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類食物
」 程涵宇小紅書瘦身術3/洗腦口訣「一句話秒懂減肥秘招」 早餐吃什麼才瘦?專家揭答案
各式各樣的減肥方式,是否讓你眼花撩亂?小紅書夯爆的「瘦身公式」就靠著簡單擄獲眾多網友的心,洗腦口訣就是「早吃碳水、午吃蛋白、晚吃維生素」,號稱能月瘦3~5公斤。但小紅書上卻有另一則「一餐半減肥法」,認為早餐吃碳水化合物會餓更快,不利瘦身。專家則認為端看自己平時的飲食習慣,如果無法割捨碳水化合物,那就選擇在早餐時吃,如果習慣低碳飲食,那吃蛋白質食物較好。減肥方式花招百出,但小紅書上的「萬能瘦身公式」卻始終保持很高的討論度,關鍵就在於它的洗腦口訣「早吃碳水、午吃蛋白、晚吃維生素」,也就是選擇在早餐時吃碳水化合物食物,讓身體有充裕的時間代謝,比較不會囤積脂肪,而碳水化合物最好選擇原形食物,例如玉米、地瓜,或是全麥麵包、燕麥等,同時副有纖維質。午餐則以蛋白質食物為主,且份量建議是三餐中最多的,例如雞蛋、豆類、海鮮、肉類都是不錯的選擇,不只可以補充能量,同時優質蛋白質會增加血液中酪氨酸,可以保持頭腦的清晰度,相反來說,如果攝取較多碳水化合物,由於血糖飆升,再加上忙了一早上後的疲憊,很容易陷入昏昏欲睡的狀態。晚餐時已經快到就寢時間,所以吃過多食物容易增加身體負擔,建議吃富含維生素的蔬菜,可多吃十字花科類的蔬菜如花椰菜、羽衣甘藍等,熱量低又能抗氧化。但小紅書上則有另一個減肥方式強調早餐不吃碳水化合物,名為「一餐半減肥法」,這套減肥方式原理出自「血糖波動大的人越容易餓」,當空腹一整晚從睡眠中醒來,早餐第一餐若吃碳水化合物食物,很容易因血糖動盪而迅速感到飢餓,導致午餐吃更多,因此呼籲早餐避免吃碳水化合物,或是考慮不吃早餐,每周挑一天正常吃午餐或晚餐,吃飽但不吃撐,另一餐就吃半餐,稍微墊個胃,讓自己不感覺到餓即可,例如兩顆茶葉蛋或一小盤雞肉沙拉,小紅書網友實測後,一周就瘦了2公斤。海鮮、豆類食物等優質蛋白質,不但有助於肌肉養成,也有飽足感,很適合作為減肥期間的食物。(圖/CTWANT資料照)營養師程涵宇表示,「萬能瘦身公式」、「一餐半減肥法」的減肥方式都可行,雖然兩者建議的早餐內容不同,但相同的都是不建議吃精緻碳水化合物如蘿蔔糕等,但如果一定要吃這類食物,最好的進食時間點就是早餐,其他飲食則要盡量兼顧均衡與天然。營養師Ricky則認為,吃不吃早餐因人而異,但如果要吃,建議吃蛋白質、纖維類食物當作早餐,不僅有飽足感,思考也會很清晰。程涵宇表示,擁有良好的飲食習慣,才能真正瘦得長久,例如「地中海飲食」、「低醣飲食」都相當推薦。地中海飲食是指每天全穀類、水果、蔬菜、豆類、天然辛香料、堅果等天然食物,同時攝取健康油脂,例如橄欖油、酪梨。此外,每星期吃兩次魚和海鮮、適量的乳製品、雞蛋、偶爾吃雞鴨鵝,較少吃紅肉和甜食。低醣飲食則是少吃精緻澱粉,改吃南瓜、地瓜這類優質碳水化合物,再掌握蔬菜比蛋白質多2倍的原則,就能吃得飽足又營養,同時又能循序漸進減重。
核廢水入海3/汙染恐持續!吃海鮮勿踩「2大地雷」 專家:半年內避開福島漁獲+「鍶-90」最糟恐永存體內
日本於8月24日開始排放含氚廢水入海,預計最快要到2051年才會排完所有的核廢水,整整28年,海洋生態將會發生什麼事?國際環保組織認為日本淨化核廢水的技術有瑕疵,將近7成的廢水都需要再處理,且不只含有氚,還包含碳-14、鍶-90和碘-129等輻射物,恐危害海洋食物鏈的根基,專家也建議未來若要吃海鮮,最好避開喝湯、魚骨,否則部分輻射物進入體內後,無法代謝恐危害健康。日本排放福島核電廢水入海,此舉引起許多國家恐慌,擔心海水中的放射物質,將造成海鮮等水產品的食安問題。日本政府表示核廢水在排放前已稀釋氚濃度在每公升1500貝克,遠低於國際標準,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也為其背書,但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質疑日本淨化核廢水的「多核種除去處理系統」(Advanced LiquidProcessing System,簡稱ALPS)技術失敗,其中約70%的水需要再次處理,也認為IAEA未能調查ALPS的運作,完全忽略了每隔10天就會產生約1000立方米的高度放射性燃料殘餘物,這些殘餘物每天都在持續污染地下水。由100家海洋科學機構組成的美國國家海洋實驗室協會也強調,日本核廢水的輻射風險尚未得到充分評估,除了氚之外,其中還有碳-14、鍶-90和碘-129,對食安、人體健康的風險仍不可知。綠色和平組織認為,日本排放這些含有放射性物質的廢水,根本就是蓄意污染海洋,放射性物質可能隨著海洋洋流傳播,並且會讓在海洋中長期遷徙的海洋生物(如浮游植物)長期攜帶,而浮游植物是所有海洋生物食物鏈的基礎,無疑是摧毀海洋生態。經過2年檢測,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認為日本核廢水安全無虞,但國際環保組織認為IAEA忽略放射性燃料殘餘物的汙染。(圖/東京電力公司提供)國立清華大學原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榮譽教授董傳中受訪時表示,日本政府雖然宣稱ALPS可以過濾掉氚和碳14以外的62種放射性物質,但實際上並不是百分之百徹底去除,而是將放射性濃度稀釋至符合日本法規為止,若不斷強調「氚水」等於核廢水,會讓大眾忽略其他對人體有害的放射性元素。舉例來說,核廢水中的另一個放射性物質「鍶90」,一旦進入人體後會累積在骨骼中,不容易代謝排出。董傳中說,食用福島地區的海產還是存在一定風險,如果可以選擇的話,建議至少半年內先避開來自福島的漁獲。若民眾真的無法割捨日本海鮮,董傳中建議至少避免食用海鮮生物的骨頭,例如魚骨、魚頭,因為像鍶90這類型的放射性物質,比較容易累積在骨骼中。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也認為,雖然目前科學證據顯示,日本所排放含氚的核廢水不會危害人體健康,但在沒有更多研究證實無害之前,民眾盡量少吃黑鮪魚、旗魚、鯊魚等魚類。一般來說,養殖魚會較為安全,但仍要避免使用大量含有抗生素或其他化學物質添加的養殖魚類,所以建議選擇合格業者較有保障。食藥署也提醒,對於嗜吃魚類的民眾,建議「多樣化選擇」飲食,例如今天吃石斑魚,明天吃鯛魚,後天吃海鱺等方式,避免長期、高頻率食用同一魚種。另外,若選擇減少食用海鮮,也可多吃豆類食物取代,同樣富含優質蛋白質。另外,由於氚為水溶性,所以最好不要喝海鮮湯或魚湯。營養師程涵宇說,氚可直接或間接誘發多種生物效應,包括DNA鏈斷裂、細胞壞死或凋亡,所以建議多吃抗氧化食物來修復DNA損傷,包括藍莓、葡萄等富含多酚的食物,或柑橘沙拉這類維生素E、維生素C的組合,既能有效保護細胞膜,又能增強細胞的抗輻射能力。
上泌尿道結石復發當心是「副甲狀腺亢進」所致! 這樣做降低發生率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根據臺灣2013年的研究發現(1 J Urol. 2013 Jun;189(6):2158-63.),上泌尿道結石的盛行率高達7.4%,其中男性9%,女性5.8%,並隨著年齡而增加,最常見於60至69歲。上泌尿道結石一年內及五年內復發機率為6.12%及34.71%。上泌尿道結石 形成原因多樣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李高漢說明,上泌尿道結石的成因的影響因素很多包括遺傳、年齡性別、職業、飲食習慣等,因此建議上泌尿道結石病人如沒有限制喝水量的情況下,每天可攝取2至3公升的水分,以增加尿量來稀釋尿中形成結石物質的濃度,減少結石晶體沉積,也有利結石排出。另外,適量補充高纖維食品及定時規律的運動避免發胖,更可降低結石復發機率。4種不同結石應調整生活型態 可降低復發機率李高漢主治醫師指出,飲食上的調整以維持營養的綜合平衡也很重要,根據病人的結石種類調整飲食。1、草酸鈣結石病人:應該少吃草酸含量高的蔬菜(如:菠菜、芹菜、茄子、青椒、豆類等),少喝生啤酒、咖啡、紅茶、可可、阿華田及巧克力。2、尿酸結石病人:應減少嘌呤攝取如動物內臟、豆類食物、海鮮、紅肉、酒精飲品等高嘌呤食物。3、磷酸鈣結石病人:應避免碳酸飲料、高磷酸食物如酵母、小麥胚芽、蝦、香菇、全穀類、麥片、內臟、蛋黃、牛奶、豆類、堅果類等。4、感染性結石病人:除了要使用抗生素治療之外,也需要將結石清除乾淨。高風險上泌尿道結石族群 反覆復發恐傷腎李高漢主治醫師提及,對於高風險上泌尿道結石病人(如:兒童泌尿道結石、反覆泌尿道結石發作病人、感染結石、孤立腎),為了避免上泌尿道結石反覆復發影響腎臟功能,可進行24小時的尿液代謝檢查及抽血檢查,以了解結石的成因,然後根據病人的狀況給予藥物及飲食上的建議。值得注意的是,含鈣結石常見的代謝異常為高尿鈣(hypercalciuria),因此還需要進一步檢查是否同時有高血鈣,如果也有高血鈣就有可能是副甲狀腺亢進引起的。
五毒月解方3/吃對食物自帶排毒武功 4大飲食秘訣保護肝臟
五毒月養生的重點在於排濕熱,也就是排毒,以科學觀點來看,肝臟是人體重要的排毒器官,營養師建議掌握4大飲食秘訣提升解毒力,包括「多吃菜降低肝癌風險」、「薑黃護肝抗發炎」、「豆類調整肝指數」、「好油抗脂肪肝」,只要吃對好食物,就能自帶排毒武功!台灣近年時常在進口食品中查驗出一級致癌物「環氧乙烷」,包含冰淇淋、農心泡麵、東南亞泡麵、甚至胡椒粉都有驗出,營養師程涵宇表示,身處在危機四伏的環境中,除了避免攝取有毒物質之外,日常飲食若能顧好肝臟健康,就能防範於未然。「肝臟是身體最大的解毒工廠,也負責調節新陳代謝和分泌,肝臟能夠把藥物、致癌物、食品添加物、環境汙染物等原來不屬於身體組成成分的外來物質轉化為無毒。」程涵宇建議掌握4大飲食原則,第一是「多吃菜,降低肝癌風險」。「研究顯示,每天多吃100公克的蔬菜,肝癌風險就降低8%;另外,抗氧化也是一大重點,包括生大蒜、咖啡、綠茶也都具有預防肝癌的作用。」不過,若有胃食道逆流則要特別當心,上述食物可能會讓病況更惡化,食用需適量或先諮詢醫師。好油脂可降低脂肪肝風險,例如鮭魚就含有豐富的Omega-3,能降低三酸甘油酯、保護心血管。(圖/CTWANT資料照)第二是「薑黃護肝抗發炎」,程涵宇說,薑黃可降低脂肪肝風險,同時預防肝臟發炎;其他如人蔘具有抗氧化特性,所以能減少病毒、毒素和酒精造成的肝臟損害;另外巧克力中的可可多酚能夠減少自由基,所以有助脂肪肝患者增加抗氧化活性,但胃食道逆流者不適合多吃。第三是「豆類調整肝指數」,豆類食物例如黃豆、鷹嘴豆,含有複合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膳食纖維和礦物質,多吃豆類搭配低熱量飲食幫助降肝指數,只要每天喝一杯無糖豆漿就能做到;其他如生薑、益生元也可調降肝指數,程涵宇補充,益生元纖維是一組不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大多存在於大蒜、蘆筍、韭菜、菊苣根和洋蔥中。第四是「好油抗脂肪肝」,程涵宇解釋,例如特級初榨橄欖油(EVOO)可減少脂肪肝、肝細胞腫脹、纖維化和防止脂肪過氧化;而魚類如鮭魚中所含的Omega-3也能改善脂肪肝。「除了要多吃上述4大類飲食,也要避免喝含糖飲料,以免增加脂肪肝風險;同時減少攝取飽和脂肪如肥肉、奶油、紅肉與香腸等加工肉、反式脂肪,才能降低脂肪肝風險。」程涵宇還提醒,不管是哪種酒都要少喝,因為90%的酒精要經過肝臟代謝,所以戒酒才是健康之道。
冷瘦身1/抗性澱粉助攻!名嘴減重20公斤 專家最推薦「這3類食物」
夏天除了需要消暑氣,許多人更希望能瘦身展現好身材,而吃「冷食」就可同時一舉兩得,名嘴王瑞玲就靠著吃冷飯、控制熱量,短短2個月就瘦下20公斤,專家表示,冷飯所含的抗性澱粉有助瘦身,最推薦本身就是抗性澱粉的豆類、全穀類食物,以及冷藏後抗性澱粉大幅增加的冰地瓜,但光靠抗性澱粉難以減重,建議還是搭配飲食調整與運動。名嘴王瑞玲日前公布自己的瘦身成果,體重從70公斤降至50公斤,她表示吃冷飯幫了大忙,一餐通常吃2個冷的御飯糰,或直接吃冷飯,同時每口飯咀嚼30下、只吃7分飽、晚上7點半後不吃東西、一天喝水2000CC,這些努力讓她成功剷肉20公斤。營養師程涵宇表示,澱粉是由直鏈澱粉跟支鏈澱粉所組成,只是比例不一樣,其中只有直鏈澱粉能夠變成抗性澱粉,而抗性澱粉是一種不會在小腸中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與一般澱粉相比,抗性澱粉具有多種健康益處和更少的熱量。所有的澱粉類食物都含有抗性澱粉與一般澱粉,只是比例多與少、品質優與劣的差別。程涵宇說,富含抗性澱粉的食物大約分為5類。「第一類是本來就比較難消化的澱粉,像是豆類、全穀類本身就是抗性澱粉;第二類多是還沒熟透的食物,例如生香蕉、生馬鈴薯。」地瓜、馬鈴薯煮熟後冷藏便會增加抗性澱粉的含量,不僅熱量降低、也會更有飽足感。(圖/123RF)第三類是烹調後放涼的澱粉類食物,如地瓜、馬鈴薯,條件是接近冷藏溫度 (4~5°C) 且水分含量充足的情況下形成。其他第四、五類都是人為加入比較難消化的澱粉,通過酯化、磷酸化或高直鏈澱粉複合物做成的加工抗性澱粉,較不推薦使用。營養師夏子雯表示,抗性澱粉(Resistant Starch, RS),多加了「抗性」就代表是抵抗小腸的消化,它是不能被健康人體的小腸所消化、吸收、利用,但在大腸可做為益生菌的食物來源。根據歐洲一項研究指出,若以抗性澱粉取代一般澱粉,消化率會降低42%,因此能大幅減少熱量攝取。程涵宇補充,正因為抗性澱粉難以消化,所以可降低餐後血糖,有利於血糖控制、增加飽足感,這也是能夠幫助瘦身的一大重點。營養師程涵宇建議攝取天然來源的抗性澱粉,例如全穀類、豆類食物就是很好的選擇。(圖/程涵宇提供)「最推薦的抗性澱粉,當然是豆類、全穀類食物,因為它們本身就富含抗性澱粉,每100公克的燕麥、大麥含有3.6公克的抗性澱粉,而豆類的抗性澱粉更高,每100公克就有5公克。」更重要的是,豆類、全穀類還含有維生素、礦物質多種營養。程涵宇建議將生活中一半的全穀根莖類食物都換成天然的全穀物,可以進一步提高抗性澱粉攝取量。例如用2片全麥麵包(62 克)代替2片白麵包(57 克),如此將使抗性澱粉增加0.5公克。除了豆類、全穀類食物之外,夏子雯認為冰地瓜是最推薦的抗性澱粉來源。「很多澱粉類食物冷藏後都能增加抗性澱粉含量,但我認為冰地瓜吃起來口感比較好,而且地瓜本身就屬於升糖指數較低的食物,吃下肚後相對於白飯、血糖波動會比較穩定,冷藏過後的冰地瓜,升糖指數比熱地瓜更降低。」雖然抗性澱粉的確能減少熱量攝取,但夏子雯認為還不足以達到瘦身目的,頂多只能算輔助。「因為抗性澱粉畢竟還是碳水化合物,吃太多熱量還是會超標,建議飲食均衡,同時搭配運動,才能健康瘦身。」夏子雯說。
冷瘦身2/隔夜飯助減重又抗癌? 「抗性澱粉激增2.5倍」是關鍵
所有的澱粉類食物冷藏後都會使抗性澱粉增加,由於難以消化,因此具有瘦身效果,國際期刊《亞太臨床營養學雜誌》也指出,煮熟的米飯冷藏24小時後再加熱,此時的抗性澱粉會大幅增加2.5倍,更有助於減少熱量攝取。不只如此,國際醫學期刊《癌症預防研究》也指出,抗性澱粉還可預防食道癌、胃癌、胰臟癌等消化道癌症。但專家也提醒,食物冷藏會有細菌滋生的疑慮,建議還是要多加小心。澱粉類食物烹調後質地會變得柔軟粘稠,人體的消化酶也會較容易消化它們了,這個過程的稱為「糊化」(gelatinization),但是冷藏過後,一部分已經糊化的澱粉就又回到生澱粉的狀態,不容易被人體所消化,這個過程稱為「老化回生」(retrogradation),這一小部分的生澱粉便是所謂的抗性澱粉。營養師程涵宇說,包括冰地瓜、壽司飯、馬鈴薯泥都是上述類型的抗性澱粉,「根據《亞太臨床營養學雜誌》、《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指出,煮熟馬鈴薯冷藏一整晚後,抗性澱粉會增加3倍;煮熟後冷藏24小時後再加熱的飯,抗性澱粉是剛煮好飯的2.5倍。」全穀類、豆類食物本身就擁有極豐富的抗性澱粉,不僅能減少熱量攝取,還能促進整體健康。(圖/123RF)但並非所有澱粉食物冷藏後吃,都能攝取到好的抗性澱粉,例如放冷的炸薯條、冷藏PIZZA、冰的含糖綠豆沙飲料,這些澱粉類食物因為額外添加了油、糖,所以就算含有抗性澱粉也無助於減重。另外,含水量也是一大重點,如果澱粉類食物本身的含水量過高,冷藏後「老化回生」的效果不好,就無法增加抗性澱粉,例如米飯冷藏後可以產生更多的抗性澱粉頗多,但含水量較多的粥冷藏後就無法讓抗性澱粉再增加。如果能吃到又好又多的抗性澱粉,可能還具有預防癌症的效果,營養師夏子雯說,「由於抗性澱粉會在大腸中發酵,所以能為腸道提供益生菌的食物來源,因此可降低大腸癌的風險。」營養師夏子雯表示,想要靠抗性澱粉達到瘦身目的並不容易,建議搭配飲食調整、運動,才能健康減重。夏(圖/夏子雯提供)國際醫學期刊《癌症預防研究》也指出,一項追蹤20年的研究顯示,抗性澱粉可預防食道癌、胃癌、膽道癌、胰臟癌及十二指腸癌等消化道癌症,就連其他癌症也都有60%的預防率。程涵宇說,這或許與抗性澱粉改變膽酸的細菌代謝有關,研究也顯示,若一天能攝取15~20公克的抗性澱粉,就有助於提升健康,建議多攝取全穀類、豆類食物這類天然抗性澱粉食物,取代原本的精緻澱粉,效果會更好。不過,夏子雯提醒,由於食物冷藏、加熱都有其衛生上的風險,因此建議民眾選擇冷食時仍要小心,尤其夏天氣溫較高,更容易因滋生微生物、細菌而導致食物中毒,從冰箱中取出的食物千萬不要放置室溫過久才吃。
85歲李家同罹「攝護腺癌」 熟男當心7大高風險因子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85歲作家、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李家同近期確診「攝護腺癌」,引起外界關注。高雄市立聯合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翁偉哲表示,攝護腺癌早期難有症狀,直接原因不明,一般推斷與年齡、家族史、吸菸等7大因素相關,建議50歲以上男性每年定期抽血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李家同在臉書指出,日前他做了一次攝護腺切片檢查,醫生告知他的確有攝護腺癌,至於癌細胞是否已經擴散,要看以後的檢查才知道。自己目前沒有任何不舒服之處,任何的治療要根據未來的檢查結果而定。翁偉哲說明,隨著社會高齡發展,攝護腺癌已悄悄成為全世界男性第2常見的癌症,在台灣是男性癌症發生率第5位、男性癌症死因第7位。相較於歐美國家,台灣攝護腺癌之發生率和死亡率都較低,發生率為美國的1/8、死亡率則為1/2,但整體來說,攝護腺癌發生率、死亡率持續上升是不爭的事實。慶幸的是,攝護腺癌是進展緩慢的癌症,但民眾也不能掉以輕心,有必要針對攝護腺癌的危險因子加以瞭解並減少發生的可能。攝護腺迄今仍是個神祕的器官,目前所知,攝護腺於青春期時經睪固酮的刺激與隨著年齡增長會日益肥大,到50歲以後逐漸出現排尿困擾,如夜尿、頻尿等。攝護腺癌早期症狀與攝護腺肥大類似,常被病人忽略,所以往往到了末期癌症轉移才被發現,臨床上建議50歲以上男性最好每年定期抽血檢查攝護腺特異抗原(PSA),若有任何異狀能盡早發現。攝護腺癌10大高風險因子1年齡攝護腺癌與年齡的關係非常密切,美國40歲以下男性發生機率很低,但45歲以上發生率大幅上升,65至74歲被診斷率最高,因為許多早、中期攝護腺癌症狀不明顯,常被忽視,建議中高齡者每年定期進行檢查攝護腺。2家族史父母親任一方家族中如果有人曾罹患攝護腺癌,尤其是在65歲前發病的一等親,攝護腺癌發生率則會明顯增加。3種族攝護腺癌發生於黑種人機率較高,儘管黃種人發生率相對比黑種人、白種人低,但近年研究顯示發生率有明顯上升趨勢,仍須多加留意。4吸菸吸菸對於許多癌症的發生、進展都有明顯影響,在攝護腺癌同樣也是,雖然原因至今未明,但沒抽菸者或已戒菸者,無論轉移、癌死亡率等都比持續抽菸者明顯較低。5運動習慣研究顯示年齡大於65歲長者,若每週積極運動達3小時以上,惡性攝護腺癌發生機率會明顯較低。6食物大豆、黃豆等富含植物雌激素如大豆異黃酮,雌激素被認為可降低睪固酮、減少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飲食習慣上,亞洲人較常食用豆類食物,故有此推論與較低攝護腺癌罹患率有關。常食用某些食物可能與攝護腺癌風險有關,如下表所示:易增加罹患攝護腺癌風險的食物:紅肉、乳製品、油炸類可降低罹患攝護腺癌風險的食物:十字花科蔬菜(如白花椰菜、綠花椰菜等)、番茄等7其他因素肥胖:儘管肥胖與攝護腺癌發生率存有爭論,但肥胖者發生率會稍高一些,而復發率、死亡率也與肥胖程度成正比。環境因素:日常生活接觸塑膠、樹脂中含有雙酚A,對攝護腺幹細胞有明顯的雌激素作用,早年的接觸可能會提高攝護腺癌發生率。曾患陰道滴蟲感染者:有較高的攝護腺癌發生率,而且在病理高惡性度的攝護腺癌中更明顯,建議安全性行為並使用保險套,以減少陰道滴蟲感染。至於許多民眾擔心,照X光的輻射劑量是否與攝護腺癌風險有關?翁偉哲表示,以目前研究顯示,放射線治療直腸癌後,罹患攝護腺癌機率並未升高。儘管攝護腺癌發生的許多機轉目前雖然還不清楚,但懂得趨吉避凶還是最重要的,如有任何疑問或症狀,建議盡早就醫諮詢與診斷,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才是疾病預防與維護健康的不二法門。
連假鬧肥災2/愈壓抑愈想吃!36歲女辛苦斷食卻變胖 專家教2招自然瘦
「52輕斷食」、「168斷食」相當受歡迎,但也有專家認為過度壓抑反而會造成情緒性暴食,就有一位36歲女性進行168斷食法2周後,反而變胖1公斤,而且還造成便秘,專家建議用餐前喝無糖豆漿、多攝取植物性蛋白,漸進式讓身體回復到年前的食量與狀況,就能自然瘦回去。「其實斷食是很辛苦的,所以不適合所有人!」晨光營養諮詢專科院長趙函穎營養師說,曾有一位42歲的門診女性案例,由於過年時聚餐太多,結果讓她體重大增6公斤,大受打擊的她決心斷食,沒想到胃痛、手腳無力、心情低落的反效果接連出現,痛苦挨餓3天後卻連1公斤都沒少。另一種例子則是愈壓抑愈想吃,趙函穎說,曾有一位36歲女性嘗試168斷食,結果2周後竟然反而胖了1公斤,而且便祕整整一周!原來這位女性一到進食時間,就會補償心態似的狂吃,珍珠奶茶、炸雞都不忌口,為了趕在晚上8點禁食時間之前吃完,吃飯速度變得更快,還曾經一口氣吃下2個便當。趙函穎認為,過年吃太多年糕、油飯、鳳梨酥以及勾芡的湯類,這些精緻澱粉若攝取過量,血液中的血糖濃度會快速上升,進而使胰島素大量分泌、糖分轉化成體脂累積。許多國外臨床研究發現,經常吃精緻加工食物,也會因為胰島素的關係讓人體容易產生飢餓感、想不斷地吃,當身體習慣大魚大肉的飲食,要再回歸到年前狀態,對於生理、心理都是挑戰。趙函穎建議採取「漸進式」做法,讓身體慢慢回到正軌,找回原本的食量和健康。首先可以在用餐前先喝無糖豆漿,其中所含的膳食纖維既有飽足感,又可避免吃過多餐點。其次,建議以植物性蛋白質與白肉取代紅肉,例如以豆類食物、魚肉來取代牛、豬肉。趙函穎說,植物性蛋白質除了熱量較低,且含多元植化素,在提升飽足感的同時也減輕身體負擔。「英國研究顯示,優質蛋白質食物可以讓之後的身體燃脂效果更顯著,例如雞胸肉、魚肉、毛豆、豆漿都很好。」小火鍋是外食族減重的好選擇,但建議避免吃精緻澱粉如麵、飯,同時沾醬也要避免熱量較高的沙茶醬。(圖/報系資料庫)若是外食,趙函穎認為火鍋是減重的好幫手,以她自己最近吃的小火鍋為例,她的主餐選擇蛤蠣、魚片、蚵仔、低脂肉片,另外加入大量蔬菜,不加丸子等加工食品,也不吃飯、麵、冬粉或王子麵,避免攝取精緻澱粉。至於沾醬,則是蔥花、醬油、蘿蔔泥、生辣椒,避免熱量極高的沙茶醬。除此之外,進食的順序也很重要,趙函穎建議先吃蔬菜、海鮮,最後再吃肉,如此可以增加飽足感,避免攝取過多油脂。另外,只要掌握蔬菜比蛋白質多2倍的原則,改吃南瓜、地瓜這類優質碳水化合物,少吃麵、飯這類精緻醣分,就能吃得飽足又營養,不需要計算卡路里,也能循序漸進減重。
抗通膨精準吃2/「貴又沒營養」地雷外食前三名出爐 漢堡更健康?專家揭原因
外食費愈來愈驚人,許多民眾甚至一天只吃兩餐來省錢,專家建議更要「精準吃」,因此最推薦菜色多元化的自助餐,認為營養均衡又經濟實惠,而貴鬆鬆又難以營養均衡的外食地雷前三名分別是港點、義大利麵、披薩,而漢堡竟然比前三名更健康,因為它至少還會有一片生菜或番茄。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公布1月最新資料,菜價飆升28.25%,創下17個月以來最高紀錄,蛋類及肉類受飼養成本提高影響,價格分別漲升15.74%及5.72%,調理食品、水產品、乳類等都貴了4%以上。因此最近不少餐飲業者紛紛調升價格,包括鬍鬚張、八方雲集、迷克夏等,以鬍鬚張的招牌便當為例,2017年時僅85元,如今已漲到100元,就連豬腳便當,也從115變130元。外食費愈來愈驚人,一位網友在PTT發文詢問「有人一天三餐改成兩餐嗎?」原PO說自己三餐都得外食,以前都規定一天只能花多少餐費,但現在外食費愈來愈貴,「一天三餐一定無法達標,只能無奈每天少吃一餐。」貼文一出,許網友都表示有同樣想法,所以大多選擇不吃早餐,改吃午晚餐就好。另外也有網友表示,自從物價上漲之後,就不再買手搖飲料,而是改買茶包自己沖泡,而雞排也是許多網友點名「戒吃」的品項,以知名的派克雞排為例,一片就要80元,幾乎快等於一個便當的價錢。程涵宇營養師表示,外食族如果想吃義大利麵又兼顧多元營養,建議再加點生菜沙拉,但價格恐怕就會超出預算。(圖/CTWANT合成)飲料、點心可以省下來,但正餐一定得吃,如果無法自己下廚,必須餐餐外食,營養師程涵宇提醒要避開昂貴又營養價值低的外食地雷,其中前三名分別是港點、義大利麵、披薩,因為它們的營養價值過於單一,且價格並不便宜。「港點量少價高,而且大多是澱粉,如果想獲得較均衡的營養,就必須點超多道,預算很容易爆表!若以省錢兼顧營養為考量,CP值最低。」程涵宇說,至於義大利麵,雖然屬於低GI(低升糖指數)的澱粉類食物,但外食多是奶醬茄汁,熱量高且幾乎沒有蔬菜,若要吃蛋白質食物就必須點海鮮或雞肉口味,價位又偏高,所以排名第二。第三名是披薩,程涵宇認為油脂含量較高,點一份海鮮或雞肉口味可以多人分吃,分攤費用之後價格尚能接受,但建議搭配沙拉增加蔬菜量,同時避免喝含糖飲料,這樣營養會比較均衡。許多人第一印象認為最不營養的漢堡,程涵宇反而覺得相較之下比前三名都健康。「一個漢堡就可以吃到肉跟菜,以營養素均衡度來說尚可,又方便也能省到荷包,但速食類可能鈉含量較高,所以還是不能天天吃,而且也要避免含糖飲料。」外食又想吃得健康、省錢,程涵宇建議早餐可喝市售的燕麥牛奶、午晚餐則選擇營養均衡、多樣化的外食餐廳,例如學校內或學校附近的自助餐,或是一些政府部門的員工餐廳,都能吃到各式各樣的蔬菜、豆類食物、魚類海鮮,經濟實惠又能補充一天所需的營養素。
疫情拖累!醫示警「大腸癌人數恐暴增」 8症狀8飲食預防一次看
國健署今天公布最新十大癌症,大腸癌連續15年奪冠,而隨著疫情影響健檢、就醫檢查的意願,醫師預估大腸直腸癌新確診人數可能在2023年出現彈跳式大幅度成長。新冠肺炎席捲全球三年,台灣所有醫療院所都曾面臨群聚感染恐懼,讓許多民眾減少出入醫院頻率,即便身體發生異常,也不願意檢查原因,不自覺讓疾病逐漸惡化;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院長楊純豪教授表示,根據2016至201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近四年大腸直腸癌確診人數都呈現上升趨勢,但由2016至2020年健保署門診資料、住院資料結合重大傷病檔分析,疫情肆虐的2020年數字卻呈現下滑,推斷與篩檢人數減少有關,預計疫情趨緩與政策放寬後,大腸直腸癌新確診人數可能在2023年出現彈跳式大幅度成長。臺北榮總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黃聖捷醫師指出,大腸直腸癌治療方式不斷進步,不論治癒率與存活期都持續顯著提升,病患如果能及早發現,前三期治癒率平均能達7成左右,即便第四期腫瘤轉移,仍然有機會藉著化療配合標靶藥物,在多專科合作下切除腫瘤;黃聖捷醫師強調,當身體出現疑似症狀時,應立刻安排檢查,縱使罹癌,勇敢面對都能有良好的治療成果。黃聖捷醫師分享診間一名60歲李姓個案,突然發現自己排變習慣改變,時常才上完廁所不久就又想要蹲馬桶,某次看到糞便上有血絲,立即就醫檢查確診為大腸直腸癌第四期,腫瘤轉移可以說像滿天星,剛開始化療配合標靶藥物治療時,病情沒有惡化,但也沒有好轉,與病人溝通後決定將可用化療與標靶藥物全部用上,腫瘤竟然有縮小跡象,經評估能以手術移除,術後癌細胞已在化療與標靶藥物治療下獲得穩定控制,個案四年多來也沒有復發跡象。新冠疫情持續降溫,民眾對於前往醫院的恐懼也隨之褪去,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提醒,疫情期間如果曾經有腹脹腹痛、血便帶有黏液、明顯排便習慣改變、經常性腹瀉或便秘、大便變細小、重量減輕、貧血、可觸摸到腫塊等8大症狀,千萬不要猶豫立刻前往醫院檢查,即便確診晚期大腸直腸癌,能以手術治療都能有很高的治癒率;哪怕無法手術,在化療與多線標靶藥物接力治療下,整體存活期中位數可達約3年(35.97個月),相較未使用標靶藥物高出7.5倍,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可以讓病情在當下獲得控制,擁有最好的治療成果,讓人生重拾未來希望。此外,《美國醫學期刊》的網路線上論文中,一項分析45篇回溯性研究的報告,共調查超過1千萬人以上,因此可參考價值頗高。這項分析還發現8種飲食習慣和較低的結直腸癌發病率有關,包括維持健康飲食習慣、採取地中海飲食、採取全素食飲食、採取半素食飲食、採取全穀物飲食、大量攝食豆類食物、多喝牛奶補充如鈣、鋅、鎂等微量元素和營養素,採取這些飲食習慣者,結直腸癌的發生率明顯降低。
清明養生1/百病齊發!中醫門診量暴增5成 4原則顧好「一整年健康」
清明節即將到來,春寒料峭、天氣多變,這樣的轉變也反應在身體健康上,鄒瑋倫中醫師表示,近來求診患者就暴增5成以上,而且是「舊疾復發、百病齊發」!如果不加以調養,恐怕影響一整年健康。「中醫認為『風為百病之長』,主要是因為風是流動的,非常容易一日數變,而春天尤其多風,所以特別容易生病。」鄒瑋倫說,尤其到了清明時節,氣溫、氣壓、濕度的變化都相當大,臨床上許多患者都因此舊疾復發,例如多年以前罹患的五十肩,如今又開始感到不適。不只如此,各式各樣的疾病也都同時爆發!「包括心血管、氣喘、鼻過敏、皮膚過敏、汗皰疹、胃潰瘍等,就連我自己偏頭痛的老毛病也發作了!」鄒瑋倫說,大多數疾病都和溫差過大有關,其中比較特別的是胃潰瘍。春天由於氣溫忽冷忽熱,容易讓人體的內分泌系統紊亂,所以很容易導致胃食道逆流、脹氣等,「幾千年前的《黃帝內經》就告訴我們,『胃不和則臥不安』意指胃不舒服就會影響夜間的睡眠,但睡不好又會讓胃食道逆流更嚴重,因此造成惡性循環。」鄒瑋倫說。鄒瑋倫中醫師表示,近來氣溫、氣流、濕度都改變很大,因此容易引發各種疾病,可說是「百病齊發」。(圖/CTWANT資料室)清明是一年中的第五個節氣,蘊含「天清地明」之意,除了具有緬懷先人、掃墓祭祖的含義,也是一年之中養生保健的重要時期。鄒瑋倫建議掌握以下4原則調養身體健康。1.注意保暖「春天後母面」指的是春天氣候多變化且不穩定,人體內的氣血運行也隨之起伏,尤其清明時節多雨潮濕,有時氣溫會突然驟降,外出掃墓踏青時最好隨時準備一件輕薄外套、圍巾、口罩等,及時增減衣物,以免風寒入侵,否則容易感冒,甚至引發心血管疾病。2.溫陽養肝清明時,人體陽氣逐漸上升,新陳代謝也變得旺盛,根據中醫理論,春應「肝而養生」,飲食要滋陰養肝為主,烹調食物以清淡為宜,補益脾胃之氣。俗話說「春芽夏瓜」,所以豆芽菜是不錯的選擇,也可多吃菠菜、芥藍、蘆筍,少吃寒涼食物避免傷陽氣。3.多吃豆類食物春天是許多豆類食物的盛產季節,可多吃「蛋白質豆」如黑豆、黃豆;或是「蔬菜豆」如四季豆、荷蘭豆,不僅能補充蛋白質、纖維質,也含有豐富維生素C,具有護膚效果,可以降低皮膚過敏的機率。4.喝花茶調理俗話說「春飲花茶、夏飲綠茶」,清明前後可喝花茶調養身體,茉莉花、薄荷、薰衣草茶有助於心情放鬆;玫瑰花茶能疏肝理氣;菊花茶可清風熱、降血壓,也能緩解頭痛、眼睛不適。俗話說「春芽夏瓜」,豆芽菜含有維生素C、纖維,很適合清明時節食用。(圖/123RF)
【塑毒致不孕2】吃下肚最要命 加工品果汁有疑慮
環境中的塑化劑無所不在,毒物專家招名威建議,平時應避免食物接觸PVC產品,舉例來說,目前市面上仍有部分保鮮膜是PVC材質,為了健康,建議多花一些錢購買PE材質較好。另一個重點是勤加洗手,而且務必使用肥皂。「因為塑化劑屬於脂溶性,肥皂才能洗去塑化劑,清水則沒辦法。」招名威提醒,尤其是用餐前務必洗手,才能降低吃下塑化劑的風險。顏宗海醫師說,大多數塑化劑都可以在2、3天內排出體外,但前提是先中止「毒害」。(圖/報系資料庫)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補充,其實大多數塑化劑都可以在2~3天內排出體外,「根據動物實驗,就算吃下超標塑化劑,只要停止接觸3個月,體內便檢驗不出塑化劑。」因此首當之務就是先中止塑毒危害。「塑化劑喜歡脂肪,所以少吃高油脂食物就能降低疑慮,而紅肉較白肉多20%油脂,因此多吃白肉較健康,其他如動物內臟也易沉積塑化劑,也要避免。」另外,研究證實加工食品如包裝果汁,長期攝取也會累積塑化劑。減少攝取塑化劑後,再想辦法增加身體代謝能力。「多喝水、多吃高纖維食物幫助排毒,再吃大量蔬果提升抗氧化力,去緩解過氧化的塑毒。」顏宗海也建議女性多吃大豆類食物,例如黃豆、毛豆。「因為塑化劑有類似雌激素的作用,而研究發現大豆類食物可以預防乳癌、子宮內膜癌、性早熟。」招名威教授提醒,塑化劑可能導致不孕,未來恐成為國安問題。(圖/招名威教授提供)招名威說,其實塑化劑存在世上已經很長一段時間,但近年來國際普遍開始重視這個議題,主要是發現塑毒與少子化之間非常相關。顏宗海也提醒,想要真正預防塑毒,最終還是仰賴父母陪伴孩子健康的飲食,先從少吃高脂、加工食物做起。遠離塑毒 8絕招1. 依指示使用檢驗合格塑膠商品2. 少吃高脂肪、內臟類、加工包裝食品3. 避免食物接觸PVC材質商品4. 不將玩具、PVC製品放入嘴巴5. 用餐前以肥皂洗手6. 多喝水、多吃高纖食物幫助代謝7. 抗氧化食物如各式蔬果,可緩解塑化劑毒素8. 女性多吃大豆類食物,降低雌激素相關治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