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值
」 期貨 央行 降息 美國 利率新冠疫情已過4年上週新增64例 陳菁徽:政府單位防疫低效能
近日第六波Covid疫情已經襲來,上週新增64例死亡,創下此波疫情新高。對此,國民黨立委陳菁徽5日在立法院會國是論壇發言時表示,即便在經歷疫情已經超過四年,政府卻依然用如此低效能的進度在執行防疫政策,如此疫情就不只是天災,更是人禍了。陳菁徽指出,第六波Covid疫情已經襲來,衛福部官方也預估,七月中就診人數可達12萬人次,染疫人數則會來到6萬人。上週新增64例死亡病例,為此波疫情新高,較前一週上升6成之多。全國醫院急診塞爆。她說,在後疫情時代與病毒共存已經是所有人必須學習的課題,這場天災已經造成太多的遺憾與苦難。根據WHO數據顯示,全球2020年的平均餘命因為COVID-19而退回2012年的水平,而台灣在2021、2022年的平均餘命也呈現負值,疫情造成的影響,遠比大家想像的還要嚴重。陳菁徽提到,上週五與立法院厚生會共同召開「後疫情時代新冠防疫政策總檢討」公聽會,這些來自醫界/學術界第一線的建言都非常具體/寶貴,但她很擔心政府單位是否能夠聽取且執行。她說,因為,衛福部其實有一個為期6年的「新興傳染病暨流感大流行應變整備及邊境檢疫計畫」總經費達到40億,結果今年第3年總計畫經費執行的達成率只有13.65%,3年計畫經費達成率也只有16.15%。三年才完成不到20%,難道剩下的3年可以一次趕進度80%嗎?陳菁徽指出,該計畫提到要建立藥物使用機制、要建立快速部署及分配機制、也要收集其他國家最新藥物儲備策略,這些全部都是公聽會上專家學者的建議,但是衛福部計畫執行進度嚴重落後。這個計畫公布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上,結果落後原因有7項,衛福部直接不演了,需要說明落後原因的分析,7項有6項衛福部直接躺平,分析寫『無』,包含,通報/應變能力、擴大民間參與、深化防疫旅遊觀念、儲備及管理流感抗病毒藥物及流感大流行疫苗、擴大儲備及有效管理個人防護裝備,全部都沒有「提供落後分析的原因」,也沒有「機關因應的對策」。她再說,新冠疫情可以說是這個世代最大的天災,但是政府單位不積極,不作為,即便在經歷疫情已經超過四年,卻依然用如此低效能的進度在執行防疫政策,如此疫情就不只是天災,更是人禍了。
驚悚畫面曝光!淡水房仲毒駕速飆釀1死2傷 22歲男頭部重創不治
新北市淡水區10日晚間發生一起驚悚的交通意外,1名37歲的李姓男子,身為房地產業者,駕駛著1輛白色小客車於中正東路行駛時。突然發生猛烈的碰撞,造成1名22歲男子死亡,另有2名機車騎士受傷,警方初步調查顯示,李男雖然酒測呈現負值,但身上搜出的電子菸卻帶有毒品卡西酮的陽性反應。房仲業者肇事車禍釀1死2傷,警方已逮捕到案。(圖/翻攝畫面)據悉,事發於10日晚間9時26分,李男駕車行經淡水中正東路一段81巷口時,不明原因下,突然撞上前方1台機車,隨後又連續撞上另外2台機車,車輛拖行機車整個過程長達10公尺之遠,機車因與地板摩擦冒出火花,最後車輛直接衝向路邊電線桿,並撞斷電子公車牌,方才停下來。據警方調查,陳男是最後1個受到撞擊的人,因頭部受到嚴重的撞擊,造成嚴重的創傷,救護人員緊急送醫搶救,但最終還是因傷重不治身亡,男子的父親聞訊趕至醫院,最終只能痛心地見證兒子離世,悲痛難抑。事故還造成另外2名機車騎士受傷,其中36歲的林男右大腿骨折,而37歲的黃男則是肋骨骨折,目前都已送往北市振興醫院接受治療,幸無生命危險。警方對肇事者李男進行了關測試,結果顯示其酒測值為0.00mg/l,但在其身上搜出電子菸及相關配件,經過毒品初驗後,警方發現李男的尿液呈現卡西酮反應,因此懷疑其涉嫌毒品駕駛,警方已經採集了尿液樣本送驗,全案將依過失致死罪進行偵辦。
特斯拉又出事? 美交安管理局展開調查、涉及逾200萬輛車
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昨(26日)表示,已經針對特斯拉啟動調查,此次調查涵蓋美國2012年至2024年生產的配備輔助駕駛系統Autopilot的Model Y、X、S、3和Cybertruck車輛,以確定該公司在去年12月宣佈的涉及超過200萬輛車的召回是否充分。特斯拉此次召回車輛,旨在安裝新的自動駕駛輔助系統保護措施。但NHTSA發現,特斯拉駕駛員介入系統薄弱,不適用於過於寬鬆的自動駕駛操作能力,導致關鍵的安全缺口。NHTSA指出,雖然特斯拉已經發布了軟體更新,以解決相關問題,但沒有將它們納入召回範圍,或以其他方式確定解決存在不合理安全風險的缺陷。此外,NHTSA還提出了對特斯拉自動駕駛系統名稱「Autopilot」的擔憂,該機構認為可能會讓駕駛員誤以為自動化能力比實際大,從而過度信任自動化系統。實際上,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旨在使汽車能夠在車道內自動轉向、加速和剎車,而增強版自動駕駛可在高速公路上協助變道,但不會使車輛完全自動化。特斯拉股價美股周五收盤下跌1.11%,報168.29美元,表現不如美股大盤。特斯拉此前公佈業績顯示,營收和盈利連續三季遜於預期,營收為四年內首次年度下滑並創十二年最大降幅,利潤腰斬,自由現金流疫情以來首度出現負值,但特斯拉稱最快明年初加速推出更廉價車型,和加大AI投資。
「台北潮國際」撒1890萬 林延鳳揭KPI 僅1000人
台北市議員林延鳳15日指出,台北市長蔣萬安重點政見「TAIPEI FOCUS台北潮國際」,將花費1890萬元執行標案,但為期三日之音樂活動參與總人次KPI竟竟僅設定1000人次,另案徵求辦理之二日售票演唱會規模也因場地受限,最樂觀估計也只約等同於兩場小巨蛋滿座之演唱會約2.2萬人,痛批若文化局再繼續閉門造車,市府各局處又各行其是,所謂「國際音樂節」恐淪「國際笑話」。林延鳳表示,「潮國際」拆分為要價490萬之「行銷案」與金額1400萬之「活動案」,但總價2190萬的「潮國際」相關標規,赫見音樂活動KPI僅1000人次,且係為期3天共30場「LIVE HOUSE」活動的總和平均一場不到40人次,且所謂「文化內容產業國際論壇」與「名人講座」更連人次KPI都省了,隻字不提。林延鳳批評,其他縣市是以振興夜市、商圈消費補助加乘演唱會效益,或以精省預算舉辦盛大演唱會吸引觀光,但台北市卻是用1890萬元吸引1000人次,平均1人次響應成本就超過2萬元;反觀高雄「大港開唱」則在市府僅行政協助而無補助之下,創造30萬人次與會,以公式推估產值約6.9億元,「潮國際」產值用同樣標準則僅將增添231.6萬元,形同大花冤枉錢,投報率更成為負值為「負87.75%」,倒虧1658.4萬元,是名副其實的「撒幣撒歪兼倒貼」。林延鳳指出,文化局以「潮國際」佔用北流「公益檔期」,一口氣包下2024年7天、2025年14天檔期,其中相關論壇、講座之議題設定偏向產業面,恐怕將僅是給同溫層相互取暖的一場「小眾大拜拜」,至於二日售票演唱會,假若能容納5000人之表演廳、能容納2800人之四間展演空間、和能容納3000人之戶外廣場,就算連續滿座兩日,最多也只有2萬1600人次。林延鳳表示,蔣萬安不僅年初所謂「泰勒絲大巨蛋開唱」淪為空包「蛋」,連自身政見「潮國際」規劃都不切實際,演唱會經濟淪空談,依現行規劃不僅將遜色高屏,撒幣還恐撒出國際笑話。
美股8年來最慘開局! 2大通膨數據本周公布「牽動降息時機」
連跌多天的美股在上周五時終於止跌,但主要指數開年首周依然收低,並創下2016年來最慘淡開局。目前市場正把目光聚焦美企第四季財報相關數據,更高度關注本周公布的兩大通膨數據的表現,希望能因此尋求新的反彈動力。美國本周將發布與通膨相關的兩大數據,分別是11日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與12日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又以前者更受矚目。據克里夫蘭聯準會nowcast數據顯示,美國12月CPI預料將月增0.3%、核心CPI月增幅為0.3%。如果成真,意味美國通膨將較10月與11月升高,但仍符合過去數月下滑的趨勢。專家表示,鑒於Fed日後降息的時間與幅度都將視通膨走勢的軌道而定,如果12月CPI在相對高檔,代表Fed有可能延後降息時機。美股5日止跌回穩,道瓊略漲0.07%,標指與那指各自收高0.18%與0.09%。累計一周那指大跌3.25%,標指跌1.52%、道指也下滑0.59%。至於蘋果、微軟、Alphabet、Meta、亞馬遜、輝達與特斯拉等科技七雄,一周市值總計蒸發了4,000億美元。分析師相當看重每年頭五個交易日(含下周一)的表現。BNY Mellon 市場策略主管塞維(Bob Savage)說:「一年中的頭五天有如同股票年鑑一般的神準趨勢,這五天表現如何,這一年也會如何。」據德意志銀行統計,標普500指數頭五天下跌,全年平均漲幅為1.1%,但如果頭五天是上漲的,平均全年漲幅可達11.2%。如果美股1月呈現負值,全年平均回報為負0.7%。另外,美國第四季企業財報在本周揭開序幕,包括摩根大通、美國銀行、富國銀行與花旗集團都在1月12日率先發布財報。受到對經濟與聯準會動向的擔憂揮之不去,加上海外動盪局勢與今年美國大選,恐讓企業對未來一年持保守態度。Gabelli Funds基金經理人馬漢吉(Chris Marangi)表示,許多企業都把第四季財報作為提供年度展望的機會,但鑒於近期美國經濟呈現疲軟,他預測企業對於前景看法將趨於謹慎。
大選前老闆五憂3/2024世界大選年變數多 專家:台灣「不均衡的復甦」+產業被大小眼
2024年可說是「世界大選年」,從1月13日台灣總統大選開跑,全球有超過40場重大選舉,政經局勢動盪下,各大國際機構多預測明年經濟持續低速成長,國內六大總經研究機構則認為台灣明年下半年將會顯著復甦,預估GDP維持3%到3.35%。然而「這是『不均衡復甦』。」財經專家特別提醒。民進黨總統參選人、也是現任的副總統賴清德,在被企業界問到未來的目標時,他說,「如果就經濟成長率來講,馬前總統8年任內平均是成長3%,蔡總統是成長3.4%,因為全球智慧化時代,提供給臺灣機會,地緣政治的變化,也讓民主臺灣更有機會可以發揮所長,所以在未來我們要持續進步,我們應該至少要3.5%以上。」四大國際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KPMG在去年12月14日舉辦《2023第四季讀書會》時,表示由於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國、中國大陸、歐盟國家等成長緩和,明年將延續今年經濟低速成長,IMF等國際組織預測2023、2024年全球經濟成長分別為3%與2.9%,低於歷史平均值3.8%,更是10年間最低。除俄烏戰爭、以哈衝突、中東緊張、台海局勢等都為國際政經局勢投下變數。(圖/新華社)因為國際地緣政治危機持續加劇,除俄烏戰爭、以哈衝突、中東緊張、台海局勢外,2024年更是「世界大選年」,全球將有超過40場重大選舉,許多國家將迎來新任元首與政局,包括美國、部分歐洲國家、印度等,加上台灣選舉,都為國際政經局勢投下更多變數。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表示,製造業廠商對未來半年看好比例減少、看壞增加,可能是因近期爆發紅海危機,衝擊全球貨運供應鏈,以及擔憂明年美國金融緊縮等問題,美國和中國兩大經濟體依舊「美中不足」,廠商應該要把重點放在歐洲、東南亞、印度或墨西哥等地區。中華經濟研究院「2023下半年台灣採購經理人營運展望調查」也發現,製造業廠商特別關注總體經濟的不確定性,其中「國際能源及原物料價格」和「美國經濟走勢」並列第一,其他依序是「大陸經濟走勢」、「匯率波動」、「永續發展、碳中和與淨零碳排」、「美國利率貨幣政策」。調查中,有49.2%製造業表示,若新中東地緣政治衝突持續擴大,預期公司營運將造成影響,或影響對未來產業與景氣趨勢的預判,製造業2023全年之營業收入、平均銷售價格與產能利用率皆較去年大幅下降,分別為-7.50%、-2.19%與-7.68%。製造業的2023年採購價格年增率為-1.22%,為2020年以來首次負值,且低於今年上半年之預期。今年全年資本支出年增率為1.71%,遠不如2023上半年所預期,亦遠低於2022年的12.16%年成長。專家向CTWANT記者表示,目前廠商們呈現「一朝被蛇咬」的保守狀態,加上原物料因國際情勢出現價格波動,所以都會等一等,直到長期明確的終端需求反轉訊號出現。2023年底看來有一波原物料以及部分的半導體供應鏈已經出現反彈,但屬於資本支出工具機業產業,因終端需求不確定性,企業仍偏向暫緩支出,預計復甦的時間點會較產業上游落後一些。9大工商團體在2023年11月底邀請三黨總統候選人面對面座談後,希望未來的領導人能傾聽產業心聲。(圖/報系資料照)專家說,對於2024年的保守關鍵點在於美中經濟走勢,過去廠商判斷景氣,都在看大宗物料價格,然而現在是在等終端需求,也就是美國和中國這「兩隻大象」的衝突。台灣要站在哪一邊,動輒得咎。也可發現今年下半年的委外代工變多,專家表示,因為業者對於短期訂單還是很保守,不敢將自己的產能全開,製造業廠商庫存去化情形,有超過半數、51.3%業者表示,已將庫存去化低於或等於正常營運所需,「2023年收到很多廠商的訊息,居然是叫我去幫他『找料』,因為他不是車用電子或半導體產業,採購時量不大,居然就不被重視。」專家感嘆台灣面臨「不均衡的復甦」,也是後續要特別注意的一點。
全球經濟谷底翻轉 中經院:2024年製造業「兔打底、龍前行」
中華經濟研究院19日發布「2023下半年台灣採購經理人營運展望調查」,結果顯示,儘管製造業面臨不均衡復甦以及透明度低的短急單效應,但隨著庫存消化完畢,需求回升,明年台灣出口可望轉好;中經院院長葉俊顯以「兔打底、龍前行」,形容明年製造業的表現優於今年。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也表示,2024年在國際經濟、產業發展、經濟成長動能三面向,都將呈現正向翻轉。報告提到,製造業2023全年之營業收入、平均銷售價格與產能利用率皆較去年大幅下降,分別為-7.50%、-2.19%與-7.68%;製造業的2023年採購價格年增率為-1.22%,為2020年以來首次負值,且低於今年上半年之預期。今年全年資本支出年增率為1.71%,遠不如2023上半年所預期,亦遠低於2022年的12.16%年成長。「我們已經在谷底了。」中經院助研究員陳馨蕙表示,可發現今年下半年的委外代工變多,因為業者對於短期訂單還是很保守,不敢產能全開,現在製造業的低迷,主要關鍵點在於美中經濟走勢,過去業者最關注的是國際能源與大宗物資價格,但現在在等終端需求什麼時候回溫,也就是美國和中國這「兩隻大象」的對抗與復甦。調查發現,有51.3%業者表示已將庫存去化至低於或等於正常營運所需;經濟緊縮速度趨緩,明年就可望向上,中經院調查顯示,製造業預期2024上半年營運狀況將好轉,指數為52.9,2024年上半年的僱用人數與2023年下半年相比擴張,指數為52.1。高仙桂表示,12月美國聯準會為抑制高通膨的暴力式升息已告一段落,廠商的庫存消化得差不多,預期終端需求回溫,還有AI等創新科技引發的需求,台灣半導體在明年應可有二位數成長。預期出口和民間投資明年都將由負轉正,政府與公營事業投資也會大幅成長,將投注大量經費協助企業數位轉型、淨零轉型,這些將成為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整體而言,明年將呈現「製造業復甦、服務業持穩」情形。
央行利率3度按兵不動!楊金龍釋鷹聲:明年上半年「沒機會降息」
美國聯準會(Fed)決議利率按兵不動,基準利率維持在5.25%至5.50%區間不變,並暗示明年(2024年)預期降息3碼。我國央行昨(14日)宣布,跟進美國聯準會「利率連3凍」,不過並未釋出降息的鴿派訊號。中央銀行14日舉行第4季理監事會議,決議利率維持不變,重貼現率、擔保放款融通利率及短期融通利率,分別維持年息1.875%、2.25%及4.12%;下修今年(2023年)GDP至1.4%、上調明年(2024年)GDP至3.12%;估今年CPI為2.46%、明年CPI降至1.89%;估今年核心CPI為2.56%、明年核心CPI降至1.83%。央行總裁楊金龍表示,考量今年國內通膨率較去年回降,明年通膨率可望續降至2%左右,且預估明年國內產出缺口續呈負值,加上明年全球經濟降溫、前景風險諸多,恐進一步影響國內經濟復甦力道,因此理事會立場一致維持政策利率不變。若美國明年降息,台灣央行是否跟進?楊金龍透露,央行預估明年第1季、第2季通膨率仍維持在2%以上,直至下半年通膨才會減緩,暗示明年上半年沒機會降息,貨幣政策仍維持緊縮。楊金龍也強調,若美國加強降息力道,勢必牽動全球金融市場、影響資金流動,後續將視聯準會動向適時調整我國貨幣政策,不過台灣仍需考量自己的情況,並非聯準會降息,台灣就要跟隨其腳步。
跟進聯準會!央行拍板「連三凍」 利率維持1.875%
美國聯準會(Fed)在台北時間14日凌晨宣布不升息,並暗示明年將有降息3碼空間,台灣中央銀行今日舉行第四季理監事會議,決議利率「連三凍」,重貼現率、擔保放款融通利率及短期融通利率分別維持1.875%、2.25%和4.125%,至於會否跟進美國在明年降息,則待央行總裁楊金龍稍後召開記者會說明。央行指出綜合國內外經濟金融情勢,考量國內通膨緩步回降趨勢,明年通膨率可望降至2%以下;此外,本年國內經濟成長不如預期,預估本、明兩年產出缺口皆為負值。本行理事會認為本次維持政策利率不變,將有助整體經濟金融穩健發展。央行也說,鑒於全球景氣下行風險及通膨壓力仍存,本行將持續關注主要經濟體緊縮貨幣政策之外溢效應,中國大陸經濟下行風險,以及國際原物料價格變化、地緣政治風險、極端氣候等對國內經濟金融情勢之影響,適時調整貨幣政策,以達成維持物價穩定與金融穩定,並於上述目標範圍內協助經濟發展之法定職責。央行去年第一季跟進美國升息1碼,被楊金龍形容是「勇敢的決定」,後續維持每季升半碼的「溫和緊縮」基調,累計至今年第1季合計升息3碼。還有去年第二季、第三季打出「價量搭配」組合拳,各調升存款準備率1碼,並在今年第2季按下暫時升息的按鍵。
負北極振盪出現…大陸冷氣團報到時間曝 「先濕後乾」影響5天
時序已經進入冬天,但天氣還是反覆不定,白天可以熱得像是夏天。由於負北極振盪出現了,前氣象局長鄭明典用過去經驗來解釋,這時候冷空氣開始往南「潰流」,開始影響較低緯度,就會有冷氣團出現,甚至是威力很強的寒流。據了解,「負北極振盪」是指北極圈附近最冷的冷空氣「北極渦旋」,偶爾會因為暖空氣入侵,導致冷空氣被擠出來、往南方流動,就會有機會出現高強度的寒流。負北極振盪轉強,冷空氣開始往南「潰流」。(圖/翻攝自鄭明典臉書)前氣象局長鄭明典在臉書PO出負北極振盪上下變化圖,透露最下方長條圖是「北極振盪指數」,現在還維持負值,上方是北極圈內的氣壓距平,紅色是氣壓偏高,表示極渦偏弱。假如紅色的大值往下移,從過去的經驗來看,此時才是冷空氣開始往南「潰流」的時候,會影響較低緯度的地方,更指出這次個案和2012年初有點類似。另外,根據中央氣象署,周六以後會有一波大陸冷氣團南下,強度比較強,影響時間達4~5天,甚至會影響到下周四(21日),天氣呈現「先濕後乾」,也因為冷空氣持續時間較長,體感溫度也會冷很久。至於這波大陸冷氣團是否會增強為強烈大陸冷氣團,仍有待觀察。
釋出貨幣轉強訊號 日圓創近一年最大漲幅
日本央行(BOJ)釋出貨幣政策轉向的訊號,寬鬆措施退場機率升高,帶動日圓兌美元7日升破145日圓價位,漲至逾3個月高點,創近1年來最大單日漲幅。日銀總裁植田和男7日告訴日相岸田文雄,日銀觀察的重點包括薪資是否持續上漲、若上漲會不會推高服務價格、需求是否強勁。植田表示,一旦短期借貸成本脫離負值,針對利率目標央行有數個選項。日銀副總裁冰見野良三(Ryozo Himino)6日提及終結寬鬆的可能性,他認為既然不少企業和家庭在薪資與物價的良性循環下受益,負利率政策退場是「適當」之舉,很可能帶來正面結果。市場將日銀高層的言論,解讀為日銀改變貨幣立場在即,帶動日圓匯價強升。日圓7日晚間在東京匯市勁揚到144.55日圓兌1美元,觸及今年9月來新高。當天日圓兌美元升幅多達1.9%,寫下近一年來最大單日漲幅。法國興業銀行(Societe Generale)外匯策略師賈克斯(Kit Juckes)表示,疫後日圓每到年底就彈升似乎成了某種慣性,但這次不同於以往,可視為日圓明年強升的前兆。該策略師指出,只要投資人看多日圓的程度,和看美債一樣樂觀,法國興業銀行預估到明年底,日圓可升抵130日圓兌1美元。根據貨幣市場最新預測,日銀12月19日召開今年最後一次政策會議,扭轉目前超寬鬆政策路線的機率將近40%。此外日本政府公債湧現拋售潮,10年期公債殖利率躍升11.5個基點。日圓強升恐損及企業出口利潤,日股7日收黑,日經225指數終場跌587.59點或1.76%,以32,858.31點作收。在全球央行升息對抗通膨巨獸的主流浪潮中,日本央行仍逆勢堅持超寬鬆路線,負利率政策始終不放手,將日圓兌美元匯率推向數十年低點,引發日銀可能出手干預阻貶的揣測。
緯穎股價七月飆上2000元 董座洪麗寗看準AI趨勢入榜台灣最佳女CEO
2023《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發表第二屆台灣最佳女性CEO調查,上市公司第一名為上銀(2049)總經理蔡惠卿,上櫃公司第一名則是「晶圓女王」中美晶(5483)暨環球晶(6488)董事長徐秀蘭。令人注意的是7月股價一度創下2000元天價的緯穎(6669)董事長洪麗寗也上榜。全台1700多家上市櫃公司中,共有225位女性董事長或執行長、總經理(含董事長兼任總經理)。扣除上任不到兩年、近年EPS為負值等條件,最終評選出上市女性CEO 20強,及上櫃女性CEO 10強,成為本屆台灣最佳上市櫃女性CEO 30強的桂冠得主。入榜的女性領袖,行業分布廣泛,除了台灣經濟發展主力的半導體及資通訊相關產業外,更遍及機械、航運、建材營造、金融保險、食品生技、貿易百貨等領域,28位女性CEO中,以創辧人身分入榜者居最大比例,共10位為創辦人或共同創辦人。蔡惠卿是精密機械上市公司第一位女性總經理,曾獲《富比士》(Forbes)雜誌評選為50位亞洲最有影響力女CEO。她協助上銀總裁卓永財之子卓文恆接棒的名言「扶上馬,送一程」是台灣企業接班傳承的佳話。有「晶圓女王」稱號的徐秀蘭,甫於今年六月奪得《安永世界企業家大獎》。這個候選人來自世界各國的全球優秀企業領導人的選拔盛會,已經舉辦了23屆,第一次由台灣企業家獲獎,也是第三位獲得此一獎項的女性領導人。環球晶在徐秀蘭的領導下,已成為台灣第一暨全球第三大半導體矽晶圓製造廠,她成功主導四次併購,更已成為企業併購的教材案例。帆宣董事長高新明,繼2021年之後,本屆再度以創辦人身分,登上台灣上市櫃最佳女性CEO的排行,獲上市第八名。帆宣是1988年由高新明創辦,從事高科技產業廠務及製程系統規劃整合服務,提供半導體廠重要的基礎建設支援。緯穎洪麗寗、川湖林淑珍掌握趨勢,搭上AI雲端產業軟硬體需求。專做伺服器的緯穎,在本次入榜上市CEO第三強的董事長洪麗寗帶領下,股價在七月下旬一度衝破2000元歷史新高。緯穎2012年自緯創獨立出來,當時雲端運算還只是一項新興技術,但洪麗甯就已經認定,未來所有的系統都會仿效臉書和微軟的作法,將所有整合軟硬體的系統都放在雲端。洪麗甯出身硬體產業,卻能打破框架,邁向系統整合和雲端思維,創造全新的商業模式。川湖科技則在七月下旬股價一度飆破1000元,躍居千金股成員。總部位於高雄,創立於1986年,川湖以生產家具五金配件起家,現已轉型為國際知名伺服器導軌、工業用導軌及電子零組件等產品的大廠。川湖董事長林聰吉自2018年起連續三屆入選《哈佛商業評論》台灣企業領袖100強;此次林聰吉的女兒林淑珍則以總經理的身分入選最佳上市櫃女性CEO,排名高居第五名,展現卓越的接班能力。
接掌推特「廣告收入大減50%」!馬斯克認了:現金流仍是負數
身兼特斯拉和推特執行長的馬斯克(Elon Musk)去年10月砸下440億美元(約新台幣1.3兆元)接掌推特,經營至今已近10個月,馬斯克15日發文認了「廣告收入下降約50%」,推特的現金流仍呈現負數。綜合外媒報導,馬斯克4月份受訪時曾強調,多數廣告客戶已經回歸,推特「收支大致平衡」,怎料才經過短短數月,他又在推特發文哀號,「由於廣告收入下降約50%,加上沉重的債務負擔,我們的現金流仍為負值」,當務之急必須轉正現金流,才有餘裕做其他事情。事實上,自馬斯克去年10月接管推特後,大刀闊斧執行一連串新改革,包括解僱高管、大規模裁員,以及推出付費訂閱服務,不過顯然決策並未奏效,致使推特陷入財務難關。另外,為了削減公司成本,馬斯克大砍推特全球約9成員工,不過一名非洲員工爆料,離開公司後已經7個多月了,至今仍未收到公司允諾的資遣費。該名前員工怒控,馬斯克先前曾應允將支付他們3個月的資遣費、外籍員工的遣返費用,以及相關訴訟的法律費用,但如今這些被炒魷魚的前員工卻如「幽靈般」遭到公司漠視,對此相關部門也已針對此控訴展開調查。
GDP「保二」無望!央行下修至1.72%
保二無望!中央銀行終止連五升,暫時停住升息腳步同時,也大砍全年經濟成長率(GDP)預測值,從3月時的2.21%下調0.49個百分點至1.72%,是國內主要預測機構中,唯一將GDP預估值降至「1字頭」的。物價方面,央行預估下半年通膨率緩步回降,全年CPI及核心CPI年增率預測值分別為2.24%及2.38%。央行總裁楊金龍坦言,下修GDP預測值是因為出口貿易表現不佳,連帶影響投資表現也不佳,相較於主計總處認為可「勉強保2」,預估值為2.04%,央行因對貿易與投資預期的下修幅度更大,對內需消費的預期,也不像主計總數那麼樂觀,認為復甦速度比較慢。央行指出,雖防疫及邊境管制放寬,民生經濟活動正常化致消費升溫,但全球景氣遲緩,供應鏈持續去化庫存,致台灣出口減幅擴大,民間投資轉負成長,第1季經濟成長率降為負2.87%,服務業因消費人潮回流,名目總薪資成長,但製造業受出口衰退影響,名目總薪資成長減緩,減班人數增加。央行認為,下半年民間消費續穩健成長,全球景氣可望回穩,受惠新興科技應用商機,台灣出口動能將漸回升,經濟成長率高於上半年,但國際經濟前景面臨諸多不確定性,今年國內產出缺口轉呈負值,國內經濟成長放緩力道也大於先前預測,因而調降GDP預測。物價方面,楊金龍表示,3月以來,蔬果等食物類價格漲幅趨緩,油料費走低,5月CPI年增率2.02%,持續去年下半年以來緩降趨勢,不過,不含蔬果及能源的核心CPI為2.57%,回降速度較緩,主因是國內疫後生活正常化,餐飲及旅宿服務供不應求致價格上揚。楊金龍解釋,目前的通膨還是供需問題,特別是勞動需求、缺工問題,商品類會慢慢下來,至於較有僵固性的服務類通膨,房租上漲到一定程度就會修正,娛樂費在大家一窩蜂衝完旅遊後也會下降,「都慢慢會恢復正常」,2%以上的高通膨率不會是新常態。楊金龍強調,下半年原油等原物料價格較上年為低,國內相關進口物價回降,商品類價格續呈回軟,但國際大宗商品與國內服務類價格走勢,以及天候因素,可能影響下半年國內通膨發展。被問到會否重啟升息?楊金龍並未把話說死,若通膨持續性地高於2%,例如到明年都維持在2%以上,就會考慮緊縮。
「連5升」暫時畫下句點 央行升息喊停
繼聯準會14日決策會議後宣布6月基準利率不變,中央銀行今日召開理監事會也放「鴿」,宣布重貼現率、擔保放款融通利率及短期融通利率不動,分別維持在1.875%、2.25%及4.125%,意味自2022年3月以來的升息循環,「連五升」後暫時畫下句點。通膨警報暫時解除,主計總處公布5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為2.02%,漲幅為22個月新低,加上美國聯準會本周利率決策會議暫停升息,外界普遍認為此次央行暫停升息機率「幾乎是100%」,果不其然,央行連五季升息也在此次喊停,利率維持不變。我國央行自2022年3月以來,連續5度調高政策利率,累計升幅為0.75個百分點,重貼現率升抵1.875%,創下近8年新高。最戲劇化的一次是在今年3月,原本外界都認為央行不會升息,但考量電價調漲後,將帶動各類物價齊揚、通膨升溫,最終仍宣布升息半碼。央行表示,受美、歐等主要央行持續升息之累積緊縮效應影響,全球終端需求不振,製造業景氣疲弱;惟服務業受惠於各國解除防疫措施,景氣回溫。影響所及,商品類價格因需求減緩漲幅縮小,而部分消費需求由商品移轉至服務,餐飲及娛樂服務等供不應求,且其勞動供需失衡推升人力成本,致服務類價格漲幅居高不下,全球通膨緩步回落。央行指出,近期部分央行仍持續升息,惟部分央行為檢視此波升息循環對經濟活動與通膨的累積影響效果,已暫停升息步伐。由於主要經濟體通膨壓力仍高,高利率將可能維持一段時間,預期本年全球經貿成長力道仍緩。展望未來,主要央行維持高利率之持續期間、全球金融情勢緊縮幅度、中國大陸經濟復甦步調、地緣政治風險與氣候變遷,均是影響全球經濟金融前景的不確定性因素。央行表示,綜合國內外經濟金融情勢,考量本年下半年國內通膨緩步回降,第4季通膨率可望降至約2%;此外,國際經濟前景面臨諸多不確定性,本年國內產出缺口轉呈負值,國內經濟成長放緩大於先前預測。在本行已連續5次調升政策利率及2度調升存款準備率下,理事會認為本次維持政策利率不變,以檢視緊縮貨幣政策之累積效果及其影響,將有助於整體經濟金融穩健發展。
美矽谷銀行短短48小時崩盤 倒閉前員工還收到獎金
美國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 SVB)近日宣布倒閉,在短短48小時內,結束40年的營運,而這也是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最大的銀行倒閉事件。知情人士透露,在監管機構接管這家倒閉的銀行幾個小時前,員工還收到了年度獎金。據《CNBC》報導,監管機構在10日關閉了矽谷銀行,並扣押其存款,該公司在8日晚些時候便開始螺旋式下滑,當時它需要籌到22.5億美元(約新台幣693億元),來改善財務狀況。Restive Ventures科技金融投資人法爾維(Ryan Falvey)說,這是一場由歇斯底里的風險投資,引起的銀行擠兌事件,「這將成為一個行業不顧面子,而自相殘殺的最終案例之一。」根據一份加州監管機構的文件,截至9日,矽谷銀行客戶總共提取了420億美元(約1294億元)的存款,監管機構稱,至倒閉當天,矽谷銀行的現金餘額為負值9.58億美元(約新台幣295億元),也未能從其他來源籌到足夠的抵押品。9日晚上,一些矽谷銀行客戶收到電子郵件稱,銀行能正常營業。一位矽谷銀行銀行家寫道,「我敢肯定,你今天在市場上聽到了一些關於矽谷銀行的傳言,但銀行一切如常。」知情人士透露,在監管機構接管這家倒閉的銀行幾個小時前,員工還收到了年度獎金,而這筆款項是為支付去年底的工作,在銀行倒閉的前幾天就在處理中。據了解,實際金額待確認,但矽谷銀行員工到董事總經理,約可拿到1.2萬到14萬美元(約新台幣36.9萬到431萬元)。
基金揚眉兔氣1/張錫看去年「虎落平陽」被打趴 買這二類基金賺近五成
「2022年買基金可說是『虎落平陽』被打趴,能夠少輸就是贏!今年可望來到升息末端的『揚眉兔氣』!」國泰投信董事長張錫接受CTWANT記者採訪時,給予基金市場的觀察與展望。明天1月17日是台股在農曆春節前的最後交易日,30日恢復交易;同時,17、18日是海外貨幣型、國內貨幣型基金的最後贖回日,海外股票型基金最後贖回日已在12日截止。根據基金資訊觀測站統計,境內基金至2022年12月共有股票型、平衡型、固定收益等十二類、1016檔,規模達到4.86兆元,相較2021年同期的995檔增加了21檔,對比基金規模4.96兆元卻減少了1千億元。境外基金則截至2022年11月底止共核准997檔,國內投資人持有金額共計 3.5兆元;相較去年同期的1011檔持有的3.82兆元,減少3200億元。2022年基金市場受到股債雙殺導致報酬率多為下滑,到底是買哪一類基金的投資者有賺?國泰投信董事長張錫認為,「應該是買反向型ETF投資者較能勝出,但多是做避險操作,市場上也少見反向型基金,高配息型雖見本金下跌但相對來說也是少輸為贏。」中租投顧副總蘇皓毅則觀察到還有一種基金投資者應該有嚐到獲利喜悅,「透過匯率操作者,買美元型日本股基金者,加上配息,有比較漂亮的報酬率。」2022年受惠日圓貶值的美元避險級別之日本基金,報酬率相對較為突出。(圖/報系資料照)蘇皓毅繼續分析說,「2022年因烏俄戰爭導致的通膨高漲和美國聯準會加速升息,原物料題材、能源,相對美元而貶值的之相關基金最受惠,區域性國家例如拉丁美洲、巴西、能源,以及受惠日圓貶值的美元避險級別之日本基金等」。的確,依照「台大教授版」的2022年12統計境內基金一年報酬,望眼看去幾乎是負值,呈現正報酬率且達雙位數者,「海外債券反向型債券ETF」以高達42.95%拔頭籌,其次美國指數型股票反向型ETF達21.87%,以及國內股票指數型反向型ETF的15.46%,中國大陸反向型ETF有15.05%。其他報酬率正值的還有,跨國投資全球資源型全部幣別達10.38%,台幣計價則有11.84%;跨國投資其他單一國家指數型基金則有17.91%等;在海外貨幣市場型的全部幣別與台幣各為3.02%與6.33%。張錫繼續說,去年美國FED升息達到17碼、俄烏戰爭、通膨太嚴重、股債雙殺等黑天鵝事件影響,美元強勢,市場資金往美元市場跑,現在美國降通膨逐漸有行,美元也未較之前強勢,若再看接下來升一碼、再升一碼的預測情勢來看的,今年應該是到了升息末端,只是目前大家普遍認為上半年景氣恐怕還未完全復甦,但基本面的資金、利空面負面因子逐漸消除。張錫認為今年多頭趨勢,建議還是以「配置方式」來優先做債券投資型基金,也可少部分資金做非投資型債券、新興市場債券基金,「至於股票型基金價格下跌,最壞的應該慢慢地過去,台積電法說都說下半年基期回來,在六月前市場也會領先提前反應,投資者可考慮分批佈局。」
世銀IMF同步示警:2023是艱難的一年 全球1/3的經濟將陷入衰退
《彭博》報導,世界銀行(World Bank)在本周的「全球經濟前景」報告中做出警告,表示即使沒有爆發另一場危機,今年全球經濟成長仍預計將大幅度衰退。現在迫切需要全球和各國努力,來減輕這種風險,以及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債務困境,預計投資成長將低於過去20年的平均水準。雖然美股估值已降低,但投資人恐因衰退風險,不敢樂觀看待前景。全球各地的央行都展開了類似的行動,積極提高利率,以緩解物價壓力,政府則透過控制能源成本來支持企業和家庭。世銀擔心,進一步的不利衝擊,可能會在2023年將全球經濟推入衰退,小國將特別容易受到影響。並表示,現在重要的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政策制定者,要確保任何財政支持都集中在弱勢族群上,確保通膨預期保持穩定,並確保金融體系維持彈性。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Kristalina Georgieva日前接受美媒訪問時也警告,2023將是艱難的一年,全球1/3的經濟將陷入衰退,因為美國、歐盟和中國都在同時放緩。美國前財長以及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也都表示,即使通膨降溫,美國也已經無法重返疫情前低利率的時代;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也不會像以往這麼快速,取而代之的是美中的激烈競爭以及債務危機。中國人民銀行官員已表示2023年的貨幣刺激措施將至少與去年持平,中國央行面臨一個潛在降息可能因素,因為新冠感染率飆升抑制消費和企業活動並使通膨低迷,而聯準會正在放緩升息步調。彭博經濟學家推算出,全球利率指標將在第三季達到6%的峰值,然後在2023年底達到5.8%,有望來到2001年以來最高,高於年初的5.2%預期。隨著利率進一步進入限制性區間,並有大幅抑制需求、導致經濟陷入衰退的風險,做出決定可能會變得更加困難。俄羅斯目前通膨溫和,但俄烏戰爭和公共支出激增可能會在未來幾個月內提高通膨,彭博經濟學家估計,2月份利率將維持在7.5%,但如果政府收回其凍結支出的承諾,俄羅斯央行將不得不在3月份升息2碼。歐洲央行計劃今年繼續以穩定的步伐顯著升息,俄烏戰爭引發的能源成本飆升使歐洲央行考量通膨飆升和經濟疲軟,但鷹派仍主控其中,彭博經濟學家David P預計2月份將三大主要利率均上調2碼,3月份僅存款利率將上調1碼。英國央行仍處於升息模式,但未來幾個月可能放緩,預期 5 月基準利率將升至 4.25%,並在今年剩餘時間保持在該水平。日本央行則可能不會在2023年做出任何政策變化。彭博經濟學家預測,真正的升息時間點落在2024年,預期日本央行2024年第一季將10年期日本國債殖利率中點目標從0%上調至0.25%,並在2024年第二季將短期利率退出負值區域。
2023全球經濟衰退機率65%? 高盛預測露曙光「會軟著陸」
高盛經濟學家Jan Hatzius本週發佈了一份關於2023年的預測報告,表達了一些非同尋常的預測,其中最反常規的預測包括美國在2023年將避免經濟衰退,能夠實現軟著陸。Jan Hatzius在報告中表示,對2023年最不一致的預測是美國將避免衰退。他預計,明年的就業缺口將穩步縮小,主要原因是就業機會進一步減少,但失業率也將有限地提高到略高於4%。勞動力市場再平衡和更溫和的通脹環境都應該將工資增長率降低到更可持續的水準。市場普遍認為未來12個月的衰退概率為65%,遠高於高盛預期的35%的概率。普遍預測反映了一種觀點,即貨幣政策的「長期和可變滯後」將在明年推動經濟陷入衰退。高盛最近發現,其他宏觀模型支持該行金融狀況指數增長衝動模型的結論,即加息對GDP增長的峰值影響是前置的。通脹方面,高盛認為,供應鏈復甦和商品行業通縮衝動所花的時間比預期的要長得多,但最終還是實現了。該行預計,這一持續的過程將推動核心商品通脹在明年出現負值,從而推動整體核心通脹的大部分下降。這將有助於將短期通脹預期推回到正常水準。從2021春季到2022年夏季,實際可支配收入下降,因為通貨膨脹超過了工資增長,大流行救濟計劃中的特別轉移支付到期。預計未來一年的實際收入將增長3.5%,這是由實際工資正增長、包括社會保障和食品券在內的轉移支付的生活成本大幅調整、利息收入大幅增加以及資本收益和等級攀升推動的實際稅率下降所支撐的。儘管利息收入和稅率正常化帶來的收益將主要來自高收入家庭,對支出的影響較小,但實際收入的轉變仍然是對2023年消費者前景相對樂觀的一個關鍵原因。美國利率方面,高盛預計聯盟公開市場委員會將在2月、3月和5月各加息25個基點,然後在2023年剩餘時間將基金利率維持在5~5.25%。高盛認為,聯盟公開市場委員不會降低利率,除非經濟有可能進入衰退,但該行預計明年不會發生這種情況。如果緊縮的貨幣政策能夠令人信服地降低通脹,預計聯盟公開市場委員會將保持政策利率不變,直到出現問題。債務上限方面,高盛認為債務上限紛爭,可能會在明年帶來最大的政治風險,預計它將在對金融市場和經濟的破壞方面與2011年的事件相媲美。也就是說,預計國會不會頒佈重大的財政改革。白宮可能會要求增加財政支持,但這看起來也不太可能,因為軟著陸的可能性更大,而且即使出現衰退,分裂的國會也難以應對。
投資族必看!大摩:2023年全球市場「黑天鵝」有這些!
2022年全球已經歷多起國際級的黑天鵝事件,包括通膨飆漲導致全球央行先後激進升息、地緣政治衝突則引發多國的能源危機、歐美房地產陷入衰退、英國國債收益率大幅上行,差點引發債市崩盤。如今距離2023年僅剩一週,明年全球市場又將引爆什麼危機?據《華爾街見聞》的報導,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NYSE:MS)策略師霍恩巴哈(Matthew Hornbach)及其團隊在12月16日的報告中,列舉一系列或將在2023年上演的黑天鵝事件,屆時可能在全球市場再掀巨大波瀾。包括:美聯儲將降息時間推遲到2024年、美聯儲接受高於2%的通膨、美國國債的流動性挑戰將迫使美聯儲暫停「量化緊縮」(QT)、明年下半年歐洲央行將開始降息、英國國債再掀拋售潮、英鎊的牛市、被拯救的加拿大房地產、無動於衷的日本央行。美聯儲即使引發經濟衰退也不降息摩根士丹利在報告中聲稱,2023年美國經濟將開始出現衰退,不少投資者認為美聯儲會在2023年停止升息,但美聯儲可能會將降息時間推遲到2024年。美聯儲將把化解通膨黏性的問題置於首要任務,已無暇顧及經濟增長放緩和勞動力市場疲軟等危機,他們想觀察通膨持續下降的證據,同時大摩稱,美聯儲在經濟衰退時不採取降息並非沒有先例,在1981年7月至1982年11月,即使實際GDP增速為負值,工資收入明顯下降,美聯儲都沒有降息。美國國債面臨的流動性挑戰或將迫使美聯儲暫停「量化緊縮」(QT)摩根士丹利稱,大多數投資者預計美聯儲的第二次QT將因準備金短缺或利率下調而告一段落。但美國國債的流動性問題或將成為QT的另一個障礙,報告稱:紐約聯儲行11月的調查顯示,市場普遍預計美聯儲將在2024年第3季度停止縮表,這與我們的預期基本一致,即QT將在2024年中期結束,因為美聯儲開始看到儲備金不足的問題。「我們認為波動性升高且一級交易商吸納美債的能力降低,將成為美國國債流動性枯竭的2個主要驅動因素,並將持續到明年,這就創造了一種可能性,即美聯儲不得不進行干預,暫停或結束QT。」受到挑戰的流動性將使美國國債市場變得脆弱,成為QT的另一個障礙,值得投資者關注。同時,如果出售美國國債來換取美元的需求激增,可能會迫使美聯儲充當最後的買家,導致QT提前暫停或結束。房價急劇下降,2023年下半年歐洲央行開始降息摩根士丹利認為,歐央行的激進升息,使得抵押貸款利率上升,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歐洲的房價已經回落。考慮歐洲央行仍在繼續收緊貨幣政策,歐洲房價可能進一步走軟,2023年下半年開始,歐央行或將開始降息,報告指出:「在我們看來,全球房價跌幅超過15%,將是一個黑天鵝。我們研究了瑞典央行和美聯儲在1993年瑞典房地產泡沫和2007至2011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後的反應。2家央行都下調了500個基點以上的利率。」歐洲央行在2023年第1季度繼續收緊的風險是真實存在的,但這可能會使房價加速下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預計歐洲央行的利率在5月達到峰值3.25%,在9月、10月和12月累計降息150個基點。到2023年底,10年期國債收益率將下降到1%以下。」日本黑天鵝—日本央行無動於衷摩根士丹利指出,目前無論是日本國內還是海外的投資者都普遍認為2023年隨著黑田東彥的退休,日本央行在新行長的領導下會有一些政策調整,但日本央行也有可能無法向「正常化」邁進,報告稱:市場已經在很大程度上為日本貨幣政策的轉向定價。「我們認為這種預期背後的主要原因包括:(1)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通膨已經開始上漲、(2)債券市場的流動性進一步惡化。儘管如此,我們也注意到這樣一種可能性,日本央行可能發現自己在面對全球經濟放緩、通膨減速以及海外央行轉向寬鬆模式的前景下,已無法邁向正常化。」英國黑天鵝—英鎊上漲摩根士丹利指出,在過去的幾個月裡,看跌英鎊幾乎成為了一種共識。同時,市場普遍對英國2023年經濟增長預期並不樂觀,因此2023年英鎊上漲的情況會讓不少人感到驚訝。報告指出:「在我們的預期中,英國經濟在2023的成長將是G10國家中表現最差,高漲的能源價格、持續緊縮的政策影響和疲軟的潛在增長(年率約為1%)均限制英國經濟的復甦。此外,由於英國政府需要維持緊縮的財政政策,因此不太可能挽救經濟。」但大摩指出,有3個潛在因素推動英鎊上漲,給市場帶來黑天鵝:(1)能源價格大幅下降將是一個關鍵的驅動因素、(2)勞動力供應的回歸、(3)透過超額儲蓄或推升薪資增長,促進消費。加拿大黑天鵝—移民激增拯救下滑的房地產,讓加元走強大摩指出,對加拿大房地產衰退的預期以及加元走弱的擔憂是今年最常涉及的話題,「我們對加拿大房價和建築業急劇下滑的預期,是今年與投資者談話的一個經常性主題。加元最近表現不佳,部分原因是對住房市場的擔憂,從各種指標來看,加拿大的房價已經達到了頂峰,開始下跌。加拿大央行最近預測住房活動的收縮將使2022年和2023年的增長分別減少0.9%和0.6%。」不過因加拿大央行收緊了抵押貸款標準,使其經濟增長不受房地產衰退的拖累,同時移民加拿大的人數也在激增,這或許可以提振其住房市場,也可以減少加元下行的壓力,一定程度推升加元。美聯儲接受高於2%的通膨摩根士丹利在報告中稱,距離美聯儲2025年貨幣政策框架審查愈來愈近,這或許會讓聯準會在2023年考慮改變其通膨目標,儘管這種可能性很低。新的框架允許聯準會接受偏離2%的通膨,在2021至2022年通膨強勁下,市場第一反應是為更高的通膨風險溢價定價,並略微推高通膨預期,因此從中期來看,2%的通膨目標的變化,意味著2023年長期盈虧平衡點和10年期美國公債殖利率都會上升。但摩根士丹利在報告中強調,他們認為會發生這一事件的可能性很低: 因為12月的FOMC會議上,鮑威爾已多次重申美聯儲對抗通膨的決心:(1)美聯儲將堅定地致力於將通脹率恢復至2%的目標,美聯儲並沒有考慮改變通膨目標,但這可能是個長期工程。(2)目前,為確保價格穩定而不惜一切代價在政治上是可以接受的,今年以來抑制通膨一直是美國政治上的主旋律。例如,美國中期選舉中對通貨膨脹的關注,以及小企業調查數據。因此,美聯儲有餘地通過讓勞動力市場降溫來解決通膨問題。(3)距離2025年的下一次框架修訂仍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英國國債再度被拋售摩根士丹利認為投資者並沒有為英國國債在2023年表現不佳做好準備,市場認為英國債務管理辦公室(DMO)將與財政部合作,發行更多的國庫券和短期債券,但如果這種情況沒有發生,那麼將會再次出現2022年9月的國債拋售潮。英國的養老金計劃在歷史上一直是英國穩定的支柱,購買了英國長期國債並幫助英國政府融資。但現在,更高的對沖比率和更成熟的去風險階段意味著對額外國債的購買的慾望可能會減少。英國DB養老金計劃應該有約2950億英鎊的股票資產。去風險意味著在未來幾年中,所有這些股票都可能被出售,而固定收益資產被買入。未來4個財年將有大約10兆英鎊的新國債券發行,「我們假設其中20%是長期國債,那麼養老金計劃將獲得足夠的國債,在未來4年內完成所有的去風險化。然後就不需要再額外購買國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