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長權
」 陳時中 詹長權 新冠肺炎 彰化 指揮中心護理荒恐擴大!陸祭高薪搶台灣護理師 醫團盼保障點值留才
大陸福建上月29日公布最新「惠台利民」政策,漳州5年內將為台灣護理人員每年提供240個工作機會,大舉招手台灣護理師,並指有養老機構經驗者每年最高獎勵4.5萬元台幣。8大醫護團體擔憂此舉恐加劇護理人員出走,促政府保障點值留才。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表示,過去香港、新加坡、歐美國家都曾向台灣護理界招手,但因醫療環境以英語為主,成效不如預期。此次大陸有地方政府出面延攬人才,因語言溝通無障礙,恐會加劇護理人員流失。自去年以來,醫界持續呼籲增加健康投資,提高醫療機構韌性,將健保總額從「支出上限制」轉為「支出目標制」,短期目標1點0.95元,長期目標為1點1元,低於目標的部分,由公務預算補足。醫護團體也承諾優先為醫事人員加薪,解決護理人力短缺問題。在健保點值尚未被保障的情況下,醫院已陸續拿出誠意,加薪留才。私立醫院協會抽樣調查顯示,2024年調薪超過1成的醫院有3家、占14%;調薪7~10%有3家、占14%;調薪4~6%有11家、占50%。為改善今年點值偏低現象,醫護團體呼籲衛福部妥善利用政院撥補的200億預算結餘,在不攤扣、目標性核刪及斷頭等前提下,讓今年點值至少補至去年水準。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說,我國醫學中心22家,近半數集中於雙北,要有充足經費,才能結構性解決資源不均、人員短缺問題,而非挖東牆補西牆。台灣社會對醫療資源的投資不夠,導致我國醫療結構以私營醫院為主,變成市場導向的經營模式,醫院集中在都會區,背離最初建立健保制度時「期望全民享有公平治療機會」的理念。針對醫護人員人力不足問題,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直言,假如工作辛苦又沒有合理報酬,當然會造成人力缺損,公立醫院經營較難,不少醫師轉向私人醫院或診所,尋求更好的工作條件和保障,呼籲國家增加對醫療領域的經費挹注,以留住人才。
台南登革熱確診數直逼2萬!專家指可能是「這原因」
台南市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12日新增87例,累計病例數1萬9985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詹長權認為,今年中南部登革熱疫情大暴發,全球暖化可能是驅動登革熱的基底原因,只有加快淨零排碳減緩全球暖化,才能有效控制全球和台灣的登革熱疫情。詹長權分析,早在今年7月世界衛生組織(WHO)即提出警告說,「以平均氣溫升高、降水量增加和乾旱時間延長為特徵的全球暖化,可能會導致今年的全球登革熱感染人數創歷史新高。」由科學家和傳播者組成的非營利組織Climate Central(氣候中央)研究報告也指出,近一年全球平均氣溫較19世紀工業化前的基線時期高出1.32℃,其中1.28℃是由人為因素所造成的,聖嬰現象影響僅占0.04℃,聖嬰現象所推升的全球高溫現象可能還會持續半年。另外,以氣候變遷指數(CSI)顯示氣候變遷對特定日期氣溫的影響程度,進一步分析台灣氣候變遷指數的縣市別地理分布與登革熱累積病例數的縣市別很類似,顯示全球暖化可能是驅動中南部登革熱的基底原因。詹長權還引述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的話,指「即使缺水,蚊子也能生存,因此無論是在洪水或乾旱情況登革熱會增加,溫度越高病毒和病媒蚊繁殖越快。」因此唯有加快淨零排碳減緩全球暖化,才能有效控制全球和台灣的登革熱疫情。今天的新增病例中,分別為東區16例,北區13例,永康區及中西區各11例,安南區10例,南區及麻豆區7例,仁德區3例,新市區及善化區各2例,安平區、新化區、西港區、將軍區及左鎮區各1例,年齡介於13歲至97歲。登革熱防治中心主任蘇世斌今天也特別前往麻豆區化學防治現場及佳里區擴大採檢站視察防疫工作執行情況,除為第一線辛苦的國軍弟兄及防疫夥伴加油打氣外,也嚴格要求各項防疫工作務必要落實,即時阻斷社區傳播鏈,同時關懷社區民眾的健康。
台灣男性染疫死亡是女性2.5倍 專家提應「精準防疫」
新冠疫情爆發3年以來,各國死亡人數都是「男高於女」,我國男性新冠死亡率更是女性的2.5倍;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呼籲政府,應重視新冠肺炎死亡的性別差異,「已經不像3年前什麼都不知道」,40歲以上男性、50歲以上女性應該優先接種追加劑疫苗,才能精準防疫。新冠疫情造成國內逾2萬人死亡,詹長權分析,台灣新冠死亡數和死亡率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且隨著年齡增長呈現「指數型上升」,男性與女性差距達10歲之多。他呼籲政府重視新冠肺炎死亡的性別差異,包括疫苗接種政策、抗病毒藥物給藥門檻,須考量性別因素加以調整。詹長權分析國內2020年1月到今年3月的新冠肺炎累積死亡數和死亡率,發現有明顯的性別差異:男性新冠死亡率約是女性的2.5倍;且隨著年齡增加,新冠死亡數和死亡率呈現「指數型上升」。統計顯示,國內40到44歲男性新冠死亡率是每10萬人11.8人,女性5.8人;而50到54歲男性是18.5人,女性是9.6人;到了60到64歲,男性是90.2人,女性是36.3人;至於70歲以上最高年齡層,男性是694.3人,女性是457.8人。詹長權指出,各國新冠肺炎死亡數據都呈現「男高於女」,差到2倍以上;疫情初期沒有充足資訊,因此政府會劃定單一年齡優先接種疫苗、使用藥物等,但現在已經3年了,應精準防疫降低死亡率。目前國內提倡每人每年應接種1劑追加劑疫苗,詹長權建議40歲以上男性、50歲以上女性優先接種,其次是0到4歲和35到39歲族群,這會影響催種政策及未來政府採購疫苗數量。
2020年成立至今 指揮中心擬5月1日解編
新冠疫情持續平穩,行政院長陳建仁今天下午2點將赴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視察,下午4點由指揮官王必勝召開臨時記者會,預計說明指揮中心解編或降級規畫;據了解,具體時程可能落在5月1日。若指揮中心解編,新冠疫苗、藥物等緊急使用授權(EUA)將隨之退場,屆時如未取得正式藥證,就會正式走入歷史。專家則呼籲,台灣應將新冠防疫目標設定在「零死亡」。指揮中心自2020年1月20日報請行政院核准成立,起初以三級開設;1月23日隨即提升為二級開設,由時任衛福部長陳時中擔任指揮官;同年2月27日再度提升至最高等級、一級開設,後因陳時中投入台北市長選舉,2022年7月18日改由衛福部政務次長王必勝擔任指揮官。據了解,指揮中心向行政院建議5月1日起解編,待今天下午會議定案後,就會正式宣布。王必勝日前表示,指揮中心正在盤點最後工作,包括中重症病人的照顧流程、脆弱族群如何取得藥物、防疫物資分配、民眾衛教等。根據藥事法第48之2條,一旦指揮中心解編,現有的新冠疫苗(如高端等)及藥物(如莫納皮拉韋、倍拉維等)EUA將同步失效,須由廠商盡快申請正式藥證,或是主管機關另行訂定EUA終止時間,才能和指揮中心脫鉤。至於目前國內流通的家用快篩試劑EUA,亦會受到指揮中心解編影響。指揮中心發言人羅一鈞曾說明,部分快篩試劑EUA到指揮中心解散為止,有些則是授權到今年6月;至於市面上現有流通的快篩試劑產品,在指揮中心解散後,仍可使用到效期結束為止,大多可使用到明年或後年。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認為,指揮中心解編後需持續監控疫情,由於目前已經停止大量篩檢,建議比照國外啟動「廢水監測」,有助於在疫情重新升溫時及早發現;並持續針對住院及重症感染者檢測病毒株,以了解社區內感染情形。詹長權指出,在全面且積極善用有效充足的篩檢試劑、疫苗、抗病毒藥的前提下,應將台灣新冠防疫目標設定在「零死亡」,目前不僅歐美國家,新加坡等亞洲國家都已達成;既然已經知道國內染疫死亡的多為慢性病患、未接種疫苗者,務必採取行動,針對該族群積極預防感染、及早治療,國內應該很快就能達成「零死亡」。
室內可脫口罩了!羅一鈞:逢228連假「疫情恐反彈」
今天開始,除醫療照護機構、公共運輸外,室內可以不必戴口罩。不過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警告表示,防疫指揮中心長期忽略我國新冠死亡人數居高不下的事實,每天仍有1至2萬人確診,他擔心口罩解禁後,導致長期疫情,台灣可能是全球在今年仍將新冠肺炎列在國人十大死因的少數國家之一。新冠肺炎本土確診,昨天新增1萬5747例、68例死亡,確診人數比上周日減少6.8%。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羅一鈞說,確診數持續降溫,研判群體免疫力足夠,本土也尚未偵測到新興的變異株,威脅有限,疫情在可控制的範圍內,加上醫療量能充足,因此如期實施室內不必戴口罩,今日起至3月6日前,是第一波的觀察期。羅一鈞直言,室內口罩鬆綁後又逢228連假,屆時確診數會有一波反彈,但第一波觀察期只要持續穩定,校園就會如期於3月6日上路。指揮中心規畫,室內口罩鬆綁管制分成3大類:「指定場所」一定要戴口罩,包括醫療照護機構如醫院、診所等,以及公共運輸系統如捷運、雙鐵的收費區(刷卡進站後)及管制區。其次是「特殊情境」,有發燒症狀、家有5歲以下幼兒、免疫低下者、人潮聚集處,年長者未打3劑疫苗等,建議配戴。最後是「其餘場所」,由民眾自主決定。詹長權分析,台灣新冠累積總死亡數在第一任指揮官陳時中任內是8031人,第二任指揮官王必勝上任至今年2月18日為止,是9421人,如未來數月死亡人數仍居高不下,台灣可能是全球2023年仍將新冠肺炎列在國人十大死因的少數國家之一。去年國慶日,我國新冠死亡累積人數至1萬1511人時,詹長權曾呼籲指揮中心,檢討防疫指揮系統和防疫措施,找出無法將疫情壓制在「低感染數」和「低死亡數」的原因。但王必勝卻在次日回應「好像有些公衛學者不知防疫新方向在哪裡?」詹長權感嘆,指揮中心沒有細看Omicron新冠死亡資料中未接種疫苗長者占比太高的事實,沒有聽進公衛學者尋找低死亡率防疫新方向的建議,台灣再次失去壓低Omicron死亡率的機會,令人難過。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黃立民指出,今起室內免戴口罩,可能會導致疫情升溫,政府在開放口罩的同時,應積極推動接種追加劑,我國60歲以上、慢性病、免疫力低下等族群的接種率不夠高,是這波死亡數快速上升的主因。羅一鈞表示,死亡是落後指標,仍要觀察長期趨勢,目前台灣累計致死率0.17%,低於日本的0.22%,更遠低於全球平均1%。他強調,未來每周四都會公布國內個案致死率。
第三波疫情高峰要來了 指揮中心估平均單日確診達3萬
國內今天新增1萬4162例本土個案,較上周一增加37.3%,處於快速增加階段,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最近幾天上升百分比都在20%、30%,增加速度有加快趨勢,預計將有第三波疫情發生,初步估計高峰落在明年2月初,平均單日確診人數約3萬例上下。王必勝表示,自己近兩天到台北市各區域發現,因為耶誕節關係,很多地方都人潮洶湧,大家參與活動和聚會都非常踴躍,當然在疾病傳播上會加速;因應本土疫情上升,希望接下來跨年或其他活動,如果是在戶外,建議人潮洶湧、不能保持適當距離時,應自主配戴口罩,盡量不要飲食。王必勝也提醒,有些對象不建議參加大型活動,如發燒、呼吸道症狀、腹瀉、嗅味覺異常等,不要去參加,以免把疾病傳染給別人;未接種疫苗、長者、幼兒等脆弱族群,都不建議參加大型活動;依照現行防疫規定,自主防疫和自主健康管理的民眾,需要快篩陰性才能參加。本土疫情升溫,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目前全國專責病房共開設5200多床,隨著疫情上升,空床率有稍微減少,但仍有6成以上,預期本周會看到北部地區住院情形增加 ,將隨時針對病床情形做調整。口服抗病毒藥物方面,羅一鈞指出,過去幾周開立情形有逐漸下降,但隨著第三波疫情可能升溫,目前倍拉維(Paxlovid)存量為29萬人份,預計可使用152天,莫納皮拉韋庫存是8.1萬人份,預計可使用232天;兩種藥物數量相當充足,請醫師和民眾不用擔心,如有需要時可能再添購。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日前在臉書發文表示「2022是台灣瘟疫年」,是一個由Omicron大流行所驅動的台灣瘟疫年。王必勝表示,詹教授可能都是注意台灣,其實Omiron是從去年11月開始影響全世界,「2022是整個世界的瘟疫年」,如果廣義去看,2020或2021何嘗不是瘟疫年?指揮中心統計,今年以來本土累計死亡1萬4244例。詹長權認為,新冠肺炎很可能晉升為台灣第三大死因,僅次於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王必勝認為,只要死亡診斷書的甲乙丙丁死因有出現新冠肺炎,就認定是新冠肺炎死亡;但在歸類十大死因時,死亡主因是什麼,還需要統計處相關統計,目前還沒有資料。
學者質疑染疫死亡太快陳時中動怒 蔣萬安指惱羞成怒無助防疫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指台灣染疫死亡數13天就翻倍,速度是全球第2快,引發衛福部長陳時中不悅,在防疫記者會中怒斥為「亂比一通」,強調各國比較基礎根本不同。對此,國民黨台北市長參選人蔣萬安今天指出,每個確診死亡個案,都是家屬的錐心之痛,他要提醒陳時中,很多專家對於疫情提出的見解或建議,陳時中與其惱羞成怒不如好好對外解釋清楚,否則恐完全無助於防疫工作。國內疫情持續處於高原期,染疫死亡人數並未見顯著降低,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引用國際數據指出,台灣染疫死亡數十三天內翻倍,位居全球第二快,呼籲指揮中心應分析死亡數攀升原因。但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日再度動怒,痛批死亡翻倍天數「應該要自己跟自己比」,否則分子亂、分母也亂,痛批詹「根本亂比一通」。蔣萬安今天出席「111年北原盃全國原住民族槌球邀請賽」開幕典禮時,媒體詢問,民進黨內投入台北市長的人選,以陳時中跟前交通部長林佳龍出現機率較大,外界好奇2人對蔣來說誰較好對付?蔣萬安表示,他的對手就是台北市政問題,他現在積極在地方勤走,接下來會提出市政規畫藍圖相關政見,希望帶領北市站上國際一流大都會。對於陳時中怒批台大公衛學者主張一事,蔣萬安說,每個確診死亡個案,都是家屬的錐心之痛,對於每個專家就疫情提出的見解,他要提醒陳時中,與其惱羞成怒不如好好說明清楚,否則無助於任何防疫工作。至於目前疫情死亡率和中重症數量仍多,是否會呼籲指揮中心別提早收攤,對疫情負責任?他回應,指揮中心未來是否解散,唯一考量應是疫情是否平息,絕對不是某個人要選舉,陳時中選舉與否,是對方的個人考量,但指揮中心的運作不該摻入任何政治因素。針對資深媒體人朱凱翔日昨直言蔣萬安「守勢為主」的選舉策略錯誤,呼籲蔣也不要只是再送餐給醫護人員,畢竟他送餐「怎樣送也不會比熊貓快」。蔣萬安則回應,送餐行動是希望給醫護加油打氣,讓這群人不用有後顧之憂好好照顧民眾,與政治無關更不是要對付誰,請外界不要誤解他的好意。詹長權要求檢討染疫死亡者成長速度過快的原因,引發陳時中不悅並重話批評,詹雖未在第一時間出面回應,但也有不少醫界人士認為詹要求分析死亡數攀升原因對控制疫情還是會有幫助。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就在受訪時說,觀察整體疫情狀況,應以總染疫人數及總死亡人數來看,通常比較不會比較死亡數上升速度,但指揮中心仍應公布全死因,觀察是否有超額死亡,才是疫情控制好壞的關鍵數字。他並提醒防疫單位,台灣總統給藥率雖達到五%,與其他國家比並不算低,但目前台灣確診死亡人數中,確有高達四成六是在確診三天內死亡,顯示病患很可能是在「確診後期」才診斷、給藥,在此之下,即使給藥率高,但口服要在患者後期才給藥效果不佳,而指揮中心訂購一百萬份抗病毒口服藥,至今也只用十多萬份,尚餘九十萬份未使用,他認為有適度再放寬給藥條件的必要。
公衛學者示警:國內染疫死亡「高居全球第二快」 籲政府加強分析找出原因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國內昨新增7萬2921例本土病例,案例數字稍降,但卻新增575例中重症、211例死亡,雙創新高。國內自前天開始,致死率正式突破千分之1,昨日更達千分之1.05,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2天死亡數一直增加,值得密切注意,但無異常。不過,公衛學者則示警指出,國內染疫死亡數平均13天就翻倍,高居全球第二快,呼籲政府加強分析找出原因,否則死亡數還會再翻倍。詹促找出原因 避免狀況惡化昨新增本土個案共有3縣市破萬,其中最多為高雄1萬822例,台中、新北則分別為1萬570例、1萬201例。陳時中表示,目前整體疫情的趨勢在往下走,其中雙北病例數下降明顯,北市累積感染率為11.98%、新北17.43%、桃園14.96%,3都的疫情都下降,而台中累積感染率為9.37%、台南8.38%、高雄9.7%,仍在高原徘徊。陳時中表示,目前並沒有看到大規模病例反彈,除了通報、確診稍慢幾天,且國內沒有因為端午連假的人流增加很多案例,連假的影響應很低。這2天死亡數一直增加,值得密切注意,不過目前的分析沒有異常,以高齡、未打疫苗者居多,會再加強診治。相較陳時中對死亡人數不斷上升的輕描淡寫,學者則是憂心忡忡。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昨統整出台灣、南韓、日本、新加坡,自去年5月中到今年6月7日為止的死亡趨勢,發現台灣的流行期來得較晚,但死亡人數上升趨勢卻與南韓類似,且死亡率高峰也逼近南韓,上升速度相當快,進一步分析台灣染疫死亡數,平均13天就翻倍,比南韓的81天、新加坡192天、日本298天快上不少,若不找出原因,預料死亡數還會再翻倍。台中台南高雄 在高原期徘徊對此,陳時中則回應表示,沒看到台灣染疫死亡數成長高居全球第2的相關資料,至於染疫死亡數是否平均13天就翻倍?印象中前段時間死亡成長較多的是香港,「那時候我們有驚訝到」,台灣是否有比較快?要再拿相關數字出來對一對。而國內新增575例中重症個案當中,中症有384例、重症191例,重症個案中增211死,包含1名患有神經系統疾病的17歲男性青少年,5月30日出現咳嗽、呼吸困難等症狀,送至急診就醫,雖使用類固醇、瑞德西韋治療,卻因併發敗血性休克,不幸在6月1日過世,發病到過世僅時隔2天。累計逾269萬確診 3584例死亡另在重症個案中,昨亦新增1名兒童多系統炎症候群(MIS-C)個案,為日前北醫附醫公布的國內第2例MIS-C患者,是1名5歲男童,所幸經使用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後,已在6月7日出院。目前國內青少年共累計4人重症、2人死亡;另兒童累計43例重症,死亡則維持17例。高雄長庚醫院近日亦收治一名疑似罹患MIS-C的6歲女童,她在發病期間高燒5天,且有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目前女童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但病情已逐漸好轉,預計近日就可出院。2020年至今,國內共累計269萬3787例確診、3584例死亡。另今年以來,本土個案共累計259萬3010例,其中258萬4370例輕症及無症狀(99.67%)、5451例中症(0.21%)、3188例重症(0.12%)。重症個案中2731例死亡,致死率為千分之1.05,重症致死率則為85.66%。
台灣染疫死亡速度「全球第二」 陳時中:還要再比對一下
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最新全國確診率,本土累計確診率達11.4%,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從7日平均數可見每天約略往下降,前段時間處於高原,最近稍微往下降,端午節連假單日確診數較少,大概5萬到6萬多例,扣除連假因素,近7天平均徘徊在7萬多例,沒有明顯提高,整體趨勢往下走。此外,今天也公布六都確診率,分別為台北11.98%、新北17.43%、桃園14.96%、台中9.37%、台南8.38%、高雄9.7%,雖然北部看來較高,但確診人數目前已逐漸下降,台中、台南、高雄還在高原期。另外,今天新增死亡個案211例,創下新高紀錄,台大公衛教授詹長權則在臉書發文表示,只憑單日的確診數來推測疫情下降,這樣的方式會誤導民眾,因為目前採用家用快篩視同確診,而快篩陽性者不一定會誠實通報,而且其中誤差會漏掉部分確診者,所以應將染疫死亡速度、死亡數作為主要關注指標。詹長權進一步比較世界各國的死亡數倍增速度,發現台灣位居第2名,以目前速度來看,染疫死亡數平均13天就會翻倍,遠比韓國81天、新加坡約192天、日本約298天高出許多。對此,陳時中表示,印象中應該是香港死亡數增加較迅速,若說現在台灣比他們還快,還要比對一下。他也表示,目前台灣致死率約千分之1.05,意即萬分之十點五。陳時中說,這2天死亡人數持續增加,值得密切注意,不過目前分析案例沒有發現異常情況,高齡、沒打疫苗、慢性疾病者居多,會加強醫院端診治,希望挽救多點性命。
新冠死亡率防線破功「達千分之1.05」 陳時中揭9月出國旅遊可能性:當然有
台灣本土疫情尚未趨緩,但目前朝與病毒共存的方向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經研擬放鬆邊境管制,會以商務客優先,朝縮短檢疫天數為主。外界都好奇什麼時候可以出國旅遊?對此指揮官陳時中也曝光時間點了。日本宣布6月10日起重新開放來自感染風險低的98個國家或地區人士入境觀光,不少民眾關心台灣未來是否也會開放,若開放的話,是否會比照類似做法?陳時中表示,還沒有定案,但基本上規矩會盡量一致,免得弄得大家不知怎麼樣去遵守,反而會更混亂。被問到9月是否有機會出國旅遊,陳時中透露,可能性應該是有,但也不敢保證「一定有」,只是照現在的情況發展,各國開放國門,「這可能性當然是有」。至於外傳機組員檢疫規定即將改為0+7,則還沒有定案。陳時中表示9月有機會出國旅遊。(示意圖/翻攝自pexels)另外,今(9日)新增211例死亡,人數再創新高。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詹長權警告,台灣新冠死亡數倍增速度是全球第2,約13天就會翻倍,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也提到,死亡高峰會延續到下周,但整體致死率不會有太大變動,大約是萬分之10,甚至更低。據了解,陳時中曾設定萬分之10防線,然而今天在記者會上公布數據,目前台灣約千分之1.05。他指出,這2天連續的死亡人數都在增加,值得密切注意,不過到目前,對案例的分析,並沒有說特別的一些異常情況,以高齡、沒有打疫苗、長期身體有一些慢性病的居多,會加強醫院的一些診治,希望能夠挽救生命。
學者曝台新冠死亡增加速度全球第2「13天就翻倍」 急籲別只看確診數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9日)公布新增本土確診個案72921例,較昨日8萬確診個案少,但今日死亡個案數卻創新高來到211例;公衛學者呼籲,由於快篩陽性者不一定會通報,還有抗原敏感度不足等因素,台灣面臨用確診數來判斷疫情會不準確的問題,因此應該改用死亡率來補充確診率做為防疫指標之一,同時台灣新冠死亡數約13天就會翻倍,倍增速度是全球第2,令人憂心。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詹長權於臉書發文,指出各國改用家用快篩陽性視同確診後,都出現用確診數判斷新冠疫情走向較為不準的問題,原因除了快篩陽性者不一定會誠實通報外,還有抗原敏感度不足問題,建議使用死亡率來補充確診率以做為防疫指標之一。詹長權指出台灣薪冠疫情趨勢與韓國在Omicron流行期間較為相似。(圖/翻攝自詹長權臉書)貼文解釋,觀察死亡率可以了解整體防疫的成效並找出需改善的地方,特別是將觀察時間拉長到每週或每2週,可以看出某地區長時間的疫情走勢。詹長權接著比較台灣、日本、韓國和新加坡4國,從2021年5月中旬至今年6月7日因疫死亡人數變化趨勢,發現台灣新冠死亡人數上升趨勢類似於韓國Omicron流行期的上升趨勢,死亡率高峰值也逼近韓國。另外依照2022年6月7日的資料顯示,「目前台灣新冠死亡數倍增速度全球第2快,死亡數翻倍時間大約為13天;韓國約81天、新加坡約192天、日本約298天」。詹長權指出,台灣新冠死亡人數增加速度13天就會翻倍。(圖/翻攝自詹長權臉書)詹長權最後直言,台灣過去清零政策時期防疫作法,有許多在因應Omicron疫情上無效、不足、不科學和不人性的作法,應當改則改,篩檢、疫苗和藥物等有效的防疫工具應當廣泛且快速使用,「疫情發展的好快壞快慢,決定在人和病毒的競爭和競速關係,不在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排名關係」。
報確診數已沒意義…專家預測「9月會有7千人死亡」 陳時中回應了
本土確診再破千!指揮中心今(16日)宣布新增1,199例本土個案,有專家認為按此趨勢,台灣到9月就會有99萬例本土個案、1,200至7,000人死亡;另有台大學者透露,疫情記者會「報數字已經沒有意義」,認為應以3檢測代替隔離。對此,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的重點仍在減災、疫苗施打、藥物整備和輕重症分流上,且專家對死亡數的推估「與指揮中心不一致」。陳時中表示,有專家認為9月會累積近百萬本土病例,其中會有1,200到7,000人死亡的說法,雖然與指揮中心的預測並不一致,但「大家都有各自的模型算法」,因此還需要持續觀察。至於台大公衛教授詹長權昨天(15日)在臉書指出,目前防疫目標是感染越低越好,可以不用再看確診數或開疫情說明會。詹長權指出,政府應推動「廣泛且持續的滾動式PCR及抗原快篩」、「社區廢水進行新冠病毒核酸監測」和「持續做病毒基因定序」的3檢測,以及告知民眾社區、邊境解封措施,同時也建議以檢測代替隔離,才是目前應列入考慮的項目。對此,陳時中雖表示「講的很有道理」,但指揮中心主要還是以減災、疫苗施打、藥物整備和輕重症分流為重點,並說「這些才是我們積極在做的事情」。今日個案分佈為新北市(434例),臺北市(206例),桃園市(159例),基隆市(92例),高雄市(60例),花蓮縣(55例),臺中市(40例),宜蘭縣(39例),臺南市(29例),彰化縣(16例),新竹縣(15例),苗栗縣及屏東縣(各12例),新竹市(10例),臺東縣(7例),雲林縣及南投縣(各5例),嘉義市(2例),嘉義縣(1例)。
莫德納未到貨打不到第二劑 混打BNT指揮中心不採納
Delta攻破國門,莫德納疫苗遲未到貨,許多長者憂心打不到第2劑,台灣感染症醫學會榮譽理事長黃立民呼籲讓60至80歲的民眾完整接種2劑疫苗,並盡速開放混打。衛福部長陳時中昨仍表示,目前科學證據不足,暫不考慮開放mRNA疫苗混打,但將保留部分BNT疫苗,供未來混打使用。指揮中心目前僅有限度提供第一類醫護人員,以及接種AZ疫苗後出現過敏症狀者可混打mRNA疫苗,然而,受到近期莫德納疫苗到貨率不佳影響,有300萬名莫德納接種者等不到第2劑。黃立民表示,因應Delta病毒,政府必須立即變更疫苗施打策略,建議保留600萬劑BNT疫苗供長者完整接種,至於國、高中生則可緩打或將接種時程拉長;精神科醫師沈政男也說,疫苗政策應有更大彈性,開放混打才能更有效率的使用疫苗。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指出,根據美國CDC最新資料顯示 ,打完2劑疫苗超過14天的美國人,相較於沒打疫苗、只打1劑、或是打完2劑還不到14天的美國人,有5倍的防止感染Delta病毒、10倍的減少住院和死亡的保護力。他認為,台灣應利用BNT疫苗「可單打、可混打、可打青少年」的特性,將BNT做為9到12月的主力疫苗,衝第2劑覆蓋率;且不是依原來一到十類順序,而是依年齡由大至小施打。而9月下旬要打BNT的國、高中生可延至11、12月再打,如此才能讓疫苗效益最大化。不過,陳時中仍強調,BNT疫苗仍規畫做為第1劑使用,將來會視到貨量,保留一部分給混打,至於外界擔心的高齡長者,現已開放AZ第2劑接種,將來莫德納只要有到貨,會優先讓高齡者施打第2劑。
緊閉門窗擋病毒?錯! 蔡壁如:室內通風才能防止傳染
璨樹颱風襲台,民眾多待在家中,立委蔡壁如今(12)日建議,為降低新冠病毒傳播風險,除了透過戴口罩及維持社交距離外,改善室內通風也是避免病毒感染的關鍵,有民眾以為緊閉門窗能防止病毒空氣傳染,是錯誤的觀念。蔡壁如指出,根據美國聯邦疾病防治中心發布的新冠疫情報告指出,未完全接種疫苗者染疫病歿的機率,是已接種者的11倍;但我國第二劑疫苗覆蓋率只有5%不到,那麼民眾「自保」的能力就很重要。基本的公衛常識是:勤洗手、戴口罩,但常有民眾誤解,因為怕流動的空氣把病毒帶到家中而緊閉門窗。「停滯的空氣,反而會增加病毒感染的機率!只有改善室內通風才是打破新冠肺炎感染鏈的關鍵!」蔡壁如說,她辦公室的顧問在家喜歡打開大門,讓空氣可以前後對流,但疫情期間只要一打開門,對門的鄰居抗議,要求在疫情期間把門關上嗎,怕流動的空氣把病毒帶到他們家去。但蔡壁如指出,這其實是錯誤的觀念,根據台大公衛專家詹長權的說法,空氣傳播是指透過比飛沫更小的氣膠傳播,氣膠粒徑小於100微米,在空氣中的懸浮時間更長,可能需要數小時甚至數天才能沉降,可以傳播到更遠的地方、製造更長時間的傳播機會。蔡壁如指出,密切接觸氣膠傳播風險可透過戴口罩及維持社交距離來降低,而遠距離傳播風險則必須改善室內通風,藉由改善中央空調、裝排氣風扇或裝置室內空氣清淨機。在孩子們群聚的校園教室內,要阻斷新冠病毒的傳播鏈,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改善教室內的通風,讓空氣適當的流動。
新北幼兒園群聚感染 蔡壁如:指揮中心應檢討疫苗接種順序
新北市板橋某幼兒園昨傳出8名幼稚園孩童染疫,民眾黨立委蔡壁如今(7)日表示,為了有效阻擋Delta病毒全面入侵,呼籲疫情指揮中心重新檢討未來16周的疫苗接種計畫,BNT第一劑從40歲往下逐步打,並要保留疫苗給12至18歲學生,但不必急著馬上打。蔡壁如在臉書撰文表示,面對近期疫情升溫,贊同共衛專家詹長權對於未來16周疫苗接種順序的建議,輝瑞BNT第一劑從40歲往下逐步打,並要保留疫苗給12至18歲的學生打,但是不必現在馬上打,可以到11月才打,第二劑開放混打。蔡壁如提出未來16周疫苗接種計畫的建議,首先第一劑、第二劑同步施打,並排序一年齡、捨類別;第一劑接種從40歲起向下、向上逐歲依序擴大,疫苗種類以AZ為主,其次為BNT,最後是莫德納;第二劑以年齡由高到低依序擴大,同牌疫苗接種(AZ+AZ,Moderna+Moderna,BNT+BNT)、不同牌疫苗混打並行(AZ+BNT,AZ+Moderna)。「病毒的傳播,在室內密閉空間會更為恐怖」,蔡壁如說,公衛專家學者連續檢測托兒所的CO2兩個禮拜,上課期間CO2濃度都高於800ppm的防疫標準,也常會超過1000 ppm的室內空氣品質標準。蔡壁如說,上述應是全國共同現象,面對Delta病毒傳播,很危險,拜託所有的幼稚園、學校,甚至是各個辦公大樓,一定要定期開窗通風,讓室內空氣流動。此外,戴口罩、勤洗手,還是防疫基本功,不可鬆懈。
台灣新冠死亡率遠低他國? 蔡壁如:陳時中不願意告訴國人真相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官陳時中昨稱台灣新冠整體新增死亡數會讓致死率提高,但死亡數或每10萬人口死亡率遠低於其他國家;對此,立委蔡壁如今(13日)指出,陳時中不願意告訴國人的真相,即是在沒有普篩的情況下,「少篩、少確診」伴隨而來的是「高死亡率」,她呼籲只有誠實面對問題,才能真正解決問題。蔡壁如質疑,究竟台灣因為染疫死亡率有多高?用死亡人數除以確診人數來計算?還是像陳時中所言,用每百萬人來計算死亡率,才對?她說,用前者來計算,這些數據都是指揮中心提供給的,也是疾管家網站和衛福部官網每天公布的數據;陳時中怎麼會因為立委質疑,就否定自己每天說出的話?「關乎全台灣人生死的疫情指揮官,話可以亂說嗎?」蔡壁如指出,根據台大公衛專家詹長權的資料,台灣和日本「年齡別新冠肺炎死亡人數」比較發現,關鍵在於「台灣從50-59歲年齡層死亡人數是明顯增加的,60-69歲、70-79歲、80歲以上的3個年齡層的死亡人數都差不多。」她說,從日本的數據來看台灣,台灣「有症狀才篩檢」會延遲新冠肺炎確診時間,讓醫護人員錯失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新管肺炎的機會,讓病人由輕症轉重症機率增高。「恐怕這才是陳時中指揮官不願意告訴國人的真相!」蔡壁如說,為什麼以台灣醫療水準如此之高的情況下,還有這麼高的死亡率?很簡單、也很明顯的答案,就是「存在在黑數太多」,在沒有普篩的情況下,只能說「少篩、少確診」但伴隨而來的是「高死亡率」,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台灣篩檢量太少,確診個案被低估。到底台灣的篩檢量究竟有多底?蔡壁如表示,到2021年7月5日為止,包括香港、日本、新加坡、韓國及台灣在內的每千人PCR篩檢人次比較:香港2677人次、新加坡2326人次、韓國207人次、日本126人次、台灣63人次。所以,她認為,只有誠實面對問題,才能真正解決問題,這就是所謂的RCA。蔡壁如認為,解決民眾對這波疫情的恐慌,最根本的辦法就是提供「足夠的疫苗數量」,同島一命必須維護民主國家對民眾的健康人權保障、對健康平等權公平正義的維護,「先打一劑」是個好辦法。
台灣防疫的新敵人是它! 台大公衛教授揭「印度變種病毒5件事」
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為了讓人民生活早日恢復如常,各國政府積極安排民眾接種疫苗。然而,面對不斷產生變異的病毒株,也著實令人頭大;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詹長權就在臉書發文表示,新冠病毒印度變異株(Delta)是台灣下一波防疫的新敵人,必須開始思考佈署新版的防疫措施(防疫3.0),才能防堵本土疫情捲土重來。詹長權教授在臉書以《印度變異株(Delta)相關的重要知識》為題PO文說道,想要對付頑強的印度變異株,第一步需先了解敵人,而根據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的說明,目前可掌握5件事如下:1、它正在世界各地迅速傳播Delta變異株於2020年底首次在印度被發現,據認為它是該國第二波COVID-19病例數量極高的原因。世界衛生組織(WHO)宣稱截至6月14日為止,它已蔓延至全球 74 個國家;另外,由於許多國家正準備放寬限制,允許民眾社交聚會和跨境旅行,加上Delta變異株已經占美國病例的 10%,因此衛組織歐洲司司長警告,變異株正準備在世界各地流行。2、它似乎更具傳播性。英國自 2 月份發現第一例Delta變異株病例以來,它已迅速超過在英格蘭肯特首次發現的所謂Alpha (B.1.1.7) 變異株,該變異株本身的傳染性比最早的新冠病毒(SARS-CoV-2)高出43%至90%。根據英國政府的估計Delta目前佔英國COVID-19 病例的91%以上,且比之前的Alpha變異株的傳播率高出約40%。然而,其他科學家估計它的傳播率甚至可能比Alpha高30至100%。3、它產生了不同的症狀Delta也在中國東南部迅速蔓延。當地醫生表示,與大流行開始時接受治療的患者相比,患者病情加重病情惡化得更快。根據Zoe Covid症狀研究的數據也發現,與COVID-19相關的症狀可能會因新變種的出現而發生不同變化。例如,自5月初以來參與研究的染疫者感染的首要症狀是頭痛,其次是喉嚨痛、流鼻涕和發燒。領導這項研究的蒂姆·斯佩克特教授說:「咳嗽更罕見,我們甚至看不到嗅覺喪失列在前十名的症狀之中。」斯佩克特說,風險在於不太可能患上嚴重疾病的年輕人,更有可能將這些症狀誤認為是重感冒而不採取自我隔離措施,因而進一步加劇Delta的傳播。4、感染上Delta變異株的人更有可能生病住院迄今為止已發表的關於Delta變異株的大部分科學數據都來自英國,研究人員正在使用一種稱為「基因型分析檢測」(genotypeassay testing)的快速方法來確定陽性COVID-19樣本是否包含令人關注的變異株。根據6月14日發表在醫學權威雜誌《柳葉刀》上的一項蘇格蘭研究發現,Delta變異株的住院風險大約是其Alpha變異株的兩倍。該研究調查了2021年4月1日至6月6日期間蘇格蘭報告的19,543 例COVID-19社區病例和377例住院病例的數據,發現原來就有其他疾病的感染者的住院風險更高。5、只打完一劑疫苗的保護效果較差,但打完兩劑後仍具有很強的保護作用同一項研究發現,與未接種疫苗的人相比,曾接種過COVID-19疫苗的人因感染Delta變異株而需要入院的可能性更小,但需在第一次接種疫苗至少28天後,才能看到強烈的保護作用。該研究發現在接受第二劑疫苗兩週後,輝瑞疫苗似乎對Delta變異株的保護力高達79%,而對Alpha變體的保護率則有92%。英國公共衛生部(PHE)發布的新數據顯示,兩劑AZ疫苗對因感染Delta變異株而導致的需要住院治療患者有92%的保護效率,且已接種疫苗的人中並未出現死亡案例。這一支疫苗同樣顯示出對 Alpha變異株的高度有效性,可以讓住院率降低86%、而且沒有死亡報告。另外數據也顯示,疫苗可以避免感染者產生新冠肺炎症狀,保護效率針對Alpha變異株為74%,針對Delta 變異株為64%。英國公共衛生發表的另外一組數據還顯示,輝瑞疫苗在第二次接種兩週後,對Delta變異株引起的症狀性疾病的保護效率為88%,而對Alpha變異株的保護效率則高達93%。與蘇格蘭的數據類似,PHE發現與Alpha變體相比,單劑疫苗對 Delta變體的效果較差:在第一次接種後三週,疫苗對由Delta變異株引起的症狀性疾病只提供了33%的保護率,對Alpha變異株的保護率則約為50%。
萬人血清調查爆確認違反人體研究法 彰縣衛生局:尚未收到正式公文
彰化縣衛生局與台灣大學公衛前院長詹長權研究團隊合作執行的萬人抗體血清調查8月27日已公佈期中報告,遭質疑執行過程違反倫理審查相關規定。衛福部完成調查,確認彰化縣衛生局及台大公衛研究團隊均違反人體研究法,可罰10萬到100萬元,彰化縣衛生局表示,還沒收到衛福部正式公文,待收到公文再正式回應;但縣內部亦有指出彰縣衛生局並未申請研究單位,將提行政訴願。萬人抗體血清掀起調查風波,衛生福利部醫事司長劉越萍表示,衛福部專案調查委員會已完成調查並作出建議,認為彰縣衛生局與台大公衛均違反人體研究法,未寫研究計畫送倫理審查委員會(IRB)審查,依法可由事業主管機關處該機構10萬以上、100以下罰鍰,但確切的裁罰金額還未定,細節還在內部簽核中,預計兩周後完成簽核,就會正式公開結果。這次計畫,台大公衛的主管機關是教育部,彰化縣衛生局的主管機關是衛福部醫事司。但亦有指出衛生局並非申請研究的單位,只是配合單位,一般衛生局收到類似公文,都會提起行政訴願。
彰化萬人血清報告出爐 詹長權:「政府要求,我們才做的!」
彰化萬人血清調查報告今(27日)公開說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也出席,他表示這個調查報告可以了解台灣這套精準防疫系統漏洞有多大,也可以滿足大家的好奇心,也解除指揮中心有「蓋牌」疑慮。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計畫主持人詹長權表示,這次的記者會要讓大眾完整了解這項計畫如何開始,他強調這項計畫一開始是「政府單位要求」,而台大公衛也「十分想做」,所以就展開一連串的計畫。之所以選擇彰化縣,是因為過去在彰化縣的公共衛生計畫已經耕耘已久,他強調「在2~3個月內完成5~6000個案例的檢查」,十分不容易,是因為此次新冠肺炎的急迫性,否則過去這樣的調查恐怕需耗時2~3年,而調查的對象是彰化縣提供的高風險名單,包括確診者、居家檢疫者、第一線醫療人員等等。詹長權也不忘表示,他認為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十分委屈」,他認為外界對他有太多誤解,也希望透過這次記者會讓大眾了解。
彰化萬人血清抗體今掀牌 莊人祥認同破除蓋牌疑慮、了解台灣防疫漏洞
彰化縣抗體血清調查報告原訂本月25日公布,不料在公布前兩天卻突然喊卡,而這份由台大公衛學院與彰化縣衛生局合作的萬人血清抗體調查報告,原本要胎死腹中,但今天該兩單位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攜手,三方代表一起公開報告內容。今天這場記者會,由計畫主持人,也就是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陳秀熙與彰化縣衛生局葉彥伯局長一起說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也受邀出席。莊人祥表示,新冠肺炎這個新興傳染病,從發生至今有8個月時間,在全球已造成2千4百萬人感染,82萬人的死亡,死亡率月有3.4%,台灣目前只有487例確診,7人死亡,相比鄰近國家算是輕微。莊人祥說,新冠肺炎感染比較多的是無症狀感染者,有的國家檢驗量能不夠,所以只有光看確診個案,很容易低估實際感染情形,台灣因為個案數少,加上血清抗體檢測可能有偽陽性存在,所以是否要做血清調查,一直都有兩派意見。莊人祥表示,他對這個研究有很大期待,希望可以藉此了解台灣這套精準防疫系統漏洞有多大;而這次彰化縣的調查過程一波三折,他很謝謝研究團隊排除萬難公布,也解除指揮中心蓋牌的疑慮。彰化縣衛生局葉彥伯局長表示,這次研究在今年二、三月,針對兩大族群,分別是這波疫情的確診個案,與確診個案的密切接觸者、居家檢疫者。之所以會針對這兩大高危險群,主要是因為台灣感染率低,才會只針對風險較高的族群去篩檢,藉以推估台灣的疫情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