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恆毅
」凱米過後突一片白 珊瑚白化擴及澎湖吉貝嶼
地球暖化,海洋高溫拉警報,全球各地紛傳珊瑚白化災情,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4月中旬指出,從2023年2月起,全球已超過54個國家與地區確定發生珊瑚白化,且擴及大西洋、太平洋跟印度洋,澎湖吉貝嶼在歷經凱米颱風過後,潮間帶軸孔珊瑚也是突然一片白化。珊瑚礁是維持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生態系統,也是許多國家的觀光資源,珊瑚提供共生藻光合作用所需的物質及提供保護,共生藻提供珊瑚養分,彼此為互利共生。珊瑚白化便是珊瑚共生體對於逆境的生理反應,雖還不等於珊瑚死亡,但當持續接觸高溫等逆境,珊瑚共生體超過生理極限,就會陸續死亡。農業部水試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預計8月中與中研院團隊對澎湖南、北海與內海及東邊等幾處代表性地點調查,重新記錄珊瑚受影響區域及程度,屆時澎湖珊瑚白化狀況就能有較全面和具體量化數據。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主任謝恆毅指出,凱米颱風來襲前2周,連日海水持續高溫,讓澎湖海域好幾個測站水溫不分晝夜和漲退潮都罕見維持在攝氏30度以上,沒有回降的波動,那時就已經造成台灣其他地方不少海域珊瑚有白化現象,但澎湖或許得天獨厚,否則按照凱米颱風來襲前那幾周連續高溫,早就白化了。謝恆毅表示,凱米颱風過後水溫雖降了2度,吉貝嶼一帶的軸孔珊瑚有可能已在臨界狀態,經凱米擾動發生暫時性的白化,最好的狀況是在水溫回降後,珊瑚又重新跟共生藻建立共生關係,宿主珊瑚就可在最短時間恢復正常。
澎湖漁民釣獲50公斤大耳 釣線拉不動還以為「中地球」 這金額賣出
澎湖漁民19日一早和友人駕船出海在馬公港外海釣,意外釣獲1尾重達50公斤、俗稱大耳的中華馬加鰆。由於大耳的力道大到拉不動,漁民初還以為是「中地球」(魚鉤勾到礁岩),後來經一番混戰,才讓他釣上來,並以市價每公斤2000元賣出,意外發了小財。釣到這尾大耳的漁民阿勳,是昨日上午在馬公港外的四角嶼和雞籠嶼間延繩釣。在上午10至11時間,眼看都沒什麼動靜,正想要返航時,突然間見釣鉤一沉中餌了,但又拉不回來,起初還以為是「中地球」。阿勳說,但見釣線又一直出去,於是趕緊開船追,就這樣折騰了一陣子,等到釣線有鬆些回來,想說獵物大概也筋疲力盡了,才和朋友兩人一起拉回釣線,直到快露出水面時,赫見是條大魚身影,還以為是鯊魚,但後來看到頭尖尖的,才確認是比人高的大耳。阿勳指出,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使用巴隆和白帶魚等活魚作餌,沒想到就釣到這大魚,懷疑是因天氣壞才跑進來馬公港外礁石避風浪吃餌。不過,50公斤重的大耳還不算大。澎湖過去就有漁船捕獲重達74公斤的大耳紀錄,前年也有捕獲身長230公分、重量達77公斤的大耳紀錄。農業部水試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主任謝恆毅表示,大耳體長可達200公分以上、體重100多公斤。而在澎湖海域出現的鰆魚家族,依市價由高而低排列主要以「台灣馬加鰆」(俗稱「白北(腹)仔」)、「康氏馬加鰆」(俗稱「土魠」)和「中華馬加鰆」(俗稱「大耳」)為主,其中大耳之名由來,就是牠的兩側胸鰭大大圓圓的像是耳朵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