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力變差
」 記憶力 記憶力變差 失智高慧君近年陷甲狀腺失調病痛 併發症狀不斷十分辛苦
歲末年終時期盛會不斷,符瓊音、高慧君等藝人也收到多場尾牙商演等演出邀約,兩人也藉活動相遇互相關心,並聊到彼此近年來的健康狀態變化。近年深受甲狀腺功能失調等症狀所苦的高慧君,表示她是在2021年出現甲狀腺功能低下的症狀,還是發作前一天被化妝師提醒,表示她的臉看起來歪歪的,這才讓她發現不對勁。符瓊音(左)與高慧君(右)兩人因活動相遇。(圖/光意娛樂提供)高慧君說:「我本來想說跟過去一樣,找整骨師調一下就沒問題了,沒想到我隔天起床,要照鏡子時視線模糊看不清,自拍後發現眼睛有垂直斜視,檢查才知道是甲狀腺功能低下。」沒想到幾年後其症狀又變成甲狀腺亢進,幾年間身體更各種併發症狀不斷,體重也因此不斷增長,雖然她多年來一直努力調整身心狀態,但仍直呼真的十分辛苦。符瓊音笑說生完小孩之後記憶力變差。(圖/光意娛樂提供)而去年產下可愛女兒「小鐵支」的符瓊音,則是在生產時出現子癇前症,不但水腫嚴重,肝腎功能都非常低,血壓數據也很可怕,醫師更表示若再嚴重還可能有中風的危險性。符瓊音表示:「我當時只覺得脖子很緊、人很喘,但因為這些都是孕婦的常見症狀,就想說應該沒怎樣。結果醫生聯絡我說指數很危險,一定要辦入院隔天就開刀!」沒想到符瓊音一到醫院檢查,寶寶心跳已經變得有點斷斷續續,甚至還有一些臍帶繞頸,於是立刻就被推進去開刀生產,當時符瓊音更水腫嚴重到麻醉師差點找不到下針點打麻醉。好在生產手術過程順利,這才順利產下寶寶,至於產後的變化,她笑說好像就是自己生完小孩之後記憶力變超差。
七旬婦記憶力衰退以為失智症! 檢查竟是老人憂鬱症惹禍
75歲的高姓阿嬤原本都樂於參加社區或宮廟活動,半年前丈夫因腦溢血猝逝後,不再外出社交,朋友前去探望,她也都顯得意興闌珊,常說「生不如死」之類的話,兒女們發現母親的悲傷情緒長達半年了,不只走不出來,又發現其注意力及記憶力衰退,忘東忘西,請她燒開水燒乾了,也會忘了去安親班接孫子等各種失智的症狀。老人憂鬱症 需藥物治療衛福部彰化醫院精神科主任梁孫源表示,經過多項檢測,確認高姓阿嬤是老人憂鬱症,最主要的症狀是每天都心情憂鬱,每天對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這兩項是最重要的核心症狀,其他還包括吃得少、睡不好、精神體力變差、記憶力變差等,開立抗憂鬱症藥物,並請其家人多陪伴,多參與原本喜歡的活動,正在逐步恢復中。假性失智症 其實是憂鬱症梁孫源主任說,任何年齡層的成人都可能罹患憂鬱症,老人機率高一點,主要是風險因子增多了,包括身體的機能退化、相近親友陸續去世、退休的失落感等,據臨床統計,約三分之二的患者在重大事件的影響下患上憂鬱症;另三分之一是因為家族遺傳或體質型的憂鬱症。老人憂鬱症常被親友視為失智症,因此也被稱為「假性失智症」,但老人憂鬱症透過藥物等治療,是可以回復的,而失智症通常是不可逆的,透過治療僅能減緩退化的速度。家人關心觀察 釋放憂鬱情緒梁孫源主任說,老人憂鬱症可能有9大症狀,包括每天幾乎都心情憂鬱、每天幾乎對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或愉悅感、幾乎每天食慾降低或增加、幾乎每天都失眠或嗜睡、幾乎每天精神動作激動或遲緩、幾乎每天自我感到無價值感、幾乎每天思考能力和專注力降低、反覆想到死亡或自殺意念,其中前兩項是核心指標。梁孫源主任強調,老人家通常不會將憂鬱說出口,要靠家人多觀察,尤其是女性老人的風險比男性高,在於女性比較會執著於某個念頭,不如男性多靠著向朋友抱怨或外出活動來釋放情緒。另一方面,老人憂鬱症常是突發的,失智症是漸進的,只要有症狀還是需就醫,尋求醫療人員的協助。
失智症行為多樣化,照顧者易崩潰 長照團隊教照顧技巧
小劉是一位血管性失智症病人,因失語症、記憶力變差、貪食、固執、隨地小便等問題,轉介下來到失智據點接受照顧服務,但小劉失智問題行為日益嚴重,出現遊走、迷路現象,於是透過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個管師協助,安排日間照顧服務、居家服務以及居家喘息服務,讓小劉得到妥善照顧,也讓照顧者可以繼續工作,維持家庭生計,減輕照顧負荷。失智者問題行為症狀分3類 照顧者身心壓力大奇美綜合長照機構督導高金盆指出,失智者問題行為症狀通常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為情感性症狀、第二類為行為症狀、第三類為精神病症狀。這些問題行為常會造成失智者與家人的爭執,造成照顧者身心俱疲,照顧負荷過大,倘若照顧者不熟照顧技巧,容易崩潰,甚至釀成家庭悲劇。迎戰失智者情緒 照顧技巧大揭密奇美醫院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個案管理師吳淑媛說明,面對失智者的問題行為,常常會覺得「他很盧」、「花格格」,此時照顧者應避免與其爭執,而是採取接納、順勢而為的方式,透過引導的對話,轉移他的注意力。例如:若失智者認為枕頭有蟲,每天晚上都要洗枕頭,可溝通表示會幫忙清洗,再提供另一顆枕頭,避免爭辯,安撫其不安的情緒。另外,也可根據失智者的專長或興趣,導入相關照護措施,如:一、寵物治療、電子寵物陪伴、娃娃治療;二、藝術治療(粉彩塗鴉、手作創作);三、園藝治療;四、懷舊治療;五、活動治療;六、音樂治療;七、芳香治療。讓他們沉浸在愉快的氣氛中,有助於緩解混亂、遊走、躁動不安的情緒困擾。長照團隊助攻 照護失智幸福老化高金盆督導表示,失智者遊走是最令人擔心的問題,避免失智者走失,進入不安全的環境造成意外傷害甚至生命危險,是照顧者照料時最常面臨的困難。因此建議照顧者除了居家環境安全之外,可至警察局捺印指紋申請失智愛心手鍊或配戴衛星定位(GPS)手錶,以防走失。除配合醫師治療,定期運動、參與團體活動:日照、據點、關懷中心等,可延緩失智進展,也降低照顧者壓力。
林又立為大12歲男友樂當空中飛人 曝未來計畫「不排除先有後婚」
37歲林又立今(5日)出席馬拉松賽後交流會,她透露和穩交1年多、大12歲的男友「S先生」,是在大陸戈壁馬拉松賽事認識,兩人在交往時就有結婚生子的共識,更不排除先有後婚,「我的年紀不是要哪個先,現在思想都滿開放,我們對這有共識,很早就聊過」,大方表示如果有好消息一定不吝分享。林又立透露和男友在交往時就有結婚生子的共識,更不排除先有後婚。(圖/趙文彬攝)林又立熱衷超馬、三鐵等運動,她笑說跑超馬最狼狽的時候,在極致的環境下更能把對方的個性看得一清二楚,還稱讚男友說:「因為他在惡劣環境都找得到食物,所以就愛上他。」先前男友撒嬌要她放一張2人合照放閃,宣示主權,沒想到照片一出引起不少媒體報導,林又立說男友事後有點後悔,「他很低調,也對台灣演藝圈生態沒那麼了解,沒想到有這些迴響」,不過林又立則表示完全並不介意,手機內還有不少兩人的影片,「之後會多看到我們(同框)一點點」。她說現在男友正在非洲工作,彼此雖然是遠距離戀愛,平常也靠視訊維繫感情,又因為是從好友變成戀人,每回見面還是有很多事情可以聊,林又立說自己也樂於為男友當「空中飛人」到非洲會情郎,兩人其實滿常見面,上次碰面約1個月前。此外,林又立也提到2011年在大鵬灣參加三鐵接力賽,她負責10公里的賽程,到了9公里時,上一秒她還微笑揮手拍照,下一秒立刻翻白眼昏倒,醒來後一度喪失語言能力,只看到媽媽在旁雙眼哭到紅腫,「醫師說我是接近休克,急性腎衰竭、肝指數過過高,接近猛爆性肝炎」,昏倒時體溫已經飆到41度她也透露後遺症,「我後來記憶力變差,應該是那時候腦子燒到,現在是7秒鐘記憶,很常有腦霧感」。
接受老去1/無法接受變老「周迅一起床就哭泣」 專家:焦慮,是因為失去掌控力
綜藝教父王偉忠領到「敬老卡」時,突然意識到自己已成銀髮族;藝人周迅自爆自己曾害怕變老,天天起床就哭泣。當第一根白髮出現時怎麼辦?急著拔掉假裝一切沒發生,或染髮遮蓋留住青春尾巴?「多數人面對年老都會感到焦慮,因為我們對生命的流逝無從掌握。」專家提醒,唯有「接受這樣的自己」,慢慢練習走向人生下個階段,才能優雅老去。根據內政部人口資料,2003年全台65歲以上人口佔比9.24%,2013年提升至11.53%,2023年4月再攀升至17.8%,已達415萬人。國發會也預估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佔20%),2070年時將近一半的台灣人民年齡都超過65歲,首當其衝便是長照問題,除了社會福利之外,如何面對年老更變成全民議題。現年75歲的滾石音樂董事長段鍾沂,曾受訪透露面對老去的心路歷程,「大約65歲,食量下降、經常打翻杯子、東西拿不穩,老的跡象逐漸蔓延到各個器官,最嚴重的就是記憶力衰退。」「有一次我騎腳踏車去淡水,那天忙到下午才出門,所以直接開車到河濱車道。當時心裡有點急,停好車,腳踏車一卸下來就開始騎,結果回來找不到車子,加上天色暗了,我找了一個多鐘頭,非常沮喪,甚至一度坐著發呆,因為沒體力了,最後只好打電話叫兒子來接我。」段鍾沂說,以前一群打球的朋友,這二、三年間,有的心臟開了二次刀;也有人心肌梗塞往生,突然間,你會發現生活周遭都是老病和死亡。這有點像是,當你開BMW時,你會覺得滿街跑的都是BMW;當你開Honda時,你會發現街上都是Honda;當你65歲時,你眼裡看到的也都是老人。生理的退化,會立刻帶來很多生活上的挫折,接著心理的挫折也跟著浮現,衰老是生命中無可避免的過程,正因為完全無法掌控,所以容易使人感到焦慮。(圖/123RF)49歲的周迅曾自爆,5年前在電視劇《如懿傳》演出18歲少女,遭批滿臉皺紋,讓她陷入變老的焦慮,天天起床就開始哭,無法正視容貌隨歲月自然變化一事,持續好幾年後才坦然釋懷,「你可以鄙視某個人的人品,但鄙視衰老是不客觀的。」諮商心理師黃宜靜表示,多數人都不想變老,除了身體機能、容貌退化之外,可能也顯示生產力下降,甚至與社會逐漸脫節。「但最大的焦慮感在於,變老這件事,完全無法掌控!你無法控制自己要以多快的速度變老,也不是今天跑步50分鐘,明天就會變年輕一些。」黃宜靜說,許多人是在發現第一根白髮時,驚覺自己不知不覺變老了,而當下的反應,也正代表你對衰老的態度。「有些人會立刻拔掉白髮,對變老還處於否認狀態;有些則選擇染髮,希能保有青春外表;少部分處之泰然,接受自己目前的模樣。」白髮是無法隱藏的,正如同衰老,同樣不被掌控,但可以在能力範圍內盡量掌控部分事物,例如維持穩定的生活作息,好讓睡眠、體力變得比較好,而對無法掌控的事情,例如記憶力變差,可做些記憶力訓練延緩退化之外,也要試著接納這樣的自己,不必看低、也不要看高,了解自身確切的位置,就是最棒的狀態。日前王偉忠推新書《欸!我坐到哪裡了!?》,敘述他去年65歲領到「敬老卡」時,想起自己從20歲工作一路到合法退休年紀,突然覺得悲壯又微妙,於是決定邀約其他同樣滿65歲的好友,一起刷敬老卡免費搭公車,享受「嗶嗶嗶」三聲的尊榮服務,還免費騎YouBike,搭5折高鐵回老家,把「敬老」發揮到淋漓盡致。「人的衰老不可避免,但是可以『超越』衰老,而且還是可以哈哈大笑。」王偉忠做了「敬自己年老」的示範。
幼兒園餵藥1/危害程度超乎想像 感冒藥不聽醫囑「恐影響孩子記憶力」
板橋幼兒園餵藥事件持續發酵,15日又傳出同一連鎖幼兒園的汐止分校,一位幼幼班孩童體內也驗出微量苯二氮平類藥物,目前巴比妥、苯二氮平類等藥物從何而來仍有待檢警調查,至於餵「彩虹藥水」,許多幼兒園老師私下表示「的確存在!餵感冒藥水是家常便飯,疫情高峰時,一天要餵15個孩子以上。」部分家長為了讓孩子早點入睡,也會自行餵感冒藥水,對此專家提醒,「長期自行服用藥物,恐怕會影響孩子記憶力、注意力,甚至造成孩子更不好睡。」幼兒園時期是孩子免疫力備受考驗的階段,孩子不斷地交叉感染,三天兩頭就喝感冒藥水已成常態,有些感冒藥會讓幼童出現心悸、記憶力變差等副作用,尤其是能緩減過敏症狀的抗組織胺藥物,還會造成嗜睡,因為是醫師開立的,所以家長會認為安全性應該沒問題。部分爸媽在社群上吐苦水時會開玩笑說,「真想讓孩子喝一點抗組織胺藥水,讓他們早點上床睡」,有些家長外出旅行時,也會讓孩子服這類藥物幫助睡眠。「幫孩子餵藥,無論對家長或老師,都是一件矛盾糾結的事。」新北市連鎖機構幼兒園老師Emma告訴CTWANT記者,「坦白說,幼兒園老師一點都不喜歡餵孩子吃藥,除了孩子可能會哭鬧不配合之外,也因為責任非常重大,就像這次幼兒園餵藥的事一樣,很可能惹上麻煩。對家長來說,交給老師餵藥可能不太放心,但因為要上班,沒辦法自己照顧孩子,所以也只能交給老師。」Emma說,有些家長可能真的無法請假,有時孩子明明已經發高燒,但卻讓孩子吃退燒藥再來上學,或是明明已經感染腸病毒了,還是裝作沒事讓孩子來學校。「後來我們乾脆在校門口檢查孩子的嘴巴,確定沒有破洞才可以上學,否則根本防不勝防!」各家幼兒園都有自己的一套餵藥流程與規定,共通點就是會有托藥單,上面詳列注意事項與餵藥時間,同時需要簽名負責。(示意圖/CTWANT資料庫)幼兒園老師面對一班20~30位的孩子,光是一位孩子的藥水可能就多達2~3罐,有些藥需飯後吃、有些需要冷藏,每次餵藥時間還要注意間隔4小時,對此每家幼兒園各有一套管理方式,有些會準備特製藥袋與餵藥單,確實寫清楚幾點幾分服用和簽上名字,老師們還要做小紙條互相提醒,以免誤餵。有些幼兒園要求家長一定要「親自」將藥託付給老師,不可放在幼童書包,或交由孩子自行服藥,以避免其他孩童誤食藥物。國泰醫院精神科醫師楊琇雯表示,若在醫師診斷後開立的抗組織胺藥物,按照醫囑服用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是自行長期服用就會有風險,除了嗜睡,部分孩童可能會有心悸、肢體不協調、視力模糊、不易排尿、幻覺、惡夢的副作用,尤其抗組織胺藥物具有抗膽鹼作用,可能會影響記憶力、注意力,而且長期使用後,甚至可能會變得更不好入睡。楊琇雯特別提醒,任何藥物都有其風險,使用前最好先諮詢醫師較安全,如果需長期服用,也可和醫師討論更換新型的抗組織胺藥物,降低副作用機率。除了遵循醫師指示用藥之外,家長最好也可進一步了解醫師開立藥物的相關副作用,王介立醫師近日分享一則2016年的新聞,並表示已確認真實性。一位高雄小兒科「名醫」治療腸絞痛十分有名,許多爸媽都慕名而去,而且只要吃藥半年以上,腸絞痛就會痊癒,原來這位名醫開立的藥物竟含有苯巴比妥與待克明,藥品仿單明確指出「不得用於6個月以下的新生兒」,副作用是嗜睡、增加猝死機率,而且會影響孩童智商,而就診的嬰兒許多都是一出生就服用這個藥物。王介立醫師感嘆,如果今天自己的小孩因癲癇命在旦夕,只剩苯巴比妥可用,那他還是會同意服用,但如果今天是腸絞痛,他絕不會讓孩子吃苯巴比妥。現今資訊非常發達,建議家長還是多做功課,才能保護自己與家人的安全。
頭痛別輕忽!3大症狀恐是「原發性腦瘤」 如何檢查、治療?醫師這樣說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55歲陳小姐,本身無高血壓、糖尿病等。近半年來頻繁頭痛,曾至診所就醫、服用受止痛藥緩解,但時間一長,止痛藥越來越沒效,甚至晚上睡覺會因此痛醒,嚴重影響睡眠品質。陳小姐認為「頭痛」可能是因為工作壓力大或更年期的關係,因此沒有太過理會。不過,漸漸發現自己握力變得差,拿東西不穩,影響平常生活功能,到大醫院檢查後發現左側大腦竟有1顆4公分大的腦瘤,病理診斷為第四期惡性腦瘤。汐止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謝政達表示,惡性腦瘤分為原發性及轉移性腫瘤,原發性腦瘤有3大常見症狀,一般臨床上常見初次診斷就是第四期惡性腫瘤,因此民眾不可輕忽。原發性腦瘤病程進展快 3大常見症狀應注意一般惡性腦瘤以「轉移性腫瘤」居多。不過,謝政達主任指出,腦部是由許多神經細胞、膠質細胞組成,若因某些原因產生突變,就會形成所謂的「原發性惡性腦瘤」,其中原發性惡性腦瘤又以「惡性膠質細胞腫瘤」佔大宗。原發性惡性腦瘤的發生很少與「遺傳 」有關。此外,謝政達主任提到,病人常常初次診斷就是第四期惡性腦瘤(又稱「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它發病時間短且腫瘤侵犯進展速度快,對於治療反應效果都較差,病人存活時間也相對較 短。因此,若有疑似症狀應提早診斷、接受治療、詳細的腫瘤分子基因評估,才能爭取最大的存活機會與時間。謝政達主任表示,「原發性惡性腦瘤」依照腫瘤侵犯不同的功能區域會有不同的症狀,但一般病患有3大常見症狀,包含:頭痛:腦瘤侵犯會造成顱內壓上升,因此常有頭痛症狀,尤其晚上會被痛醒,須特別注意癲癎發作局部的神經功能障礙:包含記憶力變差、肢體力量變差、視野模糊、失語症、走路不穩、認知功能變差或個性情緒的改變等。 有症狀要做哪些檢查? 腦瘤又該如何治療?目前,腦部的核磁共振(MRI)檢查是最標準的腦瘤診斷工具。謝政達主任提到,依核磁共振的結果,可再搭配核磁共振光譜(MRS)、腦部血流灌注掃描、電腦斷層血管攝影術(CTA),或核磁共振血管攝影術(MRA)等,進一步評估腫瘤位置、結構組成、支配血流走向及腦部侵犯程度。而原發性惡性腦瘤的治療方向有手術治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腫瘤電場治療。不過,各項治療各有其優缺點,像手術要考量正常神經、腦組織保留範圍;化療只有2種藥物被證實對原發性惡性膠質細胞瘤有效,且都可由健保給付,但有噁心、嘔吐、食慾不佳、白血球過低、免疫不全或出血等。放療可能會有落髮、皮膚紅腫脫屑、噁心、嘔吐或食慾變差等情形。而腫瘤電場治療則是以非侵入性穿戴在頭上的裝置,利用特定頻率的電場,進而使腫瘤細胞死亡,雖被證實可有效延長存活時間,但治療費用高,尚未納入健保給付,需自費使用。謝政達主任提醒,原發性惡性腦瘤的患者在治療前,應在治療前做詳細評估,並與醫師詳細討論,選出適當的治療方式,以爭取最大的存活機會。
全球最快!10分鐘篩檢呼吸中止症 「AI上呼吸道檢測儀」無麻醉風險
睡眠障礙影響健康甚鉅,失眠者在白天時經常感覺疲倦,也影響到工作效率與情緒。台灣睡眠醫學學會針對40到65歲民眾的最新調查發現,全台慢性失眠症盛行率高達10.7%,也就是全台有超過230萬人罹患慢性失眠症,平均每9人就有1人受慢性失眠之苦。杭良文主任表示「AI上呼吸道檢測儀」比較傳統診療方式更方便與精準,預期這項新篩檢服務能提高民眾對睡眠呼吸中止症篩檢的接受度,進而增加就醫治療的機會。(圖/中國附醫提供)此外,臺灣男性每5人就有1人出現「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 )」常見的打鼾症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睡眠醫學中心、胸腔科杭良文主任表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最常見的症狀以打鼾為主,然而,不少民眾對於相關睡眠檢測往往得花一個晚上在臉上、脖子貼滿電線,或是需要麻醉進行呼吸道組織塌陷的檢查,望而卻步。為了幫助打鼾民眾找到問題並緩解憂慮,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5月起啟用「AI上呼吸道檢測儀」,運用超音波檢測儀加上AI導航,最快在10分鐘內完成篩檢,並預測是否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這也是全球最快的檢測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工具。杭良文主任進一步指出,他的臨床觀察,有打鼾症狀者,約有一半以上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常見的症狀,日間會睡不飽、嗜睡、精神不濟、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疲倦、記憶力減退、早晨頭痛、脾氣暴躁、口乾、憂鬱等;夜間為打鼾、睡眠中呼吸中斷、嗆醒、睡眠中斷、失眠等。杭良文主任說,在診間經常看到病人的太太抱怨先生打鼾聲音太大,吵得讓人失眠,甚至得分房睡;或是突然的沒有鼾聲,也會嚇到枕邊人擔心先生的安危。詢問患者白天的症狀,多半有嗜睡、記憶力變差、情緒暴躁、夜間頻尿、時常做惡夢等情況。杭良文主任分析,「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會造成間歇性缺氧,導致性全身發炎體質,加速老化,增加心血管疾病,若不盡早治療,將可能造成更多共病危機,甚至死亡風險。治療方面,患者於夜間在家中使用「單相陽壓呼吸器」改善缺氧、呼吸中止症狀,進而減緩老化、失能速度及減少心血管疾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杭良文主任說明,一般診斷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方法,除了簡易型居家睡眠檢測外,最常使用常規標準工具為「睡眠多項生理檢查(Polysomnography / PSG )」:即腦波圖、眼動圖(EOG)、肌電圖(EMG)、心電圖、血氧飽和度、脈搏、口鼻呼吸氣流(Nasal– oral Air Flow)、胸腹呼吸動作(Thoracic Abdominal Effort)等,確診後若需進一步觀察上呼吸道組織塌陷型態及位置,則需要進入上呼吸道執行「藥物誘導睡眠內視鏡」,以提供更有效率之治療規劃。然而,藥物誘導睡眠內視鏡,需要進行麻醉,並進行約1小時侵入性檢查,執行過程亦具有相當風險。為了免除民眾對於侵入式檢查呼吸道組織的擔憂,以及省去睡眠多項生理檢查,中國附醫睡眠醫學中心杭良文主任帶領專家團隊,研發「AI上呼吸道檢測儀」,避開了麻醉的風險。杭良文主任說明,「AI上呼吸道檢測儀」是以超音波掃描上呼吸道內組織,檢查軟顎、口咽、舌底、會厭軟骨在正常呼吸和深吸氣憋住之後的型態與位置變化,以AI大數據輔助分析,預測上呼吸道組織是否塌陷,準確率高達89%。杭良文主任強調,「AI上呼吸道檢測儀」具備「安全、快速、準確、標準」四大優點,比較傳統診療方式更方便與精準:透過雷射定位系統自動掃描,減少人為差異,確保結果的一致性,經過精密上呼吸道AI分析,民眾能在意識清楚的狀態下進行10到15分鐘的快速檢測,並得到分析結果報告,杭良文主任預期,這項新篩檢服務能提高民眾對睡眠呼吸中止症篩檢的接受度,進而增加就醫治療的機會。杭良文主任說,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5月起於健檢中心,可提供「AI上呼吸道檢測儀」,結合AI智慧醫療快速診斷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上呼吸道的相關檢查並無侵入性、無輻射風險,只需10~15分鐘即可得知上呼吸道變化,若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可大幅降低心血管疾病及醫療費用。
愛雅父親失智一瞬間記憶力變差 母親罹癌3個多月突然離世
藝人愛雅日前錄影高點綜合台《震震有詞》,在節目上分享父親失智長達10年的過程,以及母親離世後照顧父親的不捨。她回想父親失智的初期會一瞬間記憶力變差,「某一年父親看著稅務愣住,跟全家說無法再幫忙報稅」,相較於前幾日的靈活,父親突然的轉變讓全家人意識到有失智的可能,經過醫師判斷確定罹患失智症,決定請看護照顧父親。愛雅表示,父親一開始脾氣變差、分不清楚女兒們的名字,失智後脾氣更像小孩。初期由母親擔任主要照顧者,照顧過程父母親常常爭執,父親也會喊著全身不適要掛急診,上廁所時不要看護協助經常跌倒,「媽媽受不了了,要我搬回家住,我才體會到照顧者的辛苦」。愛雅說父親失智的初期會一瞬間記憶力變差。(圖/和展影視提供)2021年母親檢查罹患血管瘤癌,從罹癌到離世僅3個多月,愛雅覺得母親可能因為重心放在照顧父親上,導致身體撞快加速惡化,在母親生病開始住院,全家人轉而照顧母親,暫時將父親交給看護,前後約3個月的時間,愛雅都沒能專心陪伴父親,直到母親過世前一晚,看護傳達父親想要去找母親聊天,「但媽媽隔天就走了,爸爸還跟看護說沒有跟媽媽講到話」。母親離世後,愛雅搬回家中與父親同住成為主要照顧者,但她發現父親越來越不愛說話,沒特別跟父親聊到母親已經離世,「但在餵爸爸吃飯時,爸爸握住我的手,感覺他都知道只是也沒再提起媽媽」。愛雅爸爸在年初二過世,享耆壽92歲,她回想短短幾年經歷雙親陸續離世,還好有陪伴父母親最後一段路,她說:「還好我有從北京返回台灣,還好我有搬回家裡住,沒有留下太多遺憾。」感性的愛雅也說:「媽媽彌留時手寫跟我說我讓她很放心,我也想跟爸爸媽媽說希望他們放心,我會努力生活。」
長輩經常忘東忘西、記憶力變差 「這5招」預防失智
經常聽到長輩或病人詢問:忘東忘西、記憶力好像變差,我是不是得了失智症?根據臺灣失智症協會的資料顯示,65歲以上的老人約每13人即有1位失智者,80歲以上的老人約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推估未來20年失智人口將持續攀升。以台灣為例,失智人口數平均每天將增加近48人,等於每30分鐘便增加1位。隨著全球老年人口不斷增加,失智人口也逐年攀升,迄今醫學上仍沒有治癒的妙方,如何預防失智症上身,是你我都需要了解的議題。什麼是失智症? 是疾病非正常老化簡單來說,失智症是一種疾病現象而不是正常的老化,高雄市立聯合醫院職能治療師楊紫吟表示,很多人都以為人老了就會這樣,因而忽略就醫的重要性,但事實上長輩可能已經生病,且應該要接受更進一步的治療。失智症是一種漸進式功能退化症狀的名詞,可能出現明顯的記憶力衰退、智力減退、思考障礙、社交及情緒功能障礙以及異常行為。楊紫吟分享,通常初期會遺忘剛剛發生的事情,對處理日常生活作息及過去熟悉的工作產生困難。病人還可能出現個性及行為的改變、失去判斷力、說話時找不到合適的字眼來表達、思考障礙或是對於一些指示無法遵從等。失智症三大類 阿茲海默症為其中一種失智症有很多不同的導因,大致可分為三類:退化性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和其他因素造成的失智症,有時病人也會同時存在兩種或以上的病因(混合性)。楊紫吟說明,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有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失智症等;血管性失智症則是因為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腦細胞死亡導致智力減退。失智症五大核心症狀(1)記憶障礙:失智症病人即使透過相關回憶的提醒,仍然無法想起忘記的部分。(2)定向力障礙:定向力指的是對時間(年、月、日、時)、地點(自己身在何處)、人物(人際關係)的認知能力。可能無法辨別上午、下午、季節,出現迷路、無法判斷自己與周遭親人的親屬關係。(3)理解力障礙:思考速度變慢、無法同時處理兩個以上的訊息等。(4)執行能力障礙:無法擬定計畫並依照計畫進行。(5)情感變化:無法預測他人的反應以及展現出不適切的情感表現。預防失智、儲存腦本 靠五招腦力運動邁入老年以後,除了銀行需要儲存退休金,也需要儲存腦本,國健署建議多動腦可以預防失智。高雄市立聯合醫院整理出以下增進腦力的活動,建議民眾平日多加練習,以降低罹患失智症風險。(1)簡單的自我訓練,如閱讀書籍、抄寫文章、背歌詞、寫日記、簡單的數學運算練習等等。平日動會想偷懶,腦力運動也是如此,因此可以安排固定的練習時間,養成健腦的生活習慣。(2)多用腦,將記憶訓練融入生活,如少用計算機,像餐飲、購物消費可試著用心算算出大略金額,或是先在腦中規劃好要去採買的物品,背下來後再前往採購。(3)參加課程,學習新事物。可尋找居住社區周邊的資源,如社區據點、樂齡中心、銀髮族課程等,除了動態的有氧運動、肌力訓練課程,也有靜態的書法、手工藝、智慧型手機操作等相關課程。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既可以預防失智,更可以探索學習興趣、豐富生活。(4)桌遊活動,如打麻將、下象棋、玩撲克牌、拉密等等。桌遊既可以提升長者的專注力、反應力、記憶力,在與夥伴的互動當中,也能增加社交互動能力以及溝通能力,兼具娛樂效果與促進身心愉快的優點,好處多多!(5)參與繪畫、園藝、烹飪活動,動腦也動手,是良好的認知活動,完成作品後也能獲得成就感並陶冶身心。人人皆生而平等,有一天我們會邁入老年,隨著年紀的增長,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就會提升,楊紫吟提醒,想要健康的老化,現在就要開始動腦存腦力,有效遠離失智症。
研究:「人老記憶力變差」是錯的 主因是「他們放棄思考」
是不是年紀越大越容易健忘?日本神經學會專科醫師、老年精神醫學專家和田秀樹透過研究指出,年輕人和老年人的記憶力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但如果在他們身上種下「老年人健忘」的偏見,他們就會失去記憶的慾望,從而自我實現記憶力退化的窘境。據日本商業雜誌PRESIDENT Online的報導,曾出版《一生都不失智的77個習慣》、《40歲之後的記憶術》的日本神經學會專科醫師和田秀樹指出,80多歲的人罹患老年癡呆的機率是60多歲的12倍,因此若想要延長大腦的功能和壽命,就必須從60至70歲的區間繼續「使用大腦」。人類如果不使用某部分的肌肉,就會出現「廢用症候群」,大腦也是如此。如果你活著卻不使用你的大腦,那記憶力就會變得越來越差,而據說這更是老化的象徵。然而,年輕人和老年人的記憶力其實差異不大,專攻大腦和認知科學相關領域、《記憶與認知》(Memory & Cognition)雜誌的主編湯瑪斯(Ayana Thomas)曾進行過以下的實驗。她要求64名18至22歲的年輕人,以及64名60至74歲的老年人背誦大量單字,結果發現,當湯瑪斯在實驗前向受試者表示「這只是一個心理實驗」時,年輕受試者和老年受試者答對的題目沒有差很多。然而,當受試者在測試前被告知「老年人在這項記憶實驗中會表現更差」時,老年人的答對的題目竟然大幅下降。這場實驗表明,在平常的狀態下,年輕人和老年人的記憶力其實沒有太大的差異,但是當「老年人記性差」的偏見被植入大腦後,老年人就會失去記憶的動力和慾望,導致他們放棄思考和回憶,從而自我實現大腦的「廢用症候群」。
腦霧忘很大1/解隔後連付錢都不會 整個人當機「到底該拿幾張鈔票!」
童星出身的演員楊小黎日前確診,出關後不到一周便沒日沒夜的拍戲,結果竟在片場昏倒緊急送醫,原來她雖然已經解隔離,卻依舊胸悶、喘不過氣,似乎出現後遺症。世界衛生組織將這樣的情況稱為「新冠肺炎綜合症候群」,俗稱「長新冠」,並且依「3、2、1」的原則來定義它,也就是「感染後3個月內發生,症狀持續超過2個月,而且沒有其他疾病可以解釋這些症狀,持續時間可能長達1年」。長新冠的情況,個別患者可能不同,醫界所彙整的資料,至少包括「全身倦怠」、「呼吸易喘」、「肌肉酸痛」、「胸痛、胸悶」,以及「思維遲鈍不清」,也就是一般人通稱的「腦霧」。「最近確診患者逐漸解隔,所以門診也出現許多新冠後遺症的病人,最驚悚的莫過於一位斷片腦霧者!」中醫師鄒瑋倫說,這位病人是高級精品業務,她解隔後遇到2周前才見過面的客戶,竟然彷彿不認識,同事都被她嚇到!「因為她不是看著客戶、叫不出名字那種,而是完全不記得對方,這令人太害怕了!」不是只有一位患者如此,鄒瑋倫說,最近還有一位女病人結帳時整個人彷彿當機,櫃台小姐說明了3次金額,但女病人就是沒有動作,後來才說:「我聽到金額了,但腦子很亂,不知道該拿幾張鈔票出來付!」鄒瑋倫中醫師表示,許多輕症患者因為輕忽病毒的威力,反而在康復之後才出現不適症狀。(圖/CTWANT資料照)鄒瑋倫說,別以為重症才會有所謂的「腦霧」後遺症,事實上許多輕症患者以為Omicron就像流感或感冒一樣,順其自然恢復就好,所以染疫的時候並沒有積極治療,例如服用抗病毒藥物或清冠一號,結果讓病毒攻進身體各器官。「有太多患者一開始恢復健康,但隔1~2周後,身體竟然慢慢出現頭暈、胸悶、記憶力變差等症狀,這就是出現後遺症了!」鄒瑋倫說,如果能趕緊在1~3個月內調養身體,就能避免病況惡化成慢性疾病。確診後會傷及體內的津液,建議可吃愛玉、仙草等,以解體內的燥熱之氣。(圖/CTWANT資料照)配合時序進入夏天,鄒瑋倫建議從3點做起,第一是補正氣,因為病毒感染會讓身體虛弱,可以多喝雞湯、四君子湯、排骨湯、牛肉湯等,藉由健脾胃來補正氣。第二是滋陰生津,由於發燒會傷及體內的津液,因此導致體內變得非常乾燥,表現在症狀上就是喉嚨非常容易乾,鄒瑋倫說,國外甚至有人因此罹患乾眼症,若想讓體內變得滋潤,除了利用生地、麥門冬、玉竹之外,也可以吃愛玉、仙草、石花凍等。第三是補氣血,新冠後遺症中最常見的就是疲倦無力,鄒瑋倫說,這是因為氣血俱虛,這時可用十全大補或補中益氣湯,但調配上要注意,例如人蔘要搭配玉竹、西洋蔘要加枸杞,或是詢問中醫師意見,只要在1~3個月內,感到症狀愈來愈好轉,就有機會戰勝長新冠。
腦霧忘很大2/工程師靠「高壓氧治療」拯救金魚腦 醫苦笑「在沒辦法中找方法」
為什麼會出現「長新冠」?醫學界目前仍然不清楚,因此並無特殊治療方式,為要協助患者恢復正常生活,衛福部提供跨科別「整合門診」及「住院整合照護」服務,三總胸腔內科醫師劉佳鑫說,「轉介高壓氧治療,就是在沒有特殊治療中找方法。」據英國國家統計局統計,全國大約有170萬人受長新冠所苦,其中67%長新冠後遺症者認為自己的日常生活受限,19%認為日常活動嚴重受限。將近7成民眾回報症狀已經持續了3個月,45%症狀持續至少1年。美國疾病管制中心資料,約有5分之1染疫康復的成年人,至少都經歷過一種「長新冠」症狀,尤其65歲以上長者甚至高達4分之1。另一項美國研究指出,長新冠患者約有76%在得到新冠肺炎時是輕症。「正因為病況不嚴重,所以許多民眾反而輕忽病毒的威力,沒有積極以藥物治療,所以才讓病毒鑽進體內各器官肆虐。」鄒瑋倫中醫師表示。也就是說,民眾遭受冠狀病毒急性感染,病毒雖清除了,但病毒所觸發的人體免疫反應可能仍持續,因而引起併發症。三總胸腔內科醫師劉佳鑫表示,近期收治一位Omicron康復個案,為一名來台攻讀博士學位的國際學生,4月份輕症康復後,因為記憶力變差、失眠、倦怠等問題求診。來診時主訴原本能簡單操作的實驗,染疫後卻因記憶力與失眠問題無法完成,研究差點中斷。後經轉介高壓氧治療後,身體功能才從僅存的4成恢復到8成,但個案同時還有咳嗽、胸悶、活動時呼吸困難等症狀,目前仍持續做肺部復健改善症狀。另一位36歲女性工程師,近期確診雖為輕症,但後續出現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明顯退步,同事上一秒講的事,她下一秒就忘了,彷彿「金魚腦」一般,後來經過高壓氧治療,注意力及記憶力也稍有改善。醫師認為,若能在發病5天內及時服用抗病毒藥物或清冠一號,就能減少後遺症的機率。(圖/黃耀徵攝)劉佳鑫表示,高壓氧過去多用於治療慢性傷口癒合不良與一氧化碳中毒,治療新冠肺炎後遺症的機轉雖未明確,但院內去年有針對20名自費使用高壓氧治療的康復者進行統計,近半數表示有顯著進步,另一半則表示沒有變差,「這與高壓氧可以促進組織修補有關」,但劉佳鑫也坦承,高壓氧就是在沒有特殊治療中找方法。為幫助染疫者盡快重回正常生活,衛福部提供確診解除隔離後6個月內之康復者,跨科別「整合門診」及「住院整合照護」服務,照護期限為6個月。整合門診會安排全面評估,例如胸腔內科會做肺功能檢查、呼吸困難指標評估;家醫科做骨密度檢查、微量元素檢查;復健科提供心肺運動功能測試;身心科醫師會檢測是否憂鬱、焦慮、失眠等身心狀況評估;營養師也會投入營養評估等。劉佳鑫提醒,Omicron確診個案多屬無症狀或輕症患者,沒有明顯肺炎或重症,但確診者康復後常出現疲倦、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等,確診後1個月症狀持續,就要小心是長新冠後遺症,建議可到新冠整合門診追蹤治療。
康復路迢迢2/後遺症千變萬化 醫師建議成立康復特別門診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醫師表示,新冠肺炎病毒攻擊非常多元化,從上呼道的鼻黏膜到下呼吸道的肺泡組織,都可能因病毒肆虐受到傷害。多數輕症患者主要以氧氣治療為主,但若有原先存在的氣管性疾病,例如過敏性鼻炎、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一定要先維持病況穩定,才能增加病毒清除機會。至於胸腔科醫師最擔心的下呼吸道纖維化問題,周百謙認為,目前由於病程發展迅速導致病患快速死亡;許多病理報告切片都只發現病人肺部發炎,還未進入纖維化階段。但是為了避免纖維化所造成的影響,應該要提前防範。周百謙提出精準治療概念。「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每個人受到病毒傷害位置不同,治療方式也不一樣;例如大小氣管受損可以用吸入性藥物進行保養治療;如果是肺部纖維化,則要避免運動中缺氧,同時利用藥物減緩纖維化程度。」新冠病毒主要攻擊呼吸道及肺部,因此民眾篩檢時會從鼻腔採檢,若發現確診且氣管受損,可利用吸入性藥物,幫助氣管擴張或保養治療。(示意圖,非當事人)(圖/彭子桓攝、123RF)不僅要關心肺部問題,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遺症比想像中更複雜。周百謙指出,根據一份來自歐洲的研究發現,即使是輕症居家隔離者,還是會產生虛弱、失眠、記憶力變差、呼吸偏喘等後遺症,相關單位絕對不能輕忽。周百謙建議,相關單位應該要趕緊建立治療通則,釐清不同病患狀況;最好是能成立「新冠肺炎復原門診」,透過醫病之間的討論,評估危險因子,不僅是針對肺部功能,而是全面進行復原治療。高雄長庚醫院副院長林孟志指出,肺部組織一旦進入肺纖維化後病程不可逆,所幸目前有新型藥物研發,可以延緩肺纖維化程度與急性惡化機率。現在相關學會也在推動肺復原計畫,可以在專業物理治療師監督下進行肺功能復健。醫師林孟志建議,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可以透過騎自行車、舉啞鈴、腹式呼吸等運動,幫助復原肺功能。(示意圖,非當事人)(圖/報系資料庫、123RF)林孟志說,肺復原主要透過有氧運動、阻力運動與呼吸運動,針對每個病患不同狀況進行訓練。有氧運動像是踩腳踏車、跑步;阻力運動則為彈力帶、啞鈴、登階運動;呼吸運動則是以腹式呼吸為主,利用腹式呼吸搭配擴張運動,進行深度的肺部擴張。林孟志提醒,一般民眾也可利用這三種運動訓練心肺功能與肌力,如果是已經有纖維化,建議應該在專業人員監督下進行,學習正確方式較有效率。要了解自己肺功能狀況,可以進行一分鐘登階測試。若是一分鐘內可以登上五十階樓梯,代表肺功能及格,若少於五十階則建議前往胸腔科就診。醫師表示,民眾可透過登階測試肺功能,若1分鐘登階數低於50階,建議至胸腔科就診。(圖/123RF)
陪他演戲3/遠赴北歐竟記成基隆旅遊 失智或老化最大差別出爐!
衛福部最新資料也顯示,台灣失智人口已逾29萬人,65歲以上的老人約每12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則約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未來患者人數更會急速增加。許多名人都是失智者家屬,藝人侯昌明多年前訪問失智症專家,意外發現父親符合失智症特徵;作家張曼娟也一度因母親失智症惡化,相當自責。(圖/報系資料庫)台灣失智症協會推估未來50年,台灣失智人口數平均每天將增加近30人,每個人都有機會照顧失智家人,自己也可能罹患失智症。不少名人都有家人罹患失智症,包括作家張曼娟的母親、藝人侯昌明的父親,甚至好萊塢喜劇泰斗羅賓威廉斯因情緒問題輕生後,大腦解剖檢查後才意外得知一切原因來自於失智症!國泰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廖品雯說,「不同於其他疾病能夠明確的確診,醫師往往需要依靠各種測驗、量表、影像與血液檢查,同時搭配家屬觀察,才能確定患者罹患失智症,而退化性失智症主要與老化、家族史有關。」神經內科醫師廖品雯指出,若有失智症家族史,40歲後就可超前部署,透過運動、飲食等良好生活習慣,預防失智症。(圖/廖品雯提供)廖品雯說,失智症患者的典型特徵是記憶力減退,但和健忘的最大差別就是完全「斷片」,也就是完全忘記發生過的事,而一般老化的記憶力變差,事後則可以回想起來。一旦確診失智,廖品雯建議生活要盡量維持規律,尤其失智症患者會有所謂的「黃昏症候群」,天色漸暗若沒有待在熟悉的地方,就容易變得焦慮、混亂。廖品雯說,「隨著病情嚴重,也要減少變動太大的旅遊,曾有家屬帶患者去北歐旅行,結果患者認為自己是去基隆玩。」與其大費周章,不如帶著患者到熟悉環境進行活動。定期運動不只能預防失智症,也可以幫助患者延緩大腦退化速度。(圖/報系資料庫)
妙齡女全身抽搐如中邪 呆滯漠然全因這個病
29歲邱小姐因全身抽搐送到急診,抽搐停止後,目光呆滯、表情漠然,家屬表示一個月前人好好的,工作也正常,下班與同事一起出去玩,但逐漸像中邪似的,首先是記憶力變差、忘東忘西、無法工作,接下來自己在家中房間喃喃自語,不太理人,帶她去收驚也沒有變好,最後就像現在這樣。李先生今年60歲,從年輕時候每天抽1-2包菸,最近這幾個星期兩隻腳越來越麻痛,走路也越來越不穩。經過診斷治療後,邱小姐是因為卵巢畸胎瘤引起抗NMDA受體腦炎,切除卵巢畸胎瘤後逐漸康復。李先生則因小細胞肺癌導致感覺神經病變,目前正在治療中。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周友芳表示,邱小姐和李先生的腫瘤部位都不在神經系統,卻能引起神經系統的異常,例如癲癇、記憶力變差、精神症狀、小腦或周邊神經病變,這就是所謂的腫瘤伴生神經徵候群(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 syndrome)。它出現的神經症狀和腫瘤發生的部位、轉移處、併發症及治療所造成的副作用無關,常常在腫瘤還沒有被發現,或是連腫瘤都無法靠檢查而發現的時候,就會引起神經系統異常。周友芳說,這是因為腫瘤表現(分泌)出神經蛋白,誤導我們的免疫系統去攻擊自身的神經系統,範圍包括腦或脊髓、周邊神經、視覺系統、神經肌肉交界處及肌肉,使得臨床表現會與許多疾病類似,也因為它可能是腫瘤的起始徵兆,所以必須小心鑑別診斷。認識腫瘤伴生神經徵候群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可能是腫瘤的初始症狀,有的癌症甚至在神經症狀出現的四、五年後才被診斷。若能藉此早期診斷癌症,早期治療,可以增加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品質。
失智長輩3大精神狀況 心理師教家屬聰明應對
罹患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黃媽媽,一直由二女兒美琪(假名)與外籍看護一同照顧,但最近病情惡化了。帶著黃媽媽來接受失智評估的美琪,對臨床心理師訴說自己母親最近一些怪異舉動,例如懷疑有人闖進家裡偷錢(事實上是黃媽媽忘記將錢藏哪裡)、認為看護會下毒所以要求美琪煮飯、看到已經去世的親人並和他/她說話…。美琪認為自己母親沈溺在幻想中,因此需要有人告訴她現實。無奈,黃媽媽卻因此經常和美琪爭執,搞得美琪不知要如何是好。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臨床心理師高振傑說,一般人對失智症長者的印象,大都是記憶力變差。其實失智症是一種大腦疾病,隨著萎縮、退化,也會出現類似思覺失調症的精神症狀,例如:多疑(Paranoia)、妄想(Delusions)、幻覺(Hallucinations)。這類精神症狀發生頻率在10~70%,會隨著失智症種類而不同。高振傑針對這幾種常見精神症狀做以下說明,並提出這類常見的困擾可以如何因應。一、 多疑所謂的「多疑」,是指懷疑他人的程度超過合理範圍。長者的「多疑」通常與其記憶力不佳有關,而且記憶力越差,情況就越惡化。常見的多疑種類有︰懷疑東西不見是被某人偷了、懷疑被兒女帶來住院是因為他們要謀奪家產、無法記住醫護人員而懷疑他們是騙子。有時候長者的多疑來自於對自己日漸衰弱的不安全感,擔心自己受騙,因此對於周遭的人都採取防衛的態度。高振傑建議,倘若長者因為對家屬起疑心而不配合或敵視家人,可以試著用一些方式讓長者了解家屬是關心他們的。例如找一些舊照片敘舊以讓長者回憶起自己和家人過去的相處,適時給長者溫柔的撫摸或擁抱,這樣較能讓長者感受到安全感。二、 妄想所謂的「妄想」,就是沒有的事,但是長者卻堅信不移。比起「多疑」,「妄想」的固執程度、怪異程度更高。常見的妄想有:被偷妄想(兒子偷存摺)、被害妄想(媳婦在煮的菜下毒)、嫉妒妄想(老公跟外籍看護偷情)、奇特妄想(電視會播出腦內想法)。針對有妄想症狀的長者,最重要的是別與其爭辯,試著順著妄想來達到家屬的目的。舉例來說:長者認為自己是兒子被陷害,所以不願意就醫。此時可以安排與長者關係較好,且非妄想對象的家屬來勸說,向長者表示為了反擊兒子的陷害,所以要去醫院證明自己的清白。亦即藉由順勢而為的說詞來讓長者達到就醫的目的。三、 幻覺所謂的「幻覺」,是指沒有真實的刺激產生卻有此種知覺。例如:視幻覺(看到過世的母親跟長者揮手)、聽幻覺(聽到觀音菩薩向跟長者說法)。通常有幻覺症狀不太造成干擾,但可能會造成長者的危險,例如看到窗外有人對長者揮手,長者沒想到所在地是三樓就靠過去,以致差點跌出窗外。對此,家屬可以和長者談談他們的幻覺,問問那些幻覺給長者什麼樣的感受(例如可怕的或是懷念的),適時地給予安撫或支持,向長者表示若看到誰而想要打招呼都要讓家屬陪著一起去,以免發生危險。高振傑指出,由於失智症是一種持續性衰退的疾病,家屬要避免對長者有過度的期待,認為讓長者回到現實才是對的。對於失智症的精神症狀,不要直接修正長者這些行為,而代之以正向的鼓勵或包容的支持,讓長者的症狀與自身、家庭共處。
黃心娣大陸拍戲遇車禍 留下後遺症超挫折
黃心娣和同門師姐林依晨及林柏宏合拍《小女花不棄》,她在劇中飾演反派角色柳青蕪,拍起武打戲架式十足,但私下她透露其實自己有懼高症,「我是俠女,要很帥站在屋頂上射箭,弓又很重。」帥氣的鏡頭背後她都得先克服心理恐懼,而拍攝期也因此小傷不斷,所以拍完對武打這部份印象很深。林依晨主演《小女花不棄》在台灣播出收視亮眼(圖/中視提供)當時她到大陸拍攝《花不棄》,在轉景時出車禍,當下還有不少戲要拍,為了不耽誤進度,只好休息一兩天就上工,工作時,她便發現自己車禍後出現記憶力變差的後遺症,古裝劇台詞本就文言繞口,光是兩句台詞她就要背很久,而這不可抗拒的狀態讓她挫折感很重,所幸順利殺青。如今戲劇播出,黃心娣飾演的反派角色被觀眾罵翻,這也表示她對人物的詮釋是成功的,這對演員無疑是最大的反饋。而拍攝其間因壓力大,黃心娣透露她完全不用刻意減重就會一直變瘦,甚至為了紓壓,她完全沒有節制飲食,還每天一杯焦糖瑪奇朵或奶茶,因為這是她的必備調劑品,拍完很累回到飯店,她還會點燒烤外賣,空閒時也愛吃火鍋,放縱到助理提醒她要節制一些。近期黃心娣正在為新戲緊鑼密鼓進行體能訓練,平常已固定有運動習慣的她仍覺不夠,所以每天找教練報到,期待在新戲開拍時能呈現更完美體態和狀態。《小女花不棄》在中視、中天娛樂台持續熱播,昨(22)晚播出收視率破1.15,而劇情高點落在飾演的花不棄和朱府掌櫃相遇,揭開九叔真正的身份,兩人計畫用詐死一法讓花不棄能回朱府。 該劇於每週一至五在中視8到10點播出,中天娛樂台晚間10到12點也有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