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記得
」知名建築師陳永興「開車途中吐血」…享壽63歲 業界哀悼:值得尊敬永遠被記得
知名建築師陳永興日前行經國道3號新化段時,突碰撞旁邊護欄,被發現時口吐大量鮮血。陳永興被緊急送往醫院搶救後,仍宣告不治,享壽63歲。檢方相驗後認為,陳永興非交通事故死亡,而是行駛中發病。檢視行車紀錄器,陳永興在事發前已開雙黃燈警示後車,接著將車朝路肩方向行駛,最終碰撞護欄停下。路過車輛驚覺有異,立即報警。警方到場後,發現陳永興口吐大量鮮血,趕緊將人送往衛福部台南醫院新化醫院急救。然而陳永興經過搶救後,仍宣告不治。檢方後續進行相驗,認為陳永興非交通事故死亡,而是行駛中發病,送醫不治。陳永興死訊曝光後,讓建築圈相當不捨。建築師阮慶岳在臉書哀悼,陳永興意是低調無爭的人,個性溫暖、敦厚也寬大,選擇在台南鄉村執行建築業務,以樂觀、開放與積極的態度,長期地在地實踐他所信仰「與土地共生」的建築,相對於台灣當代建築在面對現代性衝擊時,經常顯現出的茫然失根現象,卻一步一腳印地豎立起獨特也牢固的在地實踐位置,「陳永興建築師,一個值得尊敬與永遠會被記得的『真實的人』。」
影爆點/「什麼人殺人最兇殘?是感情受傷害的人。」 張鈞甯、阮經天《查無此心》相隔16年聯手辦案
台灣目前一共有將近73萬名移工,其中由於制度及系統失能,造成的失聯移工高達8萬人。這些人數眾多,以往卻被理所當然忽視的族群,一直都面臨了各種關於人權、治安、醫療及教育問題,而移工問題,近幾年終於靠近主流的關注視角。近期以移工及逃逸移工為主題的影視作品相當多,包括還在討論熱度上的《八尺門的辯護人》、9/1上映的2022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九槍》、剛剛拍攝殺青,同樣由張鈞甯主演的劇集《化外之醫》,巧合都是以逃逸移工作為主角及劇情主軸。而去年金馬獎五項提名,今年台北電影獎12項提名的《查無此心》經歷將近一年之後即將上映,同樣也以移工作為主題。阮經天在《查無此心》滿臉落腮鬍扮移工仲介。(圖/華映提供)劇情起始,張鈞甯飾演的刑警女主角吳潔正準備舉槍自盡,卻意外目擊了無名女屍案,她帶著菜鳥警察循著線索往下追查,陸續被發現的失聯移工女屍都有一個共通點:心臟及無名指被摘除。而阮經天飾演,原本被鎖定為頭號嫌犯的非法移工仲介林佑生,則在洗刷嫌疑之後,成了吳潔辦案路上的線索來源。《查無此心》的英文片名是《The Abandoned》,講的正是一群被丟掉、被放棄、佚失的人,被社會所遺忘的人們的故事。懷抱濃重悲傷的刑警張鈞甯、職業是非法移工仲介的阮經天,以及背景成謎的相館老闆游安順,主角們無論是台灣人或外來移工,都有隱藏在迷霧之中的過去及現在,甚至都是在自身無可選擇的狀態之下,「被迫留下來的」那一個人。張鈞甯在《查無此心》飾演女警,因太過傷心難以走出傷痛。(圖/華映提供)古羅馬人相信人體內有一條「愛情之脈Vena amoris」(vein of Love),由無名指的靜脈一路通往心臟。電影中的台詞:「什麼人殺人最兇殘?是感情受傷害的人。」心臟和無名指被拿走了,代表兇手不僅是精心設計,而且還是連續殺人慣犯。當你的心被拿走,人也活不了了,相館老闆游安順遭到心愛的新住民妻子背叛,心也隨著她的離去而死亡,此後如同行屍走肉的相館老闆,選擇的代償方式,是留下其他逃逸移工的心臟。這是一個被遺留、被遺忘的人,為了讓大家想起他、記得他,而奮力吶喊的故事。游安順直到電影最後才突然出現,在此之前,他在戲的前段只有出場了短短幾分鐘。導演突兀的安排,或許也暗示了兇手其實一直在縝密佈局。但各種精密的鋪排,都是希望讓人循線發現他,以及他細心安排,和所有受害者驚恐至極的相片合照。拍下受害者最後的樣貌、無名指及心臟特寫,再把這些器官陳列在房間裡。如同藝廊一樣的展示現場,是他最完美也最想要的報復,至少可以證明也提醒自己,他曾經擁有過,為的不是什麼,只是希望被記得。《查無此心》中殺人兇手行兇時都會挖出心臟。(圖/華映提供)導演曾英庭一直以來持續關心及創作移工議題作品,他將創作超過10年的劇本拍成首部劇情長片,完成《查無此心》。以獨特的創作意圖及導演印記,充滿詩意及懸念的畫面、晃動的鏡頭、交錯剪接融合暴力美學,詮釋了這個用懸疑類型做包裝,實則與《八尺門的辯護人》相似的企圖之作,帶領觀眾透過不同人物的視角,閱讀每一個殺人事件背後所隱藏的情感脈絡,帶有社會議題探討,同時富含人性溫暖光芒,也提名了金馬及台北電影獎最佳新導演及導演獎。電影結束走出戲院,現實的狀況或許沒有太大改變。失聯移工的人數攀升中,而移工們面臨的生存困境,依然每天持續發生。在台灣新住民人數持續增加,移工人權逐漸受到重視的現今,若能如同韓國電影擁有改變社會的力道,讓影視作品點出更多社會問題的所在,並且促使環境因此造成小小的改變,影視作品之所以被完成的價值,除了娛樂之外,從此又擁有更多。《查無此心》熱映中。
抖音搞笑網紅突上傳「1分鐘遺言」!親妹悲痛證實離世
32歲的美國網紅Von Viddy,本名喬穆克林斯基(Joe Muchlinski),以喜劇創作爲主,經常在抖音上傳搞笑短片,至今累積多達19萬名粉絲。日前他無預警上傳一段時長1分鐘影片,在片中吐露自己的真心話以及感謝粉絲,不久後,他的妹妹瑪莎(Martha)就證實他輕生離世的消息,令紛絲震驚又不捨。美國網紅Von Viddy日前上傳一段約1分鐘的影片,表達自己的心願,內容提到「我希望被記得的是一名帶來歡樂的創作者和音樂創作人」接著則遺憾表示「我不希望人們只記得我是讓家人陷入地獄的癮君子和酒鬼,儘管那也是我的一部份。」同時,他也在影片中對他的粉絲們表示感謝「我非常感激有這麼多的支持者,你們對我來說就是整個世界」,最後他回顧自己的生活,帶著哽咽的語氣「我沒有什麼可抱怨的,我只有愛和和平給你們所有人」。影片發佈沒多久後,Von Viddy的親妹妹瑪莎也在自己的抖音上傳影片,悲痛證實哥哥不久前已經輕生離世,她也透露哥哥生前飽受精神折磨,「喬和他的疾病進行了一場可怕的長期鬥爭,我們現在只能希望他能迴歸平靜。」消息傳出後,大批粉絲湧入留言,表達對他的懷念和哀悼。
影爆點/瘦子E.SO單挑劉德華!《速命道》華麗陣容致敬車神傳奇
影帝劉德華(左)與影后林嘉欣在《速命道》中飾演一家三口。(圖/寬銀慕電影提供)由「行走的費洛蒙」瘦子E.SO獻出首部大銀幕作品,擔綱主演的飆車電影《速命道》即將在月底上映。電影還沒上,連番公布的主創卡司就已經閃瞎眾人。包括張惠妹多年以來首度的新歌,為電影獻唱主題曲〈離別總是那麼突然〉、頑童MJ116的同名主題曲〈速命道〉,以及壓箱寶公布的最大咖特別演出——天王劉德華。台港合製的《速命道》,是有「亞洲飛人」之稱的亞洲車神柯受良小兒子柯有謙首部擔綱導演的電影長片。今年適逢柯受良過世20週年,本片也是他致敬父親的作品,以電影拍出黑哥飛馳賽道,挑戰極限的精神。而身為哥哥的柯有倫除了演出,同時也擔任共同編劇。《速命道》由柯受良的好友們,人稱寬姐的及曾志偉重磅監製,與柯受良有數十年交情的影帝劉德華也二話不說,一口答應情義相挺,首度獻出他睽違8年的國片演出。頑童MJ116首登大銀幕演出《速命道》,左起小春Kenzy、瘦子E.SO、大淵MUTA。(圖/寬銀慕電影提供)《速命道》故事講述在地下賽車界裡,瘦子飾演的新鋭賽車手小樂,與柯有倫飾演,從小相依為命的哥哥阿杰在某次比賽中發生意外,從此自暴自棄,直到遇上Ella演出的醫生慧慧,小樂才發現,原來飆車可以有另外一種形式,領略速度可以殺人,也可以救人。從此轉念成了救護車司機,誓言要「用速度救人」。在他的救護員生涯漸上軌道,也與慧慧漸生情愫時,命運並沒有輕易放過小樂。在戰友車隊三寶,以及地下賽車界的大哥本哥共同追查下,阿杰當時意外的真相,逐漸導向20年前的一起意外,以及劉德華飾演的一代車神大尾身上。飆速飛車電影在台灣本來就是稀少族群,港味濃濃的《速命道》除了在台灣完成,還促成了許多難得的不可能。瘦子跳脫歌手身份,在電影中的角色是新一代車神,與頑童MJ116的夥伴們繼2019年宣布「單飛不解散」後再次合體,三人不僅為電影合唱新歌〈速命道〉作為主題曲,更是他首度與大淵及小春在大銀慕上同台飆戲。除此之外,他與天王劉德華在電影中飾演競速也玩命,亦敵益友的競爭對手。第一次演電影就跟劉德華對戲,除了被他的強大氣場震攝,瘦子也在受訪時笑言,自己已經達到事業巔峰,現在馬上退休都可以。影帝劉德華特別演出戲裡面終極神秘大咖的角色「大尾」。(圖/寬銀慕電影提供)而劉德華的角色「大尾」,是懷抱濃烈悲傷情緒,總是一身黑的一代車神,與黑哥柯受良現實人生中的車神身份有跨時空的彼此呼應,從戲裡到戲外都深具意義。影后林嘉欣也在《速命道》中驚喜現身,與影帝劉德華二度飾演夫妻,兩人在銀幕上上演一家三口和樂融融的樣貌,同樣也是劉德華的心頭之痛。他飾演的「大尾」因一場意外痛失至親,也種下之後一連串事件的遠因,張惠妹的主題曲〈離別總是那麼突然〉為這個帶有悲劇色彩的角色量身打造,訴說他身在成就頂端,卻孑然一身的孤獨心情。再快的車,都有被超過的一天,但傳說會永遠被記得。柯氏兄弟與父親當年的好朋友、好戰友一起,以電影致敬曾經叱吒影壇的父親。世界在過去的20年變了很多,但也有真感情被好好地留下來了,《速命道》集合新生代歌手與演員,以當代敘事講一個夠商業的飆車故事,但也充滿了黃金年代港片的視角和溫暖情懷。上一代的友情和義氣,繼續被下一代實踐,跨時代的友情和浪漫,或許是《速命道》最難能可貴的價值。《速命道》4/27上映瘦子在《速命道》除飆車動作戲,還要跟Ella大談姐弟戀。(圖/寬銀慕電影提供)
孫盛希躍上時代廣場 親揭夢想「在葛萊美演出」
孫盛希接棒擔任五月份「Spotify EQUAL Taiwan」封面人物,登上紐約時代廣場巨型LED看板,以台灣女聲代表之姿走出國際。得知刊登消息的孫盛希興奮喊道:「原來是這種感覺,很想飛到現場拍照,把照片狂轉給親朋好友們,想像著家人會驕傲的樣子。」也透露從認真玩音樂那天起,就許下要在Grammy(葛萊美獎)演出的夢想。近年孫盛希憑《希遊記》、《出沒地帶 Where is SHI ?》兩張專輯,接連拿到「最佳國語專輯」、「最佳演唱錄音專輯」兩項金曲獎肯定。孫盛希也自我勉勵:「希望能持續透過音樂被看見、被記得,並創造更美好的世界,成為有影響力的音樂人。」而她更因獨特氣質、又帶點俏皮與神秘感的脫俗形象,也讓她獲得不少廠商青睞、廣告代言不斷。孫盛希日前和創作歌手 KIRE 合唱新單曲〈Sun〉,攻佔KKBOX排行榜第三名,更拍攝甜蜜浪漫MV,自我突破獻出螢幕初吻。她透露,新專輯正緊鑼密鼓籌備中,近期在努力創作寫歌及練舞,接下來還有更多的創作及合唱計畫,將陸續帶來嶄新的音樂火花,希望在6月份能如期推出全新單曲與大家見面。
《天橋》大結局網哭爆「後勁很強」 孫淑媚求導演:把兒子還我
《天橋上的魔術師》上演大結局,兩集收視觸達約52.5萬人,觀眾哭成一片眼淚海,直呼:「後勁很強!」小演員小不點表現令人驚艷,原計劃跟特莉莎離家出走的他,被親情喚回留下,內心戲讓觀眾大呼感動,粉絲頻頻敲碗金鐘見。 《天橋上的魔術師》楊大正和孫淑媚看見小不點在大銀幕上告別。(圖/公視及myVideo) 第十集中,讓父母肝腸寸斷的小不點出現在《戀戀風塵》電影世界裡,楊大正和孫淑媚眼見他在大銀幕的告別,小不點流著淚喊出他一開始登場的叫賣聲「舶來品、舶來品,三雙兩百。」不僅暗藏編導全劇集首尾呼應的驚喜,同時也是小不點對爸媽說我愛你的密語,和他希望被爸媽記得的模樣,讓網友大呼「哭到眼睛都腫了」、「跪著看完,整個哭爆」。 楊大正和孫淑媚親情戲令人揪心。(圖/公視及myVideo) 楊大正為了看兒子身影場場報到,帶著兒子最愛的烤玉米聲聲呼喚,他和孫淑媚甚至聽到是電影下檔前最後一場放映,衝到後台和工作人員搶膠捲,更是讓觀眾看到揪心!還有觀眾表示,楊大正淚灑膠捲一幕想起飾演澤爸的四分衛阿山經典曲〈雨和眼淚〉,而這場父子心相連的高潮戲,更成為小不點離開99樓的轉折,最後重回商場再度重新展現「三小男孩」屁孩經典語:「我們三個一起硬的感覺真好!」讓觀眾破涕為笑。導演楊雅喆率領主要演員群孫淑媚、「三小男孩」李奕樵、羅謙紹、曾郁恒、雙胞拍林潔宜、林潔旻、偉莉莎、朱軒洋、初孟軒、宋柏緯、羅士齊、盧以恩與粉絲們同樂,在信義誠品一起看大結局,讓全場又哭又笑。劇中小不點的愛情與親情大結局逼出所有人眼淚,但看到演員們彼此間好感情時不時鬥嘴的逗趣互動,又讓全場哄堂大笑。 飾演小不點的李奕樵全劇表現令人驚艷。(圖/公視及myVideo) 宋柏緯表示,一路從拍攝到播出期間每周收看,所有一同參與的人「都是去過99樓的人了!」看完最後一集感觸良多的孫淑媚更是忍不住哽咽,對於劇中魔術師說「被拍下來的東西才會被記得,其他都會慢慢消失,我們都會消失,可是中華商場會永遠被記得。」但她接著忍不住開玩笑對楊雅喆說,「導演可以把我兒子還給我嗎?」 導演楊雅喆帶著演員及粉絲一起看大結局,全場又哭又笑。(圖/公視及myVideo) 而在當兵中剛好放假驚喜加入的初孟軒,入戲地以Nori跟大家打招呼說,「大家應該找我找很久了,今天終於找到我了。」而劇中點媽孫淑媚比較偏心大兒子Nori,讓小不點鬧脾氣,李奕樵也說,「她就比較喜歡Nori,我跟她要錢,她都不給我錢。」不過李奕樵也強調,現實生活中的點媽很好,「她還買了炸雞給我們吃!」足見這劇中一家人在戲外是貨真價實的好感情。而最後一集小不點進入了《戀戀風塵》的電影世界,讓楊大正與孫淑媚為兒子爭搶底片,這一幕讓無數觀眾揪心,還有網友大呼「背景音樂切入《戀戀風塵》主題曲時,整個起雞皮疙瘩了!」導演楊雅喆表示,這一集致敬了電影《戀戀風塵》及《開羅紫玫瑰》,同時他也表達對全體工作人員的感謝,「在這一行常常與工作相伴時間比家人還多。」他把暗藏的感謝心情,透過劇集影像,將大家的工作成就留在劇集裡。而《天橋上的魔術師》劇組搭配釋出電影《戀戀風塵》的國寶級剪接大師廖慶松為此劇錄製的訪談花絮,讓大家一起見證留下來的記憶足跡。
批邱淑媞「封和平害命」 《橋牌社》製作人宣布開拍SARS故事
衛福部立桃園醫院爆發院內群聚感染,前台北市衛生局長邱淑媞指責防疫政策,《國際橋牌社》製作人汪怡昕發文表達不滿,並宣布要開拍SARS期間和平醫院故事影集,告訴大家台灣的防疫血淚史。 《國際橋牌社》團隊將拍攝《SARS》外傳影集。(圖/國際橋牌社劇組) 前台北市衛生局長邱淑媞在個人臉書上發文指稱防疫政策欠缺邏輯,才會導致部桃群聚感染。文章貼出後遭到大批網友抨擊,隨即關閉留言功能,但仍未平息眾怒。汪怡昕指出,邱婌媞是SARS當時的防疫決策者和執行者之一。當年的荒亂決策和過度的政治思考,把和平醫院變成煉蠱場,導致多人枉送性命。汪怡昕認為,台灣過去能在危難中前進,是因為有不同領域的人輪流挺身而出,扮演「護國神山」的角色。台灣領先全球的防疫成就,是2003年的血淚教訓換來的,這段歷史必須被記得。因此決定拍攝《SARS》外傳影集呈現這段歷史,並向前線醫護人員致敬。宣布啟動外傳計畫後,引起網友響應,今(25)日中午上線集資方案。計畫預計總經費2500萬元,製作4集60分鐘的迷你劇集,趕在2021年底上映。團隊更霸氣宣示一定會讓集資計畫成功,邀請大家一起上「找回記憶」的第一線。團隊已經下定決心,「即使要跪下來求經費,也要把台灣站起來的故事說出來」。
松雪泰子自認像怪胎 會對掃帚畚箕說謝謝
松雪泰子主演的新片《用甜酒漱口》瞄準四十代獨身女性的內心世界,導演大九明子表示,在松雪泰子身上看到許多與女主角「佳子」相似的地方,例如很喜歡在社群媒體上突如其來發表一段自言自語的貼文,以及生活中講話總是很小聲,「我們常常私下講話,都會因為聽不到而重複問她剛剛講什麼。」 導演爆料松雪泰子講話總是很小聲,常因聽不到而重複問她剛剛講什麼。(圖/天馬行空提供)大九明子還透露,拍攝時松雪泰子經常忍不住跟她說:「佳子這個角色簡直是個怪人。」應該不太希望被說與佳子有共通點,但松雪泰子忍不住坦承自己確實有點像劇中角色,「我和佳子一樣對物品有著深深的眷戀,片中佳子會將腳踏車、沙發等物品當成說話對象,我有時也會,例如每次打掃前,我總會輕聲和掃帚畚箕說聲謝謝。」松雪泰子表示這次的拍攝時間非常短,只有九天,且劇本往往只有寫簡單的場景和情境,大多時候導演都給予她很大的自由發揮空間,她也因此更能自由地進入「佳子的世界」。松雪泰子也特別指出某場戲,劇本上只寫著佳子獨自來到賣酒的商店,然而正式拍攝時,大九明子導演突然對她說:「在這跳支舞吧!」而她也見招拆招穿梭在酒櫃間起舞,效果也出乎意料地好。對於佳子這個女性,松雪泰子表示:「佳子長年被現實生活壓的喘不過氣,但我並不希望將這個角色呈現地充滿痛苦與悲傷,而是一個在寂寞之餘,也能與幽默感和平共處的女人。」該片描述年過四十的佳子(松雪泰子 飾)單身、獨居、沒有孩子,她最大的樂趣就是與公司後輩若林(黑木華 飾)一起吃午餐、期待發薪日那天一起去慶祝一番,以及下班後一個人去酒吧,或回家小酌片刻,當甜酒入喉,生命的缺憾、曾經的戀人、離世的父母、想被記得的渴望,都再次提醒佳子孤獨的事實。然而,這樣平淡、孤單的日子卻在比佳子小24歲的年輕男子岡本(清水尋也 飾)出現後,開始產生變化,兩人的戀情,將為佳子帶來全新的生活感悟。該片將於12月4日在台上映。
會胖不是沒原因 都是大腦惹的禍
肚子餓、想吃東西時,許多人在思考家裡有什麼食物可以補充熱量時,腦中首先浮現的不是低卡路里的食物,而是甜食或垃圾食物。最新的研究顯示,腦中「比較容易」會記得高熱量的食物放在哪裡。荷蘭瓦赫寧恩大學營養健康學的研究團隊以512人為對象,進行食物與空間認知的相關研究。一開始,將高熱量及低熱量的食物以隨機的方式配置,例如1是焦糖、2是蘋果、3是巧克力、4是蕃茄…這樣的順序讓被實驗者記下食物的順序及位置,被實驗者依進食及聞香的順序進行分組。當他們都記下食物的位置後進行考試,結果發現低熱量的蘋果及蕃茄的順序被記得的比例比較低,高熱量的巧克力及焦糖則較容易被記住,無論是進食組或聞香組,都是一樣的結果。在自然界,動物獵食也講求CP值,希望用最低的成本獲得較高熱量的食物,被稱為「最適採餌理論」,研究團隊推測,人腦也會無意識地做出同樣的判斷。在2013年時,曾有以41位女性為對象進行的研究,當時要被實驗者記住蔬果及餅乾的位置,高熱量的餅乾也較容易被記住,而2018年以高、低熱量食物的照片來進行實驗,被實驗者也對高熱量食物的照片印象深刻。研究團隊表示,若是人類也適用「最適採餌理論」的話,就可以理解為什麼現代人很難做到健康飲食了。
「鰹竿釣」不能消失!綠島媳婦自願「下海」 傳承記錄傳統漁法
綠島媳婦戴文櫻為了記錄當地即將消失的傳統漁法「鰹竿釣」,今年夏天隨著老釣手5度「下海」,與大海拚搏,感受魚群的強大拉力;這位島上首位女性鰹竿釣手說,這份傳承的感動,一直在她內心澎湃洶湧。凌晨2點半,戴文櫻跟著一群老釣手搭乘漁船出海,雖然身材瘦小,但因為是唯一女性,特別顯眼。她說,釣鰹魚以丁香魚為餌,漁船先在海面以燈光吸引魚群聚集,捕獲丁香魚的多寡,決定當天鰹魚漁獲量,直到天光微亮,才往南方漁場駛去,展開最熱血的鰹竿釣。釣場上,釣手先撒一些丁香魚,並觀察是否有水鳥聚集,而且要灑水以混淆鰹魚視覺,釣鉤裝的是假餌,由於大約15到20分鐘,鰹魚就會識破人類技倆而離去,為了爭取時間,魚鉤沒有倒鉤。7、8位釣手或坐或站在船尾,大魚隨著釣竿擺動,一隻接一隻被甩上甲板,「噢、啊」聲此起彼落,後還傳出一聲「哇」,原來文櫻因重心不穩「仆船」,引來大家尖叫,還好沒傷到尾椎;她感謝釣手們不忌諱她是女性,還把最好的位置讓給她,並傳授許多鰹釣祕技。戴文櫻10年前讀研究所時就經常往返綠島,4年前更成為綠島媳婦,她說,把老釣手的智慧記錄下來,目標很單純,就是要讓黑潮上這群人的身影能一直被記得。 鰹竿釣源自日據時期,目前專業鰹竿釣漁船僅剩1艘「吉裕號」,船長鄭賢隆67歲,是現存10幾位老釣手中年紀最小的,台東縣自然與人文學會與生活美學館合作,希望能保存即將消失的傳統漁法。
【舒心BAR】吳若權:療癒心中的疏離感
在成長過程的親子關係中,父母曾經給予你「足夠的」親密、滋養和接納;成年以後,你才會有能力去享受親密關係。有一種人,外表光鮮,生活獨立,擁有良好的工作技能,經濟收入也不錯,但是私底下卻常常有一種很深的孤獨感,總覺得自己的人生還不夠圓滿,人際關係,也長期處於疏離的狀態。再仔細觀察這些人的家庭,多半擁有善良的父母,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成長經驗,大部分的記憶也都算是愉快的,並沒有遭受到嚴重的傷害,但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孤獨和疏離的情緒,始終是親密關係的阻礙?心理學家鍾妮斯韋伯博士(Dr. Jonice Webb)在著作《童年情感忽視》提出她的見解:「童年情感忽視」,通常是來自童年時期,沒有被說出來,沒有被觀察到,甚至沒有被記得的事情。但往往在成年之後,變成親密關係的阻礙,甚至以憂鬱、焦慮、憤怒,或感情和婚姻的問題,表現出必須求助於心理治療的症狀。也許只是一次很渴望表達開心的感覺,父母卻被手邊正忙碌著的工作而忽略,沒有適時跟孩子分享快樂的情緒。或是童年時候一次失望傷心的經驗,父母沒有及時用同理的方式,傾聽孩子的難過,甚至說:「這根本不值得你傷心!」童年情感忽視 造成情緒逃避事實上,這個世界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童年。正如我們都知道:大多數的父母,都已經算是「夠好的」父母。他們努力的去為孩子做一些事情,維持一家的溫飽,讓孩子接受應該有的教育,也沒有對孩子刻意虐待。只不過父母在自己忙碌的工作、與充滿壓力的環境中,在教養上的一些環節,忽略的孩子的感受。「童年情感忽視」的研究與發展,並不是為了指責父母,或羞辱父母,而是希望幫助在童年時期,遭受過太多情感忽視的成年人,能回頭面對自己內心永無止境的空虛。正視明明處於圓滿的狀態,卻始終感覺自己不圓滿的痛苦,以正確的方式,療癒自己童年情感忽視的創傷。接下來讓我們看看這個個案。小惠是一個成功的年輕女性,最近剛結婚,在科技公司擔任特別助理,薪水相當優厚。她說服丈夫,在自己父母居住的社區,買了一棟房子。儘管她和父母相處的過程,常常因為情緒的壓力,而幾乎要抓狂,但是她還是希望能夠就近照顧父母的晚年。面對自己事業一帆風順,家庭幸福無比的時刻,小惠卻經常感覺到心中一股難以言喻的沮喪。經過和心理治療師的懇談,小惠回憶起自己小時候,曾經有一個印象深刻的畫面。她和父親在海邊用沙子堆積一座城堡,而在另外一邊的母親,突然抬起頭來,嚴厲地對她說:「小惠,妳應該玩夠了吧!你爸工作很忙,難得出來渡假,你就讓他好好休息。」在一陣短暫的沉默過後,小惠的父親站起來,放下手邊的小鏟子,彷彿連父親也必須服從母親的命令,而中斷了父女之間開心的遊戲時光。小惠內心覺得很難過,也覺得自己有這樣的難過,是很自私的。因為媽媽總是在照顧著她,而且自己確實也不應該讓爸爸太累。小惠選擇順服地回到媽媽身邊,她沒有辦法繼續和爸爸玩堆沙遊戲的失望,好像也就可以慢慢淡去了……但沒想到卻在長大之後,反撲自己的情緒。試著想像一下,如果當時媽媽的反應改變,是對著這一對正在堆沙的父女,微笑說:「哇,你們玩得好開心喔!讓我也一起加入吧!」或者,當媽媽試圖停止父女堆沙的遊戲時,爸爸可以開心的對著媽媽微笑說:「我一點都不覺得累啊,出來度假,最開心的事,就是和女兒在沙灘上玩耍了!」小惠當時的感受或許會因此而不一樣,長大之後也會對感情有正面的期待。如果童年時期,為人父母對於孩子情緒的反應,可以有所接納,讓孩子從小就學會重視自己的情感需求,長大之後,就比較有機會變成一個重視自己內心情感需求的成年人,而不致於經常逃避自己的情緒反應,甚至為了自己的傷心與憤怒而感到羞愧。停止批判自己 學會自我療癒在《童年情感忽視》這本書中,提到:如果在親子關係中,父母給孩子「足夠的」親密、滋養和接納,子女成年以後,才會有能力去享受親密關係。如果你在成長過程中遭受情感忽視,以下四個技巧,可以讓已經成年的你,學會以自我療癒的方式,彌補童年情感被忽視的創傷:一、學習滋養和接納自己。二、建立平衡的自我紀律。三、給予自己滿滿的安慰。四、體貼自己所有的情緒。總結來說,有「童年情感忽視」問題的人,很容易否定自己的情感和情緒。因此,必須重新把自己放在人生的第一要務上。就像搭飛機的時候,空服員會提醒:當緊急狀況發生時,若座位上的氧氣面罩落下,成人應該要先確定自己已戴上面罩,之後再去幫助別人。從現在開始,請你培養對自己的同情心;停止批判自己。適度的休息和放鬆,不要把自己逼得喘不過氣來。當你把強而有力的同情心轉向自己,你就能夠以一個全新的自己面對生活。你要知道:你是值得被愛的,雖然難免會犯錯,有時候成功、有時候失敗,但你能屈能伸。人生雖不完美,但你能夠以愈來愈完整的自己,融入這個世界。《童年情感忽視》書封(圖/橡實文化提供)《童年情感忽視》 冷漠疏離、缺乏安全感、不敢表達真實情感的人,往往來自「情感真空」的家庭。他們不是不愛你,只是沒有能力回應你。修復童年被忽視的情感需求,終止世代情緒傳承,找回愛的能力!———————————————吳若權的幸福書房: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gx3BZdsZi_BlT-Ub6R58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