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衝突
」 黃宜靜 線上教學 居家上班不願長大3/「關鍵年齡」自殺風險高! 身陷「三方壓力」易爆鍋
每每發生青少年跳樓憾事,全國家長除了心疼也心驚,「孩子怎麼了?」自殺防治中心分析青少年自殺3大原因,精神健康、家庭與親密關係以及學校適應與霸凌;專家告訴CTWANT記者,「14歲左右面臨升學的國三生,是自殺風險極高的年齡。」據此,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呼籲,政府應協助父母學習新型態教養方式,懂得如何面對現今青少年的困境。11/25板橋女學生墜樓,年輕的生命永遠地停在14歲,此外,今年4月、5月、11/1在新北、竹北與桃園皆發生14歲國中生墜樓。「14歲左右剛好是國中三年級,孩子正要面對會考壓力,如果沒興趣念書就會跟朋友玩在一起,父母擔心之餘會想把孩子拉回來,此時就會有所衝突。」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資深主治醫師臧汝芬說,孩子輕生後,許多人會歸咎於學業壓力,但事實上背後有更多複雜的原因,例如家庭壓力、霸凌等。「許多父母常常抱著僥倖,覺得孩子情緒起伏大、反抗,長大後就沒事了,當家長意識到孩子有異狀時,就要趕緊尋求專業協助,例如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臧汝芬說,專家才能抽絲剝繭找出孩子的心結,有時也需要適時的藥物治療加以控制情緒。「家長的角色很重要,很多爸媽認為『沒辦法勉強孩子就醫』,但我想問:『如果今天孩子已經肺炎了,難道你不帶他去看醫師嗎?』這只是要不要而已。」臧汝芬說,針對家長的教育很重要,如果父母能了解後果的嚴重性,就會更積極尋求協助,而不至於憾事發生才自責。學業是青少年無可避免的壓力來源,專家建議父母多傾聽孩子心聲、同理情緒,再適時給予協助。(圖/報系資料照)「政府對家長教養支持的推動力度有限,目前仍多依賴民間團體。」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建議,政府應協助父母學習新型態的教養方式,也應編制相關手冊供父母參考指導,讓父母更懂得面對青少年的情緒問題。針對學業壓力,諮商心理師黃宜靜認為,每個人都會面臨各式各樣的壓力,但若是自我要求高、或背負他人期待的人,更容易累積過大的壓力,最終崩潰。「假設孩子是因為考試、學業而感到有壓力,當他跟父母訴苦時,不要急著各訴孩子『沒關係』,最重要的是先聽聽孩子怎麼說。」黃宜靜建議先同理孩子的感受,再問「你需要我怎樣協助」或「你打算怎麼辦」,進一步和孩子討論,家長也可以分享自己過去面對壓力的紓壓方式,以較為輕鬆的態度和孩子聊一聊。雖然多數家長都難免忙碌於工作,但建議在僅存的親子相處時間中,提高敏感度。黃宜靜說,最重要的是察覺異狀,例如本來不賴床卻突然賴床,甚至影響上學;或是變得不跟朋友互動等,這些改變都代表孩子正面臨一些困境,及早察覺並進一步行動,就能及時拉回站在高處的孩子。◎如果您覺得痛苦、似乎沒有出路,您並不孤單,請撥打1925
金曲35/蔡家蓁搶台語歌后先獲肯定 曝心聲「揭開不堪的自己」
台語歌手蔡家蓁今年憑著專輯《彼个秘密》入圍金曲台語歌后,已經是第三次入圍的她依舊很緊張,從名單公佈後就開始戒澱粉減肥,昨天試穿典禮服裝,終於達標服裝師的理想體態,透露此次戰袍是比較有個性的設計,「誠意」也不會少,期許自己能成為紅毯上的焦點。蔡家蓁為《彼个秘密》投入大量心力,從詞曲創作、唱片企劃、主視覺、MV拍攝,每個環節都盡力參與,專輯探討家暴、親子衝突、性騷擾、網路霸凌等議題,她表示:「揭開那些不堪的自己,才是與自己和解的開始,我們都會有更美好的未來,只要你相信,前面一直有一道光帶著你前進。」而在金曲獎前夕,蔡家蓁率先從美國獲得捷報,在國際音樂大獎全球音樂獎獲得最佳女歌手與最佳MV兩項目的銀牌獎,得知自己的專輯得到全球音樂獎的肯定,她欣喜地說:「台語文化、台語歌真的很美,它需要被更多人聽見,希望未來我能帶著台語歌飛往更遠的地方去。」蔡家蓁獲得全球音樂獎最佳女歌手與最佳MV銀牌獎。(圖/時代創藝提供)
父親節送紅包給親爸…繼母抱怨「沒我的份」 他嗆:後媽節到了再發
每年6月的第3個禮拜是許多國家的父親節,但中國大陸一名網友的父親節,卻被繼母狠狠地掃了性,而他也不客氣的喊「她也知道自己是個繼母」。貼文曝光立刻引發網友熱烈討論。微博帳號「快樂儲存所」分享這件親子衝突,從當事人的手機截圖可見,他在父親節給爸爸發了「我愛你」的人民幣520元(折合約新台幣2322元)紅包,「爸爸,父親節快樂」,還附上雙手愛心的符號。爸爸則回:「謝謝,心意到就可以,紅包就不收了。」沒想到,繼母得知他發父親節紅包,竟傳訊酸,「父親節就520,母親節5毛2都沒有,連說個節日快樂都沒有,這就是繼母的待遇」。讓當事人看了直呼「挺想笑的」,還猶豫要不要回訊給繼母。當事人透露,自己小時候受了很多繼母的委屈,「是我一輩子都想遠離的壞人,現在工作有能力了,偶爾回去,見面也是陰陽怪氣的」,並酸:「她也知道自己是個繼母啊?」網友們看完也跟著酸,「謝謝繼母提醒,給親媽發紅包了」、「回她說等繼母節」、「跟她說『妳知道就好』」。還有網友質疑,「繼母為什麼知道給爸發了紅包」、「這爸可能也有點問題,繼母對繼子女的態度如何,一般是看丈夫的臉色和態度」。
4成中學生不滿意身材 專家教4招「建立健康身體意象」
「要出門了…要遲到了,怎麼還在照鏡子?頭髮很好看了,不要再抓了,快點…」「這件T恤太短的,都露肚臍…不行不行,去換掉!」「你到底要花多少時間照鏡子?唸書都沒時間了,還一直照…快去複習功課…」這些句子對於家有青春期兒女的家庭相當耳熟,家長總是傳達「外表不重要」,「愛打扮是沒有用」、「有時間打扮不如把時間拿去讀書」,提醒多了孩子覺得是「嘮叨」、「念經」,然後一言不合親子衝突就上演。然而真的不重要?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師饒怡君指出,從心理學上來說,青春期孩子關注自己的外觀、打扮,正是在發展自己的身體意象(body image,亦可翻譯成身體形象),是爲了建立自我概念與獨立在努力。其實大部份的孩子在3歲左右開始能夠理解身體胖瘦概念,大概5歲時開始逐漸接受外表的社會化觀點,10歲左右身體因發育而產生較大變化,開始更關注自己的外表,想要探索自己的身體,此時來自社會環境的評價標準,則攸關其身體意象發展,對於自己身體的滿意程度更是進一步影響自尊與自我價值的形成。饒怡君解釋,所謂的「身體意象」,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對自己身體的認識與看法,往往受外在環境或社會文化影響,例如媒體鼓吹認為瘦才是理想體型、擁有強健肌肉才是男子氣概,這樣的審美觀,為台灣的少男少女建立了一個遙不可及的審美標準。根據兒福聯盟官網資料,他們曾經針對台灣2,791位國高中職生進行調查,結果發現約4位受訪者中就有1位身體形象偏低,近4成覺得自己身材不理想,學生的身體形象會受到同儕、家人和媒體影響而想改變外表,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媒體,逾半數學生(53.1%)表示電視節目會影響其對自己或他人外表的評價,超過3成5的人表示會努力追求達到明星或模特兒的外表和體型。如何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身體意象?家長可以試試下列4點策略:1.尊重孩子的想法青春期階段最終目的就是成爲和父母不一樣的獨立個體,孩子透過各種具有自我特色的打扮來探索統整出完整的自我,當父母否定其裝扮時,就等於是在否定孩子,易使孩子產生低自尊或低自我價值。2.建立自信如何讓孩子建立健康的身體意象,不被從眾行為影響其自我形象,取決於看待自己時的自信程度,父母可安排孩子參與多種有興趣的活動,當其從中得到成就或肯定時,就比較不會在意自己的外表裝扮是否跟同儕或流行一樣。3.建立正確的審美觀對於孩子注重穿衣打扮的行爲表現,只要是社會大環境下能接受的裝扮,建議展現欣賞的態度與孩子討論,設法瞭解其裝扮行爲的動機、對於所處社會情境的合宜程度,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真正想要的形象,藉此建立正確的審美觀。4. 澄清錯誤想法許多資料顯示青春期孩子不滿意體重時,常會採取吃減肥葯、節食、催吐…等極端方法,家長可以趁著孩子在觀看與裝扮、體態有關的媒體資料或節目時,引導孩子養成質疑不良訊息的態度,建立確實掌握自己身體意象的能力。饒怡君說,青春期是建立自我形象的關鍵時期,而少男少女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更是直接影響其自我形象的重要依據,在充斥韓團與偶像團體舞蹈的潮流下,青春期孩子不滿意自己身體的比例越來越高,家長此時協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身體意象,鼓勵接納自己的身體與自我,將可促使孩子建立滿意的自尊與自我價值。
朱芷瑩曾陷「山道猴子的一生」遭攔檢 讚男友施名帥是「孩子王」
柯淑勤、朱芷瑩雙視后為大愛電視新戲《你準備萌芽了嗎?》擔任雙女主角分別飾演課輔班「新芽班」的志工與老師,昨(22日)與同劇演員們出席開鏡儀式。朱芷瑩劇中飾演教名師,教學十分嚴格、行事風格強勢,她透露自己國中時期就有「山道猴子的一生」的戲碼出現,她回憶人生中唯一一次的叛逆就是國中半夜被朋友載去飆車,結果被臨檢,當天就回到主日學的教會裡等媽媽接回家。蔡瑞澤、許鈞鈞、林輝瑝、謝欣瑜、金妍恩、朱芷瑩、柯淑勤、應朗丰、官家宇一同出席《你準備萌芽了嗎?》開鏡儀式。(圖/大愛提供)朱芷瑩和男友施名帥穩定交往,最近她接觸身邊朋友的小孩時,發現自己跟還沒辦法用言語溝通的學齡前幼兒,也傾向有耐心的跟幼兒對話而不是打罵教育,觀察男友施名帥帶小孩也覺得會很放心,是個孩子王,兩人如果有規劃生子,相信施名帥會是個神隊友。劇中朱芷瑩飾演的角色在輔導弱勢家庭小孩後,壞脾氣無形中出現了化學變化,朱芷瑩說自己對生活上及在表演上都很嚴格,飾演鄭麗華會放大這個特質,不過跟劇中真實人物見面後覺得鄭麗華本人健談活潑又幽默,在備戲的過程中不斷的被鄭麗華感動。而柯淑勤飾演的楊清貴志工,心軟慈悲、對新芽班孩子的家庭狀況瞭若指掌,付出的心力就像親生媽媽一樣,開鏡當天柯淑勤為求真實詮飾角色,全程素顏上場。大愛劇場新戲《你準備萌芽了嗎?》22日舉辦開鏡儀式。(圖/大愛提供)私下柯淑勤對孩子的教育也是不遺餘力,為尼泊爾的偏鄉山區小朋友出面集資籌募校車,為慈善單位代言拍攝或是到大專院校分享貧窮孩子的故事,都不會收任何費用,她說:「我沒有錢我只有力,能做的就做。」而她自己的兩個孩子已經30歲左右,從小到大都是以開放式的教育,唯一只有要孩子遵守最重要的家規「不准說謊」,秉持「家永遠都在」的理念,不會對孩子的問題窮追猛打,只要有過不去的都可以回家「媽媽都會陪伴你」。《你準備萌芽了嗎?》找來新銳導演邱晧洲、攝影指導安宜倫、美術指導羅文瑾,故事講述柯淑勤、朱芷瑩所飾演課輔班的志工與老師,陪伴淡水北投地區弱勢家庭的孩子走出自卑不安、度過軟弱叛逆的歲月,雖然只有每週六半天的時間,用生命陪伴生命,卻能為孩子們的一生種下希望的種子,這個課輔班有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名字「新芽班」,劇情焦點放在五個孩子的個案,分別由蔡瑞澤、謝欣瑜、沈昶宏、王宥謙、朱宥承飾演新芽班裡的學生。林輝瑝則飾演朱芷瑩的兒子,兩人在劇中有不少親子衝突親情拉扯的對手戲。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孩童容易網路成癮! 醫曝背後主因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神經發展疾患,大約有5%~8%的學齡兒童受到此疾病影響。在3C普及、網路發達的現代,控管這群孩子的網路使用,已成為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門診中最常見的議題之一。網路成癮 常見臨床表現有這些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李宛臻說,網路成癮雖然尚未被列入正式的精神疾病診斷中,卻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現象。成癮的核心症狀包含對於網路使用的失控,且這樣的失控行為顯著影響日常生活,包含戒斷症狀(想上網而無法上網的時候,感到煩躁且坐立不安),以及明知道不妥但仍花費過多時間於網路上,同時這些網路過度使用行為已影響到就寢時間、學校出席狀況、課業學習表現及親子關係等。注意力不足過動須即時回饋 利用網路逃避現實壓力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因專注力難以持續,更傾向追求新奇刺激,具有高度變化性的事物,且他們通常難以延遲滿足,需要立即的回饋。相較於現實生活中,必須付出長足努力且持之以恆,才能看到成果,網路上的互動,不但充滿刺激與變動性、又可立即獲得回饋,也因此讓這群孩子更容易沉浸其中而難以自拔。此外,注意力不足過動的孩子不論在課業學習或生活常規的執行上,都比一般孩子更難達到家長或老師的要求,長期下來累積許多挫折感,便容易轉而用對立反抗或自我放棄的態度去面對外在環境的規範,進而引發更多親子衝突。這些衝突及挫折,便會讓孩子傾向用網路這樣快速、便捷、可近性高的方式去紓解壓力,而不願去正視現實生活中的困難。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合併網路成癮 藥物+生活調適為上策李宛臻表示,有許多因網路成癮問題,被家長帶來就醫的孩子,經過門診評估後,其實潛藏著注意力不足過動的症狀,未被好好診斷治療。因此,使用藥物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的症狀十分重要,孩子比較能專注且衝動性下降後,才能更有效的去學習自我節制的技巧,並靜下心來面對現實生活的困難,而非永遠用網路來逃避外在壓力。除此之外,持續培養孩子壓力因應及情緒調節的能力,並調整教養方式,例如以鼓勵代替責備,建立簡單但明確的家內規範,同時陪伴孩子探索各種興趣以及討論生涯規劃,讓孩子能有生活重心和長期努力的目標,才是解決網路成癮問題的根本之道。
手殘黨福音!「代包書套」在中國爆紅 店家9元包一本忙到手軟
「幫課本包書套」可說是跨世代的的求學回憶,但在中國大陸,包書套不只是回憶還是商機,最近中國各省就湧現「包書套服務」,不少商家甚至忙到要額外雇人才能準時交貨。這股突然爆紅的業務也掀起兩極反應,有人認為浪費錢,也有人覺得花小錢就能省時間,還能減少包壞書本的親子衝突,何樂不為?綜合陸媒報導,江蘇一間提供包書套服務的文具店,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幾乎處於混亂狀態,所有人都忙著包書套,員工回答過程連一眼都沒看記者,甚至和手速一樣答得飛快,表示每間店生意都很好,而自家是以每本人民幣2到3元(約新台幣9至14元)價格幫忙包,還有店家指出,現在的書套分成「可以自己包」和「自己沒辦法包」兩種,但大多數客人都選擇代包服務,有些店家也必須額外雇人,否則趕不上開學時間。男童怒視包壞的課本。(圖/翻攝自微博)這股突然竄起的服務也被陸媒以「包書套手藝傳承到00後」專題報導,表示全國實體或網購店家近日都出現書套、包書套和相關關鍵字搜尋次數與銷量暴增現象,以及介紹比過去更輕巧、更容易包裝的新款書套。當然,有許多網友對這股代包風潮不以為然,感嘆「小孩的錢真好賺」、「現在孩子動手能力這麼差」、我就問不包有差嗎」?不過,對有閒錢、不想讓小孩或自己包書套,還有手殘的家長來說,代包書套可說是現在最可遇不可求的服務,日前一段「爸爸包書套把課本扯壞」影片也乘著這股浪潮爆紅,只見小男童對課本被爸爸包壞,只能敢怒不敢言的握拳瞪著書本,引發許多不想包書套的家長共鳴。
記恨40年! 英國男暴揍8旬父母害重傷…只因曾被送進寄宿學校
此恨綿綿無絕期。英國51歲男子艾德(Ed Linse)因多次恐嚇與毆打85歲及82歲父母,並造成父親重傷住院長達5個星期而引發當地議論。但真正掀起轟動的不是艾德手段有多兇殘,而是他的襲擊理由:「40年前被送進寄宿學校」。據《每日郵報》報導,艾德自1980年代被送進寄宿學校後就對父母懷恨在心,且這份恨意並沒隨時間消退,而是不斷增加。法庭文件指出,艾德曾寫恐嚇信給母親:「妳老了,而妳邪惡的丈夫正走向死亡,妳應該明智的把祕密帶進墳墓,因為誰知道妳會發生什麼事?」因此獲得父母價值24萬英鎊(約新台幣910萬)的股票。並曾在2014年囚禁父母換取對方給他遺產的承諾。三人的親子衝突在2022年4月迎來最高點,艾德再次用「寄宿學校的痛苦」為理由,在爸媽價值120萬英鎊(約新台幣4500萬)的家中,痛打85歲父親尼可拉斯(Nicholas Clayton)和82歲母親茱莉亞(Julia),造成被勒、被打、被踹與被咬的父親因腦出血住院5個星期、母親頭部有瘀傷和腫塊就醫。艾德的兄弟表示,已改姓的艾德從未停止抱怨有關寄宿學校的一切,並多次以此向父母勒索,但爸媽總是擔心報警後「他會消失」而選擇隱忍,以及透露父母在艾德從泰國結婚回來後,出資幫他創業與收容兒媳,但此後一直與爸媽同住的艾德,卻不斷出言威脅或毆打父母。法官則在12月判有精神疾病的艾德關入有安全設施的監獄,且直到醫師認定他安全為止都不能出獄。
3C綁匪1/沒收手機!14歲孩子一躍而下 父母做錯這件事「換來更激烈對抗」
新北市一位14歲國中生日前因父母管制沒收手機,疑似情緒失控而墜樓身亡,再度讓大眾關心孩子過度依賴手機(包含平板等3C產品)而衍伸的親子衝突議題。根據兒童福利聯盟2021年的調查,發現國小學童使用手機已經相當氾濫,以10至12歲兒童為例,平均一週玩手機遊戲13小時,12歲玩的時間幾乎是10 歲的2倍,顯見年齡增長、玩手機時間也跟著拉長。手機彷彿成了現代孩子最親密的家人,正綁架著孩子的情緒、注意力,甚至撕扯親子之間的關係。諮商心理師黃宜靜認為,父母跟孩子會因為手機發生嚴重衝突,往往是因為一開始就做錯了!當孩子還小的時候,應該盡量不要讓他們過早接觸手機,土耳其裔藝人吳鳳就相當感嘆,他在臉書PO文表示,最近帶著孩子到公園時,看到一個爸爸也帶著3歲左右的孩子,但2個人竟各自在滑手機,當場讓他腦袋裡「雷達大響」。吳鳳感慨寫道,「我當了爸爸已經6年,從來不會為了打發時間或讓他們安靜而給手機。孩子本來就會發脾氣、調皮搗蛋,如果怕孩子哭鬧,其實不要生寶寶比較好吧?」即使看到別的親子在滑手機,他也明確地告訴女兒「我不會給妳們玩手機,不想要妳們眼睛壞掉」。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也不讓孩子過早接觸手機,當小朋友在14歲的時候,才為他們購買了第一部手機,而且比爾蓋茲會限制孩子每天使用手機的時數。目前歐美國家的專家普遍認為14歲之後較適合給孩子手機,此時大腦較成熟、自律能力也較好。至於台灣,小兒科醫師黃瑽寧認為2歲前的孩子不適合接觸手機或平板等3C產品,以免影響眼睛發育;身處於網路世代,孩子出生在充斥3C產品的環境,實在很難不接觸到手機,若無可避免,仍要注意一些原則。例如2~3歲之後若要接觸手機、平板3C電子產品,要控制在15分鐘內以免傷害視力,同時以靜態圖片為主,父母也要全程陪同且有所互動;3~6歲時間可增加至30分鐘,建議父母也要陪伴,才能了解孩子使用手機得內容,同時半小時結束後要讓眼睛休息10分鐘,以免增加眼睛負擔,一天使用手機的時間不超過1小時。土耳其裔藝人吳鳳喜歡帶著孩子接觸大自然,他認為不該為了安撫孩子而讓他們接觸手機。(圖/翻攝自吳鳳臉書)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則認為5~8歲非常關鍵,這個階段的孩子正在發展自我控制能力,爸媽最好建立起規範,例如每次使用的時間限制在30分鐘內,以免孩子進入青春期無法控制。王宏哲表示,隨著年齡增長,孩子的需求有所不同,使用手機的時間也可逐漸拉長,但建議一天最好不要超過2小時,同時每用半小時就要讓眼睛休息一下。黃宜靜說,要不要給孩子看手機?幾歲可以使用手機?其實可以視每個家庭的狀況而定,「但重點是要跟孩子說明清楚原則,例如每週使用幾次、每次使用多長時間,我建議要有固定的家庭會議時間,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商量,最好能有共識,而不是由家長直接規定。」舉例來說,如果孩子喜歡玩手機遊戲,每場比賽大約30分鐘,就可依此時間為約定時間,若是遊戲常常可能會拉長為31、32分鐘,家長也可和孩子討論是否有一段緩衝時間,否則一到30分鐘就要斷網,遊戲突然被中斷恐怕讓孩子難以忍受,這些都可以事先溝通清楚。如果意見僵持不下,例如父母希望每次使用20分鐘,而孩子想要30分鐘,那就先維持一周30分鐘的手機時間,再觀察孩子使用的狀況,如果孩子相當自律,那就維持30分鐘的時間,若孩子無法自律,就調整為20分鐘,然後再觀察孩子的使用狀況,若往後能夠自律,再視情況拉長為30分鐘。「這是一個訓練孩子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黃宜靜說,孩子的大腦尚未發展成熟,無法自律是非常正常的事,當孩子破壞約定時,家長態度要溫和且堅守原則,如果孩子反應激烈,除了維持平穩情緒之外,也要試著同理孩子,「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但我們之前已經約定好了。」黃宜靜說,孩子是很聰明的,如果有時哭鬧或發脾氣就能獲得父母妥協,他們就會每次都大吵大鬧測試看看,這樣反而會讓孩子情緒更加失控,所以家長們若能堅守原則,孩子反而情緒會比較穩定,而且也會從過程中逐漸學會自律。除此之外,許多家長將手機作為獎勵或懲罰的工具,例如成績進步了,手機使用時間就可以拉長,相反的,如果考試分數不理想,手機時間就減少、甚至沒收手機。「獎勵跟懲罰會讓家長被拱上一個權威者的角色,因為會變成父母來判斷孩子有沒有認真?有沒有用功?所以變成父母在評價孩子。」黃宜靜說,如果孩子學習本來就出了問題,那就只能被懲罰,於是孩子只能用衝突、對抗的方式解決,父母跟孩子說不能怎樣,孩子故意偷偷做,等於在訓練孩子有更多對抗大人的行為。所以比較好的方式是,手機使用時間是依照自律程度延長或縮短,而不是因為學業成績,只要維持好這樣的原則,親子之間就不會因為手機發生嚴重衝突,甚至讓孩子情緒失控、鑄下大錯。
3C綁匪2/科技界CEO控管手機2裝置 透露「絕不在孩子臥室放電子產品」
《紐約時報》之前採訪蘋果已故創辦人賈伯斯時曾問到「您家中牆壁上應該掛滿了螢幕和iPad吧?」沒想到賈伯斯回答「我連把iPad擺在身邊這種事都不會去做」,接著提到自己嚴格控制孩子螢幕使用時間的事。飛行器公司3D robotics執行長Chris Anderson也曾表示,他在家中的每個網路、手機設備上都設置了時間限制和家長控制裝置,例如Google就有「家長監護」的APP,就能監控孩子的所在位置、使用手機的時間、限制每日使用時數、設定就寢時間、禁用特定APP等。他說,「那是因為我們對於科技有什麼危害十分了解,我不希望在我孩子身上發生。」身處科技界,Chris Anderson深知沉迷網路帶來的諸多災難,他也分享許多科技界朋友控管孩子使用3C、手機的規定,「例如絕不在孩子房間放置電腦、網路設備,以免孩子過度沉迷。」諮商心理師黃宜靜也建議,當孩子開始使用手機時,家長要先讓孩子知道「我會需要知道你的使用狀況,所以我會設定時間、同時查看瀏覽紀錄」,此外,平時要偶爾用「好奇」的態度跟孩子聊天,所謂「好奇」是指詢問、了解,但不帶任何評價、批評,這樣孩子才會願意分享,再從言談之中了解孩子使用網路的情形。如果發現孩子使用網路的狀況有異,例如上色情網站,千萬不要假裝不知道。「有些家長會試探孩子,當孩子發現時,就會覺得不被信任,如此就會失去親子雙方的信賴感,破壞信任關係。」黃宜靜建議家長可以跟孩子說:「我注意到你的瀏覽紀錄偏向色情,我覺得你看了應該有一些想法,所以想要跟你討論看看。」青春期本來就會對性好奇,家長若採開放態度,才能進一步了解孩子的想法,如果大驚小怪,孩子覺得不好說、不能說,那未來就更不會說。孩子可能是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無法解決的困難,才會選擇躲在手機後面,建議父母要多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狀況。(示意圖/非當事人,黃威彬攝)除了控管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與原則,如果發現孩子愈來愈沉迷手機,就要思考「為什麼孩子會躲在手機後面?」黃宜靜說,臨床上許多這樣的孩子,其實往往是現實生活中遭遇許多困難。「孩子永遠追求的都是價值感與歸屬感,如果他學習遇到困難、成績不理想,而父母似乎又將成績視為最重要的事,當孩子不知道該怎麼辦時,躲在手機世界裡是一個最舒適的狀態,他可以從中獲得成就感與歸屬感,也可以和其他朋友有連結。」但父母常常忽略了「困在現在」的孩子,反而去焦慮過去與未來,例如「我以前太寵她了,所以要再嚴格一點!」或「他繼續玩手機下去,未來能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嗎?」父母帶著這些焦慮,看到正在玩手機的孩子,於是劈頭就是責備、怒罵,於是親子衝突一觸即發。黃宜靜分享一個例子,「有一位爸爸每次看到孩子玩手機就很焦慮,總是一直不斷叨唸,後來去上親職課程,才開始學習退一步給孩子多些空間,於是他就算看到孩子玩手機,也只是簡單說『吃飯了沒?早點睡覺喔』,沒想到隔一陣子後,有一次吃飯時,孩子居然放下手機跟爸爸討論事情。」這位爸爸非常驚喜,原來他與孩子已經很久不曾長時間聊天,更何況孩子還是放下手機才說話!黃宜靜說,當家長放下焦慮,不要見到孩子總是嘮叨、碎念,孩子自然就會願意分享更多自己的現況,因為孩子其實也有很多徬徨不安,如果父母一昧進攻,孩子只會武裝自己,當父母釋出善意、溫暖,孩子才有機會訴說自己的煩惱。諮商心理師陳志恆表示,許多家長會問「可是,我的孩子一回到家,就黏在螢幕前面,一句話也不肯和我說,怎麼辦?」陳志恆反問,「一整天下來,你們完全沒有任何互動的機會嗎?」孩子除了上網,也需要喝水、吃飯、上廁所,也有離開房間、放下手機的時候。這時,家長就可以抓住機會,溫暖問候個幾句:「肚子餓嗎?要不要吃一些點心?」「你出來啦!想不想聊聊天呢?」當然,十次裡可能有九次,你會碰壁,或者,根本沒回應。如果談不下去,就暫停這一回合,等待下一次的機會。陳志恆說,一開始,你的關懷或許會令孩子厭煩,但你能夠不批評、不責備,就純粹只是表達關心,孩子會慢慢感覺到溫暖,也會開始善意回應的。
3C綁匪3/玩手機導致成績下滑? 專家透露:事實可能剛好相反
金車文教基金會2021時針對國高中青少年進行問卷調查,發現高達9成青少年使用手機,超過8成有專屬手機,過半數無法離開手機超過8小時、每日平均使用手機超過3小時。諮商心理師黃宜靜表示,當孩子過度沉迷手機世界時,千萬不要斷然沒收手機,而是應該循序漸進,例如從一天使用3小時,慢慢縮短成2.5小時,那半小時改做別的事。「很多孩子會覺得,大人一定就是要我去念書,如果他不想就會破局。」黃宜靜建議念書只是其中一個選項,如果孩子不想念書,也可以全家一起看影集,或是外出運動等,採用這樣的方法,慢慢讓孩子回到現實生活,也與家人多一些連結。如果孩子沉迷手機的情形嚴重,尋求專業諮商協助也是一個方法,但黃宜靜認為家長的角色更加關鍵。「父母的穩定性很重要,例如在訓練孩子自律使用手機時,當孩子破壞約定時,是不是能做到情緒平和,而不是破口大罵說『你為什麼總是這樣?』」黃宜靜說,如果家長情緒失控,就會連帶激怒孩子,進而引發親子衝突,讓孩子更想躲在手機後面,但家長要做穩定情緒,首先要做到「自我覺察」。「簡單來說,就是你要知道自己正在生氣,以及生氣的原因,才能去理解說這些傷人的話只是在宣洩怒氣,並不能幫助孩子。」如果無法平復情緒,起碼能夠選擇離開現場,避免情緒進一步擴展,如此也不會造成親子衝突,甚至激化孩子的情緒導致不理性的行為。自我覺察能力是可以訓練的,黃宜靜說,就算當時無法「煞車」大發脾氣了,但事後還是能透過反省、回想,慢慢練習自我覺察的能力,讓自己越來越早察覺情緒,遲早有一天就能在當場及時穩定住情緒。如果親子關係已經被一次次的衝突破壞得傷痕累累,黃宜靜建議要先回到原點,家長要先放下批評、成見,例如不要責備他一直玩手機,而是可以問他在玩什麼遊戲?先從一兩句的交談開始,讓孩子慢慢卸下心防。「家長一定要有心理準備,這個過程是漫長的,要放慢速度,才能逐漸恢復親子間的溝通,唯有親子關係好,父母才能去了解孩子為何躲在手機後面,再一起協助孩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黃宜靜說。許多父母認為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過長,才會導致成績下滑,事實上這並非絕對的因果關係。(圖/大學學測,報系資料庫)另外,黃宜靜也認為「成績下滑的原因,不一定是因為使用手機」,有時可能剛好相反,可能是孩子課業跟不上,所以才去使用手機,如果父母能多跟孩子聊聊,或許就能知道真相,再進一步協助孩子克服課業上的困難。不只如此,修復親子關係也能幫助父母早一步阻止悲劇,近來發生不少青少年輕生的悲劇,若親子關係尚可,應該可以從言談、情緒中察覺蛛絲馬跡,例如是不是常說「為什麼要念書?人生無意義」,或是關在房間裡的時間越來越長,家人若能及早關心、開導,或許就能有不同結局。諮商心理師陳志恆表示,不少家長因為理解了「重啟連結」的重要,特地學習親子溝通,也透過大量閱讀改善親子關係。「一開始他們是想找到一套能駕馭孩子問題行為的方法;慢慢地發現,只有自己先調整和改變,孩子才會開始改變。」陳志恆說,這些家長除了學習親子溝通外,還學習關照自己、安頓情緒。因為他們知道,在心平氣和的狀態下,才有可能與孩子展開良性互動。他們不再只是要求孩子改變,而是願意回頭在自己身上做功課,深度探索與理解自己。唯有父母先成長,才有能力帶動孩子一同成長。
哭蓋罰站樓1/孩子一叫媽!她就快崩潰 專家神救援!屁孩變身乖寶寶
當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停課日延至6/14時,全台灣的爸媽都忍不住哀嚎!居家上班、孩子線上教學、還要煮三餐,忙得不可開交時,孩子還一直搗蛋,臉書上瞬間出現許多孩子的罰站照,洗版築成一道罰站樓,令人哭笑不得!「一位個案跟我說,一聽到孩子喊『媽媽』,她就幾乎要崩潰了!」諮商心理師黃宜靜說,除了線上教學讓爸媽頭大之外,整天和孩子綁在一起的防疫生活也讓很多人感覺窒息,有些原本獨立的孩子,甚至會出現退化變得依賴,凡事都要一直問媽媽。諮商心理師黃宜靜認為,家長掌握5R原則,就能避免疲於教導的狀況,也能降低親子衝突。(圖/黃宜靜提供)親職教育講師魏瑋志(澤爸)也說,這段日子的確感受到許多父母的焦慮,不同階段的孩子各有不同狀況。「5歲前的孩子黏踢踢,讓爸媽不勝其擾;學齡期的孩子需要線上教學,卻東摸西摸、不專心。」黃宜靜認為,若是父母經常「火山爆發」,孩子總是聽到責罵的言語,很容易質疑自己對家庭的重要性,失去價值感又希望獲得注意,於是反而會一直煩爸媽,或是出現搗蛋行為。黃宜靜認為,想要讓防疫生活順利進行,可以掌握5R原則,也就是Routine作息、Rules規則、Respect尊重、Rights權利、Responsibilities責任。「首先,規律的作息非常重要,建議每天都要訂定行事曆。」黃宜靜說,不必當萬能的父母,千萬不要每件事都想做到完美。「每天先釐清事情的優先順序,然後再依此安排行事曆。」舉例來說,今天的工作時間比較彈性,就先把線上教學處理好;反之,若是今天有重要工作,就以工作為主來安排其他順序。」澤爸也認為先要有規律的作息,才能和孩子一起從容地制訂每天的計畫,「這時候就可以先跟孩子預告,哪些時段是爸媽的工作時間,不能夠被打擾。」親子之間應彼此尊重,若家長言語中總是夾帶主觀批判,孩子往往會反擊,造成衝突。(圖/123RF)
哭蓋罰站樓3/線上教學讓孩子壞習慣現形 別抓狂!這樣溝通比飆罵更有效
本土疫情大爆發,為預防群聚感染,台北市、新北市率先開始停課,全台其他縣市也在5/18宣布跟進,而爸媽們卻沒有停班,部分改採居家上班,但停課卻沒有停學,而是採取線上教學的模式,許多孩子不夠自律、甚至搗蛋,因此讓家長焦頭爛額,大呼「心累」。諮商心理師黃宜靜建議父母先訂出一些規則Rules,「但記得不要過於繁瑣,只要掌握大原則就好。」例如要專心上課、完成作業,黃宜靜說,孩子在家視訊上課之後,很多爸媽才發現原來孩子上課會扭來扭去、看東看西,於是便忍不住爆氣怒罵。諮商心理師黃宜靜認為,家長掌握5R原則,就能避免疲於教導的狀況,也能降低親子衝突。(圖/黃宜靜提供)建議還是要彼此尊重Respect,「要客觀陳述狀況,例如『剛剛上課時,大約5分鐘後你就開始沒有看著螢幕。』,而不是主觀指責『你很不專心』。」黃宜靜說,接下來可以跟孩子討論,「是哪個部份聽不懂嗎?」、「太無聊嗎?」再一起想想怎麼解決。親職教育講師魏瑋志(澤爸)也認為,以作業為例,若孩子沒有完成,往往一定有其原因,家長不要立刻就責罵,而是應該先詢問原因,如果是某個部分不會寫而卡住,就可以教導孩子下次先跳過,先寫別的部分,就不會因此延誤既定計畫。「孩子需要的是協助,而不是責罵。」
哭蓋罰站樓4/青少年整天躲房間怎麼辦? 堅持底線才能讓情感交流
牛津大學今年初發佈的一份研究顯示,封城使得父母的壓力、沮喪、焦慮暴增,國內也有相關調查顯示,3成家長認為疫情期間親子衝突增多。兒童福利聯盟表示,許多孩子撥打諮詢專線,五月份累積至今大概1144通,相較於四月600多通急速成長,孩子們大多反應擔心疫情,或不會寫功課等,而家長則多表示焦慮,和孩子的衝突也變多。一家子關在屋子裡,想要減少衝突,諮商心理師黃宜靜認為全家要有一些共同討論事情的時間,「每個家庭成員都有權利Rights表達意見,例如討論哪些是私人空間,當有人不想被打擾時,就能適時獨處。」不想讓生活陷入混亂,家長要從規律作息做起,除了與孩子早睡早起,也要適時安排一些肢體活動,讓孩子放放電。圖為藝人阿沁跟孩子一起在家運動。(圖/華研國際提供)而權利同時也伴隨責任Responsibilities,例如孩子必須分擔一些家事,例如倒垃圾、洗碗等等,「當孩子覺得對家庭有所貢獻時,也能提升他的自我價值感,更融入家庭。」另外,還是要有一些建立情感連結的機會,例如與年幼的孩子玩躲貓貓、或是一起玩桌遊或文字接龍等等,可以增進全家人的感情。但如果家中的青少年一直關在自己房間呢?黃宜靜說,還是要尊重孩子,千萬不要大罵「你以為家裡是旅館」之類的話,但同時也要讓孩子知道一定要遵守的規則,例如一定要出來一起吃飯、或是白天不能關上門,還是要讓孩子與家保有一定的連結。防疫期間,想要加強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可從他們有興趣的事物著手,例如陪他們畫畫。(圖/張祐銘攝)
哭蓋罰站樓5/留獨處時間消化一天情緒 多傾聽不當豬隊友
因應本土疫情爆發,爸媽居家上班、孩子視訊上課,親職教育講師魏瑋志(澤爸)說,夾在育兒、工作之間,父母難免都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而父母往往是家庭中情緒的主導者,一旦爸媽們煩躁生氣,很容易就會爆發親子衝突,建議4步驟解決。「第一是覺察,知道自己開始有情緒了;第二是暫停,坦白跟孩子說自己現在不開心,等冷靜之後再繼續談;第三是穩定自己的情緒,可以轉移焦點做別的事情;第四則是每天都保留一些自己的時間。」全台停課後,許多家長與孩子二十四小時綁在家裡,卻常被孩子的各種搗蛋行為氣到崩潰,雙方摩擦不斷。(圖/陳家欣繪)經歷一整天的奮戰,當晚上孩子入睡後,澤爸建議父母要有自己獨處的時間,「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或是靜坐、冥想,也可以回想一天是否有一些後悔的事,例如吼了孩子,那就想想下次再發生,可以怎麼提早暫停自己的情緒。」當自己真的提早覺察情緒時,也要記得多鼓勵與欣賞自己。澤爸說,「我的一位朋友,孩子已經上大學在外租屋,每個月只能見面1~2次,現在因為疫情的關係,反而變得每天都能夠見面,讓他相當開心。」在這個全家必須宅在家的時刻,其實也可以轉念多多珍惜。
長澤雅美墮落人性代表作 《母子情劫》拋家棄子倒貼牛郎男友
甫獲日本奧斯卡影后殊榮的長澤雅美,在新片《母子情劫》(Mother)中顛覆過往形象,挑戰演出墮落放蕩的失職母親,一心追求渴望被男人寵愛,整天耽溺於與各種男人發生關係,卻忽略了養育孩子的責任,令人看得又愛又恨,長澤雅美嘆道:「連我自己都沒有辦法同情這個角色!」她完全融入這個身心靈皆瀕臨崩潰邊緣的角色,壓抑的飽滿情緒也感染到其他演員,不僅讓一同對戲的日本藍絲帶獎影帝阿部貞夫為她盡情失控怒吼,更將年僅17歲的影壇新人奧平大兼逼出淚水。《母子情劫》由大森立嗣執導,故事改編自真實事件「川口高齡夫婦殺害事件」,一位17歲男孩從小受生母、養父虐待,更被母親唆使四處借貸,最後還為盜取錢財,殘忍殺害自己的祖父母,新聞曝光後引發日本一陣騷動,可說是當年最震驚社會的兇殺案。 夏帆表示再次合作長澤雅美,彼此都有相當的信任跟默契。(圖/Netflix提供) 長澤雅美展現超越以往的演技為角色注入靈魂,不管是失控對罵戲碼或情慾四射的床戲都表現得毫不扭捏,更為襯托出角色內心的脆弱與孤單,在一場親子衝突戲中直接往年輕演員臉上怒甩巴掌。首次演出電影的17歲影壇新星奧平大兼回憶這場戲時,感性分享「彩排時都沒有特別情緒,正式開拍時,竟突然被長澤雅美搧了一巴掌,既震驚又感受到痛楚,內心一直告訴自己不要哭,但最終眼淚還是不聽話地流下來了」。夏帆與長澤雅美繼《海街日記》後,再度合作演出《母子情劫》,夏帆飾演年幼時曾受家暴對待的社工,一心想幫助母子倆脫離困境,卻屢遭長澤雅美大聲咆哮,狠心斷開她的善心援助。片中多場對峙戲,長澤雅美光用一個眼神就讓夏帆嚇得兩腿發軟,展現出兇狠氣勢。夏帆表示:「這次合作兩人對彼此都有相當的信任跟默契。」長澤雅美也提到「劇中的角色關係牽扯雖然複雜,但能夠跟自己信任放心的演員一起演戲,不但助益良多,同時很多難題也能迎刃而解。」Netflix原創電影《母子情劫》將於11月3日上線。
和台大醫生爸有距離 炎亞綸淚認:他買早餐我沒吃
藝人梁正群近日上公視《36題愛上你》暢聊父子關係,被Sandy(吳姍儒)問「有沒有恨過爸爸?」梁正群坦言,「我覺得沒有到恨,但是討厭絕對有過。」並表示至今不知道怎麼跟梁修身相處,「都這麼大了,為什麼一天到晚還是會跟父親吵架?」梁正群直言每回和爸爸置氣、吵架,心裡都很愧疚「可是每次碰到他,都還是會有情緒」,親子衝突讓他一度萌生不想要孩子。梁正群也提到近來跟梁修身在家,爸爸會買各式早餐,到了午餐時間還會看下梁正群吃了什麼;雖然理解這是父親表達關愛的方式,但梁正群都覺得不需要、煩,怎麼樣都會看爸爸不順眼「他買早餐給我,我都會覺得很煩。」這番話讓主持人炎亞綸心有同感,甚至激動落淚。梁正群坦言不知道怎麼跟爸爸相處。(圖/公視提供)炎亞綸泛淚表示,「我爸以前他也是買早餐給我,我也是覺得『你幹嘛?我自己去處理就好了』」他紅著眼眶補充,「他買過好幾次早餐,我沒吃過一次。」原來炎亞綸父親是台大醫師,小時候不常待在家,炎亞綸表示:「覺得父親的距離是有點遠的,然後又覺得我們不會相處、找不到方式相處。」同為星二代的Sandy也受影響,含淚說「我覺得父親是我們這個時代共同的疼痛。」吳姍儒形容「就算父親很愛你、就算父親離你很近,他們也經過很長的路才有辦法學會大概當父親是什麼樣子。我們都渴望,可是我們也不知道怎麼表達我們渴望。」一句話再度逼哭炎亞綸。
疫情升溫家暴也升溫? 新北家暴案件增三成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升溫,疑似家暴案件也升高!依據新北市政府家防中心統計,新北市109年1至3月受理家庭暴力通報案件共計4914件,較去年同期成長10%;若單看109年3月受理案件有1801件,較去年3月1394件,則大幅成長近三成(29.2%)。疫情緊繃之際,疑似家暴案件也跟著拉警報。新北市長侯友宜昨(17)日慰勉家防社工,提出「防疫也要防暴」作為,新北市家防中心主任許芝綺則分析,因應全民防疫,許多民眾困在家中,可能因相處時間增長、防疫觀念不同、工作經濟壓力等種種因素,讓家人容易發生衝突。許芝綺說,例如有人對口罩的使用分配發生爭執,居家檢疫期間,發現孩子長時間使用3C產品,也可能導致親子衝突。另外有父母反對子女,在疫情期間出國旅遊等,也易讓家暴案件急遽升高,增加了保護性社工的工作負荷。侯友宜關心家暴案件的遽升,體恤保護性社工的辛勞,特別準備了200份餐點,和社會局長張錦麗、板橋區長林耀長等人,前往新北市政府家防中心慰勉社工,希望家防中心提出因應之道,保障市民家庭的人身安全,同時肯定社工在防疫期間服務不間斷,提供受暴家庭全面及完善的服務。社會局長張錦麗表示,已製作宣導短片,教導民眾在防疫期間如何紓解壓力,增強家人理性和平溝通,並將於下周起在新北市各有線電視台播放。而防疫期間為能提供更完善的保護性工作,家防中心協助經濟陷困的家暴家庭,申請新冠肺炎急難慰助金,適時補充家庭生活物資,留意家庭壓力來源,並協助進行情緒疏導,若不幸受暴,市府將安排安全的庇護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