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副作用
」 確診 吳淑珍 陳水扁 青光眼 失明「用藥常見10問」你也有嗎? 醫籲:千萬別自行增減藥或停藥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台灣腎臟病盛行率達12%,相當於成年國人每8人就有1人發生腎臟病變。有感腎移植和慢性腎臟病患者藥品眾多,易混淆或出現藥品交互作用,影響健康,臺中榮總提醒病友,遵循醫囑用藥,有問題就問藥師,避免自行增減藥或停藥,才能妥善控制慢性腎臟病。腎移植病人 一天需服用多種藥物臺中榮總藥學部陳秀美主任指出,中重程度的慢性腎臟病常與心血管或代謝疾病伴隨出現,而腎移植病人則有免疫抑制劑、預防感染藥物等需服用,這些病友一天得吃10種以上的藥物,而腎病藥師門診就是協助病友處理用藥的疑難雜症,統計110年12月至113年8月已服務2479人,共5955人次;其中逾6成是65歲以上長輩。自行減藥或停藥原因多 影響用藥成效依據「歐洲藥事照護網之藥物相關問題分類系統」分析門診服務,病人曾發生之藥物相關問題共有917件,其中「治療效果不佳」有424件(佔46.2%)最多,其次是「(可能)發生藥物不良事件」有235件(佔25.6%)。進一步分析這917件的原因,以病人「故意使用/服用少於醫囑的藥物」有249件(佔27.2%)最多。臺中榮總藥學部鄭景耀藥師說明,病友自行減藥或停藥的原因五花八門,舉凡藥太多,少吃幾顆沒關係,或自認沒症狀就不用吃藥,也有擔心藥太多會傷腎,甚至有病友減肥縮減一日三餐變兩餐,隨餐後藥物也自動縮減成2次,影響療效。其次原因為「服藥時間或服藥間隔不適當」,有123件(佔13.4%)。鄭景耀解釋,曾有病友看病吃藥覺得好像沒效果,誤以為是個人體質問題,但經過藥師如偵探般抽絲剝繭,揪出癥結是服藥時間錯誤造成。腎臟病友服用止痛藥當心 避免造成腎損傷另一方面,門診統計也發覺有1成的腎臟病友曾使用可能危害腎功能的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鄭景耀提醒,止痛藥是家庭常備藥物,但腎臟病友要特別留心使用,常見病友去看牙醫疏忽說明有腎臟病而誤用,或以為止痛藥都一樣,服用他人藥品造成腎損傷而不自知。腎友常見用藥十問 別害怕開口問醫生臺中榮總腎病藥師門診也整理出病友常見用藥十大問題,並呼籲病友不要因為擔心或害羞而不問。 服藥問題1腎移植手術後服用的免疫抑制劑,是否可併用其他藥物?2我的藥物和食物是否有交互作用?3藥物忘記吃該如何處理?4藥物數量少吃該如何處理?5藥物數量多吃該如何處理?6吃藥時間複雜該如何安排?7抽血/檢查/手術前禁止喝水服藥,之後該如何補吃藥?8不知道處方藥品更改/外觀改變?9藥物副作用如何處理?10移植手術後需要用的抗生素漱口水該如何泡製?以上問題考量每位病人之藥物、服藥頻次與時間、藥物交互作用情況,以及病人生活作息而需個別規劃回覆,請務必與專業藥師討論,以有效解決藥物相關問題。
12歲男童患「甲亢症」!脖子腫大難呼吸 「微創無痕手術」不需長期服藥
12歲謝姓小弟因長期頸部甲狀腺腫大,導致呼吸困難無法運動跑步,經電腦斷層可見呼吸道氣管受到壓迫只剩一點點縫隙,再經抽血診斷為「葛雷夫氏甲狀腺機能亢進症」,於是開始給予藥物治療。但謝小弟經常無法按時服用藥物,且考量藥物副作用,趁暑假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評估,使用獨創組合式的微創無痕手術切除方式,術後不僅呼吸改善還能運動跑步,不到一個月還長高10公分。甲亢症7-14歲是好發期 脖子粗、眼睛凸留意常見症狀一般外科巫奕儒主任表示,葛雷夫氏病Graves’Disease「甲狀腺機能亢進」,簡稱甲亢症,係指因自體免疫性抗體刺激甲狀腺,導致分泌過多荷爾蒙的內分泌疾病。一般兒童甲亢症的發病率較低,只占全部病人的5%左右,其中7~14歲是好發年齡,女孩多於男孩,比例約5:1。巫奕儒主任指出,臨床上可看見甲狀腺腫大、脖子變粗、有些人眼球外突成凸眼症影響視力、掉髮、肌肉無力、週期性癱瘓等症狀。另外,新陳代謝會增快、並導致焦慮、心悸、顫抖怕熱、多汗、食慾增加但體重減輕、排便次數增加或腹瀉、情緒不穩定、行為異常活躍、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下降和學習成績退步,亦會影響成長和發育,如青春期第二性徵發育緩慢、女孩並有月經紊亂,閉經及月經過少問題。若沒有控制更嚴重將導致甲狀腺亢進風暴,如發燒、心跳過速而造成心臟衰竭,昏迷和休克等。治療以口服藥物為主 3種常見方式一次看 巫奕儒主任表示,一般傳統治療首選為口服藥物治療即抗甲狀腺藥物,總療程一般為2~3 年,有的則需5~6年,甚至更久。第二種治療是放射碘治療,青少年和成人都可以接受放射碘治療,但此療法不可使用於五歲以下,懷孕者絕對不可使用,治療後6個月內不可懷孕,且治療後有可能永久性甲狀腺低下症。第三治療是手術治療即甲狀腺切除手術,過去傳統手術常在頸部開一道長長疤痕。無痕微創切除 依需求量身治療巫奕儒主任說,經過多年長期研究獨創組合式無痕微創甲狀腺切除手術,經國際期刊認證,已應用於多位臨床患者,都獲得良好結果。選擇此種微創治療也可量身訂作選擇,包括:雙側全部切除、雙側次全切除、一側全切與對側次全切除等;兒童青少年須配合生長發育需求,成人選擇有效和最不會復發的方式。
長者健忘不一定是失智! 醫示警「6原因」恐釀認知障礙
失智是一種疾病現象而不是正常的老化,失智症的特點是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及日常生活功能逐漸的退化,然而認知障礙並不等於失智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主任劉建良指出,認知障礙症涵蓋範圍廣泛,除了失智症外,還可能來自於憂鬱症、焦慮症、睡眠障礙等因素,並非只有老年人會面臨這樣的挑戰。台北市政府於官網分享一起案例,78歲的王先生是一位退休教師,過去生活規律且充實,然而近兩年來,他發現自己的記憶力逐漸下降,對日常活動也越來越提不起興趣,甚至過去熱愛的散步與聚會活動也漸漸停止。他在家人的陪伴下前往醫院檢查,儘管身體健康狀況良好,但醫生診斷他患有輕微的憂鬱症,並說明這是導致他認知功能退化的原因。所幸在家人的細心關懷下,王先生的生活逐漸有了轉機。尤其是當家中迎來一位新成員小孫女的誕生,這讓他重新找回生活的熱情。每天與孫女的相處,讓他充滿了活力,記憶問題也隨之改善。幾個月後,醫生檢查發現王先生的認知功能已恢復正常,他的生活不再空虛,而是充滿了與孫女相伴的美好時光。劉建良醫師也呼籲,認知障礙並非無可挽回,早期診斷和適當的治療至關重要劉建良醫師指出,患者如果能在初期發現認知功能減退的跡象,通過適當的醫療和生活方式調整,將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甚至逆轉某些症狀的進展。及早診斷的好處包括了,及早診斷認知障礙,尤其是在疾病初期,能夠讓患者有更多的時間接受適當的治療。某些可逆性認知障礙症,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維生素B12缺乏、憂鬱症、水腦症、藥物副作用等,通過適當的介入治療能夠顯著改善。此外,及早診斷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即使透過完整評估工具,在早期就確診退化型的阿茲海默症,早期診斷也能幫助患者和家屬更好地應對生活變化,及早規劃財務與醫療照護選項,強化支持系統,維持生活功能,延緩症狀惡化;而在確定病因後,可提供妥善診斷後支持,讓失智症家庭能夠逐漸理解疾病,減少焦慮與不確定感。家屬也能在早期建立應對機制,減輕日後的照護壓力。劉建良醫師表示,提高認知障礙認知的社會責任,除了醫療機構的支持外,社會大眾對認知障礙的認識和接納也至關重要。家庭、工作場所及社區應共同合作,創造一個失智友善環境,幫助認知障礙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尊嚴與獨立,早期支持和介入更顯得至關重要。
婦ATM領完錢揉眼睛!竟感染「皮蛇」險失明 醫示警:比馬桶還髒
一位50歲女性在胃癌手術3天後回診,反映眼睛看不清楚,且左眼旁出現小水泡,眼瞼紅腫,皮膚也會刺痛。醫生檢查後,發現患者情況並非藥物副作用,而是眼部感染帶狀疱疹,原來對方曾到ATM領錢,之後用手揉眼睛,可能因此造成感染。醫生提醒,ATM等公共設施有很高的菌落數,甚至比馬桶還髒,接觸後最好要洗手。外科醫師陳榮堅在臉書粉專發文,「有一位50歲的女性,在胃癌手術三天後回診,她一回來就問我開的藥有什麼副作用?感覺眼睛看不清楚。我發現她的左眼旁邊有一點點小水泡,眼瞼紅紅的,而且皮膚會刺痛。她的情況並不是藥物的副作用,而是眼部感染帶狀疱疹,這屬於急症,沒有及時處理會導致失明,因此趕快轉診到眼科做治療。」陳榮堅表示,一般來說,如果是手術後免疫力差,帶狀疱疹通常會出現在嘴角或胸、臂這些部位,但是該位患者卻長在眼部,「於是我就問她是不是家人有感染,她不小心碰到?她說都沒有。不過仔細回想,出院那天有到ATM領錢,領完錢好像有揉眼睛,所以推測有可能有相關。」醫生提醒,像是ATM這些公共設施,比較多人會碰觸的地方,會有很高的菌落數,接觸過後還是要洗手,不過也不用因此過度擔心而不敢使用,只要做好清潔就可以。
網紅狂推出國捐卵「爽旅遊賺很大」 國健署:最高可罰百萬
由於國人有晚婚與遲育的趨勢,不孕問題隨年齡而增加,部分高齡或其他身體因素而無法自然生育的夫婦,需透過人工生殖方式,甚至接受他人捐贈精子或卵子進行人工生殖,才能完成生兒育女的願望,依據現行《人工生殖法》規定,男性20歲以上,未滿50歲;女性20歲以上,未滿40歲,經人工生殖機構檢查及評估適合捐贈、且未曾捐贈或曾捐贈而無活產且未儲存者,方可捐贈精子或卵子,並且要以無償方式捐贈。對此,國民健康署示警,女性在捐贈卵子的過程中,會有排卵藥物副作用及取卵手術之麻醉等身心健康之風險,民眾在決定捐卵助人之前,注意4點。第一,捐卵應充分瞭解相關風險,國健署表示,捐卵過程中,捐卵者需使用排卵針劑和藥物與接受侵入性取卵手術,可能有注射藥物引發的局部不適感或過敏反應、誘導排卵導致的卵巢過度反應症候群、取卵手術與麻醉藥物的風險等,為了自身安全與健康,民眾在捐卵前應先與醫師充分溝通,了解相關可能的副作用及風險,以保障自身健康權益。第二,選擇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之人工生殖機構,國健署指出,依據我國《人工生殖法》相關規定,只有經中央主管機關衛生福利部許可之人工生殖機構才能實施人工生殖、接受生殖細胞之捐贈、儲存或提供;選擇通過許可之人工生殖機構進行捐卵,由於機構的人員、設施及設備上均符合相關規範,對於有意捐卵的民眾也是一種安全保障。第三,捐卵不是賣卵,營養費不會依卵子數計價,國健署提到,為避免精卵捐贈淪為商業買賣,及引發倫理爭議,我國《人工生殖法》已規定精卵應以無償方式捐贈;但考量捐贈人於捐贈過程必須接受相關檢查、醫療等措施,尤其是卵子捐贈者須接受排卵針劑和藥物及「取卵」之侵入性手術,因此,不孕夫妻得委請人工生殖機構提供營養費或營養品予捐贈人,或負擔其必要之檢查、醫療、工時損失及交通費用,以補償捐卵者所費之時間及捐卵時所產生的風險及不便,依我國規定,接受捐贈之不孕夫妻得委請人工生殖機構提供營養費、工時損失及交通費用,共計9萬9000元以內金額。第四,出國捐精卵,小心觸犯法律,國健署提醒,近年來,在媒體或社群網路平台上偶有出現貼文招攬民眾出國捐卵賺取營養金,招攬內容大肆宣揚順道出國旅遊,還可兼賺高額營養金,依據我國《人工生殖法》第31條規定,意圖營利,從事生殖細胞、胚胎之買賣或居間介紹者,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台幣2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罰金,針對有上述意圖業者,均依法辦理。國健署也說,另因該些招攬內容未曾提到出國捐贈生殖細胞可能觸犯當地法律,以赴大陸地區捐卵為例,大陸地區迄今禁止任何組織或個人,以任何形式募集捐卵者進行商業化的捐卵行為,因此赴大陸地區捐卵是違反當地法律之行為,又例如赴美捐卵,依規定應持醫療簽證進入美國,倘若持旅遊簽證卻從事醫療或工作,一樣是違法的行為,故民眾應事先瞭解並遵守當地的相關法令規範,以免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觸法。
女子腕隧道症候群連續吃1個月止痛藥! 止痛不成還發生胃穿孔
一名61歲女性持續腹痛、發燒就醫,醫師發現她出現腹膜炎症狀,追問下才發現婦人因腕隧道症候群服用止痛消炎藥已經超過一個月,疑似因藥物副作用造成胃潰瘍合併穿孔。不僅菸、酒、茶、咖啡 非類固醇止痛藥也會引起胃潰瘍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消化外科醫師徐天佑表示,臨床上常見胃潰瘍病因,包含一些刺激胃酸分泌增加或降低黏膜保護的因素:如進食菸、酒、濃茶、咖啡或刺激性食物,抑或是服用損傷胃粘膜的藥物(如Asprin、非類固醇止痛藥等),以及情緒過度激動或過度疲勞等。止痛藥連吃一個月 胃穿孔引起發炎、敗血症徐天佑醫師表示,患者沒有三高病史,今年四月就醫時自述二月下旬左手曾因手腕隧道症候群開刀,一個月後換右手疼痛,因症狀較輕微醫師開立止痛藥物治療,未料連吃一個月藥物後卻因發燒、肚子持續悶痛被家人送急診,抽血一檢查發現發炎指數偏高,白血球過高併敗血症。醫師幫她進行腹部X光檢查,發現胃部有大量空氣,疑似腸氣外漏,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掃描後,證實腸胃道穿孔,經緊急進行腹腔鏡診斷,果然發現在胃幽門前區有個0.5公分破洞。幸好發現得早,緊急進行腹腔鏡胃縫合手術,一周後確定患者穿孔癒合,可以開始進食,患者也順利出院。止痛藥使用安全守則:搭配胃藥 一到兩周更換止痛藥徐天佑醫師叮嚀,由於非類固醇類的抗發炎藥、止痛藥傷胃,長時間使用容易造成胃潰瘍等副作用,使用該類止痛消炎藥物最好搭配胃藥使用,超過兩周以上長期使用患者則建議每一到兩周就更換不同類型止痛消炎藥物,降低長期使用造成胃潰瘍、胃穿孔風險。
子宮摘掉反釀「腹瀉血便問題」 專業醫解釋:不是癌症
一名女子因為子宮肌腺症導致長期生理痛的關係,後續決定摘除子宮。但即便子宮已經摘除,該名女子不時地會有腹瀉、血便問題,再加上嚴重的時候都是原本經期的時間,這讓女子再度就醫。而在歷經醫師的檢查後,醫師確認並非是癌症,而是子宮內膜跑到大腸壁。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日前在FB粉絲專頁分享個案,一名不到40歲的女性病患,長期受子宮肌腺症困擾,多年來一直有生理痛的問題,經常需要靠止痛藥和荷爾蒙來減輕症狀。直到2023年,因為藥物副作用過大的關係,該名女子決定摘除子宮。錢政弘醫師表示,手術後女子的生理痛問題雖然解決了,但卻開始出現間歇性的腹瀉問題。女子原以為是手術後身體還沒恢復,但觀察了三個月後,腹瀉情況依然沒有改善,後續便前來向錢政弘醫師求診。女子表示,最嚴重的腹瀉,總是在其過去月經該來的時候發生。這項回報讓錢政弘醫師非常很驚訝,因為女子的子宮已經摘除了,不應該還有月經周期。但女子也解釋,其月經周期一直很規律,即使現在沒有月經,他也能準確推算出過去應該來月經的時間,而那幾天總是腹瀉特別嚴重,幾乎無法出門工作。錢政弘醫師告訴女病患,表示腸道蠕動確實會受到雌激素變化的影響,即使子宮摘除,但卵巢功能正常,如果骨盆腔內仍有子宮內膜異位,荷爾蒙的變化也可能引起便秘或腹瀉。此外,大腸有病變時也可能會腹瀉,錢政弘醫師也建議女子注意大便是否有出血。兩個月後,女子再次來門診,表示自己真的有血便。錢政弘醫師便安排其接受大腸鏡檢查。檢查的醫師懷疑女子在乙狀結腸和直腸交界處有惡性腫瘤出血,女子也一度以為自己罹患大腸癌,但是在錢政弘醫師的安慰下,讓女子接受核磁共振檢查。後續檢查結果顯示,女子並非是惡性腫瘤,而是子宮內膜異位到大腸黏膜上,造成出血。後續錢政弘醫師會診直腸肛門外科醫師,該名醫師也同意錢政弘醫師的診斷,後續決定在手術中切除疑似出血的大腸部分,切下來的病灶大小約三公分,化驗結果證實是子宮內膜異位組織。錢政弘醫師表示,這樣的結果可以合理解釋,為何女子到原本生理期時,會發生嚴重腹瀉和流血問題。而在歷經治療後,女子已經沒有腹瀉問題。錢政弘醫師也提到,在過去的診療經驗中,遇過多位女性病患被診斷為腸躁症或不明原因的腹痛、腸炎,最後才發現是婦產科疾病引起的問題,如巧克力囊腫引起的腸沾黏、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等。錢政弘醫師也向網友呼籲,如遇到便秘、腹瀉、腹脹等問題時,除了看胃腸科,也要考慮到婦產科的可能性。
高雄男子「忘收水管」致老翁絆倒身亡 法官判刑1年+賠446萬元
高雄郭姓男子租騎樓店面販賣肉圓,2020年12月結束營業後,郭卻未妥善收好水管,當晚大樓81歲林姓老翁外出買宵夜,左腳不慎被水管絆倒,正面朝下倒地頭部受傷,經路人協助回家,隔天病情惡化失去呼吸心跳,醫院搶救1個月仍宣告不治,法官認郭男行為與林翁之死有因果關係,依《過失致死罪》判刑1年,並需賠償林翁家屬446萬元。據調查,郭男2017年起承租大樓店面開肉圓店,從早上6點30分開店營業至下午5點,因該處排水系統不良,郭男另外拉一條排水軟管,將廚房洗手台、冰箱廢水排到店門口的排水孔內,收店時則會把軟管水管收好,避免行人行走時不慎遭水管絆倒,未料2020年12月3日打烊時忘收水管,導致林翁絆倒。傍晚林翁外出買消夜,途經肉丸店時因視線昏暗,並未注意腳下水管,左腳不慎絆倒,整個人先是撞擊肉圓店鐵捲門後「正面朝下」倒地,遭一旁熱心民眾扶起送返回家,不料隔日林翁突然劇烈頭痛後,不久就失去呼吸心跳,送醫搶救1個月後因多重器官衰竭、肺炎併呼吸衰竭、急性腎衰竭宣告死亡。法醫解剖判定,林翁是跌倒時,大腦右枕葉底部發生對撞性腦挫傷、腦髓腫脹,大範圍傷及腦幹之軸突,導致隔天呼吸衰竭、心跳停止,經急救後無法恢復神智,最終因瀰漫性軸突損傷致死。高雄法官,依監視器畫面及法醫證詞,判定郭男與林翁之死有因果關係,依《過失致死罪》判郭男1年徒刑,郭男上訴表示,林翁出門前有服用安眠藥,許是藥物副作用,並提出賠償150萬元和解,但林翁家屬要求500萬,雙方至今未和解。合議庭認為,郭男在一、二審審理期間,都否認犯行,且林翁跌倒前,水管疑似有拉扯跡象,倒地前後其步伐體態相當正常,並沒有服用藥物或疾病發作後身體搖晃、傾斜或腳步不穩情形,因此駁回郭男上訴。法院認定郭男須負全責,判其賠償林翁家屬共446萬元,刑事部分,法官考量郭男無前科且有彌補誠意,依《過失致人於死罪》處有期徒刑1年。案件目前仍在上訴中。
北市某明星國小爆不當管教!家長控訴特教生屢遭師言語霸凌、體罰
一名張爸爸控訴,家中特教生就讀台北市某明星公立國小,多次被蕭姓班導師言語霸凌、體罰,更曾因情緒不穩在課堂中數度爬窗做危險動作,質疑融合教育不夠完善、導師主導霸凌,甚至施壓家長撤銷陳情與申訴。台北市教育局回應,校方已啟動不當管教案件調查,20日前會完成。張爸爸指出,孩子John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高功能自閉症,藥物副作用及衍生失眠障礙,讓孩子早上容易遲到、無法正常吃完午餐,未料就讀5年級期間,屢次因遲到被班導師要求罰站,也被逼迫吃完午餐,導致無法正常上特教課程。張爸爸不滿說,導師認為孩子故意不守規矩,多次以John為例子當作造句及作文題目,並影射為害群之馬,讓John表現變得相當不穩定,多次與其他教師發生衝突,甚至爬窗做危險動作,導師卻以警告方式,讓John回家後不敢說出在校遭遇。張爸爸還指出,原本「師對生霸凌」、「生對生霸凌」及「違法體罰」陳情案,變成由校方舉辦「親師溝通不良」校事會議。此外,張爸爸發現,導師多次在案件調查期間透過社群平台發言,意圖以民粹行為干擾調查,並質疑多次未參與個別化教育計畫(IEP)會議,讓家長失去與導師溝通管道。該校校長回應,案件正在調查中,不便對家長投訴作出回應。教育局說明,去年12底獲知案件後,立即派員到校了解狀況,校方已在今年1月開霸凌因應小組會議,認定不屬霸凌案件,而是師生管教不當行為,並與家長協調後已先將學生轉班。教育局指出,學校已開校事會議啟動不當管教案調查,3月20日組成調查小組訪談,依規定4月20前要完成調查報告,而家長認為導師未出席IEP會議會一併調查。至於疑似透過社群平台發言干擾調查、疑似洩漏學生輔導個資,則不屬校事會議調查範圍,須先向教育局提出證據才能處理。不過,教育局提到,經檢視學校調查程序,校方開霸凌因應小組會議,卻未將會議決議通知家長,確實有瑕疵,已去函學校要求不得再犯。
新店貨車駕駛「開車愛睏」 自撞路樹車頭慘開花
新北市新店區55歲林姓男子今(21)日開著租賃小貨車行經安祥路準備送貨時,卻疑似因感冒藥的副作用而突然昏昏欲睡,整台車開始不慎向右偏行,隨後便自撞路樹,整台車頭都慘凹成一大洞,也造成林男頭部撕裂傷、全身多處擦挫傷,所幸經送醫救治後並無大礙。據了解,林男近日因身體不適而開始服用藥物,而林男也於今日一早一如既往的開著小貨車四處送貨,卻疑似因藥物副作用而產生嗜睡,因此林男在開車過程中不小心精神不濟,整台車也開始越開越偏。果不其然,車子偏離車道後便直接自撞一旁的路樹,強大的撞擊力也造成整台車車頭開花,模樣慘不忍睹,甚至也讓林男頭部撕裂傷、全身多處擦傷,所幸送醫救治後並無大礙,而詳細釀禍原因仍待警方後續進一步調查釐清。
青光眼不可逆! 七種人有失明危機應小心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青光眼是世界第2大致盲原因。而在台灣青光眼患者已超過34萬人,人數可謂相當可觀,近年來由於高度近視人口比例增加,再加上診斷科技的進步,青光眼的發生率逐年提高,且年齡層有年輕化的趨勢。青光眼破壞視神經不可逆 眼壓過高是主因青光眼是一種會造成視力持續惡化且無法恢復的視神經病變,臨床上會呈現視神經盤凹陷擴大、視神經退化及視覺功能受損,視神經一旦遭到破壞會造成不可逆的視覺功能喪失。因青光眼初期症狀並不明顯,難以自我覺察,等到察覺異狀時,視神經通常已遭相當程度破壞,因此若太晚發現,才接受治療,視神經難以恢復,會增加失明的風險。然而大眾普遍對青光眼認知意識不足,仍有許多民眾認為青光眼疾病是可以恢復治癒的。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科主任柯玉潔醫師表示:「青光眼是一種會導致眼盲的疾病,確診青光眼的患者也逐漸年輕化,將對個人、家人與社會造成嚴重衝擊。」造成青光眼的原因很多,最主要原因之一是眼球內部壓力過高。眼球內部充滿了房水,負責維持眼球內正常的壓力,而當眼球內作為排水管的「隅角」塞住,房水排不出去,就會引起眼壓升高,因而造成青光眼的風險。但高眼壓並不是青光眼的必要條件,即使眼壓正常,仍然可能患有青光眼。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主治醫師郭哲源分享,青光眼除了眼壓影響之外,還有下列危險因子。1. 家族有青光眼病史者2. 年齡超過40歲3. 糖尿病患者4. 患有高血壓或其他心血管疾病者5. 高度近視者與高度遠視者6. 長期使用類固醇7. 眼睛受過外傷者青光眼規律點藥水未改善 應考慮手術介入青光眼雖是不可逆眼睛疾病,但仍然可以透過治療延緩疾病的惡化。現在對於青光眼的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以及雷射或手術治療。在藥物治療上,治療青光眼可以使用眼藥水或服用口服藥,主要的作用是可以減少房水的生成或促進房水的排出,進而降低眼壓,使青光眼得到良好的控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部主治醫師蕭雅娟醫師說:「藥物治療通常是青光眼的第一線治療,點眼藥水的確是青光眼最常見的治療方式,但若眼壓控制不夠穩定、或藥物副作用難以承受時,可以透過雷射或青光眼手術達成眼壓控制。」青光眼治療手段其中之一為手術治療,但仍有許多患者第一反應會感到擔心害怕,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主治醫師陳美如分享:「當藥物及雷射治療無法控制眼壓時,便須考慮外科手術治療,現階段廣被採用的手術叫小樑網切除術,是在眼睛黑白交界的輪部開一洞口,將房水引流到結膜下。適時的手術介入可以達到更低與更平穩的眼壓,減緩疾病惡化,掌握治療黃金期守護靈魂之窗。」對於青光眼的治療頻率計畫,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張毓帆醫師說到:「患有青光眼的患者,初期就診時,需觀察用藥反應,約1~3個月需回診,兩年內約4~6月安排一次相關檢查評估,兩年後若病況穩定,檢查的頻率就可延長,但最終仍須依據主治醫師的評估診斷為主。」民眾熱烈響應世界青光眼週 拯救視界刻不容緩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主任級主治醫師劉瑞玲醫師說到:「世界青光眼週就是要讓大家多認識青光眼,青光眼會導致失明,但積極治療可以避免失明,與青光眼共存,定期追蹤,才是最好的方式。」青光眼雖然是一個可能導致失明的疾病,但只要及早發現,以正向的心態面對疾病與治療,與醫師同心協力運用可行的治療方式,儘可能穩定控制眼壓,並不必然會導致失明。定期回診追蹤檢查,掌握疾病的進程以調整治療策略,是青光眼治療必經之路,期望青光眼病友能以正向的心態與醫師共同努力守護靈魂之窗。
女子生活壓力大!常頭痛、失眠 減藥接受「微電流刺治療」成功找回睡眠
逐漸步入中年的小玲因生活壓力大,長期患有頭痛問題,且受困於失眠,經常感到情緒低落和焦慮。然而,她卻又對於身心科藥物所帶來的副作用,如腸胃不適、白天想睡、全身無力等,感到相當不適。在與醫師討論後,決定嘗試減量睡前的鎮靜安眠類藥物,同時進行顱微電流刺激(CES)治療。初次治療時,小玲竟然在治療過程中睡著,且後續順利停用數種鎮靜安眠類藥物,白天工作神清氣爽,倦怠感也減輕了不少。經顱微電流刺激獲FDA核准 減少藥物副作用亞東醫院精神科李佳儒醫師說明,經顱微電流刺激(CES)療法是一種以微電流治療疼痛的新方法,通過極小量的「微安培」安全電流,透過耳夾傳送至腦部,調節大腦神經活動。這種物理治療方式可替代藥物治療,減少藥物副作用的發生,能夠迅速降低壓力激素的分泌,有效治療疼痛、失眠、憂鬱和焦慮等症狀。其治療效果已獲得FDA的核准,成為一種安全且廣泛應用的身心科治療方式。電流訊號增強大腦Alpha波 減輕壓力李佳儒醫師解釋,CES治療方式非常簡單,每日使用20-60分鐘,連續進行2至12週,透過電流訊號增強大腦Alpha波(一種表現心情放鬆與平靜的腦波),從而降低大腦的壓力,舒緩身心。這樣一來,便可達到緩解症狀的目的。極少數患者可能在治療初期出現輕微頭暈,但通常會很快緩解。治療結束後,效果亦可持續,並成為長期保健的一部分。適時心理治療介入 依個別狀況對症下藥腦刺激療法作為一種新興的身心科治療方式,透過微電流的應用為許多患者帶來新的希望。李佳儒醫師指出,現代人可能因生活節奏過快、心理調適不良或外在環境壓力等原因而無法有效調節情緒,因此適時的心理治療介入至關重要。然而,對於患有嚴重憂鬱症狀的患者,建議仍應考慮進行重覆經顱磁刺激(rTMS)治療。患者在選擇治療方案時應與主治醫師進行詳細討論,制定最適合個人的治療計畫。
愛滋污名2/連「愛滋示範」機構都拒收 患者「等床像等死」家屬崩潰
愛滋病曾一度被視為「新世紀黑死病」,讓許多人聞之色變,而台灣有超過4萬國人感染,國內目前有24間「愛滋示範機構」,實際獲准入住人數竟只有10多人,「愛滋病床」一位難求,讓患者「等床就像等死」,長期照顧愛滋患者的「關愛之家」呼籲政府應重視患者福祉,協助制定相關配套措施,讓長照量能不足的情況有所改善。 早年的愛滋病藥物副作用高,也導致年長患者退化狀況較一般人快速,隨著身體機能狀況下降與其他慢性疾病同時迸發,往往在55歲時就得面臨長照問題。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將於2026年步入超高齡社會,且可能出現約1萬4000名50歲以上的愛滋感染者,因此「愛滋長照」勢必成為社會一大隱憂。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呼籲民眾不須對「愛滋病」抱有異樣恐懼,其傳染途逕僅透過血液、體液及母子垂直方式感染,一般接觸毋須擔心。(圖/黃威彬攝)「許多家屬很痛苦,他們直到出事才知道親密的家人早已罹患愛滋數年。」關愛之家成人中心主任陳佳備表示,機構內有位來自花蓮、中風數年的小陳(化名),過去生活單純樸實,是個計程車運將也有愛情長跑多年的女友,有天毫無預警中風,家屬協助就醫才發現小陳不知為何早已被愛滋纏身多年,讓全家人陷入不解,但小陳因病無法言語,因此整件事對這家人而言宛如困在謎般深淵。即使如此,家人仍悉心替小陳進行治療,但因不理解愛滋病及中風的照護,照護問題成為生活重擔,藥物及治療的開銷也讓家屬喘不過氣,小陳的弟弟更一度因壓力大甚至打算傷害兄長,讓妹妹嚇得趕緊找遍花東長照機構,希望能將哥哥送去,卻屢吃閉門羹,長照壓力讓這家人的情緒瀕臨崩潰。許多愛滋病患亟需長照床位,但即使是與政府簽約的「愛滋示範機構」也將他們拒於門外。(圖/黃耀徵攝)協會表示,衛福部所公告的「愛滋示範機構」是24家由醫院所附設的「護理之家」,床位明顯量能不足,統計至2022年全台也僅收置7人,加上其他長照機構也才收置55人,且護理之家主要負責照顧重症且臥病在床的年長者,即使愛滋患者幸運「擠進」病床,在護理之家恐也只能成天被關在房內,讓許多患者本就纖細的心靈更加破碎,無異於加速他們的死亡速度。協會呼籲政府單位應多加重視患者福祉,協助相關配套措施,制定更完整的流程,改善長照量能不足的現況,愛滋病患人權也應受到保護,在研討愛滋病決策相關會議時也應邀請協會加入,讓官方、民間第一線聯合面對棘手的社會問題,才能加速整體狀況的進步。
愛滋污名1/狂遭居民白眼驅離 關愛之家遷徙如「都市吉普賽人」
愛滋病因宣導不足,至今仍讓不少人聞之色變,連致力於協助年長者「愛滋長照」工作的台灣關愛基金會(簡稱「關愛之家」)也備受歧視,飽受居民抗議、逼遷,有如「都市吉普賽人」,即使政府協助介紹的房東都扛不住鄰里壓力,無奈請他們離開。為突破困境,關愛之家終於找到新據點,預計明年中設立全國第一家專責養護機構,為這群需要長照的「老愛滋」張起遮風避雨的翅膀。早期的愛滋病藥物副作用較高,致使年長患者退化狀況較一般人快速,隨著身體機能下降與其他慢性疾病迸發,愛滋病患多在55歲時就得面臨「長照問題」,但長照機構量能不足,等個床位「遙遙無期」,再加上愛滋病被「污名化」,讓愛滋病患成為長照體系中被遺棄的族群,只能孤立無援自求多福。陳佳備主任無奈坦言,關愛之家時常被迫搬遷而讓設備和人力成本全都血本無歸。(圖/黃耀徵攝)關愛之家發現年長愛滋病患的「長照」需求完全無法被滿足,許多收容機構費用高昂,每月至少收取4至5萬元,或是一聽到愛滋病就直接拒收,這現象促使協會開始投入愛滋長照,但卻遭遇重重阻礙。因為機構及患者都被地方居民視為「不潔象徵」,甚至也有房東認為他們帶來晦氣,附近發生任何不好的事,都會被指責是協會影響了社區磁場。「政府幫我們找地方安置,起初與區公所談得十分順利,但又因居民抗議而突然遭反對,也有房東因地方居民抗議而要求我們搬離。」成人中心主任陳佳備無奈表示,當初為了投入照護,好不容易找到合適地點落腳,各式設備與動線設計都投入了許多預算及精力,卻時常因地方居民「怕被感染」而激動反彈,讓才剛安置好的機構被迫搬離。為了提供弱勢感染者整合性照顧服務,關愛之家預計明年中設立全國第一間愛滋長照專責機構。(圖/黃耀徵攝)陳佳備也強調,愛滋傳染途徑並非口沫,甚至與愛滋患者近距離接觸也不會就此得病,愛滋病患只要每天「定時服藥」就能穩定病情,大多數患者需面對的反而是身體退化問題,照顧一般長者及愛滋病患其實大同小異,長照之路走得艱辛主因還是「民眾眼光」,以致收容機構只能儘量低調,連招牌都不敢放上。台灣關愛基金會於2003年由現任協會秘書長楊婕妤所創辦,長期致力於協助愛滋長照、感染關懷及無國籍者收容,並於台北市、新北市、高雄市及屏東縣設有成人及婦幼部門,負責中途之家的運作。關愛之家也不屈不撓,在人煙稀少的郊區購入老舊公寓加以改建,以「共生宅」的概念提供整合性照顧服務及20多個安養床位,視個案經濟能力收費,打造全國第一個愛滋專責安養機構,預計明年中完工,希望能儘快讓感染者受到「人道」照護,讓一切困境撥雲見日。
52歲男罹乾癬身心俱疲 擦藥後「全身包保鮮膜」才敢就寢
夏天可以穿短褲、冬天可以泡溫泉,對一般人再尋常不過,不過中重度乾癬患者卻常常苦於身上的病灶,連高溫逼近四十度的夏天都得包緊緊,52歲的張先生擔心理髮師看到頭皮病灶,所以乾脆不剪頭髮,更曾經因為「體無完膚」,全身抹藥之後得包上保鮮膜才敢上床睡覺。據統計,台灣每1千人就有3人罹患乾癬,其中2至3成是中重度,當乾癬紅斑在全身上下蔓延,病友們不但要忍受劇烈癢感與疼痛,也常受他人異樣眼光,研究發現,9成以上中重度乾癬病人,人際關係有負面影響,不僅於此,乾癬也容易引發多種身心共病,例如心血管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精神壓抑等,恐讓18至49歲病患損失約6年生命。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暨成大醫院皮膚部趙曉秋醫師表示,目前醫學會定義有效的乾癬治療是幫助病患PASI指數能改善75%,但仍有病患苦於症狀反覆搔癢,對治療失去信心,讓疾病越來越嚴重。如今隨著藥物不斷進步,加上健保給付放寬,乾癬治療品質顯著提升,例如4大類生物製劑能協助有效減緩發炎反應,因此醫學會今年提出新版治療指引,呼籲醫師協助乾癬病患改善病灶嚴控復發機率,降低疾病帶來生活困擾。臺北榮民總醫院皮膚部張雲亭教授表示,乾癬發病族群多在18至39歲與50至69歲兩個族群,男性病友是女性1.6倍,中重度患者佔整體20至30%。輕度乾癬能夠使用局部藥物與照光治療,中重度可利用全身性治療改善症狀,先會採用口服藥物與全身性照光治療,假使效果仍難達到預期,可以嘗試使用生物製劑,例如IL-17或IL-23抑制劑,達到病灶清零目標,減少因治療成效不如預期,增加共病。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暨發言人.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黃毓惠醫師表示,許多中重度病人常因藥物效果不佳、藥物取得困難、或藥物副作用,就自行中斷治療,僅有29%病人認為病灶可以幾乎清零,甚至高達70%病患不清楚PASI數值意義。張先生在20多年乾癬治療中,外擦與口服用藥都長期使用,也曾接受到院照光治療,但效果都非常有限(左),直到使用到生物製劑,乾癬症狀相當迅速有效消退(右)。黃毓惠醫師說明,瞭解乾癬程度可用兩種方式,體表面積(Body surface area, BSA)與乾癬面積暨嚴重度指數(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 PASI),目前2023年醫學會提出最新乾癬治療指引,最佳治療目標建議要幾乎或完全清零(BSA<1 %或皮膚病灶改善90%以上或PASI<=1或IGA<=1)。皮膚病灶幾乎或完全清零之後,病人可以穿上短褲、短袖,也不用擔心去游泳、泡湯被別人指指點點。張雲亭教授指出,乾癬常見症狀包含皮膚增厚、紅斑、病灶處脫屑等,臉部、耳朵後方、手肘、軀幹、膝蓋、手腳掌等部位。常見外用治療包含類固醇、維生素D類似物、A酸,口服藥物則有環孢黴素A、Methotrexat、口服A酸等,如果外用與口服用藥都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病人可以接受全身性照光治療,以及4大類9種生物製劑,包含TNF-α抑制劑、IL-23 抑制劑、IL-17 抑制劑、IL-12/23 抑制劑,阻止細胞產出細胞激素,壓制發炎反應,減少乾癬發病風險。張雲亭教授提到,目前台灣核准4大類9種生物製劑,健保都已經給付,符合資格的初次治療病人,每6個月可以申請一次,每次療程維持2年,用藥期滿若皮膚病灶復發達到50%以上,才能夠重新申請回復使用生物製劑,藉由生物製劑治療下,乾癬症狀能夠達成幾乎清零,90至100%病灶消除,如果發現一種生物製劑無效或有副作用,可以平行轉換使用第二種生物製劑,同樣能邁向設定的治療目標。
30多歲竟然罹患骨質疏鬆症 長期使用類固醇骨質悄悄消失
骨質疏鬆症絕非年長者專利,30多歲也會骨鬆找上身!1名32歲紅斑性狼瘡女性病患,長期服用類固醇控制免疫功能,某天在家彎腰撿毛巾,突感到背部疼痛,隔天希望藉著按摩改善,但痛感反而更加劇烈,痛了4周就醫檢查才發現脊椎因骨質疏鬆發生骨折,立刻使用骨水泥治療後,緊接控制骨密度。罹患免疫疾病長期使用類固醇 最好規律檢查骨質小心骨密度流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部神經脊椎外科陳德誠主任表示,女性停經後或65歲以上,男性則在70歲以上,就會被歸類在骨鬆高風險族群,但骨鬆不僅年長者要小心,年輕族群如果有免疫疾病,長期使用類固醇,骨質容易因藥物副作用導致骨質流失,不知不覺罹患骨鬆,也就陷入高風險骨折危機中。陳德誠主任說明,30多歲個案約在20多歲時,確診罹患紅斑性狼瘡,服用類固醇10多年沒想到已經骨鬆,等到骨折發生才得知,幸好脊椎骨折並未太嚴重,利用骨水泥解除疼痛後,立刻使用治療骨鬆藥物,配合飲食與運動,骨質漸漸恢復,例行檢查已經恢復到骨密度T值-2.0至-2.5,個案也很開始小心骨折危險。骨鬆治療由減少流失與促進生成著手 不要誤信偏方讓自己藥物中斷陳德誠主任指出,治療骨鬆由兩個方面著手,身體維持骨頭新陳代謝,分別有蝕骨細胞與造骨細胞,破壞舊細胞同時也長出新細胞,因此骨鬆治療藥物就有「減少骨質流失」與「促進骨質生成」兩大類,減少蝕骨細胞活性,就像水庫節約用水,讓骨質流失變慢,促進造骨細胞活性,就像如同增加水庫進水量。陳德誠主任提醒,骨鬆就是慢性病,治療藥物不能停,臨床會有病人治療幾年後,自認可能痊癒就疏於治療,等到骨質再次變差發生骨折,才體認到使用藥物不能中斷,也有病患看到民間偏方,宣稱能改善骨質,或是誤認改善軟骨營養補充劑,能夠幫助骨質疏鬆症,恐怕都讓自己重陷骨鬆危機。骨鬆未用藥增加未來骨折修復手術難度 高風險族群最好維持規律檢查陳德誠主任補充,骨鬆病人一旦發生骨折,手術難度恐怕隨著增加,如果需要使用骨釘或鋼板,就會像在沙地打地基,非常不穩固手術失敗風險提升,因此在臨床上,假使手術不是很迫切,會建議病人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治療兩到三個月,讓骨密度恢復到一定程度,再執行手術提高手術成功率。陳德誠主任強調,骨鬆高風險族群最好保持規律檢查,可用DXA骨密度檢測確認骨密度數值,發現骨密度T值在-1.0至-2.5就屬於骨質缺乏,平日生活就要特別小心,要充分攝取鈣質與日曬運動,一旦發現T值小於-2.5,就罹患骨質疏鬆,一定要按照醫囑規律用藥,才能穩定或增加骨質,降低骨折發生危險。充分鈣質與維生素D攝取很重要 環境裝設無障礙設施減少跌倒危險陳德誠主任也說,骨鬆病患除了規律接受治療外,充分鈣質與維生素D也非常重要,每天最好維持鈣質攝取至少1200毫克,維生素D則要在800至1000 IU,喝咖啡適量就好,不要超出建議量,但菸酒一定要避免,生活環境預防摔倒措施也要做好,尤其年長者常因浴室濕滑摔倒骨折,做好防護能減少危險。利用微創方式治療骨質疏鬆所引起的骨折近年來由於醫材設計及材質之進步,對於骨鬆性骨折的病人也發展出許多微創方式進行的手術,像是門診中常見的微創骨水泥灌注或嚴重者加上微創骨鬆釘融合手術可以有效解決病患疼痛問題,在有經驗的醫師執行下,經由特殊設計的骨釘及植入物,再搭配骨質疏鬆症藥物的治療,加上病患本身能夠配合醫師指示積極治療的情況下,大多數患者均能有良好的治療結果,有別於以往的錯誤觀念認為骨質疏鬆的病人是無法手術且失敗率是非常高的。對於因為脊椎退化引起神經病變需要手術處理解決問題的骨鬆患者,可以主動諮詢有經驗的脊椎科醫師討論最適合自身情況的治療方法。
近視500度以上要注意! 恐造成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每年10月的第2個星期四訂為「世界視覺日」(World Sight Day)。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於12日舉辦「World Sight Day 2023眼疾治療歷史特展暨沙龍座談會」,多位醫師表示,高度近視是許多眼疾的成因,包括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等,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也提出「護眼123」守則,呼籲家長從孩子一出生就幫助孩子遠離惡視力的威脅。今年世界視覺日主題「愛你眼睛健康」Love Your Eyes,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台灣眼科學教授學術醫學會、中華民國台灣眼科視覺光學及屈調驗光醫學會、中華民國視網膜醫學會、台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醫學會、中華民國愛盲協會、財團法人惠光導盲犬教育基金會、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以及社團法人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共襄盛舉。▲每年10月的第2個星期四為「世界視覺日」,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舉辦「World Sight Day 2023眼疾治療歷史特展暨沙龍座談會」。小1視力不良率高達26.2% 每年級以6至9%攀升WHO於2020年發表「世界視覺報」指出,全球有至少22億人有視力障礙,其中超過10億人的眼疾原本是可預防或治療。其中老花眼導致的近視力障礙佔比最多,已矯正和未矯正分別為9.7億及8.3億人,主要導致失明或視力障礙的屈光不正和白內障則有約1.9億人,其餘成因包括老年性黃斑病變、青光眼、角膜混濁、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沙眼等。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組長林宇旋表示,依據國健署2021年發布的《世界視覺日衛生福利統計通報》學生裸視視力不良率(含近視、散光、弱視等),國小1年級為26.2%,即每4位學生就有1位視力不良,隨後每年級都以6至9%迅速向上攀升。從小近視者,隨著度數日益增加,日後容易成為高度近視,更是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的高風險族群。因此國健署特別提出「護眼123」守則: 每年定期檢查視力1-2次,做好視力存款。 未滿2歲避免看螢幕,2歲以上每日不要超過1小時。 每日戶外2-3小時,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人口高齡化、3C時代 全民眼睛面臨退化 社會高齡化,眼睛老化所帶來的眼疾問題是全民需要面對的課題,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陳建同提到:「近年來科技的快速發展與近期疫情影響,加速了民眾對於3C產品的依賴性提升,首當其衝的便是我們的眼睛健康,這使眼睛疾病不再是老年時才會面臨到的問題。」現今因為長時間使用3C產品,導致眼睛疲勞,調節焦距的睫狀肌及控制眼球運動的眼外肌疲乏而使眼睛加速退化,加上若對眼疾的認知不足夠時,就容易錯失最佳治療時間。白內障宛如霧裡看花 「等熟透才治療就晚了」「如果在看東西時覺得好像在霧裡看花一樣,就要留意是否有白內障的可能性。」眼科診所院長蕭裕泉表示,白內障主要是隨著年紀,水晶體因為長期接受光線下逐漸變得混濁,導致光線無法穿透水晶體,相對視網膜接受到的光線也會變少,進而影響到視力。目前臨床上治療白內障使用藥水僅能「延緩」白內障的發生,因此進行手術搭配換上人工水晶體是目前臨床上唯一有效的治療方式。然而,一般大眾對於白內障有著「等熟透了才能開刀」這樣的迷思,醫師指出,過熟的白內障反而會增加手術的困難與風險,建議民眾應定期檢查眼睛,在適當的時機進行手術才能降低術後風險。而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如今白內障手術大多都使用小傷口的微創手術,加上人工水晶體功能性愈來愈多元,民眾不需害怕手術帶來的疼痛不適感,以及選用適合自己日常生活習慣的人工水晶體,也能找回水晶體受損前的視力。青光眼是「視力小偷」 拖延治療恐導致失明有「視力小偷」之稱的青光眼,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難以自我覺察,而且為慢性、不可逆的視神經病變,等到察覺異狀時,視力恐已大部分受損。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監事呂大文表示,治療青光眼除了普遍所知使用眼藥水降低眼壓,當眼壓控制不夠穩定、或藥物副作用難以承受時,透過手術治療可達到更低或更穩定的眼壓控制,「在初期適時的手術介入,可以減少長期用藥的副作用,並改善青光眼患者的生活品質,不要因為畏懼手術錯過黃金治療期,導致不可逆的失明。」提醒民眾應定期篩檢,才能及時發現青光眼,避免疾病快速惡化。24歲就視網膜剝離! 3大治療方式搶救視力現代人慣性長期使用眼睛,導致眼睛乾澀、疲勞甚至近視都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許多孩童在年紀尚小時就接觸3C產品,孩童較缺乏自制力容易成癮3C產品,年紀輕輕就看出了近視,成了眼疾產生的隱患。台北榮總眼科部視網膜科主治醫師黃德光分享:「曾經有位24歲的年輕人,在唸書時發生了視網膜剝離,原因在病患本身為高度近視,所以近視度數愈深,眼軸愈長,眼球壁變得薄且脆弱,先會產生破洞,再慢慢滲水至視網膜下方產生剝離現象,因此視網膜發生的機會就會比一般人相對來說高出許多。」視網膜剝離狀況危急!醫師提醒民眾在眼睛發出警訊時應盡速就醫,目前治療方式有3大類:冷凍療法、鞏膜扣壓術與玻璃體切除術。特展現場並展出白內障手術與水晶體發展,以及現在常見的眼睛疾病,透過導覽的方式讓民眾獲取眼睛知識。多位醫師呼籲用正確的方式面對眼睛老化的健康問題,及早檢查與治療才能「LOVE YOUR EYES愛你眼睛健康」。
「藥駕」跟酒駕一樣危險 藥師曝地雷藥品…安眠藥最危險
「酒駕」於台灣造成了無數個家庭的心碎,過去幾年,在政府修法及大力取締之下,全民意識大大提升,酒駕造成的傷害正逐年降低。然而,藥物同樣也會影響駕駛人精神,甚至還會影響到五官,同樣增加行車危險性。台北市藥師公會直言,簡言之,「藥駕」造成的交通危害,可能比你我想像中的大。台北市藥師公會指出,《趨勢民意調查》發現多達3成5的駕駛,幾乎每周都會服用至少1種可能造成危險駕駛的藥物,引發潛在的交通危機,近年也發生過幾例嚴重藥駕事件,由案例可得知,「藥駕」的觀念並未在台灣民眾心中建立,而現實生活中,已經有不少無辜民眾因為藥駕而損失生命。台北市藥師公會表示,歐洲國家早就落實藥駕觀念,法國衛生部十多年前就訂定藥物分級,並且要求藥廠於產品外盒上清楚標示,藥師於發藥時也會仔細向民眾說明,特別是針對運輸業者,避免因為工作與作息使藥物副作用影響道路安全。有鑑於此,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針對交通安全藥物分級制訂宣導,將藥品分成四級,從最危險的安眠藥、抗精神病藥、散瞳劑、肌肉鬆弛劑等處方藥,到民眾最常接觸的止咳藥、抗組織胺以及含有可待因的藥水等分門別類製作教材,開始訓練種子藥師,並於台北市交通運輸部門、計程車服務站等進行宣講,希望能提升全民用藥識能。台北市藥師公會提到,至今計畫執行成效良好,未來也將與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合作,訓練更多台北市社區藥局甚至是全國各地的藥師,面對須長期駕駛交通工具的民眾領藥時,進行詳細專業的衛教,以避免藥物帶來的隱性傷害。
8旬老翁遭肉丸店水管絆倒死亡 老闆過失致死判1年
高雄郭姓男子租騎樓店面販賣肉圓,2020年12月結束營業後,郭卻未妥善收好水管,當晚大樓81歲林姓老翁外出買宵夜,左腳不慎被水管絆倒,正面朝下倒地頭部受傷,經路人協助回家,隔天病情惡化失去呼吸心跳,醫院搶救1個月仍宣告不治,法官認郭男行為與林翁之死有因果關係,依《過失致死罪》判刑1年,可上訴。據調查,郭男2017年起承租大樓店面開肉圓店,從早上6點30分開店營業至下午5點,因該處排水系統不良,郭男另外拉一條排水軟管,將廚房洗手台、冰箱廢水排到店門口的排水孔內,收店時則會把軟管水管收好,避免行人行走時不慎遭水管絆倒,未料2020年12月3日打烊時忘收水管,導致林翁絆倒。傍晚林翁外出買消夜,途經肉丸店時因視線昏暗,並未注意腳下水管,左腳不慎絆倒,整個人先是撞擊肉圓店鐵捲門後「正面朝下」倒地,遭一旁熱心民眾扶起送返回家,不料隔日林翁突然劇烈頭痛後,不久就失去呼吸心跳,送醫搶救1個月後因多重器官衰竭、肺炎併呼吸衰竭、急性腎衰竭宣告死亡。法醫解剖判定,林翁是跌倒時,大腦右枕葉底部發生對撞性腦挫傷、腦髓腫脹,大範圍傷及腦幹之軸突,導致隔天呼吸衰竭、心跳停止,經急救後無法恢復神智,最終因瀰漫性軸突損傷致死。高雄法官,依監視器畫面及法醫證詞,判定郭男與林翁之死有因果關係,依《過失致死罪》判郭男1年徒刑,郭男上訴表示,林翁出門前有服用安眠藥,許是藥物副作用,並提出賠償150萬元和解,但林翁家屬要求500萬,雙方至今未和解。合議庭認為,郭男在一、二審審理期間,都否認犯行,且林翁跌倒前,水管疑似有拉扯跡象,倒地前後其步伐體態相當正常,並沒有服用藥物或疾病發作後身體搖晃、傾斜或腳步不穩情形,因此駁回郭男上訴,維持徒刑1年的判決,全案仍可上訴。
巴金森病患者運動是最好良藥 善用APP紀錄用藥助提高療效
巴金森病雖尚無法完全治癒,但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部副主任暨主治醫師吳逸如表示,當被診斷患有巴金森病時,先調適心情,不必太難過,因為這不是絕症,有許多藥物可以提供很好的症狀治療。建議可先檢視症狀是否已影響日常生活,如果尚未受到明顯干擾,運動是最好的良藥。若症狀輕微,可以考慮藥物治療,但需每位患者的病情各異,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症狀和生活方式調整合適的藥。吳醫師提醒,患者應避免自行停藥或調整藥物劑量,這可能會影響藥效。當遇到用藥不適時,最重要的是與醫師討論,讓醫師了解用藥狀況,以確保藥物的效果最佳。為增進患者與民眾正確用藥知識,承聯合勸募支持,高雄市聰動成長協會與RBI瑞金抗齡照護研究教育基金會,於台北華山文創齊力舉辦「藥你知道:巴金森用藥與巴金森手記」公益講座。治療巴金森病的藥物類型吳醫師說明,治療巴金森病的藥物種類包括左旋多巴、多巴胺促效劑、抗乙醯膽鹼、MAO-B抑制劑和COMT抑制劑等:1.左旋多巴:美道普、心寧美左旋多巴是治療巴金森病最主要且有效的藥,可提升腦部的多巴胺濃度,改善病人的動作。然而,需知曉用藥蜜月期通常為五到七年間,之後可能會出現藥效漸減,導致異動或對藥物沒有反應的「斷電」現象。所以早期不建議大劑量使用,應用到最低之有效劑量配合運動或他種藥物,以減少藥物副作用並延長蜜月期。左旋多巴可能的副作用包括噁心、頭暈、產生多巴胺失調症候群,多巴胺失調症候群以年輕男性病患居多,他們會在動作症狀控制穩定下,因自覺身體不適而不斷有服藥的衝動和行為。儘管如此,不應隨意停藥,而是應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劑量調整。關於藥物服用,蛋白質會阻礙左旋多的吸收,建議最好空腹三十分鐘以上或飯後一小時服用,以確保藥物有效吸收。2.多巴胺促效劑:力必平、樂伯克、紐普洛貼片劑多巴胺促效劑的作用是模擬多巴胺刺激腦中的多巴胺接受體,以代替腦內不足的多巴胺。易有噁心、失眠、姿態性低血壓等副作用,也可能引起衝動性控制行為,如病態性賭博、強迫性購物、性慾亢進、暴食症等。因此,醫師多開立小劑量,對於年輕且心智清晰的會先開立多巴胺促效劑,延緩異動症的出現。但年齡較大者可能引起幻想,需謹慎使用。3. 抗乙醯膽鹼抗乙醯膽鹼藥物對於控制顫抖、緩解僵直和減少唾液過多的症狀相當有效,但可能會引起口乾、便秘、視力模糊、排尿困難、意識混亂、記憶力下降等副作用。因為記憶力與乙醯膽鹼有關,過量使用抗乙醯膽鹼藥物可能會對記憶力造成不利影響,尤其對年長的患者,須謹慎使用,所以,通常會開立給年輕且有顫抖問題的患者。4. MAO-B:Selegilne、律莎錠、阿茲列特錠、愛可穩MAO-B抑制劑可抑制MAO-B酵素對多巴胺的分解,從而增加多巴胺進入大腦,有助減少左旋多巴的使用量,延長左旋多巴的藥效。使用時,需特別注意起司的食用,以及可能與其他藥物引起相互作用,引起更多的副作用,如導致嚴重的高血壓。這些藥物可在早期和晚期使用,但需要謹慎調整劑量以避免副作用,如譫妄現象。這些副作用都與多巴胺有關,一旦出現副作用,應該請醫師進行藥物調整。5. COMT抑制劑:諾康婷COMT抑制劑通常與左旋多巴一同使用,它的作用是抑制COMT酵素,從而減少周邊多巴胺的分解,增加多巴胺進入大腦。需要強調的是,單獨使用COMT抑制劑,對於巴金森病是無效的。服用時,盡量將整顆藥丸吞下,以確保最佳藥效。有些患者可能無法一次吞下整顆,部分吞下也是可以的,但可能會導致牙齒褪色問題。這種藥物還有一個缺點是,會讓尿液呈現較深的顏色,可能會讓褲子看起來有點髒,但這不是什麼大問題。吳醫師表示,每位巴金森氏病患者的病情變化不同,100位巴金森氏症可能就有100種藥物組合治療,因此,吳醫師和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陳盈發醫師建議使用「巴金森手記」app或建立詳細用藥列表,以記錄並追蹤用藥時間、劑量與症狀,這樣可更有效地掌握自己的狀況,以幫助醫師調整治療方案。此外,吳醫師鼓勵患者保持運習慣,太極、騎腳踏車、散步、跳舞、瑜珈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安全為上,只要選擇喜歡的,持之以恆。參加病友團體的活動也可以增加社交互動和快樂感。要相信醫生的專業,避免自行治療及參加不明團體進行特殊治療,積極面對疾病,改善動作障礙。▲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部副主任 吳逸如醫師文章來源:瑞金抗齡照護研究教育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