情相關的高人氣,銀行存款成長率跌至4.6%,創過去20年來的最低增幅之一;且隨著利率上升,全世界私人債務持續放緩至4.1%,創9年來最低成長增幅。值得注意的是,人均金融資產淨值僅紐西蘭和泰國呈現負成長率,所有地區的成長相對均勻,尤其是亞洲和北美,成長均超過8%,其中美國增長8.6%甚至較中國8.2%強勁。不過對比已開發的經濟體來說,新興經濟體大大喪失其成長優勢,去年僅領先2個百分點,基本上,過去7年中有6年,新興經濟體的成長都不足以站穩其領導地位。安聯指出,亞洲家戶的金融資產淨值勁升7.8%。至2023年底,雖然人均金融資產淨值高達1萬1630歐元,但差距幅度不小,從新加坡17萬1930歐元到印尼930歐元。
房市管控打中痛點 五都成交量全下滑僅「它」維持正成長
8月起房市受銀行水位緊縮衝擊,買氣大幅下滑,央行9月又推出第七波房市管控措施,更讓市場買氣跌落谷底。除高雄今放颱風假外,台北、新北、桃園、台中及台南等五都皆已揭露9月買賣移轉棟數,與上月相比皆呈減幅,僅台中市維持正成長,但也僅勉強維持平盤。據五都地政局統計,台北市9月買賣移轉棟數為2,259棟,月減11.8%、年減11.8%;新北市買賣移轉棟數為5,666棟,月減1.4%、年增6.8%;桃園市買賣移轉棟數為3,857,月減18.4%、年減4.1%;台中市買賣移轉棟數為5,033棟,月增0.7%、年增12.7%;台南市買賣移轉棟數為2,213棟,月減11.8%、年增13%;五都總計9月買賣移轉棟數為19,028棟,月減7.4%、年增3.9%。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表示,下半年銀行緊縮銀彈,讓買家擔心貸款下不來而卻步,且Q3央行打炒房風聲鶴唳,加深民眾的觀望心態,因此9月的買賣移轉表現,比8月的民俗月縮水近1成,台北與台南更寫下今年單月的次低量。隨著金龍海嘯持續發酵,預估買氣將進一步收斂,加上去年Q4受新青安拉抬墊高基期,所以今年Q4的買賣移轉年增率,負成長的可能性很高,買氣可說是提早入冬。而北台灣對政策的感受向來比中南部即時,因此台北、桃園等北部都會,去年同期率先反應新青安利多,今年也第一時間表達出市場對打炒房政策的憂心;加上北部都會區的素地有限,交屋潮相對中南部低調,僅新北受江翠北側、二重疏洪道等地的新案交屋撐盤,所以北部買氣縮減的時序比中南部更早,金龍海嘯才發佈,台北、桃園的買賣移轉棟數隨即年月雙減。9月各都會區的量能與8月相比,幾乎都縮水,唯獨台中逆勢開出正成長紅盤,尤其太平區年月增幅都超過100%,翻倍激增成為台中9月買賣移轉的大補帖,除Q3有超過400戶的指標案「陞霖執美」新案交屋潮,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公關主任賴志昶也分析,太平區達828棟創該區自2011年有統計以來單月最高紀錄,主因是在北屯、西屯等過去房市熱點高房價帶動之下,太平區有新光重劃區等房市熱門議題,吸引大咖建商進駐,且新案價僅約3~4字頭價位,「甜甜價」吸引年輕族群移入,帶動區域買氣增長。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執行總監徐佳馨提醒,雖說與去年同期相比,第三季移轉棟數有不少增幅,但主因是去年房市買氣受《平均地權條例》修法衝擊,買氣瞬間下滑,而相對來說,今年則有新青安貸款帶動,買氣有不少增長,惟央行已祭出第七波房市管控措施,各界預測下半年房市趨冷,惟新青安優惠仍在,首購族群也不受央行這波打房影響,在剛性買盤持續加深支撐力道之下,下半年市場雖會量修,但價格仍朝穩漲局勢發展。
薪資成長超越通膨! 李彥秀:亮眼數據背後暗藏隱憂
台灣今年前7個月「全體受雇員工」經常性薪資成長2.6%,總薪資成長4.09%。國民黨立委李彥秀今(13)日對此表示,台灣勞工終於鬆了一口氣,但看似樂觀的數據背後實則暗藏隱憂,今年前7月低於平均薪資的受僱人數比例上升至69.3%,創下5年新高,反映的可能是更大的產業結構及分配正義問題。李彥秀提到,今年前7個月,全體受雇員工經常性薪資成長2.6%,總薪資成長4.06%,考量物價通膨後,經常性薪資成長0.29%,總薪資成長1.72%。從前7個月的數據來看,終於擺脫「連續3年實質經常性薪資負成長」以及「2023年總薪資7年來首度負成長」的困境。不過,李彥秀指出,看似樂觀數據的背後,仍然透露些許的擔憂。首先,總薪資受到去年負成長的低基期影響,基本工資調升,再加上今年1月軍公教調薪4%帶動,今年前7月成長4.06%只能算是差強人意;而考量物價通膨後,前7月經常性薪資僅成長0.29%,台幣貶值通膨壓力加大,今年實質經常性薪資能否轉正,仍有待觀察。李彥秀續指,今年前7月低於平均薪資的受僱人數比例上升至69.3%,創下5年新高,也就是說,台灣有將近7成的勞工領不到平均薪資。最後,李彥秀說明,「薪資結構扭曲惡化」、「中產階級持續萎縮」、「極端高薪比例擴大」,背後反映的可能是更大「產業結構」與「分配正義」的問題。民進黨要拚「有感經濟」,亮眼數據背後,可能透露更多、更深層的擔憂。
基本工資連9漲...勞工實質薪資連3年負成長 中產階級好「薪」酸:調薪永遠沒份
勞動部4日開最低工資審議會,明年最低工資月薪為2萬8590元,調幅達4%,但工商團體擔憂調漲將造成通膨,國發會主委劉鏡清5日表示,為民眾的幸福與未來,工資調整一定要做,連續9年調升薪資未造成痛苦,將持續密切關注通膨,但藍委李彥秀質疑,「基本工資愈墊愈高,人民『薪情』卻是愈來愈差!」對於薪資調漲是否帶動通膨,劉鏡清說,經詢問各產業薪資占成本的比例約在10%至14%之間,影響不會那麼大,而連續9年調整最低工資也未造成痛苦。劉鏡清強調,目前核心通膨是1.82%,常態通膨受風災、節慶影響約為2.5%。而政府每個月都有通膨會議,密切關注通膨影響,若需要會採取因應措施。勞動部次長許傳盛則說,每年調整最低工資都會引發通膨疑慮,薪資審議會共識就是把物價漲幅充分反映在最低工資漲幅上,讓中低收入階層的勞工有充足薪資因應通膨,而依據最低工資調整辦法,決議做成後10日內送行政院,明年1月1日將實施。行政院代理發言人謝子涵表示,台灣近年經濟表現亮眼,主計總處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達3.9%,政院宣布軍公教調薪3%,期盼帶動民間薪資成長,政府秉持包容成長的施政方針以及民間需求,還有產業發展前提下,尋求勞工最大利益。不過,李彥秀分析,本國受僱員工約1150萬人,受惠於基本工資調漲約逾200萬人,占比僅2成,企業獲利屢創新高,但是勞工卻無法享受經濟成長的果實,中產階級勞工是最辛苦的一群,「調薪永遠沒我的份,物價飆漲卻是雨露均沾」,台灣連3年勞工實質薪資負成長,去年實質總薪資更是7年來首次負成長。台灣勞工陣線表示,除最低工資外,解決低薪問題需要制度化解決途徑,提醒應建立具體且可操作的薪資透明化機制,以促進不論是求職或在職階段,勞動條件實質平等,才能推動全社會的薪資結構更為公正透明。針對資方所提會造成通膨等,勞陣指出,從過去幾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波動情況觀察,也無顯著因果關係。甚至有年份出現最低工資調漲幅度較大,但當年度CPI卻較前一年更低的情形。這顯示對物價的影響,國際能源、原物料價格及國內租賃等成本的影響可能遠高於最低工資調整。
台灣生育率狂掉!她聽「全嬰兒室只有2孩」傻眼:以為是騙人的
台灣生育率持續下降,甚至「龍年效應」不再,今年上半年出生數不到去年的一半。有產婦就表示,一直以為生育率低是騙人的,直到自己生完寶寶,發現整間嬰兒室「只有2個嬰兒」。該名產婦在Threads發文表示,自己本來以為生育率低都是騙人的,直到她生完孩子,老公去嬰兒室看完寶寶,回來跟她說,「整間嬰兒室啊…整間只有2個嬰兒,包含妳兒子」,讓她相當傻眼,直呼,「真假」。貼文曝光後,引起不少網友熱烈討論,許多人紛紛留言表示,「2020年新店慈濟小孩出生第三天回家,只有她一個嬰兒」、「我去年底生老三,他是VIP,只有他一個,護士們輪流陪他三天」、「你不孤單!我4月生完還在恢復室等麻藥退,就一直聽到隔壁嬰兒室的哭聲,我心想他一直哭,等下吵到我兒子怎麼辦,後來我媽跟我先生跟我說,他們去看寶寶,這禮拜就我一個人生而已,所以嬰兒室就我兒子一個人」、「嬰兒真的很少,所以我認識的護理師都想往新生兒科任職」。但也有網友反駁,「我生產的醫院超多欸,可能剛好啦」、「等大一點搶公托、公幼或私幼時,又會發現哪來的生育率低啊?怎麼都一下就額滿」、「應該是很多人都在婦幼醫院生產,在大醫院生產的比較少?我今年5月生產,醫院嬰兒室也只有3個寶寶」、「我剛生還沒出月子,台大醫院整個很爆滿欸,連預約到病房洗頭的服務,那個阿姨說,龍年真的太多人生小孩,她每天從上班忙到下班,還要加班才能把預約洗完」、「新竹完全沒這問題,月中發現懷孕就要開始搶,幼稚園更是難上」、「但我找保母都找不到耶⋯找好幾個月了,都說今年特別滿」。事實上,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台灣人口總數為2341萬2899人,較5月份減少709人,呈現連續6個月的負成長趨勢,其中6月的新生兒數為1萬440人,較5月減少728人。今年上半年累計的新生兒數為6萬3874人,尚未達到2023年全年13萬5571人的一半,因此龍年新生兒數量可能不如預期。
快開學了!宜蘭慈懷46學子急缺學費 四寶弱勢媽愧疚:評量卷都買不起
宜蘭慈懷基金會長期照顧弱勢家庭與學童,目前扶助46名弱勢學子就學,但如今新學期即將展開,慈懷仍缺就學費用45萬元,更有弱勢媽媽努力工作維持生計,卻無餘力負擔孩子的學習費用,更因無法購買評量卷而自責不已,希望各界能伸出援手。據了解,403強震重創東台灣,各界善款紛紛湧入,卻因而產生捐款排擠效應,慈懷基金會上半年捐款短少3成,定期定額和單筆小額捐款都呈現負成長,而如今新學期開學在即,基金會仍缺45萬就學費用。即將升小學4年級的萱萱4姊弟是慈懷幫助兒童,她上有2姊姊,還有正在就讀幼兒園的弟弟,其父親入獄後,家庭經濟重擔都由母親承擔,萱萱媽媽努力工作卻仍捉襟見肘。萱萱媽媽透露,她辛勤上班以維持生計,但工作收入僅能支付一家人日常開銷,已無餘力負擔孩子們的就學費用,就連評量卷都無法購買,也讓她對孩子感到十分愧疚,只能告訴孩子「工作穩定點再說」。慈懷表示,許多經濟弱勢學子努力向學,期望透過教育翻轉人生,現努力籌募新學期就學費用,但仍有45萬元缺口,經費將用於協助購置制服、支付學費、學雜費、材料費、證照費、交通費、學習用品、自修課後輔導等學習開支,盼外界伸出援手,協助孩子順利就學,穩定學習品質。
少子化嚴重「連43月生不如死」 毛孩飼養率卻暴增5成
內政部昨(9)日公布最新人口統計,7月新生兒守住1萬大關,但死亡人數來到1.8萬人,「生不如死」的狀態持續43個月,其中六都以新北市、高雄市、台南市負成長最嚴重。但毛孩飼養率卻完全相反,根據農業部資料,全國推估家貓數為131萬1,449隻,較上一期(110年)家貓數87萬801隻,大幅增加5成。從出生狀況來看,7月出生數為1萬424人,平均約每4.3分鐘出生一個嬰兒,折合年粗出生率為5.26‰,較上年同月減少467人,月減16人,依然守住1萬名新生兒大關;死亡人數則是為1萬8,702人,平均約每2.4分鐘一人死亡,自然增加為負8,278人。仔細探究六都的自然增加數據,發現人口負數最嚴重前三名為新北市、高雄市、台南市。若以月增狀況來看以桃園市增加最多,其次為新竹縣,第三則是台中市;反之則是嘉義縣減少最多、其次為彰化縣、再其次為南投縣。而根據農業部公布112年全國家犬、家貓飼養數量電訪調查推估結果,全國推估家犬數為148萬637隻,較上一期(110年)家犬數123萬5218隻,增加19%;而全國推估家貓數為131萬1,449隻,較上一期(110年)家貓數87萬801隻,大幅增加50%。農業部指出,本次調查結果原則符合國際狀況,隨都市化程度提高,養貓戶數會增加,112年統計養貓戶數為10.4%較上期增加3.8%,而養狗戶數則為13.8%,僅較上期增加1.3%,另有9.3%則是養非犬貓種類寵物之戶數,且較上期增加3.3%,顯示國人飼養寵物種類更多元化。考量家貓數量持續增長,農業部近日也預告將實施「指定犬、貓為應辦理登記之寵物」法規。農業部動保司副司長陳中興表示,法規預告期為30天,預告之後,預計9、10月正式公告,待法規正式公告後將有一年緩衝期,給已飼養貓咪的一般飼主向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申請寵物登記並植入晶片,一年緩衝期結束後大約是明年8月法規正式上路,違者就會開罰。根據動保法第31條規定,飼主如果沒有依「寵物登記管理辦法」規定期限辦理寵物出生、取得、轉讓、遺失或死亡登記者,將處3000以上1萬5000元以下罰鍰。
高齡少子嚴峻!連43月「生不如死」 7月僅萬人出生
內政部9日發布7月人口統計。7月出生數1萬人,死亡數1.8萬人,死亡比出生多了8,278人,連續43個月「生不如死」,折合年自然增加率為千分之-4.17;高齡少子嚴峻,使得今年以來全國總人口比去年底少了11,119人,逐月減逾千人、降至2,340萬人。綜觀全國,僅金門縣呈現自然增加,其餘全盤皆為負成長,六都以新北、台南、高雄自然增加率最低,出生人口分別只比死亡多了34人、2人及4人,其他縣市均為負成長。若單以出生率來看,雲林縣的粗出生率為千分之11.12最高,而基隆市的出生率僅千分之3.27為全國最低,而人口最大城市新北市則是千分之3.81次低。就整體人口結構來看,少子化、高齡化現象仍嚴峻,截至今年7月底,全國幼年人口(0至14歲)占比續降至11.82%;而15至64歲的工作年齡人口也不及7成,約1,624萬人、占69.38%;65歲以上老年人口數則持續增加,已達440萬人、18.8%,逼近2成。
台塑三寶7月營收報喜Q3會更好 台化董座嘆辛酸:絕非「低頭撿錢」
台塑四寶的台塑(1301)、南亞(1303)、台化(1326)、台塑化(6505)今日公布7月營收,其中台塑、南亞、台塑化營收皆為正成長,大多認為第三季表現會比第二季好,但深陷中國傾銷競爭的台化營收為負成長,台化董事長洪福源罕見在新聞稿聊起自家辛酸,並提到台化努力保護環境,「賺正正當當的錢」。 台塑7月合併營收177億991萬元,比上月增加3.9%,年增6.4%;南亞7月合併營收225.3億元,比上月增加3.3%,年增4.7%。台塑化7月合併營收602.36億元,月增6.8%,年增12.7%。台化7月合併營收300.18億元,月減4.1%,年增12.2%。儘管台股7日收盤大漲794.26點、漲幅3.87%,收在21295.28元,不過台塑四寶股價則漲跌互見,台塑跌0.36%、收在55元,南亞漲1.5%、收在47.5元,台化漲0.63%、收在47.7元,台塑化跌1.54%、收在64元。台塑表示,雖然第3季開工率低於第2季,但亞洲多家輕裂廠及下游工廠歲修,市場供給減少,且步入石化產品傳統需求旺季,還有印度標準局將陸續實施PVC等石化原料品質認證、中國大陸降息刺激經濟措施,石化產品需求可望增加,預期第3季營業額會比第2季成長,加上有現金股利8.6億元及轉投資收益挹注,第3季獲利可望優於第2季。 南亞表示,除了預期聚酯產品8月與第三季營收持平,其他包括電子、化工與塑膠加工產品到第三季營收都會增加,除了傳統建材、餐飲、包裝等製品市況穩定,轉型開發的環保、醫療用等新產品逐漸貢獻營收;最主要的還是第三季進入電子業傳統旺季,品牌新機上市帶動換機潮,刺激消費性電子需求升溫,且網通、伺服器、車載等高速材料市況穩定,環氧樹脂在複材及電子領域應用銷售量逐漸提升,電子材料等產品營收增加。台塑化表示,近期石化原料價格穩定,但下游化學品市場需求平淡,輕裂廠難以大幅提升運轉率,惟輕油價格隨著原油走跌,輕裂廠毛利可望小幅提升。煉油廠8月份煉量預計每日44.4萬桶(82%),第三季平均43.3萬桶(80%),輕油裂解廠OL#1進行年度定檢及配合下游實際需求,預計第三季平均產能利用率48%。台化則表示,今年6月市場開始轉淡季,市況希望在9月能夠改善,7月合併營收300億,比6月減少,除了是寧波PTA-6仍在消缺改善外,又有麥寮ARO-2排定50天歲修,但營業低迷也是主要原因,8月份PTA-6將於月中復車,不過營業改善有限,預估營收與7月相當。 而去年大陸PTA與PX之間加工差平均僅331人民幣,上下游都虧損嚴重,今年在PTA與聚酯業者自我約束之下,逐步改善,7月已經到了440元,上下游合作成功,目前淡季大陸聚酯開動還超過85%,下個月旺季可望回到90%,今年PTA、聚酯會比去年好。 但苯乙烯因下游需求不好,仍然面臨虧損, 塑膠製品的PS這兩個月比較困難,ABS因大陸新產能投放,經營一直很辛苦,PP、PC這兩項產品也嚴重遭到大陸過剩產能的影響,而被迫減產保價,纖維及紡織產品 品牌復甦及市場需求緩慢,改善進度有限。洪福源表示, 最近媒體有一句話「低頭撿錢」,但台化從來就沒有那麼舒服過,在營運路上沒有空可以低頭,路上也無錢可撿。然而今年七月我們一共生產了887萬度綠電,相當於各廠區總用電量的4.9%,其中78%來自水力發電,台積電也是我們的用戶,第五座今年第四季將在沙鹿投產,另外22%的綠電來自太陽能,我們全部自用,沒有一度電賺台電的價差。且7月台化共回收了41萬噸雨水,佔總用水量的17.1%,全部不需再處理直接用在製程。這兩個小故事,告訴大家我們努力保護環境,賺正正當當的錢。
疫後來台旅客消費力恢復6成 韓客最拚日均花6916元愛買「這些」
交通部觀光署公布2023年來台旅客消費調查,發現外國旅客來台人次恢復5成5,消費力已恢復6成。雖每日人均購物費減少,但娛樂費增,其中在消費力及購物費的統計上,皆以韓國旅客最大方;而政府大力補助的新南向旅客,雖占全體來台人次的3成7,但消費力和購物消費排行卻皆不如他國。根據觀光署調查,2023年來台旅客達649萬人次,旅客量恢復至2019年的5成5,來台旅遊市場逐季穩步回升,以新南向18國占3成7為最多,其次為港澳占1成8、日本占1成4。平均停留夜數7.39夜相較疫情前增加1.19夜,全年來台旅客觀光支出達86.61億美元(約新台幣2,698億元),消費力已恢復至疫情前(2019年)6成。2023年全體來台旅客平均每人每日消費額為180.67美元,較2019年(195.91美元)減少7.78%,主要是購物費減少32.06%最多,而娛樂費則增加5.37美元(成長89.05%)最多,顯示旅客重視旅遊體驗,而減少購物的現象。就市場面觀察,在台消費力的前3名市場為韓國旅客(平均每人每日212.14美元,約台幣6916元)、日本(197.62美元)、美國(197.33美元)。購物花費前3名依序為韓國旅客(平均每人每日44.96美元,約台幣1478元)、大陸(37.20美元)、港澳(36.17美元)。全體旅客首選仍為台灣名特產,但日客偏好茶葉,韓客、歐美客偏好紀念品或手工藝品類,而新南向、陸、港澳旅客則偏好服飾或相關配件。觀光署透過觀宏專案(東南亞優質團簽證便捷措施)等簡化簽證措施,同時以遊台灣金福氣住宿券加碼促銷及限時機票優惠,提高新南向旅客來台旅遊意願,占全體來台旅客人次3成7,不過消費力不如預期,推估帶入的觀光收益約33億美元。日本市場方面,則因受到日幣貶值、海外目的地物價上漲、航班尚未完全恢復等因素影響,2023年日本出國人次僅為疫前2019年的4成8,全年來台92.8萬人次,恢復4成2,平均每人每日消費額為197.62美元較2019年負成長13.86%,帶入的觀光收益約10億美元。根據調查,2023年與2019年受訪旅客遊覽景點前4名依序為「夜市、台北101、西門町、九份」;2023年旅客超過5成為再訪客,「探親或訪友」及「業務」目的較2019年增加,在台交通以搭乘捷運最多,顯示疫後找回旅遊記憶點,以及交通便利性因素影響,開放邊境後旅客遊覽景點較集中於北部地區。「美食或特色小吃」、「風光景色」為吸引觀光目的旅客最主要原因,且逐年增加其重要性,而在台期間參加活動前三名為購物、逛夜市、參觀古蹟,對台灣的美味菜餚、逛夜市及地方特產留下深刻印象;最喜歡景點為日月潭、平溪、九份。來台旅客整體滿意達9成7,以台灣民眾態度友善、境內交通便利、社會治安良好、遊憩環境安全滿意平均分數最高。
去年來臺觀光客消費力調查出爐 韓國人日花212美元居冠!最愛景點曝
依據交通部觀光署公布112年來臺旅客消費及動向調查摘要發現,疫後來臺旅客受社群及口碑影響,決策時間縮短,選擇具彈性自由行為大宗,深受臺灣美食特色小吃所吸引,造訪北部經典行程、重體驗、省購物,日均消費減少,但在臺停留時間變長,全體消費力恢復疫前6成。觀光署致力推動觀光產業「永續」與「數位」雙軸轉型,打造高品質旅遊體驗與創新服務,同時積極推動「加速擴大吸引國際觀光客方案」,依據各市場偏好及特性推動,搭配海外旅展、數位廣告、戶外廣告及網路社群行銷等五路齊開措施具體吸客,並以全新臺灣觀光六大主題「Show@Taiwan」宣傳影片行銷國際。去年來臺旅客達649萬人次,旅客量恢復至108年的5成5,來臺旅遊市場逐季穩步回升,以新南向18國占3成7為最多,其次為香港、澳門占1成8、日本占1成4。平均停留夜數7.39夜相較疫情前增加1.19夜,全年來臺旅客觀光支出達86.61億美元(約新臺幣2,698億元),消費力已恢復至疫情前6成。去年全體來臺旅客平均每人每日消費額為180.67美元,較108年(195.91美元)減少7.78%,主要係購物費下滑16.59美元(減少32.06%)最多,而娛樂費增加5.37美元(成長89.05%)最多,顯示旅客重視旅遊體驗,而減少購物的現象。就市場面觀察,在臺消費力的前3名市場為韓國旅客(平均每人每日212.14美元)、日本(197.62美元)、美國(197.33美元)。購物花費高之前3名依序為韓國旅客(平均每人每日44.96美元)、大陸(37.20美元)、香港、澳門(36.17美元)。全體旅客首選仍為臺灣名特產,但日客偏好茶葉,韓客、歐美客偏好紀念品或手工藝品類,而新南向、陸、港澳旅客則偏好服飾或相關配件;各市場旅客偏好有所不同。新南向市場為疫後最大市場,占全體來臺旅客人次3成7,觀光署透過觀宏專案(東南亞優質團簽證便捷措施)等簡化簽證措施,同時以「遊台灣金福氣住宿券加碼促銷及限時機票優惠,提高其來臺旅遊意願,推估帶入的觀光收益約33億美元。日本市場方面,因受到受日幣貶值、海外目的地物價上漲、航班尚未完全恢復等因素影響,112年日本出國人次僅為疫前108年4成8,全年來臺92.8萬人次,恢復4成2,平均每人每日消費額為197.62美元較108年負成長13.86%,帶入的觀光收益約10億美元。去年來臺旅客以自由行為大宗(占88%),較108年增加6.5%,顯示疫後重視防疫及小眾旅遊。臺灣觀光宣傳廣告或旅遊報導的觸及率,與疫後媒體趨勢一致,以網際網路(含社群媒體)為首要來源,而影響來臺觀光的決定則是透過親朋好友口碑宣傳與網際網路(含社群媒體)為主。旅客平均出發來臺前28.49天開始計劃行程,旅遊決策時間較108年51.71天大幅縮短,開啟「說走就走」的隨興行程。112年與108年受訪旅客遊覽景點前4名皆依序為「夜市、臺北101、西門町、九份」;112年旅客超過5成為再訪客,「探親或訪友」及「業務」目的較108年增加,在臺交通以搭乘捷運最多,顯示疫後找回旅遊記憶點,以及交通便利性因素影響,開放邊境後旅客遊覽景點較集中於北部地區。「美食或特色小吃」、「風光景色」為吸引觀光目的旅客最主要原因,且逐年增加其重要性,而在臺期間參加活動前三名為購物、逛夜市、參觀古蹟,對臺灣的美味菜餚、逛夜市及地方特產留下深刻印象;最喜歡景點為日月潭、平溪、九份。本署推動《臺灣米其林指南》,亦吸引許多遊客來臺感受美食最純粹之鮮美,以及與土地接觸的感動。另外,來臺旅客整體滿意達9成7,各項體驗均傾向滿意,並以臺灣民眾態度友善、境內交通便利、社會治安良好、遊憩環境安全滿意平均分數最高。
不受川普保護費說影響!景氣內外皆溫 中經院上修GDP至3.81%
受惠AI應用發展,我國出口、內需消費表現優於預期,中經院19日預估台灣全年經濟成長率為3.81%,較上次預測的3.38%上修了0.43個百分點;中經院表示,台股日前破2萬4千點大關,財富效果帶動民間消費,消費與出口雙雙帶動下,景氣呈「內外皆溫」。美國總統候選人川普宣稱,台搶走晶片生意、應付美國保護費的說法,讓外資抱錢逃難、台股狂瀉一千多點;中經院代理院長王健全指出,川普遇刺後當選機會提高,當選後將對台灣採取因應對策的談判,但對今年GDP影響則沒有想像中大。不過,川普言論引發台灣股匯雙殺,王健全認為,台股這波上漲逾3成、領先很多亞洲國家,適度修正是有必要,當前面臨政治面的利空消息,只要基本面跟得上,加上資金仍偏多,台股還有機會反轉。王健全也不認同川普要台灣付保護費的說法,首先,台灣半導體過去毛利率也不高,走到2、3奈米製程是一步一腳印努力而來。其次,台灣國防支出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2%,若占比增加到5%,等於台灣政府支出有一半投入國防,聽起來並不恰當,只是川普當選機率提高,政府必須有所準備才行。中經院上修全年經濟成長率至3.81%。其中,內需貢獻2.47個百分點,民間消費貢獻1.42個百分點,國內投資由去年負成長轉為正成長,對成長貢獻0.44個百分點,至於國外淨需求部分,將由去年貢獻的0.14個百分點提升為1.34個百分點。由於今年地震頻傳,對零售市場來說,2024堪稱是多災多難年,家樂福19日表示,民眾愈感於不平靜,參與宮廟或住宅社區中元普渡活動的意願就愈高,預估今年中元普渡商機叫去同期激增2成以上,且中元普渡還有年輕化的趨勢,促銷商品要多點流行風潮。至於通膨走勢預測,近來國際農工原物料價格相對平穩,新臺幣持續走貶,中經院預估國內今年CPI年增率約2.16%,雖略高於通膨警戒2%,可較去年減少0.33個百分點。
韓國70歲以上老人逾30%仍持續工作 「高齡勞工」恐成新常態
韓國統計廳最新數據顯示,韓國70歲以上長者當中,超過30%仍在工作,70歲以上就業人數也創下史上最高增幅。《朝鮮日報》形容,就業、結婚、生育相繼延後的「遲到社會」現象,正逐步改變韓國民眾的人生步調。無論目標是金錢或自我實現,「高齡勞工」恐成為韓國社會的新常態。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每月平均就業人數為2845萬人,較去年同期增加22萬人,增幅主要來自70歲以上群體。韓國70歲以上就業人數為192.5萬人,較去年增加15萬人,是所有年齡層中增幅最高的。緊隨其後的依序是60至69歲,增加13.2萬人,反之,30歲以下和40至49歲的就業人數出現負成長。據悉,70歲以上就業人數和增幅雙雙創下統計廳自2018年開始各自統計的新高。 2018年上半年70歲以上就業人數為126.8萬人,6年後暴增65.7萬人。2018年70歲以上僱用率(相對於總人口數的就業人數)僅22.7%,今年上升至30.2%,均創下歷史新高。《朝鮮日報》分析稱,驅使高齡勞工就業的主要原因是「錢」。調查顯示,有意就業的55至79歲族群中,過半(55.8%)有意延後退休,藉此賺更多錢補貼補充退休金,否則無法滿足生活開支。另外,出於「工作的愉悅」(35.6%)和「消磨時間」(4.3%)等原因而工作的長者也不在少數。經合組織(OECD)稱,韓國65歲以上僱用率為34.9%,比OECD平均值(15%)的兩倍還高,也高於老齡化程度同樣嚴重的日本(25.1%)。對此,明知大學經濟學榮譽教授崔昌奎表示,歐洲等地退休金制度完善,長者可以安心退休享受生活,但韓國人會因為自認沒有為下一代做好準備而感到不安,選擇出來工作。另一方面,許多長者雖然年事已高,但身體依然健康,將他們強制從職場中排除也是社會的損失。
連3紅!AI熱潮推升 工業與製造業生產指數連3月正成長
連3紅!經濟部統計處24日發布5月工業與製造業生產指數分別年增16.06%、16.7%,主要受惠AI、高效運算需求暢旺,不過機械、汽車則從正轉負,傳統產業仍受景氣回升步調緩慢影響,經濟部產發署表示,針對傳產持續關懷協助,同時設有產業競爭力發展中心,提供單一窗口讓企業諮詢,並提供轉型輔導。展望未來,6月製造業生產指數增幅可望拉大,較去年同期成長12.5%至17.3%,第2季增幅約14.7%至16.3%,上半年增幅則在10.4%至11.2%。台廠軍容壯大,也吸引海外大廠爭相來台設資料中心,Google、亞馬遜、微軟後,傳出蘋果也有來台設置資料中心的打算,可望在年底前宣布這項投資計畫。5月工業生產指數較去年呈現雙位數成長,其中5月電子零組件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各年增29.31%、31.84%,兩者皆因AI、HPC需求,帶動12吋晶圓代工、主機板持續成長,以及DRAM、晶圓測試、IC設計等產品訂單續升而增產,以及手機鏡頭訂單成長、半導體檢測設備、零組件等生產上揚。至於基本金屬業受業者庫存回補需求增加以及比較基期低,因此年增7.24%;化學材料及肥料業因下游客戶回補庫存,以及塑膠需求回穩,加上去年因廠商產業檢修導致比較基期較低,因此年增4.87%。統計處指出,機械設備業受景氣回升步調緩慢影響,年減0.26%,企業對設備投資持保守觀望態度,導致其他通用機械、零組件等相關產業的訂單遞延或者縮減,不過半導體大廠擴增產能抵銷部分減幅。汽車及其零件業年減9.09%,則因為燃油小車受電動車款銷量提升排擠,部分汽車零件則受歐美客戶庫存去化不一減產,但因為電動轎車受惠新車款熱銷增產抵銷部分減幅。5月工業生產指數主要受AI需求強勁拉抬成長動能,傳產除比較基期低的產業呈現正成長,其餘多為負成長;產發署官員表示,針對傳產持續關懷及協助,只要企業有需求可以與產業競爭力發展中心聯繫,會以單一窗口協助,同時提供品牌、品質的輔導,以及諮詢、訪視、診斷的方式進行協助。產發署指出,為鼓勵傳產可以持續研發出比競廠更好的產品,同時提供傳產技術開發計畫,成果都相當亮眼,另外傳產也有許多隱形冠軍,產發署2年會選拔1次,希望找出更好的隱形冠軍作為借鏡。
少子化海嘯1/私校科大恐掀「畢業潮」? 大學教授淪招生人員「1人扣打拉5名學生」
少子化趨勢不可擋,90年代廣設大學的惡果開始反噬,過去10年有11間大專院校關門,今年七月一口氣共4所私立大學退場,創教育史上首見,教育界人士更預估,「2028年將有40所私校在溺水邊緣,恐掀私校科大畢業潮。」為求生存,私校卯足勁招攬學生,一名私大教授感嘆地向CTWANT記者說,「我一個人的『扣打』是拉5名學生入校,否則就會被扣考績,沒年終!」台灣已連續3年人口負成長,出生率更是逐年下降,國發會2022年曾預測2028年台灣新生兒將未達14萬人,但現實情況比預估更嚴峻,2022年就已提早跌至13萬8986人;而2023年再創新低,僅有13萬5571人。受到少子化風暴影響,根據教育部統計,從2014至2023年間,共計11所大專校院停辦,今年更一口氣增加4所私立大學,分別是大同技術學院、東方設計大學、環球科大及明道大學,將於7月底停辦。教育部次長葉丙成6月13日在立法院詢時坦承,大專校院新生人數111學年起已減至20萬人以下,預估117學年將降至最低點(虎年效應),預估新生數僅15.7萬多人。私校工會理事長吳忠春受訪表示,大專校院目前共有103所私校,若以未來每年17萬7000名新生來估計,約有12萬人可就讀公立學校,剩下5、6萬人只夠大約50所私校正常經營,也就是說,到了2028年至少有40所私校要退場或轉型。私立大專校院的困境迫在眉睫,因此教育部今年2月起補助私立大學學生每人每年學雜費3.5萬元,盼有助私校招生,但從113年大學分發結果觀察,這項政策似乎效果有限。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組長連昭雯表示,今年分發後的招生缺額計1萬1671個,雖然比去年1萬6121個,減少4450個,但就算是頂大仍有不少缺額,例如台大缺178個、台師大缺119個。至於缺額最多的前3名學校分別是銘傳667個、文化591個、淡江513個。連昭雯認為,私校缺額仍然相當多,難以看出補助政策有助招生。招生成為私校求生的關鍵,除了在大學博覽會祭出高額獎學金,教授們也必須一個個致電給學生說明,只盼能提升就讀率。(圖/報系資料照)「招生壓力真的好大!」任職於中部私立科大的張教授向CTWANT透露,最近適逢招生季,幾乎每天都在「搶學生」。「我已經經營很久了,從高二開始就會入班宣傳,最近就要一個個打電話說服學生就讀我們學校,學校給每個教授的『扣打』是一人找5個學生,有時候教授彼此之間還會互搶學生,相當競爭!」張教授嘆道,以前不曾想過當教授竟然也會淪為招生人員,但幾年前少子化愈來愈明顯之後,為了飯碗也只能乖乖幫忙招生。「當然也有教授不願意幫忙招生,或是沒完成『扣打』,那就會被扣考績,可能沒有年終獎金,甚至直接砍薪水,而且金額可能多達數萬元。」為了招生業績,許多私大教授會刻意討好高中老師,尤其是私立高中職這些目標族群。「這些教授會幫私立高中職的學生指導科展或其他作品,讓學生的學習歷程更豐富,為了回報,私立高中職的老師就會幫私大教授招生,承諾給多少位學生名額。」張教授說。私立大專校院的惡劣環境,讓許多教授都想出走,努力數年,張教授目前已經成功轉到公立大專校院。「雖然這間公立學校的地理位置非常偏僻,但我必須把握機會,所以家人會繼續待在中部,我就一個人先去外地教書。」資深教授拼命尋求轉任公立學校,而年輕教授則選擇到業界發展,不願踏入搖搖欲墜的教場,但這樣每況愈下的師資只會讓私立大專校院陷入惡性循環的狀況,再加上少子化海嘯,私校科大的畢業潮恐怕愈演愈烈。
您有感嗎?2024前4月實質月薪年增0.14% 3年來「首度正成長」
行政院主計總處12日公布薪資統計,今年前4月實質經常性薪資、實質總薪資雙雙正成長,為3年來首度正成長。《中央社》報導,據主計總處統計,2024年前4月全體受僱員工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6105元,年增2.39%,,寫下近6年次高水準,總薪資也成長3.62%,為6年來最大漲幅;剔除物價因素後,實質經常性薪資為43133元,年增0.14%,實質總薪資年增1.35%,均是111年以來同期首見正成長。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副處長陳惠欣表示,隨著內需服務業穩健、外需帶動廠商營運,拉抬整體薪資表現,2024年前4個月薪資增幅創近年高點,加上4月物價漲幅收斂,使得實質薪資擺脫負成長。依主計總處說明,4月全體受僱員工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6321元,年增2.77%;獎金及加班費等非經常性薪資為7550元,合計總薪資平均為53871元,年增3.67%。主計總處指出,2024年前4月全體受僱員工人數為842.6萬人,年增1.7萬人或0.2%;經常性薪資為46105元,年增2.39%;總薪資為67,856元,年增3.62%;實質經常性薪資為43133元,年增0.14%;實質總薪資為63482元,年增1.35%。觀察其中行業部分,經常性薪資高於整體平均的行業包括「金融及保險業」70733元,年增6.46%;「出版影音及資通訊業」67317元,年增1.64%;「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56623元,年增0.73%。回顧近期薪資統計數據,近年台灣物價上漲壓力較大,通膨吃掉薪資漲幅,導致實質薪資持續負成長,但2024年4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漲幅收斂至2%以下,有助於實質薪資回到正成長。不過,主計總處最新發布的5月CPI漲幅已再次擴大達2.24%,可能再次吃掉名目薪資增幅,對於實質薪資正成長是否只是曇花一現,仍需繼續觀察。
3因素衝擊!全台攤販5年倒7萬家 年營收大縮水
攤販調查一覽表主計總處29日公布「2023年攤販經營概況」調查,受疫情催化網購、外送平台及來台旅客人數未恢復等三大影響,攤販攤數驟降至23.3萬攤,較2018年調查下降23.95%,也刷新調查統計以來最低紀錄;從業人員也降至35.7萬人。整體營收約3954億元,較2018年大減26.7%。主計總處統計每5年進行一次攤販經營概況調查。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台灣攤販發展最高峰在2013年,攤販數、從業人員分別為31.8萬攤、49.1萬人。主計總處官員分析,攤販減少與國人消費習慣改變有關,例如24小時的便利商店林立,買麵包、飲料、餐盒都非常方便,加上網購、APP等多元零售通路發展,2018年的攤販調查中,不論是攤販數、從業人員、全年營收等,都首度出現負成長。官員指出,這次攤販數、從業人員驟減,主要是受疫情影響,去年調查時來台旅客人數急凍,疫情更催化民眾網購、外送平台的使用,攤販數續呈負成長,且是有統計以來新低,比1988年首次調查的23.4萬攤還少。所謂攤販的定義,官員表示,只要沒有固定地址(店面)、攤位號碼等,都屬於攤販調查的範圍。人資專家楊宗斌表示,從事攤販工作以二度就業、60歲以上族群(占36.23%)為大宗,這些高齡就業者一旦退出攤販行業的勞動市場,新人很難遞補,年輕人不愛躲警察、擺攤位,且善用社群軟體、直播,預測2028年下次攤販調查,不論攤販數、就業人數都會比這次還少。調查從營收獲利來看,平均每攤賺53.3萬元,相較於5年前的利潤,平均減少7.3%;若以攤販經營類別來看,生鮮肉類營運狀況最佳,年營收近379萬元、利潤為82.3萬元最高。官員表示,生鮮肉類是民生必需品,且民眾還是偏愛當天的新鮮食材,較不容易受到疫情或外送平台興起的影響。調查顯示,攤販占比最高的仍是小吃、食品及飲料類,攤販數12.5萬攤,占比高達53.61%,平均每攤年營收152.5萬元、利潤54.5萬元,略高於平均值。
僅獲4成選票淪少數總統 民眾黨籲賴清德傾聽民意落實改革
民眾黨19日於民進黨中央黨部外舉行「519草根決心行動」集會,到場民眾超過4千人。民眾黨新北市議員陳世軒提及,蔡英文政府過去八年不斷宣稱經濟不斷上漲,但是年輕人實質薪資卻緊追不上物價、房價的飆升,呼籲新內閣上任後傾聽民意落實改革。 新總統賴清德將於520上任,為了喚起民進黨在野時的主張、喚醒賴清德競選時承諾的國會改革、憲政改革、媒體改革、司法改革,以及民進黨執政八年,越來越嚴重的低薪資、高物價、高房價等民生問題,民眾黨於民進黨中央黨部的北平東路外舉辦「519草根決心行動」集會。陳世軒表示,過去八年人民過的並不好,民進黨雖總是告訴人民經濟很好,但是數據顯示,人們實質薪資連續三年呈現負成長、貧富差距高達66.9倍,薪資的成長幅度遠遠不及房價、物價的飛漲。社會安全網方面,從去年的割頸案至今年的虐童案,相關案件造成了社會的憤慨,但是社會安全網永遠「還有一個網」批評政府對於改革為具體落實。陳世軒批評,蔡英文曾表示,國會的輪替,不是換一個政黨「整碗捧走」,而是匯聚多數改革力量,並於上任時強調未來不是要帶向民進黨的時代,更不是帶向蔡英文的時代,但是回收八年執政,立法院沒有民進黨過不了的法案,只有民進黨不想過的法案。他進一步指出,總統選舉中,賴清德僅獲得4成選票,也代表了全國一共擁有八百多萬的人民並未選擇支持民進黨,這群聲音不該被忽視,呼籲新內閣上任後提出改革,讓人民免於停電的困擾,幫助人民實現活在綿密的社會安全網、安居樂業的生活之下。最後,陳世軒強調,民眾黨長期以來雖飽受各界夾擊,試圖在夾縫中生存,但是該黨不會讓各界失望,會繼續扮演在野黨的角色,與民眾一同進入民眾做主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