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蟲
」 蜱蟲 日本 萊姆病 腦炎全球近萬例死亡!3年來首例「萊姆病」境外移入 法國男遭蜱蟲咬「腿冒紅疹」確診
睽違3年再爆「萊姆病」境外移入!疾管署今(20)日公布1起「萊姆病」境外移入病例,一名60多歲法國籍男性,在今年5月至10月至法國,自述9月中旬在法國被蜱蟲叮咬後,腿部出現紅疹,來台後因大腿紅疹情形未改善,於12月上旬就醫,經醫師通報採檢驗確認感染「萊姆病」。疾管署提醒,「萊姆病」是由被感染的蜱蟲叮咬而傳播,不會人傳人,但如果沒有妥適治療,後期可能會出現心臟或神經系統異常。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該名法國籍男性為在台外籍配偶,今年5月至10月返回法國,自述9月中旬在法國被蜱蟲叮咬後,腿部出現紅疹,返台後因大腿紅疹情形未改善,於12月上旬就醫,經醫師通報採檢驗,確認感染「萊姆病」。個案潛伏期間具法國旅遊史,且於自述從法國來台前遭蜱蟲咬傷,研判感染地為法國,個案目前正服用抗生素治療中。疾管署說明,「萊姆病」是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藉由被感染的蜱(俗稱壁蝨,tick)叮咬而傳播,不會人傳人;多發生於哺乳類動物,包括人類、鼠類、狗、貓、牛、馬及鹿等。萊姆病潛伏期為3至30 天(平均約7天),70%至80%感染者會出現遊走性紅斑,感染初期會有頭痛、發燒、寒顫、噁心、嘔吐、肌肉疼痛及淋巴腺腫脹等類似感冒的症狀,若無妥適治療,後期可能會出現心臟或神經系統異常。疾管署統計,台灣自2015年至2024年迄今,累計了12例確定病例(每年介於0-3例),均為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以美國7例(占58.3%)為多,其餘為瑞典、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另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顯示,全球今(2024)年截至10月,累計報告超過1331萬例病例,近1萬例死亡病例,為有記錄以來疫情最嚴重之一年。疾管署指出,國際萊姆病近年疫情上升,且分布區域有擴散趨勢,台灣鄰近及東南亞國家疫情持續,其中菲律賓、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病例數高於近年同期,大陸廣東省近1週新增180例病例;美洲地區疫情持續,今年迄今累計報告逾1,270萬例,以南美洲巴西逾1,002萬例為多,另墨西哥、哥倫比亞、巴拉圭及秘魯等國疫情亦為嚴峻。疾管署也提醒,民眾若到野外踏青或前往流行地區時,應加強防護措施,包括著淺色長袖衣褲、手套及長靴等保護性衣物,將褲管紮入襪內等,並於皮膚裸露處塗抹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蟲藥劑;返家前應檢查是否遭蜱叮咬或附著,並儘快沐浴及換洗衣物。疾管署強調,如發現遭硬蜱叮咬,應用鑷子夾住蜱的口器,小心將蜱摘除,避免口器斷裂殘留於體內,並立刻用肥皂沖洗叮咬處,降低感染風險。如出現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接觸史以利醫師診斷治療。
病患遭「8腳魔王」鑽肚吸血 急診醫執業10多年首見傻了
許多人都曾被蟲咬過,但被「8腳魔王」蜱蟲叮咬可不是開玩笑。一名急診醫師執業10多年,第一次遇到有病患被蜱蟲咬,到診間時只見蟲子緊緊吸附在肚皮上,硬拔不但沒效果,反而讓病患痛到大叫。臉書專頁《超級白急診醫師》指出,午後一名病患來掛急診,主訴是被蟲咬,因為這類情況並不少見,通常換藥、衛教後就可以安心離開,這次卻大不相同,檢傷的護理師神色慌張闖進診間,驚恐表示「咬他的蟲還在他身上!」他頓時感到好奇,立刻將病患帶至診間檢查,掀開衣服瞬間看到,一顆像扁圓種子生物正鑽進病患的腹部,緊咬著肚皮,原來是「蜱寶寶」,其實蜱蟲咬傷在國外或者獸醫很常見,但他在急診10多年,還是初次在人的身上看到。蜱蟲咬傷在國外很常見。(圖/翻攝自超級白急診醫師臉書)他解釋,蜱蟲不算是外型很討喜的生物,成蟲後的蜱有8隻短而有力的腿,像是臘腸狗版的蜘蛛,每條腿末端帶著小鉤爪,能牢牢抓住任何表面,扁圓形的外殼光滑而堅韌,散發著棕黃或深褐的微光,最特別的是柔軟的腹部,吸飽血後會膨脹成半透明的暗紅色球體,如同一個詭異的血囊。由於蜱蟲的口上有倒鉤,直接硬拔易造成口器斷裂、殘留在傷口裡,有些獸醫院會備有硬蜱拔除器,國外好發區域甚至一般商店就有賣,但並不是他診所的常備品項,因此只好嘗試用一般醫療器械夾住蜱蟲前端,並試圖拔除,結果病人痛到哇哇大叫,當下靈機一動,決定在病患被叮咬的皮下注射局部麻醉劑,很快就緩解疼痛,蜱蟲也似乎受到影響,最後得以順利移除。
小孩「突然變乖」要更注意! 專業醫提醒注意3症狀
當小孩突然出現異常行為,尤其是原本活潑調皮的小孩突然安靜的話,千萬不要覺得小孩可能是「變乖」了,有可能是他身上出現病變。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主治醫師黃佳雲表示,可以透過3個症狀來判斷小孩的狀況。根據媒體報導指出,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主治醫師黃佳雲近期分享一個案例,一名8歲女童因為身體出現奇怪的情況,最後被判定是腦炎,在經過一個月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後,女童才成功康復。黃佳雲醫師提到,女童最初只是連續兩天頭暈。到第三天,症狀急劇惡化,出現嚴重嗜睡且無法言語的情況。緊急送醫後,電腦斷層掃描顯示輕微腦水腫,隨即被轉入加護病房。面對如此情況,醫療團隊迅速採取多項措施,包括使用高劑量類固醇、靜脈免疫球蛋白和預防性抗癲癇藥物。經腦部磁振攝影,醫生懷疑患者患有「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ADEM)」,這是一種通常發生在感冒之後的自體免疫疾病。醫師們為提高治療效果,醫院採取了中西醫結合的方法。馬偕紀念中醫部針傷科主任王宏銘解釋,他們在患者入院後即開始針灸治療,使用「湧泉穴」改善意識不清,「足三里穴」和「合谷穴」處理手腳無力問題,每週三次,每次15至20分鐘。經過一個月的綜合治療,小女孩的病情顯著改善。出院一個月後的追蹤顯示,女童的各項功能已完全恢復正常,重返活潑好動的狀態。黃佳雲醫師解釋,判斷腦炎的三個主要症狀是發燒、頭痛和意識改變。這些症狀可能會同時出現,或在病毒感染後陸續出現。除此之外,患者還可能出現對光敏感、頸部僵硬、皮疹、噁心、嘔吐、活力或食慾喪失、嗜睡、意識混亂或產生幻覺、說話困難、行走困難,以及癲癇發作等症狀。黃醫師特別提醒,腦炎的症狀可能與其他病毒感染相似,如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腸道問題。因此,在診斷時需要特別注意患者是否接觸過某些病原體,如蜱蟲(可能導致萊姆病)、蚊子(可能傳播西尼羅河病毒)和貓(可能引起巴爾通體感染,又稱貓抓病)等。
孩子突然變乖要小心!8歲調皮妹狂睡不說話 就醫檢查竟是「腦炎」
1名8歲女童連續2天頭暈,第3天出現嚴重嗜睡且無法言語,送醫後發現電腦斷層有輕微腦水腫,並轉入加護病房給予降壓藥與預防性抗生素及抗病毒藥物,後續檢查診斷小女孩是因為感染造成腦病變,經與中醫合併治療及積極復健,住院一個月後總算可以活蹦亂跳的出院,回到原本古靈精怪、調皮搗蛋的樣子。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主治醫師黃佳雲表示,腦炎可能是身體對病毒或細菌感染的正常或過度反應,也可能因為自體免疫因素導致體內免疫細胞攻擊健康組織所產生;腦炎的預後很難評估,有些患者對治療反應良好、有些可能出現癲癇和更長期的學習問題,也可能導致永久性損傷或有致命的危險。黃佳雲指出,個案自急診轉入加護病房後,團隊第一時間即給予高劑量類固醇及靜脈免疫球蛋白,因觀察腦波有異常放電現象,因此也採取預防性抗癲癇藥,經腦部磁振攝影疑似發現雙側大腦,右側橋腦及部分胼胝體有多處影像增強,懷疑是「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ADEM)」,在治療後,除在病房即掌握時間安排復健外,更同時會診中醫科進行針灸治療。馬偕紀念中醫部針傷科主任王宏銘說明,針灸對於中風、腦外傷、腦炎等神經系統疾病已有非常多臨床經驗,為搶治療時機,在病童進入加護病房後即合併中醫針灸治療,由針傷科醫師團隊針對腦炎所造成意識不清的問題,以「開竅醒神」效果的穴位,包括腳底「湧泉穴」,針對手腳無力的狀況,以「足三里穴」及「合谷穴」等穴位合併治療,1週3次,1次15至20分鐘。一般而言,急性期以開竅清熱醒神為主要治療方式,待意識逐漸改善後,則以疏通經絡改善肢體活動功能等為主。相較於病人住院時一度只能靠鼻胃管進食,脊髓磁振攝影也顯示有急性橫斷性脊髓炎,在進行血漿置換後肢體動作逐漸好轉,住院一個月期間接受中西醫及復健合併治療的情況下,病情獲得改善,出院後一個月的門診追蹤,小女孩跑跳、說話及吞嚥功能完全恢復正常。醫師解釋,部分病人的腦炎是自來於自體免疫原因所引起,此次個案的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ADEM),通常發生在感冒之後,透過對抗自己的神經髓磷脂造成所謂「脫髓鞘」疾病。治療方式採取高劑量皮質類固醇,大多數兒童對藥物反應很好且大都能完全或接近完全康復,如果此法效果不佳,也可以改用血漿置換或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等治療方式。黃佳雲提到,診斷腦炎需要結合一系列病史詢問(包括免疫史)以及檢查,包括大腦影像來排除其他腦部結構的問題、腰椎穿刺檢查來檢查是否有細菌和病毒等感染、腦波可以偵測潛在癲癇發作、血液、尿液和糞便檢查看有沒有其他感染跡象,這些都有助於病人的治療決策。據了解,腦炎一開始可能因出現一些非特異性症狀而加深診斷的難度,但仍有幾點觀察方向值得家長注意,臨床表現包括發燒、頭痛、對光敏感度、頸部僵硬、皮疹、噁心、嘔吐、活力/食慾喪失、嗜睡、意識混亂或產生幻覺、說話困難、行走困難、癲癇發作。醫生提醒,由於腦炎通常是由病毒引起的,也需要注意到與病毒感染的其他症狀同時出現或隨後出現的症狀,例如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腸道問題,如腹瀉、噁心、嘔吐或皮疹。也可能在被攜帶疾病的病原體感染後發生,包括蜱蟲(萊姆病)、蚊子(西尼羅河病毒)和貓(巴爾通體,也稱為貓抓病),或其他動物暴露、環境暴露(例如在水中游泳)。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為各種類型神經系統和發展障礙的嬰兒、兒童和青少年提供全方位照護,由於腦炎造成腦組織無法正常運作,病人可能會出現癲癇發作、精神錯亂或行為改變。而腦炎在臨床上常常無法找到明確的致病原因,治療目標會從控制病情預防併發症,讓大腦在發炎情況中慢慢恢復,急性期之後,仍需要定期門診追蹤,接受物理、職能及語言治療。
亂反而更健康! 醫師示警「睡醒立刻鋪床」恐致氣喘發作
不少人在早晨起床後,會有整理床鋪的習慣,但國外一名醫師警告,如果立即鋪床,可能會為大量塵蟎創造理想的繁殖環境,造成人類出現鼻塞、起疹子等過敏反應。根據外媒《The Daily Dot》報導,梅澤(Mehzer)日前於Tik Tok上傳影片表示,如果早上立即整理床鋪,可能有助於餵養「隱形的怪物」。隨即,他放上一張凌亂、未整理過的床鋪圖片稱,「早上就這樣離開你的床,你的健康會因此而感謝你……無論你有無伴侶,你永遠不是獨自1人睡覺」。梅澤展示了顯微鏡下大量聚集的塵蟎,說到,「如果你想為牠們創造一個理想的環境,那就準備一張清爽的床,牠們喜歡潮濕,若我們早上整理床舖,這將有助於牠們生存,誕下更多生命」。梅澤解釋,這些看不見的塵蟎其實是蜱蟲和蜘蛛的近親,不僅喜歡躲在棉被中,還會進入軟墊家具和地毯,藉機吞食人類皮膚的皮屑;而人類可能出現過敏反應,包括持續鼻塞、起疹子等,嚴重時能導致氣喘發作,容易讓人誤以為是花粉過敏,「你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你對牠們過敏」。 @drsermedmezher They Feast On Us 🤢 bed. High Humidity: Dust mites thrive in environments with high humidity, typically between 70-80%. They absorb water from the air, making moist conditions ideal for their survival and reproduction. Indoor Settings: Common household environments like bedrooms, living rooms, and bathrooms often provide the warmth and moisture that dust mites need. Bedding, upholstered furniture, and carpets are particularly favorable habitats. Nutrient Sources: Human Skin Cells: Dust mites feed primarily on dead skin cells shed by humans and pets. Since people spend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time in their homes, especially in their beds, these areas become rich feeding grounds for mites. Other Organic Matter: They also consume other organic materials found in dust, such as pollen, fungi, and bacteria. Allergy Triggers Allergenic Proteins: Fecal Matter and Body Fragments: Dust mites produce waste products and shed body fragments that contain potent allergenic proteins. These proteins can become airborne and inhaled, triggering allergic reactions in sensitive individuals. Enzymes: The enzymes in dust mite feces, such as Der p 1 and Der f 1, break down proteins in human skin cells, aiding digestion. These enzymes are significant allergens #allergy #hygiene ♬ Storytelling - Adriel 至於該如何殺死塵蟎,梅澤博士說明,如果在早上醒來的30分鐘至1個小時不整理床鋪,可讓床保持「乾燥」,一旦失去濕氣,塵蟎的數量就可以降低。不過,梅澤博士強調,不整理床鋪並不代表就該睡在骯髒的環境中,「每周更換床單是個好主意,最少每2周就要換1次」。對此,一派網友直言,「還好我很懶」、「我就知道我不想整理床鋪是有理由的」;另一派網友則認為「我的強迫症使我無法這麼做」、「每天早上整理床鋪能讓我保持清醒」。
老翁旅遊返國發現「小腿長出息肉」 就醫才知吸血蜱蟲跟回台
日前,高雄一名60多歲老翁赴日旅遊數日,結束旅程前發現左小腿長出一塊小息肉,返抵國門後,該處偶有痛感,因此就醫。醫師告知這顆「息肉」其實是吸血蜱蟲,當場移除並使以抗生素治療,終於痊癒。據《壹蘋新聞網》報導,博田國際醫院皮膚科醫生郭怡彣日前接獲一名老翁求診,表示赴日旅遊後發現左小腿長出一塊小息肉,但患部皮膚出現刺痛感,因此回台隔日趕緊就醫。郭醫師檢查後發現,該塊「息肉」其實是吸血蜱蟲,立即以鑷子移除蟲體,並開立外用抗生素,數日後老翁回診,傷口已癒合康復。郭怡彣指出,蜱蟲俗稱壁蝨、扁蝨、黑腳蝨、草耙子,為八隻腳的節肢動物,主要棲息於草地、農田、森林等野外環境中,靠吸食血液維生,鳥類、囓齒類與大型哺乳動物(包括:貓狗、人類)都是蜱蟲的主要吸食對象。蜱蟲在人體最常叮咬的部位是皮膚較薄的皺褶處,如腋下、胯下、頸部耳後、乳房下緣、大腿內側、會陰部等,除了人體直接接觸蜱蟲外,也可能由飼養的寵物攜帶而間接吸附皮膚。體型只有米粒大小的蜱蟲一旦接觸到宿主身體,就會用布滿鋸齒狀倒鉤的口器插入皮膚,同時分泌含有麻醉物質的唾液,減低吸食對象的疼痛感,並增加吸血成功率。另外,蜱蟲吸飽血液後,身體會膨脹,猶如一顆小息肉。值得注意的是,受到蜱蟲叮咬一段時間後,局部皮膚會出現紅腫發炎的症狀,甚至在吸血過程中傳染細菌病毒給人類,例如萊姆病 (Lyme disease)、Q熱 (Q fever)、兔熱病(Tularemia)等,因此即便移除蟲體,仍必須追蹤有無得到蜱蟲傳染性疾病。郭怡彣提醒,夏季氣候炎熱,病媒蚊蟲特別活耀,民眾於野外活動時,建議穿著長褲長袖,儘量不要進入草叢地帶長時間坐臥。返家後也應儘快沐浴,仔細檢查身體皺褶處是否遭蜱蟲叮咬吸附,衣物也必須清洗與高溫烘烤;家中寵物也應定期檢查是否遭蜱蟲吸附。此外倘若發現遭蜱蟲叮咬,數週內若出現發燒、畏寒、疲倦、頭痛、肌肉痠痛與關節痛等症狀,須盡速就醫。
眼鼻流血怪病襲南亞「發病2週奪命」 巴基斯坦累積2死頒緊急狀態
日本近期爆發嚴重「食人菌」疫情,從今年1月到現在,才短短的5個月就超過977人因感染A型鏈球菌而罹患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群(STSS),無獨有偶,南亞的巴基斯坦近日爆發致命的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Crimean-Congohaemorrhagic fever, CCHF)疫情,目前已導致兩人喪命。巴基斯坦爆發「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疫情,藉由叮咬可以感染多種動物、家畜甚至是人類,為阻疫情擴大失控、展開大規模行噴灑和清潔作業。(圖/達志/美聯社)《每日星報》等外媒報導,這起疫情發生於當地第三大城市拉瓦爾品第(Rawalpindi)。感染CCHF病毒後死亡的兩名受害者,分別是哈茲羅(Hazro)的屠夫伊姆蘭(Imran),以及來自Jund地區的婦女基蘭(Khiran)。報導稱,兩名病患染上CCHF後,出現關節疼痛、頭痛、嘔吐及眼睛出血等症狀,隨著病況發展,也可能惡化為嚴重流鼻血、大範圍且嚴重的瘀傷,並分別在5月3日和5月18日於貝娜齊爾布托醫院(Benazir Bhutto General Hospital)病逝。巴基斯坦爆發「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疫情,藉由叮咬可以感染多種動物、家畜甚至是人類,為阻疫情擴大失控、展開大規模行噴灑和清潔作業。(圖/達志/美聯社)據了解,CCHF是一種病毒性蜱蟲(tick)傳染疾病,其媒介為蜱類,藉由叮咬可以感染多種動物、家畜,甚至是人類,患者死亡率約為30%,且可能在發病2周內不治,去年法國就曾在蜱蟲發現這種病毒,所幸當地暫時未發現人類感染的本土病例。兩人死亡後,阿托克(Attock)和其他地區頒布緊急狀態,所有被帶到拉瓦爾品第及附近牲畜市場的祭祀動物都必須接受嚴格檢查,任何感染病毒或有皮膚腫塊的動物將被禁止進入市場。CCHF是一種病毒性蜱蟲(tick)傳染疾病,其媒介為蜱類。(圖/達志/美聯社)拉瓦爾品第畜牧部透露,為阻疫情擴大失控、展開大規模行噴灑和清潔作業,同時緊急設立檢查站「全天候確保所有市場的動物的健康與衛生」,當局已在多個地點設立了檢查站,並將駐紮在11個市場,全天確保所有市場的動物的健康與衛生,另外呼籲民眾盡可能不要帶兒童前往市場。巴基斯坦官方也提醒民眾,在購買祭祀動物時,最好避免攜帶兒童前往市場,並盡量穿著淺色衣服、避免觸摸動物、塗抹驅蟲藥,以免感染CCHF病毒。CCHF是一種病毒性蜱蟲(tick)傳染疾病,其媒介為蜱類,藉由叮咬可以感染多種動物、家畜,甚至是人類。巴基斯坦爆發「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疫情,藉由叮咬可以感染多種動物、家畜甚至是人類,為阻疫情擴大失控、展開大規模行噴灑和清潔作業。(圖/翻攝自X)
疑遭蜱蟲叮咬出現幻覺 神父「揮刀自宮」倒在血泊中
捷克一名神父疑似被蜱蟲(又稱壁蝨)叮咬,以致出現幻覺,還舉刀將自己的生殖器切下,最後失血過多昏了過去。後來,幾位知名人士透露,雖然神父的傷勢不算嚴重,但他的生殖器可能接不回來了。根據外媒《每日郵報》(Daily Mail)的報導,事情發生於去(2023)年11月,這位沒有公開姓名的神父,居住在捷克布代約維克(Českobudějovick)的小村莊中,由於事發當天神父未能出席預先安排的會議,朋友們才驚覺不對勁,趕緊報警找人。報導指出,警消人員抵達神父住所時,敲門卻無人回應,只好弄破3扇門進到家中,卻發現神父倒在血泊中,已經失去意識,陰莖還被切斷了。送到醫院過後,神父的病情出現惡化,疑似又遭到病毒感染,住院長達10天。捷克布傑約維採教區(České Budějovice diocese)副主教戴維(David Henzl)透露,該神父現在還躺在加護病房裡,他因為被蜱蟲叮咬,患了上「蜱媒腦炎」,導致神經系統發炎,引起精神異常的狀況,但他的傷勢並不算嚴重。另外,有知情人士告訴當地媒體《Blesk》,表示神父的生殖器可能接不回去了。據衛福部的資料顯示,「蜱媒腦炎」又稱為壁蝨性腦炎、森林腦炎,民眾遭到壁蝨叮咬後可能會引起相關症狀,包括發燒、倦怠、厭食、肌肉痛、頭痛、嘔吐等,大約會有8天的緩解後又再復發,並有約20%至30%的患者出現高燒、頸部僵硬、畏光、神智不清,甚至抽搐、癱瘓等腦膜腦炎反應,將導致神經系統的後遺症,更嚴重則會使人於1星期內死亡。
用殺蟲劑對付動物身上寄生蟲 日動物園下手過重「31隻小松鼠喪命」
日本東京井之頭自然文化園日前發現園區內飼養的日本松鼠身體上有寄生蟲存在,為了驅趕寄生蟲,就對園區內其中40隻日本松鼠使用殺蟲劑,結果此舉卻導致31隻松鼠不幸死亡。根據《NHK》新聞報導指出,東京都政府表示,位於武藏野市的井之頭自然文化園,於4日發現園區內的日本松鼠身上,出現了蜱蟲等寄生蟲。為了驅趕這些寄生蟲,園方決定在100多隻松鼠當中,取40隻進行兩種驅蟲藥的投放,同時也在松鼠平時居住的巢箱中噴灑殺蟲劑。沒想到可能是因為用藥過度,遭投放驅蟲藥的40隻日本松鼠,截至11日為止,已經有31隻松鼠不幸身亡。園方也表示,過去也曾使用過驅蟲藥,但這次的確是首次同時使用兩種藥物。園方推估松鼠的死因可能是因為藥物中毒,目前已經將松鼠的屍體送至外部的研究機構進行死因調查。而井之頭自然文化園的負責人也表示「目前已經積極調查松鼠的死亡原因,同時也會持續觀察存活的松鼠,對於此事件導致大家擔心,我們深表歉意」。
日本爆全球首起Oz病毒死亡個案 旅遊部落客示警:去奈良別摸鹿
近期許多民眾前往日本旅遊,如果到了奈良,餵鹿可以說是必去行程。不過,知名旅遊部落客「魚漿夫婦」透露,日本最近出現全球首起感染Oz病毒死亡的個案,感染途徑疑似為蜱蟲叮咬,提醒國人若前往奈良公園旅遊,千萬不要用手觸摸鹿的身體,因鹿身上有大量的蜱蟲,若遭叮咬就有可能感染病毒。日本厚生勞動省日前表示,茨城縣一名70歲婦人去年因心肌炎病逝,經查疑似遭蜱蟲叮咬而感染Oz病毒,成為全球首起因感染Oz病毒死亡的個案。「魚漿夫婦」24日在臉書發文提醒,「我知道奈良的鹿很可愛,但要特別注意這個~而且最近日本才出現第一例可能因為被蜱蟲叮咬感染OZ病毒死掉的婦女,所以請千萬注意~拜託了」。據了解,蜱蟲俗稱壁蝨、扁蝨、黑腳蝨、草耙子,主要棲息於草地、農田、森林等野外環境中,以春夏及初秋最為活耀,靠吸食血液維生,鳥類、囓齒類與大型哺乳動物都是蜱蟲的主要吸食對象。除了人體直接接觸蜱蟲外,也可能由飼養的寵物攜帶而間接吸附皮膚。蜱蟲在叮咬人的過程中,會將口器插入皮膚,口器上佈滿鋸齒狀倒鉤,能使蟲體固定在皮膚上,同時會分泌含有麻醉物質的唾液,減低疼痛感以增加吸血的成功率。蜱蟲在吸血的過程可能將各式各樣的細菌病毒傳染給人類,帶來的傳染病包括萊姆病(Lyme disease)、Q熱(Q fever)、兔熱病(Tularemia)等。(圖/翻攝自魚漿夫婦臉書)
全球首例!日70歲女遭蜱蟲咬噬 意外感染Oz病毒不幸身亡
日本厚生勞動省於23日發布聲明,指稱茨城縣一名70歲的婦人,在2022年因為心肌炎病逝。後來調查後,發現該名婦人很有可能是因為感染Oz病毒才不幸身亡,而傳染的媒介很有可能是蜱蟲,該名婦人也是全球首位因Oz病毒而死亡的案例。根據日本媒體報導指出,厚生勞動省表示,2022年,茨城縣當地一名婦人因為出現發燒、倦怠等症狀,住進當地醫院接受治療。後經醫師診斷後,確診為心肌炎。最後該名婦人不幸應病逝世。在婦人接受治療期間,醫師發現婦人的腳部有遭到蜱蟲啃咬的跡象,檢查結果顯示,婦人的真正死因是因為感染了Oz病毒。報導中也提到,日本曾在2018年在蜱蟲身上檢查到Oz病毒的跡象,而厚生省也表示,該名婦人因感染Oz病毒而身亡,不僅是日本首例,也是全球首例。而報導中也提到,雖然目前對Oz病毒並無有效治療方式,僅能針對進行治療,而且Oz病毒普遍分布在日本廣泛的地區,但過去也曾在民眾體內檢測出Oz病毒的存在,因此判斷並非是感染Oz病毒就會死亡,厚生省將會持續針對此事情進行調查。
遊日回台「長出黑絲贅肉」 醫夾出整隻小蟲:恐引起萊姆病
到日本旅遊一直是台灣人出國的首選,但近期有名從日本東北回台卻肩痛十多天的女子,就醫被發現肩膀有個「黑絲小贅肉」,結果醫師一夾竟夾出可能引發萊姆病的蜱蟲,所幸女子治療後無大礙,只需定期回診確認。據《壹蘋新聞網》報導,收治該名患者的高雄市常玉皮膚科診所林工凱醫師表示,女子應是在日本戶外被叮咬,且現在除了是旅遊旺季,也處於「野外常見」蜱蟲4月到10月的活動期。林工凱醫師呼籲,民眾應避免在草地、樹林長時間坐臥,以及身穿淺色及保護性衣物,或使用含敵避(DEET)或派卡瑞丁(Picaridin)成分防蚊蟲藥劑。此外,若被蜱蟲叮咬,可能會在3天到30天內出現遊走性紅斑的皮疹,或有高燒、無力症狀,此時就要小心由伯氏疏螺旋體引起的萊姆病,倘若延誤就醫,可能出現心臟、神經或關節方面的嚴重併發症。
70多歲翁被蜱蟲「緊咬眼球」 過來人揭:牠被夾出有輕微爆裂聲
阿根廷一名70多歲老翁日前眼睛不適就醫,在檢查期間被發現,有一隻蜱蟲(Tick)緊咬著他的眼球不放。醫師對此表示,此病的治療方式通常是麻醉眼部後用鑷子夾出蜱蟲,雖未透露老翁目前是否已痊癒,但有過來人指出,當蜱蟲被從眼睛夾出之際,會聽到「輕微的爆裂聲」。據英媒《每日郵報》報導,老翁就醫當下透露,自己的眼睛莫名發癢且紅腫,隨後醫師檢查發現,對方的眼睛內竟然有一隻蜱蟲正緊緊咬住眼白不放,導致組織周圍布滿血絲。相關畫面也被發布至TikTok,引起多名網友點閱。報導指出,醫師雖未透露老翁是否已痊癒,但治療此病通常是先麻醉眼部再用鑷子夾出蜱蟲。另據統計,蜱蟲在4月至9月最為活躍,造成美國每年約有3萬人不慎被叮咬,現蹤區域則以草地、灌木叢為主,還是萊姆病(Lyme disease)的帶原者;一旦寄生的宿主為人類,多半只在皮膚表面活動,若直接鑽入眼睛,就有可能導致視力損傷。醫師發現,有一隻蜱蟲緊咬著老翁的眼球不放,也造成組織周圍布滿血絲。(圖/翻攝自TikTok/@neuquencapitaltiktok)其實,美國肯塔基州一名電工普拉特(Chris Prater)2019年也曾被蜱蟲侵襲眼球,當時爬上梯子準備解開纏繞在樹上電線的他,雖有事先噴了驅蟲劑,工作結束後卻仍產生眼睛刺痛的症狀,沒多久同事便發現他的眼球上方似乎有一個「正在移動的斑點」,赴醫就被查出原來是一隻蜱蟲跑入眼睛。之後醫師利用鑷子將普拉特眼內的蜱蟲夾出,而普拉特對此表示,「當醫生將蜱蟲抓住並取出的時候,我有聽到輕微的爆裂聲。」隨後他就被叮囑按時服用抗生素和點類固醇眼藥水,如今視力未受影響。
陸首例「日本斑點熱」死亡論文發表 提到極易漏檢或誤檢
澎湃新聞2日報導,日本斑點熱(Japanese spotted fever,JSF)是一種由蜱叮咬後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嚴重可致患者死亡。2021年4月至10月間,湖北省秭歸縣確診5例嚴重JSF病例,其中一名患者因多器官衰竭死亡——這是中國報告的首例JSF死亡病例。相關研究論文最近被收錄於國際期刊《新興傳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第一作者之一、秭歸縣人民醫院龔萍表示,多數JSF患者為中輕症,可首選使用多西環素特效藥。但由於該病不常見,非常容易漏檢或誤檢,發展為重症後可迅速惡化乃至死亡。對5例嚴重病例的研究上述論文題為《2021年中國湖北省秭歸縣日本斑點熱的臨床形式的病例研究》(Clinical Forms of Japanese Spotted Fever from Case-Series Study Zigui County Hubei Province China 2021)。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滕中秋、秭歸縣人民醫院龔萍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秦天研究員為責任作者。引起日本斑點熱的病原體是日本立克次體(Rickettsia japonica),該病的典型臨床症狀包括發熱、頭痛、皮疹和焦痂等。2021年4月至10月間,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生態醫學研究組在湖北省秭歸縣監測發現並確診了5例嚴重的JSF病例,主要臨床特徵表現為皮疹、焦痂和非特異性症狀(如頭痛、不適、肌痛、寒戰、呼吸困難、意識模糊等),與日本JSF患者臨床特徵相一致。這5名患者為3女2男,中位年齡為53歲(47-70歲)。發病時間為4-10月(2例在春季,3例在秋季)。在流行病學調查中,這些患者均有野外活動史,但無法提供蜱蟲叮咬時間和位置準確資訊。其中一名女患者出現嚴重膿毒血症,在治療9日後因多器官衰竭死亡。這是中國報告的首例JSF死亡病例。論文介紹,秭歸縣毗鄰三峽,地貌主要是丘陵和山谷,長江水系穿縣而過。上述患者都生活或工作在山谷茶園、農田、灌木叢或竹林等容易發生蜱蟲叮咬的地方。當地居民對蜱傳傳染病缺乏足夠認識,並未採取有效防護措施。研究小組還從死亡病例血液中分離得到一種日本斑點熱立克次體菌株,命名為R.japonica str.YC21。與中國境內分離的日本立克次體菌株具有明顯親緣關係,推測中國境內可能存在已經流行的日本立克次體亞種。1984年,日本首次發現JSF病例。在2007年5月至2015年1月共報告1276病例。病死率從2008年0.74%,上升到2015年2.33%。目前JSF病例已在亞洲日本、韓國、菲律賓、泰國和中國等多國出現。在中國大陸地區,JSF病例於2013年首次在安徽省發現以來,在安徽、河南、湖北三省交界處大別山區域,和東部沿海浙江省天目山,累計報告39例。論文稱,作為易被忽視的傳染病,誤診和治療延誤是JSF患者不良預後的重要因素。龔萍指出,由於該病不常見,多數患者初期會出現發熱、四肢酸痛等類似感冒、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俗稱蜱蟲病)等疾病的臨床症狀,因此非常容易漏檢或誤檢,導致患者發展為重症後迅速惡化乃至死亡。「比如患者血小板減少,血液科醫生可能會往白血病等方向思考,導致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期。」
蜱蟲吸血從米粒變玉米粒大小 病原感染引發78歲大爺腦炎
大陸近日有位78歲大爺在下地採集金銀花後,連續幾天出現頭疼、噁心想吐症狀。感到非常痛苦的大爺在家人陪伴下到醫院掛診,才發現原來是在下地期間被蜱蟲叮咬,因沒及時就醫,持續感染引起腦炎。大爺經過治療後,目前症狀已經好轉。據《山海視頻》報導,大爺家住河北省衡水市,其女兒表示大爺是在病症持續4至5天後才到醫院就醫,大爺那幾天痛疼欲裂,因頭太疼一度用頭撞牆。大爺最終到衡水市人民醫院就醫,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李輝表示,起初是以顱內感染收治大爺,結果在更換病號服時,發現病患大腿內側有個「黑色小點」,仔細觀察才發現是隻蜱蟲。發現是蜱蟲後,醫護人員緊急對患者進行處理,使用75%酒精,不停朝蜱蟲頭部噴灑使其脫離,這隻蜱蟲在被取下時仍處於存活狀態。蜱蟲原是米粒大小,但經過幾天吸食病患血液後,長成玉米粒大小。蜱蟲為寄生物,是一種體形極小的8隻腳節肢動物,大多以吸食血液為生,主要棲息在草叢、樹林等野外環境,等候宿主經過,趁機緊貼宿主身上吸血。餵食管表面佈滿了倒齒,因此能緊扣宿主身上,也會引起繼發性感染。患者有發熱、頭疼、噁心及嘔吐症狀,李輝指出這皆是由蜱蟲感染導致引起腦炎,同時還表示,當發現蜱蟲感染應要及時就醫,若不及時就醫恐會引起重度腦炎,「死亡率還是非常高的」。李輝還提醒,發現蜱蟲勿要生拉硬拽,容易使蜱蟲頭節殘留在患者體內,持續釋放病原微生物,導致患者病情加重從而危及生命。
恐怖怪病「眼鼻流血到斷氣」致死率40% 英國、西班牙出現案例
全球恐怖怪病一波接一波,新冠肺炎疫情未歇、猴痘疫情才剛爆發之際,又驚傳「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在伊拉克發跡,近日就連英國、西班牙也接連出現病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該疾病主要是由俗稱「壁蝨」的蜱蟲傳播,且沒有疫苗可以預防,發病後會造成患者內外嚴重出血,死亡率高達40%,染疫者可能在短短7天內,因為「鼻血狂流」到失血過多而死。綜合《獨立報》與「路透社」報導,繼伊拉克之後,英國、西班牙也接連傳出「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例。西班牙一名中年男子日前出現高燒、眼睛出血症狀,被緊急用直升機從萊昂一間當地醫院轉送至他處大醫院接受治療;根據當地衛生局表示,該名男子目前情況還算穩定。此外在今年3月初,英國衛生安全局(UKHSA)也確認當地一名女子感染「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不過該國首席醫療顧問霍普金斯(DrSusan Hopkins)指出,此種疾病不會輕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因此對公眾的總體風險非常低,且英國衛生安全局和國民保健署(NHS)有完善、健全的感染防控程序來處理相關個案。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是由蜱蟲傳播的布尼亞病毒導致的疾病,病毒宿主包括野生和家養動物,包括牛、綿羊、山羊等,因此感染病例常出現在屠宰場、牧場等處,而病毒通常在巴爾幹爸島、中東地區、非洲,以及亞洲北緯50度以南國家中流行,先前西班牙、土耳其僅出現過極少個案,英國本土至今也僅有3例。
大媽的嘴太厲害 他氣炸制止⋯反被組隊包圍崩潰
大陸四川省都江堰一社區種植一大片向日葵花田,由於花開得非常盛開,因此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打卡、拍照,沒想到亂象百出,明明已設置了看板供大家拍照,就是有不守規矩的人硬要衝進花田裡。附近住戶高姓男子看不下去上前勸阻,未料竟被大媽包圍飆罵,讓他超無奈。根據陸媒《人民網》報導,高姓男子抱怨,社區種的向日葵花田,自己是看著它從種子播下後,慢慢長起來的,因此看到花田被踩踏,真的非常心疼,「大爺大媽真是太不自覺了,弄倒了一大片向日葵,他們一群人約15個。」他表示,為了維護花田的美觀,防止民眾踩踏,因此社區用繩子、防護欄把花田圍起來,並且設置一個拍照的平台,就是希望達到雙贏的局面,沒想到還是有很多人不顧告示牌,硬要跑進花田裡踩踏拍照,「一批一批的人來,踩了大概有三分之一了。」高男日前看不下去上前勸阻,結果竟被大媽們組團開罵。由於大媽砲火猛烈,他一時間根本回不了嘴。影片曝光後,不少人留言「豎個注意蜱蟲的牌子,應該就沒人敢下去了」、「這世界上做壞事的人永遠理直氣壯」、「告示牌寫,有蛇出沒,看他們還敢不敢下去」、「大媽們的嘴真的是」。
9歲女童脖子突冒一顆痣「生長神速」 醫檢查大驚:已吸血1個月
大陸湖南一名9歲女童一個多月前頭上突然長了一顆接近膚色的「痣」,且媽媽發現這顆痣生長的速度相當快,因擔心惡化,趕緊帶著女兒前往醫院檢查,結果發現這顆「痣」竟是一隻蜱蟲,且這隻蟲已經吸血一個多月。綜合陸媒報導,湖南一名9歲女童小雅一個多月前,後頸部突然長了一顆接近膚色的「痣」,小雅觸摸時只感覺到軟軟的,且也沒有出現紅腫、疼痛等情況,便沒有多加理會。不過後來媽媽發現,這顆痣生長非常迅速,因擔心惡化,帶著小雅來到醫院,經醫生仔細檢查發現,這顆「痣」竟是一隻活的蜱蟲,目前蜱蟲已經被醫師去除,小雅的情況也相當良好。消息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被吸一個月沒有生病已經是奇跡了。本來蜱蟲病菌挺多的」、「蜱蟲的唾液中還含有麻醉成分,人被叮咬時幾乎感覺不到疼痛」、「一定要小心蜱蟲,我爸被蜱蟲咬了之後中毒,當晚開始發燒全身難受,去檢查各項指標均正常。過了一個月之後再去檢查,腎臟功能已經嚴重受損」、「媽媽做的是對的,去醫院最好」、「感覺我頭都癢了」。
繼新冠、猴痘…又有怪病! 伊拉克冒「克里米亞剛果熱」 恐鼻血流到斷氣
就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未歇,日前才剛爆出猴痘(Monkeypox)傳染病之際,現在又驚傳,由蜱蟲(tick)為傳播媒介的「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Crimean–Congohemorrhagic fever),悄悄在伊拉克病例掀起流行,伊拉克通報上百起類似病例。據悉這個疾病的致死率高達40%,染疫者可能在短短7天內,就會「鼻血狂流」到失血過多斷氣死亡。根據《法新社》報導,引述世衛組織(WHO)資料指出,今年光是伊拉克,就通報了111起「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的病例,其中19人因此死亡。「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最近盛行於亞洲、非洲和東歐,這個疾病主要是由俗稱「壁蝨」的蜱蟲傳播,屠宰場是最容易感染的場所,該疾病的發生,主要在於宿主在被叮咬後,將此病毒傳染給人類或其他牲畜,由於這種病毒沒有研發疫苗預防,發病會造成人體內外嚴重出血,尤其是流鼻子,死亡率最高可達4成。世衛組織也提出報告指出,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除了透過血液傳染,包括密切接觸分泌物、器官、體液等,也都可能提高感染風險。法新社報導,由於這疾病目前還沒有疫苗,若不小心染疫,患者可能出現疲勞、頭痛、血尿,甚至是失血過多,還可能出短時間流鼻血流到死亡的危機。
雖然現在摸不到 日網友提醒奈良鹿暗藏蜱蟲「千萬別摸」
日本奈良的鹿群,可以說是聞名全球,不少觀光客前往奈良時,都會掏錢買個鹿餅與鹿群互動。但現在卻有日本網友表示「千萬別摸奈良鹿」,指稱奈良鹿身上暗藏蜱蟲,人類要是被蜱蟲咬到的話是「又痛又癢」。日本網友kamepokorin日常喜歡觀察與拍攝奈良鹿群,近期他在推特上發文上傳了一些圖片,只見圖片中可以看到一個小小的黑色蟲子,大小甚至比手指間還要小。而kamepokorin表示「這是在奈良鹿身上發現的蜱蟲」。kamepokorin解釋「奈良公園的鹿群身上都有蜱蟲的存在,要是人類撫摸奈良鹿的話,蜱蟲會從袖口與褲管處入侵咬食人類。萬一有人被蜱蟲咬到的話,務必要找尋皮膚科醫師進行救治」。這則貼文曝光後,引起不少網友討論,就有網友分享自己過往的經歷,表示自己畢業旅行時曾前往奈良,早上摸了鹿,下午回到旅館時,手掌就又痛又癢。最後是在老師的協助下前往醫院救治,而醫生當時也曾表示,釀禍的就是奈良鹿身上的蜱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