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察
」 詐騙 車手 女性 青光眼 家暴新北國中生割頸案二審開庭!「乾妹」父母怨判太重 律師狂教「乾哥」作答遭法官制止
新北市某國中去年底發生割頸案,行兇的15歲郭姓乾哥一審被判有期徒刑9年、教唆的15歲林姓乾妹則被判8年,2人認為判太重上訴。二審高等法院5日下午開庭,死者雙親認為2人不斷否認犯行且毫無悔意,郭姓乾哥還一直依照律師林月雪給他的「提示」回答,並由於過於頻繁遭法官制止。二審高等法院5日首度開庭審理,楊姓死者的雙親在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的陪同下出庭,林姓乾妹的父母有露面,郭姓乾哥父母則未出庭。庭訊時,林姓乾妹的父母訴苦,認為一審判決太重。而在開庭時,郭姓乾哥不僅冷眼看著死者家屬,還怒瞪聽眾席的民眾,更在回答法官問題時,由律師林月雪不斷給予「提示」,後來被法官出言制止;林姓乾妹則是沒有表情、一臉漠然,呆坐在一旁,2人也沒有在開庭時向被害者家屬道歉。楊姓死者的父母主張,2位加害者至今仍在法庭上聲稱沒有殺人犯意,也從未道歉,一審法官卻認為郭男、林女「已漸能覺察而反省自身的過錯、不當言行」並輕判2人,因此希望二審可以有更好的結果。楊媽媽表示,當時孩子一早平安到校學習,最後卻看見躺在醫院、心肺遭解剖的畫面,這是她一輩子也無法抹滅的可怕記憶,而她雖然仍然相信司法,但他還是想知道事情的真相,也有意願嘗試進行修復式司法。此外,她認為,2名加害者至少要判30年以上、判無期徒刑才能接受。庭訊結束後,律師林月雪還兩度用外套要蓋住郭姓乾哥的頭,向法警說是擔心郭男的長相曝光,但郭男最後仍將外套掛在手上,大方地離開。
沈春華圍巾遭「輸送帶捲入」頭頸下拉 10分鐘後慘又踩空重摔
前資深主播沈春華近日於社群平台分享她在上海虹橋機場接連遭遇的兩起驚險意外,提醒大家在外出行時要特別留意安全,尤其是進出機場時應避免穿戴過於繁複的衣物,「災難往往在一時疏忽中發生」。沈春華在臉書粉專敘述,第一起意外發生在她通過X光安檢時,當時她彎腰準備搬取行李,卻沒注意到自己長圍巾和披風式外套被自動輸送帶捲入,隨後圍巾迅速收緊,導致她的頭頸猛然下拉,情況危急讓她急忙大喊「停住!」並趕緊將頭脫離圍巾,「緊接著下1秒,我把頭快速的從圍巾的圈套中退縮了出來,而我的圍巾和衣擺仍持續被捲進中」。所幸機場人員迅速按下了停止按鈕,避免了更大的傷害。隨後幾位工作人員合力抬高機器,幫助她成功取回卡住的圍巾和外套。這場驚魂未定的意外讓沈春華深感後怕,她也藉此提醒大家,進出機場時最好穿著簡單,特別是通過安檢時,應避免佩戴圍巾或寬鬆的外套。然而僅10分鐘後,沈春華又發生了第二次意外,她在使用手機與電信公司聯絡時,因專注於手機屏幕,一手拉著行李箱,沒注意到停車場地面約20公分的高低差,結果一腳踩空,雙膝重重跌倒,「跟在我旁邊伸手想要抓住我的朋友,完全來不及,我痛得閉起眼睛,更大的懊惱是,才經歷了剛剛的教訓,為何自己還要衝衝衝,上車再講不就好了嗎?」幸運的是,沈春華的骨頭並無大礙,推測平時的運動幫助她避免了更嚴重的傷害,接連兩次的意外讓沈春華深感「老天爺是要她學到一些教訓」,她也藉此呼籲大家「小心不蝕本」,強調生活不必匆忙,「慢活」對於她這個年紀的人更具意義。她也提醒大家,生活中的警訊隨時會出現,「接下來的行程順利而圓滿,但我明白不會每次都這麼幸運,生活中顯現警訊,自己要能夠及時覺察並趨吉避凶」。
50歲以上「血糖異常」恐是罹癌王 醫示警3類人注意
胰臟癌被稱為「癌王」,由於症狀隱匿,早期發現困難,常在診斷時已屬晚期,存活率偏低。家醫科醫師魏士航指出,目前胰臟癌尚無有效的預防方法,但可以透過2預兆來發現,血糖升高與體重減輕是早期胰臟癌的重要徵兆。衛福部曾在官網說明,胰臟癌是一個高度致命的惡性腫瘤,在診斷時有近80%至85%的患者為局部晚期或轉移性疾病,已無法開刀治癒。魏士航日前在YouTube影片中提到,50歲以上才診斷糖尿病的人,應該關注胰臟癌風險,因為血糖異常和體重減輕往往是胰臟癌的早期警訊。雖然胰臟癌預防措施有限,魏士航指出,若能早期發現,仍有7到8成的胰臟癌患者能接受手術治療。他建議,屬於高風險族群的人應定期檢查,以提高早期診斷機率,進而提高治療成功的機會。魏士航也特別提醒3類高風險族群應該提高警覺,包括50歲以上才首次確診糖尿病者、有遺傳性胰臟炎患者、以及家族有胰臟病史者。若這些人還伴隨有體重減輕的情況,就可能是胰臟癌的前期徵兆,應儘早就醫檢查。事實上,衛福部嘉義醫院副院長暨肝膽腸胃科醫師陳詩典曾在官網衛教說明,胰臟癌之所以為令人聞之色變的癌症,主要有兩大原因,第一是很難早期發現,第二是復發率高。由於胰臟位於腹腔比較深層,胰臟癌初期通常沒有症狀,患者自身難以覺察異常,即使出現症狀,很容易被誤認為是腸胃道不適而忽略,等到真正有症狀時,大部分已進展到中晚期,癌細胞已侵犯胰臟周遭重要血管,難以開刀處置。因此陳醫師建議,有胰臟癌家族史者、慢性胰臟炎患者、吸菸者、酗酒者、糖尿病患者、肥胖者等高風險族群,可每年進行健康檢查1次。如果已出現症狀,如全身無力、體重減輕、食慾不振、腹痛、黃疸、持續性腹瀉或糞便呈灰白色,務必要即早就醫以提高整體治癒率。建議民眾平時應維持均衡飲食、正常作息及養成定期做健康檢查的良好習慣以即早預防。
鍾欣凌不當歐巴桑展現女人味 嘗試偷情緊張到失眠
《拜六禮拜》舉辦開鏡儀式,鍾欣凌、丁寧、孫淑媚、李李仁、連晨翔、劉書宏等實力派演員,共同呈現彰化小鎮的溫馨故事。劇情以三位女主角為主軸,透過她們在人生不同階段的迷惘、自我覺察與情感糾葛,深刻探討現代人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展現了小鎮的慢活日常,強調陪伴與支持在人生中的重要性,並傳遞了暫停腳步、重新找回自我價值的深刻意涵。談到這次和鍾欣凌、丁寧、孫淑媚三位主演合作的契機,導演杜政哲說:「想要看三位主演跳脫過往的戲路,挑戰和過往不同的角色,像是丁寧過去都常扮演一些媽媽或者都會感比較強的角色,這次就讓她成為更接地氣的水電工,孫淑媚過去則多以苦情的媽媽角色被人銘記,這次則是出演充滿時尚感的女明星,而身為國民婆婆的鍾欣凌,誰能想到竟成為人見人愛的偷情小三。」主演們挑戰和過往出演角色的落差感,也是本劇的亮點之一。鍾欣凌、丁寧、孫淑媚、李李仁共同呈現彰化小鎮的溫馨故事。(圖/華視、公視台語台提供)本劇中扮演感情風暴中心的鍾欣凌,壓力甚至大到失眠,透露劇中角色和現實生活中差距巨大,一想到扮演的角色要去偷情了,心情就很緊張,這次劇中也把自己平時「歐巴桑」的一面收起來,展現更多的女人味。面對劇中眾多帥哥們的追求,鍾欣凌笑稱:「已經很久沒跟愛情見到面了,希望可以再把心裡小女孩的東西展現出來,大家都說喜歡胖胖的,都非常努力想要說服我,我真的很難決定。」飾演女明星的孫淑媚,聊到此次演出的挑戰,表示角色和自己的節奏不太一樣,要放慢自己的生活節奏來去匹配角色,戲裡更挑戰出演床戲,她打趣的說希望能不NG一次挑戰就成功。而接手水電行的丁寧,表示自己非常喜愛這個寫實、貼近生活的角色,「一直認為自己很有喜感,想去挑戰喜劇,宇宙彷彿聽到了我的聲音,讓我拿到了這個角色。」
柯以柔45歲生日認愛放閃! 前夫郭宗坤「連發2長文」:再美都是曾經
45歲女星柯以柔與前夫郭宗坤於2017年爆婚變,離婚官司打了4年7個月才終於恢復自由之身。之後她大方認愛車友Joseph,並於45歲生日當天公開放閃。前夫郭宗坤昨(3日)突PO文寫下,再好,都是過去,再美,都是曾經。由於時間點巧合,讓不少人認為疑似在吐心聲。郭宗坤昨(3日)發文寫下,別為過去的人和事念念不忘,再好,都是過去,再美,都是曾經,昨天的太陽,曬不到今天的衣裳,過好今天,就是快樂人生,只要心態正確,幸福無處不在,人生是個多面體,迷茫的人只看到了一面,其實,既能從優越的生活中感受幸福,也懂得從苦日子裡品味快樂,才算真正地懂得了生活。郭宗坤直言,仰起頭來,能看到幸福,低下頭去,還能看到幸福,才算明白人生的真諦,人生路上微笑以待,不論明天會是什麼模樣,不管前方會有什麼挑戰,你的態度決定你的力量,用力微笑就能充滿能量,人生的路上必定會有困難,如果你能選擇笑著去面對,再難都不能阻擋你的步伐。郭宗坤今(4日)又再分享一篇「無明的人是最可怕的」文章,內容提到,「無知,人皆有之,只要你承認自己的無知,並不會危害他人。然而,無明就是很恐怖的東西。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所謂的無明,是你沒有覺察自己是無知的,甚至相信自己是對的,聽不進去別人的苦勸,而且還把自己的妄想付諸行動,害人害己。因此,無明的人,是最可怕的,尤其這個人,是你的親人或有共同利害關係的人。」貼文一出,網友紛紛留言「過好自己才是最重要,只要心態正確,幸福無處不在,未來如何就在你手上,過自己的生活」、「最怕道理都懂,而自己的心無法隨緣覺察」、「離婚的人很多,理由千百種,往前看」、「人生路上若沒困難,那就不叫人生」。
9成8女性有痛自己忍 前三名疼痛部位出爐
女生真的比較痛!據國外最新研究指出,受荷爾蒙波段影響,女性相對更容易感受到疼痛,甚至還會因為生理、心理的交互影響下增加憂鬱症、焦慮症的風險。但最新「疼痛認知行為調查」卻顯示,面對疼痛,有高達98%女性寧願忍痛也不處理,最常感受的疼痛類型前三名分別是頭痛、肌肉酸痛、經痛,。臺北市藥師公會發言人王明媛藥師表示,若長期置之不理,有可能使疼痛影響層面擴及身心。10月11日是台灣效法聯合國「世界女孩日」所創立的「臺灣女孩日」,在屬於台灣女孩的這一天,呼籲女孩們珍視自己的特別之處,就從愛自己開始。國內外有多項文獻資料都指出,女性確實比男性更容易感受到疼痛,無論是生理和心理機制,甚至是社會文化不同都有所影響。例如:荷爾蒙對女性在不同生理階段(如月經週期)中的疼痛感知影響顯著、神經系統的差異的影響或是心理與社會文化因素的形塑都會讓女性疼痛感知較為敏感。同時,女性也因為荷爾蒙波動、基因和免疫系統的差異所致,更易罹患「慢性疼痛」。且根據國內疼痛認知行為調查顯示,女性最常感受的疼痛類型前三名分別是頭痛、肌肉酸痛、經痛,而在覺察自己疼痛的比例也較男性高。疼痛也會對心理造成影響,據調查指出,有高達96%女性曾因疼痛影響心情,其中更以因為疼痛變得煩躁或易怒為大宗,其次則是容易感到力不從心。王明媛藥師說明,當身體接收到刺激時,會將疼痛的訊號傳遞給大腦,讓我們感受到疼痛,同時大腦也是感受情緒的中心,所以兩者會容易互相影響,導致身、心皆感受不適。疼痛情緒影響會加深心理上的「孤獨無助感」,就此埋下影響親密關係的種子。王明媛藥師表示,過去曾有一名30歲女性前往藥局,自述每次經痛都相當不舒服,希望能向藥師尋求能改善經痛的止痛藥。進一步了解才發現,原來該名女子已經不只一次因經痛引起的負面情緒導致與男友爭吵,可見疼痛對於生活造成的影響深遠。調查也顯示,近4成女性曾因疼痛與家人或伴侶產生衝突、也較容易因為疼痛發生而感到孤獨或認為沒有人理解自己。不過即使如此,大多女性疼痛發生時還是選擇「有痛自己忍」,自己忍耐不告訴任何人或希望別人主動關心,不願訴說的主因竟是不希望影響別人。王明媛藥師提醒,忍痛並無法減輕疼痛狀況,若不想讓疼痛逐漸演變為慢性疼痛、影響身心健康。王明媛藥師建議遇到疼痛問題的第一步為「先釐清疼痛原因」,並且掌握「黃金一小時」的止痛時間,主動尋找正確的方式舒緩疼痛,快速緩解疼痛是關鍵。若需要在空腹時服用,建議選擇含有溫和不傷胃成份的止痛藥,目前市售止痛藥經衛福部核准,按照仿單服用都是安全無虞,但若民眾對藥物有疑慮,也可以主動到社區藥局請教藥師建議,了解正確的疼痛管理用藥知識。不過如果疼痛持續未緩解,就應該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
新北割喉案乾哥、乾妹遭批「判太輕」 法院:兩人已能覺察過錯及反省
新北某國中2023年12月驚傳割喉案,楊姓男同學因與林姓女同學起口角,慘遭林女教唆「乾哥」郭姓同學持彈簧刀狂砍數刀身亡。如今判決出爐,新北地院少年法庭依殺人罪判處郭男9年、林女8年徒刑,可上訴。受害者家屬直呼「未免太輕」,判決理由也曝光。回顧本案,林姓女學生前往友人班級找人,並在走廊聊天交談,林女因大力甩門被楊姓學生制止,兩人爆發口角,林女便找來「乾哥」郭男嗆聲出氣,甚至拿出彈簧刀上前攻擊,導致楊姓學生傷重倒地,送往亞東醫院後裝上葉克膜,經34小時搶救仍宣告不治。判決出爐後引發社會討論,受害者家屬楊爸爸也直呼判得太輕、少事法過度保護犯人。判決摘要提到,被告二人於行為時均已14歲以上未滿18歲,有刑法第18條第2項減輕其刑之適用。法官提到,被告二人因誤認「暴力得以解決紛爭」的偏差觀念,在本不應有任何暴力發生的校園內為本案犯行,嚴重危害校園安全,造成被害人生命消逝,其雙親痛失摯愛,產生永遠無法抹滅之巨大傷痛,檢察官及被害人家屬均請求從重量刑。法官考量被告二人之家庭狀況、智識程度、犯罪之動機、目的、參與之身分(動手、主事者)及程度、下手方式等一切情狀,指出被告二人於少年觀護所期間分別經多次諮商、晤談後,已「漸能覺察而反省自身之過錯及不當言行」,然仍須時間予以學習及調整。另衡以司法院量刑資訊系統內相關實務類似案例之量刑參考,認有必要藉由較長期以機構矯正處遇的方式,加強、調整被告二人的身心狀態健全,並教育及導正其偏差觀念與行為。
新北國中生割頸案一審挨轟輕判…法院曝原因「2人已漸反省過錯」 教育局回應了
新北市土城區一所國中去年12月發生楊姓國中生遭郭姓同學割頸身亡,今(30日)新北地方法院一審宣判,依殺人罪判持刀行兇的15歲郭姓乾哥9年徒刑、惹起事端的15歲林姓乾妹8年徒刑,被外界認為判太輕。對此,新北教育局表示於校園發生重大安全事件深感遺憾及心痛,但尊重法院判決結果。判決理由提到,本案「乾哥乾妹」誤認暴力得以解決紛爭,在本不應有任何暴力發生的校園內犯下本案,嚴重危害校園安全,且造成被害人寶貴生命消逝,被害人雙親痛失摯愛,產生永遠無法抹滅的巨大傷痛,檢察官及被害人家屬均請求從重量刑。但考量「乾哥乾妹」家庭狀況、智識程度、犯罪動機目的與下手程度、方式等情狀,不僅符合《刑法》第18條第2項「14歲以上未滿18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的減刑事由,且2人被收容、羈押於少年觀護所期間,分別經多次諮商、晤談後,已漸能覺察而反省自身之過錯及不當言行。法官認為「乾哥乾妹」仍需時間學習及調整,參考司法院量刑資訊系統內相關實務類似案例的量刑,有必要藉由較長期的機構矯正處遇方式,以加強、調整被告2人的身心狀態健全,並教育及導正被告2人的偏差觀念與行為,本案可上訴高院二審。針對判決結果,新北教育局表示,對於校園發生重大安全事件深感遺憾及心痛,事發後市府跨局處全力協助家長所需法律諮詢、醫療、社工等需求,配合司法機關調查,尊重法院判決結果。新北教育局表示,針對校園暴力與意外防制,已強化辦理各級學校預防及演練工作,全面提升教職員生的風險意識,加強學校及學生的安全教育,並依據教育部新訂「校園安全檢查操作手冊」執行校園安全檢查機制。為避免高關懷少年再觸法,新北成立「高關懷青少年通報中心」,邀集學校、教育、警察、社會、衛生、民政、經發、原民局及地方法院等單位,建置高關懷青少年輔導網絡,並整合資源輔導觸法少年。新北教育局強調,校園暴力零容忍,將持續向中央反映第一線教育人員與家長團體的訴求,呼籲檢視修正「少年事件處理法」,如何在提供觸法少年改過機會的前提下,施行中介教育,兼顧所有學生的安全與人權,以及加強犯罪組織吸收未成年及教唆未成年犯罪的查緝與刑責、提高教師輔導管教權、國高中普設專職學務人力並評估提升學務人員待遇。
68%民眾反對「高中以下學生」禁愛令 主張加強情感教育
近年來私立高中推行的「禁愛令」引發了廣泛討論,黃昆輝基金會於今(14日)召開記者會,公布最新民調結果,有高達68%的民眾反對這項政策。此外,79.1%民眾在成長過程中曾經遭遇排擠或孤立,65%民眾則擔心青少年面對人際挫折時處理能力不足,主張應加強情感教育並將其列為必修課程。在私立高中「禁愛令」的爭議中,教育部曾經要求各校重新檢視相關規定,避免過於籠統地以情感交往和情感行為不檢作為懲處依據。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的調查透過網路問卷進行,調查時間為7月15日至8月15日,共收集了1萬3191份有效樣本。基金會今天召開記者會,公布調查結果。調查顯示,對這類禁令,68%的民眾表示反對,其中37.8%表示「不同意」,30.2%則「非常不同意」。調查還指出,男性和高學歷民眾對此反對的比率較高。調查還指出,78.6%的民眾認為青少年在面對人際挫折或關係困難時,情緒管理能力不足;81.4%的民眾擔心當前流行的網路交友模式可能對青少年造成負面影響;有79.1%的人表示在成長過程中曾經遭遇排擠或孤立;60.5%的人支持將情感教育納入必修課程。此外,民眾普遍認為青少年在友伴關係方面表現良好,但與家人的關係較差。家人間的衝突常見於學業表現、交友狀況、沉迷網路及升學就業等方面。黃昆輝基金會民調小組召集人郭生玉指出,各級學校應重視情感教育,雖然台灣尚無專門設立情感教育科目,但這應該納入性別教育的重要內容。郭生玉還提到,家長對青少年情緒的處理能力常常不足,而青少年在遭遇情感挫折時最期待家人的支持和接納,因此教育單位應加強家長的情感教育知能,並從親子教育著手,改善家庭關係。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田秀蘭分析指出,民眾普遍不贊成禁戀政策,但對青少年情緒管理能力的擔憂顯示出情感教育的必要性。田秀蘭建議,可透過寫日記、靜坐等方法幫助學生自我覺察和情緒調節,並逐步培養自律習慣,以便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和同理他人。
「瘦瘦針」爆紅!她打完狂嘔1個月 吐到「食道裂出血」驚悚畫面曝
最近風靡市場的「瘦瘦針」除了可以穩定血糖,減重效果也很顯著。不過,整合醫學專科醫師姜冠宇最近遇到1名女患者,對方疑似打了「瘦瘦針」後出現併發症,嚴重嘔吐持續了1個月,不僅吐到胃疝脫,食道也裂開出血,無法吃東西、脫水,連續就醫都很難改善,提醒使用者多覺察自己的身體症狀。姜冠宇醫師今(11日)在臉書粉專透露,瘦瘦針(GLP-1受體促效劑)作為腸泌素類藥物,主要作用機制是促進胰島素分泌、抑制昇糖素、減緩胃排空,及抑制食慾,除了可以穩定血糖之外,減重效果確實很顯著,「但是因為使用者越來越多,我自己也收到疑似併發症的病人了」。醫師提到,該名患者並非為了減重施打瘦瘦針,而是為了控制血糖才嘗試腸泌素治療,也沒有過量使用,不料施打2、3次後,對方疑似出現併發症,連續1個月嚴重嘔吐,導致胃疝脫、食道裂出血,平時幾乎無法吃東西,進而引發脫水,連續就醫都很難改善,且第一線可能在不清楚病患用藥狀況下採制酸劑治療,加劇嘔吐症狀。女子疑似打了「瘦瘦針」後出現併發症,嚴重嘔吐持續了1個月。(圖/翻攝自姜冠宇醫師臉書)姜冠宇說明,臨床試驗顯示,約5%至9.2%的患者施打瘦瘦針後,會發生噁心和嘔吐,但數字不會讓人有感覺,過去不同廠牌及文獻數字也變來變去,所以他特地分享症狀嚴重程度,幫助民眾察覺自己的身體徵象,「治療都是一代一代改進,任何藥物治療,都是經由嚴謹試驗得出適當人體劑量,就算老藥新用也是一樣,但是難免還是會有較為敏感,反應比較強烈的使用者」。醫師強調,自己只是善意提醒使用者多覺察自己的身體症狀,噁心、嘔吐也不是絕對嚴重症狀,若治療初期輕微者,如果適應,其實後期可以改善,該患者也可能屬於較為特殊的個案,停藥許久重複治療還是越來越嚴重,需要專家跨團隊來共同評估。
迎來第二春1/歐漢聲陪著女伴護孕肚 「她」親接男方家人下課宛如女主人
歐漢聲(歐弟)2021年和結婚6年的鄭雲燦宣佈離婚,去年他陸續被拍到喝茫遇短髮辣妹搭訕、還參加女星安于晴父親的壽宴,但他全盤否認,並表示對感情隨緣,還開玩笑現在得賣車養家。近日時報周刊CTWANT捕獲歐弟身邊多了一位挺著疑似五個月孕肚的長髮女子,歐弟不但對女方呵護備至,不僅可以隨意使用他的愛車、自由進出住處,也和他重要的家人互動熱絡,儼然新女主人之姿。歐弟從副駕駛爬出來,長髮女子馬上撐傘就怕男方淋到雨。(圖/本刊攝影組)長髮女子回頭時,胸部豐滿小腹明顯隆起,像是已經懷孕數月。(圖/本刊攝影組)5月14日中午12點半左右,歐弟的特斯拉開出位於台北市中山區的住處,大約1個小時後抵達新北市烏來的溫泉街,車子停妥在某溫泉民宿旁,歐漢聲的姊姊先從副駕駛座下車,接著攙扶坐在後座的長髮女子下車,因為停車的位置靠近牆邊,開車的歐弟只能從副駕駛座鑽出車子,長髮女立刻撐傘走近車邊幫忙擋雨。隨後3人往民宿的方向走了幾步,疑似發現遺漏東西又返回停車處。就在此時,站在一旁的歐弟似乎覺察到鏡頭,伸手比向前方位置,3人同時回頭看了一眼,長髮女子轉身回眸時,這才赫然發現,穿著棗紅色連身裝的她挺著明顯可見的肚子,目測可能已經懷孕5個月時間。待拿完物品,3人再度走向溫泉民宿,遇到階梯口時,走在前方的姊姊回頭伸手確保女方的步伐安全,而歐弟則抓著女方的手臂,2人一前一後、呵護有加。歐弟看到樓梯,隨即伸手扶住懷孕的長髮女子。(圖/本刊攝影組)歐弟上車前還先環顧四周確認是否安全。(圖/本刊攝影組)去年底,歐弟現身安于晴父親的壽宴,2人並肩而坐、略為曖昧的互動,令人好奇是否歐弟的感情有了著落,只不過當時女方強調2人僅是「合夥」關係。比對這名懷孕女子特徵,顯然不是安于晴,除了多了幾分成熟韻味,該名長髮女子身材高挑,明顯可以看出其身高與歐漢聲不相上下,以男方173公分的身高來算,這個女生應該比安于晴高了10公分左右。至於她與歐漢聲之間的關係?實在令人感到好奇不已。一行人開車返回社區住宅。(圖/本刊攝影組)下午3點,車子開離烏來,直接返回歐弟家。約3分鐘後,同行的姊姊開著賓士G系列車子離開,車上不見其他人身影。傍晚5點52分,特斯拉再度開出社區,在某小學的門口停下,而駕車的則是方才的孕婦。只見她換穿了一雙拖鞋,下車走向校門口,看到歐弟的重要家人臉上露出甜美笑容,迅速接人上車後便駕車返回。回家過3小時左右,長髮女子單獨開車外出,不見歐弟蹤影。(圖/本刊攝影組)隔天15日傍晚6點半左右,該女子走出社區,一路散步到某個路口停下,坐在路邊的花圃邊打電話聊天。不久,歐弟的重要家人揹著書包走到女子身邊,腳步輕快地拿著麵包交給了女子,2人一邊聊天、女子邊把麵包的袋子整理整齊並包好,展現出賢慧的一面。女子將車停在一所學校前,等著接歐弟的重要家人下課。(圖/本刊攝影組)緊接著,一名像是安親班老師的女子帶著歐弟另一個重要家人前來會合,一大兩小和老師道別後,女子帶著歐弟的家人散步回家。一路上可見女子與歐弟兩個家人頗有話聊,女子邊走一邊撫摸凸出的肚子,見到重要家人頭髮凌亂,隨即伸手幫忙整理,而家人對此舉絲毫沒有抗拒,可見女子已得到了歐弟家庭成員的認可,互動宛如一家人。對於歐弟和懷孕女子的關係,歐弟透過經紀人回應:「女方是圈外人,兩人交往快一年,肚裡寶寶是小女生,但還沒登記。」被問到何時再婚和對方登記,經紀人則表示,歐弟目前尚未與自己討論到這部分,如果有好消息會主動分享。接到歐弟的重要家人後,一行人又直接返回住宅。(圖/本刊攝影組)女子帶著歐弟的重要家人,一路笑得很開心,邊走也邊摸著如懷孕五個月大的肚子。(圖/本刊攝影組)
《沙丘》男主角提摩西.夏勒梅成為全新香奈兒藍色男性香氛系列形象大使! 最新帥氣形象影片花絮搶先釋出!
美法混血的實力派演員提摩西夏勒梅,一出道就被讚嘆為絕世美顏,擁有細緻五官以及奇妙的陰柔氣質,讓他極具辨識度,也造就他日後的演藝之路演什麼像什麼,今年,他更憑藉著《沙丘2》讓事業來到顛峰!今年,香奈兒更簽下《沙丘》男主角提摩西.夏勒梅 (TIMOTHÉE CHALAMET) 成為全新藍色男性香氛系列形象大使! 全新代言影片,邀請影壇巨擘馬丁.史柯西斯 (Martin Scorsese)執導,新任形象大使提摩西.夏勒梅 (TIMOTHÉE CHALAMET) 精采詮釋,全新形象影片以「清新明亮香氣承載著誘人魅力與雋永調性」為靈感,演繹出當代自由不羈、大膽堅毅的自我覺察之旅,只能說提摩西.夏勒梅帥翻了。(圖/品牌提供) 全新形象影片,導演透過黑白分明的場景,讓劇中身為名人提摩西夏勒梅的光鮮亮麗一面陰暗面兩面性交錯貫穿,並帶出他想面對的真實內心,透過香氣傳達希望他勇於展現自己的真實一面,找到屬於你的藍色男性香氛,找到自我!https://www.chanel.com/tw/(圖/品牌提供)(圖/品牌提供)
警察身心亮紅燈!4月沒過完6警自殺「最年輕僅25歲」 警政署說話了
台北市警察局中正一分局25日午間傳出員警自戕,局下忠孝西路派出所一名37歲徐姓員警,在巡邏期間返回分局,獨自前往地下4樓停車場開槍朝頭部自轟,送醫急救40分鐘宣告不治。而這已是4個月來第6起警察自戕案。警政署25日下午發布公告,表示近期已拜會衛生福利部及社團法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並召開專家會議。而警政署長責請各級幹部多關懷同仁,發現異狀應積極介入處理,有諮商需求者協助轉介合作諮商機構,並要求關老師落實巡廻走訪各單位,加強宣導各項諮商管道及諮詢專線。2024年1月10日,新北市三重區厚德派出所27歲李姓員警在臉書痛斥6名同事,後於租屋處自戕身亡。同月1月18日,國道公路警察局木柵分隊30歲林姓警員,被發現在寢室廁所舉槍自戕,頭部中彈已無生命跡象。2月3日,台中第三分局勤工派出所52歲裘姓所長,因取締酒駕挨告,初步和解不成,情緒低落,自戕前曾傳訊息予妻子「太太,對不起」,最後被發現已於寢室自戕身亡。3月31日,台南麻豆警分局田分駐所31歲梁姓女警,因遭控偷竊千元而被警大勒令退學,行政救濟處理中卻因身心崩潰,最終被發現渾身是血,倒臥車內明顯死亡。彰化和美警分局26歲鍾姓警員,因4月11日未到班,警方連續多日調閱其住處附近的監視畫面,在4月14日發現,鍾員於4月10日前晚間,疑似從其胞兄住處附近11公尺高的橋墜入河中,警方出動人員搜尋,果然在河床發現鍾警員,救起時已無生命跡象。4月25日中午,台北市忠孝西路派出所37歲徐姓員警在巡邏期間返回分局,獨自前往地下4樓停車場開槍朝頭部自轟,送醫急救40分鐘宣告不治。警界憾事層出不窮,反映近年警察超長工時、工作量暴增、動輒遭放大鏡檢視等常態性高壓,造成基層員警身心健康出現嚴重問題。警政署25日發布公告,表示已要求各級幹部多關懷同仁,提升辨識高關懷人員之敏感度,發現異狀應積極介入處理,有諮商需求者協助轉介合作諮商機構,並要求關老師落實巡廻走訪各單位,加強宣導各項諮商管道及諮詢專線,也鼓勵同仁善加運用。警政署在公告中提到,為了強化員警身心健康照護及自殺防治作為,近期已拜會衛生福利部及社團法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建立多元諮商管道。期使同仁在遭遇挫折或壓力時,能夠自我覺察並尋求資源協助,以更健康的方式來面對及解決問題。警政署說明,為了讓員警能在不受標籤疑慮下求助專業人員,紓解其心理壓力及情緒困擾,近年各警察機關均已遴聘心理師或身心科醫師提供「身心健康諮詢」及「委外預約諮商」服務,還有「委外預約諮商服務」,不用再透過關老師轉介,可以自行向各機關合作的諮商機構預約。另外,為落實保密機制,個案姓名係以代號取代, 晤談資料由心理師或諮商機構留存(不提供機關),相關服務流程及內容亦均予保密作法,希望能提升同仁信賴感及使用意願。◎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請撥打1995◎如果您覺得痛苦、似乎沒有出路,您並不孤單,請撥打1925
11歲少女患狐臭遭排擠霸凌! 5大治療攻略一次看
購物專家「張維尼」是4寶媽,大女兒體育課下課後總飄出濃厚異味,不僅同學敬而遠之,還被哥哥取笑,讓壓抑已久的大女兒生氣大哭:「可以不要再這樣罷凌我了嗎?腋下問題不會自己好,也不是我願意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皮膚部副部長黃耀立分析目前台灣「止汗除臭」有5大方式,並為維尼家大女兒進行微波熱能止汗術治療,讓少女順利擺脫腋下問題,重拾自信,站上C位熱舞青春。狐臭會遺傳 家中一半人有腋下問題維尼家大女兒坦言,自己在學校不僅沒朋友,而且因為害怕異樣眼光,不想去上學。張維尼嘆:「感覺大女兒自信的光芒正在消失,連最愛的舞蹈課都要放棄!」曾嘗試噴香水、止汗劑卻發現味道更難聞,又因手術需要開刀,擔心造成孩子內心陰影,更不願意孩子需承受攏長恢復期以及可能留下疤痕而卻步,「沒有想到青春期孩子身上特殊的味道竟是狐臭!」。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2021年10歲以下青春期提早報到的孩童就醫突破2.5萬人次,5年內增加近1.5倍以上,迅速攀高。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廖怡華表示,現在的孩子因青春期來的太快太早,第二性徵提早報到,腋毛、腋下的異味恐跟著來。女性受荷爾蒙影響又比男性更活躍,就診率也比男性更高,而且會隨著經期而有週期性的變化。黃耀立表示,在台灣,每10人就有4人有腋下多汗與異味問題。想提前覺察腋下問題可透過「聞、望、問、切(check)」口訣,若出現下述情況,就應及早就診。狐臭4大警訊聞:腋下是否有特殊異味。望:腋下衣服上是否留下濕黃汗漬。問:家族中是否有狐臭遺傳史。切(check):檢查是否有濕耳垢。用「微波」免動刀擺脫異味目前市面上針對腋下問題的處理方式分為暫時與永久性兩種。黃耀立表示,暫時性如止汗劑,利用鋁鹽擦劑滲入以減少汗腺排出;肉毒桿菌素作用原理僅針對多汗,處理味道效果有限,且需要4到6個月再重新注射。永久性方案傳統做法為手術一,若需解決多汗及異味問題,需兩種不同的手術;針對多汗為交感神經切除術,普遍認為會有汗水代償不可逆的副作用,因此已很少人在做這項手術。針對味道為旋轉刀手術,需鑽孔將皮瓣與肌肉組織剝離,用旋轉刮刀刮除大汗腺,效果恆久,但術後會有血腫及感染風險,且術後恢復期較長。隨著醫療科技日新月異,現在已有無須手術開刀的方案,透過微波熱能科技讓水分子自旋產生熱能的原理,能量可精準聚集於真皮與皮下脂肪交界處,一次性的破壞大小汗腺,達到除汗、除臭以及附帶除毛三合一的效果。清新微波經長庚醫院臨床實驗,證實效果可以媲美手術,對於改善多汗以及異味,平均皆有8成左右的效果。經美國雷射醫學會官方A級的國際醫學期刊證實,24名有腋下多汗困擾的青少年,在接受一次微波熱能治療,顯著改善出汗嚴重程度,及心理廣泛性焦慮、社交迴避症狀。黃耀立呼籲,腋下問題雖不是病,但父母需協助孩子用正確的態度去面對及早發現問題。清新微波能解決家長擔憂疑慮,不需動刀,經美國FDA及衛福部安全有效功效認證,可以放心讓孩子接受治療!現在全台已經有專業的清新門診,民眾可直接上網搜尋查詢就近院所,接受專業醫師諮詢及協助。
食物中毒不只嘔吐腹瀉? 康復後「腦部3症狀」要注意:恐使智力降低
台灣近期有多起食物中毒事件傳出,各類知名連鎖餐廳都中招,甚至造成有民眾失去生命。對此,就有捷克專家指出,如果先前曾食物中毒過,可能使人後續的學習能力、記憶力等等衰退,更會增加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即使當初的症狀已經康復,也將影響其下半輩子。根據外媒《每日郵報》(Daily Mail)的報導,捷克查理大學(Charles University)寄生蟲學家與演化生物學家認為,曾經食物中毒的人,其學習能力降低、記憶力衰退和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會更大,也就是說,一次的食物中毒經驗,就可能降低人未來的智力。研究團隊將這項成果報告發表於捷克寄生蟲學期刊《Folia Parasilogica》上,他們重點研究了2種影響廣泛人群、能在體內存活較長時間的細菌,包括弓形蟲(Toxoplasma gondii)和萊姆病(Lyme Disease)的病原體伯氏疏螺旋體(Borrelia spp)。報導指出,弓形蟲能夠存活於各種肉品,並在未煮熟的豬肉、羊肉、鹿肉中最常見,於受汙染的水源、染病貓咪的糞便中也找得到,美國約有24%食物中毒死亡個案就是弓形蟲引起;萊姆病則是經由壁蝨叮咬傳染,每年影響美國約47.6萬民眾。團隊調查了7762名均齡42歲的參與者,其中有962人弓形蟲採檢陽性、1778人伯氏疏螺旋體採檢陽性,而研究結果顯示,曾因弓形蟲食物中毒者在與認知相關的「斯特魯普實驗」(Stroop test)中反應較慢、準確度也較低,表明著受測者記憶力或智力較差。研究報告的作者表示,雖然食物中毒與這些變化是如何相互作用,仍有待進一步釐清,但研究成果顯示,感染寄生蟲將造成長期影響,縱使身體症狀已經消失,受試者記憶力仍然不佳,這代表寄生蟲會引發慢性問題,而以往已經有研究表明,食物中毒發生後的幾星期至幾個月內會出現上述風險,只是多數人並未覺察。而在2021年對台灣800名成年人的一項研究發現,因弓形蟲而致食物中毒者,其患上失智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8倍。
蔣萬安喊擴大稽查防堵米酵菌酸 學者憂大流行籲妥存食物
台北市長蔣萬安29日中午表示,針對「寶林茶室」食物中毒疑案,北市府下週將召集擴大會議,並要求衛生局針對百貨、賣場進行專案稽查。29日下午則將與各局處首長再度舉行聯席記者會,說明北市府掌握的最新進度。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遠百A13分店發生食物中毒疑案持續延燒,衛福部疾管署29日中午表示,目前維持累計18案,其中2死、5住加護病房、1位住在一般病房、10位已返家休息。此外,在28日衛福部記者會也證實,在兩名死者檢體中檢出「米酵菌酸」,為國內檢出首例。對此,蔣萬安強調,市府在衛福部解剖結果確定是米酵菌酸後,立刻請衛生局把米酵菌酸詳情上傳到個案治療平台,讓醫療院所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即刻掌握。而針對確定為「米酵菌酸」釀災後,未具名毒物科學者向CTWANT直言問題食物,「應該不只這一批」,過去在東南亞島國聽過,台灣一旦發生,未來很可能沒完沒了,「食物保存不可再馬虎」。學者進一步解釋,米酵菌酸是一種「呼吸毒」,會癱瘓粒線體,讓全身細胞粒線體失去作用,常常產生自過期發酵食品中,而這樣的毒素無法自外觀或嗅味覺察覺異樣,也無安全門檻劑量,「測得就是不妙了」一旦呼吸進去人體的氧氣都無法成為能量,「下一步就是休克」。
剴剴之死/錯失3天覺察期釀憾 許淑華重批社會局訪視忽悠
台北市男童剴剴(化名)2023年底在等待出養期間疑遭保母虐待致死案,揭露至今外界檢討不斷。而媒合剴剴的在出養期間由施暴保母照顧的兒福聯盟更成為眾矢之的。對此,台北市議員許淑華14日接受CTWANT採訪揭露,台北市政府社會局一直有「訪視員」制度,例如剴剴個案,原定在2023年12月21日就有訪視員親訪規劃,然而當天經保母一句「我家有人確診」,就不前往,3天後24日剴剴卻不幸過世,許淑華難過表示,關鍵3天錯失黃金救援期「社會局長必須負責」。此外,許淑華也攤開資料控訴,媒合平台兒福聯盟在北市府2022、2023年度標案拿了將近新台幣1億元,足見兒福聯盟與北市府已有相當程度的往來與合作,而目前發生重大案件後,社會局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淡然表示要將原定每年4次訪視提高為每年6次,然而目前4次執行都不確實了「6次能落實誰敢信」。許淑華感嘆,發生令人痛心與不捨,自己已立即發出書面質詢,針對包括目前居家托育人員的審查機制,竟僅要求取得證照或修畢相關課程即可進行登記並媒合「濫竽充數」,呼籲市府單位應該針對托育人員及後續托育狀況肩負起適當的把關。許淑華強調,社會局針對居家托育人員審查制度,必須立刻研議改善方法,不妨透過招募志工的方式協助增加監督手段,充實人力後,確實針對委託個案增加不定期訪視次數及人員,才能確保被托育者都能得到完善的照護。對此,台北市長蔣萬安14日下午受訪表示,對這些家境特殊、沒有依靠、無法即刻回到原生家庭的高風險孩子,本來就應該負起更全面責任,至於兒福聯盟承包多起北市府標案,蔣萬安則低調稱「一切都依法依規定進行」。
「致盲殺手」青光眼年輕化!醫曝7大危險族群:早期眼睛症狀不明顯
青光眼是不可逆的眼睛疾病,更是世界第二大致盲原因,且近年來青光眼已有年輕化的趨勢,一不小心無聲的視力殺手恐找上門,就有眼科醫師示警,年齡超過40歲、糖尿病患者、有青光眼家族病史等7類人,均是罹患青光眼的高風險族群,更可怕的是早期眼睛並無明顯症狀。根據醫院衛教資訊顯示,青光眼(Glaucoma)是一種可導致眼盲的眼部疾病,臨床特徵為眼壓升高、視神經盤凹陷萎縮、視野缺損及縮小,且由於多數青光眼病患通常難以自我覺察,直到視神經嚴重損傷時才會發現異樣,因此導致後天失明的風險相當高。台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主治醫師郭哲源表示,除了眼壓過高容易造成青光眼外,包括眼睛受過外傷、高度近視及遠視者、年齡超過40歲、長期使用類固醇、糖尿病患者、患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以及家族有青光眼病史者等7類人,均是罹患青光眼的高風險族群。值得關注的是,高眼壓普遍被認為是引起青光眼的主因,醫師也會透過測量眼壓協助診斷是否患病,不過即使是眼壓正常的人,仍有可能罹患青光眼,而此類病患則是所謂的「低壓性青光眼」,因此高眼壓並非是誘發病變的唯一條件。
青光眼不可逆! 七種人有失明危機應小心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青光眼是世界第2大致盲原因。而在台灣青光眼患者已超過34萬人,人數可謂相當可觀,近年來由於高度近視人口比例增加,再加上診斷科技的進步,青光眼的發生率逐年提高,且年齡層有年輕化的趨勢。青光眼破壞視神經不可逆 眼壓過高是主因青光眼是一種會造成視力持續惡化且無法恢復的視神經病變,臨床上會呈現視神經盤凹陷擴大、視神經退化及視覺功能受損,視神經一旦遭到破壞會造成不可逆的視覺功能喪失。因青光眼初期症狀並不明顯,難以自我覺察,等到察覺異狀時,視神經通常已遭相當程度破壞,因此若太晚發現,才接受治療,視神經難以恢復,會增加失明的風險。然而大眾普遍對青光眼認知意識不足,仍有許多民眾認為青光眼疾病是可以恢復治癒的。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科主任柯玉潔醫師表示:「青光眼是一種會導致眼盲的疾病,確診青光眼的患者也逐漸年輕化,將對個人、家人與社會造成嚴重衝擊。」造成青光眼的原因很多,最主要原因之一是眼球內部壓力過高。眼球內部充滿了房水,負責維持眼球內正常的壓力,而當眼球內作為排水管的「隅角」塞住,房水排不出去,就會引起眼壓升高,因而造成青光眼的風險。但高眼壓並不是青光眼的必要條件,即使眼壓正常,仍然可能患有青光眼。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主治醫師郭哲源分享,青光眼除了眼壓影響之外,還有下列危險因子。1. 家族有青光眼病史者2. 年齡超過40歲3. 糖尿病患者4. 患有高血壓或其他心血管疾病者5. 高度近視者與高度遠視者6. 長期使用類固醇7. 眼睛受過外傷者青光眼規律點藥水未改善 應考慮手術介入青光眼雖是不可逆眼睛疾病,但仍然可以透過治療延緩疾病的惡化。現在對於青光眼的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以及雷射或手術治療。在藥物治療上,治療青光眼可以使用眼藥水或服用口服藥,主要的作用是可以減少房水的生成或促進房水的排出,進而降低眼壓,使青光眼得到良好的控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部主治醫師蕭雅娟醫師說:「藥物治療通常是青光眼的第一線治療,點眼藥水的確是青光眼最常見的治療方式,但若眼壓控制不夠穩定、或藥物副作用難以承受時,可以透過雷射或青光眼手術達成眼壓控制。」青光眼治療手段其中之一為手術治療,但仍有許多患者第一反應會感到擔心害怕,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主治醫師陳美如分享:「當藥物及雷射治療無法控制眼壓時,便須考慮外科手術治療,現階段廣被採用的手術叫小樑網切除術,是在眼睛黑白交界的輪部開一洞口,將房水引流到結膜下。適時的手術介入可以達到更低與更平穩的眼壓,減緩疾病惡化,掌握治療黃金期守護靈魂之窗。」對於青光眼的治療頻率計畫,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張毓帆醫師說到:「患有青光眼的患者,初期就診時,需觀察用藥反應,約1~3個月需回診,兩年內約4~6月安排一次相關檢查評估,兩年後若病況穩定,檢查的頻率就可延長,但最終仍須依據主治醫師的評估診斷為主。」民眾熱烈響應世界青光眼週 拯救視界刻不容緩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主任級主治醫師劉瑞玲醫師說到:「世界青光眼週就是要讓大家多認識青光眼,青光眼會導致失明,但積極治療可以避免失明,與青光眼共存,定期追蹤,才是最好的方式。」青光眼雖然是一個可能導致失明的疾病,但只要及早發現,以正向的心態面對疾病與治療,與醫師同心協力運用可行的治療方式,儘可能穩定控制眼壓,並不必然會導致失明。定期回診追蹤檢查,掌握疾病的進程以調整治療策略,是青光眼治療必經之路,期望青光眼病友能以正向的心態與醫師共同努力守護靈魂之窗。
媳婦過年壓力炸鍋 先生幫忙有助化干戈
除夕夜是家戶團圓好日子,許多媳婦卻隱藏著難解的千千結,有的媳婦要張羅年夜飯洗一大堆碗盤,有的媳婦要面對親戚的各種比較,也擔心春節期間頻繁互動、相處產生嫌隙,一不小心就擦槍走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李信謙直指,這些壓力大部分都離不開「人」與「人際關係」。年節關係通常反應平時的相處,了解自己焦慮的來源,行前花點時間討論,凝聚夫妻雙方共識,讓佳節可以回歸到凝聚親情的初衷。媳婦與婆婆的相處,是許多女性婚後的最大課題。有些婆媳平時沒有住在一起,也沒有摩擦或衝突,只是雙方都不熟悉,農曆新年要面對飲食口味、生活模式、宗教的差異;另一種是長期與公婆同住一個屋簷下,住在一起摩擦爭執多,平時下班回家相處時間短,年假的時候整天待在一起,沒得躲了。這些種種都會產生預期性的焦慮,畢竟「婆媳要親如母女」,實際上的互動經驗卻不是如此,雙方都會感到挫折。沒有安全感、自我價值感低,以及各種軟弱,都是人生常見的劇本,當我們有意識的覺察到這些老套的劇本,就有改寫的可能。從溫良恭謙讓,到再也不回去過年李信謙門診中有位50多歲的劉女士,初為人婦時,家人希望她朝三從四德、溫良恭謙讓的姿態去生活,侍奉公婆、賢慧持家,才能在公婆家佔有一席之地,背負很大的無形壓力,幾年後出現憂鬱症的狀況,覺得跟公婆的關係很緊繃,認為受到婆婆的欺壓,但是婆婆並不認為自己是擺威權的強勢婆婆,也沒有干涉家庭自主權,先生也不認同太太的感受。當憂鬱症痊癒後,她把生病的原因歸因在先生身上,認為先生處處不替她著想,很多事情不幫她,一直要她配合公婆家的活動,決定以後過年絶對不回公婆家過,彼此關係降到冰點。公婆知道她的決定後,根本無法理解,認為對媳婦沒有不好,怎麼突然間關係就破裂,中間溝通橋樑完全斷裂。媽媽決定不回去過年,爸爸也沒辦法把孩子揪回家,一年一度的過年返家,從媳婦的焦慮轉變為先生的焦慮,獨自留在北部的劉女士,心情也不好受,情緒波動無法釋懷。先生也有內心小劇場 先生是兩個女人間最好的平衡及溝通橋樑,但同時搞定家中兩個愛他的女人,對男人來說也不容易。夾在太太和媽媽之間,男人也頗為辛苦,一方面想孝順媽媽,一方面想成為尊重女性的好男人,過年時節,也有自己的內心小劇場。李信謙門診一位男性患者吳先生,也有「春節壓力症候群」。小夫妻和公婆家沒有住很遠,爺爺奶奶很疼愛孩子,常常到家裡突襲檢查,美其名買了些好料來家裡,卻常常跟兒子抱怨,家裡凌亂不堪,還說兩個人都是高知識分子,一個博士一個碩士,公婆時常碎唸,媳婦為什麼結了婚就不出去工作。事實上小家庭的經濟沒有什麼問題,面對父母時常耳提面命,他沒有透露口風獨自承受,過年前焦慮到失眠,胸悶、心悸,也擔心過年相處時間長,爸媽不小心說出來,引發兩造戰爭。給婆婆的禮物,從驚喜變驚嚇時代背景不同,新世代公婆有傳統框架的人比例大幅降低,公婆在與媳婦相處時也可能會有壓力,異中求同成了很多人的共識。有一個婆婆原本就有焦慮症,在李信謙門診固定就診。她每年都期待三個孩子的到來,一位住在南部,兩位在國外,過年時會固定回家團聚;平時用藥反應都不錯,過年前一個月開始,婆婆要求增加安眠藥的使用,好幾年都是如此。婆婆腦中常常思索,要怎麼對他們好一點,從國外回來的兩對,生活習慣不一樣,需要準備哪些吃的,一直在腦補,有一年開始出現輕微的憂鬱症。某一年,孩子們回來後,特別給她一個驚喜,帶她去環島旅遊,飯店、租車都安排好了,她心想,是不是孩子們覺得過去幾年她煮的菜不好吃,所以不想待家裡,環島五天四夜,回來後就憂鬱症發作。從孩子們的角度來看,覺得每年母親為過年操持勞累,想讓她享受一個不用待在廚房的假日,可惜因為沒有事前討論,這種surprise不像是驚喜,反倒變驚嚇了。行前討論,凝聚隊友共識李信謙表示,過年其實有點像遷徙的概念,「票訂了嗎?」「車子送去保養了嗎?」像要出發去旅遊,都會事前做一些功課,去哪些景點,時間怎麼安排,大家都要出一點力氣,有一些事先的溝通,全家做一些預備,讓媳婦不是匆忙進入新的情境,只能被動因應,找出因應解決之道。提前詢問年夜飯的菜色?在家下廚、訂購年菜,還是出外用餐。過去年夜飯多由婆婆和媳婦一手料理,產生不少矛盾和分工問題,近年來訂購年菜與出外用餐的接受度愈來愈高,不用煩惱除夕圍爐前的大採買,省去備料下廚的工序與時間。如果決定自己煮,過年前先溝通好菜色,餐畢後,全家人一起收拾,而不是媳婦一個人洗洗刷刷。太太可以老實說,回到老家哪些事情做得來、哪些做不來,或什麼情況需要先生協助圓場。對男性而言,回到習慣的環境,容易被「慣性」所驅動,甚至把婚姻中建立的新習慣給抹煞掉,有些男性在自己建立的小家庭裡,也會主動幫忙洗碗做家事,但回到原生家庭時,這些習慣突然都不見了,好像回到兒時,茶來伸手、飯來張口,一味耍廢。傳統華人家庭,親子關係是核心,夫妻關係淪為親子關係的配角,媳婦嫁進家門,有點像「外來者」,和原先的大家庭攪在一起,很容易出問題。現在的家庭中,媳婦多半要負擔經濟,到外工作,學識專長兼俱,價值觀、人倫關係、權利義務都在鬆動,理所當然認為自己才是家中的主角而不是配角,身為「三角關係」核心的兒子,若沒有適時當個潤滑劑,家庭氛圍容易緊繃。最容易踩雷的多半是教養方式,公公婆婆的管教方式多半較為寬鬆。平時還算聽話的的孩子,面對教養態度不同調時,例如長輩不斷餵食孩子糖果餅乾,躺著看電視不節制,跨年夜熬整晚,行前提醒孩子,仍要遵守規矩。婆媳間關係要和諧,需要先生大力「助功」,隨時支援、打圓場,面臨眾多長輩的噓寒問暖與關愛的眼神,或問一些令人尷尬的問題時,隊友要注意太太發出的肢體暗示,故意岔開話題或找個藉口離開現場,例如可以跟長輩表示「想帶小孩去家裡附近逛逛」,願意幫忙太太的先生,日後婚姻生活會越來越平順,先生如果不願幫忙,未來婚姻關係緊張的風險可能大幅提升。以理相待、降低期待,雙方才能和睦相處來自兩個不同家庭的女人,很少真的能把彼此當成母女的。事實上,婆婆不是肉身的媽媽,從生物遺傳的觀點來看,飲食的習性、待人接物、表達方式多所不同,如果沒有換位思考,很容易產生矛盾和衝突。關係最會造成影響的是關係,最能夠改善的也是關係,面對公婆,保持禮貌和尊重,以善意出發,透過觀察跟理解找出相處之道,平時花點時間關心長輩,刻意打通電話問候,增加一些互動頻率,一份問候、一份關心,都能增加彼此關係情誼。李信謙提醒,如果家庭關係複雜難解,一個人承受不住,千萬不要獨自悶在心裡,尋求身心科醫生或心理師的協助,從旁觀者的角度來解析,有機會跳脫原有的思維,用全新角度看待事情。 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