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樣本
」46億年歷史小行星「貝努」樣本降落猶他州 有助科學家解「地球起源」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太空探測器「冥王號」(OSIRIS-REx),歷經耗時7年、往返62億公里的旅程,已於24日釋放至今最大的小行星樣本返回地球。這個攜帶貝努(Bennuvu)岩石等物質的小行星樣本具46億年歷史,將有助於科學家研究地球起源以及解決對於早期太陽系的疑問。根據外媒報導,冥王號任務耗資10億美元(約新台幣322億),自2016年發射後於2年後抵達小行星「貝努」,並於2020年10月成功在小行星表面採集樣本,其中含約250公克的岩石、塵土等物質,在完成任務後,於在2021年5月開始返航。經過長達2年多時間,冥王號回到地球軌道,並於2023年9月24日在地表上空約10萬公里處釋放樣本艙,樣本艙降落於猶他州西部沙漠美軍達格威試驗場(Dugway Proving Ground),由NASA美國空軍團隊收回。儘管250公克不多,但對於NASA團隊預計進行的試驗已相當足夠,詹森太空中心(JSC)科學家斯坦貝利(Eileen Stanbery)表示,「我們可以以非常高的倍率分析非常小的粒子,及如何將10微米大小的顆粒切成10幾片,並以奈米為刻度繪製圖像,所以250公克是很龐大的。」據報導,這不僅是NASA首次從小行星上採集樣本,更重要的是成功收回,初步檢查顯示樣本艙在降落過程中無受損。這個猶如輪胎大小的樣本艙以每秒12公里速度進入大氣層,多虧防護罩和降落傘,樣本艙得以減緩下降速度,成功降落。冥王號釋放樣本艙後,NASA將再次賦予它新任務,探索另一顆小行星99942號「死神星」,貝努樣本將於25日空運送往NASA位於德州的詹森太空中心進行後續分析。貝努是一顆「近地天體」,直徑約500公尺,外觀呈現陀螺狀,平均每6年行經地球附近一次。科學家判定貝努上的岩石成分約有46億年歷史,包括在太陽系中最古老的物質,還有更重要的是富含碳機物質及含水礦物質;而根據計算運行軌道的預測,貝努很可能在159年後,也就是2182年的9月24日時非常靠近地球,甚至與地球發生撞擊。因此科學家特別關注這顆小行星,藉由冥王號的近距離觀察與採樣,希望發掘更多資料來了解地球歷史,並研究未來避開撞擊的可能性。
日本「隼鳥2號」成功送回行星樣本 初步驗出「龍宮」氣體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日前宣布,6年前出發探索宇宙的探測機「隼鳥2號」(Hayabusa 2),目前已經成功將裝有行星砂石樣本的密封艙送回地球,目前JAXA也在澳洲南部沙漠成功回收密封艙,並且初步驗出疑似該行星上的「氣體」。根據《共同社》報導指出,隼鳥2號所採集到的行星樣本,據悉是源自於小行星「龍宮」(Ryugu),這些砂石樣本可能保留46億年前太陽系出誕生時的痕跡,被認為有助於解答生命的起源。而隼鳥2號所投放的密封艙,後來在澳洲空軍的協助下,在澳洲南部沙漠地帶順利回收,目前密封艙預計8日抵達日本。而JAXA在澳洲當地的設施確認密封艙的狀態時,發現密封艙內存有「氣體」,目前正在對該氣體進行分析與研究,雖然不確定是否這些氣體就是來自於小行星「龍宮」上,但JAXA認為,密封艙有被正確的密封,氣體是出自於小行星「龍宮」的機率十分的高。之後密封艙會被送到JAXA在相模原市的園區中進行詳細的分析與檢查。而為了防止密封艙內混入地球的物質,屆時將會在完全真空的狀態下,打開密封艙,取出樣本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