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吸效應
」IC設計決戰2026年2/教父蔡明介見美國「這動作」心急 下海催生首份「IC設計產業白皮書」
聯發科是台灣IC設計廠龍頭,理當對人才有不錯的虹吸效應,儘管如此,人才問題仍是董事長蔡明介「心頭大患」,不但從2021年起開始投書媒體,今年一月更接受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邀請出任「總諮詢顧問」,預計28日發表首本《台灣IC設計產業政策白皮書》,「『低調老蔡』真的是急了!」一位資深半導體業者說。73歲的蔡明介是工研院電子所首批派往美國取經的19位菁英之一,結訓後回台負責IC產品開發工作。當時,蔡明介就深刻體認,技術是電子產品成功關鍵,研發能力就是核心競爭力,「如果只靠技術移轉,沒有自己的基礎,產業就無法持久,也就不會有競爭力」。1980年聯電成立後,蔡明介所設計的產品也由聯電生產,但因為聯電需要向工研院支付授權金,因此蔡明介就在當時聯電總經理曹興誠的鼓勵下進入聯電。為了企業轉型,1997年聯電將IC設計部門分割成立聯發科,2004年就成為全球前10大廠。被友人及老聯電同事私下稱呼為「老蔡」的蔡明介,個性相當低調,這次願意親自出馬擔任白皮書總諮詢,「應該是美國的晶片法案中,關於研發及人才培育的費用高達137億美元,佔整體預算527億美元的25%,美國的IC設計已經是全球最強了,還投入如此高的金額培育人才,讓蔡明介真的是急了」一位資深IC設計主管告訴CTWANT記者說。依美國商務部規劃的晶片法補助內容,其中「美國晶片基金」共500 億美元,規劃將390億美元製造補貼,110億美元用於晶片研發補貼;另外「美國晶片勞動力和教育基金」規劃投入2億美元,以培育半導體行業人才。在全球晶片大戰中,已是IC設計強國的美國,還傾國家之力撥款培育人才,大陸則是將無上限的補助特定企業,試圖突破美國的封鎖。 聯發科贊助舉辦「智在家鄉」數位社會創新競賽,讓許多團隊運用科技發想創新點子,突破重重考驗期許家鄉更美好。(圖/聯發科提供)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在白皮書發表前做了一番說明,IC設計業扮演串連晶圓代工業、封測業及下游資訊電子業產業形成共榮發展的關鍵環節。鈺創科技董事長盧超群20日更指出,台灣產業目前半導體獨大,缺乏環境發展其他科技產業,應該透過半導體的成就與政策輔助,增加可協調產業間的「指揮家」,使相關產業共融共好,避免最好的人才都被日本、美國挖角。一名資深IC設計主管指出,「台灣最大的產業問題,是政府的政策基本上多是以減稅等優惠措施為主,但是缺乏整體的國家策略,儘管常常聽到所謂的國家隊,但是相較於不管是美國、中國等國的國家級半導體產業策略,基本上可以說是連框架都沒有,更遑論具體應對方法,這也讓蔡明介的憂慮越來越深。」據研究機構TrendForce公布的2022年第三季全球前十大IC設計業者營收前10大排名,依序為高通、博通、輝達、超微、聯發科、邁威爾、瑞昱、聯詠、思睿邏輯、韋爾導體,聯發科雖然位居第5,但單季營收約46.5億美元、市佔率12.5%,跟高通的99億美元及26.5%相比,都僅是對手的一半不到。這次由蔡明介擔綱總諮詢顧問的《台灣IC設計產業政策白皮書》,直接道出一新變局,根據白皮書執行單位電子時報資料顯示,2022年全球IC設計業以美國最具規模,市佔率高達63%,台灣佔比為18%,位居全球第二;中國IC佔比則近15%,市佔率居全球第三。「當中國廠商全力布局中低階產品下,台灣IC設計市佔率的優勢,在2026年將被中國超越。」據此,《台灣IC設計產業政策白皮書》從總體戰略面、人才政策面以及營運環境面,提出民間版的六大建言,包括擘畫與推動國家層級的半導體戰略;採取積極性的預算編列以強化推動力道;擴大培育IC設計人才並爭取海外人才;重新檢視外商來台設立研發中心政策;強化IC設計核心技術掌握與佈局;協助業者整併與國際化以促進產業升級。台灣雖在半導體供應鏈居要角,但面對晶片爭戰新局勢,迄今仍未端出應戰大計,尤其是IC設計產業。「台灣最大的優勢在於產業鏈完整,但是最大的問題則是少子化,加上國外廠商也進來台灣搶才,希望透過白皮書的提出,能讓政府有關單位通盤統整出完整的產業策略,而不是讓廠商單打獨鬥。」一位IC設計廠資深主管說。鈺創科技董事長盧超群認為,台灣產業應該透過半導體的成就與政策輔助,使相關產業共融共好,避免最好的人才都被日本、美國挖角。(圖/黃耀徵攝)
疫後缺工轉型2/速食龍頭麥當勞開「無人化」第一槍 科技大咖搶做機器人
「缺工問題近期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而台灣不少行業更是事求人,但還是找不到人,因此機器人能否取代部分人力工作也成為產業關注焦點。不過以目前來看,要完全取代難度太高,如果透過數位化,搭配部分的專業型機器人,才有機會取代部分工作,但也是要看不同產業而定。」一位製造業主管告訴CTWANT記者。M觀點創辦人Miula指出,台積電(2330)的虹吸效應是缺工問題的原因之一,因為台積電持續擴廠,讓其他產業,特別是傳統產業,面臨極大的人員流動問題,因為如果台積電技術員一年薪水60-70萬元,等於月薪大概也有5-6萬元,對於不少獲利能力相對較不穩定的產業,成本壓力大增。另外一個缺工的原因,則是屬於非典型就業的外送行業,根據非正式統計,如果外送員一天工作八小時,每周五天,大概也會有四萬元的薪資,這種工作時間相對自由,因此也排擠了其他產業的用人需求。缺工問題有多嚴重?以美國為例,像是速食業龍頭麥當勞在2022年12月就將德州一家分店改為無人餐廳,消費者先透過手機APP點餐,就可以依照指示開車到得來速車道取餐。甚至還有美國一個麥當勞店經理為了解決缺工問題,將時薪提高到50美元,結果還真的有員工願意從早上六點上到晚上11點,一天就賺進850美元。美國一家麥當勞店長為了吸引員工上班,將時薪提高到美元,也讓該店一位店員slaytok1一天上了17小時的班,賺850美元。(圖/翻攝抖音)全球首富馬斯克(Elon Musk)曾經指出,機器人將比電動車更具市場價值。而去年9月30日,特斯拉(Tesla)的「人工智慧日」(AI Day)活動中就展示了讓馬斯克所認為理想中的人型機器人Optimus。不少台灣廠商也在研發各式型態的機器人,從鴻海(2317)替軟銀設計研發的Pepper,廣達(2382)集團旗下達明機器人所生產的產線協作機器人,華碩(2357)的智慧機器人Zenbo;和碩(4938)新一代商用服務型機器人Aria;仁寶(2324)的AGV搬運機器人;緯創(3231)的自主移動機器人Wifundity;微星(2377)智能防疫消毒機器人;佳世達(2353)智慧運輸機器人MiBot等。不過這些機器人多屬於協作型或是服務型居多。對於勞力密集產業來說,機器人能夠取代的部分依然相當低,以精密組裝來說,像是蘋果(Apple)iPhone,就仍無法用機器人來組裝;另外在搬運機器人部分,目前主要還是以倉儲為主,屬於較固定式的空間,對於像是貨物放入物流車等非固定式堆疊的工作,機器人的限制仍多。「就目前的技術來說,非固定式的作業環境對於機器人來說,除了本身的負重能力,另外還需要像是鏡頭等空間測距等不同技術相互配合,因此現在最多就是透過協作機器人來協助物品搬運,至於要完成像是裝箱或是上架等最後一哩路,還是要以人工為主。」一位負責機器人的廠商研發主管直言。廣達旗下達明機器人所生產的產線協作機器人目前負重能力已達20公斤。(圖/翻攝自達明機器人臉書)
美國CHIP4戰台廠1/台積電拉高競爭層級 環球晶棄韓赴美「確保平等對待」
今年的國際半導體展共吸引700家國內外廠商參與,共設2450個展覽攤位創下27年新高,然這次大展未演先轟動,先是8月底美國發文給晶片大廠NVIDIA及AMD,禁止將高階AI晶片出口中國,接著南韓媒體爆出「台灣投資南韓的50億美元 美國長官一通電話就攔胡」,加深半導體產業台廠的動盪。在此一詭譎氣氛下,13日的展前記者會上拋出的議題,就是南韓媒體踢爆的環球晶(6488)到美國設廠話題,接著台積電(2330)董事長劉德音大談台積電高階製程對全世界節能貢獻,不提赴美設廠補助或中美晶片戰,從地緣政治話題抽身。對於兩位半導體大咖謹慎發言,一位半導體產業人士向CTWANT記者解釋,「最主要的關鍵,就是左右未來全球半導體產業發展的美國『CHIP 4聯盟』。」美國晶片法案兩大目標是強化美國本土半導體製造能力及封殺中國高階製程技術。(圖/翻攝自SOSOrdi.net Entraide informatique臉書)「美國推出晶片聯盟(CHIP 4)最主要的目的,本來就是要拉高美國在半導體的生產能力,同時鉗制中國高階晶片發展,尤其目前全球50%的半導體生產在亞洲,美國的比重僅有10%,美國只要想把比重拉高到20%,就等於是倍增,對於供應鏈的需求自然有很大的虹吸效應。」該人士說,這也是環球晶設新廠棄韓國改美國,以及美國對中國高階晶片的鉗制動作加大的原因。根據研究機構TrendForce研究預估,以全球各區域12吋約當產能來看,至2025年台灣占比約43%,接續為中國27%、美國8%、韓國12%;7nm(含)以下先進製程產能方面,至2025年台灣占比約69%、韓國18%、美國12%、中國1%。相較2022年的格局,顯見美國未來三年將提升先進製程產能占比,而中國則以成熟製程為主軸。意外成為全球半導體焦點的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說,「赴美國德州設廠的原因,政府補貼相當重要,另外也考量總體成本,同時美國客戶也很重要。」不過市場關注的是,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一通電話,為何就讓環球晶新廠由韓國轉向美國?徐秀蘭強調,「主要是確認美國政府晶片法案的態度,及環球晶會不會遇到不平等對待。」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在國際半導體展半導體永續力論壇以錄影方式點出台積電對全世界節能的貢獻。(圖/李宜儒攝)同樣赴美設廠,在美中晶片戰中備受關注的晶圓代工龍頭廠台積電(2330),態度則耐人尋味,董事長劉德音一反6月間投書美國《財富》雜誌(Fortune),強調台積電對美國的重要性,而是倡議「我們估計,台積電在生產半導體每用1KWh(一度電),可以為世界節省4KWh(四度電)。」在9月14日的SEMICON半導體永續力論壇,劉德音透過錄影方式以「Innovating Towards a World of SharedOptimism(朝向共同樂觀的世界來創新)」為題,發表演講。「這是台積電由董事長劉德音首次在公開場合說明台積電對於全世界的貢獻。雖然之前是因為有外媒報導,台積電為了發展先進製程,耗費台灣不少電力。」仲英財富投資長陳唯泰說,但也可以發現,台積電現在策略已經拉高層級,不再是以單一地區的生產廠商的角色,從節能角度來因應產業競爭,正好也強化了台積電的最大優勢。分析師張甄薇則指出,當晶片聯盟持續推動,美國的半導體聚落當然也會越來越大,根據研究機構預期,台灣的半導體產值比重,可能將從2021年的55%,降到2027年的40%,而美國將成長到24%。中國半導體高階技術發展若受鉗制,高速運算的發展也將受挫。(圖/新華社)
陸冷清「雙十一」 流量陷困境 淘寶怎麼了?
大陸澎湃新聞12日報導,今年的雙十一格外冷清。據粗略統計,平台品牌的戰報數量銳減90%,這讓很多消費者感慨雙十一狂歡節的「年味」淡了很多。冷清的雙11也在暗示著淘寶天貓流量天花板開始顯現,既想要釋放直播帶貨紅利,又要避免因直播龍頭效應而擠壓了廣大品牌商家的生存空間,盡可能找到一種普惠均衡的發展模式。與此同時,在大消費環境受疫情長期影響下,廣大品牌商希望通過節日降價來回血的效果,越來越不樂觀,應該將重心放在常態化行銷上。報導指出,2021年9月14日,雙11啟動大會上,淘寶正式宣布將為APP用戶端新增一級頻道入口—直播,這表明了阿里全力布局電商直播的決心,也顯示出核心流量分配機制正在發生變化,並對整個平台產生深刻影響。最直接的一個表現是龍頭主播戰績愈加突出,中小商家主播勢力被弱化。淘寶方面的資料顯示,從10月20下午兩點半開始,兩位龍頭主播一共直播了約12小時以上,李佳琦直播間累計成交達到了106億元(人民幣,下同),而薇婭的銷售額也達到了82億元,兩人加起來一個晚上的成交額超過180億,兩位龍頭主播一共收到了超5億人次的觀看。報導表示,據不完全統計,在整個雙11期間兩大主播的銷售額能占整個平台交易額的20%左右,因為薇婭李佳琦的議價能力很強,品牌方的商品價格被壓到全網最低,虹吸效應下流量都跑到了他們那邊,中小商家的雙十一流量被掏空,導致極其嚴重的兩極分化。但是,往年貢獻平台交易額的主力軍是廣大中小商家,淘寶今年的這一舉動是不太友好的。報導稱,另外,抖音、快手等眾多電商新勢力的崛起搶走了很多流量,再加上京東、蘇寧、拼多多等實力派選手,淘寶天貓周圍「群狼環繞」,今年平台累計交易額應該是不及預期的。再加上618、雙11拉長了消費周期,消化了公眾熱情,狂歡退燒也是合情合理的。報導強調,今年淘寶沒有公布平台交易額,低調背後應該是擔心監管。今年4月10日,市監總局對阿里開出182.28億元的天價罰單,這是扣除了阿里2019年中國境內銷售額4557.12億元的4%。政府機構對互聯網反壟斷的監管步入深水區,使得一大批互聯網巨頭的創始人隱退,也對自身的經營行為低調了很多,隱藏實力成為一種自保手段。
「蕃茄醬霸主」拚轉型!台南50年老字號用蔬果拓版圖
有別於食品業百家爭鳴的群雄割據,提到蕃茄醬,民眾最直接的聯想就只有「可果美」了!這屹立台灣逾50年的老字號,可說是最早進駐台南的外商之一。從過往挾地理環境的優越讓食品業落地生根,到如今四通八達的交通鋪陳出如蛛網般的物流脈絡,台南以強大的地利條件、5G實力、大專院校軟實力人才與便利交通,即使半世紀過去,招商引資的關鍵元素更替,依然是外商熱門的投資地點。可果美已經稱得上是「蕃茄醬」的代名詞,企業當初選擇落腳台南,主要是嘉南平原的環境適合種植番茄。市佔率達八成五、在台灣幾乎是「獨霸」的可果美,已經稱得上是「蕃茄醬」的代名詞,紅通通的玻璃瓶身,小從家中廚房、街邊夜市牛排,大到高檔餐廳,都少不了它出沒的身影。不過你可能不知道,可果美為日商企業,亦是早期進駐台南設廠的食品加工品牌,走過逾50年的歲月,可果美早已深根台南,成為在地最具代表性企業之一。「當時日本栽種蕃茄數量不足,於是50年代開始在台灣尋找生產基地,後來發現嘉南平原有人種植蕃茄,加上氣候適合、水質良好,於是日本可果美便跟我爺爺合作,選擇在善化設廠,於1967年可果美正式成立。」臺灣可果美總經理林宮男表示。那個年代的台南,交通雖稱不上便利,但挾其地利優勢,加之農產品出口為大宗,除蕃茄外,像是洋菇、鳳梨、蘆筍等都炙手可熱,皆讓台南成為出口重要據點。然而隨國際貿易環境變化,日方認為自台灣進口成本過高,便讓臺灣可果美轉型內銷,因起步早,可果美佔據市場先機,迅速擴充版圖,其他蕃茄加工競爭者陸續退出,讓可果美一舉登頂,成了台灣蕃茄醬市場的領導品牌。可果美重要的推手,董事長長田哲(圖左)與總經理林宮男。從1967到2020年,台灣歷經50年發展,各條件早已物換星移,嘉南平原富饒開闊依舊,但讓食品業深耕的利基點卻不僅是環境而已,台南建構起綿密的交通網,四通八達的「物流」成了可果美持續看好台南發展的關鍵。臺灣可果美總經理林宮男指出:「可果美很仰仗物流,我們工廠鄰近國道三號的善化交流道,也距離國道一號的安定交流道不遠,加上橫向的國道八號與台84線、台86線快速道路,南來北往運送十分方便。」他回憶說,比起最早期工廠僅能仰賴省道運輸,如今交通網建立起來後,這20年物流方便性大幅提升。臺灣可果美總經理林宮男表示,台南交通位置便利,四通八達,對重視物流的食品業來說為一大利多。可果美悠久的歷史,等於見證台南一路走來的發展軌跡,除如蛛網般的交通系統外,林宮男總經理認為,地廣物博的台南至今潛力無窮,像是仍有許多土地可以開發運用,「安平港自由貿易港區」亦是一大誘因。「安平港自由貿易港區」規劃碼頭21座,現有營運17座,主要作為自由貿易港區、觀光遊憩區與物流倉儲區等等用途,有著租稅優惠、「境內關外」通關效率、提升產值與效能等多重特質。林宮男總經理表示,在疫情嚴峻狀況下,全球可果美在配送運輸上難免會有風險,安平港自由貿易港區有保稅加工區措施,企業就可研究在此設點善加運用。「我以日本經驗為例,包括日本可果美在內多家業者便合蓋大型物流中心,成立物流聯盟,降低成本。對食品業而言,『物流』絕對是未來的重點方向,台南安平港也擁有這樣的條件可以去研究運用。」可果美力拼轉型,除了穩定的蕃茄醬外,近年更朝蔬果類發展,往「做蔬菜的企業」邁進。台南這些年在招商引資上表現極為亮眼,早期像是可果美、統一、黑橋牌等多家重量級食品企業進駐外,近年南科的蓬勃發展,更讓台南產業朝多面向開枝散葉。台南能在全台各城市中保有名列前茅的競爭優勢,除腹地遼闊的先天條件,加之持續投入的硬體建設外,大量人才養成亦是不可忽略的關鍵。台南目前大專院校共有15間,一年可培育人才多達12萬,可以想見對台南企業在招募人才上裨益良多。「台南人才多,穩定性又高,在可果美做到退休的就有不少,尤其像是嘉南藥專(現為嘉南藥理大學)有食品科系,食品本科對我們食品業很有幫助。」不過林宮男總經理也苦笑說,台南招商誘因多,企業搶市佔,人才得用「搶」的,不僅要跟食品同業競爭,還得跟南科競爭,算是「另類壓力」,但他也期盼越來越多企業來到台南能產生虹吸效應,令更多人才根留台南。臺灣可果美希望未來能夠串連本地農業,加深農產品與加工業的鏈結。靠著蕃茄醬的金字招牌,可果美穩扎穩打之餘也開始思索下一步規劃,林宮男清楚指出,希望將可果美從「做蕃茄的企業」變成「做蔬菜的企業」。他強調現代人蔬菜攝取量不足,大多數人無法達到衛福部建議至少每日約300公克的數量,於是想參考日本,藉由開發飲品讓民眾「用喝的」快速攝取,滿足每一日的需求。「台灣茶飲很多,但蔬果類型飲料偏少,市場規模還很小。」目前臺灣可果美推出的蔬果汁系列「野菜生活」,就是日本可果美將銷售第一名的蔬果汁品牌授權,期待帶給民眾健康的蔬果飲品。林宮男說,臺灣可果美原本一直與在地農民契作生原料,直到三年前中斷,改用進口,他一直希望有機會能夠再次串聯本地農業,可以與台灣農戶做更多互動,加深農產品與加工業的鏈結,「台南還有很多農產品有無限可能,我覺得很有趣,潛力值得期待。」
「人造肉」虹吸效應 陸豬肉巨頭雙匯擲7.3億跨界延伸
大陸豬肉巨頭萬洲國際旗下雙匯發展8日連發17則公告,主要內容為擬用人民幣(下同)7.3億元收購六家公司進行資產重組。其中兩家公司專攻植物性蛋白,市場解讀認為雙匯將進軍人造肉市場。財經網站金融界報導,雙匯發展公告指出,擬收購其控股股東羅特克斯持有的上海雙匯、意科公司、杜邦蛋白、杜邦食品、蕪湖進出口、上海史蜜斯等六家公司部分股權,合計需耗資7.3億元。本次股權收購完成後,上海雙匯、意科公司、蕪湖進出口、上海史蜜斯將成為雙匯發展的全資子公司,杜邦蛋白、杜邦食品將成為其參股公司。值得注意的是,雙匯發展本次收購的杜邦蛋白和杜邦食品均專注植物蛋白領域,之前相關資產一直在羅特克斯名下,並未進入上市公司(雙匯發展在深交所上市)。市場分析,此次收購對於雙匯未來的人造肉產品布局意味深長。雙匯發展4月底時聯手阿里巴巴,在天貓「豆趣聯名正當紅」全球經典IP吃豆人40周年主題會場開設「蛋白素肉」專區,正式推出蛋白素肉戰略新產品:吃豆人聯名限量禮盒。 報導指出,雙匯發展此次透過網路推出「植物肉」產品正式進軍素食界,並釋放出清晰的訊號:這家中國最大的動物蛋白供應商,在不斷做大肉類主業、鞏固肉類龍頭地位的同時,大膽涉足「植物肉」新領域,籌畫打造一個輔助肉類主業發展的素食業務。報導還說,雙匯作為中國肉類品牌的開創者,其一舉一動一直是行業的風向標,此次布局植物肉產業,實現了跨品類延伸,或形成中國「人造肉」的虹吸效應。雙匯發展8日開盤漲1.61%,盤中最高漲3.46%,最後收漲1.52%,報42.83元,總市值1,421.6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