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能力下降
」 失智 認知能力87歲富商遭活活餓死! 他失智慘被覬覦遺產小情婦長期忽視
美國紐約一名身家高達約新台幣16.3億的87歲藝術品經銷商皮耶爾利維(PierreLevai),生前最後時光由情婦照顧,不過如今傳出她因貪圖對方遺產將皮耶爾活活餓死,如今原配和兒子對這名情婦提出告訴。根據《紐約郵報》,皮耶爾是知名的馬爾伯勒畫廊(Marlborough Gallery)聯合創辦人洛伊(Frank Lloyd)的侄子,他在今年6月去世享壽87歲,皮耶爾今年4月被送往佛州醫院,當時他因長達3周未進食及感染性休克等健康問題,已經情況危急。據了解,皮耶爾生命最後幾個月是由情婦瑪西亞(Marcia Levine)照顧,不過原配蘿西(Rosi)和兒子麥克斯(Max Levai)近日在曼哈頓提起訴訟,控訴瑪西亞長期忽視並餓死皮耶爾。報導稱,瑪西亞原先可繼承3百萬美元的遺產,但家屬指控,她的忽視最終導致皮耶爾死亡,原因是覬覦死者5000萬美元,約新台幣16.3億的遺產,因此據紐約州繼承法規定,她應被剝奪遺產受益人資格。皮耶爾1963年開設馬爾伯勒畫廊紐約分館後累積大筆財富,並和蘿西結縭已有55年,2012年分居後仍維持婚姻關係,據傳皮耶爾身邊至少有兩位情婦,包括一名法國女子和雇員瑪西亞,未料皮耶爾晚年罹患失智症,身體與認知能力下降,需要24小時家庭照護,蘿西成為主要照顧人,而瑪西亞會分攤工作,但去年11月,皮耶爾和瑪西亞一起到邁阿密度假避冬後,瑪西亞開始阻止皮耶爾和家人接觸,並試圖竄改他的遺產分配計畫。根據控訴,瑪西亞持續向蘿西隱瞞丈夫的病情,拒絕讓她或麥克斯與皮耶爾見面,家屬指控,瑪西亞利用皮耶爾脆弱的精神狀態,設法讓皮耶爾為她買下一幢價值7百萬的公寓,並在律師考恩(Paul Cowan)協助下偽造遺產文件,且違背皮耶爾意願讓他接受數周維持生命治療,「由於考恩與瑪西亞的可恥行為,皮耶爾臥床數周且承受巨大痛苦,無法與家人說話」。自皮耶爾6月去世以來,雙方的法律仍在持續攻防。紐約87歲藝術品經銷商皮耶爾身家多達新台幣16.3億,生病最後時光由情婦照顧,卻傳出她因貪圖遺產將他活活餓死。(圖/翻攝自X)
50歲後聽力逐漸退化 「及時配戴助聽器」預防退化失智
「聽力」 是我們體驗生活的重要五感之一,良好的聽力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橋樑,也是生活品質的重要關鍵。亞東醫院耳鼻喉部張智銘醫師指出,人類的聽覺平均在50歲之後會逐漸退化,而65歲以上的老人中有高達4成比例出現聽損。聽力受損問題十分常見,除了某些耳部疾病會造成永久聽損,排名第一的原因其實是耳朵老化。有時聽覺細胞和神經受損嚴重,最終導致不可逆的聽力損壞,常有病人會在這個階段放棄。張智銘醫師說明,聽損治療其實還有最後一塊拼圖,那便是「及早配戴助聽器」。大腦是用進廢退的器官,若長時間失去聲音的刺激,容易造成腦部聽覺區域的退化及失智現象。因此,聽損患者應儘早配戴助聽器,不僅可以在聽覺復健期加速建立耳朵與腦部的訊息連結,縮短適應助聽器的時間,也能避免腦部過早老化衰退,早日重拾生活的光彩。張智銘醫師也分享,李大叔是一位67歲的退休工人,性格溫和,愛好釣魚。隨著年齡增長,他的聽力逐漸退化,這使他的生活變得困難重重。在家裡,李大叔經常聽不清楚家人說的話,也總是聽不到妻子在廚房喊他吃飯。兒女回家探望時,李大叔也常常無法參與家庭的談話,總是笑著點頭,其實什麼也聽不見。這讓他感到非常孤獨,家人也因此非常擔心。有天,李大叔的孫女拿著畫本,興奮地向他分享學校的趣事,李大叔也只能微笑應付,看到孫女失望的表情,李大叔心裡十分難過,終於決定去醫院檢查。經診斷後,醫師建議因其聽力已經退化,建議佩戴助聽器,李大叔認為助聽器會讓他看起來更老而有些排斥,在家人鼓勵下,李大叔終於同意試戴助聽器。剛戴上助聽器的那一刻,他再次聽見了妻子、兒女及孫女的聲音,也可以參與久違的家人談話,李大叔感覺彷彿重獲新生。從那天起,李大叔的生活大大改善,不再因聽力問題而與家人隔絕,家庭氣氛也變得更加融洽溫馨。根據亞東醫院耳鼻喉部助聽器選配室的2023年度服務調查顯示,與2022年相比,醫師轉介聽損患者至助聽器選配室的數量增加了27%,選購助聽器完成率也從36.4%上升至45.6%。張智銘醫師分析,助聽器選配率提高的原因在於聽力保健知識和聽力復健觀念的逐漸普及,讓民眾對助聽器的接受度逐年提高。隨著科技發展,助聽器的晶片技術持續進步,硬體和軟體品質也大幅提升。不僅如此,助聽器的造型也更加美觀,提供更多等級和尺寸的機種選擇,搭配強大細膩的聲音處理,更舒適的降噪功能與聆聽感受。這些產品的優化都是促使聽損患者願意配戴助聽器的主要原因。雖然助聽器選配率相較往年有明顯提升,但仍有近4成的患者抗拒配戴。張智銘醫師表示,根據對2023年度選配助聽器個案的追蹤調查,高達39%的用戶認為配戴助聽器「顯著改善生活品質」,包括提升溝通效率和增加社交互動。此外,有12%的用戶是出於預防失智的考量。多項動物實驗研究推測,聽力受損確實可能連帶影響腦部的其他結構。因此,及時配戴助聽器應能對延緩認知能力下降、預防失智症狀有所助益。張智銘醫師也補充,當藥物和手術無法改善聽力時,建議患者及早配戴助聽器。期望每位聽力受損的病患都能通過助聽器的幫助,提升生活品質。
及時配戴助聽器 預防老年失智,拾回生活色彩
李大叔是一名67歲退休工人,因年齡增長聽力逐漸退化,導致生活品質下降,無法與家人對話,和家庭隔絕。亞東醫院耳鼻喉部張智銘醫師表示,人類聽覺會在50歲之後逐漸退化,而65歲以上老年人中,出現聽損比例約4成。李大叔經醫師建議配戴助聽器後,重新拾起與家人家的談話,家庭也變得更加溫馨融洽。老年症候群 聽力退化張醫師說明,人類的聽覺,平均在50歲之後會逐漸退化,而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有高達四成比例出現聽損,除了某些耳部疾病會造成永久聽損外,排名第一的原因其實是耳朵老化導致出現聽損。助聽器造型美觀 聆聽感受更舒適根據亞東醫院耳鼻喉部助聽器選配室的2023年度服務調查顯示,相較去年由醫師轉介至助聽器選配式的數量增加27%,選購完成率也有上升。張智銘醫師認為,選配率提高的原因在於民眾衛教觀念逐漸普及,讓民眾對助聽器的接受度逐年提高。另外,隨著科技發展,助聽器的造型也更加美觀,更舒適的降噪功能與聆聽感受,這些都是促使聽損患者願意配戴助聽器的主要原因。配戴助聽器,與生活、家庭重新連結雖然助聽器選配率有明顯提升,但仍有4成患者拒絕配戴。張醫師表示,願意配戴助聽器的民眾,目的在於「改善生活品質」,包括提升溝通效率和增加社交互動。此外,多項實驗研究推測,聽力受損可能連帶影響腦部的其他結構,有部分用戶出於預防考量,因此及時配戴助聽器應能對延緩認知能力下降、預防失智症狀。預防聽覺退化及失智現象張醫師表示,治療聽損其實還有最後一塊拼圖,就是「及早配戴助聽器」。因為大腦是「用進廢退」的器官,若長期失去聲音的刺激,容易造成腦部聽覺區域的退化以及失智現象。因此,建議聽損患者應盡早配戴助聽器,重建耳朵與腦部的連結訊息,也能避免腦部過早老化衰退的現象,重拾生活的光彩。
工作重複性太高易失智? 挪威新研究:患認知障礙風險恐增逾6成
工作多動腦可以預防失智?挪威奧斯陸大學一項新研究發現,若長期從事缺乏挑戰性、重複性高的工作,到了70歲過後,罹患輕度認知障礙的風險將增加66%,而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也將增加37%,也就是說,如果在工作時努力用腦,不僅能促進人的職業發展,也能保護其認知能力,助於預防失智症。根據《CNN》的報導,這項報告發表於美國神經病學學會雜誌《神經病學》(Neurology)上,挪威奧斯陸大學醫院研究員艾德溫(Trine Edwin)帶領研究團隊,分析了7000名挪威民眾,紀錄其30多歲至60多歲退休時的職業、健康與認知狀況,並對305種職業的認知需求進行了分類。研究團隊將教師、律師、醫生、會計師、技術工程師、公共服務人員等等歸類在認知需求較高的範圍中,由於他們的日常職責包括創造性思維、分析資訊、解決問題以及向他人解釋想法和資訊,亦需要人際交往能力。而未歸類在「認知保護」的日常工作,則通常涉及重複的體力和腦力任務,如工廠工人、帳務員,以及管家、管理員、建築工人、郵差、清潔人員等。艾德溫指出,研究結果表明,從事更需要複雜思維的職業,可助於在老年時期保持記憶和思維,受教育的年數也能夠抵消重複性工作所帶來的影響,像是上大學就可將重複性工作所致的影響降低約60%,但並不能完全消除。對此,美國佛羅里達州神經衰退性疾病研究所研究主任艾薩克森(Richard Isaacson)就表示,積極參與生活、保持目標感、學習新事物和保持社交活躍,是防止認知能力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的有力工具,而在工作中進行認知投入,就可以幫助人類對抗失智症。報導也指出,諸如地中海式飲食(著重攝取大量蔬果、好油等,適量魚類、禽肉)、控制飲酒和戒菸、注意血壓、血糖和膽固醇等數值,並且定期評估治療聽力和視力問題,再加上充足睡眠和壓力管理,都可以幫助人們克服認知能力下降的問題。
反覆胰臟發炎!竟是20年都「喝1飲品」惹禍 醫曝2方式有效戒除
49歲蘇先生長期飲酒已經20多年,近日因為多次反覆胰臟發炎,出現腹部疼痛、腹瀉、食慾不振等症狀到醫院診療,肝膽腸胃科醫師建議戒酒來避免再度復發,經由酒癮藥癮特診診治,醫師與其討論停酒策略,並服用戒酒藥物,蘇先生迄今已停酒逾三個月,身體也漸漸地恢復健康。飲酒過量害健康 這些危害不可不知童綜合醫院心身科林杰民醫師表示,酒是合法物質,超商超市都買的到,舉凡婚禮、應酬、朋友聚會,酒精是最常見的助興物質。但是,喝酒過量對身體有害,除了影響肝臟、胰臟功能外,慢性飲酒增加癌症的風險,例如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肝癌和結腸癌,男性會增加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女性飲酒也與乳癌有關。此外,臨床常見因長期飲酒,導致大腦萎縮與認知能力下降。酒醉後的脫序行為,往往導致家庭關係緊張,若是酒後駕車更會面臨罰款與刑責。有害性飲酒女性比例升 當心酒精成癮對此,衛生福利部推出「聰明酒杯記得量,不喝更好最健康」的宣導,以啤酒為例,建議男性每日飲用不超過508毫升(約莫330毫升啤酒1.5罐),女性不超過254毫升。但根據2022年研究顯示,臺灣有害性酒精使用的盛行率為5.79%,女性盛行率在5年內顯著上升0.4%,顯示有部分族群喝酒已造成身心問題,甚至已達到酒精成癮,需要接受治療。酒癮常合併其他疾病 戒酒藥物提升成功率 林杰民醫師指出,過去酒癮沒有特別的治療藥物,但近年來部分醫院已引進專案進口之戒酒藥物,例如「納霍利(Notholic)」和「戒酒妥(Alglutol)」,為研究與臨床上有效之戒酒藥物,經治療之後,可減少個案對於酒精的渴求與延長個案停酒的時間。治療費用的部分,衛生福利部補助每人每年4萬元的費用,可部分補助酒癮治療看診費用與藥物費用,減輕就醫負擔。林杰民醫師強調,酒癮者也常合併睡眠障礙、焦慮症與憂鬱症,需要同時治療。另外,酒癮如同菸癮,治療後容易復發,呼籲戒癮者與家屬不要氣餒,再次地接受治療,就有機會達到停酒的可能。
49歲男「1天狂喝12罐啤酒」長達20多年 醫曝:恐肝硬化
台中市一名49歲蘇姓男子一天最多喝下12罐啤酒,習慣維持長達20多年,後來由於胰臟反覆發炎,出現腹部疼痛、腹瀉、食慾不振等症狀,前往童綜合醫院酒癮藥癮特診診治,肝膽腸胃科醫師擔憂他恐面臨肝硬化,除了建議戒酒避免再度復發、開立戒酒藥物,雙方也進一步討論停酒策略。如今蘇男已成功停酒超過3個月,身體逐漸恢復健康。童綜合醫院心身科醫師林杰民指出,飲酒過量有害身體,除了影響肝臟、胰臟功能,慢性飲酒也有增加罹癌的風險,像是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肝癌和結腸癌,男性還會增加攝護腺癌的風險,女性則與乳癌有關;臨床常見患者會因長期飲酒,造成大腦萎縮、認知能力下降。林杰民表示,過往沒有特別針對酒癮的治療藥物,但在近年部分醫院已有引進專案進口戒酒藥物,例如「納霍利(Notholic)」和「戒酒妥(Alglutol)」,均為研究與臨床方面有效之戒酒藥物,患者經由治療之後,就可減少對於酒精的渴求,延長停酒時間。談及治療花費,衛生福利部每年補助每人4萬元,用於部分補助酒癮治療看診與藥物費用,以利減輕患者就醫負擔。林杰民透露,醫院常有個案過量飲酒導致肝硬化,或是需要等待換肝治療,甚至錯過黃金的治療時間;酒癮者也常合併睡眠障礙、焦慮症與憂鬱症,需要一併治療。此外,林杰民也說,酒癮如同菸癮,治療後易復發,呼籲戒癮者與家屬不要氣餒,只要再次接受治療,就有機會達到停酒的可能。◎喝酒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醫師打小孩50耳光惹議! 體罰能喚醒「神經警醒度」?痛覺可助行為改正?
一名陳姓兒科醫師日前在臉書PO文表示自己過去太溺愛孩子,使孩子變得很難管教,因此「用身體懲罰方式喚醒他們的神經警醒度」、「試圖讓他們將痛覺跟事件記憶連結」。但孩子的生母爆料指出,陳姓醫師所謂的身體懲罰是暴打孩子50幾個巴掌,已緊急通報家暴處理。不過,貼文底下卻有不少網友認同醫師的行為,認為孩子有時確實需要用打的才會記得。但土城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楊緯聖表示,打孩子可能當下有效,但下次會不會記得很難說,雖然臨床確實有「神經警醒度」這說詞,但根本不會用到「痛覺」,對專業人員而言陳醫師的說詞直白點就叫作「打醒你」的意思。神經警醒度與「注意力」有關 與「痛覺」無關「神經警醒度」是孩子整體注意力評估的一環,由於孩子在注意力上自我調節能力較不成熟,可以藉由一些感覺刺激調整警醒程度。當大人要和孩子溝通、請孩子做事情或調整行為時,孩子有適當的注意力才能專注在當下的情境或狀況。楊緯聖醫師指出,一般來說增加注意力的方式包括所謂的「5感教育」,像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另外也會建議使用前庭覺、平衡覺、本體感覺等,去調整、改善孩子的注意力或警醒度,但沒有一個是痛覺,臨床上不建議也不應該用痛覺痛覺去增加個案的警覺度。危險行為要打孩子才會怕? 下次才不會犯?雖然調整神經警醒度的使用上,並沒有痛覺這部分,不過一般家長仍認為管教孩子需要用打的,尤其當孩子做出危險行為,例如:摸熱鍋、衝到馬路上等,打手心、屁股等較不會造成太大傷害,又能讓孩子知道自己做錯了,避免孩子再做同樣的危險舉動。但真的是這樣嗎?楊緯聖醫師表示,教養孩子調整行為有很多種方式,打手心、屁股等比較像是「體罰」,但身體的處罰對行為的改變,基本上只有短期效果,沒有長期好處反而是長期有害,而且他只會害怕「打」,並不會知道自己的行為是不好、危險的,無法長期改變孩子的行為。危險行為如何管教? 制止+重複練習「注意力」楊緯聖醫師建議如果有危險行為當下只要「制止」就好,以孩子衝到馬路上為例,應立刻抓住孩子,讓他停下來,等孩子注意力放在大人身上後,和孩子約定無法牽手就不前進或回家;4歲以上的孩子,認知理解力較成熟,可再加上說明行為會產生哪些危險及後果,用這樣的方式,讓孩子感受危險與行為的不正確。不過,危險行為制止後下次還是有可能會再犯,沒辦法一次就完全預防。楊緯聖醫師表示,這是因為「注意力」需反覆練習。楊緯聖醫師進一步解釋,行為之所以會危險是因為孩子沒有注意到環境、自身、他人等狀況,讓孩子的注意力從自身想做的事(如:衝過去)轉移到注意周遭狀況,這過程需重複練習,孩子才有辦法知道這環境、場域遇到的問題可以在下次使用,並達到大人想要的行為結果。管教與家暴不同 兒童虐待應積極介入通報最後,楊緯聖醫師強調,雖然「管教」和「家暴」在華人社會界線很模糊,但基本上只要有身體的虐待、傷害等基本上就已經超過管教的範疇,「打」只會讓孩子害怕,孩子得到的結果只有拳頭很痛這件事,而不會認知到行為本身造成的影響。此外,許多長期研究都指出體罰會「負面影響」長期神經變化,導致認知能力下降、行為問題及侵略傾向增加、低自尊、負面的親子關係等。楊緯聖醫師提醒,若有看到疑似「兒童虐待」的情形都應介入通報,寧可錯殺一百也不願放過一人,即使錯報也能讓家長正視個人、家庭、孩子教養等問題,社工也可進一步把資源帶進家庭,相對來說也是一件好事。健康醫療網提醒您:如遇同居關係暴力或懷疑他人遭受虐待,請撥打113保護專線、110報案;家長若面臨孩童身心發展、親職教養挑戰,可以查詢「全台兒童心智科醫師分佈(https://www.tscap.org.tw/tw/Retail/ugC_Retail.asp)」 諮詢兒童心智科醫師!
慢性便秘恐傷害「主觀認知能力」 風險增7成
在一項研究便秘對衰老大腦影響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聯繫。作者將慢性便秘定義為每3天或3天以上才排便一次,而研究結果發現,慢性便秘與主觀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增加73%相關。根據CNN報導,全球約16%的成年人患有便秘,尤其又以老年人中更為常見,因其缺乏鍛鍊和膳食纖維等與年齡相關的因素,以及使用可能導致便秘的藥物副作用。此外,慢性便秘與炎症和焦慮和抑鬱等精神障礙有關,但關於消化健康與長期認知功能之間的關係,還有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為了找到這些線索,該研究的作者對11萬2000名成年人進行評估。作者發現,與每天大便一次的人相比,便秘的參與者的認知能力明顯較差,兩者認知上的年齡平均差距3歲;每天大便兩次以上的人也發現風險增加,儘管這種增加的機率很小。作者表示,這項研究並不是旨在測試排便、腸道微生物組和認知健康之間的因果關係,因此無法就這種關聯背後的精確因果順序得出堅定的結論,但排便頻率和主觀認知功能也與參與者的腸道微生物組有關。報導指出,丁酸鹽(butyrate)和脂肪酸可支持腸道屏障,防止細菌和其他微生物進入血液,而在那些排便不頻繁和認知功能較差的人中,產生丁酸鹽和脂肪酸的有益細菌會減少。從蔬菜、水果、全穀物和堅果中攝入足夠的纖維可以預防便秘。根據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規定,每天的總纖維攝入量應至少為25克,充足的水分可以軟化糞便,這樣就可以輕鬆地排出糞便,此外,每周至少鍛鍊幾次並控制壓力也有幫助。
鏟肉還能防失智!營養師曝1飲食法「大腦年輕7.5歲」
以高齡96歲辭世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據傳養生長壽的秘訣就是「麥得飲食」(MIND Diet)。對此,營養師李婉萍透露,實踐麥得飲食能讓「大腦年輕7.5歲」,不僅有助瘦身、降三高,甚至能預防失智的發生。營養師李婉萍在臉書發文表示,目前已有許多研究證實,飲食會影響大腦的記憶力、思考和認知能力,更有學者發現,若能實施「麥得飲食」有助於預防或延緩癡呆症狀。李婉萍說明,其實麥得飲食是結合了「地中海飲食」、「得舒(DASH)飲食」的一種飲食模式,具體實施「8多吃5少碰」原則如下:1.每天至少3份全穀物2.每天至少吃2份蔬菜,其中1份應為綠葉蔬菜3.每周至少吃2份莓果4.每周吃雞鴨鵝等禽肉至少2次,吃魚至少1次(不可油炸)5.每周吃豆類至少3次6.料理用油以橄欖油為主7.攝取堅果,每周至少5次8.每天喝1杯葡萄酒或其他酒精飲料避免不健康飲食對大腦造成破壞,5種特定食物盡量少攝取:1.每周吃紅肉不超過4次2.油炸物或速食每周不超過1次3.少吃奶油或人造奶油,每天份量不超過1大匙4.每周吃起司不超過1次5.糕點或糖果每周應少於5次李婉萍透露,據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確實遵守「麥得飲食」的受試者與未堅持的人相比,大腦年輕了7.5歲,另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可降低53%,且有助於減緩認知能力下降的速度,不過此種飲食方式科學家們也還在進一步了解中。
醫師有危險2/趁鑑定傷人搏關注 重刑犯借不到筆直接衝撞精神醫
台灣重大社會刑案的兇嫌往往都會經過「司法精神鑑定」,做為法官判刑的參考,但隨著國民法官制度的上路,擔任鑑定的醫師被曝光甚至被肉搜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加,而鑑定時遇到暴力風險也持續增加,讓精神科醫師大嘆自己從事的是「低薪高危」職業,希望政府有關單位能加以重視改善。加強對醫護團隊的人身保護,並補貼保全人員的津貼。衛福部嘉南分院成癮既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就曾親身遭遇過犯人的人身攻擊。在一次鑑定過程中,當事人才剛坐下眼睛就不斷在診間內掃視,試圖尋找可攻擊的工具,但整個診間空蕩蕩的並無多餘布置,最後當事人轉而表示希望能夠借筆,幸而李俊宏有警覺,要當事人直接「講出來」就好,不料當事人眼見希望破滅,竟衝上前來試圖搶筆攻擊醫師,所幸及時被法警壓制未有傷亡。來自輿論的攻擊與威脅,壓力也不小於人身危險。2019年,年僅24歲的鐵路警員李承翰在處理鄭姓男子的補票衝突時,遭鄭男持刀刺殺殉職。法院對鄭男進行司法精神鑑定,一審法官審酌榮總嘉義分院所做之司法鑑定,認為鄭男在案發當時為急性發病狀態,判鄭男無罪,引發輿論沸騰,鄉民更一度將負責鑑定報告的沈正哲醫師肉搜,要他出來面對。 負責對刺殺鐵路警察兇嫌鄭男精神鑑定的沈正哲醫師,認為鄭男在案發當下因病而導致認知能力喪失,瞬間成為鄉民肉搜對象。(圖/報系資料照)事後,沈正哲所在的醫院為保護其人身安全,在第一時間取消其門診的初診服務,而二審法院認為鄭男案發當下僅因病認知能力下降,不到完全喪失,改判鄭男有期徒刑17年,面對如此龐大的輿論壓力,則讓沈正哲醫師宣布不再從事司法鑑定。在台灣要想成為司法精神鑑定醫師雖然是自願的,但需有7年以上鑑定經驗或修過相關學分,經「台灣司法精神醫學會」甄審通過後才能取得鑑定資格。據了解,台灣目前具有資格擔任司法精神鑑定人的精神科醫師僅有84人,但實務上真的有接受委託執行者應再少於此一數目。李俊宏無奈表示,類似狀況幾乎是每個司法精神鑑定醫師都會面對的「後遺症」,類似的情形也將隨著國民法官的上路而越來越常見,因為醫師得出庭交互詰問、說明解釋報告結果,會讓自己更容易被鄉民肉搜。 目前全台擁有司法精神鑑定資格的醫師僅84人,但醫師除須面對病患因病況暴起攻擊外,還可能因病情以外的因素而遭到攻擊。(圖/翻攝自123RF)他表示,作為一個司法鑑定醫師,除了得面對來自被害者或是加害者,甚至是對於鑑定報告所不滿的每一個人的事後質問,更得面對直接來自於診間的不確定暴力風險,因為來進行鑑定的人不代表有接受過治療,有的當事人在鑑定的當下甚至有嚴重的譫妄與幻聽。即使有法警戒護仍有極大人身風險,但精神鑑定醫師卻得在毫無保障的情況下,赤手空拳面對突發狀況,與一般內外科等醫師相較危險多了,但卻被有關單位劃為「低風險族群」,無法領取任何高風險職業加給,甚至得屆齡滿65歲才能退休,在如此低薪高危的環境下,讓本來就稀少的司法鑑定精神醫師將成為瀕臨絕種的專業人員。
阿茲海默症新藥能減緩認知能力下降! 可怕副作用曝光
由美國生技公司百健(Biogen)和日本藥廠衛采(Eisai)聯合開發的抗阿茲海默症實驗性藥物「Lecanemab」,在一項臨床試驗中顯著的減緩了患者認知能力下降的問題,但卻有危險的副作用風險,在1800名受試者中,有14%出現腦部微出血的症狀、5名病患大量腦出血,還有另外2人在過程中死亡。綜合《衛報》、《路透社》的報導,百健和衛采在29日公布了實驗數據,他們對1800名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進行了為期18個月的臨床試驗後,發現與安慰劑相比,使用「Lecanemab」治療的病患在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中的認知衰退數據下降了27%,顯示新藥確實能夠改變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病程。可惜的是,在「Lecanemab」的臨床試驗者中,有12.6%出現腦腫脹問題、14%病患出現腦部微出血、5名受試者腦部大量出血,甚至還有2人在實驗過程中死亡。對此,明尼蘇達州羅徹斯特的梅奧診所(Mayo Clinic inRochester)博士彼得森(Ronald Petersen)指出,「所有能夠降低澱粉樣蛋白(amyloid)的藥物都有增加腦出血的風險。不過我認為本次的主要和次要研究成果,以及澱粉樣蛋白的有效降低都令人非常印象深刻。」阿茲海默症協會(The Alzheimer's Association)也表示,「數據證實該藥物可以有效地改變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病程」,並呼籲美國監管機構批准該公司的加速審批申請。這項突破性結果引起了醫學界高度關注,因為在全球的5500萬名癡呆症患者中,患有阿茲海默症的比例就佔了近2/3,然而相關領域過去幾十年的實驗最終都以失敗告終。衛采的股價也在30日上午上漲3%,百健股價則在盤後交易中上漲 0.9%。自9月底公佈試驗的初步結果以來,這2家企業分別上漲了約60%和47%。儘管如此,研究人員仍認為,「Lecanemab」要實際投入到阿茲海默症的治療依舊困難,不只是因為該藥物具有高危險的副作用風險,其價格還十分昂貴,患者每年須花費1到3萬英鎊(約新台幣37至111萬元)在至少18個月的療程上,因此相關藥物被允許上市的機率不大。神經退化障礙專家斯皮里斯-瓊斯(Tara Spires-Jones)也坦承,「我們目前距離英國國民保健署(NHS)授權使用『Lecanemab』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而且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藥物無法逆轉阿茲海默症。」
重男輕女觀念掰了 美研究「兒子越多老化越快還會智力下降」
台灣「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告別,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在11日時公布最新的出生通報統計數字顯示,國人第1胎出生性別比已下降至1.065,與國際文獻中人類自然出生性別比1.060相差不大;國健署強調,可見國人重男輕女的觀念真的淡了,另外,根據國外研究顯示,生兒子的爸媽容易有腦力和智力衰退的狀況,且老化的速度更快,更讓人驚訝地是,生的兒子越多,狀況甚至越嚴重!研究指出,養女兒有助降低失智風險。(示意圖/Pixabay)英國媒體《鏡報》引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針對1萬3222名50歲以上的父母,進行長達18年的智力測試得出數據,研究顯示,兒子更容易造成父母腦力衰退,主因是男孩往往沒那麼關心父母,讓父母的健康狀況較差。這個發布在《精神病學研究雜誌》的研究還發現,從研究剛開始,男孩父母們的智力水平跟女孩父母差別不大,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就發現男孩父母們智力水平較低。根據研究員凱特琳(Katrin Wolfova)表示,「與沒有兒子的父母相比,至少有1個兒子的父母認知能力下降的速度更快」,但造成這個影響的原因,凱特琳指是「社會性的,而非生物性」。凱特琳還表示,比起兒子,女兒在社會上及情感上能給父母的更多,並女兒經常成為父母的非正式照顧者,「女兒對(父母)健康和憂鬱的益處,甚至有助於降低後者罹患老人失智的風險」。反觀國內,由於正面臨少子化,現在都「不怕生,只怕國人不生」。據行政院性別平等處2022年性別圖像中顯示,2019年我國性別平等居全球第6名,亞洲排名第1,我國數據已與國際文獻中人類自然出生性別比1.060相差不大,可見性別平等的觀念逐漸普及,新時代的父母對性別觀念也更開明「不只有子、有女也是萬事足」。
美總統拜登「認知能力出問題」? 前白宮醫師曝:他恐怕無法做完任期
現任美國總統拜登(President Joe Biden)身為美國白宮歷來最年長的主人,上位之後健康狀態一直備受關注。美國共和黨議員、前白宮醫師傑克森(Ronny Jackson)17日就向媒體表示「拜登的認知能力出問題」,很可能無法撐完總統任期。根據美國媒體《NEWSMAX》報導,傑克森近日接受福斯新聞採訪時表示,拜登的認知「正在成為我們的一個真正問題」,他指出拜登由於年紀較長,出現認知能力下降問題,且隨著時間推移只會變得更糟而不是更好,「我不認為這情況會有任何改善,而且這將繼續變得更糟,我們將不得不採取一些措施處理」。傑克森也表示,民主黨內部已經開始因為拜登的認知能力出現問題感到擔憂,並稱「我認為民主黨會在接下來的幾年或幾個月內將他拋下,我認為他們也知道,拜登不可能堅持堅持到2024年任期結束。」「這個人不應該部任命為國家元首和總統」,傑克森透露自己2年前指出拜登的認知問題時,遭受許多阻力,「再等兩年左右,談論這個問題的不再是我,將是拜登自己的政黨,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情況」。報導指出,傑克森是美國新科議員,曾於2006年至2018年於白宮醫療單位擔任醫生,期間經歷小布希、歐巴馬和川普政府,而後在2020年他從海軍少將退役,轉身投入德州議員選舉,當時他就曾質疑拜登需要進行「認知能力測試」。不過他後來在其新書中提及,自己曾收到前總統歐巴馬的私人來信,因為他質疑拜登一事開砲「我對於你在推特上對拜登的惡劣攻擊感到非常失望」。
白質受影響致認知障礙 「腦霧」與「化療腦」出現相同發炎反應
斯坦福大學教授米歇爾·蒙傑(Michelle Monje)和耶魯大學教授岩崎明子(Akiko Iwasaki)所領導的新研究發現,Covid-19的腦霧患者與歷經化療的癌患者,大腦的神經細胞都受到相同程度的損傷和發炎反應,研究人員表示:「即使是輕微的新冠病毒,也可能導致認知障礙。」此研究將活老鼠和死後的人腦組織進行實驗分析,結果顯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導致確診的人,腦脊液中細胞激素(細胞間發送信號的分子)的蛋白質有明顯的發炎反應,導致腦細胞失調、過度反應,對髓鞘造成更大損害。輕微的新冠病毒,也會在大腦中引起明顯炎症,使腦細胞失調,可能導致認知障礙。(圖/Pixabay)同時,確診者與化療患者腦中的髓磷脂分解,也減慢了神經信號的傳遞。綜合斯坦福大學教授米歇爾(Michelle Monje)過去的研究發現,感染Covid-19與化療都會影響到大腦白質(中樞神經重要組成部分)的功能,即使是輕微的新冠病毒,也可能導致認知障礙,記憶力受到影響,出現「腦霧」的症狀。此項研究進一步指出,Covid-19的腦霧症狀,與接受化療之癌症病患的腦損傷相同,導致認知能力下降。過去,斯坦福醫學院發表的研究也曾指出:「大約4分之1的Covid-19確診者,認知症狀會持續至少2個月,即使輕度感染也是如此。」該研究報告在6月12日發布於《細胞》科學期刊,由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神經學和神經外科教授米歇爾·蒙傑(Michelle Monje)和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免疫學和分子、細胞和發育生物學教授岩崎明子(Akiko Iwasaki)共同領導。
小鮮肉自稱「女媧轉世」 70歲老翁慘被騙3百多萬老本
認知能力下降的老人,向來是詐騙集團眼中的肥羊。但中國大陸一名70多歲山東老人,卻因誤信另名22歲小鮮肉是「女媧轉世」,慘被騙82萬人民幣(約新台幣364萬)老本,掀起中國大陸網友熱議。有人狠批小鮮肉為騙錢不擇手段,不過也有網友認為老人被騙的原因實在太誇張。據《極目新聞》報導,這名居住在山東泰山區的70多歲老翁,於2018年透過「微信搖一搖」認識當時年僅18歲,住在雲南曲靖、只有初中畢業且無業的楊姓小鮮肉,老翁在聊天時透露「自己是信佛的」,讓小鮮肉找到機會,佯稱自己也是虔誠佛教徒,更抓住對方求神拜佛保心安的心理,謊稱「自己是女媧轉世的肉身,但生病了,急需錢治療」。沒想到,老翁不只相信小鮮肉是女媧轉世,還從2019年2月到2021年3月期間陸續匯錢給對方,而小鮮肉每次騙到錢後就會「給遊戲加值」、「在直播間刷禮物」,或是用為日常玩樂的開銷。不過,本著「薄利多撈」的他,最終也栽在自己長時間詐騙的手段裡。泰山區人民法院日前就此案作出判決,楊姓小鮮肉雖坦承犯行「得依法輕判」,但仍被判11年有期徒刑、罰金5萬元(約新台幣22萬)和將不法所得全數歸還給老翁。泰山區人民法院在公布判決時還強調「是真人真事的真實案件」,提醒大家防範詐騙,尤其要注意老年人,別讓他們輕易上當受騙。北京大成(武漢)律師事務所律師柴欣指出,依據當地《刑法》第266條,詐騙公財私物金額特別巨大或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者,可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沒收財產。
英國新研究:COVID住院病患「認知能力恐下降」 相當於老20歲
英國劍橋大學和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新研究結果表明,嚴重的COVID-19導致的認知障礙,其程度與50至70歲之間的認知障礙相似,認知功能衰退20歲。根據《衛報》報導,隨著大流行席捲全球,很明顯,冠狀病毒不僅會導致直接的健康問題,而且還會使一些人出現衰弱的症狀,這種情況被稱為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研究表明,因Covid住院的人可能難以思考,其程度大約與衰退20歲的年齡相當。研究顯示,住院後出現症狀的患者中,約有三分之一在一年後仍感覺有症狀,大多數患者在身體功能和認知障礙等方面幾乎沒有改善,甚至一些患者的認知能力還在平均持續下降。劍橋大學教授、同時也是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梅農(David Menon)指出,損傷程度與疾病的嚴重程度有關,Covid確實會導致身體各種器官出現問題,包括大腦和認知功能以及心理健康,「如果你能接種全部疫苗,你的病情就會不那麼嚴重,所有這些問題都會減少。」梅農在「電子臨床醫學」(eClinicalMedicine)期刊發表,46名患者自2020年3月至7月,被醫院收治後平均6個月的測試結果,其中有6人曾使用呼吸器治療。這項認知測試是由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的Cognron平台進行的,該平台構是BBC大英智力測驗的基礎。團隊將結果與參加BBC挑戰賽且從未感染過Covid的460人的結果進行了比較,根據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和第一語言等特徵,為每位患者和10人比對,結果表明,那些因Covid住院的人有特殊的認知障礙,包括處理速度較慢,「最明顯的是語言推理,比如說鞋帶對比鞋子、鈕扣對比外套等。」研究表明,雖然認知障礙是明顯的,但平均而言,這種變化的幅度與人自50歲增長至70歲時,認知能力下降相當。此外研究還發現,入院6個月後完成測試的患者,與10個月時完成測試的患者之間的認知障礙水平沒有顯著差異,儘管有改善的跡象,將再進行進一步測試,看是否有更強大關聯。梅農補充,調查Covid患者的認知能力下降,不僅可以幫助他們,還可以幫助那些在其他疾病後遇到類似問題的人。
睡太多太少都不好 認知能力受影響
新的研究結果顯示,與工作記憶能力有關的大腦區域「白質」的精細結構,會受睡眠時間的影響。在這項研究中,睡眠時間過長或過短,都會讓認知能力下降。睡眠和人類能發揮的認知能力有極大的關連,目前為止的研究發現,睡眠不足會讓認知能力下降,但德國明斯特大學腦科學研究團隊調查睡眠與認知能力的關連性,發現既存數據僅依睡眠時間、質量、認知能力和腦白質的完整性做調查,團隊將美國國家衛生院所的研究數據做大規模的研究,並且加上健康成人共1065名的腦部掃描資料、認知能力測驗及睡眠質量做更精密的分析。結果發現,睡眠時間過短的被實驗者,工作記憶及語言處理相關的腦白質上縱束的統合性較低下,認知能力也是,不過睡眠質量和認知能力之間的關連性,目前還看不出來。研究團隊表示,睡眠時間是否會造成腦部的構造及機能產生變化,目前無法看出因果關係,以前的研究結果,是用推測的方式來認定睡眠不足會讓腦部產生化學變化而損及腦白質的完全性。不過團隊還是認為,平均睡眠時間達7至8小時的人,能夠有較高的認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