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綠鬥爭
」外媒批台「自嘗惡果」因政治而不買BNT疫苗 「搶奪政治利益」凌駕防疫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全民都相當關注何時才能打到安全又有效的疫苗;對於政府在國產疫苗二期盲測未完成就已簽約,也有正反兩派不同意見。新加坡媒體認為,台灣疫苗接種率不到1%,政治人物「搶奪政治利益」凌駕於防疫工作之上,民進黨政輔因政治因素而不願購買BNT疫苗,現在可說是「自嘗惡果」,應該要放下歧見與爭鬥,以人民的生命健康為重。(圖/張文玠攝)《新加坡早報》社論專文評台灣疫情與疫苗現況,直言台灣連續8個月都沒有新增本土病例,但防疫神話卻在短短數週內破滅,現在不僅離第四級警戒只差一步,且患者重症率偏高達11%,死亡人數恐繼續攀升!內文寫到,台灣疫情會如此嚴重,是因為疫苗接種率不到1%,「民進黨政府對疫情判斷過於自信,沒有在海外疫苗處於研發階段就預先訂購,待疫苗面世之後,也沒有積極洽購」。除此之外,由於藍綠為進口疫苗議題爭執不下,「搶奪政治利益凌駕於防疫工作之上」,且正、副總統蔡英文、賴清德至今都沒有公開接種疫苗,文章推論他們可能是想要等到國產疫苗問世,才會為了督促國民接種而公開施打,「做政治宣傳」。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圖/總統府提供)文章指出,政府後來訂購AZ和莫德納疫苗,但加起來僅85萬劑,根本就是杯水車薪;日本稱願意提供AZ疫苗,也是以政治動機為前提,現在台灣的疫苗問題已經成為「中美博弈新舞台」。由於上海復興早就拿下BNT疫苗的大中華區獨家代理權,文章指出民進黨政府「基於政治因素」,不願向其購買BNT疫苗,但自己向原廠談又談得不順,才會將買不到疫苗的矛頭指向大陸。至於地方政府一直要求開放非政府單位自行購買疫苗,也造成中央和地方持續發生摩擦。郭台銘表示能買500萬劑BNT疫苗。(圖/翻攝自永齡慈善教育基金會臉書)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國際佛光會都有購買疫苗的打算,但蔡政府卻表示購買疫苗必須經過中央政府,文章評論「台灣民間擬自購疫苗救人仍將因政策而受阻」,恐怕再半個月就會進入全面封鎖,現在各方應該要放下歧見與爭鬥,「以人民的生命健康為首念」。
王之道:管爺退一步 放台大生路
民主化後,「顏色政治」始終是台灣政治的主調,近年藍綠對抗更從政治滲透到社會每一個角落。鑑於選民對藍綠對抗愈來愈厭煩,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於今年5月啟動「無色覺醒」,就是希望帶動社會自省力量,讓台灣脫困。台大校長遴選風波延宕將近半年,教育部、台灣大學師生、遴選當選人管中閔、大學自治精神及民進黨選情,全都成為受害者。民進黨幕後深沉的介入,讓校園內的挺管、反管之爭,變成不幸而一翻兩瞪眼的藍綠對抗,對管中閔及台大尤其不公平。台大校長在去年7月10日召開第1次遴選會議,歷時半年選出管中閔為第12任校長當選人,原定今年2月1日就任,但教育部拖延至今仍未核發證書,台大史無前例校長懸缺長近半年之久。遴選爭議變質為「卡管」爭議,進而演變為藍綠鬥爭。伸手校園 計畫抹黑管中閔不斷受到民進黨幕後有組織的攻擊,首先是論文涉嫌抄襲,後來證明完全是烏龍爆料。繼之又被爆違法赴廈門大學兼課,教育部甚至組織「跨部會諮詢專案小組」,會同內政部、法務部一同釐清管在對岸的學術活動,最後還是查無違法。又指摘管中閔未在推薦書上揭露擔任台灣大哥大獨董身分,但獨董身分是公開資訊,攻訐管隱瞞資訊完全站不住腳。爭議初起的1月底,遴選委員會就重新開會確認管當選無疑義,3月底台大應教育部要求召開臨時校務會議,也確認了遴選委員會的認定,但教育部仍未准駁管中閔聘任案。教育部夾在挺管和反管兩陣營中,最後公親變事主,反倒成為爭議的靶心,先後換下潘文忠和吳茂昆兩位教育部長,爭議仍然無解。台大傳承並堅持國民政府遷台後首任校長傅斯年的校園自主精神,從戒嚴時代開始,就不斷對當權者發起抗爭,台灣民主運動終於風起雲湧,台大師生貢獻厥功甚偉,大學自治已成為台灣民主社會的DNA。民進黨與教育部卻一味依仗行政權力,強要台大校長遴委會硬是吞下原案,難怪台大師生強力反彈。犧牲小我 並非示弱回到大學自治原則是解決遴選爭議的唯一方法。新任教育部長葉俊榮有心回到大學自治原則解決爭議,主張台大按照程序「重啟遴選」,而且不排除管中閔再次納入名單,但次日就有民進黨高層匿名放話,管必須排除在名單外。如果重新遴選不能包括管中閔,就坐實了外界對民進黨的批判,年底選舉選民必用選票制裁。認識管爺的人都知道,他對台大校長職務並不戀棧,但不能對不起支持者,因而不便表態退出。他也希望民進黨能搭一個台子化解對立,讓爭議圓滿落幕。不過,民進黨高層和「挺管」者沒有任何互信,管中閔不願表態退出、民進黨堅持封殺管,雙方都沒有退路。面對霸道的民進黨,管中閔只有放手一搏與主動退出兩個選擇,管中閔並不戀棧,因而《中國時報》19日的短評建議他主動放棄當選資格。管中閔的放棄不是對威權示弱,而是犧牲小我的道德力量展現,台大獲得新校長,民進黨也會受到選票的制裁,不失為三全其美的良策。
王之道:綠營決裂 囂張沒落魄久
長期以來,泛藍陣營與國民黨一直給人內鬥內行的印象,每到選舉,國民黨的分裂傾向一直高於民進黨,多次大選都是敗在分裂,包括1994年台北市長選舉、1998年高雄市長選舉、2000年連戰、宋楚瑜相爭等。其他大大小小選舉,國民黨因分裂而敗的例子不勝枚舉,可以說,民進黨是在國民黨一次又一次內鬥分裂中成長、茁壯。民進黨不是沒有分裂參選的例子,但比起國民黨,顯然少之又少。民進黨團結、國民黨不團結,幾乎是選舉觀察的「台灣共識」。但這樣的「共識」卻有改變的趨勢,民進黨也陷入了「大綠小綠二邊鬥」的內戰狀態。黨內互打不手軟先看大綠,台北市長選舉是指標中的指標,民進黨決定自提人選,各界多看衰民進黨只能「陪榜當老三」,其影響力在於能否讓柯文哲落選。但民進黨的困境遠不止於此,先有前台南縣長蘇煥智宣布脫黨參選,接著有前副總統呂秀蓮也宣布脫黨,開始「真心話大開火」,轟得民進黨中央左右不是人。不僅台北,台南雖然黃偉哲出線,但王定宇在受訪時不小心吐露了民進黨其他初選落敗者,「暗箭甚至明槍」扯黃偉哲的後腿。嘉義縣的「明花之爭」仍在持續,白熱化到連蔡英文都動怒。柯文哲與民進黨明槍暗箭早已不輸藍綠鬥爭,時代力量更把矛頭轉向顧立雄、黃偉哲、王美花,猛打弊案。為什麼向來團結的綠營,竟在短短2年間快速決裂?這又對台灣的民主政治帶來什麼啟示?首先,這意謂台灣民主政治中「健康的一面」,一旦有政黨取得了最大的權力,甚至完全的權力,就是這個政黨走向分裂的開始,民進黨第2次的執政是從行政到立法,從中央到地方的全面大勝,但正午盛焰達於極致後,就會開始走向黃昏。當綠營合力打趴國民黨,就是內部矛盾的開始,時代力量雖在縣市首長的部分沒有推人,但為了政黨壯大,必須更用力搶攻議員席次、擴大政治版圖。何況民進黨由於一連串政策失去民心,對時代力量而言,「此時不搶,更待何時」?主權在民勿輕視民進黨似乎天真地以為只要國民黨倒了,就可以立下無人可以監督制衡的萬年政權,殊不知真正的力量在人民,台灣民主仍有強大的「制衡重建」機制,國民黨倒了,藍營還會有生命力更強大的新力量取而代之;就算藍營弱了,也會有其他政治力量崛起;即便在綠營內部,完全的權力宰制體系也不可能長久維持,大綠會自我分化,小綠也會本能地蠶食,形成了今天「大綠嘈嘈,小綠切切;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綠小綠鬥一盤」的政治局面。對比2年前民進黨大勝時的意氣風發和現在的焦頭爛額,足以警示民進黨,別再輕視人民自主創造制衡力量的智慧,要永遠記得「囂張沒有落魄久」的古諺。一個政黨,權勢再大,要長久執政,務實、勤政、謙卑、自省才是正道正辦。趁現在,改變囂張,傾聽多數民意,時猶未晚。