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德公司
」 中國 美國台海中美必有一戰? 美專家示警:解放軍準備好了「美軍卻還沒」
賴清德日前聲稱,台灣絕不可能簽署和平協議,要透過「備戰」才能達到避戰與和平。然而,前美國國防部高級官員近日卻示警,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備戰目標」不單純只是為了武統台灣,而是為了威懾美國介入台海衝突,而且還會確保如果威懾失敗,中國也將在大國的常規武器戰爭中取得勝利。他認為華府的政策制訂者還未意識到此事的嚴重性。前美國國防部高級官員、前蘭德公司國際安全與防務政策中心主任、現任華府智庫CSIS高級副總裁瓊斯(Seth G. Jones),10月2日在美國國際事務及外交政策雜誌《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以「中國已做好戰爭準備,但由於國防工業基礎搖搖欲墜,美國還沒跟上」(China Is Ready for War. And Thanks to a Crumbling Defense Industrial Base, America Is Not)為題,撰文指出,美國兩黨越來越一致認為華盛頓需要採取更多措施來遏制中國,華府的大部分政策辯論都集中在中國的經濟和技術影響力。如今有鑑於中國的經濟問題,部分學者和政策制定者希望北京將被迫壓低國防開支。其他人甚至說中國軍隊被高估了,並認為它還不足以挑戰美國的主導地位。但瓊斯認為,這些評估未能認知到中國國防工業基礎的成長速度,儘管該國目前面臨經濟挑戰,但其國防開支仍在飆升,國防工業處於戰時狀態。「事實上,中國正在迅速開發和生產旨在威懾美國介入台海衝突的武器系統,而且還會確保如果威懾失敗,中國也將在大國戰爭中取得勝利。因為中國大規模生產武器的能力已趕上了美國,甚至在某些領域處於領先地位。」他舉例:中國已成為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國,產能約為美國的230倍;2021年至2024年初,中國國防工業基地生產了400多架現代戰鬥機和20艘大型軍艦;國家核彈頭庫存量增加了1倍;彈道飛彈和巡弋飛彈庫存量增加了1倍以上,還開發了新型隱形轟炸機;中國的衛星發射數量增加了50%;採購武器系統的速度是美國的5到6倍。這也導致今年5月才剛卸任的前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奎利諾(John Christopher Aquilino)將中國的軍事崛起,描述為「二戰以來最廣泛、最迅速的擴張。」瓊斯分析,推動這種生產力的,是負責開發和建造國家武器系統的中國大型國有企業。如今,全球國防和非國防收入合計前10名的公司中有4家是中國公司,而且其中最大的2家竟然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和「中國船舶工業集團」。他指出,與10年前相比,這是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當時沒有1家中國公司能夠躋身世界防務百大企業之列。光從國防收入來看,中國目前就有5家企業進入全球前12名,這個數字在10年前是0。瓊斯認為,中國國防企業現在的規模和生產能力,已可媲美洛克希德·馬丁、雷神、波音、諾格和通用動力等美國軍工巨頭。他也示警,中國的國防建設對美國及其盟友和夥伴構成嚴重威脅,包括澳洲、日本、菲律賓、韓國和台灣。因為中國擁有數千枚飛彈,其中一些甚至可以打擊美國本土,另一部分則可以攻擊美國海外基地,這些基地擁有美國飛機、跑道、船隻、燃料庫、彈藥儲存地點、港口、指揮控制設施和其他基礎設施。中國的反艦彈道飛彈威脅著在南海、東海及其他海域活動的美國水面艦艇。因此,面對中國這一系列的軍事能力,現任美國空軍部長肯德爾三世(Frank Kendall III)也直言不諱地坦承:「中國正在為戰爭做準備,特別是為與美國的戰爭做準備。」然而,瓊斯卻質疑,在經歷如此清晰的戰略威脅評估後,令人困惑的是美國卻沒有調動自己的國防工業基礎來跟上步伐,儘管中國現今已晉升為一個重量級的軍事大國,美國的國防工業基礎卻未能跟上。美國的國防生產已經萎縮,且缺乏能力及靈活度;美國勞動力市場也無法提供足夠的技術工人,來滿足國防生產的需求,這不僅使美軍無法威懾中國犯台,還讓美國無法在印太地區或2條戰線上打贏一場持久戰。他認為,華盛頓必須解決關鍵瓶頸,而且如果想跟上中國擴軍的步伐,就必須迅速採取行動。簡而言之,如果美國想要效法二戰時期,組建新的民主軍火庫,就需要在軍事準備上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和資源。
普丁掌權時間恐超越史達林 專家分析他未來6年將做「這些事」
俄羅斯15日開始舉行總統大選投票,預計將持續3天,包括俄軍佔領的烏克蘭領土也會設立投票所。現年71歲、執政24年的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自2000年以來就算更換職位,也沒有離開過莫斯科的權力核心,故被外界認為是俄羅斯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他這次幾乎毫無懸念將繼續連任,有望統治俄羅斯至2030年5月,掌權時間恐長達30年,屆時他將成為俄羅斯執政時間最長的統治者,超越共產黨領導人史達林(Joseph Stalin)和18世紀的凱瑟琳大帝(Catherine the Great),有如21世紀的沙皇。對此,研究後共產主義政治的康奈爾大學教授羅森菲爾德(Bryn Rosenfeld)也點出:「俄羅斯總統選舉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之後會發生什麼事?」據《美聯社》的報導,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高級顧問詹金斯(Brian Michael Jenkins)表示:「俄羅斯領導人現在正在談論『鞏固整個俄羅斯社會,以滿足其國防需求』它表明俄羅斯領導層明白普丁所描述的戰爭將持續很長時間,因此必須動用所有資源,換句話說,俄羅斯社會必須組織起來,以進行永久的戰爭。」因此普丁當選後,很有可能下令進行第2次軍事動員,以支援烏克蘭戰爭。第一次發生在2022年9月21日,引發了小規模抗議,更有部分俄羅斯人逃離該國以避免被徵召入伍。無論第2次軍事動員有多不受歡迎,它或許可以安撫18個月前應徵入伍的士兵及其親屬。俄羅斯15日開始舉行總統大選投票。(圖/達志/美聯社)此外,由於西方國家支援烏克蘭的行動正在減弱,普丁對俄羅斯戰勝烏克蘭充滿信心,也讓他堅持結束俄烏衝突的唯一途徑是烏克蘭重返談判桌,實際上意味著基輔將割地求和。因此,哈佛大學戴維斯中心俄羅斯和歐亞研究執行董事瓦克魯克斯(Alexandra Vacroux)認為,俄羅斯可能在幾年內嘗試評估北約(NATO)對《北大西洋公約》第5條共同防禦的承諾,也就是對其任何成員國的攻擊應被視為對所有人的攻擊。如果普丁試圖攻擊北約國家,但NATO反應溫和或充滿不確定性,「那麼你就表明,北約只是一隻紙老虎。」她也認為,這種嘗試代價很小,俄羅斯可以在不採取公開軍事行動的情況下進行這樣的測試,「你可以想像,最大的問題之一是網路攻擊算構成對北約國家的進攻嗎?」目前,由於俄羅斯在摩爾多瓦分離主義的德聶斯特河沿岸(Transnistria)地區駐有約1500名士兵作為名義上的維和部隊,因此摩爾多瓦一向被視為是俄羅斯的下一個目標,尤其它還不是正式的北約成員國。俄羅斯15日開始舉行總統大選投票。(圖/達志/美聯社)接著在俄羅斯國內,儘管反對派支持者和獨立媒體已經選擇保持沉默,但普丁新任期內可能還是會採取更多鎮壓措施。卡內基俄羅斯歐亞中心高級研究員史塔諾瓦亞(Tatiana Stanovaya)表示,普丁本人並不推行鎮壓措施,但他批准其他人實施此類行動,「俄羅斯領導階層都在努力生存和適應,他們互相競爭,而且往往有著相互矛盾的利益,但與此同時,他們也在努力維護自己的優先事項,那就是政權的穩定。」對此,倫敦大學學院俄羅斯政治學副教授諾布爾(Ben Noble)則認為,LGBTQ+社群在普丁新任期內恐面臨進一步的鎮壓,在克里姆林宮眼中,它們被視為「來自墮落西方的進口產物。」事實上,俄羅斯在去年就禁止了名義上的LGBTQ+「運動」,並宣布該運動為極端主義。此外,俄羅斯法院也禁止民眾和醫師施行變性手術。
美國防部示警:「這國」2045年恐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1太空強權」
雖然美國最近對莫斯科可能在太空部署核武器表達擔憂,但美國國防部指出,真正對華盛頓構成挑戰的卻是北京,他們直言中國可在2045年,甚至更早,成為一個在經濟、外交和軍事上佔有世界主導地位的超級太空強國。據《歐亞時報》(EurAsian Times)25日的報導,儘管俄羅斯總統普丁斷然否認美國的說法,並表示他反對在太空部署核武器,但據說美國媒體和華府決策人士還是高度重視莫斯科即將把核武器送入太空的情報,擔憂它可能具備在戰爭時期摧毀美國衛星的能力。對此,美國國會領導人也在上週的1場高度秘密會議中聽取了關於全面太空戰爭可能性的報告。「太空軍事化」並不是新的名詞,許多國家,甚至包括印度,都將太空領域用於軍事目的,被認為是透過獲取跨領域(陸地、海上和空中)進攻性軍事行動的有限能力,來進一步推進威懾戰略的重要一步。但「太空武器化」則有所不同,武器化直接涉及針對太空和地面目標開發、部署和使用太空武器,包括定向能量武器(directed-energy weapon),以及具有攻擊能力、可摧毀敵方衛星或航天器的衛星。報導續稱,繼中國在2015年12月31日把太空軍事資產歸屬於新組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PLASSF)後,美國亦於2019年成立「美國太空軍」(USSF),就連印度空軍也不再是單純的空軍,而是「印度航空航天部隊」(IASF)。不過談及太空軍事化時,美國決策者直到最近才開始擔憂來自中國的威脅,而不是俄羅斯。中國最近在太空領域逐漸崛起成為一個非常有實力的競爭對手,且北京提出的長期取代美國成為地球及其他地區領先之經濟和軍事強國的願景,讓華盛頓深感不安。美國防部預測,中國2045年前將取代美國成為第一太空強權。(圖/達志/美聯社)五角大廈在向國會提交的上一份年度報告中指出,中國正大舉投資在天基的情報、監視和偵察(ISR)、衛星通信、衛星導航和氣像以及載人航天和機器人等太空探索方面的能力,已獲取並發展一系列反太空能力和相關技術,包括動能殺傷導彈、地面雷射和軌道空間機器人,以及擴大太空監視和反制能力。此外,「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領導管理參謀部、政治工作部、紀律檢查委員會(監察委員會)、網絡系統部、航天系統部等機構,並有軍事太空作戰與資訊作戰2個副戰區指揮級部門,直屬於中央軍委。PLASSF轄下至少8個基地,負責衛星發射、追蹤、研發與運作,管控地球的衛星與洲際飛彈發射,以及月球與深太空的太空船探測器等相關任務。營運實體包括4個衛星發射場、遠望航太支援船、北京與西安2個主要衛星控制中心。同時為了推動國家軍民技術「融合」之政策,中國的航太計畫還由軍事、民用、國防工業和商業部門的組織組成,包括PLASSF與大學和研究組織等民間組織的合作,以便將民間資源在戰時納入軍事行動。五角大廈的報告還指出,「中國在世界各地擁有廣泛的民用航太合作協議,且是衛星和太空技術的出口國。中國與30多個國家和4個國際組織簽署了100多項航太相關合作協議,還正在邀請各國參與中國太空站,或由中國和俄羅斯共同領導的國際月球研究站,以向世界各國出售衛星發射服務和地面站。」此外,中國還推動成員國輪流領導的多邊組織「亞太空間合作組織」(APSCO),成員包括孟加拉、伊朗、蒙古、巴基斯坦、秘魯、泰國和土耳其,而埃及、印尼和墨西哥則為準成員。APSCO負責監督太空監視望遠鏡網路和任務訊息,其收集的觀測數據透過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輸送。美國防部預測,中國2045年前將取代美國成為第一太空強權。(圖/達志/美聯社)報導強調,中國在太空領域不遺餘力的佈局中涉及大量投資,且中國在創新方面也正在取得進展,包括申請了越來越多的專利。根據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的一項研究評估,中國在太空與軍事相關領域的專利數量穩步成長,自2018年以來已超越美國。 美國前空軍副助理部長霍爾特(CAMERON G. HOLT)少將也認為,中國部署新系統的速度比美國「快5到6倍」,由於購買力平價差異,中國的1美元可以買到美國20美元才能買到的資材,他也因此示警「如果我們無法降低成本並提高國防供應鏈的速度,我們就會失敗。」由「美國太空軍」、「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AFRL)和國防創新部門聯合發起的一項重要研究指出,除非華盛頓採取積極措施,盡其所有國家力量維持其在太空的領導地位,否則中國將趕上與美國的技術差距,並在2045年以後超越美國。此外,研究還示警,中國已迅速崛起,開始挑戰美國在全球研發(R&D)支出方面的領導地位,預計到2030年,中國每年在研發方面的支出將比美國多出2000億美元以上。該份報告更直言:「具體而言,美國缺乏清晰且具有凝聚力的長期願景,缺乏在未來半個世紀及更久的將來,維持經濟、技術、環境、社會和國防軍事領導地位的宏偉太空戰略。」
歷史首見!美5航空母艦將齊聚西太平洋 擬為520台灣新總統就職做準備
中美關係近期看似有和緩跡象,但外媒披露,美國今年計畫將近半航空母艦艦隊派往西太平洋地區。目前,已有3艘美國航母在西太平洋活動,還有2艘可能很快加入。學者分析,即使美中雙邊關係和緩,但威懾中國仍是美國的首要之務,並為5月20日台灣新總統就職前的台海局勢做準備。據海事新聞網站Marine Insight近日報導,截至5日,美國太平洋艦隊旗下航母「林肯號」被發現駛離加州聖地牙哥母港,航向西太平洋;2008年至2015年部署在日本的首艘美國核動力航母「喬治華盛頓號」也預計部署在西太平洋,取代返回美國維修保養的「雷根號」。報導指,上述部署顯示出在現代歷史上,美國11艘的航母編隊中,首次有5艘特遣隊同時在西太平洋執行任務。美國航母近期參加在西太平洋的軍事演習,凸顯該地區的戰略重要性。譬如,「羅斯福號」和「卡爾文森號」航母戰鬥群日前在菲律賓海與日本聯合演習。據了解,各國航母部署,通常有所謂「三三制」原則,即「1/3航母海上部署」、「1/3在廠維修」,與「1/3執行訓練」。這次美軍同時派遣5艘航母出海,情況罕見。但有專家認為,這種高出動率不會長時間持續。分析指,美軍這一不尋常的舉動,是對北韓和中國的強烈威懾。香港《南華早報》引述英國諾丁罕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副教授巴頓(Benjamin Barton)表示,這項部署旨在表明美國已將重心放在印太地區,即使歐洲及中東目前都有衝突,「即使美中雙邊關係升溫,在該地區威懾中國仍是美國的首要之務」。新加坡拉惹勒南國際關係學院高級研究員許瑞麟(Collin Koh)指出,朝鮮半島、台灣海峽和南海等戰略地區的緊張局勢持續,顯示美國需要展示其強大的存在,來安撫盟友並抵禦可能威脅和敵人。報導稱,此次部署也引發外界對北京對台灣意圖的擔憂,即在5月20日台灣總統就職典禮之前,大陸可能計畫舉行更多非比尋常的軍事演習。美國智庫蘭德公司資深國際軍事專家希思(Timothy Heath)認為,美國的部署可能是為了應對中國大陸在該地區可能採取的入侵行動。
美國防部高官已抵台 金融時報:蔡斯17日訪台與中國偵察氣球有關?
美國國防部負責中國事務的副助理部長蔡斯(Michael Chase)傳出將會訪台,而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蔡斯在台灣時間17日下午,已經從蒙古飛抵台灣,成為2019年、繼主管東亞事務的柯林克(Heino Klinck)訪台後,第二位來台訪問的五角大廈(The Pentagon)官員。根據報導,由於美中雙方因中國的高空偵察氣球飛到美國領空關係交惡,蔡斯這次訪台行的程因此備受矚目。從美國國防部當前的組織架構規劃可見,主管中國事務的蔡斯,同時兼管台灣事務。蔡斯在進入五角大廈前,曾是知名智庫「蘭德公司」(RAND)的資深研究員,研究領域就是針對中國軍事現代化、台灣國防政策和印太安全等議題,過去,華府在在川普任內時,負責東亞事務副助部長柯林克於2019年訪問過台灣,當時是美台斷交40年後首位訪台的最資深美國國防部高階官員,而蔡斯將是拜登政府首次訪台的國防部高官。不過對於金融時報的報導,五角大廈拒絕做出回應,發言人邁爾斯(MartinMeiners)中校僅表示,美國願意支持和強化與台灣的國防關係,共同抵禦來自中國的威脅,另外,台灣駐美代表處的回應稱,對於本案本處無評論,台美在軍事合作各領域持續保持密切聯繫及溝通。金融時報報導指蔡斯此時訪台,引發外界推敲是否與近期中國高空偵察氣球有關。(圖/翻攝自推特)
美示警:陸恐仿效蘇聯在未來20年內發展全球基地網路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近日發布研究報告指出,中國若下定決心,可能效仿前蘇聯在未來20年內發展出全球基地網路,3個最優先區域是中東、非洲,及印度太平洋地區。專家認為,對美軍最具威脅的將是柬埔寨基地。蘭德公司8日發布報告指出,前蘇聯1955年起決定迅速擴張海外基地,20年間便建立出覆蓋全球的海外基地網路,從西半球的古巴延伸到東南亞的越南,而中國亦有此可能。蘭德對108個國家進行評估後,確定24個可能特別適合北京追求基地准入的國家。其中得分最高的四個國家,分別是巴基斯坦、孟加拉、柬埔寨和緬甸。而北京在未來10至20年內可能尋求的3個優先區域則是中東、非洲和印度洋地區,包括印太第二島鏈區域。報告稱,印太區域的基地有助中國軍力投射到大陸本土和第二島鏈之間的潛在咽喉要道,及讓中國在孟加拉灣或更廣闊印度洋的海上運輸線附近,增強海上或空中存在力量。美國之音引述美國外交政策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張菲利(Felix Chang)的話報導稱,從作戰的角度來看,最重要的是柬埔寨基地,對在新加坡開展行動的美軍構成了直接的威脅軸心。柬埔寨和緬甸的基地可以提供額外的高頻測向的情報、監視與偵察能力,幫助中國反艦彈道飛彈更好地瞄准目標。而隨著美國對該地區能源依賴程度下降,巴基斯坦的基地可能會專注於保持中國從波斯灣的石油供應暢通無阻。報告認為,北京擴大解放軍在海外存在的主要動機,在於保護自身利益的願望,特別是追求持續經濟增長以作為共產黨合法性的基礎。此外,與美國和其他亞洲大國的競爭加劇,可能會促使解放軍考慮開展比當今軍事行動範圍更廣的海外行動,包括某種形式的作戰行動。蘭德資深政治科學家瓦茨(Stephen Watts)表示,從長遠來看,中國的全球基地野心可能會引發周邊戰爭,並最終牽扯到中國和美國。因為願意給予中國大型海外軍事基地的國家,本身很可能就面臨嚴峻的安全挑戰,而解放軍的基地建設可能會破壞當地的力量平衡,引發國內和國家間的戰爭。如果中國基地捲入這些周邊戰爭,事情有可能升級,可能會將美中捲入雙方都希望避免的周邊戰爭。
北韓頒布核武政策法 授權預防性核打擊
北韓再度對外宣示其核武能力,據朝中社9日報導,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強調絕不放棄核武的決心。金正恩表示,美國表面上的目的是半島去核化,但終極目的是讓北韓放棄行使自衛權,或讓北韓處於劣勢進而倒台。美國正在通過史上最嚴厲的制裁和封鎖企圖逼迫棄核,但這是大錯特錯,美國大可以制裁千百年試試看。北韓最高人民會議並於8日頒布關於核武力政策的法令。朝中社指,北韓核武力政策屬防衛性質,致力於打造「可靠有效、成熟的核遏制力」,旨在防止擁核國家之間的誤判和核武器的濫用,最大限度減少核戰爭威脅。法令強調,北韓核武力政策的基本原則是作為最後手段使用核武器,授權軍隊可以先發制人,進行預防性核打擊。據《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今年六月報導,2017年北韓就擁有足以製造60枚核彈頭的可分裂材料,每年還可生產增加12枚核彈頭的可分裂材料,據2021年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預估,到了2027年北韓應該擁有200枚核彈。另外,有些專家認為數字可能沒有那麼多,據《原子科學家公報》(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的科學家漢斯(Hans M. Kristensen)和邁特(Matt Korda)估計,2021年,北韓大概有40到50枚核彈頭。金正恩8日在北韓第14屆最高人民會議第7次會議上發表講話指出,北韓豈能放棄攸關國家存亡和人民安全的自衛權,在美國營造的朝鮮半島政治軍事局勢下,美國是需制衡的核對手,北韓在任何艱難環境中都絕對不能解除核武裝。他強調,美國敵對政策給北韓帶來的艱苦歲月越長,美國面臨的安全威脅也將愈來愈大。北韓當天通過最高人民會議法令明文規定核武裝力量的使命、構成、指揮控制等。金正恩就此表示,北韓核武器不是可以拿來討價還價的,核力量政策的法制化畫出一道不容後退的底線,具有重大意義。9日也是北韓74周年國慶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向金正恩致賀電指兩國是好同志、好鄰居與好朋友,世界進入新的動盪變革期,願發展好兩國關係。
外媒分析圍台軍演 印證「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
解放軍圍繞台灣展開軍演,《華爾街日報》指出,這是在模擬為封鎖台灣可能採取的行動,也意味著大陸未來可能採取風險較小的封鎖逼迫策略,而非直接入侵。長期維持戰略模糊的美國並未準備好應付這種封鎖,支持台灣的歐洲國家一旦台灣半導體出口被中國限制,也可能放棄挺台,如同它們的對俄立場一樣。路透則分析,解放軍軍演驗證了安倍晉三曾說過的「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美日同盟有事」,恐讓台灣投向美日。《華爾街日報》分析,為期4天的演習在6個區域啟動,這些區域實際上包圍了台灣,其中幾個面對台灣一些最大的商業港口,與台北方面所稱的領海有所重疊,距離台灣海岸線不到19公里。一些軍事分析人士認為,這相當一次於暫時性的封鎖,也是為未來衝突中可能採取的脅迫性策略進行預演。美國退伍海軍軍官、蘭德公司研究員馬田(Bradley Martin)指出,中國可能不想通過戰爭來達到目的,中國更有可能是以某種不構成直接衝突的程度來運用武力,這種稱不上直接對抗的衝突,有時被一些專家稱為「灰色地帶」戰爭,是中國對台灣和該地區內與中國有領土爭端的國家採用的策略之一。「隔離」台灣是一種可能會讓美國感到棘手的低強度挑戰,按照法律,美國有責任確保台灣自衛,但除此之外,美國一直維持所謂的戰略模糊政策,這意味著美國有可能干預,但又不明確承諾實施干預,以此希望北京與台北方面均不訴諸武力。報導稱,如果中國封鎖台灣導致全球半導體供應被壓縮,歐洲等發達經濟體對台灣的支持可能難以為繼,就如同它們被俄羅斯扼住能源供應的咽喉一樣,而美國面對的風險也將上升。路透分析,中國大陸在台海展開規模空前的軍事演習,向國際傳達捍衛「一中原則」,但這樣可能促使台灣進一步投向美國和日本,令三方軍事合作更緊密。已故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曾說「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美日同盟有事」,在解放軍導彈落入日本經濟海域後,曾質疑這說法的聲音已經消失。
已對中國厭倦...川普稱「若連任將加收關稅」!怒轟:不是第一次了
74歲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日前確診新冠肺炎,但短短幾天就出院,期間不停用推特向全世界報平安。8日他接受媒體訪問,除了再次指責中國應對美國的疫情負責外,還稱自己已對中國感到厭倦,若順利連任總統,將會再次對中國加徵關稅。川普8日接受《福斯財經網》(Fox Business Network)節目主持人芭蒂羅莫(MariaBartiromo)的訪問,談到中美貿易戰一事,川普稱自己若順利連任總統,將會再向中國加徵關稅,同時稱自己在年初與中國簽署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導致中國在2週前對美國大豆、玉米有破紀錄的採購量。川普也再次斥責,中國應對美國的疫情負責,「他們只是想繼續取悅我,因為他們知道我會一觸即發。我對他們感到厭倦,我們所發生的每件事情,包含新冠肺炎、中國病毒都是因為他們。我們過去所發生的疫情,是因為他們,這不是第一次了。」川普因新冠肺炎對中國的態度更加強硬,對此,蘭德公司國際防務和中國問題高級研究員何天睦(Timothy Heath)認為,若川普順利連任美國政府可能會採取新的行動來解決與中國之間的貿易問題,以及加大對中國竊取美國技術打壓。
王之道/別被不上戰場的人煽惑開戰
美中台三角關係近來轉調,美國鷹派參議員盧比歐指出,美國幫助台灣對抗大陸,必須非常小心駕馭,不能過度挑釁;美國國務院次卿柯拉克訪台時,行事刻意低調;外交部長吳釗燮更一改因美台關係升溫而得意洋洋的姿態,改口說不尋求台美建交。盧比歐認知到戰爭的凶險,為自己畫下紅線,堪稱負責的態度,也反映美國願幫助台灣建立軍備力量,卻懂得不過度挑釁中共,以免引發美中軍事衝突。這原本是美國與大陸建交四十年來維持的基調,只是近年來美國總統川普為了凸顯自己棒打大陸的英雄形象,而採取超過實際需求的過火行動。事實上,根據美國防務智庫蘭德公司多次模擬台海衝突,二○一七年就發現解放軍會在「戰爭初始幾星期」占據優勢;二○一八年由十二位政要共同主持的「國防戰略委員會」,諮詢七十五位美國政軍情界官員,以及英、法、日、澳的代表,最終下了斬釘截鐵的結論:「美國在台海恐『決定性戰敗』,就算美國開闢次要戰場,中共也不會撤退。」對於遏制、對抗大陸的行動,美國可以按照政治需求收放自如,但台灣一些綠營民代、網紅和名嘴以為有美國當靠山,遂盲目跟進反中,甚至不斷挑釁,不惜把台灣推至兵凶戰危的邊緣,而且視打仗為電玩,認為中美大戰與台灣無關,共軍犯台對自己也不會有影響。民進黨及追隨者基於一己的政治利益,長期把反中、仇中,乃至於台灣獨立喊得震天價響,把自己塑造成捍衛主權的勇武英雄,藉以擷取政治利益,每次都能得逞;至於對岸的底線、台灣的安危、民眾的福祉,則完全不在他們的腦海裡。一旦發生戰爭,台灣首當其衝;美國若看情勢不對,卻可抽腿避戰,坐令台灣獨自受難。事實非常殘酷,聽在「勇敢的台灣人」耳中,像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然而,民眾可以感性,政治家必須理性,但民進黨寧可跟著民粹跑,甚至加碼擴大兩岸對抗情緒,進一步鼓動戰爭,不考慮戰爭的風險與代價,這是不負責任,甚至是不道德的。面對大陸,台灣雖然擁有軟實力與巧實力優勢,但總體而言居於絕對劣勢,是不可否認的事實。首先台灣必須以小事大,避免暴虎馮河。其次,不能寄望他國幫忙打仗,戰爭只能自己承擔,要懂得自求多福。民眾必須站在自身利害考量上,明辨趨吉避凶之道,千萬不要被政客、網紅及名嘴牽著鼻子走;兩岸官方若不能「駕馭」情勢,失去轉圜的餘地,戰火蹂躪的苦果可能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