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行為治療
」 失眠女性罹囤積症高男3倍 醫點6症狀一次看
有沒有在家裡社區見過家中堆滿東西,髒亂不堪,寸步難行,這類人可能是「囤積症」患者。開業精神科醫生楊聰財表示,囤積症和腦部前額葉或扣帶皮質等功能失調有關,涉及到腦部運作區塊,驅使其強迫一直出現「囤積」的重複行為,其中女性為男性的3倍;列出6大症狀,包括:持續囤積物品、拒絕處分物品、生活空間極度混亂、社交和職業功能受損、情感困擾及健康風險。根據《ETtoday健康雲》報導,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臨床也發現,囤積症容易在55歲以上中老年人好發,其中個案常伴隨情緒障礙,如廣泛性焦慮症或是分離焦慮症等,女性為男性的3倍,囤積症從2013年被納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與拔毛症等屬於強迫疾病相關障礙的一種。他表示,精神疾病、強迫症、憂鬱症、躁鬱症、失智症、巴金森病或身體體力不佳等,都有可能使中老年人引發囤積行為,其中最明顯的特徵為不停囤物,從家裡囤置公共空間,影響到周圍家人與居民健康與安全風險。●情感困擾:患者常常因囤積和混亂的環境而感到焦慮、沮喪、尷尬或其他負面情感。●持續囤積物品:患者無法停止收集、購買或保留各種物品,即使這些物品並無實際價值。●生活空間極度混亂:囤積物品會造成家居或工作環境變得雜亂。●社交和職業功能受損:患者會因囤積症影響社交生活和職業,最後產生被孤立、失業或其他社交問題。●拒絕處分物品:患者難以捨棄或扔掉物品,即使這些物品已經破損、過期,或沒有實際上用不到。●健康風險:囤積症可能導致健康和安全風險,例如堆積物品可能引發火災、滋生害蟲或其他危險。囤積症該如何治療呢?他提到,囤積症和腦部前額葉或扣帶皮質等功能失調有關,涉及到腦部運作區塊,使一直出現「囤積」的重複行為,需以藥物調整血清素,穩定腦部系統運作,此外還需要以認知行為治療,排解壓力,解決患者的焦慮。
解決失眠要先找出原因 專家教你如何輕鬆入睡無負擔
「睡眠」是富人的幸福,窮人的財富,但隨著社會腳步加速,當代科技文明進步,使無法一夜好眠的人越來越多,連退休閒賦在家的高齡族群,也經常面臨障礙,睡得不好會影響作息、情緒及身心,對健康危害很大。失眠經驗糟 找出問題點臺中榮總嘉義分院精神部主任司徒彗真主任表示,我國約有28%的人有過失眠的經驗,不論是小於2週的「暫時性失眠」、反覆發生的「間歇性失眠」,或持續1個月至半年以上的「長期性失眠」,都讓人非常困擾。而解決失眠要先找出原因,憂慮煩惱、生活壓力、作息不定、氣候、睡眠環境等外在刺激,都是影響生理時鐘及睡眠驅力的原因。此時建議格外注意「睡眠衛生」,白天要適當活動,若覺得疲憊可小睡片刻,午餐後避免刺激或提神的食物飲料,晚餐不要吃太多,晚餐後避免抽菸喝酒,睡前避免洗澡、運動,可以塑造放鬆的氛圍及時間,結束一天煩惱再去躺床,達到助眠效果。此外,臥室時鐘可選擇靜音功能,位置也不要太突顯,睡衣質地勿太硬或太暖,床也應該要有足夠的身體支撐性。失眠半數因這些疾病導致 應尋求醫療協助司徒主任補充,失眠患者中有一半以上,是因焦慮及憂鬱等精神疾病導致,還有受到呼吸疾病、停經期、慢性疼痛或藥物影響;像這樣疾病導致的失眠,或長期失眠患者,以站在希望患者可以休息的立場,短期服用安眠藥是臨床上普遍的治療方式,醫師會評估失眠情況給予適應的劑量,佐以正確的服用方式,不用過於擔心藥物成癮或副作用。覺察自己的內心 養好睡眠驅力司徒主任提醒長輩們,安眠藥要在睡前才吃,吃完藥就躺上床,不要再做其他事情;如果服藥後3、4天仍持續睡不著,建議立即回診由醫師評估調整,不要擅自增減藥物劑量,或併其他藥物服用,以免對身體及藥效產生負面影響。此外,很多睡不著的人常把失眠的後果想得太嚴重而感到壓力,或過度想控制睡眠反而睡不著,臨床會利用認知治療、放鬆訓練、刺激控制法等「認知行為治療」改善睡眠障礙,也可運用「腹式呼吸法」、「漸進式肌肉放鬆法」降低交感神經活性幫助入眠。
「卸貨完」雌激素下降 醫教這幾個方法遠離產後憂鬱
辛苦歷經了十個月,終於等到「卸貨」的日子,生理心理的變化,讓有些新手媽媽出現情緒不穩定,可能因素有創傷性的生產、生產後荷爾蒙急遽變化、缺乏支持、無法有充足的睡眠等等,還會面臨像是選擇配方奶還是母乳,要怎麼照顧高需求的寶寶,伴侶關係是否改變,怎麼平衡親友們的「建議」,常常覺得是不是自己不夠努力。出現這些症狀 恐是產後憂鬱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治醫師林月屏說,產後婦女雌激素下降,使得五到八成的婦女出現失眠、焦慮或輕微情緒低落;和嚴重憂鬱症個案不同的是,仍保有對正向事物的快樂感受,在逐漸適應小孩作息且具有良好支持系統後,患者通常可以在10天內緩解。若是低落情緒持續兩週以上,就要小心是產後憂鬱症,患者常會莫名掉淚、強烈的無法照顧好寶寶的罪惡感,在寶寶周圍感到很焦慮不安,或是深信自己是「壞媽媽」,嚴重個案會合併有傷害自己或傷害寶寶的念頭,這時候建議就醫;若是有妄想或是幻聽,增加殺嬰風險,是精神科急症,需要立刻就醫,甚至需要住院治療。懷孕期間到產後 出現相關症狀皆可介入治療治療方面,對於症狀輕到中度的個案,以認知行為治療及人際心理治療為主,中重度的個案則會建議服用抗憂鬱劑,像是選擇性血清素回收劑、正腎上腺素與血清素回收抑制劑或威克倦等藥物,擔心藥物副作用或難治型的個案會建議電氣痙攣治療;至於孕期憂鬱的個案擔心藥物造成寶寶畸胎或未來生長發育,產後婦女則有哺乳的考量,可以考慮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親友這樣做 幫忙周產期憂鬱媽媽親友們該如何協助這些周產期憂鬱的婦女,林月屏建議,第一要學會辨認憂鬱相關症狀;第二需要傾聽她的擔憂,給予適當回應,像是「我注意到即使寶寶睡了,妳也睡不著,妳在想什麼呢?」;第三是有效的支持她,主動提出幫忙家務或是幫忙照看寶寶一到兩小時,讓您的朋友可以休息片刻,出門放風一下;第四是介入,觀察到明顯憂鬱症狀,主動提供您的朋友就醫資訊,陪伴她看診,如果因為寶寶無法前往,盡力說服她必需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寶寶。
青少年社交焦慮症 深受人際壓力所苦
焦慮症是兒童青少年最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之一。過往研究顯示,將近十分之一的兒童青少年有社交焦慮症,而近年來「社恐」一詞更是在網路上廣泛流傳,指的正是這些深受人際關係壓力所苦的孩子們。社交焦慮症狀 影響人際關係社交焦慮症的核心症狀,包含擔心自己會在眾人面前出糗,一旦受到注意就感到焦慮,甚至出現如心跳加快、喘不過氣、冒冷汗、胃部不適、腦袋一片空白、肌肉僵硬緊繃等症狀。患者可能為了避免焦慮而因此而避免與人交流、迴避注視他人,逃避新環境,上台演講報告等特定場合。這樣的情況會對孩子的人際關係和學校適應產生許多負面影響。然而,社交焦慮症常被忽視,許多孩子因為出現拒學問題而就醫,經過仔細評估後才發現背後隱藏著嚴重的社交焦慮症狀。了解社交焦慮成因 藥物和認知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李宛臻說,社交焦慮症的成因複雜又尚無定論,和先天遺傳特質及後天環境因子可能皆有關聯。孩子如果有傾向負面思考、缺乏自信、自我要求過高、過度在意他人評價等特點,更容易出現社交焦慮症狀。若過往曾有霸凌、兒時創傷等負面經驗,也可能讓孩子在面對與人交際的場合倍感壓力。此外,若孩子合併某些精神科診斷,例如憂鬱、自閉症、思覺失調症等,都有可能影響其社交能力、社交技巧,或以社交退縮為早期之表現。治療社交焦慮症,需同時結合藥物、放鬆技巧訓練和認知行為治療等多種方法。
總是覺得手不乾淨重複洗手? 小心是「2大疾病」找上門
遇到大規模流行的疫情,學校老師和爸媽時常提醒維持清潔的重要性,小薇每次外出返家,都認真洗手消毒、換下外出的衣物。疫情趨緩之後,小薇仍然很在意自己的清潔,每次回家都花一、兩個小時洗手消毒。最近一段時間,因家人想去逛夜市,但小薇反對,而彼此爭執了起來,那次的爭執加上看到小薇整天為了清潔惶惶不安,手也洗破皮,家人決定和小薇一起到精神醫學部門診諮詢。無論怎麼清潔都覺得髒 當心強迫症上身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精神醫學部王彥欽醫師經問診了解小薇的想法後,發現小薇自己也發現,無論清潔做到什麼程度,自己的腦袋好像就是會一直覺得手上仍有不乾淨的地方,只好不斷重複清洗,其實自己也洗得很煩了,還是沒辦法停下這些擔心的念頭。除了手上可能有病毒,小薇也時常擔心在外面活動時,不小心在沒注意的時候碰觸到髒東西,所以整天都很緊張,甚至沒辦法唸書。醫師向家人解釋這是強迫症的症狀。第一次發生常在兒童及青少年期 重複行為樣太多王彥欽醫師說明,許多強迫症及焦慮症第一次發生時都在兒童及青少年期,強迫症包含持續且反覆出現的一些想法、衝動,而對個案造成困擾,以及為了忽略或壓抑這些強迫思考而出現的重複行為。強迫思考也不一定關於清潔,例如有些個案總會反覆檢查家裡的門窗、瓦斯、電器等,有些則是在丟掉東西時,就出現許多憂心,這都可能是強迫症的不同表現。醫師專業評估 找到個案心裡擔憂的原因焦慮及強迫症都是可以治療的精神疾病。王彥欽醫師解釋,和成人的治療類似,兒童及青少年的焦慮症及強迫症可以使用抗憂鬱藥物治療,調節腦中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也可以加上認知行為治療或其他心理治療,在跟專業治療者談話的過程中整理腦中的焦慮來源,轉化僵固的思考,增加認知的彈性,慢慢建立不會影響生活的行為反應模式。這些改變並不容易,新的想法與行為可能帶來焦慮,這時可以積極練習適當的放鬆策略,身邊重要他人的支持也扮演重要的協助角色。
大胃王女星驟逝…生前厭食症纏身 醫揭「6大前兆」:有1項快就醫
日本大胃王女星高橋知成(高橋ちなり)21日驟逝,享年30歲。據悉,高橋知成生前罹患厭食症、疑似自體免疫疾病等4種病症,去年底又因脊椎壓迫性骨折住院,健康似乎早已亮紅燈。雙和醫院精神科指出,厭食症患者在體重變輕過程中,容易感到虛弱和體力衰竭,只要出現1項警示症狀,即需立刻住院治療。雙和醫院精神科表示,厭食症的患者非常在意自己的身材、體重,對身體形象有知覺錯誤,一直認為自己過胖而僅進食非常少量食物,過度運動,並因此造成體重過輕。厭食症分成2型,一是節制型厭食症,另一則是暴食或清除型厭食症。雙和醫院精神科說明,厭食症大部分見於年輕女性,因為體重過輕常合併許多身體問題,厭食症也合併許多情緒和行為問題。當患者合併嚴重營養不良徵狀,或行為問題如自傷、瀉藥濫用和催吐時,應接受住院治療。雙和醫院精神科補充,厭食症者體重變輕的過程中,容易感到虛弱和體力衰竭。厭食症的住院治療,有2個重要方向,最主要是恢復健康體重和建立正確地飲食習慣;再者是針對怕胖心態給予認知行為治療。當患者出現以下任何一種症狀時,即需立刻住院治療:1、體重低於標準體重80%。2、電解質(血鉀、鈉、氯等)不平衡,口服藥物無法矯治。3、身體檢查和心電圖顯示心臟功能不正常、嚴重心律不整。4、每天暴食、催吐或無節制使用瀉劑。5、體溫過低或失水嚴重。6、有自殺行為、嚴重憂鬱、精神失常。
逾300萬人染疫後「思考障礙」 失智或腦霧?專注力測驗可分辨
台灣感染新冠肺炎患者超過1000萬人,根據網路社群統計,「腦霧」排名新冠後遺症第5名,另外約有1/3的新冠患者在康復後仍然會感到腦霧症狀,例如注意力不集中、思考能力下降及疲勞等。精神科醫師更推算,全台腦霧後遺症的人數超過300萬人!這些症狀可能會持續數月或更長的時間,並且對生活、工作和家庭產生負面影響。40多歲公務員王先生,去年新冠確診治療後身體逐漸康復,但最近卻明顯感覺思考出現障礙、注意力無法集中,甚至偶而因「斷片」遺漏重要的工作,與同事溝通還出現雞同鴨講,最後被主管約談及告誡,差點工作不保!由於症狀愈來愈嚴重,最後到精神科診所檢查,醫師先幫他施作「專注力測驗」CPT(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發現短期注意力值出現異常(指數大於70),顯示他在短時間的專注力出現嚴重障礙,而衝動值與警覺值(長期注意力)準確度都高於正常人均值(小於30),需要進一步接受藥物治療,經過調整生活作息及搭配藥物治療後,症狀大幅減輕,也找回工作自信。精神科楊聰財醫師表示,「腦霧」是一種常見的長新冠後遺症,與常見的精神疾病,如失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等,皆屬於神經系統認知障礙。腦霧若短期沒有改善,除了生活品質大幅下降,還可能演變成焦慮症。目前針對腦霧已有許多自我評測表,但這些都是主觀認知,還是需要依靠「專注力測驗CPT」,也稱「知覺測驗」,用科學的方式去佐證才能真正對症下藥。楊聰財醫師說明,「專注力測驗CPT」是一種透過電腦軟體技術測試,用於評估患者的注意力、反應時間、反應正確率等指標,並且可以檢測出腦霧的存在,該測試已經被廣泛應用於診斷和監測腦部疾病,包括精神疾病、認知障礙及腦損傷等,CPT可以在診所或醫院等地方進行,測試時間通常在15分鐘到30分鐘之間。楊聰財醫師說,對於CPT測驗出現異常的患者,若檢測結果為「不穩定」等級者(指數30-69),可以建議先調整生活作息,並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適當的運動,減少壓力和焦慮來源,有助提高注意力和認知能力。若比較嚴重的異常(指數大於70)患者,就會建議進行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透過認知行為治療及心理諮商,幫助患者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行為模式,必要時可以搭配藥物和營養補充品,增加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從而提高患者的注意力和認知能力。楊聰財醫師提醒,不管是否曾經感染過新冠病毒,平常都應該多留意自己是否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狀,因為腦霧也可能是失智前兆。如果您感到腦袋疲勞、注意力不集中、無法專注等症狀持續數周,應及時就醫並接受相關檢查,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安眠藥會導致憂鬱症發作? 醫闢謠:應把握「4觀念」用藥
今年3月份發生了一件令人惋惜的社會新聞,一位婦人殺害了身心障礙的兒子後再結束自己生命,引發民眾「服用安眠藥會導致憂鬱症」的恐慌!高雄市立聯合醫院身心科主任陳億倖闢謠,一般會建議失眠民眾先嘗試非藥物的方法,無法改善才考慮藥物治療,正確使用安眠藥不會導致憂鬱症,只要把握4個用藥重點,有助於改善失眠困擾。「醫師啊,最近在新聞上聽到服用安眠藥會得憂鬱症,是真的嗎?我偶爾失眠服用安眠藥,幫助入眠也提升了隔日的精神,但自從聽到這個消息後,手中拿著那顆小小的藥丸,遲遲不敢吞服,反而弄得整夜沒睡,好掙扎呀!」憂鬱症與安眠藥的關聯性陳億倖引述台灣精神醫學會資料說明,正確使用安眠藥並不會導致憂鬱症。然而,憂鬱症與安眠藥的使用之間仍有一些關聯性,最主要的原因有兩個:1長期失眠致使精神不佳,處事效率低落,間接導致憂鬱。2失眠是許多精神情緒疾病,包含憂鬱症的常見症狀,但在此狀況下使用安眠藥,並不能推論是藥物所造成的憂鬱,不過仍需強調,安眠藥的使用確實需要小心及謹慎。何謂失眠?失眠是指難以入睡或是難以持續睡眠,以及早醒、隔日醒來沒有重新獲得精力的感覺,是一種主觀的感受。一般而言,睡眠時間大約6-8小時,但每個人的睡眠需求大不相同,故不以睡眠時間長短來定義失眠。一周有超過3天或連續3天以上睡眠困擾就可稱作失眠,若情況反覆超過3周以上則可被定義為慢性失眠。造成失眠的原因眾多,大致可分為生理、心理及環境因素;生理因素包括身體不適,如咳嗽、過敏、疼痛、服用有失眠副作用的藥物,患有呼吸中止症、精神疾病等;心理因素包括壓力、焦慮憂鬱情緒、自律神經失調等;環境因素則如工作輪班、作息不正常、睡眠環境太亮、吵雜等。非藥物治療1首要排除干擾睡眠的因素,並針對可能造成失眠的疾病進行治療。2暫停使用會造成失眠的藥物。3改善睡眠環境,包括溫度、亮度及安靜的房間。在睡眠衛生教育方面,建議規律作息、養成運動習慣、睡前避免進食過量、抽菸以及攝取咖啡或茶類等提神飲料。4另外,還可以安排睡眠的認知行為治療,從睡眠認知的改變著手,勿過度擔憂失眠所帶來的痛苦,更別逼自己一定要快速入睡或睡滿8小時,免得造成多餘的焦慮;還有重新建立床與睡眠關係的睡眠刺激治療,避免在床上進行與睡眠無關的事,如看電視、滑手機等行為,最後,睡眠限制治療是指失眠患者應減少沒入睡的躺床時間,藉以提高睡眠效率,睡不著時就應該起身,而不要躺在床上「等睡著」。藥物治療若在嘗試上述諸多方式後仍無法改善睡眠,以藥物治療亦是可行的方式。安眠藥的品項有很多,各有不同特性,建議民眾需遵行醫師或藥師的詳細說明並正確使用。1依照醫囑服用安眠藥應按照醫生的指示使用,不要超過建議的劑量或使用期間,也不要自行停藥或改變劑量。2遵照使用時間通常建議民眾約在睡前30分鐘、準備要躺床睡覺時才服用安眠藥,勿過早或深夜服用,以免破壞睡眠規律。3避免長期使用並監測副作用長期使用會造成藥物依賴,民眾需謹記,一旦失眠情況有改善就應逐漸減量或停藥。另外,年長者藥物代謝不易,長期使用安眠藥易造成濃度蓄積,需特別注意副作用,如無力感、白天疲倦等現象。4不與酒精混用安眠藥與酒精混用會造成不易判斷藥物產生的效果,且長期使用酒精會破壞睡眠品質。醫師最後呼籲,以上是針對改善睡眠的原則與服用安眠藥的建議,若民眾有失眠問題,可洽詢身心科由專業醫療人員服務,祝大家都能一夜好眠,好夢連連!
AI精密分析睡眠問題 助患者骰善睡眠品質
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花在睡眠上。透過睡眠可維持大腦及身體健康,除了恢復精神、重獲體力外,睡眠也會影響大腦的認知功能,即便只是少睡幾個小時,也會對注意力、推理決策能力、學習專注度等多種認知造成不利的影響。但你知道嗎?全世界約有30%左右的人有失眠困擾。造成睡眠困擾因素多 易形成惡性循環亞東醫院精神科李佳儒醫師指出,除了呼吸中止症與其他身體狀況導致的睡眠障礙,若民眾面臨較高的社會經濟壓力或身心理困擾時,也容易造成睡眠困擾。睡眠不佳容易增加憂鬱、消極、暴躁等負面情緒;同樣地,感到壓力時常會輾轉反側,而缺乏睡眠亦會讓壓力反應保持活躍,形成惡性循環。睡眠障礙問題 透過AI精密分析 過去腦波多用於癲癇、腦部腫瘤、腦傷等器質性問題的檢查,如今利用AI數據可進行更精密的分析。腦波帽不僅是無侵入性檢查,且僅需90秒即可得知分析結果,找出與憂鬱壓力相關的睡眠障礙,且檢查費用也較電腦斷層掃描與核子醫學檢查低。藥物容易依賴 日常這樣做改善睡眠品質 在藥物治療方面,長期使用安眠藥物除了使療效逐漸降低,亦會造成生理或心理依賴性。非藥物治療方式除了調整生活習慣、增進壓力適應技巧、認知行為治療外,現在也發展出較新的非侵入性腦刺激治療,不僅可使睡眠時間增長,研究更發現可以提升睡眠品質並改善情緒,使得睡眠問題的治療能有更全面的處理。現代人生活步調忙碌快速,且充斥各項3C產品,皆有可能導致睡眠不足或面臨失眠困擾。為改善睡眠及生活品質,除了可透過培養規律生活外,李佳儒醫師也呼籲,若民眾有相關睡眠之困擾,亦可至睡眠整合門診尋求協助,改善生活品質。
AI精密輔助腦波帽檢查 90秒查出睡眠障礙原因
我們的一生中,睡眠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花在睡眠上。但你知道嗎?全世界約有30%左右的人有失眠困擾。充足的睡眠可以為我們帶來哪些好處呢?透過睡眠可維持大腦及身體健康,除了恢復精神、重獲體力外,睡眠也會影響大腦的認知功能,即便只是少睡幾個小時,也會對注意力、推理決策能力、學習專注度等多種認知造成不利的影響。亞東醫院精神科李佳儒醫師指出,除了呼吸中止症與其他身體狀況導致的睡眠障礙,若民眾面臨較高的社會經濟壓力或身心理困擾時,也容易造成睡眠困擾。睡眠不佳容易增加憂鬱、消極、暴躁等負面情緒;同樣地,感到壓力時常會輾轉反側,而缺乏睡眠亦會讓壓力反應保持活躍,形成惡性循環。過去腦波多用於癲癇、腦部腫瘤、腦傷等器質性問題的檢查,如今利用AI數據可進行更精密的分析。腦波帽不僅是無侵入性檢查,且僅需90秒即可得知分析結果,找出與憂鬱壓力相關的睡眠障礙,且檢查費用也較電腦斷層掃描與核子醫學檢查低。在藥物治療方面,長期使用安眠藥物除了使療效逐漸降低,亦會造成生理或心理依賴性。非藥物治療方式除了調整生活習慣、增進壓力適應技巧、認知行為治療外,現在也發展出較新的非侵入性腦刺激治療,不僅可使睡眠時間增長,研究更發現可以提升睡眠品質並改善情緒,使得睡眠問題的治療能有更全面的處理。現代人生活步調忙碌快速,且充斥各項3C產品,皆有可能導致睡眠不足或面臨失眠困擾。為改善睡眠及生活品質,除了可透過培養規律生活外,李佳儒醫師也呼籲,若民眾有相關睡眠之困擾,亦可至醫院睡眠整合門診尋求協助,改善生活品質。
隋棠遭指控「惡鄰居」 她發文回應:樓下鄰居比較特別
藝人隋棠近日遭樓下鄰居指控製造噪音,被評為「惡鄰居」,雙方因噪音問題鬧得不可開交,醫生指出,臨床上有不少人對噪音較為敏感,係為「恐音症」,隋棠也發文表示「樓下鄰居比較特別」。隋棠目前居於大直一處豪宅,近日她遭鄰居指控「經常放任家中3個小孩在清晨和深夜跑跑跳跳」,隋棠昨日(7日)晚間在臉書發文反控,該名鄰居在他們買下這棟房子要裝潢時,就曾跟他們說她是需要天天吃安眠藥的人,並提出一些要求要隋棠一家一定要處理,不然她會很不舒服。隋棠坦言,對於樓下鄰居太太屬於聲音敏感者這部分,她很有同理心的感到難過,諸如「底板要加厚」、「樓梯下要包一層海綿」、「院子老樹要砍,有風吹導致樹枝打到大樓牆面或柱子的聲響會傳到樓下吵到她」等等,不管是合理或是不合理的要求,把該做的設備都做了。她也很遺憾每個人對噪音的認知不同,目前只能交由法律處理。隋棠也說,社區中庭有一處噴水池,幾乎不開閒置在那裡,詢問管理室才得知是因為樓下鄰居太太嫌太吵了要關掉。隋棠老公Tony也po出前屋主私訊指控樓下鄰居的內容「鄰居太太與女兒實屬高敏感,若有呈堂需要我可以提供給隋小姐」。精神科醫師楊聰財受訪時表示,臨床上確實有不少因對聲音過於敏感而就醫的患者,例如吃東西的咀嚼聲,聽到會覺得刺耳、煩躁或是恐懼,此類「恐音症」患者又以女性較多。一般來說可藉由認知行為治療,利用專注訓練嘗試改變注意力。不過,值得注意是,恐音症還不算正式醫學疾病,目前醫界也正在研議是否要將此納入精神症狀,也在研究要歸類在焦慮症還是強迫症,楊聰財醫師也提醒,若發現自己對聲音過於敏感,甚至因此出現無法控制的負面情緒,可就醫尋求協助。
咬指甲恐是強迫症 醫揭判斷關鍵「4招助改善」
許多人在焦慮緊張的時候,會不自覺咬指甲,但這個習慣除了影響手指外觀,也可能是患上強迫症。根據《香港01》報導,精神科專科醫生沈君豪指出,強迫症是焦慮症的一種,患者會受到強迫思維困擾,反覆出現強迫思想或行為,像是咬手指、不停洗手、不停收集非必要的物件,雖然他們知道這樣的思想和行為是不必要的,卻無法停止。其實,不少兒童也有輕微的強迫行為,但會隨著長大漸漸消失,成年的強迫症一般在青年時或20歲出頭開始,而男性通常比女性早發病。不過,喜歡咬指甲也不一定就是強迫症。沈君豪強調,家長不用太過緊張,但要觀察孩子這個行為的嚴重程度、出現次數、對生活的影響程度,假如孩子咬到手指破損、出現傷口和發炎等,雖然自知要停止這個行為,卻不能克制,這就是病態的行為,建議求醫治療。咬指甲可能是強迫症的一種。(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沈君豪提醒,當孩童出現咬指甲的舉動,正是一個警訊,代表小孩在表達他們隱藏的不安和焦慮情緒,家長必須正視和探討背後原因,從而對症下藥。另外,他也分享改善咬指甲的方法,若原因和壓力有關,可以找出源頭,避開或處理壓力;也能用其他方式代替咬指甲,或是佩帶口套在指甲上塗苦味產品,有助於減少口腔和指甲接觸。如果情況較為嚴重者,醫生會依照病情開立藥物,並配合認知行為治療。
「手機毒」殘害大腦認知 醫師教預防2方法
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統計,台灣每5人就有1人深受失眠之苦,全台失眠人口已經超過400萬人。根據健保署的統計資料,2018年全台灣處方超過9億顆安眠藥,不禁讓人想問,睡個好覺真的那麼難嗎?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主任王明鈺表示,其實失眠背後很多原因,其中一項主因,跟使用3C產品有很大的關係。王明鈺指出,一般夜晚光線減弱後,大腦中的松果體就會分泌褪黑激素,促進我們的睡眠。現代人所使用的3C產品螢幕都富含藍光,這些藍光在進入視網膜後,會被轉換成神經訊號傳至大腦的視交叉上核,經交感神經傳導至松果體,松果體被錯誤通知了「天還亮著」的訊息後,抑制並且延後了褪黑激素的分泌,睡意下降。再加上,若是在床上使用智慧型手機或平板,常常越看越起勁,讓腦袋運轉不停、難以放鬆,會讓我們與床產生了錯誤的制約,從「放鬆、睡覺」逐漸轉變為「清醒的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更睡不著,失眠的狀況形成惡性循環。2015年台灣睡眠醫學會曾對「睡前3C用品使用狀況」展開調查,發現20∼49歲的族群中,失眠者睡前使用3C產品的比例略高於非失眠者,而且47.3%主觀認為使用3C產品會影響睡眠品質。王明鈺建議如果真的需要在睡前使用3C用品該怎麼辦呢?第一步,請您離開床上使用3C產品,讓床真正的回復為「放鬆、睡覺的地方」;第二步,請您調整3C產品的螢幕背光,降低藍光的強度,讓松果體發現「天黑了」,促進褪黑激素分泌,增加睡意。身心科周伯翰醫師也表示,失眠跟焦慮、憂鬱、壓力或是身體疼痛有關,如果沒有仔細評估找出背後原因對症下藥,若只開安眠藥給患者,可能會導致安眠藥越吃越重的情形。臨床心理師林詩穎和洪櫻慈也針對有失眠困擾,特別是希望靠著自己的力量而非藥物控制睡眠的患者,提供了失眠的認知行為治療,透過睡眠的認知行為治療協助找出問題癥結,帶領重新檢視因失眠產生的睡眠迷思、睡眠所引發的情緒和失眠後的生活習慣,協助調整想法和行為,營造出成功的入眠經驗,提升自行入眠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