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低
」血壓低到難以測量 陸女把降血壓藥「掰開服用」險致命
長期服用降血壓藥的民眾們得注意!日前大陸一名女子因血壓過高,為了控制血壓,將降血壓藥片掰開服用後感到頭暈目眩,昏迷不醒。女子被緊急送到醫院時,血壓甚至低到難以測量,所幸經過搶救後脫險。醫師特別呼籲,有些藥物需要緩慢且穩定的釋放,自行掰開或研磨後服用,可能會因瞬間濃度過高,造成藥物中毒。據《福建健康報》報導,40歲的張女士患有高血壓已經一年多了,近來,她的最高血壓達160/100mmHg。張女士以為是服用的降血壓藥藥量不足,就把降壓藥用牙齒咬斷,服用了大半片。然而,服藥後不到半小時,張女士便突感視線模糊、雙腿無力,最終倒在沙發上,連睜開眼睛的力氣都喪失。家人趕緊將她送到福建省級機關醫院搶救,經該院心內科林姓副主任醫師診斷,張女士所服用的是硝苯地平控釋片,這種藥物1片相當於3片普通硝苯地平片的劑量。一旦被咬碎、掰開或研磨後服用,大量降壓藥會瞬間湧入體內,導致血壓急劇下降。醫師特別提醒,緩釋片和控釋片的設計初衷是為了實現藥物的緩慢、穩定釋放,因此一般不能碾碎或掰開服用。否則,藥物將會迅速釋放,不僅無法達到長效治療的目的,還可能引發藥物濃度快速上升,導致藥物中毒的風險。該消息發布後,引發了很多網友的關注。有網友留言「原來這麼危險」、「藥名裡面帶控釋、緩釋的,都是要慢慢釋放的,不能打開吃」、「控釋片不能咬或掰,包衣膜破掉的一瞬間大劑量藥物會瞬間釋放」、「早就應該普及這方面知識,我吃了20多年這種藥,今天才知道。」
急診室塞爆1個月…護理師目睹病人「死在醫療崩潰」 嘆:原本可以救活
近來流感與新冠疫情流行,導致醫院急診室塞爆,狀況已經持續1個月仍沒改善,甚至看不到一點點曙光。一名在醫院工作的護理師就目睹,很多原本可以救活的病人就這樣過世,「死在醫療崩潰」,令人感到惋惜不已。原PO在《Dcard》論壇指出,最近在醫院明顯感受到無力感,可憐的醫院生活大家都不願做,到處缺人關床,病患卻多到事情停不下來,1個人要做2人以上的工作。一堆卡在急診的病人等不到病房,緊急或重症病患沒有ICU床,手術擠成一堆。原PO透露,最近遇到很多案例,像是腸胃道出血、急性心臟病、流感重症等,都在急診病房等待ICU床,但人力根本不夠去幫忙,直到病人院內心跳停止(IHCA)大家才會意識到,只有2個結果,救活了救繼續等床,救不活床就留給下一個可憐人。原PO詢問好幾個在醫院工作的友人,都是一樣的情形,無奈只能任由同樣的狀況重複發生,眼睜睜看著生命流逝,自己卻什麼都不能做,「只能希望家人朋友不會是那個躺在床上的,感嘆自己的無能」。許多病患只能在病房等ICU病床。(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事實上,本站曾報導《急診塞爆沒床位!心悸中年男「坐輪椅」急救 醫生怨「根本看不完」》,內容提到有急診醫師分享印象深刻的2個案例,有一名80歲婦人,因呼吸困難和血氧濃度僅80%,被送到急診,但只能坐在輪椅上,等了近20分鐘才有空床讓她躺下;還有一名中年男子,因心悸、冒冷汗、血壓低和EKG顯示VT,但沒有空床,只能坐在輪椅上接受同步整流電擊。醫師某天還遇到推床不夠用的情況,「怎樣就是生不出來」,所以超多躺床病患被扣擔架,價格是每小時1700元,崩潰表示:「來來來,都給我來,急診要塞,就塞好塞滿啦,反正病人就是看不完清不掉…心累眼神死啊」。
急診塞爆沒床位!心悸中年男「坐輪椅」急救 醫生怨「根本看不完」
近期不少急診室醫生都曾指出「急診壅塞問題」,日前一名醫學中心急診部主治醫師就表示,急診室已經持續一個月塞爆,且完全沒有改善跡象,「來來來,都給我來,急診要塞就塞好塞滿,反正病人就是看不完清不掉,心累眼神死啊」。該名醫師在臉書粉專「急診男爸one」分享了近期急診室的壓力,「急診塞爆的狀況已經持續一個月了啊,完全沒有改善,一點改善的曙光都看不到呢」,他也描述了兩個印象深刻的案例,第一個案例是一位80多歲的老婦人,因呼吸困難和血氧濃度僅80%被送到急診,但只能坐在輪椅上,等了近20分鐘才有空床讓她躺下。該名醫生也分享了第二個案例,病患是一名中年男子,因心悸、冒冷汗、血壓低和EKG顯示VT,因為沒有空床的緣故,他只能坐在輪椅上接受同步整流電擊,這對病人來說是巨大的心理陰影。醫師也提到,某天急診室無法提供足夠的推床,許多病人被迫躺在擔架上,一位救護車公司人員表示,擔架每小時的費用為1700元,「跟國外的急診醫療費用比起來還是很便宜啦,來來來,都給我來,急診要塞,就塞好塞滿啦,反正病人就是看不完清不掉,心累眼神死啊」。事實上,根據《ETtoday新聞雲》的報導,近期衛福部次長林靜儀也召開全國醫學中心院長視訊會議,討論新冠疫情是否增加了急診負荷,對此,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則表示,台大急診壅塞是老問題,不是因新冠疫情所致。吳明賢指出,急診壅塞絕非單一原因,很多人過於簡化問題,這是多年的問題,不能指望短期內解決。
7旬翁罕見心梗合併心室中隔破裂! 心外團隊成功救命
70歲吳先生是老菸槍,因呼吸喘、胸悶、冒冷汗,送安南醫院急診治療,經心臟內科醫師黃成偉導管檢查,發現吳先生右側冠狀動脈完全堵塞,發生心臟下壁心肌梗塞,在氣球擴張術並支架治療後,其依舊血壓低、心跳快,且升壓劑使用後效果不如預期,心臟超音波赫然發現心臟的心室中隔,因發生心肌梗塞已產生破口。安裝葉克膜搶救 順利手術出院因為嚴重休克且早期於這類心肌梗塞合併心室中隔破裂患者手術死亡率高達六成,因此陳偉華副院長帶領的心臟外科團隊,幫患者安裝上葉克膜維生系統,先穩定吳先生的生命徵象,同時等待手術的最佳時機。等待了一週後,為了避免病情惡化及感染風險,醫療團隊於術後一週幫吳先生執行經右心室雙層補片心室中隔修補手術,手術過程順利,順利脫離葉克膜維生系統,術後第三天後成功拔除氣管插管,並於術後兩週順利出院,吳先生目前已存活超過兩年。心肌梗塞合併症 小心提高死亡率陳偉華副院長說明,心肌梗塞合併心室中隔破裂相當罕見,發生率約為0.3%,如果不手術治療,30天內死亡率高達九成。雖然心室中隔缺損修補為搶救患者唯一的治療手段,然而因為剛發生心肌梗塞,梗塞心肌壁脆弱,根據歐美各大醫學中心統計研究顯示,於發生梗塞7天內執行心室中膈修補手術,手術死亡率高達6成,甚至兩週後手術也高達3成,因此使用各類維護心血管循環的機械輔助裝備,在護航這類重症患者到適合手術的時機是非常重要的。冠狀動脈阻塞 不輕忽併發症心肌梗塞合併乳突肌斷裂發生率一樣相當罕見,約0.5至5%,雖然以休克為表現,但診斷上一樣相當不容易,胸前超音波有時容易低估,必須在臨床懷疑下做經食道超音波較好發現,手術死亡率雖然高達2至3成,但保守藥物治療百分百會死亡。這類因為心肌梗塞本身發生的併發症,雖然罕見,一但發生則死亡率相當高,因此針對冠狀動脈阻塞疾病的心臟患者,儘早安排導管手術打通胸痛不適病患的血管,一旦導管無法處置,外科醫師會立刻接手執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面對因心肌梗塞產生的各類嚴重併發症,也責無旁貸盡力搶救。
內行人才懂!醫師曝專業術語 聽到「這2字」:代表病情嚴重了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專業術語」,若不是相關從業人員,很難了解其對應的意思,像是到醫院或診所看診時,聽到醫護人員間的對話,經常會聽得一頭霧水。對此,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特別發文,分享數個內行人才懂的醫療術語,例如聽到「吸ㄟ」就代表是癌症的意思,「很ㄔㄨㄚ」代表病情嚴重。「你想聽懂醫療人員在講什麼嗎?」醫師陳志金近日在臉書粉專「Icu醫生陳志金」以此為主題,貼心地整理了數個只有「巷子內」的人才會懂的醫護用語,給民眾參考,包括:【學~】代表學姐,第一字拉長音,第二字不發聲,通常是有事要求學姐的時候會用到。【從頭唱】唱:表示交班。休假回來,面對陌生的病人,就要「從頭唱」。【摸咪/摸咪挺】morning meeting,晨會。【挨毆】I/O,水份進出身體的總和。【偷/偷挨毆】Total I/O,即計算水份進出身體的總和。【內(ㄋㄟ)多少 】Negative,指水份進出身體的總和是「負」多少?【潑(ㄆㄛ)多少】Positive,指水份進出身體的總和是「正」多少?【掐/ 掐水 】fluid challenge,指快速輸液(給水)。【吸ㄟ 】Cancer,代表癌症。【摳龍吸ㄟ 】Colon cancer,大腸癌。【ㄎㄧˉ莫】Chemo(therapy),化療。【咻】Suture,縫合,例如:咻哪裡?咻幾針?【妞胚】 New patient,新病人,「接妞胚」意思就是新病人來了,要去問病史做檢查。【很馬】Malignant,原意是惡性腫瘤,用指態度惡劣、擺爛。【很ㄔㄨㄚ】Trouble,很忙碌、病情嚴重。【飛ㄇ哩】Family,病人家屬,這個應該「全家」都會。【很ㄇ】Murmur,愛碎碎唸,意指愛碎念、很挑剔。【殺一下】Suction,抽一下痰。【阿浪】Alarm,生理監視器的警報或者叫人鈴。【滂】Puncture,指穿刺。【滂嘎死】Puncture Gas,指抽動脈血的意思。【賽奇】Psychic 指有精神疾病或無法理解的行為。【灰累】Failure,失敗。用在插管或procedure處置時。【AP】 Antepartum,指生產前,也就是「懷孕中」,要照Portable,AP趕快躲一下。【Portable】Portable X-Ray,指移動式X光,放射師會推著X光機,到病人的病床來攝影。【彈】指彈休,就是突然被告知可以「提早下班」或是「不用出來上班」。【發漏一下】Follow 指追蹤檢查,或是密切留意。【杯葛】Bag,指點滴袋。【IV彿拉噓】IV Flush,指動靜脈導管不太通,快速沖液一下。【咖】Culture,指培養。【U咖】尿液培養。【不辣咖】血液培養。【掰一下】Biopsy,指切片。【Bonjour】台語,意即碎石術。【客羅特】Clot,代表血液檢體凝固了,需要重抽。【牛肉西施】Neurosis,指很容易擔心焦慮。【史咖逼】不是咖啡,是Scabies,是癢死人的疥瘡【漏屎】Loss,IV/IC 漏屎,表示靜脈注射導管不通了,要重打(重置一條)。【狹客】Shock,休克,指病人血壓低,器官灌流不足。【做浪吧】Lumbar puncture,指腰椎穿刺,抽取脊髓液。【尾錐欣】Wet dressing,指用濕的紗布覆蓋。【歐卡】OHCA Out 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指到院前心跳停止。【豆一下EKG】貼上貼片,把心電圖監視器接上。【滴頭】Ditto和上次一樣,通常在開藥(依上回開立)或是交班內容一樣,沒有變化。【噢鼻屎(台) 】OP site,一種透明的膠帶。【妹塔】Meta,可以是Metastasis(癌症轉移),或是Metabolism(內分泌科)。此篇貼文一出,立刻獲得廣大網友迴響,不少人紛紛留言直呼「太專業了」、「好可怕,也太完整了,整個歷歷在目回憶湧現」、「太厲害了!完全懂!」、「之前家人住院遇到醫生來巡房時一開始都會想努力聽醫護的對話,但沒幾秒這些名詞出來後就放棄了」、「我在美國學的nursing,回台灣花了好幾個月才適應」。
踏青發現野生菇 婦帶回家煮成晚餐中毒送醫
天氣高溫潮濕適合野菇生長,各處公園經常可看見菌菇遍布,醫師呼籲民眾請勿任意碰觸或摘食,以免毒從口入。台中一名婦人至都會公園踏青見草地上遍布新鮮野菇便自行採摘回家煮食,食用後約1小時出現中毒症狀緊急送醫,這才知道誤食被稱做「最會惹事的毒菇」,也就是有毒的綠褶菇,所幸送醫及時,經光田醫療團隊救治,住院四天後康復。誤食不明野菇 中毒緊急送急診56歲黃姓婦人假日至台中都會公園踏青遊玩,看見連日大雨後的草地上長滿新鮮不明野菇,因黃婦幼時曾在鄉村居住有農務經驗,她自行判定其為可食用的雞肉絲菇,便採集了許多帶回家煮食晚餐,孰料飯後不久開始出現嚴重腹絞痛、腹瀉,伴有噁心嘔吐,發燒,此外還有意識昏沉的症狀,家人立即將她送至光田綜合醫院急診就醫。急診部顏嘉德醫師表示,黃婦家人帶著吃剩的不明野菇將她送到急診,黃婦有血壓低、血氧濃度低、脫水等腸胃炎型中毒症狀,且意識昏沉、說不清楚話;從剩餘的野菇外型判斷,婦人疑似將有毒「綠褶菇」誤認為無毒的雞肉絲菇而食用,但由於當天晚餐黃婦是自行煮食自己吃,家人並不知道黃婦吃了多少量,因此難以掌握毒性與毒量,為慎重起見收治住院為其安排相關內科檢查。野菇造成急性中毒 只能支持性療法肝膽腸胃科林振勝醫師指出,野菇中毒通常屬於急性,沒有特定解藥,治療方式為支持性療法,陸續治療休克、發燒、腹瀉、腹痛、噁心嘔吐與痙攣性疼痛症狀,儘速讓病患恢復意識並評估肝功能,以確保沒有永久性的損害,此外,視食用量多寡,毒性亦有可能隨著腸胃道進入腎臟與神經系統,因此會診腎臟科為病患的肝腎功能進行監測追蹤,而病患出現意識昏沉、暈眩症狀,同步會診神經內科確保中毒未對神經系統造成損傷。病患住院四天後,病情穩定下來,解除嘔吐、疼痛和腹瀉症狀,意識恢復,毒性解除無虞,腎臟功能與神統系統皆無受損後出院,黃婦直說再也不敢亂採野菇來吃了。顏嘉德醫師提醒,路邊的野菇不要採、不要吃,但若民眾真的因誤食不明菇類造成不適,應盡速就醫,同時保留吃剩的食材帶至醫院,有助診斷與治療。
自認有務農經驗!誤食最惹事毒菇 婦中毒休克急送醫
台中市黃姓婦人日前到公園踏青,看見草地上遍布新鮮野菇,因自認幼時有務農經驗,不慎將有「最惹事毒菇」之稱的綠褶菇,誤判為可食用的雞肉絲菇,自行採摘回家烹煮吃下肚,1小時後竟出現中毒症狀,且意識昏沉,經緊急送醫急救後及時救回一命。近期連日下大雨,公園草地上長滿不明野菇,56歲黃姓婦人假日前往台中都會公園踏青,看到大大小小的新鮮菇類喜出望外,由於綠褶菇有「最惹事毒菇」之稱,與可食用的雞肉絲菇長得很像,黃婦自認幼時曾在鄉下居住且有務農經驗,自行判定為雞肉絲菇後,便採集許多帶回家煮食晚餐。晚餐後不久,黃婦突然出現嚴重腹絞痛、腹瀉,伴有噁心嘔吐及發燒,家人帶著吃剩的野菇,將她送至光田綜合醫院急診。急診部醫師顏嘉德表示,患者到院有血壓低、血氧濃度低、脫水等腸胃炎型中毒症狀,且意識昏沉、說不清楚話,緊急收治住院檢查。光田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林振勝指出,野菇中毒通常屬急性,沒有特定解藥,治療方式為支持性療法,陸續治療休克、發燒、腹瀉、腹痛、噁心嘔吐與痙攣性疼痛症狀,讓病患盡速恢復意識並評估肝功能,以確保沒有永久性損害。此外,視食用量多寡,毒性有可能隨著腸胃道進入腎臟與神經系統,由於黃婦是獨自食用,家人不知她誤食多少量,因此會診腎臟科為病患肝腎功能進行監測追蹤;針對出現意識昏沉、暈眩症狀,同步會診神經內科確保中毒未對神經系統造成損傷。所幸黃婦住院4天後,病情穩定下來,她直呼不敢亂採野菇吃了。
公婆捨不得開冷氣…老公妙回「一句」 眾人大讚:兒子講什麼都可
炎炎夏日,許多人不吹冷氣真的受不了。而一名人妻說,公婆因為省錢不開冷氣,老公回嗆,往生去冰櫃吹,一天來還要5000元。對此,醫師也給出建議。作家黃大米在臉書上分享粉絲留言,人妻的公婆因為節省,捨不得開冷氣,老公妙回,「天氣很熱要開,不然等你們往生就要去冰櫃吹,一天還5000貴死了。」此文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真敢講」、「兒子講什麼都可以」、「有道理,熱衰竭的情況住院,也很慘」、「只有兒子可以說啊」、「這挺狠的,一針見血」、「其實冰櫃沒那麼櫃啦」、「很敢講耶,我都說不出口」、「我之前的主管也不給吹冷氣,常常熱到頭暈想吐,忍了2年真的很怕有天會被熱死就不幹了」。據《ETtoday房產雲》報導,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說,夏天熱傷害很常見,他曾遇過一名青壯年廚師,因為胸悶頭暈到藥局買藥,一測才發現血壓低,原來他在炎熱環境下工作有熱衰竭。朱柏齡呼籲,熱指數超過35,容易造成中暑,算法是氣溫+濕度x0.1,熱衰竭如果超過1天,可能會出現抽搐昏迷等症狀,嚴重會腎衰竭死亡。所以建議在高溫環境工作者,每20分鐘就要喝水,白天在家的長輩也要開冷氣,避免中暑。台電電力粉絲團也曾發文說,吹冷氣想省電,「溫度設定為26~28度+開電風扇就很涼,進出隨手關門,避免冷氣外流,需長時間吹冷氣,可改用變頻且能源效率1級冷氣。」
高溫破紀錄…醫揭中暑4前兆 1症狀最危險:死亡率很高
天氣愈來愈熱,台灣已接連好幾天創下高溫紀錄,甚至直逼40度。針對高溫,醫師便提醒小心4個症狀,可能會導致熱衰竭,更嚴重會是死亡率很高的熱中暑,不可輕忽。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在臉書專頁指出,在高溫下,大家耳熟能詳的是「熱中暑」,但在發生之前,其實身體早在高溫下,陸續受到熱傷害,產生一些症狀變化,但很多人自己都不知道,也沒察覺前兆的症狀。熱傷害包括熱水腫、熱紅疹、熱痙攣和熱暈厥。1.熱水腫一般暴露在熱環境內,身體為避免過熱,身體會有血管擴張,身體試圖將盡可能多的熱量散發到系統之外,從而使很多血液積聚在腳踝中,形成腳踝的局部水腫。2.熱紅疹有時即使出汗也無法按預期進行。如果您的皮膚上出現細小的紅點並有刺感,那就是熱疹,當您的汗水孔被阻塞時會引起皮疹。3.熱痙攣通常發生於身體大量流汗,卻又未及時補充水分、電解質,而導致肌肉出現痙攣。治療不外乎遠離熱源,口服或靜脈注射水分電解質補充。4.熱暈厥當您因出汗和血壓低而失去大量體液時,血液會暫時沒有流向大腦引發了頭暈,如果持續長時間的暴露,這與排熱很可能一樣。沒有察覺身體症狀,可能變成更嚴重的熱中暑。(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假如錯過這些前兆的情況,沒有及時防止身體健康惡化,接下來可能會出現死亡率一直上升的疾病。黃軒提醒,這些「4大前驅症狀」是身體提早敲出的高溫下警示,每個人的身體反應不同,並非所有症狀都會同時出現,要多注意安全。如果不在乎,身體可能會步入較嚴重的熱衰竭,最終會是死亡率很高的熱中暑。黃軒透露,在高溫下可能不會一次感覺到所有症狀同時出現,只有感到越來越疲勞,這就是最大的危險,因此建議避免在炎熱的時候外出,尤其是上午10點到下午4點之間,並穿著透氣、吸汗的衣物,選擇淺色以反射陽光,同時也要攝取充足的水分,以防脫水和電解質失衡。
台中公寓今晨竄火舌 母女受困1人插管急救中
台中市錦中街1處公寓今日凌晨傳出火警,警消到場後,發現75歲的陳姓女子和同住的47歲李姓女兒雙雙受困,其中陳女昏迷目前在插管治療,至於起火原因,疑似為李女在客廳點蚊香,因位置擺放不佳而釀火。警消到場後,已於凌晨3時許撲滅火勢。(圖/翻攝記者新聞網)台中市消防局今日凌晨2時許獲報,錦中街一處公寓10樓竄出火舌,立即出動中區分隊、中港分隊、北屯分隊、文昌分隊、東英分隊、第七大隊各式車輛共計16車、消防人員48人前往救援。該集合式住宅有地下3樓地上14樓,消防人員於10樓客廳、11樓陽台發現雜物燃燒2人受困,燃燒面積10樓約16平方公尺、11樓1平方公尺,火勢已於3時14分撲滅。警消初步調查,受困者為同住母女,其中陳姓母親因火勢煙燻呈現昏迷狀態,血壓低須插管治療,李姓女兒則是眼睛稍有不適,無明顯外傷。據了解,起火原因疑為李女在客廳點蚊香,因位置擺放不佳而釀火,詳細原因仍待火調課鑑驗。
70歲阿嬤臉紅紅…一量血壓竟飆到180! 醫揭「洗澡一習慣」害的
「看臉」真的很重要!一名70多歲阿嬤因為時常滿臉通紅而就醫,醫師進一步問診後才發現,造成阿嬤莫名臉紅的原因,居然是她喜歡「洗非常熱的熱水澡」,加上浴室內外的溫差過大,才會導致她因血壓飆高而臉紅紅。大林慈濟老年醫學科主任張舜欽在《健康2.0》分享該案例,表示這名70多歲女患者當時因臉一直通紅而就醫檢查,接著在完成為期一周的觀察臉紅時間點、定時量血壓後回診。患者表示,每次洗完澡後量血壓都「超過180」,且洗澡後的臉通紅,還與一般稍微出汗的紅潤不同,是呈現滿臉通紅的狀態。張舜欽進一步問診發現,對方天冷時喜歡用很熱的水洗澡,加上出浴室後的溫差相當大,導致她一出浴室,就出現血壓飆高和滿臉通紅狀態。張舜欽指出,有時的確會有臉紅就是高血壓,甚至伴隨肩頸痠痛和脖子僵硬狀況,但他強調,「臉紅或頭暈也可能是血壓低」,若此時再服高血壓藥,可能導致血壓過低、休克,所以定期量血壓非常重要!此外,量血壓時記得要採坐姿並休息5到10分鐘,「千萬別一坐就測量」,若有需要連續測量,則要間隔3至5分鐘後再檢測,得出正確的數字最重要。且若懷疑或曾在檢查時被提醒注意血壓,最好養成測量血壓的習慣。
老翁開車低血糖昏迷路中 警帥氣公主抱救人
北市文山第一分局萬芳派出所日前接獲民眾通報,表示有一輛白色轎車無故停在路中央,無論後方駕駛怎麼提醒,該車都紋絲不動,緊急通報警方後,才發現高齡73歲的鄔姓駕駛意識不清,緊急將駕駛拖出車外送醫,所幸老翁送醫後並無大礙。萬芳派出所指出,日前接獲民眾報案表示和平東路四段和萬寧街口,有輛車橫停路中間一動也不動,員警到場查看後,竟發現駕駛癱坐在駕駛座內,且對於員警的呼叫毫無反應,立即察覺有異。員警黃建源、陳致瑋等人見駕駛頗有年歲不敢大意,立即通報醫護人員。不過由於該地位處莊敬隧道外,為鄰接信義區主要幹道,車流量大,考量老翁安全與為避免後車追撞,員警也當機立斷,先行將老翁橫抱至路旁公車站牌照料,並協助將車輛移置安全處所,待確認安全無虞後,與醫護人員將老翁送至萬芳醫院救治。經瞭解,駕駛為73歲鄔姓獨居榮民,當天上午原獨自開車準備前往北投採買食材,卻在返家途中,突精神不濟、身體不聽使喚,才會導致車輛停置於和平東路四段與萬寧街口路中。老翁經送醫檢查後,醫護人員發現老翁血糖過低,數值僅40mg/dL,與正常70mg/dL有不少落差,顯示老翁當時狀況已相當危急,所幸警方及時處置送醫,老翁經治療後身體已無大礙,於下午出院後親至萬芳派出所向員警表示感謝之意,直呼警方為救命恩人。文山第一分局提醒,馬路如虎口、意外狀況多,開車上路前應注意身體狀況與車輛檢查,確保行車之安全,如遇緊急狀況或車輛故障可立即撥打110請求警方到場協助。
颱風受困明池山莊 人員今皆撤離
受到尼莎颱風挾帶雨勢影響,有101人滯留宜蘭縣明池山莊,今天(22日)坍方中斷的台7線49.8K搶通便道,可供車輛通行,除了2名員工、3名警察留守外,其他人皆已撤離。在今天清晨4時許,明池山莊有1名員工因血壓低、出現血便等症狀報案,隨後有意識逐漸模糊、吐血等情況,宜蘭縣災害應變中心協請桃園市衛生局開立藥物試圖送往現場。上午10時20分,台7線49.8K搶通便道,病患已順利送醫,上午11時45分,遊客35名、員工31名、宜大師生13人、消防12人、警察5人完成撤離,山莊留守員工2人、警察3人,而失蹤的鄭姓女子一案,仍在搜尋中。
老人家胸悶暈眩要當心 罹這病!平均存活期最短僅2年
73歲盧女士,4年前就醫發現主動脈瓣膜嚴重狹窄,但因害怕開刀,一再拖延治療。近日突然急喘,上氣不接下氣,搭乘計程車就醫時在車上突然昏迷,失去呼吸心跳。急診室醫師立即施行心肺復甦術並進行氣管插管,使用呼吸器維持生命。2天後盧女士轉診至臺北榮總,血壓低且心臟超音波發現心臟功能非常差,傳統外科開胸手術死亡率相當高,導管瓣膜治療團隊緊急施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手術(TAVI)」,術後第二天盧女士即能移除呼吸器自行呼吸,第6天經心臟超音波檢查心臟功能恢復正常,數天後已可行走,並於一周後順利出院。心臟內科陳嬰華醫師表示,隨著國人平均壽命延長,老年人口越來越多,主動脈瓣狹窄的病人也有增加的趨勢。超過75歲的老年人,約12%有主動脈瓣膜狹窄的問題。當主動脈瓣膜開口小於1 cm2,則稱為嚴重之主動脈瓣膜狹窄,在超過75歲的老年人中發生率為4%,若未即時接受治療,存活期可能不超2年。根據流行病學統計,主動脈瓣膜狹窄依嚴重程度會出現胸悶、暈眩及心衰竭等症狀,平均存活時間分別為5年、3年及2年,尚不包含猝死的數據,而30%至40%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病人,因為年紀過大或合併其他疾病無法接受傳統外科開胸手術。陳嬰華醫師說明,臺北榮總於民國99年率先引進「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102年以局部麻醉進行手術,免除氣管插管及呼吸器的使用。在接受治療的病人當中,有13%的病人是因延誤就醫導致嚴重心臟功能不良(左心室射出分率低於35%),甚至突然昏迷,經心肺復甦術後才緊急進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手術」。這類病人原被認為預後很差,但在接受「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不到一周均有顯著進步,其中46%的病人在術後一周內心臟功能即恢復正常(左心室射出分率超過>50%),心臟衰竭的症狀亦迅速獲得改善。臺北榮總導管瓣膜治療團隊,由心臟內外科、麻醉科、放射科及神經內科跨部門組成,手術成果優於世界各國,近5年來,術後30天存活率99%,高於世界平均值97.5%。陳嬰華醫師提醒,嚴重的主動脈瓣膜狹窄恐致命,如發現家中長輩出現胸悶、昏厥或氣喘吁吁的現象,應儘速就醫檢查,對於無法接受傳統開胸手術的病人,可選擇傷口小、低侵入性,且併發症發生率極低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切勿延誤治療而危及生命。
美女醫曝確診14症狀趕快就醫 這樣吃有效恢復體力縮短病程
台灣疫情持續發燒,美女營養師高敏敏與家醫科美女好友許書華醫師,一起教導民眾該如何判斷病情輕重與處置的方法,讓民眾可以縮短病程並更快速對症下藥。許書華醫師表示,若確診輕症建議居家隔離、多休息,通常會有喉嚨痛、癢乾咳、鼻塞流鼻水、肌肉痠痛、頭痛、食慾不振、發燒等症狀。但若發生以下的症狀,記得就要趕快就醫或呼叫救護車。許書華與高敏敏分享確診後該如何自處,若遇到嚴重症狀就必須就醫。(圖/高敏敏提供)若確診後有呼吸急促困難、持續很喘與胸痛、心跳加速、血壓低、血氧下降、嘴唇、指甲床發紫意識模糊昏倒、少尿、無尿、脫水、高燒不退、劇烈頭痛、意識模糊昏倒等中重症症狀,就要趕快就醫。高敏敏也分享,若確診想縮短病程恢復體力可以怎麼吃,她表示要多補充維他命C,多吃新鮮蔬果有利縮短病程,像是芭樂、奇異果、小番茄等都是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食物,保健品則可以補充維他命C片或是發泡錠。可多吃水果補充維他命C,有利縮短病程。(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另外,維他命B群在壓力大易流失,補充可加強身體各機能代謝力,食物可以選非精緻全穀類為主像是糙米飯、南瓜、玉米、地瓜、馬鈴薯等。也要多補充水分,每日喝水量要達到2000ml以上,也可以多補充電解質,避免身體缺水讓症狀加劇、電解質失衡如果有必要,也可以購買藥局的專用電解質補充液。選擇天然優質蛋白質也是關鍵,幫助修補免疫組織、降發炎像是雞蛋、豆腐、魚肉、肉等,想多攝取蛋白質,則可以購買高蛋白飲品。Omega3好油也可以降低身體發炎,魚油、堅果、亞麻仁油,若想補充更完整的魚油,也可以購買綜合魚油、純EPA魚油。她也提醒,若確診陽性也不用慌張,採取正確應對方式並搭配多休息,才能加速痊癒、減少後遺症幫助更快恢復健康生活。
21例中重症「3人死亡」…未滿1歲女童送加護 21歲女輕症在家惡化插管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日)公布國內新增17858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7801例本土個案及57例境外移入(29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例死亡,新增21例中重症。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3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例男性、2例女性,年齡介於70多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與具慢性病史。確診日介於今年4月20日至4月26日,死亡日期介於4月27日至4月28日。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明,90歲女性接種1劑疫苗,有糖尿病、慢性腎病病史,確診後在家等待收治,剛好有一天落差,被家人發現在家昏迷,送醫時已沒有呼吸心跳,這位高齡長者的死因是新冠肺炎合併心肺衰竭;80多歲女性接種過2劑疫苗,有糖尿病、癌症進行安寧照護、神經系統疾病,是家屬確診後採檢確診的,原本應該要移至醫院照顧,不過因家屬要求,在家採取居家照護,之後在家不幸病逝,死因是新冠肺炎跟癌症的後期變化;70多歲男性沒有接種疫苗,本身有心肌梗塞、癌症、慢性腎病須血液透析病史,確診後送到加護病房,因為呼吸困難,有使用氧氣面罩,後續因呼吸衰竭、敗血性休克,不幸病逝。4例重症當中,羅一鈞表示,其中一名是未滿1歲的女童(3個月到12個月),沒有接種新冠疫苗,本身有神經系統方面的疾病,出現發燒症狀去診所就醫,但沒有新冠的接觸史,所以當時沒有建議給予採檢,大概隔2天女童出現呼吸困難、喉嚨沙啞症狀,被送到急診採檢確診,當時有嚴重的缺氧、呼吸困難、血壓低,因此送到加護病房插管使用呼吸器,並使用瑞德西緯,目前有新冠肺炎合併呼吸窘迫的狀況,仍在加護病房治療當中。羅一鈞指出,另一名20多歲女性有接種3劑疫苗,本身沒有慢性病史,發病日有發燒、腹瀉症狀,到醫院採檢確診,之後居家照護期間上吐下瀉、腹痛再度就醫,發現血壓低、脫水、腎功能異常等情況,因此被收治住院,隔天出現呼吸窘迫、敗血症的狀況,插管使用呼吸器、瑞德西韋治療,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
小鬼驟逝/醫師提醒慎防「狀態性昏厥」奪命
36歲的藝人黃鴻升(小鬼)16日中午猝逝於北投三合街住處,死訊傳出後震驚全台,雖然直接死因仍待法醫相驗,但神經內科醫師洪啟宗在臉書上表示,以藝人的年齡與發生地點來看,如果浴室的馬桶位置以及發生事故頭部外傷的撞擊點,都在三到五步距離之間,原本又沒有心臟病與癲癇,可能會是「狀態性昏厥」!「狀態性昏厥發生時,一感覺頭暈,不要撐,趕緊坐下或躺下,因為腦缺血反應時間只有幾秒!」洪啟宗在臉書社團上「我支持"預防事故傷害,促進安全社區"」解釋,常聽到的故事是前一天與朋友出去晚餐或消夜喝啤酒,回家後就先躺沙發或床上睡,卻因膀胱太漲或過度活動的腸子而醒來,趕緊起床去上廁所;在馬桶上解脫後,一站起來會覺得頭暈,這就是「狀態性昏厥」,此時若輕忽掉,就可能撞到衛浴設備,嚴重的話甚至死亡。他表示,躺著或是睡覺時,超漲的膀胱或過度活動的腸子,激發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的活動,排除尿或便之後,張力解除後,有些人會因為副交感神經活性解除慢於交感神經,而出現幾秒的副交感過激期,也就是血壓低心跳慢,這合併起來就是腦部血流不足,然後就可能眼睛發黑或是白茫,這種情形幾秒後可以恢復,也可能暈倒短暫喪失記憶,身體失去保護反射,倒下時一旦發生撞擊就很嚴重。
月經來硬要玩水 女高中生「棉條塞整天」休克 醫曝:歷史上死很多人
月經來是每個女孩每個月感覺最麻煩的時刻!一名女高中生和朋友相約到水上樂園玩,卻剛巧碰到月經來襲,然而一整天下來她竟然只換了一次衛生棉條,結果晚間被家人發現她出現發燒、意識不清,於是緊急送醫。檢查結果讓婦產科醫師驚呼「這個症狀,死了很多人。」肝膽腸胃科醫師張振榕在《醫師好辣》節目中分享擔任住院醫師時遇到的個案,一名高中女學生,和同學相約到水上樂園玩水,沒想到當天月經卻突然報到,只好臨時用衛生棉條頂著用,一整天下來只換一次,晚間返家家人發現她出現發燒、失去意識等症狀被緊急送醫。婦產科醫師指出,美國當年因為衛生棉條而引發感染死亡人數很多。(圖/截自醫師好辣Youtube)後來抽血檢查時,她的白血球值已飆到1萬3千多,正常值約8千至1萬,且血壓低到不到90mmHg,後來收治加護病房,一系列檢查後在血液中驗出「金黃色葡萄球菌」,追問家屬才發現可能是棉條沒換滋生細菌所致。張振榕解釋,原來女學生罹患「毒性休克症候群」,一般衛生棉條建議使用3到4小時就要更換,沒換的話,選用棉條吸水力太強,導致私密處過於乾燥,再摩擦以後會有許多傷口,此時孳生的細菌就會對身體造成嚴重感染。女學生住院後開始全身起紅疹,甚至嚴重脫皮,使用強效抗生素才控制住病況。張振榕進一步解釋,1980年代衛生棉條問世時,美國即出現840多個案例因為不當使用衛生棉條,長時間未更換而引發毒性休克症候群。婦產科醫師陳保仁也說,該起美國爆發的案件在歷史上非常有名,當衛生棉條吸血容量越大,「每個都像海綿寶寶吸到飽,放久了就像敗血症一樣的症候群,那時候死了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