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數值
」 糖尿病 血糖血糖數值竟破千!病患自曝3餐飲食「含糖飲料當水喝」 營養師:大開眼界
一般人空腹血糖正常值應該小於100mg/dl;如果是100-125mg/dl之間,屬於糖尿病前期;126mg/dl以上,就是糖尿病。營養師陳怡婷分享自己首次看到血糖檢測值破千,並分享這位病患的三餐,令她大開眼界。營養師陳怡婷在臉書上發文表示,自己擔任營養師8年多以來,第一次看到有人可以血糖破千,並PO出這名病患血糖檢測結果單,數值竟高達1226mg/dl。陳怡婷分享這位病患的三餐飲食內容,早餐為山東大饅頭1顆或是肉包2顆,搭配含糖五穀芝麻粉沖泡飲加香蕉1根。午餐為大乾麵加上滷蛋或是自助餐(飯2碗,蔬菜少許,喜愛吃爌肉)加香蕉2至3根。晚餐吃白飯2碗+肥肉+蔬菜少許+南瓜湯/蓮藕湯/山藥湯2-3碗+橘子/芭樂2-3顆。此外,病患以含糖茶裏王取代白開水喝,並且隨身攜帶糖果,嘴饞就吃,也沒有運動習慣。陳怡婷分享首次遇到病患血糖值破千。(圖/陳怡婷營養師臉書)貼文一出後,引發網友、醫事人員們討論,減重醫師蔡明劼留言:「哇!還能走著進門診的話也很不簡單」,陳怡婷回應:「所以住院了,我去病房看他…」其他人也紛紛表示,「看到這數據只能說,一山還有一山高呢」、「是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嗎」、「看到這個血糖值,真的打破我的三觀,幾十年的醫事生涯,首見。不過從他的飲食看起來,攝取醣類的份量還蠻高的,真的是血糖的恐怖份子」、「全穀類跟水果類好驚人。」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指出,「高血糖」可能對心臟、血 管、腎臟造成傷害;需積極調整生活習慣、改善健康狀況,以避免腦中風、 心臟病、腎病變、失明、截肢、洗腎等嚴重併發症。
金守美才否認健康亮紅燈 今猝逝死因曝「血糖值飆破500」
南韓資深女星金守美1個月前才否認身體健康出問題,今(25)日早上猝逝,家屬發現時緊急送醫也為時已晚,享壽75歲。金守美兒子透露媽媽死因是高血糖急症,血糖數值竟飆破500;另外金守美兒子也提到,近期媽媽因為音樂劇《Mom》拖欠出演費,原本要打官司壓力很大。金守美是南韓資深女星,出演過許多電視劇、音樂劇和綜藝節目,她在螢光幕前總是親和有活力,在節目中爽朗笑聲和豪邁氣魄都深植人心,且一直給人健康的形象,怎料,金守美今日早上猝逝,住在一起的兒子發現時,緊急將她送往醫院救命,享壽75歲。綜合韓媒報導,金守美兒子受訪時證實媽媽死因,經警方調查後「死因為高血糖急症,血糖數值飆破500」。高血糖急症是人體缺乏足夠的胰島素時,體內攝取的醣類(碳水化合物)無法有效被利用,導致血液中葡萄糖濃度過高,引發高血糖;高血糖急症有2種,分為糖尿病酮酸中毒和高血糖高滲透壓非酮酸性昏迷,沒馬上處理就有高生命危險。除此之外,金守美兒子透露媽媽近期很不愉快,她出演長達14年的音樂劇《Mom》因製作人陷抄襲疑雲,從去年底媽媽就沒有收到演出費用,還準備打官司,為此媽媽備感壓力。據悉,金守美今年9月上電視購物節目時,傳出她健康亮紅燈,當時她現身表示,自己健康完全沒問題。
40歲男半年減重17公斤 有望逆轉糖尿病!醫曝關鍵4招
近來有越來越多民眾從健檢中發現血糖異常,特色都是年紀輕輕、糖化血色素過高且有體重超標的問題,時常還伴隨如血脂、血壓等數值異常,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代謝內分泌科范綱志主任提醒,這類患者若能從體重控制下手,通常三高數值都能明顯改善、還有機會逆轉糖尿病。一位40歲出頭的科技新貴,體重110公斤,BMI(身體質量指數)已經超過30 Kg/m2 且糖化血色素高達9%,高出正常值5.6%許多,確診為糖胖症。經過醫病互相討論,患者除了開始積極改變生活型態、飲食管理、使用健保給付之降糖藥物,還搭配兼具體重下降以及血糖控制的自費口服降糖藥物治療等4個方法。在這過程中,患者也主動進行血糖監控,短期配戴連續葡萄糖監測管理血糖,積極調整飲食及生活型態,經過約半年後,體重降幅高達近17公斤,血糖值隨之下降,趨近正常值,病人狀況穩定後,降糖藥物逐漸遞減,目前已經過了9個月後仍維持良好之血糖管理。范綱志主任補充,「這類患者需要積極提供個人化的精準糖尿病衛教並搭配合適藥物介入治療,由於他年紀輕,剛確診不久,若能針對體重有效控制,就能改善血糖、甚至逆轉疾病。」根據研究顯示,糖胖症患者減重5%可以改善血糖與共病、體重減輕10%可以減少藥量、減輕15%更有機會逆轉糖尿病,不再用藥。范綱志主任進一步說明,針對糖胖症患者,會以第一線標準藥物二甲雙胍類(Metformin) 再依照患者需要減輕體重的幅度或是否有其他共病管理的需求來選擇藥物,例如口服與針劑的腸泌素(GLP-1)或口服排糖藥(SGLT-2)。醫院內實施醫病共享決策,透過衛教說明,針對患者的治療目標與期待、用藥方便性等不同面向與患者討論個人化的治療方案。「但若只依賴藥物的效果,卻沒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一段時間之後仍可能會復胖或是血糖失控!」范綱志主任說明,除藥物外,臨床上也會運用連續葡萄糖監測,以科技輔助患者,讓患者即時了解各類食物、進食份量或運動對於自身血糖的影響。「很多糖胖症患者都是長年不健康的飲食生活習慣所致,在透過自費藥物減重後,為了小心翼翼維持瘦身、降糖後的好效果,許多患者願意自費配戴一段時間的連續葡萄糖監測,透過即時的血糖監測了解自身進食的時間、量、食物的種類對血糖的影響。」就有患者發現早餐食用過多的燕麥飲,讓他血糖超過目標值,也有患者發現晚餐後血糖數值較易上升,開始注意晚餐澱粉份量並搭配運動幫助血糖回穩。范綱志主任提醒,糖胖症為糖尿病合併肥胖症,比起單純的糖尿病患者,有肥胖問題的患者胰島素阻抗性更高,血糖更難控制,風險也不只單一面向,心血管、腎臟、神經併發症風險都比未過重之糖尿病患者還要高,更會提升死亡的風險,不可不慎。關心食安、健康的朋友們別錯過~!LINE社群搜尋:健康一把抓加入我們,立刻掌握全家大小的健康與秒懂食安地雷,還有獨家健康小撇步!!【健康一把抓】→https://reurl.cc/qrypl3
吃飯太快不只易胖 醫警告背後風險:恐得糖尿病
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速,工作忙碌因此很難好好吃飯。專家便呼籲,人體的胃大約要20分鐘才能提醒大腦有飽足感,假如吃得太快,就容易吃下遠比預期份量還多的食物,不僅容易引發肥胖、消化道問題外,還可能誘發糖尿病。謝安民醫師在臉書專頁分享「進食速度和用餐時間對身體的影響」,研究顯示進食速度和何時用餐,也會對健康有影響,吃太快可能導致腸胃道問題,以及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產生。如果改變用餐時間和進食速度,就可以預防、甚至改善相關情況。謝安民醫師指出,進食過快最大的壞處,就是往往會不知不覺吃過頭,常常攝取超量卡路里,容易肥胖。研究發現,由胃傳到腦部的飽足感,是避免攝入過量卡路里的關鍵。 然而,胃大約需要20分鐘才能提醒大腦有飽足感。 吃得太快,腦部可能還未收到足夠的飽足訊號,就已經吃下遠比預期分量多的食物。另外,吃得快不只容易過食,還會觸發導致胰島素拮抗的特定細胞因子(cytokines),例如白細胞素-1 beta(interlinkin 1-beta)和白細胞介素-6的分泌,這些發炎因子會促進胰島素阻抗,有助發胖,甚至導致第二型(成年發病型)糖尿病。除了容易變胖、胰島素拮抗和糖尿病外等問題,也會造成消化道的問題。很多人都知道,吃太快會引起肚子不舒服,如噎氣、腹漲、噁心、消化不良等,狼吞虎嚥除了短期肚子不適之外,更會有一些長期的問題產生。過多的食物在胃裡,會導致食物在胃中停留更長時間,從而延長胃黏膜暴露於胃酸的時間,就容易得胃炎,可以透過胃內視鏡看出。進食速度過快,不僅容易發胖,還可能誘發糖尿病。(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研究表明,在一天當中,用餐時間能與身體代謝的晝夜節律一致,對健康有益。一天的卡路里總攝取量,在時間(早、午、晚上)上是如何分配,也可能對飲食健康有影響。對一般人而言,每天份量最多的一餐是早餐或午餐有助減肥,而份量最多的是晚餐則反之;對糖尿病和肥胖症病人而言,2015年一項涉及18名肥胖症和第二型糖尿病成年人的隨機對照試驗發現,與吃低能量早餐和高能量晚餐相比,吃高能量早餐和低能量晚餐可以減少全天的血糖數值。現在流行的「時間限制性飲食」(Time restricted eating),也是一種間歇性禁食法,如果進食的8小時安排在早上,而非較晚(中午或下午),在降低超重或肥胖的參與者的空腹血糖濃度方面更有效。飲食對健康的影響很大,但謝安民醫師提醒,吃東西除了是生存及生理上所必需之外,也是食慾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滿足,吃不只要健康,更要快樂,只要把握幾個原則,健康的飲食並不困難:1、飲食的份量(卡路里而言),食物的品質(纖維質含量、良好脂肪,多複合碳水化合物、避免純糖等)、營養足夠而且均衡,當然重要。2、吃東西宜慢、充分咀嚼。3、一天吃進去的食物之分配應該盡量以早餐或午餐為主餐。飲食常是社交活動的一部份。豐盛的晚餐常常是不可避免。所以有時無法遵從理論上較好的分配。偶爾的犯規,我認為無大所謂。往往可以補償,如晚餐後走一段路,不要馬上入睡。知道晚餐會有應酬時,早午餐酌量限制。4、身體停止活動或睡覺前一、兩小時,最好少吃喝含糖,卡路里高的飲食,而且份量要控制。5、健康的飲食應該是長期目標,要盡力做到。經年累月的整體飲食習慣才是重要。偶爾違背,不用太緊張。
她服排糖藥加斷食減重! 全身無力陷「酮酸中毒」危機
54歲蔡女士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近2年改服用排糖藥,血糖控制得不錯,糖化血色素大都小於7,日前進行186斷食(每天進食控制在連續的6小時內,其他18小時不進食),沒幾天後出現全身沒力,本以為只是肌餓虛弱,沒想到接著又出現呼吸很喘的情況,才趕快到急診就醫,確診為酮酸中毒。SGLT2抑制劑降低血糖 還有助減少心衰竭風險及延緩腎病變惡化衛福部彰化醫院腎臟內科主任蔡旻叡表示,糖尿病用藥有很多種,其中,SGLT2抑制劑是近年新藥,其作用機轉在腎小管,可以抑制腎臟再吸收尿糖的功能,將多餘的糖從尿液排出,達到降低血糖的功效,也因此可能減重,研究還發現能夠減少心衰竭風險及延緩腎病變惡化,其單方或複方藥被視為近幾年來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最新夢幻藥物,服用者持續增加。酮酸中毒導致腹痛噁心、想吐無力 有致命風險蔡旻叡說,蔡女士斷食,空腹的時間很長,糖分來源攝取不足,但因排糖藥的藥效,腎臟仍在進行排糖,導致身體無法利用血糖產生能量,依身體的機制會改分解脂肪產生脂肪酸作為身體所需能量,脂肪酸進一步在肝臟被轉換成酮體,使得血中酮體濃度上升,造成代謝性酸中毒,即為酮酸中毒。酮酸中毒的臨床症狀為腹痛、噁心、想吐、虛弱無力,嚴重者會呼吸加快變喘、感到呼吸困難,有致命風險。蔡旻叡指出,排糖藥不能做為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用藥,因為引發酮酸中毒的風險太高了。至於引發第二型糖尿病酮酸中毒,發生率大概只有1%,雖然不高,但發生的後果可能很嚴重,特色是病人的血糖數值通常不高,甚至是正常的,被稱為「血糖正常之糖尿病酮酸中毒症(Euglycemic diabetic ketoacidosis, euDKA)」。排糖藥減重非人人見效 多喝水是關鍵蔡旻叡說,排糖藥對於糖尿病患者有許多好處,其減重的功效更是吸引人,但不見得每個人都有效。蔡旻叡強調,患者大都知道,服用排糖藥最重要的是要多喝水,以避免泌尿道感染,但也要關注斷食或禁食的風險,不要輕易嘗試,如果因手術之故必須禁食,也要向醫師說明,評估是否停藥或以其他降血糖藥替代。
特斯拉全自駕太猛!夜飆20公里載心臟病車主送醫 他讚:汽車界的iPhone
特斯拉立大功!美國北卡羅來納州製片人富蘭克林(MaxPaul Franklin)日前突然心臟病發,所幸他爬上特斯拉Model Y並下達指令後,車輛成功開往20公里外醫院並自動停車。他獲救後也發文讚揚特斯拉最新的FSD(全自動駕駛)系統。富蘭克林在推特(X)表示,當時除了心臟病發,還出現嚴重脫水、血糖數值高達670但胰島素幫浦故障等情況,只好艱難的坐進參加FSD車主測試才第2天、安裝最新版本FSD的Model Y。富蘭克林表示,特斯拉在自己完全沒干預情況下,熟練的從住家開到20公里外的醫院急診室旁並停下,讓他接受最立即的急救,目前情況非常穩定。富蘭克林強調,自己也擁有保時捷、賓士、BMW、Acura、凱迪拉克等豪車,但這些車都沒特斯拉先進。富蘭克林認為,特斯拉既是當前汽車創新的巔峰,也是車界從傳統手機進化成智慧手機的飛躍象徵,大力感謝馬斯克推動科技技術的領導力。他也提到,自家擁有太陽能發電系統,只吃電的特斯拉為他節省265公里近1000美元(約新台幣3.2萬元)的燃料費。馬斯克上月盛讚V12.3.1版本的FSD運作極為完美,罕見免費開放車主試用1個月,並預告願意授權其他車廠使用FSD系統。不過,目前FSD的表現雖讓車主們滿意,但特斯拉強調FSD不會讓車輛變成真正的自駕車,駕駛仍須準備隨時接管方向盤、煞車,也有不少車主回報車輛迴轉調頭時會逆向行駛。
林姿佑父親健康亮紅燈 送醫檢查「酮酸中毒」
女星林姿佑日前錄影《聚焦2.0》,在節目上分享家族有糖尿病史,阿嬤和爸爸都是糖尿病患。林姿佑從小就幫阿嬤打胰島素,長期照料讓她心生警惕,因此考上營養管理師執照,從飲食著手改變生活習慣。林姿佑表示因父親林照雄健康亮紅燈,送醫發現「酮酸中毒」確診糖尿病,讓林姿佑重新檢視全家飲食才驚覺:「餐桌上有地雷!」林姿佑回憶,某天父親林照雄食慾降低,讓她決定帶父親去泡溫泉、吃點心放鬆,沒想到隔天接到母親來電,描述林照雄全身無力、甚至無法自行站立,緊急送醫診斷出是「酮酸中毒」罹患糖尿病,林姿佑驚覺父親暴瘦、沒胃口就是警訊,懊惱沒及時察覺異狀。她說由於家中有糖尿病史,為此考上營養管理師執照重新檢視飲食習慣,竟發覺餐桌上滿是地雷,不僅用水果代替澱粉,還隨時準備餅乾當點心、口渴就喝果汁,高糖分引發疾病,讓林姿佑決定下廚調整三餐。營養學專家吳映蓉博士提醒,晚餐最容易影響血糖數值,建議民眾可選擇高纖、高蛋白飲食,且飯後要散步走動至少30分鐘,才能避免睡眠後血糖大幅度波動,而飲食順序也暗藏玄機,記得要先吃蔬菜蛋白質,最後再攝取碳水才不會熱量破表,林姿佑認同表示長期吃不對、營養吃不夠,疾病就容易一代傳一代。更多精彩內容請鎖定本周六晚間8點,於年代新聞50頻道播出《聚焦2.0》。
糖尿病兒「包尿布」進看守所2天就病逝 母控「送藥被拒、管理不當」獲國賠270萬
罹患糖尿病的李姓男子在前年因竊盜被通緝,後送進了基隆看守所服刑,沒想到才不過2天,他就因血糖失控送醫不治,而李母也指控所方未依照規定看護,又拒收她送去的藥物才害死兒子,請求國家賠償。基隆地院經過審理,認為所方未監控血糖數值,在管理上有疏失,判賠新台幣近270萬元,所方則已提起上訴,希望能釐清事實。判決書指出,李男因犯加重竊盜罪遭到法院判刑3月確定,因遲遲未自動到案,基隆地檢署便發布通緝令,而警方也在民國111年5月14日將其逮捕送案,並於同日關入基隆看守所服刑。不料,才經過2天,李男就因血糖失控,引發呼吸衰竭、急性腎衰竭等併發症死亡。對此,李母主張,兒子本身就是重度糖尿病患,必須仰賴口服藥物及胰島素種病情,但基隆看守所不僅沒有在他入監時調查健康狀況,又拒收她送到看看手所的藥物,才會讓兒子就這樣離開人世;而李母也依照國家賠償法,針對包括醫療費、喪葬費、扶養費與精神撫慰金,要求所方賠償新台幣719萬7686元。基隆看守所抗辯稱,李男入監當天適逢假日,經過檢方發交看守所執行時,所方人員有注意他的健身狀況,確定他雖身穿尿布、不良於行,並無其他異狀,測量血壓、心跳、體溫後均正常,也有在執勤人員聯繫簿內記載「患有糖尿病」。所方進一步表示,李母送藥的行為不符合監獄行刑法、外界對受刑人及被告送入金錢與飲食及必需品辦法規定,拒收是依法行事,且李母當時只說「需要安眠藥」,而非告知是胰島素。所方強調,李男死亡當天上午8時戒護就醫時,生理數據依舊正常,並沒有管理不當或延誤救治等違失,是因其未遵守醫囑又長期酗酒,與收容管理並無因果關係。基隆地檢署認為,看守所值勤人員聯繫簿雖有記載李男有糖尿病、尿失禁等症狀,但所方仍應了解其醫矚用藥,並隨時注意血糖數值,畢竟糖尿病若放任血糖飆升,易導致昏迷終至死亡,應是普遍常識;再者,法院查出李男入監後,不曾獲得所方提供胰島素注射,所方也沒有血糖機,導致李男錯失急救的黃金時機,判定基隆看守所有明確違失,共須賠償269萬7686元。而針對這個判決結果,所方不服已經提出上訴。
中年女治療皮膚癢 停藥後「吃不下睡不好」竟是類固醇惹禍
有皮膚疹困擾的57歲邱女士,日前因天氣炎熱長了大量的濕疹、汗疹、汗皰疹,到皮膚科診所就醫,除了擦的藥膏外,也服用了大量類固醇藥物壓制症狀。幾個禮拜停藥後,皮膚問題雖然被控制住,但是邱女士卻老是感覺全身無力、晚上睡不著覺、血糖數值更異常升高,維持了兩個多月遲遲找不到原因。可體松分泌過低 導致食慾不振、虛弱疲累台北慈濟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周璠表示,經過詳細檢查,懷疑邱女士的症狀是大量使用類固醇藥物後突然停藥,導致腎上線素荷爾蒙可體松低下,除安排抽血,也給予低劑量的類固醇治療,一個禮拜後,她的症狀大幅好轉,抽血報告也證實是腎上腺功能低下,持續服藥兩個禮拜後,邱女士恢復精神,腎上腺功能恢復正常、血糖也回到正常值。周璠說明,可體松(Cortisol)又稱皮質醇,是腎上腺皮質分泌的荷爾蒙之一,腺體位於腎臟上端的腎上腺,左右各一,是一種壓力荷爾蒙,當人體遇到危機時,會刺激血糖、血壓及心跳快速上升,以應付緊急狀況。但如果可體松分泌過高,反而導致庫欣氏症候群,出現睡眠異常、傷口不易痊癒、中心肥胖但四肢肌肉流失、骨質流失的情形,外顯症狀則有常見的月亮臉、水牛肩、紫色妊娠紋等;反之若分泌不足則會造成腎上腺功能低下,產生食慾不振、低血壓、低血糖、電解質異常、虛弱、反應慢等症狀。類固醇大量服用 突停藥恐引發「腎上腺功能低下」周璠指出,腎上腺功能低下的發生原因有腎上腺腫瘤或腦下垂體異常,但其中藥物造成的發生率非常常見,若未適切治療,萬一病人在此時遭逢嚴重的感染或急症,可能出現腎上腺危象,也稱為急性腎上腺功能不全,每年約8%的腎上腺功能不全患者會出現腎上腺危象,死亡率約為6%。如果能夠迅速識別並及時進行類固醇治療,患者的預後和康復效果良好。可體松是在人體產生的荷爾蒙,若被製成藥物,就是耳熟能詳的類固醇。類固醇在正確使用的情況下能解決許多急性病症,但若未遵照醫囑服用,很可能造成人體腺體分泌異常。醫療需尋根治本 濫用藥物恐引起併發症許多民眾到處求醫,為緩解當下不適,但卻忽略尋根治本的重要性,也在無意中濫用了類固醇一類的藥物。常見如長者關節痛會長期到診所打止痛針、或是飽受皮膚疹困擾一發作就到診所拿藥,症狀改善就下次發作再去拿藥。周璠提醒,類固醇雖能治癒許多急症,但長期未控制的情況下一直使用會導致諸多併發症如:骨頭壞死、血糖失調、心血管負擔等,單純用藥緩解並非長久之道,反而造成惡性循環。
研究曝「睡覺1習慣」超母湯 醫示警:睡眠問題與糖尿病存在緊密關聯
有些人睡覺習慣開燈睡,認為這樣比較有安全感,然而此舉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傷害了代謝健康。一項研究發現,開燈睡的受試者隔天血糖數值偏高,顯示產生胰島素阻抗。而許多研究也都顯示,睡眠問題與糖尿病間存在緊密關聯。復健科醫師王思恒在粉專《一分鐘健身教室》表示,在美國研究中,20位年輕人輪流在漆黑及明亮的臥室中睡覺,照度約是4顆60瓦鎢絲吸頂燈,沒有學校教室那麼亮,但比樓梯間亮一些,結果學者發現,開燈睡覺使受試者隔日服用葡萄糖後的血糖數值偏高,這代表他們產生了胰島素阻抗。王思恒指出,明亮環境更使受試者的深層睡眠縮短、睡眠時的心跳升高,因此學者推測,夜間光線造成交感神經活性升高(興奮、緊張狀態),改變了睡眠結構,進而影響身體代謝葡萄糖的能力。王思恒也提到,許多研究顯示,睡眠問題與糖尿病間存在緊密關聯,改善睡眠品質從確保臥室黑暗涼爽下手,不只提振白天精神,更能保護代謝健康。
4人中就有1人過重!「兒童肥胖」已成隱形國安危機
開學在即,許多小朋友在暑假吃得多、動得少,可能變胖不少。在台灣,每4名兒童就有1人肥胖,研究顯示,約有7成「小胖子」長大會變成「大胖子」,而且小胖子未來罹患糖尿病風險是一般體態小孩的18倍,進入青春期後,糖尿病、脂肪肝、睡眠呼吸中止症等疾病可能大爆發,不僅影響成年後工作能力,還增加國家健康支出,兒童肥胖問題有如隱形國安危機。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國小生過重及肥胖率為25.4%,等於每4人就有1人過重或肥胖;國中生過重及肥胖率為29.9%。嘉義基督教醫院減重中心副主任安欣瑜觀察到,門診中很多過重或肥胖兒童,從國小到高中都有,求診時往往已是糖尿病前期。兒童內分泌科醫師黃世綱說,對於過重或肥胖兒童,學校會開立通知單,但家長們往往未警覺肥胖的問題,往往是累積好幾張通知單,或發現小孩脖子出現「黑棘皮」,也就是糖尿病前期症狀,才帶孩子來求診。根據國外研究,高達7成的肥胖兒童在成年後仍然肥胖,慢性疾病風險也大增。黃世綱指出,兒童因為代謝能力好,通常不會直接進展到疾病階段,但肥胖等於埋下未爆彈,一旦進入青春期,因為荷爾蒙變化,糖尿病、脂肪肝、睡眠呼吸中止症等疾病逐漸浮現,甚至大爆發。安欣瑜認為,台灣肥胖防治大環境不理想,兒童吃太多、太精緻、熱量太高,加上運動少,造就越來越多過重或肥胖兒童。然而,針對肥胖兒童可用的藥物不多,只能改善飲食和運動等生活型態。1名14歲少年走進黃世綱的診間,身高170公分以上、體重逼近3位數,脖子後方到側面有明顯的黑棘皮,進一步檢查發現,他的血糖數值已符合糖尿病診斷定義。最讓醫師印象深刻的是,當時少年推著坐輪椅的媽媽進入診間,原來媽媽也是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控制不佳而洗腎。黃世綱強調,兒童肥胖不只是疾病問題,背後顯現家庭資源和社經資源的分配問題,這位少年雖聽過很多衛教,但仍無法改善生活型態,意謂已遇到資源上的極限。兒童肥胖問題不容小覷,否則未來會衍生個人健康問題、影響工作能力,整體而言就會增加國家醫療負擔、影響國家生產力,希望相關單位應該及早介入。
女童突「越吃越瘦」竟確診糖尿病 醫曝「3病徵」應儘速就醫
台中一名5歲女童去年底食慾異常暴增,卻在2週內驟減3公斤,不僅瘦到眼窩凹陷,還出現尿量變多、呼吸急促、氣喘的症狀,經急診檢查後,發現女童血糖飆高至500mg/dl,並發生了酮酸中毒,確診了「第一型糖尿病」。童綜合醫院兒童醫學部的醫師蔡維鍵提到,「第一型糖尿病」的發生,主要因為胰臟的胰島細胞遭到自體免疫或是不明原因破壞,造成身體內缺乏胰島素的分泌能力,因而無法調控血糖濃度,造成高血糖的發生。對此,女童家長第一時間感到驚慌且無法接受,以為只有年長者、肥胖者會患病,而孩子更需面對每天戳破手指測血糖的恐懼。而蔡維鍵也安慰了女童父母,並簡單說明了照護的方式,並表示現在科技進步,可用連續血糖監測(CGM)來記錄,不需要每天扎手指也能了解血糖的變化狀況。蔡維鍵補充,這項儀器能夠連接手機APP,每5分鐘就有一筆新的血糖數值傳送,讓家屬能夠即時追蹤,若有異常數值也會發出警訊通知,讓家屬能在盡可不影響工作與日常生活的狀態下,更精準地去協助患者控制糖分攝取。後來,為了讓女童不要感覺自己異於常人,一家人便一同參與了一年一度的大甲媽出巡遶境,在跟著走4小時之前,也先降低了胰島素施打的劑量,讓女童能像往年一樣正常吃玉米、餅乾,更能放心地參與每個活動。綜上所述,蔡維鍵強調,若發現家中孩童突然越吃越瘦,甚至經常性口渴、尿量異常增大等等,建議儘速就醫找出原因,才能及早找出治療方式。
關不關燈差很大! 醫:睡眠問題與「糖尿病」緊密相關
睡覺總是喜歡開燈或忘記關上燈,恐怕會傷害代謝健康。內湖恆新復健科診所院長王思恒近日發文分享新知,根據美國研究指出,開燈睡覺將影響身體代謝葡萄糖的能力,也就是說,睡眠問題是與糖尿病有密切相關的,因此在睡覺時,建議確保臥室黑暗涼爽,來保護代謝健康。王思恒醫師於4日在臉書粉專「一分鐘健身教室」提到,他參考了美國一項有關睡覺與光關聯性的研究文獻「睡眠期間的光照會損害心臟代謝健康(Light exposure during sleep impairs cardiometabolic function)」,發現開燈睡覺會在不知不覺間傷害代謝健康,睡眠問題也與糖尿病間存在緊密關聯。他表示,在該美國研究中,他們讓20位年輕人輪流在漆黑及明亮的臥室中睡覺,照度約是4顆60瓦鎢絲吸頂燈,沒有學校教室那麼亮,但比樓梯間亮一點。研究學者發現,開燈睡覺使得受試者隔日服用葡萄糖後的血糖數值偏高,這代表著他們產生了胰島素阻抗,而明亮環境更使得受試者的深層睡眠縮短、睡眠時的心跳升高。對此,該研究學者推測,夜間光線會造成交感神經活性升高(興奮、緊張狀態),改變了睡眠結構,進而影響身體代謝葡萄糖的能力。而王思恒醫師也提醒,若要改善睡眠品質,可以從確保臥室黑暗涼爽下手,不只能提振白天精神,更能保護代謝健康。
糖尿病不一定是尿中有糖! 醫:「若真有」代誌就大條了
據國健署推估,台灣有超過230萬名的糖尿病患者。對此,義大醫院家醫部預防科醫學科主任洪暐傑也表示,「糖尿病」會讓許多人誤以為是尿中有糖,但糖尿病的判斷標準其實是血糖數值,若空腹血糖達126 mg/dL以上就達糖尿病的標準,因此即便尿中無糖仍是糖尿病。尿液一直要到空腹血糖高於160-180mg/dL時,才真的會出現糖,但這也表示病情嚴重多了。醫師洪暐傑26日在臉書專頁《洪暐傑醫師的愛講空間》發文表示,有位新診斷為糖尿病的阿伯在得知診斷結果後非常驚訝,「我驗尿都是正常的呀,裡面也沒有糖,為什麼會是糖尿病呢?」對此,洪暐傑也解釋糖尿病一詞的由來,其實是由於英國醫師道伯森(MatthewDobson)注意到尿液有甜味,並證實甜味來自於糖。不過他也提醒,「糖尿病患也不見得每個人的尿液裡面都會有糖的反應。」他接著解釋,事實上,未必每個糖尿病患的尿液都有糖。因為人體的腎臟會過濾血液製造尿液,一開始排出的尿液會進入到腎小管,腎小管會將身體需要的糖分、電解質再吸收,以保存能量不浪費,「所以如果順利把腎小管裡面的糖都吸收回體內,到了最終出口的尿液,也就是我們排出來的尿,檢驗起來就不會有糖囉。」因此若按照上面寫到的數據,洪暐傑指出,血糖數值高於160-180 mg/dL的時候尿糖才會出現,如果是長期糖尿病的病患,甚至有可能到220 mg/dL,尿裡才會有糖,但是其實空腹126 mg/dL就符合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了,「這時腎小管還是能夠把所有腎臟過濾的糖都再吸收回來,因此尿裡面是沒有糖的,所以符合糖尿病診斷的病患,尿液不一定會有糖唷。」
8種健康行為可延壽! 新研究證實:可多活8.9年
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Heart Association,AHA)近期頒布了8種符合健康生活的行為,例如健康飲食、充足睡眠、不吸菸、定期運動等,最近一篇發表於國際期刊的研究指出,若遵循這8種行為,平均可延長壽命約8.9年。美國心臟協會頒布了8種可改善和維持心血管健康的關鍵措施,包括健康飲食、控制體重、適度運動、戒菸、充足睡眠、降膽固醇、控制血糖、控制血壓,這8種健康行為和健康因素被稱為「Life's Essential 8」。其中,健康飲食包括天然原型食物(wholefoods)、大量水果和蔬菜、瘦肉蛋白、堅果,以及使用非熱帶植物油(如橄欖油和菜籽油)烹飪。控制體重方面最佳的BMI則為25。至於適度運動,成人每週應進行至少2.5小時的中等強度運動或75分鐘的劇烈運動。小孩每天則應該有至少60分鐘的玩耍和運動時間。而充足睡眠是指每晚睡7至9小時;控制血壓是指血壓保持在可接受範圍內,建議收縮壓、舒張壓應分別低於120毫米汞柱、80毫米汞柱。本月10日發表在《循環》(Circulation)期刊的一項研究,針對2005至2018年「全國健康和營養檢查調查」的23003名20至79歲受試者進行研究,研究人員將受試者對於這8種行為遵從度進行評分,以了解這8種行為與預期壽命增加之間的關聯性。結果發現,總分最高的受試者相較於平均得分最低者可多活8.9年。此外,戒菸行為、睡眠、運動與血糖數值對延長預期壽命的效果極為顯著。
大學生體檢3/「登大人」玩得昏天暗地 「這習慣」恐釀心血管疾病
經過3年苦讀,終於考上大學後,孩子們過著怎樣的生活呢?專家查看體檢報告、再搭配訪談,發現大學新生們普遍過得相當放縱,除了生活作息不正常,幾乎不運動之外,熬夜也是家常便飯的事,專家提醒,如果膽固醇、血壓、血糖已有異常,長期熬夜恐怕會加劇病情,甚至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機率。綜觀6000多位大一新生體檢報告,發現膽固醇高、尿酸高是最普遍的問題,台大家醫科醫師詹其峰認為「肥胖」是一切的導火線。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醫師盧泰潤則說,進一步跟學生訪談後發現,這些孩子除了飲食西化、常喝含糖飲料之外,最可怕的是幾乎不運動,許多孩子每周最多運動一次,運動2次以上則是少之又少。不只如此,盧泰潤還發現這些孩子掙脫高中苦讀的束縛之後,大學生活不僅多采多姿,一切的規範制約也被拋在腦後,最明顯的就是「熬夜」,而且還不只是日夜顛倒而已,有時甚至無規律可言。透過體檢時的訪談,醫師發現多數大學新鮮人經常熬夜,彷彿想把過去禁錮於書桌前的時間補回,常常玩到捨不得睡覺。(示意圖/焦正德攝)「他們跟我說,有時候他們半夜1-2點睡,有時候則是早上,總之想睡時才睡。」盧泰潤說,研究顯示長期熬夜、作息不正常會導致血壓、血糖飆升,再加上他們膽固醇與尿酸都偏高,整體來說心血管疾病風險相當高。盧泰潤提醒,膽固醇、尿酸、血壓、血糖數值異常,幾乎不會讓身體有什麼異樣的感覺,如果沒有進一步檢查,可能一拖就數十年,或是直到爆發心血管疾病時才發現,所以一發現異常就建議進一步檢查,才能即時控制住狀況。另外,若有吸菸習慣一定要戒菸。盧泰潤說,吸菸不只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甚至也是導致膽固醇超標的原因之一。「雖然沒有直接研究證實因果關係,但可以發現吸菸和膽固醇之間確實有所關聯。」盧泰潤說。回歸到生活,盧泰潤則建議年輕人一定要有運動習慣,例如執行「運動333」,也就是每周運動3天、每次30分鐘以上、運動時心跳每分鐘130次以上,如果無法得知心跳次數,則要有喘、流汗的感覺,如此運動才具備中等強度,才能促進身體血液循環與代謝,增進健康。
半夜常驚醒滿身汗…她量血糖偏低「90分鐘後竟反彈」:變3倍 醫親揭原因
一名30多歲女子近日總是睡不好,睡到半夜都會突然驚醒,且還滿身汗,由於女子有服用糖尿病藥物習慣,醫生懷疑可能是低血糖的情況,但女子表示自己醒來後,血糖測量結果都偏高,醫生便請女子家人在她醒來前90分鐘,提前測量血糖,結果發現真的是低血糖,醫生也解釋這其實是「梭莫基效應」。家醫科醫師洪暐傑在臉書粉絲專頁「洪暐傑醫師的愛講空間」發文分享,她表示一名30多歲女子近日總是睡不好,睡到半夜都會突然驚醒,醒來後滿身汗,家人認為可能是壓力過大,因此她請了一個禮拜的假旅遊,旅遊期間半夜就沒醒來,回到正常上班生活後,又出現了相同半夜驚醒的狀況。洪暐傑表示,半夜醒來睡眠不好是蠻常見的情況,但是醒來滿身汗不是個正常失眠該出現的症狀,點開女子健保雲端用藥紀錄,發現她有在服用糖尿病的藥物,因此詢問對方是否是低血糖的情況,但對方卻肯定表示,不只沒有低血糖,血糖還偏高,「因為她一開始也是擔心低血糖,所以驚醒後會自己測一下血糖,血糖數值大約都在180左右(標準空腹血糖100以下,70算低血糖),所以這個數值不只沒有低,而且還偏高。」洪暐傑便建議女子家人,在女子凌晨四五點驚醒前一個半小時,幫女子扎針量血糖。隔一週回診,家人很開心的拿出血糖紀錄本說,「真的有低血糖耶,扎完都只有60左右」,但家屬相當好奇,為什麼醒來之後過陣子量卻是高血糖?洪暐傑解釋這其實是「梭莫基效應」。梭莫基效應是低血糖反彈的一種情況,是身體的保護機制,詳細情況是在半夜發生低血糖的時候,這個低血糖情況刺激身體的賀爾蒙釋放,包含像是腎上腺素、生糖素、生長激素、腎上腺皮質醇等等,這些的賀爾蒙會讓我們身體的血糖開始衝高,擺脫低血糖的窘境,而衝高的數值甚至會比平常時的血糖還要高。通常梭莫基效應發生在第一型糖尿病的病患比第二型來的多。要發現梭莫基效應,有3個方法:1.可以測量半夜時候(凌晨三四點左右)以及早晨的血糖做個比較2.使用連續血糖監測儀,連續監控血糖的數字3.把身體發生的情況充分和醫師討論,像是半夜驚醒盜汗的情況,也是警訊之一想要改善梭莫基效應,最重要的就是避免自己調整藥物,上述病患在旅遊期間沒有驚醒,是因為她旅遊那一週每天晚上都有吃消夜,所以半夜血糖就沒有太低的情況,所以如果半夜都會有低血糖,出現梭莫基效應,可以和醫師討論在睡前吃一些合適的小點心。
工地工頭便當吃十年 赫然罹患第二型糖尿病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在工地當工頭的50歲男子,工作量大,餓得快,一餐要吃兩個便當,不是爌肉就是雞腿,不但沒有增胖,三個月還消瘦了十公斤,他樂得減肥,太太卻憂心,經檢查竟罹患糖尿病。錯誤飲食習慣 糖尿病也上身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家醫科戴廷羽醫師表示,經區別診斷,該男子並沒有罹患癌症也沒有經常性腹瀉,抽血檢驗發現其醣化血色素為11%(正常為4%-6%);空腹血糖為260mg/dl(正常為80mg/dl-100mg/dl),確診為罹患糖尿病。該男子對自己罹患糖尿病很驚訝,認為他每天耗體力工作,根本沒時間吃甜食,便當是多吃了,但不吃會餓沒體力工作。第二型糖尿病 多是家族遺傳患者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目前台灣的糖尿病患者至少230萬人,其中90%為第二型糖尿病,且有年輕化趨勢。第二型糖尿病是一個血糖從正常到不正常緩慢發展的歷程,症狀不明顯,目前認為和家族遺傳、飲食、活動量少的生活習慣、以及肥胖有關。戴廷羽醫師說,這跟遺傳有關,第二型糖尿病,只要父母其中一人罹患,子女就有四成機會也患上,該病患的母親也是糖尿病。而吃甜所造成的「肥胖」只是其中一項危險因子,因為甜份不一定在甜食中,一些加工食品或油炸物,都含有高糖的成份,常吃就有風險,還是儘量吃原形的食物最好。罹患糖尿病 營養需控制男子於確罹患糖尿病後,也轉介給營養門診給予飲食的建議,他的太太也每天親手做健康便當給先生帶到工地吃,進一步從飲食來控制血糖數值,再加上規則服藥,其醣化血色素已控制到7%,控制的效果不錯。戴廷羽醫師強調,對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遵守四大原則:飲食避免高糖、規律運動、服藥控制、定時自我測量血糖。
2人打高端後主動脈剝離猝死…醫:沒關聯 血壓、血糖不穩可暫緩
國產高端疫苗23日開打後短短4天,已經累計4起死亡個案,其中包括陸姓專欄作家在內,共有2人死因為「主動脈剝離」,引發外界討論。不過感染科和心臟科醫師表示,主動脈剝離和接種疫苗在學理上沒有關連性,只是發生次序先後問題,不過醫生也建議,接種前身體狀況不佳,或是血壓控制不好的人,可以暫緩打疫苗。指揮中心公布4起接種高端新冠疫苗後死亡個案死因,其中包括桃園市陸姓專欄作家,以及基隆市一名40多歲女性,都是因為主動脈剝離逝世。根據「ETtoday」報導,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黃建龍對此表示,主動脈剝離主要和「先天性血管締結組織」健康狀態有關,像是罕見疾病馬凡氏症候群患者,或有主動脈剝離家族病史的人,都是高風險族群。黃建龍強調,主動脈剝離通常有潛在原因,目前學界並不認為主動脈剝離和高端疫苗有關,目前2起死亡個案,只能說是在打完疫苗後發作,並不一定代表有因果關係。黃建龍也指出,三高、本身有心血管疾病者,本來就是新冠肺炎重症高風險族群,千萬別因為害怕就不去接種疫苗,但如果本身血壓控制不好、血糖數值太高者,建議等數值穩定之後再接種疫苗;中國醫藥大學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也給出建議,如果民眾接種疫苗前幾天,突然覺得身體不適,如頭痛、失眠、突然喘不過氣、胸背疼痛、四肢無力等,都可以先暫緩,等身體狀態恢復後再接種疫苗。
運動忌口都沒用 血糖飆升的關鍵是這個
「我平常血糖都一百多,控制得很好,也都有依照營養師飲食建議,吃好睡好,沒抽菸喝酒,沒什麼壓力,為什麼這幾天血糖突然都二、三百?是不是血糖機壞了啊?」唐先生拿著測量的血糖數值表,相當疑惑不解。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藥劑科藥師許馨丰指出,造成血糖升高的原因很多,飲食及生活習慣為常見的主要影響原因,但有部分血糖升高可能因為發炎感染、壓力、藥物使用所導致。而藥物引起的血糖升高,包含短期使用的類固醇藥物,及長期使用的慢性疾病用藥。藥物引起血糖升高的時間,可以在數小時內、幾週或幾個月發生。大多數藥品引起血糖升高是可逆的,其恢復時間取決於藥品種類。許馨丰說,藥物引起的血糖升高,使用藥物可分為短期及長期2種情形。以短期來說,是指不超過一個星期,如一般感冒處方的類固醇,血糖雖然會升高,但不會有長期的影響,所以不用調整血糖用藥,密切監測血糖值,等感冒藥停藥後血糖就會恢復。長期藥物則是指使用超過4周,一般常見的是慢性疾病用藥,如內分泌藥物、降血壓藥、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這些藥物可能會改變脂質、葡萄糖代謝或是經各種機轉誘導高血糖。需要長期使用此類藥物的人,大多是免疫疾病患者、高血壓病人及身心疾病患者。雖然知道血糖可能會升高,但因為病情需要,不能貿然停藥。因此在臨床上可能需要調整血糖用藥。許馨丰說,糖尿病患者在使用降血糖藥物時,除了飲食及規律運動等生活型態的調整之外,也需注意正在使用的其他藥物是否有導致血糖升高的可能性,審視可能導致血糖升高的藥物後,持續密切監測血糖值,適時調整藥物,避免血糖恢復正常後,病人仍舊使用降血糖藥品原劑量而導致低血糖的發生。當發現血糖升高時,調整藥物,調整生活作息、配合飲食、運動及自我血糖監測,以更有效的穩定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