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心理師
」 黃宜靜 自殺 憂鬱症 家暴 性侵不願長大2/「網癮+自傷」孩子感覺不到幸福 醫:大腦混亂到變一個人
疫後社會回歸正常生活,青少年自殺率卻意外攀高,引起各領域專家關注。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資深主治醫師臧汝芬向CTWANT記者透露,研究顯示衝動性自傷行為大多合併網路成癮,當孩子躲進網路世界後便會陷入成癮的惡性循環,最終將導致大腦不可逆的損傷,「好多孩子大腦一片混亂,甚至連口味都變了,簡直成了另一個人!」小學生的小豪(化名)一聽到醫師建議爸媽控制他的網路時間,立刻大發脾氣、甚至在地上打滾。「網路成癮就是這麼可怕!」臧汝芬說,疫情後青少年自殺率持續上升,恐怕與網路過度使用相關,目前國中小學生的網路成癮盛行率約7~8%,而高中生甚至有近17%之研究。「研究顯示,衝動性自傷行為大多合併網路成癮,而些自傷行為頻繁、持續發生後,最終可能變成自殺。」美國一名14歲的少年賽澤迷戀生成式人工智慧(AI),賽澤每天會給聊天機器人發送數十條訊息,並獨自在房間裡與它交談好幾小時,賽澤的媽媽說,兒子曾對機器人多次表達自殺念頭,機器人還問賽澤是否已經定好了自殺計畫,賽澤說已經定了,但不確定能否成功,然後聊天機器人向他說,「這不能當成不去執行的理由」。最終賽澤走上不歸路,媽媽也對科技新創公司Character.AI和Google提告。美國14歲少年賽澤(左)在聊天機器人的鼓勵下輕生,賽澤的母親(右)因而將Character.AI和Google一狀告上法庭。(圖/翻攝自X)迷戀AI的賽澤患有憂鬱症,臧汝芬解釋,其他如過動兒、情緒障礙、亞斯的孩子也非常容易網路成癮,而且難以從成癮恢復正常。舉例來說,如果一個過動兒沒有接受治療,可能會在課業、人際關係上出狀況,進而遭受霸凌或排擠,一旦孩子開始拒學,睡眠作息變得不正常之後,大腦功能逐漸退化,生理也會受影響產生厭食等狀況,此時網路就像浮木一般,溺水的孩子只能緊抓不放,孤單促使他們在網路上尋求陪伴,很容易從此走上歧途。青少年經常使用網路就會成癮?臧汝芬說,通常伴隨「家庭壓力」與「父母情緒調節能力差」兩個因素。20年前,孩子不聽話時,父母可能會給予體罰,但隨著網路出現,親子關係大受影響,「現在很多家長自己也網路成癮,或是沒時間陪伴,所以會縱容孩子沉迷3C,認為只是小事。」她向記者分析,另一種類型就是父母情緒大爆發、孩子拼命反抗,於是全家吵得天翻地覆。「網路對孩子的成長助益不大!」臧汝芬認為,網路世代出生的孩子,雖然享受3C聲光刺激,幸福感卻持續下降,若要健康使用,必須控制時間、內容,每天必須在完成功課、家庭時間之後,才能再安排3C時間。台灣好鄰居協會調查發現,台灣兒童的「現在幸福感」越高,或是對自己的正面態度越好,自殺機率就越低。要如何提升兒童的幸福感?諮商心理師黃宜靜表示,親子之間的信任感很重要,當孩子感受到被信任、能對家庭、班級等群體貢獻自己的能力時,可以提升自我價值感,也能增加自信,幸福感就會上升。黃宜靜建議家長多給予孩子具體的鼓勵,讓孩子多看到自己的優點與潛能,也能對自己有正向的評價與肯定,當孩子認為「我自己是有價值的人」、「自己有很多優點」、「別人做得到的事情,我也可以做到」,那無聲墜落的憾事就會減少發生。◎如果您覺得痛苦、似乎沒有出路,您並不孤單,請撥打1925
不願長大1/孩童自殺死亡率創新高 小學生試圖輕生比例「比韓國高2倍」
「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了!」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資深主治醫師臧汝芬告訴CTWANT記者,外界認為11/25墜樓的14歲板橋女學生是因課業壓力而輕生,「但真的只是這樣嗎?或許連家人都不清楚,因為自殺往往有太多複雜的因素了。」同一個月,苗栗小五女童、桃園國三男生、北市國三女生同樣從高樓一躍而下。接二連三類似事件發生,震撼全國。CTWANT記者翻查官方及民間相關統計及調查資料,看到兩大警訊已「鈴聲大響」。首先是「自殺死亡率」及「自殺通報率」警訊。依衛福部今年6月公布的資訊,14歲以下、15至24歲自殺死亡率皆創下新高,2023年甚至雙雙創下新高;每10萬人口自殺死亡率,14歲以下從2014年的0.1人增至2023年的0.9人;15至24歲從2014年的5.1人增至2023年的10.9人。從自殺通報人次來看,14歲以下,從2014年的363人次(1.3%),逐年攀升至2023年的3365人次(7%);15至24歲,從2014年的4039人次(13.9%),攀升至2023年的1萬3244人次(27.7%)。值得注意的是6~12歲小學生的自殺通報人數,2017~2022年6年來暴增超過10倍(從24人次到355人次)。過去被認為無憂無慮的年紀,如今卻充滿負面情緒。首份針對小學生自殺意念的問券調查,顯示台灣兒童與父母、老師關係較差,因此孩童萌生自殺念頭時,往往無人拉他們一把。(示意圖非當事人/黃鵬杰攝)2023年10月,台灣好鄰居協會與臺大中信兒家研究中心發布,首個針對台灣小學生自殺意念的大規模研究統計,在2022年搜集全台19縣市3900位國小六年級的問卷調查,再與韓國好鄰居協會所做的調查比較,結果發現,台灣兒童曾想過自殺的比例(13.8%)逼近韓國兒童低(14.3%)。值得注意的是,在「曾為自殺規劃具體計畫」調查中,台灣兒童(5.6%)為韓國兒童(3.4%)的1.5倍,而「實際嘗試過自殺的經驗」的台灣兒童(4.1%)為韓國兒童(1.9%)的2倍,顯示台灣兒童自殺問題的嚴重性。台灣好鄰居協會分析問卷發現,學業、外貌以及家庭壓力皆與兒童自殺念頭、計畫及試圖自殺是有顯著的關係,然而家庭壓力才是影響計畫及試圖自殺最重要的因素。若與韓國相比,台灣兒童的學業壓力及外貌壓力與韓國兒童相似,但家庭壓力(28.4)卻高於韓國(22.6),且台灣兒童與父母、老師關係較差,導致孩童產生自殺念頭時,不容易求救,身邊人沒有發現問題,才導致計畫、試圖自殺比率較高。「關鍵還是親子關係的穩定!」諮商心理師黃宜靜表示,當孩子遇到挫折、有情緒時,家長總是能傾聽、理解,這對孩子非常重要,一旦孩子陷入困境才能信任家長會給予協助。黃宜靜說,以輕生議題來說,很多孩子事前會有些行為或情緒反應,例如變得不愛說話、悶悶不樂,或是對任何事都興趣缺缺等,需要家長多加留意。有些孩子喊著是希望被關注,但有些孩子確實是生活中遇上了麻煩,需要被協助,大人可以「好奇」的態度,不帶批判地和孩子談談,若能早點協助孩子或尋求資源,較能避免憾事發生。◎如果您覺得痛苦、似乎沒有出路,您並不孤單,請撥打1925
不願長大3/「關鍵年齡」自殺風險高! 身陷「三方壓力」易爆鍋
每每發生青少年跳樓憾事,全國家長除了心疼也心驚,「孩子怎麼了?」自殺防治中心分析青少年自殺3大原因,精神健康、家庭與親密關係以及學校適應與霸凌;專家告訴CTWANT記者,「14歲左右面臨升學的國三生,是自殺風險極高的年齡。」據此,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呼籲,政府應協助父母學習新型態教養方式,懂得如何面對現今青少年的困境。11/25板橋女學生墜樓,年輕的生命永遠地停在14歲,此外,今年4月、5月、11/1在新北、竹北與桃園皆發生14歲國中生墜樓。「14歲左右剛好是國中三年級,孩子正要面對會考壓力,如果沒興趣念書就會跟朋友玩在一起,父母擔心之餘會想把孩子拉回來,此時就會有所衝突。」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資深主治醫師臧汝芬說,孩子輕生後,許多人會歸咎於學業壓力,但事實上背後有更多複雜的原因,例如家庭壓力、霸凌等。「許多父母常常抱著僥倖,覺得孩子情緒起伏大、反抗,長大後就沒事了,當家長意識到孩子有異狀時,就要趕緊尋求專業協助,例如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臧汝芬說,專家才能抽絲剝繭找出孩子的心結,有時也需要適時的藥物治療加以控制情緒。「家長的角色很重要,很多爸媽認為『沒辦法勉強孩子就醫』,但我想問:『如果今天孩子已經肺炎了,難道你不帶他去看醫師嗎?』這只是要不要而已。」臧汝芬說,針對家長的教育很重要,如果父母能了解後果的嚴重性,就會更積極尋求協助,而不至於憾事發生才自責。學業是青少年無可避免的壓力來源,專家建議父母多傾聽孩子心聲、同理情緒,再適時給予協助。(圖/報系資料照)「政府對家長教養支持的推動力度有限,目前仍多依賴民間團體。」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建議,政府應協助父母學習新型態的教養方式,也應編制相關手冊供父母參考指導,讓父母更懂得面對青少年的情緒問題。針對學業壓力,諮商心理師黃宜靜認為,每個人都會面臨各式各樣的壓力,但若是自我要求高、或背負他人期待的人,更容易累積過大的壓力,最終崩潰。「假設孩子是因為考試、學業而感到有壓力,當他跟父母訴苦時,不要急著各訴孩子『沒關係』,最重要的是先聽聽孩子怎麼說。」黃宜靜建議先同理孩子的感受,再問「你需要我怎樣協助」或「你打算怎麼辦」,進一步和孩子討論,家長也可以分享自己過去面對壓力的紓壓方式,以較為輕鬆的態度和孩子聊一聊。雖然多數家長都難免忙碌於工作,但建議在僅存的親子相處時間中,提高敏感度。黃宜靜說,最重要的是察覺異狀,例如本來不賴床卻突然賴床,甚至影響上學;或是變得不跟朋友互動等,這些改變都代表孩子正面臨一些困境,及早察覺並進一步行動,就能及時拉回站在高處的孩子。◎如果您覺得痛苦、似乎沒有出路,您並不孤單,請撥打1925
自曝當吹哨者被職場霸凌 許聖梅每天哭:比死還痛苦
近日勞動部霸凌案持續延燒,北分署長謝宜容涉霸凌22日拍片道歉。而名嘴許聖梅近日也透露,她曾被職場霸凌,那時大家真的都像拿刀刺她,她每天都在哭,感覺比死還痛苦。許聖梅在節目《危機女王》說,她以前因為當吹哨者,惹到一個後台很硬的長官,讓她在職場失去勢力還被冷凍,甚至被叫去收傳真、信件、接電話,變得毫無用處,而她原本是呼風喚雨的。許聖梅表示,因為那段時間太閒了,所以上《馬妞報報》開啟名嘴之路,如今她上遍各大電視通告,也在大小節目走紅,算是因禍得福,那時大家真的都像拿刀刺她,她每天都在哭,感覺比死還痛苦,至今想到都難受,所以對勞動部吳姓職員的選擇很痛心。諮商心理師表示,不要以為離開霸凌的地方,創傷就會消失,真的不是這樣,有時被霸凌過的人,會很怕得罪別人,霸凌有很多種類型,也可能是逼你走,這是心理上的霸凌,讓你自己離職,有時對人的心理影響很大。也有網友在直播留言,「誰敢投訴,投訴了,死更快,說不定還會連累家人」、「她可以橫著走肯定有靠山」、「沒事,直接fire老闆」、「我以前也有替同事去勞動部申訴,但勞動部說,這個申訴一定能成功,但你也待不下去,最後只有放棄」。
班上一堆問題學生…台中媽淚訴「國小兒被欺負」 驚人數據曝:情障生10年暴增
校園霸凌頻傳,讓家長擔憂子女的安全。台中一名媽媽淚訴,國小兒子的班級上很多問題學生,擁有情緒行為障礙,以致於一直被欺負,學校也沒有積極處理,結果同樣的事情不斷上演,讓她心力交瘁,壓力大到失眠,眼淚流不停。原PO在《爆料公社》APP指出,這2~3個禮拜內,兒子在學校陸陸續續被班上同學欺負,包括被勒脖子、液體噴眼睛、灑熱湯、撞到流鼻血、打耳光等,讓當媽媽的她無法承受,而且每一件事發生當下,學校都沒有立刻通知家長,「那身為家長的我,該怎麼即刻處理?」原PO指出,勒脖子的學生是單親,校方已安排輔導,並通報教育局;噴眼睛和打耳光是同一人,朝全班亂噴,對方家長僅表示「我有詢問孩子了,孩子說那是水…」,但她認為重點是行為而非水。此外,還有一名女同學,原本很熱心要幫兒子抬湯桶,卻故意放開,讓湯灑出來燙到腳,當天下午又把人撞到流鼻血,校方解釋女同學在台上擦黑板,不是故意的,但原PO詢問級任老師,得知「老師當下也有勸導那女同學不能在講台上玩,但孩子就是不理會老師,就發生這樣的事情了」,讓她覺得根本是故意的。原PO對學校的處理作法感到失望。(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不只如此,還有同學玩水把頭髮弄濕,接著朝兒子甩頭,還拿髒拖把用臉,甚至試圖用舌頭舔兒子的臉,兒子受不了伸手想制止,卻反被打耳光。學校卻表示該名同學是情緒障礙學生,一直有在服藥,但只要情緒爆炸,就需要2名以上的大人才能壓制,卻又刻意招惹和捉弄大家。原PO痛批,學校只會給官腔回應,要約對方家長見面也沒有結果,事情就這樣不了了之,「我的感受是現在犯錯的孩子,都覺得道歉完就沒事了…發生了再道歉就好!無限循環」。原本班上有22人,已經有3個轉學,而且還有很多問題學生,而且無法轉班,讓她相當痛苦。據了解,「情緒行為障礙」是指長期情緒或行為表現顯著異常,嚴重影響學校適應者;其障礙非因智能、感官或健康等因素直接造成之結果。「另外,還必須符合『跨情境』、『一般教育介入仍難以改善』,才會被鑑定為情緒行為障礙」。《CTWANT》日前報導,根據行政院統計,校園情障生正逐年增加,102學年度有6061位情障生,接著每年增幅約為300~500人,但到了110、111學年都是一口氣增加1010人,因此112學年情障生已暴增為1萬1209人,比起10年前增加1倍以上。其中又以新北市最多,112學年共2138人;其次是台中市2042人;第3是台北市1821人。諮商心理師黃宜靜認為,「情障生」的激增跟現代家庭的生活節奏過快有關,「雙薪家庭的孩子放學後往往還要去課後班或安親班,回家趕著吃飯、檢查功課、甚至趕著睡覺!」快速的節奏讓孩子沒有時間調節情緒,累積一天後無處抒發,於是惡性循環地變成一有情緒就爆發。黃宜靜建議:「家長工作忙碌或許是無法改變的事,但若是發現孩子情緒易怒、且發作頻率愈來愈強,至少在晚上挪出5分鐘跟孩子聊天,談談今天愉快或不愉快的事。」黃宜靜說,讓孩子練習敘述,可能是當時的感受、或看到什麼,這能促進左右腦的連結,而右腦掌管情緒感受、左腦是敘述經驗的能力,一起並用可以訓練穩定情緒。
談知名醫外遇...律師李怡貞怒稱「一路追著打」:我是元配也會氣死
網紅家醫科醫師黎雨青,常營造出照看蕭姓病妻的體貼人設,10月初卻被踢爆出軌營養師陳嫚羚10年,蕭姓元配甚至疑似因此腦溢血過世,形象一夕崩盤。由謝震武律師主持的談話性節目《震震有詞》日前探討外遇話題,提及黎雨青事件,律師李怡貞在現場直接表態:「我知道這個案件,而且我還『一路追著打』!」話裡話外仍對黎雨青的雙面人行為感到氣憤難平。在節目中,李怡貞針對黎雨青委託律師發布的律師函提出許多不合理之處,她說:「哪位醫生敢背書這樣的死亡證明,但對方律師竟敢寫在律師函上。」她還提到律師函上提及「其他非本於事實的言論,請勿任意轉述以免觸法」,並強硬表示:「律師函上你只有澄清部分事情,外界並不知道哪些是事實、哪些非事實,像你沒有澄清是否有買房給小三,所以這是事實對嗎?」李怡貞補充,最令人生氣的是黎的聲明中竟然把元配跟陳嫚羚放在一起,說「對不起這兩個女人」,直呼:「把囂張的小三跟已經過世的太太放在一起,看到這種內容讓人氣到無法入睡。」甚至指出黎雨青跟陳嫚羚2年前還曾公然一同上益智型綜藝節目,2人在節目中默契超好還贏了獎品,「我要是元配我也會氣死。」諮商心理師海苔熊則從心理學角度呼籲,正在為此所苦的觀眾們,「想想自己要的是什麼,要把希望的結果放回自己身上,並且最重要的是不要在有情緒下作任何決定,避免引發後續難以收拾的結果。」2024年10月初,黎雨青被週刊踢爆,在大學時透過聯誼認識當年年僅19歲的蕭姓元配,主動展開追求,並在蕭女研究所畢業後步入婚姻。蕭姓元配出身音樂世家,家境不錯,蕭女家裡為了讓小倆口安身立命,甚至配合梨的工作地點,在台中幫付頭期款購置婚房。沒想到梨在婚後幾年就變心,追求起當時還是藥廠業務的陳嫚羚,陳則「侵門踏戶」,多次發送訊息和鹹濕照片挑釁。蕭女數度要求黎與陳嫚羚斷絕關係,黎皆找理由推託。蕭曾投入數百萬元支持其事業,因而要求黎支付600萬元贍養費後結束婚姻,黎則不願付錢,也不願意離婚,3人的感情僵持10年,原本便身染疾病的蕭女心力交瘁,最終在2024年9月因突發性腦溢血而身亡。
遭檢舉涉無照諮商 賴佩霞現身北檢出庭
去年與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搭檔參選正副總統的藝人賴佩霞,日前遭人檢舉不具心理師資格,卻對外宣稱提出心理諮商服務,涉嫌違反《心理師法》,台北衛生局開罰3萬元,並將賴佩霞函送偵辦,台北地檢署今日上午首度以被告身分傳喚賴佩霞到案說明。民眾發現,賴佩霞在「賴佩霞/好好說話」網站上宣稱提供情緒精神、身心症狀等議題的一對一諮詢服務,80分鐘的課程,收費高達2.3萬,然而她不具心理師證書,卻提供心理諮商相關服務,認為她違反《心理師法》之嫌,因此,向台北市衛生局提出檢舉。台北市衛生局日前通知賴佩霞說明後,認為她涉違反《心理師法》的「非心理治療所或心理諮商所,不得為心理治療或心理諮商廣告」規定,依法裁處新台幣3萬元罰鍰。賴佩霞曾為此發3點聲明,表示絕無蓄意違法的意圖;因參選公職而引來插曲,實感遺憾;對於所謂違法之認定,尚有陳述未明之處,目前相關程序亦依法持續進行中,正由熟悉相關法規者包含律師等彙整可證清白之書狀資料,待撰擬完成後,定會將詳細內容向大眾完整說明,而台北市衛生局認為,賴佩霞另涉及《心理師法》第42條第1項「未取得臨床心理師或諮商心理師資格,擅自執行臨床心理師或諮商心理師業務」,因此將相關事證函送北檢偵辦。
校園戰場3/情障生一定會干擾上課?專家揭「家長態度是關鍵」
安安(化名)就讀新北市某小學,他患有自閉症、輕度智障,同時有情緒干擾行為,但父母積極帶他就醫,也與學校導師、特教老師積極配合,因此安安上學後,特教老師就入班宣導,讓導師、同學清楚該如何與安安相處,三年級、五年級分班時都再次入班宣導,就這樣安安快樂地度過小學生活,甚至有不少同學會主動找安安玩,人際關係融洽。特教老師嘉嘉(化名)表示,家長的態度是最大的關鍵。「每位特殊生入學前,特教老師會先媒合適合的老師,若學生是自閉症,就會先找有教導自閉症學童經驗的老師,然後與家長一起開會討論,開學後會入班宣導,但解釋到多仔細,就要看家長態度。」如果家長同意,特教老師會公開揭露特殊生的身分,讓同學們更清楚如何與特殊生相處。「例如自閉症,會讓同學知道他容易情緒爆發,再解釋哪些狀況容易觸動他的地雷,以及事前可以怎樣提醒或協助穩定情緒,例如自閉症孩子聽不懂暗示的話語,如果他已經有情緒,同學就要直接勸戒『你不可以這樣』,會更有效果。」嘉嘉老師說,特教老師教得非常鉅細靡遺,甚至是特殊生若在科任課上有狀況,同學該尋求哪個單位協助;或是導師課時又該找誰幫忙,這些都會讓班上同學清楚。「今年初有一位台北高中生打代課老師,從影片中可以發現,全班同學都很清楚這位情障生的地雷,就知道特教老師一定做過努力。」諮商心理師黃宜靜認為,家庭、學校、醫療三方的系統性串聯,可以更完善的協助情障生。「小偉(化名)就讀國二,他經常頭痛卻始終檢查不出問題,於是開始不想上學,在學校也容易與同學衝突打架、頂撞老師,甚至跟媽媽也出現拉扯行為。」黃宜靜說,小偉的家長積極配合學校,於是導師、輔導室、特教老師都介入協助,例如知道小偉容易在打掃時與同學吵架,且對電腦有興趣,便安排小偉打掃電腦教室,讓他避免與他人衝突,又可以做喜歡的事。同時導師也在分組活動時,特意安排小偉擅長的項目,讓同學們看到他的能力,進一步促進人際關係。一開始小偉還是常常情緒爆發,還時常鬧到輔導室輔導老師和特教老師都很頭痛,後來家長向外尋求諮商協助,因此便找上黃宜靜。「我先同理小偉的頭痛,因為他的頭痛是真實存在的,也的確會影響他的情緒,但就醫檢查卻沒問題,以至於讓他感覺不被父母信任,也讓親子關係緊張。」後來黃宜靜為小偉與父母安排親子諮商,讓家長明白小偉內心渴望父母更多的關愛,例如可以拍拍他肩膀之類,而小偉的父母也願意同理、接納小偉的想法,因此親子關係開始好轉。此外,特教老師也與黃宜靜保持溝通與合作,一起協助小偉練習調節情緒。「後來小偉跟我說,他現在願意正常上學,不是因為頭痛消失,而是他決定可以忍耐。」情障生在校狀況的好壞,與家庭支持度息息相關,專家建議先從改善親子關係做起。(示意圖/非當事人/記者方萬民攝)嘉嘉老師認為,情障生增多與高風險家庭、家長態度有關,「家庭支持度較低,爸媽往往忙於生計,就算孩子出現過動症狀,也無暇帶孩子就醫,沒有專業協助讓孩子學習狀況不佳,緊接著影響人際關係,就很容易出現衝突或攻擊行為,甚至導致拒學,最後走上歪路。」還有一些家長拒絕讓孩子的狀況公開,於是特教老師只能以暗示、隱諱的方式入班宣導,就沒辦法仔細讓同學們清楚相處之道,後續也更容易發生衝突。「其實隱瞞真的沒有必要,因為相處之後,孩子們都感覺得到!」嘉嘉老師說。黃宜靜則建議,當孩子情緒激動時,家長首先要確保孩子與他人的安全,接下來試著讓孩子高張的情緒冷卻下來,之後再找機會好好跟孩子討論當時的狀況,以及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況,可以選擇怎麼做,試著讓孩子產生同理心。若孩子情緒狀況持續惡化,就建議趕緊尋求專業協助,也可考慮親子諮商,若能改善親子關係會讓情障更快獲得改善。
校園戰場1/情障生10年暴增1倍 家長憂「孩子怕午睡時被打死」
今年3月,台北高中生暴打代課老師,引發大眾關注;5月,彰化國一生拿字典砸老師;6月,高雄某國小驚傳學童隨機攻擊事件,家長透露「孩子害怕午休時被打死」。上述這些學生都鑑定為情緒行為障礙,簡稱情障生。根據行政院資料,112學年總計有1萬1209位情障生,較前一年增加1010人,若與102學年的6061人,更足足增加1倍。什麼是情緒行為障礙?依據《特教法》而訂定的「特殊教育學生及幼兒鑑定辦法」,是指長期情緒或行為表現顯著異常,嚴重影響學校適應者;其障礙非因智能、感官或健康等因素直接造成之結果。「另外,還必須符合『跨情境』、『一般教育介入仍難以改善』,才會被鑑定為情緒行為障礙。」諮商心理師黃宜靜說,所謂的跨情境,是指除了學校以外,還在另一個場合如安親班也出現情緒異常;一般教育及輔導資源等介入協助仍無改善或成效有限。「這其中最大的關鍵是在校表現,例如過動症孩子就算有醫療診斷,但若在學校時並沒有情緒異常,就不會被鑑定為情障生。」依據行政院統計,校園情障生正逐年增加,102學年度有6061位情障生,接著每年增幅約為300~500人,但到了110、111學年都是一口氣增加1010人,因此112學年情障生已暴增為1萬1209人,比起10年前增加1倍以上。其中又以新北市最多,112學年共2138人;其次是台中市2042人;第三是台北市1821人。少子化的校園,情障生比例卻逐年增加,今年9月開學後,就有不少老師上網哀號「小一竟有10多個ADHD(過動)、亞斯伯格症」。任職於新北市小學的特教老師嘉嘉(化名)表示,以往開學前會先收到特殊生資料,然後再媒合有意願、有經驗的導師,「但現在幾乎班班都有特殊生,有時若沒人願意多接幾個孩子,那就只能抽籤決定。」專家認為情障生大幅增加,與現代生活壓力、節奏過快,孩子沒時間學習調節情緒有關。(示意圖/非當事人/記者黃鵬杰攝)黃宜靜目前諮商的孩子中,一半以上主要是情緒行為相關問題,她認為跟現代家庭的生活節奏過快有關。「雙薪家庭的孩子放學後往往還要去課後班或安親班,回家趕著吃飯、檢查功課、甚至趕著睡覺!」快速的節奏讓孩子沒有時間調節情緒,累積一天後無處抒發,於是惡性循環地變成一有情緒就爆發。另外,過度頻繁依賴3C電子產品也是原因,許多孩子一生氣就滑手機、看短影音,或許當下轉移注意力讓情緒緩和下來,但如果經常重複這樣的模式,就變成情緒只是轉移、卻沒有被解決。「家長工作忙碌或許是無法改變的事,但若是發現孩子情緒易怒、且發作頻率愈來愈強,至少在晚上挪出5分鐘跟孩子聊天,談談今天愉快或不愉快的事。」黃宜靜說,讓孩子練習敘述,可能是當時的感受、或看到什麼,這能促進左右腦的連結,而右腦掌管情緒感受、左腦是敘述經驗的能力,一起並用可以訓練穩定情緒。美國臨床心理諮商師Anthony Hanseng十月來台參加「青少年情緒障礙國際研討會」,他表示自己也是ADHD個案,他提供3個3C產品使用建議給家長:第一,青少年使用手機應限制在2小時,避免接觸過長時間;第二,讓孩子在睡前30分鐘不使用手機,才可以讓腦內調適到適合睡覺的狀態;第三,身為家長、師長必須以身作則,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請把手機收起來。他強調,3C成癮問題不會自己消失,必須從每一個人開始努力做起。
狄志為美國採訪遇超毛靈異事件 搭電梯遇「祂」發求救訊號
《震震有詞》日前邀請民俗專家謝沅瑾、資深媒體人狄志為、諮商心理師盧美妏及護理師張廷鈺上節目探討曾在農曆七月遭遇過的經歷。其中,資深媒體人狄志為表示自己有靈異體質,他在多年前的暑假受邀至美國採訪動畫片時入住知名飯店,「起初以為飛出國不用擔心農曆七月的問題,沒想到還是發生不可思議的遭遇。」狄志為說到飯店準備辦理入住時,外頭一堆救護車、警車,當下聽說有人墜樓過世,跟同業面面相覷,還是趕緊入住休息,「飯店樓層共十五層樓,我跟同業分別住十四跟十三樓,一起進電梯時看到一位黑人,從外表上看來是飯店工作人員,我們進電梯時他已經按了R樓,兩眼無神往上看,我們都沒有交談便各自進入房間。」而他習慣進房後先開電視、開音樂,當他去洗澡時,耳朵突然聽到非常清楚的「help、help~」他想說音樂不可能會傳出這種聲音,匆忙之間趕緊洗完,拿起吹風機時燈突然閃了一下,嚇得他跑出浴室門,此時房內電話響了,「同業打來要我看新聞頻道正在報導這棟飯店有人墜樓,畫面上自殺者的照片就是電梯內那位黑人。」進入農曆七月,民俗專家謝沅瑾提醒大家拜拜的禁忌需要注意。(圖/和展影視提供)為了安撫同業,狄志為叫她關掉電視、不要胡思亂想,沒想到兩人電話掛掉後突然一陣急促敲門聲,「同業說她掛掉電話後直覺往落地窗看,疑似看到有東西墜落,原本關掉的電視突然打開報導這則新聞。」嚇得兩人趕緊問飯店有沒有其他低樓層房間可以更換,希望離頂樓越遠越好。狄志為說事情過去十多年了,黑人的模樣一直存在他記憶裡,而謝沅瑾老師表示:「有的人在離開的一瞬間不知道自己已經離世了,加上狄志為跟同業的體質,對方知道他們有看到他,因此向他們求助發出help訊號。」進入農曆七月拜拜的禁忌需要注意,謝沅瑾老師提醒,如基隆放水燈時勿讓家中孩童往河裡扔東西,也不要亂撿物品回家,若擔心在農曆七月遇到無法預期的現象,可以準備紅包袋內放三十六粒白米、一小撮粗鹽、七片榕樹葉、芙蓉或茉草,盡量放上衣口袋,不然就是身上或包包。假設有進入到醫院內部,離開時記得丟棄,返家後若身體感到不適,可以準備一半熱水、一半冷水,重新準備新的紅包物品倒進水裡後,擦拭眼睛耳朵鼻子嘴巴頭頂及用水淋腳,則可完成簡單的淨身儀式。
觀看奧運「選手落敗」自責帶衰 心理師給3招走出低潮
巴黎奧運賽事比賽正如火如荼展開,民眾都希望自己支持的選手贏,但結果果並非能按照每個人的意願,心情也會受影響。心理師就給出3個方法,走出情緒低落。民眾通常希望自己國家的選手奪得好成績,像是「羽球一姐」戴資穎、羽球男雙金牌組合李洋、王齊麟、桌球選手鄭怡靜、林昀儒等,若支持的選手沒有晉級,心情難免會感到低落,甚至有人會自責,是自己看比賽「帶衰」害了選手。對此,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許正典指出,這類人有2大特質,包含本來就很在意別人的看法,情緒容易跟著環境起伏;以及敏感度高,較難控制焦慮情緒。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黃柔嘉向《中央社》透露,欣賞運動是興趣之一,專注看比賽不是壞事,但若心情過於低落、受影響或過度興奮,可以和家人朋友討論,抒發自己的想法,整理自己的情緒。黃柔嘉建議,可以轉換頻道看其他節目,或做點日常生活比較容易放鬆的事情,協助轉換心情和注意力,如果接下來要上班、有事情要處理,可以透過深呼吸,把注意力轉回到自己身上。黃柔嘉緩頰,比賽本來就有輸有贏,可以把支持的心情,轉換到持續關注隊伍、運動員本身,期待運動員未來的表現,避免專注在單一賽事上。
孫安佐呼麻惹議「持瓦斯火槍現身夜店」 心理師揭背後動機:異於常人
藝人狄鶯、孫鵬的兒子孫安佐,近來爭議不斷,先是在泰國惹麻煩,日前又和經紀人帶著自製瓦斯火槍現身北市信義區,涉犯《槍砲彈藥管制條例》遭逮,最後以30萬元交保。對此,諮商心理師就分析其狀況,還有研發武器的背後動機。孫安佐在泰國吸食大麻,還亂闖民宅裸露下體,遭到當地警方逮捕。回台後還攜帶瓦斯火槍到信義商圈,住處遭檢方持搜索票搜索,查扣火藥、匕首及火槍,一連串行徑令人直搖頭。對此,諮商心理師林萃芬接受《中時新聞網》訪問,提到吸食大麻會出現思緒混亂、意識及判斷力下降,導致無法自主控制,孫安佐在泰國把別人房子當自己家,身心陸續出現狀況,對人產生不信任感、對父母不諒解和信任,還出現眼神迷茫、焦躁不安等,是停用大麻後常見的身心狀況。孫安佐帶自製火槍現身北市信義區。(圖/翻攝自孫安佐IG)林萃芬分析,火槍的火焰很顯目、燃燒力強大,代表孫安佐的內在需要被看見,而火槍噴發場面壯觀、眾人受驚嚇,讓他從中感受自己的存在和價值。正常認為玩火很危險,孫安佐卻不以為意,由此可見他的判斷和邏輯力與一般人不同,「他無法同理、了解別人的恐懼不安,在理解別人的能力上是弱的;但顯示自己的部分則是強的」。外界歸咎孫鵬和狄鶯對孫安佐從小溺愛,建議「父母應要放手」,林萃芬則認為「這非放手最佳時機」,因為父母應扮演社會安全網中重要角色,了解孩子內在狀況以導入正向,而不是放任不管,對社會安全網有害無益。至於孫安佐的人格特質,林萃芬解釋,「他的人生所面臨挫折感,或自述創傷壓力症候群症等」,建議他接受心理專業協助,透過精神科醫師了解身心狀況,心理師了解人格及探索從小成長歷程,再引導他至健康方向。
幕後推手!胚胎師猶如試管嬰兒保母 美國生殖機構分享新技術
在試管嬰兒療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就是胚胎的培養與照顧,除了醫師之外,若想要成功孕育寶寶,「胚胎師」也是相當重要的幕後推手之一。他們以專業知識、細膩照顧和精進技術,讓胚胎寶寶在體外也能得到最好的環境和保護。為提升胚胎師的技術,宜蘊醫療和台大生技所共同辦理胚胎師研討會分享臨床經驗。現場聚集逾百名胚胎師、生殖醫師、諮詢師與護理師,彼此相互交流要幫助更多的試管寶寶。來自美國生殖機構RBA (Reproductive BiologyAssociates Atlanta, GA USA)的掌慶健博士受邀擔任主講嘉賓,分享了提升凍卵品質的方法,並詳細解釋了影響凍卵結果的多種因素,該如何增進凍卵品質、改善成果提高成功率等。台大生技所宋麗英教授表示,本次會議中分享小鼠不成熟卵的體外培養及保存,並解析體外受精胚胎後續的發育潛能及安全性研究結果。在臨床上,偶爾會發生病人的卵子無法成熟,這些不成熟的卵子是無法直接使用的,在美國生殖機構RBA、台大生技所與宜蘊醫療共同合作的研究發現,不成熟的卵子,仍然有機會可以成功受精並活產,希望這個研究可以為臨床帶來新的契機。呂季魁諮商心理師指出,胚胎師的工作具有高度專業、精細技術、以及成果導向的高壓屬性,面對工作中的高壓和焦慮,可透過結構化工作模式、建立安定的私人空間及強化心理彈性來調適,以達到平衡工作與生活的目的,也幫助到胚胎培養工作進行的更加順利。禾馨宜蘊生殖中心胚胎實驗室技術總監呂仲浩博士說明,本次研討會是台灣少數針對胚胎師技術辦理的研討與交流會議。特別邀請到美國RBA生殖機構進行臨床實務分享,也邀請到台大生技所宋麗英教授前來分享實驗階段的新技術,更安排身心科診所的呂季魁諮商心理師,談論胚胎師工作上焦慮舒緩的議題。呂仲浩博士補充,胚胎師相當於寶寶在體外的臨時保母,除了技術必須與時精進外,平時工作中也乘載著每個胚胎寶寶與媽媽們的照護壓力,因此將胚胎師們的身心靈調適到最合適的階段,更能有效促使成功率的提升。呂仲浩博士強調,透過本次研討會強調專業與心理健康並重的重要性,望能持續推動台灣試管技術的進步,一同打造國內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視網膜不解綜藝天王轉戰網路 胡瓜笑喊:我錢多
胡瓜創立YouTube頻道「下面一位」,日前邀請到視網膜以及諮商心理師盧美妏,節目一開場網路菜鳥胡瓜詢問網路老鳥視網膜為何「停更」,轉戰電視圈?視網膜不諱言回答:「膩了。」覺得節目做到「天花板」無法往上繼續,所以轉戰多元的電視圈,也趁機請教40年資深電視前輩胡瓜為何轉戰網路?胡瓜幽默說:「錢多。」讓視網膜一臉疑問說:「網路會比做電視領得多嗎?」,胡瓜馬上哭笑不得的說,「是我個人錢多」,讓全場笑翻。胡瓜自嘲出資開網路頻道是因為錢多。(圖/下面一位提供)胡瓜自己出資製作「下面一位」,為的就是圓夢要做一個屬於胡瓜風格的醫療節目,也試試看能不能改革YouTube,不要1個月只出一、二集,像他這樣每周一集播出15分鐘,網路的企劃內容都可不受限,想做什麼都可以。視網膜也分享網路有演算法,只能穩定發展某個主題,他舉例以前頻道都做政治諷刺,有一天帶著寵物跟來賓一起吃飯聊天,就發現點閱不如預期,而且這樣也沒辦法讓所有追蹤者看到影片,因為頻道就是一群熱衷政治的粉絲,對其他軟性議題興趣缺缺,的確心裡會在意點閱不好沒人看影片。胡瓜笑說的確台灣太熱衷政治,並問視網膜沒被找麻煩,那賀瓏呢?視網膜直回:「他麻煩可多了!」胡瓜追問:「為什麼?」沒想到犀利的視網膜直球對決說「他自找的」,讓一旁的心理諮詢師都忍不住問說:「這不是醫療性節目嗎?」
憂鬱症年輕化…15到24歲輕生死亡率大幅上升 專家分析解答
據衛福部統計,國內15到24歲自殺死亡率近十年大幅上升,從2012年的每十萬人口6.0,到2022年的每十萬人口10.7,增幅近8成。專家指出,人際關係、情緒和憂鬱因素占大宗。外界常有「年輕人抗壓性低」的刻板印象,甚至冠上「爛草莓」稱號,專家認為,年輕一代較懂得表達情緒,這是不同世代的差異。衛福部心理健康司統計,從2012年到2022年間,國內15到24歲族群自殺死亡率大幅上升,從每十萬人口6.0增加到10.7,增幅高達7成8。相較之下,其他年齡層近十年自殺死亡率逐年下降,顯示年輕族群心理健康問題亟需重視。心理健康司表示,年輕族群撥打1925安心專線的原因中,憂鬱傾向、家庭、人際困擾等問題就占了7成。國內研究也顯示,年輕族群憂鬱症發生率10年來約增加2成。另根據統計,年輕族群憂鬱症近4成未就醫,「憂鬱症年輕化」和「就醫率低」成為最大隱憂。諮商心理師全聯會理事長、衛福部自殺防治詢委員黃雅羚指出,據統計,15到24歲族群自殺原因以人際關係、情緒和憂鬱為三大原因。這個世代面臨很多困難,例如網路發達之下,資訊爆炸,人際關係從實體轉變到網路上,情感連結變得薄弱。黃雅羚提到,過去大家都依著框架、往同一個方向做事情,但社會轉變下,框架不見了,雖然更自由、可以做自己,但年輕族群在歷經青少年時期後,要找到自己的重心是很難的課題。有些人會選擇靠網路來幫助,但資訊非常多,反而容易被外在影響而失去重心。有人認為年輕人抗壓性低,甚至冠上「爛草莓」稱號。黃雅羚指出,確實上一代的壓力承載力很高,因為一輩子都在學習忍耐,而年輕一代更懂得表達情緒和想法,這是不同世代的差異,並不代表年輕人抗壓性比較差。◎如果您覺得痛苦、似乎沒有出路,您並不孤單,請撥打1925
黃子佼被質疑是戀童癖 專家曝患者「6特徵」不容易根治
藝人黃子佼在去年的Me too事件後神隱,近日又被爆出是偷拍論壇「創意私房」高級會員,甚至還持有7部未成年性影片,接著又有新的被害人指控17歲時遭黃子佼性侵,包括演藝圈多位大咖藝人,8日網上發起連署,喊話中央「建立更安全的兒少保護網」。另外,外界也關注「黃子佼持有多部未成年為主角的不雅片,推測他有戀童癖」,對此,諮商心理師林萃芬解析戀童癖患者6項特徵、並透露就醫根治的可能性。諮商心理師林萃芬解析戀童癖患者患者6項特徵。(圖/報系資料照)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林萃芬解析,所謂的戀童癖「屬於性偏好其中的一項,性目的對象是不恰當的」,至於特徵為何?她指出,「患者心理很幼稚、不成熟,通常會有六個月以上反覆行為,對青春期前的男孩或女孩,會有性衝動、幻想,會有蒐集癖好、觀賞或拍攝影片等行為,較無法與成人互動,多半喜歡和兒童做朋友,從事易和幼童接觸的工作,例:醫師、老師或幼教工作等」。林萃芬也提到,「患者常會去討好想侵犯的幼童,和對方明明不熟悉卻喜歡送禮物」,針對戀童癖患者就醫根治的可能性?林萃芬以個人觀點認為「較不容易,需從(患者)人格中調查,治療上,需有學習自我控制力,不過性偏好患者共同特質是,自制力上較不成熟、難控制,而患者會在某些時間點或時期,性衝動和慾望較高漲,需從旁協助找到正確舒壓管道」。林萃芬說明,有些患者源自於成長歷程有關,導致有這樣傾向,「我們得從成長歷程中了解,到底哪部分影響到他,而產生性偏好,從旁協助治療」。另外,她還提到,「需改變患者的觀念,譬如,他們喜歡抱抱、和小朋友有親密行為,並不覺得不妥,不斷合理化自己行為,恐怕還會再犯」。CTWANT關心您,尊重身體自主權!請撥打113、110。CTWANT提醒您:根據刑法第235條規定,散布、播送或販賣猥褻之文字、圖畫、聲音、影像或其他物品,或公然陳列,或以他法供人觀覽、聽聞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三萬元以下罰金。意圖散布、播送、販賣而製造、持有前項文字、圖畫、聲音、影像及其附著物或其他物品者,亦同。
兒少性剝削不等於「戀童症」 專業醫分析解釋
因持有未成年少女偷拍影片,藝人黃子佼引發社會群情激憤,由於外界出現不少聲音,認為黃的行為是病症「戀童癖」,將其與性剝削劃上等號,但精神科醫師指出,觀看「兒童性影像」或是「兒少性剝削」的加害者,並不等於戀童症,若個案對性傾向沒有自覺、沒有痛苦、社會功能沒有受到影響,就不被列在精神醫療協助的範圍內。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表示,兒童權利公約指的是未滿18歲,涵蓋台灣法令中的兒童與少年。但診斷上則不同,以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系統來說,戀童症患者的年齡界線主要是對13歲青春期前的兒童有性幻想、性衝動、性行為等。李俊宏指出,戀童症和很多精神疾病一樣,必須要有臨床上顯著痛苦,或社會心理功能顯著減損。兒少性剝削的加害者,並不一定有戀童症,但也有可能兩種樣態同時存在。「非法行為不一定都是病理性行為,反之亦然。」李俊宏表示,阿富汗的童戲(Bacha bazi)有上百年的歷史,有錢人會找小男童扮演成女性表演跳舞,並發生性關係,但依照西方的診斷準則,這不是疾病,而是社會文化形成的兒少集體性剝削。另外,黃子佼的妻子孟耿如發文代為向大眾道歉,反遭網友撻伐。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羅惠群說,孟耿如身為太太、小孩的媽媽,壓力非常大,她的狀態或情緒可能也被控制著。羅惠群提醒,帶有權力關係的婚姻,首重「不要被隔離」,建議家人或朋友,此時更積極介入了解她的狀況,把她從這段關係帶出來,不管她要怎麼選擇,至少給她管道,不要太多批判的立場,而是關心和喊話。
案量節節上升!台兒少性剝削通報年增2成 受害突破2000人
兒少性剝削通報情況藝人黃子佼被爆出是「台版N號房」偷拍論壇高級會員,持有7部兒少性影像,遭衛福部重批為性剝削共犯。近年國內遭受性剝削兒少通報的案例愈來愈多,2022年共2280人受害,年激增2成逾400例。專家指出,性剝削在美國是重罪,不僅會被公開長相、個資,甚至會使用電子腳鐐、化學閹割。未成年人無法保護自己,呼籲政府修法重罰,面對增多的案量,也應補足社工、心理師、兒科醫師等專業人力。「兒少性剝削一直都在發生」,長庚醫院兒少保護中心主任葉國偉表示,兒少性影像是供需問題,有市場,就會有人出售,一些人可能有特殊心理狀況,對未成年人出手,卻不知這是有問題的,販售者很聰明,會透過境外網站出售,需靠科技才能抓到。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羅惠群說,多年前就有人在拍攝兒少性影像,網路的興起則讓性剝削浮上檯面,戀童癖也有更多管道獲得刺激,在美國,性剝削是非常重的罪,台灣法律仍有進步空間。羅惠群說,美國兒少性犯罪者會被公開照片、個資,放在社區中,甚至還有電子腳鐐、化學閹割,採取的是重刑。黃子佼事件凸顯台灣社會對性剝削的不理解,未成年人沒有足夠的力量,需更完善的保護,有修法加重刑罰的必要。葉國偉也指出,政府須思考《個資法》究竟是凌駕於兒少性犯罪之上或之下?若什麼都用「個資保護」來限制,會有點矯枉過正,犯罪者打馬賽克,不會覺得不好意思,一般人也無從得知身分,另包含數位發展部、檢調單位,都應合力找出杜絕網路性暴力的配套。「刑罰只是最後的防線」。羅惠群認為,節節上升的通報不全然是負面的,意味著更多隱藏的事被揭露。政府有必要補足社工、心理師、輔導老師、兒科醫師等專業人力,也應修正《醫療法》,允許專業人員不必取得監護人同意,帶兒少就醫,才有機會讓遭受性剝削的孩子有被接住。兒科醫學會祕書長歐良修提醒加強網路安全,教育兒少不拍攝、不傳播、不保存,萬一受脅迫,記得求助並保存證據。
閨蜜變敵蜜?愛情軍師見不得朋友幸福 人前給幫忙人後搞暗算
所以真的有人就是見不得別人好嗎?諮商心理師林萃芬日前在出席節目《新聞挖挖哇!》的時候就分享一個案例,指稱自己有個女性朋友,每次在閨蜜的出招幫助下成功與心儀的異性交往,但戀情往往都無法持續太久。最後該名女性在向某任分手的男友求證後,這才知道,原來自己完全信任的閨蜜兼愛情軍師,總是在看他幸福的時候出招破壞。諮商心理師林萃芬日前在出席節目《新聞挖挖哇!》提到,以前他一位女性友人的身旁一直有位愛情軍師,這個軍師是女性友人的同學。每次當女性友人對某位異性產生興趣的時候,軍師就會幫這個女性友人分析、給予建議,甚至引導,讓女性友人最後能順利地跟心儀的異性交往。雖說如此,可該名女性友人的戀情每次都十分短暫,甚至都不會超過三個月,這也讓女性友人摸不著頭緒。最後該名女子找到分手的前男友詢問,前男友才跟該名女子講述了一段女子完全無法置信的消息。前男友向女子表示,女子的愛情軍師曾經私下與男子連繫,並且大肆的對男子說女子的壞話,且又由於女子都曾向這位軍師透露整個戀愛過程,這也讓軍師得以找到見縫插針、添油加醋的空間。而軍師又是女子多年的好友,所以這才讓女子歷任男友對軍師批判女子的言論完全接受,這才發生女子每次戀情都十分短暫的情形。女子在得知此事後,這才意識到這位閨蜜的問題之大,原來自己過去的戀情都是在他的介入下遭到破壞。最後該名女子選擇與這位多年交往的閨蜜斷絕關係。由於節目上的來賓與主持人對於該名閨蜜「人前幫忙人後暗算」的態度十分疑惑,林萃芬也解釋,其實有一種人就是看不得朋友幸福、見不得朋友好。這樣的人可能自己生活的狀態也不是很美好,也深知自己無法搶走朋友的男友,所以乾脆就直接介入破壞。林萃芬也提出另外一種可能性,可能是該名閨蜜把林萃芬的女性友人視為「唯一的好友」,但如果女性友人與男友關係日益親密的時候,閨蜜可能會覺得「自己落單了」,所以才私底下破壞女子的戀情,讓他只能依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