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國健署
」 電子菸 菸害防制法「代理孕母」解禁有望!《人工生殖法》修法增3族群 邱泰源:年底送行政院
衛福部國健署今年5月預告要修法《人工生殖法》,將正式解禁「代理孕母」,對象擴及到單身女性、同性伴侶。衛福部長邱泰源今(9)日在立法院透露最新修法時間表,應該年底就可以送到行政院。《人工生殖法》修正草案5月14日起預告,修正重點包含開放單身女性、同性配偶、代理孕母適用人工生殖,社會正反意見爭議不斷。衛福部已邀集醫學、婦權、兒權、倫理及法律等相關領域專家,以及所涉及之權責部會,進行細部討論,審慎研議人工生殖法修正草案,以及依法制作業程序,將修正草案報請行政院審查。邱泰源今上午赴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就「我國人工生殖法制化作業進」進行專案報告及備詢,他表示國健署前後至少開了6次專家會議,預計今年11月以前,修法草案可以送到衛福部,經過討論之後,應該年底就可以送到行政院審查。少子化的問題,除了擴大人工生殖法的適用族群外,衛生福利部也增加不孕症治療(試管嬰兒)的補助方案,補助對象以往只針對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現將擴大至一般夫妻,只要其中一方具有國籍並於戶政完成結婚登記,且妻子年齡未滿45歲,經醫師診斷有不孕症及試管嬰兒療程需要,即可申請補助。一般不孕夫妻首次申請最高補助10萬元,低收及中低收入戶維持每次最高補助15萬元,減輕不孕夫妻進行試管嬰兒之經濟負擔。
子宮戰爭1/不顧民意8成反對!代理孕母硬要上路 27團體怒批「出事責任算誰?」
衛福部國健署5/14預告修正「人工生殖法」草案,將擴大適用對象納入同婚、單身女性、代理孕母等3族群,其中代理孕母可望合法開放引發軒然大波,專家批評衛福部罔顧超過8成的反對民意,27個同志、婦女及助產士等團體的建議與提醒也被當成耳邊風,「究竟是誰在Push?搶在新舊政府交接時推出,日後出事,責任算脽的?」「人工生殖法修正草案」在今年歷經2次國健署公聽會、1場立法院公聽會後,其中最受矚目莫過於開放代理孕母。代理孕母是指委託配偶以外的第三人懷孕分娩,方式分成2種,第一種是委託配偶精卵結合的胚胎,植入代理孕母子宮內(代理孕母和子女不會有血緣關係);另一種是使用丈夫精子,以人工授精方式,與代孕者卵子結合並生產。目前台灣代理孕母適用第一種。此次修法草案中,規定代理孕母終生僅有1次資格,需年滿20歲、未滿40歲,於我國設有戶籍,有足月懷孕生產經驗者,每年於我國居住183日以上,須以「無償」方式進行,委託人必須有我國國籍,且應提供必要費用如營養費,並以專戶方式處理,且不得以詐欺或脅迫方式使代理孕母簽訂契約。根據人工生殖權威李茂盛醫師估計,代理孕母相關費用眾多,其中以營養費占比最高,每個月大約4~5萬元,再加上其他開銷,總金額在100萬元上下。相較於海外代孕動輒500~600萬元,顯得較為便宜。「台灣全國媽媽護家護兒聯盟」(簡稱媽媽盟)曾在2023年12月17號至 2024年1月1號,針對「代理孕母合法化」收集全台8124筆資料(觸及約2萬1000人),其中有效樣本數7780份,問卷結果顯示,反對開放代理孕母有6388人,高達82.1%。就連衛福部自己也承認反對聲浪大,在4/3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公聽會書面報告中寫道「惟本部於本(113)年2月及3月召開2場次公聽會,並在國健署臉書直播留言區蒐集民眾意見,留言者意見以反對代孕生殖居多,又代孕生殖涉及委託者、代理孕母與代孕胎兒三方權益,社會意見分歧,難達共識,爰開放代孕生殖尚需相關配套措施與多方共識。」反對聲浪一波波,但衛福部卻執意將代理孕母納入「人工生殖法」修改草案,有民團質疑其中是否有利益交換。(圖/報系資料照)27個同志、婦女以及助產士等社會團體也在今年2/21一起跳出來呼籲,由於代理孕母議題涉及層面複雜,需要更多研議和討論,應該和此次的「人工生殖法」修法脫鉤處理。不只如此,在國健署舉辦的公聽會上,民團、諸多法律學者同樣呼籲暫緩代理孕母議題。儘管如此,衛福部卻依舊在「人工生殖法修改草案」中納入代理孕母,婦女新知基金會立即發聲明譴責,「衛福部顯然把建議當耳邊風,罔顧27個民間團體的共同呼籲,也證明衛福部所聲稱的公聽會已流於形式!而此草案在新舊內閣交接期推出,試問責任歸屬於何人?當不幸發生,而究責者都已經卸任,這難道是我們能期待的責任政治嗎?!」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表示,民間提出對代理孕母讓女性工具化、商品化的擔憂,衛福部才以「無償」概念希望化解疑慮,但重點是實務上是否可行?且營養費用動輒百萬,絕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恐會導致階級化的問題,加上從事代孕的婦女多屬弱勢,因經濟需求選擇代孕,代理孕母合法化形同對弱勢者的剝削。婦女救援基金會也發聲明反對,「女性子宮不可作為他人生產的工具或商品,基於保障女性生育自主和身體自主權、身心傷害的風險與權益,不贊成代理孕母合法化。」「從少數代孕合法化的國家實行情況中已經可以看見,如果沒有設置負責監管追蹤保護人權的機關(有編制與預算),將製造許多婦女與兒童的生心理傷害。」中華兒童暨家庭守護者協會執行長周明湧說,首先,代理孕母本身即將女性與子宮分離,非人化及商品化將是本草案實行的結果,即使草案第27條將代孕定義為無償助人,且有後續法規之罰款,但若未設置專責組織主動監管追蹤所謂保護條款將形同虛設。媽媽盟、孕婦關懷協會及婦女維護生命協會也表示強烈抗議,更質疑其中是否涉及利益交換,否則衛福部為何要一意孤行?媽媽盟副秘書長單信愛透露,「人工生殖所牽涉的經濟利益相當龐大,我們知道一直有人積極Push,事實上如何,應該由衛福部來回答。」根據英國雜誌《The Spectator》報導,全球代理孕母市場於2018年的市場達60億美金,但估計到了2025年將上升到260億美金,利益相當驚人!衛福部國健署婦幼健康組副組長蔡維誼表示,衛福部對於代理孕母開放於否「沒有既定立場」,5/14公告後,再送入立法院審議,目前尚無法預估後續期程。
想生龍寶寶…夫妻「最晚播種日」大公開 婦產科名醫籲:過年要努力
龍年即將到來,許多夫妻都想生個龍寶寶,不過必須算好時間。婦產科名醫就指出,若想要順利生下龍子龍女,受孕日期必須在今年這天完成,否則願望很難實現。陳志忠醫師在臉書粉專發文,提醒想在龍年「龍重登場」,製造人中之龍、生個龍子、小龍女的龍母,明年的大年初一是1月29日,以當天為預產期,受孕日為今年5月8日。若選擇提早一周催生,也就是懷孕39周,受孕日可再延後一周。陳志忠醫師強調,若想在明年農曆春節前足月分娩,最晚要在今年5月15日前播種完成,撇除早產的不算,因此喊話「過年期間要努力喔!祝各位火力全開,洞龍洞龍嗆」。陳志忠醫師提醒,想生龍寶寶最晚要在今年5月15前受孕。(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貼文一出,引發網友討論,「為了忠哥,我會再努力努力的…跟身邊姐妹們催一」、「很催生欸忠哥」、「趕快做就對了啦」、「忠哥太幽默了」、「忠哥真是用心良苦」、「搶救生育率」、「感人肺腑,很催生的po文!」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2011至2022年期間,平均年度新生兒約有191000多位,其中2012年龍年的新生兒占比最高,高達237000多位,如今龍年即將來臨,若想再添個龍寶寶,現在就必須開始努力準備。愛撥營養師建議,備孕期間要注意5大飲食原則:1.減少零食、餅乾、漢堡肉等超加工食物的攝取。2.攝取種類豐富多元的蔬食。3.補充好的蛋白質,如:蛋、瘦肉、蛤蜊、板豆腐等。4.適量增加原型澱粉像是十穀飯、南瓜、地瓜等。5.補足各式水果,建議每日攝取約兩個拳頭份量。
飲食注意!營養師揭5大高鈉食物 小心吃出高血壓
鈉是人體中許多重要功能的必要營養素,但是攝取過量,會直接導致血壓飆升。近日全台氣溫驟降,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提醒民眾,保暖之餘也要注意飲食上的鈉攝取量,並點出5種高鈉食品,提醒民眾在食用上必須留意,包含調理包、泡麵、火鍋湯底、醬菜以及豆乳醬。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建議,健康成人的鈉攝取量為每日不超過2400毫克(6公克),但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各年齡層民眾的鈉攝取量都已超過每日建議量,且有「男多於女、少多於老」的趨勢。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表示,現代人飲食講求快速、方便,容易攝取過量的鈉,是造成高血壓的主因之一,若控制不佳容易引發腦中風、心血管疾病。因此,預防高血壓或抑制血壓飆升的第一步,就是避免吃重鹹的食物。營養師潘富子特別整理出5大常見的高鈉食物,並提醒民眾在攝取上必須格外留意:(一) 調理包:調理包是上班族的方便快捷之選,但其鈉含量高,以1包市售200公克的紅燒牛腩調理包來看,其鈉含量就高達1371毫克,若一天食用兩次,鈉攝取就已超過當日建議攝取量。(二) 泡麵:食用泡麵雖然方便快速,但以市售的花雕雞麵為例,其鈉含量相當高,一小袋就含有1200毫克,吃完相當於當日建議攝取鈉量的一半。(三) 火鍋湯底:每到冬天,人們喜歡和親友一起吃火鍋,但火鍋湯底的鈉含量也相當高。以麻辣火鍋湯底為例,一碗200c.c.的湯底含有約1,255毫克的鈉,建議在享受火鍋時,最好選擇由昆布或蔬菜熬製的清湯底,這不僅可以減少鹽的攝取,還能降低總熱量的攝取。(四) 醬菜:醬菜時常搭配白粥食用,但在醃漬保存的製作過程中,需要加入大量的鹽,因此鈉含量也很高。以市售的醬瓜為例,一罐醬瓜的鈉含量高達1765毫克。提醒民眾切勿因為醬瓜的爽脆涮嘴口感而忽略控制食用份量。(五) 豆乳醬:吃薑母鴨或羊肉爐時,常搭配的豆乳醬每100克鈉含量高達2945毫克。因此,在品嘗美食時,務必謹慎控制醬料的份量。潘富子提醒民眾,大多數人在血壓升高時並沒有明顯的不適感,但心肌梗塞發生速度驚人,猝死情況也同樣令人措手不及。因此,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定期進行健康檢查是預防和控制高血壓的最佳途徑。流來襲,民眾喜歡圍爐吃火鍋,但是火鍋湯底的鈉含量驚人,建議選擇由昆布或蔬菜熬製的清湯底,減少鹽的攝取,同時降低總熱量的攝取。(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心肌梗塞出現年輕化趨勢 氣溫驟降要注意!避免猝死
急性心肌梗塞常讓人猝不及防,近年發生多起年輕名人因心血管出問題猝死,衛福部國健署還特別提醒,心血管疾病有年輕化趨勢,維持健康生活型態,才能愛護自己的心,尤其在忽冷忽熱的天氣中,更容易增加猝發風險,不可不慎。低溫又溫差大 心肌梗塞多驟升門諾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陳翰興醫師說,低溫加上溫差大,容易造成血管劇烈收縮,導致血壓上升,若血管內不健康的斑塊裂解,可能就會誘發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或中風發作的機會,因此為避免增加猝死風險,平時就要注意保暖並處於恆溫環境,以免溫差過大,使血管適應不及。若出現胸痛、上腹痛、呼吸喘或冒冷汗等症狀,務必盡速就醫。陳翰興醫師表示,由於飲食西化,年輕族群多半傾向精緻或高油脂食物,加上生活習慣不佳,容易有三高問題,導致心血管硬化、出現斑塊,若受到壓力、溫差劇烈變化,斑塊剝落恐會堵塞血管,呼籲平時養成健康飲食並適度運動,40歲後也要定期健檢,了解自己是否有三高等慢性病。避免冷熱交替 加速心臟負荷民眾天冷會選擇泡湯、或沖洗熱水澡暖身。陳翰興醫師建議,泡湯應避免「冷熱泉交替」,過度刺激心臟血管,水位也不要超過心臟,每次約泡10分鐘就要起身休息,水溫則不宜過高,有高血壓或心臟疾病患者,不建議泡湯,以足浴替代。民眾在家洗澡,則是避免浴室內外溫差過大,擦乾身體著裝後再走出浴室,降低血管因溫差波動的不正常收縮。陳翰興醫師呼籲,民眾若出現突發性胸悶、胸痛、心悸、心絞痛、喘不過氣或冒冷汗等心臟病症狀,以及嘴歪、流口水、半身無力等中風症狀,就應盡速就醫,把握黃金治療期;平時階段性出現胸悶、易喘、背痛、頭暈等症狀,也應警覺並就醫檢查找出病因,切勿症狀緩解而輕忽嚴重性,心血管疾病其實只要提早發現、積極治療,多半能穩定控制,預後狀況良好。
新國病!逾6成肺癌患者確診已晚期 專家呼籲「國家介入」才能提升存活率
肺癌已連續19年為我國死亡人數最多的奪命腫瘤,不僅對國人健康造成巨大威脅,也對醫療健保造成沉重負擔。面對肺癌威脅,目前確診時已三、四期的病人占逾6成,因此,衛福部國健署自去年七月起啟動LDCT篩檢,盼能夠翻轉肺癌的診斷期別,以揪出更多早期患者並及時治療,幫助提高存活率。國內肺癌權威、中研院院士楊泮池指出,台灣大多數肺癌患者不吸菸,除了本身的基因外,陸續有研究指出環境中的致病因子、空氣汙染,也可能致癌,肺癌成因複雜且晚期確診比例高、死亡人數多,面對此頭號奪命腫瘤,他強調,肺癌防治應以國家層級來處置,設立國家級肺癌辦公室為必要之舉。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所長、台灣大學公衛學院特聘教授陳保中也指出,雖然台灣過去在菸害防制、空氣汙染上皆持續推進,然而在防治策略整合上,仍有進步空間。陳保中教授指,肺癌防治涉及環境到醫療,並非單一單位可處理,需要透過國家級肺癌辦公室的專責單位設立,凝聚各界共識、統籌行政資源與執行,才能保障全民健康。楊泮池院士強調,國家級肺癌辦公室盼比照美國癌症登月計畫,朝「25年內肺癌死亡率減半」的願景前進,中期目標為結合LDCT的篩檢政策,達到一期肺癌診斷數倍增,及肺癌五年存活率倍增,短期目標則又分為初級(預防)、次級(篩檢)及三級(治療)等三面向進行防治,特別是晚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期待能在五年內翻倍,以大幅降低肺癌對國人健康的威脅。在初級防治上,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認為須從強化民眾預防觀念開始,持續推行菸害防制以降低國人吸菸率,從根本上幫助民眾遠離吸菸可能致癌的威脅;此外,空氣汙染如汽機車排氣、工業區廢氣的管控,需環保單位協助將空汙指標逐步降至國際標準。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長張文震指出,肺癌的致病因子複雜,國內很多肺癌患者並沒有吸菸,因此,教育國人健康的生活飲食習慣很重要,如「天天五蔬果」的飲食概念,烹調時避免高溫炒炸、規律運動等,透過國家級肺癌辦公室的整合,從前期教育、健康習慣養成著手,再串接到篩檢和治療,全面性對抗肺癌。臺大醫院新竹分院院長余忠仁則針對次級防治說明,次級防治則將重心放在「早期篩檢」上。去年七月起,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公費補助LDCT篩檢國家,針對符合年齡的具肺癌家族史或重度吸菸者等高風險群,提供兩年一次的LDCT篩檢,接下來也期盼能夠建立更完整的高風險族群預測模式,透過LDCT揪出更多的早期肺癌病人,並落實陽性個案追蹤計畫,讓患者及早治療、幫助提高存活率。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陳育民補充,肺癌的死亡率與診斷期別高度相關,第一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高達9成,一旦第四期才確診,五年存活率就僅剩1成,差別相當大。因此,如能透過國家級肺癌辦公室的設置,建立台灣本土肺癌篩檢與早期診治之共識指引,有助將醫療資源更及時地投注在早期肺癌患者身上。除了預防、篩檢外,現況晚期肺癌患者比重仍逾六成,晚期治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台灣肺癌研究學會理事長楊志新強調,如何藉由接軌國際標準治療,幫助提高不適合手術的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療效果,絕對是國家級肺癌辦公室要達成晚期肺癌五年存活率倍增的重點。他坦言,健保資源限制下,現仍有部分標靶藥物未獲給付,免疫藥物的給付也與國際指引有些許落差,因此,三級防治目標是讓健保提供的肺癌治療能接軌國際,幫助提升晚期患者存活率及生活品質。
楊曜聰提不孕症治療免費主張 獲彰化高齡鄉親強力支持
彰化縣第2選區(彰化、花壇、芬園)立委參選人楊曜聰昨(13)日晚上舉行首場問政說明會,針對少子化帶來的國安危機,他主張衛福部國健署對於不孕症的婦女,應給予免費人工受孕的治療,不少阿公阿嬤級的鄉親對此一主張深表贊同,希望能提高出生率,讓他們能開心「騙孫」。楊曜聰的首場問政說明會昨天晚上在花壇鄉花壇社區活動中心舉行,當地的花壇鄉長顧勝敏、議員顧黃水花、代表會主席沈文盛、鄉代陳永和、翁啟祐與花壇村長吳東平、長沙村長柯金地、婦女會理事長蘇秀勤都到場支持,以及縣農會總幹事張建豐與縣議員白玉如也到場助講,為楊曜聰與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拉票。楊曜聰說,要讓「國家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心」,讓我們的後代子孫能過得更好,是他的參選初衷。他感嘆,然而現在的種種社會問題,都脫離不了少子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因素。楊曜聰主張,除了要以創業前4年免徵稅、首購貸款500萬前5年免利息、育嬰留職前6個月領全薪等福利措施讓年輕人無後顧之憂,願意生小孩之外,國衛署也應編列預算,給予因病想生而不能生的不孕症患者免費的人工受孕治療。昨晚現場,不少阿公阿嬤對楊曜聰的主張深表贊同。一名顧姓阿公說,楊曜聰的主張都有考慮到年輕人現在的困難,也設法減輕年輕人的負擔,有替下一代設想,非常好。他說,大家應該支持楊曜聰去立法院替下一代爭取更好的生活環境與生存條件。
罹癌醫師曾兩度瀕死 CAR-T細胞免疫治療救命「2個月後返職場」
最新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男性、女性癌症致死排行中,白血病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兩疾病,分別排名第九與第十名,可見得這兩種癌症正嚴重威脅國人性命。去年起,我國臨床上已有CAR-T細胞免疫治療,可用於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與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之後線治療。為了讓患者獲得適切的治療,健保署於今年11月正式將「CAR-T細胞免疫治療藥品Kymriah(祈萊亞)」納入健保,每年有望嘉惠近百位在生死關頭徘徊的患者。53歲的周紹賓,本身是放射科醫師,5年前確診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合併血癌,在苦撐過高劑量化療與異體幹細胞移植後,成功控制疾病。豈料在今年2月癌細胞來捲土重來,經診斷後確診其致癌基因高達三種,屬惡性度最高的類型。過去,這樣的患者存活期可能僅有2%,大多只能選擇安寧緩和治療。周紹賓選擇接受CAR-T細胞免疫治療,並在5月16日回輸經過「武力改良」的CAR-T細胞,成為花蓮慈濟醫院第一位CAR-T細胞免疫治療個案。相較於傳統的異體幹細胞移植,CAR-T細胞免疫治療副作用大幅降低,且有更卓越的治癒率。周紹賓說,「5年前進行異體幹細胞移植後,身體變得相當虛弱,我幾乎休息了1年才可以重返職場。然而,本次在完成CAR-T細胞免疫治療後,我一個半月後就出院了,並在7月時就重返職場。」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免疫治療科黃威翰副主任表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與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都是相當常見的血液癌症,前者好發於3歲至5歲的兒童,平均每4位癌童,就有1人屬於此疾病,但成人仍有一定發病機率;後者則好發於高齡者,值得一提的是,平均約每2位淋巴癌患者,就有一位屬於此類別。兩者疾病致病機轉雖不同,但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病程來的又快又猛,未及時採納正規治療,恐在短短幾個月就有生命危險;且治療難度高,存活期相對較短。儘管兩癌症的惡性度較高,但確診後患者與家屬也無須灰心,只要積極治療,在經過高劑量化療合併標靶藥物的一線治療後,約有8至9成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與7至8成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疾病可獲得長期控制。黃威翰進一步說明,雖然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與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在前線治療就有極佳預後,但前者仍有1至2成的兒童與高達5成的成人患者發生復發;後者則有2至3成的患者治療反應不佳或是發生復發。這群治療反應不佳或是發生復發的患者,癌症的惡性度極高,就算咬牙撐過高劑量化療與異體幹細胞移植,仍有高機率再次復發。一旦再次復發,存活率恐大大降低。根據國際研究顯示,復發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兒童患者不到半數可以存活超過5年、成人患者更是僅有1成的存活率;而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的存活期更是滑坡式下降,僅有2成患者可以存活超過2年。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李啟誠理事長表示,如今CAR-T細胞治療獲得健保給付,屬於「25歲以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或「成人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經過兩線標準治療後,若治療反應仍不佳或發生復發,即有機會符合健保給付資格,大幅提升CAR-T細胞免疫治療的可近性。這讓過去因為無法負擔千萬藥費而無法獲得適切治療的患者,也有機會在癌末階段力拼長期存活甚至治癒。
高度近視恐成眾多眼疾之源! 醫授「343原則」維持視力保健
國人「靈魂之窗」越來越茫!眼睛退化機制與幼年期的視力狀態關係密切,最大的問題根源就是近視。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監事、三軍總醫院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出席「眼疾治療歷史特展」表示,國小學童畢業時視力若達到500度,未來度數恐不低於1,000度,提醒兒童時期要注意視力保健,掌握「343原則」,將畢業時近視度數壓到300度以下,罹患眼疾的風險才能降到最低。呂大文表示,人生不同階段會引發不同的眼部疾病,兒童時期如果沒有照顧好視力,就會成為未來所有眼睛疾病的根源,包括壯年乾眼症、早年性白內障、黃斑部病變、視網膜剝離等。呼籲孩子越年幼時就注意視力保健越好,盡量在兒童在畢業之前壓低近視度數,不要達到300度。根據國健署統計,小學1年級學童近視比例26%,小學畢業學童近視比例已超過50%;根據眼科醫學會統計,若小學3年級近視度數達到300度、小學畢業時近視達到500度者,未來度數恐不低於1,000度。白內障與青光眼逐年攀升 眼睛健康不可忽視國人常見眼疾包括乾眼症、飛蚊症、白內障、黃斑部病變、視網膜剝離等。根據衛生福利部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資料顯示,我國白內障就診人數從民國105年106萬人上升到民國110年的114萬人,5年內成長7%;青光眼就診人數從民國105年35萬人上升到110年43萬人,5年成長22%。遠離惡視力 國健署推廣視力保健「343原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0年發表的「世界視覺報告」指出,全球有至少22億人有視力障礙,其中超過10億人的眼疾原本是可預防與治療的。此外也將高度近視下修至500度。衛福部國健署也推廣視力保健「343 原則」:「3」學齡前到22歲的孩童和青少前,每次近距離用眼30分鐘後,休息10分鐘。「4」22歲到尚未老花眼的人,每次近距離用眼40分鐘後,休息10分鐘。「3」有老花眼的人,每次近距離用眼30分鐘後,休息10分鐘。呂大文表示,過度曝曬於陽光對眼睛來講有潛在的傷害;民眾生活中接觸3C產品後,看遠處或是到大自然走走,適度放鬆眼睛很重要;用眼時也要注意不要太操勞,建議在燈光充足的環境下使用眼睛。醫師呼籲,眼睛健康是人們必須面對且重視的課題,眼睛受損不只影響生活便利,也容易發生跌倒或交通上的危機,進一步因不敢騎車、外出,影響到自信和社交,工作可能停擺,甚至加速失智症來臨。擁有正確的認識眼疾知識,每年定期至眼科檢查,捍衛自己的眼睛,才能擁抱睛彩視界。
加熱菸審查無進展 賴香伶籲衛福部別走高端黑箱
立法委員賴香伶今(6)日表示,《菸害防制法》今年1月12日在立院三讀通過禁止電子煙、納管加熱菸,但加熱菸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至今毫無進展,呼籲衛福部國健署別再走高端黑箱審查的套路,應秉持公開透明的原則,公開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會議的3項資訊:專家學者名單、會議審查資料及發言過程。資深媒體人彭華幹發起的「Clean Air大聯盟」在今日在凱道舉辦「促進清淨空氣,拒絕二手煙」大遊行,要求國健署依法行政,加熱菸販售需申請健康風險評估檢查,國健署不應怠惰,剝奪憲法賦予人民的選擇權利。賴香伶表示,立院已三讀通過納管加熱菸,但衛福部卻遲遲未進行所需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賴香伶指出,依「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辦法」第四條第一項規定,中央主管機關辦理健康風險評估審查時,應邀集公共衛生、衛生政策、毒理學及其他有關專家學者為之。她質疑,到底有誰與會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會議?討論過程為何?國人都無從得知,且事關國人權益,更不應該只是一紙新聞稿就認定哪家廠商的產品合格、哪家廠商的產品不合格,要求衛福部公開三項資訊,包括與會專家學者名單、會議審查資料、以及發言過程。賴香伶指出,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應公開參與學者名單、會議審查資料及發言過程,絕非政治,而是牽扯「國人及小朋友健康、財政部菸稅收入以及衛福部菸捐收入」絕不能等閒視之。
孕媽乳癌為保胎兒拒化療 癌細胞竄全身!靠精準標靶藥救命
衛福部國健署統計,乳癌病患每年約新增上萬名,是我國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1位30多歲準媽媽,每天都很期待自己與孩子見面那天,但某天突然觸摸到左側乳房有個硬塊,帶著忐忑心到醫院檢查,然確診乳癌而且癌細胞已經擴散,個案知道自己病情後,相當擔心腹中孩子會不會受到化療傷害,不願接受化療,但醫生堅持先把乳房腫瘤切除,因此等到嬰兒出生後,個案看到寶寶安然健康,才展開化療與標靶治療,然而癌細胞已轉移全身,幸好在精準治療投入口服標靶藥物後,經歷約8個月的療程,腫瘤就幾乎完全消失,個案目前帶著幸福養育著孩子,期盼小孩每天長大與成長。敏盛醫院副院長江坤俊醫師說明,此30多歲個案是自己臨床上的病人。縱使已強調懷孕期間接受化療,胎兒受影響的可能性不高,但個案不希望孩子有任何風險,決意等小孩出生再接受化學藥物治療。但那時癌細胞已擴散到肝、肺、腹膜和骨頭等器官,幸好在標靶藥物CDK4/6抑制劑協助下,個案病情已控制穩定,讓這位媽媽十分慶幸自己還能繼續陪伴孩子,歡慶每年的母親節。停經前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患者新希望 打停經針也可投入標靶藥物江坤俊醫師表示,在臨床治療中發現乳癌病患越來越多,患者也有年輕化的趨勢。台灣乳癌病患約60~70%屬於荷爾蒙受體陽性,而停經前女性治療多以化療為主,治療時間長副作用也高,除影響生活品質,無法持續工作外,卵巢功能也可能永久性受損。因此年輕的患者常因顧慮生育、社交、工作和外觀受影響,不願意持續治療,讓癌細胞不斷擴散,加重病情。但現在除了化療,停經前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患者在施打停經針後,也能使用標靶藥物CDK4/6抑制劑。CDK4/6抑制劑不僅能夠抑制癌細胞生存與持續分裂,也不似化療有強烈副作用。口服藥物的治療方式,更大大提升便利性,讓病患能維持正常生活。接受正規治療 妥善用藥讓生命重現色彩 樂觀積極迎接每一天「有些病患害怕強烈副作用而不願就醫,甚至尋求偏方與非正規治療方式,導致病情越發嚴重。」江坤俊醫師說道。藥物不斷進步許多第四期乳癌病患,接受標靶藥物CDK4/6抑制劑治療後,存活期都超過2年,生活也像正常人一般,迎接每一天的美好,江坤俊醫師說,看到病人能樂觀開朗每一天,是自己當醫生的使命,鼓勵所有病患積極接受治療,重新擁抱絢爛人生。
5旬男攝護腺腫大血尿 血友病增治療難度「應定期檢查PSA」
血友病是一種出血性遺傳疾病,絕大多數病友都是男性,若至中高齡後出現泌尿道出血症狀時,更需要提高警覺!一名50多歲的血友病患者阿文(化名),日前小便時竟出現血尿、肚子下腹部疼痛感明顯,基隆長庚醫院血友病中心會診泌尿科進行檢查,發現是攝護腺腫大引起出血,最後經血腫與泌尿科醫師共同合作治療下,阿文的病況獲得改善。基隆長庚血友病中心主任黃彥閔醫師表示,中心設立多年來持續朝病友整合醫療目標邁進,除了已經結合血液、復健、牙科、眼科及泌尿科等眾多科別外,未來也將持續發展中高齡血友的三高慢性病照護工作。血友病友平均壽命跟一般人差不多,因血液中缺乏特定凝血因子,反覆出血可能會導致關節、眼睛、牙齒或泌尿道病變,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過往病友採取需求性治療,發生出血時,才注射凝血因子;而更有效的防範方式,是採取預防性治療,定期補充凝血因子維持體內濃度,從源頭避免嚴重出血。黃彥閔醫師進一步解釋,血友病在十多年前採預防性治療至今,過去多採一週注射二至三針凝血因子減少出血風險,但部分患者活動力較高,加上有些人血管打針困難而受限。所幸相關藥物的進步,2020年後偏重「依病友生活型態量身打造」,現已有有更新的長效型藥品,僅需每5至7天注射一針,可依患者如學生、運動重訓者需求與生活作安排施打頻率。基隆長庚泌尿科主治醫師陳鴻毅表示,男性攝護腺問題一般為下泌尿道症狀,如尿流速弱、解尿斷斷續續或需用力解尿、殘尿感、頻尿、急尿及夜尿為常見的良性攝護腺肥大問題。根據衛福部國健署109年癌症登記報告統計,攝護腺癌在男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五,每年約有新診斷7,200位患者,死亡率則是在男性癌症排名第六。早期攝護腺癌多半沒有症狀或是合併非特異性之下泌尿道症狀,而晚期患者可能出現血尿、血精或骨頭疼痛等症狀,因此攝護腺癌之篩檢,在早期診斷及治療有其必要性。陳鴻毅醫師說,血友病病友跟一般人一樣也會因爲遺傳、老化或攝取高脂肪飲食而出現攝護腺及泌尿道問題,若遇到嚴重出血可能提高治療難度,因此提早發現出血症狀並及時治療更加重要。就醫時診間都會做初步肛門指診檢查,另外最普遍的篩檢工具就是抽血檢查PSA(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基本上都是門診就可施作免住院,建議血友病友應定期篩檢。本身也是血友的「基隆市189血友病居家長照協會」理事長黃朝旭說,協會長期跟基隆長庚血友病中心合作,照護包括高齡、行動不便或經濟較弱勢的血友,會協助行動困難的病友訂無障礙專車前往就醫、注射或是復健等;對於經濟困難的弱勢血友,也會提供較實質的長照用品幫助,因此跟病友就像一家人。在醫療照護逐漸完善下,血友也開始面對中老年慢性病或泌尿道老化等問題,協會會透過跟醫院舉辦定期健康講座,讓病友更知道如何照顧自己的健康。
血友病患者攝護腺出血恐提升治療難度! 基隆長庚呼籲病友定期檢查PSA
血友病是一種出血性遺傳疾病,絕大多數病友都是男性,若至中高齡後出現泌尿道出血症狀時,更需要提高警覺!一名50多歲的男性血友阿文(化名),日前小便時竟出現血尿、肚子下腹部疼痛感明顯,告訴好友「基隆市189血友病居家長照協會」理事長黃朝旭後,立刻幫忙聯繫基隆長庚醫院血友病中心,並會診泌尿科進行檢查,幸好及早就醫,發現是攝護腺腫大引起出血,最後經血腫與泌尿科醫師共同合作治療下,阿文的病況獲得改善。照護東北角民眾!基隆長庚不只是友善醫院、醫療更精進基隆長庚醫院響應「世界血友病日」,配合今(2023)年主題「全面醫療豐沛整體醫療資源,健全所有照護罕見出血疾病(Access for All)」,血友病中心特別與泌尿科合作舉辦「血友全方位守護-最強攝護腺衛教講座」,宣導泌尿道潛在健康危機,希望病友做到初級預防,及早治療的目標。 基隆長庚醫院院長賴旗俊表示,基隆長庚是台灣東北角唯一的中重症責任醫院,多年來在醫療服務、學術研究以及教學訓練上不斷精進努力,近日順利完成第一例深層腦部刺激術(DBS),此也為東北角病患的第一例植入。基隆長庚近年在地醫療發展特色完整,不只是照顧基隆民眾,交界的東北角區域如金山、萬里、貢寮、平溪、雙溪及瑞芳等六區,甚至鄰近的汐止、南港等第二環地區民眾也都照顧到,期望能做到讓在地民眾未來可就近醫療、免去舟車勞頓之苦。照護罕見出血疾病!基隆長庚血友病中心整合性醫療更周全基隆長庚血友病中心主任黃彥閔醫師表示,中心設立多年來持續朝病友整合醫療目標邁進,除了已經結合血液、復健、牙科、眼科及泌尿科等眾多科別外,未來也將持續發展中高齡血友的三高慢性病照護工作。血友病友平均壽命跟一般人差不多,因血液中缺乏特定凝血因子,反覆出血可能會導致關節、眼睛、牙齒或泌尿道病變,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過往病友採取需求性治療,發生出血時,才注射凝血因子;而更有效的防範方式,是採取預防性治療,定期補充凝血因子維持體內濃度,從源頭避免嚴重出血。他進一步解釋,血友病在十多年前採預防性治療至今,過去多採一週注射二至三針凝血因子減少出血風險,但部分患者活動力較高,加上有些人血管打針困難而受限。所幸相關藥物的進步,2020年後偏重「依病友生活型態量身打造」,現已有有更新的長效型藥品,僅需每五至七天注射一針,可依患者如學生、運動重訓者需求與生活作安排施打頻率。 血友攝護腺出血恐增治療難度! 建議定期抽血檢查PSA基隆長庚泌尿科主治醫師陳鴻毅表示,男性攝護腺問題一般為下泌尿道症狀,如尿流速弱、解尿斷斷續續或需用力解尿、殘尿感、頻尿、急尿及夜尿為常見的良性攝護腺肥大問題。根據衛福部國健署109年癌症登記報告統計,攝護腺癌在男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五,每年約有新診斷7,200位患者,死亡率則是在男性癌症排名第六。早期攝護腺癌多半沒有症狀或是合併非特異性之下泌尿道症狀,而晚期患者可能出現血尿、血精或骨頭疼痛等症狀,因此攝護腺癌之篩檢,在早期診斷及治療有其必要性。陳鴻毅醫師說,血友病病友跟一般人一樣也會因爲遺傳、老化或攝取高脂肪飲食而出現攝護腺及泌尿道問題,若遇到嚴重出血可能提高治療難度,因此提早發現出血症狀並及時治療更加重要。就醫時診間都會做初步肛門指診檢查,另外最普遍的篩檢工具就是抽血檢查PSA(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基本上都是門診就可施作免住院,建議血友病友應定期篩檢。協會「即刻救援」 串接醫院完善血友病友照護本身也是血友的「基隆市189血友病居家長照協會」理事長黃朝旭說,協會長期跟基隆長庚血友病中心合作,照護包括高齡、行動不便或經濟較弱勢的血友,會協助行動困難的病友訂無障礙專車前往就醫、注射或是復健等;對於經濟困難的弱勢血友,也會提供較實質的長照用品幫助,因此跟病友就像一家人。在醫療照護逐漸完善下,血友也開始面對中老年慢性病或泌尿道老化等問題,協會會透過跟醫院舉辦定期健康講座,讓病友更知道如何照顧自己的健康。
全台近8成員工蔬果攝取量不足 國健署推3活動促進職場健康!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調查顯示,近8成職場員工蔬果攝取不足,近5成運動量未達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標準。為促進職場安全與健康,5月1日勞動節前,國健署舉辦「健康職場動吃動」記者會,希望推動職場健康促進。而國健署也舉辦了3項職場健康促進活動。其中,各行業大中小型職場之健康促進推動人員,今年若有填寫「職場健康促進表現計分表」,可以參加抽獎活動,有機會獲得1,000元便利商店商品卡,每月總獎金1萬元。8成員工蔬果攝取不足 5成運動量不夠根據行政院主計處112年3月勞動調查資料顯示,台灣超過1千1百萬人都在職場工作,勞動參與率近6成,民眾每天至少有1/3的時間都待在工作場所。因此,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指出,職場是民眾健康促進重要的一部份,職場安全、健康需要被重視。勞動部職業安全署副署長朱金龍也表示,人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員工的健康不只是個人,更是企業的財富,若能維持職場安全與健康,對企業而言,不僅能維持勞動力,也能讓產業永續發展,呼籲企業主與政府攜手合作推動職場健康。然而,根據「110年工作人口健康促進現況電話調查」顯示,近8成每日食用蔬果量未達3蔬2果的建議量,近5成員工未達WHO「成年人每週應至少有150分鐘中等強度身體活動量」的建議標準。7成缺乏設備了解員工健康 3活動促進職場健康此外,調查也發現,國內職場員工慢性病呈正成長,高血壓比例約14%,而且近4成5面臨BMI(身體質量指數)大於24(含)以上有體重超標的問題。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研究員黃巧文表示,調查發現70%的職場缺乏體重計、血壓計等設備,也讓職場企業未能幫助員工了解其健康狀況。因此,國健署期待更多的職場能一起推動健康促進計畫。而為了促進職場員工的健康,衛福部國健署與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跨部會合作,由勞工健康服務四中心、三區健康職場推動三中心及地方政府衛生局共同提供職場輔導及諮詢等相關協助。更舉辦3項職場健康促進活動,包含:「職場健康促進表現計分表」抽獎今年有填「職場健康促進表現計分表」的職場,可以參加抽獎活動,5-11月每月抽10名得獎者,每筆發放1,000元便利商店商品卡,每月總獎金1萬。「112年健康職場認證」申請112年5月1日起至10月31日止,凡合法設立之公、民營事業單位或機關(構), 都可參加認證,須至健康職場資訊網(https://health.hpa.gov.tw), 健康職場認證申請專區申請。「績優健康職場與優良推動人員」徵選徵選活動由112年5月1日起至7月31日止,相關資訊可至健康職場資訊網查詢。國健署表示,希望企業主更重視員工健康權益,一同推動職場健康,創造更多健康幸福職場。
逆轉「不孕死刑」試管嬰兒技術大躍進 38歲以上懷孕率達5成
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報告顯示,全球1/6人口都曾受不孕症影響。回顧歷史,台灣首位試管嬰兒於1985年4/16誕生,正是素有「試管嬰兒之父」的TFC臺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創辦人暨執行長曾啟瑞醫師,38年前將試管嬰兒技術帶回台灣,並孕育出台灣第一個試管嬰兒。曾醫師透露許多求子心切的夫妻都是求助無門才會找上他,在TFC診所有29%是卵巢功能低下、13%是子宮內膜異位症、12%是輸卵管因素,12%是男性因素,但仍有19%是因為其他女性因素導致。讓曾啟瑞印象最深刻的案例是患有罕見疾病「卡門氏症候群」的病友,無正常月經週期的她就像是提早進入更年期,在33歲時決定進行試管嬰兒療程,透過曾醫師的精準用藥,取出8顆卵,獲得4顆胚胎,於第一次植入1顆胚胎就成功懷孕並生下健康寶寶。還有罹患卵巢癌結婚10年的39歲病友,過去在外院經歷3次人工受孕、5次試管嬰兒皆失敗,過程中甚至發現罹患卵巢癌而切除左側卵巢,在找上曾醫師時生育指標AMH僅0.9,經過評估4次蒐集胚胎,植入第二次就成功求子,讓病友一圓當媽的願望。同樣是不孕症權威的還有TFC臺北婦產科生殖中心院長胡玉銘醫師,協助諸多夫妻就算患有罕見疾病也能誕下健康寶寶。胡院長分享一位罹患色素失調症的太太前來求診,過去她自然懷孕2次,但都在進行絨毛膜檢測時發現胎兒帶有色素失調症,在人工引產後,萬念俱灰下找上胡院長做試管嬰兒,透過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PGD),找出基因正常的胚胎,第一次植入子宮就順利懷孕產下健康寶寶,成功斬斷家族罕病基因。據衛福部國健署2022年報告顯示,小於35歲植入胚胎的懷孕率有5-6成,而胡玉銘個人門診求診婦女平均年齡42歲,小於35歲者植入胚胎的懷孕率超過6成,其中38-43歲者植入胚胎的懷孕成功率也有近5成。胡玉銘強調,其實38歲不算高齡,只要願意嘗試都有機會懷孕,門診也有遇到一位40歲患有子宮肌腺症加上巧克力囊腫的外籍女士,先前在海外經歷10次試管嬰兒療程通通失敗,身心俱疲的她來到台灣時AMH只剩0.2,每次取卵都只有2-3顆,在進行3次蒐集胚胎後,終於成功懷孕生下龍鳳胎。曾啟瑞醫師表示,綜觀38年來試管嬰兒技術大躍進,現今打造高規格胚胎實驗室,每一個小細節都更適合胚胎生長,從胚胎培養劑與冷凍技術的改良、新的誘導排卵藥物的發明、優於過去傳統培養箱的胚胎縮時攝影培養箱、高科技AI控制溫度、濕度及監測保存,就為了將極為敏感的胚胎能順利茁壯,與胚胎著床前染色體篩檢、子宮內膜容受性檢測的發明,搭配完整的醫護團隊時時管控,即使晚婚晚育已成趨勢,也能為更多不孕夫妻贏來「求子」生機。TFC臺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將在4/16當天下午2-5點在臺北文創會所,舉辦試管寶寶回娘家活動,邀請近千名試管家族齊聚一堂,慶祝這歷史性的一天。參與名單中,多數媽媽們都曾被外院宣判「不孕死刑」,其中也邀請到知名作家葉揚與產下龍鳳胎的主播李美萱,分享她們的試管嬰兒療程經驗。
男子消化不良又脹氣竟是膽管癌 醫師: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晚期
某位57歲男性消化不良和脹氣問題拖了半年才就醫,檢查後確定罹患第3期膽道癌,腫瘤已經大到10.5公分。醫師表示,膽道癌(膽管癌)雖較不常聽到,但並非罕見癌症,初期症狀並不明顯,民眾難以察覺,6到7成患者確診時已晚期,有「隱藏版癌王」的稱號。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教授表示,多數患者常等到黃疸、全身搔癢、尿液變深、糞便變淺等明顯症狀出現時才就醫,且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發佈的癌症登記年報,國人罹患膽道癌的數量逐年增加,但膽道癌初期症狀與常見腸胃疾病相似,民眾很難聯想到是癌症,因此確診時往往已是晚期。負責這起病例的義大癌治療醫院血液腫瘤部副院長饒坤銘教授透露,這名57歲患者是中藥行老闆,5年前出現消化不良、一進食就脹氣的症狀,起初自行抓中藥治療,症狀時好時壞,拖了半年才就醫。男子就醫時眼睛已明顯發黃,檢查後發現罹患第3期肝內膽管癌,腫瘤也長到10.5公分,醫師研判無法開刀切除,所幸後來經由免疫療法合併化療臨床試驗,腫瘤明顯變小,症狀也好轉許多。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系主任陳仁熙教授也說明,膽道癌依腫瘤生長位子分為肝內膽管癌、肝外膽管癌、膽囊癌及壺腹癌等4個類型。肝內膽管癌發生率較高,膽囊癌次之,雖說目前腫瘤形成原因尚不明確,但已知的風險因子有9項。這9項風險因子包括,長期罹患膽汁鬱積的疾病;罹患容易反覆造成膽道發炎的疾病(如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或潰瘍性結腸炎);慢性B型肝炎、C型肝炎或肝硬化;特定肝吸蟲感染,如中華肝吸蟲;膽管良性瘤;經常接觸戴奧辛、多氯聯苯等有害物質;肥胖;糖尿病;抽菸、酗酒等。醫師也呼籲符合高危險族群的民眾,應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
為健康把關!菸害防制法修法通過 將禁電子煙、納管加熱菸、吸菸年齡提高
《菸害防制法》部分條文修正案今三讀通過,新法明訂禁止電子煙、納管加熱菸,加熱菸載具也不得廣告、宣傳,警示圖文提升至50%,禁菸年齡提高至20歲,業者製造或輸入加熱菸前,需送交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上市後不得宣稱通過健康風險評估審查。16年來首度修法的《菸害防制法》,日前朝野協商4度卡關,主要爭議為加熱菸載具是否要納入修法條文中嚴格納管,立委與衛福部國健署官員對此僵持不下,日前進行朝野第5度協商,經討論後取得初步共識,並在今日完成三讀。本次修法6大重點,包含禁止電子菸、嚴管加熱菸及其載具,禁止促銷與廣告,禁止郵購、電子購物等方式販賣,禁止營業場所免費供應菸品,未滿20歲不得吸煙,吸菸有害健康的警示圖文,標示面積不得小於50%。對於加熱菸及其載具納管,條文明定禁止透過廣告、網路、看板、海報等方式進行促銷與廣告,也禁止透過郵購、電子購物等方式販賣,違者可處500萬至2500萬元罰鍰,未改善可按次開罰。國民黨提案立委林為洲表示,《菸害防制法》逾15年未大修,面對新興菸品來勢洶洶,本次修法補強現行法律不足之處,新興菸品的出現再也不是無法可管,未成年容易接觸到新興菸品,因此《菸害防制法》修法有必要性與迫切性。林為洲指出,本次修法重點除了4禁1嚴外,還有未滿20歲不得吸煙、吸菸有害健康的警示圖文,標示面積不得小於50%等重點,雖然這個版本稱不上最好,但起碼符合社會大眾的期待,反菸為全民共識,新興菸品的出現再也不是無法可管,未來也將督促政府落實條文內容。
《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將通過!吸菸年齡提高至20歲 校園全面禁菸
《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昨第5度在立法院黨團協商,外界關注「禁止電子煙、開放加熱菸」的問題,朝野達成初步共識,包括加熱菸及其載具納管、吸菸年齡提高到20歲、校園全面禁菸、菸盒警示圖文從35%增加到50%等,預計本周五可望三讀通過。16年來首度修法的《菸害防制法》,日前在第4次朝野協商卡關,主要爭議為加熱菸載具是否要納入修法條文中嚴格納管,立委與衛福部國健署官員對此僵持不下,昨進行第5度進行朝野協商,經過近5小時的討論,原先保留的30多條條文,經討論後取得初步共識。衛環委員會召委、國民黨立委林為洲表示,國際間已發生多起新興菸品造成肺傷害的案例,顯示此類產品有嚴加管制必要,此次協商結論包括,加熱菸及其載具納管,並禁止促銷與廣告,也禁止透過郵購、電子購物等方式販賣,未滿20歲不得吸菸,吸菸有害健康的警示圖文標示面積不得小於50%等。協商共識中提到,中央主管機關公告指定的菸品,業者應於製造或輸入前,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健康風險評估審查,經核定通過後始得為之,而且業者送風險評估資料時,也應一併檢送指定菸品必要的組合元件等。另現行《菸害防制法》規定18歲以下禁止吸菸,高級中等學校以下學校全校及大專校院的室內場所禁菸,而協商後增訂大專院校全面禁菸;此外,任何人不得供應菸品、指定菸品必要的組合元件給未滿20歲之人,也不得以強迫、引誘或其他方式使孕婦或未滿20歲之人吸菸。這次修法,以第12條加熱菸載具管理被視為最關鍵項目,林為洲表示,本來行政院版把載具當作3C產品,不限制年齡購買,可以宣傳廣告,現在協商後達成共識納管,規定菸品、指定菸品必要的組合元件,不能以網路、電視、看板、海報、電影片、宣稱通過健康風險評估審查等方式來促銷或廣告。林為洲指出,希望藉由修法來加強管制新興菸品的目標,同時完善我國菸品管理制度,未來三讀通過後,也會嚴格督促政府落實條文內容。(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
「新國病」肺癌五年存活率不如日韓 教授協會籲健保不應只節流不顧癌友健康權
全民健保制度自1995年開辦以來,大病小病全都保,造就高滿意度;然而,面對人口老化、癌症威脅如海嘯般席捲而來,健保對重症的保護力早已出現「破口」,癌症病人需要的創新治療,健保給付已明顯落後國際趨勢,代價是癌患望藥興嘆、生命不斷流逝,以癌症當中的頭號殺手肺癌為例,台灣肺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均不如鄰近的日本、韓國,更有專家直言,健保高滿意度的神話已是「過去式」,且在健保強力節流下,今年恐為健保史上新藥給付最慘痛的一年。台灣教授協會今(14日)沉痛呼籲,民眾的健康權為《憲法》所保障的基本權利,健保為政府強制納保的社會保險,有義務照顧好民眾的健康,不應「只管節流、不顧癌友需要」!面對連續四十年高居國人死因之冠的癌症海嘯襲擊,據衛福部最新統計,去年癌症奪走逾5萬條人命,將近是新冠疫情3年來累積死亡人數的4倍,健保理應是癌友最有力的保護傘,但實際上卻是健保的重症照護早已出現破口;據健保署資料顯示,今年的新藥預算共編列22.68億元,上半年的執行率僅約5%,可想而知,全年度的新藥預算執行率恐創新低,癌友苦等不到新藥治療,可能面臨健保新藥給付最慘痛的一年。立法委員王婉諭強調,任何新藥對癌症病人都是續命希望,但創新癌藥的價格不斐,不是每個癌友都能負擔。健保在財務考量下,為了節流而影響新藥預算執行率,導致癌友要取得健保給付的創新治療難上加難,台灣教授協會副會長陳俐甫強調,大法官釋字第785號解釋已揭示「健康權」為《憲法》第22條所保障之基本權利,旨在「保障人民生理及心理機能之完整性,不受任意侵害,且國家對人民身心健康亦負一定照顧義務」,沉痛呼籲,健保是政府強制納保的社會保險,不應只管節流、不顧癌友需要。立法委員王婉諭對癌友的治療困境感同身受,她強調,任何新藥對癌症病人都是續命希望,但創新癌藥的價格不斐,不是每個癌友都能負擔,需要政府更多的協助,且絕對不是健保用一句沒有錢、沒有預算就能輕輕帶過,現況可見健保給付癌症新藥的嚴格限縮和預算執行率偏低,健保改革無可迴避,不應再讓癌友陷入無盡、漫長的等待新藥,這是生命能否延續的嚴肅問題,她呼籲,衛福部應正視癌症病人的健康權,這是一個進步國家的價值,這些癌症新藥不只是癌友,將來可能攸關每個人的生命,衛福部責無旁貸應加速給付癌症新藥。全台因癌症就醫的人數多達80萬人,當中有許多癌友家庭陷入取得新藥治療的窘境,非病友團體所樂見,以國內各癌別死亡率最高的肺癌作為指標來看,根據國際統計顯示,台灣肺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均不如日韓,衛福部國健署的統計發現,國內肺癌患者確診時已晚期的比例高達六成,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坦言,這些晚期肺癌患者已不適合手術、亟需創新藥物治療,特別是不適合標靶治療的肺癌患者,能享有的健保資源相對少很多,更需要被關心。他說,儘管健保署於2019年給付免疫治療單用,但條件非常嚴苛,不符合給付門檻的患者僅能用傳統化療,且目前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CCN)對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療建議為免疫合併化療,健保給付也未能跟上國際趨勢。該會一份最新的青壯年癌友調查發現,逾八成癌友最期待能嘗試免疫合併療法/免疫療法來抗癌,現況則是癌友如要使用免疫合併化療須自費,無法負擔的家庭就只能無奈看著親人的生命一點一滴流逝,國人引以為傲的健保對重症的保護力出現破口,導致台灣癌友的五年存活率不如日韓。47歲的賴先生強調,「如果繼續化療根本不可能邊治療邊工作,免疫療法應該愈早使用愈好。47歲的賴先生3年前因莫名背痛,試過推拿、吃止痛藥都無效,就醫竟確診晚期肺癌,開始接受化療,他坦言:「化療對身體的負擔太大,很多癌友最後離世,不見得是癌症,而是化療帶來的副作用。」幸運的是,在罹癌前一年他投保醫療險,醫師兩年前果斷讓他自費使用免疫療法,迄今不僅病情能控制,且治療過程仍可繼續工作,他強調,「如果繼續化療根本不可能邊治療邊工作,免疫療法應該愈早使用愈好!」很多癌友確診後,為使用創新治療,被迫得在維持家庭和延續生命間做選擇,他舉自身為例,「如沒有保險,就算有20萬月薪也負擔不起目前的自費治療。」賴先生無奈地說,像他這樣的晚期癌友,因新藥價格較高,常淪為被健保放棄的一群,很多癌友看得到新藥卻用不到,健保應多多支持癌友治療,減輕病家的沉重負擔。賴先生看過太多癌友家庭被治療費用拖垮的悲劇,抗癌無法只仰賴健保,因此支持政府設立癌症新藥基金,才能幫癌友更早用到新藥。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直言,除了關心新藥預算執行率外,擴充新藥適應症給付也很重要,以上述肺癌的免疫治療為例,即便健保3年前已給付,但條件嚴格限縮,癌友等了好久的新藥給付,最後可能還是因為不符合健保規範而用不到藥,因此,對癌友而言,新藥和擴充新藥適應症給付都很重要。她強調,癌友的生命禁不起一等再等,該會促請政府成立「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幫助癌友更快用到新藥治療、減輕家庭負擔,在朝野多名立委的支持下,《癌症防治法》修正條文草案本月已完成立院一讀,盼盡早完成修法,賦予成立上述基金的法源依據,造福更多癌友。
前主播張瑞玲乳癌病逝 日常就須注意10大危險因子發生
前民視主播張瑞玲傳出乳癌病逝的消息,享年51歲。而乳癌多年來都是婦女癌症死亡率前三名,平均每36分鐘就有一名女性罹患乳癌,過去也公告乳癌有10大危險因子要特別注意,國健署與公益團體多年來也呼籲,除了定期檢查外,若有摸到不明硬塊,就要盡速就醫。張瑞玲過去曾在中天、民視、環球電視擔任主播。(圖/翻攝自張瑞玲臉書)乳癌是女性癌症發生與死亡率的前三名,多年來有不少名人都罹患此疾病,衛福部國健署就統計乳癌十大危險因子,包含老化、基因變異、生育因子(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晚生育、未曾哺乳等)、具有乳癌家族史、相關病史(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肥胖等。除了自我檢查與定期篩檢外,乳房外科醫師陳賢典也曾在《醫師好辣》節目中,提醒可以觀察3種狀況包括腫瘤形狀、腫瘤穩定度和腫瘤大小,來看是否有異狀產生,另外「腫瘤穩定度」也是關鍵。張瑞玲過去主持電影節目讓不少觀眾印象深刻。(圖/翻攝自民視)陳賢典表示腫瘤穩定危險性較低,若在3到6個月短時間發現大小、形狀或內容穩定度發生變化,就必須注意。一般良性腫瘤通常穩定且不會太大,如果發現腫瘤大小超過2、3公分以上,就有潛在病變危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