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發報器
」黑面琵鷺N83再度抵台過冬 搭山陀兒順風車最高時速85公里
今年1月疑似中毒被救治康復後在台南野放的黑面琵鷺編號N83,被紀錄到10月3日以最高時速85公里的驚人速度,搭上山陀兒颱風的順風車飛抵高雄市小港區後,之後又回到台南度冬區。由於是一般黑琵遷徙速度的2倍多,被鳥友暱稱為「颱琵」。當初救援照顧N83的台南市野鳥學會人員得知後更驚喜不已,讚嘆這種飛行速度實在太驚人。台南鳥會野鳥救傷組表示,黑琵N83今年1月17日在台南市安南區被發現時,疑似肉毒桿菌中毒癱軟在魚塭中,經送往慈愛動物醫院救治,再由救傷組照顧到康復後,1月26日繫上腳環編號N83及衛星發報器帶回原地野放,並由屏東科技大學及天豐新能源展開後續追蹤。台南市野鳥學會野鳥救傷組今年1月接連救治一批疑似肉毒桿菌中毒的黑面琵鷺,其中包括編號N83,康復後均一起野放。(圖/鳥友郭東輝提供)據屏科大衛星追蹤發現,黑琵N83野放後,3月21日先飛到中國大陸沿海,再於4月10日飛抵韓國繁殖地;9月29日南下度冬時,又先飛到中國大陸東南沿海,10月3日再搭上山陀兒颱風的順風車,以最高時速85公里的速度飛越台灣海峽抵達高雄小港。之後,10月11日被鳥友紀錄到在嘉義新塭,10月30日被紀錄到已回到台南七股頂山溼地,與其他同批黑琵在一起。鳥會救傷組表示,N83被紀錄到的最高飛行速度,大約是一般黑琵平均遷徙速度的2倍多,這種巧妙利用氣流飄洋過海的飛行技巧,令人讚嘆不已,這也是台灣首次透過衛星追蹤發現黑琵利用颱風遷移的珍貴紀錄。
9成棲息在雲林元長鄉...「小辮鴴」台南善化現蹤 鳥友超驚喜
善化區胡姓鳥友27日在善化區東勢寮一處水田拍到2隻小辮鴴,為之驚豔,直呼不可思議。拍鳥俱樂部社長黃蜀婷表示,雲林元長是小辮鴴主要棲地,占總數量90%,台南地區很少看到,過去只在將軍等沿海地區零星發現,接近山區的善化未曾觀察到,十分難得。胡姓鳥友表示,日前他在東勢寮親水公園附近觀察、拍攝鳥類照片,經過一處收割後剛放水的稻田,意外發現2隻小辮鴴,連忙拿相機拍攝記錄,可惜當時是陰天,小辮鴴羽毛的亮綠光澤未能呈現出來,是美中不足之處。胡姓鳥友說,他在東勢寮觀察拍攝鳥類生態多年,從未看到小辮鴴,以往要拍小辮鴴都得到雲林縣元長鄉主棲地,台南地區過去也只有在沿海地區偶見蹤影,他把照片與定位上傳臉書網站後,附近恰好有另一名鳥友獲悉,連忙趕至拍照。這名鳥友的反應跟他一樣,都覺得非常不可思議。2人目前仍持續觀察,看看還會不會有其他小辮鴴會出現。拍鳥俱樂部社長黃蜀婷表示,小辮鴴是冬季候鳥,每年11月來台度冬,隔年2月飛回繁殖地,來台的小辮鴴90%聚集在雲林的農田,因頭上有小辮子、叫聲像貓,被農民稱為「田貓仔」,又因為在土豆田最容易發現,所以又被稱為「土豆鳥」。黃蜀婷說,小辮鴴分布於歐亞大陸與北非,台灣的小辮鴴從何而來,一直成謎。雲林野鳥學會今年2月間曾在幾隻北返的小辮鴴腳上綁衛星發報器追蹤,發現其中一隻小辮鴴,57天飛了6840公里遠,過程中原以為會從內蒙古自治區飛往西伯利亞,但卻往東北方飛,最後停在大陸黑龍江的齊齊哈爾市,這項調查一解許多鳥友心中多年的疑團。黃蜀婷表示,胡姓鳥友在東勢寮拍到小辮鴴,應屬善化區首見,相當難得,也為小辮鴴的分布調查增添新頁。
小辮鴴身世揭密 飛6840公里返黑龍江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與雲林野鳥學會普查冬候鳥小辮鴴長達16年,始終無法確認其來自何處,雲林野鳥學會理事吳崇漢為了解謎,今年1月在幾隻小辮鴴身上綁衛星發報器,編號20號的「小土豆」遷徙最遠,57天飛6840公里,落腳處是大陸黑龍江齊齊哈爾市!吳崇漢日前特地飛去黑龍江找牠,發現牠在玉米田、稻田裡覓食小蟲。小辮鴴是台灣冬季候鳥,每年10月下旬抵台,翌年2月下旬北返回到繁殖地,大部分小辮鴴在雲林度冬,但牠們從哪飛來,至今是謎。吳崇漢與雲科大學生池沛玲決定解謎,今年1月間在虎尾鎮、土庫鎮、莿桐鄉繫放小辮鴴,安裝衛星發報器以精準掌握飛行路線。「小土豆」2月27日夜晚從雲林縣二崙鄉啟程,從彰化芳苑鄉出海,隔日清晨著陸於大陸福建省福州,飛過安徽省、山東省、遼寧省、吉林省四平市、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最後停留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拜泉縣不再遷徙。吳崇漢表示,特殊的是牠歷經2次跨海,一次是2月27日跨台灣海峽,第二次是4月4日飛越更寬的渤海。吳崇漢、池沛玲好奇小土豆繁殖區環境,5月初啟程到黑龍江尋找「小土豆」,以衛星定位找到一處開闊田野,周邊種植玉米、稻米,氣溫介於4度到16度之間。師生找了2天,聽到熟悉鳴叫聲在寧靜田野中響起,驚喜看到「小土豆」與1隻母鳥降落田裡,兩人第一眼看到,激動得熱淚盈眶。吳崇漢說,在台度冬的小辮鴴多是群居,回到繁殖區黑龍江省卻是以個別活動為主,方圓6公里範圍僅小土豆這一對小辮鴴在活動,此次研究是台灣第1筆小辮鴴遷徙紀錄,也解答牠們來自大陸黑龍江,而非西伯利亞。
誤觸陷阱後受傷復原 黑熊重返山林
一隻成年雄性台灣黑熊7月在花蓮縣卓溪鄉山區誤觸咖啡園陷阱受傷,經動保團隊救援及悉心照養4個多月後,身體狀況恢復良好,還胖了17公斤,13日在當地布農族部落祈福下順利野放,並以布農族偉大領導人的名字替牠命名為「Da qu-ali(達古阿里)」,期許重返山林後,成為森林中的領導者。達古阿里7月初在一處海拔約900米的咖啡園旁,不慎誤觸山豬吊陷阱,受困時痛苦難耐,頻頻發出低吼聲,園主聽見飼養犬隻不斷吠叫,前往查看發現熊隻趕緊通報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等單位協助救援。救援團隊趕抵現場,初步觀察達古阿里左前肢腕部關節雖無開放性傷口,也沒有斷指,卻遭套索壓迫腫脹,獸醫師避免患肢持續腫脹壞死,施行清創手術並截除左前4指,接著送往東部野生動物救傷中心暫留觀察傷勢。達古阿里在救傷中心細心照養下恢復良好,體重從84公斤增胖到101公斤,經評估確認身體狀況無虞,昨在中平、卓溪及清水等3個布農族部落族人祈福下野放,黑熊見鐵籠閘門緩緩升起,先是小心翼翼探頭查看四周環境,接著聽到森林護管員的驅離槍聲及氣鳴喇叭聲響,隨即朝森林深處奔去。花蓮分署表示,達古阿里是今年救援的第2隻黑熊,族人期待牠重返自然後能成為森林中的領導者,因此以布農族偉大領導人名字命名,野放後將持續透過衛星發報器回傳的定位資訊,追蹤移動軌跡及範圍,並在部落周邊設置電子圍籬,如有熊隻靠近,視必要性展開警戒或驅離等因應措施,確保人、熊安全。
台灣黑熊「里高萬」野放傳死⋯眾人急尋 結果曝光
台灣黑熊里高萬8月15日由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東分署與在地錦屏部落族人的共同參與下,野放返回森林,期間持續透過頸圈上的衛星發報器接收牠的活動與生理訊息。不料近日卻接收到數筆疑似死亡的靜止訊號,台東分署立即動員並會同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獸醫師與負責監測的野聲環境生態顧問公司團隊,火速前往搜尋,歷經2天跋涉,所幸證實是頸圈脫落,虛驚一場。台東分署表示,里高萬是林業保育署台東分署救援的第5隻台灣黑熊,野放後的兩個多月期間持續透過衛星追蹤訊號了解他的行蹤,但10月29日午夜,衛星回傳的數筆訊號卻呈現持續靜止與體溫下降,疑似已經死亡的狀態,包含協助後續監測的錦屏部落族人在內,所有參與里高萬救援照養及野放的成員,都陷入極度不安與焦慮。頸圈脫落。(圖/林保署台東分署提供)台東分署立即於隔日會同野灣獸醫師、野聲研究人員共同組隊,前往頸圈最後回傳的定位點搜尋,歷經兩天路程,終於在海拔約2300公尺左右的原始森林中尋獲脫落的頸圈,經由現場跡象研判,里高萬應該安然無恙,現場人員及錦屏族人皆鬆了一口氣,祈願提前脫離頸圈束縛的里高萬,能在山林間繼續悠遊自在生活。台東分署表示,頸圈是在一棵青剛櫟樹下尋獲,該區域是位於中央山脈的殼斗科天然林,生態多樣性極高,人跡罕至且食源豐富,特遣人員也在周邊發現許多黑熊抓痕與排遺,甚至還在一株鐵杉的樹洞內發現熊窩,由於尋獲的頸圈上有一小撮疑似台灣黑熊的毛髮,初步研判應是里高萬在攀爬移動時,頸圈受到拉扯而脫落,相關跡證已妥善搜集後攜回,提供後續研究分析。里高萬野放後,原先預計執行至少一年的監測計畫也因此提前結束。台東分署說,從野放後累積近75天的活動軌跡資料可發現,里高萬多半在花蓮卓溪與台東海端兩鄉接壤處,與鄰近錦屏、長良林道等區域活動,但並未接近周邊部落。里高萬的日常作息多以白天活動、晚上休息為主,活動範圍位於中海拔山區天然林,移動面積大約8.74平方公里(約1200多個足球場大),核心活動範圍1.83平方公里(近256個足球場大)。活動範圍海拔大約在1400至2400公尺之間,移動總距離約90.9公里,最陡坡度曾達67.5度,顯見里高萬野放後維持正常的活動模式。台東分署分署長吳昌祐表示,本次尋獲頸圈的地點,應該就是里高萬極為重要的棲息地,台東分署已在該區域適當地點設置多台紅外線相機,期望未來能拍攝到里高萬的身影。台東分署也強調,台灣黑熊保育是林業保育署重點業務﹐未來將持續透過社區林業及台灣黑熊生態服務給付計畫,加強與黑熊出沒熱點部落社區協力執行棲地巡護及救援通報;同時透過推廣改良式獵具,降低誤捕或誤傷黑熊情事發生,與山村居民共同攜手維護棲地及營造友善黑熊環境。
必要之惡?林鵰幼鳥裝衛星發報器 研究單位:完全合法
林鵰幼鳥被裝上衛星發報器,讓原發現巢位的鳥友氣炸,台灣猛禽研究會表示,該案已經過林務局核准,過程完全合法,執行時也有獸醫全程監控,國人過去對林鵰的生態所知非常少,為了達到保育目的,將來若有機會,仍會繼續主動執行。台灣猛禽研究會理事長、台師大生命科學系教授林思民表示,為這隻幼鵰裝衛星發報器前,已向林務局申請並經專家審核通過後給予執照,過程中有獸醫師監控,發報器重量僅幼鵰體重的3%以下,安裝時程為幼鵰身體長至9成左右,羽毛開始抽長時段,這是全球通用的追蹤野生動物方法。林思民指出,從保育生物學來講,要保護的不是單獨1、2隻鳥,而是這種鳥的整個族群,為了要了解這種鳥,可能就要去騷擾一下2、3隻鳥,通常2年後,衛星發報器隨著繫在猛禽身上的繩子斷掉後就會脫落,也就能取得許多珍貴的數據。他說,林鵰過去在台灣甚至全世界是陌生、神祕的物種,大家根本不認識牠,台灣在1935年才經由標本採集而被發現,台灣猛禽研究會創會元老林文宏從1990年代開始,帶著研究團隊在茂密的原始林中尋訪林鵰,近30年的研究過程,才逐漸揭開「山林魅影」的神祕面紗。他強調,全世界對林鵰的研究非常少,除了這次該會所做的幼鵰以外,屏科大在2020及2021年繫放2隻,目前全球總計只有3隻林鵰繫上衛星發報器,而且都在國內,台灣在研究林鵰方面,居於領先地位。要保育林鵰,就必須了解其活動範圍、生態需求、棲地分析等等,未來有任何機會,仍會主動去做研究。
最後回眸!珍稀小貓頭鷹汞中毒休養3個月 深情凝望照育員後回家了
新北市新店區8月有隻保育類黃魚鴞幼鳥,疑似汞中毒而無法飛翔,被民眾發現時倒在地上奄奄一息,新北市動物保護防疫處接獲通報後連忙將牠接回照顧,黃魚鴞經過3個月的休養現已恢復健康,近日已重回野外,起飛前更深情凝望照育員和獸醫最後一眼,最終帶著醫療團隊祝福起飛。據了解,黃魚鴞屬於保育類動物,是台灣體型最大的貓頭鷹,主要棲息在中、低海拔的溪流環境中,也是台灣唯一濱溪生活的貓頭鷹,而牠們的食物包括小型哺乳類、鳥類、兩棲爬蟲類到甲殼類,是溪流生態系食物鏈的最上層的消費者,牠們的存在可顯現溪流生態系的結構是否健全,也因其特殊的習性導致牠們目前面臨諸多威脅。今年8月,動保處接獲通報,指民眾在新店山區拾獲一隻大型貓頭鷹,工作人員到場檢視後發現牠有消瘦、汞中毒的狀況,立刻將牠帶回照顧,並由台灣猛禽研究會協助檢傷。醫療團隊推測牠為今年出生的幼鳥,約5到6個月大,由於黃魚鴞是食物鏈最上層,中毒原因可能與捕食中毒的獵物有關,也有可能是誤食非自然界物質或動物本身免疫力下降等。而在經歷3個多月的醫療後,黃魚鴞近日已恢復健康,並成功野放回到山林,牠起飛前還回眸凝望醫療團隊,最終帶著祝福回家,研究會後續將以衛星發報器持續追蹤其活動情形。動保處表示,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規定,任何人不得隨意騷擾、捕捉、虐待、或飼養保育類野生動物,違者最重可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30萬元以下罰金。另外,民眾從事戶外踏青時如發現野生動物,應遵守不接觸、不餵食、不撿拾等3不原則,避免干擾野生動物生存。如發現有人違法獵捕、騷擾保育類野生動物之行為,可撥打新北市政府1999專線或撥打(02)2959-6353通報動保處派員進行查處。
誤中陷阱受傷!黑熊養傷1個月胖5公斤 野放飛奔大自然懷抱
台中市東卯山黑熊在中秋節誤中套索受傷,在特生中心密集照養治療2個月後,長胖5公斤;因傷掌癒合良好,3日已進行野放。只見大籠子一打開,黑熊迫不及待飛奔深山懷抱,東勢林管處也以高分貝聲音及無殺傷力漆彈槍進行負面制約,讓牠知道未來要盡量遠離人類。東卯山黑熊在中秋節誤中防山豬用陷阱,除左前掌原有缺趾傷痕外,還有為了掙脫套索所造成掌部、嘴部新外傷。經特生中心密集照養治療2個月後,12月3日獸醫師進行健檢,體重為88.5公斤,比受傷時增加約5公斤,且傷掌癒合較預期好,確認已可野放。在重新繫掛上發報器後,由東勢林管處、特生中心、保七警察第五大隊東勢分隊及屏東科技大學研究團隊合作,載運至鄰近國家公園原始森林進行野放。東勢林管處則以高分貝聲音及無殺傷力漆彈槍進行負面制約,希望讓牠知道未來要盡量遠離人群。東勢林管處行前特地以蘋果及梨子祝禱,象徵「平安離開、回到大自然」,野放時東卯山黑熊也如大家所願,當籠子一打開,牠迫不及待往深山奔去,讓工作人員鬆了一口氣,大家也都相當感動。東勢林管處表示,再度替黑熊繫上新衛星發報器追蹤活動路線,並利用最新「電子圍籬」技術,設定未來牠再度靠近部落社區或果園時,將會即時通報林管處以掌握行蹤,視情況立即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