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碧光
」轉角遇到工藝師 雲林北港‧職人篇
雲林北港以擁有豐厚的宗教文化底蘊聞名,造就了傳統工藝的興盛。我們從文創的角度出發,拜訪幾位入選「北港街角藝事館」計畫的工藝師和他們的創作空間。為了打造巷弄文化新亮點,雲林縣政府將北港在地工藝師的工作室,轉型為小小文化館,在水牛設計部落創辦人呂耀中的帶領之下,來到「秀惠拼布工房」。立體拼布 巧奪天工一進去就被巨幅的3D立體作品《開山媽祖》震懾得回不了神。很難想像那精緻細膩的構圖呈現,是用拼布縫接起來的,尤其是負責人周秀惠建議我們拿起手機直接對著作品,透過相機模式看,會發現線條更柔順,光影更明顯,莊嚴慈祥的媽祖樣態,栩栩如生躍然布上,就連華麗神衣的羽毛部分,彷彿也變得輕盈。周秀惠已經創作了一系列媽祖相關作品,這幅是「北港媽祖」。(圖/焦正德攝)「拼布是一種化零為整的藝術,最特別的是獨一無二的特質,即使素材相同,每個人的作品也都不會相同。」周秀惠開始接觸拼布時就被深深吸引,她結合馬賽克藝術,把布當成顏料,針線當成筆,掌握不同布料色澤的差異,一一比對、拼接,最後呈現出具有深淺變化的3D視覺效果,讓拼布不只是拼布。只是神像,風景及臨摹名畫的拼布作品也很精彩。(圖/焦正德攝)兩光小巷 趣味橫生「石顏藝術彩畫坊」的油畫工藝師蘇俊碩,則聊到如何從玻璃業轉而接觸戶外彩繪。在北港當地的鎮安宮七王爺廟、南陽國小側牆及「兩光巷」,都有他的創作足跡。名字讓人莞爾的兩光巷(義民路一九三巷),由來是「帶偶回家工作室」負責人陳威光及藝術家許碧光,合力用彩繪和地景藝術,在這裡營造出獨特的老街場域,陳威光打趣地說:「應該說我們兩個是日光與月光,一起照亮這條暗巷。」陳威光運用各式花盆媒材為兩光巷做裝飾,吸引不少遊客專門來打卡。(圖/焦正德攝)陳威光原本開設遙控模型店,因母親經營花店,從小就與盆栽結下不解之緣,母親去世後留下許多花盆,他便動手製作花盆人偶,沒想到大受歡迎,無心插柳成為藝術創作者。「以前是賺錢,現在要賺的是快樂!」「帶偶回家工作室」的門口擺放兩隻花盆豬,模樣逗趣。(圖/焦正德攝)從兩光巷底沿著北港溪畔的河堤道路走,有兩座由知名建築師廖偉立設計、獨特前衛設計感的橋樑,為充滿濃厚傳統人文風情的北港鎮帶來現代質感。前衛雙橋 網美最愛「北港天空之橋」座落在前身為台糖小火車運甘蔗的舊鐵道上,廖偉立採取三種手法,將其改建成線性綠帶空中廊道,先以木紋石板鋪面帶出舊鐵道意象,接著以使用大量混擬土的清水模建築工法,打造線條俐落、灰白簡約的不規則造型迴廊式走道,最上方則是鋼構景觀橋,一路走到眺望平台,眼前就是「北港女兒橋」。在「北港天空之橋」的瞭望平台,可看到「北港女兒橋」及目前已成斷橋的「北港復興鐵橋」。(圖/焦正德攝)橋名取自《紅樓夢》詩句「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的女兒橋,以一種躍動的韻律感橫跨北港溪。隨手拿起相機拍攝,都能拍出一張張超美意境照。「北港女兒橋」外觀十分搶眼,也成為很多網美取景的聖地。(圖/焦正德攝)不遠處的「北港公館里彩繪社區」,是北港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小巷弄裡許多老舊房舍,過去因缺乏整理而外牆損毀,當地里長發起重新美化,目前共有五十餘幅互動彩繪,主題從Q版媽祖、恐龍世界、海洋生態、農村景觀都有,最特別的是與在地企業公司合作,以吉祥物「邦尼熊」做串場,出現在各壁畫中,深受小朋友喜愛。「北港公館里彩繪社區」可以看到各式風格各異的彩繪作品。(圖/焦正德攝)可愛的邦尼熊出現在多幅壁畫中,深受小朋友喜愛。(圖/焦正德攝)鉛字印刷 見證歷史民國十三年創立至今的「華星印書局活版故事館」是美好的壓軸。第二代的蘇明堂今年已經七十一歲,店內保留了上萬個鉛字、銅版及諸多器材,他還示範將鉛以高溫融化後,倒入模具熔鑄成字,蘇明堂表示,早期有專業「撿字師」,從眾多的鉛字中找出正確的字排成活字版,當他拿出已經有八十年歷史的手動式名片印刷匣,更是令人大開眼界。這一趟收穫滿滿,視覺與心靈都大滿足。「華星印書局活版故事館」保留了上萬個鉛字,是見證鉛字印刷的活歷史。(圖/焦正德攝)蘇明堂示範製造鉛字的過程,現在已經很難得見到。(圖/焦正德攝)早期的手動式名片印刷匣,皆是從鉛字中挑選需要的字拼成版型。(圖/焦正德攝)
穿梭巷弄尋古意 雲林北港古早篇
舊名為「笨港」的雲林北港,是個捻香祈福的寶地,以北港朝天宮為中心,許多傳統工藝、小吃都是依著大廟討生活。除了熱鬧的中山路老街,周邊有許多小巷弄也暗藏玄機,值得細細尋訪。站在北港朝天宮前的中山路上,看著絡繹不絕的人潮、氤氳繚繞的香煙,遙想三百多年來,媽祖與這塊土地的深厚緣分。宗教盛地 帶動發展康熙三十三年(西元一六九四年),樹璧和尚奉迎福建湄洲祖廟的媽祖神像到台灣,由北港登陸後就此坐鎮,當地人便建廟祀奉至今。由北港朝天宮衍伸出許多廟宇經濟,如傳統大餅、麻油廠、燈籠店等,也孕育出許多極具特色的飲食文化。用糖、麥芽及花生仁製成的北港飴,香Q彈牙,非常涮嘴。(100元/包)(圖/焦正德攝)從中山路拐個彎,到熱鬧農產市集所在的共和街上,老店「日發製飴廠」就藏身於此,老闆親切招呼試吃俗稱「老鼠糖」的北港飴,還強調一般人熟悉的新港飴,發源地其實是北港。「清朝便有文獻記載這種拜拜敬神所用的糖果,名稱叫做『進香糖』,到了日治時代,日文發音與新港接近,就被誤稱為『新港飴』了。」這面甕牆曾在921大地震時部分倒塌,修復後,已由雲林縣政府認定為歷史建築進行保存。(圖/焦正德攝)沿著共和街往前不遠,便有一整面古意盎然且優美的甕牆,這面甕牆原本是商行「謙源號」的圍牆,有一百九十多年歷史,由壓船的酒甕及紅磚砌築而成,是北港唯一甕牆,磚色沉穩美麗。歷經多次地震頹圮後又重建,目前為「北港工藝坊」所有。復刻場景 重溫舊夢僅一巷之隔的博愛路上,可以看到一處復刻北港老戲院的場景。北港最早的戲院,日治時期被稱為「北港座」,光復後改名「大復戲院」,由於當時電影片源不穩定,有時會搭配戲曲表演。原建築物已經改建為電影博物館,而老戲院的樣貌,只能憑著復刻場景任遊客追憶。目前北港的老戲院早已歇業或挪做其他用途,只剩復刻場景記錄舊時樣貌。(圖/焦正德攝)好不容易來到北港,當然要去拜見從事粧佛工藝長達半世紀的工藝師陳明洲。早年於台北萬華學藝,出師後在北港創設「神山堂」從事粧佛,堅持傳統古法,從一氣呵成的開釜、粗胚、修光、到結構立體的漆線等,臉部表情、姿態到衣襬的柔順幅度皆栩栩如生,功力深厚,已是國家級粧佛工藝的翹楚。陳明洲一生奉獻給粧佛工藝,在他的巧手雕琢下,每件作品都是細膩生動。(圖/焦正德攝)漢方咖啡 飄人蔘香很多人不知道,台灣最大的財神廟——北港武德宮,發跡地其實是在北港的中藥行「保生堂」裡。當年新港東興宮池府千歲指示中藥行內另有「內神」存在,須設香爐供奉,後來因信眾太多而另購地建廟,如今的保生堂,則搖身成為「漢方咖啡館」。「北港保生堂-漢方咖啡館」保留中藥櫃與木質櫃台,別有韻味。(圖/焦正德攝)獨特的漢方飲品搭配手工私房甜點,享受苦甘交融的滋味。(人蔘咖啡200元、檸檬塔79元)(圖/焦正德攝)當初供奉內神的位置,如今留下斑駁的牆面以及斗大的「財」字,已被玻璃櫥窗圍妥善加保護;木質長櫃檯與中藥櫃變身吧台,必點的「人蔘咖啡」,是將高麗蔘磨粉及切片搭配義式咖啡而成,入口先是咖啡的果酸香氣,後韻的蔘味漸漸浮現,層次溫潤豐富。玻璃櫥窗圍起來的,是武德宮武財神的發跡地。櫥窗圍起來的,是武德宮武財神的發跡地。(圖/焦正德攝)該祭祭五臟廟了,老街上的各種小吃如假魚肚、煎盤粿、生炒魷魚焿都好吸引人,飄香超過七十年的「老受鴨肉飯」更是門庭若市。鴨肉不滷也不煙燻,靠的是原味,簡單將鴨肉絲鋪在白飯上、澆淋鴨油醬汁,就是讓外出遊子魂縈夢繫的「回鄉飯」。「老受鴨肉飯」的鴨肉飯調味清爽,是北港人記憶中的味道。(25元)(圖/焦正德攝)獨門小吃 遊子懷念另一家「阿豐油飯麵線糊」的麵線糊配滷蛋白是經典標配,再搭一碗油飯更稱完美。獨特的麵線糊作法是將麵線剪成小段,以大骨高湯熬煮成糊狀,上桌前加入鮮蛋黃拌勻,並添加提味的紅蔥肉燥,香滑又順口。「阿豐油飯麵線糊」不但美味,價格也超佛心。(麵線糊加蛋20元、油飯20元、滷蛋白20元)(圖/焦正德攝)行程的最後,來去老銀行改建的民宿睡一晚。老闆娘本身是老屋控,買下這棟前身是臺南區中小企業銀行的建築後,盡量維持原貌,錢財意象的懷舊圓形窗花、復古花紋地板都有保留,更四處收集保險箱、櫃台等物件,每個房間亦融入在地特色,一夜好夢之餘,再次感受北港的文化魅力。「好住民宿」的外觀寫著「臺南區中小企業銀行」,挑高建築氣勢恢宏。(圖/焦正德攝)為待嫁新娘規畫設計的三代同堂房型「囍」,還特別請藝術家許碧光創作馬賽克拼貼藝術。(圖/焦正德攝)因銀行轉賣而回歸的舊金庫,具有歷史意義。(圖/焦正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