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後加速康復
」百歲嬤「石頭卡膽道」膽囊狂發炎 醫示警:8成患者一輩子沒症狀
民眾常聽到膽囊結石、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膽管結石則較陌生。醫師表示,膽管結石患者多數除了有膽結石症狀,常是因為急性膽囊炎、黃疸症狀發生時,進一步檢查才發現自己有膽道結石。一位百歲阿嬤有高血壓、急性膽囊炎及結石,於北市兩家醫學中心前後住院治療三次,但仍持續發炎感染,因年齡較大考慮手術風險,三次住院都採引流保守治療,病人近日帶著他院放置的引流管至新泰綜合醫院外科門診,經黃銘德院長依在他院檢查狀況及有膽囊皮簍管故建議住院開刀,隔日立即進行核磁共振膽胰道攝影術發現總膽管結石,因此造成膽道阻塞,所以是膽囊發炎的根本原因。黃銘德表示,總膽管是膽汁流動的通道,若被石頭阻塞,除了上述的併發症外,還會造成阻塞性黃疸、急性逆行性膽管炎、敗血症、及急慢性胰臟炎等併發症。醫院考慮降低手術風險,依ERAS計畫(術後加速康復計畫)先由內視鏡中心江承翰醫師進行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並當下於膽管處置入支架先行讓膽汁可以流通,避免感染後再回院開刀將石頭取出。休養兩周後,病人回院接受外科黃銘德院長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將膽囊及石頭取出,因阿嬤手術傷口小,縮短了住院時間及傷口術後恢復期,才讓家屬心中大石給放下,目前恢復良好,準備出院。黃銘德說明,膽結石屬於「良性問題」,超過七、八成患者一輩子都沒有症狀,就算檢查出膽結石,若沒有疼痛等問題,就不需要積極處理。除非有特殊原因,否則也毋須預防性的手術治療,但若是膽結石過大、造成反覆腹痛,或是已造成急性膽囊炎、胰臟炎等併發症,才需要進行手術摘除。江承翰醫師提醒,如果結石卡住膽管,也會形成黃疸,導致肝指數跟著異常。因此如果出現黃疸,也需要馬上處理。不然一般只需要每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定期追蹤即可。
麻醉常見併發症有「這些」!6族群為高風險 1照護模式可降風險、減輕焦慮
一聽到要進行手術、麻醉,許多人返家後就開始擔心、焦慮,不知道要如何面對,有些人甚至因此不願意接受治療。對於病人、家屬以及醫療團隊來說,手術其實都是一種壓力。不過,近幾年一直在推動醫病共享決策(SDM)與術後加速康復(ERAS)療程。臺大醫院麻醉部醫師劉治民表示,在ERAS架構下,醫療團隊在術前就先介入開立「手術處方」,讓病人從術前就開始做好準備,提升身體、心理狀況,能更有信心地面對手術,而醫療團隊看到病患狀況提升,治療壓力也會降低。麻醉常見併發症有哪些? 誰是高風險族群?除了手術本身會有併發症風險外,麻醉也有可能導致併發症產生,劉治民醫師提到,呼吸衰竭、無力是麻醉後常見且嚴重的併發症,另外還有低體溫、意識恢復緩慢、術後噁心嘔吐、術後進食緩慢等問題,尤其急、重、難、老、病、衰更是併發症高危險群,不過透過ERAS照顧流程,每個層面都可以照顧到。什麼是術後加速康復(ERAS)? 對手術有什麼幫助?台灣術後加速康復學會郭書麟理事長說明,可以將手術視為跑馬拉松,當民眾前往門診診斷就有如報名參加馬拉松,而此時ERAS團隊就會進行諮詢評估、安排項目術前優化體力、營養等,提早為馬拉松做準備,等到手術結束跑完馬拉松後,就要進行恢復,而這些在術前就已經做好安排。從術前、術中、術後,都以病人為中心安排所需的計畫,並以實證、醫病共享決策為基礎,共同討論出最適合的加速康復療程,再加上病人、家屬配合參與,為自己取得更好的術後恢復成果。劉治民醫師表示,實證顯示,ERAS能促進術後恢復,包括體能、飲食進度、睡眠品質等的恢復都會提升,而臺大醫院團隊還在成長中,目前先從急、重、難、老、病、衰族群著手ERAS照顧,從去年8月開始收案,也得到真實臨床資料:病患住院天數可以有效下降10%,原本術後要住院10天可以縮短到9天內降低併發症病人滿意度有效提升,透過團隊溝通、關懷,患者能感受到溫暖病人焦慮下降、提高病人安全感展覽盼破除民眾迷思 用1分鐘檢測可知是否高風險根據110年衛生福利部健保醫令申報量,台灣全身麻醉手術者已高達240萬例,約每10人就有1人進行全身麻醉手術。手術安全已是臨床重要的議題,衛生福利部劉越萍司長表示,在2022年ERAS就已經放入病人年度安全目標的概念來推動,除了臺大醫院以外,其實國內有十幾家醫院都有進行推廣。不過,民眾對此並不清楚,對於手術、麻醉等都有許多迷思須被破解,因此台灣術後加速康復學會舉辦「你我E起守護病人安全 術後加速康復不憂心」手術安全展覽,希望民眾可以藉此了解病人安全、全身麻醉和手術的風險,並且透過認識SDM及ERAS療程,學習到更多關於手術安全的知識,提升手術安全。展覽於3月19日開展,將會在臺大醫院東址一樓以及西址一樓為期2週的時間。另外,民眾還可以透過由台灣術後加速康復學會、台灣麻醉醫學會共同建置的衛教網站進行「一分鐘風險檢測」,了解自己、家人是否為全身麻醉併發症的高風險群,並獲得正確的手術、麻醉觀念,減輕疑慮守護手術安全及健康。
臺灣髖部骨折亞太第1 人口老化骨折率居高不下
老年人骨質疏鬆髖部骨折的人數因人口老化而逐年上升,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亞洲骨折率為全球第一,而臺灣髖部骨折的發生率為0.45%,亞太國家排名第一,堪稱為「骨折王國」。「老人殺手」髖部骨折 一年內死亡率高達36%髖部骨折對老年人來說是相當嚴重的危害,骨折後除引發急性疼痛症狀外,也可能導致長期臥床、住院等活動受限及生活功能喪失等情況,不但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甚至增加死亡率。據統計,65歲以上老年人髖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率高達14%-36%,甚至比罹癌死亡率還高,被稱為「老人殺手」的髖部骨折嚴重程度絕對不容小覷。手術加復健時間冗長 經濟壓力與併發症風險高過去髖部骨折術後短期內無法獨立生活,搭配後續的復健治療,整體療程約需耗時3個月以上,不但造成病人與家屬時間上負擔,更有經濟上的壓力,且多數患者預後也難以恢復到原本的狀態。術後儘早負重與活動目前已被證實能減少肺炎、深部靜脈血栓、意識混亂、肌肉萎縮等併發症、降低死亡率,並減少日後失能風險,過去傳統術後限制負重則會影響功能恢復。精準骨折復位 術後立即負重降低併發症 亞東醫院一般骨科陳江山主任分享,有位左近端股骨轉子間骨折的76歲長者,在精準骨折復位後,隔天持助行器下床,術後第二週即可自行步行返診拆線。陳江山主任表示,老年髖部骨折術後立即負重為符合ERAS(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術後加速康復療程)的新復健策略,藉由評估患者術前功能狀態、骨折型態,結合微創骨折手術之精準骨折復位,透過跌倒風險評估篩檢出適合立即負重的病患,可以讓髖部骨折患者術後48小時內負重行走,不但大幅縮短患者臥床時間、減少因限制負重及不活動造成的併發症,也能儘早讓病患恢復肢體功能與自主生活能力。
全台逾350萬人隱忍關節疼痛 退化機率「女比男高4倍」
74歲的蔡先生近年膝蓋經常疼痛、走起路來關節像「落鏈」,後期簡直寸步難行、爬樓梯比登天還難!兩腳都必須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今年初先選擇在右膝動刀,但術後仍會感到關節卡卡的,總覺得「好像不是自己的膝蓋」,半年後輪到左膝時,在醫師的建議下,選擇搭配智能減痛機器手臂輔助,術後不僅能快速下床行走,更明顯感受到雙腳在舒適度及疼痛感上的差異。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全台有超過350萬人飽受膝關節退化疼痛之苦,一年約有2萬人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然而,臺中榮民總醫院骨科部王證琪醫師指出,民眾普遍擔心術後疼痛及恢復期長的問題,因而對手術感到害怕而卻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人工關節科洪誌鴻主任分享,傳統膝關節置換手術的過程複雜、定位困難,患者傷口破壞大、需要較長時間康復,因此臨床上仍有2成患者不滿意手術成效,而近年來,已有智能減痛機器手臂的出現,能做為傳統手術的輔助工具,不僅能在術前規劃好開刀路徑,在術中也能減少對正常組織的破壞,降低疼痛感且加快復原速度,幫助患者能於術後更快速回到日常生活。 國人膝關節退化的盛行率約15%,長期可能演變為退化性關節炎,王證琪醫師表示,最主要的因素還是年紀,就像鞋子穿久了鞋底會被磨平,軟骨磨久了也可能造成軟骨磨損。另外女性由於荷爾蒙的關係,停經後會加速骨頭與軟骨的代謝,加上生活型態較常蹲以及先天骨盆比例比男性寬,因此在65歲後,女性關節退化的機率更是男性的3~4倍。王證琪醫師說明,依照關節磨損嚴重程度,會建議使用不同的治療方式,初期會先嘗試積極的保守治療,例如:復健運動、消炎止痛藥物、以及關節注射,不過當關節疼痛與病變太過嚴重,或是關節活動受限及明顯變形,進而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時,通常就會建議透過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治療,如果選擇搭配智能減痛機器手臂,可有效減輕症狀、矯正變形及改善關節功能。健保署統計,每年應有6萬名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有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需求,實際上僅有不到二分之一的患者接受手術,王證琪醫師指出,對手術的擔憂或迷思,導致許多患者寧可選擇忍痛或採取治標不治本的方式,卻反而導致膝關節嚴重退化到影響生活品質。洪誌鴻醫師分享,在膝關節置換手術過程中,醫師需要先切除受損的軟骨及部分骨頭,再換上人工膝關節替代,重建一個全新光滑的關節面。過往傳統手術中,醫師多仰賴自身經驗及術前的X光影像判斷,但每個患者的膝關節曲線、切骨角度都不盡相同,往往導致動刀了才發現與術前預估角度相差1-3度,部分患者術後抱怨「感覺不再是我的膝蓋」。另外,傳統手術中為了定位,必須以不銹鋼製長桿鑽入骨髓腔內,長桿相對短細不僅會影響定位,也可能增加一定程度的脂肪栓塞及術後出血。因此,洪誌鴻醫師分享,臨床經驗上,約仍有2成患者對於手術成效表示不滿意,像是膝蓋仍有異物感、僵硬等,而近年也出現智能減痛機器手臂這類手術輔助,有機會改善手術效果。智能減痛機器手臂可做為傳統換膝手術的輔助工具。洪誌鴻醫師說明,手術前,透過影像掃描重現患者膝關節3D骨模型,量身打造與患者原本一樣的人工膝關節尺寸及擺放位置;手術中,機器手臂能協助醫師在對的角度下刀,不需侵入性定位,並降低人為移動誤差,精準度可小於1mm,避免在術中碰觸重要區域,不但提升手術安全性,術後恢復更快。洪誌鴻醫師表示,每位病患骨骼身形都不同、需求也不同,醫師經驗豐富也難免遇到不熟悉的角度,機器手臂就像導航系統一樣,幫助醫師在面對不熟的路況時,不僅能引導至對的道路上,也能及時回報臨時狀況。王證琪醫師進一步說明,近年的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皆追求個人化,例如會配合患者肌肉路徑進行手術,並搭配多模式止痛配方及麻醉科醫師的優化麻醉,可以做到讓患者手術當天即下床走路的術後加速康復療程,而機器手臂在術中即時運算、提供精準的數據與導引,包括軟組織平衡與下肢軸線,再搭配醫師自身經驗,輔助完成在各個彎曲與伸直角度下、關節內外側都十分平衡穩定的人工膝關節。國外報告也指出,相較於一般傳統手術,患者搭配機器手臂進行手術後會有更高的滿意度、活動度、與功能分數。洪誌鴻醫師也提醒,民眾如果出現膝關節退化症狀,應及早就醫,如需進行手術也不用擔心,現在已有智能減痛機器手臂,可以讓手術更加順利,鼓勵民眾可以多與醫師討論、找到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每13秒就有一次全身麻醉 新處置降低併發症風險「幼童也適用」
台灣全身麻醉手術需求量大,若以109年健保數據換算,台灣全年全身麻醉的申報量達到250萬例以上,每日平均約每13秒就有一次全身麻醉,民眾往往僅認為重大手術潛藏風險,卻沒想到全身麻醉的安全性也很重要。台灣術後加速康復學會郭書麟理事長表示,重大手術患者除了擔心手術成功率外,其實術後恢復、併發症風險都會是他們的考量,而研究數據也顯示,術後肺部併發症PPC的發生風險最高可能達到2成以上,在發生嚴重的PPC手術患者中,約14-30%於手術後30天內死亡。台灣術後加速康復學會也因此積極推動ERAS(怡樂適)療程,盼透過術前術中術後的積極對於重大手術準備及全方面的主動照護,可以明顯減少術後併發症的發生,幫助降低病患術後不適,讓手術康復不再是身心煎熬的磨練,而是舒適的重返原有生活的過程。臺灣心臟胸腔暨血管麻醉醫學會鄒美勇榮譽理事長則表示,台灣全身麻醉需求量大,麻醉專科醫師近5年以近2成的幅度增加。隨著麻醉進入精準與個人化,根據病患身體狀況,評估最適合的麻醉處置,其中,最適肌張力手術輔助處置(OMT)幫助降低療程副作用、提升療程舒適度。研究指出,使用傳統逆轉劑,20分鐘後仍有近成病患無法脫離肌肉無力狀態,而術後給予最適肌張力手術輔助處置(OMT)而使用到新型逆轉劑的病患,平均能於3分鐘內完全恢復肌力,並有效降低噁心嘔吐、術後呼吸道相關併發症等副作用,,加成了術後恢復的速度。目前經醫師診斷符合的2歲以上兒童及青少年手術也能受惠,幫助孩子們也可以醉後逆轉,逆轉最後!台灣全身麻醉手術需求量大,小至闌尾炎、大至心血管、神經外科手術和癌症手術等,全身麻醉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全身麻醉技術也不斷突破,以輔助手術更順利進行。據研究顯示,一般民眾的全身麻醉死亡風險為十萬分之一(因麻醉造成的腦部傷害數量更因數據量過小故忽略不計)。郭書麟說明,全球積極推動的ERAS療程,透過四大關鍵為重大手術做足準備:第一,全球一致標準,有著實證醫學為核心的全球統一臨床指引建議;第二,透過更早更完全準備,從外科門診就開始,手術全程都有療程個管師協助;第三,藉由跨團隊整合照護,ERAS專業成員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整合康復;第四,病患不再只是病患,而是屬於治療團隊的一份子。讓病患可以安心接受手術,掌握身體主動權。據統計減少了5成術後併發症、縮短3成住院天數9,對病患及家屬而言,著實是一大福音。根據ERAS最新指引,最適肌張力手術輔助處置(OMT)也被納入消化道、婦癌、減重、大腸直腸等四大術式的標準麻醉處置,對此鄒美勇也指出,最適肌張力手術輔助處置(OMT)的出現,幫助全身麻醉的穩定性大幅提升,同時給了醫師、病患及家屬們更多信心,藉由手術中的監測儀器,監測病患麻醉深度、肌肉放鬆程度,以避免手術中不自主的肌肉顫動,並提供外科醫師更寬廣的手術視野及開刀環境,幫助提升術中安全性,非常樂見其被廣泛應用在適合的成人手術上。兒童在手術進行中,可能因為害怕或焦慮,無法配合手術醫師的需要或維持一定的姿勢,不利於手術的進行。所以一般而言,兒童手術的麻醉,皆以全身麻醉為主,但同時,家屬可能也會因此感到更加擔心。郭書麟理事長分享,除了成人手術,目前最適肌張力手術輔助處置(OMT)也已開始使用在符合適應症之2歲以上的兒童及青少年全身麻醉手術中,對於未來未成年手術病患的全身麻醉溝通與選擇上賦予高度的期待,不只是病患本身,也可幫助憂心的家屬們醉後逆轉,逆轉最後。
微創手術搭配怡樂適療程 減輕肺癌術後疼痛與併發症
肺癌為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近年來也發現有不少人沒有臨床症狀,卻因健檢時意外發現肺癌,而得以早期治療。一名40歲女性,無抽菸及家族病史,也無體重減輕、呼吸聲異常等症狀,只因同住者有抽菸習慣,因此每年定期健檢,在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中意外發現腫瘤,所幸發現的早,腫瘤僅有8mm,經單孔胸腔鏡微創手術搭配怡樂適療程,減輕病人手術時疼痛,術後恢復狀況良好。國泰綜合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顏銘宏指出,傳統肺癌手術為讓醫師能把手伸入胸腔清除腫瘤,須鋸胸鋸斷1-2根肋骨,傷口長達20-30公分,造成病人術後疼痛不已,儘管近年來已發展單孔胸腔鏡微創手術,傷口大幅縮小至2公分,但為精準定位腫瘤位置以利精準切除,盡可能保留大部份肺葉功能,手術前配合電腦斷層導引定位術,以細針經皮穿刺標記出腫瘤位置,過程病人須忍受疼痛及不適約半小時至一小時,為讓病人有更好的手術品質,國泰綜合醫院胸腔外科與怡樂適中心合作,於手術過程導入怡樂適療程,減輕病人術前定位、術中、術後疼痛,也降低術後併發症的發生。此外,過去有不少名人傳出罹患大腸直腸癌,這類病人也適合怡樂適療程。一名44歲女性,5年前起陸續有血便症狀,卻以為是痔瘡而不以為意,同樣在一次員工健檢結腸鏡時發現距肛門口有不典型增生,病理切片發現為直腸癌第二期。國泰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雨農指出,傳統大腸直腸癌開腹手術的傷口長達10-15公分,造成病人術後疼痛不已,不利術後恢復,延長住院天數,目前導入怡樂適療程,可望大幅降低病人術後疼痛不適,讓病人安心舒適地度過術後恢復階段,及早回復日常生活及回到工作崗位。國泰綜合醫院ERAS術後加速康復中心主任郭書麟指出,院方自2016年起開始推動整合外科、麻醉科、復健科及營養等多科跨團隊,提供病人全人照護的怡樂適療程,近年已逐見推動成果,更於去年10月成立全國特有的「ERAS術後加速康復中心」,以全院資源全力推動ERAS(怡樂適療程)於手術照護中,目前已經成功導入四科手術(大腸直腸外科、胸腔外科、婦癌手術及脊椎手術)。同時與廠商合作開發ERAS APP,導入ERAS智慧互動個管系統,讓ERAS病人可以享有全療程全時關懷,延伸術前、術後居家照護,確保品質不中斷。適逢「台灣術後加速康復學會」成立周年,國泰綜合醫院攜手學會將於10月31至11月1日舉辦為期2天的國際研討會。期盼這二天的盛大會議,可讓有心推行ERAS的醫療從業人員可以互相切磋,更希望藉由ERAS的推動,找回醫療人員投入職場的初心,全心貢獻專業。
【大腸癌神復元1】女強人隱瞞病情 術後七天就上工
【記者/張雅淳】大腸癌連續11年蟬聯十大癌症發生率之首,過去大腸癌手術後至少一周才能下床,但卻有一位罹患大腸癌二期的女患者,術後隔天就能下床,一周後就神色自若地照常上班,而且傷口完全不痛,堪稱神復原!原來一切全拜「術後加速康復療程(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以下簡稱ERAS)」所賜。「這位50初頭的女患者是職場高階主管,個性相當獨立,知道自己罹癌之後,她不希望家人、同事知道,所以謊稱出國度假2周,其實是準備進行切除大腸癌腫瘤的手術」。國泰醫院麻醉科醫師郭書麟說,這位女患者在診間看到ERAS衛教海報,於是便主動詢問,希望自己能參加這項療程,於是醫療團隊開始著手為她規劃,術前積極補充營養、儲備體能;術中精準麻醉、止痛;術後及早下床加速恢復。郭書麟醫師表示,術前醫療團隊會與患者說明療程規畫,並先為病人補充營養、加強體能。「以前大腸癌術後大約1周才能拔掉尿管、自行下床上廁所,但這位女患者術後隔天就做到了,而且並不感到疼痛,第二天她甚至偷溜到醫院樓下喝咖啡,這代表她體力恢復很好,腸胃功能恢復、也有食慾了。」郭書麟說,如果是一般傳統照護方式的患者,此時還躺在病床上虛弱不已,但一周後這位女患者就出院了,而且隨即返回工作岡位,行動自如、傷口不痛,完全沒人發現她剛完成重大手術,工作表現也和術前一樣專業。ERAS療程會根據不同的手術類型,規劃專屬的術前、術中、術後計畫,其中大腸癌手術效果感受最明顯。「過去大腸癌術後容易有併發症,例如感染、腸阻塞等,而且除了傷口之外,還需要注意腸道功能是否恢復,可能需要1個月才能出院。」但進行ERAS療程之後,竟然能縮短至1周就出院。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最新出刊278期《周刊王》和2164期《時報周刊》。《周刊王》與《時報周刊》聯姻,一套雙雜誌「旺透價39元」,2019/08/07起全省4大超商、全聯及美廉社強勢上架。想追蹤周刊王最勁爆消息、想掌握時報周刊最Fashion、最IN的娛樂流行資訊,請點讚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want.ctw/
【大腸癌神復元2】手術照護新觀念 併發症減少3成
【記者/張雅淳】歐美國家實行ERAS療程已經多年,但台灣則是近年來才逐漸推廣,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王照元醫師表示,過去在進行癌症腫瘤切除、腹腔手術等重大手術時,患者大多處於較被動的角色,只能茫然地等候醫師下一步的通知,但ERAS療程則是希望打造一個以患者為核心的照護系統,和一般手術療程相比,最大的不同便是患者的角色由「被動轉為主動」,在整個手術的準備過程中,也不再是以手術需求為優先,而是以患者的需求,並結合外科醫師、麻醉師、營養師、復健師等專業人員之所長,給予患者手術前、中、後的全方位優化照護。根據國外研究指出,執行ERAS並讓患者手術前後皆補充免疫相關營養,如精胺酸等,與對照組相比,可降低逾3成的併發症機率;若以進行結腸、直腸癌切除手術病患為例,執行ERAS的患者平均減少近三天的住院天數。國泰醫院麻醉科醫師郭書麟說,為了確保麻醉安全,以前手術前至少要禁食8小時以上,這對大腸癌患者來說相差甚多,因為術前需要灌瀉藥,身體本來就流失很多水分,如果再禁食8小時,還沒手術就虛弱不堪。因此採用ERAS療程後,就能優化患者體能與營養,自然對術後復元狀況相差甚多。透過ERAS療程的最新儀器,手術時更能精準控制麻醉深淺,提升安全性。除了營養之外,術前就開始提升體能也相當重要,王照元醫師表示,如果術前身體狀況不佳如肌力不足,術後很可能就會變得無法行走,一旦變成臥床,未來生活品質、存活率都會大受影響。以ERAS照護方式來說,術前就會整合復健師、物理治療師規劃患者的體能、肌力訓練,從最簡單的走路,到騎室內腳踏車訓練肌力、運用瑜珈球或彈力帶訓練大腿內側肌力及核心肌群外,也可進行簡易胸推或抬膝運動,幫助體能強化,有助術後恢復與下床行走。透過術前、術中、術後的全盤規劃,就能讓患者恢復狀況更好。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最新出刊278期《周刊王》和2164期《時報周刊》。《周刊王》與《時報周刊》聯姻,一套雙雜誌「旺透價39元」,2019/08/07起全省4大超商、全聯及美廉社強勢上架。想追蹤周刊王最勁爆消息、想掌握時報周刊最Fashion、最IN的娛樂流行資訊,請點讚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want.c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