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估量表
」張誌家猝逝 心肌梗塞年輕化…醫曝「高危3類人」!出現4症狀注意
前職棒投手張誌家今(2日)驚傳過世,享年43歲,死因疑似為心肌梗塞。隨著生活與飲食習慣改變,心肌梗塞逐漸年輕化,不再是只有高齡族才會發生的疾病。恩主公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林岳志提醒,別等到發作後才被迫面對,應於日常生活積極預防。林岳志表示,心肌梗塞是需要搶時間治療的危險疾病,發作前並非毫無症狀,但時常因症狀輕微或無直接相關而被忽略,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心肌梗塞是嚴重的心臟疾病,其成因是心臟血管阻塞,導致心肌血流不足、缺氧壞死,若是因為血管內的脂肪斑塊形成血栓而阻塞,就是急性心肌梗塞。林岳志說明,心肌梗塞高風險族群分為3種,一是身體因素造成,像是高齡、肥胖者、三高者、男性、有家族史;二是日常生活習慣導致,抽菸、情緒壓力、過勞、長期失眠等都是會影響心臟健康的因素;三是外界影響,例如身體感染發炎,或是像近日天氣溫差變化大,忽冷忽熱等。林岳志指出,大部分心肌梗塞可以透過改善作息和飲食習慣避免,但仍有不可抗因素,再加上近年心肌梗塞年輕化,建議民眾平時可透過「心痛指數評估量表」來自我評估,以便及早發現並治療;評分項目包含,胸痛(2分)、嚴重上腹痛(1分)、呼吸喘(1分)、冒冷汗(1分),若得分超過兩分(含)以上,就需要至醫院心臟內科做心電圖檢查。林岳志提到,除了量表中的症狀外,虛弱、暈眩、嘔吐、心跳不穩定、左肩膀或背部疼痛,甚至昏迷,也可能是心肌梗塞的表現,切莫因症狀輕微就忽略,若是持續5分鐘以上或休息20分鐘後仍沒有好轉,就可能是心肌梗塞或其他心臟疾病,應儘快就醫避免錯過黃金時間。近日早晚溫差大,心肌梗塞發作的風險提升,林岳志呼籲,別等到發作後才被迫面對,應於日常生活積極預防,平時健康飲食控三高、規律運動不抽菸、注意保暖等,看似不經意的舉動,實則是重要的護心訣竅,在日常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降低罹患心肌梗塞的風險。
中風後出現巴金森病? 3步驟判別是否罹病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每當秋冬換季時節來臨,又進入了溫差變化大的腦中風好發高峰期。60歲多歲的李奶奶在一次中風後常感覺半邊肢體使不上力,走路也稍微受到了影響,家人當作是中風帶來的後遺症,只督促奶奶多運動復健,並無多想。數月後沒想到李奶奶身體狀況更加退化,頻頻出現腳步不穩或被自己絆倒等狀況,直到再次就醫才檢查出症狀竟是因罹患了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所引起。所幸使用巴金森病藥物治療後情況便逐漸改善。STEP1知道為什麼容易混淆嘉義長庚醫院神經內科系運動障礙暨失智症科主治醫師謝宗達說明,不少病患中風後會出現與巴金森病相似的症狀,如:肢體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等,有些病患只將這些症狀當作是中風後的後遺症,未深入檢查或追蹤;更有歷經數年後才確診為巴金森病的個案,延誤了黃金治療期。之所以會延誤確診,謝宗達表示,有些病患的腦部可能原本就有潛在巴金森病的退化狀況,但是症狀相對輕微,沒有影響到日常生活功能常可能受到忽略。直到病患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出現階梯式逐步惡化的步態不穩、容易跌倒,就醫後透過神經內科醫師專業的病史詢問、臨床神經學檢查、搭配腦部影像斷層掃描,才判別出是典型巴金森病、血管型巴金森症候群,抑或是混合型。STEP2分清楚症狀哪裡不同中風後類似巴金森病的症狀,與典型的巴金森病確實仍有不同的地方。謝宗達說,典型的巴金森病會出現靜止型的手腳顫抖、肢體僵硬和動作緩慢症狀,且通常是不對稱,先由單側開始,病程到了中期後會步態不穩、難以維持穩定的姿勢且容易跌倒等,為典型巴金森病的病程。但中風後產生的類似巴金森病的症狀,被稱為血管型巴金森症候群,通常是歷經多次的腦中風,且中風的位置多在腦室周圍、皮質下白質及基底核附近。主要的影響範圍是下半身,也稱為下肢巴金森症候群,症狀主要為步態不穩,也會有肢體無力、痙攣、臉歪嘴斜、口齒不清等中風後遺症;而上肢不對稱的震顫、僵硬、動作緩慢等症狀則較少見。STEP3了解各別的治療方式謝宗達表示,巴金森「病」與巴金森「症候群」不同,典型的巴金森病是一種疾病;症候群則代表一群症狀,如:動作緩慢、肢體僵硬、顫抖等,這些症狀的背後產生的原因有許多種,可能是中風、藥物、感染等造成,需釐清背後造成的因素採取治療。血管型巴金森症候群治療:類似於中風,以藥物治療並搭配復健運動,以及控制中風的危險因子:如控制三高戒菸節制飲酒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控制體重良好的睡眠品質典型巴金森病的治療:同樣透過藥物和運動復健併行。藥物會使用兩大藥物為主,分別是左旋多巴以及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值得留意的是,典型巴金森病的治療須隨時依病程和病人的狀況做劑量的調整,病人應與醫師保持密切溝通並提出自身需求。如較年輕的病人可考慮先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讓體內藥物濃度維持穩定,避免太早使用較高劑量的左旋多巴,造成藥效波動與異動症的產生。但這類的藥物,若用在血管型巴金森症候群上,控制的程度有限。無論是巴金森病或巴金森症候群,謝宗達建議,為及早發現疑似症狀並確診,可參考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的「巴金森手指檢測」或「巴金森自我評估量表」進行檢測。中風後積極控制導致中風的因子,就能減輕日後再次中風造成的傷害,降低演變成血管性巴金森症候群的機率。《巴金森病88問》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免費閱讀>>>https://bit.ly/3QG0hIQ圖文來源:udn聯合新聞網
「這些據點」銀髮族免費健身! 九成長者自認改善身、心力
為使長者具有足夠肌力,以降低衰弱風險,衛生福利部自109年起補助地方政府結合公有閒置或低度使用空間,試辦14處銀髮健身俱樂部,自110年至112年已於21縣市累計布建128處據點。超過9成的長輩自覺精神及心情有明顯正向的改善,創造長者快樂老年生活,提升肌力更重拾活力,朝向健康又安全的高齡生活。「銀髮健身俱樂部」提升長者健康 改善行動力、抓握力銀髮健身俱樂部不僅有適合銀髮族的專屬運動設備,也有專業運動教練指導,提供正確、規律且安全的運動建議。另課程中搭配長者功能評估量表(ICOPE),讓長者了解自己的衰弱部分,及運動前、後身體功能改變程度;經分析長者參與課程前、後狀況,長者上、下肢肌力等項目,皆有得到改善,包括改善了手腳緩慢、行走無力與抓握力弱等狀況,同時提升走路速度與穩定度。另外,透過課程參與、飲食衛教與陪伴互動,長者認知功能、營養狀況與憂鬱情形亦得到改善,長者整體回饋的滿意度高,亦有助於預防失智與建立人際關係,全面共築健康老年生活。結合在地資源 個人化需求、創造樂趣高雄市「長生全方位銀髮健身俱樂部」與鄰近大專院校進行產學合作,提供相關科系學生實習機會,培養未來的運動指導員;針對特殊族群進行運動功能評估(如中風、帕金森氏症、慢性疾病及關節退化等) ,長者樂於接受個別運動的指導,以符合個人之需求。臺南市「台江銀髮健身俱樂」結合社會福利服務族群身心障礙者,長者帶著身心障礙的孩子一同運動,提高身體活動量之外,亦增進社交生活,相互關懷,陪伴及鼓勵,創造據點服務的意義和樂趣。結合衛教 、互相鼓勵陪伴 找到陪伴和歸屬感銀髮健身俱樂部除了提供運動課程服務,亦有許多據點於課程過程中結合衛教,提升長者健康觀念,或安排額外的手作課程或是遊戲互動環節等,已成為長者互相鼓勵、閒話家常或支持陪伴的地方。另外,更有許多長者進一步成為據點志工,與其他人分享自身經驗,互相協助,共同促進銀髮族社會參與及貢獻,提升自我價值感,營造有尊嚴的老年樂齡生活。
外籍看護申請擬放寬!初步結論「3類人」免巴氏量表 60萬人受惠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近日拋出「廢除巴氏量表」議題,引發各界討論。衛生福利部今(12)日會同勞動部,就民眾申請外籍看護工相關資格條件,邀請民間團體、醫療及長照專家召開諮詢會議,蒐集實務經驗及相關意見,初步結論共3類族群可予以放寬,初估約60萬人適用。衛福部指出,民眾申請外籍家庭看護工係依據外國人從事就業服務法第46條第1項第8款至第11款工作資格及審查標準第18條第1項所定之資格條件,除接受醫療機構巴氏量表專業評估之外,尚包括符合特定身心障礙重度等級以上項目之一之資格。衛福部表示,為方便有全日照護或嚴重依賴照護需要之民眾有多元認定之方式聘僱外籍家庭看護工,今日諮詢會議主要就已接受長照服務需求評估、經臨床失智評估量表診斷,以及特定身心障礙重度等級以上免評項目進行討論。初步結論如下:1、自核定長照服務之日起,使用照顧服務持續6個月以上。2、經一名神經科或精神科專科醫師臨床診斷失智評估量表輕度以上(CDR=1以上)。3、原特定身心障礙重度等級以上免評項目,將失智症放寬至輕度,肢體障礙及罕見疾病不限病症,並增加兩類別:呼吸器官失去功能之障礙程度達重度以上、吞嚥機能失去功能之障礙程度達中度以上。另外,與會代表提出擴大重新聘僱免評對象範圍,將另由勞動部蒐集意見後通盤檢討。衛福部強調,後續將儘速整理會議意見,就執行可行性及相關細節,與勞動部進行討論後,再進一步對外界說明,以完成聘僱外籍家庭看護工多元認定方式,讓有需要的民眾都能順利申請聘僱。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需治療 ADHD影響學習品質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的就醫診斷人數逐漸增加,成為眾所關注的話題,依據國際期刊的研究論文資料,台灣地區6~18歲兒童及青少年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盛行率為7~9%。由於ADHD常常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及生活品質,因此如何協助孩子渡過這個階段成為家長、教育工作者及醫療人員所須共同關切的議題。孩子ADHD症狀 近年逐步增加嘉義長庚精神科陳錦宏教授說明,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量過大和衝動等症狀,這些症狀可能對孩子學習和社交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常被視為家長和師長眼中的問題兒童,同時孩童發生意外傷害風險也大幅提升,例如,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會導致孩童學習分心、車禍、燙傷等意外。衝動及活動量過大可能會導致在危險的場合下表現出危險行為,例如與同儕肢體衝突、攀爬高處或做出危險的體育活動等導致頭部撞傷。陳錦宏醫師進一步指出,透過適當的治療和協助,例如藥物治療、行為療法和特教方案等,80-90% ADHD 患者的注意力和控制力可以得到改善,進而降低其受到意外傷害的風險。根據症狀描述 製作評估量表陳錦宏教授致力於關懷ADHD孩童,因此根據國際診斷標準以中文容易理解的症狀描述,設計陳氏ADHD中文評估量表並完成信效度研究發表。陳錦宏醫師表示,ADHD孩童治療需要長期追蹤症狀變化,目前已進一步和資訊團隊合作完成陳氏ADHD中文評估量表APP,讓照顧者、兒童以及治療者,隨時使用手機即可記錄每次症狀,APP可自動記錄日期與分數,並畫成曲線圖,以完整及具體的數據紀錄不同時間、環境及治療情況下長期的症狀變化,達到進一步精準醫療的目標。陳錦宏教授提醒,完整症狀收集追蹤是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關鍵,除幫助家長與孩童了解症狀的進展,確保治療計畫的有效性,更可以及時與醫師討論進行必要的調整,如果有任何疑問或擔憂,就可即時向醫師尋求專業的協助。
減緩長者失能! 六大關鍵指標供評估
我國老年人口(65歲以上)占總人口比率持續提高,加上少子化,107年已從高齡化社會(7%),轉為高齡社會(14%),推估幾年後將邁入超高齡社會(20%)。「長者整合性照護指引」 及早發現長者失能風險因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家庭醫學科主任許俊賢說,長者健康老化為世界各國的重要議題,為了能早期發現長者功能衰退的徵兆,進而延緩失能,國民健康署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發展的「長者整合性照護指引」(Integrated care for older people, ICOPE),推動長者功能評估,幫助長者及早發現可能導致失能的風險因子。六大關鍵指標 認知及行動、營養與視力、聽力及憂鬱內容為六大關鍵指標:認知功能、行動能力、營養狀況、視力、聽力及憂鬱評估。(以下評估內容摘自國民健康署)1. 認知功能:無法想起今天是幾月幾號或是現在在哪裡。2. 行動能力:無法在12秒內完成5次雙手抱胸連續起立坐下。3. 營養狀況:過去三個月體重突然減少3公斤以上或食慾不振。4. 視力:觀看或閱讀有困難。5. 聽力:無法聽得到正常音量的聲音。6. 憂鬱:過去2週覺得心情低落沮喪、沒有希望。初評異常將複評 進行「用藥」及「社會性照護與支持」功能評估初評異常者,將進行複評,同時進行「用藥」及「社會性照護與支持」評估。• 用藥:有吃10種以上的藥物、有吃止痛藥或助眠藥、吃藥後有發生眩暈或低血壓等症狀。• 社會性照護與支持:日常生活活動、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感覺孤獨、社交活動。複評結果有異常者(或視/聽力初評有異常者),將提供衛教及轉介(或介入),最後在3-6個月後進行後測,以追蹤介入成效。長者功能評估量表 預防及延緩失能許俊賢建議,目前為年度老人健康檢查服務的時期,很多醫院同時有提供長者功能評估的服務,民眾可以上網查詢各大醫院官網,或是詢問國民健康署。透過長者功能評估量表,發掘出早期衰退的異常關鍵指標,再藉由各種健康促進策略,致力於維持與促進老年人良好的生活功能狀態,以預防及延緩失能的發生。使老年人在身心及社會參與等日常生活方面,得以獨立自主,使每位接受照護的老人得以安享天年。
三總醫拒開巴氏量表被打 蘇一峰嗆「恨透這個功德量表」揭醫界辛酸
內湖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因判斷患者不需開立巴氏量表遭家屬毆打,引發各界關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就直言:「很多醫師恨透這個功德量表!」並透露醫護人員的無奈。蘇一峰在臉書發文表示,開巴氏量表對醫師來說,不僅沒有1毛錢可以拿,甚至「沒開要被揍,沒過會被揍,開了出事要被拘提」,直嗆「去你的巴氏量表」,並指出很多醫師恨透這個功德量表。文章曝光後,引來許多網友感慨,「到底為何要醫師背書」、「家屬為了福利或保險要開診斷書,要開巴氏量表,不開就要投訴醫生、暴力醫生。開了請不過也要回來找醫生算帳,真的很奇怪」。(圖/翻攝自蘇一峰臉書)引爆衝突的巴氏量表為申請外籍看護的必要文件,是一種日常生活功能的評估量表,項目分為進食、移動位置(包含床上平躺到坐起,由床移位到輪椅)、個人衛生(包含刷牙洗臉洗手,梳頭髮及刮鬍)、如廁(包含穿脫擦拭及沖水)、洗澡、平地走動、上下樓梯、穿脫衣褲鞋襪、大小便控制。總分35以下才可申請外籍看護,若是80歲以上長者只需60分,85歲以上輕度依賴照護者(有任何一項失能者)就可申請。因此有網友認為,巴氏量表其實可以請社會局的人員評估就可以,「開立巴氏量表關醫師屁事,醫師怎麼會知道病患日常生活的吃喝拉撒睡」、「巴氏量表的內容全是居家生活功能問題,根本與醫療無關,應該是社工的範疇」、「有需要的家庭就申請,由勞動部和衛福部去決定,很多病人的狀況不是巴氏量表可以評估出來的」。
鼻塞、嗅覺喪失!慢性鼻竇炎+鼻息肉困擾多 術後生物製劑助改善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慢性鼻竇炎相當常見,一般會以藥物治療改善症狀,但有部分病人症狀遲遲無法獲得改善,治療後鼻竇炎仍反覆發作,導致黏膜增生,產生病態性的黏膜組織,發展成所謂的「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過去,這類病人只能反覆手術搭配類固醇治療,但台灣鼻科醫學會已有新的治療指引共識。義大醫院頭頸部腫瘤外科主任王誌群表示,病人若接受過鼻竇內視鏡手術後復發,且符合第二型發炎過敏體質、使用口服或鼻腔沖洗類固醇無效等情況,可考慮搭配生物製劑治療,有助降低復發、反覆手術的機率。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 嗅覺異常困擾多鼻竇炎依發病時間可分為「急性鼻竇炎」和「慢性鼻竇炎」。慢性鼻竇炎的病人發病時間通常超過3個月,鼻黏膜長期處在發炎狀態甚至產生鼻息肉,受到的影響也更多、更長久。王誌群主任指出,台灣約有15-20%的慢性鼻竇炎患者,其病因通常是因鼻中膈彎曲、空污、吸菸、過敏性鼻炎、潛在遺傳性疾病、免疫異常等導致鼻竇炎反覆發作,而合併有氣喘共病、第二型發炎過敏體質者,則較容易有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狀況。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患者以成人較多,病患常有鼻塞、鼻涕倒流、臉部腫脹悶痛、嗅覺或味覺異常甚至喪失、頭痛、眼窩脹痛、聽力部分受影響及睡眠障礙等症狀。王誌群主任特別提到,約有6-7成的病人有嗅覺問題,成人患者常會抱怨吃東西沒有味道、聞不到香水味等,影響生活品質;嚴重嗅覺喪失甚至可能讓自己暴露在聞不到瓦斯味的危險事件風險之中。術後不斷復發好挫折 生物製劑輔助治療新利器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患者一般會先以類固醇鼻噴劑、抗組織胺等藥物治療,一旦治療無效或長期使用類固醇產生副作用,就會利用鼻竇內視鏡手術切除鼻竇、清除息肉,改善鼻竇通氣、引流等生理功能。不過,王誌群主任指出,通常難治型的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多屬於第二型發炎反應,也和鼻息肉復發及氣喘共病有關。即使術後用類固醇治療有部分功效,但病人常因類固醇副作用及病症控制效果不彰,藥物服從性不高,很快又復發需再次手術,不只病人辛苦,身為開刀的醫師其實也蠻挫折的。對於這些病人來說,除了傳統藥物和手術之外通常需要更多的治療選項。生物製劑主要由蛋白質組成,可透過調控特定細胞激素(cytokine)來改善發炎。王誌群主任說明,台灣鼻科醫學會針對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成年患者提出治療共識,若做過鼻竇內視鏡手術又復發,影像檢查有雙側鼻息肉,且以下5項條件符合3項就建議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包含:有第二型發炎反應的證據,包含組織嗜酸性球≧10/hpf,或血液嗜酸性球≧250/μL或IgE總量≧100 IU/mL使用全身性類固醇無效(一年≧2次療程,或長期(> 3個月)使用低劑量類固醇),或有全身性類固醇禁忌症顯著影響生活品質,如:SNOT-22鼻及鼻竇疾病生活評估量表≧40分嗅覺明顯喪失有氣喘共病生物製劑治療問世,有助術後更快地縮小鼻息肉體積,改善鼻腔阻塞、嗅覺喪失,還可減少大約7成的復發以及反覆手術的機率,讓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患者在治療上不再有太大的挫折感。王誌群主任建議,病友應尋求專業協助,搭配影像學檢查、抽血檢測,並和醫師充分討論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法,以獲得更好的治療機會。
常感到緊張、不安、失控感 小心是「高功能焦慮」了
請試著回想,你是否總覺得每天焦慮不安、不自在、緊張和失控感,這些情緒彷彿隨時隨地纏繞在身上,你沒有一刻是放鬆的,就連原本該快樂的情境,神經也依然緊繃。然而,你總是將這些煩惱藏在內心深處,在外人眼中,你是個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與人應對和談吐也十分得體的人……高功能焦慮藏在哪些人心中?事實上,高功能焦慮並不是一個正式的精神疾病,因為精神疾病診斷通常需要有生活功能上的缺損,嚴重影響到日常才會成立。高功能焦慮可以說是現代文明下的產物,尤其是在開發程度越高的地區越常見到。身處在高功能焦慮之下的人,其焦慮指數可能和焦慮症差不多,卻仍咬緊牙關,努力維持工作成績、進行財務管理、處理生活中的大小事、維持社交關係等等,而且還表現得相當出色,以致於外人察覺不到他們的異樣,甚至覺得他們的生活已經足夠完美幸福,只有他們自己知道,內心因為深受焦慮折磨而悶悶不樂。高功能焦慮的特徵害怕失敗、在意別人評價,總是戰戰兢兢。經常擔心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但又難述說是什麼事情。習慣長時間或超時工作、希望能在工作上表現完美。即使休假,依舊無法放鬆。就算已經表現得很好,仍會不斷檢討和審視自己。內心常常有一股憤怒,但會努力壓抑不表現出來。肌肉時常緊繃、下意識一直聳肩或牙關緊閉到頭痛。難以入睡或不良的睡眠品質。 高功能焦慮是一體兩面的,一方面它能鞭策你在工作上有優秀的表現,卻又日復一日消磨你的心智。當你累積過多的精神負擔,若是棄置不管,甚至會衍生為焦慮症、憂鬱症或是自律神經失調。因此,要謹慎以對每一次細微的焦慮。可以運用過勞評估量表和壓力指數測量表來自我檢視現在壓力指數。在高壓的生活環境,想要遠離現代文明病是很困難的。平時懂得覺察自我身心狀態和適時減壓、照顧心靈、保健大腦,是現代人的必備技能。【書籍資訊】《今天也活得輕鬆一些:身心科醫師給「高功能焦慮者」,關於心理健康的全面方案》獻給自我要求高、不想讓他人失望的你!結合[身心醫學]X[認知治療]X[用藥說明]陪伴你找回身心的平衡!
研究指出電子菸可「改善肺病、助戒菸」 醫師回應了
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全球每10秒就有一人死於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全台一年更有超過5000人因COPD而離世,有9成的患者都是因為「吸菸」這項危險因子而引發COPD疾病。因此,戒菸是遠離COPD最有效的方法,也有助於減緩COPD疾病惡化,而國外研究發現,患有COPD的吸煙者若改用電子煙可以減輕與吸煙相關的危害。不過對此,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內科醫師蘇茂昌有不同的看法。9成COPD患者有吸菸 4成有COPD仍不戒菸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種呼吸道長期發炎導致無法恢復的呼吸道阻塞性疾病,會使氣體無法通暢地進出呼吸道,其中包括「慢性支氣管炎」與「肺氣腫」兩大類型,由於肺部氣體交換功能不良,病患往往出現「咳、痰、悶、喘」的症狀。COPD的患者中大約有9成都是因「吸菸」引起,菸害可說是COPD最大的危險因子,但有4成的患者被診斷為COPD後仍繼續吸菸,沒有戒菸的計畫。而就有國外的研究發現,對於這些持續抽菸的COPD患者,改抽電子菸也許可以作為戒菸或改善COPD症狀的一個可能。研究發現電子菸可改善COPD惡化 減少菸的危害在「COPD smokers who switched to e-cigarettes: health outcomes at 5-year follow up」研究中,團隊對COPD吸菸者進行5年的隨訪研究,分別在第1年、第2年、第4年、第5年,紀錄改用電子菸的患者其慢性阻塞肺病評估量表CAT 、6分鐘步行距離、紙菸使用量,並和不使用電子菸的吸菸組進行比較。根據研究發現,戒菸可以改善COPD患者的健康狀況,若COPD吸菸患者改用電子菸也可以改善COPD惡化,而且這些改善經過研究團隊5年隨訪發現是可長期存在的。此外,二手菸、三手菸也是COPD的危險因子,他們認為改用電子菸同時也可以減少這些菸害,避免環境因子的暴露。研究認為電子菸可以用來戒菸 醫師:還是建議不要不僅如此,研究團隊還發現,在這5年研究期間改用電子菸的研究參與者裡,僅有8.3%的人又回去繼續抽紙菸,因此他們認為,像COPD患者,許多人儘管知道有症狀,但對戒菸興趣卻不大,戒菸計畫並不是那麼成功時,電子菸也是一個醫師幫助COPD患者戒菸時,可以考慮用來替代的選項。不過蘇茂昌醫師對這項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電子菸的危害目前還不明確,在國外其實還有一些研究表示電子菸可能會造成呼吸道發炎症狀,甚至也會產生一些不明確的間質性肺炎,也有導致癌症的可能性,這些都是需要進一步關注的。如果民眾想要透過電子菸戒菸,蘇茂昌醫師建議「還是不要比較好」,因為電子菸的確可能會造成身體一些不好的後果。他呼籲,戒菸還是應照正常管道,到適合的醫療院所尋求正確的戒菸方式,譬如說胸腔內科、家醫科等,都有提供戒菸的協助。健康醫療網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
阿茲海默症新藥能減緩認知能力下降! 可怕副作用曝光
由美國生技公司百健(Biogen)和日本藥廠衛采(Eisai)聯合開發的抗阿茲海默症實驗性藥物「Lecanemab」,在一項臨床試驗中顯著的減緩了患者認知能力下降的問題,但卻有危險的副作用風險,在1800名受試者中,有14%出現腦部微出血的症狀、5名病患大量腦出血,還有另外2人在過程中死亡。綜合《衛報》、《路透社》的報導,百健和衛采在29日公布了實驗數據,他們對1800名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進行了為期18個月的臨床試驗後,發現與安慰劑相比,使用「Lecanemab」治療的病患在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中的認知衰退數據下降了27%,顯示新藥確實能夠改變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病程。可惜的是,在「Lecanemab」的臨床試驗者中,有12.6%出現腦腫脹問題、14%病患出現腦部微出血、5名受試者腦部大量出血,甚至還有2人在實驗過程中死亡。對此,明尼蘇達州羅徹斯特的梅奧診所(Mayo Clinic inRochester)博士彼得森(Ronald Petersen)指出,「所有能夠降低澱粉樣蛋白(amyloid)的藥物都有增加腦出血的風險。不過我認為本次的主要和次要研究成果,以及澱粉樣蛋白的有效降低都令人非常印象深刻。」阿茲海默症協會(The Alzheimer's Association)也表示,「數據證實該藥物可以有效地改變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病程」,並呼籲美國監管機構批准該公司的加速審批申請。這項突破性結果引起了醫學界高度關注,因為在全球的5500萬名癡呆症患者中,患有阿茲海默症的比例就佔了近2/3,然而相關領域過去幾十年的實驗最終都以失敗告終。衛采的股價也在30日上午上漲3%,百健股價則在盤後交易中上漲 0.9%。自9月底公佈試驗的初步結果以來,這2家企業分別上漲了約60%和47%。儘管如此,研究人員仍認為,「Lecanemab」要實際投入到阿茲海默症的治療依舊困難,不只是因為該藥物具有高危險的副作用風險,其價格還十分昂貴,患者每年須花費1到3萬英鎊(約新台幣37至111萬元)在至少18個月的療程上,因此相關藥物被允許上市的機率不大。神經退化障礙專家斯皮里斯-瓊斯(Tara Spires-Jones)也坦承,「我們目前距離英國國民保健署(NHS)授權使用『Lecanemab』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而且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藥物無法逆轉阿茲海默症。」
衛福部開設「染疫康復者專區」 提升染疫康復者日常生活品質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3)日表示,為提供COVID-19染疫康復者更優質的身心健康關懷整合機制,衛生福利部辦理「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以提供出現 COVID-19急性感染後徵候群(Post COVID-19 Condition)相關症狀者之門、住診醫療服務、社會福利資源評估轉介及心理健康照護,並於衛福部全球資訊網開設「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網頁專區」(下稱「染疫康復者專區」),製作淺顯易懂、圖文並茂的懶人包,協助民眾瞭解計畫內容,方便獲取相關指引與可運用資源等資訊。指揮中心說明,衛福部於去(2021)年12月13日公告辦理「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針對COVID-19確診解除隔離後6個月內出現 COVID-19急性感染後徵候群相關症狀者,提供跨科別整合門診及住院整合照護服務,由承作醫院定期評估日常生活功能、生活品質、呼吸、疼痛、心理、營養狀態及追蹤改善程度,並由社工師(員)評估家庭支持功能,協助轉介適當之社會福利資源,保障個案後續康復照護需求,提升COVID-19染疫康復者日常生活品質。指揮中心指出,截至今(2022)年2月22日止,已完成核定81家向健保署申請擔任本計畫的承作醫院(臺北區21家、北區18家、中區14家、南區12家、高屏區9家、東區7家),各承作醫院之名單、整合科別、開診時段,網頁連結及諮詢窗口電話,均同步公布於「染疫康復者專區」(網址位於:衛福部全球資訊網>其他>認識COVID-19>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網頁專區,https://reurl.cc/8Wz6qX )。本計畫由核定醫療院所收治COVID-19染疫康復者個案,整合門診、住院整合照護,提供醫療服務,增加民眾可近性;疾管署提供COVID-19染疫康復者指引、解除隔離資訊;醫事司編列本計畫健保醫療費用以外之費用預算;心口司提供心理衡鑑評估量表;長照司提供轉銜長期照顧資源;社工司轉介全國社會福利和救助資源。指揮中心呼籲,面對COVID-19嚴峻疫情,民眾應配戴口罩、勤洗手、維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保持社交距離等之相關規範,降低病毒傳播力,如有不適症狀請盡速就醫,並確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及活動史,以保護自我及周遭親友健康,共同維護國內社區免於疫情威脅。
你手機遊戲成癮了嗎? 國衛院推全球第一套評估量表
國家衛生研究院17日公布,該院群體健康學研究所助研究員主治醫師林煜軒,發展出全球第一套智慧型手機遊戲成癮評估量表(Problematic Mobile Gaming Questionnaire, PMGQ),可以運用這套評估量表來提早發現手機遊戲成癮的潛在族群。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8年最新版的《國際疾病分類》(ICD-11)中,正式將「遊戲成癮症」(Gaming Disorder)歸類為精神疾病,並將過去使用的「網路成癮」聚焦在「網路遊戲成癮」上,針對沈迷於遊戲內容的行為進行相關研究。其中,網路遊戲成癮中的「手機遊戲成癮」類型值得關注,其判斷成癮的主要因素包括「過度沉迷,產生負面影響」、「耐受性」、「戒斷症狀」,也與傳統「成癮行為」相當類似。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學研究所林煜軒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發展出全球第一套智慧型手機遊戲成癮評估量表(Problematic Mobile Gaming Questionnaire, PMGQ),量表共分為標準版(共12題)與簡式版(共4題)兩種版本,這套自陳式評估量表將提供手機使用者針對最近三個月接觸手機遊戲的情形進行自我評估。研究發現,若是簡式版本得分高於10分以上,就需注意可能有手機遊戲成癮情形。研究成果刊登於2019年10月國際網路心理學頂尖期刊《網路心理學、行為與社群網路》(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林煜軒研究團隊針對全國10,775名國小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學生做大規模調查,當中的113位高中生由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進行診斷性會談,以驗證手機遊戲成癮量表與專業人士評估結果的一致性。研究結果發現,屬於手機成癮使用者,除使用手機時間明顯較長外,在手機遊戲的消費意願也跟著提高。在不同年齡層的學生中,手機遊戲消費意願差別,國小學童為21.4%,國中生36.3%,高中生則高達42.2%,皆明顯高於一般學生的手機遊戲消費情形,值得家長與師長多加關注。林煜軒醫師補充說明,要判斷使用者是否有手機遊戲成癮的跡象,除以手機使用時間來判斷之外,使用者是否出現成癮的典型反應也是評估的重要指標。民眾可運用這套評估量表來提早發現手機遊戲成癮的潛在族群,並搭配由林煜軒研究團隊自行研發的手機程式「Know Addiction」來瞭解手機使用時間的具體情形,並透過程式的自動提醒功能,進行手機使用的健康管理。
助失智老人融入社會 7-Eleven幾點了咖啡館進駐新北
有別一般超商節奏感、速度快、店員動作快速利落,但在這,點咖啡可能拿到拿鐵、找錯錢,這正是7-Eleven專為打造友善失智社區的「幾點了咖啡館」;推行3年以來助失智老人融入社會逐漸展現成果,並首度進駐新北市永和區。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估計,目前台灣有超過28萬人的失智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 1.2%,其盛行率隨著年紀增長而攀升,65歲以上平均每12位長者就有1位、80歲以上每5位就有1位罹患失智症。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平均每 3 秒鐘就新增1名失智 症患者,全世界每年新增1,000萬名失智症患者。打造台灣友善失智環境,2017年暑期7-ELEVEN攜手天主教中華聖母基金會,推出了「幾點了咖啡館」,截至今日,推出服務屆滿3年。今年1月首度針對失智長輩、長輩家屬、門市夥伴與顧客4大活動參與人進行調查,在323份問卷中發現,「幾點了咖啡館」服務不僅成為長輩展現自信與重拾生活能力外,更成為失智家庭舒緩照顧壓力的後援隊,門市與夥伴也產生正能量、願意幫助社區失智患者。「幾點了咖啡館」先前已經在嘉義、台中、新竹、高雄、屏東及台北等地展點,在門市中協助這些長者擔任「高齡實習生」,讓失智長輩從穿上工作服、別上名牌、微微彎腰喊「歡迎光臨」、到收銀結帳以及咖啡機使用等等流程動作,協助長者重拾自信、生活能力並融入人群。新北市則在這個月也有永和的門市加入「幾點了咖啡館」的行列,累計共有9家門市,邀請近50位失智長輩到門市實習,共同打造友善失智社區行列。根據7-ELEVEN實習成果調查報告發現,參與10次以上的失智長輩,在ADL 日常生活評估量表(ADL)、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能力(IADL)功能量表評估,90%無明顯退化、維持生活自理能力、超過70%長輩仍有學習新事物能力,甚至有15%的長輩在行動表現有所進步,如上街購物、外出活動、家務維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